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小學生科學實驗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科學實驗的總結
篇2
湖南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為2005年新設專業,一切從零開始,實驗設備不夠,無法滿足現代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要求。實驗設備臺套數不夠,限制了學生單獨操作實驗設備的可能,例如層析系統、常壓色譜儀和高效液相色譜儀各一臺,很難讓每位學生單獨操作。
2.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陳舊:
由于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經費投入有限,生物化學實驗設備單一,導致生物化學實驗內容設置只能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比如運用分光光度計測定物質的含量,設置的內容太多,幾乎一半實驗均需要使用分光光度計。這樣的實驗內容設置,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對生物化學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的理解,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
3.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性不強:
實驗前預備室教師做好一切準備工作。課堂上實驗教師先召集學生講解操作步驟等等。然后學生按照實驗教師的講解一步一步完成實驗內容。實驗完成后,教師指導學生處理實驗結果,分析實驗問題。一切均由實驗指導教師包辦。學生不用思考,只需要機械地完成一切,久而久之,學生不再思考,更談不上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此教學方式,必將影響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二、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湖南理工學院在多方面采取對策,對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具體改革內容如下:
1.加大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投入。
加強實驗室基本建設,首先從實驗場地建設入手,學校加大實驗場地建設,為生物工程專業建設了大量實驗室,保證了實驗教學場地,目前建立了包括生物化學實驗分室在內的大量實驗分室。在進行場地建設的同時,連續多年對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儀器進行投入,購置了包括5臺液相色譜儀在內的大量實驗教學儀器,使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改革成為可能。近幾年來,湖南理工學院不僅在實驗室硬件建設方面增加了財力投入,同時在實驗室人員配置上也投入人力,把教學能力強的教師配置到實驗教學上,把實驗教學放在一個前所沒有的高度進行建設。
2.改革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
生物工程專業在改革前生物化學實驗40學時,實驗內容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通過改革,把生物化學實驗從40學時調整為96學時,把實驗教學內容將生物化學實驗調整為以驗證性實驗為基礎,以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為主要教學內容,重點突出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實驗教學內容設置,以此為基礎進行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結合教師專業方向特點,我們在生物化學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設置上主要以生物大分子的分離提純與活性測定為主。事實證明,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開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與研究熱情,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申請進入教師課題組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在改革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的同時,結合學院每位教師的科研工作,開設了生物化學創新性實驗,以期學生獲得進一步提高。比如2011級生物工程專業生物活性鎮痛肽的合成與活性研究課題小組,在該文作者的指導下,通過Fmoc固相多肽合成、高效液相色譜純化、復性體系二硫鍵形成等方式合成生物活性多肽,將活性多肽在動物模型上進行鎮痛活性研究,發現合成的鎮痛多肽在動物模型中具有良好的鎮痛活性,該實驗結果通過該文作者整理,發表在SCI雜志“Protein&PeptideLetter”雜志上。通過創新性實驗開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為本科生將來進入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實現無縫對接打下了堅實基礎。
3.改革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方式。
傳統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由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缺乏參與性。目前我們通過改革,將教師從主導地位改為從屬地位,而學生則從從屬地位變為主導地位,教師只安排實驗項目,也就是出題。學生則從實驗設計、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到實驗結果分析全部自己解決,并且每次實驗完成后學生均應該能夠提出問題,教師則和學生探討實驗問題,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成功率得到了極大提高。同時也使學生了解了一個實驗的全部內容,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參與工作或者將來從事研究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4.改革生物化學實驗考核方式。
針對傳統生物化學實驗只注重實驗理論考試和期末實驗考試的做法,湖南理工學院采用全程考核的方式對生物化學實驗進行全程考核,也就是實驗的全過程都是考核過程。對每位學生生物化學實驗成績的評定,采用平時實驗成績、實驗報告和實驗考試成績相結合的辦法。平時實驗成績占比50%,平時實驗成績根據每位學生每次實驗的準備情況,實驗過程中各種儀器設備操作規范性,實驗結果的準確性,甚至包括實驗過程中試劑稱量、溶液配制等實驗習慣性動作進行綜合評定,每次實驗完成現場給出平時成績;實驗報告占比20%,實驗報告的撰寫是學生對自己實驗過程以及實驗結果的重要總結,體現學生分析歸納總結能力,同時也是對學生將來從事研究工作,撰寫研究論文和研究報告的重要訓練,故有必要將實驗報告的撰寫考核單獨列出,予以評分,使學生重視實驗報告的撰寫;實驗考試成績占比30%,實驗考試成績和傳統實驗考核一致,但比重顯著下降,實驗筆試成績占實驗考試成績的20%;實驗操作考試占實驗考試成績的80%。通過實驗考核方式的改變,督促學生在生物化學實驗過程中全身心投入,認真對待每一次生物化學實驗,認真對待每一個實驗的全部細節,認真做好每一個生物化學實驗。由于考核方式的改變,只有那些從頭至尾認真對待生物化學實驗的學生才有可能獲得高分,大大調動了學生對生物化學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篇3
一、探究生本課堂教學過程優化的方法
我們深入課堂,研究梳理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如下:
問題一,教師考慮自己如何教的多,研究學生應該學什么,需要學什么,如何學的多。
問題二,教學面面俱到,預設的淺層次問題多,能夠激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少,不能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規律,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及習慣得不到培養。
問題三,忽視學生認知水平、年齡特點、學習需求、認知規律等學情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學目標不符合學生實際,對于教學活動學生興趣低,學習收獲少。
問題四,安排學生課前預習,泛泛的預習活動多,研究學生預習,有針對性的、精心設計的預習活動少,課內教學活動與預習緊密聯系的更少。
問題五,教師教學走教案、關心自己預設的多,關注學情,積極利用生成性資源的少。
問題六,單調枯燥、以教師為主而沒有效益的教學活動多,豐富、有興趣的、以學生為主的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教學活動少。當今課堂是以教師為本的課堂,這樣的設計忽視了學生的生命存在,關注的是課本局部的資源,考慮的是教師如何好教,學生得不到發展。
二、尋找生本課堂教學實施中主要教學行為研究
將突出探索“以生為本”理念與課堂有效教學如何有機融合,把理念落實到課堂,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真正的張揚和提升。為了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每一個行為達到有效,我們把教師課堂教學最常見的顯性教學行為進行列舉,并對每一個行為采取行動研究。
(一)充分深入“先學小研究”的設計是基礎
設計先學小研究本著“生本教育”的教學原則,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這就要求教師把第二天的教學要求變成學生先學的一個問題,通過“先學小研究”的形式,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嘗試性學習,從而讓每個學生有準備地進入課堂,進行有思考的討論,有效的交流。
1. 先學小研究的設計策略
(1)目標定位要準確。在布置小研究前,教師一定要花大量時間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地備好課,如果設計研究時脫離了目標定位的背景,課堂學生的交流就只停留在泛泛而談的淺層次上,教師也就不能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2)內容一定要適中,考慮學生才接觸小研究,顧及不同水平學生的能力和家庭情況,同時有難度也要適中,要照顧全體,保證每個人都能發現一點,體味發現的快樂。
(3)小研究的素材要靈活。該活動要求我們靈活地選取教材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課后的習題提到預習階段,充作課前小研究;根據文章的題材,推薦閱讀書籍,補充閱讀文章等。
學生在這樣的小研究的引領下,自己閱讀文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舉例拓展,對知識的探究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2. 先學小研究的布置檢查
(1)小研究的成果要盡量展示。布置完前置作業后要尊重學生的勞動,在課堂上盡可能提供機會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展示作業成果,讓他們的勞動有所做也有所用,學生完成小研究的興致才能得以保持,學生才樂于去做,才能在學習中取得更大的自信心。
(2)小研究的質量要及時評價。對認真完成的小組或個人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好的做法予以肯定,并在班級內交流展示,讓它起到示范作用。對不能認真完成的小組要耐心引導,積極扶持。安排前置作業完成得較好的同學幫扶這些同學,逐漸達到人人養成認真完成前置作業的習慣。
(3)小研究的結果要予以指導,在進行課堂交流之前,對學生的小研究結果作個檢查,學生的小研究完成的結論還有待于教師的幫助和指導,對于錯誤的知識點和自學答案,教師要給予訂正,確保學生的交流有深度和實效。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也可采用抽查、小組長檢查或小組交換檢查的方式來了解學生完成小研究的情況。學習交流后,教師給予評分并累計到每個小組的學習成果中。
(二)細致具體的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指導是關鍵
我認為,在小組合作的初級階段,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學生今后已經養成了習慣,形成了能力,教師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因而,小組活動應該是教師指導參與下的活動,不然,學生根本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我經過親自嘗試,初步總結出教師在小組活動中要做的七件事情:1. 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分配學習任務和學習角色;2. 指導小組成員如何向同伴提問;3. 指導小組成員學會傾聽同伴發言;4. 指導小組成員如何輔導同伴;5. 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協調小組成員間的分歧;6. 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歸納小組成員的觀點;7. 指導學習小組怎樣開展評價。
(三)多向互動的全班交流是提高理解文本的平臺
小組合作學習成果的匯報交流,是生本課堂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種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合作學習成果得到展示,學習收獲得到驗證,學習信心得到加強,學習興趣更是得到了提高。只要我們根據學習需要營造不同層次、多種資源的“多向互動”課堂交流氛圍,使小組匯報成為全班的學習經歷,一定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課堂交流質量,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實效。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會產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的《觀潮》時,有學生在讀完課文后馬上就不滿意了,“課文里介紹的潮水類型就是一線潮”;而有的孩子經過上網查閱后,又有自己的見解:“潮的類型有交叉潮。一線潮還有回頭潮,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瀾壯闊的氣勢,晚上有晚上的詩情畫意;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潮是一種遐想。難怪有人說“錢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在生生互動中,我們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精彩的“思維碰撞”。
三、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反思行為的研究
我們研究范圍限定在“有效課堂”行為,評價主要是關注課堂教學中“以生為本”的實現程度。如語文課的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有沒有推進大閱讀,數學課的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自己會不會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證明書本中的例子。小組交流中學生是否在輕松、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所有的學生是否都在參與、思考、分享、收獲、創新……這不正是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嗎?
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或教學模式,生本教育可以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一種新的教學思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一種嘗試的可能性。就像過去的“情境教學”“讀寫結合”等很多教育實驗一樣,我們在今天的課堂上仍然能經常看到老師們在自如地運用它們,但并不排斥其他的教學方法。我們的教學要不拘泥于生本教材,不必局限于生本的模式。這樣,我們的課才是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才是符合師生發展需求的,才是有效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篇4
2 加強領導,健全制度,確保工作規范實施
為加強薄改裝備項目工作,將工作落到實處,抓出成效,大理市成立了由相關部門負責領導組成的領導機構,在市教育局電教室設立項目辦公室,負責項目工作的具體實施,并召開工作會議,安排部署大理市項目實施工作,按時完成大理市項目匹配經費的籌集撥付,確保工程的落實,制訂出詳實具體的工作計劃,按時按步驟推進;建立和完善項目工作的各種管理制度,以保證教學應用;注重痕跡資料建設,抓實應用過程的管理,以促進教學效益的發揮。
3 科學部署,各負其責,順利完成各階段工作
大理市緊密結合學校布局調整工作,堅持“建設一校、達標一校、標準化一校”的原則,以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服務教育教學為宗旨,以對項目負責、對學校負責的高度責任感,認真做好項目學校的申報實施評估,最終確定項目學校,真正將好事做好、做實。
3.1 全面摸底科學配置
按照《云南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要求,本著高標準配備、充分滿足應用需求,結合學校規模、軌制等實際情況,對全市中小學教學儀器、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摸底調研,對現有各學科教學儀器、器材、設備的種類、數量進行認真統計、匯總,摸清裝備儀器短缺數量及資金。從功能教室的布局和數量、內部設施完善、儀器配備標準、規范管理、使用及教學教研幾方面推進項目工作。
3.2 器材存放安全合理
領導組成員多次深入學校調研,綜合考慮交通、場地、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及時溝通協調,確定教育局后院倉庫為設備收發點,新世紀中學為體育儀器器材接收點。對倉庫的管理和安防工作都做了充分的準備。確保接收的所有儀器設備按時規范存放,做到萬無一失。
3.3 分發工作層層負責
制定各學校儀器設備的分配明細,合理均衡為各中小學進行分配。分發工作中制作了詳實的各類分發表冊,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對照各學校的分配明細,采取分發組點數、接收學校核對、清點、包裝等工作流程實施分發工作。建立了三級驗收手續,市教育局與省教育廳簽章,各學校接貨人員與市教育局簽章,各學校儀器管理人員與學校接貨人員簽字,做到儀器數量準確、質量完好,破損儀器及時登記、上報,及時與中標單位溝通更換。
3.4 入賬上架規范實施
對圖書、儀器、器材及設備的接收和分發要求學校分別造冊登記、簽字蓋章,做好各種接收單、驗收手續及相關原始資料的收集整理。各中小學將配備的圖書、儀器、器材及時入賬,按標準上架、入柜,現已實施的項目學校已基本做到了設備儀器規范存放。
4 科學安排,合理布局,充分發揮項目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
目前,薄改裝備項目實施范圍有限,還不能全面滿足所有學校的需求,加上大理市鄉鎮教育基礎設施比較滯后,功能室用房普遍緊張,只能分期、分批、分階段實施。為此,大理市在實施薄改項目過程中,始終堅持科學安排,合理布點,把項目設置作為貫徹落實教育綱要的重要內容和推進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大理市上關鎮探索出一條以東南西北中、以點帶面輻射周邊的方式安排項目學校方法。項目學校根據學校的規模,本著夠用、實用、達到即可的原則,把富余的各種儀器、設備按項目管理的相關要求分發到相應的學校,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在一定范圍內發揮了項目所帶來的規模效益,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5 精細管理,強化培訓,提升儀器設備使用效益
薄改裝備項目設施設備到位后,管理和使用成為關鍵。全市將薄弱學校改造項目納入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作為提升學校辦學條件和提升品質的有效途徑。
5.1 廣泛宣傳,注重實效
為使全市學校全面了解薄改項目工作的重要性及工作進程,宣傳學校先進工作經驗,促進學校高效管理和使用,大理市召開了實施薄改項目經驗交流會,全方位介紹和宣傳學校薄改工作進程和亮點,為學校提供周到服務,真正將薄改工作的每個環節、每項工作落到實處。
5.2 分級培訓,提高效益
做好省級、州級、市級和校級培訓工作。首先選派專業教師,積極參加省級薄改項目相關培訓。在此基礎上,組織學校校長、分管領導,儀器、圖書、實驗室管理員,信息技術等教師開展州市級培訓工作。到目前為止,全市共組織實驗教學、圖書管理、多媒體電子白板使用等大型專項培訓6次,參訓教師達到600余人次。在市級培訓的基礎上,全市學校結合實際,積極開展校級培訓,確保了實驗儀器、設備的高效使用。
5.3 精細管理,高效使用
為保證薄改配置設備的高效優質使用,全面完成項目建設目標,大理市制定并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教學裝備類項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學校建立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設備器材使用有記載、有賬冊,做到“賬、卡、柜、物”相符,日清月結。健全各種考核評價制度,加強對學校教育技術裝備的“建、配、管、用、研”,努力提高教育技術裝備的管理和應用水平,并將教育技術裝備建設管理應用納入學校工作目標考核,切實服務師生,服務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