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透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圖書
人氣:72

透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俗理論讀本 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教授著,著名經濟學家賈康做序推薦!"
  • 所屬分類:圖書 >管理>戰略管理  
  • 作者:[馮俏彬]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00128567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8
  • 印刷時間:2017-08-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期間的工作主線。理論研究表明,決定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是供給側的要素質量及其組合效率。當前,我國供給側的主要要素,如土地、勞動力、資本、制度供給、科技創新等都還面臨著比較明顯的“供給約束”與“供給抑制”。為此,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增強經濟社會活力,為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全書系統分析了當前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要點以及相關的國際經驗,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步走”戰略。步,從低效過剩領域釋放要素,以“三去一降一補”為重點。第二步,以結構性改革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第三步,振興實體經濟,大力發展新經濟,優化要素配置。該書內容,結構明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能使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方面面。

編輯推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俗理論讀本,供給側結構性研究帶頭人之一馮俏彬教授著,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賈康做序推薦,內容,結構明晰,十分通俗易懂,能使讀者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供給側改革的方方面面。

作者簡介

馮俏彬,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博士后。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副秘書長。第三屆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有《私人產權與公共財政》《應急財政:基于自然災害的資金保障體系研究》等四本專著,已在《人民日報》《新華文摘》《財政研究》《經濟學動態》等重要報刊上、文章200余篇,主持或參與部級、省部級課題多項。

目錄

及時章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一、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概覽 003

二、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011

三、當前我國經濟正呈現出三大結構性分化特征 017

四、中國共產黨人的兩大歷史期許 027

第二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要點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模型 033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供給與制度創新 037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再平衡 041

四、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的區別與聯系 046

五、中國新供給經濟學 049

第三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背景

一、傳統需求管理疲態已現 058

二、消費主體、消費內容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062

三、勞動力市場出現關鍵變化 067

四、土地制度城鄉僵化 073

五、金融部門存在結構性缺陷 077

六、科技創新存在諸多阻礙 079

七、政府管理經濟社會的制度比較陳舊 084

第四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際經驗與借鑒

一、西方經濟學中的供給學派及其主要政策主張 091

二、美式供給側改革:里根經濟學 099

三、英式供給側改革:撒切爾主義 101

四、德式供給側改革:科爾綱領 104

五、啟示與借鑒 106

第五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及時步:

從低效過剩領域釋放要素

一、化解產能嚴重過剩 113

二、去房地產庫存 124

三、去杠桿 128

四、降成本 132

五、補短板 139

第六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二步:

以結構性改革來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

一、立即調整勞動力與人口政策 145

二、審慎推動土地制度改革 149

三、深入推動金融改革 153

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158

五、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161

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三步:

大力發展新經濟,優化要素配置

一、什么是新經濟? 171

二、近年來我國新經濟的發展情況 177

三、新經濟通往何處? 181

總結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簡明認識 185

推薦進一步學習的資源 188

在線預覽

及時章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一、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概覽

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2016年10月,舉世矚目的G20峰會在中國杭州召開,給全世界呈現出一個世界各國精誠合作、繁榮昌盛、盛世太平的美景。但在這個美景的背后,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治理力量的變化,即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有所高漲,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力量有所衰退。

這一全球經濟治理秩序的變化背后有復雜的政治原因、社會原因,并構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當代世界圖景,可將其概括為“全球化正遭遇逆流”,并由此呈現出來很多復雜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現實問題。例如,敘利亞的難民移民危機。據說,現在全世界的難民和移民的數量已經超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難民的總數,無數家庭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無數孩童在炮火中無辜送命。2015年以來,有3張照片十分打動人心,一張是一個孩子隨著父母偷渡,上岸的時候一家人被淹死,記者拍到那個頭埋在沙灘當中的小孩,喚起了很多人的同情。一張是一個敘利亞的小孩,當記者對著她拍照時,她看著記者的長鏡頭,認為是槍,十分自然地舉起了雙手。還有一張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在炮火的轟隆當中已經被震得失去了對外界的反應,當營救人員把他抱到車上的時候,他整個人是茫然而木訥的……這些戰爭中兒童的照片,通過新聞媒體的傳播,激發起大家對敘利亞人民深切的同情。但是另一方面,包括以敘利亞為代表的中東難民和移民問題,以及在美國、歐洲各地乃至世界其他地方時有發生的各類暴力恐怖襲擊事件,如波士頓馬拉松恐怖襲擊事件、法國尼斯恐怖襲擊事件、比利時恐怖襲擊事件……又給現存社會秩序帶來極大的沖擊與破壞。這些情況構成了奇特的兩面,一面是喚起人們正面的同情和愛,另一面則是負面的仇恨與沖突。近期還有兩個重要事件值得特別注意,一個是英國“脫歐”,一個是美國大選。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以全民公投的方式宣布脫離歐洲,這被稱為2016年較大的“黑天鵝”事件,標志著歐洲一體化進程遭遇到重大打擊。對此,有些方面解讀為英國政客處置失當或者是英國人民不夠理智。實際上英國本身的政治制度是十分成熟的,這種結論代表了52%左右的英國人對于中東難民、移民問題對他們生活的影響的強烈不滿,是當前這種深刻、復雜的經濟問題在政治層面的一種反映,其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對未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還需要拭目以待。轟轟烈烈的美國總統大選最終塵埃落定,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為第四十五任美國總統。在政治領域內名不見經傳的特朗普,口無遮攔、格調低下,這樣一個人何以能問鼎美國總統寶座?據分析,其背后支持力量仍然是全球化進程中利益受到損害的美國中下層民眾。以上情況結合起來考慮,都表明“全球化正遭遇逆流”。

一般認為,全球化進程始于20世紀90年代。在這20多年間,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國家發展起來了,一些國家開始衰退。中國非常幸運地趕上了這一班全球化發展的“快車”,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直到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這近20年是全球化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中國抓住機會,借勢發展,終成現在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以2008年的金融危機為標志,全球化進程開始走下坡路,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對全球化進程進一步雪上加霜。現在雖然還不能說全球化進程就此終止,但是很明顯是在朝衰敗的方向演變。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中國政府主辦的G20峰會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因為它反映了在這樣一個劇變的時代,發達國家的力量在衰退,新興經濟體的力量在壯大,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在重新“洗牌”。

這就是時代的“大變局”。在這種大變局下,所有國家、企業、個體的命運都會受到直接或者間接的或多或少的影響。落實到經濟問題上,現在世界經濟總體來講處于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后危機時代”,還遠沒有走出危機的陰影和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美國經濟正在溫和復蘇,但是尚不穩定。二是歐洲的經濟持續低迷、前景暗淡。三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比較大的困難,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艱難期,巴西等拉美國家負增長,印度情況略好。四是為了刺激本國經濟增長,各國央行競相放水,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現在已有5個國家和地區(日本、歐元區、瑞士、瑞典、丹麥)已經先后進入了“負利率”時代。總體來講,當前全球的經濟形勢在變壞。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國家的政府都會受到來自民意的強大壓力,英國“脫歐”和美國的大選問題,就是民意在政治層面上的反映。以前,大多數國家的態度是開門擁抱全球化、一體化,現在這些國家多多少少開始有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以前是要“拆墻”擁抱全球化,現在是要“修墻”回到自保自閉的狀態。如果稍微拉開一些歷史的視角,就會發現這個情況非常類似于及時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情形。所以現在流行一種“長周期”的看法,認為整個世界經濟政治的發展正進入一個長周期階段。

那么,什么是長周期呢?周期理論是經濟增長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不同經濟學家的研究,經濟增長周期有短周期,如3?5年;也有中周期,如20?30年;而長周期指的是更長的周期,如50?60年。長周期理論的最早提出者是俄國的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圖1-1),被稱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他認為,長周期是指生產力發展的周期,由科學技術發展的周期所決定,從工業革命后到及時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已經歷了以下3個長周期,即:從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為25年,下降部分為35年,共60年;從1849年到1896年,上升部分為24年,下降部分為23年,共47年;從1896年起,上升部分為24年,1920年以后是下降趨勢。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根據科技進步的規律,也提出一個創新周期的理論。有人總結如下(表1-1):

可以看出,在經濟學家看來,所謂的長周期就是科技進步的周期,與歷史上數次重大技術進步高度相關。到現在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4個長周期的過程,現在正處于第五個。所以,長周期是一個生產力的發展周期,與技術革命的周期相關。簡單地說,一個新技術從發明應用和逐漸成為一個產業,再到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個技術的成果會逐漸被人類消化掉,即所謂“低垂的果實”被摘完,就會迎來下一個周期。從現在所處的階段來講,舊的技術革命已經到了一個比較衰退的時期。在這個時間點上和我們現在感受到的一樣,在生產力的發展上全球開始走向低迷。所以,這個長周期實際上就是一個科技周期。這還只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講,如果結合卡爾波蘭尼在《大轉型》中的判斷,從政治與社會學的層面上講,長周期同時也是戰爭與和平的周期。這當然不是說當前世界就一定會滑向沖突與戰爭,但值得引起各方面的警惕。長周期理論對我們思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比如一再說,長周期的問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能做出任何努力都顯示不出效果。恐怕要做一個長遠的打算。

總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已經是全球經濟當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中國的經濟命運已經和全世界經濟命運牢牢地聯系在一起,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也會影響到中國經濟形勢的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出發點。

二、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2014年同志在出席亞太工商峰會時,及時次用“新常態”來描述中國經濟所處的新階段。一般認為,“新常態”有3個主要特征:及時是經濟增長速度下臺階,第二是經濟增長的動能轉換,第三是經濟增長結構轉型升級。其中最容易被各方認識的是經濟增長的速度下臺階,即中國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所謂高速增長,是指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即10%以上。從1978年到2008年這30年間,全國總體平均GDP的增長速度為9.8%,在一些局部年份和局部地區,還常常可以看到20%左右的增長速度。這被稱為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當然奇跡總有回歸平淡的24小時。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的經濟經歷了一個快速的下降階段,2009年政府拿出了4萬億元的刺激計劃,當年經濟明顯回升,形成了一個短暫的“V”形反轉。2010年以后,中國經濟開始持續下行。就在這一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劉世錦帶領一個團隊完成了一份重要的研究報告,通過對不同國家發展階段的比較,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經濟將步入一個較為長期的下行期。這個報告出臺以后,當時沒有多少人能夠接受這個觀點,但他們的預測驚人的,此后6年中國經濟走勢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所以,現在一般都把2010年作為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一個“拐點”,如圖1-2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2010年以后,我國經濟下行的態勢已經形成了,而且在下行的過程當中還通過了幾個重要的心理關口。及時個是在2013年,通過了8%的重大心理關口。當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為7.7%。很多人都知道,前幾年政府內部“保8”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務,原因很簡單,在過去的認知當中,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通常意味著80萬?100萬的就業崗位,即經濟增長率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將意味著有80萬?100萬人失業,這是中國社會不能承受之重,因此要求經濟增長速度一定要保持在8%以上。這個情況在2013年被改寫了,當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為7.7%,突破了政府長期堅守的8%的心理防線,當然后面的情況是好的,社會上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失業狀況。相反,近幾年就業率一直是穩定增長的。此后,經濟下行的態勢還在繼續,2014年為7.4%,2015年進一步下降,由破8%到了破7%,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這一年的經濟增長率為6.9%。進入2016年以后,前3個季度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都是6.7%,都在7%以下。現在,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經濟學研究人員,大家一般會認為而且也接受了中國經濟下行這樣一個基本態勢,即中國經濟增長將長期處于“L”形,差異僅在于不同的人對于“中國經濟要下行多久?”“中國經濟底在何方?”這樣一些更細致的問題還有不同看法。這也表明,今天中國經濟下行的情況,與世界經濟下行的總趨勢是一致的。

有了這樣一個認識以后,有的人可能難免會產生一些悲觀情緒。世界局勢不穩定,中國經濟在下行,那是不是我們只能被動地等待著厄運來臨的那24小時呢?當然不是,借用炒股的人常說的一句話,“在股市最差的時候,也有人賺錢;在股市好的時候,也有人賠錢”。當今世界,整體經濟格局的確不容樂觀,但分國家、分地區、分行業,情況各不相同,未來也各不相同,這取決于不同主體的不同反應、不同策略。面對經濟下行,中國政府怎么反應?怎么看待?

簡言之,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給自己賦予了兩大歷史使命,一是在2020年的時候建成小康社會,二是在2049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兩大目標都有具體的指標支撐。比如,建成小康社會在經濟層面的具體指標,就是到2020年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相對于2010年能夠翻一番,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對于2010年的收入水平翻一番。國家發改委做過詳細的測算,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從2016年到2020年這5年間,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要達到6.52%?6.54%。因此,對于政府而言,未來5年,6.5%的經濟增長率就是一個“鐵底”。再遠一點,還有一個目標,就是在2049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體現在經濟層面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是人均GDP在每年12000美元以上,而2015年我國人均GDP還不到8000美元,距離12000美元約差1/3,需要在未來二三十年的時間中努力完成。也就是說,這兩大政治目標表明,在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還將繼續把發展放在首位,努力謀求中高速的經濟增長。

三、當前我國經濟正呈現出三大結構性分化特征

回到中國當前的經濟面上來。現在談到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的時候,各方面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結構性分化”。“結構性”的含義是某種重大、關鍵的變化,“分化”的意思是有的在變好、有的在變壞,或者原來好的現在變差了、原來差的現在變好了,差距擴大。當然中國是一個大國,在任何時間點看過去,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一定是有的地方要好一些,有的地方要差一些。現在的問題是從2014年以來,中國經濟基本面上的變化超出了人們過去的認知,進而對原來長期采用的一些經濟原理、認知形成挑戰。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的變化:

(一)地區間經濟分化明顯

1.東北板塊的經濟急速下行。以前,東三省在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排位處于及時方陣,GDP增長率在第十名左右。但2014年前后,東北突然出現了急劇滑坡,在最近這兩年中國經濟增長版圖上倒數5名以內。以2015年為例,遼、吉、黑三省分別居全國倒數及時、第三和第四。特別是遼寧,2016年財政收入是負增長30%以上,多個城市出現經濟負增長(表1—2)。進一步地,還可以看到這種負增長不只是在東三省出現,實際上在內蒙古、陜西、山西等省、自治區,只要是以傳統的重化工業、資源能源為主要產業結構的地區,其經濟下行的態勢都非常明顯。2015年以來,中央又開始加大了對東北的關注,但是很多人都認為東北的問題已不是給錢、給政策的問題,而是要改變當前的體制、觀念和所有制結構等深層次問題,甚至有專家提出過一個大膽的設想,建議東北地區借鑒廣東的經驗搞一個體制復制,將南方發達省份的體制復制到東北去。所以東北板塊的狀況不樂觀,媒體常用“危局”二字來形容,也有人稱之為“東北塌陷”。

2.西部崛起。在西部,有3個地區近來表現令各方驚喜,及時是重慶,第二是貴州,第三是西藏。這3個地區在現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之后,其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其他地區,比如說2016年上半年重慶經濟增長率是10.8%,在過去的3年中重慶的經濟增長率也都在10%?11%。經過分析,大家認為重慶的經濟增長主要得益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時間比較早,10年以前就開始布局,現在看來是進入了收獲期。據說,現在全世界每銷售3臺筆記本電腦,就有一臺是在重慶生產的,重慶已經成功轉型為現代電子制造基地。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重慶通過努力改變了自身的經濟區位條件,成為對中東、歐洲市場的橋頭堡。大家都知道以前中國經濟主要是面向太平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屬于對外開放的一線城市、一線省份,而重慶處于西南腹地,相比起來就沒有資金優勢、信息優勢、交通優勢、區位優勢,發展受到限制。前幾年重慶做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情,在各方面的支持下開通了“渝新歐鐵路”,使重慶的工業制成品可以在十幾天之內到達歐洲市場,一下子使重慶變成西部開放和貿易的橋頭堡,這對后來的“一帶一路”戰略具有深遠的意義。后來圍繞著“一帶一路”,很多省提出了與“渝新歐鐵路”相似的概念,如從義烏出發的叫作“義新歐鐵路”,從鄭州出發的叫“鄭新歐鐵路”,從西安出發的叫“西新歐鐵路”,等等。從世界經濟史來看,貿易路線的變化實際上就是財富路線的變化,“渝新歐鐵路”極大地改變了重慶的貿易區位條件,對中國整個西部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除了重慶以外,最近兩年貴州的表現也令人矚目。原來,貴州經濟增長的條件很不好,長期居于GDP排名榜的倒數幾位。最近兩年,貴州抓住了產業升級的機會,著力發展大數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一些互聯網企業紛紛將自己的數據基地向貴州轉移,在此基礎上,貴州圍繞大數據已發展出一套新的商業形態。西藏在東部和西部的產業轉移過程中抓住了一些機會,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

3.東南沿海“鳳凰涅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火車頭”長期是珠三角和長三角。2008年金融危機對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造成重大沖擊,此后珠三角和長三角進入了一個相對消沉期。但就在這幾年當中,東南沿海沉下心練內功,比如廣東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提出了“騰籠換鳥”的戰略,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個過程非常痛苦,但是幾年做下來,現在珠三角地區已經出現新興產業的曙光,帶給各方面很大的驚喜。以深圳為例,現在它已經成為世界上先進電子制造的基地,生態最完整、產業配套最全、人才聚集最多,據說國外包括硅谷在內的一些企業研發出的先進電子產品,例如無人機、機器人,都紛紛拿到深圳來生產。這使得深圳在整個中國經濟當中的表現非常亮眼,當地財政收入以10%?20%的速度快速增長。深圳還出現了一批令中國人非常自豪的大企業,如華為、中興、大江等,另外還有成千上萬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令各方非常驚喜。長三角方面,杭州的阿里巴巴已經成為世界零售業巨頭,2015年的營收已超過了美國沃爾瑪,這也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在北京,中關村創新創業的活力同樣非常活躍。所以說,以前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南沿海抓住了新經濟的機會,完成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當然,目前新經濟還只是一些點上的突破,遠未形成產業群、產業帶。

這就是中國經濟的地區間結構性分化:東北塌陷、西部崛起、東部重生。如果再加上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還有京津冀發展圈,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國經濟版圖正處于重構之中。如表1—3所示。

(二)經濟行業正在發生結構性分化

從行業來看,可以將中國經濟簡單區分為兩個,一個是舊經濟(或者稱“傳統經濟”),一個是新經濟。所謂舊經濟或傳統經濟主要是指三大行業:制造業、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這三大傳統產業在過去幾十年當中,長期支持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在2010年以后,尤其是在2015年以來,傳統經濟的下行態勢非常明顯。特別是制造業,各方面的感覺最痛切,現在如果講到哪個企業經營困難了、哪個老板跑路了,十有八九都是制造業。在基礎設施領域,傳統搞建設的部門,不論是修橋的、蓋房子的,還是修路的,統統產能過剩。房地產方面,前一段時間火了一把,但基本上是處于“的瘋狂”階段。總之,這3個曾經對中國經濟貢獻很大的行業,現在明顯開始走下坡路,情況很嚴峻。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建立在“互聯網 ”基礎之上的新經濟生機勃勃,給大家帶來了很多驚喜。以阿里巴巴為例,現在看已實現了對傳統零售商業的改造,而且催生了一些新的行業,如快遞、物流、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等,其發展勢頭十分迅猛。所以,互聯網 傳統產業所產生的新經濟正在給中國經濟帶來曙光,是未來整個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希望所在。

(三)產業部門正在發生結構性分化

所謂產業部門,即通常所說的及時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進入工業社會以后,農業部門的產值、比重和從業人員占比一直很低,工業部門即第二產業長期以來是中國經濟中占比較高的部門。但是近幾年來這個情況出現了變化,2015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及時次超出了制造業,成為對當年新增GDP貢獻較大的部門。如圖1—3所示。

可以看出,前幾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是在50%以下,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及時次超過了50%,超出制造業,成為對經濟貢獻較大的產業部門。2016年,這種態勢仍然在繼續。換句話說,以后經濟的新增長點可能主要在服務業。服務業不僅包括一般的生活性服務業,更重要的是金融、保險、會計、法律、咨詢、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形態變化過程,也是中國經濟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信號。

總之,要看懂中國當前經濟形勢,需要掌握3個關鍵詞。一是“三期疊加”,即通常所說的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二是“工業化后期”,即總體而言,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當前已處于工業化后期,從工業向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正呼嘯而來。三是“長周期”,即世界經濟已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的衰退期,科技創新時不我待。

四、中國共產黨人的兩大歷史期許

在談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時,還必須要提到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的兩大歷史期許。前面提到過,整個世界經濟在2008年后進入“后危機時代”,這同時又疊加了科技長周期的衰變因素,因此現在看來,世界經濟在可見的時期內很難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至于中國經濟,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意味著這個下行的態勢是長期的,人士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判斷也是“還將長期處于L形”。但面對這樣一個經濟大趨勢時,中國政府有自己的兩大歷史期許,一個是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小康社會”有許多具體內容,在經濟方面主要有兩個指標,即到2020年,中國GDP、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相對于2010年要翻一番。經過有關部門測算,要達到這個目標,2016年到2020年這5年當中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要達到6.52%?6.54%,即6.5%以上。

第二大任務就是同志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量化到經濟方面,就叫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也是以前鄧小平同志在規劃中華民族實現“三步走”策略時的第三步,業界還有一句比較振奮人心的話,叫作“重回世界之巔”。高收入國家的標準,按照現在世界銀行的要求,就是人均GDP要達到每年12000美元以上,這是進入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是要高于這個水平的(表1—4)。2015年的時候我們國家的人均GDP為7950美元多一點,還不到8000美元,也就是說從8000美元到12000美元我們還有1/3的差距。只有繼續發展,才能實現這兩個宏偉目標。

簡要總結一下。當前不管是從歷史來看,還是從我們國家自身經濟發展的階段來看,中國經濟下行的態勢已形成,和世界經濟一樣都處于下行階段,這是一個基本判斷。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給了自己兩個歷史使命:“建成小康社會”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完成這兩個歷史使命,要求我國經濟必須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這就形成一對矛盾,一方面要下行,一方面要保持適度的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化解這對矛盾的一把鑰匙。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小***陪**的評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最近主抓的研究項目了。不同專家寫的都值得參考。了解不同角度,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2017-09-15 11:10:2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