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及時次把事情做對》(中國品質系列全新第三版)圖書
人氣:53

《及時次把事情做對》(中國品質系列全新第三版)

中國品質系列第3版,質量培訓經典教材。通過生動的故事敘引,中國“零缺陷”之父從管理效益、社會人文角度,在人工智能時代,深入探索中國品質的精進內涵和中國質造2025可能的升級路徑。
  • 所屬分類:圖書 >管理>戰略管理  
  • 作者:[楊鋼]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50299726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4
  • 印刷時間:2017-04-01
  • 版次:3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作為一本暢銷書,《及時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經過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熱度不減,還催生出許多“山寨書”。在眾多讀者的呼聲中,全新第三版應運而生。

此次作者的改版,不僅揭示了作為引子的司芬克斯島秘洞探寶的奇幻故事背后的“柏拉圖密碼”,而且還通過文字、結構、層次和節奏的修改,更增加了讀者的閱讀樂趣;同時又融入了許多時代的管理話題、尤其是如何打破束縛人們心靈的“無形的牢籠”主題,通過零缺陷博士和他的三個弟子的故事,生動的演繹并回答了人們走出“柏拉圖洞穴”后該如何做人做事、重獲新生的謎底。

什么是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就是一次就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地做事”是運行與執行,“di一次”是管理效率,而“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

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不是一個簡單量化的工作標準,而是一個改變所有組織和個人的有效的工作哲學和方法。

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代價小,質量高,收效大。通過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人們可以達到組織管理的高境界:建立預防體系,實現“無火可救”。

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關系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衰成敗的關鍵法則。

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做人做事的高哲學,是實現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的di一法則。

編輯推薦

1.2025制造業升級、工業4.0、工匠精神,而要實現這些的關鍵就在于質量的提升,《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正是切合這樣的熱點。

2.作者楊鋼博士是中國十大質量人物之一,師從于美國著名質量大師克勞士比,專業知識深厚,回國后,曾為許多著名企業做過質量方面的培訓,有 著自身獨到的視野和見解。

3.以故事的形勢將質量法則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

楊鋼

中國零缺陷管理奠基人,克勞士比中國學院創始人兼院長。

作為全球管理宗師、“零缺陷之父”菲利浦 克勞士比(Philip Crosby)的中國弟子,近20年來以打造“中國品質”可信賴的國際新形象為使命,通過重新定義品質與質量競爭力,致力于把Crosbyism(克勞士比管理思想,耶魯大學命名)與中國文化及本土企業實踐進行融合和創新,并因此享有“中國零缺陷之父”、“中國十大質量人物”(原國家技術監督局)、“影響中國教育培訓界十大領軍人物”(教育部)的美譽;還分別榮獲2004年度“中國經濟百名杰出人物”以及2005年度“中華管理杰出人物”稱號。

作為暢銷書作家,其主要著作包括:《及時次把事情做對》、《質與量的戰爭》、《零缺陷智慧》、《零缺陷大道》、《零缺無陷》、《質量無神》、《質量無惑》、《零缺陷漫畫》等;主編并翻譯出版了大型系列叢書《克勞士比經典譯叢》(12本)、《質量管理經典譯叢》(6本)和《現代質量工作應知應會譯叢》(6本)等;同時還出版了一系列音像制品,包括《零缺陷管理之道》(北影)、《質量不花錢》(北影)、《現代質量經營新思維》(時代光華)、《削減質量成本》(時代光華)、《質量經營》(山東衛視)、《工作零失誤》(吉林音像)等。

作為被客戶譽為目前中國質量界博學的培訓及咨詢專家,不僅廣泛地現場指導與培訓成千上萬家中國各行各業的領軍企業,包括軍方領導部門及航天航空等十大軍工集團、一汽、上汽等各整車廠及零部件公司、華為、中興等IT及軟件公司、光明、蒙牛等乳制品食品企業等,而且還長期重點指導提升了“航天品質”、“華為品質”等,贏得了高度評價與廣泛贊譽。

目錄

開 篇

斯芬克斯島的石像之謎 //2

一次討論課 //9

及時章 討論繼續:本來就應該及時次做對

換換腦筋:為什么不及時次就把事情做對? //3

代價最小,收益較大 //10

大師的發現:關鍵在于你對待缺陷的心態 //16

第二章 弗蘭克的故事:做對即“滿足要求”

特制包裝:恰到好處還是過猶不及 //27

從需要到要求 //31

所有的工作都是一個過程 //41

既要過程又要結果 //49

質量的真諦:說到做到即誠信 //53

不符合要求一定要付出代價 //58

預防:先其未然,未雨綢繆 //64

小 結 //70

第三章 保羅的故事 :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標準又

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75

產品即人品,品質乃品格 //79

廚藝、曲棍球和芭蕾舞 //89

零缺陷更是一種決斷和堅持 //95

每個細節都會預警 //101

協同,增加成功的概率 //108

工作的行為規范 //112

開車上路:握緊自己的方向盤 //123

小 結 //126

第四章 羅琳的故事:每個人必需的工作信念

三件郵包:系統和平臺決定人才質量 //131

用“零缺陷”的準則做人做事 //134

態度決定成敗 //141

改變心智模式,建立第二天性 //146

讓零缺陷成為每個人的習慣 //151

大海航行——靠舵手 //156

小 結 //163

尾 聲

附件 快樂的人生“臟腳印”圖示 //168

零缺陷博士語錄摘錄 //172

跋 1(第 2 版)//178

跋 2(第 3 版)//182

附 錄

附錄 A COSCO 船務學習感言 //188

附錄 B 網上讀者閱讀感言 //200

在線預覽

這是一個沒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天地似乎被一塊巨大的黑幕罩住了。冰冷的大西洋如同一個沉睡的巨人,四周一片沉寂,只聽見海浪慵懶地拍打船舷的聲音。克魯斯早已酣然入睡,臉上掛著微笑,仿佛夢到了安娜正在煎他最喜歡吃的小牛排。鼾聲傳入德普的耳朵,這讓他有些煩,他把著舵,心里不知把克魯斯罵了多少遍:“這個壞家伙,睡得像死豬一樣,還說今晚你開船呢!”另一邊,在昏暗的燈光下,漢唐正拿著放大鏡專心地研究著他的“寶貝”石頭,仿佛這船上只有他一個人似的。德普、克魯斯和漢唐是某國際地質勘探組織的成員,他們此次受組織的派遣到位于大西洋南部的一個名叫巴里圖斯的無人島考察地質狀況。雖然他們都有著豐富的海上夜航經驗,但畢竟是及時次走這片海域,所以在此之前,他們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對這次航行終于信心滿滿了。

夜色是那樣靜謐,大西洋是那樣溫柔,好像世間的一切都已經安睡了……陡然間,一道凌厲的閃電穿透寂寥的蒼穹,震耳欲聾的雷鳴聲撕破了黑夜的寂靜,暴雨如洪水般涌泄,震怒的颶風掀起數十米的狂浪,把船惡狠狠地拋向空中,又猛力地摔向海面,一輪又一輪的狂風卷集著巨浪鋪天蓋地地砸下來,空氣中充斥著海水與雨水混雜在一起的腥咸味道。在巨浪的怪嘯聲中,狂風怒吼著,與爆炸般的雷聲爭鳴,伴隨著船體碎裂的咔咔巨響,地獄之門仿佛被震開了。大海猶如一只發狂的猛獸,想要吞噬世間的一切。突然,海天之間傳來一個天震地駭的巨大聲響,之后一切又都歸于平靜,似乎什么都沒有發生過……

當德普睜開雙眼的時候,他發現自己躺在一片紫色的沙地上。抬眼望去,天空如同一方深藍色的幕布,綴滿了鉆石般的繁星,一輪皓月高懸,月光如水銀般傾瀉下來,把整個大地都照亮了。德普掙扎著爬起來,只覺得渾身酸痛、腳底發軟,像是踩在了棉花上。他環顧四周,除了一堆堆五彩斑斕的怪石高矮錯落地矗立著,再無其他景致。他恍惚記起海上發生的事,急忙尋找同伴。正當他踉踉蹌蹌往前走的時候,忽然間聽到一個蒼老而縹緲的聲音:“孩子,歡迎你來到斯芬克斯島。”

——開 篇

這時,博士話鋒一轉,對大家說道:“現在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設想一下,僅僅聚焦和適應客戶的需要是不是企業工作的全部?”博士試圖把這個話題談得更深入一些。

“嗯,這個……”

看見三個人都皺著眉頭,陷入深思,“零缺陷”博士決定給他們一些提示和啟發:“其實,在更多的時候,企業要做的是去發現高增長的市場。這就要求企業不能盲目地去適應當前市場的一些流行需求,而是要努力地去發現客戶隱藏的真正需求,或者說去創造需求的市場。

“在現代市場上,對于一些戰略性問題,每個行業都有著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客戶的需求是什么’是這些問題中的一個。比如說,人們購買汽車是要做一種運輸和代步工具,住酒店都希望有良好的住宿環境,購買電腦想要的是更快的運行和上網速度等。

“但是,客戶的真正需求是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在特定的時期里,也許整個行業都一致公認的某種客戶需要的功能并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如果企業能夠發現客戶的真正需要,就極有可能立刻打開新的市場空間,甚至成倍地擴大市場。”

“事實正是如此,”羅琳說道,“對于企業來說,誰能及時時間滿足用戶需求,誰就能在競爭中取勝、領跑。眾所周知,比如蘋果的iPhone和iPad。當今的消費者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消費理念,他們不再需要一個冷冰冰的產品,而是要一個能夠滿足需求的產品解決方案以及能滿足個性需求的生活方式。就拿我們中國的H公司來說吧,它依靠其在全球的研發中心和制造基地,搜集并分析用戶的各種情況,如家庭人口組成、年齡構成、收入水平、房屋面積、衣服質量、噪聲承受、干凈喜好等數據。在深入了解不同消費者的生活細節和習慣后,提供有針對性的洗衣解決方案,這也就是為什么多年來,H 公司會開發出一個又一個劃時代的產品,成為全球及時的原因。”

——從需要到需求

“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期,從 NEC(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日本人就把克勞士比先生的‘零缺陷’概念引入日本企業,使之成為企業‘現場改善’的基本工具,比如‘三不原則’和‘消除浪費(不增值的活動)’等。大家可以想一下,這種針對質量的做法,與傳統質量管理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為了揭示話題的本質內涵和意義,“零缺陷”博士試圖通過一些小小的提示,把話題引入更開闊的領域。

弗蘭克、保羅和羅琳都想發言,但是這一次,弗蘭克和保羅都表現得非常紳士,他們同時向羅琳伸出手,示意她先說。羅琳溫婉地笑了笑,點頭表示感謝,繼而說道:“這種管理方式實際上就是讓每個員工都了解這樣一個道理:產品質量是做出來的,而不是查出來的。就像 S 制冷在實行‘質量三確認原則’的同時,讓員工們每天都填寫關鍵工序的質量檢查表和質量反饋單,使各種質量數據及時反饋到品質部門。品質保障部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處理,再發出各種作業指示,來進行質量控制,并作為改善質量工作的指導。這就使得品質保障部門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質量檢查部門,各質量管理小組也針對發生的質量問題,尋找原因并擬定出解決對策,避免相同或類似問題的再發生。從而使得‘一切以預防為主’‘一切用數據說話’和‘一切使用戶滿意’的質量管理理論,得以切實實行。”

——所有的工作都是一個過程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在中國古代的中醫理論里,很早就有‘藥食同源’、‘以食治病’的提法。中國的古人主張天人合一,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合理科學地運用五谷,添加五谷媒介元素,保證營養全面,才能達到不病不醫之仙境,順達天命、頤養天年。中醫首先研究的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所謂天人合一,根據人體自然機能所需供給營養,這是最簡單最基礎的。所以,中醫認為:研究醫學不能從病毒著手,要從根源挖掘,從營養著手,如此才可以達到人體保健防病的目的。

2011-05-31 17:08:5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對于企業來說,誰能第一時間滿足用戶需求,誰就能在競爭中取勝。當今的消費者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消費理念,他們不再需要一個冷冰冰的產品,而是要一個能夠滿足需求的產品解決方案以及能滿足個性需求的生活方式。就拿我們中國的海爾來說吧,海爾依靠其在全球的研發中心和制造基地,搜集并分析用戶的各種情況,如家庭人口組成、年齡構成、收入水平、房屋面積、衣服質量、噪音承受、干凈喜好等數據。在深入了解不同消費者的生活細節和習慣后,提供有針對性的洗衣解決方案,這也就是為什么多年來,海爾會開發出一個又一個劃時代的產品,成為全球第一的原因。

2011-06-30 15:48:5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試想,一個醫生,他會允許將紗布遺忘在病人的肚子里,然后去做統計分析,并進行修補嗎?這豈不是荒唐至極?可人們為什么還想當然地認為‘這就是質量工作’呢?難道我們必須如此嗎?我們為什么不能像醫生關注生命那樣,在人們還沒有生病或剛剛有了病理癥狀時就采取預防措施呢?于是,克勞士比先生決定打破制造業的這個‘陋習’,把源于醫學的‘預防’概念應用于制造業和工業。從源頭上把可能發生的問題控制住,并采取行動,預防問題的再次發生。他堅信這個理念一定會帶給制造業‘革命性的變化’

2011-07-04 17:33:2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從‘全面質量管理’到‘質量獎’,從ISO 9000到六西格瑪,許多企業在這方面與世界同時起步。他們一味地尋找時髦的工具與技巧,卻輕視質量政策與文化的創建,這不是舍本逐末嗎?管理層對八股文式的成果匯報、獎章、證書情有獨鐘,但員工們興趣缺缺,他們逐漸學會了如何與問題為伍,妥協、讓步更是成了家常便飯。所以,質量總是在高層的高談闊論與基層的嚴峻現實之間舉步維艱。盡管質量人員冥思苦想尋找所謂的靈丹妙藥,可失望還是一次次地向他們無情地襲來。

2011-06-16 16:29:4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在大學期間,有一次利用假期到一家貿易公司實習。這家公司的市場部有兩個業務員小孫和小趙。兩個人的工作任務幾乎完全相同。小孫每天提早上班,推遲下班,連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但是,由于他總是不能按質按量地完成老板布置的工作,老板時有抱怨,甚至對他嚴加批評,弄得他每天都愁眉苦臉、心力憔悴。而小趙卻從不加班加點,只是每天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好,每天報告給老板的都是自己的進度很好、很順利的消息,老板對他總是笑臉相迎,經常表揚,最后將他提拔為部門主管。

2011-06-22 09:23: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其實工作中的芭蕾舞,絕不僅僅表現在流水線上或餐廳里,它還表現在工作本身之中,表現在每一個有工作激情的人的內心。試想一下,如果每一個工作人員都遵循‘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堅信‘零缺陷’的價值理念,那他們在工作中將是最卓有成效的。他們的努力和高效就會促成其團隊和組織系統創造更多的價值,他們的品質會成就其團隊和組織系統的品質,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職業素養和工作準則會成就其團隊和組織系統的素養和準則。試想一下:如果每一個組織在其所在的運轉體系中,每天出現的都是這樣的場景,那將會是一場多么盛大、華美、精彩的芭蕾舞演出!

2011-06-29 15:21:1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人們對工作三種不同的態度:第一種是對工作忠誠且充滿熱情,但是行事不講究方法;第二種是雖然有正確的方向和方法,但是不講求效率;而第三種就是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方法以及講究效率的三項結合。其中講究效率就是作者此書的主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個觀點和我們傳統的思維觀、做事習慣是相悖的,正如作者的話,現代物理學和數學所提出的‘偏差’的概念和‘無限趨于零’的思維,所建立起來的標準就是‘允許犯錯誤’。

2011-06-03 17:40:5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軍工企業在大家眼里是非常神秘的,但是作為一個遵從‘標準化’作業的團體,在經營管理上,通企業常常遇到的質量問題,也同樣困擾著軍工企業的管理工作。產品質量故障和事故時有發生,‘零缺陷’質量管理理論給管理工作打開了新思路。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跟國內其他的質量管理論相比,是很有特點的,它強調質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單純的‘好’;強調我們的工作標準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強調質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價’,而不是用平常的‘指數’來衡量。

2011-06-02 16:41: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如今拿到這本書,才發現并不是四、五年前的原版,而是楊鋼博士增加了案例后的修訂版,在自序中,楊鋼博士也誠懇地說明了再版的原因—為滿足更多的讀者。因為早已售空的圖書遠遠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被此書中的思想震撼,想起之前忙忙碌碌的工作,只有目標沒有方法,常常事倍功半。在楊鋼博士的敘述里,我就是“德普們”中的一員。而真正對社會進步有幫助的卻是這么一群人:尊重工作的規律,理解工作的本質就是滿足自己之外的組織、同事和相關工作人員的需要,堅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工作原則和標準,從點點滴滴做起。因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所以不用花更多的時間去修正,所以能節省更多的時間、精力做更多的事,承擔更多的責任,贏得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工作、生活、家庭漸漸就會發展為一個良性的循環。渴望追求美好生活的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2011-07-20 14:11: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中國幾千年的中庸之道所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以此作盾牌。不管做什么事,“差不多就好”,很難去追求“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而這本書所帶來的哲學思考對此形成了強大的思想沖擊。人的價值觀賦予產品以品質,更賦予組織以靈魂,“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正是一種價值觀和哲學上的訓練與紀律,通過它可以把人們帶入人人為之自豪,人人參與和分享的文化氛圍中。改變心智和價值觀很難,但它正是效率、利潤和機會的隱身之所,讓我們共同呼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伴隨企業走向基業長青。

2011-06-07 14:56: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工作中重復一次返工,就要付出更多努力和代價:工作失誤要花時間來修正,產品質量出現問題要花時間來返工,技術不過關要考培訓來彌補......這都是因為第一次就沒有把事情做對,“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強調的是個人的心態和行為。任何事情都要先從自己做起,認識到自己在這個崗位的作用和價值,努力培養自我管理意識,養成時刻去思考和預防的好習慣,還要主動與內部及外部人員協調工作,只要我們大家第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對,來降低不符合要求的代價,我們將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成功。

2011-06-07 15:18:0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既是要求,也是目標,更是一次理念上的革命。就從我自己原有的觀念來說,“第一次”做事之前已經做好了失敗的準備,思想中習慣性地想著如何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后才“做對”。讀此書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一個探究“如何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過程,如同要循著“藏經圖”上隱隱可循的路線圖,摸索著找到真經一樣。閱讀此書,頓然發覺,原來事情還可以這么做,能夠“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2011-06-08 11:49:5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極其平時的語言,最為深刻的哲理。這句話從三個角度闡述了做事的原則,“第一次”體現了效率最高,“事情”隱含了方向正確,“做對”表明了成本最低。“做”不能單純理解為“實施”,更可以是策劃、計劃、分析、改進階段,即“全方位”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對”是在自己理解和操作能力范圍內的正確,并不是不需要領導、同事的修正。“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個人優質高效完成工作的法寶,是企業實現生產經營目標的利器。

2011-06-08 11:02: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正如書中所說,只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便能以最小的代價,贏得做大的收效,這種理念適合于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組織和個人。但知易行難,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首先要確立“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真正從本質上認識什么是事情的“第一次”,什么是“做對”。其實就是把做事的過程細化成微小的具體,并盡量做到完美。這不僅是做事效率的哲學思想和方法,更對人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斷加強學習和自身修養,提高認識事物的眼界和判斷,是我們“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前提和基礎。

2011-06-07 14:27:0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