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德育的狹義概念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德育的狹義概念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德育的狹義概念

篇1

1、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2、廣義上教育指凡是增進人們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3、狹義上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目前對車貼語的分析研究不多,且多集中于車貼語的語言特點和分類、語用、社會文化或傳統的修辭學領域等靜態模式方面,而從認知角度對車貼語的在線意義構建和動態認知機制的解讀則鮮有研究。冉啟斌在其《你會選擇哪種車貼語》一文中將車貼語進行了分類,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分類標準。將Grice提出的會話含義中的合作原則和車貼語相結合的研究是語用學中最常見的。岑群霞(2011)在《個性車貼的語用學解讀》中詳細闡述了車貼語的語用原則。馬樹辰(2011)從模因論的視角闡釋了其形成原因。

概念整合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張輝(2003)在其專著《熟語及其理解的認知語義學研究》中從概念整合理論視角出發,探討了漢語熟語意義常規化的心理表征及其母后認知和意義構建。沈家煊教授2006年在復旦大學作出報告“概念整合與浮現意義”,將漢語事實和漢語研究和概念整合理論結合,而后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增補了概念整合理論對漢語事實的解釋力。王正元教授在2009年著書《概念整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系統地介紹了概念整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成果。前人們的研究為概念整合理論作為意義構建1的新視角和研究方法打下了基礎。

二、概念整合理論

傳統組合論認為語句之意義等于其組成部分之和,但認知科學對其進行了批判,提出它們在建成更大單位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新創信息,這一整合過程相當于“化學變化”,其產生了新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后,Fauconnier為解釋新概念產生之根源,在概念隱喻的基礎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論”,重點研究兩個心智空間中的信息的相互映射和整合。概括地說,概念整合就是將不同輸入信息進行映射和吸納,最后整合產生層創結構。

Fauconnier和Turner(2002)提出了四空間論:類屬空間,輸入空間1,輸入空間2,合成空間。各空間之間通過跨空間映射對應連接起來。類屬空間包含兩個輸入空間共有的抽象結構,合成空間是通過對兩個輸入空間的各元素“組合”、“完善”、“擴展”建立起的新創結構。

概念整合理論共有四種網絡模型:簡單型、鏡像性、單域型、雙域型。

簡單型網絡模型是最基礎的模型,輸入空間1提供特定組織和框架,另一輸入空間則提供填充元素,在背景知識的指導下進行整合,產生具有新意義的層創結構,而且這一新結構不在其輸入空間中單獨顯現。鏡像型模型與簡單型不同,其四個空間共有相同的結構框架,各元素可以像照鏡子一樣對應。單域網絡的兩個輸入空間具有不同的組織框架,其進行競爭最終只有一個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間。雙域網絡的兩個輸入空間也各自擁有不同的組織框架,但其合成空間同時吸取其二者的部分結構進行延伸。

三、車貼語實例分析

(一)我是盲人(簡單型整合網絡模型)

盲人的字面意思是眼睛患有疾病或受到傷害,致使雙目或單目失明的人。在簡單概念整合模型中,存在的類屬空間則為行動者(司機)和行動(開車)。兩個輸入空間,其一提供認知框架。在這則車貼語中即為視力有障礙的人,他們在生活中看不到周圍事物的存在或改變,弄不清方向,對周圍的刺激反應遲緩或作出錯誤的應對。另一空間則是元素即價值的填充,無結構。完善背景知識,駕駛肯定不是盲人能駕馭的,既然司機自比為盲人,即是對自己在駕駛過程中對周圍車輛行駛或障礙物可能作出錯誤的估算或反應的一種夸大的修辭,是自我貶低。將元素填入進框架,結合知識經驗,運用概念合成,人們才從“我是盲人”的小句中得出整合空間里的“司機眼力勁和車技不太好,請注意避讓”的新創意義。

(二)此車曾經上過樹(鏡像型整合網絡模型)

“此車曾經上過樹”從傳統句子意義解釋是存在搭配不當的問題,車子不可能爬上樹,既然出現了這樣的用法,我們就要從別的思路去探討其背后的隱含意義。此句的意義構建生成涉及兩個輸入空間和一個類屬空間和一個合成空間,它們共享一個框架“開車”。然而輸入空間1為碰撞開車的認知域,其元素分別為“司機”、“輪胎”、“車技”、“樹”、“開車經歷”等等,輸入空間2則為規矩開車的認知域,包含“司機”、“輪胎”、“車技”、“路”、“開車經歷”等元素,類屬空間包括“行動者”、“施受者”、“行為”、“行為地點”、“行為經歷”等。根據其相同的結構,兩個輸入空間的元素選擇性地相對應映射到合成空間,正常行駛的車輛應該是行駛在路上的,而可能車主因為車技不嫻熟等的原因發生了碰撞,致使車輛與樹有了親密接觸,從而可以得到這樣的整合信息“司機的駕駛技術不行還有碰撞經歷,請注意保持車距”。

(三)別吻我(單域型整合網絡模型)

吻本是愛人間的親昵舉動,相愛的人親密相擁相吻本是及其美好浪漫的舉動,而這的前綴“別”是一種明令禁止,簡單直接地表示了拒絕的含義。在此車貼語中,輸入空間1中存在吻的認知域,即其元素為“兩個人”、“接觸”、“環境”等,輸入空間2則為摩擦的認知域,其元素分別為“兩輛車”、“摩擦”、“環境”等,類屬空間則為“行為雙方”、“行為”、“行為地點”等。吻的認知域成為了整合空間的框架,在人們的認知中,吻是發生在私密環境下愛人的表達愛意的方式,而將場景和動作者換成公眾場合―馬路和陌生對象―車時,是不被接受的。因此,新的概念即層創意義“別來碰我,離我遠點”由此而生。這樣的表達也比直接標注“別碰我”更讓人容易接受。

(四)大齡剩女,追我必嫁(雙域型整合網絡模型)

年紀已經錯過了最佳婚育的時期還孤身一人的女子,一旦有人追求便心存嫁娶之心。將字面意思如此的句子用作車貼語時我們可以從雙域整合模型對其進行意義解剖構建。首先是輸入空間。其一是女子遇追便嫁的認知域,包括“女子”、“男子”、“示愛追求”、“嫁人”等元素,其二是車子的追逐的認知域,包括“車1”、“車2”、“追尾”、“負責”等元素。類屬空間則為“行動者”、“施受者”、“行動”、“行為結果”等共享特征,激發背景知識來完善整合意義重構,只要你有追求表現,我便嫁你讓你負責。因此,可以將此車貼語的真實意義解讀為:別碰我,碰了你就要負責。這樣的調侃味十足的車貼語別有一番風味給生活多添了一絲趣味。

四、結語

車貼語作為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存在于人們生活中,在欣賞其表面文字之運用巧妙之后,用概念整合理論將其背后隱藏之意義進行動態構建,以求達到更深入的解讀和欣賞。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G.& 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Cognitive Science.1998.

[2]Fauconnier,G.&Turner,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Basic Book,2002.

[3]岑群霞.個性車貼語的語用學解讀[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1,(06):78-83.

[4]馬樹辰.模因論視角下的車貼語文化成因闡釋[J].場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9):179-180.

[5]冉啟斌.你會選擇哪種車貼語[J].語文建設,2011(1):43.

篇3

傳統英語教學中,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把嘴就構成了傳道授業的所有元素,也深信英語語言=語音+詞匯+語法,傳統英語教學中把語言作為一個知識系統來教學,掌握語言知識點就成為師生追求的最高目標,考試成績作為評判師生的唯一目標。而新課改要求辨證地看待知識與技能的關系,知識與技能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新課程要求教學時嚴密整合“四會”,語言知識是聽說讀寫的基礎和前提,語言運用技能是語言知識的生成和升華,交際能力和遷移運用技巧是建立在純熟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如果語言知識是經濟基礎,那么英語交際技能是上層建筑。語言知識決定語言遷移運用技能,語言運用技能反過來也促進語言知識的循環鞏固。

新課改理念要求語言知識與運用技能互相轉化互相促進,英語教學融匯聽說讀寫“四會”教學,就得“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牽引點撥的主導”。教育家孔老先生幾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則,說明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一定要了解學生知識水準,了解性格愛好,明晰學習差異,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進行語言知識訓練,教學時串聯起語音詞匯和語法,把語音詞匯語法作為一個知識系統來把握,而英語知識的終極目標是提高英語遷移運用技能。如果說掌握語言知識是,那么形成語言習慣是中圍,培養創造性的語言交際技能是核心。

在教學中該如何踐行語言知識達成語言技能的目標呢?筆者教Unit 3,Unit3標題是:“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該單元語言知識點要求掌握 take the train ,by bus等乘坐交通工具詞組的用法;該單元語法要求掌握主謂單復數一致的正確搭配等。若孤立地介紹這些知識點,單調枯燥乏味。反復思考后,決定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激發他們參與語言知識訓練的興趣。于是按照他們來校途徑分成八組,在每個小組里指定組長,組長負責向組員提問:“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然后組員回答。在這八組的課桌中央,放一臺歷,臺歷上張貼一張大紙,紙上寫道:“Bike Group” ,“Train Group ”,“Motorbike Group ”等八個交通小組等。學生走進他們上學的真實生活,倍興趣,參與互動精彩紛呈,學生們回答迭起。而該單元的語言知識點在不知不覺中就升華成他們的語言運用技能了。

根據語言學家Krashen觀點:“要求英語教學中多輸入可理解性,趣味性,非語法程序安排和

足夠的交流信息”。華東師范大學章兼中教授要求“多信息,高密度,快節奏”語言輸入原則也能加快學生知識向技能轉化的速度。基于專家觀點,因此教學中教師指令明快易懂,練習操練環節緊湊,師生思維活躍。刻板的知識遷移轉化為聽說技能后,要注重英語讀寫技能的提升。聽說讀寫技能整體,會聽或說,卻不會用英語寫作,那么表面上的熱鬧對話是泡沫,是假象的膨脹和繁榮,因為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是聽說讀寫的統一。而在教學中,出現這四會技能不均衡發展也常遇到,那么如何解決呢:第一是因為“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的時間未分配均勻合理;第二:學生語言基礎知識不扎實,需要狠抓學生知識基本功;第三:學生的聽說能力與寫作能力發展不平衡,就要求他們勤練寫作。

聽說讀寫技能互相依賴也互相促進,“四會”技能要協調發展,不可造成單方面的缺節。“四

會”技能整體結構發生的效應大于孤立的個體相加和的效應。要使四種技能發揮最大的整體效應,知識向遷移運用能力轉化,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狠抓語言基礎知識,做到語言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有機統一。學生們聽說讀寫“四會

技能的提升,是教學終極目的,語言知識最終要化成語言技能。

第二: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及時宏觀調控知識傳授容量以及技能轉化效應,教師要有敏銳視覺,

能及時發現問題更能及時解決問題。

第三:初中階段,可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簡易英語讀寫本,增大學生的閱讀量,通過擴大學生

閱讀量來增強他們的語感,提高他們的英語寫作能力!

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英語教學實踐中,開展教學時要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遵守教師主導性原則,兼顧教學活動最優化等原則,滲透多元教學策略原則,構建學生發展性評價原則。我們教育工作者“以生為本”,以學生的終生發展為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他們終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新課改下英語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實質內涵。

參考文獻:

篇4

全科醫療概念下的社區急救即是指在社區發生某類特別緊急的醫療事件時,在醫院專業醫療救護人員趕到現場之前,由社區全科醫生對患者采取的現場緊急救護措施。

1當前社區急救的現狀分析

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有83%的院外急救事件都發生于社區。針對這些發生在社區的危重疾病,一方面由于城市社區較為分散,增加了大型綜合醫院急救中心全面覆蓋的難度,尤其在道路擁擠、共存多個急救需求以及對社區缺乏了解等情況下,更會顯得鞭長莫及,救護要求難以得到滿足;另一方面,當前社區的醫療基礎相對薄弱,醫療資源在配置、體制和行為標準等方面均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規范,與此同時,以全科醫師為主的多數社區醫護人員幾乎未接受過專業的急救醫療教育,基礎理論和對危重疾病的認識水平有限,有待進一步加強培訓。綜合以上兩方面的情況,再從醫院急救醫生和社區醫師的協同來看,由于疏于溝通,時常導致單方面獨自應對復雜的社區救護事件,難以實現將社區和醫院雙方面的醫療資源有機結合的綜合性醫療救援[1]。

2社區急救的全科醫療特點

社區急救屬于全科醫療的范疇,在社區突發危及重癥的時候,社區全科醫生采取的緊急救護需遵循全科醫療的基本理念,以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最佳利益為準則,讓患者及其家屬感受到溫馨親切的醫療服務。同時,社區的全科醫療救護需充分體現出綜合性、協調性和連續性,應在多使用合理安慰語言和心理疏導的基礎上積極調動現場人員,讓他們積極地有序地配合救護行為,防止家屬因情緒過于激動而引發更多意外狀況的發生。在醫院的急救醫護人員到達現場的時候,需將患者的病史和之前的救護過程簡明扼要地對他們講述出來,同時配合他們做好剩余的必要院前急救工作。事后可適時對患者的住院治療情況和出院后的康復情況進行隨訪,以此將全科醫療的雙向轉診工作合理的融入社區急救工作當中去[2]。

3全科醫療概念下社區急救存在的問題

3.1思想問題。某些社區全科醫生的思想太過保守,害怕擔當責任,所以每每遇到危急重癥的時候,幾乎僅是坐等來自醫院的救護,主動采取的救護措施極其有限。另一種誤區就是過重看重利益得失,在明知自身救護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讓患者轉院。以上兩方面的思想問題都可能延誤患者的最佳搶救時機。

3.2協作問題。很多時候,良好的社區醫療救護都需要臨近全科醫療站的全科醫生以及院方醫療救護人員進行多方的協作,在患者病情危及的時候,若不能保持各方良好的聯系和溝通,不能隨時接收專業人員的遠程指導,單憑某一位社區全科醫生的一己之力很難取得高成功率的救護效果。

3.3技術問題。社區急救能否取得較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科醫生現場急救技術的高度。當前,多數全科醫生的學歷并不高,也未曾接受過專業的全科培訓,難以勝任某些高難度的社區急救事件的救護處理。因此全科醫生還需不斷加強自身專業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訓練,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社區院前救護水平。

3.4硬件問題。硬件問題主要反映在設備和藥品兩個方面。當前很多社區的醫療設備和藥品都存在不完善的情況,配備不齊全、陳舊單一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也嚴重制約了全科醫生在實施社區急救的時候本來可以發揮的功效。

4全科醫療概念下社區急救的發展策略

社區急救之于全科醫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此大力發展社區急救醫學、積極培養技術全面和具備優秀應急能力的全科醫生是完善院前急救方案和全科醫療體系的必由之路[3]。

4.1建立網絡化的社區全科醫療救護站。把現有的社區全科醫療救護站與醫院急救中心有機地結合起來,由醫院提供統一的人員調配和后勤保障管理,建立起以家庭為單位的社區醫療應急信息管理系統,由全科醫生負責信息的動態搜集和醫療初發事故巡查,并將所得信息與醫院和臨近救護站共享,以此實現對各種急癥危險因素的實時監測和急救資源的合理調配。

4.2提高社區群眾的基礎救護知識。社區全科醫生在進行日常工作的同時,需大力加強對社區群眾基礎救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讓他們對正規的救護方法比如初級心肺復蘇等產生普遍的認知,以此確保社區的普通居民在緊急時刻具備一定自救、互救和他救的能力。該方法只要將工作落到實處,就一定能成為社區急救力量的有力補充和全科醫生的有力助手。

4.3樹立預防為主和以人為本的社區衛生服務理念。全科醫生應高度重視社會和心理等諸多因素對誘發重大社區醫療事故的影響,更新急救觀念,增強緊急心理干預能力,從維護患者根本利益和滿足社區衛生需要的角度出發,不斷增強社區急救水平和為社區衛生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篇5

校本語文教學研究,無論是作為一種教學研究活動,還是作為一種教學研究機制,其直接目的都是為了改善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其核心是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身心健全發展,這是體現學校辦學水平的主要內容。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全校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及教育觀念的轉變,激發教師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研究的興趣,增強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和運用現代教育理論的意識,使教師能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和課堂教學的優化。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明確語文校本教研的理念

著名語文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曾說:“說千道萬,思想轉變。”只有學校里從管理者到全體語文教師,真正牢固形成了正確的校本教研觀,深刻認識其概念含義、基本特性、價值意義之后,才能形成學校整體發展需要、學科研究需要、學生發展需要與教師專業成長需要有機結合的良性循環,使語文校本教研逐漸成為一種內在需要,而不是額外的負擔。

1、確信初中語文校本教研是時勢所趨的。順應社會發展形勢和實際,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自主性逐漸加強。《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在教育思想日漸科學務實、素質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發注重師資優勢整合的大背景下,以“為了學校,基于學校,以校為本”為基本特征的語文校本教研能在無須更多投入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升本校語文教師的業務素養,改進語文教育的全過程,改善學生語文學習效果,最終有效地提高本校語文教育的質量。

2、確信初中語文校本教研是切實有效的。與傳統的研究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性:一是校本性,因為是從本校的學情實際出發,以解決本校面臨的實際問題為目的,由本校語文教師為研究主體,研究可以長期經常性的進行;二是科研性,一旦找準本校語文教學研究的定位,選好課題和切入點,擬訂出近、中、遠期規劃,并持之以恒地開展科研活動,應當有較顯著的收效;三是人本性,因為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為基礎的,把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這與師生自我發展的內在需要不謀而合;四是牽引性,以教學研究為主的校本教研必然涉及語文教學的各種因素的研究,逐漸解決本校語文教育發展的障礙,有效地改善語文教學現狀;五是依托性,省、市、區各級專業教研員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掌握上、教科研操作的基本規范上、學科教學的把握上擁有優勢,而基層語文教師在教學經驗上具有優勢,優勢互補必將很好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二、掌握語文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

首先,語文校本教學研究必須立足課堂。問題源自鮮活的課堂教學實踐,問題的探析融合于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問題的化解也歸宿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與提升。 其次,語文校本教學研究必須面向學生。即研究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乃至教育活動中的特殊形態,研究其參與深度、參與質量和人格品質的發展狀態,研究學生如何“建構”知識而不是知識如何去“整合”學生。 最后,語文校本教學研究必須珍視經驗、注重反思。教師在課堂教學特殊情境中所積累起來的感性經驗,往往包蘊著值得回味的教研價值,需要教研主體梳理、分析、感悟、升華。這中間,教師自身多層面、多角度的“反思”,是開掘研究資源的主要和重要方式。

三、體現語文校本教研的特色

1、抓住一個重點。即聚焦課堂教學,研究、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課堂教學既是校本教研的出發點,也是生長點和落腳點。全校語文組上下要始終把課堂教學作為核心和關鍵,多形式多層次組織開展校本教研,使之鮮活生動,不僅能吸引教師積極參與,而且使教師在課題研究中真正得到“實惠”。

篇6

隱喻的理解是翻譯的基礎,影響隱喻理解的因素有文化、語境等。隱喻與文化之間具有

不可分離性。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不僅可以反映說話人/作者的思想理念,而且還可以構建一定的觀念或現實,影響聽話人/讀者對于世界的感知和認識。本論文在George Lakoff概念隱喻的理論框架下,把中國傳統文化術語中的隱喻表達作為研究對象,透視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并揭示了蘊涵的中國文化模式,本論文同時也對隱喻概念理論研究現狀做了進一步的總結和概括。

2 隱喻概念理論研究現狀概述

20世紀80年代, 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隱喻的研究出現了向認知的專項,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概念隱喻理論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提出。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標志著認知觀的隱喻研究全面開始。該定義的具體內容是指隱喻是人類對某一領域的知識和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統一理解;使源域到目的域的直接映射,在映射的過程中保持不變的意象圖示結構(invariance hypothesis)。

(1) 國外研究現狀概述:在國外,與隱喻翻譯相關的研究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規則性限定,即要求隱喻的翻譯依據特定的規定性方法進行,Newmark(1980)最先提出的幾種隱喻翻譯方法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認同。它們包括:直譯、明喻;對等議、意象重現、解釋性翻譯等。第二類研究將隱喻翻譯方法與文本類型聯系起來。Newmark(1995)將隱喻分為死喻、標準隱喻、改喻、新隱喻及創新喻等若干種,譯者可依據它們包含的信息量確定在不同文本類型中的處理方法。第三類研究將隱喻翻譯與文化聯系起來。概括來講,第一類研究列舉了隱喻翻譯的處理方法,而后兩類研究則涉及隱喻翻譯中策略使用的限定性條件。隱喻的翻譯既受到語篇的制約,也受到文化差別的限定。

(2) 國內研究現狀概述:國內也有較系統的評述,如林書武(1997,2001)的《國外隱喻研究綜述》、《隱喻研究的基本現狀、焦點及趨勢》,束定芳(2000, 2002)的《隱喻學研究》、《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課題》,李福印(2000)的《研究隱喻的主要學科》等。束定芳(2011在《論隱喻的運作機制》一文中談到:隱喻涉及兩個處于不同領域(范疇)的概念,隱喻意義的產生是兩個概念之間互相作用的結果。這一互相作用通過映射的方式進行。在映射過程中,屬于某一領域的相關概念和結構被轉移到另一領域,最終形成一種經過合成的新的概念結構,即隱喻意義。王斌(2002)在《隱喻系統的整合翻譯》中從交織的角度解釋翻譯中的隱喻結構,通過對隱喻結構源語(域)與目的語(域)的整合分析,論證了隱喻結構對翻譯解釋的局限性在于泛化個別整合模式;若能發揮其動態整合功能,為翻譯的全面解釋提供契機。

3 中國傳統文化術語的隱喻翻譯策略

在對中國傳統文化術語的隱喻表達研究中,作者發現隱喻翻譯過程中意象的不對稱極為明顯,時而丟失、時而變換、時而添加,形成一種有趣現象。根據 Newmark(1980)的隱喻翻譯理論,下面將結合實例,探討中國文化術語翻譯中的三大策略:即直接對等譯法、意象代替翻譯法和意象轉換法。

(1)直接對等翻譯法:直接等喻法是保留相同的隱喻意象,即進行直譯,這意味著在目標語中重造一個相同的意象,即在譯入語中再現相同的喻體和比喻手法,條件是讓譯語讀者感到自然。例如:“四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譯為:Four Virtues (golden heart, refined language, civilized behavior, green environment)。

(2) 意象代替翻譯法:不是所有的隱喻都可直譯,畢竟在中英兩種文化背景中都存在著大量特有的隱喻.隱喻不可避免的被烙上鮮明的民族特色,擁有一些獨特的文化特征。當我們遇到這些找不到等同意象的隱喻時,就要用目標語中的常用意象來替代源語中的意象。例如:“紅人” 譯為:sb’s man of hour;“臺柱教授”譯為:star professor;“交際明星”譯為:our social butterfly “提心吊膽”譯為:on pins and needles 等等。

(3)意象轉換翻譯法:在處理傳統文化術語的隱喻翻譯時,也會遇到意象轉換的情況,會使用意譯。意譯是直譯的一種補充手段.這種譯法傳遞了原文的意思,而未保留原文的句子結構和修辭手段。這種譯法多運用于一些文化標記鮮明,某一文化特有的隱喻.例如:“愛吃醋,吃不相干的醋”譯為:being jealous, and it’s over nothing。

4 結束語

隱喻的翻譯過程, 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隱喻翻譯如果沒有深刻而多元的思維,就不可能反映原文的文化意味,也不能真實達意。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我們在翻譯隱喻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語境等因素,根據具體的語境和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以達到最有效的交際,并為中國文化的翻譯研究帶來一個較大的飛躍。

篇7

語言意義的研究經歷了從哲學中的靜態的、絕對的概念到借助話語的語境認知意義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通過背景知識、常規經驗、認知推理等諸多途徑理解具體語境中的話語意義。[1]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語言學對意義的研究只停留在句法和語義的層面上,可后來意識到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多數情況下話語的意義并非只停留在字面上,它會隨著語境而變化甚至完全相反,即導致了隱含意義的產生。目前語言學家對語言意義的研究主要有:(1)John 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的意義觀:前人認為句子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描寫,但Austin發現語言使用中其實很多句子不是用來描述的,而是用來完成某種行為的。因此在其著作《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他提出言語行為理論及其分類: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2)Paul Grice的會話含義理論:他提出句子所表達的意義除了字面意義還有隱含意義,在談話時為了交流說話雙方都遵循一定的原則即“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但這只是理想狀態,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會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違法這些準則,從而導致隱含意義的產生。(3)Wilson & Sperber的關聯理論:提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 交際無所謂合作不合作,關鍵是話語之間要有關聯性,話語的理解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尋求關聯的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并提出了最大關聯和最小關聯的概念。(4)Halliday的銜接理論:通過研究語篇連貫來解讀意義,并提出了兩個標準:銜接與語域一致性。他認為語篇要想連貫,必須具備一些銜接手段,并且在語境方面也是連貫的,但語言形式上的銜接并不是語篇連貫的充分必要條件,因此不一定會導致語言意義的產生。雖然上述不同理論對語言意義的研究各有優勢,但它們的不足之處是都未能解讀出語篇的隱含意義如何產生及具體產生過程是怎樣的,而旨在解讀意義在線意義構建的概念整合理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此下文將對該理論是如何解讀不同語言形式的隱含意義進行解讀。

二、概念整合理論對不同語言形式的隱含意義的解讀

根據不同網絡包含的心理空間及映射過程的不同,概念整合理論主要呈現出四種整合網絡:簡域網,鏡像網,單域網和雙域網。[2]下面將用不同的網絡結合實例對詩歌、幽默語、廣告語的隱含意義一一進行解讀。

(一)詩歌

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語言,其字面意義與主題相差甚遠,因此不能從表面的文字符號去理解而必須通過分析詩歌中意象符號背后的認知機制來獲取隱含意義即主題思想。下面將結合實例用整合網絡對龐德的詩歌 A girl 中的詩句進行解讀。

Tree you are, Moss you are,

You are violets with wind above them.

A child so high as you are.

這首詩歌的主題是表達詩人對女孩深深的愛。可在這個詩節中的樹、苔蘚、紫羅蘭和孩子四個意象似乎和女孩沒有任何關系,因此我們必須構建整合網絡在兩者之間構建聯系從而對其隱含意義進行解讀:輸入空間一由這四個意象組成,輸入空間二由女孩組成。但輸入空間中除了這些意象之外還包括他們的特性,比如樹的特性有凈化空氣、生命力強、有活力、可以用做建筑材料等。此外兩個空間的組織框架分別為具體的意象框架和抽象的女孩框架,因此它們是不一致的、沖突的。通過選擇性映射可以形成類屬空間,也就是說并不是輸入空間所有的因子而只是有助于理解主題的才可以進行投射。如在樹的特性中只有有活力可以與女孩進行投射,其余的都被擯棄。同樣道理便有以下投射:苔蘚―美麗,紫羅蘭―優雅,孩子―天真。因此,類屬空間包括輸入空間相似的意象和其特性,并為跨空間映射提供了可能。當輸入空間中所有的因子和框架選擇性地投射到整合空間時新概念結構的第一個過程――組合(composition)就完成了;然后把被激活的背景信息如女孩是美麗的、孩子是天真的等添加到整合空間去完成第二步――完善(completion);最后借助我們的認知和思維對整合空間進行發展(elaboration),這時新層創意義就產生了即女孩是有活力的,美麗的、優雅的、天真的,進而表達了詩人對她深深的愛戀。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兩個輸入空間都有各自的框架,但是只有空間一的框架投射到了整合空間而另一個被摒棄,即用具體的易懂的源域去解釋抽象的難理解的目標域,這正是單域網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說我們用單域網解讀了這個詩節里的隱含意義。

(二)幽默語

作為一種特殊并且有趣的語言形式,幽默語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語言,不僅僅是一種有趣的話語而是一種愉悅的、成熟的以及樂觀的人生態度。然而大部分幽默語的真實含義都隱藏在字面意義之下,因此要解讀幽默效果必須解讀它的隱含意義,我們將以下面的一段幽默語為例:

A girl brought his new boyfriend to meet her parents one night and they were appalled by his appearance with tattoos and pierced nose. So they conveyed their worry to the girl that the boy did not seem nice, while the girl relied “if he was not nice, why would he be doing 500 hours of community service?”

從字面上看我們并不能體會到這段話的幽默之處,為了解讀它的隱含意義可以從這段話中構建一個網絡:空間一是父母的擔憂;空間二是女孩天真的回答。它們對應的因子分別為:男孩的外表,社區服務,犯罪和父母對他的評價;男孩的外表,社區服務,慈善和女孩對他的評價。可以發現兩者有共同和相似的因子從而構成了類屬空間:當事人、外表、行為、原因和結果,此外還有相同的組織框架:男孩做了500小時的社區服務。這使跨空間映射發生從而使兩個空間的因子形成了匹配:犯罪與慈善,父母與女孩對男孩的不同評價的對應。當所有的因子和框架選擇性地投入到整合空間時就完成了概念整合運作的第一步組合。在此基礎上關于社區服務的背景信息被激活:它并不是女孩理解的幫助他人的慈善活動,而是美國政府對于輕微犯罪的犯人的一種懲罰,這同輸入空間的信息一起投射到整合空間中去進行完善。最后利用人類的思維把所有這些因子、框架和信息在整合空間中進行發展從而產生了新概念意義: 男孩做了500小時的社區服務不是因為他善良地去做好事而是作為觸犯了美國法律必須接受的懲罰。這才是這段幽默語的隱含意義,從而導致了幽默效果的產生。從整合過程中可以看出,所有空間中的組織框架都是一樣的,因此該隱含意義是通過鏡像網解讀出來的。

(三)廣告語

廣告語隨處可見且已經深深地嵌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它不僅豐富了生活而且為我們購物提供了指導。但是為了創意效果,廣告商往往不會直白地告訴消費者廣告的含義,因此消費者如何解讀廣告語至關重要。以下面一例廣告語為例。

給電腦一顆奔騰的“芯”。――英特爾奔騰電腦廣告

當我們讀到這則廣告時肯定會感到奇怪,電腦是沒有生命的,不可能有“心”更不可能需要一顆心,也就是說它的表面含義并不能向消費者傳達廣告商的用意,因此需要用整合理論對其隱含意義進行解讀。很顯然這則廣告用了雙關的修辭,“芯”可以在消費者腦海中激活另一個“心”從而構成兩個輸入空間。“心”的空間包括人類細胞及心臟與其他器官的連接處等因子;“芯”的空間包括晶體管、高集成界面和配置模塊。心臟是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控制著血液里氧氣和營養向各個身體部位的傳輸并完成新陳代謝。同樣,作為電腦的核心的芯片管理著整個電腦的運轉,接受操作者的命令并可以儲存分析大量的數據。因此看似沒有交集的輸入空間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即都強調“芯或心”的重要性從而形成了類屬空間。通過跨空間映射兩個空間的因子相匹配,如晶體管與人類細胞配對。此時輸入空間的因子選擇性地投入到整合空間。盡管輸入空間的組織框架完全不一樣,但有助于我們最后的理解,因此都可以映射到整合空間。此外“奔騰”也具有一語雙關的作用,不僅指這芯片的品牌而且表明芯片的優質的質量,這些因子連同背景信息一起完成完善過程,最后經過發展過程創造了新概念意義:奔騰電腦的芯片像人的心臟一樣重要,因此對電腦的正常運轉不可或缺。同時這則廣告的目的即隱含意義也表達了出來:奔騰電腦的芯片質量好,因此值得消費者的信賴。

三、結論

本文通過運用解讀語言在線意義構建的概念整合理論,從新的語言學視角對不同形式的語言的隱含意義進行了解讀。從理論意義上來講,對語言隱含意義的解讀擴大了概念整合理論的研究范圍和應用領域,從而證明了其對意義構建有強大的解釋力;從實用功能上來講,該理論為語言隱含意義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并加深了對語言意義的研究深度,為解讀詩歌、幽默語、廣告語等特殊語言形式的表達力和解釋力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篇8

課程標準對于九年級學生的英語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他們能讀懂供7-9年級學生閱讀的簡單讀物和報刊,雜志,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能根據閱讀目的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對于寫作能力而言要能根據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并報告結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能利用多種教育資源進行學習;另外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感要求他們能夠進一步增強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和認識。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根據這些內容,同時結合本地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學習狀況制定科學的教學步驟以及教學計劃,更好的實現教學的有效進行。另外也要認識到九年級學生面臨升學的壓力,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教學的有效性以及趣味性,減少說教式的教學模式,注重對于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的培養,以便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 其次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論語》中也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說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提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一個積極的心理狀態下進行學習,能夠很好的提升學習的效率。新課改也強調在教學中要能夠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培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所以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充分的認識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同時也要挖掘教學中的快樂元素,給學生創設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知識的學習。

三、 再次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教育領域有句名言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再多的知識也不如教給他們一些學習的方法,特別是在當前階段,強調學生自身的學習感知以及學習體驗,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注重對于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教育,以便學生能夠更加有效的進行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掌握。比如很多學生都對于單詞的記憶很頭痛,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英語單詞的構詞法主要有詞根、前綴、后綴、派生和合成等途徑,只要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就能夠很好的進行單詞的記憶,比如unhappy(不快樂的)、development(發展n.)都是由一個單詞加上前/后綴組成的,這是派生詞;又比如對于warmhearted(熱心腸)的這個單詞,其實就是由warm(溫暖)+heart(心臟)+ed組成的,屬于“復合型形容詞”,另外classroom就屬于合成的名詞;還有一些非派生、非合成詞比較難記憶,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比如對于Weird(不可思議的)這個單詞,我們就可以將其分解為we+ird,ird就是沒有頭的bird(少了開頭的字母b),在學習這個單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聯想一個情景:一覺醒來我們變成了無頭的小鳥,這的確是個“不可思議的”事情啊!又比如在學習cactus(仙人掌)這個單詞的時候,就可以將其分解為c-act-us幾個部分,其中c是漢字“刺”的聲母,act是“作用”,us是“我們”,“用刺作用于我們”就會很疼,相當于碰到了“仙人掌”,這樣以來學生就能夠很好的進行記憶。教師教會了學生這些學習方法,就能夠促進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趣味性的學習,提升學習的效率。就有學生根據這個方法對psychology(心理學)進行了分解記憶:psy是一個偏旁部首,是“知道”的意思;cho是一個偏旁部首,是“心”的意思;lo是一個偏旁部首,是“說”的意思;gy是一個偏旁部首,是“學”的意思,logy合起來是“學說”的意思。因此psy-cho-logy連起來就是“知道心的學說”,因此就是“心理學”的意思。

四、 最后要加強學生的學習實踐

俗話說“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實踐,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只有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實踐鍛煉,才能夠更好的加深他們的學習認知,實現教學的目的。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與習題訓練,這對于學生的語法知識學習、鍛煉有著重要的意義,比如在教學《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鍛煉,比如根據所給的漢語提示完成句子:

我的同伴過去害怕獨處:My partner used to afraid of .

我們過去每天步行去學校。We used to school every day.

讓學生對于詞組、句型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另外也可以引導學生建立學習興趣小組,讓他們在課下的時候運用當天學習的知識進行英語會話,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一些常見事物進行討論,鼓勵他們結合“漢英詞典”等內容來討論一些生活內容,比如“Why did you use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Because when I was young I heard many Ghost Stories”,引導學生在復習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拓展他們學習的知識面,實現英語教學的有效進行。

總而言之,在當前形勢下,英語教學要注重對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以便能夠更好的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提升英語教學的效果。

篇9

文獻標識碼:C

1 引言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針對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英語教育觀念以及英語教育方式等,提出了全新的改革要求,學校作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素養的重要陣地,在英語教育管理的過程中也應該要融入更多新的教育理念,對英語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創新研究,比如對觀念進行創新,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等。

2 學校英語教育教學管理現狀

2.1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夠

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隨著近年來素質英語教育的不斷拓展,在英語教育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的拓展,是很多學校院校在英語教育過程中實施的一個重要措施。但是當前很多學校英語教育過程中,對實踐活動的拓展比較少,往往注重一些實踐理論課程的英語教育,缺乏一些生動形象的實踐活動,一般都是進行課堂英語教育,而且是傳統的英語教育模式,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地位,最終導致學生對的學習過程中興趣不高。

2.2學校師資力量隊伍水平不高,不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引導,在學習過程中,加強教師能力素養培養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學校教師隊伍當前還有待壯大和充實,由于當前社會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加強教師隊伍的完善,需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訓。當前很多學校的教師都偏向于理論型教師,在日常英語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仍然采用比較傳統的方法進行教學,實踐英語教育的普及程度較低。

2.3英語教育過程中的教學評價功能有待完善

教學評價是進行英語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步驟,當前學校英語教育過程中,對教學評價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多數學校的評價模式仍然是傳統的考試,以分數為基礎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這種方式比較片面,不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詳細的了解,因此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

3 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的策略探討

3.1以學生為本,加強實踐教學的力度

實踐活動是高中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補充,單純地依靠課堂教學的有限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教育,很難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實踐活動的拓展,加強實踐活動的拓展,還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在實踐活動中發現更多的樂趣。當前,各個行業對于英語人才的要求不只是停留在簡單的聽說寫這幾個方面,在很多場合,還需要運用英語口語進行交際,這是就業的基本要求。所以,要積極建立英語第二課堂,加強校內外英語實踐,為英語練習提供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英語的實用性。比如可以在課后舉辦一些音樂欣賞會、讀書會等,也可以模擬職場英語的場景,可以開展一些英語角、英語沙龍等活動,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歌劇比賽以及英語角等方式,還可以組織英語聽力、英語技能大賽等,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在實際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應用能力,能夠在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英語知識的內涵,從而提高自己的讀寫譯以及視聽說的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學生的體驗,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要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因此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而不是在學習過程中被動地學習,因此所開展的實踐活動應該要生動有趣,要做到寓教于樂,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樂趣,同時可以在游戲和放松的過程中學到知識。

3.2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應該要不斷豐富學校教學評價的內容,更加客觀全面地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因此要對教學評價指標進行完善,不僅要涉及學生對各種課程的基礎知識的掌握,還應該要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的評價,了解學生在學校課堂教學評價學習過程中的不同需求,從而幫助學生不斷認識自我,自信地進行學習。在評價體系的改革過程中,應該把學生的學習能力納入學校課堂教學評價考核范圍中,制定客觀、公正以及合理的評價標準,最終實現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有助于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各種問題對癥下藥,找到正確的解決方式。

3.3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素養,促進教學過程中以人為本理念的運用

篇10

[6]譚小勇,等.體育法概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7]陳華榮.體育的憲法保障研究 [D].蘇州:蘇州大學,2011:36-50.

[8]Janwillem Soek.Sport in National Sports Acts and Constitutions:Definition,Ratio Legis and Objectives [J].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Law Journal,2006(3/4):28-31.

篇11

(一)對醫院中會計制度的性質沒有準確的定義

在我國現今的醫院會計制度中,對會計人員的定義并沒有準確的定義,對于預算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總是模糊概念。但是在舊的醫院會計制度中,其不屬于以上兩個會計制度的任何一個,醫院的會計制度有著其獨特的方面,在會計分類中沒有單獨的體系,使得在進行財務管理時沒有可供會計人員參考借鑒的理論依據。

(二)對醫院與行政單位的差別性沒有有效區分

在會計方面,醫院與行政事業單位有著成本核算的差別,醫院因為有著經營的性質,需要進行成本核算,而行政事業單位卻是不需要這一點的。醫院在進行經營中,應當將藥品收支與醫療業務收支進行分開管理,對藥品的收支進行嚴格把關。

(三)醫院內部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

在新的會計制度中,有一條“提取折舊”的方式,這在舊的制度中是不存在的,這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醫院內部核算制度的不健全與不科學。

(四)沒有及時將無形資產有形化

在醫院的建設中,會產生許多的無形資產,如醫院的專利、非專利技術以及在日積月累中積累的名譽,醫院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如果沒有及時將這些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資產,就不能帶給醫院長遠的發展與利益,對醫院來說這也是一種損失,是制度上的不完善與核算制度上的不科學。

三、在新的制度下實行改革是必然之舉

(一)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

在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體制時,首先應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將成本核算置于會計核算中心,形成科學的成本核算制度。其次對成本核算體系也要不斷的進行完善。最后要想做好醫院的成本核算,預算與成本管理相結合也是一大措施。這對醫院來說,也是會計制度的改革,能有效根據預算來制定當月或當年的醫院政策,保證資金流入流出的過程合法可靠,這也是一種制約監控制度。

(二)堅持制度的改革創新,改變舊制度中遺留的“以藥養醫”

在舊制度中,醫院的經營方式存在很大的問題,許多醫院利用藥品進價與藥品銷售價賺取其中的差價,這不僅對醫院經營的本質有所扭曲,也使得出現了一系列人民看不起病的反映。

(三)在制度上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創新會計理念

在上述舊的會計制度中,對于會計的理念存在很大的誤區,醫院在實行新的會計制度時,結合在舊制度中出現的問題,應不斷進行理念的創新。醫院要有明確的方向,確定明確的目標,向著目標發展。在進行會計制度理念更新時,醫院也要注意一下幾點:

1、會計制度的創新是理念的創新,但不能脫離本質

會計制度的改革應當是有序的、科學合理、向前的,在進行理念創新的同時也要保證會計制度理念,既保持著其原有的優勢再在缺陷上進行改進。這是對理念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結合醫院自身制度缺陷上進行的改進,有利于在醫院內很快實行,也便于廣大職工及會計人員接受新理念,從自身做起,切實的做到改革創新。

2、在會計制度改革中要堅持權責統一的理念

在舊制度中,可能一些會計沒有權責統一的意識,這使得醫院內一些賬目不清晰、明細,甚至堆積了許多壞賬。在新的會計制度中,一定要堅持倡導權責統一的理念,強調每個人將自己的任務做好,工作時不能有消極怠工的表現。

3、建立實踐性強的會計制度

任何理論如果沒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相支持的制度都是一紙空文,只有真正將這個理論落到實處,將會計制度的改革與實踐性相統一,職工在實踐中受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斷對自身的理念進行翻新,這也是從側面對員工進行身心上的影響,這對職工來說,比強硬的執行更具有實踐可靠性。

(四)形成科學的資產及投資管理制度

篇12

二、以大賽為依托,創建了“第二課堂教學”

該課題組根據各種競賽項目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及競賽方案并上報學院教務處審核,開展多種形式的知識講座、專項訓練和校內數學競賽活動。近年來,隨著競賽類“第二課堂教學”建立,該院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江西省大學生數學競賽的成績逐年提高。

三、探索“分級教學模式”

針對于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數學基礎差、自信心不足的現狀。該課題組進行了“分級教學模式”實踐。每個學期新生開學時,教練組要對所有學生進行摸底考試,選拔出數學基礎理論相對比較扎實的學生,一方面將他們作為競賽的選擇對象,另一方面讓他們成為數學任課教師的助手,平時可以指導班級其他同學。為此,學院所有數學教學班級都成立了數學興趣小組,學院也成立了數學協會。通過競賽能夠讓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四、編寫出版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教材

針對我國高職工科《高等數學》教材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形成了對高職工科《高等數學》教材建設的改革思路。認為樹立高等數學為專業服務的教育理念,構建滿足專業教學需求的課程內容、建設符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與認知水平的教材,是高職工科《高等數學》教材建設的關鍵所在。為此,該課題組主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經濟應用數學》及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數學上冊》、《高等數學下冊》等教材。

五、建立功能齊全的網絡教學平臺

以大賽為依托,促進該課題組對自主學習模式的研究。為了參加各項賽事,必須加強參賽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該課題組完成了院級網絡課程的建設。利用網絡的特性和資源來創造一種有意義的學習環境,向學習者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讓學習者自主探索、主動學習,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教學互動的平臺。

本文認為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等數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創新點有如下幾個方面:

篇13

    復合名詞(compound noun) 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由詞素按一定的規律和順序組合構成并表示名詞概念的詞匯結構[1]。復合名詞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多種多樣,其表層形式不一定是概念結構的直接反映,其詞義也不能簡單地通過組成詞素的語義來理解,所以詞義的分析和提取問題較難掌握。Fauconniers[2](182)提出語言是概念整合的結果,概念整合理論為探究人們如何建構意義開辟了新視野。英語復合名詞正是整合了組合詞匯中原有的詞素語義義項,以此實現復合詞的語義建構。過去對英語復合名詞的研究多從其結構和形式的角度出發,從認知角度對其語義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不多見,并且忽略了語言使用者的認知因素在意義建構過程中的作用。本文將從認知角度,運用概念整合理論的四個子網絡對英語復合名詞的語義建構進行分析,從概念及概念之間相互作用的心智層面來闡釋其意義生成機理。

    2、概念整合理論及其對英語復合名詞意義建構的認知闡釋

    Fauconnier[3]在其著作《心理空間》中提出了 “心理空間(Mental Space)理論”,系統地考察了人類語言結構在認知系統中的體現。他指出,心理空間是人們在進行思維會話時,在大腦中臨時、動態建構的一些相關信息的概念包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心理空間在語法、語境和文化等壓力的綜合作用下建構起來,這些心理空間相互映射,創造出一個動態的概念網絡并對各種信息進行在線整合加工形成自己的層創結構從而構建意義[4](113-129)。Fauconnier & Turner等人在心理空間理論基礎上發展了“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5](149-151)。

    概念整合理論結合了神經科學、認知語言學、認知科學和語言學的研究成果。

    其核心思想認為:將來自不同認知域的框架結合起來的一系列認知活動,是人們進行思維活動特別是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一種認知過程,被認為是貫穿于整個語言系統的世界范疇化的普遍原則。 Fauconnier把人們的思維和意識流動想象為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認為人們在認知操作時把概念從一個空間映射到另一個空間。在典型的概念整合網絡中,兩個輸入空間input space1 & input space 2(以下簡稱I1&I2)包含來自自身范圍的相關信息,同時也包含文化、語境、觀點和其它背景信息的附加結構, 人們從來自不同認知域的兩個輸入空間中有選擇地提取部分意義并將之整合起來,進而產生一個新的層創結構。

    整合空間的層創結構通過以下三種相互關聯的方式來產生: (1)組合(composition):溶合輸入空間的相關對應元素并投射到整合空間的過程; (2)完善(completion):利用相關背景框架、認知和文化模式以及概念結構,從而在整合空間中提取所激活的型式結構(pattern)不斷完善并形成一個更大的層創結構;(3)擴展(elaboration):根據它自身的層創邏輯(emergent logic)對整合空間進行運演(running the blend) [6](141)。根據Fauconnier[5](149-151)、Fauconnier & Turner(2002)的觀點,概念整合的整個認知運作過程如下圖所示: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論

    該圖代表概念整合中四個空間交互映射的認知模型,其中四個圓圈代表心理空間,連接中間兩個圓圈的兩條實線表示輸入空間1(I1)和輸入空間2(I2)之間的對應映射關系,連接各圓圈之間的虛線表示輸入空間(input space)、類指空間(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間(blend space)之間的連接,整合空間中的方框表示以上三個空間部分地投射而形成的層創結構(emergent structure)。層創結構的產生過程,就是意義的運演和形成的過程。正因為有不斷的認知思維和心理運演在此展開,整個認知模型昭示出一個充滿動態的認知運作過程。

    概念整合理論對英語復合名詞意義的建構具有較為強大的認知闡釋力,汪榕培[7](38)認為兩個詞一旦結合成復合詞后,語義就不是原來兩個詞語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從中引出新語義,復合名詞的意義建構本質上是一種新的概念化的過程,是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描述新經驗、形成和理解新概念的過程。熊學亮[8]提出詞義是一種規約意義,人們在使用某一詞語的概念域時,會激活一種固化的長期記憶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與一定的預存場景知識相匹配,形成相應的概念結構,表現為詞的特定意義。王寅[9](181)認為意義是一種基于身體經驗的心理現象,是人類通過自己的身體和大腦與客觀世界互動的結果。具有動態性、相對性、模糊性,不能用簡單組合和形式主義的方法通過運算獲得,意義要靠整合方式對其加以描寫。

    通過上述描述,我們能夠得出該理論對語言意義建構的強大闡釋力:因為概念整合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將概念整合看作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普遍的認知方式,它突破了傳統的語言理解假說,從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提出了語言理解的認知機制,它是將來自不同認知域的框架結合起來的一系列認知活動,也是一種意義建構的理論,對語言具有強大的解釋力。概念整合理論讓讀者把語言單位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信息與背景知識和相關的環境信息整合在一起,可以提供對語言理解的一個嶄新的認知視角,并通過揭示語言結構中的相關信息,說明語言使用者如何分派和處理語言結構的指稱關系。它可以豐富語言學研究的手段與方法,促進語言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有助于深化我們對語言意義建構過程的認識,從而提高對語言理解的準確性。下面,我們以英語復合名詞意義的建構為例加以說明。

    3、基于概念整合理論的英語復合名詞意義的建構

    Fauconnier & Turner把基本的概念整合網絡分為四種:簡單網絡( simplex  networks)、鏡像網絡( mirror networks)、單域網絡(single-scope networks)和雙域網絡( double-scope networks)[10](120-131)。其中簡單網絡和鏡像網絡比較簡單,單域網絡和雙域網絡略顯復雜。概念整合網絡充分體現在英語復合名詞的意義建構過程中,英語復合名詞語義可以由概念整合理論得到合理的解釋。英語復合名詞種類繁多,一般從詞類角度可分為N+N 如silkworm;Adj+ N 如high street, red pencil;Gerund+N如sleeping-pill;V+N如pickpocket;N+Gerund 如sun-bathing ; V+Adv如get-togethe; Adv+V如outbreak 等等。而張子憲[11](I) 對《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中的復合名詞統計約為5566個,而其中N+N復合名詞就占2871個,本文將專門分析N+N復合名詞的意義建構。從語法角度可分為偏正型、修飾型、并列型等,從語義角度分為離心型和向心型。關于英語復合名詞的構型、句法和語義關系研究可參見Jackson & Amvela[12](85)、王文斌[13](140-145)及其他相關的專著和論文。盡管概念整合理論主要思想在認知領域正在逐漸為人們所熟悉,但人們對概念整合網絡的四種子網絡卻知之甚少。下面將詳細論證這四種概念整合網絡如何為英語復合名詞意義的建構提供合理的解釋。

    3.1簡單網絡中英語復合名詞的意義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