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企業追趕超越工作總結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企業追趕超越工作總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業追趕超越工作總結

篇1

1.定期組織全體機關干部學習《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分解任務指標,明確部門責任,細化工作方案,狠抓工作落實。

2.全面啟動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工作,全面組織落實、全方位跟蹤問效。對落戶大三家鎮范圍內的招商引資項目實行“項目秘書”制,一個企業配備一名項目秘書,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全程服務。建立健全的企業負擔評價、政策宣傳和工作成效通報交流、投訴舉報問題查處曝光等維護良好營商環境的長效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專項會議研究營商環境優化提升推進工作存在的問題。

3.全鎮推行一門集中辦理。認真落實“三集中,四到位”工作要求,提高辦事效率,真正做到最多跑一次,推進多個相關聯的政務服務事項一次辦成,實現簡單事情簡單辦

4.加快鎮便民服務中心辦理農村宅基地不動產登記、個體工商戶的登記、獸醫執業許可、診所設立等手續的辦事速度。

5.全鎮推行一門集中辦理。認真落實“三集中,四到位”工作要求,提高辦事效率,真正做到最多跑一次,推進多個相關聯的政務服務事項一次辦成,實現簡單事情簡單辦。

6.充分發揮xxx平臺訴求渠道作用,落實專人負責。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做到思想認識到位,組織領導到位,工作措施到位,任務落實到位。確保群眾訴求辦理率和質量真正做到讓群眾訴求直達責任主體。

7.鎮政府將強化與責任單位溝通,科學研判,強化統籌,列出全鎮問題清單,對照清單逐項逐條銷號。同時采取明察暗訪、受理投訴舉報等方式,分批次、分部門、分行業地對專項整治情況進行檢查督導,加大整治力度,鞏固整治成果,確保營商環境建設突出問題得到徹底根治,為企業和群眾營造更便捷、更高效、更公平的營商環境。

篇2

2020年,全區統計系統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兄弟單位和鄉鎮園區的大力支持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現代化服務型統計建設要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依法統計,認真開展統計調查,扎實推進統計服務,著力構建監測型、研究型、參謀型統計,較好地完成了區委、區政府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

一是當好“氣象站”,統計監測預警更加優化。

圍繞經濟運行中的痛點難點問題,著力加強對重點行業、主導產業、龍頭企業的動態監測和預警分析,高度關注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工業用電等重要統計數據。通過月度、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會等形式及時向區委、政府反映全區經濟運行中苗頭性、趨勢性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建議,為區委、區政府加強經濟調度和管理提供了有益參考。

二是當好“智囊團”,統計分析研判更加及時。

建立專報制度,著眼全區經濟運行、追趕超越、轉型發展、縣域經濟、疫情影響、復工復產、刺激消費等方面做好統計咨政服務,第一時間全面準確匯集“領導需要了解的數據”和“需要領導了解的數據”,增強針對性、可用性和時效性。在重要時間節點,注重圍繞經濟增長的速度、結構、質量、效益以及經濟運行的亮點難點趨勢等開展分析研究,為領導決策和社會公眾提供參考。今年上半年,撰寫的12期專報分別獲得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批示。

三是當好“普查員”,統計普查調查有序推進。

強勢啟動“七人普”工作,成立了由區長擔任組長、常務副區長任常務副組長、22個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完成了18個鄉(鎮、開發區)、4個省市駐區單位和339個村(居)委會普查機構組建,提前謀劃了普查試點、戶口整頓,在全區范圍內對普查工作進行大力宣傳,打好人普準備戰。此外,還做好了gdp統一核算改革、投資領域統計改革、勞動工資統計改革以及狠抓四上企業申報入庫工作。

四是當好“普法員”,統計法制氛圍更加濃厚。

廣泛開展《統計法》《統計法實施條例》《關于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統計違紀違法責任人處分處理建議辦法》《防范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督察工作規定》精神的學習和宣傳,不斷深化學習效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認真組織開展統計執法檢查,將統計執法貫穿于普查、調查和日常統計工作當中,確保統計基礎工作更扎實、上報資料更及時、調查流程更規范、統計臺帳更健全、數據來源更清楚、資料保管更完善,切實發揮依法治統對統計數據質量的保駕護航作用。

五是當好“協調員”,統計基層基礎更加夯實。

積極爭取區委、區政府的重視,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統計工作的意見》,明確鄉(鎮)長為鄉鎮統計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直接主管統計工作,按照“六化”標準夯實基層統計基礎;加強與區發改、科工信、商務局、住建局等行業主管部門的溝通銜接,在挖掘、培育、申報、審核、培訓等方面加大協作力度,基本做到了符合標準的“四上”企業應統盡統,使新增“四上”企業較好地發揮了經濟發展生力軍作用;加大非一套表統計人員培訓力度,確保統計人員素質整體提升。

二、奮發有為,全面完成全年各項統計工作任務

2020年下半年,我局將緊扣“黨的建設這一核心”,圍繞“數據質量主線,突出普查、調查兩個工作重點,著力抓好統計服務、統計法治、統計隊伍建設。

(一)持續深化依法統計、依法治統的宣傳貫徹。

繼續推動對《意見》《辦法》《規定》學習貫徹的廣覆蓋、多層次、大影響,做到鄉鎮黨政班子學習全覆蓋,特別是抓好單位主要負責同志這個“關鍵少數”的宣傳引導。推進“統計進黨校”,積極爭取把統計法納入區委黨校干部教育培訓的必修課。在統計法頒布紀念日、中國統計開放日、國家憲法日等重要節點,面向全社會開展聲勢浩大的大型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統計意識。

(二)全力以赴做好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是涉及面最廣的一項大型國情國力調查,七人普調查結果事關國家宏觀政策人口政策、產業政策的精準制定,意義重大,不容有失。下一步,將繼續抓好組織普查“兩員”選聘培訓、普查試點、普查區劃分、戶口整頓、入戶登記等各項工作。

(三)認真開展新增“四上”企業強改。

新增“四上”企業入統入庫直接關系到經濟工作的活力和實力。根據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四上企業入庫申報工作作為壯大我區經濟總量,提升經濟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舉措來抓,主動與各牽頭責任部門、各鄉鎮密切配合,深入排查相關企業,每月定期與各牽頭責任單位對接,及時把符合入規條件的企業申報入庫。

(四)大力服務好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篇3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the Mode of nowledge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AN ei, ZANG Qing-pu

chool of Management, arbin Institute of echnology, 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nowledge integration is not only the inner cor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but also the key to form and promot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chieved by enterprises. Firstly,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four important mechanisms including “self-adaptiv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coordinated SPIPRO mechanism”, “filtration mechanism”, and “complementary & compatible mechanism”, the article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model on comprehensiv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ais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for an enterprise. In addition, from multi-dimension and multi-level, three kind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modes in the proces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for China’s enterprises are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he above important problems are solved effectively, which will bring momentou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orm and promot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enrich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theory, develop China’s enterprise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ctivity.

ey words:knowledge integrati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echanism; mode

1 引言

1912年,Schumpeter首次提出創新的概念,認為創新是一個突破,它來源于新的組成

部分或者是已有產品的已知組成部分的重新組合[1]。Solow和Douglas等人從生產函數入手,研究了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認識到知識只有通過創新并進入經濟系統,才能轉化為新的生產力[2]。

總書記在2006年1月9日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自主創新,就是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主要源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只有不斷地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才能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現在知識正逐漸取代傳統的生產要素勞力、資本和土地而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核心資源和關鍵要素。企業自主創新的實質就是知識向人工制品或服務的轉化以及新知識的生成過程,而知識整合是知識創造發生的內在核心機制,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與提升過程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與提升過程中知識整合具有高度的非線性、涌現性等本質特征和復雜機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動態過程和系統性問題,有大量的疑難問題需要深入探索,這是企業自主創新的關鍵所在和所面臨的重大挑戰。深入系統地研究企業自主創新中的知識整合科學內涵、本質特征、協調機理、演化模式等重要理論難題,對形成與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縮減自主創新周期、降低自主創新成本、提高自主創新成功率、豐富和發展企業知識創新理論和推動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實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2 企業自主創新中的知識整合內涵及特征

整合思想和方法的應用,廣泛存在于社會和經濟組織中,已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知識整合理論則是在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過程中逐漸產生的。能力學派和資源學派等學者強調了知識整合在形成企業競爭優勢中的重要作用,認為整合后的知識構成了企業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的本質[5]。eece等強調企業動態能力是以知識整合

為基礎的[6]。Grant提出“是整合的知識而非知識本身形成企業的核心能力”[7]。Iansiti和Clark還進一步把知識整合區分為企業外部整合和企業內部整合[8]。任皓提出知識整合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知識進行綜合和集成,實施再建構[9]。Nonaka等提出了著名的SECI模型,認為知識轉化在兩個維度上展開,一個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化,另一個在個人、群體、組織和多組織之間有層次的轉化,知識創造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Ba”中不斷相互轉化的動態過程中發生的,這在學術界和企業界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0]。

Kodama論述了當代企業研發的特征是融合創新,即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而產生的創新[11]。顧新建等認為知識整合主要是對分散在企業員工頭腦中的意會性知識和分散在不同協作單位間的知識進行整合[12]。趙修衛從組織學習角度探討了知識整合問題,認為知識整合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的重構與綜合[1]。Bolloju等認為整合知識管理要求對思想、人員、過程和資源不斷地進行互動和重新配置,整合的目的在于獲取知識進而作出決策[14]。沈群紅等把知識整合定義為對組織內部和外部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識別、利用和提升,促進不同主體維度上知識的彼此互動并產生新知識的能力[15]。Ditillo和Ravasi等強調“變”與“融合”的思想,分析了整合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結構模糊問題,認為知識整合是企業處理不確定性問題的重要機制[16, 17]。Mascitelli認為在實踐過程中融合隱性技能類知識和隱性認識類知識可以取得突破性的知識創新[18]。

可見,國內外學者對知識整合的概念、知識整合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之間關系、知識整合與企業知識創新、知識整合過程和范圍等內容進行了許多探索性研究;這對于形成知識整合理論的框架起到重要作用,也為其后的研究起到向導作用。

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與提升過程中各種知識的形成、量增加、質提升,在各種知識的相互流動、轉化、共享、運用、創造過程中,在個體知識組織化、零散知識系統化過程中,在企業內部與外部知識相融合過程中,客觀上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持續整合過程。通過研究,筆者界定的知識整合是在企業自主創新全過程中,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在各種相關條件和環境因素支撐下,使各種類型的知識要素經過復雜的相互作用,得以相容、適應、互動及配合,從而實現整理、提煉、協同、自組織、系統化,使企業擁有能力去創造新知識和技術的活動,這個活動使得企業具有行動的一致性、執行的高效性、應變的靈敏性,是實現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與提升的內在機制。企業自主創新中的知識整合具有典型的整體性、層次性、間接性、動態性、復雜性、涌現性、協同性、非線性、自組織性與自適應性等特征[19]。

3 企業自主創新中知識整合協調機理

企業自主創新中知識整合機理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復合型協調機理,在多種機制共同作用下,通過有效運轉,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原有知識與新知識、內部知識與外部知識等不斷地發生非線性相互作用(多方面知識整合),產生放大效應和涌現效應,不斷地創造出各種新知識。

企業知識整合協調機理實際上就是企業知識系統運動賴以生存的物質結構、動因和控制方式,以及系統內各組成要素間的聯系、調節系統與環境關系的方式及其調節原理。基于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與提升過程中知識整合的產生、形成、穩定及發展這一動態發展過程的認識,在以適應進化機理、協同旋進機理、擇優棄冗機理、互補相容機理多種復合機理共同作用下,構建了企業自主創新中知識整合協調機理框架模型(見圖1)。

在知識整合協調機理作用下,企業知識系統通過有效運轉,實現其整體功能,并朝著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集成優化的方向發展。(1)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在適應進化機理作用下通過相互轉化完成知識整合,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是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要素為適應環境發展而選擇的結果,同樣,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又必須在環境的發展變化過程中不斷地進化,由此,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與提升是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競爭與協同的共生結果。(2)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在協同旋進機理作用下,經過SECI(社會化、外化、綜合化、內化)轉化與整合過程,形成了一個持續的知識螺旋上升擴散效應;企業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不斷地相互轉化與協同整合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整體功能倍增和涌現。()企業原有知識與各種新知識、新技能不斷地發生著相互整合,在擇優棄冗機理作用下,企業不斷對新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分析、比較和整理,摒棄與企業戰略不一致的新舊知識,將整理出來的知識融入企業原先的知識系統以使企業重構新的自主創新系統。(4)企業內部知識與外部知識在互補相容機理作用下,反映在從企業外部吸收整合有效知識,彌補知識和功能的不完備,實現企業知識系統整體功能,企業內外部知識能否互補相容、能否相互關聯,是能否形成與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若想使企業知識資源得到有效整合,企業應高效協調諸機理的相互關系,動態調節和優化各類知識要素及相互作用,進而改進企業自主創新結構和流程。

4 企業自主創新中知識整合演化模式

根據不同的市場環境和企業的發展層次,提出三種模式:即在弱勢領域進行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知識整合模式;在追趕領域進行的“技術追趕―技術超越―自主創新”知識整合模式;在優勢領域進行的“自主性原始創新”知識整合模式。

4.1 “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知識整合模式

“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知識整合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企業的增長要建立在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對國外技術的學習,不斷消化吸收,使企業技術能力提高到自主創新和持續自主創新水平[20]。此模式需經歷四個階段:復制性模仿能力形成、創造性模仿能力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1) 復制性模仿能力形成階段(技術引進)

在企業復制性模仿能力形成階段,企業知識的主要來源是從外部獲取,再通過對外部知識與內部知識的整合、轉化等過程實現企業生產能力的提升。在該階段,由于企業本身技術基礎薄弱,人員、生產管理、組織運營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很難進行自主創新活動,因此企業主要發展動力源自對外部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的挖掘、消化吸收和轉化,即通過技術引進方式來獲取企業形成和發展生產能力所需的知識[21]。通過技術引進的方式,企業生產能力的提高經歷了從外部知識內化到最終變為組織知識的知識整合循環過程。在該階段,企業獲取的外部知識大部分是顯性知識,通過將外部知識內化為企業員工的個體隱性知識,實現了外部知識的獲取和挖掘。然后,員工在工作中不斷發生相互作用,通過個體知識面的交疊和重構,使個體的隱性知識融合起來,形成組織的隱性知識。同時,員工通過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學習積累了大量的技能類隱性知識,他們通過個人工作總結、生產工作記錄等方式將個體的隱性知識明晰化闡釋,轉化為個體和組織顯性知識。由于企業內部員工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必須經過不同知識面的重疊和交叉,實現知識的融合和嵌入,不斷豐富和激活組織的知識庫,才能實現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

(2) 創造性模仿能力形成階段(消化吸收)

企業在通過技術引進等方式學習和消化吸收技術知識,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生產技能、制造訣竅等技術知識。企業必然向更高層次發展,即在現有的技術平臺和核心技術構架內,對國外先進企業產品進行創造性模仿改進或重新設計,實現產品的差異化,適應新市場需要,以建立企業自己的核心能力[22]。因此在創造性模仿能力形成階段,企業主要通過合作生產、合作研發、反求工程等方式獲取發展企業核心能力所需的技術知識。在該階段,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發能力,此時企業技術能力各構成要素均發生了變化。企業內部的研究開發人員通過“研發中學”掌握了產品的設計思想、設計方案和實施方案等知識,從而將企業外部顯性和隱性知識內化為個體的隱性知識,實現了外部知識的內化。較為完備的信息網絡和信息技術平臺,為企業內部員工提供了正式和非正式交流溝通整合的平臺,再通過反復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合作實現了外部知識與內部知識的融合、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轉化、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的轉化。在合作中迅速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通過創造性的模仿和改造,進行技術設備、工藝流程和產品設計的更新換代,企業創新能力將大大提高。

(3) 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與提升階段(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能力是通過建立新的技術平臺或改變核心技術,形成自己的標準,并在此基礎上推出新產品的能力。此模式下的自主創新是漸進的自主創新,即通過原有技術的融合或引入研究中的技術以建立新的技術平臺。在自主創新能力形成階段,企業通過外部知識網絡與各知識源發生知識交互作用,通過不斷的知識挖掘、轉移、轉化和創造過程豐富企業內的組織知識基,進而提升企業內的人員、技術創新、組織管理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21]。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企業獨特的資源,其獲得是一個長期的累積性過程。在此階段,企業開始建立自己獨特的核心技術能力和獨立的技術平臺,形成完善的創新組織與廣泛的創新網絡,這時,企業中人員、組織、信息和研發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核心能力和產品平臺,同時,企業將致力于建立廣泛的聯盟與網絡關系,充分吸收與利用外部技術知識與市場知識,將外部知識與內部知識整合成強有力的創新能力。在復制性模仿和創造性模仿能力形成階段,主要是以增加企業知識存量為主。企業知識存量不斷增加的同時,企業的知識整合能力也需不斷增加,通過對企業知識積累的整合,促進企業各知識要素均衡發展,知識流量和知識質量也將大大提高,企業將快速躍遷到自主創新階段。

4.2 “技術追趕―技術超越―自主創新”知識整合模式

在某些產業內,企業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嚴格按照“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這個模式發展演進,完全有可能越過某些階段,甚至創造一種自己特有的發展路徑。后來者跨越技術的某幾個階段,避開先行者發展這種技術的大量投資,從而趕上先行者,實現跨越式發展與超越,直接進入國際前沿。

日本、韓國的企業是典型的在研發追趕中實現后發優勢的國家。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日韓企業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實現后來居上,贏得后發優勢,與知識整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息息相關。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產業中,企業發展產品所需的技術往往來不及自行建立,通過知識整

合是這類產業的必然趨勢,知識整合效率越高的企業,研發的績效越高,所創造的產品也越

好[2]。在信息網絡化、競爭全球化以及知識更新高速化的壓力下,后發企業要想

迅速趕上并超過領先企業必須依賴于知識整合能力的提升。

后發企業由于其發展時間不長、知識積累不多,難以在知識創新、產品創新等方面和領先企業直接抗衡[24]。企業如何能更有效地識別、獲取且整合外部知識,網絡能為企業所用的知識資源,如何再利用內部知識整合來提升效率,以此更快、更多、更高質地開發新產品,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力,這些對后發企業追趕先進企業的成敗都是非常關鍵的。后發企業可以通過追尋領先企業的發展路徑,模仿領先企業的開發能力,積累自己的知識含量,同時也試圖通過企業內部的努力,加快知識創造與技術創新的速度,力圖在更短的時間內趕上或者超過領先企業。

知識整合是決定后發企業能否趕超領先企業的決定性因素。在企業中要提高知識整合能力必須強化員工的學習能力,累積更多的知識,通過企業的文化、制度和獎勵來引導他們主動進行知識創新。企業自主創新主要動力來自于隱性與顯性兩類知識經過企業內部、企業內部與企業外部之間不同載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轉化,經過各種知識要素的相互作用及有效整合,體現在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為了提升企業的技術能力主要是從外部引入知識,通過知識的融合、內化和常規化過程變為企業內的個體知識和組織知識,不斷豐富和激活企業的組織知識庫,使企業知識能力提升,促進知識的增值,最終實現自主創新能力提升[21]。

此模式下,最有效的技術成長路徑為創造型技術成長路徑,即不再循著先行者的技術成長路線,而是根據自己特殊情況,制訂自己獨特的技術成長路線,實現技術快速發展與成長的“后發優勢”。

4.3 “自主性原始創新”知識整合模式

自主性原始創新就是指前無古人地提出創意和思想,經過一系列研究活動,最終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取得效益。當前科學與技術的界限日益模糊,技術和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自主性原始創新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重點跨越,發揮優勢,在高尖端領域要盡可能實現原始創新。

(1)“自主性原始創新”知識整合模式內涵

企業自主性原始創新涉及企業的各個部門,從產品的研究開發,一直到產品市場銷售,中間需要經過多個環節和過程。為了保證信息和知識傳遞的準確,構筑“自主性原始創新”知識整合模式顯得非常重要。企業在進行自主性原始創新過程中,創新人員必須對“企業知識進行識別、獲取、開發、分析、使用和存儲”,知識整合可以改變創新的速度,減少創新成本,提高創新的成功率,避免項目失敗的風險。企業可將各個創新人員的知識綜合整理(即整合),將個人的隱性知識轉化、整合為企業的顯性知識,從而提高創新人員的素質和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通過整合企業內外部知識與技術資源以形成自己獨創的技術和能力,將影響創新能力發展諸因素進行內在優化、相融和相互促進,進而來提升出創新所需要的各種能力要素并不斷聯成一個整合體,這是創造企業核心能力和提升企業原始創新的必然途徑。

要提高企業自主性原始創新能力,根本上還是服務于企業內部知識的學習、整合,自主性原始創新需要多種能力的整合,是能力整合造成的創新。自主性原始創新要求把知識創造、知識傳播、知識應用的能力整合為知識創新能力,創造出知識創新的實際成果。自主性原始創新需要多種活動要素及其能力的參與,如信息能力、技術能力、組織能力、制度能力等,這些能力共同構成了自主性原始創新的整合平臺[25]。通過構筑和培育企業內部的知識平臺,為實現知識存量快速轉化為現實競爭能力提供內外條件的支持。

(2) “自主性原始創新”知識整合模式的動力機制

自主性原始創新具有長期性、不連續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等特點,因而需對整個知識整合過程采用動態管理。自主性原始創新過程,是一個反復試錯而構成的知識循環,高效知識整

合可有效降低這種風險[26]。

我們可以看出,知識整合的基本活動有很多,但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確保在一個組織體系里知識可以不斷的生成和發展,形成自主性原始創新能力。因此,對原始知識生成與創新的機制進行分析將成為一個關鍵問題。從“自主性原始創新”知識整合的動力機制(見圖2)可知,整個回路中包括一個自主性原始創新的促進回路和兩個隱藏的自主性原始創新抑制回路。由于兩個隱藏的自主性原始創新抑制環路對新知識的增加起阻礙作用,所以企業知識能否不斷增長,自主創新能力能否形成與提升,取決于自主性原始創新的促進回路與抑制回路間作用力的此消彼長。

從圖2中可以看出,知識總量越多,可利用的知識量就越多,知識頻繁應用增加了知識整合的頻度,所以創新的機會就越多,原始創新的速度就越快。然而,當可利用知識量日益增多的時候,其中包含的隱性知識量也不斷的增多,而隱性知識很難掌握和管理,從而造成知識增長速度降低,抑制甚至阻礙了知識創新和知識量的增加。另外,隨著企業知識量的增加,知識認知難度也不斷增加,也會抑制和阻礙知識創新。當原始創新的促進回路與抑制回路間作用達到一個動態平衡時,知識的增長也就隨之停止。而要打破這種平衡,使新知識能夠源源不斷的創造出來,只有通過提高創新管理水平,建立整體知識觀念,向更高的成長速度躍進,實現新知識的持續增長,進而加快原始創新速度。

5 結束語

知識整合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是實現企業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核心環節。動態調節和優化企業知識整合的協調機理及其作用機制,有助于快速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深入剖析企業自主創新中知識整合演化模式,有助于深刻認識影響三種知識整合模式的知識要素,對其進行優化來提高企業知識整合水平,在多種復合機制作用下,實現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與提升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M].易家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12-58.

[2]Ruggles R, oltshouse D. he knowledge advantage[M].呂巍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66-75.

[3]徐冠華.把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J].中國軟科學,2005,(4):7-9.

[4]王一鳴,王君.關于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幾個問題[J].中國軟科學,2005,(7):10-15.

[5]Dyer J , Singh . 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l998, 2(4): 660-679.

[6]eece J, Gary P.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4): 660-679.

[7]Grant R M. 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organization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7(4): 71-85.

[8]Iansiti M, ClarkB. Integration and dynamic capability: evidence from development in automobiles and mainframe computer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2004, : 551-607.

[9]任皓,鄧三鴻.知識管理的重要步驟――知識整合[J].情報科學,2002,20(6):650-65.[Z)]

[10]Nonaka I, oyama R, onno N.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 5-4.

[11]odama M. nowledge creation through networked strategic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Japanese companies[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5, 8: 27-49.

[12]顧新建,祁國寧.知識集成初探[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2000,6(1):8-1.

[13]趙修衛.組織學習與知識整合[J].科研管理,200,24():52-57.

[14]Bolloju N, halifa M, urban E. Integrating knowledgemanagement into enterprise environment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decision support[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2, : 15-176.

[15]沈群紅,封凱棟.組織能力、制度環境與知識整合模式的選擇――中國電力自動化行業技術集成的案例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2,(12):81-87.

[16]Ditillo A. 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in knowledge-intensive firms: the rol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mechanism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4, 29(): 401-421.

[17]Ravasi D, Verona G. Organiz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the benefits of structural ambiguity[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 17: 41-66.

[18]Mascitelli R. From experience: harnessing tacit knowledge to achiev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 17: 179-19.

[19]張慶普,單偉.企業知識轉化過程中的知識整合[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6):47-51.

[20]陳勁.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的學習模式[J].科研管理,1994,15(2):2-4.

[21]汪穎.基于隱性知識轉化的企業技術能力提升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5.

[22]唐麗艷,王旭東.企業成長過程中技術創新戰略的選擇[J].技術經濟,2006,25(8):1-.

[23]周江華.基于知識平臺的企業技術能力增長機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