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國內外建筑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構建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1.1自然災害頻繁發生2007年,《時代》雜志評出世界十大自然災害。其中,朝鮮洪水席卷了朝鮮南部,據世界糧食署估計,谷類產品減產量是45萬t;希臘森林大火導致近70人喪生,整整燒掉了近40.5萬h森林;據民政部報告,2037年中國氣候異常,降雨嚴重不均,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多災并發,點多面廣,部分地區重復、連年受災,局部地區雨情、汛情、旱情災情超歷史記錄。2008年南方雪災和四川I省汶川縣發生的8.0級強烈地震又使我國遭受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單靠政府財政撥款和民間捐款等傳統救濟方式已無法滿足現實需要,而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在抵御重大損失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因此,探索和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為現實所必需。
1.2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大國,只有擁有了充足的糧食才能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謀求自身的繁榮和強大。另外,農業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是國家建設資金積累和出口物資的重要來源,為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農業發展速度快,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就快;反之,農業生產出現倒退,就會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損害。由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破壞,國民經濟必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以經營農業為生的農民的收入會大幅度減少,甚至絕收。如果不給予救助,會大大打擊其經營農業的積極性,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3我國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缺失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對農業災害救助都有具體明確的法律規定,如美國、西班牙、臺灣地區等。目前,雖然我國大陸也有一些自然災害發生后對農民進行救助的政策,如國務院的5件自然災害類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家處置重、特大森林火災應急預案),但對農業災害救助的規定少之又少,如“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中僅有2條涉及到自然災害發生后對農民的救助。
2008年汶川地震后,民政部會同財政部向四川地震災區應急下撥中央自然災害生活補助應急資金,就是根據國家應急預案作出的重大決策。但這只是對農民生活上的救助,對于災后恢復農業生產還遠遠不夠。另外,很多國家規定了農作物保險制度,我國雖然也有規定,但僅限于雹災和風災的保險,對洪澇、干旱災害,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則沒有涉及。
2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
2.1農業保險
2.1.1美國。美國農業部提供了數個經永久授權的計劃,幫助農民從自然災害中恢復經濟。其中,農業保險是美國農業災害救助的主要方式之一。美國農業保險具有以下顯著特點:一是美國農業保險歷史悠久,至今已有近70年的歷史。二是美國農業保險實行“雙軌制”的經營模式,即聯邦政府(由美國農業部的風險管理局負責)制定法規,提供政策支持;私營保險公司負責具體業務經營。三是美國農業保險實行自愿保險和利益誘導相結合。但(J994年農作物保險改革法》規定,不參加政府農作物保險的農民不能得到政府其他福利計劃,如農戶貸款計劃、農產品價格支持和保護計劃的支持等。四是美國農業保險覆蓋面廣和險種多,其已覆蓋100多個農作物品種。聯邦政府提供保險費補貼以及支持這些保險政策的再保險。1980年通過的《聯邦作物保險法》規定,美國農業部為所有保險物提供30%的保險費補貼,向提供作物保險銷售和服務的私人公司支付一定費用。另外,根據特別災害援助法,如果受到大范圍的嚴重自然災害,所有遭災的農場主都可以得到應急災害援助。
2.1.2西班牙。西班牙農業保險比較成熟,不僅險種齊全,而且管理機制完善,政府支持有力,保險公司發展健康,為農業創新體系發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西班牙農業保險具有明顯的特點:一是重視農業保險立法,以法律約束政府行為,保證農業保險的順利開展。二是政府大力支持。三是農業保險帶有準強制性的特征,對不參加保險的農戶,政府不給予救災方面的援助。四是農業保險組織形式多樣。目前,糧食作物(小麥、玉米等)、加工用農產品(棉花、甜菜、煙葉等)、園藝產品以及畜、禽和水產品等基本上都開設了險種。近年來,西班牙不斷拓展農業保險領域,又開展了森林火災保險、動物防疫保險和土地價格保險等。農民可以個人投保,也可以聯合起來集體投保,目前以集體投保為主。政府對農業保險采取補貼政策,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在補貼標準上,對不同的投保主體實行不同的保費補助標準。如對全職農民的補貼標準比兼業農民高出5%14%;塒集體投保的農民補貼標準比個人投保高5%等。同時,對不同農作物的保費實行不同的補貼標準,稀有珍貴作物的補貼標準比一般農作物高20%。二是對不同的投保標準實行不同的保險費率。三是政府通過調整保費補貼和保險費率的標準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2.2無保險援助計劃(NAP)
2.2.1美國。NAP用于那些農作物保險項目未涉及的農作物,以便對那些種植暫時還無法獲得農業保險農作物的農戶提供幫助。其特點與以前的特大災害性援助計劃相似:①凡合格農戶種植的無保險農作物的年均產量低于當地常年產量的65%時就可獲得不足部分的補償。②如果整個地區年均產量低于常年的65%的話,那么就農戶個體來說該年均產量只有在低于常年的50%時才可獲得援補償。③補償多少是根據每家農戶的具體受災情況而定,補償金額也是按該作物市場價的60%計算。④農戶必須及時向美國農業部當地辦事處(USDA)~告種植面積和生產歷史。⑤當地區性產量低于常年的65%時,農戶可根據經驗作出判斷,看自己的產量是否會低于50%,以便盡早向USDA提出申請等候評估。⑥受無保險援助計劃保護的農作物主要是一些經濟作物,包括蘑菇、芹菜、蘆筍、胡蘿b、萵筍、甘薯、花椰菜、甜櫻桃、草莓、西瓜、飼料草、薄荷、菠蘿、南瓜等。
2.2.2臺灣。農業的天然災害救助,是指農民因受臺風、豪雨、地震或寒流所造成的災害,臺灣地區給予紓困貸款及現金的救助。紓困貸款即應急救災貸款,現金救助即無保險援助計劃。1991年,臺灣地區專門制定了《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以輔助受天然災害的農民復耕、復建,并紓減其損失。《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具體規定了災害發生之后農民申貸及現金救助的條件和程序。
2.3應急貸款計劃
2.3。1美國。應急貸款作為災害廣泛援助一攬子計劃的一部分,其在各種情況下為農場主提供貸款,而且降低了還款利率。為了得到貸款資助,發生損害的縣必須由農業部長或秘書指定為災區,與指定災區鄰近的縣也可得到貸款資助。
2.3.2臺灣。2005年2月24日臺灣當局對《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進行了修正,其第l6條規定:“直轄市或縣(市)轄區內天然災害農業損失金額達下列標準者,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辦理低利貸款。第一級:新臺幣九千萬元以上;第二級: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上;第三級:新臺幣三千萬元以上;第四級: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上。天然災害農業損失金額未達前項標準者,經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認為對農民產生嚴重影響者,須于天然災害發生后l4日內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備妥計算資料,報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辦理低利貸款。”
3我國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的構建
3.1構建新的農業保險制度農業保險是現代各國分散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各類風險、保障農業生產經營者收入水平的有效制度,也是國家彌補農業生產弱質性的重要干預手段,它源自基于農業保險產品的非商品性或準公共物品的特性所導致的市場機制在農業保險領域的失靈,而這又決定了農業保險在制度安排上的政策性。
我國《農業法》僅以一條(第46條)的內容規定了國家扶持農業保險的原則,這與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對農業政策性保險的需求不相適應_4J。鑒于此,筆者建議在《農業法》中專列“農業保險”一章,對相關制度進行基本的規范設計,主要包括:①鼓勵地方或農戶成立互助保險合作組織。②建立農業保險專項風險基金,通過減免營業稅、所得稅等優惠辦法,扶持其發展。③加強對農業保險的立法,進一步明確保險過程中農民的合法權益,對侵害行為依法追究行政、民事和刑事責任,為農民的利益提供法律保障。超級秘書網
篇2
主辦單位:交通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8443
國內刊號:12-1176/U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篇3
1.2 刊登海內外學者的來稿。
1.3 不接受已刊發之稿件,請勿一稿兩投。
篇4
主辦單位:中國建筑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6869
國內刊號:11-1931/TU
郵發代號:2-19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篇5
主辦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包頭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4-9762
國內刊號:15-1146/TF
郵發代號:198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篇6
0 引言
混凝土是各類建筑工程中使用量最大宗的一種建筑材料,其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建筑工程項目質量的安全性、耐久性。建筑工程實際壽命低于設計壽命的實例屢見不鮮[1]。混凝土耐久性已經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硫酸鹽侵蝕是破壞混凝土耐久性最嚴重的一種環境水侵蝕,目前國內外都在進行抗侵蝕方面的研究。碩士論文。由于混凝土耐久性不足造成的破壞而帶來高額的維修費用已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注意[2]。
1 試驗方法與過程
1.1原材料
⑴ 水泥:冀東水泥 P.O42.5級水泥。
⑵ 砂:采用江蘇鎮江市句容市赤山砂石廠Ⅱ區中砂,細度模數為2.8。
⑶ 礦渣:江蘇靖江市礦渣。
⑷ 粉煤灰:采用南京聚力粉煤灰廠生產的Ⅱ級粉煤灰。
⑸ 拌合水:飲用水。
⑹ 無水硫酸鈉(Na2SO4):上海中試化工總公司分析純試劑。
篇7
20世紀以來,綠色建筑評價研究發展得非常快,但是由于受到知識和技術的制約,各國對建筑和環境的關系得認識還不完全,與實際需要相比,評價體系依然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以至于綠色建筑的價值沒有得到客觀、科學的體現。
本課題就是在分析國內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后,運用價值工程等原理及方法對綠色建筑的價值進行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意義
綠色建筑是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現有的國內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沒有很好地引導綠色建筑的發展,它只是基于環境學家的角度對是否為“綠色建筑”進行了判定及對其等級進行了劃分,然而并沒有對綠色建筑做出全面的評估。本論文的研究有如下意義:
1.從建筑的角度研究分析,同時考慮生態系統與城市基礎設施、生物學與非生物學等因素,還涉及建筑環境綜合評判中各種構成要素的質量標準如:建筑形態、使用方式、設施狀況、營建過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等對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舒適、健康的內部環境營造等等進行分析以得出綠色建筑的真正價值所在。
2.從全壽命周期的角度出發,考慮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投資及回報,檢驗各項綠色技術帶來的效果,包括對其在使用過程中運行費用的降低、節能效益,甚至對人體健康、社會可持續發展影響,對綠色建筑進行經濟上評估。
3.目前的幾乎所有國家的評價指標體系均沒有評價歷史人文等有關內容,評價單從技術的角度入手,回避了此類問題,從而造成了內容的欠缺,本論文將會考慮建筑和歷史人文的平衡內容。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研究現狀
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探索“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的發展戰略與技術”,成立了相關的技術協會、研發組織,并研究制定了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
(1) 英國的BREEM評估體系
英國建筑研究所(BRE)推出的BREEAM是各種評價系統中最著名的一個,它于1990年首次推出,是國際上第一套實際應用于市場和管理之中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最初,BREEAM的評價目標主要是辦公建筑,該機構同時為建筑師和開發商提供相關技術咨詢,目前該系統己在全球傳播,并被認為是評價一個建筑物環境質量和性能的工業標準。
(2) 美國的LEED綠色建筑等級體系
“LEED綠色建筑等級體系”由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于1993年開始著手制定(1998年8月第一版,2000年8月第二版)。它受到英國BREEAM的啟發,主要用于評價美國商業(辦公)建筑整體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綠色生態表現。2000年3月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制定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第二版)( LEED GREEN BUILDING RATINGSYSTEM VERSION 2.0),旨在用成熟的或先進的工業原理、施工方法、材料和標準提高商業建筑的環境和經濟性能,為設計單位按照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要求進行設計提供指導。
(3) GBC綠色建筑挑戰
“GBC綠色建筑挑戰”發起于1996年,當時有加、美、英、法等14個國家參加。兩年間,各參與國通過對多達35個項目進行研究和廣泛交流,最終確立了一個合理評價建筑物能量及環境特性的方法體系:GBTOOL,目標是建立第二代建筑環境評價系統。1998年10月,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了14國參加的綠色建筑國際會議“綠色建筑挑戰98 (GBC98)”,在這次會議上研究成果得到了展示和總結。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建立一個國際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這一體系可以適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各自的技術水平和建筑文化傳統.
2.國內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研究現狀
綠色觀念在我國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較快,尤其是綠色建筑評價研究,我國在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的綠色評價體系之后,已經推出一系列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
《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生態評估體系包括小區環境規劃設計、能源和環境、室內環境質量、小區水環境、材料與資源等五大指標. 經判斷打分后上述五大指標體系得分都在60分以上則被認定為綠色生態住宅,體系得分在80分以上者進行綠色生態住宅單項認定。
(2)建設部征求意見稿《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05年10月)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用于評價住宅建筑和辦公建筑、商場、賓館等公共建筑。《標準》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標:(1)節地與室外環境;(2)節能與能源利用;(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5)室內環境質量;(6)運營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能(公共建筑)。
(3)《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06年6月)
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與運營管理或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能(公共建筑)六類指標組成。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主要內容是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與環境保護,注重以人為木,強調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縱觀國內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筆者主要發現如下幾個問題:
篇8
主辦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保定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1573
國內刊號:13-1076/S
郵發代號:18-4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9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篇9
為進一步推進工程教育教學改革,借鑒世界先進國家和地區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樹立“面向工業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人才;選擇土木工程專業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改革與實踐研究勢在必行。為推進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建立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內容、知識學習方式、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加強實踐教學及能力培養方式等關鍵環節。實施“全過程、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建立穩定的大型企業實習基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基本技能、表達能力和工程綜合能力,創建高校和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土木工程技術人才。
一、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
根據土木工程行業特征和土木工程教育特色以及企業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緊密結合,在工程設計的實踐過程中,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夠參與項目開發和工程設計,能夠進行項目立項階段、可行性研究階段、設計方案比選、初步設計、技術設計、施工圖設計階段的設計工作,具有專業軟件的應用和開發能力,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獨立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場經營和開拓能力,因此有必要要求學生在企業工作和學習,結合工作實踐,進行論文選題,完成論文的研究工作。
二、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標準及培養體系
在企業的學習和工作,應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養;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土木工程領域有關技術標準、規范并熟練使用;熟練掌握專業軟件的應用,并初步具有專業軟件的開發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項目規劃及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行政能力,能有效地與人溝通與交流,能夠與人協調以及整合可利用資源的能力;了解國內外建筑工程承包市場,具有開拓國內外建筑工程承包市場的意識和能力;掌握本領域最新技術發展趨勢,具備收集、分析、判斷、歸納和選擇國內外相關技術信息的能力;能夠應用外語交流,具有良好的國際觀,了解國際先進的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和設計標準,與國際同行業接軌。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勤奮、進取、不斷創新,企業、行業和社會發展,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獲得能力。學生在企業學習階段,將在學校聘任的、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企業設計工程師以及學校指派的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雙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工作。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直接來源于企業工程設計實際或者具有明確的工程背景和應用價值,能夠使學生通過工程設計中關鍵問題的研究,獲得較全面的基本訓練,培養能綜合運用科學技術理論、方法和手段,獨立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和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論文應在雙導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論文形式主要是工程設計類、結構分析軟件應用類、結構監測和試驗類或工程管理類,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中均應至少有一名來自企業部門的專家。
三、土木工程專業論文和科研訓練的基本要求
根據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標準和培養體系,學生論文選題和科研綜合訓練應直接來源于土木工程實際或具有明確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工程實際應用價值,擬解決的問題應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也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先進性。因此可從大土木工程領域中多方面選取,如:(1)工程結構設計與靜動力力學分析;(2)大型構筑物的施工技術研究與應用;(3)大型構筑物現場監測與試驗研究;(4)應用基礎性研究、預研專題,如結構抗震與防災減災;(5)一個較為完整的土木工程技術項目或工程管理項目的規劃或研究;(6)高層建筑結構或大跨鋼結構設計;(7)橋梁設計和施工監測;(8)路基路面設計和施工監管;(9)高邊坡與深基坑工程設計;(10)隧道結構分析與工程設計;(11)地鐵區間和車站結構設計等。對于論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設計性或研究性論文。論文主要應包括以下部分:中英文摘要、關鍵詞;獨立完成與誠信聲明;選題的依據與意義;國內外文獻資料綜述;論文主體部分:研究內容、設計方案、分析計算、實驗研究等;結論;參考文獻;必要的附錄(包括企業應用證明、項目鑒定報告、獲獎成果證書、設計圖紙、程序源代碼、等)和致謝等。對于論文的內容可以要求有:(1)文獻綜述應對選題所涉及的工程技術問題或研究課題的國內外狀況有清晰的描述與分析;(2)綜合運用基礎理論、科學方法、專業知識和技術手段對所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獨立見解;(3)論文工作應有明確的工程應用背景,有一定的技術難度或理論深度,論文成果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4)論文工作應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完成。論文工作量飽滿,一般應至少有一學年的論文工作時間;(5)論文寫作要求概念清晰、結構合理、層次分明、文理通順,版式規范。對于不同領域或形式的工程專業論文應有不同的具體要求,如:(1)工程結構設計類論文,應以解決基礎建設或工程實際問題為重點,設計方案正確,布局及設計結構合理,力學分析數據準確,設計符合土木行業標準,技術文檔齊全,結構設計方案能夠投入實施或通過了相關業務部門的評估;(2)應用基礎性研究類(包括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預先研究、實驗研究等)項目論文,綜合應用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分析過程正確,實驗方法科學,實驗結果可信,論文成果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3)工程結構力學分析和設計軟件應用類的論文,針對實際工程結構應用背景,要求分析合理,總體結構力學建模正確,應用程序編制或工程軟件應用正確,文檔規范,并通過結構工作狀態測試或可進行現場演示;(4)土木工程和施工技術管理類的論文,應有明確的工程結構應用背景,建立項目管理過程和經濟概算預測及評估,研究成果應具有一定經濟或社會效益,統計或收集的數據可靠、充分,理論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學正確;(5)工程結構施工監測和結構試驗類論文,針對實際工程結構施工現場,如橋梁、道路和大型結構物施工過程監測,關鍵結構的強度和動力學性能試驗等。掌握試驗和監測設備的使用技術,監測和試驗數據可靠、翔實。論文闡明試驗結果在具體結構現場的應用和有效建議。
四、土木工程專業論文和科研訓練的質量評價體系探討
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是關系到土木工程專業教育是否能達到培養目標的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有必要研究和科學制定有效的評價指標,來對學生的各種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實現多樣化考核方式,包括產業界專家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通過引入企業質量管理理論,探索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踐教學質量管理模式,加強對實踐教學各環節的全員、全程和全方位質量管理與監控。然而對學生論文和科研綜合訓練的質量管理則要對不同領域或形式的論文,根據論文內容的重要性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進行論文的質量評價與控制,見表1、表2。
五、結論
在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與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時期,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型人才,是增強我國核心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要條件。改革現有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統一、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有機協調發展是必要的。根據自身實際和專業特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規律,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并進行整體優化,著重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培養口徑與和職業要求等關系,形成有利于培養工程師應具有的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刪繁就簡、推陳出新,增加新興科學技術和工程應用知識;充分利用行業優勢與特色,進行產學研合作,建立互動共贏、各負其責的校企聯合培養體系,充分發揮企業在土木工程專業學位論文和科研綜合訓練等實踐環節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黃銳清,曾寶成,劉濤.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5,(17).
[2]張式谷.撰寫學位論文瑣談[J].理論前沿,1992,(15).
[3]胡召音,李艷艷,祁石磊.碩士研究生現狀分析與管理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8).
[4]沈紅,吳國娟,鄧桂馨,等.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8,(S2).
篇10
主辦單位:廣州市建筑總公司科學技術信息中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2439
國內刊號:44-1229/TU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篇11
主辦單位:中國石油大學;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1-1505
國內刊號:11-4678/P
郵發代號:2-73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9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榮譽:
篇12
主辦單位: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6221
國內刊號:34-1240/Z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篇13
主要欄目:施工建設、建筑規劃與設計、基礎建設、景觀設計、園林園藝、工程造價、工程建設、市政橋梁、給水排水、工程管理、水利水電、電力建設、地質勘查、理論研究。
投稿須知:
1、投稿時請將稿件電子版(以WORD形式)發送至本刊投稿郵箱,在稿件中注明作者的真實姓名、單位、電話、電子郵箱、樣刊投遞地址和郵政編碼,如需署筆名請注明;并提供作者簡介、中文摘要和關鍵詞、參考文獻等內容,具體規范要求如下。
2、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簡歷以及研究方向(任選)。
3、中文摘要:篇幅為100~300字;關鍵詞:每篇文章可選3~8個。
4、參考文獻:
(1)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出版社:初版地,初版年.起止頁碼.
(2)期刊文章:[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3)報紙文章:[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報紙名,初版日期(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