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小學英語學習計劃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初學英語階段,意識還處于感性階段,老師會千方百計地在課堂上激發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通過做游戲、唱兒歌、畫圖畫等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調動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讓小學生明白學習英語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二、注意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1、傾聽的習慣。
2、養成規范書寫的習慣。
3、養成正確記憶單詞的習慣。
三、注重積累,搜尋有效的記憶方法。
記憶在英語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記憶方法直接關系到英語學習的成敗。小學生是初學者對于單詞的記憶還知識處于感性階段,如能引導得當,能發揮他們記憶的潛能。
很多人說在閱讀中背單詞,但那是需要一定的單詞量作為基礎才行。雖然閱讀很重要,但集中精力專門背單詞還是必須的,否則單詞量太少,閱讀就完全失去了興趣。我們學習我們的母語,尚需要專門的記生詞和生字。
可以使用單詞記憶方法記憶,筆者曾體驗過“表音密碼”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記憶的效果特別好,它的原理具體我也說不清楚,一開始用覺得這方法挺一般的,沒什么特別的,但是體驗完到后來(你試個幾天),你就會發現很神奇了,它真的能讓你做到見詞能讀、聽詞能寫。并且從此大量的單詞不再是問題。這對于大量詞匯記憶來說是非常關鍵的。
四、持之以恒,把握未來。
學習英語要過許多關,如語音關、開口關、拼讀關、朗讀關、默讀關、快讀關、詞匯記憶關、句型轉換關、情景說話關、快速聽寫關等。過每一關都要下夠功夫,練夠火候,才能苦盡甘來。
以下六點是重點
1. 上課時間一定要充分把握
2. 堅持大聲朗讀課文,可改善自己的語音,語調
3. 通過學習課文,在課余時間翻譯課文
篇2
(一)“英語小報制作”的可行性與效果預見
在計劃該項目前,我就對“英語小報制作”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從學生能力來看,二(7)班作為英語特色班,每天有英語教師和外籍教師的兩節英語課,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水平都有顯著的提高,他們已不再滿足于課內的英語學習,而是有意無意地將英語單詞整合成句子,將句子整合成片段;從資源來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里,學生都有電腦操作的條件,對文字處理,電腦畫畫等都有一定基礎,平時學生收集信息的渠道也比較寬闊;從興趣來看,學生普遍比較喜愛美術、手工等動手性強的學科。這些有利條件為英語小報制作作了很好的鋪墊。另外,我覺得“語言表達”和“學生能力差異”是該課題實施中可能遇到的難點。針對這些難點,我提醒自己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盡量把小報制作的語言難度控制在學生的語言最近發展區內,鼓勵他們盡量用簡單的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使每個學生在制作小報的過程中都得到提高。
(二)“英語小報制作”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舞臺
獨立原創是本項目的主要要求之一。如今信息高速發展,學生讀物比比皆是,因特網快捷又方便,學生花上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從網上下載一份高質量的英語紙報,甚至會將這份任務全權交由家長完成。這與我的初衷不符。文本是小報的精髓,同樣是小編者個人思想的載體,是自身英語整合能力的體現。因此,我允許學生收集和借鑒一些課外的材料,但必須整合自身的語言基礎,加以組織、改編、重組、創作和排版,完成適合自己主題的英語小報。文字寧可少一點,簡單一點,但必須自主、原創完成。讓學生在獨立自主的舞臺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三)“英語小報制作”是發展學生多種智能的綜合載體
英語小報制作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結合我校“小學英語學科社會化”課題,以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學生通過該項實踐活動在學習運用語言知識的同時發展了多項智能。如英語文本的撰寫需要發揮語言智能;小報的排版和美工需要發揮視覺空間智能;小報創作過程中的合作又需要動用人際交往智能;小報的評價更是學生們對自我價值的再次認識。
二、項目的實施與進展過程
“英語小報制作”力求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利用晚托班和午休等課余時間組織項目組成員活動,計劃在20次項目組活動中,完成小報的選題——素材交流——初稿——二稿——潤色及評獎。
第一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3月18日午休時間
內容:英語小報制作的準備
首先,我向小朋友們介紹了他們即將參與的這項特殊學習活動的基本情況。并向他們展示了我本人自制的兩份風格不同的英語小報,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一份是以遵守交通法規為主題的《Crossing the road》,其中有小朋友在牛津英語里剛學過的兒歌《Red light stop》等,立即引來一片爭先恐后的背誦聲。另一份是以介紹小動物為題的《Who is my friend?》,除了有好幾個猜小動物的英語謎語外,還配上了栩栩如生的卡通動物圖案。這兩份色彩豐富,圖文并茂的小報立即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有的湊上腦袋,逐字逐句地默念,有的學著圖上的小猴翻起了筋斗,有的忙著給同伴猜謎語,還有的對精美的圖畫愛不釋手。
為了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創造,除了要求小報的內容必須原創外,對小報的形式不作任何的規定和限制。在明確制作要求后,學生可自主選擇需要準備的資料和工具。如:質量較好的紙張,彩色筆,絲帶,英文字典,相關讀物等。
第二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3月22日晚托班時間
內容:小報的選題——明確要求
我告訴小朋友,制作的小報無論篇數的多少,還是篇幅的長短,都要圍繞一個主題來寫。可以選生活中的事,選熟悉的主題,并給他們一個雙休日的時間,讓他們通過多種途徑查閱資料,積累素材,選擇適合自己智能特長又富有個性的主題。
第三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3月25日午休時間
內容:小報的選題——交流選題
孩子們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懷著濃厚興趣的孩子的能力就更無法估量了。這一個雙休日可把他們忙壞了,有去動物園觀察動物嘴巴的,有去科技館看航空模型的,有扎進圖書館查外國人名起源的,更有結伴去大賣場購物的……他們的主題有《My Weekend》(我的雙休日)、《My Pet》(我的寵物)、《Water》(水)、《Names》(名字)等。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向大家介紹自己所選的主題。英語小報制作與其他小報制作的明顯不同在于它要受學生語言能力的限制,我在了解所有選題后為選了較難主題的同學作了適當的簡化。如有個小朋友準備選各種牌子的小汽車作為主題,這當然會受到語言表達上的障礙,我建議他寫《I can see on the road》,這樣就有了剛學過的交通工具類單詞作為詞匯基礎。經過交流,有不少小朋友選了相同的主題,我鼓勵他們合作完成同一個主題,他們立即三三兩兩地結成了“同盟”,也有幾個小朋友不愿意與人合作或不愿與別人雷同,當即換了主題。
我要求小朋友用一周的時間完成文本初稿的編寫。要學生交齊準備編入小報的所有文章,對美工要求相對比較粗糙,只要學生在大小相同的紙張上,勾出文本與圖案的比例即可。
第四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4月1日晚托班時間
內容:部分初稿的交流與評講
初稿的審定主要針對文本,主要問題包括學生講述故事時時態前后不一致,或在引用他人的話時出現錯誤。這些錯誤的出現令我很高興,因為它們證明了學生是獨立完成的。這些語法,二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的確很少提到,我幫他們做了這方面的必要修改,把時態基本定在現在時,人物語言用作直接引語。在講評時,也簡單地介紹這方面的語法,對學生只作了解要求。
小陳同學平時語言學習能力就很突出,聽說周末還補充校外英語的學習,這次他的文稿《My Pet》是所有文本中篇幅最長的,從介紹小貓的外貌、喜好到自己如何與小貓玩,表達自己對小貓的喜愛之情,文章的結尾更是精彩:“Look,a mouse is coming.Mimi is smiling.”給人留下深刻的回味。
辰辰是個各門功課都比較落后的孩子。他也準時交了自己的初稿。他積極參與的態度得到了全班的掌聲。但他的文稿《Fruit》里只有這樣幾個寫得歪歪扭扭的單詞:“apple,banana,pear,lemon,water melon,peach.”我邀請其他同學來評論,大家各抒己見:有的建議他用“I like ”的句子把單詞連起來,有的建議他只重點介紹一種水果,最后辰辰決定用數字把這些水果連成一首兒歌。
“One,two,three;apple,apple,banana.
Four,five,six;pear,pear,lemon.
Seven,eight,nine;peach,peach,watermelon.”
我們大家對他的創作都非常滿意。
接下去三周的活動內容都是初稿的交流與評講。英語小報制作是學生智能自主發展的一個載體,學生的創作思想應得到尊重,除了必須修改的錯誤,我對小報的排版和組織等基本不做修改。學生在修改好初稿后,著手完成二稿。二稿要求在正式的紙張上完成文本的書寫(或打印)和插圖的創作。從二稿中已能看出小報的質量。
第十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4月19日晚托班時間
內容:部分二稿的交流與評講
如果說初稿形成了小報的骨架,那么,二稿就是小報的肌肉和血液。有了初稿對文本評審的基礎,二稿中語言表達已沒有什么大問題。由于要求寫在正式的、質量較好的紙張上,小朋友們的書寫也比平時的作業端正了許多。拿到手的二稿已能明顯地感受到小朋友創作靈感的跳躍。
小君的小報《My Family》由“My Father”,“My Mother”,“Me”三篇小文章組成。每篇旁邊都配有她親自畫的父母和自己的畫像。最逗人的是她不知從哪兒翻出一張爸爸媽媽當初的婚紗照,并毫不客氣地把自己的一寸報名照貼在他倆中間。
《Sun and Moon》是弘弘,小徐和小俏三個女孩合作完成的小報,他們在分工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個人的智能特長,故二稿質量較高:弘弘負責寫有關太陽的文章,小徐負責寫有關月亮的文章,美術課代表小俏則當仁不讓地負責排版和美工。她們這份小報寫在一張滿是星星的紙上,題目邊還配有太陽和月亮的圖畫,仔細一看,這些星星月亮都閃著金光,原來是小俏用一種叫“星光筆”的文具一顆一顆畫在白紙上的。
接下去一個月的時間,小朋友陸續都完成了二稿。近40份稿子沒有相同的或非常相似的。有的小朋友在看到別人的優點時,有了更好的靈感,立即去修改甚至重新制作。完成二稿的小朋友自然進入了小報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潤色。
第十八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5月31日晚托班時間
內容:為“我的小報”潤色
我鼓勵小朋友根據自己的喜好,在小報上添加任何他們認為美麗的東西,如花邊,小粘紙,貼畫,自己的照片等,但要根據自己所選的主題,有自己的風格,過分的裝飾和重復的添加也許會畫蛇添足。這一環節為學生施展才能,體現個性提供了舞臺。
小周的小報《Colours》充滿色彩,令人感覺走進了顏料鋪;元元的《Mouths》畫了各種動物不同的嘴,給人新奇恐怖的感覺;小盈的《Water》則是以藍色為主的電腦打印報,羅列了海洋、河流、小溪等由水組成的景象。
第二十次項目組活動
時間:6月10日晚托班時間
內容:“我的英語小報”展示頒獎大典
在“英語小報制作”學習項目接近尾聲的階段,我和同學們一起十分認真地做了評價和展示工作。這是展示學生多元智能的最佳時機,為每個人或小組提供了鑒賞學習他人或他組創作的機會,也為學生自我反省智能的發展提供了機會。每個小編者都要作簡短的創作過程介紹,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看到別人的作品,體會他人的創作精華,感悟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我的英語小報”展示的同時,隆重的“頒獎大典”也拉開帷幕。為鼓勵學生的創作活動,針對不同學生的智能優勢領域,創立了多個獎項:最佳創作獎,最佳排版獎,最佳美工獎等。另外,所有獨立自主完成小報的學生都能得到“原創獎”。在這次活動中,幾乎人人有屬于自己的獎,他們在創作中得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和自信。
三、項目的總結
在“英語小報制作”項目計劃學習過程中,學生運用多種媒體、借助一些可以利用的資源,完成一定主題的英語小報的制作,他們的語言智能、視覺空間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和自我反省智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種項目計劃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為根本,改變了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通過該項目學習,學生得到了“如何去獲得和運用知識”的成功體驗,這種成功體驗對學生未來的成長無疑是有幫助的。
【案例評析】
篇3
學習計劃 Study Plan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term, I made a plan for my study. Now, I find that I carry it out well in the past month. I was po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st semester. Therefore, I put the two subjects in the priority and I spent much time on them. Happily, I made progress in the two subjects this semester. Besides, math and physics is not so hard for me, but I must do many exercises to improve my knowledge. Half of an hour for each is necessary and I have always been doing so. The other subjects are easy for me. As long as I carefully listen to the teacher in the class and do some reviews, I can do well in them. While, it does not mean that I attach no importance to them. I make plan for my study to ensure the efficiency of my study.
譯文:開學之初,我給我的的學習制定了一個計劃。現在,我發現在過去的一個月我能夠很好的實行。上個學期我的語文和英語很差,因此我把這兩個科目作為我的首要任務并花很多時間在上面。很高興的是,這學期我這兩科取得了進步。此外,數學和物理對我來說不是很難,但是我必須多做練習來增加我的知識。每個科目花上半個小時是有必要的,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其他的科目對我來說很容桂。只要我課堂上認真聽課,課后復習我就能夠把它們做好。但是,這也不意味著我不重視它們。我給我的學習制定計劃以保證我的學習效率。
通過上面我對我的學習計劃的介紹,希望給同學們的學習很好的幫助,相信同學們會學習的很好的哦。
篇4
學生學習英語時,會把傳統的思維方式帶到英語表達當中,或者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等同起來,根據自己民族的思維定式去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許多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屬于常識性的行為,在另一個文化背景下可能就是不禮貌的。比如,學生跟老外交流時,經常會問道:“How old are you?”對于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老外通常會幽默地告訴你:“It’s a secret.”這與西方人的價值觀念有關,他們非常尊重個人隱私。因此,在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時,忌問收入income,體重weight,年齡age,信仰religion,婚姻marriage等問題。
在中西方國家,人們之間稱呼的習慣相差較大。在西方,人們相互稱呼時,可以直呼其名,也可以用Mr.,Mrs.或Miss,與姓連用表示尊敬,如Mr.White等。英語中的稱謂除了親人之間的dad,mum,grandpa,grandma,uncle,aunt等幾個經常使用外,其他的幾乎不用。而中國人重視血緣關系和長幼尊卑,稱呼因人而異,種類繁多,比如“大爺,嬸嬸,阿姨,大叔”等。
2.詞義、語義方面的障礙
英語中有不少常用詞,如顏色、動物等單詞都有引申義,學生不知道他們隱藏的含義,因而會望文生義,理解也會出錯。比如Lucky dog(幸運兒),green hand(新手),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
另外,英語中人稱代詞的分類較多,有主格、賓格、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名詞性物主代詞、所有格等,它們意思相近,學生使用時容易混淆,而漢語相比較就簡單得多。這主要因為:西方社會關注人的情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例如:
(1)我家在那邊。My home is over there.
(2)我愛我家。I love my family.
3.書寫方面的障礙
中西方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書寫差異在小學生英語學習中時常發生。比如,學生書寫時通常記得句子開頭首字母要大寫,但卻忽視了個別單詞的特殊性。比如“I”(我)要大寫,這與西方人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人自由的思想有關。再如,中國人寫信封地址是按由大地址寫到小地址,而英語國家則恰恰相反,從小地址寫到大地址。
二、消除文化差異的教學對策
對于英語教學面臨的文化差異和學生跨文化交際障礙,筆者認為,教學中應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1.加強課內文化知識的滲透
課堂是文化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在有限的40分鐘時間內,既讓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又能提升文化素養,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設計上多下功夫。
(1)結合詞、句進行滲透。英語中有不少單詞都有其引申意義,教師可借助教學內容滲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比如,學習了色彩,可以呈現中、西方人對色彩的不同理解,比如white,在中國人看來是凄涼、慘淡,而西方人則認為白色是純潔無瑕的。再如,中西方人對待贊揚的態度也有較大差異。西方人贊揚別人時,希望別人以道謝或爽快的方式作出回答,而中國人受到表揚時就比較謙虛。其實,我們不能說哪種文化更好一點,因為每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同的是兩種文化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摩擦,因此在跨文化交際時要盡量避免這種沖突。
(2)結合語篇進行滲透。高年級英語教材中涉及不少風俗、習慣的文章,如Holidays,Christmas Day,Ben’s birthday等。學生閱讀課文時,文化上的差異往往成為理解的較大障礙。教學時,教師可加入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通過不同的形式,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也使他們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2.拓展課外渠道
人們的交際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語言的運用和發展離不開社會文化環境。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日常交際中多講英語,并積極參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英語活動,在活動中強化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篇5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英語要貼進生活”、“英語問題生活化”,多媒體教學可以很容易直觀生動地讓英語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激發學生興趣。它能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信息轉變成為語言交際的直接參與者,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學效果十分明顯,從而真正優化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
1. 以多種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激發興趣
信息技術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呈現教學情境,使教學過程變得形象、生動、活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學、愛學,激發求知欲望。好的課件可以創設更直觀和具感染力的情境,提高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和趣味性,可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有效地接受知識信息。
例如,筆者在教授新標準英語第十冊Module7,Uint2《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這一課,開始時我設計一段錄像,伴隨著學生喜歡的迪尼斯英語動畫的展示,出示了“Four seasons”的flas。學生也隨著flas一個接一個地用不同的聲調和語調跟讀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這四個季節的單詞。這時,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就被集中起來,自然而然地,新授的內容便輕松自如地導入了,并讓學生輕松地學習了新詞匯,又初步感知了新句型,還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在樂中求學。
2. 模擬語言環境,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增設疑問,巧設懸念,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求知欲望。當遇到教師不易講清和學生不易理解掌握的重難點內容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與現實生活貼近的語言環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例如:在新標準英語第5冊Module 5,Uint1中教學問句“Can I have some sweets?”和答句“Yes,you can./No, you cant.”時。學生在問I答you的知識點上比較容易出現混淆。教學時,我就設計了一個場景,Amy 對媽媽說:“Can I have some sweets?”媽媽回答說:“Yes, you can.”然后媽媽就把糖果遞給了Amy,這樣學生很快就明白了“Can I have…?”的句子的具體用法,也明白了為何用I來問,要用you來回答這個知識點。難點就迎刃而解,給學生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改變教學方式,培養自學能力
小學英語教學要更新觀念,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在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善于思考,掌握英語學習方法,提高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吸取各方面的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新標準英語第5冊Module3,Unit1中學習“What are they doing?”時,動詞ing短語和句子是重點。Look at the people in the park. They are running. They are rowing a dragon boat. They are flying a kite. They are swimming.以及對話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我利用計算機設計系列活動畫面和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討論,通過小組合作,充分發揮計算機人機對話的交互功能,最終解決實際問題,實現教學目標,并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習能力。
二、利用網絡資源,優化英語教學
網絡給師生提供了豐富的閱讀和視聽材料,我們可以訂閱網上英語雜志,訪問國內的站點,進行課堂在線教學,網上遠程教學,提供英語學習交流。另外,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交互性,還可以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游戲是孩子們普遍喜愛的活動,也是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在低年級英語單詞的教學中,我會利用一些游戲來輔助教學,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所學的知識。采用游戲教學的方法,可以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寓學于樂,樂中去學。下面我介紹三種英語課堂教學游戲:
根據網絡課件交互性較強的優點,在《What will you be?》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把各種職業分成標號為Number 1、Number 2、Number 3……Number 8。讓學生上來轉轉盤,游戲開始后,學生拍手有節奏地念:What what what will you be?當點擊游戲結束時,轉盤中間顯示一個數字,如果顯示的數字是1時,那么學生就要根據圖片1來回答本組其它組員的問題:I will be a(an)…。因為圖片上有各種各樣的職業,當學生在游戲中轉到的職業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職業時就會很興奮。如果選到了自己完全不可能從事的職業時,就會覺得很有趣。學生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想去轉轉,都很好奇自己今后會從事什么職業。同學們不斷地在游戲中說單詞、句子,從而提高了辯別和識記單詞的能力,達到了鞏固單詞讀音的目的。
另一種游戲是利用電子白板的拖動功能,學生各自進入課件一邊聽單詞的錄音一邊把單詞拖到相應圖片上方的托盤上或看到單詞飄過時點擊屏幕下方相應的圖片。這類型的練習,目的是在英文單詞這一抽象符號與具體的表象之間建立一架橋梁,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形象思維的訓練,從而鞏固所學英文單詞的詞義。
在教授衣服單詞時,我利用一款收衣服的游戲,讓學生根據單詞的錄音來點擊正確的圖片收衣服,如果學生點錯了,那游戲中的人物就會被雨淋,衣服也會淋濕。學生在游戲中能輕松地掌握所有衣服的單詞。
總之,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輔助小學英語教學,可以便利地展現感性材料,創設最佳情境,能促進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不能喧賓奪主,過猶不及。因此,英語教學中應合理地選擇多媒體和網絡資源,在合適的時候加以運用,真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真正實現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優化。
參考文獻:
[1] 《英語課程標準》解讀。
[2] 荊玉求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現代中小學教育 1995,(05)。
篇6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情感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欲望是自主的強大動力。在課堂中,教師要優化課堂環節,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的興趣。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呈現、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片、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等是多樣而豐富的。而小學生對具體形象事物感興趣的心理特點,非常有利于他們知識的獲取、存儲與建構。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及教學需要,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實物展臺、液晶顯示儀、網絡技術等創設教學的情境,讓學生走進情境、體驗學習。在優美的情境中去閱讀、發現、質疑、思考、探究,領會文章的內容,體會文本的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
二、運用多媒體,優化英語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進行教學,信息量大,節奏快,活化教材內容,交互性強。能產生多種感官的刺激。調動眼、耳、嘴、手的積極性。人的大腦右半球控制形象思維,左半球控制抽象思維,將抽象的語言符號和具體的形象動作結合起來,左右兩半球同時發揮作用,既能加深理解。又能鞏固記憶,在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中,耳聞其聲,目睹其人、其事,其景,實現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相輔相成,學生不僅可以聽到純語言,還可以“察言觀色”加強情感和心態理解,以促進對語言由表及里的深刻體會。
例如:動態的演示將抽象化為形象,這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著定向和產生動力的作用。有位老師在教Canlhclpyou?這個句型時,讓他們在喜聞樂見中接受知識。先用一個滑稽動畫演示出有人嘴里喊著“Help”落水的情景,當學生有疑問時,教師教學這個單詞并說明其有救助、拯救之義。這生動形象的畫面,無疑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興趣。接著再同時出現三個畫面,“餐館、商店、警察與迷路人”,然后用打字機效果顯示CanIhelpyou?這句話,最后用三個氣泡帶者三種答案出現,讓學生在不同場合尋找不同的答案,并配以鼓掌及失望聲,學生們爭先恐后的發言。這時,學生的觀察、思維的表達都進入了最佳狀態,他們用眼、用耳、用心來真正理解這個句型,為整堂課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對小學生來說,學習興趣往往是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兇,而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的合理運用恰恰能使這些因素得到優化。在上面的例子中,給畫面配以不同的動作、加入不同的聲音,在這樣的環境下,抽象的事物和句子變具體了、形象了,減輕了學生的認知難度。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又保證了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興趣,增強能力,獨立地完成課堂練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的學習態度、樂觀的學習情感,能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聽聽、看看,不如動手做做。只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產生感性認識,發生興趣,才能達到掌握和運用。在電腦尚未普及的今天,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使用電腦做課堂練習的確能很大程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和參與欲望,從而使學生們能夠自覺地獨立完成課堂作業。
四、運用信息技術,拓展課外知識
英語教學要求突出口語交際功能,讓學生多學多練。但課堂時間有限,容易出現課堂教學容量不大的缺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輔助教學則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從期望得到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出發,將教學內容重新編排、認真篩選,事先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使教學節奏明顯加快,教學密度增大,因此就能從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壓縮出時間來進行大容量的口語練習,使學生們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時間。
同時,在課文對話內容的基礎上,利用CAI課件設計出諸如文字、圖畫等素材,或是從網絡上下載資料,或是采用學生提供的材料,在課堂上將它們演示給學生看,拓寬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這些材料作為口語練習和口語交際的話題,使他們有充分表現自己的空間。
五、結語
總之,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為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如果說英語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信息技術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為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對英語教學的要求,我們要站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從教學實際出發,積極探索,讓信息技術教學的設計科學、合理,充分挖掘其最大潛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
篇7
B、學生學習方法不恰當好多孩子很想學好英語,而且也花了不少精力,但結果卻并不怎么理想。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學習方法不恰當,導致了英語成績滯后。
2、由學生的心理特征所決定
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男生尤為如此。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對他們來說簡直是一個世紀,于是在課堂上他們開始做小動作、講空話,注意力開始不集中了。另外,學生的興趣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積累和知識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的。老師在課堂上所使用的那些游戲與漂亮的多媒體課件已經不能再吸引他們的眼球,而且老師也不可能每節課都設置大量的游戲。最要命的是學生們在參與了大量的游戲后,卻很難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接下去的教學過程中去。學生們如果在課堂上沒有較好的表現,再加上課外不花時間去復習鞏固,想要取得很好的成績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事實上,我們農村的學生要利用課外時間去復習英語,那也是那些非常自覺的學生才能做到的事。
3、體制與政策上的欠缺
除了一些私立學校,農村學校大多推行的是大班化教學。面對一個班近五十位學生,(個別班級甚至達到60位學生)在課堂上,老師哪有精力去對付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呢?英語的重要性盡人皆知,然而一星期三、四節英語課,卻沒有讓我們那些處于懵懂階段的孩子們學到真正扎實的語言知識。課堂40分鐘,由于孩子們注意力不能長時集中,因此所獲得的知識遠遠不到40分鐘。再加上孩子們沒有時間或不會自覺去及時復習,所學知識很快會被遺忘。
4、教師的觀念與教學方法不當
小學英語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是新課標所規定的。然而我們的一部分老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上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完成任務,把一本書教完。而且這些老師也缺乏所對應的教學方法、教學理論與教學經驗。同時我們的老師忽視了語言學習的漸進性。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下面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就如何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極力縮小兩極分化的一些做法。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和保證,是形成“無拘無束”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挖掘學生創造潛能的直接因素。它不僅會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而且還會使 學生把教師的愛轉移到教師所講授的學科上來。
二、激發英語學習興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中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激活課堂,激發學習興趣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1、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帶著興趣,帶著思索。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導入課文,喚起學生潛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學生都能帶著興趣去學習理解課文,一直是我關注的課題。從這一屆學生身上我嘗試了一種新的手段導入課文,學生熱情高,進入角色快:例如;冀教版5冊書Unit2,Lesson9 Let us look at a map我把一些彩筆用透明膠布沾到黑板上來復習顏色,然后我說Look, there is a rabbit on this marker. This rabbit can walk from Beijing to shanghai in a minute .why?有的同學就猜出來了,因為小兔子在地圖上。這時我拿出一張世界地圖Yes ,you are clever Let us look at a map. 這樣在同學們舒心的笑聲中,開始了本課的學習
2、形式求活潑,方式多樣化。教學模式應該求活潑,方式多樣化。比如說,為了鞏固句型“There be…”的用法及一些介詞 的正確使用,我組織同學們開展了一詞畫畫比賽,即要求學生根據所聽到的英語句子,繪出一幅圖畫,每組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畫,看誰畫得最快最好,以速度快,質量高者為勝。例如:There is a house in the picture. In front of the house there is a tall tree. There is a river behind the house等。這種游戲教學,輕松活潑,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好。
3、精心授課,寓教于樂。一堂課的成敗關鍵要看:教師是否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在學習時進行積極思維,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并能準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思想。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從教材到教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與新內容的銜接,以及時間的安排都要考慮到,必須做到精心設計,合理安排。
4、組建合作小組,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各盡其能的格局。根據學生座位就近原則,同桌自然形成兩人小組,前后兩桌又可組成一個四人小組。然而這種分組可能出現某些組內同學都是學困生,利用互調同學就可以解決這個矛盾。
5、通過學習生活中漢語成語、諺語的英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巧妙結尾,使其留有激情,留著懸念。學生應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一切便利,及當代高科技賦予的各種快捷的信息服務,自我充實,把課本知識與外界現實世界相聯系。全體學生參與的這種課后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運用中學會英語,更加增強了學困生的參與意識。
總之,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師要有敬業愛生,無私奉獻的進取精神;要勇敢地投身到教學改革中去,大膽創新,勇于實踐;要珍惜激發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善于發現每一位同學的閃光點,變被動的學習為積極主動參與,采用各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提高40分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只要我們每一位英語教學工作者多在“解惑”上下功夫,既教知識,又教學生解決知識癥節的要領,就能使我們的學生輕松而敏捷地掌握、理解知識。相信最終在我們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小學英語兩極分化現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篇8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小組合作學習能力中強調學生的合作意識,這也是學生走上社會后一項重要的能力。在過去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長期被壓抑,得不到發揮。新課標要求我們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所以,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就十分必要了。學生缺少自由的學術空間和自由探討的機會,同時學生缺乏和別人合作的意識,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商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只有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充分地進行思維交流,才能促進學生全面地發展。
在學講計劃下,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角色,從以前的說教者變成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除了引導小組成員進行學習外,還得成為其中一員,做一個學習的合作者。教師應該和學生結成真正的伙伴,這樣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洞察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對小組成員進行一些合作學習的技巧和常識的培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懂得在合作中應該秉持什么原則。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仔細查看每個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是否順暢,學生是否有合作精神,能不能和其他成員融洽相處,進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學生效果最大化。
在學講計劃下進行教學還得處理好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關系,不是說合作學習能解決一切問題,不能讓學生把學習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合作學習上。自我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個人勤奮努力了,才具備合作學習的基本條件。帶著獨自學習的疑問去合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英語課合作學習對提高學生語言交流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有很大促進作用,但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如下問題:
1.學生合作不主動。我在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時,出現冷場,主要原因是我的設計和引導不恰當,另一方面是學生沒有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
2.學生的合作不充分。有時我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個別小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我就匆忙結束任務,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3.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習困難的學生參與度遠遠低于優生,存在會的就積極性高,不會的應付了事的現象。
4.角色落實不到位。學習困難的學生充當總結人,使他們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發展。
5.評價不全面。在對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我只重視對整個小組的評價而容易忽視對成員個人的評價,或只重視對合作成果的評價而忽略對合作過程的評價。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1.小組合作前的合理分組。以學生個體的特點為分組的依據,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注重小組各個方面的全面和平衡。一般來說,在英語教學說寫結合中通常三五個人一組進行分組。細節問題要求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一般根據學生和教學任務進行分類。初中英語教學中對寫作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最大化地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我們應該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優勢劣勢有清楚的了解,這樣分類時互補搭配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2.小組合作中的有效溝通和討論。在小組的溝通和探討過程中,將小組成員召集起來,每個人將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歸類。同時,在匯總所有資料后讓小組成員進行自由探討,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通過充分的討論后得出最適宜的答案,最后根據討論的結果制定完備的方案。小組在溝通探討完成后,就需要著手進行寫作了。小組成員可以通過角色分工完成,在寫完后組內可以集體評議,這樣每個成員都能參與到寫作的每一個環節中。
3.小組合作后的及時評價。小組完成寫作過程后教師要進行點評,要并對每個成員有一個點撥。對每個小組的整個過程和學習目的、成果進行綜合點撥,讓學生能有所悟,提高自我學習能力。
四、總結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中只發揮教師的作用,學生沒有得到充分自由的學習環境,學習環境是壓抑的。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主動學習意識。通過小組合作這種方式,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充分參與到學習之中去,有學習的成就感。小組合作學習能讓每個學生到參與到學習之中,改變過去只有少數學習優秀的學生回答問題、其他同學只能旁聽的教學格局。小組合作學習中同學可以充分交流、溝通。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有助于學生情感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讓學生以積極的情感學習英語,能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進而提升英語教學的效益。
【參考文獻】
篇9
在近年來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已經不同程度地得到推廣應用。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實施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教育發展的理想是拋開地域差異、城鄉差別,學生都能實現整體進步,而這一理想只有依靠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網的發展才能得以實現。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有效拓展教育的時空界限,為實現跨區域教育資源共享提供保障。信息技術方便快捷,有利于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共享,而且成本較低,運用方便,是時展賦予我們的有力武器。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促進邊遠地區城鄉之間基礎教育資源共享,更好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相對落后地區通過信息技術,促進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首先要擴大信息技術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拓寬教育教學改革渠道,促進有效信息和資源的利用,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有利于改革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促進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實現課程教與學優化發展的目標。發揮現代遠程教育的優勢,為提高邊遠貧困地區教育教學水平提供保障,有效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為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開辟有效途徑,使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受到先進教育和現代文明的熏陶,這是利用信息化優勢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探索。
二、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對小學數學教學的促進作用
教育均衡發展是時展的需要,尤其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需要實現區域教育層面的均衡發展,城鄉之間都要統籌規劃,應用信息技術促進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數學教學活動,實現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數學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當然,實現均衡發展包括區域內部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對某一特定群體,要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即教好每個學生,提高整體教學水平,這是實現區域資源均衡發展的具體目標和現實需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人人平等,作為全民義務接受教育的基礎教育必須公平,而當前邊遠地區的農村、牧區由于條件限制,仍然存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象,短期內要提高學校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不太現實,只有運用信息技術,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優質教育,才能有效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從學生未來成長的角度考慮,新時代的人才需要充分享受新技術帶來的方便,需要接受更豐富而廣闊的信息資源。信息技術的應用效益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應該均等,信息化應用的不均衡是區域教育資源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為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的差距拉大,學校與學校之間信息化技術應用程度的不同,最終導致學生個體信息素養的差距,這是實施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現實需要。在當今競爭日趨劇烈的信息社會中,人人都有獲得信息的平等機會,信息技術的優勢是沒有時空的限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另外,每個學生都能根據實際情況,通過信息技術自主地選擇學習時間和空間,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方向,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與相應的學習內容,無需關心這些教育教學資源來自何方。總之,現代信息技術已將每個學生的發展和他所面臨的接受教育問題,客觀地置身于整個社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有了充分享受和選擇的機會,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資源公平發展,已經成為貫穿教育事業發展全過程的基本問題。
三、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在促進教育資源向優質化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切實采取措施,充分發揮城鎮優質學校資源優勢,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把課程內容和方法與信息技術、信息方法、信息資源進行有機結合,實施鄉村等薄弱學校的信息化改造工程,優化農村中小學布局,開展優質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的重組、整合工作,加強對薄弱學校的改造,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共享,不斷推進教育事業發展。通過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大力支持農村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農村學校圖書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等多媒體設施建設。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課程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時空,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結構,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效率和主動性。積極推進校園網和教育局域網建設,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區域資源均衡發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在把信息技術運用于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構建與教學內容相適宜的教學情境,豐富了傳統意義上的呆板單調教學方法。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師把傳授知識和提高學生的能力統一起來,使學科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效結合起來。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一些基層教師存在認識誤區,教學實踐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媒體的現象,原本用低檔次電教媒體就能完成的教學任務,卻刻意使用高檔媒體,其目的似乎不在于提高教學質量,所以特別要注意信息技術使用的有效性。在教學實踐中,建議將傳統教育教學方法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相結合,相促進,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的有效應用應該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宜的教學情境,配以聲音等動態畫面,活躍課堂氣氛。多媒體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有利于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增強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四、結語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促進了傳統數學教學方式的改變,能夠促進區域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實現先進教學技術共享。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方法,通過信息技術整合各種教學方法,有效增強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使教學形式更靈活生動,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增強。信息技術為廣大教師提供了更先進的教學手段,使先進的區域教育資源得到共享,有效推進了邊遠地區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突破了區域的限制。
篇10
一、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
我通過多年的實踐,深切體會到:營造豐富活潑、童趣盎然的課堂氛圍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單詞卡片、教學掛圖、手偶、實物等直觀教具,教學光盤、自制課件等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設真實有意義的英語文化環境和語言環境,讓他們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英語,感受英語的快樂。
如教學Christmas這一單元時,我和學生一起準備了圣誕老人的帽子、圣誕樹、圣誕燈、圣誕卡、禮物等,還搜集了一些西方人過圣誕節的圖片,電腦里播放著圣誕頌歌。課上和學生一起裝飾圣誕樹、寫賀卡、送禮物,學生興趣濃厚,在真實的環境里運用英語。
二、要組織趣味性的學習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愉悅的課堂、歡快的教學氣氛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成無意注意,并且在無意注意中掌握的知識技能效果更佳,達到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小學英語教師要用聽、做、說、唱、玩、演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達,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英語,并用英語進行交流和做事情。我在課堂上常采用以下幾種活動方式:
1.做游戲
組織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可以調節課堂氣氛,防止學生聽課疲勞,使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順利掌握語言。例如,在教學英語字母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制作26個字母卡片,課上全班一起做字母游戲:聽音舉字母卡片、聽音搶字母卡片、給字母排順序等。這些游戲可以幫助學生扎實掌握26個字母,讓學生手、腦、耳等多種器官并用,使得字母教學不再枯燥乏味。教師還可根據學習內容設計多種猜謎游戲、聽音指物游戲、單詞接龍游戲、Simon Says等游戲活動的使用,既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又在玩中學到了知識。每節英語課都應該做游戲,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應該在課前、課中都穿插游戲。
2.練表演
抓住學生自我表現的心理,將故事性較強的課文編成短劇進行角色表演,使學生在編排表演的過程中,理解記憶所學知識,既培養了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又感受到了學英語的快樂。例如在教學故事“Why the rabbit has long ears?”時,我讓學生七人一組改編表演故事,在表演時孩子們既操練了句型“What happened?I’m stuck. Can I help?Yes, please,”又感受到了合作學習英語的快樂。我認為英語教師在進行句型教學、會話教學、閱讀教學及故事教學時,都應該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運用英語自由會話,給每一個學生積極開口、踴躍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所學語言,真實運用語言,使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3.唱歌曲或chant
唱歌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悅耳的音樂易于激發學生的情緒,同時學唱歌曲有利于降低語言學習的難度,而歌謠的韻律能幫助小學生體會英語語感,并提高學習的信心。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歌曲、歌謠,還要根據教材自編歌曲或chant。例如,在教學冀教版小學英語第三冊Lesson 29“Where Do They Live?”這課時,為了鞏固單詞我自編了一個chant: Giraffe, giraffe脖子長, Panda, panda是國寶, Snake, snake草中游, Zebra, zebra 條紋多, Animals人類好朋友,保護動物攜起手,攜起手。朗朗上口的歌謠加深了學生對單詞的記憶,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了保護動物的思想教育。在歌曲中學習生詞,學習句型和課文,既可以使學生操練語言,又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多競賽
競爭是激發兒童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教師可根據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多多開展小組間、男女生間或個人間的比讀、比聽、比說、比寫、比創等多種競爭游戲。努力培養和激發學生你追我趕,拼搏進取的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在競爭活動中獲得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
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11
一、跨文化交際學理念及應用于高校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學(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入到同一個社會環境中,通過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交流溝通,分享不同的思想觀念、情感價值觀念、時空咨詢等一切事物。從跨文化交際學所囊括的內容來看,這門學科涉及到文化學、語言學、語言心理、社會心理等多門學科的相關知識和內容,屬于交叉性學科。通過對跨文化交際學的相關研究,人們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使用的具體方法,明確外國語言與母語在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別,領略不同文化的魅力。在國際間交流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了解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知識,對于理解文化差異,促進和平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英語是世界通用的語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世界多國開展了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各個企事業單位在進行人才招聘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其英語能力和水平,因此,英語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學的重點內容。但是英語的語言養成文化背景與漢語的文化養成背景存在著極大的差別,將語言作為一種獨立的知識體系進行教學,很難幫助英語表達方式的精髓。因此語言能力的提升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理解作為基礎,因為語言屬于文化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具有明顯的社會學屬性,可以表達一個區域的社會心理特點。因此,高校英語教師想要不斷提升英語水平,就一定要重視英語的文化屬性,幫助學生了解語言英語的語言文化內涵,了解英語語調、詞匯、語法的準確用法,提高其英語表達能力和水平。
二、利用跨文化交際學理念進行高校英語教學的有效策略
首先,在跨文化教學學視野下進行高校英語教學,就一定要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全面的創新。為了使學生了解到英語語法、句式的具體使用方法,教師有必要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英語語言環境氛圍,使學生在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了解英語語言的準確使用方法,并逐漸養成良好的英語表達習慣。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之前,應該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工作,了解教學內容的主旨思想,將課文中的語言環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語言環境相互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循循善誘,為學生引出學習內容的相關話題,在思考、討論的氛圍中完成英語知識的學習。
其次,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一定要注意滲透英語國家的人際交往文化。因為人際交往文化過程中需要語言詞匯量比較大。而且不同區域由于文化習俗不同,因此人際交往過程中所使用的交際語言也各不相同,比如見面打招呼時的用語,西方人可能會問how do you do、how are you,或者是“What a beautiful day it is”等,而漢語中熟人之間最常見的招呼用語就是“吃飯了嗎”。但是各區域的文化在情感表達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共性,比如感謝、道歉等語言,用英語也同樣被表達為thanks、sorry等。隨著表達者感彩的變化,其語言表達的形式也會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因此,想要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最主要的就是幫助學生掌握各種語言詞匯的具體用法及其表達的情感色彩。
另外,高校英語教學并非單純的吸收英語的語境情感進行教學,也要注意將中國的語言文化情感帶入到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實現英語語言文化的本土化特色。現如今越來越流行的中式英語就是將中文情景帶入英語語言的一種突出表現形式,比如“long time no see”等等。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的主要意義在于傳承優秀的中國語言表達文明,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度。
此外,高校英語教師應該營造一種活潑生動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多進行直接的語言溝通,通過構建語言情境、多媒體課件教學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語言討論。此外,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外國教授的客座演講,或是為學生提供擔任英語翻譯等工作的實習機會,為學生創造更多的鍛煉和實踐的調價,讓學生在真正的語言環境下,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提高其英語實踐應用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國際間文化與經濟交流與合作不斷加深的過程中,利用跨文化交際學的相關理論進行高校英語教學十分必要,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和水平意義重大。文中提出相關建議,希望為相關教學人員提供借鑒與幫助,全面提高高校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康英華.跨文化交際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4).
篇12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對話情景
布魯姆認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以學到的語言材料。”運用信息技術以一定的情景為切入點,為教學創設良好氛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降低對話難度。在學習動物這一單元時,通過查找一些卡通的動物圖片和錄制一些動物的叫聲,借助音樂媒體可以彌補教室空間的局限性,將生活置身于課堂教學之中,有效地渲染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而不易遺忘。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場景氛圍,使學生在一種虛擬而真實的生活空間里切身感受,體驗交際。又如,學習對話句型“How much is it ?”時,教師可以創設如下對話情景:1、小狗幫媽媽買菜;2、Mary準備買生日禮物送給同桌;3、聘任售貨人員,銷售服裝。再如,為了讓學生感受四季不同的氣候特點,現實生活不可能在瞬間變幻出各種天氣狀況,于是,我選擇了一則世界氣象預報,制作了相應天氣狀況的課件,在手指觸動鼠標的瞬間,學生領略了各種天氣,感受到了異國氣候狀況,徜徉于世界之旅,輕易地掌握了“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It’s...in...”句型。
小學階段是兒童有意注意發展的重要時期,信息技術創設的情景能變枯燥的對話材料為有意義、真實有趣的情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主動參與學習。讓他們在活躍的語境中學有所獲、學有所樂,進一步產生對知識的渴望。
三、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競賽情景
著名的語言學家 Spolsky 說過 “great motivation and attitudes lead to better learning (較強的學習積極性導致較好的學習效果)”。利用多媒體制作圖文并茂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同時利用小學生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心理,在課堂中引進競爭機制,借助熱烈的競爭氣氛刺激小學生的無意注意,感染著學生的情緒,他們爭先恐后,都想為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小組贏得勝利。他們的無意注意轉換為有意注意,競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如:教師在教學中,設置游戲:讓學生根據所呈現的圖片進行對話配音,比比誰配的速度最快,音準最好,語調得當,讓 CAI 給學生打分,或者給出鼓勵性的評價
在學生學習過 in,on,under 幾個常用方位詞后,教師設計一個挖寶藏的游戲,讓學生在說出寶藏的方位后,點擊相應的位置,看看誰得到的寶藏最多。游戲是學生的第一大愛好,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樂能收到最佳效果。著名的語言學家 Ellis 曾說“學習者的成果極大地促進了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可以通過擴音器進行分角色對話,學生在體驗角色的同時鍛煉了英語思維能力,這比起單一的老
師講課要豐富得多。教師在制作時可以將教學所用到的音、像、文字等材料輸入電腦,并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教學要求鏈接起來,簡單高效。
篇13
一、小學英語學困生的學習障礙
1.自卑的心理障礙
小學英語學困生有明顯的自卑心理障礙,具體表現在:很少主動舉手發言;在集體活動中逃避與組員進行英語對話,自我封閉,對英語集體活動較為冷漠,對活動任務推卸退讓;對老師的稱贊或信任總感到自愧不如,缺乏自信。造成小學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為英語學習遇到了困境,學生沒有了進取動力,覺得英語學習沒有意思,既有學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也有社會、學校、家庭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這種障礙的影響是巨大的,自卑心理會讓小學生對英語表達不斷地抗拒,進而產生慚愧羞怯、不安內疚、悲觀失望等情緒,對自己的語言學習能力表現不滿,甚至從心里否定自己,進而不會積極投入到英語學習活動中。
2.厭煩的心理障礙
多數小學英語學困生對英語學習感到無限厭煩,他們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認為英語學習是最無趣的,加上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缺乏良好的設計能力,學生只能死記硬背,這樣學生就會在長期缺乏動力的狀況下形成厭學情緒,具體表現在:他們對老師的英語教育活動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師的教育方法簡單,更容易刺激其逆反心理。所以,教師要讓他們懂得學好英語的重要性,教育他們自覺立志學好英語。
3.能力的學習障礙
小學英語學困生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障礙主要表現在:受漢語影響,學困生經常使用中國式英語,在語言形式與意義中多注重形式;學習上依賴心理嚴重,無法自己主動學習,最終影響英語學習效果;學習方法不當,用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效果不理想。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小學班級容量大,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學上注重統一要求,難以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其次,學生基礎差,現行教材的難度大,小學生基礎不扎實,表現為見識少,知識面窄,思維不活躍,接受能力較差,特別是拼音能力差,影響英語學習。
二、如何提高英語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1.打破學困生的沉默
英語作為一門活的語言,需要通過交流體驗才能真正掌握。許多小學生就是因為怕出錯不敢開口,對英語學習越來越沒信心。鑒于此,為了解決英語學習的自卑障礙,教師要打破學困生的沉默,讓學生能夠開口說英語,進而感受到英語學習的魅力。具體措施包括:教師要考慮到學生間的差異,考慮到學困生個人的具體情況和水平,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覺得有所收獲。在上課前應注意與學困生互相交流,熟悉學困生的學習起點,了解他們心里在想什么,可以通過QQ深入了解他們在想些什么。其次,要利用集體的力量營造恰當的交流氛圍,讓學生開口說英語。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不是不愿意交流,只是我們的方法沒有激活他們的表達欲望,實際上他們更愿意向同齡人吐露心聲,因此教師要利用小組學習活動,設立“英語小組長”,負責任務的安排,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開口說英語。另外,要針對學困生進行表揚評價,例如,經常請他們把我提的問題重復一遍。由于是重復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不害怕出錯,緊張的情緒可以得到緩解,再回答問題時就會流利多了,只要他們開口回答了就要給予口頭獎勵。例如,教學閩教版小學英語第六冊Unit 3 Spring Outing Lesson 6這節課時,教師播放課文錄音第一遍,請學生小聲地自由跟讀:Answer the questions;Listen and repeat。學生跟讀,然后小組內每個人讀一遍,教師提問學困生,對跟讀出來的同學加以表揚。總之,教師要幫助學生解除不良學習情緒的影響,用激勵法使其振作精神,相信自己,進而理智地克服困難。
2.設置游戲,激發興趣
為了解決學困生厭學的心理障礙,教師要利用游戲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困生轉變厭學心理。例如,英語教學歌曲化、英語教學表演化、英語教學兒歌化、英語教學知識化、英語教學手工化、英語教學諺語化等等。例如,閩教版小學英語第五冊Unit 7 Lesson 13 Months of the Year這節課會學習到關于英語月份的表達。教師為了強化記憶可以設計游戲,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明星名字寫出來,然后老師查閱互聯網,了解他們的生日月份,最后請學生連線,加強記憶。這樣的活動就會讓小學生興趣濃厚。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有愉悅的學習情緒;有了愉悅的學習情緒,學生的學習才會變得主動,在此過程中可加入競技性游戲,寓教于樂,讓不同組別的學生之間比比看“Who knows most Star Birthday?”教師要對每一組的表現進行點評,對他們的努力和成績進行肯定,然后和藹地指出其不足。這樣實際有效的游戲活動能夠有意強化學困生對英語的敏銳感,多引導他們對英語現象的觀察和思考,通過有趣的喜聞樂見的場景引入課題,可以牢牢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給積極的思維以強動力。
3.重視全方位指導
為了解決小學英語學困生能力不足的問題,要對學困生進行全方位的指導。首先,要指導學困生記憶單詞的方法。制訂一個記憶單詞的學習計劃,有計劃、有目的地增加大腦對外語信息的記憶容量,不要讓學生死背單詞,這樣即使背下來了也會很快忘掉。背單詞的時候,可以拿一張紙,邊寫寫畫畫,邊記憶;要求學困生做到在單詞的記憶保持效果趨于下降之前及時進行復習,這里需要強調對學困生進行復習模式、復習效果的整理與分析。其次,要指導學困生預習,預習可找出該單元的知識點,即該單元的中心內容,明確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找出本單元的疑、重、難點。另外,要指導學困生怎樣聽課,很多學困生不知道怎樣聽課,因此,教師要指導他們聽老師所講的關鍵詞,抓住重點。
上文是筆者結合一線教學實際對如何提高小學英語學困生學習興趣的幾點方法。綜上所述,提高英語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是一項重要的教學課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出發,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以靈活、生動的方式來激發興趣,重視全方位地指導教學,激活學生自主探索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走出困境,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