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項目實施方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以發展熱帶特色現代農業為目標,以“設施農業+產業化”為抓手,政府扶持以“集中連片、示范帶動”為原則,立足發展“名、特、優、新”品種設施大棚栽培,通過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帶動,逐步形成規模化、區域化的特色產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熱帶高效農業的科技生產水平和整體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農業穩定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經濟基礎。
二、設施農業資金安排及實施單位
2009年市政府投入設施農業發展資金7000萬元,其中瓜菜設施農業和果蔬儲存項目資金1900萬元,花卉設施農業資金5052萬元。
(一) 750萬元用于在崖城鎮朗芒田洋建設瓜果菜設施大棚150畝(三亞海源實業有限公司負責實施)。崖城是我省重要的瓜果菜基地之一,為了更好地發揮設施農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在郎芒田洋建設150畝鋼架大棚發展無公害瓜菜生產。
(二) 880萬元用于在崖城鎮建設果蔬儲存銷售運輸中心項目(三亞海源實業有限公司負責實施)。果蔬儲存銷售運輸中心項目是我市在建第一家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農產品批發、集散、冷藏、加工、包裝、檢測、信息一體的大型農產品物流中心。建成使用后將有助于解決崖城地區及周邊地區果蔬“爛市”情況,解決農民果蔬銷售、運銷難題,提高果蔬的利用價值,帶動農民發展高效農業,促進增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該項目是政府投資建設項目,預計總投資8000萬元,建設規模200多畝,目前企業已投入建設資金6000萬,缺口資金2000萬,政府扶持資金880萬。項目資金由市農業局負責管理,實行報帳制。
(三) 270萬元用于設施大棚地方標準化建設(三亞南繁科學研究院負責實施)。我市設施農業規模不斷擴大,建設設施大棚標準每畝1萬、3萬、5萬、8萬不等。在全省還沒有設施大棚地方標準和大棚栽培技術地方標準的情況下,我市投入270萬元用于建設樣板工程,制定適應不同作物和栽培環境的6個大棚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由省、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驗收通過。業主為三亞南繁科學研究院負責,項目實行報帳制。
(四) 420萬元用于支持市公安局戒毒康復農場建設蘭花基地。建設蘭花大棚30畝,其中溫室大棚10畝,扶持發展戒毒康復農場生產項目,解決1000多名戒毒人員和留場就業人員工作。項目資金由市林業局負責管理,實行報帳制。
(五) 499萬元用于扶持三亞叢耕花卉專業合作社建設蘭花基地。高峰地區老百姓脫貧難度較大,毀林開荒現象嚴重,為了推動該地區經濟發展,建議扶持該地區發展蘭花產業。三亞叢耕花卉專業合作社建設蘭花基地100多畝畝,計劃投入1475萬元,目前已投入300萬。基礎設施已完成、建好大棚20畝。根據《三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三亞市加快蘭花產業發展扶持辦法的通知》(三府〔2008〕189號文件)第七條“支持農村蘭花專業合作社擴大蘭花生產規模,建設總體規模超過667平方米的,一次性給予60元/平方米扶持”規定,安排499萬元用于扶持三亞叢耕花卉專業合作社建設蘭花基地。項目資金由市林業局負責管理,實行報帳制。
(六) 4133萬元用于扶持三亞蘭德種業有限公司在亞龍灣建設都市農業示范園。該項目用地位于亞龍灣二期開發區內,規劃為基本農田。項目總投資1.3億元,公司自籌資金8700元,建設規模2755畝,建設成集玫瑰種植、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該項目可以填補我市玫瑰花發展的空白,做大做強花卉產業,美化亞龍灣環境,帶動亞龍灣周邊村莊群眾致富。政府扶持資金主要用于建設基礎設施和排灌系統。土地租金每畝1400元,每十年遞增10%,政府扶持4133萬元以固定收益回報金1100元/年,分14.2年全部回報給農民。業主為三亞蘭德種業有限公司。項目資金由田獨鎮負責管理,實行報帳制。
三、相關要求
篇2
1.建立以醫院為核心的基層衛生人員培訓基地,培養20名左右長期兼職培訓工作基地教師。
2.舉辦8期培訓班。培訓專業技術人員600人次,培訓管理人員60人次。通過借助醫學院的優良師資培訓資源優勢,有效提高衛生人員在職培訓水平和培訓效率,進一步提高衛生人才隊伍技術和服務的整體水平。
3.借助“醫學院附屬醫院遠程醫療會診及醫學教育網”,與醫學院、衛生政策研究所建立長期信息雙向互通機制。
二、內容及方式
1、師資培訓:由醫學院對遴選的基地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及業務培訓。
2.衛生管理人員培訓:由自治區級培訓基地教師(包括自治區衛生政策研究所的專家)負責培訓。所有醫療機構管理人員必須參加全部管理培訓。
3.業務培訓:由自治區級培訓基地教師和基地教師共同完成,其中基地教師培訓時由自治區培訓基地辦公室派人進行質控。
三、實施時間:年至年。
四、組織實施
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培訓工作,制定培訓計劃,安排學員學習,管理學員等。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高永斌兼任,負責培訓項目的日常工作。
(二)培訓實施
項目培訓工作由衛生局負責組織,由醫院負責具體實施。
1.師資培訓(年10月-年6月):主要對級培訓基地教師進行培訓,共培訓60人次。培訓內容為國家衛生部規定的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及與本科室相關內容,并要求培訓者在該階段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本階段結束后進行教學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成為基地教師。
2.衛生技術培訓(年7月-年6月):培訓衛生技術人員約600人次。舉辦五期培訓班,每期為5個月,脫產理論培訓和實踐相結合。半年結束后對培訓對象進行考核。衛生人員理論培訓以縣級基地為中心展開,實踐學習在醫院和醫學院附屬醫院兩個基地進行。培訓結束后基地教師與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建立長期穩定的幫扶關系,培訓結束后通過網絡和電話等方式隨時進行業務指導。
1.1第一期(年7-12月)培訓120人,培訓任務由自治區培訓基地教師承擔,級基地教師作為助教跟讀、備課、試講。
1.2第二期(年3-7月)培訓120人,培訓任務由及培訓基地教師承擔,自治區級基地教師作進行專題講座。
1.3第三期(年-2013年1月)培訓120人,培訓任務由及培訓基地教師承擔,自治區級基地教師作進行專題講座。
1.4第四期(2013年3月-7月)培訓120人,培訓任務由及培訓基地教師承擔,自治區級基地教師作進行專題講座。
1.5第五期(年3月-7月)培訓120人,培訓任務由及培訓基地教師承擔,自治區級基地教師作進行專題講座。
3.衛生管理人員培訓(年7月-年7月):培訓管理人員60人次,舉辦三期管理人員培訓,每期四個月,前兩個月脫產理論學習與參觀考察相結合,內容為衛生管理基本知識,全科醫學理念及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管理。后兩個月培訓對象回到工作崗位,對本機構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完成書面報告為培訓考核的項目之一。衛生管理培訓以自治區基地教師為主,并與衛生政策研究所建立長期聯系。
3.1第一期(年7月-10月)培訓40人,培訓地點由自治區項目組安排。
3.2第二期(年7月-10月)培訓40人,培訓在本基地進行。
3.3第三期(2013年7月-10月)培訓40人,培訓地點由自治區項目組安排。
4.不定期短期培訓: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向自治區項目組提出申請,不定期舉辦各項專題培訓。
(三)保障措施
1.經費保障: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每年為項目配套經費10萬元,用于培訓基地建設、培訓會議食宿安排、基地教師津貼等。
2.政策保障:經選拔最終被確定為基地教師的人員,由衛生政策研究所與共同頒發聘書,凡被聘用的基地教師,職稱晉升和聘用時享有優先權。凡參加項目培訓的人員按照繼續教育規定經考核授予學分,培訓考核作為人員年度考核、績效考核的依據之一。
五、效果評估
通過前后對比、專家評估、目標群體評估、執行群體評估等方法,對培訓工作進行進度評價、效果、效率評價、基地建設評價、師資隊伍評價、培訓課程評價;對學員進行知識掌握成度評估、技能和實踐能力評估、培訓滿意度評估。
篇3
南木鄉江村位于**市西南部,**河河畔,“318”國道貫穿全村,離****機場15公里,與縣城20公里,距**市30公里,地里優勢明顯,交通十分便利。
江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318戶,1402人,貧困戶38戶,耕地面積3035.29畝,牲畜總數2125頭,2012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273萬元,同比增長24.39%,糧食總產量392.96萬斤,同比增收24.47%.同時文化、教育、衛生、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也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
2、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江村群眾普遍都有養殖藏雞的習慣,但目前處于自產自銷、零星散養狀態。經調查發現,目前**市場對于肉類,特別是對綠色無公害肉類需求量大,而我村養殖的藏雞符合綠色食品要求,因此能夠保證藏雞及藏雞蛋市場需求。通過實施該項目,能改變江村藏雞養殖規模小,零星散養的狀態,推動江村藏雞養殖的專業化,規模化,并產生以點帶面的帶動效應。
2、藏雞在**廣大農牧區被普遍養殖,且養殖方式相
近,具備以下特點:(1)藏雞喜好在灌木叢、草堆等生態環境中覓食,食物主要為青草、各類草籽、果實、小蟲,小麥,青稞等無污染綠色食品。(2)、藏雞善于奔跑,夜晚棲息在較高的樹枝之上,具有肌肉發達,性情活潑,覓食能力強,耐粗放飼養,抗病能力強,遺傳穩定等特點。(3)根據營養成分分析,其肉質是微量元素指標符合人體所需標準。蹤上所述,藏雞養殖方式簡單粗放、發病率低,便于群眾以戶為單位進行養殖。
3、近年來,隨著江村糧食產量的不斷提高,農牧民群
眾進一步增產和增收難度加大。青稞、小麥價格在0.8-1.2元/每斤區間浮動,農牧民家庭基本家家糧食滿倉,但是現金收入增長不明顯。如何實現農牧民增收,是近幾年扶貧的重要任務之一。實施藏雞養殖,發展特色養殖業,利用家中存糧喂養藏雞,一是減輕了養殖戶飼料負擔,消化了積存的糧食;二是通過藏雞的良好收益,實現增收目標;三是產生的大量雞糞又可還土增加土壤肥力,有助于增加田間有機肥的保有量,形成良性循環,藏雞養殖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3、項目效益
1、經濟效益
產蛋效益:該項目實施后,按成活率85%計算,每戶保
有40多只藏雞,扣除種雞每戶保有下蛋母雞為35只,按現在一枚藏雞蛋市值2.0元,一只雞平均每年產蛋100只計算:35只×100枚/只×2元/枚=7000元。
出售藏雞效益:購置種雞后,可繁育雞苗,實現持續發
展。按一年更新一半即出售一半藏雞和繁育一半藏雞補充計算:每只藏雞可銷售價格在60元走后,20只×60元/只=1200元
飼料成本:按每月10斤糧食計算,每年一只雞飼料需
要120斤,按當前飼料1.2元每斤計算。飼料成本:(35(母)+7(公))×120元×1.2=6048元。防疫費與管理費按每羽5元計算:42×5=210元,產生利潤7000+1200-6048-210=1942元。
雞舍修建后,基礎設施可延續使用,購置種雞就要實現
逐步壯大,滾動發展的目標;實現養殖業的規模化、特色化。
2、社會效益
該項目的實施,有很好的示范宣傳作用,對在村民中宣
傳弘揚學科技、用科技、靠科技脫貧致富作用很大,社會效益明顯。
4、項目建設條件分析
項目區海拔3620米,氣候溫和,環境優雅,土壤肥厚,適應多種農作物及經濟作物的生長,318國道沿途經過,交通十分便利,“兩橋一隧”工程的開通,江村成為內地至通往**的窗口村莊,另外,江村作為2003-2020年**自治區重點集鎮規劃對象,2005年,江村民房改造的實施,建設成初具規模的小城鎮。對區外生產線和經營進入本村辦廠、開店、投資、協作聯合促進經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帶來了無限商機。
5、項目概算
(1)雞舍修建
江村40戶家庭(其中2戶為規模養殖),為每戶修建20平方米雞舍,按每平方米300元的工程造價,為一戶修建雞舍需:20/平方米*300元=6000元,其中5000元國家投資,1000元農戶自籌。
5000元概算:(1)方數15方×80元=1200元
(2)水泥1噸×600元=600元
(3)石磚1100磚×1.85元=2035元
38戶修建雞舍國家投資需:38戶×5000元=19萬元。
雞舍農戶自籌:38戶×1000元=3.8萬元
(2)雞苗購置
為每戶購置藏雞種50只,按50元一只的市場價計算,國家投資40元/1只,每戶需:50只×40元=2000元,38戶藏雞種國家投資需:2000只×38戶=7.5萬元。
雞苗農戶自籌:10元×50只×38戶=1.9萬元
(三)2戶規模養殖:
(1)每戶建雞舍150平方米,雞舍農戶個人自籌。
(2)雞苗購置:為每戶購置藏雞種650只,按50元
一只計算,650只×50元×2戶=6.5萬元。(國家投資)
(4)飼料等全部由農戶自行解決。
(五)人才培訓費:5萬元
該項目總投資44萬元,申請國家投資38萬元,農戶自籌6萬元。
篇4
(三)統一形象標識。農技服務大廳門面和室內背景墻形象標識由區農業局牽頭統一制定,由各鎮自行裝修,但要符合方案要求。室內張貼的職責、制度牌、政策宣傳欄及地方特色農業宣傳欄等也由區農業局牽頭統一設計,其中職責、制度和政策等內容由區農業局提供,地方特色農業宣傳資料內容等由各項目鎮提供。農技服務大廳門面、室內背景墻形象標識及職責、制度牌等,由區農業局交由廣告公司設計,設計產生的相關費用由10個項目鎮分攤,列入各鎮本項目資金預算。另外區農業局統一聯系的廣告公司還具備形象標識、職責牌、制度牌等的制作與安裝能力,各鎮可自行選擇是否將統一形象標識、職責牌、制度牌等的制作與安裝交予該廣告公司辦理,也可由其他廣告公司制作安裝,具體選擇哪家制作安裝單位由各鎮自行決定。
(四)統一監管。各鎮在業務用房的裝修過程中要落實專人負責、現場監督,對裝修材料要進行質量檢查,對做工粗糙等不符合要求的及時整改。區農業局作為基層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的實施單位,有義務對10個項目鎮實施進行全程監管。區農業局將不定期對各鎮裝修現場進行檢查,對監督不力,裝修質量存在問題及進度緩慢的鎮,進行通報。
(五)統一競爭性談判確定裝修施工單位。各項目鎮結合本鎮情況制定細化方案與裝修預算報區農業局審批。細化方案需由項目鎮出正式文件,并經鎮長簽字蓋章后上報區農業局人事科教股審批備案。競爭性談判工作由各項目鎮自行組織,按競爭性談判程序確定施工單位,競爭性談判時應邀請區發改局、區財政局、區農業局及鎮紀委現場監督,以確保整個競爭性談判過程合法。
(六)統一評審。項目實施完成后,由項目鎮申報驗收報告,區發改局、區財政局、區監察局、區審計局、區農業局等部門組成檢查驗收組進行檢查驗收。對驗收不合格者要求限期整改,直到合格為止。整改產生的費用由項目鎮與施工單位協商,若是施工單位的責任,整改費用由施工單位承擔,若不是施工單位責任,由項目鎮承擔。項目驗收合格后,由區發改局、區農業局出具驗收報告,驗收小組成員簽字后生效。全區10個鎮項目均完成后,按省市通知時間迎接省發改委、省農業廳、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農業局等部門驗收。
二、合理設置業務用房。
建議10個項目鎮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向鎮政府購置現有的辦公用房及門市進行改造裝修成辦公室、培訓室、檢測室、農技服務大廳。在業務用房設置上要合理,辦公室、培訓室、檢測室盡量集中,農技服務大廳盡量設置在街面上,以便于農民咨詢,提供更好的服務。
三、建設資金撥付方式。
為確保建設資金使用安全,全部用于業務用房建設,各項目鎮要建立項目實施專項賬戶、專人負責,并由鎮紀委監督,嚴肅財經紀律,保證項目資金專款專用。項目資金撥付分兩次:一是在區農業局與項目所在鎮政府簽定購置業務用房協議后,區農業局一次性劃撥5萬元到項目鎮政府指定的專項賬戶,作為預撥資金;二是待裝修完成后,由各項目鎮提出申請驗收報告,區上檢查驗收組根據項目實施方案要求檢查驗收,檢查驗收合格后,項目鎮憑驗收報告和相關票據,由區農業局再次劃撥剩余的10萬元,作為購置和裝修費用。省上項目要求地方配套5萬元,按照區政府座談會議精神,由各項目鎮落實配套。20萬元項目資金,必須全部用于業務用房建設,不能挪作他用。
四、配套設施安裝齊全。
篇5
20*年,省、市安排我縣優質專用小麥良種推廣補貼20萬畝,每畝補貼10元,共計200萬元。按照市農業局統一核定的每畝播種量10公斤計算,每公斤小麥良種補貼1元。參照各鄉鎮2007年度統計面積,將我縣2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推廣補貼面積、補貼資金按比例、分品種分解到各鄉鎮(詳見附表)。
(二)供種價格
經*市農業局、財政局組織統一招標,*大地種業有限公司和*縣農藝種業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中標為我縣該項目供種企業。補貼品種為石麥15、石新828、邯7*6、科農199、石新733五個品種,供種價格按中標價格執行,即石麥15、石新828、邯7*6、科農199四個品種中標價格為每公斤3.10元,每公斤補貼1元后,農民實際購種價格為每公斤2.10元;石新733中標價格為每公斤3.02元,每公斤補貼1元后,農民實際購種價格為每公斤2.02元。以上種子價格均為包衣種子或隨種子發放包衣劑。
(三)資金撥付
1.按照省市要求,小麥良種補貼項目資金實行縣財政兩次撥付制。縣財政在項目資金到達后15個工作日內,向供種企業預撥70%的補貼資金,以資助供種企業開展供種。供種結束后,于11月30日前,供種企業憑購種農戶簽字確認的統一供種清冊和農業局的驗收報告等相關報帳資料,結算其余30%的良種推廣補貼資金。
2.供種企業在領取70%的良種補貼資金后,向農業局交付總補貼額15%的供種質量風險押金,以備解決因種子質量引發的矛盾糾紛。項目完成后,對無任何經濟糾紛的供種企業退還質量風險押金,對糾紛已結案供種企業退還剩余款數。
二、工作要點
(一)準確把握補貼目標要求
1.加快優質專用、節水小麥新品種推廣。優質專用小麥、節水小麥的良種推廣補貼,以增加農民種植收益為目的,以提高小麥產量、改善品質和延長產業鏈為重點,以標準化、規模化、模式化栽培和實行訂單生產為保證,按照“提高質量、穩定品質、降低成本、節約用水、穩定產量、增強競爭能力”的要求,切實促進優質專用小麥、節水小麥的優勢區域發展,統籌合理的確定補貼示范區,示范區良種覆蓋率、統一供種率達到100%。
2、加大綜合配套生產技術推廣力度。縣農業局協助供種企業制定適合本地特點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全方位開展技術培訓,提高項目區農民生產技術水平,確保技術推廣到位率達到100%。補貼品種全部推廣小麥種子包衣技術,提高麥苗的整齊度和抗病能力。
3、完成小麥品質檢測抽樣任務。縣農業局要積極開展品質檢測鑒評工作,確保生產的優質專用小麥達到國家標準質量的要求,按期完成產品抽樣率任務。
(二)加強供種環節管理
1.落實補貼面積
各鄉鎮要根據任務要求,合理劃定小麥良補示范區,對補貼面積進行層層分解,細化落實到村、到農戶、到地塊,確保補貼面積全面落實。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以鄉鎮為單位,一村一品,整建制實施,最大限度地發揮規模效益。項目村農戶自愿選擇所提供的小麥良補品種,但購種不得超過分配面積。
2.實行供種到村
各鄉鎮根據縣分配的小麥良補面積確定項目村,然后由包村干部負責,指導幫助項目村組織農戶填報由市印制的統一供種清冊和供種卡,注明購種農戶姓名、補貼面積、所購品種、購種數量、種子單價、補貼資金、聯系電話等,購種農民或農戶代表在統一供種清冊上簽名并按手印,同時進行村級張榜公示。經公示無誤后,村委會加蓋公章,連同收取的補貼后的種子款,以村為單位交到縣農業局下設的鄉鎮農技推廣區域站。供種企業根據農業局提供的統一供種清冊將項目村所需小麥種子送種到村,由村干部負責發放種子和供種卡。
3.建立供種檔案
各鄉鎮和農業局按照“縣有區域圖、鄉鎮有分解表、示范村有供種清冊、示范戶有供種卡”的總體要求,建立良種推廣項目明細檔案,其中鄉鎮檔案要建立到村、到戶,縣農業局要建立供種電子檔案。
(三)積極開展產銷銜接
各鄉鎮要把產銷銜接作為搞好良種推廣補貼示范工作的重要措施來抓,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積極培育引導企業和各種合作組織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確保農民生產的優質專用小麥、節水小麥銷的暢、賣的好。
(四)切實抓好技術培訓和政策宣傳
縣農業局要充分利用縣電視臺《農民之友》欄目和*農業信息網等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國家優質專用小麥良補政策、補貼面積、供種方法、供種價格等,讓廣大農民都能了解國家的良種補貼政策。要充分發揮縣農技中心和鄉鎮農技推廣區域站的作用,協助供種企業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板報、簡報、明白紙、網絡等形式進行技術宣傳,組織好技術培訓,并根據農時季節組織舉辦技術講座,深入到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生產管理技術,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管理中遇到的實際技術問題,提高農戶的科學種田的水平,加快規范化生產技術的普及推廣。同時,要抓好示范方的展示和帶動作用,定期舉辦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展示觀摩,以點帶面,將全縣小麥生產推向一個新臺階,為促進農民增收做出貢獻。
三、加強項目領導和監管
(一)加強項目領導
為切實將20*年優質專用小麥良種推廣補貼工作落到實處,縣成立由縣委常委、副縣長高華樹任組長,人大副主任高國甫、政協副主席劉伏生任副組長,農業、財政、工商、物價等有關部門主要領導和各鄉鎮長為成員的小麥良種推廣補貼項目領導小組,協調處理小麥良補項目落實中的有關工作和問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農業局,辦公室主任由農業局副局長王建成擔任。各鄉鎮也要明確一名主管副職具體負責此項工作,并在每個項目村明確2—3名村干部專門負責此項工作。
(二)實行項目公示制
篇6
實施單位:于田鎮人民政府
技術依托: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實施規模:二晚優質稻示范和免耕拋秧新技術推廣1800畝及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00人次以上。
實施期限:2011年10—2012年10月
一、指導思想
以農業科技為先導,走現代農業之路。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的農業科學技術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技術骨干,促進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與科技成果的轉化,以及農作物優良品種的引進和推廣,使項目區農業優良品種覆蓋率和先進成熟適用技術入戶普及率明顯高于非項目區,從而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二、實施地點與規模
示范推廣項目選擇在交通方便、群眾基礎好、領導較重視的雙季稻主產區于田地鎮,示范面積1800畝。
三、項目實施的主要內容
本項目實施的主要內容有三項:優質稻示范推廣、免耕拋秧新技術推廣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
(一)、優質稻示范推廣
示范區宜選擇抗病、高產、優質、適應性強的品種,建議以國審組合豐源優272為主。該組合去年在我縣種植5000多畝,表現為株高9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16天左右,米質優,抗病能力強,產量高,受到好評。
(二)、免耕拋秧新技術推廣
水稻免耕拋秧是將水稻免耕(或少耕)技術與水稻拋秧栽培技術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新型栽培方式,具有輕型省工、節支省本的效果。
1、水稻塑料軟盤育秧拋秧技術要點①把好播種關。畝用434孔的軟盤60塊,選用抗病高產優質品種1.5公斤,催芽至破胸露白,應用旱育保姆種衣劑0.3-0.4公斤拌種。②把好育秧關。嚴格控制好秧苗高度,以水控為主,要防止燒芽燒苗。③把好拋秧關。拋秧葉齡控制在二葉一心至三葉一心,不要超過四葉。④把好施肥關。每畝大田撒施25%復合肥50公斤作基肥,拋秧后7-10天畝施尿素15公斤,氯化鉀10公斤,拔節后7-10天看苗畝施尿素5-7.5公斤、氯化鉀5-7.5公斤,始穗期每畝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0.3公斤。⑤把好灌溉關。前期實行薄露灌溉,后期做到干濕壯籽,嚴防串灌、漫灌和后期斷水過早。
2、化學除草劑除草免耕技術要點①第一次施用除草劑:在早稻收獲后的當天進行。畝用克無蹤或百草枯250毫升,或免深耕、省耕寶、對草荒(選其中一種)200毫升,加氯化鉀、碳銨各2-3公斤,兌水50-60公斤左右噴霧,噴藥前田間應放干水,噴藥24-36小時后,保持灌水淹沒雜草和禾茬4-5天(此時可結合施基肥)。②第二次施用除草劑:在拋秧后7天左右結合追肥,再畝施丁芐類除草劑1包。施除草劑后保持田間淺水層3-5天。
(三)、農民技術培訓的主要內容與安排
1、培訓地點與方式二晚優質稻示范和免耕拋秧新技術推廣培訓以示范區中的行政村為單位,分別舉辦技術培訓班,即有3個培訓點。其他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在項目區結合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新農村建設實際,適時舉辦。參加培訓的對象重點為項目區農民。培訓人次要求達到500人次以上。
2、培訓時間在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內完成。
3、培訓內容聘請縣農業局技術專家講課。重點講授內容為二晚免耕(或少耕)塑盤育秧拋秧新技術。其次講授:①水稻病蟲防治關鍵技術。②多用一斤種,增產百斤糧技術。③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⑤超級稻和優質稻的基本知識。
四、項目物資與經費
為了充分發揮項目區農民的積極性,方便他們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操作,以便達到項目預定的目標,從項目專項經費中列支用于購買項目必備物資、技術培訓費用。①項目物資:免耕拋秧新技術推廣項目區供應的物資為塑料軟盤,每畝60塊。②技術培訓費用:主要用于技術資料打印費和專家講課費。
五、項目組織機構及其崗位職責
為了確保本項目能夠順利實施,成立科技推廣項目領導小組、技術指導小組、項目實施小組。各小組的組成成員及崗位職責如下。
1、項目領導小組:
2、技術指導小組:
篇7
(二)項目建設規模:總規模30000畝,全部為油茶新造林。項目建設期為5年,其中前3年完成全部的造林任務,各年度的進度大致安排為33%、34%、33%;幼林撫育順延2年。
(三)項目投資及構成:總投資規模3049.77萬元,其中:歐洲銀行貸款2134.84萬元,占70%;省級配套121.99萬元,占4%;市級配套121.99萬元,占4%;縣級配套182.99萬元,占6%;實施單位配套487.96萬元,占16%。
二、項目實施原則
(一)科學規劃、選地適樹、集約經營的原則。項目實施要求集中連片,面積不少于50畝,坡度在25°以下,土層深厚(60cm以上),排水良好,PG值為4.5-6的陽坡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跡地、灌木林地、退耕地等,水位高、堿性土地不宜種植油茶。
(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原則。
(三)政策激勵與市場機制相結合,“誰借、誰用、誰受益、誰擔風險、誰償還”的原則。
(四)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三、項目實施的技術要求
為實現高產豐產的目標,項目實施必須按要求完成以下工序:
(一)林地清理。采用全刈方式清除灌木、藤本及高桿雜草等,可采用雜灌堆積燒毀(但應遵守禁止煉山的有關規定),將燃燒剩余物填入壕溝中,作為基肥。對疏林地清理時,必須保留山頂、山脊、山腳原生植被帶。
(二)整地。采用穴狀和帶狀方式,坡度15°以下的,實行全墾;16°-25°的先條狀后挖穴,梯帶要外高內低(斜面3°-5°),條帶之間要有保留帶,帶寬1.5m以上,穴規60×60×60cm。在種植穴內施入基肥或有機肥(基肥每穴0.5kg,有機肥2.5kg),培土時要先將表土回穴,回填要高出地面15cm左右;26°以上的坡地,采用穴墾,按“品”字布穴,其它按前項要求執行。
(三)栽植。定植宜選1-3月的陰天或晴天傍晚進行,雨天土太濕時不宜;造林密度111-167株/畝為宜(株行距2-3×2m),苗木力爭隨起隨栽;嫁接口與地面平,有條件的澆透定根水。
(四)撫育、施肥、防病蟲害、保護等。高產油茶必須進行撫育和追肥,這是保證按時高產、穩產的關鍵,項目要求造林后連撫3年(3年后由實施主體自籌資金進行),撫育每年進行2次,方式主要為擴穴培蔸、松土除草、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提倡套種;做好林木保護,防止人畜危害。
四、項目布局
為確保項目實施有序、有效,在項目鄉鎮的選擇上堅持以下原則:一是根據我縣各鄉鎮自然條件和現有油茶的經營水平,優先考慮油茶主產區及群眾積極性高的鄉鎮;二是具有一定規模、適宜的土地資源;三堅持自下而上、自愿申報的原則。各鄉鎮具體計劃見附表。
五、項目實施主體模式
(一)民營企業(公司)
通過林地流轉獲得林地合法完全生產經營權和林木及其產品處置權的民營企業參與項目實施,項目貸款以項目山場林權證或者其它有價證券(房產證、土地證、股權證等)為資金擔保。林農以出租方式流轉林地,獲取租金,不參與項目實施。
(二)造林大戶
有三種形式:一是林農以山場入股方式參與分成,項目的勞務可優先安排林權單位的林農,使林農得到一定的勞務報酬,但林農不參加山場經營;二是流轉林地給造林大戶,其生產經營模式與民營企業相同。三是有些農戶自身有大片山場用于開發種植高產油茶,自身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造林大戶的貸款方式設林權證抵押貸款和鄉鎮財政擔保兩種方式。
(三)農戶聯戶
鄉鎮農戶聯合共同開發經營一塊山場,各自承擔自身山場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項目實施驗收后推薦一人承擔項目辦理貸款,其他農戶以合同方式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貸款方式也設林權證抵押貸款和鄉鎮財政擔保兩種方式。
六、項目的組織管理
(一)組織機構
根據精神,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由分管林業的副縣長為組長,財政局、林業局主要領導為副組長,縣發改委、審計、各鄉鎮人民政府鄉鎮長及林業局分管領導為成員。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設林業局,具體負責項目實施管理的日常工作。
項目實施管理主要涉及財政、林業、審計、監察等部門,其中:
財政部門的主要職責:與上級財政部門簽訂轉貸協議,管理本縣歐洲投資銀行貸款生物質能源林示范項目帳戶,逐級向上申請提款,逐級向下進行債務分割,定期核對貸款債務,負責本縣該項目的還本付息工作,定期向上一級財政部門提交項目財務報告,配合同級和上級政府審計部門對項目進行年度審計,做好資產管理,會計核算等。
林業部門的主要職責:設立專門項目辦公室和辦公場所,配備得力的專業項目管理人員3-5人;具體落實項目實施主體,組織項目營造林及配套工程實施、檢查驗收、科技推廣與培訓等工作;指導督促實施主體及時填寫《項目造林手冊》;編制本縣內項目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按計劃組織實施,并定期對項目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負責全縣的項目實施基礎會計工作,匯編項目會計報表、會計核算工作,掌握項目資金使用,具體審核匯總本縣的申請提款材料,協助縣財政局做好向設區市財政局或省財政廳還本付息等;負責建立項目檔案,管理項目抵押貸款林權證及其抵押物件,認真完成省、市布置的其它工作。
(二)資金管理
1、資金報帳與撥付
(1)提款報賬文件上報程序:
項目實施主體完成項目工序申請驗收——林業工作站驗收合格后開具驗收單及驗收材料上報——縣林業局項目辦組織報帳資料——縣財政局審核報帳資料——市林業局項目辦、財政局。
(2)報賬資金下撥程序:按擔保方式分別為
①市財政局——縣財政局——縣林業局項目辦——鄉鎮財政所——實施主體。
②市財政局——縣財政局——縣林業局項目辦——實施主體。
2、資金報帳額度
每畝632.55元,其中:苗木:170.55元;林地清理:84元;
整地:168元;栽植:42元;撫育:168元(第一年67.2元、第二年67.2元、第三年33.6元)。
報帳共分四次,其中苗木、林地清理、整地、栽植費用為第1次,第1-3年撫育費用分別為第2-4次。
管護棚及林道按縣項目辦批準的實際施工情況驗收報帳。
3、貸款利率采用固定利差浮動利率【年利率為6個月的EURIBOR+50個基點(融資成本)+約35個基點(銀行工作成本)(如2011年10月28日,歐元的6個月EURIBOR為0.99813,即當天的貸款利率最多為1.84813%)】。
篇8
二、創新項目與主要內容
1.農村計劃生育管理體制改革項目
總結完善*市村民自治經驗;以威海市和寧津縣為試點,研究探索“兩委負總責、協會當骨干、家庭為中心、群眾做主人”的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模式(省計生協辦公室承辦)。
2.城市計劃生育屬地管理體制改革項目
適應市場經濟和城市化發展要求,圍繞建立“屬地管理、單位負責、居民自治、社區服務”的管理體制,在大中城市,總結推廣*市的經驗;適應戶籍制度改革的需要,探索總結縣及小城鎮管理體制改革經驗;進一步理順和規范屬地、單位、社區等各方面的職責、關系,特別是要研究落實好個體、民營、三資企業法定代表人責任制,實現責、權、利相統一(政法處主辦,協會辦公室在居民自治方面協辦)。
3.建立流動人口“一盤棋”管理機制項目
對流動人口中容易漏管的人群進行分類排查,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管理措施,促進戶籍地、現居住地和計生、公安、工商、勞動等各方面密切配合與責任落實(政法處主辦,規統處協辦)。
4.生育文化建設項目
著眼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先進文化、轉變群眾婚育觀念,深化計劃生育宣傳內容、創新宣傳形式和載體。按照大聯合、大宣傳、出精品的思路,探索建立將國情國策、政策法規教育與計劃生育/生殖健康知識宣傳相結合,集中宣傳與面對面、個性化咨詢相結合,新聞、文化、教育等社會化宣傳與群眾性宣傳相結合的宣傳教育新機制(宣教處承辦、宣教中心參與宣傳精品的制作、人口文化大院的建設)。
5.對外宣傳窗口示范項目
通過建立對外宣傳示范窗口,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體現以人為本的宣傳教育、優質服務工作新機制,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生育文化、優質服務品牌,樹立山東在國際、國內的良好形象(宣教處主辦,辦公室、科技處、宣教中心協辦)。
6.優質服務工作運行機制示范項目
總結完善即墨市的經驗,引入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積極建立以群眾需求為中心的“信息采集-科學決策-組織實施-考核評估”優質服務工作運行模式,全面提升計劃生育整體工作水平(辦公室主辦,規統處、信息中心協辦)。
7.計劃生育/生殖健康“三大工程”項目
制定“三大工程”管理規范,建立省級示范點;建立健全知情選擇優質服務管理和評估體系;與衛生等部門共同開展出生缺陷干預工程和生殖道感染防治工程;建立技術服務信息系統,以信息引導服務,開展多樣化、個性化的生殖保健服務(科技處主辦、信息中心、科研所、藥管站協辦)。
8.基層服務站規范化建設項目
本著“加強縣級、優化鄉級、提高村級”的精神,合理調整縣、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布局;科學規范服務機構職能,在市、縣兩級技術服務機構開展ISO9000質量標準認證試點工作,加快建立依法執業、獨立核算、定項撥款、穩定發展的服務站所新機制;開展“四優一滿意”服務站和優質服務示范站創建活動,力求形成一批區域性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中心(科技處主辦,人事處、財務處協辦)。
9.城市藥具管理體制改革項目
針對市場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流動人口增多等新情況新問題,研究規范與城市計劃生育管理體制改革相適應的藥具供應渠道,建立以人為本的藥具服務機制,滿足城市育齡人群藥具需求(藥管站承辦)。
10.統計管理體制改革項目
適應計劃生育以現居住地為主的管理體制,建立計生、民政、衛生、公安共同采集信息的現居住地統計模式;進一步完善適應優質服務工作需要的育齡婦女信息系統;建立事業統計管理監控平臺(規統處主辦、信息中心協辦)。
11.計劃生育決策支持信息系統項目
依托育齡婦女信息系統和計算機專線網絡,對涉及人口與計劃生育的相關信息進行動態收集和分析,為科學決策提供準確、及時、全面、便捷的信息支持(規統處主辦、信息中心協辦)。
12.改革考核評估體系項目
圍繞“二次創業”,本著“簡化指標、突出重點、明確導向、分類指導”的原則,改革現行考核評估體系,把各級的注意力和積極性引導到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整體工作水平和群眾滿意程度上來(規統處主辦、辦公室協辦,有關處室參與)。
13.基層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項目
本著“精簡、優化、規范、提高”的原則,對縣、鄉服務機構和村級計生干部隊伍數量、結構、職責加以規范;建立完善公開選聘、競爭上崗、績效掛鉤、服務承諾、干部協管等選人用人機制;以開展鄉村計生工作人員業務學習競賽活動為載體,推動全省計生隊伍思想素質、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人事處主辦、有關處室參與)。
14.建立完備的執法監督機制項目
依法規范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加大“三亂”專項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民主監督、系統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機制(紀檢監察專員辦公室主辦,法規處、財務處參與)。
15.政策推動項目
指導各地以縣域為單位制定落實獨生子女獎勵政策;推廣萊蕪市做法,推動有關部門制定完善有利于計劃生育的優先、優惠、扶持、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利益導向機制;總結推廣濰坊市、濰城區、黃島區的經驗,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不同形式的農村養老、醫療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規處主辦、協會辦公室參與計劃生育養老保險的推廣與探索)。
16.完善綜合治理機制項目
依法規范相關部門責任,完善對有關部門的考核評估辦法,推動至上而下建立健全垂直負責體系;明確各處室對口聯系責任,通過與有關部門聯合發文、聯合調研、聯合開會,促進有關部門出臺有利于計劃生育的政策措施(辦公室主辦,有關處室參與)。
17.建立穩定可靠的投入機制項目
適應農村稅費改革、實行收支兩條線、取消二胎社會撫養費等形勢發展的要求,推動建立計劃生育事業費由預算外投入為主向政府投入為主的投入體制;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計劃生育公益金,用于有關計劃生育特殊情況的扶持和救助(財務處承辦)。
三、實施步驟
㈠確定項目和試點單位
3月上旬公布項目。3月底前確定項目試點單位。先由項目主辦單位本著少而精和東、中、西不同類型的地區各具代表性的原則,在有一定工作基礎、對該領域作了一定研究探索的地方初步選定并申報項目試點單位;再由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指導小組統一研究審定。
㈡制訂項目文本
下發項目范本;主辦處室與項目單位參照范本,從實際出發,共同制定項目方案和實施計劃,組織有關業務骨干和專家共同論證。3月底前擬定項目文本初稿,4月份經省計生委綜合改革指導小組研究審定。
㈢舉辦項目管理專題培訓班
4月上旬,圍繞項目運作,聘請有關專家舉辦一期由有關處室和項目試點單位項目負責人參加的項目管理培訓班,保證項目運作科學、合理。
㈣赴外省參觀考察
5月下旬,統一組織項目試點單位主管人到綜合改革兄弟省市參觀考察,學習借鑒外省綜合改革特別是項目管理的先進經驗。
㈤運作與評估
根據項目文本及實施方案,有計劃地開展調研,分析問題、制定對策,狠抓落實,確保取得具有創新性、前瞻性、方向性、帶動性的經驗成果。承辦處室與試點單位要分別于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寫出進展情況匯報和終期自我評估報告。項目結束時,省計生委將組織力量進行檢查驗收,對總結出的典型經驗,在全省加以推廣。
四、組織領導
篇9
1.孕產婦死亡率:以縣為單位下降20/10萬以下。
2.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以縣為單位下降到1‰以下。
3.消毒接生率≥98%。
4.產前檢查覆蓋率≥95%。
5.縣、鄉醫療保健機構產科“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考核合格率≥80%。
(二)國家婦幼衛生監測。
1.加強國家婦幼衛生監測點(縣)監測人員的“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培訓,考核合格率≥85%。
2.進一步完善國家級婦幼衛生監測點(縣)的網絡直報系統,網絡直報達到100%。
3.健全以人群為基礎的出生缺陷監測方法,完成國家級出生缺陷人群監測數據的分析和報告。工作合格率達到100%,并全部實現數據的網絡直報。
4.按照國家婦幼衛生監測工作監督指導指南,規范監測工作,監測質控考核評估優良率達到80%。
(三)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
1.住院分娩率達≥98%。
2.補助資金使用效率達>98%。
二、項目范圍和內容
(一)項目范圍。
1.降消項目:全市八縣一市七區的農業戶口。
2.婦幼衛生監測:縣
3.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我市八縣一市七區的農業戶口、符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在獲得助產技術服務執業許可的醫療保健機構住院分娩的農村孕產婦。符合補助條件異地住院分娩的農村孕產婦原則上回戶籍所在地享受住院分娩補助。
(二)項目內容。
1.降消項目
(1)人員進修和培訓。由省婦幼保健院承擔縣級助產人員免費進修任務,重點培訓產科急救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技術操作規范以及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等;省級組織各級項目管理培訓及技術師資培訓,全市衛生局負責對縣、鄉、村婦幼衛生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
(2)駐縣專家蹲點。市衛生局組織實行駐縣專家“一對一”包縣蹲點,駐縣蹲點專家負責監督和指導蹲點地區的項目實施工作,規范各項技術標準和操作常規,采取傳、幫、帶的方法,培訓當地的鄉村醫生和婦幼保健人員,并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和完善蹲點專家駐縣考核制度,定期進行考核。
(3)健康教育。推行“以婦女為核心,家庭為最佳場所”的健康教育模式,對孕產婦進行孕產期保健、安全分娩等知識的宣傳教育;針對農村婦女文化程度低,舊風俗習慣等問題,以多種形式進行健康知識的傳播;編寫語言通俗、圖文并茂的健康教育資料,發放至孕婦家庭,廣泛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因地制宜制作孕產期保健、安全分娩知識宣傳畫,張貼于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縣級醫療保健機構和公共場所,使群眾了解有關孕產期保健知識,并提高婦幼保健服務利用率。
(4)健全和完善孕產婦急救中心和“綠色通道”。各縣(市、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揮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和孕產婦急救中心的作用。村級負責高危篩查、轉送高危孕產婦;鄉(鎮)衛生院要加強產科建設,做好平產的接生工作,嚴格執行高危孕產婦轉診指征;縣級孕產婦急救中心負責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急救,形成上下貫通的孕產婦急救“綠色通道”和技術精湛、設備完善的急救中心。
(5)項目宣傳。各縣(市、區)要加強項目宣傳,使廣大群眾了解“降消”項目的內容,增強保健意識,提高醫療保健服務利用率。
2.國家婦幼衛生監測
(1)加強對各級監測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繼續開展各級孕產婦死亡評審工作,提高對孕產婦和兒童疾病的診斷、防治能力,及婦幼衛生信息收集、整理、統計、分析、上報、跟蹤隨訪、漏報調查的水平,保證出生缺陷監測網絡連續穩定、高效運轉、結果準確。
(2)加強人群出生缺陷監測點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基于村-鄉-縣三級數據采集報告流程及多部門參與的信息報告制度。
(3)加強對監測工作的監督指導和質量控制,重點加強對培訓質量、網絡直報、出生缺陷診斷、漏報情況的督導力度,不斷提高監測系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3.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
符合補助范圍的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每人補助300元。補助程序如下:
(1)各縣(市、區)統一使用省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經費四聯單(以下簡稱“四聯單”)。
(2)各縣(市、區)有助產技術資格的醫療保健機構對住院分娩的農村孕產婦按照規定標準直接補助,費用可先行墊付。農村孕產婦出院時,憑住院分娩結帳單據、戶口薄或身份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證(未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除外)等相關報銷憑證,在助產機構領取補助并按規定填寫“四聯單”,由產婦本人或家屬簽名,并保留第一聯。
(3)各縣(市、區)醫療保健機構對所有獲得住院分娩補助的農村孕產婦建立臺帳管理,把“四聯單”的第二聯和相關報銷憑證復印件交縣(市、區)新農合經辦機構審核保存;各助產機構留存“四聯單”的第三聯及相關憑證復印件建檔備查;每月憑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經費“四聯單”的第四聯及相關憑證復印件,到縣(市、區)衛生局項目辦公室辦理報帳手續。
(4)縣(市、區)衛生局按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對上報材料進行逐一審核,對被補助孕產婦的基本信息及補助人數、補助金額進行登記、匯總,核實有關信息后,在1個月內將資金匯撥至醫療保健機構,并建檔留存“四聯單”的第四聯和所有原始材料和單據,以備核查。
三、項目組織實施
(一)降消項目
1.市衛生局、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市財政局負責項目的管理與監督。
2.各縣(市、區)根據部門分工,落實項目任務,加強對項目的監督管理和技術指導。
(二)婦幼衛生監測
1.市衛生局負責項目實施的監督管理。
2.承擔國建監測任務的縣衛生局要按照項目方案,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工作,確保項目實施的進度和質量。
(三)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
1.市衛生局、財政局負責項目運行情況的監督指導。
2.各縣(市、區)衛生局、財政局負責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工作的具體實施,落實相關工作經費,確保工作順利展開。
四、項目執行時間
項目工作于年內完成。
五、項目監督與評估
(一)監督指導
市對縣級督導至少2次,覆蓋全部所轄的項目縣(市、區);縣級對鄉(鎮)每季度督導1次。督導內容主要包括:項目實施計劃制訂和組織管理情況、項目經費使用、人員培訓、蹲點專家駐縣工作情況、設備使用、項目宣傳和健康教育、項目指標的完成情況、現場指導和專題講座、群眾反映項目實施和資金的使用情況;住院分娩限價的執行情況;項目目標完成情況;群眾對項目的評價等。督導方法按照衛生部、財政部督導評估要求執行。
(二)資金管理
1.嚴格按照國家有關專項資金管理的規定執行,加強項目經費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2.項目經費必須專款專用,有明細賬目,不得挪作他用。市衛生局和市財政局將按有關規定對項目經費使用等情況進行考核。
(三)項目評估
1.市衛生局負責項目實施的監督管理和效果評估工作。項目地區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專項資金使用的有關要求,結合實際,加強項目的組織領導與管理,合理安排項目進度,強化對項目實施方案制定、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篇10
二、項目目標:深化社會管理創新,大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堅持“6S”星級服務常態化,全力打造徐州“首善之區”窗口服務品牌工程。
三、項目推進
(一)優化便民窗口品牌建設
1、完善接待大廳區域功能建設:將接待大廳劃分成咨詢服務區、填表區、自助簽注區、申請人等候區等多個功能區,引導標識直觀清楚。(6月底前)
2、加強接待大廳硬件配置:引進自助辦證一體機、智能排隊叫號系統、電子觸摸屏、無線WIFI、掌上IPAD等現代化設施。(7月底前)
3、增設社會服務項目:將銀行收費POS機、免費快遞、自助照相等社會服務項目“請”進接待大廳,為申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8月底前)
(二)強化便民窗口載體建設
1、縮短辦證時限。將中管證件領證日期提速為6個工作日,外國人居留許可領證日期提速為12個工作日。(10月底前)
2、實現辦證郵寄費用全免。凡在中心窗口辦理證件的群眾,經申請人同意,一律免費將證件寄回家,真正實現國家移民管理局要求的“只跑一次”。(11月底前)
3、開展及時溫馨提示服務。利用短信、電話開展證件辦理情況跟蹤提醒服務,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聯網絡媒體,開展即時預警服務。(10月底前)
三、深化便民窗口內涵建設:
篇11
困難殘疾人家庭是指具有省戶籍并持有第二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低保邊緣或低收入的城市和農村困難殘疾人家庭;住房應具備改造條件,應有無障礙改造需求,5年內沒有接受過無障礙改造;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重度殘疾、多重殘疾、老殘一體、殘病一體家庭。
二、改造內容及資金標準:
各地要按照《無障礙設計規范》、《家庭無障礙改造指南》和中國殘聯、省殘聯相關要求,結合各區實際,根據殘疾人家庭的特點及實際需要,科學確定無障礙改造內容。改造內容要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能夠發揮最大效用,真正改其所需。改造完畢后,在被改造家庭懸掛統一標識牌匾:省殘聯助力鄉村振興服務萬村無障礙改造項目,牌匾大小為40cm*20cm。
改造參考標準:
困難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內容和資金標準
1.肢體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內容:重點包括家庭庭院、廚房、衛生間、臥室等部位設施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具體包括院落平整、入口坡化、安裝淋浴器、坐便器、浴凳、扶手等。改造標準為每戶5000元左右。
2.視力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內容:重點包括鋪設盲道或提示盲道,安裝扶手、語音對講門鈴和盲人讀屏軟件、改裝電器聲控開關、安裝熱水器、浴凳以及配置具有語音提醒功能的生活用品等。改造標準為每戶1000元左右。
篇12
二、工作目標
2009年,全區要完成省安排的69所村衛生室建設任務。新建的村衛生室在規模、管理、服務質量等方面要基本滿足當地人民群眾預防保健及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努力配好、配足鄉村醫生,并逐步向執業助理醫師過渡,使農村醫生基本能夠承擔轄區內公共衛生服務,以及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診斷和危重病人的應急處理及轉診工作。
三、建設要求
㈠安排原則。優先安排在人員集中、交通方便,能發揮效益的行政村。鄉(鎮)衛生院所在的村、居委會不予安排。
㈡建設標準
1、房屋:建設方式為新建,按特區統一設計的村衛生室建設施工圖紙,建筑面積不低于60平方米。新建的村衛生室設置要科學,布局合理。診斷室、診療室、藥房、觀察室四室分開。另外,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村衛生室外建一廁所。房屋為磚混結構,要墻白地平,光線充足,周圍環境整潔、無污染。
2、設備:由市統一采購分發。
㈢建設資金
建設資金以省級投入為主,每個村衛生室建設投入5.7萬元,其中:土建部分5萬元,設備部分0.7萬元。資金包干使用,超支不補。建設資金由特區衛生局根據鄉鎮上報的工程進度及審核意見撥付。
㈣產權責任
建成的村衛生室屬國有資產,鄉(鎮)衛生院為資產管理部門,按照“鄉村一體化管理”的要求具體實施監管。
四、實施步驟
㈠籌備階段(2009年7月1日—7月15日)
1、選址:由項目所在地的鄉(鎮)政府確定,但必須建在農村居民相對集中、交通便利、條件相對較好的村寨,以方便群眾就近就診。村衛生室建設用地由鄉鎮、村解決。
2、圖紙設計:按照特區統一的標準化圖紙施工。
3、項目建設以特區衛生局為法人,鄉鎮為業主實施,由鄉鎮采取適當方式選擇施工隊伍。
㈡施工階段(2009年7月16日—10月30日)
各鄉(鎮)政府負責做好本鄉(鎮)村衛生室建設項目的實施工作,每月1日、10日、20日之前定期向特區衛生局、發改局、財政局上報工程進度。
㈢驗收階段(2009年11月1日—11月30日)
土建項目完工后,由特區村衛生室建設領導小組組織有關部門對項目進行驗收,結算審計,項目資產移交。土地、建設等相關手續待條件具備時再行辦理。
五、單位職責
鄉(鎮)政府: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包括土地的協調,質量監管,資料收集,項目建設各階段資金的審核。
發改局:負責項目計劃、方案和資金的安排,會同財政、衛生部門下達投資計劃,督促項目實施與管理。
衛生局:負責項目資金的管理,項目實施的督促、檢查及項目有關資料的收集整理上報。
財政局:負責項目資金的撥付、監督管理。
建設局:負責村衛生室建設的技術指導。
篇13
近年來,村通過大力開展全域無垃圾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今年又實施了“四抓四促”念好“五字經”打好城鄉環境整治攻堅戰,全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提升。
但由于資金缺乏,整治工作仍舊存在不徹底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轉運、填埋處理等一些基礎設施跟不上,生活垃圾不能及時回收和有效處理。
這些問題仍嚴重影響著群眾生活,制約美麗鄉村的建設和經濟發展,為扭轉當前局面,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快小康建設步伐,增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效應,整治項目勢在必行。
二、項目建設計劃。
項目名稱:縣鎮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
建設內容:采購勾臂式垃圾車X輛、垃圾箱X個、戶外垃圾桶X個。
建設時限:X年X月X日-X年X月X日
建設資金:該項目概算資金X萬元,資金來源為專項資金。
三、項目保障措施。
一是組織領導。為加強組織領導,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開展,鎮政府成立由黨委副書記、鎮長任組長,村包村組長任副組長,鎮包村專干、村干部為組員的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項目的建設、落實及督促檢查和驗收工作。同時要把項目建設列入主要議事日程,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抽調工作責任心強、組織協調能力好的干部蹲點包片,現場指揮,協調解決項目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二是明確職責。
為切實做好該工程,鎮政府召開了多次會議、專題安排部署,并各方面協調,爭取確保該工程建設項目圓滿完成。
三是強化督查。
在上級主管部門督察的同時,鎮領導小組加強對該項目做好規劃。同時鎮上將分階段定期不定期的督察、抽查、檢查和驗收,全面促進該工程建設保質保量完成。
四、項目管理及實施辦法。
(一)項目啟動。項目領導小組接到批準項目計劃后,要召開專題會議,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共同討論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二)項目實施要求。
(X)勾臂式垃圾車:主要由項目村進行管理維護,負責運轉生活垃圾。(X)垃圾箱、垃圾桶:每個社分別在社區內分散放置,主要收集居民生日常活垃圾
(三)確定實施單位。
通過招議標形式確定中標單位,中標單位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供應性能優良的產品,供應商要與鎮政府簽訂具體采購合同。
(四)后期運行服務。
項目建成后運行責任主體為村村民委員會,探索建立村民自治與政府支持相結合的示范項目設施運行和管理機制。
五、項目驗收及后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