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語文集合知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我設置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相比較,而這種情景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于是學生展開聯想與想像,調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盡管多數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像,卻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現“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像,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它無疑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首先,在知識傳授中,充分利用語文課的特點,滲透思想教育內容。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歷史偉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棄疾、文天祥、譚嗣同等等,他們的愛國豪情充塞著青年學生的胸膛;張衡、蔡倫、沈括,他們之所以歷代被人們稱頌,是因為他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中華文明做出了貢獻;天山的壯麗,泰山的博大,黃山的神奇,三峽的秀美,內蒙的遼闊,都讓學生心向神往,愛國的熱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挖掘課文內涵,讓學生從中領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方法。《拿來主義》教會了學生如何對待傳統;《納諫與止謗》學生從中領悟了從諫如流的重要,自我批評的不可缺少;《〈吶喊〉自序》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偉人對真理的不懈追求;《阿Q正轉》讓學生了解了一個靈魂殘缺之人的可悲;《師說》可以讓學生屏棄盲目自大,養成求實好學的習慣。但是,在貫徹這一原則時,關鍵是把握科學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最忌單純說教,語文課不是思想品德課,即便是思想品德課又怎能僅憑說教就可以讓學生心悅誠服呢?
三、培養學生思考習慣
篇2
一、對高職教育中職業技能培養的理解
高職教育偏重于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對高職教育而言,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應成為教育教學的重點。但什么是職業技能呢?一般的理解就是實用性的專業技能。專業技能在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將專業技能等同于職業技能的認識傾向陷入了職業技能理解的誤區。因為專業技能并不能涵蓋職業技能的全部,從職業教育的角度來看,職業技能應該包括三個部分,即專業技能、心智技能與基本技能。三者之中,專業技能是主體,心智技能是內核,基本技能是支撐,這三者既有主次之分,又不可忽略其一。表面上看,三者似乎相互獨立,各不相干,究其實,卻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如同人的雙手、大腦與體質。
受過高職教育的人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是從事職業工作的最基本的條件,高職畢業生一般是在生產和銷售第一線工作,這些具體工作都需要具備與本職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對高職教育來說是必須提供的,或者說這是市場對高職教育的一個基本要求。
但僅僅具備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并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高職人才,優秀的高職人才還應該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之外的另一些能力,就是智力技能和現代社會必備的基本技能。所謂智力技能,包括對問題的分析、判斷、解決的能力,還包括與人交流、溝通、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甚至包括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智力技能是一個較寬泛的概念,滲透在職業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謂現代社會基本技能,是指書面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英語應用能力與計算機應用能力等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必須具備的通用能力。高職人才一般所從事的是現場工作,不僅自己要具有相應的動手能力,還必須具有與人協作的能力,不具備合作能力不僅會影響工作效率,而且對工作者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因此,無論從具體的職業工作要求還是從個體未來的職業發展來看,智力技能和基本技能的影響都是不可忽略的。智力技能與基本技能的培養應該和專業技能一樣,成為高職教育的重點。高職教育也只有將專業技能的培養與智力技能、基本技能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共同體,才能完成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使命和任務。
二、人文教育對高職教育的意義
目前,在高職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種傾向,就是重視專業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各高職院校的教育體系中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在高職教育中,人文教育對高職人才培養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體現在職業能力培養中的智力技能與基本技能的培養方面。
(一)人文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和價值
首先,從職業工作對智力技能的要求來看,分析、判斷、解決問題,處理矛盾以及與人交流、溝通與合作共事的能力,不是高職學生在生活中能夠自主完成的,必須在高職教育過程中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引導和訓練,而完成這種引導和訓練顯然是專業技能課程所無法承擔的,必須有相應的人文課程和有組織的校園人文活動作為主要的承擔者,高職院校的人文課程和從事人文課程教學的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成為重要角色。其次,從學生未來職業生活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在同一工作領域內的發展還是職業轉換的選擇發展,都要求其具備相應的智力技能與智力潛力,較寬廣的人文知識作為職業發展的基礎,相應的現代社會的通用技能作為提高職業活動質量的基本保障。而且從個體所受的教育影響來看,青年時代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因此,如果在高職教育階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學生個人職業的未來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再次,從整個社會發展對個人素質的要求來看,社會的長期發展需要個體整體素質的提高,而這種整體素質絕不僅僅是專業素質,更包括人文素質在內。高職教育的畢業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承擔者,其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不僅是對學生個人的責任,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二)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相融合的現實意義
首先,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好學生的理想信念問題,要使學生能夠樹立遠大理想,學會用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無限的滋養。同時,文化教育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領域。中國文化的主體精神,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主權意識、個人素養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其次,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近幾年來,我國就業市場發生諸多變化,給畢業生,尤其是就業市場滯后專業的畢業生造成一定的就業壓力。為解決這一矛盾,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在對人才市場進行調研和預測的基礎上,加快專業調整;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創業,這要求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通過創新精神的教育,使未來的從業者深切感受到創業的生存價值,不斷地進行奮進和追求,以實現遠大的理想和目標。
最后,提升高職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藝術修養也是人文素質重要的組成部分。藝術作品通過訴諸人們的感覺、感情、知覺和想象,陶冶人的情操,開闊人的視界,提升人的審美情趣,震撼人的心靈,提高人的品位。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未來從業者的藝術修養,使大批的高職畢業生走向職業崗位后,不僅能具有高水平的藝術欣賞能力和較高的審美情趣,還能使一些人發揮自己的藝術潛能,開展健康有益的文藝活動。這不僅能夠受到工作單位的歡迎,而且對整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提升,也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高職教育中職業技能培養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在高職教育中,要將人文教育與職業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職業教育的整體,這樣不但可以解決人文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問題,也有助于職業能力培養中專業技能與心智技能以及現代社會必備基本技能的協調發展。
目前,高職院校為了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數,使實訓實習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時又不僅不能增加總的課時數,而且還要逐步削減總課時,這就勢必要大大縮減理論教學課程。在理論教學課程中,專業基礎理論、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英語、高等數學、公共體育、大學語文孰輕孰重?確實很難說清。但簡單化地一刀砍掉哪一類課程、哪一門課程,肯定都是不明智的。這里,僅就專業教學確實要加強,實訓課時確實要增加的前提下,如何恰當對待高職院校人文教育課程的問題略陳己見。
篇3
項目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指導下,以實際工程項目為對象,先由教師對項目進行分解并作適當示范,然后讓學生分組圍繞各自的工程項目進行討論、協作學習,最后以共同完成項目的情況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針對中職生素質普遍不高的情況,通過示范項目讓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知識并架構起學習新知識的支點,然后運用知識遷移、協作討論來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二、項目教學法的教學設計
與傳統的教學法相比,項目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三個中心,即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際經驗為中心。所以,在教學設計時,需遵循以下原則:
1.創設可行的問題情境
教師設計問題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對問題解決活動學習知識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與監控的能力,促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學習和社會實踐中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結合實際生活,用“問題”來引導學生自學。
2.項目設計的層次性
學生是知識建構過程的主體,在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主動、有目的地獲取學習,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項目。因此,教師在進行項目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各類學生的知識、認知能力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計每一個模塊,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使設計的項目有層次感。
3.項目的設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
精心組織教學內容,讓學生共同參與,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更好地發現問題,使項目的設計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最終通過使學生的共同參與順利地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以此來提高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4.項目的設計要給學生的思考和嘗試留有余地
鼓勵和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和軟件的學習、幫助功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啟發學生親自去嘗試和探究去發現,鼓勵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學內容和項目實例的選擇應該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素材和依據。
三、項目教學法的實踐
項目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相關工作項目,提出相應任務目標,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在教師指導、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在做的實踐中,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索學習,領悟相關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相關專業技能,增強職業意識和興趣,享受成功的喜悅。例如,在計算機基礎Word教學中,教師以“小報制作——校園運動會”為項目課題,課前布置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圍繞主題制作小報,發動學生結合學校近期舉行的相關活動寫稿件、拍照片,同時運用網絡、報紙、雜志查找相關素材,設計小報圖樣,總結制作小報應具備的要素。
上課時,學生帶著小組成果來到機房,同組成員安排在一起,推選組長一名,協助教師幫助其他同學并起到帶頭激勵作用。組長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分配組員不同工作任務,組員合作完成項目任務。在小組中選一位同學擔任版面設計師,將草圖上的版面在Word中畫出來,再將其他同學輸入電腦中的文章和圖片插入其中。完成了自己工作任務的同學也到版面設計師周圍指手畫腳、出謀劃策,“你用紅色看看,紅色好看”“這一行字要變大、加粗,這樣醒目”……各抒己見的聲音不絕于耳。當組內成員遇到技術或資源使用等問題時,可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向老師、同學求助。教師在巡視輔導過程中,密切注意各組對知識點在理解和運用上存在的共性問題,及時在學生自學探究的過程中穿插講解。如“文字豎排、插入背景”“如何在正文隨意定位插入圖片”“怎樣改變文本框的形狀”等。對于格式設置(文字、圖片)、表格制作、版式設置(頁面、分欄、文本框)等重點和難點,教師根據全班同學掌握知識的程度和進度,及時講解、演示、點撥,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注意力集中、積極性高、求知欲強,有時若有所思,有時表現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教學中,要注意控制教學節奏,圍繞任務目標,努力做到寓學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在學生實際操作中給予恰當指導,通過一些實例誘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有實際困難時,啟發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引導他們一步步自行解決問題。例如,我提到在重大事件來臨前常有倒計時的說法,于是有位同學制作小報時就別出心裁,在報頭旁邊設計了一個倒計時,再配上動畫使小報顯出其獨特的藝術性。再比如,學生查到參賽選手資料,就設計了專題特寫:運動員風采,她設計的版面被大家公認最大方、最有新意。看到別人的作品,能極大刺激學生的創作靈感和欲望,許多學生都積極動手在畫圖等軟件里制作和處理有自己個性的作品。有些原來畏難厭學、迷戀網絡的男生,由于他們聰明好動,反應較快、接受能力較強,在項目工作中脫穎而出,發揮了自己的特長潛能,享受了成功的快樂,找回了自信也增強了學習興趣,有的還成為上機實踐課的骨干。
由于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學生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營造了創新思維的形成條件,培養了協作精神。在規定時間內各小組都出色完成了任務,由于打字速度不同,有先后而已。作品風格各異遠超過我的預想,小報布局、審美、制作無不體現了各組成員的智慧和汗水。
項目完成后,由每組推薦自己優秀作品供全班同學評析,對工作結果進行自我評估,再請教師和其他同學指出作品的優點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見,最后選出優秀作品給予獎勵。這種小組合作學習形成了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良性機制,將傳統教學中師生間的單向交流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自我評價,促進了學生間良好人際合作關系,而且也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
四、需要注意和解決的問題
1.項目教學法的初衷是讓學生獨立完成項目
這一過程中發現知識,解決問題,提高技能;實踐經驗也應該是學生自己摸索總結出來的,也不是教師灌輸的,因此,項目教學法的講解應該包括對重點教學內容的講解,其過程應該精練,最好是通過簡單的例子用實際操作的方法來進行,這樣學生才更容易理解、接受,為學生獨立完成項目打下良好的基礎。
2.項目活動中教師的指導要恰到好處
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指導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項目教學法的根本宗旨是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提高技能,因此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指導的尺度。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導不但使學生記憶深刻,還能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
3.項目總結必不可少
篇4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I Yuejiao
(Guangxi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Vocational school culture and corporate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docking, not only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but also reflec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ampus professional culture. How vocational colleges rely on "industry,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into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how to learn from excellent corporate culture, cultivate high-skilled professionals, students achieve "zero distance" to provide adequate employment occupational culture prepar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黨的十指出:“著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向新型工業化產業道路邁進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斷加速,對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面向社會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基本定位,提高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產業化人才質量和內涵建設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內在要求。學校與企業的深度融合正是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內涵建設的核心力量。校企合作過程中,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兩種分屬不同的亞文化融合必然產生碰撞,高職院校如何依托“產業、行業和企業”,有效地將企業文化融合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如何借鑒優秀企業文化,培育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校園文化,為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提供充分的職業文化準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1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存在差異
1.1 校園文化的內涵、特性及功能
1.1.1 校園文化的內涵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指高職師生在長期認識和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并積淀而形成的,是高職師生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等的總和,是辦學理念、治學水平、校園環境、教學科研水平、學風、校風、校訓、學生道德品質的綜合體現。校園文化主要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等方面。物質文化是前提和載體,精神文化是核心和靈魂,制度文化是規范和保障。
1.1.2 校園文化的特性
高職校園文化從一般意義理解是融入更多的職業屬性的大學校園文化。高職不同于專門從事研究型的本科院校,有其自身的特質性和功能。高職校園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一個子系統,除了有高校校園文化的共性外,也具備其自身的特質性和功能。
第一,專業應用性。高職院校培養的是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這一人才定位可以清楚地映射到校園文化活動大多是圍繞專業所開展的,除了培養“人格”發展外,還要培養成專業應用性的職業人才。
第二,職業定位性。職業性是高職教育自身獨具的需要充分彰顯和突出的特性。這個特性決定了高職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具有獨特的職業性。高職學生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能力外,還要提前進行職業定位和職業評估,強化自身的職業素養,提高職業技能訓練,才能更好地規劃職業理想、實現職業目標,完善職業道德。高職院校通過舉辦具有職業針對性的校園文化活動,學生不僅在寓文化于教、寓文化于學的氛圍中陶冶思想情操和豐富業余生活的同時,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也得到了培養和訓練。
第三,行業的指向性。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實行“2+1”或“2.5+0.5”的模式,1或0.5的教學實踐環節,旨在培養學生成為適應行業企業需要,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建設性人才。因此,高職院校依托行業辦學是高職培養人才的必然要求,是高職發展的趨勢。高職校園文化不可避免地滲透著濃厚的行業、企業文化理念和行為特征。高職學生由于提前定位了自己的職業而明確了其職業的行業指向性。學生便主動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吸取行業文化的精髓,自覺培養行業職業文化意識。
1.1.3 校園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立校之基,育人之本。學校是育人的主要陣地,文化也是育人的文化,目的是進行教學、科研、育人和社會服務,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其承載著:第一,從物質層面上體現為教育教學和科研的硬件設施上,遵守教育教學規律;第二,從精神層面上體現辦學理念、教育理念、校風學風等方面,遵循培養目標、行業特點和區域需求等方面,主要在教學互動、學生互動的教學兼融環節中表現出來的人際交流和思想碰撞而具有的鮮明教育性;第三,從制度層面主要體現在培育人才、規范教學秩序的各種規章制度和計劃上,遵守學生成長成才規律。
1.2 企業文化的內涵及功能
1.2.1 企業文化的內涵
企業文化是企業為了達到經營成功的目的,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遵循市場規律所逐步形成和培育起來的企業理念、企業精神、發展戰略的綜合體現,是企業員工普通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規范。包括企業的經營理念、管理理念、思維方式、行業準則、團體意識、企業形象、工作作風、員工的責任感等。
1.2.2 企業文化的功能
企業是以高效率地生產高質量的產品,盈取更大的利潤為目的的,包括企業文化產品也是以有形產品作載體。其承載著:第一,從物質層面上體現為生產產品所需要的廠房、車間、設備等硬件設施上,其以滿足生產工藝流程為前提;第二,從精神層面上體現為為員工爭取更大的福利待遇,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團隊合作精神和主人翁的責任意識,其核心是圍繞敬業、忠誠、利益,主要表現為激勵、獎懲;第三,從制度層面主要體現在遵循產品形成規律、成本核算規律和勞動價值規律上,其核心是保質求利。
由此可見,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存在諸多的差異,無論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還是從制度文化上都有著各自的不同點,校園文化培養的是專業化、職業化、行業化的人才,彰顯的是活潑、個性,而企業文化造就的是敬業、忠誠、利益的員工,彰顯的是嚴謹、規范、一致。因此,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不可替代。
2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現實意義
2.1 校企文化融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高等職業院校教育價值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質應用人才的綜合體現。國家對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決定了高職院校絕大部分畢業生要到企業就業,高職院校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習場所將從學校延伸到企業,到生產廠房、車間進行實習實訓或頂崗實習。學生面臨的是需要迅速融入到企業文化氛圍中,而企業需要的不僅是文憑和技能證書,還需要基本素質、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行“校企融合”,主動面向行業,融入企業,讓學生學習優秀的企業文化,形成良好的職業意識,才能更好地了解企業,適應企業和熱愛企業。
2.2 校企文化融合是辦學特色的需要
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是強校之源,興校之水。沒有特色的高職院校猶如一潭死水,止步不前,將難以長久生存。特色不僅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是高職院校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實力,也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魅力。高職的辦學特色不僅表現在專業特色、教學特色、課程特色、管理特色等方面,還應表現在校園文化特色方面。高職教育的建設者們只有站在高等職業長足發展和名牌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和打造特色和品牌文化,才能讓特色校園文化在特色高職院校中保駕護航;高職院校只有在文化建設上實行真正意義的校企結合,按照教育的辦法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與具有文化特色氛圍的企業進行深度融合,吸納企業文化的精髓和元素,“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方能百花齊放,彰顯特色的校園文化,才能突出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
2.3 校企文化融合是文化發展和提升的需要
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因素的影響,通過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和對接,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當今激烈競爭社會中企業競爭的現實性,感受到優秀企業文化的企業哲理、企業精神及企業素養,尤其是感受到在“優勝劣汰”的經營理念中的競爭與進取的意識與精神,感受到掌握專業知識,掌握一技之長在企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巨大作用,從而激發自身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高職院校通過吸收不同類型的企業優秀文化,建設特色的校園文化,使校園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生產經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念、行為準則等的總和。企業文化對員工的思想和行為起到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作用。企業可通過校園文化讓學生逐漸感受和了解,潛移默化地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準則,從而更好地建設、提升企業文化,實現校企文化建設的“雙贏”。
2.4 校企文化融合是培養畢業生“零距離”就業的需要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畢業生逐年增長,面對“僧多粥少”的就業趨勢,許多高職院校仍然普通存在著學生初次就業率很高,但是頻繁跳糟現象屢見不鮮,這說明學生缺乏對現代企業運營管理能力和基本素質,缺乏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提前將企業文化融入課堂、融入教學、融入實踐,學生要提前融入企業文化中,親身體會,掌握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方法,自覺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習慣,規范自身的行為準則,從而縮短就業的磨合期,最終成為現代企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快速、平穩地完成從“學生”到“企業人”的角色過渡,實現“零距離”就業。
2.5 校企文化融合是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的需要
職業素養是一種養成教育,它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在職業過程中對社會職業了解和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品質,它包括職業認知、職業能力、職業興趣、職業道德等。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除了依靠學校的知識的技能學習外,還要經過職業實踐和企業文化的陶治,才能得以良好的養成。高職院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必然要求高職在文化建設上注重企業文化參與,注重將校園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的要求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文化需求的畢業生。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教育必須融入優秀企業文化,使學生親臨其鏡,感受企業文化、企業精神帶來的魅力,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縮短在實際工作中的磨合期和適應期,為社會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3 高等職業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3.1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融入優秀企業核心價值理念,打造品牌校園文化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融入優秀企業核心價值理念的校園文化是打造品牌的最佳點。一方面,黨的十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因此,高等職業校園文化教育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教育主線,尤其是在校企文化融合與對接趨勢日益顯著的情況下,師生共同樹立信仰,確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才能抵御各種思潮的沖擊。另一方面,要引入優秀企業核心價值理念,高職院校要借鑒和吸納優秀企業之價值觀念、經營理念等觀念文化,把企業所崇尚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品牌意識、質量意識滲透到學校的校訓、校風、學風的核心理念中去,使學校的辦學理念和企業文化理念相互交融、相互影響。高職校園文化只有充分地吸納企業文化的優質因子和特色元素,營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豐富和發展校園文化內涵,才能更好地培養高質量的專業技能人才,才能打造特色的品牌校園文化。
3.2 提高文化實力和競爭力,邀請企業參與,共建特色校園文化
黨的十指出:“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營造有利于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文化人才培養的搖籃,只有不斷提高校園文化的實力和競爭力,才能更好地推動校園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才能快速地培育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文化產業人。但是校園文化建設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和鼎力支持。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只有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校園文化建設專題報告會,邀請企業知名人士或杰出代表為校園文化建設出謀策劃,獻計獻策,為高職培養高素質文化人才營造良好的特色校園文化環境,才能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更快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3.3 提升職業素養,融企業文化入課堂與實踐,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職業素養是一種養成教育,它始終貫穿于高職教育,高職的教育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育,因此,高職校園文化教育,應重視與企業進行職業素養文化對接的教育。只有融企業文化入課堂與實踐,深入學習和研究優秀企業文化,不斷地提升職業素養,才能實現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才能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1)成立專門學習和研究部門。高職院校實施校企合作是職業發展的趨勢,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在要求,是符合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實際,高職院校通過成立專門的學習和研究與企業文化對接的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校企文化建設和調研工作,學校或系部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踐鍛煉,學習感受企業文化底蘊,教師在課堂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企業要求融入教學中,使學生能在課堂上感受企業文化的熏陶,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的訓練,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
(2)改進課程內容設置與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也是實現校企文化對接和融合的重要環節。企業需要的是能適應行業的專業人才。只有將企業優秀文化理念滲透到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學模式等教學的各個領域中,使學生的課程學習、畢業設計活動更貼近企業和市場,才能讓學生了解到企業文化的理論知識和精髓,才能使學生學會適應、融合文化的各種方法,既為企業挑選優秀畢業生創造機會,又為畢業生盡早了解企業,做好充分就業的心理準備。教學方法上也可以運用項目驅動教學法,融入企業管理理念,讓學生模擬企業生產、管理等實際運營模式完成項目,在模擬中鼓勵發揚團隊合作、互助精神,教師有意識地在完成項目過程中融入職業道德和企業文化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企業文化的教育。
(3)加強基地建設,突出實踐教學,培養“準職業”人。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邀請企業管理層知名人士到校開展校企文化的教育活動,聘請企業技術能手或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到學校參與教育教學、實訓管理等工作;校園內的實訓場所布置中,按照真實的企業環境、企業文化進行布局,利用仿真職業文化的影響,使學生受到企業文化的浸染,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目標。同時將實習實訓基地延伸到企業,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實訓、頂崗實習,讓學生成為“準職業”人, 此外,學生在校內實習過程中,作為企業的“未來員工”,完全按照企業的管理制度和運營模式進行實踐操作,學生在接受特色文化教育的同時領悟到了企業的嚴格管理,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與有機結合,營造全新的校園文化育人環境,極大地促進了校企文化的融合,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3.4 創新校園文化活動載體,實施全方位“校企結合”的特色校園文化
黨的十指出:“文化引領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不竭動力。文化一旦停滯僵化,就必然走向消亡。”校園文化建設也一樣。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圍繞專業性、職業性、實踐性、競爭性,積極引進企業創新文化,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樣化的特色校園文化格局,通過各類活動為載體支撐全方位的“校企結合”,不斷創新校園文化活動。
(1)通過運用企業的創新意識、創新理念、創新科技成果融入到各類校園文化的專業技能競賽和科技活動中。舉辦科技成果展示會,通過開展企業區域調查或組織學生親臨企業參觀,了解科技發展的態勢和現實創新的需求,通過開展仿真企業員工比賽競技的校園競技比賽,將成果給予展示,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
(2)校企聯誼合辦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校企雙方可以通過聯誼合辦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來實現校企文化融合。如邀請優秀的師生參加企業的技能大賽;邀請企業人員參加學校舉辦的藝術文化節和專業技能競賽等,將企業文化滲透到學生的課外活動中。高職院校通過校企文化對接,將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核心內容進行轉移,由原來傳統的社團文化、素質匯報演出、科技文化藝術節轉移到具有企業文化滲透的素質拓展訓練、模擬面試職場、職業生涯規劃、訂單式學生成果匯報演出等具有社會化、企業化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創新校企聯誼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了解、接受和認同企業文化,將責任意識、創新意識、科技意識等企業文化充分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
總之,校園文化必須把引入企業文化作為一項常規內容來建設,不能只搞一陣風,過眼煙云,而是要常抓不懈。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與對接,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其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區別,它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也體現出了高等職業院校特有的特色校園職業文化。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學習黨的十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學習出版社,2012(11).
[2] 郭偉才.淺談職業院校企業文化建設[J].企業技術開發,2010.29(15).
篇5
跨文化交際的成敗與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和非語言能力息息相關。目前,雖然高職英語教學從教材到教師已經開始關注如何培養學生的交際應用技能,但大多數的課堂教學還仍然停留在語言能力培養這一方面。長期以來,非語言能力的培養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課堂外的內容也沒有被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一直注重的是學生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形式的教學,而忽視英漢語言內涵的文化差異,忽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對外交流時出現許多語言障礙。特別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師生對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的認識還比較低。語言作為文化的產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不同的對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如何表述一個思想,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如何說”、“不說什么”,有時候比“說什么”更加重要。因而,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非常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狀況不容樂觀,從提高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意識上來講,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長期以來,教學指導思想一直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英語教師普遍超負荷工作,另外由于經費問題,教師出國進修和培訓機會少,很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養。
2.英語教學中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教學中仍然停留在課本+粉筆+黑板的傳統的教學手段上。教師以講解課文、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難以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即便學校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立體化多媒體教材,一些教師怕麻煩或不愿意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未能完全發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的功效。
3.課時的局限性,一周4學時的課堂內教學,教師做到聽、說、讀、寫面面俱到,學生的英語輸入量偏小,應用英語的機會少,聽說能力得不到平衡發展。第二課堂和學生社團活動受到各方面制約,難以保障按計劃實施。
4.隨著擴大招生規模,教學班型人數過大,不利于教學雙邊活動的開展,特別是聽說技能培養,一對一指導更落不到實處。
5.學校教學模式單一,英語教學缺乏足夠的分類指導,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壓制。學習的積極性受到了挫傷。這使得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得不到脫穎而出的機會,在應用能力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培養。
6,應試教學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學生埋頭于測試的題海中,教學側重習題,有效的課堂組織教學被嚴重沖擊。
上述種種問題的存在,迫切地需要我們必須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對英語教學進行改革,探索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和對策。更好地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
三、措施與方法
目前,高職學生英語基礎差,語言積累少,但由于受課時的限制,不能一味地重復打基礎,應該把有限的學時主要用在培養應用交際能力上。而把語言知識積累放在課后和第二課堂中在教師指導下或社團活動中來完成。最后實現外語教學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這需要從以下幾點加以改進:
1.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自身文化素質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是指導者、引導者、組織者。因此首先教師娶轉變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對交流的阻礙作用。認識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加強文化方面的學習。第二,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只有教師具備了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教學。著重研究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利用各種語言要素和非語言要素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2增加文化內容的教學,拓展學生文化知識面
首先,開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選修課程,如世界貿易地理、中西文化比較、跨文化商務溝通、跨文化電影賞析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其次,在其他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也應注意文化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掌握背景知識,包括作者、民族風俗、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方面,擴大學生的文化知識面。
3.構建和諧的學習環境。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新模式
學生外語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意識培養需要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支撐和教學模式更新,這就必須能夠以各種形式和各種手段向學習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外語語言輸入信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切實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并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新模式開展教學。設立情景交際的模擬內容和教法,多次反復制造相同或相近的交際情景,豐富言語來源,轉換語言方式,用類似、間隔、交叉等不同方式的演練法,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語用環境,快速掌握所學語言知識,使學生對語言的認知感大大增強,語言交際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4.加強語言的實踐鍛煉,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篇6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46 [本刊網址]http:∥
融合式教育是在整體教育理念下傳統教育模式向現代教育模式演進的一種方式,是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學科體系的知識擱置在一起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習者在進行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提升實踐能力的全新人才培養方式。在高職公共課教學中,采用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術“1+1”融合教學模式,需要調動學校、教師及學生各方面的積極性,綜合各種教學媒體與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使學生在接受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提升專業素養。
一、高職公共課進行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術教育“1+1”融合教學的必要性
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注重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而忽視文化素質教育,公共課教學存在著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術教育相背離的現象,這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高職院校公共課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對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融合的途徑進行探索,了解高職院校公共課教學“1+1”融合教學模式對完成高職教育任務與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改變高職教育忽視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實現二者由相互背離到有機融合的轉變。
(一)高職院校片面強調專業技術教育的缺失調查
高職院校文化課長期處于被冷落的地位,究其原因是高職教育培養專業技術人員的目標決定的,因此,多數高職院校注重學生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與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公共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文化課多被設置為考查課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這是導致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普遍較低、粗話臟話脫口而出的原因,醉醺醺上課、在網吧里過周末等現象,都是由于校方長期不重視文化素質教育的結果。因此,在高職院校進行教學改革,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建構適應現代教育理念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新的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尋求解決高職教育片面強調專業技術而忽視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就成為公共課繼續生存與發展的契機。
(二)高職院校建構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術“1+1”融合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整體性教育原則是在當代教育體制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高職教育統籌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注重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術知識的協調與平衡。專業技術教育根據社會需要為從事某一專業的人員設置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培訓,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化、系統化的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與人文素質的提升,對二者進行“1+1”融合教學方式是符合整體性教育原則與社會對人才需求方式的全新人才培養模式。
二、實現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術“1+1”融合式教學的有效途徑探析
為適應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綜合實用型人才的要求,高職教育要既注重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與專業技能的訓練,又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與人文精神的提升。因此,我們提出高職公共課教學中融入專業技術知識的“1+1”融合式教育理念,這不僅可以使高職學生在接受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學習專業技術知識,還可以改變高職教育只注重專業技術知識學習而忽視人文知識學習的現狀,提升公共課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程度。在高校教育體系中,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二者并非彼此獨立的存在,實施過程中無須嚴格區分先后主次,而應當有機地結合起來,融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與方法于專業教育之中,并以此推進專業教育的發展。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術“1+1”融合教學模式將會促進課程體系的重建,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
(一)改變陳舊教學觀念,建構適應“1+1”融合式教學的學科體系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公共課教學滿足于課堂上的學習而不注重與實踐知識、專業知識的結合,這是導致公共課逐漸被邊緣化和受到冷落原因之一。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轉變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建構適應高職教育特色與高職學生特點的學科體系。因此,我們提出在高職院校公共課教學中推進以公共課為基礎、以專業課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以公共課為專業課服務的課程設置和教師在公共課中教專業、學生在專業課中求修養的教學改革,從而建構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1+1”融合教學模式。高職教育不是單純的專業教育,它是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伴生的體系。根據高職院校的專業特點與人才培養需要設置相關課程,注重公共課程的基礎性與應用性,凸顯職業院校的特色。如關注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禮儀培訓、新聞專業學生重拾國學經典、土建專業學生開設繪畫繪圖展等具體措施,從課程設置上把專業技術教育融入到文化素質教育之中。
高職院校應該重新整合課程設置體系,在學科建設與教材選擇上選擇融入了專業知識的基礎課程,注重公共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術知識的融合,融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為一體,即注重專業知識的學,又注重個人素質的提升。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學生在學習公共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專業素質,實現人文知識與專業技術知識的融會貫通,使學生在公共課教學中不僅學習到公共基礎知識,同時能夠學到專業技術知識,凸顯職業學院的專業特色,從而使公共課在高職教育中的位置與重要程度得到提升。
(二)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
我們本著推陳出新、合理兼顧的原則建構公共課與專業課的融合性課堂,實現專業課與公共課的有效銜接。作為公共課的教師,要掌握并且熟練運用“1+1”融合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專業知識的傳授融入到基礎教學中,使學生接受通識教育的同時提升專業素養。這就需要公共課老師在掌握本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具備專業技術知識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這就需要公共課老師在牢固掌握本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打造一支“博洽多聞”的公共課教師隊伍,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做到駕輕就熟。
鑒于公共課教師多數是從高校來到高校去,缺乏專業知識背景,大部分教師處于能教而非會教的狀態,因此,公共課教師應積極尋求各種有效途徑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獲取與課堂教學相應的專業知識。這就需要公共課教師通過專業知識講座、網絡平臺、向專業教師學習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學習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應對專業技術與文化素質教育不同學科間的融合與滲透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院方也應積極支持并鼓勵公共課老師接受繼續教育,為教師創設學習機會,提供便利,從而順應一體化的教育潮流,打造一支既具有公共課基礎知識又具有專業技術知識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為建構適應高職學生特點的“1+1”融合教學模式提供知識與人力資源保證。
(三)提升教師課堂駕馭能力,建構“1+1”融合式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是教師堅守的陣地,課堂不僅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更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是學生充分自主的舞臺。教師通過課堂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職業能力、實現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教師與學生的配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重新整合課程設置體系,打造一支特色鮮明的師資隊伍,為扭轉高職教育只重視專業技術教育而忽視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轉變高職教育理念與管理模式提供依據
公共課教師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內容,打破教材本身的局限性,做到公共課教學內容以學生的專業知識與職業發展方向為導向,避免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相脫離,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素質教育與技術教育、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建構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1+1”融合式課堂教學模式。
三、高職公共課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術“1+1”融合式教學效果分析
高職公共課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術“1+1”融合模式,把文化素質教育與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術教育相結合,符合高職教育要求與高職學生特點,能夠凸顯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有利于高素質綜合實用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提升高職院校公共課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1+1”融合教學模式能夠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教學實踐證明,采用“1+1”融合模式教育出來的學生,其觀察力、思考力、認知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都明顯提高,這符合社會對一專多能的綜合實用型人才的需求,因而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施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術“1+1”融合模式進行教學,可以使高職學生在學習公共課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習專業技術知識,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競爭能力。
(二)“1+1”融合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公共課教師的職業素養
篇7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化,實現教育的跨越式,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它課程的整合。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和,業已拉開帷幕。網絡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動力推動著教學內容、教學、教學技術以及教學過程中的一切因素進行革命。隨著網絡技術在學校教學中的廣泛運用,網絡環境中的教學以其特有的性和高效性,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顯示出獨特的內在魅力。
語文,是人們從事學習、工作,賴以思維并進行交際的基本工具。當信息化成為當今人類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網)、E-mail(郵件)、Archie(信息查詢)、Netnews(網絡新聞)等多種服務正在明顯地改變著人類交往、學習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時候,傳統的語文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網絡環境下閱讀和寫作方式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在閱讀方式上,將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從單純閱讀文字發展到多媒體電子讀物,并在同電子資料庫對話中進行高效率的檢索式閱讀;在寫作方式上,將從手寫走向鍵盤輸入、掃描輸入和語音輸入,從傳統純文本寫作到超文本結構的謀劃與寫作,并在與電子資料庫對話中走向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以及在遠程交流中閱讀與寫作的協同化和群體化(如上傳、下載、聊天等)。網絡環境下閱讀和寫作方式的這些變革,是不以傳統的經典的語文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
,我國大多數中學語文教師機能力還不強,掌握網絡技術和學習新的閱讀及寫作方式都存在著很大的困難,語文教育者對于現代信息技術與本學科教學整合的爭論多于行動,因此,我們必須正視現實,轉變觀念,認識網絡,積極探索基于網絡環境的新型的語文教學模式,大力促進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課程的整合。
(二)
所謂網絡環境,是指構成國際互聯網(Internet)以及與國際互聯網相連的局域網絡物理空間的各種硬件設備,以及形成網絡正常運行空間的各類軟件。網絡信息,是指網絡上儲藏著的各種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內容本身、記錄信息的載體、信息的表達形式、信息組織的結構和信息傳播的手段等要素。網絡教育信息資源是指經過人們選取、組織、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網絡信息資源的內容特點,在數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種類上呈現多類型、多媒體、跨地域、跨語種的特點;在分布上是分散、開放但具有獨特的超文本鏈接和模糊檢索關聯的統一體;其形式特點則凸顯出交互性,基于電子平臺、數字編碼基礎上的多媒體超越了傳統的信息組織方式,集中了語言、非語言兩類符號,能從一種媒介流動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說同一事件,能觸動人類的不同感官經驗,在本質上成為人機互動的共享媒體;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時效性、強轉移性、強選擇性和高增值性等特點。網絡信息資源的上述特點,決定了網絡環境下的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這就恰恰應合了人本主義和素質教育倡導的主旨。當不少語文教師正在對傳統的CAI課件欲做不能、欲罷不舍的尷尬局面中,基于網絡環境的語文教學,已經展現出更廣闊的天空。一位具有感和責任感的語文教師,不能不對此予以強烈的關注和積極的投入。
語文教育信息資源是網絡信息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它在網絡計算機上的存儲位置,可分為泛在資源、導航資源和本地資源。泛在資源即未做過信息的學習網站,包括大型網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廣泛存在的網絡信息資源。導航資源一般作為學習的輔助材料,它通過目錄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資源的信息工作。P2P導航資源,是頁面到頁面的組織方式。它主要以標題的形式組織信息資源,點擊標題即可到達文章的真實IP地址;S2S導航資源,則是站點到站點的組織方式,如網站首頁的友情鏈接等。本地資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務器或計算機上的信息資源,內容經過深度加工,結構良好,如CSC電子備課系統、K12教學資源等也屬于此類資源。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結合學校的網絡硬件環境實際,選擇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資源。
近兩年來,中文網絡教育資源與日俱增,以語文教學為主題的教育網站也有了一定的數量。過去語文教師中只有極少部分的先行者費時費力封閉式地制作課件輔助教學的狀況,將由于網絡環境中教學資源的日益豐富和開放而得到根本的改變。如下列的教學網站(頁)就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
作文快車(/~zuowenpal)
作文教學網()網上免費作文集,每周作文教學,語文教參,作文論壇,學生bbs。
作文島(/~zowendao)
中學語文網(/helixing)有不少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體課件。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中小學flash課件下載,超大規模教學論文庫,教案庫、教師交友,php維護,強勁數據庫支持。
中小學生作文網(/index.htm)
中山語文()
中基網語文教育(/xueke/yuwen/index.htm)
正宗語文網(/~zowendao)
語文之友(/~lzyjm)
語文在線課堂()
語文網園()"語文教學與多媒體網絡"相結合,有各類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
語文網絡教育頻道()
語文大觀園(/~wcunzhi)大語文網站,有邏輯、修辭、詩詞、對聯、開心果園等版塊。
語文E網()
一葦渡航()
新華拼音輸入法()新華拼音輸入法,漢語拼音文字,中文速記,漢字編碼,語文現代化,中國語言文字,漢語普通話。
網上語文課堂(/index.htm)華南師大中文系網上教學課題組主辦。
網上語文課堂()提供語文教學輔導及高考信息。
天方網()初中語文學習輔導與練習,并提供解答。
人教社中學語文(/zhongyu/index.htm)
全語文五程式學習鑰匙方略()課題組的一些資料和活動的最新信息,語文學習的討論和研究,文學社、課件、教案等。
黃金書屋-成語故事(/book/41/104005.html)
漢拼文與文字碼(/%7Ehpwen)
高中語文輔導站()
高考語文復習教與學()
高考網址(/gaokao/url.htm)會集全國各地高考網址,其中有大量的語文教學資源。
成語查詢系統(/file/utility/otheru/2000083104.shtml)
K12-語文教學天地(/teacher/sub_edu/chinese)
4U電腦書庫()中華文化通志,漢語大詞典,中華古漢語字典的Internet版。
(三)
近年來,隨著當代信息技術向基礎教學領域的迅速擴展,信息素養(InformationLiteracy)及其培養在各國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美國對中小學信息素養的要求,簡而言之有以下八條:1、具有信息修養的學生能有效和高效地獲取信息。2、能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3、能精確地創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與個人興趣有關的信息。5、能欣賞作品和其他對信息進行創造性表達的。6、能力爭在信息查詢和知識創新中做得最好。7、能認識信息對民主的重要性。8、能實行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根本的教學目的,就是要訓練者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以信息論看理解能力,它應當包括高效獲取信息,熟練、批判性地評價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儲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達能力,則應當包括運用文本和超文本表達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將以上一整套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語文的理解和表達體系中,閱讀與寫作是最重要的板塊。如前所述,在信息社會的環境下,閱讀和寫作方式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因此,我們必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大力培育學生的信息素養,指導學生學會網絡環境下的閱讀和寫作。
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大致有五種類型:一是為大體了解讀物內容的瀏覽性閱讀,二是為透徹理解讀物內容的理解性閱讀,三是為獲得審美愉悅的鑒賞性閱讀,四是為提高寫作能力而進行的借鑒性閱讀,五是為研討特定的探究性閱讀。從當前的語文教學現狀看,瀏覽性閱讀(博覽)和探究性閱讀(精讀)未能受到重視。因此,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應以博覽精讀為目標,使學習者以現代化的開放性的閱讀心態,適應網絡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資源特征和呈現方式,適應信息社會對新一代公民文本表達并兼具超文本表達能力的要求。
瀏覽性閱讀要求是經常瀏覽書報雜志和網絡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準確篩選所需信息。探究性閱讀則要求圍繞專題搜集、整理相關材料,并能針對專題提出自己的某種見解。閱讀過程中的瀏覽與探究,整體教學過程中的閱讀與寫作,都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在上,可以指導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按照點圓式信息傳輸路徑閱讀大量的有關文本,并進而開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動。在教學過程上,湖北省李克剛老師設計過如下的學習流程:1、明確方向,提出建議。如在教學《記念劉和珍君》時,組織學生在Internet環境下,以"傳記文學"為方向進行閱讀,進而要求學生在網絡上把該文改寫成《劉和珍君傳》。2、主題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確方向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搜集某一主題的相關資料,制作讀書卡片,初步篩選、收集信息。如在開展《祝福》閱讀教學時,有的學生就通過搜索引擎在網上尋找相關信息,把魯迅筆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進行。3、歸納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導學生對各種資料進行歸類,學生整理歸納信息的能力。4、展示觀點,深入認識。在占有大量信息并進行初步歸類加工后,引導學生繼續完善、加深對閱讀主題的認識,對重點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從不同角度去認識、理解事物事理。在網絡環境下可以組織學生在聊天室里寫作,發表看法,交流意見,衍生創造出新的信息。
網絡環境下以博覽精讀為目標的閱讀,是以信息論為指導,以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信息素養的教學模式。學生的閱讀對象除了傳統的書籍報刊外,還有更為豐富的即時的網絡資訊、多媒體信息。通過博覽精讀,學生將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為聯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條件,從而擴大學習時空,激發寫作興趣,有效地強化作文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時下的網絡空間已經為學生發表作品提供了極為自由和廣闊的陣地,學校、學科、班級、個人主頁正層出不窮,E-mail(電子郵件)、ICQ+Netmeeting(網絡尋呼+聊天室)、BBS(電子公告欄)等也都可以成為學生發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載體。學生對作品發表欲的滿足,將直接激發創作欲,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語文能力和信息素養的同步提高。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桑新民博士指出:"網絡教育模式必須完成教師灌輸為主向學生自主與協作學習為主的性轉變"。教師有各自不同的專業,但各專業教師共同的使命則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網絡技術當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靈丹妙藥,但毫無疑問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包括語文科在內的各專業教師首先必須自己先學會高效地學習。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
[]
1、陳至立:《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的報告》,
2、桑新民:《基礎教育如何迎接數字化生存的挑戰》,《人民教育》2001年(8);《從印刷走向信息時代》,《福建教育》2001年(3)
3、李克剛:《網絡環境中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