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醫的學習方法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醫的學習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醫的學習方法

篇1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5-1028-02

為適應中醫藥發展新形勢的要求,為國家培養外向型的中醫藥人才,國內多所中醫院校近年來新開設了中醫(外向型)專業,在外向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公共外語與西醫專業英語均有章可循,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但中醫專業英語,由于正處于發展時期,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方法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同時,中醫英語教材的建設也剛剛起步,不像其他一些專業課教材那樣有現成的內容供參考或改編,一切工作都是在積極探索中,但中醫專業英語總是會隨著學科的發展,不斷完善并得到認可。筆者結合多年的英語教學經驗,對中醫專業英語的特點與學習方法作一總結。

1中醫專業英語的概念

中醫專業英語,簡稱中醫英語,是指研究如何將中醫知識系統而全面地用英語來表達及運用于實踐的一門學科。中醫專業英語隸屬于專業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簡稱ESP)范疇。是醫學專業英語(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的一部分。

無論是專業英語、醫學專業英語還是中醫專業英語,其本質都是專業概念的英語表達問題。專業知識的傳授其實質是專業概念的傳遞,其目的是在專業知識用英語載體傳遞過程中,減少英語語言方面的障礙,從而有利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在中醫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中醫專業概念是用英語進行傳遞的,所以既存在難度,也存在優勢。難度在于第二語言的掌握,優勢在于中醫學專業概念本身來源于漢語,傳授時更易于理解,掌握起來走了一條捷徑。

2中醫專業英語的基本特點

中醫專業英語與醫學專業英語一樣,重點是概念的傳遞,因此,中醫專業英語的基本特點,也是中醫英語概念的基本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中醫概念的定義化 中醫用語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言簡意賅,語言濃縮性強。一個重要的療法或理論往往用幾個字即可概括,但在翻譯時,卻很難采用相當單位的英語詞語將其表達清楚。于是,概念的翻譯變成了概念解釋,即用英語給中醫概念下定義。例如:

奔豚: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a feeling of gas rushingup though the thorax to the throat from the lower abdomen。

虛脹:flatulence due to yang-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andkidney。

辨證論治: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

這種譯法有明顯的不足之處。首先,這種譯法使簡潔凝練的中醫術語變得冗長繁瑣,不符合科技術語翻譯的要求;其次,這樣的譯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很難發揮正常的交際功能,從而失去了使用價值;第三,這樣的譯語有礙于中醫名詞術語英語翻譯規范化的實現。

2.2中醫概念的詞根仿造化 詞根造詞是指在翻譯原語的無等值詞匯時,用譯語中的直接對應詞代換無等值詞匯的組成部分,即詞素或詞。

由于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其名詞術語的內涵均與現代醫學有較大差異。盡管在人體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中醫的一些名詞術語與現代醫學的一些名詞術語在含義上比較接近,甚至相同,但在其他方面卻不盡相同,甚至相差甚遠。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在英語中找到中醫名詞術語的對應語是非常困難的。于是詞根造詞便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

2.3中醫概念的拼音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及中西醫之間的巨大差異,中醫理論有的一些概念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語,如“氣”“陰陽”“氣功”“推拿”等,因為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色,無論直譯還是意譯都無法準確地再現原文的內涵。

過去人們一直試圖通過意譯來翻譯這些概念,但結果卻與人們的愿望相去甚遠。例如,將“氣”意譯為vital ener-gy,其實只表達了“氣”作為“推動力”這一小部分含義,卻沒能表達“氣”的完整內涵。經過國內外中醫翻譯工作者的長期探索,發現只有音譯才能較好的保留“氣”的實際內涵并避免丟失信息。于是Qi便逐漸地取代了vital energy而成為“氣”的規范化譯語。同樣地,“陰陽”“氣功”“推拿”也被譯作Yin and Yang(或yin and yang或yin-yang),Qigong(或qigong),Tuina(或tuina)。

從目前國內外中醫翻譯的實踐來看,采用音譯法翻譯中醫學某些特有概念是比較可行的。事實上,這種方法已逐步為中醫翻譯界所普遍采用,也為國外讀者所接受。

2.4中醫概念的多樣化 由于中醫名詞術語本身存在著一詞多義、數詞同義及概念交叉等現象,不同術語在不同情況下和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其含義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一定的英語詞語只能表達一定的中醫術語的某一部分,所以一個中醫術語在不同的情況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翻譯形式。因此,中醫名詞術語翻譯中的多樣化現象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我國知名醫學英語學者歐明教授曾以“虛”為例對這個問題作了專門論述。

歐明教授認為,“虛”是中醫學中應用很廣泛的一個概念,根據不同的情況它在英語中可能有這樣一些對應語:asthenia,deficiency,insufficiency,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等等。翻譯時應根據具體的語境選用適當的詞語來翻譯,不能一概而論。指臟腑的“虛”時可用asthenia,如“脾虛”可譯為asthenia of the spleen,若譯為deficiency of thespleen,則有可能被誤認為脾臟有實質性的缺損,而不能準確表達脾虛的概念。又如“脾虛水泛”一詞,其原意是指脾臟運化水濕的功能障礙而引起的水腫,所以同樣是“脾虛”,這個“虛”字則應譯為hypofunction of the spleen。單指功能的虛弱,也可以用hypofunction來表示。表示“體虛”這一概念時,也可用weakness或debility來表達。

3中醫專業英語和中醫術語的學習方法

從本質上來說,中醫專業英語的學習仍屬于第二語言習得的范疇,一方面第二語言習得必須先掌握一定的詞匯,詞匯是語言問題的核心。如果沒有足夠的詞匯量,語言處理的過程就會變得十分緩慢,因為學生必須時時查字典,這不僅費時而且將影響學習興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實際使用中的詞匯不是單獨的詞,而是詞匯化句子段,或稱為語塊,它們起到某些句法目的中的最小單位的作用,并且一般來說具有約定俗成的用法。如:Deficient yang failed to gener-ate qi(虛陽不能化氣)中的deficient yang即為一語塊,用以表示虛陽的概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指出此類語塊,并有針對性地對其加以操練,是很有必要的。

中醫專業英語的教學涉及到了大量難以記憶的專業詞匯和專業語塊。針對中醫專業英語的特點。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3.1詞根法 中醫英語中的很多醫學詞匯均借用于西醫學中的相應詞匯。而這些詞匯大多具有相應的拉丁語或希臘語字根。記住這些字根后,能很容易地記住相關的單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anhr(o)這個詞根來源于希臘語arthron(關節),表示與關節相關的,則可導出arthralgia(關節痛),arthredema(關節水腫),arthrocentesis(關節穿刺術)等詞匯。

3.2分類法 將專業詞匯按其屬性分別歸類,以便于記憶。如:人體臟腑類(五臟hear,liver,spleen,lung,kidney)、五行類(five elements,generation and restraint,predominance-recovery,over-restraint,counter-restraint)。

3.3比較法 將意思相近的詞匯進行比較分析,以便于記憶。如中醫中“疏”一詞可有soothe,dredge,disperse,acat-ter,smooth等表達方式。一般用soothe the liver或smooththe liver來表示“疏肝”,重在指通過疏散而使平靜,鎮定:而一般用disperse the wind-cold來表示“疏散風寒”,指通過疏散而使消除;而用dredge the vessel,scatter the mass來表達疏通血脈、軟堅散結的概念。

篇2

一 改進教學方法

提高記憶效果初中生的抽象思維和想象力較之小學生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單純從老師講授中獲得知識,還愛獨立思考,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循循善誘,解難答疑,對提高記憶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1.加強實驗教學,以各種奇異的化學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記憶。生動直觀的實驗,對學生有很大的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如講授"自燃"這一內容時,開始就演示實驗,把白磷溶液滴在濾紙上,一會兒濾紙就自己燃燒起來。這時提出問題,濾紙為什么自行燃燒?這個實驗及這個問題,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這時再引入新課。這樣,學習新知識成了學生的迫切要求,學生聽講有目的,對教材內容自然印象深刻。

2.應用直觀形象教學,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初中化學的概念、理論,涉及到微觀粒子的結構、組成,運動和變化,它與宏觀形象或事實有質的不同,是更為抽象而難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有較深刻的記憶,在教學中,科學地把一些概念、理論形象化,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提高記憶效果。如講"電解質的電離"時,出示小黑板的圖象,學生對電解質的離解及運動,一目了然,印跡深刻。

3.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意義記憶和機械記憶結合起來,提高記憶效率。初中化學知識覆蓋面大,內在聯系千絲萬縷,而化學用語和化學量的規定與運用又千差萬別,不少學生由于沒有掌握好已學過的知識,在知識系統中失去了線索因而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接受新知識上,表示出記憶效果不佳。要幫助學提高記憶效果,就力求在教學中將新舊知識系統化,使學生搞清知識的來龍去脈,真正理解并掌握一個完整的概念如:有關溶解度計算的教學。先復習"溶解度"的概念。而后給出溶解度的計算公式。進一步強調指出:這一個公式必須具備:一定溫度下,百克溶劑中,溶解達飽和,溶質克數一定,此時溶質克數即溶解度。這樣,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增強了記憶效果,又掌握了計算的方法。

4.分析對比,綜合歸納,簡化記憶。比較是確定現實現象異同的一種思維過程。從比較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質,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比較又是概括的前提,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確定同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把這些事物聯合為一組進行概括。在教學中,應用分析對比,綜合歸納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簡化記憶。

二 幫助學生與遺忘作斗爭記憶的大敵是遺忘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遺忘現象作了系統的實驗研究。他的研究結果以著名的"遺忘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即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次規律,教學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幫助學生與遺忘作斗爭。

1.組織有效地復習。

(1)及時復習。教師要抓好新課前的復習提問。提問的目的首先是減少學生的遺忘,鞏固學生的記憶,其是對新課掃平道路。學生平時不復習,臨考前"開夜車"和"加班加點"是不符合記憶規律的。

(2)分散復習。教學中要利用一切機會抓好平時的復習、階段復習、期末復習。

(3)注意復習方法。復習要避免機械重復每次復習都應給以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

篇3

我們在教學時,就要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調動學生學習中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于學生沒有接觸過臨床,我們的目的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從機械記憶過渡到學會正確的、完整的、符合臨床實際的思維。

例如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我們選擇了我科優勢病種急性胰腺炎。該病發病急,中醫證候陽明腑實證的癥狀典型而易學。急性胰腺炎屬里實熱證,表現為痞、滿、燥、實等證候。“其實者,散而瀉之”,故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是攻下藥,以宗“六腑以通為用”之旨。常用苦寒攻下藥急瀉腸胃邪熱積滯,阻止陽明腑實證發展至火毒熾盛、氣血逆亂、臟腑衰敗等諸多危癥,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陰”。我們重點講述“釜底抽薪”的含義,可以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來解釋。有一次,司馬光跟小伙伴們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一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司馬光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把這個故事搬到醫學上,陽明腑實證熱在胃腸,用通腑瀉下的方法使其熱從下而解。這樣的例子就很生動,符合學生的心理,懂得中醫的辨證是可以理解并且科學的,從而使其認為中醫可以接受,這樣就抓住了學生的心理,最終達到教學效果好的目的。

2試探性學習經典提高中國文化修養

傳統文化知識教育不足,直接弱化了學生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要學好中醫,必須擁有一定的中國文化底蘊和廣博的人文知識做基礎,建立直覺思維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很少接觸和學習中國傳統的“國學”知識,受西醫的長期訓練,形成了邏輯化、概念化的思維習慣。學校也較少開設其他人文知識課程,使學生對中醫的思維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

學習中醫經典原文,背誦藥賦方歌,是打好中醫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歷代醫家將中醫總結成歌賦、口訣也是為了后人更好地背誦。臨床醫學學生中醫學課時數無法與中醫院校相比,所以無法向學生講授《內經》、《傷寒論》等專著。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藥賦方歌,既陶冶了中國文化,又學到了一些實用的知識,今后可以運用于臨床。可以開展系列活動,以促進學習中醫經典的班級文化氛圍的形成。長久堅持,一定可能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培養出幾個中西醫結合大家。

針對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的情況,給出如下的建議:①加強學生重視經典的思想教育,可以通過授課老師的引導,或者觀看中醫經典錄像,以提高學生的感性知識等。②舉辦中醫經典講座,增加學生的興趣,弘揚中國文化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③利用學校學生創新計劃平臺,挑選優秀學生申報國家級、省級和校級學生創新計劃課題。④重視中醫經典師資的培養,使教師在教學中熟練引用中醫經典,提高講授水平。

在實踐中,我們向同學講授原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屠呦呦等人通過整理篩選中醫典籍,從大量草藥中篩選提煉出青蒿素的故事。屠呦呦等發現,青蒿經過高溫煎煮并無抗瘧療效,于是仔細研究中醫經典。東晉名醫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稱,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潰,絞取汁服”可治“久瘡”。屠喲呦根據這條葛洪處理青蒿并未經過高溫煎煮的線索,認定青蒿提取不能高溫煎煮,于是采用乙醇冷浸法將溫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對鼠瘧效價有了顯著提高;接著,用低沸點溶劑提取,使鼠拒效價更高,而且趨于穩定。這就是中醫經典帶給我們的典型成果。這樣,學生對中醫經典學習有了更深的理解。

3改革考核方法

評價體系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不亞于教學過程本身,而且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方向和教學目標的能否實現。必須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開放式與靈活性相結合的評價體系。西醫院校學生中醫課時較少,對許多內容難以死記硬背。為此,學生的考核方法必須改革。我們的做法是,將期末考試成績與平時成績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最終成績。平時成績包括以下內容。

3.1見習成績  學生定期前往附屬醫院見習,臨床實際觀摩并印證病人的情況。見習成績包含見習紀律及見習報告。見習紀律由帶教教師根據學生是否有遲到早退、見習是否認真、工作服是否穿著整齊等打分。見習報告,是學生分組后,由學生本人對病人進行望、聞、問、切并總結中醫診斷、辨證、治法、處方等內容后,書寫的完整記錄病人情況的作業,助教老師對見習報告進行評價并打分。由見習紀律和見習報告得出學生的見習成績。

3.2學生自主授課成績  基于學生本位的學生自主授課教學法,是教學改革的一次新嘗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通過繼承傳統教學優點并結合新的教學理念,把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傳統模式逐步過渡到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實踐表明,教學效果十分顯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留出一定的課時,由學生自主授課,并由教師打出分數,作為自主授課成績,是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篇4

不少學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難以理解,覺得離生活很遠,似乎很"玄"。確實,初、高中的數學語言有著顯著的區別。初中的數學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語言方式進行表達。而高一數學一下子就觸及抽象的集合語言、邏輯運算語言以及以后要學習到的函數語言、空間立體幾何等。

2.思維方法向理性層次躍遷

高一學生產生數學學習障礙的另一個原因是高中數學思維方法與初中階段大不相同。初中階段,很多老師為學生將各種題建立了統一的思維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幾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維非常靈活的平面幾何問題,也對線段相等、角相等……分別確定了各自的思維套路。因此,初中學習中習慣于這種機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勢方式,而高中數學在思維形式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正如上節所述,數學語言的抽象化對思維能力提出了高要求。當然,能力的發展是漸進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種能力要求的突變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適應,故而導致成績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從經驗型抽象思維向理論型抽象思維過渡,最后還需初步形成辯證形思維。

3.知識內容的整體數量劇增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又一個明顯的不同是知識內容的"量"上急劇增加了,單位時間內接受知識信息的量與初中相比增加了許多,輔助練習、消化的課時相應地減少了。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課后的復習工作,記牢大量的知識;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新知識順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識結構之中;第三,因知識教學多以零星積累的方式進行的,當知識信息量過大時,其記憶效果不會很好。因此要學會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形成板塊結構,實行"整體集裝",如表格化,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類化,由一例到一類,由一類到多類,由多類到統一;使幾類問題同構于同一知識方法;第四,要多做總結、歸類,建立主體的知識結構網絡。

三、 科學地進行學習

高中學生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反復使用的方法將變成人們的習慣。什么是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

(1)制定計劃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穩打穩扎,它是推動我們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但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執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磨煉學習意志。

(2)課前自學是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自學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著重聽老師講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3)上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學然后知不足",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么地方該詳,什么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

(4)及時復習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多方面查閱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效,一邊復習一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本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

(5)獨立作業是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對我們意志毅力的考驗,通過運用使我們對所學知識由“會”到“熟”。

(6)解決疑難是指對獨立完成作業過程中暴露出來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于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的過程。

(7)系統小結是通過積極思考,達到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的重要環節。小結要在系統復習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據,參照筆記與資料,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達到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經常進行多層次小結,能對所學知識由“活”到“悟”。

2.循序漸進,防止急躁。

由于同學們年齡較小,閱歷有限,為數不少的同學容易急躁。有的同學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同學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同學們要知道,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發現新知的積累過程,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為什么高中要學三年而不是三天!許多優秀的同學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功扎實,他們的閱讀、書寫、運算技能達到了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熟練程度。

篇5

一、初中化學記憶的基本方法

(一)趣味記憶法。曾有人說過:以愉快的心情學得的,會永遠記著。記憶是一門苦差,若將其變成讓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的事,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如,在教學電解水的實驗時要求學生記住負極產生氫氣,正極產生氧氣,它們的體積之比是2∶l,教學時將這一知識歸納為:“負氫正氧”,諧音為“父親正癢”等著為他撓,且癢的部位占身體一半。這時全班哄堂大笑,在開心愉悅的氣氛中學生很快就牢記這一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諧音記憶法。諧音可使枯燥、零散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教學中對那些難記易忘,必須反復記憶的知識點,可用諧音記憶法。如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中的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可諧音為:“加個那美麗新的昔千金統共一百斤。”再如:地殼中各元素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鋁”可諧音為“養閨女”。學生們愉快地進行記憶,經久難忘。

(三)會意記憶法。初中生的大腦興奮性比較強,易接受新鮮事物,且愛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根據這一特點,對一些抽象的概念,可引導學生自我理解,再作加工處理,然后去巧記。如: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操作,實驗開始時先通氣后加熱,實驗結束時先停止加熱后停止通氣,可會意記作:“氣體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前者顛倒要爆炸,后者顛倒要氧化。”再如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分別會意成:“化合反應(合二為一),分解反應(一分為二),置換反應(取而代之),復分解反應(等價交換)”。實踐表明:大多數同學都容易記住。

(四)順口溜記憶法。順口溜記憶法語言和諧,節奏鮮明,瑯瑯上口,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可將化學中一些記憶量大,難記又常用的知識編成順口溜,增加學生興趣。如鹽的溶解性可編成:“鉀、鈉、銨鹽硝酸鹽都能溶于水中間,鹽酸鹽不溶銀亞汞,硫酸鹽不溶鋇和鉛,碳酸鹽其實很簡單,能溶只有鉀、鈉、銨”。再如,記憶化合價可編成:“一價鉀鈉氯氫銀,二價鈣鎂氧鋇鋅,三鋁四硅五價磷,二三鐵,二四碳,二價銅汞最常見。”同學們齊讀幾遍就記住了,大大縮短了記憶時間。

(五)關鍵詞記憶法。即在理解的基礎上,找出概念中的幾個關鍵詞來記整個概念。如:催化劑能改變化學反應的速度(一變),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不變(二不變),可歸納為“一變二不變”。同樣,過濾時的注意事項可歸納為“一貼、二低、三靠”。實驗時取固體粉末應“一斜、二送、三直立”。又有濃硫酸稀釋的十字方針:“酸入水沿器壁,慢慢攪動”。既有重點又化繁為簡,容易被學生掌握。

(六)聯想記憶法。聯想可以打開人們記憶的閘門,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會在頭腦中形成復雜的,也是系統暫時的聯系,從而引發對過去事物的回憶。教學中盡量揭示現實對象之間多種多樣的聯系,形成多種聯想,可大大提高記憶效率。如:學習氫氣的性質時,可與氧氣比較,由氧氣的助燃到氫氣的可燃,講明助燃與可燃不同,由氧氣容易與其它物質發生氧化反應到氫氣容易從含氧化合物中奪取氧,發生還原反應。當學生建立起氫氣具有可燃性與還原性的概念后,講一氧化碳時,可與氫氣的性質進行比較,說明一氧化碳也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此外還有劇毒性,那就容易記憶。

(七)綜合記憶法。該法把記憶法推向,是多種記憶法的綜合運用,比單一的記憶模式對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更好的作用。如:在教學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七個實驗步驟時,就采用了趣味記憶法、諧音記憶法、關鍵詞記憶法的綜合運用,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查(茶)、裝(莊)、定點收離(利)熄(息)”一句話來記憶,既簡單明了,學生易接受,又對今后學習其他氣體的制取有幫助。

二、化學記憶方法教學中的注意問題

(一)注意各種記憶法靈活運用。方法乃記憶之母,科學的記憶法對化學中難記易忘的知識確實有不少幫助,但切忌生搬硬套,那些容易記住的知識無需用上述中的記憶法,難記的也需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運用一定的記憶方法,并注意各種記憶法靈活綜合運用。

(二)注意教學活動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為了便于記憶,教師也許會把一些難記的知識事先編好歌謠讓學生去背,有的學生根本不理解,只是為了記憶而記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俗話說:“授之魚,不如授之漁”,教學中要啟發學生自己尋找記憶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實踐證明,科學的記憶方法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初中化學的記憶方法很多,但記憶有法而無定法。在教學中可根據實際情況總結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科學的記憶法,可使枯燥的材料變得饒有趣味,呆板的知識變得活潑生動,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提高記憶效率;科學的記憶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他們的心智,培養自信心。作為教師應從實際出發,不斷總結與運用教學藝術。

[參考文獻]

篇6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有效的方法應用于課堂教學,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數學學科的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對提高學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有很大的影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與現代教學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指導思想相吻合。本人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歸納總結了幾種有助于小學生有效進行數學學習的方法,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有效進行課前預習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雖然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思維障礙,因此預習對數學學習顯得十分重要。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如果學生在教師進行新課講解之前進行了課前預習,不僅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知識點,也能夠更加有效的把握重點與難點知識,同時教師的教學難度也下降了,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進行課前預習不僅需要學生的個人努力,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例如: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應該積極的進行思考,對于數學問題要盡量通過個人的努力去解決,如果通過個人的努力不能解決,就應該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認真聽教師講解,都是能夠提高學生預習有效性的方法。預習能夠使學生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講解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進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二、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思考

小學生雖然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夠強,但是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進行數學學科學習,同時也為了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小學生在做數學題目的過程中要善于進行歸納與總結,這樣才能更好地找到進行數學學習的規律。例如學生在做除法應用題時,可能這個題目學生會做,而換了其他的題目,小學生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就需要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規律,要讓學生明白數學題目是不計其數的,而數學原理卻是有限的,學生只要按照數學計算規則進行應用,就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而想要使學生領悟到這些道理,就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思考,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教師應該從培養學生的思考意識做起,讓學生明白在數學學習中進行思考的重要性,進而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樣學生的思考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越來越高,學生也能夠更好的把握數學學科學習的規律。

三、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良好品質

勤學好問是學生求學過程中一種良好的品質,不管是在傳統教學中還是在現代教學中都應該受到高度重視。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進行數學學科學習,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良好品質。受數學學科特點的影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不能及時加以解決,就會影響到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性。而目前存在于小學數學學習中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在學習中遇到難題時,總是羞于向老師或其他同學請教,結果不懂的知識點堆積的越來越多,最終致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困難。

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敢于向他人請教的良好品質。本人在實際的教學對積極向老師或其他同學請教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表揚,不僅鼓勵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對于不懂的問題積極請教他人,同時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很大的鼓勵。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的關鍵時期,如果學生出現知識盲區,會對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產生不良影響,學生只有勤學好問,才能避免知識盲區的出現,從而更加順利的進行數學學科的學習。

四、小組學習法

小組學習法是現代教學中一種重要教學方法,不僅對知識點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對學生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學習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有效性的目的。在小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學習也能夠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小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對于學生能夠通過個人努力得以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學生掌握更多不同的解題方法,進而開闊學生的解題思路,提升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對于比較復雜的數學問題,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有助于學生通過群策群力知道解決問題的答案,提升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使數學學習對學生產生更大的吸引力。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學習,也可以將小組學習延伸到課外,學生在課余時間展開小組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及時使困難問題得到了解決,同時也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篇7

一、法律方法概述

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職業者將抽象性理論應用于具體司法實踐并作出正確解答的方法。目前有許多關于法律方法的論述與學說,每種學說也都有著不同的內涵與特色,但是還是形成一個較為一致的結論,即法律方法是以法律適用(通常是法律裁判)為中心,將理論層面的成文法轉換為實踐層面的司法判決所運用的方法。

法律方法中既包含了法律方法的理論知識,也包括了將規范性理論轉換為實踐的法律技術,而這兩者分別屬于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層面的范疇。從這一角度來分析,法律方法其實可以歸結為兩個層面:知識層面和能力層面。通過上述對于法律方法兩個層面的分類,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將法律方法區分為兩個方面,即關于法律方法的理論和學說與法律人在司法實踐中運用這些方法的能力。二者的關系表現為法律方法知識是獲取法律技能的基礎與必備前提;法律技能則是法律方法知識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和不斷獲取法律方法知識的源泉

所在。

二、法律方法與法學教育

隨著我國法治的不斷完善與進步,法學教育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對于法學教育的認識逐漸豐滿立體起來。原來的法學教育模式只專注于法學理論(規范性知識)的傳授,這樣的教育方式難免有些片面,法學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很難適應復雜多變的司法實踐,這是作為一名專業的法律職業者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而現在我國的法學教育已經逐漸將法律技能的培養同法學理論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由于現代法治的發展帶動司法實務的發展,注重實踐的法律方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法律方法在法學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具體而言,在法學教育中,法律方法在法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法律方法的教學本身就是法學教育體系結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一個完整的法學教育體系應是規范性知識與方法性知識的結合體。而當今我國法科學生的教育中,規范性知識具有絕對性優勢。事實證明以規范性知識為主導的法學教育存在諸多弊端,這也就要求我們將注意力放到法學教育中的方法性

教育。

(二)法律方法的領悟與掌握是一名法律職業者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法律職業不僅需要專業化的法律知識,更需要將法律規則運用于實踐的法律技能。引入法律方法教育,將使得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適用的操作過程,在何種情況下運用何種法律規定和原理。因此,法學教育目標的設定就不能不將法律方法即主觀層次上的法律技能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目標。

(三)法律方法教育是貫穿于法學教育發展始終的焦點問題

如何才能實現訓練學生法律技能的目標一直是困惑法學教育發展的瓶頸,也是各國法學教育面臨的一個難題。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技能之于法律職業的不可或缺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技能屬于直接經驗范疇,它形成于法律實踐這一具體化的、情景化的語境之中。如何將法律方法系統地傳授給法科學生并提高他們的司法實踐能力,是當今法學教育的重中之重。

(四)在法學教育中的法律方法可以加強和提高法律的人才儲備

法治國家的普遍經驗之一就是具備高素質的法律人才,而我國目前的情況并不樂觀。特別是對于法官隊伍來說,原來低門檻的準入制度、來源的大眾化使得很多法官并沒有具備充分的法律知識,更不具備較高的法律思維,而更多的是依靠經驗進行裁判。隨著法治進程的深入,社會案件的復雜程度已經對原有的經驗理性提出了巨大挑戰。而在當前的法學教育中強調法律方法,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進而為將來的法治實踐提升人才的水平。

三、我國法學實踐教學的改革和完善

如上所述, 法律方法在法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而且其不能簡單地化約為一種知識的傳授, 必須通過實踐活動經驗地學習和掌握, 那么實踐教學對于法學教育可以說占據重要甚至主導的地位。綜觀我國目前法學教育的許多問題, 可以說法學教育與法律實踐的脫節正是其癥結所在, 因此實踐教學的改革和完善是我國法學教育面臨的主要

任務。

(一)轉變法學教育教學的傳統觀念,注重法學教育中職業性與素質性教育

我國法學教育的傳統觀念是一種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科教育,注重法學理論教學,輕視甚至忽視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能的培養,這與法學本身的實踐品格和法律人才培養的實踐需求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法學教育應當轉變觀念,重視法律方法知識教育及法律技能訓練,將法律方法素養作為法科學生的必備素質和法學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手段。

(二)增加法律方法教學課程

在我國法學教育課程體系之中,還沒有普遍應用法律方法這一課程。針對現狀,我們應當增設法律方法、法律邏輯、律師實務、批判性思維等與法律方法和實踐能力培養密切相關的課程,充分利用各個假期安排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調查和實踐鍛煉,例如要求學生到法律實務部門進行短期見習、審判觀摩甚至參與具體的法律事務工作。

(三)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將法律方法教學貫穿到整個教學體系之中

傳統法學教育只注重規范性理論教學,由此學生掌握的可能僅僅是法律知識,而對如何將抽象的法律規范具體地運用于個案的判決的能力則難以掌握。法學的實踐性要求我們在傳授法律基本知識和原理的同時,加強法學實踐性教學方法的探討,廣泛地應用案例教學、模擬法庭教學、診所式教學等

方法。

四、結語

總之,法學專業作為一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學科,必須注意教學中法律方法的教授與應用。一名合格的法律職業者,不僅需要熟悉各類法學理論與法律規范,更要具備將固式穩定的理論知識應用到靈活多變的現實生活中的能力,這樣我國的法律人才能不斷適應法治社會的發展趨勢,推動我國法治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小英.論法律方法在法學教育中的屬性和意義――兼評我國法學實踐教育改革[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6).

篇8

1 短時記憶的特點

短時記憶是指信息保持在1分鐘以內的記憶,一般為5~20秒,最長也不超過1分鐘。根據短時記憶理論,短時記憶只能記5~9個組塊,但是每個組塊的大小是有彈性的,所以組塊才是短時記憶的基本單元。在中文或英文中,一個字母或偏旁可以是一個組塊,一個詞可以是一個組塊,一個詞組或一個句子甚至是一個段落都可看成是一個組塊。因此,提高短時記憶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組塊的容量。口譯的記憶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分析和理解發言人講話基礎上的一種記憶。短時記憶啟動以后,譯員要對所接收信息進行恰當編碼―將信息加工為更便于存儲的形式。塞萊斯科維奇創立的翻譯釋意派理論認為:對記憶力的研究表明,信息越是沒有什么“意義”,記住它所要花的時間就越長,而且也越困難。因此,這種加工不是符號或形式上的,只有脫離了詞匯和語法意義上的加工,并且這些組塊只有經過一定的濃縮,比如濃縮為簡寫詞匯、符號或意象,才更容易記憶。短時記憶一方面要接受感官記憶的進入;另一方面對進入的信息進行辨別、篩選、維持、復述等加工進入長時記憶。短時記憶的這一分鐘,對譯員至關重要,是他們大腦工作的關鍵時刻。因此,短時記憶在口譯記憶及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訓練方法

針對短時記憶的時間短和記憶量有限這兩大特征,通過有效的訓練,短時記憶的容量可以大大提高。下面筆者就如何進行口譯教學中短時記憶訓練的提高作一些探討。

(1)信息的形象化:指學生在頭腦中把講話人所講內容形象化,通過大腦思維來增強記憶效果。具體的做法是對語篇所描述的事物建立起一個情景模型,借助形象來記憶聽到的內容,把記憶內容變成自己所感受的東西,既避免了孤立地記住其詞語,還可以在表達時實現通暢和清晰。

例如:“石庫門”是一種極具上海特色的建筑,曾經有70%以上的上海人在石庫門里出生和長大。如今,石庫門居民對眾多上海人來說猶如一部懷舊的電影。

這段主要的信息集中在“石庫門、建筑”和“電影”這幾個詞上,將他們的意思串起來就可以在腦海中想象出這樣一幅情景:石庫門出現在上海,在那里有很多人出生長大,想象成一部懷舊的電影。擺脫了詞語的羈絆,這句話就比較容易記住了。這種方法主要用于一些敘述描寫類文章,在腦海中勾畫出相應的場景和畫面,從而使短時記憶更加清晰、深刻、全面。

(2)邏輯分析:口譯是要翻譯發言人的意思,而非字對字的翻譯。要想在短時間內記住較多的內容,就要對文本進行分析,如語法層次分析、語義、語篇分析、及對下文的推斷、預測和綜合等,只有對文本進行了分析,了解其結構和要點之后,記憶才會更加容易。

例如,我注意到本次會議是ORBIT與中國合作舉辦的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也是國內首次將沼氣、堆肥等廢物利用方向整合在一起的一次高水平會議,中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當今世界能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形式下的技術創新與合作途徑,交流分享生物質廢物利用方面的最新成果,這對于保障糧食和能源的雙重安全、加強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分析:要想記住這一段話的意思,首先要知道講了哪幾點,就要分析本次會議是什么樣的會議?會議的目的是什么?會議的作用是什么?在哪舉辦會議?

搞清楚這幾點就可以很容易的記住這段話。在積極聽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握好發言人的意圖,這些問題可以是:發言人是什么背景?要達到什么目的?怎樣達到這些目的?要講些什么?怎樣講?講了什么?還該講些什么?剛剛見過的應該是什么?不同的發言人有不同的背景,這些不同的發言人的發言內容、套路、措辭是什么?只有把握好這些背景知識了才有利于更好地記憶。

(3)口譯復述:教師可以放一段1分鐘左右的英文錄音,要求學生憑記憶力用原語或者譯入語對內容進行復述。在復述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集中精力聽且不能記筆記,這樣避免以后記筆記的時候聽不懂的困擾或者聽懂了記不住的問題,在聽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運用聯想、預測、推斷等技巧,如果一次聽不懂教師可以再次放錄音,但不易過多。復述完以后,教師對復述內容進行分析,找出信息遺漏點。在做這類練習中,材料中不易出現過多的數字、生詞、專有名詞。在開始階段可以聽一個句子,一段話,然后逐漸拉長。這項練習主要培養學生短時記憶能力及聽辨、抓關鍵信息主要思想的能力,為以后記筆記打下良好的基礎。

3 結語

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以及MTI翻譯碩士的設立,越來越多的人將加入口譯的學習中,口譯作為一項臨時即興的現場工作,對譯員的記憶、聽辨、表達、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的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不能做筆記的情況下,就決定了口譯員必須具備出色的記憶能力,而口譯的記憶力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培養良好的記憶習慣及刻苦、大量的實踐才能達到的。在口譯教學中要始終不斷加強對學生記憶能力、聽辨能力的培養,不僅包括短時記憶,還應做好長時記憶能力的訓練,這樣才能為以后的筆記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分析了短時記憶的本質和特點,并介紹了口譯中短時記憶的一些訓練方法,并把這些方法應用于教學實踐,以提高口譯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為學生以后走上翻譯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盧信朝.英漢口譯技能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燕.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指定教材英語口譯實務2級[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篇9

一、體育游戲的分類

游戲是人類的一種在一定規則的約束下進行的娛樂活動。由于它富于趣味性,因此深受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愛。體育游戲作為一種體育手段,是以體育動作為基本內容,以游戲為形式,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體育活動。在蔡錫元、李淑芳主編的《體育游戲》一書中,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一步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具體可以按照年齡、體育項目、身體五大素質、運動量大小、活動場地、或者人所生活的不同空間等標準劃分。另外,有人根據組織及參加游戲目的的不同,劃分為娛樂性游戲、教育性游戲、競技性游戲。而教育性游戲又可以分為幼兒啟蒙游戲、體育游戲、智力游戲。教育性游戲是成年人對未成年人進行的教育,是培養他們各種能力的一種手段。

二、體育游戲教學的特點及意義

一般來說,學生在體育課中都愿意做體育游戲。對于其他體育練習,總是有些學生喜歡,有些不喜歡。例如,踢足球,很多男孩喜歡,但很多女孩卻認為“太野蠻”,不愿意玩;打籃球在中學時比較受學生們歡迎,但也有些學生不喜歡而喜歡體操等。教師要設法教育學生,啟發調動他們的主動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體育游戲教學特點如下:(1)體育游戲應考慮課程的融合性。(2)體育游戲的內容、方法應體現針對性、多樣性、趣味性。(3)體育游戲過程應體現主體性和創造性。(4)體育游戲活動強度應注意量力性和調適性。(5)體育游戲應重視情感和環境的教育潛移性。例如,集中注意力游戲要完成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任務,在準備活動中的游戲要完成熱身的任務等。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首先強調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對于體育的認同感,并希望提高學生的個性心理素質,形成主體人格,有利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奮斗目標,增強駕馭生活的能力,最后要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體育游戲的內容和難度存在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反復出現的問題,且難度梯度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成長的上升過程。這一點在體育課上的游戲和學生課間、課外活動的游戲形式上,在游戲項目的選擇和游戲參與程度的積極性上表現得較為明顯。

三、體育游戲教學采用的教學方法

在游戲選擇時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很多人在家庭中都是百般呵護,家中的小皇帝,從小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而離開家庭后,則會產生較強的焦慮和不安全感,甚至導致性格孤僻。有時他們的游戲興趣不是很高,所以體育游戲教學方法的選擇對于教學的開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直觀教學法

直觀教學法是體育游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生動的講解、具體的演示,讓學生建立感性認識后,再進行模仿練習。例如:進行“剪刀、錘子、布”節奏跳游戲教學,教師先講解“剪刀、錘子、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再進行動作的演示,學生就能很直觀地理解游戲的內容。

(二)角色任務法

在活動中讓他們擔任一定的游戲角色,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集體對自己所承擔的角色的期望,而得到同伴的喝彩和教師的表揚,從而得到自我肯定和確認,對該運動產生興趣。如“運球接力”“看誰傳得快”,等等。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經常得到表揚有助于培養個體的自信心,使內向的性格變得開朗、豁達,形成善于與人相處的性格特征。對活潑調皮的學生,通過在群體活動中犯規受到的指責修正他們的行為,自然形成有秩序、守紀律的作風。對他們的出色表現,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使其重新認識自己的能力,這樣通過完成游戲的角色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動興趣,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評價,以此認識自己和自己與群體的關系,逐漸改變以個人為中心的習慣,克服離開家庭后的孤獨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性格。

(三)自由發揮法

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教師要給他們提供發揮的平臺。在體育項目中有些項目比較枯燥。針對這些項目,體育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用自己的方法完成體育活動,教師再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對他們的進步取得的成績加以肯定表揚。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加以肯定,建立成就感,增強自信心。這就有助于學生對本來枯燥乏味的體育項目產生興趣,發展想象力,培養創造能力。

(四)集體榮譽法

集體榮譽是一種團體精神,團體精神對團體中的每一份子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組,組織有一定難度的活動,內容如“舞蹈”、“攻守堡壘”等。對取勝的小組給予表揚,以后又多次分組,打亂學生的組合,使多數學生都有取勝的機會,并在為小集體努力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集體團結氣氛的感染,在同伴的鼓勵和影響下,當發現自己的小集體處于不利地位時,產生渴望勝利和榮譽的心理,做出努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自覺就會對活動產生興趣。這對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都有積極意義。

(五)逐漸增加難度的新奇游戲法

好奇是學生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好奇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而且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原始動力。學生對事物產生了好奇感,常常想親自體驗。這樣不知不覺就在學習了。所以,教師在上課時,應多采用新異有趣的教學方法,并逐漸增加活動的難度,引導他們保持對活動的興趣,如“三條腿走路”“推車”“捕魚”等。遵從學生好玩的天性,教他們在這些活動中學習參加集體活動的方式,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礙過程中使身心得到承受外來沖擊和打擊的鍛煉,并產生積極情感,通過遵守游戲規則和服從裁判逐漸了解群體活動的各處規則,學會自己克服困難和解決矛盾的方法。

四、結論與建議

(一)應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選擇游戲,教師在備課時應小心選擇、精心設計。

(二)應結合專業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游戲。如學前專業體育課,可采用丟手絹講故事這樣的方式進行;汽修專業的學生可采用“推小車”游戲進行。

(三)在游戲教學中應把握好運用的尺度,不能濫用。

(四)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保證教學的質量。

篇10

高中生物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在培養學生過程中,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潛能,不斷提高學生探究生物世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二、 高中生物中遺傳與變異的教學意義

“生物遺傳與變異”是高中生物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主要向學生介紹了生物遺傳和變異相關的知識,還向學生介紹了現代社會中我們如何進行優生優育,從而對人口增長進行有效控制,進而不斷提高人口質量。生物遺傳與變異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中之重,其所包含的知識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其它生物知識的基礎。通過生物遺傳與變異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也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正處于青春期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

三、 高中生物遺傳與變異教學現狀簡析

1、 教學方式無法適應教改和學生認知規律的要求

受到傳統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思維的影響,一些高中生物教師依然把知識灌輸以及學生背誦知識點視為教學的重點,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幅下降,其本應有的學科思維得不到鍛煉,逐漸消失;通常情況下,課堂教學氛圍也是十分沉悶。一些生物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先向學生介紹一下生物遺傳與變異的概念,然后再向學生介紹課本中的有關案例,之后就是進行知識點的勾劃,最后讓學生進行背誦記憶,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科學習方法和科學素養的提高都非常不利。

2、 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完善的教學體系通常會包含多個方面的內容,但是許多高中生物教師很難做到這一點。通常情況下,教學效果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會關心學生的考試分數,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評估,如學生的思維能力、近期的學習效果、此次進步的幅度等等,這樣會對許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一定的打擊,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思維能力以及激發探索遺傳與變異世界的熱情。

四、 改進高中生物遺傳與變異教學方法探析

1、 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生物遺傳與變異教學中,教師應該一改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維,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性。我們可以說,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進行不斷選擇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常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對象,所以,高中生物教師在教授遺傳與變異內容時,要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明白興趣才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生物教師也應該通過深入調查,進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針對不同的學生,通過提供適當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在學習與遺傳因子結構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人體DNA中的奇妙世界,然后通過一定的講解,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制作簡易的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讓學生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可以憑著自己的意愿對DNA中的核苷酸進行排序。如此,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遺傳因子結構的認識,也可以提高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2、 引用探究式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就究式教學模式引入高中生物遺傳與變異教學中,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所暴露的問題。例如,在學習與染色體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一些與染色體以及遺傳因子有關的知識,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一些生物學中存在的常見現象,如可以讓學生探究“為什么父親所患有的遺傳病只能傳給兒子”、“為什么會出現隔代遺傳的現象”等,通過探究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讓學生在本質上理解所學知識

讓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進而不斷提高對所學知識的認識。例如在學習基因分離與自由組合定律時,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首先,從孟德爾的實驗數據先得出分離定律的內容:用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高莖和矮莖)雜交,子一代全為顯性性狀(高莖),子一代在自交得到的子二代出現性狀分離:性狀分離比為顯性:隱性=3:1;其次,帶領學生一起總結它的運用,如何來判斷顯隱性:第一是用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和親本雜交,如果后代只有一種性狀,則此性狀為顯性;第二,用相同性狀的親本雜交,如果后代出現性狀分離,則親本性狀為顯性。又如利用自交子代性狀分離比為3:1的特征可以推出雙親均為雜合子。而子代性狀分離比例為1:1時,則雙親為測交類型,即一方是雜合子一方為隱性純合子。而自由組合定律是針對兩對以上的性狀。規律為:有n對非同源染色體的非等位基因雜合子親本自交結果,產生的配子類型有2n種,子代基因型有3n種,子代表現型比例為(3:1)的n次方等等。掌握了這些規律之后,再教給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技巧和方法。這樣可以極高地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能力,對教學效果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4、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為了有效應對傳統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弊端,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全面評價,每次考試結束之后,教師不僅要根據學生的分數對全體學生進行排名,而且要針對學生的最近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對在某些方面取得進步的學生要予以肯定,對其不足的地方要予以指出,不可以僅僅根據考試分數對學生一概而論。不論是高分還是低分,教師都應該對學生進行應有的鼓勵和支持。

五、 結語

總的來說,在高中生物遺傳與變異教學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善于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及時解決。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要相應地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方式的突破,也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耿璐璐.打造個性化課程 呈現多樣化課堂――例談高中生物教材重構的幾點原則[J]. 中學生物學 2013年10期

篇11

一、閱讀教材的方法

這里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信息的主要途徑。要想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是沒有什么捷徑可尋的,主要是靠閱讀。一般地說,閱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閱讀材料的代字含義,如認識字詞的形、音、義,懂得詞和短語的外延和內涵,認讀句子和語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在解讀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中表述的實際所指,而且要能夠與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歷史學習的內容,其信息承載的形式雖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現的,如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遺址、歷史建筑等。對這些形象化的學習材料進行觀察,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對這些形象化材料進行觀察時,既要把握其整體的面貌、情況等,又要關注有關的細節,尤其是細微的特點。觀察時也要動腦筋思考,并與所學的代字材料聯系起來。歷史學習常常要運用歷史材料,并將適當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行歷史的推論。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更多地涉及到對材料的搜集和使用。應該認識到,能夠搜集材料,是學會學習的重要表現之一。

二、運用證據的方法

搜集到的歷史材料,并不能拿來直接作為證據使用,還需要對材料進行辨析,搞清材料的價值,這包括對材料的來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質、材料的真偽等進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證據時,一是要注意選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說明問題;二是要選用多則來源不同的相關材料來論證某一個問題,這就是遵循“孤證不立”的原則;三是全面認識和理解所選材料的含義,不能斷章取義,主觀臆斷,隨意闡釋;四是要用證據支撐論點或結論。對歷史證據的運用,可以有多種方式,包括編寫、分類、探查、概述、轉述、質疑、推斷等。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在于對歷史的認識,這就不僅要搞清楚歷史事物“是什么”的問題,而且要探討“為什么”的問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對具體的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都要對具體的歷史事物(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進行評說。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解釋。要全面、正確、客觀、辯證地解釋歷史,必須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并逐步學會運用這些來進行歷史的解說,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例如,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階級與階級斗爭、個人與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等,對于我們正確地評述歷史具有指導意義。評價歷史是要把歷史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考察,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三、記憶和練習的方法

篇12

One Introduction Method of Entropy in Teaching Information Theory

CHANG Zuli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Entropy is the most elementary concept in information theory and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 information theory only if they accepted meaning of entropy. So introducing entropy is the most elementary and important step in the course in information theory. Through years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theory, I summarize one more intuitive and systematic method to introduce entropy which makes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nd accept entropy more easily.

Key words information theory; entropy; axiomatic approach

在信息論這門課程中,“熵”(Entropy)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熵”首先出現于熱力學第二定律中,是仙農在1948年他的開創性論文“通信中的數學原理”①中,把這個概念借用于信息論中來表示信息量的多少。通過熵,我們可以把信息進行量化,從而把使用豐富的數學工具來分析信息變成了可能,從而奠定了現代信息論的基礎。②在信息論的教學中,如何引入熵這個基本概念,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引入得不好,則學生對熵不理解,無法接受這個概念,從而影響進一步的信息論教學效果。

在多種信息論教材中,引入熵的方法多種多樣,大概可以歸結為三種,一種是直接給出熵的定義而不加推導引入;③一種是先考慮變量各個取值的自信息,然后再求期望推出熵的定義;④一種是先分析性質,再通過證明推出熵的定義。⑤在多年的信息論教學中,筆者綜合了各種方法的優點,總結出一種新的引入熵的方法,這種方法更加直觀和系統,可以讓學生容易接受,教學效果良好,現與從事信息論教學的各位同仁們交流分享。

我們在這里詳細介紹引入熵的各個步驟,力求清晰明了:

第一步:定義信源。

在引入熵之前我們定義信源。詳細說明信源是產生信息的源頭,其間可以通過舉例來說明。為了研究方便,對信源建立數學模型。我們用隨機變量表示信源并只考慮離散型隨機變量。令表示離散型隨機變量, ={,,…,}表示的取值字母表。的概率質量函數( )為:() = { = },,或者 = { = },。

第二步:定義信息。

然后我們提出信息的概念。因為隨機變量的取值是依對應的概率相應出現的,所以在隨機變量的值出現之前,我們一般不能確定它的確切取值,因此隨機變量有不確定性。例如:在拋擲硬幣時,我們不知道結果是正面或是反面;從袋子中取球時,我們不知道會取中那個;買彩票時,我們不能確定會不會中獎,等等。當隨機變量的值確定之后,不確定性消失,等價于從中獲得一些信息。在這種意義下,我們把隨機變量的信息與隨機變量的不確定性等價起來,我們稱隨機變量的信息指的就是隨機變量的不確定性。這里我們一定要讓學生理解隨機變量的不確定性即信息這一點。

第三步:提出信息的度量。

有了信息的概念,自然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隨機變量的信息(不確定性)該如何度量?我們該如何判斷隨機變量的信息(不確定性)的大小?顯然,隨機變量的不確定性由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決定。但用概率分布來表示不確定性非常麻煩,例如可能不同的概率分布會具有同樣的信息。最重要的是概率分布不能量化,因此我們需要考慮信息的表示問題。

我們定義一個函數()來表示隨機變量包含的信息(不確定性)。這個函數只與的概率質量函數有關,而與中的具體值是沒有關系的,即() = (,,,),0≤≤1, = 1, = OO。

那么函數()應具有哪些性質呢?

第四步:()的性質

我們在這里給出三條()必須要滿足的性質:

(1)(連續性)概率的些許改變應使隨機變量的不確定性也只發生些許改變,所以()應關于, = 1,2,…,OO,連續。

(2)(單調性)當的可能取值服從均勻分布時,則的可取值越多,它的不確定性也應越大,即:

(,,…,)

(3)(可加性)我們來考慮如下實驗:假設中元素服從均勻分布時,把其中元素分成一些不交集合。

,,,,OO= , = = OO

首先以對應于集合大小的相應概率選取一個集合,即()= ,然后再等概地從被選集合中選取一個元素。因為

我們有() = (O)() = = 。

這說明以我們上面定義的方式選取中元素的概率與直接以等概選取中元素的概率是一樣的,所以這兩種不同的方式所蘊含的信息也是一樣多的。

例如,一個袋子中有個不同顏色的球,則直接從袋子中取球的概率是等概的。如果先把球分裝到各個小袋中,再把這些小袋裝入大袋。選取時先從大袋中取一個小袋,然后再從小袋中取一個球,這時取各個球的概率仍為等概,所以這兩種方式所包含的信息是一樣多的。又例如:100個學生,編號為00~99,隨機從中選取一個編號,或先隨機選取編號第一位后,再隨機選取編號第二位。它們的不確定性是一樣的。

第一種方式的不確定性(信息)為:(,,…,)

在第二種方式中,選取集合,,…,的不確定性為:(,,…,,)。選定一個集合后,再從集合中選取元素這個過程也有不確定性,這個過程的平均不確定性為:

()祝ù又醒∪氐牟蝗范ㄐ裕?

= (,,…,)

所以我們有

(,,…,,) = (,,…,) + (,,…,)

綜上,我們所定義的用來衡量隨機變量的不確定性(所蘊含的信息)的函數()應具備如下性質:

(1)(連續性)(,,…)對所有概率密度函數,,,,0≤≤1, = 1是連續的;

(2)(單調性)(,,…,)

(3)(可加性)對于正整數,…,, =

(,,…,) = (,,…,) + (,,…,)

下面我們將證明性質(1)―(3)唯一定義了一個函數()。

第五步:根據性質推導熵的形式。

在這里我們用定理的方式確定唯一的熵函數。

定理:一個函數()滿足以上性質(1)―(3),當且僅當它有如下形式:

(,,…) = 或() = ()

其中>1作為對數的底,且令00 = 0。

這個定理的證明較長,在這里就不列出了。教學中證明過程也可以省略,只需要讓學生知道上面三條性質唯一決定了熵的形式即可。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是省略的,因為以前給出詳細證明時,學生有時會產生信息論很難很復雜的想法,從而有退縮心理。

第六步:熵的定義。

至此我們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給出熵的定義了。

定義:一個離散型隨機變量的熵()定義為:

() = () () = ( = OO,>1)

當 = 2時,() = () ()熵的單位為比特()。

給出定義,然后再給出一些解釋,包括熵的單位,熵的由來,熵的意義等,這樣就使得學生對熵有一個系統的了解,為以后的教學奠定較好的基礎。

在這里我們給出的引入熵的方法其實是一種數學中常用的方法:公理化方法。為了推導出熵這個概念,我們先從熵函數應具備的基本性質入手,然后再尋找具有要求性質的函數,因為該函數唯一,所以這個函數就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可以利用這點來保證熵的定義的合理性。

通過上面的步驟,我們逐步推導出熵的定義,并在推導過程中我們又對熵的性質做了分析,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熵的概念,并對熵有較全面的了解。經過實際的教學檢驗,這種引入熵的方法效果較好,學生對熵的理解比較深入,并會讓學生對信息論產生興趣。

注釋

①②C. E. Shannon,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中的數學原理)[J].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vol. 379-423, 623-656, July, October, 1948.

篇13

一、商品加工全過程的價值組成分析公式

關于商品的價值組成,現有的政治經濟學只有一種價值分析方法,這就是下面的公式1。

公式1:W=c+v+m,其中w為商品的價值,c為不變資本,v為可變資本,m為剩余價值m。在經典著作中,公式1不僅從微觀上分析每種商品的價值組成,而且從宏觀上分析了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

本文將提出一個新的價值組成分析公式,為此,先對商品進行分類,并給出幾個概念的定義。商品(或社會產品),可分為社會最終產品與社會中間產品。

定義1:社會最終產品是指在全社會范圍內不再加工與轉售、最后直接消費和使用的產品。

社會最終產品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消費資料,它滿足人們生活消費的需求。另一類是勞動資料,如廠房、機器、設備、生產工具等。從周轉方式分析,勞動資料是用固定資本購買的生產資料。在本文中購買勞動資料的這一部分資本用c1表示。

定義2:社會中間產品是在全社會范圍內還需加工(或參與加工)與轉售的產品。

社會中間產品除了以原材料表現的勞動對象外,還包括、燃料、輔助材料等,其中最主要部分為勞動對象。社會中間產品是生產資料,從周轉方式分析,社會中間產品是用流動資本購買的生產資料。社會中間產品不同于勞動資料,它的價值一次性的轉移到下一階段加工的產品中去。在本文中,購買中間產品的資本用c2表示,c=c1+c2。社會中間產品可以按加工順序進行分類,假定社會最終產品的加工環節的順序為n,則與它相關的中間產品加工順序分別為1、2、…n-1,隨著加工次數的增多,從初級產品變為深加工產品。如表1中,棉花是初級產品,對它加工就形成棉紗這種中間產品,對棉紗再加工,就產生了棉布這種產品,對棉布進行最后加工,形成服裝這這種社會最終產品。

(說明:表中每階段的中間產品不只1種,表中只列舉勞動對象為代表)

公式2:W=c1+c2+v+m

證明:W=c+v+m(公式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