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一方面創造了人們互聯的需要,另一方面讓人們在互聯中抱團以尋找歸屬感,因此創造了大大小小各類群體的認同和圈子力量的興起,即互聯的同時又產生了聚群,甚至聚群間的相斥。要如何分析這張網?如何預測它的未來變化?如何在網中尋找機會,實現突圍?本書提出了4個關鍵概念──關系、圈子、自組織與復雜系統:
•關 系
關系是人與人的連接,又可以被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強關系就是和你擁有親密關系的人,弱關系指僅有點頭之交。在復雜網絡,弱關系比強關系更加重要。因為如果只有強關系,社會網絡就會被獨立成眾多可以被各個擊破的孤島。而弱關系使圈子和圈子之間得以連接,社會關系才得以形成一張大網。
•圈 子
圈子是一群人的連接,是一種連接方式。圈子和圈子之間存在的空洞,稱為“結構洞”。填補結構洞就是做橋,可以將原來分散的資源聯系在一起,帶來新的機會,還能夠提供通路、先機、推薦和控制利益。
•自 組 織 信息科技一方面創造了人們互聯的需要,另一方面讓人們在互聯中抱團以尋找歸屬感,因此創造了大大小小各類群體的認同和圈子力量的興起,即互聯的同時又產生了聚群,甚至聚群間的相斥。要如何分析這張網?如何預測它的未來變化?如何在網中尋找機會,實現突圍?本書提出了4個關鍵概念──關系、圈子、自組織與復雜系統:
• 關 系
關系是人與人的連接,又可以被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強關系就是和你擁有親密關系的人,弱關系指僅有點頭之交。在復雜網絡,弱關系比強關系更加重要。因為如果只有強關系,社會網絡就會被獨立成眾多可以被各個擊破的孤島。而弱關系使圈子和圈子之間得以連接,社會關系才得以形成一張大網。
• 圈 子
圈子是一群人的連接,是一種連接方式。圈子和圈子之間存在的空洞,稱為“結構洞”。填補結構洞就是做橋,可以將原來分散的資源聯系在一起,帶來新的機會,還能夠提供通路、先機、推薦和控制利益。
• 自 組 織
自組織是一群人連接后,在互動中維持秩序的治理機制。自組織成員就是鑲嵌于社會網中的理性經濟人,他們看重情感和關系邏輯,既不過分追求市場秩序下冷冰冰的交易和競爭邏輯,也不迷失在政府秩序下的權力關系中。
• 復雜系統
復雜是因自組織而形成的一個特殊的系統形式。從復雜系統層面看管理,你會看到一個立體的非線性演化。不能只關注個體現象的因果關系,而需要在系統層面上進行把握。這就是布局。
為什么微信成為這個時代人們的必需品?
信息時代真的讓風口上的豬也飛了起來?
社群、自組織的發展是否必然帶來個體崛起?
進入圈子,努力成為中心?
還是建立盡可能多的弱關系,成為信息流通必須的連接點?
互聯網真的帶來了更緊密與更平等的社會關系嗎?
《復雜:信息時代的連接、機會與布局》,為你解惑信息時代的突圍技能!
強關系提供資源,弱關系帶來機會
擁有深厚經濟學背景的社會學家羅家德
用復雜網理論闡述信息時代的底層邏輯
幫你善用網絡思維抓住實現躍遷的機會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段永朝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 陳威如
阿里研究院院長 高紅冰 為什么微信成為這個時代人們的必需品?
信息時代真的讓風口上的豬也飛了起來?
社群、自組織的發展是否必然帶來個體崛起?
進入圈子,努力成為中心?
還是建立盡可能多的弱關系,成為信息流通必須的連接點?
互聯網真的帶來了更緊密與更平等的社會關系嗎?
《復雜:信息時代的連接、機會與布局》,為你解惑信息時代的突圍技能!
強關系提供資源,弱關系帶來機會
擁有深厚經濟學背景的社會學家 羅家德
用復雜網理論闡述信息時代的底層邏輯
幫你善用網絡思維 抓住實現躍遷的機會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段永朝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 陳威如
阿里研究院院長 高紅冰
韓都衣舍創始人 趙迎光
聯袂推薦
羅家德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社會網絡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信義社區營造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網暨社會資本研究專業委員會創會主席。
羅家德教授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先后取得經濟學、應用數學碩士和社會學博士學位。致力于社會網理論研究:大數據中的社會網分析、自組織過程研究,并將中國社會的“關系”、“圈子”等特質置于中國本土化管理研究之中。著有《中國人的信任游戲》《社會網分析講義》《云村重建紀事》等著作。
目錄
及時部分 關系與圈子:信息社會的底層結構
及時章 關系:被連接的社會
網絡化個體主義的崛起
“變形蟲組織”與網絡效應
中國人的差序格局
第二章 圈子:信息時代的認同與歸屬
“鄧巴圈”與社群經濟
情感中心:圈子的內核
中國人的“往來”文化
第二部分網絡科學:互聯網時代的底層邏輯
第三章 社會網分析:研究連接之后的社會 目錄
及時部分 關系與圈子:信息社會的底層結構
及時章 關系:被連接的社會
網絡化個體主義的崛起
“變形蟲組織”與網絡效應
中國人的差序格局
第二章 圈子:信息時代的認同與歸屬
“鄧巴圈”與社群經濟
情感中心:圈子的內核
中國人的“往來”文化
第二部分 網絡科學:互聯網時代的底層邏輯
第三章 社會網分析:研究連接之后的社會
社會網關系圖
一加一不等于二
新事物如何在結構中涌現?
第四章 社會網研究的關鍵問題
機會來自強關系還是弱關系?
網狀關系而非從屬關系
社會資本來自關系
占據“結構洞”:捕捉并創造
第三部分 自組織:復雜思維下的新治理模式
第五章 自組織:新系統的動力與秩序
蜂群思維如何發揮成效?
信息時代的自下而上
企業中的自組織
你的治理機制選對了嗎?
第六章 自治理:在系統中發揮自組織的功能
從“自己人”到自治理
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如何產生有序的創新力量
第四部分 復雜:信息時代的布局和取勢
第七章 復雜:駕馭非線性演化的系統
認識復雜:從小社群到大集體
微信成功的邏輯
朝生暮死與永續發展
硅谷:一個強健的復雜網絡
第八章 布局:信息時代的戰略
“我消滅你,和你無關”
“機會”與布局
布局無閑子,蘊大局于初始
定方向與“刺猬三原則”
第九章 取勢:把握復雜系統的動態平衡
強弱關系的資源轉化
疏密關系管理:從尋找機會到利用機會
手機QQ:復雜系統的創新演化
做“有溫度”的學問
(段永朝)
兩個月前,在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舉行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見到清華大學的羅家德教授。他從機場直接趕到會場,還沒安頓停當,就從背包里拿出一部打印的書稿給我看,名字是《復雜:信息時代的連接、機會與布局》,并連連囑托,希望我能寫幾句話。實話說,我算不上學術圈人,家德教授如此抬愛,令我慚愧不已。不過,出于對復雜思維這一主題的濃厚興趣,以及先睹為快的強烈好奇心,兼與家德教授的緣分,我便不揣淺陋滿口應承下來。拿到書稿,差不多半個月時間就讀完了,但要動筆,卻遲遲不敢。
家德教授的這部著作,涉及一個非常本土化的詞語:圈子。
這個詞語之所以重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社交網絡的崛起。社會網絡分析興盛,令很多人以為,可以將這些社會網絡分析的利器,用在分析中國本土文化的圈子上。這看上去沒啥毛病,也可以有一堆一堆的成果,但家德教授的視角卻不止于此。
家德教授試圖從復雜思想的角度看待社會網,看待中國人熟稔的“圈子”。他試圖鉆開中國文化的深井,從半熟社會、差序結構、人情交換法則、家倫理等,來進一步審視社會網絡理論,從而站在特定的中國文化語境,審視可能在底層假設上面臨的挑戰。
在作者看來,中國的社會學分析架構也缺乏他的老師—格蘭諾維特所說的“中型理論”。但建構這一理論的基礎假設,卻全然不是那種僅僅使用節點、連線、度分布就可以展開分析和建模的。
開篇伊始,作者就亮明態度:反對化約主義。化約主義(也就是還原論),是與西方古希臘邏各斯主義一脈相承的一種方法。從泰勒斯開始,西方先哲即提出“世界本原”的本體論問題,試圖通過不斷切割對象,找到支配事物構成與運動規律的那個“終極存在”。
還原論的方法,在文藝復興之后日漸興起的實驗科學、實證科學中,的確結出累累果實,這其中包括大量數學物理方法支撐的量化分析、系統分析、動力學方程等。18~19世紀,在社會學領域也掀起了“科學化”浪潮。法國思想家孔德提出的“社會物理學”,就試圖用牛頓靜力學、動力學的框架,分析社會結構、團體組織、權力運作等實際問題。19 世紀之后,這種的、量化的、確定性的、還原論的思想,在所謂人種學、優生學、民意調查、智商測試、性格分析等方面大行其道。20 世紀的經濟學家,更是在邊際分析之后,集體陷入了數學公式崇拜征。 做“有溫度”的學問
(段永朝)
兩個月前,在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舉行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見到清華大學的羅家德教授。他從機場直接趕到會場,還沒安頓停當,就從背包里拿出一部打印的書稿給我看,名字是《復雜:信息時代的連接、機會與布局》,并連連囑托,希望我能寫幾句話。實話說,我算不上學術圈人,家德教授如此抬愛,令我慚愧不已。不過,出于對復雜思維這一主題的濃厚興趣,以及先睹為快的強烈好奇心,兼與家德教授的緣分,我便不揣淺陋滿口應承下來。拿到書稿,差不多半個月時間就讀完了,但要動筆,卻遲遲不敢。
家德教授的這部著作,涉及一個非常本土化的詞語:圈子。
這個詞語之所以重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社交網絡的崛起。社會網絡分析興盛,令很多人以為,可以將這些社會網絡分析的利器,用在分析中國本土文化的圈子上。這看上去沒啥毛病,也可以有一堆一堆的成果,但家德教授的視角卻不止于此。
家德教授試圖從復雜思想的角度看待社會網,看待中國人熟稔的“圈子”。他試圖鉆開中國文化的深井,從半熟社會、差序結構、人情交換法則、家倫理等,來進一步審視社會網絡理論,從而站在特定的中國文化語境,審視可能在底層假設上面臨的挑戰。
在作者看來,中國的社會學分析架構也缺乏他的老師—格蘭諾維特所說的“中型理論”。但建構這一理論的基礎假設,卻全然不是那種僅僅使用節點、連線、度分布就可以展開分析和建模的。
開篇伊始,作者就亮明態度:反對化約主義。化約主義(也就是還原論),是與西方古希臘邏各斯主義一脈相承的一種方法。從泰勒斯開始,西方先哲即提出“世界本原”的本體論問題,試圖通過不斷切割對象,找到支配事物構成與運動規律的那個“終極存在”。
還原論的方法,在文藝復興之后日漸興起的實驗科學、實證科學中,的確結出累累果實,這其中包括大量數學物理方法支撐的量化分析、系統分析、動力學方程等。18~19世紀,在社會學領域也掀起了“科學化”浪潮。法國思想家孔德提出的“社會物理學”,就試圖用牛頓靜力學、動力學的框架,分析社會結構、團體組織、權力運作等實際問題。19 世紀之后,這種的、量化的、確定性的、還原論的思想,在所謂人種學、優生學、民意調查、智商測試、性格分析等方面大行其道。20 世紀的經濟學家,更是在邊際分析之后,集體陷入了數學公式崇拜征。
網絡分析的方法,為20 世紀社會學的新進展注入活力。家德教授在書中概要梳理了網絡科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但可貴之處在于,他希望用復雜科學的思想框架,找到某種帶有“溫度”和“質感”的社會學方法路徑。教科書版的網絡分析,已經被強連帶、弱連帶、機會鏈、結構洞、社會資本的理論占據,被度分布分析、結構分析、角色分析、演化動力學分析所占據。這里固然有一定的“復雜度”,但本質上還是冷冰冰的量化分析框架,鮮有復雜思想的影子。節點的豐富性、異質性被簡化,連線成為連接的隱喻。
家德試圖將網絡分析和復雜科學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他找到了三個思想契合點。
及時,“嵌入”。格蘭諾維特指出,經濟學和社會學的關系需要逆轉。傳統社會學是嵌入并置于經濟學的分析架構之上的。社會學家所表達的社會關系、群體組織、權力運作,其思想基礎是生產關系、勞動力、土地與資本等生產要素。社會學的觀察窗口被“合理合法”地嵌入到生產消費循環中,這有一定的現實合理性。但對于一個通過道路交通、電力網絡、航空網絡、資本網絡,甚至今天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日益連接起來的世界,處于復雜社會連接的社會網絡,正轉化為理解經濟活動、經濟行為、政治關系、治理結構的基礎設施。家德教授的思考,更延伸到東方文化土壤,試圖從圈子、人脈、義利、情理的角度,發現這些連接中的“情感顏色”和“心智結構”,并將其納入一個更加宏大的版圖,作為理解信息時代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的基礎。
第二,“涌現”。復雜系統的自組織過程,是一切帶有生命表征的系統的特色。自組織是自洽的、自足的,是超鏈接結構的。2009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奧斯特羅姆,把自組織視為除了市場、政府之外的第三種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這一模式正日益受到學界和產業界的重視。順便說一句,我認為產業界特別是互聯網界的實踐,是經驗豐富于理論探索的。國內這幾年發展起來的滴滴出行、小豬短租、共享單車就是明證。家德將涌現作為復雜思維的一個重要支點,與霍蘭德、凱文• 凱利等思想有極大的共鳴。
第三,也是家德教授的創見,他把“韜略”這一頗有東方智慧的詞匯,作為理解復雜思維的一個重要條件。東方智慧對處理復雜、簡單這種看上去兩分的議題,從來都是游刃有余的。《周易》便有不易、簡易、變易三重味道。利與害、收與放、虛與實、奇與正,這些成雙成對的詞語,彼此糾纏又相互依抵,處處通過玩味、察觀、忖度、拿捏的“平行計算”“大數據分析”,顯現為知與行中的方寸韜略。家德教授以創業者為焦點,闡述審勢度形、取勢定向、應勢而變、相機而行的道理,并與網絡分析的方法論相互照應,的確別有一番意象。
這些年來,互聯網思維與工業思維的爭執,可謂多有波瀾。但靜心想一想,兩種觀點表面上看各執一詞,實則都處在西方邏各斯主義的巢臼之內。互聯網思維強調異質性、迭代、分布式、去中心,于是以工業思維為標靶,宣布工業思維落入俗套;工業思維強調秩序、確定性、理性精神、層級的合理性,于是認為互聯網思維是花拳繡腿,只做表面文章。二者各自有理,因為各自假設不同。但它們其實都植根于還原論、確定性的“邏各斯”框框,是干巴巴的爭論。
東方智慧如何表現?今天看還沒有找到某種共同接受的符號、話語體系,也沒有建構出某種超越機械論、還原論、整合整體論、系統論,真正體現復雜思維的言說方式。這是一個艱難的挑戰。家德教授的這本著作,我以為意義也正在于此。
比如,在回答“如何在系統中發揮自組織”的問題時,家德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將之概括為5 個步驟:放權、尋找能人、賦能、禮法并治和以誠為本的誠信體系。他特別指出的“能人問題”,以及“能人悖論”“能人效率”,值得在理論上深入挖掘。放權、分權、授權,如何才能“放而不亂”?如何才能因時因地,移步換景,收放自如?這些不但需要在實踐中修習,更值得在理論上予以闡述。
又比如,家德教授以創業者的“布局”問題立題,進而提出復雜思維調控系統演化的10 個過程,包括連接、自組織、網絡結構、態勢與格局、涌現等核心概念,如何將這些概念、方法在實際案例中獲得印證,可以催生出一大批意義深遠的研究課題。
家德教授所做的研究,在我看來是“有溫度”的學問,我期待著家德教授的這部思想之作,給更多的同道以啟迪,共同澆灌出復雜思維的絢麗花園。
做“有溫度”的學問
(段永朝)
兩個月前,在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舉行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見到清華大學的羅家德教授。他從機場直接趕到會場,還沒安頓停當,就從背包里拿出一部打印的書稿給我看,名字是《復雜:信息時代的連接、機會與布局》,并連連囑托,希望我能寫幾句話。實話說,我算不上學術圈人,家德教授如此抬愛,令我慚愧不已。不過,出于對復雜思維這一主題的濃厚興趣,以及先睹為快的強烈好奇心,兼與家德教授的緣分,我便不揣淺陋滿口應承下來。拿到書稿,差不多半個月時間就讀完了,但要動筆,卻遲遲不敢。
家德教授的這部著作,涉及一個非常本土化的詞語:圈子。
這個詞語之所以重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社交網絡的崛起。社會網絡分析興盛,令很多人以為,可以將這些社會網絡分析的利器,用在分析中國本土文化的圈子上。這看上去沒啥毛病,也可以有一堆一堆的成果,但家德教授的視角卻不止于此。
家德教授試圖從復雜思想的角度看待社會網,看待中國人熟稔的“圈子”。他試圖鉆開中國文化的深井,從半熟社會、差序結構、人情交換法則、家倫理等,來進一步審視社會網絡理論,從而站在特定的中國文化語境,審視可能在底層假設上面臨的挑戰。
在作者看來,中國的社會學分析架構也缺乏他的老師—格蘭諾維特所說的“中型理論”。但建構這一理論的基礎假設,卻全然不是那種僅僅使用節點、連線、度分布就可以展開分析和建模的。
開篇伊始,作者就亮明態度:反對化約主義。化約主義(也就是還原論),是與西方古希臘邏各斯主義一脈相承的一種方法。從泰勒斯開始,西方先哲即提出“世界本原”的本體論問題,試圖通過不斷切割對象,找到支配事物構成與運動規律的那個“終極存在”。
還原論的方法,在文藝復興之后日漸興起的實驗科學、實證科學中,的確結出累累果實,這其中包括大量數學物理方法支撐的量化分析、系統分析、動力學方程等。18~19世紀,在社會學領域也掀起了“科學化”浪潮。法國思想家孔德提出的“社會物理學”,就試圖用牛頓靜力學、動力學的框架,分析社會結構、團體組織、權力運作等實際問題。19 世紀之后,這種的、量化的、確定性的、還原論的思想,在所謂人種學、優生學、民意調查、智商測試、性格分析等方面大行其道。20 世紀的經濟學家,更是在邊際分析之后,集體陷入了數學公式崇拜征。
網絡分析的方法,為20 世紀社會學的新進展注入活力。家德教授在書中概要梳理了網絡科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但可貴之處在于,他希望用復雜科學的思想框架,找到某種帶有“溫度”和“質感”的社會學方法路徑。教科書版的網絡分析,已經被強連帶、弱連帶、機會鏈、結構洞、社會資本的理論占據,被度分布分析、結構分析、角色分析、演化動力學分析所占據。這里固然有一定的“復雜度”,但本質上還是冷冰冰的量化分析框架,鮮有復雜思想的影子。節點的豐富性、異質性被簡化,連線成為連接的隱喻。
家德試圖將網絡分析和復雜科學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他找到了三個思想契合點。
及時,“嵌入”。格蘭諾維特指出,經濟學和社會學的關系需要逆轉。傳統社會學是嵌入并置于經濟學的分析架構之上的。社會學家所表達的社會關系、群體組織、權力運作,其思想基礎是生產關系、勞動力、土地與資本等生產要素。社會學的觀察窗口被“合理合法”地嵌入到生產消費循環中,這有一定的現實合理性。但對于一個通過道路交通、電力網絡、航空網絡、資本網絡,甚至今天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日益連接起來的世界,處于復雜社會連接的社會網絡,正轉化為理解經濟活動、經濟行為、政治關系、治理結構的基礎設施。家德教授的思考,更延伸到東方文化土壤,試圖從圈子、人脈、義利、情理的角度,發現這些連接中的“情感顏色”和“心智結構”,并將其納入一個更加宏大的版圖,作為理解信息時代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的基礎。
第二,“涌現”。復雜系統的自組織過程,是一切帶有生命表征的系統的特色。自組織是自洽的、自足的,是超鏈接結構的。2009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奧斯特羅姆,把自組織視為除了市場、政府之外的第三種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這一模式正日益受到學界和產業界的重視。順便說一句,我認為產業界特別是互聯網界的實踐,是經驗豐富于理論探索的。國內這幾年發展起來的滴滴出行、小豬短租、共享單車就是明證。家德將涌現作為復雜思維的一個重要支點,與霍蘭德、凱文• 凱利等思想有極大的共鳴。
第三,也是家德教授的創見,他把“韜略”這一頗有東方智慧的詞匯,作為理解復雜思維的一個重要條件。東方智慧對處理復雜、簡單這種看上去兩分的議題,從來都是游刃有余的。《周易》便有不易、簡易、變易三重味道。利與害、收與放、虛與實、奇與正,這些成雙成對的詞語,彼此糾纏又相互依抵,處處通過玩味、察觀、忖度、拿捏的“平行計算”“大數據分析”,顯現為知與行中的方寸韜略。家德教授以創業者為焦點,闡述審勢度形、取勢定向、應勢而變、相機而行的道理,并與網絡分析的方法論相互照應,的確別有一番意象。
這些年來,互聯網思維與工業思維的爭執,可謂多有波瀾。但靜心想一想,兩種觀點表面上看各執一詞,實則都處在西方邏各斯主義的巢臼之內。互聯網思維強調異質性、迭代、分布式、去中心,于是以工業思維為標靶,宣布工業思維落入俗套;工業思維強調秩序、確定性、理性精神、層級的合理性,于是認為互聯網思維是花拳繡腿,只做表面文章。二者各自有理,因為各自假設不同。但它們其實都植根于還原論、確定性的“邏各斯”框框,是干巴巴的爭論。
東方智慧如何表現?今天看還沒有找到某種共同接受的符號、話語體系,也沒有建構出某種超越機械論、還原論、整合整體論、系統論,真正體現復雜思維的言說方式。這是一個艱難的挑戰。家德教授的這本著作,我以為意義也正在于此。
比如,在回答“如何在系統中發揮自組織”的問題時,家德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將之概括為5 個步驟:放權、尋找能人、賦能、禮法并治和以誠為本的誠信體系。他特別指出的“能人問題”,以及“能人悖論”“能人效率”,值得在理論上深入挖掘。放權、分權、授權,如何才能“放而不亂”?如何才能因時因地,移步換景,收放自如?這些不但需要在實踐中修習,更值得在理論上予以闡述。
又比如,家德教授以創業者的“布局”問題立題,進而提出復雜思維調控系統演化的10 個過程,包括連接、自組織、網絡結構、態勢與格局、涌現等核心概念,如何將這些概念、方法在實際案例中獲得印證,可以催生出一大批意義深遠的研究課題。
家德教授所做的研究,在我看來是“有溫度”的學問,我期待著家德教授的這部思想之作,給更多的同道以啟迪,共同澆灌出復雜思維的絢麗花園。
羅家德教授試圖從復雜思想的角度看待社會網,看待中國人熟稔的“圈子”。他試圖鉆開中國文化的深井,從半熟社會、差序結構、人情交換法則、家倫理等,來進一步審視社會網絡理論,從而站在特定的中國文化語境,審視可能在底層假設上面臨的挑戰。
羅家德教授所做的研究,在我看來是“有溫度”的學問,我期待著家德教授的這部思想之作,給更多的同道以啟迪,共同澆灌出復雜思維的絢麗花園。
——段永朝
互聯網學者、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在現今商業環境中打造一個完善的、成長潛能強大的“生態圈”,需要我們挖掘關系網所帶來的“網絡效應”。《復雜》一書給了我們對于“關系”背后更深的思考:在人與人連接之后,一群人產生了怎樣模式的互動?這種模式下應當維持何種治理機制?而以此形成的復雜系統又應當如何布局及完善? 羅家德教授試圖從復雜思想的角度看待社會網,看待中國人熟稔的“圈子”。他試圖鉆開中國文化的深井,從半熟社會、差序結構、人情交換法則、家倫理等,來進一步審視社會網絡理論,從而站在特定的中國文化語境,審視可能在底層假設上面臨的挑戰。
羅家德教授所做的研究,在我看來是“有溫度”的學問,我期待著家德教授的這部思想之作,給更多的同道以啟迪,共同澆灌出復雜思維的絢麗花園。
——段永朝
互聯網學者、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在現今商業環境中打造一個完善的、成長潛能強大的“生態圈”,需要我們挖掘關系網所帶來的“網絡效應”。《復雜》一書給了我們對于“關系”背后更深的思考:在人與人連接之后,一群人產生了怎樣模式的互動?這種模式下應當維持何種治理機制?而以此形成的復雜系統又應當如何布局及完善?
《復雜》是一本很獨特的書,羅家德教授累積多年的社會網絡學功力,從“復雜思維”出發,以各種案例生動闡釋了關系所帶來的變革,圍繞關系、圈子、自組織與復雜系統精準地講述這個時代的底層邏輯,很中國,也很互聯網,貫穿古今。
——陳威如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著有暢銷書《平臺戰略》《戰略轉型》
現存及快速涌現的各類網絡平臺,正在對人與組織的關系進行重塑,本書洞察了這個現象背后的邏輯,書中對復雜系統下新型組織布局的思考非常值得研讀。
——高紅冰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
《復雜》一書讓我們認識到,“自組織”作為應對復雜系統的新動力與新秩序,應該如何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積極調動企業內部的靈活性以適應市場的變化。韓都衣舍是自組織的踐行者,我們深知移動互聯時代自組織對企業發展的意義。這本書對企業管理者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指導手冊,還提供了一個視野讓我們了解這個信息時代。
——趙迎光
韓都衣舍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還沒讀呢期待精彩!
大家之作,值得看
好書,值得一看。
好書,學習中
書不錯,物流不錯。
值得購買。
復雜,信息時代,信息社會,了解一點相關知識。
還好,有互聯網思維。
讀過作者的社會網分析講義及其翻譯的《鑲嵌》,有極深印象,相信這本也不錯,書里用了好多當下俗語,如“圈子”等,是否影響學術性,讀完再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