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國民經濟主要指標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國民經濟主要指標

篇1

原標題:對新疆人均國民經濟主要指標的分析

收錄日期:2012年10月30日

新疆地處邊疆,在許多方面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均存在差距。本文從人均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出發,以若干主要年份的數據為基礎,探討了新疆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了縮小新疆與全國差距的對策。

一、主要年份新疆人均國民經濟主要指標與全國對比分析

(一)從生產總值看。新疆人均生產總值1978年為313元,1990年為1,713元,2000年為7,372元,2009年為19,942元,2010年為25,057元。而同期全國的水平為381元、1,644元、7,858元、25,608元和29,992元。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除1990年外,新疆的人均生產總值均低于全國水平。1978年與全國的差距僅為68元,2000年為486元,2009年為5,666元,2010年為4,935元。

(二)從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看。新疆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978年為106元,1990年為595元,2000年為3,368元,2009年為13,181元,2010年為16,312元。而全國同期該指標分別為50元、389元、2,444元、16,830元和20,741元。數據顯示,新疆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在1978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別高于全國水平56元、206元和924元,2009年和2010年則分別低于全國水平3,649元和4,429元。

(三)從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看

1、人均擁有的糧食。新疆該指標的情況為:1978年為303.0公斤,1990年為453.8公斤,2000年為446.2公斤,2009年為537.1公斤,2010年為530.1公斤。而同期全國的水平為319公斤、393.1公斤、366.1公斤、398.69公斤和409公斤。除1978年外,其他年份新疆人均擁有的糧食均高于全國水平。1990年高出60.7公斤,到2010年高出121.1公斤。

2、人均擁有的棉花。新疆該指標的情況為:1978年為4.5公斤,1990年為31.4公斤,2000年為82.8公斤,2009年為117.7公斤,2010年為114.2公斤。而同期全國的水平為2.3公斤、4.0公斤、3.5公斤、4.8公斤和4.5公斤。顯然,1978年新疆該指標低于全國水平2.2公斤,其他年份新疆人均擁有的棉花則遠遠超過全國水平,1990年為全國水平的7.85倍,2,000年為全國水平的23.66倍,2009年為全國水平的24.52倍,2010年為全國水平的25.38倍。

3、人均擁有的油料。新疆該指標的情況為:1978年為8.5公斤,1990年為26.1公斤,2000年為33.2公斤,2009年為29.8公斤,2010年為30.7公斤。而同期全國的水平為5.5公斤、14.2公斤、23.4公斤、23.7公斤和24.2公斤。不難看出,在各個年份,新疆人均擁有的油料均高于全國水平。

4、人均擁有的豬、牛、羊肉。新疆該指標的情況為:1978年為7.9公斤,1990年為18.6公斤,2000年為42.4公斤,2009年為46.5公斤,2010年為48.6公斤。而同期全國的水平為9.1公斤、22.1公斤、37.6公斤、44.4公斤和45.8公斤。從以上數據看,1978年和1990年新疆該指標低于全國水平,其他三年則超過全國水平。

5、人均擁有的原煤。新疆該指標的情況為:1978年為884公斤,1990年為1,408公斤,2000年為1,546公斤,2009年為4,108公斤,2010年為4,575公斤。而同期全國的水平為650公斤、950公斤、1,100公斤、2,230公斤和2,420公斤。從數據看,新疆人均擁有的原煤在各個年份均高于全國水平,且差距有擴大的趨勢。1978年高于全國水平234公斤,1990年458公斤,2000年446公斤,2009年1,878公斤,2010年則進一步擴大為2,155公斤。

6、人均擁有的原油。新疆該指標的情況為:1978年為289公斤,1990年為466公斤,2000年為1,021公斤,2009年為1,171公斤,2010年為1,179公斤。而同期全國的水平為108.82公斤、121.84公斤、129.09公斤、142.33公斤和151.75公斤。從以上數據看,新疆人均擁有的原油在各個年份均高于全國水平,且差距有擴大的趨勢。1978年高于全國水平180.18公斤,1990年344.16公斤,2000年891.91公斤,2009年1,028.67公斤,2010年為1,027.25公斤。

7、人均發電量。新疆該指標的情況為:1978年為173千瓦小時,1990年為468千瓦小時,2000年為1,011千瓦小時,2009年為2,664千瓦小時,2010年為3,131千瓦小時。而同期全國的水平為268.36千瓦小時、547.22千瓦小時、1,073.62千瓦小時、2,790.07千瓦小時和3,144.77千瓦小時。

從以上七個指標看,新疆在人均擁有糧食、棉花、油料、豬牛羊肉、原煤、原油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新疆人均發電量在各個年份均低于全國水平,但除2009年外,差距在縮小,1978年與全國的差距為95.36千瓦小時,1990的差距為79千瓦小時、2000年的差距為62.62千瓦小時,2009年的差距擴大為126.07千瓦小時,2010年又縮小為13.77千瓦小時。

(四)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看。新疆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8年為179元,1990年為699元,2000年為2,066元,2009年為5,490元,2010年為5,104元。而同期全國水平分別為162元、726元、3,085元、9,942元和11,708元。除1978年外,全國水平均高于新疆,且差距在1990年為27元,2000年為1,019元,2009年為4,452元,2010年則進一步擴大為6,604元。

(五)從海關出口總額看。新疆人均海關出口總額1978年為0.8美元,1990年為23.2美元,2000年為66.5美元,2009年為644.6美元,2010年為789.3美元。而同期全國的水平為10.13美元、54.31美元、196.62美元、900.42美元和1,176.63美元。從以上主要年份看,全國水平均高于新疆。差距從1978年的9.33美元擴大為2010年的387.33美元。

(六)從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看。新疆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978年為57元,1990年為746元,2000年為4,913元,2009年為14,129元,2010年為17,113元。而同期全國的水平為22元、623元、5,076元、19,541元和22,619元。顯然,2000年以后,全國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開始超過新疆的水平,且差距在擴大,從2000年的163元擴大為2010年的5,506元。

二、縮小新疆與全國差距對策分析

(一)優化新疆產業結構。從以上分析數據看,新疆人均國民經濟主要指標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要從優化產業結構入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加快新疆當地工業、服務業發展,并注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長效機制。如新疆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如何使新疆的旅游業從全國的旅游景區中脫穎而出,就顯得至關重要。

(二)發揮新疆資源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值。新疆擁有諸多的資源優勢,但必須要加強產品的深加工,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將資源優勢變成產品優勢,這樣才能提高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如新疆人均棉花擁有量遠遠高于全國水平,但新疆對棉花的深加工能力卻未達到先進水平。在前述主要年份,新疆人均擁有的原煤和人均擁有的原油均高于全國水平,但新疆人均發電量在各個年份均低于全國水平,這些都表明新疆在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方面還需要花大力氣才能使新疆的資源優勢真正得以發揮。

(三)利用新疆地緣優勢,擴大與周邊國家貿易。新疆與周邊諸多國家接壤,具體來看,東北部與蒙古國毗鄰,北部同俄羅斯聯邦接壤,西北部及西部分別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國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共和國、巴基斯坦共和國、印度共和國接界。要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開展對外貿易。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口岸的逐步開放,新疆與周邊國家的對外貿易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機會與挑戰并存,周邊國家的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時對貿易活動就會產生影響,因而要把握時機,在雙贏的策略中開展對外貿易。

綜上,通過新疆人均國民經濟主要指標與全國的對比,明確新疆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探索縮小差距的路徑,這對新疆經濟全面發展有積極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篇2

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展歷程中,由聯合國公布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體系有兩個: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和國民經濟賬戶體系:

1.1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

聯合國于1971年發表的《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也稱其為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簡稱MPS),它是前蘇聯在總結1925年以來計算國民收入的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一套核算方法和體系,主要用于蘇聯和東歐等計劃經濟國家,也稱東方體系,我國早期也采用這套核算體系。

MPS的理論依據是:社會生產就是物質生產,只有創造物質產品或者作為物質產品生產過程直接延伸的活動才是生產活動,其他活動都是非生產活動。據此,全部社會產品都是由物質部門生產的,物質產品的價值總和就是社會總產值。因此MPS只需著重考察物質產品的再生產過程,即反映物質產品的生產、物質產品價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物質產品的使用構成和具體去向,等等。

MPS采用限制性生產的概念, 它把經濟生產的定義只限于物質產品生產和生產性勞務, 只承認物質生產才是生產, 相應地, 社會產品只是物質生產部門的生產成果。從使用價值看, 物質產品由工業、農業和建筑業三大部門生產, 社會產品就是這三個部門所生產的物質產品。從價值形成過程看, 物質產品的價值除三大部門所創造的價值外, 還包括貨物運輸業和商業等流通部門追加在商品中的價值。 所以,MPS把工業、農業、建筑業、貨物運輸業和商業通稱為五大物質生產部門, 這五大物質生產部門的生產活動成果, 構成了MPS的社會產品價值核算的內容。

1.2國民經濟賬戶體系

國民經濟賬戶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簡稱SNA)首創于英國,它是依據歐美發達國家的核算理論和實踐制定出來的方法體系,故也稱西方體系。

相對于MPS而言,SNA有三個顯著特點:

SNA是依據綜合性生產觀念組織核算的。它認為:人類的各種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活動都是生產活動,換言之,生產的本質不在于是否提供物質產品,而是在于是否創造新的使用價值或效用。

SNA還充分運用了現代經濟分析中的投入產出分析,資金流量分析,資產負債分析和國際收支分析等工具,這些大大擴充了SNA的核算內容和分析領域。

SNA是一種以賬戶形式和復式簿記法組織起來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種核算方法能夠保證整個核算體系的邏輯嚴謹。

SNA則采用綜合性生產觀。按照這種生產觀, 凡是創造效用并取得收入的活動, 除去非法活動外, 不管是生產物質產品還是提供各類服務, 一律看作是生產活動, 即SNA將服務部門與物質生產部門等同看待, 歸入生產部門,也就是說, SNA的生產范圍除了包括農業、工業、建筑業、貨物運輸業、商業等物質生產部門外, 還包括了除個人自我服務以外的各個社會服務領域。因此,SNA的社會產品― 商品就是有形的物質產品與無形的勞務產品的合稱,這樣, SNA的核算范圍就不僅包括物質產品, 而且也包括勞務。顯然, 其核算范圍比只計及物質產品的MPS就大多了。

2.MPS與SNA的比較

2.1概念比較

對整個社會產品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的核算,構成了整個國民經濟核算的中心內容,但對什么是生產活動,什么是社會產品,MPS和SNA則有不同定義。MPS是建立在物質生產觀念的基礎之上,其主要的理論依據之一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再生產理論。因此,MPS計量的國民收入是基于物質生產活動的產出成果。該體系適應于物質管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SNA把物質生產活動和非物質生產活動放在同等位置上一視同仁地核算,更有利于全面描述國民經濟運行的過程和結果,它有利于反映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加,人們服務性消費比重不斷提高的客觀趨勢。

這兩個體系的最大差別是在生產概念上的差異,由生產概念差異而引起的中間消耗和最終使用的計算范圍也相應發生變化。例如,在SNA中,由于服務部門也計算產值,物質生產部門的中間消耗就應包括對服務的消耗價值,而相應的服務部門也有了自身的物質消耗。但在MPS中,服務部門不計算產值,因此,物質生產部門對服務的消耗不作中問消耗處理。至于服務活動中的各種物質消耗, 則作為社會最終使用,形成消費基金。兩個體系在中間消耗上的差別,除了由于生產范圍的不同外,還有: 第一,在SNA中包括固定資本損耗,MPS則不包括;第二,在SNA中作為中間消耗的企業在文化設施方面的非生產性支出,在MPS看作為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轉移支付,從物質生產領域的營業盈余中扣除,有關這方面的產品消耗作為最終消耗;第三,在SNA中作為中間消耗處理的企業業務旅差費,在MPS中看作是居民的原始收入,所消耗的產品作為居民的個人消費;等等。

由于對生產的定義不同, 最終消費和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的概念也不一致。在MPS中,最終消費只限于對物質產品的購買,而不能體現為勞務的購買支付。 非物質生產領域內職工的工資及其他收入, 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不能作為生產收入。而在SNA中, 最終消費還包括非物質勞務的購買,如支付醫療費用、教育費用、房租等。既然在市場上通過價格獲得的貨幣收入,理所當然地視為生產收入,并且計算產值,那么,除了義務性的轉移收支外,再分配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而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MPS存在的基礎也隨之發生變化,其在很多方面不適于當代商品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因而越來越多采用MPS的國家,開始結合本國實際,逐步進行國民經濟核算改革,開始運用SNA核算原理和方法。

2.2核算方法的比較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是從國民經濟總體上研究國民生產、分配、使用之間的關系,主要使用國民經濟平衡表,該表為單式平衡表,只是通過左右兩欄數據的平衡綜合說明社會整體的再生產過程。構成MPS的國民經濟平衡表主要包括:綜合物資平衡表,綜合財政平衡表,勞動力資源平衡表,國民財產平衡表以及固定資產平衡表等。其核心指標主要是:社會總產值,社會凈產值,國民財產及物質產品消耗,消費與積累等。同時,各表間只存在經濟指標的內涵關聯,不存在嚴格的核算對應關系。

國民經濟賬戶體系主要是由國民收入核算,投人產出核算,資金流量核算,國際收支核算以及資產負債核算組成的。它從宏觀經濟的控制和調節出發,既對國民收入在各環節的規模水平及結構狀況作分別研究, 又將國民生產、國民分配和國民使用連成統一的有機整體。其核算方法為復式記帳法,即運用國民經濟收支活動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的原理, 以帳戶的形式對國民經濟活動進行核算。這種核算把社會再生產各環節、國民經濟各部門緊密銜接起來, 較好地反映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內在聯系。

通過對這兩個體系在概念和方法上的比較, 可以看出SNA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核算范圍覆蓋整個國民經濟, 不受物質生產領域的局限;

二是核算內容不僅包含產品的生產、交換和使用的實物運動,而且還包含收支和金融交易等資金運動,能較好地反映社會再生產中實物運動與價值運動交織在一起的復雜運動過程。SNA十分重視從價值方面來考察國民經濟運行,把國民收入核算、投人產出核算、資金流量核算、國民財富核算和國際收支核算5個方面都納人統一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之中。相比之下,MPS在這方面的核算則有欠完整,特別是在資金流量核算和國民財富核算方面, 所差更多;

三是核算方法采用復式記帳法, 通過帳戶體系把社會再生產各環節、國民經濟各部門緊密銜接起來, 能較好地反映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內在聯系,提高了國民經濟核算的科學性。

相比之下,MPS用單式記帳的方法,以平衡表形式對國民經濟的各種活動進行單方面的登錄和計算,各種國民經濟平衡表之間,在數量上雖有聯系,但聯系得不夠嚴密。

2.3主要指標對比和換算

兩大體系除了上述主要區別外,在具體核算指標、原則和方法上也各具特點,甚至兩大體系中名稱相同的某些統計指標,其經濟涵義、范圍口徑、計算方法也往往存在差異。在MPS 中,反映經濟活動的主要指標是國民收入。它是物質生產部門凈產值的總和,扣除了一切中間消耗C_2,也扣除了固定資產折舊C_1。同時,國民收入是按國土原則計算的。在SNA中,反映經濟活動的主要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它們既包括新創造的價值V+M,也包括固定資產折舊C_1,同時其計算范圍擴大到整個三次產業,即全社會的所有部門。其中,國內生產總值按照國土原則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按國民原則計算。

兩大體系主要國民經濟綜合指標的換算,主要表現為指標間和各指標內部的構成項目的換算。

兩大體系主要國民經濟綜合指標的換算, 必須通過一系列的調整來實現。調整包括: 一、調整服務價值, 包括中間消耗價值口徑的調整;二、指標構成項目的調整,包括各指標概念的調整;三、計算原則的調整,包括以國土原則口徑計算的指標調整為以國民原則口徑計算的指標;四、對價格標準的調整,包括通過匯率調整為統一的貨幣量形式。調整兩大體系的總量指標,無論是從SNA口徑調整到MPS口徑,還是從MPS口徑調整到SNA口徑,調整內容都是相同的,只是各項目的加減計算相反。

兩大體系各指標內部的構成項目的換算,同樣必須通過逐項調整來實現。以兩大體系國民分配指標的換算為例。從分配角度看,SNA增加值中的雇員報酬相當于MPS中的居民原始收入。 SNA的營業盈余加間接稅凈額相當于MPS的企業原始收入。SNA的增加值中還包括非物質生產領域,而MPS的國民收入中則不包括。此外,第一,在SNA中,雇主對雇員社會保險金是作為對雇員報酬的一部分,而在MPS中,則作為出自企業原始收入的支付;第二,個體經濟收入,在SNA中包括在營業盈余內,而在MPS中,則包括在居民原始收入內。(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楊燦. 國民經濟核算教程 [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王愛儉.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駱耕漠. 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篇3

2095-3283(2012)08-0091-03

一、我國鐵路運輸生產現狀

從1876年我國第一條營業鐵路——淞滬鐵路通車至今,我國共修筑鐵路91萬公里,營運里程已居亞洲第一。2011年,我國鐵路運輸生產的主要指標都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見表1)。

表1 2011年全國鐵路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

計算單位

本年累積完成

上年同期完成

比上年同期增減

比上年同期±%

1旅客發送量

萬人

186226

167609

18617

111

其中:國家鐵路

萬人

179199

164761

14438

88

非控股合資鐵路

萬人

991

1211

-220

-182

地方鐵路

萬人

528

477

51

108

2旅客周轉量

億人公里

961229

876218

85012

97

其中:國家鐵路

億人公里

958271

872572

85698

98

非控股合資鐵路

億人公里

2297

3015

-718

-238

地方鐵路

億人公里

662

631

032

50

3日均裝車數

168663

157277

11386

72

4貨運總發送量

萬噸

393265

364271

28992

80

其中:國家鐵路

萬噸

329535

309541

19994

65

非控股合資鐵路

萬噸

41549

35641

5909

166

地方鐵路

萬噸

22179

19089

3090

162

5貨運總周轉量

億噸公里

2946579

2764413

182165

66

其中:國家鐵路

億噸公里

2763167

2593735

169432

65

非控股合資鐵路

億噸公里

169540

159072

10469

66

地方鐵路

億噸公里

13872

11607

2265

195

6總換算周轉量

億噸公里

3907808

3640631

267177

73

其中:國家鐵路

億噸公里

3721437

3466307

255130

74

非控股合資鐵路

億噸公里

171837

162087

9750

60

地方鐵路

億噸公里

14534

12237

2297

188 資料來源:鐵道部統計中心

二、相關變量選擇

(一)鐵路運輸旅客周轉量

鐵路運輸的客運指標主要是客運量和旅客周轉量。從圖1中可知,從2000—2011年我國鐵路運輸的旅客周轉量一直在增長,2011年我國鐵路的旅客周轉量為961229億人公里。因此選擇旅客周轉量作為鐵路運輸生產中客運的代表性指標是符合現實的。

圖1 2000—2011年鐵路運輸旅客周轉量變化

(二)鐵路運輸貨運周轉量

鐵路運輸的貨運指標主要是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從圖2中可知,鐵路運輸的貨物周轉量在最近10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2011年達到了2946579億噸公里,故確定此作為代表性指標。

圖2 2000—2011年鐵路運輸貨物周轉量變化

樓艷萍:我國鐵路運輸生產與國民經濟的關系研究

樓艷萍:我國鐵路運輸生產與國民經濟的關系研究

三、我國鐵路運輸生產與國民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分析

(一)國民經濟的發展為鐵路運輸生產提供資金

雖然旅客周轉量和貨物周轉量只是衡量鐵路運輸生產指標中的兩個,但卻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兩個。一方面,國民經濟的發展為鐵路運輸生產提供了資金,能夠使有關部門建設新的鐵路線和改造舊線,以增強鐵路的運輸能力。鐵路運輸能力的增強,能夠提高旅客周轉量和貨物周轉量。另一方面,國民經濟的發展表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生活質量,開始考慮溫飽之外的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隨著人們旅游意識的增強,旅游頻率的提高,增加了旅客周轉量;同時,國民經濟的發展也表明我國各地區經濟的發展,貨物流動量增加,能提高貨物周轉量。

(二)鐵路運輸生產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鐵路運輸生產的發展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為貨物運輸提供了有利條件,為社會的經濟活動提供提供了保證。這些都是計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鐵路運輸生產的發展,能夠加速貨物的流通,方便對外貿易的進行。

四、統計分析

本文以2000—2011年的數據為樣本數據(表2),在Eviews中分別對所選變量進行Granger Causality Test。

表2

年份

GDP

(億元)

LKZZL鐵路旅客周

轉量

(億人公里)

HWZZL鐵路貨物周

轉量

(億噸公里)

2000

980005

45326

137705

2001

1080682

47668

146941

2002

1190957

49694

156584

2003

135174

47886

172467

2004

1595868

57122

192888

2005

1836185

6062

20726

2006

2158839

66221

219544

2007

266411

72163

23797

2008

3152747

77786

251063

2009

3414015

78789

252392

2010

403260

87622

276441

2011

471564

96123

294658

檢驗結果如下:

(一)GDP與LKZZL的關系

Pa 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04/25/12 Time:15:51

Sample:2000 2011

Lags:2

Null Hypothesis:ObsF-StatisticProb.

LKZZL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1000787309254

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KZZL02962607558

圖3 GDP與LKZZL的因果檢驗

從圖3中,09254表明拒絕HWZZL不是GDP的原因的概率,07558表明拒絕GDP不是HWZZL的原因的概率。根據Granger Causality Tests的理論,P值都大于001,不能判斷GDP與HWZZL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二)GDP與HWZZL的關系

從圖4中,06118表明拒絕HWZZL不是GDP的原因的概率,02625表明拒絕GDP不是HWZZL的原因的概率。根據Granger Causality Tests的理論,P值都大于001,說明不能判斷GDP與HWZZL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Pa 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04/25/12 Time:15:32

Sample:2000 2011

Lags:2

Null Hypothesis:ObsF-StatisticProb.

LKZZL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1005430206118

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KZZL17686102625

圖4 GDP與HWZZL的因果檢驗

總之,根據上述的格蘭杰因果檢驗,可知鐵路運輸生產能力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的發展之間并不一定存在因果關系。由于鐵路運輸能力的衡量指標還有很多,選取其中的兩個指標進行分析可能存在片面性,但是這一結論還是有一定理論基礎的。因此,不要片面地認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鐵路運輸生產能力一定能夠發展。

[參考文獻]

[1]Jose AGomez-Ibanez,John RMeyer走向民營化——交通運事業民營化的國際經驗[M]曹忠勇譯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篇4

物流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加大

表1顯示:1991-2007年物流業對GDP增長的拉動力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并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物流對GDP的拉動力指標從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從1991年到2007年的數據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長變化狀況基本一致,在此階段,二者都處于較快增長的階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國物流發展最快的兩年,這兩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28.13%和40%,這兩年也是我國GDP增長最快的兩年,GDP分別比上一年增長35.26%和33.16%。

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現代物流業的支持

從表1看,1991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GDP年均增長約10%,其中物流業功不可沒。1991年至2007年,全社會物流總額從3.02萬億元上升到75.2萬億元,增長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遞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按現價算)的年均增長速度。“十五”期間,中國社會物流總額達158.7萬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了近1.4倍,年均增長23%。200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38.38萬億元,同比增長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個百分點,是近十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48.1萬億元,同比增長25.2%,增幅雖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長態勢。2007年全國物流業增加值1.7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75.2萬億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個分點。2008年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43.29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28.1%,增幅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1991年到2007年,國民經濟發展對物流的依賴程度明顯增大,物流需求系數從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國每單位GDP產出需要1.5個單位的社會物流總額來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國每單位GDP產出則需要3個單位的社會物流總額來支持。

現代物流業和國民經濟高度正相關

根據1991-2007年GDP和社會物流總額統計數據繪制被解釋變量y(GDP)與解釋變量x(社會物流總額)相關度散點圖,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GDP和社會物流總額之間高度線性相關。使用SPSS11.5進行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GDP和社會物流總額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90,進一步確認兩者高度相關。

查相關系數檢驗表得知:r0.01(15)=0.606<0.990

這說明在顯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會物流總額之間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據此可以構建線性模型:Y=a+bx,其中,a與b是待估計參數,x為我國社會物流總額,y為我國GDP。

運用SPSS11.5統計軟件對表1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估算出參數a和b的值:a=2.843,b=0.306,于是得到回歸方程:Y=2.843+0.306x,R2=0.980。

該結果說明,我國物流總額每增加1萬億元,GDP增加0.306萬億元。其中GDP變異的98%可以由社會物流總額的變異來解釋。

但是回歸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實地反映GDP和現代物流之間的關聯度,能否合理解釋現代物流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需進一步的驗證。因此有必要對回歸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分析結果見表2。

回歸結果方差分析顯示,F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即檢驗假設“H0:回歸系數b=0”成立的概率等于0,從而應該拒絕H0,說明回歸效果極為顯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來描述現代物流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綜上,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國應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物流競爭市場,形成可控與自由運作的現代物流機制,降低物流成本;進一步推進物流信息化;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物流技術;努力推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養,為物流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促進我國的物流產業不斷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懷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

篇5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電站是以發電為主,兼有航運、過木等大型水電工程,較有較好的綜合效益,于1996年11月全部投產, 7×2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電站建成以來,由于電站下游河道采砂等原因,河床嚴重下切,原設計下泄308m3/s基荷流量時的下游水位由7.64m降低至2.75m,影響了某水電站的經濟安全運行,大大降低了原承擔的電網調峰及正常通航、調頻、調壓任務,非汛期通航能力減少引發社會矛盾。為根本解決上述問題,省政府批準實施閩江壩下項目。但該項目沒有直接的經濟收入,作為電站業主投資沒有經濟來源,項目主管部門批準在電站電價的空間解決部分投資,經濟是否可行是困擾項目決策的重要方面,如何作好決策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1.2 研究思路和內容

統過對經濟可行性分析的理論分析、根據該項目本身沒有直接的經濟收入,建設費用統一進入某水電站的電價空間等特點,建議通過項目經濟可行性分析理論,對項目投入、產出進行分析,分析工程效益、清償能力、盈利能力以及社會效益,為該項目經濟可行性分析提供參考意見。

第1部分:緒論,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

第2部分:經濟可行性分析的理論分析

第3部分:建議該項目的分析思路

2 經濟可行性分析的理論發展情況

2.1 研究現狀

在經濟的建設領域,對投資項目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認識,特別是對有關可行性分析的認識由來很久。從古以來就有的感性認識,發展到科學而理性的對投資項目中投入與產出的規律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把握,其的過程起源主要于近代等現代工業國家對大型工程項目管理的實踐。

建設部從2001年開始,組織了人民幣影子匯率研究、中國社會折現率的研究與參數計算、土地影子價格研究、建設項目財務評價參數測算方法研究、建設項目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國項目管理協會引進和推廣了國外項目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可行性研究作了工作。

2.2 國民經濟評價

國民經濟評價是按照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從國家整體角度和社會需要出發,采用影子價格、影子匯率、影子工資、社會折現率等經濟評價參數,計算和分析國民經濟為項目所付出的代價及項目對國民經濟所作出的貢獻,以評價項目在經濟上的合理性。與財務評價相比:共同點為評價的目的相同有關主要指標的計算方法也類似。主要指標有:社會折現率、經濟內部收益率。

2.3 財務評價

工程項目財務評價是按照現行的會計制、稅法和價格體系,分析工程項目投資、本本、收入、利潤和稅金等,考核項目建設完成后的盈利、生存和清償能力,來判斷和評價項目可行性的一種經濟評價方法。主要指標有:投資回收期、投資項目盈利率、凈現值、項目盈利系數、內部收益率等。

3 閩江壩下項目經濟可行性分析建議

3.1 閩江壩下項目投資分析

(1)按2015年4季度價格水平,本工程含專項費用的總投資為269069萬元,靜態總投資為229398萬元。

(2)運行費,工程運行費包括閩江壩下項目的運行維護費用、航道和船閘的維護和管理等費用。年運行費按總投資的1%計。

3.2 閩江壩下項目經濟效益分析

某水電站自1993年投入運行后,由于上游綠化大面積增加,水土保持狀況發生根本性好轉,泥沙流失大量減少、水位持續下降,使滿足通航要求的壓力不斷加大,枯水期將面臨斷航的可能,且由于尾水位降低,某水電站水輪機吸出高度達不到原設計要求,影響機組正常穩定運行。同時由于壩下水位持續下降,某水電站為維持通航,每年都在增加保證通航泄量,嚴重制約某水電站在福建電網中調峰、備用等能力的發揮。閩江壩下項目任務是抬高某水電站下游口門水位,滿足通航要求,改善通航條件,抬高某水電站尾水位,保證機組正常穩定運行。

閩江壩下項目建成后,將使某水電站壩下水位下降問題得到治理解決,滿足通航要求,改善航運條件,同時可改善某水電站運行條件,使某水電站在電網中的作用得以正常發揮。因此,根據閩江壩下項目的特點,本項目工程效益包括:工程航運效益、改善某水電站機組運行條件產生的效益,增加(恢復)某水電站容量效益(即改善電網的運行條件的效益)等。

3.3 閩江蝸孿钅烤濟可行性分析建議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及閩江壩下項目的實際情況,因此建議進行以下分析:

3.3.1 國民經濟評價

采用有~無本項目對比法原則,工程經濟效益采用替代方案計算。分別計算工程航運效益、增加某水電站容量效益和改善某水電站機組運行條件效益、 對某水電站發電影響效益,對本工程國民經濟敏感性分析,主要考察工程投資、效益變化等因素的變化對經濟指標的影響。對以上諸因素的可能變化情況進行敏感性分析計算。

3.3.2 財務評價

在本工程財務評價測算時,某水電站原初設確定的多年平均發電量49.5億kWh為基礎,根據工程投資和運行成本費用及稅收政策,測算維持本工程正常運行需要某水電站上網電價的變化情況,即某水電站的增量電價。建議按資本金投資內部收益率8%對某水電站出廠電價的增量部分進行測算與福建省煤電電價相比是否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以評價該工程在經濟上是否可行。

4 結論

本文主要用意在于針對類似閩江壩下項目客觀上需要投資建設,但又無直接經濟效益的航運項目,提供一種經濟可行性評價方法的可行分案,通過增量電價,采取國民經濟評價和工程財務評價,為決策者評價提供有效依據。

參考文獻:

[1]王立國.可行性研究與項目評估[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17.

篇6

能源消費統計主要指標

能源消費總量,指一定地域(行政或地理區域)內,國民經濟行業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時期消費的各種能源的總和。一般情況下,行業、企業范圍內所消費的各種能源的總量,稱作綜合能源消費或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消費總量在消費環節上包括終端能源消費量、能源加工轉換損失量、能源運輸和管理過程的損失量;在能源類別上包括全部化石能源,以及作為能源使用、作為商品流通并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其計算公式:

能源消費總量(標準煤)=終端能源消費量+加工轉換損失+其他損失量

單位GDP能耗,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創造)一個計量單位(通常為萬元)的GDP所使用的能源,也稱作萬元GDP能耗。該指標由能源消費總量和GDP兩項指標構成,且同時受這兩項指標的影響。該指標是反映能源消費水平和節能降耗狀況的主要指標。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能源消費總量是實物量指標(能源的標準單位是以能源發熱量為折算基礎的綜合計量單位,與通常使用的實物量單位具有同質性),以噸標煤為單位,其核算范圍既包括全部三次產業的生產、經營及其他活動用能,也包括居民生活用能。

GDP是價值量指標,而價值量指標(現價指標)在統計比較中往往受價格變動的影響。為了保持單位GDP能耗在各個報告期的可比性,計算公式中的GDP指標必須使用可比價GDP,以萬元為單位。

單位產品能源消耗,指生產一個計量單位的產品(或完成一個計量單位的工作量)所消耗的能源量。

篇7

1998年住房分配貨幣化,我國房地產市場正式形成,房地產行業迅速發展,并已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行業,房地產業的發展極大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但是我國房地產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投資過熱、房價過高、結構不平衡等問題,2003年以來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按照調控的目標房地產宏觀調控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003-2008)抑制房地產市場投資過熱,控制房價過快增長。第二階段(2008-2009)刺激房地產市場,鼓勵樓市投資,帶動消費以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第三階段(2009至今)遏制房價,促進房價合理回歸。

房地產宏觀調控有效性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對房地產宏觀調控進行績效評價能為我國房地產調控提供依據,有效檢驗房地產宏觀調控的效果,保障公眾對房地產市場的了解和對政府工作的監督。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是政府績效評價的一種,房地產調控績效評價是對政府干預房地產市場實際效果的評價。但是我國房地產市場歷史較短,房地產調控仍處于探索階段,關于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研究主要圍繞著房地產周期、房價波動、調控政策選擇等問題展開,對房地產調控績效的研究比較少。在為數不多的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研究中,大多集中于對房地產宏觀調控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土地政策等單一政策的研究,并且主要是研究對房地產供求、房價的影響。房地產宏觀調控的系統的績效評價的研究很少,本文從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生態性目標設計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指標體系,并且建立了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評價模型,最后以上海市為例進行實證分析。

二、我國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指標體系的構建

對房地產宏觀績效評價,首先要構建指標體系。調控績效指標的選取必須符合全面系統性、科學性、可測性、獨立性。本文按照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生態性目標(5E)選取了10個具體指標。

1. 經濟性目標

經濟性是指一項經濟活動在保證質量條件下將其資源消耗量降到最低。就房地產宏觀調控而言,主要指政府在對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過程中產生的成本,主要有經濟成本、政治成本、社會成本。經濟成本指政府在對房地產宏觀調控過程中產生的人力、物力、財力;政治成本指中央政府在對房地產宏觀調控過程中影響地方政府的利益,地方政府政策與中央政府政策不一致,減弱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導致中央政府威信下降。社會成本指政府在對房地產宏觀調控時,造成從事房地產業及相關產業人員失業。基于數據可得性,選擇的指標主要是住房保障支出。

2. 效率性目標

效率性指產品、服務或其他形式的產出與資源消耗的關系。一項有效率的活動應該是在保證質量的條件下,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產出或者一定的產出實現投入最小化。就房地產宏觀調控而言,效率性主要指開發的房產投入使用情況和房地產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指標主要有商品房空置率和房地產業對GDP的貢獻率。

3. 效果性目標

效果性是指一項活動的目標實現程度,以及一項活動的實際效果與預期的關系。就房地產宏觀調控而言,效率性指標主要反應為房價調控、房地產規模調控、與國民經濟相協調的調控。具體而言,指標主要有商品房平均價格增長率、商品住房價格收入比、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房價增長率/GDP增長率。

4. 公平性目標

公平性主要指社會的公平程度。就房地產宏觀調控而言,公平性指從社會層面考察房地產宏觀調控對社會公平的影響程度,是對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評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平性原則主要可分為價格公平和結構公平。指標主要有經濟適用房房價收入比、經濟適用房投資額與住宅總投資額之比。

5. 生態性目標

生態性指一項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就房地產宏觀調控而言,生態性主要指房地產對耕地資源的影響。生態性原則既是我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又是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評價的必須考慮的因素。反映生態性的指標主要有耕地凈減少率。

表1 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表

三、構建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評價體系

(一) 評價指標標準值的確定及其依據

評價指標理想值是衡量指標的標準尺度,是評價政府各項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指標可以達到的理想預期。理想值的確定既要考慮我國實際情況,又要符合國家的政策法規,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評價指標理想值見表2。

表2 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評價指標理想值及確定依據

(二)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評價標準確定后就需要對評價指標的權重進行確認,常用的指標權重確認方法中主要有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熵值法、非模糊數判斷矩陣法。基于房地產市場的特點,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權重進行賦值。由于專家打分法尚未在房地產績效評價中運用,因此本文根據問卷情況及房地產業當今的發展情況模擬打分,最終結果如下所示。

表3 指標權重

(三)綜合評價值的計算

1. 指標標準化的處理

(1)當現狀值小于理想值時,采用比例推算法確定分值

(2)當現狀值大于理想值時,但并不是越大越好時,評價指標選擇調整值

公式為Sij= (1-(Xij - Tij)/ Tij) ×100

(3)當現狀值大于理想值時,數值越大越好時,實現度分值為100分

2. 綜合評價計算模型

(1)目標分值的計算

Fi為目標的評價分值

(2)綜合評價值的計算

F 為綜合評價值

Wi為目標的權重

(四)2011年上海市房地產調控績效評價

通過統計數據及查閱文獻,獲得上海市房地產2011年數據,并且根據權重和評分原則可以得到各指標及目標層的得分表。

表4 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評價分指表

根據指標標準化處理原則,可以得到上海市2011年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評價綜合得分為83.95。由表4可以看出上海市2011年房地產宏觀在效率性、效果性和生態型目標做的相當完善但在經濟性尤其是公平性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雖然房價仍在上漲,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房價增長率是小于GDP增長率的,政府的宏觀調控對房價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貨幣的超發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房價的上漲,政府在對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時,合理控制貨幣供應量,穩定物價水平。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大幅度超過合理水平,說明現在房地產投資過熱問題沒有得到合理的控制。經濟適用房投資額占住宅總投資額的比重小于合理水平,說明在保障房建設方面做的還不到位。

四、結論

本文在構建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房地產市場宏觀績效評價模型,并且引入上海市房地產調控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基于分析結果對我國房地產宏觀調控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宏觀調控時不僅要關注房產價格的合理回歸、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也要合理控制房地產投資的規模,抑制房地產投資過熱; 更要關心房地產的供給結構,擴大財政對房地產的保障支出,增加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構建住有所居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陳葉.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D].江西師范大學

[2] 高振華.關于構建房地產宏觀調控績效系統的論述[J].中國集體經濟,2011(22):16-17

[3] 吳 亭.2003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宏觀調控的政策工具研究[D].南京大學,2012:12-20

篇8

國民生產總值的內涵是指明在統計期內所生產的總值如何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間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來計算:第一,產品流動法。產品流動法又稱為產品支出法或最終產品法。它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起來,計算出該年內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即把購買各種最終產品所支出的貨幣加在一起,得出社會最終產品的流動量的貨幣價值的總和。運用這種方法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不計算作為以后生產階段投入的中間產品,僅考慮最后供人們使用的產品。例如在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統計中,按產品流動法計算可將其國民生產總值表示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個人消費支出,

B代表私人總投資,

C代表政府支出,

(D-E)代表凈出口。

第二,所得法(收入法)。所得法(收入法)又稱要素支付法,它是從生產角度出發把生產中所形成的各種收入相加起來,即把雇傭人員報酬、非公司企業的業主收入、公司利潤、凈利息、租金收入、固定資產折舊和間接稅相加而求得國民生產總值。

第三,部門法。部門法按物質產品與提供勞務的所有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民生產總值,它反映了國民收入的來源,所以也稱為生產法。根據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所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僅計算所增加的價值。

以上三種計算方法中,產品流動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所得出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字應以它為標準。如果用其余兩種方法計算所得出的數字與用產品流動法計算所得出的數字不一致時,則應按產品流動法所得出的數字進行調整。

在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一般同時計算另外兩個與之密切聯系的總量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凈值(NNP)。

國內生產總值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并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減去進口貨物和服務。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與國民生產總值是一樣的,即產品流動法、所得法和部門法。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別在于前者是一個收入概念,后者則是一個生產概念。所以,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國民生產總值加上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國民生產凈值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以市場價格表示的產品和勞務的凈值。這個指標表明了國家可以用于社會消費和凈投資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值,它等于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扣除折舊以后的產值。

②國民收入(NI)。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國國民經濟情況的另一個主要的綜合指標,它是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以貨幣計算的用于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資、利潤、利息、租金與政府津貼的總和,也等于國民生產凈值減去企業間接稅再加上政府津貼,用公式表示為:

國民收入=工資+利潤+利息+租金+津貼=國民生產凈值-企業間接稅+津貼

與國民收入密切聯系的也有兩個重要的總量指標,即個人收入(PI)與個人可支配收入(PDI)。個人收入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從國民收入中減去公司未分配利潤與所得稅,加上政府給居民戶的轉移支付與政府向居民戶支付的利息。個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從個人收入中減去個人所交納的所得稅、財產稅等,表示一國一定時期內可以由個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又可分為個人消費支出與個人儲蓄兩部分。

③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是以貨幣來表示的,因此,它的變動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由于產量所發生的實際變動,另一種是價格所發生的變動。

產量的變動所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是正常的,而由于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則是虛假的。為了準確反映產量的變動情況,使得各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比較能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就要按某一不變價格進行調整,以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同樣,對于國民收入也應作如此的處理。

利用不變價格折算當年國民生產總值時,一般首先要把某一年確定為基年,以該年的價格為不變價格,然后用物價指數來調整按當年價格計算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這樣就得到按不變價格計算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便于進行比較。

物價指數是各單個商品按當年價格計算的總價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總價值之比,通常表現為百分數。對于一般投資者來說,這種方法所需的數據資料很難尋找,因此并不適用。實際上,利用《中國統計年鑒》所公布的有關資料同樣也可以求得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例如,我國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18,531億元人民幣,1994年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為45,006億元人民幣。以1990年為基年,由《中國統計年鑒》可查到,1994年對19

90年的發展速度為158.5%,用它乘以199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就可以得到1994年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為29,372億元人民幣,比1990年增長58.5%。而如果用1994年名義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其增長率為142.9%,二者的差距約為85%。存在這樣大的差距表明利用名義國民生產總值顯然不能反映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 關于國民生產總值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是一個平均指標,它等于某年國民生產總值除以當年人口數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反映經濟運行的側重點與國民生產總值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市場規模,而前者則有助于了解一國人民的富裕程度與生活水平。

因此,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國民生產總值的補充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定時期的國民經濟形勢。

投資者基本上明了并掌握了上述幾個國民經濟主要綜合指標的資料后,通過對它們的水平高低、增長速度、部門構成和地區差別的情況進行分析,就可以大體了解當前國民經濟形勢的基本狀況。如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增長情況、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在各個部門與行業間的分配情況,以及國家在各個時期的投資情況等,就可判斷現時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氣候對投資將有何影響,為選擇投資對象、投資時機和解決如何投資打下最根本的基礎。

(2)經濟運行變動特點

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情況只能對國民經濟形勢有一個大致的判斷,要深入掌握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還必須對經濟運行的變動特點進行分析。與對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分析相比,對經濟運行變動特點進行分析更偏重于對經濟運行質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說明增長波動的特征,即所處經濟周期的階段特征;二是經濟結構的動態比較,說明經濟結構的變化過程和趨勢;三是物價變動的動態比較,說明物價總水平的波動與通貨膨脹狀況,并聯系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等,說明物價變化的特點及其對經濟運行主要方面的影響。

①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實際上就是對經濟周期的分析與判斷。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里,經濟增長具有周期性。這種周期性反映了國家總體經濟活動的一種波動,每個周期由大量經濟活動幾乎同時的擴張與隨之而來的普遍的收縮、蕭條與復蘇等階段組成,并且這種波動重復出現。

一般來說,經濟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繁榮時期,即經濟活動擴張的或向上的階段;衰退時期,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蕭條時期,即經濟活動的收縮的或向下的階段;復蘇時期,即由蕭條轉為繁榮的過渡階段。判斷整體經濟處于哪一個階段的主要依據是一個國家的投資規模、工業產量、銷售量、資本借貸量、物價水平、利息率、利潤率與就業率等經濟指標的變動。

對經濟周期的研究經歷過兩個階段,即傳統經濟周期階段和現代經濟周期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西方市場經濟各國的經濟周期表現為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經濟周期統計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絕對水平的統計指標基礎上。但是本世紀30年代西方大蕭條之后,國民經濟的發展較少出現原來那種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據此有人認為西方國家經濟周期消失了。然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雖然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在消失,但相對水平即經濟增長的經濟波動卻存在。為了區別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周期,定義了傳統經濟周期和現代經濟周期的概念。傳統經濟周期,又稱古典經濟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收縮、蕭條、復蘇是在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過程中循環的。現代經濟周期,又稱經濟增長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衰退、蕭條、復蘇是在相對水平即增長率指標基礎上來測度反映和分析的經濟波動過程。

在現代經濟周期中,其四個階段的區分已經不很明顯,不過繁榮階段與衰退階段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通過對前面所講的幾個指標的動態比較,可以發現在繁榮與衰退兩個階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現:繁榮階段,國民經濟活動發展到比較高的狀態,各行業都欣欣向榮,新行業、新企業紛紛建立,老企業進行更新、開拓,投資規模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產品種類、產量都呈上升趨勢。同時,總體市場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銷售量猛增。工商業企業迅猛擴張,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因而信貸規模趨于膨脹,資本借貸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對資金的需求擴大的同時,對另一生產要素--勞動力的需求也相應擴大,因此,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下降。企業盈利增長,利潤率提高。

衰退階段,整體經濟收縮,各種經濟活動都開始衰退,市場需求銳減,產品滯銷,各企業被迫縮減投資規模與生產規模,工業產量與銷售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資金與勞動力的需求的相應減少,資本借貸活動收縮,失業率上升。企業利潤率普遍下降,部分企業甚至倒閉關門。

經濟運行這種潮汐般的漲落對投資者的影響非常大。對投資者來說,能否識別整體國民經濟處于哪個階段,能否預測經濟循環將在何時轉到下一階段,這對于其資金的投入方向、規模等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各種行業受經濟周期循環作用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行業受其影響很大,當循環處于繁榮時期時,它們隨之繁榮,而在循環轉向衰退時它們也隨之衰退;有些行業受循環的影響則較小。前者一般包括生產奢侈品、裝飾品或一些耐用消費品的行業以及旅游業等需求彈性較大的行業,因為對這些行業的消費主要視收入狀況而定,收入高時就多消費,收入低時就少消費或不消費。因此,在經濟繁榮時期人們對該行業的需求就高,該行業的利潤率也高;而衰退時期需求減少,行業利潤也降低。投資者在經濟繁榮階段或由復蘇向繁榮的過渡階段中就應該選擇這些行業投資,以分享其在繁榮時期的豐厚收益;在衰退時期或由繁榮轉向衰退的時期則應及時抽出資本轉向那些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增長型行業,即由于新技術應用或新產品開發所形成的行業,其產品由于采用了新技術,因而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功能強大或用途廣泛,價格也不一定很貴,易于為一般消費者接受。而且,作為新生事物,這些行業更有發展前途,具有很強的行業增長能力。投資于這類行業可以避免或減少經濟波動帶來的影響,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業增長帶來的利益。第二類主要是一些生產人們生活必需品的行業,如飲食業、服裝業、醫藥業及公用事業等,其產品為人們生活所必需,需求彈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減少也不能因此而縮減對此類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時期投資于這些行業是比較穩妥的選擇,可以少擔風險。

當然,投資于這類行業,在繁榮時期很難獲得像前面所講的奢侈品業等與經濟波動密切相關的行業那樣的高額利潤。因此,如何妥當地安排投資資金,選擇最佳的投資組合,在盡量少擔風險的同時獲取最大利潤,仍需投資者把握實際情況,依據形勢的不同做出安排。關于這方面的一些技術與技巧將在以后章節中談到。

②物價變動的動態比較。物價總水平是綜合反映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指標。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國民經濟運行的狀態、國民經濟環境的變化、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等,都要通過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表現出來,而反映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的最直接的依據就是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一旦經濟運行的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就會引起物價總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動。因此,對投資者來說,觀察物價總水平的變動為判斷經濟形勢的好壞提供了重要依據。

物價總水平作為反映宏觀經濟狀況的重要經濟變量,從變動的可能性而言,無非有三種:上升、下降和穩定。從實際變動情況看,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價格總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趨

勢。因此,分析物價變動不能不聯系到通貨膨脹。 一般在沒有價格管制、價格基本上由市場調節的條件下,通貨膨脹與物價總水平上漲是同義語。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價總水平上漲,或者個別商品價格的上漲都不能算作是通貨膨脹,只有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的、普遍的上漲才能算作通貨膨脹。

既然通貨膨脹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那么,對通貨膨脹的衡量就可以通過對一般物價水平上漲幅度的衡量來進行。一般說來,常用的指標有以下三種:零售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

第一,零售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又稱為消費物價指數或生活費用指數,它反映消費者為購買消費品而付出的價格的變動情況。零售物價指數是由一國政府根據本國若干種主要日用消費品的零售價格以及水、電、住房、交通、醫療、文娛等費用編制計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時期生活費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發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是根據商品批發價格編制而成的指數,反映一國商品批發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是按當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例如,我國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為45,006億元人民幣,而若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則為29,372億元人民幣。設1990年平減指數為100,則1994年的平減指數為45,006F29,372×100=153.2,說明1994年物價比1990年上漲53.2%。

以上三種指標在衡量通貨膨脹時各有優缺點,而且,由于這三種指數所涉及的商品和勞務的范圍不同,計算口徑不同,即使在同一國家的同一時期,各種指數所反映的通貨膨脹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需要選擇適當的指數。一般說來,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零售物價指數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據對以上指數的衡量,可將通貨膨脹按程度不同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爬行的通貨膨脹,即緩慢而持續的通貨膨脹,一般物價水平上漲率不超過10%;第二類是奔騰的通貨膨脹,即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率達到兩位數水平;第三類叫狂奔的通貨膨脹,即物價上漲率達到天文數字的通貨膨脹,這類通貨膨脹可能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崩潰。

具體地說,通貨膨脹一般以兩種方式影響到經濟: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以及通過改變產品產量與類型影響經濟。

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影響經濟表現在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一方面固定收入階層、撫恤金與養老金的領取者以及債權持有者將因此而蒙受損失,因為其貨幣所得并未隨物價上漲而增加,這意味著他們的實際所得或實際債權將會應之而減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業企業及債務人、投機者等將從通貨膨脹中獲得好處。企業將因產品價格比成本價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債務人將因貨幣貶值而減少其實際債務,投機者則因其預測到通貨膨脹的來臨而進行的投機活動而獲得收益。

通過改變產品產量影響經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物價持續上漲使得生產成本上升,如果這種成本的升高不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那么企業就不愿生產,總體產量將會下降;另外,在較劇烈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進行產品或原材料的囤積比進行投資更能獲得利潤,因而將刺激企業進行投機活動,阻礙工業生產的發展。二是不同商品價格上漲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說,需要最迫切、需求量最大的商品價格上漲最快,如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這就造成了投資主要流向那些價格上漲較快的部門,而非必需品生產部門等價格上漲較慢的部門盡管因物價普遍上漲而導致成本上升,但由于產品價格上漲速度慢而使得利潤下降,因此,投資就不易流向這些部門。

正因為通貨膨脹對經濟運行有這樣大的影響,那么投資者要進行投資就不能不考慮到通貨膨脹,就必須對通貨膨脹產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個大約的預測。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知道通貨膨脹是如何產生的。

對于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傳統的理論解釋主要有三種: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

所謂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是指通貨膨脹是由于經濟運行中存在過度需求所造成的結果。這種理論認為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是由于存在過度的需求\拉上"的,具體而言即由于貨幣數量的增長率超過了產量的增長率而引起了通貨膨脹,或者說由于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產品導致了通貨膨脹。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產品成本上升導致的通貨膨脹。持該種觀點的人認為在經濟中存在著某種壟斷力量而促使生產成本上升,從而將一般物價水平往上\""推進\"",造成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即由于貨幣工資的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導致的通貨膨脹;二是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即壟斷經濟組織為追逐高額利潤,通過制定壟斷價格人為地抬高物價而造成的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一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在整體經濟中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但卻有相同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因此,當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高的部門貨幣工資增長時,就給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低的部門形成了一種增加工資成本的壓力,因為盡管這些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較低,但各部門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卻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價規則下,這一現象必然使整個經濟產生一種由工資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這一理論實際上仍是對前兩種理論的修改與綜合。

一般情況下,通貨膨脹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進或需求拉上,有時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貨膨脹起動之后,成本推進與需求拉上就互為因果了,一定條件下二者甚至會同時出現,因果關系也不復存在。因此,當通貨膨脹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需求拉上與成本推進的理論就不合適了。

沖擊與傳導理論是一種關于通貨膨脹成因分析的新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沖擊是一種力量施加于經濟系統上,這種力量可以來自于經濟系統內部,也可來自于經濟系統外部;可以是經濟力量,也可以是非經濟力量;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是非確定的。例如,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可以視為一種來自外部的沖擊,利率提高可視為一種政策沖擊等等。一個沖擊發生后,將會對經濟系統產生一系列的影響,這一影響過程稱之為傳導。如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必將影響到國內通貨膨脹水平上升,這一影響的具體途徑,就是一個傳導過程。

沖擊與傳導理論對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是否完全合理,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但運用這一理論的確有助于解釋一些前述三種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而且,在實際分析時,用這一理論比較容易把握問題的重點。

理論與事實都證明:當經濟增長速度過快時,必定會出現通貨膨脹。可見,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我們可以把經濟增長視為影響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沖擊因素。那么,這一因果關系體現在哪里呢?大致地說,有以下幾點:一是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階段有關,如果經濟增長達到潛在增長水平之下時,其對應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而當經濟增長處于潛在增長水平時,通貨膨脹率較高;二是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相同的經濟增長率可對應不同的通貨膨脹率,一般而言,對應于擴張時期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而對應于收縮時期的通貨膨脹率則較高。

依據上述兩個結論,我們可以看出,要正確把握通貨膨脹可能的發展變化,必須把它與經濟增長的動態比較結合起來考慮。例如,當前經濟增長率處于較高水平,通過種種分析后我們認為下一年度的經濟增長可能會呈下降趨勢,那么根據前面的結論,同一經濟增長率在收縮時期會對應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又依據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階段的關系,因為經濟增長是向潛在增長水平下降,所以這一通貨膨脹率將會降低。

除了經濟增長之外,還有很多比較重要的沖擊因素,如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結構的轉變、戰爭、國際收支狀況以及一些突發的不確定性事件等。在一定條件下,這些因素可能會超過經濟增長而成為影響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例如,若一國國際收支出現持續的、大量的順差,那么一方面意味著國內市場上商品可供應量減少,另一方面,因出口換回的外匯或流入的外國資本在國內市場上不能流通,需要兌換

成本國貨幣,就會迫使政府大量投放本國貨幣。在這兩方面原因之下,通貨膨脹將會顯著上升。可見,要想比較準確地把握通貨膨脹的發展狀況,必須注意全面觀察各種可能的沖擊將對通貨膨脹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能否及時判斷各種沖擊的產生與傳導,對投資者來說將是至關重要的。 ③經濟結構變動的動態比較。經濟結構是國民經濟活動中各種比例關系的總稱,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分配結構、最終需求結構等,這里只介紹產業結構變動分析,因為產業結構的發展演化是經濟結構變化的中心。

產業結構指國民經濟各部門產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

產業結構合理與否,對于優化生產力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高速發展具有決定意義。

衡量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的指標是產業結構變化率。對于產業結構已達到高等級的國家來說,這一指標不成為衡量經濟形勢的主要指標,但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產業結構需要逐步升級,因而產業結構變化率成為衡量經濟形勢的主要指標。這一指標的具體化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結構變化率,即三次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相對比重變動狀況。計算GDP變化率時可用現價或不變價,如果要用于反映現狀可用現價計算指標,若要反映變化規律時則必須用不變價計算。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構成國民經濟的各項產業在整體國內生產總值結構中的比例應該是在保持絕對量增長的前提下,第一產業(農業)的GDP相對比重下降,第二產業(工業與建筑業)與第三產業(流通服務部門),尤其是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才能促進產業結構向高層次演變,經濟增長才能更有效率。

(3)政策措施影響分析

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經濟運行,通過價格杠桿與競爭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它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由于經濟運行中種種條件的限制而使其作用無法發揮出來,因此還必須由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從宏觀上把握經濟局勢,采取一定調控措施使市場作用的機制充分發揮出來。政府的這種宏觀調控主要表現為各種經濟政策與經濟措施,因此,對政府政策措施的影響進行分析就成為宏觀分析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關于這方面的具體介紹將在本章第三節中展開。

(4)>!

經濟運行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將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因此,對政府來說,應及時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決,促進經濟良性運轉;對投資者來說,也應對此認真分析,預測政府可能采取的調整措施,并據此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戰略。

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依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由于自然條件變化引起的問題。很明顯,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資源的銳減和自然災害的發生等,都會引起經濟的嚴重波動,給經濟生活造成巨大損失。

第二,由于國際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引起的問題。主要指國際間政治、經濟關系等的變化而引起的大的經濟波動,這些變化包括戰爭、貿易條件急劇惡化、國際封鎖和經濟制裁等。

篇9

一是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總量和結構狀態的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進出口需求,以及產業結構、地區結構、收入分配結構、財政收支、就業狀況、價格總水平等等。

二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指標,包括行業利潤、資金能源利用效益、勞動生產率等等。

三是國民經濟資金狀況的指標,包括貨幣供應量、資本市場交易狀況、銀行間資金拆借市場狀況、外匯市場運行狀況等。

四是反映國際經濟環境的指標,包括世界經濟增長狀況、世界貿易和資本流動狀況,以及主要商品市場運行狀況等。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國民收入帳戶、投入產出表、資金流量表、國際收支平衡表、政府財政收支平衡表和貨幣概覽等。

1、生產總值核算介紹

社會生產總值(也稱社會總產出)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間內(一年、季度)生產活動的價值總和。由于生產過程中存在生產要素的相互投入,社會生產總值存在重復計算的問題。社會生產總值的計算:全社會生產n種商品,第i種商品的產量為Qi,商品價格為Pi,那么第i種商品的產值就是Qi*Pi,所有的商品產值的總和就是社會總產值。在實際統計中,往往按產業部門計算社會總產值。

國內生產總值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間內(一年、季度)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由于扣除了中間投入,國內生產總值不存在重復計算問題,是世界各國核算的主要內容。國內生產總值可以按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核算。

把各種產品的產值扣除原材料(也稱為中間投入)的價值,就是產品的增加值。所有產品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在實際統計中,按產業部門計算增加值。如第一產業: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氣、熱水、煤氣)和建筑業。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于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門: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又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游業、咨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事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

——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各產業部門增加值合計為國內生產總值。

——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按生產投入的資源、固定資產、勞動等要素貢獻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稅收+營業盈余+資源租金。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按收入以后的支出去向統計的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投資+消費+凈出口。消費按消費主體區分為城鎮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政府消費。

2、我委測算中主要考慮的因素

多年增加值率:統計部門計算當年價是在固定統計指標框架、指標體系范圍內,根據相應的產值、增加值統計辦法匯總而成。速度是根據可比價格(在90價基礎上調整)計算總量后對比測算得來。我委因無相應的統計指標來源,對GDP及其構成的測算只能抓住工業、農業、投資、消費等關鍵指標進行。首先考慮多年平均增加值率。即利用統計公布或部門預測的各行業產值以增加值率計算相應的增加值,如:一產增加值率一般掌握在60%~62%幅度內;二產中,工業增加值率掌握在40%左右,建筑業增加值率掌握在12%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第三產業中除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用增加值率參照計算外,其余主要根據行業發展狀況用增長速度測算。貿易餐飲業的增加值率掌握在45%左右。各縣的情況可能有所差異,具體的增加值率要根據本地的統計資料進行計算。如:第一產業增加值率=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建筑業增加值率=建筑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行業發展速度:除按增加值率測算外,行業發展態勢及其產值發展速度又是一重要測量指標,以保證產值與增加值增減相一致,正確反映客觀經濟發展狀況。主要方式為一產、二產按增加值率方法分別計算出增加值后,對照農業、工業、投資增長速度調整平衡;三產當前更多是以速度測算。

物價指數:我委對GDP的測算大多數是測預期數、當年價格數,其測算必須考慮物價指數。計算公式為:現價生產總值=基期生產總值×(1+增長速度)×物價指數。反過來,可測算增長速度。

其他考慮的幾個比例關系:規模工業增加值約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67~70%;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約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70%~72%。各縣的實際情況也有差別,要通過歷史統計數據進行計算。

進行必要的預測結果校驗:經濟指標間存在一定的恒定關系。如國內生產總值、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增長率之間存在以下關系:地區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基期第一產業的比重×第一產業增速+基期第二產業的比重×第二產業增速+基期第三產業的比重×第三產業增速;同樣三次產業的預測數據也可通過類似關系進行校驗。

貢獻率的測算:投資貢獻率=投資增量/GDP增量;消費貢獻率=消費增量/GDP增量;三次產業對經濟總量的貢獻率也可根據上述計算方法類推。

二、主要經濟運行分析方法及實踐運用

1、主要經濟運行分析方法

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礎上,需要對所獲得的數據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并得出相應的結論。常用的一些具體分析方法有:

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實證分析不帶有價值判斷,主要是陳述事實,討論經濟運行怎么樣;而規范分析則帶有價值判斷,主要討論經濟運行應該怎么樣,可能與經濟現實本身無關。經濟分析更大程度上傾向于實證分析,但是也包含了規范分析的內容。例如,在分析經濟增長過程中,第一、二、三產業的增長速度本身是實證分析,但是在評價這種增長速度是快還是慢的時候,則帶有了價值判斷的色彩,而在進一步分析三次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的時候,則更多帶有價值判斷的傾向。

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所謂靜態分析,也稱為均衡分析。所謂均衡,是所分析的經濟系統內各個變量經過彼此之間的調整后,在外部條件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各變量之間的關系維持穩定。而靜態分析或均衡分析則是指不考慮時間變動,僅對各變量之間的穩定關系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動態分析,則是探索經濟變量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這在經濟監測中,是最為常用的一種方法。經濟在運行過程中,往往不是處于均衡狀態,而經濟變量隨時間變化的程度和趨勢,則是經濟監測中所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通常的增長率分析,就包含了動態分析的成分。

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在經濟監測過程中,對經濟變量或經濟事件的給出性質變化的判斷。如對投資狀況,給出的判斷是平穩增長,或者是加快增長。定量方法,是指在經濟監測過程中,對經濟變量或經濟事件給出具體的度量,如2006年我市投資為223億元,這就是從數量上說明了投資的規模,或者說投資增長15%,這也從數量上界定了投資的增長率。

2、經濟運行分析實踐

如何分析好經濟形勢,寫好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材料,是發改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現結合我委工作實際,將一些經濟運行分析的體會總結如下。

第一,總供給方面,從三次產業分析支撐經濟增長的因素。

首先對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特征要有一個初步了解。三次產業的劃分就是根據人類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先后順序作出的,是人類對社會發展認識不斷提高的產物。因此,對應的發展階段也有三個。一是農業經濟時代。人類從依靠陽光、水、土地,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到種植狩獵,以自己的體力從事簡單的勞動,最后到馴養家禽家畜來繁衍后代,來發展自然經濟。農業時代的生產比較弱,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十分的緩慢,主要是依靠農業勞動以及其他的手工勞動發展生產。二是工業經濟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帶來了經濟的產業革命,人類進入了工業經濟的時代(從英國工業革命起始到現在為止大致上300年左右的時間)。主要表現在以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產值在社會總產值中占有絕對優勢,生產力快速發展,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物質財富日益豐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大為改觀,人們的生活水平已逐步由初期解決溫飽向中后期的發展型邁進。目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即處于這一階段。三是后工業經濟時代,隨著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只需要少數勞動力從事第一、二產業就可以創造人類生存發展所需的物質生產生活資料,大量的勞動力從一、二產業中轉移出來,從事各種各樣的服務行業,服務業作為一大產業逐步取代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社會中的主導產業,人們的生活也由發展型向享受型邁進。如今的發達國家基本處于這一階段。

如何進行具體的分析:第一產業,一是要把握氣候情況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征。二要看結構調整形成的新增因素,如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的增加,畜牧業發展的情況以及農業產業化推進情況等。三要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其對農業生產所發揮的作用。

第二產業,主要分析工業運行的情況,一要看規模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情況,可分輕重工業或行業進行分析;二要看重點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和產銷率來反映;三要看是否有新增生產能力、市場狀況是否有利于擴大生產以及煤電油運資金等生產要素供需情況。

第三產業,主要分析交通運輸、住宿餐飲、商貿流通等行業的發展形勢,近年來旅游業發展勢頭較快,可對其詳細分析。

第二,總需求方面,從投資、消費分析拉動經濟增長的因素。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實現消費、投資、進出口相協調,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表明投資、消費、凈出口的協調和相互促進,對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需求角度來分析經濟增長,投資、消費是內需,凈出口是外需,三者被經濟學界稱之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按照三大需求口徑來看,我國近十年的經濟增長格局具有突出的“投資打頭、消費殿后”的特征。這種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格局的形成是由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必然帶動投資增長,具有其客觀必然性。但投資增長不是無限制和無止境的,同時,由于市場需求旺盛,也容易產生盲目擴張,投資過快增長,將帶來資源環境難以支撐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在分析三大需求時,應當積極地去關注國家宏觀政策的變化和經濟發展的趨勢。如本輪國家宏觀調控,主要目的是要抑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其特點又是結構性的調控,不搞“一刀切”。對于農村、西部和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要加大投資力度;對于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加快和結構優化升級需要的投資,要保持一定的規模,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而對產能過剩行業和盲目低水平的擴張則要嚴格控制,以期達到平衡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因為投資需求不是最終需求,項目建成后將形成新的供給能力,如不適當予以調控會導致供求關系的嚴重失衡,不利于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運行。

從我市來看,主要是分析投資和消費兩大需求,具體講:投資主要監測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這一指標,包括總量和增速。一是從投資性質看,分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和房地產開發三類。二是從投資來源看,分財政資金、銀行貸款和其他資金。三是從重點項目實施情況來分析。

消費主要監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指標,包括總量和增速。一要看消費能力是否提高,二要看消費預期如何,三要看消費環境是否有所改善,四是看有沒有新的消費熱點形成。

篇10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1-083-02

一、導言

公共項目是以政府為投資主體,在“市場失靈”的基礎設施和自然壟斷行業中建設的投資項目。公共項目主要涉及公路、鐵路、港口、橋梁、機場等重要基礎設施;道路、水庫、大壩等公共工程;供水、供電、管道煤氣、排污、固體廢棄物處理等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公共項目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公共項目是指所有投向于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行業,能為社會提供基礎性和公共性商品或服務的投資項目,其資金來源既包括政府投資也包括非政府投資,既包括物質性投資也包括非物質性投資。狹義的公共項目特指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在基礎設施和自然壟斷行業投入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本文使用的是狹義公共項目的概念。

公共項目經濟評價是項目可行性研究和項目后評價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項目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20世紀30年代起源于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展迅速,從軍工領域拓展到其他領域,之后很多專家學者開始運用這種方法研究投資項目的建設問題、工業企業的生產管理、技術經濟政策的制定等,并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公共項目經濟評價對于加強固定資產投資宏觀調控,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引導和促進各類資源合理配置,優化投資結構,減少和規避投資風險,充分發揮投資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公共項目經濟評價是指在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從項目財務及國民經濟角度進行分析,對擬建項目的設計方案進行技術經濟論證和經濟評價,從而確定項目未來發展前景的一系列活動。公共項目經濟評價是投資者得到預期收益的前提,如何選擇客觀、恰當的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對正確進行投資決策至關重要。

二、公共項目的經濟特征

1.經濟外部性特征。對于公共項目供給的正外部性的爭論,如果政府是公共項目的投資者,那么各種基于國民經濟系統的上述目標就是政府投資決策考慮的內部效果,也是該項目得以建設的原因,如果將其視為外部效益計入效益費用分析,則屬于重復計算。而如果是私人資本作為項目的投資主體,由于項目效果不能納入投資者賬戶,因此是外部效益。我們界定的公共項目主要投資主體是政府,是研究財政支出資金來源的公共項目的經濟評價問題,很多財務評價的“外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應該被視為國民經濟的評價體系的“內部效果”,但這一“內部效果”在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又常被漏算,或被計入其他系統的效果。因此,在研究公共項目經濟評價問題時,這一問題應該考慮如何解決。

2.經濟福利性特征。一般將公共支出分為“購買性公共支出”和“轉移性公共支出”,公共項目的建設對國民收入分配的影響包括了這兩個方面的影響。前者對于收入分配的影響一般是間接的,例如公共項目的實施帶來的對于相應需求的增加,刺激相關行業、地區的勞動力、投入物的需求增長,從而使得國民收入和財富的增長;后者則涉及到對于公共項目利益相關者的直接影響,例如水利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以工代販”;生態移民過程的“移民補貼”等。對于如“扶貧開發項目”、“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項目”這一類的公共項目,一個重要的目標效果就是解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收入差距擴大等社會問題從而帶來的整個國民經濟總福利效果。而對于大型跨地區、跨流域的重大公共工程項目,則對于項目影響地區的經濟、社會、環境等產生明顯的影響。國內對于此類公共項目的評價中都設置了社會經濟評價指標和方法來加以評價,如“分配效果”指標、“分配系數參數”等。因此,研究公共項目的經濟評價問題,公共項目的福利效果,是一個重要的評價內容。

3.公共項目的循環經濟特征。基于循環經濟的“3R”(Reduce,Reuse,Recycle)原則,循環經濟的特點表現為:對于物質產品的生產,更加關注低數量、高質量、高價格獲得的增長;經濟活動從生產優先到服務優先;在社會就業方面,循環經濟使得就業的重點從生產轉向維護。資源、能源等類型公共項目的實施對于資源、能源、環境、生態、社會經濟中與循環經濟目標相關的內容密切相關,因此,對于此類公共項目的經濟評價應該考慮其對循環經濟目標的貢獻。基于循環經濟的公共項目經濟評價,就是要從國民經濟系統的要素投入與產出關系,將資源、環境、經濟要素納入國民經濟運行系統,考慮投入物循環利用與經濟持續發展的效果。

三、公共項目經濟評價的內容

1.公共項目財務評價。公共項目財務評價是指在國家現行財稅制度和價格體系的條件下,從財務的角度,分析測算項目直接發生的財務費用和收益,編制財務報表,計算評價指標,考察項目財務盈利能力和清償能力等財務狀況,對項目的財務可行性進行評價的一種活動。它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內容。

公共項目財務評價所使用的基本報表有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財務平衡表、財務外匯流量表等,所適用的參考報表有固定資產投資估算表、投資使用計劃表、總成本表、單位成本表、銷售收入表、借款償還平衡表等。

公共項目財務評價的內容和主要指標包括:(1)項目盈利能力評價主要考察投資項目的盈利水平。在進行項目盈利能力評價時,需編制全部投資現金流量表、自有資金現金流量表和損益表三個基本財務報表。項目財務盈利能力評價的主要計算指標有財務內部收益率、投資收益率、凈現值、投資回收期等指標。(2)項目償債能力評價可在編制貸款償還表的基礎上進行。投資項目的資金來源一般可分為自有資金和借入資金,借入資金必須按期償還。因此,項目的投資者需要關注項目的償債能力;借入資金的債權人也需要關注貸出資金能否按期收回本息。(3)不確定性分析是指在信息不足,無法用概率描述因素變動規律的情況下,估計可變因素變動對項目可行性的影響程度及項目承受風險能力的一種分析方法。不確定性分析包括盈虧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4)風險分析是指在可變因素概率分布已知的情況下,分析可變因素在各種可能狀態下項目經濟評價指標的取值,從而了解項目的風險狀況。(5)外匯平衡分析主要是考察涉及外匯收支的項目在計算期內各年的外匯余缺程度,在編制外匯平衡表的基礎上,了解各年外匯余缺狀況,對外匯不能平衡的年份根據外匯短缺程度,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2.公共項目國民經濟評價。公共項目國民經濟評價是從國民經濟總體利益出發,使宏觀與微觀效益相結合,用系統的、整體的、綜合的觀點,從經濟、技術、政治、軍事和社會等方面,全面分析計算項目對國民經濟的凈貢獻,評價項目的經濟合理性,為投資決策提供宏觀依據。

公共項目財務評價是從項目角度考察項目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部分項目財務評價結論可以滿足投資決策的要求,但有些項目需要進行國民經濟評價,從國民經濟角度評價項目是否可行。需要進行國民經濟評價的項目主要有:(1)國家及地方政府參與投資的項目。(2)國家給予財政補貼或者減免稅費的項目。(3)國家控制的戰略性資源開發項目。(4)主要的基礎設施項目,包括鐵路、公路、航道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較大的水利水電項目。(6)動用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較大的中外合資項目。(7)主要產出物和投入物的市場價格不能反映其真實價值的項目。

國家計委1987年頒發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規定:國民經濟評價以經濟內部收益率作為主要指標,以經濟凈現值、經濟凈現值率和投資效益率作為輔助指標。國民經濟評價主要參數包括:(1)社會折現率是由政府部門統一規定的,在國民經濟評價中用以衡量資金時間價值的參數,代表了資金占用所需應獲得的最低動態收益率。(2)影子匯率是反映外匯真實價值的匯率。影子匯率主要依據一個國家或地區一段時期內進出口的結構和水平、外匯的機會成本及發展趨勢、外匯供需狀況等因素確定。一旦上述因素發生較大變化時,影子匯率值需作相應的調整。(3)影子價格是指項目增加一名勞動力,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

3.公共項目投資風險評價。公共項目投資風險評價就是指在項目風險識別的基礎上,對可能導致項目投資損失的風險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和權衡,并依據風險對項目目標的影響程度進行風險分級排序,綜合評估整個項目投資的風險水平。

公共項目投資風險評價應遵循以下基本準則:(1)風險回避準則。根據風險分析,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或完全回避項目中的各類風險,特別是對項目整體目標有重要影響的那些風險因素。(2)風險處理成本最小原則。在處理風險的時候考慮成本最小,甚至可以接受風險。(3)風險權衡準則。確定可接受風險的限度,可接受風險是指在項目中存在的一些可接受的、不可避免的風險。(4)社會費用最小準則。將風險的社會費用與風險帶來的社會效益一同考慮,以社會費用最小為原則。(5)風險成本效益比準則。處理風險是考慮處理成本和風險受益相匹配,以最經濟的資源消耗來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

四、公共項目的經濟費用效益評價

經濟費用效益評價是從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分析項目投資的經濟效率和對社會福利所做出的貢獻,從而評價項目的經濟合理性,適用于財務價格扭曲,財務現金流量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項目的經濟價值,財務成本不能包含項目的全部資源消耗,從而財務效益不能包含項目產出的全部經濟效果的項目。公共項目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從項目的成本與收益的角度看,存在著很強的外部性,其財務現金流量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項目的經濟價值,所以要進行費用效益分析。

識別公共項目的經濟費用與經濟效益就是要對項目所涉及的所有社會成員的有關費用和效益進行判別,也是全面分析項目投資及運營活動耗用資源的真實價值,以及項目為社會成員福利的實際增加所做出的貢獻。識別的內容有:直接或間接費用和效益;內部或外部費用與效益;有形和無形費用與效益以及項目的近期影響和可能帶來的中期或遠期影響。經濟費用的計算應遵循機會成本原則,分析項目所占有所有資源的其他最有效利用所產生的效益進行計算。經濟效益的計算應遵循支付意愿原則和接受補償意愿原則。支付意愿原則用于對項目產出物正面效果的計算;接受補償意愿原則用于對項目產出物負面效果的計算。

公共項目的經濟費用效益評價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對公共項目進行分析和評價的重要方法。要對公共項目正確作出經濟費用效益分析,需要對其費用效益予以正確的識別與計量。在識別與計量過程中,需明確項目基本目標,圍繞目標進行必要的情景分析,進行有無對比分析,正確識別正面和負面外部效果,合理確定效益和費用的空間范圍和時間跨度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正確評價公共項目的經濟合理性,為政府審批或核準項目提供依據。

公共項目的經濟評價內容缺一不可,每種評價的指標都能從不同側面科學地衡量項目的可行性,財務評價是從微觀盈利角度進行分析,國民經濟評價是從宏觀社會角度對整個項目的運行以及為社會帶來的貢獻進行分析,而風險評價更是公共項目運行之前必不可少的評價內容,綜合這些評價得出的結果才能更好地為公共項目的運行提供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2.萬威武,孫新梅,孫衛.可行性研究與項目評價[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3.佟芳庭.淺析公共事業項目的經濟評價[J].經濟論壇,2005(22)

篇11

1.1國民經濟核算的含義

國民經濟核算是運用統計指標及其體系,對一定范圍和一定時間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與利用所進行的計量;對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所進行的計量;對經濟運行中形成的總量、速度、比例、效益所進行的計量等。廣義來講,國民經濟核算包括統計核算、會計核算、業務核算,它們相輔相成。分工協作,有機地組成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狹義來講,國民經濟核算僅指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核算。

國民經濟核算的目的是為經濟行為監測、經濟分析、國際比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服務。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是試圖通過系統地規范概念、分類、核算原則、表現方式及邏輯關系,更好地實現對國民經濟運行過程的統計描述。

1.2國民經濟核算的功能

作為國民經濟統計方法,國民經濟核算對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和微觀經濟決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國民經濟核算能夠有效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國民經濟核算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核算原則和方法把描述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的基本指標有機地組織起來,采用大量信息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計劃、決策的確定和執行起著重要的咨詢、服務與監督作用。其次,國民經濟核算是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依據。國民經濟核算提供了關于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系統數據,是制定宏觀經濟管理所需規劃、計劃和政策的重要依據。國民經濟核算所提供的有關生產、收入分配、消費、投資等方面的基礎數據,為宏觀經濟管理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以及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再次,國民經濟核算是微觀決策的重要依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和個人對生產、消費和投資決策的需求增強,國民經濟核算部門能否提供準確和豐富的國民經濟核算信息直接影響到決策的科學性。通過對各種不同類型經濟統計的基本概念、基本分類和指標設置提出統一要求,國民經濟核算使得這些經濟統計在滿足其要求的同時,實現彼此之間的相互銜接,使整個經濟統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2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方法

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總值(gnp)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指標,兩者都是核算社會生產成果和反映宏觀經濟的總量指標,只是計算口徑不同。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反映所有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實際收到的原始收入價值的總和。國民生產總值可以用國內生產總值加上本國常住單位從國外得到的凈要索收入計算取得。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強調的是創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強調的是獲得的原始收入。一般來說,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兩者相差數額不大,除非某個國家在國外有大量的投資和大批勞動力,該國的同民生產總值可能會大于國內生產總值。

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3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生產法是從貨物和服務活動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總產品人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一中間投入。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的收入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核算公式為: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支出法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用于最終消費的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總額,它反映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角度來反映國內生產總值最終去向的一種方法。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消費+總投資+出口一進口一國內生產總值。

3我國國民經濟核算方法評析

3.1各種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的評價

以上3種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無論是從生產,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個角度核算,理論上結果都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某些差異,這種差異稱之為統計誤差,而在統計學上。是允許出現一定范圍內的統計誤差的。根據資料的來源情況,目前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種計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國家較多,其實3種方法可以同時并用,相互驗證。對目前由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等構成的體系應從以下兩方面來認識。

首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巨大的方法庫。國民經濟核算乃至整個統計,除本身自成體系形成一套獨特的方法體系外。對于經濟研究也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法論。國民經濟指標在各層次問、各部門間的數量關系透視了社會經濟的各種關系。具體說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微觀經濟原理與宏觀經濟理論相結合,綜合運用統計、會計和數學方法,系統地測算某一時期內一國(地區、部門)的各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包括這些活動的結果,各種重要的總量指標及有關的組成要素。其次,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宏大的信息庫或資料庫。國民經濟核算創立了一個基于大量經濟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統數據庫,這些經濟分析包括不同經濟活動類型的分析、通貨膨脹分析、經濟結構分析、增長分析,特別是用于各國之間的比較。

篇12

從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值分析,經濟波動特征表現為兩種狀態:短期特征與長期特征。短期特征主要是指每一個經濟周期的波動狀態;長期特征是指超越短期,兩個或兩個以上經濟周期的波動態勢。(一)長期波動測定分析迄今可用于經濟波動長期特征的測定方法或模型很多,主要有:薩繆爾森乘數———加速數動態模型、卡爾多非線性動態增長模型、希克斯非線性乘數———加速數動態模型、斯盧茨基和卡萊茨基的隨機經濟周期模型、混沌理論模型、實際經濟周期模型等。這些不同的模型來自于不同的經濟思想和經濟理論,其測定結果是有差別的,我們在本文中選擇了薩繆爾森線性乘數———加速數動態模型。這是一個帶有動態時滯結構的模型。其中,投資函數是一個二階差分方程。乘數基于邊際消費傾向,加速數基于特定時期的生產技術水平。這個模型的特點是:當有一個初始的外生擾動時,在不同的參數域下,動態系統可以產生增幅的發散振蕩、減幅的衰減振蕩和等幅的周期振蕩。這就是說,在特定的參數域內,經濟體系將呈現持續性的波動趨勢。(二)短期波動測定分析從發展和演變的動態過程來看,經濟周期一般可劃分為古典周期和現代周期兩大類。古典周期是指經濟的主要指標表現為絕對下降,即負增長趨勢。現代周期主要表現為增長周期,是指經濟的主要指標表現為絕對上升,即正增長趨勢。對于增長周期可以按兩種方法進行考察,其一是階梯周期分析方法,其二是離差周期分析方法。階梯周期是指經濟增長速度的周期波動,是最基本意義上的增長周期。在處理方法上,它是把各經濟活動水平指標的各期數值同前一期或前若干期的指標數值進行對比所得到的速度指標在時間上的波動來描述增長周期波動。離差周期是指各經濟活動水平指標的數值對其特征值的相對偏離程度在時間上的周期波動。在指標的處理方法上,它要求首先消除序列的季節波動,然后求出序列在各期的特征值,最后求出其相對數,并對所得相對數進行平滑處理。兩種方法的研究,其結果是有差別的。本文采用階梯周期分析方法,引進以下參數:波動幅度、波動系數、波動高度、波動深度、平均位勢、擴張長度、收縮長度。其中波動幅度即振幅,是指每個周期內經濟增長率上下波動的離差,它是反映經濟增長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指數,振幅越大,說明經濟增長越不穩定,其分析方法是計算每個周期內經濟增長率波峰與波谷的落差即振幅等于波峰的經濟增長率減去波谷的經濟增長率。波動系數是指國民經濟實際增長率圍繞長期趨勢上下波動的量值,它是衡量周期波動幅度對歷史增長趨勢偏離程度的標準化指標,波動系數的絕對值越大,說明實際經濟增長率偏離長期趨勢的程度越大,經濟增長越不穩定,反之,經濟增長相對穩定。其計算分式為:,其中,式中!為波動系數,y為實際經濟增長率,y為y的算術平均值,"為標準差,n為實際值的樣本數。波動高度即峰位,是指每個周期內波峰的經濟增長率,它表明每個周期經濟擴張的強度。波動深度即波谷,是指每個周期內波谷的經濟增長率,它表明每個周期經濟收縮的力度。平均位勢即波位,是指每個周期內各年度平均的經濟增長率,表明每個周期經濟增長的總體水平,其計算公式為平均位勢,其中xn為報告期實際增長率,x0為基期實際增長率,n為報告期距基期的年數。擴張(或收縮)年度是指每個周期內擴張(收縮)期的時間長度,它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本研究使用農業總產值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等統計指標。

三湖南農業經濟波動測定分析

(一)湖南農業經濟長期波動測定分析

所謂長期本文指的是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即1955年至1976年為第一個長期,從1977年至2003年為第二個長期。根據薩繆爾森的經濟波動理論,引進薩繆爾森乘數———加速數動態模型。1)為產品市場的均衡公式,即收入恒等式,為了方便,也不失一般性,假定政府購買為外生變量。(2)為簡單的消費函數,它表明,本期消費是上一期收入的線性函數,其中b表示邊際消費傾向。對于第一個長期,根據湖南統計年鑒,1955年全省農村總消費為21.74億元,全省農業總產出為25.83億元,而76年全省農村總消費為46.54億元,全省農業總產出為76.44億元,因此,b=Vc/Vy=(46.54-21.74)/(76.44-25.83)=0.49,說明湖南在第一長期內的農村消費比重偏小,亦即國民收入中消費小于積累。而對湖南第二個長期,根據湖南統計年鑒1977年全省農村總消費為52.11億元,全省農業總產出為77.59億元,而2003年全省農村總消費為1067.23億元,全省農業總產出為1425.44億元,因此,b=Vc/Vy=(1067.23-52.11)/1425.44-77.59)=0.75,說明湖南在第二個長期的農村消費比重偏大,亦即國民收入中消費大于積累。(3)按加速原理依賴于本期和前期消費的改變量,其中V為加速數。在第一個長期,根據湖南統計年鑒1955年全省農村總投資為0.75億元,而1976年全省農村總投資為6.53億元,因而,v=VI/VY=(6.53-0.75)/76.44-25.83)=0.11。而第二個長期,根據湖南統計年鑒,1977年全省農村總投資為7.59億元,2003年全省農村總投資為355.06億元,因而,v=VI/VY=(355.06-7.59)/1425.44-77.59)=0.26。雖然改革開放后農業經濟增長中的加速數要大于改革開放前農業經濟增長中的加速數,但是,這兩個系數均小于1,說明湖南農業收入的增長用于農村凈投資的比例偏小,更多的農業收入被用于其它產業,說明農業大省的農業起著支撐其它產業發展的作用。(7)與(11)分別代表著湖南農業在第一個長期與第二個長期經濟增長的總體特征。說明湖南農業經濟在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內呈現出單調遞增并趨向于每一個時期的均衡值,表明湖南農業在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主要由于其農業生產制度的重大變革使得其經濟的“增長力”迅速增強,初始呈現出爆發性增長狀態,但隨后隨著該制度的逐步完善,其經濟的增長率又逐步趨弱,因而其“穩定性”逐步增強。說明制度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湖南農業經濟短期波動測定分析

首先根據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持續時間的長短,擴張和收縮的轉變點等特征,我們對湖南自1955年至2003年①農業即農業總產值增長率進行描述,從而得到湖南農業經濟增長變化的路徑,即農業經濟波動的基本軌跡。我們按照一個標準的經濟周期包括兩個時期(收縮與擴張時期),四個階段(衰退、蕭條、復蘇和繁榮四個階段)和兩個轉折點(經濟由繁榮階段轉入衰退階段的關鍵點和經濟走出蕭條階段開始復蘇的關鍵點)的基本原則,將湖南農業1955年至2003年的49年間經濟波動大致劃分成9輪周期,如表1。以下根據表1采用階梯周期分析方法,引進相關參數定量分析湖南農業經濟增長過程中9輪周期的增長率波動狀態。湖南農業經濟周期性波動存在以下特征:第一,湖南農業9輪周期平均波動幅度為21.91個百分點,波動系數為1.05,總體呈現為強幅型,它表明每個周期內經濟增長高低起伏劇烈,其經濟增長處于極不穩定狀態,說明農業大省農業經濟運行隨機因素的影響很大。第二,湖南農業9輪周期波動高度平均值為22.09,總體呈現為高峰型,說明每個周期經濟擴張能力強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前4輪周期更為顯著。第三,從波動深度來看,湖南農業所經歷的9輪周期,其中前3輪均為古典型,表明其經濟活動的絕對水平有規律地出現上升和下降的交替和循環,從第4輪開始,除了第8輪外開始轉向增長型周期,表明其經濟活動的相對水平有規律地出現上升與下降的交替和循環。其中第8輪周期表現為古典型的主要原因由于自然環境的影響,1998年、1999年湖南連續發生特大洪災。第四,波動的平均位勢由中位型轉向高位型,改革前的4輪周期(1955—1976年)農業增長率年遞增平均值為6.28%,改革后的5輪周期(1977—2003年)農業增長率年遞增平均值為11.24%,比改革前上升了4.96個百分點。這表明,湖南農業在克服“大起大落”中總體增長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第五,波動的擴張長度平均值為2.22年,而收縮年度的平均值為3.33年,擴張長度與收縮長度之比為0.67總體呈現短擴張型,表明農業經濟擴張的持續性較弱,穩定性較差。

四湖南國民經濟波動測定分析

(一)湖南國民經濟長期波動測定分析

首先對湖南城鄉社會邊際消費傾向和加速數作實證分析,根據湖南統計年鑒,1955年全省總消費為26.74億元,總投資為3.37億元,總產出為49.24億元,而1976年全省總消費為67.65億元,總投資為16.84億元,總產出為233.23億元,因此,這一時期的邊際消費傾向b=Vc/Vy=(67.65-26.74)/(233.23-49.24)=0.22,而其加速數v=VI/VY=(16.84-3.37)/(233.23-49.24)=0.22。由于1977年全省總消費為77.66億元,總投資為15.46億元,總產出為256.75億元,而2003年全省總消費為2886.03億元,總投資為1557.00億元,總產出為11604.82億元,因此,這一時期的邊際消費傾向b=Vc/Vy=(2886.03-77.66)/(116.4.82-256.72)=0.25,而其加速數v=VI/VY=(1557.00-15.46)/(11604.82-256.72)=0.14根據薩繆爾森的經濟波動理論和上述同樣的分析方法得到的結論是:湖南國民經濟的增長在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內總體均呈現出衰減振動并趨向于每一個時期的均衡值的特征,表明湖南的國民經濟在不穩定性增長中逐步走向穩定。

(二)湖南國民經濟短期波動測定分析

首先,采取上述相關問題同樣的研究理論和方法,我們分別得到湖南1955年至2003年國民經濟增長變化的路徑即國民經濟波動的基本軌跡,如圖2,和湖南國民經濟從1955年至2003年波動的9輪周期,如表3。以下根據階梯周期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其結果由表4給出。對表4作進一步分析,湖南國民經濟周期性波動平均波動幅度為20.02個百分點,波動系數平均為0.84個百分點,總體呈現為強幅型;波動高度平均值為22.65個百分點,總體呈現為高峰型;從波動深度來看,其9輪周期中改革開放前基本屬于古典型,改革開放后的5輪周期均屬于增長型;波動的平均位勢均處于高位型;波動的擴張長度與收縮長度之比為0.89,總體呈現短擴張型。

五湖南農業經濟波動與國民經濟波動的關系

(一)湖南農業經濟波動與國民經濟波動的協動性

第一,從長期來看,湖南農業經濟波動與國民經濟波動具有相同的發展趨勢,即均從制度變革的始初的爆發性增長逐步趨向穩定性增長,呈現出增長力趨弱,穩定性增強的狀態。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影響經濟增長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即邊際消費傾向和加速數,特別是加速數偏小的制約,使得農業經濟與國民經濟的增長的潛力不足。說明農業大省經濟增長嚴重受到投資不足的影響。此外,這兩者的相關度我們還可以根據表1和表3的數據建立國民經濟增長率(Y)與農業經濟增長率(X)之間的線性關系Y=a+bX模型進行分析,建國以來,湖南農業經濟波動與國民經濟波動的同步相關性十分顯著,通過計算并檢驗。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55,說明農業大省農業經濟波動對國民經濟波動的同步影響十分明顯。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業大省長期以來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的組成成分中所占的比重較大,而且即使第二、三產業的增長降低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成分,但是,由于其中的第二、三產業的增長對農業的依存度較高,農業經濟的波動一方面直接沖擊著增長中的國民經濟,同時通過農業經濟對第二、三產業經濟的直接沖擊而又一次間接沖擊著增長中的國民經濟。第二,從短期來看,兩者的周期性波動非常明顯,兩者的波動周期基本同步,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即1977年以來其波動周期完全一致。兩者的波動高度非常接近,兩者都是由古典型周期轉向增長型周期的發展過程。兩者的波動幅度都存在改革開放后比改革開放前有所減緩的趨勢,而且這種趨勢在隨后表現得越來越明顯。說明各種因素對農業經濟波動和國民經濟波動的影響程度有所降低,農業大省的經濟運行逐步走向平穩狀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和政府政策及其調控的有效性不斷增強,以及依靠科技力量而克服自然因素的負面沖擊的能力不斷提升,使得各種影響農業經濟波動和第二、三產業經濟波動的因素逐步走向趨同,從而引致農業經濟和國民經濟從初始的不穩定狀態逐步趨向穩定狀態。

(二)湖南農業經濟波動與國民經濟波動的差異性

第一,從長期來看,雖然湖南農業經濟波動與國民經濟波動具有相同的發展趨勢,但從其波動過程來看,存在著不同的特征。農業經濟總體上表現出長期較穩定增長的狀態,而國民經濟總體上表現出長期較不穩定增長的狀態。這種特征主要是受到了國民經濟的其它構成成分,即第二、三產業經濟不斷增長的沖擊。第二,從短期來看,農業經濟的絕對波動幅度和相對波動幅度(即波動系數)均比整個國民經濟的對應值高,說明農業大省農業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明顯低于國民經濟增長的穩定性,一方面表明農業大省的農業經濟增長率除了同樣受到制度或政策以及科技進步的影響外,同時更重要的是受到來自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的沖擊,導致農業經濟的波動性高于國民經濟的波動性。另一方面表明農業大省國民經濟的其它構成成份,主要是指第二,三產業的增長起到了平緩或者說燙平國民經濟周期性波動幅度的積極作用。此外,農業經濟的平均位勢為9.35個百分點,較整個國民經濟的平均位勢11.65個百分點低2.3個百分點,說明農業大省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趨勢,國民經濟在克服主要由于農業經濟引致的“大起大落”中總體增長水平有明顯提高的趨勢。

六結論

湖南作為農業大省,對農業問題十分重視,始終強調必須穩定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然而,建國以來,農業基礎地位的脆弱性卻沒有得到徹底改觀,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業經濟的波動對國民經濟的整體波動起到了引致和助推作用。雖然隨著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這種引致和助推作用有所減弱,但對于一個農業大省來說,這種影響依然存在,并將持續較長的時間。因此,我們認為:

1.建立系統的國民經濟運行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對國民經濟波動狀態的預測,及時了解和準確掌握影響國民經濟波動的各種內外因素,特別是各時期經濟運行中的消費、投資、價格、貨幣及其外貿等影響經濟波動的內生因素的變化規律及其內在聯系。加強農業大省經濟增長中的長期波動趨勢與短期波動趨勢的分析和研究,利用經濟波動不同階段的特點,順應經濟波動規律制定相應的對策,積極有效地實施對經濟波動趨勢的調控,防止由于各種因素的隨機變化而產生的對農業大省整個國民經濟的沖擊。

篇13

交通運輸的需求是一定時間段內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具有支付能力的物與人的位移需求,其本質是一種衍生出來的需求,主要指的是經濟活動的貨運需要和人員進行經濟或社會活動的旅行需要。城市經濟是我國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相互聯系的集合。在經濟學中,我們常用GDP(國內生產總值)和GNI(國民生產總值)共同來衡量城市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下文將采用國內生產總值作為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狀況的衡量指標。交通運輸業是我們城市經濟基礎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城市經濟的基礎和先驅,交通運輸的發展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發展現狀也影響交通運輸需求的變化情況,為交通運輸業的整體布局提供經濟依據。

并且,交通運輸上的需求的特點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而變化。在過去,我國城市經濟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老百姓注重運輸的費用。現在,在“時間至上”的市場經濟環境條件下,人民的時間觀念強烈,客貨運輸需求偏重于快捷,便利和安全。在客運方面,人們對出行速度和方便程度的要求不斷提高,把運行時間的長短作為選擇運輸工具的一個決定因素;在貨運方面,由于高附加值產品的增多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貨主為了搶奪先機或保持產品的新鮮度,對于貨物運輸時效性的要求更高。穩步上升的民航客流,高速發展的高速公路和提速的鐵路旅客列車都反映了人們對運輸快捷性的要求。

二、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的矛盾分析

在一些經濟落后的城市,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的矛盾很突出,滯后的交通運輸是制約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交通落后,阻礙了城市經濟發展,經濟滯后又制約了城市交通的建設。

就目前我國整體情況來說,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交通運輸基礎十分薄弱,而且交通總量不足。但是1978-198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運輸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一塊短板。由于鐵路運力不足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運不出去,許多產品只能以運限產,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全國約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處于閑置狀態。旅客運輸也處于全面緊張狀態,“行路困難”成為當時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購買鐵路客票極度困難;干線公路和城市旅客運輸都非常緊張;我國民用機場少,設施落后、飛機運力不足,買票難、乘機難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對于這種情況,國家對交通運輸發展問題非常重視,把交通運輸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點,在“八五”到“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一系列發展交通運輸業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不斷加大對交通運輸建設的投資力度。交通運輸行業改革也在不斷深入。以調整體制、理順關系、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優化組織結構、培育建立運輸市場、轉換政府職能等措施,推動和促進交通運輸業的不斷發展。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和發展有了巨大的變化,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規模總量的快速增長,交通運輸網絡覆蓋面持續擴大,通達度進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綜合交通體系,綜合運輸能力較之以前增強,技術裝備和水平顯著提高,而交通運輸業的巨大發展也大力拉動了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交通運輸對城市經濟貢獻分析

交通運輸是城市經濟中的基礎產業,它與其他產業相互依存,緊密相關,在整個經濟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編寫的《工業項目評價手冊》中建議國民經濟評價采用下列指標:

主要指標―國民收入凈增值 國民經濟評價

附加指標―就業效果,分配效果,凈外匯效果,國際競爭力

其他社會效果―文化,技術發展,環境保護等。

交通運輸對城市經濟的貢獻主要指它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包括交通運輸行業直接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和間接創造的增加值,以及直接創造的間接創造的就業機會。

以我所在的浙江湖州為例,長期以來,在綜合交通網絡中,湖州運輸方式構成存在一定的失衡:公路一直居于主體地位,約占整個綜合交通網絡里程的84%,承擔98.9%的客運量及39%的貨運量;而鐵路的交通運輸相對滯后,鐵路所占綜合交通網絡里程比例僅2.2%,承擔1.1%的客運量及4.6%的貨運量。但是隨著湖州高鐵“三線一樞紐”工程的規劃建設,鐵路對于我市經濟生活的作用也將日益凸顯,鐵路路網布局、提高線網密度、增加運輸能力將進一步得到優化,“鐵公水”聯動的大交通格局必將提前實現。在2008年12月,杭寧高鐵在宜興正式動工,2013年7月建成通車,建成后與滬杭、滬寧高鐵共同構成滬寧杭“金三角”快速交通通道。湖州將正式跨入高鐵時代,較之以前湖州人民的人均GDP上升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