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信息技術課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主程序的實現。主程序采取的是由上到下,逐級細化的順序設計制作的。我們采用的是非線性的結構,依據教學理論將教材內容細化為幾部分,每一節或者每一個知識點作為程序的節點,利用Authorware的各種交互方式將這些節點組織起來并實現跳轉。(見圖1)。程序一開始,首先去除系統的文件菜單,然后判斷現在的運行環境是否適合課件的要求,不適合的話建議使用者進行修改,最后進入主程序。使用者隨時可以退出課件的使用,如果對計算機的分辨率等進行了修改還會在退出時恢復初始狀態。在窗口設置時間顯示,在導入中介紹課程的學習目標等。最后進入內容部分,在下拉菜單中進行各節內容的選擇。
2.2子模塊程序的實現。在下拉菜單中對每一節的內容進行具體程序的設計,依據內容的多少、結構不同分為“單層子模塊”和“復層子模塊”兩種類型進行設計制作。
2.2.1單層子模塊:這個類型的內容比較少,將其整理成幾個知識點,用按鈕交互來實現,將每個知識點的內容通過按鈕來進行選擇和切換。
2.2.2復層子模塊:因為內容較多,我們將其分為幾部分,每部分下面再分為幾個知識點,用“框架”圖標設計了一個類似于電子相冊的結構,將內容分到多個頁面中。在框架圖標里,用“按鈕”交互結合“導航”圖標,設計出導航按鈕用來進行翻頁和退出當前層回到上一層。復層子模塊中有許多圖片,如果直接放入頁面中會占用太多的空間,解決辦法是利用熱區域交互,將圖片的文字信息設為醒目的紅色并加上下劃線,提示讀者這里有圖片鏈接。
2.3練習模塊程序的實現。練習模塊以游戲形式進行設計制作,共兩個練習。練習一名為找朋友,分為設置部分和游戲部分。設置部分包括游戲的背景、游戲說明和難度選擇按鈕。游戲部分主要實現游戲的呈現和得分的統計。游戲通過移動圖標、熱對象、時間限制、條件交互實現主要功能,讓詞語移動起來。游戲中的詞語以一定的速度按照隨機的方向運動,玩家從中找出正確的詞語并點擊,游戲結束后會給出總分。練名為快速反應。游戲中隨機出現句子,有的正確有的錯誤,玩家需要快速做出判斷,在一定的時間內判斷對的題目數越多得分越高。題目的隨機出現使用決策圖標實現。
3程序中的關鍵點
3.1控件的使用。課件中視頻的播放是通過插入控件實現的。在設置中將視頻的路徑設置為相對路徑,這樣就不會引起課件位置的改變而無法播放的問題。
3.2變量與函數的應用。(1)變量的應用。課件中用到FullTime、Animating、TotalScore等幾個系統變量,還有sudu、newscore、oldscore等幾個用戶自定義變量。FullTime在課件中顯示時間。Animating用于同步動畫與其他事件。TotalScore是用來統計游戲的得分。TotalScore統計所有正確響應的分數。(2)函數的應用。在程序的開頭我們使用alChangeRes()和GoTo()函數實現調整屏幕分辨率的功能。在練習一中要實現詞語移動位置隨機的話需要用到系統函數Random(min,max,units)產生一個介于min與max之間的隨機數。
3.3多種結構的運用。課件中運用了按鈕交互、熱區域交互、熱對象交互、時間限制交互、條件交互等多種交互方式,使文字、圖片、視頻等的呈現方式多樣化。運用導航結構實現連續內容之間的翻頁,決策判斷分支結構在練中實現判斷題的隨機出現等。
篇2
1.制作工具軟件選擇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軟件操作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將操作過程用屏幕錄制軟件錄制和編輯好,放置于課件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生疏的內容進行重復學習。筆者選用的屏幕錄制軟件是Camtasia。
(2)媒體整合
PPT是應用非常廣泛的演示文稿軟件,而Storyline是近年來另一款流行的多媒體整合工具軟件,它有著許多的優點,如交互設計、圖層功能等。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課件的功能設計及個人喜好加以選用。
2.在VB中播放PPT
要做到筆者前述的窗口前置,可以用VB制作課件播放的窗口,然后通過程序實現。而在VB中播放PPT,需要用到Windows的API函數。這里,筆者將經過驗證的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在VB中建立一個窗口,命名為frmSS,其中的代碼為:
Option Explicit
Const APP_NAME = "PowerPoint in VB window"
Public oPPTApp As Object
Public oPPTPres As Object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FindWindow Lib "user32" Alias "FindWindowA" (ByVal lpClassName As String, ByVal lpWindowName As Long) As Long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SetParent Lib "user32" (ByVal hWndChild As Long, ByVal hWndNewParent As Long) As Long
Sub Form_Load()
frmSS.ScaleMode = 2 ’point 模式
Dim screenClasshWnd As Long
On Error Resume Next
Set oPPTApp = CreateObject("PowerPoint.Application")
If Not oPPTApp Is Nothing Then
Set oPPTPres = oPPTApp.Presentations.Open(App.Path & "\test.ppt", , , False)
If Not oPPTPres Is Nothing Then
With oPPTPres
With .SlideShowSettings
.ShowType = 1
With .Run
.Width = frmSS.ScaleWidth
.Height = frmSS.ScaleHeight
End With
End With
screenClasshWnd = FindWindow("screenClass", 0&) ‘找到PPT播放窗口
SetParent screenClasshWnd, frmSS.hwnd ‘將播放窗口置入VB窗口
End With
Else
MsgBox "Could not open the presentation.", vbCritical, APP_NAME
End If
Else
MsgBox "Could not instantiate PowerPoint.", vbCritical, APP_NAME
End If
End Sub
這里和VB程序放在同一目錄下的PPT文件名為test.ppt,程序的功能是運行后在窗口中播放指定的PPT文件。
3.在VB中播放Storyline
由于Storyline自帶的播放器無法做到窗口前置,所以要用VB設計Storyline課件的播放器。Storyline課件的啟動文件可以是一個SWF文件,也可以是一個網頁文件。而在VB中,也可以使用Flash控件和瀏覽器控件。如果在Storyline課件中使用了JavaScript代碼,則一定要在VB中選擇瀏覽器控件才能使其正常應用。用VB的瀏覽器控件打開帶有JavaScript代碼的Storyline課件,會彈出安全警告,要想取消此警告,可以設置控件的silent屬性。
4.VB窗口前置
VB窗口前置也需要用到API函數。例如,在VB工程中添加一個模塊,可以添加以下模塊代碼和窗體代碼。
模塊代碼為:
Declare Function SetWindowPos Lib "User32" (ByVal hWnd As Long, ByVal hWndInsertAfter As Long, ByVal X As Long, ByVal Y As Long, ByVal cX As Long, ByVal cY As Long, ByVal wFlags As Long) As Long
窗體代碼為:
Private Sub Form_Load()
SetWindowPos Me.hWnd, -1, 0, 0, 200, 200, 3
End Sub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Timer1.Interval = 200
SetWindowPos Form1.hWnd, -1, 0, 0, 200, 200, 3
End Sub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計時器控件并不需要事先手工添加到窗體中。
5.Storyline中的提交
導學課件不僅可以設計學生與程序的交互,還可以提交多種信息如學生任務的完成情況、問卷調查的信息收集等給教師。經過對多種方法的嘗試和比較,筆者最終采用了asp網站服務器收集數據,而Storyline中使用JavaScript編寫提交代碼。
下面是學生課件的一個提交按鈕腳本:
var player=GetPlayer();
var url=player.GetVar("host");
var b=player.GetVar("ly");
url=url+"/addly.asp?gj="+b;
xmlhttp=new XMLHttpRequest();
xmlhttp.open("get",url,true);
xmlhttp.send(null);
服務器(教師機代用)上的接收提交數據腳本Addly.asp:
set 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conn.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
conn.open server.MapPath("db.mdb")
set 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rs.Open "ly",conn,2,3
rs.AddNew
rs("gj")=request.QueryString("gj")
rs("jh")=request.ServerVariables("REMOTE_ADDR")
rs.update
rs.close
set rs=nothing
set conn=nothing
%>
查看提交數據腳本:
set 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conn.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
conn.open server.MapPath("db.mdb")
set 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rs.Open "ly",conn,2,3
do while not rs.eof
response.write( rs(0))
response.write( ",")
response.write (rs(1))
response.write( ",")
rs.movenext
loop
rs.close
set rs=nothing
set conn=nothing
%>
服務器采用的Mywebserver軟件,能快速地進行部署。在使用時要注意關閉計算機上其他軟件使用80端口。
對于數據的查看,筆者采用Excel編寫了宏代碼來讀取數據并進行查看,用于讀取數據的一個按鈕的部分代碼如下:
Dim HttpReq As Object
Set HttpReq = CreateObject("MSXML2.XMLHTTP.3.0")
URL = "http://localhost/viewly.asp?time=" & Time
HttpReq.Open "GET", URL, False
HttpReq.send (Null)
a = HttpReq.responseText
6.其他一些JavaScript的功能實現
(1)讀取文本文件
var ForReading=1;
var fso=new ActiveXObject ("Scripting. FileSystemObject");
var f=fso.OpenTextFile("c:\\test.txt",ForReading);
var arr=f.readline();
alert(arr);
(2)獲取當前目錄
var syspath = location.href;
syspath = syspath.toLowerCase(); //把路徑名稱轉換成小寫
myPosition = syspath.lastIndexOf("/"); // 獲取文件路徑中的最后一個"/"
syspath = syspath.substring(0,parseInt(myPosition)+1); // 使用substring函數 截取"/"之前的字符串,就得到當前目錄的路徑
syspath = syspath.replace("file:///",""); //這里要把file:///替換為空,否則會報錯
syspath = syspath.replace(new RegExp("%20","gm")," "); // 如果文件名中含有空格,則要還原空格,替換所有的 %20 為 " "
alert(syspath)
這里要強調的是,JavaScript語言是大小寫敏感的。
關于導學課件與面對面教學的關系
1.面對面教學(教師直接教學)的優勢
面對面教學的優勢,其實不在于“精講”或“細講”,因為課件同樣可以把教學內容表達得足夠細致和清楚。其優勢在于:一是教師現場教學具有更多的針對非計劃的課堂事件的靈活性,而課件的內容是事先安排好的,很難立即做出改變;二是教師現場教學帶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和個人風格,而計算機軟件是難以做到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
2.媒體教學(如課件自學)的優勢
媒體教學也有其獨有的優勢:一是它可以讓學生較為方便地重復查看,很多媒體資源都有良好的交互控制機制,這樣對于不同學情的學生來說具有更好的適應性;二是它具有良好的易于傳播的特征,它可以將優秀教師的授課內容方便地傳遞給更多的學生,這對優質資源的共享是頗為有益的。當然,有的教師會說,由于很多學生缺乏自覺性,所以以自學為主的課堂設計難以取得實效。對此筆者想說,技術不是萬能的,無論哪種教學方式,都要重視研究學生的具體情況,研究學習過程的規律,這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前置小窗口的課件形式,在很多情況下比網頁形式或Word文檔形式的教學輔助材料,更有利于學生對照學習,從而降低學習難度,改善學習效果。
3.課件制作的技術障礙及解決
篇3
一、MCAI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功能
1.靈活多樣的演示功能
應用MCAI課件所進行的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具有很多優勢:可以更加有效地運用計算機的文字存儲和圖形處理、復制、縮放、剪貼等功能,將教學的有關內容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靈活多樣的演示。
2.設計生動情境的功能
情境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習的動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運用MCAI課件進行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融視、聽、說于一體,把聲、形、光、色、情等安排在不同界面上并進行組合流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以形式多樣化的信息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
3.較強的交互功能
傳統的教學技術手段,都是單項傳播信息,學生被動接受,很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而MCAI課件以超文本結構實現了靈活的“人機對話”,學生可以在不同場地、不同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自行控制學習節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快了學習節奏,進而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4.及時的反饋功能
MCAI課件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準確及時的反饋信息,這樣可以使教師相應調整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確保學習過程的完整性,創造了個性發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學環境,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
二、MCAI教學課件的分類
在各類MCAI課件的設計和實現中結合運用了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數據庫技術,再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資源設計成獨具特色且適合不同師生需求的教學平臺。
1.教學型MCAI課件
此類課件主要根據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及教學規律,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在實施教學中由教師自己掌控,從而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2.學習型MCAI課件
此類課件主要用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由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根據學習的需求和進度,對重點、難點的內容進行重復回放,對教學內容進行演示。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3.綜合型MCAI課件
此類課件具有教學和學習兩種功能,方便教師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資源變成有形的教學模式和無形的學習模式,其共享的教學平臺極大的方便教師和學生的各項需求,這類課件往往很受師生的喜愛。
4.模擬實驗型
這種類型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借助計算機模仿技術,提供各項參數的指標,當學習者輸入不同的參數時,能隨時真實模擬對象的狀態和特征,供學習者進行模擬實驗或探究發現學習使用。
三、MCAI多媒體教學課件中典型兩類課件的體現
如今網絡技術實現了個別化教學向遠程化教學的轉移,實現了教學信息的開放性,使學生和教師不僅在課堂,還可以在網上進行教學和交流,直接進入到教學區、網絡答疑室、留言板、作業區、在線測試等,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學中,如何利用4類課件的基本特性以設計出適合教學規律的MCAI課件,將有形的教學資源怎樣運用到課堂,在此以信息技術必修課程中的《3.2信息的編程加工》、《5.2.3視頻、動畫信息的簡單加工》以及選修課程《VB》為例進行課件設計。
1.教學型MCAI課件的設計
由于教學型MCAI課件一定要針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設計,在此筆者以高中信息技術必修第三章內容《3.2信息的編程加工》和第五章中《5.2.3視頻、動畫信息的簡單加工》為例進行課件的設計。針對《3.2信息的編程加工》中算法的概念,重點是教學生理解算法,簡單的看懂代碼,其相關知識為分析問題、設計算法、編寫代碼、調試運行等。在課件設計中,可以用文字描述相關知識,重點是教學生對程序代碼有個初識,初步了解程序執行的主要過程,去感受利用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的獨特魅力。所以應采用集成開發環境的方式,以老師制作好的動畫技術為主,設計一個可現場調試和運行的示例程序,并采用交互技術設計出學生可以交互參與的思考題,采用游戲設計提高學生的興趣,還可以用文字或者表格的方式描述作業和上機內容等。針對《5.2.3視頻、動畫信息的簡單加工》中FLASH動畫制作的內容,重點是教學生理解FLASH動畫的概念,其相關知識為幀、時間軸、圖層的概念,以及用FLASH制作形狀補間動畫和動作補間動畫。在設計中重點是教學生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利用好教學型課件,會使學生學的輕松,將難題簡易化,課堂效益得到了最大化。
篇4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如何更好的貫徹新課改的指示精神,是深入教學改革的關鍵。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強調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是構建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有力保障。新課改下,信息技術實踐教學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改革教學方法等,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這就需要信息技術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切實采用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如,“邊講邊練;一堂講、一堂練”的教學模式,就充分立足信息技術課程特點,并整合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為實踐教學構建積極而有效的發展空間,進而推動信息技術教學的改革發展。
1 新課改下信息技術實踐教學的作用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依托實踐教學可以有效地發揮計算機的優勢,并且迎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在實踐教學的模式下,學生自主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信息技術教學逐步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良性教學形態,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較好的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具體而言,新課改下信息技術實踐教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信息技術課程的“神秘面紗”被揭開。實踐教學實現了學生與計算機面對面的“交流”,將學生頭腦中的理論知識付諸實際操作之中。信息技術的神秘感在一點一點的接觸中,慢慢揭開,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
(2)改善教學過程,構建直觀化、具體化的教學形態。信息技術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單一的理論教學過程,不利于整體課程教學的開展。通過實踐教學,將理論知識的“空談”放到實踐中,讓學生自然的理解知識、自覺的探究知識。久而久之,在直觀化、具體化的教學形態下,學生的知識更具實踐性,并在實踐中真正體會到信息技術課程的價值,形成一種自覺的學習態度。
(3)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實現個別化教學。實踐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教學的過程,這位個別化教學創造了條件。學生可以立足于自身的情況,確定學習的進度,以最大的自由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為使教學更能“有的放矢”,可以針對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的自制教學課件,開展個別化教學。
(4)運用多媒體,優化傳統教學模式。實踐教學的立足點是學生自主操作,而期間多媒體的運用,更有效的優化了傳統教學模式,尤其是教學過程更加地生動、形象,極大地迎合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同時,多媒體強大的視聽技術,充分調動了學生各大感官,是學生綜合培養的體現。
2 新課改下信息技術實踐教學模式
新課改下,信息技術教學更加強調實踐教學的開展,這就需要構建有效地實踐教學策略,以踐行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在實踐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同時,實踐教學強調“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原則,這就需要在實踐教學模式的選擇,更多的體現師生互動性強、學生自主性多的教學模式,以滿足教學需求。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實踐教學方式。
(1)邊講邊練:該實踐教學模式相對比較靈活,可在機房中進行。教師在實踐教學時,可以隨時的進行練習。具體的做法是:首先,教師在上課之前,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并制作出相關的教學課件;隨后,教師統一控制學生用機,當學生進行練習操作時開放學生用機。對于該教學模式而言,具有較好的實效性,這主要是因為,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實現了實踐教學的雙向性,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當然,要較好的實現該教學模式,對教師也有較高的要求,強調教師能夠自制多媒體課件,并具有較好的組織能力。
(2)一堂講、一堂練:當前,在信息技術教學設備方面,學校多半為教學配有機房,并且設有多媒體教室。當信息技術教學在機房進行時,采用“邊講邊練”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不便于學生的管理,尤其是一些學生在上機過程中只顧自作,對于教師安排充耳不聽,這就造成上機教學紀律相對較差,不利于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所以,在上機教學的過程,教師可以采用“一堂講、一堂練”的教學模式,將教學課時有機地“一分為二”。當然,這“一分為二”不是硬性的將課時一半用于上機、一半用于上課,而更多地是針對實際情況,靈活的配置教學形態,有時在機房練習,有時在課堂上課。例如,對于計算機基礎知識課,教師在演示教學課件時,可以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即可;而對于實際過程操作的課程,教師可以在多媒體教學后,組織學生上機操作練習。
當然,“一堂講、一堂練”的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實踐教學中,學生的操作學習缺乏實時性,不利于教學問題的發現。并且,講與練相隔時間過長,學生容易忘記,這就造成教師教學過程的重復性。所以,在開展“一堂講、一堂練”的教學模式時,應該強調兩者的連貫性,以突出“學與練”的有效開展。同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靈活的滲透其他教學法,如課堂討論法、問題教學法等,旨在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3 結語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切實開展實踐教學,對教學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信息技術實踐教學的開展中,關鍵在于教學模式的有效利用,以迎合新課改的教學需求。筆者認為,在實踐教學中,采用“邊講邊練;一堂講、一堂練”的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使用性和有效性,對強化信息技術實踐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實際的實踐教學中,教學模式與方法的靈活運用,以新課改的指示精神為導向,切實開展信息技術實踐教學的改革工作。
參考文獻
[1] 呂萬里.例談初中信息技術實踐任務設計[J].科技大眾(科學教育),2011(4):32.
篇5
1. 轉變教育觀念,立足信息技術新課標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在教育領域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而新課改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新課標中提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和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新課標把“提升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作為課程的第一個理念,強調“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為基礎,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使高中學生發展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同時,在課程目標中,又具體地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描述了信息素養的具體內容。新課標的特點是:將教學起點從“零起點”改為“非零起點”;強調“任務驅動”、“問題解決”教學策略的正確運用;新課程標準別強調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特別強調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應用到生產、生活乃至技術革新等實踐活動中。
2. 建立新型的教學環境,構建新教學模式
(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交流。
興趣是學習的力量源泉,是學生能力培養與提高的前提。有了興趣,才能喚起學生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探求未知領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應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將教學的重點、難點用適宜的多媒體信息(圖形、圖象、動畫視頻等)表現出來,變抽象內容為直觀、形象、生動的知識,促進學生對事物全面、準確的認識,達到認知的高效率。同時也創設了一種溫馨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比如讓學生了解天氣情況時時,我們可以在設計中加入下雨、刮風、打雷等有聲有色的動畫,形象而直觀地給學生一個印象,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但是,要注意的是,當投影取代了課本的同時,也忽視課本的作用。上課時,老師一直坐在教師機前通過計算機與同學進行交流,缺少了師生間的面對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課,我們也要處理好課本與課件之間的關系,課本對學生的知識的掌握要起到主導作用,而課件應是起到輔助作用,不能將兩者的關系混淆。一個成功的教師在上課時經常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學生進行交流,并及時調整課程的進程。
(2)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
新課改提倡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教學更應如此。信息技術學科所要教學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可謂浩瀚無邊,不可能完全掌握這么多內容,只能無限地提升,不斷地獲取。從原來的“DOS+WPS”到現在幾乎被完全視窗化的“WINDOWS+WORD”取代。不斷出現的各種應用軟件幾乎覆蓋到了各個技術領域。網絡技術的發展更是瞬息萬變,各種類型的衛星網、廣域網及校園網層出不窮。作為任何一名信息技術教師都難以完全適應形勢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術的每個知識點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個知識點鉆研透后再去教給學生。同樣,學生的知識技能如果完全依賴老師的教導,那是死讀書,只能坐以待斃,被時代所淘汰。所以,學生要更好地獲取知識,緊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多少,學生學多少”的模式。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獲取信息,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走在時代的潮頭。如何自學,可以從兩方面去培養:一、課前的預習,即對教材的自學。學生學習新授內容之前,把將要學的內容去看懂,讀懂,能基本明確操作方法,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有更多的主動權,而不至于成為死板的灌輸式。二、是課余時間的自我探究,主要是對課堂知識的加深,擴展,更主要是對課堂中沒有學到的、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的獲取。內容不限,具有廣泛性和選擇性,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學。如何來形成自學呢?教師應提倡學生訂閱各種計算機刊物,讓學生能主動去看去學,掌握更多地知識技能。通過同學間的相互探討及向老師的指教來逐步掌握。
(3)給學生提供勤動手多訓練的機會。
信息技術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工具課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論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技能是理論知識的目的。只掌握知識沒有技能就如同紙上談兵。要真正把所學知道溶入到自身,還必須親身實踐,動手操作。我們要把培養信息技術的基礎操作技能作為主要任務,而動手去實踐去操作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提倡他們敢與動手,勤動手。從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種軟件的應用,只要能堅持練習的話,速度和質量都會有很大的提高,學生在不斷地練習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動手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是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動力,這種動力將及大地推動學生對信息技術地掌握。
(4)學生之間信息的共享。
在教學工作中,我發現許多學生不滿足書本知識,總試圖獲取更多的信息,這是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強烈的求知欲望。為此,我們的教師要采取多種途徑,創造“信息共享”。如:每節課都設幾分鐘的“信息交流”,讓學生將自己遇到的問題提出來,讓大家一起來解決。我們知道討論、交流是學習的一種好方法,專題討論、小組活動、交流論文,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交流討論能取別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這種“信息交流”,不僅擴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既延伸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增加了學生的信息知識。
(5)注重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僅能檢驗學生一節課學習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給學生一種鼓勵,激發學生創新動機,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傳統的評價方法注重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測查,這種觀點在一些教師的頭腦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構性的課堂中,評價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我們不能單純的從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我們還應該從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評價他們。以前,評價是由教師單獨作出的,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我們應該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中來,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促使他們不斷學習,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都必須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營造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使學生明白只有自己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勤動手多訓練,多討論交流才會學好信息技術,才能真正鍛煉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發展自己的能力,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將來能學會生存,學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普通高中新課程研修手冊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篇6
二、實踐教學效益的探索
(一)可以揭去學習計算機的神秘面紗
計算機是一門新興學科,屬于尖端技術,電腦設備相對較昂貴,大多中學生(來自農村)對于計算機的了解是通過廣告,或者是道聽途說,以至于一些同學對電腦產生了一種神秘感覺。采用實踐教學法,可以使他們明白,電腦不過是受人控制的機器而已,電腦的操作也是非常簡單,一般地操作鍵盤或鼠標即可,這樣他們就很自然地走近了電腦,一些諸如鍵盤、鼠標、顯示器、軟盤、光盤、硬盤等名詞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學習計算機的恐懼心理。
(二)使教學過程具體化、直觀化
教學過程是非常實在的過程,忌的是教師空談。自然科學的教學非常重視實驗教學,就是這么個道理。你說氫氣能燃燒,學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認同,除非你給他看一下實驗的結果;你介紹電腦的各種種功能時,他會覺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他們不得不相信。在計算機系統組成中,讓學生面對計算機,解剖整臺計算機也會非常自然的,硬件、軟件也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東西了;在程序設計教學中,語句寫得對不對,程序能否實現所要求的功能,在機器上運行一下,馬上就能知道。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的錯誤、疑點當堂就已經解決,也不會留到課后,或者是下一次課。
(三)結合多媒體課件,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結合,計算機的多媒體技術已越來越受到各學科教師的歡迎。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師講的作用,在課堂上利用的媒體也多是粉筆、黑板和幻燈,教學過程顯得非常單調;而運用多媒體電子教室進行教學,可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使學生有新穎感、驚奇感、獨特感、直觀感,能喚起學生的"情緒"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實踐教學模式的嘗試與實驗
(一)邊講邊練
這種模式就是整個教學過程在機房進行,教師可以隨時讓學生練習。具體做法就是教師上課前要認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適合于本課的演示教學課件,適時控制進行上課或上機;教師講課時能統一控制學生用機,學生練習時能開放學生用機。這種模式具有實效性,學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學過程是雙向的。但是這種模式機房一般地需要配置多媒體電子網絡教室,需要配專門的軟件,如騰圖等軟件,可用于控制臺(教師機)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況,統一鎖住或開放工作站;而且機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課桌的位置橫放為佳,學生既面對"黑板",又面對機器,便于聽課又便于操作。對教師的要求也是不低的,教師應該自制多媒體教學課件,否則,就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網絡電子教室的作用。
篇7
一、轉變角色,從我做起
信息技術教師要真正改變角色,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習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和評價者。教師的責任是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學會獨立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想、去做,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信息技術學科本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友好、交互、開放的實踐環境,非常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只要教師善于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善于組織和引導學生,讓學生在上機實踐活動中,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在做中學,學中做,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可以順利建構學生的知識結構,更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欲。
二、調和學生關系,發展和諧課堂
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間的關系體現平等、互助、合作、競爭,其中最重要的是合作,教師重點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同學間通過交流與合作,能做到取長補短,求得同學間的“和諧”,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合作的成效,培養合作創新能力。
三、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
教師不再是單向地講授和灌輸知識,而是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組織一定的活動,創造和諧愉悅、溫馨怡人、平等民主、豐富多彩、富有活力而寬松的學習環境,營造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分組合作,大膽交流、研討、提問和動手操作,在現實的參與、體驗和實踐中學習;師生互動、共同討論、研究一些問題,并根據實際情境和學生的特征即興發揮,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教會學生用心思考。思考是一種智力活動,思考不僅可以深化理解知識,激發創造潛能,而且可以獲得各種反饋,明確自己的進步與差距,從而喚起新的學習欲望。教師要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創新的信息學學習氛圍,合理選用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和相互合作的過程。
四、改革傳統教學,引領和諧課堂
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比如,在教學“窗口操作和鼠標操作”時,我就選擇了一個“紙牌”游戲。學生對游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我一步一步給學生演示窗口的操作和鼠標的單雙擊時,他們看得那么認真。示范一結束,他們就迫不及待做起來,可是如何玩,怎樣積分我卻沒有給他們講,而是讓他們自學“幫助”。自學是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信息技術這門課的特殊性所要求的。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網絡技術的發展更是層出不窮。所以,中學生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法,努力培養自學能力,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獲取信息,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掌握千變萬化的信息技術,才能適應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
2.多用舉例對比,講清基本概念。
我在講授“計算機基本知識”時,為說明計算機速度快,用計算機幾分鐘就可以預報第二天的天氣,而用人工計算,則需要六萬四千人連續計算24小時。又如英國數學家曾用15年的時間將圓周率的值計算到小數點后527位,而用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僅用40秒鐘就打破了這一記錄。講計算機的精度高時,可以以計算機控制導彈為例,從幾公里或幾十公里之外發射,就可以準確射中預定的目標,而誤差不到一米。在講“計算機中信息的表示”一節時,“字節”是計算機存儲容量的基本計量單位。著重對學生強調基本的“計量”單位,與我們生活中重量采用“克”,長度用“米”或“尺”等計量單位對比,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3.注重任務驅動,用好多媒體課件。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以淺顯易學的實例帶動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軟件的操作,使學生任務明確,思路清晰。《信息技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在貫徹的時候,應當注意針對學習內容明確相應的任務,如:講程序設計任務時,我事先設計好各班的成績表,并填好學生的成績。上課時,我首先展示該班的成績表,然后要求學生在看清老師的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在班級中的排名,對于這種實用性的任務,學生興趣很濃,學習熱情高漲。學生在這個具體任務的驅動下,能夠很快完成目標任務。但應注意,由于學生知識水平不同,差異也很大,因此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精心研究教法,注重優秀生的示范操作和助手作用,及時發現后進生的進步并予以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課一般都在多媒體網絡教室教學,我把制作好的課件放在教師的計算機上,除教學用以外,學生也可以點播,這樣可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使學生有新穎感、驚奇感、獨特感、直觀感,能喚起學生的正面“情緒”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篇8
一、什么是板書
板書是教師必備的基本教學技能之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運用符號、圖表、文字進行傳播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板書是為了彌補講課時的不足之處,教師通過圖解、符號、文字、圖表等方式,把教學中遇到的難點、重點或關鍵性的知識寫到黑板上。
從學生的角度說,通過教師在黑板上寫的圖解、符號、文字、圖表等形式的板書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掌握本節課堂教學的知識。
二、怎樣設計有效的板書
設計板書的目的是要為我們的學生獲得最大并且最有效的收益,這才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在機房課堂中,教學板書的多與少和各式各樣的形式都必須根據實際教學而定,不能刻意去為板書而板書,也不能扔掉板書不使用,而是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去訂制設計有效的教學板書,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
獲得有效的知識。
1.設計出好的板書應該先熟知的幾個問題
(1)提綱式板書
所謂提綱式板書是教師依據教學設計程序以及教學重點內容的內在聯系,把它編排成一個系統。像這種板書的優點在于突出重點、簡明扼要、思路清晰等,是現在所有學科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板書形式。
(2)對比式板書
所謂的對比式板書是依據學生現階段已知的相關知識和教學內容,用比對的方式凸顯出知識的不同性。像此類板書對比性質比較強烈,非常適合教師去指引學生分辨清楚知識的不同性與共同性,對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訓練是非常有效的。
(3)詞語式板書
所謂的詞語式板書是依據對教學內容的研究分析,從中提煉出關鍵性的詞組成板書提綱。此類板書在語文教學上運用較多,其主要優點就是能夠幫助學生分析理解重點詞語,從而進一步明確
教學的主要內容。
2.機房課堂中板書的設計
高中信息技術的機房課堂中的板書可設計成以下幾種最常見的板書形式:
(1)為完成任務設計提綱式的板書
任務驅動法一般是信息技術機房課堂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教師來制訂任務的,學生圍繞著任務去完成。每當遇到一些小的操作困難,學生可以進行自學和同學之間討論,同時也可以向教師進行求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自主探究性地學習,還能不斷地發現出新的問題,并且及時的解決這些問題。
(2)為操作提示設計的序列式板書
在教學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花在讓學生自己實踐操作上,一般的時候教師都是選擇自己講解或者向學生示范的方式來操作教學中重要的內容,這樣的操作方式往往會讓學生把重要的內容一閃即逝,學生只是憑記憶重復著教師的操作方式。顯而易
見,這樣對他們的探究和發現能力的培養是有弊端的。尤其是像接受能力、記憶能力、底子薄的學生來講,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時候,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序列式的板書,讓操作的步驟層次分明、一目了然。
(3)為了突破難點設計出的強調式板書
強調式板書可以依據所需,增強針對性,突顯出教學中的一些難點,這種板書是教師在豐富的經驗之上發揮出自身的聰明才智的主要板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遇到操作上的難點,經過反復的探究仍然不解。如選修《2.1可視化程序開發工具》中屬性窗口的使用,“選定對象”是操作的難點,然而學生往往會忽略這一關鍵點,為突出這一難點,可設計出下列的板書:
[選中界面上控件 屬性窗口改屬性
原則:
選中……修改]
此類板書,對一些關鍵的地方進行了強調,這樣可以更快速地引導學生讓其發現操作不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漏掉了關鍵性的一步:選定對象。
總之,在多媒體漸漸普及的時代,我們依然要精心去設計板
書。多媒體課件的目的雖然也是為了更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但是它與教學板書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不能因為多媒體課件聲像俱全、形象生動,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用它取而代之板書。
雖然信息技術課程進入中小學課堂時間并不太長,但是課堂教學藝術卻博大精深,如何提高信息技術學科的講課藝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仍然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不斷的探索總結。
參考文獻:
篇9
1.“自學-引導-訓練”的課堂教學流程。
1.1 自學階段:教師在上課時應首先給學生提出一個合理的“任務”,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激發求知欲,去尋找“任務”的答案。當然,設置合理的“任務”是關鍵。
1.2 引導階段:這是由老師來組織的集中學習階段,老師以非常精煉的幾句話或通過課件廣播的形式來完成,重在點撥學生在自學階段還沒有發現的一些技巧,并很快讓同學們來實踐操作。如對藝術漢字的三維效果進行設置、藝術漢字的旋轉等。
1.3 訓練階段:“You do, you understand.”(做過的才能會),這是國際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句名言。說明了實際操作的重要性。在以上兩步完成的前提下,剩余的全部時間交給學生。此時,教師提出一個綜合練習題,由學生自主完成,從中也培養了學生如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習慣。
2.巧妙的比喻加游戲式的作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有很多抽象難懂的知識與名詞,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將其化繁為簡,將深奧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并適當運用一些比喻,讓學生容易接受。如講到桌面圖標時,將“網上鄰居”可以比作是“鄰居計算機大家園”,將“回收站”比作是“垃圾箱”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很快理解每個名詞的含義。
3.使信息技術課與其他學科融合,讓學生掌握用信息技術手段來為其他學科服務。現代網絡教育資源的共享,網絡遠程課堂的出現,為學生學習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因此,在教師講到網絡的應用時,應推薦讓學生自己去網上查找所需的語文、數學等學科教育資源,有條件可以注冊視聽網上同步課堂。長時間的網絡教育,不僅補充了信息技術課的一些新知識,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其他課的熱情。
4.重視信息技術教育中的“安全、道德、法律”教育。在學校環境中,信息技術可以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工具,在社會環境中它也是現代生活的工具。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同時進行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安全、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教師應當正確引導其學習的內容與學習的思想。
5.靈活多樣的期終評價。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評價的理念、方法、手段應與課堂教學目標相符。因此,信息技術課評價在本著對學生個性和創造性有利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以下兩種方式:一是擬定靈活的題目,制作一幅作品;二是計算機抽題,進行網絡環境下計算機測試。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避免傳統教學“滿堂灌”的方法,應讓學生感到它是一堂真正的活動課;課堂應充滿活力,使學生在快樂的環境中進行信息技術知識學習。同時,教師應積極探索,勇于創新,讓信息技術課堂開展的有聲有色。
篇10
在一次計算機課的同題會課活動中,一位計算機老師在引出教學內容――修改圖形時,借助了當時非常熱門的“神舟七號”話題。導入部分學生興趣被大大激發,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學生興趣是激發了,學生深深沉浸于這種激動之中,甚至覺得這堂課是不是要讓自己畫個火箭,接下來教師所講述的教學內容是什么都不去關心了,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已經非常困難,所產生的負面教學影響大大增加。我在教學時使用的導入方法是:出示一張有錯誤的太陽畫,面對畫面上各種線型的長短、虛實錯誤,讓學生產生想要改一改的想法,然后讓學生討論應該怎樣改,用什么方法改。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學習興趣大增,順利地展開了教學。這樣,僅僅用簡單的一張圖,就達到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目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精心布置的新授
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要精心安排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應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言簡意賅,深入淺出。這就要求教師要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變,一“材”多效,使每一個材料在課堂上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每一節課往往只為學生準備少量的知識點,這一點充分體現了編排者充分考慮了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但有些地方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遨游因特網”的教學內容,教材為學生設計的學習內容是 “收藏夾”的使用、“網址列表”“設置主頁”的方法以便更方便地瀏覽因特網。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為網頁瀏覽的基本操作,難點定為識記網址。而事實上,現在的學生平時已經在家庭中接觸了一些專門的網址集合網站,如 “網址之家”等網站只要點擊上面的各網址鏈接,就可以遨游因特網了。這樣一來,學生對于使用收藏夾來記住網址的學習就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學生的表現是更熱衷于使用現成的網址收集類網站來快捷上網。這讓我想起了“計算機只是一種工具”的名言,學習計算機的目的是為了不斷提高現代人的學習效率與速度。隨著社會的進步,計算機應用技術更是以迅猛之勢在不斷發展,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內容不能一直局限于教材,教師要經常接觸新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學出興趣、學出成績。作為教師應該注重不斷學習,嘗試對教材進行改造,把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使用計算機的方法教授給學生,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
三、簡潔精練的語言
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語言應該是簡潔、精煉的,不用如語文教學語言那樣豐富精彩。例如,在教學word時,打開“繪圖”工具欄時,教師不必指導學生怎么找到繪圖工具欄,怎樣使用繪圖工具欄等。在教師示范操作時,直接在操作時提示 “視圖、工具欄、繪圖”等。在學生進行練習時,同樣只要說出:“單擊‘視圖’、找到‘工具欄’、單擊‘繪圖’”。 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語言的簡潔、精煉,對于課堂教學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的、專業的、獨立探索的氛圍,簡約語言可以橫掃學生對于“趣味性”的期待和幻想,把他們的精力集中到對自身能力的突破上去。
四、簡約精省的課件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一些先進的工具也開始應用于教學之中,如電子白板、PPT等。教師利用這些工具設計了畫面豐富,富有吸引力的教學課件,讓知識變得形象而生動。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往往過度重視課件的花哨,從而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件中的精美圖片、精彩動畫之中,忽視了知識點。更有的教師甚至患上了“課件依賴癥”,在制作課件時,把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每一步驟、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每一個知識點都放進去,上課時,基本上是對照播放的課件來講課,成了“照課件宣科”,一離開了課件,就不會上課了。由此來看,過分依賴于教學課件,教師的教學能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喪失了。
曾聽過一節課,教師制作了30多個課件,整個教學過程中感覺教師就是在擔任播放員和播音員的角色,課堂講解幾乎被課件放映替代,這樣的教學完全把課堂教學變成了毫無情感交流的“人機對話”,教學過程也由“人灌”變成了“電灌”,極不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發展。因此,課件制作要簡約精省,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依據,能夠充分體現情境創設、問題設置、探究活動,從而充分發揮教學課件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全面發展方面的教學功能。
五、輕松愉快的結尾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們通常會特別關注課堂教學的開端,并通過精心創設的情境導入課堂教學,但對一節課的結尾卻關注甚少。其實教師精心設計新穎有趣、發人深思的結尾,不僅能使學生保持并發展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感受和理解,還能讓學生對下一課要學的內容產生欲望,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在寬松、和諧、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一堂課,真正把課堂引向。
例如,在教學“動物聯誼會”一課,同學們都利用畫圖設計了動物聯誼會的場景,在肯定同學們的作品時,我問:“大家再找找看,畫圖還可以畫什么?”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如“海底世界”“新型交通工具”“神秘的昆蟲世界”“水果總動員”“花之天地”“植物王國的奧秘”“神秘星球”等等,“噢,原來畫圖工具可以創作這么多美麗的圖畫啊,我們不妨開展一次畫圖創新大賽,好嗎?”在輕松和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我們的課堂教學,同學們在和老師說再見的同時,我想學生肯定是帶著對下一次的課堂無限期待的心情離開教室的。
書山有路“簡單”為徑,學海無涯“輕松”為舟。創設簡約、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效率,是我們在課堂改革中的不懈追求。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我相信還有更多優秀的教學方法仍需我們努力地進行探索和創新,只要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堅持不懈,勇于實踐,大膽創新,勤于鉆研,善于總結,就必然收獲更多。
篇11
二、強化練習 ,提高效果
作為一門實踐操作性相當強的課程,信息技術課非常強調練習。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在不同的小學對電腦的接觸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基礎練習對學生來說比較重要,在進行上機操作練習時,一般給學生布置有針對性的練習內容。例如,在初二年級在講完“flash”動作補間動畫制作太陽升起動畫之后,安排一節自主應用課,讓學生根據掌握的動作補間動畫的制作要點,制作幾個簡單的小動畫,一方面通過加強練習,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另一方面,給他們布置任務,也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比如,在初一的“Photoshop”中的選擇工具之后,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自己來繪制簡單的小企鵝,并且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每教學一項新內容,就及時讓學生進行定量的練習,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的新課內容,熟練掌握操作要點,提高學習效果。
三、任務驅動,在做中學
任務驅動法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采用的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我在Flash的形狀補間動畫教學過程中,首先帶領學生分析任務:在哪一層、哪一關鍵幀為起始關鍵幀;(提示學生形狀補間和動作補間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形狀補間動畫變化前后的對象是位圖、矢量圖、文字或元件,必須要被打散;起始關鍵幀與結束關鍵幀的內容完全不同),任務驅動:設計5秒鐘的時間來實現水汽凝結成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來實現,通過展示錯誤作品展示讓學生發現問題,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然后展示學生正確作品,學生再加深練習,完成任務。
四、分組教學,激發興趣
在最初進行計算機教學時,雖然采用了演示講解、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但是學生的水平和能力不同,所以在上機操作時,學生會經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開始我也是一一解答操作,不僅感到忙碌、時間緊迫,而且還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后來采用了分組教學,給學生分成小組,按教室座位分成幾組,根據平時的觀察,每組設立2-3名小組長,這些小組長在平時上課的時候接受吸收的比較快,操作熟練,自己在完成任務之后,當本組同學遇到問題時,由小組長充當小老師進行輔導。這樣就避免了諸多弊端,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果小組解決不了,小組之間相互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適當地指導。這樣的分組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避免了老師一個人照顧不過來的情況。
五、課程整合,提高效率
利用信息技術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可以加強與其它學科的橫向聯系,不僅能使學生更扎實的掌握課堂所學內容,而且還能讓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有更完整的認識。例如:用自選圖形設計本班的班徽,用藝術字設計本班的班訓,利用Flash制作課件等等。這種做法,既加深學生對所學的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又發揮了他們自主創造性的勞動。
例如:我讓初二年級學生運用所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和上網技能,到因特網上查找文字、圖片、照片等資料,制作一個自己理想的Dreamweaver網站。由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主題,因此學生們興致勃勃的查找有關資料,精心地制作出一個個集知識性、趣味性、以及個性于一身的網站。這樣,讓學生完成了課堂學習內容的同時,還增長了課外知識,實現了與其它課程的整合,使學生親身體會到信息采集、處理、加工的全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質和信息實踐能力。
六、利用信息,解決問題
信息技術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利用信息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教師潛移默化地引導。例如:各班要出手抄報展覽,我就提示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信息技術知識,使用 Word2003軟件來制作更美觀的電子手抄報,然后交給老師打印出來,在校園內展出,學生積極性大大增強了,部分學生做出版面新穎、內容豐富的電子手抄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還讓學生利用“畫圖”軟件來出版班上的墻報。這些實際運用不僅有利于學生靈活掌握所學過的知識,還能使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增強了信息意識。
篇12
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計算機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息意識和創新意識、有效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在開發智力、授人以漁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兩個素質"教育。教學中要時刻注意信息技術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更不是片面追求"學以致用"的職業培訓,而是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來提高中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
而實踐教學就是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優勢和學生好動的特點,讓學生在課堂中操作計算機,通過不斷地實踐,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這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操作技能。可從以下幾方面看實踐教學的作用。
(一)、揭去學習計算機的神秘面紗
計算機是一門新興學科,屬于尖端技術,像我縣部分中學生(來自農村)對于計算機的了解不多,以至于一些同學對電腦產生了一種神秘感覺。采用實踐教學法,可以使他們明白,電腦不過是受人控制的機器而已,電腦的操作也是非常簡單,一般地操作鍵盤或鼠標即可,使他們很自然地走近電腦,一些諸如鍵盤、鼠標、顯示器、硬盤等名詞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消除了學習計算機的恐懼心理。
(二)、使教學過程具體化、直觀化
教學過程是非常實在的過程,忌的是教師空談。自然科學的教學就非常重視實驗教學。你說氫氣能燃燒,學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認同,除非你給他看一下實驗的結果;你介紹電腦的各種種功能時,他會覺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他們不得不相信。在計算機系統組成中,讓學生面對計算機,解剖整臺計算機也應該是非常自然的,硬件、軟件也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東西。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就能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的錯誤、疑點當堂就已經解決,也不會留到課后,或者是下一節課。
(三)、結合多媒體課件,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結合,計算機的多媒體技術已越來越受到各學科教師的歡迎。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師講,在課堂上利用的媒體也多是粉筆、黑板和幻燈,教學過程顯得單調;而運用多媒體電子教室進行教學,可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使學生有新穎感、直觀感,能喚起學生的"情緒"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因人制宜,因材制宜
篇13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網絡通信方式,博客就是其中的一種信息、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博客應用于教學的意義是將互聯網過去相對獨立單一的信息,相互通訊,資料共享功能結合起來,進一步強化,變成一種集信息、資源共享、思想交流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方式,非常適應現代教育教學。
近年來,博客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應用,博客的興起為學科教學,特別是信息技術教學搭建了新的平臺,為師生提供了新的學習和交流方式,使教和學的過程更加協調,互動性更強。作為一種新的網絡交互方式,博客既是個人信息、資源管理、信息交流的平臺,又是記錄經驗和反思的工具。教師可以將日常的教學設計、教學經驗、教學反思、多媒體資料、課件等上傳到博客,使學生的學習超越時空限制。下面我就自己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對博客的應用談談一些看法。
1 博客可以作為教學資源的平臺
首先,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庫獲取資料,是教師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中學生對信息的篩選和自我控制力并不強,所以正確引導學生獲取資料尤為關鍵。教師可以事先做些工作,對課堂中可能用到的資料在網絡上進行搜索,將提供資料質量較好的網站在博客上做一些鏈接,將經過過濾的信息交給學生,讓學生進一步篩選、下載。這樣不僅避免了學生在網絡中接觸到一些不良的信息,也提高了獲取與本節課相關信息的效率,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其次,為了方便學生預習,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教學資料在博客上。課本上資料比較有限,教師還可以在博客上添加一些有趣的跟教學有關的背景資料。比如,在學習圖像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時,可以找一些圖片設計精品供學生欣賞,提高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學習表格數據的圖形化時,可以將一些案例的截圖放在博客上,供學生對比、分析。通過博客,可以彌補信息技術課本內容相對較少的不足,方便優等生進行進一步探究學習。
2 博客成為任務和學習評價的工具
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更關注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信息素養的培養。任務驅動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主要手段,教師可以借助博客,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上課前,教師將每節課的知識點、重點、難點和任務通過博客的形式給學生。一些任務需要傳送一些文件給學生,利用博客可以制作文件鏈接,既可以讓學生下載使用,又是對學生從網頁獲取信息能力的鞏固。由于博客是網頁形式,學生在感覺上更樂于接受,他們通過閱讀,能夠很清楚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需要完成的任務,并進行有目的的學習。在課堂評價階段,將學生的作品上傳到博客,與學生一起評價作品中的亮點,以及存在的不足,學生可以各抒己見,通過“回復”博客對作品進行評價討論。這樣教師不僅可以進行過程性評價,還可以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和進度。
3 博客成為師生間交流和在線答疑的工具
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師生之間產生積極的正向情感。師生間的有效交流是提高教學效率、推動學生進步、增進師生間感情的重要途徑。博客的出現,為師生的交流提供了重要平臺。使用博客交流可以克服面對面交流方式的局限性,實現師生間的非實時交流。博客注冊不需要使用真實姓名,學生可以更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建議來調整教學進度。通過交流,師生間增進了感情,相互之間多了理解和支持,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進一步開展。學生在博客上進行提問,教師在線進行答疑,這樣學生遇到的問題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其他學生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教師還可以在上面一些有趣的問題,供學生來研究、學習。通過點到面的輻射,使師生間雙邊教學活動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總之,博客作為信息時代新的網絡工具,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的關注,并逐步應用到各自的教學當中。信息技術教師在這方面應該走在前列,嘗試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利用博客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過程,同樣也是教師總結經驗教學、記錄課堂教學靈感的過程,也是學生拓展學習領域、進行相互交流的過程。如果把博客教學廣泛應用于學校的各個課堂教學中去,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我們每個教育者帶來更大的進步!
(江蘇省興化中學,江蘇 興化 2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