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經濟學理論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經濟學理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經濟學理論論文

篇1

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原理論文”怎么寫呢,請看查字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文

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原理論文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原理論文”,更多內容請點擊查字典論文頻道。

篇2

①選題準確,成果在國內外居領先地位,影響較大。賦分范圍30一40分。

②選題正確,成果在國內外居中等水平,影響一般。賦分范圍10一30分。

③選題較差,研究價值不大。賦分范圍1一10分。

經濟論文的選題標準正確是確定答辯者對于經濟科學某一問題研究的范圍和方向。由于這是進行經濟科學研究,撰寫經濟論文的起點,而任何一項經濟科學的研究都是從選題開始,所以這個問題極其重要,賦分值范圍最高。

這是因為:其一,選題決定著經濟論文的價值。只有選題精(準)確,即有對研究意義的課題,論文才有重要意義。其二,選題關系到經濟論文的成敗。雖然選擇價值高,但內容與難度與自己的條件、能力不相適合的課題,那么也難以成功。唯有選題的內容、大小以及難易程度都較適合本人的業務與水平特點,論文成功的希望才大。正因為如此,有人說選擇了一個好的論文題目,論文就成功了一半。其三,選題為自己學術研究確立了目標。作為高級經濟師應當將自己的經濟管理業務中最感興趣的部分上升到經濟科學研究高度,并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整個合理的邏輯過程體現自己知與識的水平和學術能力。其四,選題代表著本人的學術態度。作為高級經濟師的論文必須有嚴謹的科學態度,立足個人實踐和深入調查來研究,結合發展經濟的歷史使命來選擇論文題目。這樣才能使論文選題達到較高水平,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怎樣才算有較高水平和研究價值呢?選題在上述四點的基礎上,立足本人經濟工作實際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了解相關經濟學科歷史與研究、發展現一22一狀、動態。這樣便知道自己的研究論文當前達到什么程度,還有哪些問題尚待解決。這樣的論文體現了在學術研究方向上的探索性與先進性,而不是盲目性、重復性,甚至是抄襲他人之作。為此,要做到:一是盡量選擇與本人經濟工作相關而急待解決的課題。這些間題力求貼近現實經濟,或是有關經濟方面的新問題,并有重要現實意義。作者應以較強烈的社會責任和事實上的理論高度,對這些嘔待解決的課題提出獨到見解,不怕標新立異,具有理論勇氣,目的在于推動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二是選擇新發現、新創造的課題。參加答辯的同志一般都從事經濟工作多年,提交出的論文應是代表自己在經濟_〔作研究中的發現,新創造、新思路的杰作。探索經濟問題是經濟工作者的使命,也是高級經濟師應具備的素質和條件之一。可以說每一位用心者在長期的經濟工作中都會有思考和發現。不敢稱發現和創造的人往往是自卑和悲觀的。你既然申報高級經濟師,就應以高亢的理論勇氣闡述自己的新觀點。三是對空白的填補。由于科學發展、社會的進步,特別是改革開放對于經濟機制的重建,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情況,從而造成理論與學術暫時的空白與缺項。高級經濟師敢于直面這些空白的填補,不僅是對自己經濟工作的推動和提高,而且由于間題的新穎也容易引起經濟界和學術界的關注。四是對于通說的糾正。即對于通行的看法和傳統的作法以及某些經濟研究成果的針對性糾正。通過新的研究和實踐對于某些通說錯誤觀點、偏頗結論的糾正,使人們得到正確的認識,無疑顯示了學術的高水平,且能正確地指導經濟_E作。五是對于前說的補充。這是以新的實踐和研究成果,對于前人研究成果與結論予以補充、豐富和完善。綜上五點所述,經濟學的論文在多數情況下總是先提出某些假說,經過實踐與研究的驗證,使其成立。各種選題唯在創新理論勇氣中,才可產生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經濟論文,這不僅僅是對于高級經濟師本人水平的提高和開拓,而且對于經濟科學一系列學術問題的研究乃至突破會具有相當的重要意義。

二、關于綜合分析問題能力

對于高級經濟師答辯中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考核,是答辯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從三方面考核計分。

①抓住間題實質,分析透徹,建議新穎合理。賦分范圍20一30分。

②觸及問題實質,分析正確,建議合理。賦分范圍10一20分。

③沒有抓住問題實質,分析一般,建議可用性不大。賦分范圍1一10分。

對于高級經濟師來說,作為經濟工作的軟專家,理所應當具備較強的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就從事領導工作者來說,這種能力應體現在:領導觀念科學化;組織行為科學化;領導方法與領導程序的科學化。由以上這些方面所形成的素質通過答辯展示出本人的思想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考察其領導的群體組織和領導活動產生的效果。能否抓住問題實質是領導素質的重要方面。

作為高級經濟師,應當通過答辯抓住問題的實質,展示出自己的知識結構。一是反映本人的基礎知識。這包括較豐富的社會科學和一定的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在交叉學科方面還應當了解有關行為科學、公關學、領導學等知識。二是反映本人的專業知識。包括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首先應掌握較寬的專業基礎理論,熟悉經濟管理方面與自己業務有關的基礎理論學科知識。其次,要能掌握并應用系統的現代管理與管理科學方面的知識,如市場營銷、經濟信息、經濟預測、經濟決策、企業管理、科學技術管理、經濟管理、技術經濟、數量經濟、經濟分析等方面的知識。有的還應有較豐富的涉外經濟知識。

篇3

(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在國際經濟學理論中的發展應用

早期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1,壟斷優勢理論,它形成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該理論認為因為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具備不完全性的特點,給跨國公司帶來壟斷的優勢,比如跨國企業具備的專有技術,管理經驗,以及銷售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從而得到較高的壟斷價格和利潤,因此產生了不完全競爭的局面,這是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直接原因。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是基于壟斷優勢理論提出的,因為產品在市場上有著周期性的變化,主要分為創新,成熟以及標準三個階段,各個階段都與企業的決策密不可分。因此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采取不同的投資戰略。國際直接投資應該運用在產品生產已經成熟并且投入標準化生產,這樣可以將生產投入到成本較低的區域,從而替代出口產生的成本。3,內部化理論,該理論基于自然性市場的完美性出發分析當前跨國企業的興起以及外國投資現象的形成。該理論認為跨國公司是由于市場內部化形成的,市場內部化是指外部市場機制導致原材料,半成品等交易的效率呈現較低的狀態。為了提高這一效率企業不得不通過行政結構將低效率的中間產品內部化。這一理論同時解釋了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行為。

二、套利與平價理論在國際經濟學理論中的發展應用

(一)基本概念闡述

套利是指在同一個市場中購進外匯,證券,商品等其他貨物同時在另外一個市場中以更高的價格將其賣出。價差則是指同一個商品在不同的市場上有著不同的價格,包含時間上以及空間上的差異。交易成本是指套利者完成一項交易需要耗費的成本,主要包含直接成本以及間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勞動力流動的交通費,資金流動的匯費以及隱含的工資,利息以及租金等,間接成本主要包含信息成本,談判成本等。平價主要是指價值對等,具體闡述為只要不同市場之間的價格差異超過交易產生的費用,那么套利者就能從中獲取利潤。

篇4

新制度經濟學理論體系擴張了傳統經濟學的解釋力,已成為一種能更準確和全面地解釋現實世界的經濟學工具。盛洪(1993)用兩個詞概括了其理論核心,一個是“產權”,即受制度保護的利益,產權制度既涉及對產權的界定,有涉及對產權的保護;另一個是“交易費用”,即指達成契約和保證契約執行費用。

眾所周知,房屋拆遷工作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城市面貌更新及國有土地使用的合理布局等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拆遷工作又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于被拆遷者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產權的不明晰界定,導致了拆遷補償標準的確定機制不完善,進而降低了拆遷工作效率,嚴重增加了拆遷工作的交易成本,甚至引發了大量拆遷雙方的矛盾糾紛,對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合實際的建議措施,以圖為建立健全房屋拆遷的法律法規,處理好加快城市改造、提高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質量與保護被拆遷人合法權益的關系提供借鑒。

二、實施拆遷行為的必要性分析

對于問題交互性質的認識將有利于人們更理性地判斷某一行為的潛在收益和損失。科斯(1960)在分析涉及對他人產生有害影響的工商行為時深刻指明損害問題具有交互性質,即外部侵害不僅起因于侵害者的行為,也起因于被侵害者的存在,避免對受損害方的損害將會使實施損害的一方遭受損失,關鍵在于避免較嚴重的損害。因此,在分析拆遷行為給房屋所有權人帶來損失的同時,更應考察不實施拆遷行為給社會凈收益帶來的損失,唯有權衡兩者輕重,才能更好地理解實施拆遷行為增加社會總價值的戰略意義。

實施拆遷行為給被拆遷者帶來的損失方面,暫不考察拆遷者(損害方)對于被拆遷者(受損害方)是否補償及補償是否合理,需考慮的是由于城市居民的房屋往往是一個家庭的命脈,承載著太多的東西,當拆遷方實施拆遷行為時,大多數被拆遷者將只能選擇放棄原來市中心便利的生活設施和交通條件,到城市邊遠地區購買一套住房,這使得居民蒙受了原有物業和物業區域內土地使用權喪失,以及因搬遷而造成的生活、工作、學習成本增加等損失。

此外考察不實施拆遷行為帶來的損失,亦即實施拆遷行為帶來的收益。由于拆遷制度的實施,我國許多城市實現了住房資金的良性循環,加快解決了住房困難,大部分危房、棚戶、簡屋得到了改造,居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因此,拆遷行為是我國進行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另外,拆遷制度也使中國城市住房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城鎮住房以公有制逐漸轉化為非國有為主,為房屋的市場交易奠定了基礎。因此,比較實施與不實施拆遷行為的各自損失,我們可以發現,雖然目前拆遷制度受到了一定的詬病,但是放棄拆遷制度而將城市更新重新放歸私法領域也是不現實的。

為了更好地分析實施拆遷行為的必要意義,在此引入科斯(1960)提出的“合法的妨害”這一概念,即有些行為即使對別人造成了損害,只要該行為的當事人采用了適宜的技術降低了侵害,受到侵害的人也只能承認這些行為的合法性,即他們只能忍受。這是法律根據對整個社會的成本與收益的考慮,作出的對私有產權適當削弱的調整。于是,從提高社會凈收益的角度出發,受侵害一方應當允許并接受“合法的妨害”,即人民群眾應當對城市房屋拆遷行為報以支持和配合的態度。另外,由于相對于實力較弱的、分散的居民,拆遷方及地方人民政府顯然具有談判優勢,這使得擁有“合法的妨害”權利的當事人,會降低技術的適宜水平,從而使侵害的程度提高。對于國有土地使用權產權的不予以承認及不明晰界定導致被拆遷者損失加重的現象,便是拆遷方提高侵害程度行為的具體表現。

三、土地使用權產權不明晰界定引發的城市房屋拆遷問題

土地使用權是憲法確定的私有產權,在涉及對這種私人產權的征收、征用、拆遷時,就應當考慮補償。然而近年來,在城市房屋拆遷過程中,拆遷往往只是對房屋進行補償,不對土地進行補償,有關土地使用權的補償糾紛時有發生,從而影響了社會的穩定。此外,不合理的法定拆遷補償標準使得居民在缺乏合理依據的情況下根據自己喜好提出要求,一旦前人的要求得到滿足,后人會以此為依據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致使拆遷方和地方政府承受了巨大的交易成本和財政負擔。

1、城市房屋拆遷的本質及其所涉及的土地問題

為了考察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獨立產權性質,必須理解什么是產權。阿曼·阿爾奇安(1965)指出:“在任何社會里,資源的個人使用權(即產權)都能得到解釋,產權意味著對于其他人在資源使用方面做出的違背我意愿的選擇的一種保護”。E.G.弗魯博頓和S.配杰威齊(1972)認為:“產權不是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產權安排確定了每個人相應于物時的行為規范,每個人都必須遵守他與其他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或承擔不遵守這些關系的成本。”

土地使用權雖然是不完全物權,但仍然是獨立的財產權利,具有對世性的特征。土地使用權者直接和不特定多數人發生法律關系,也都可以獨立地行使物權請求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也可以自主決定將該權利轉讓、出租或抵押,或在其權利上設定其他性質的物權。土地使用權人實施上述法律行為時,不受土地所有權人即國家及社會任何其它個體或組織的干涉。因此,土地使用權是其使用權人的一項獨立產權。

盡管城市的土地按照憲法規定屬于國家所有,但這些國有土地上建立了各種不同所有權的房屋,這些房屋是因為擁有國有土地使用權而存在的。城市房屋拆遷的直接目的在于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流轉,被拆遷人的財產價值構成不僅涵蓋房產,更應當體現出土地的價值。從表面上看,拆遷似乎指向的是房屋,但其本質卻是在公權力干預下的平等主體之間土地使用權的產權交易。基于土地使用權的獨立產權性質,其流轉交易應依法實行有償轉讓,房地產開發及拆遷行為應當按照法律規定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城鎮拆遷費等相關費用,以平等協商、等價有償的原則上取得土地使用權。

然而無論是相關法律理論,還是拆遷補償實踐,大多有意無意地偏離了拆遷的本質。長期以來,一些部門和單位宣稱拆遷方產權人購買的只是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權,利用地方規章和政策無視、模糊以至于抹殺公民合法擁有的土地使用權產權,不能給予被拆遷方公正合理的拆遷補償。因此,國有土地使用權產權的不明晰界定導致了對于受損失方不合理的拆遷補償標準,進而引發拆遷交易成本急劇上升、致使矛盾糾紛頻繁涌現,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2、土地使用權產權不明晰界定引發的拆遷交易成本上升

“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發生的為達成一項合同而發生的成本和事后發生的監督貫徹該合同而發生的成本”(R.Matthews,1986)。樊綱(1992)對交易成本的具體成本支出內容進行了劃分,本文所要分析的拆遷交易成本上升問題則主要涉及其中的議價成本,即為確定買者和賣者的真實要價而進行的討價還價過程,此外還應包括因無法達成合同而產生的訴訟賠償等方面的成本支出。交易與交換,無論是物品的交換還是勞務的交換,說到底都是一種權利即“產權”的交換,也就是放棄對某一物品的產權換得對另一物品的產權。產權不明確,事實上從兩個方面使交易成本上升,一方面是造成交易對象之間發生議價博弈,雙方為追逐私利引起了“有形交易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模糊的產權會阻礙交換行為的發生,導致交易規模的縮小,使人無法通過交易行為提高經濟效率,這一由產權不確定造成的效率損失,也被稱為“無形的交易成本”。下面就有形和無形交易成本兩個方面,對土地使用權產權不明晰界定引發的拆遷交易成本上升問題進行考察。

有形交易成本方面,假定拆遷方對其所致損失(包括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負完全責任,被拆遷方就沒有任何理由修改他們的安排,因為對被損害權益的賠償總是能夠替代他們損失的市場價值。但是,如果拆遷方抹殺公民的土地所有權即不用負完全賠償責任,他們就會堅持這一安排,這樣輪到被拆遷方設法減少損失,采取與拆遷方進行議價博弈的形式。進而,在議價過程中,居民往往具有更高的博弈資本,由于一旦對某個地塊進行拆遷,這個拆遷的程序是不可逆轉的,政府和開發商無論投入多大成本都必須將這個工作完成,此時,居民就不會擔心因為自己要價過高而使得開發商知難而退。因此,在后一種情形下即土地使用權產權不明晰的情形下,原先的拆遷補償標準名存實亡,被拆遷方不合理地提高補償要求,使拆遷方和政府承受了大大超出預算范圍的有形交易成本。

無形交易成本方面,當拆遷雙方就補償標準進行議價談判陷入僵局而無法達成拆遷協議契約,甚至引起雙方法律糾紛時,就產生了無窮大的無形交易成本。即當我們以“機會成本”的觀點來看該問題時,產權界定不清楚,事實上阻礙交易的實現,使任何交易成為不可能,事實上使潛在無形的交易成本無限大。

從這個意義上說,明確界定產權,不僅是減少有形交易成本的前提,而且本身也減少了“無形的交易成本”。對于我們分析的城市房屋拆遷問題帶來的借鑒意義便是:承認并明晰界定被拆遷方應有的土地使用權產權,并為此建立公平合理的產權制度以保護公民的私人獨立產權,將會大大降低拆遷過程的交易成本,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

四、土地使用權明晰界定為被拆遷居民獨立產權的意義

明確的產權界定,提供了人們進行一切交易活動的基礎,它能有效減少和節約交易成本。進而,不同的產權界定所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也是不同的,換句話說,一種界定可能比另一種更有效率或更無效率,并且存在著最佳產權界定。盛洪(1992)認為,“誰的行動給他人的既定經濟利益帶來損失,誰就要負賠償責任,這便是達到最佳產權界定的簡化了的經濟學規則”。

對于房屋拆遷問題而言,要達到最佳土地使用權產權界定,應當要從遭受利益損失的使用者的產權角度去考察,由于拆遷方的行為改變了既定的利益格局,為了使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不受影響,必須負完全賠償責任。即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脫離房屋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分離的思路,土地所有權公有化,并不意味著土地使用權產權的公有化,應當按照出讓土地使用權的完全市場價格,將其基本或完全界定為居民的獨立產權。唯有如此,才能以最有利于社會資源配置為目的的土地使用權產權界定方式,有效減少拆遷過程中因土地使用權產權不明晰所造成的有形和無形交易成本,使拆遷交易活動更容易、更順利、更高效率地進行。

同時,不能執行的法律,只是一紙空文;不能有效地加以貫徹和保護的產權,只是“口頭”的產權。因此,為使界定產權不流于形式,還必須有效地保護產權,即能對破壞產權的行為進行有效的制裁。既然產權的概念本身是一個社會概念,是在人與人之間才能劃定的社會關系,那么也就需要以國家機器為物質基礎的社會契約方式加以界定和保護,而產權制度便是這樣一種社會法律契約形式。E.G.弗魯博頓和S.配杰威齊(1972)指出:“產權制度是一系列用來確定每個人相對于稀缺資源使用時的地位和社會關系”。產權制度的價值,就是它所能避免的為爭奪產權而付出的代價和因產權未定帶來的資源配置的機會損失。因此,產權制度較之沒有產權制度是優越的,有關拆遷立法和監督執行部門要在行政法規、地方規章和具體行動中真正明晰界定以及保護居民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加快建立起將土地房屋共同界為私人獨立產權的公民產權制度,推動城市房屋拆遷安置工作更好地為城市建設服務。

五、對我國城市房屋拆遷問題的對策性措施思考

1、以明晰界定被拆遷者土地使用權產權為基礎對拆遷法規進行修訂

國家應當盡快出臺《房屋拆遷管理法》,確保城市政府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時,能夠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而不是依據現行的行政法規。修訂法規的核心任務是明確城市房屋拆遷安置屬民事范疇,應遵循“有償”、“公平”、“平等”的原則,充分保護被拆遷人依法享有的土地使用權產權,改變對依附于房屋所有權的土地使用權被無償征收的不合理狀況。

2、逐步完善土地使用權補償制度

應當在《土地管理法》及《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增加對土地使用權剩余年限補償以及區位變動補償的具體規定,這既是尊重和保護私人財產的體現,也是市場經濟中土地資源市場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通過設定較為科學完善的價格評估程序,合理確定被拆遷房屋及依附土地的貨幣補償金額,充分保護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由于作價補償時,必須考慮土地的價值因素,置換地段區位,應以合理的土地評估價,給予被拆遷人公正合理的拆遷補償。因此,要全面推行市場化評估,拆遷房屋所依附土地的市場化評估要符合國家房地產評估規范的要求,緊跟動態的房地產市場。對于被拆遷房屋所依附土地和安置房屋所依附土地的評估,要參照同區位的房地產市場交易價格,采用同一的市場化評估方法,充分體現公平、公正原則。最后,具體費用的計算標準和方法應該通過制定新的《行政征收法》以及相應的實施細則來加以規定和明確。

3、政府應合理定位并履行好自身職責

在土地管理過程中,政府扮演著雙重角色,即土地所有者和行政管理者。實踐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沒有理順這兩種角色的關系,若要有效推進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土地使用權產權有償轉讓制度,政府必須正確行使土地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職責。拆遷是平等主體之間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拆遷補償應由雙方當事人依法平等協商確定。除非涉及公共利益拆遷外,政府應保持中立。當然,由于土地的國有性,國家作為土地所有權人和土地使用權人存在管理服從的行政關系。但是如果政府能夠嚴格區分其作為土地管理者與土地所有者的角色,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才不至于在實踐中出現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的情況。具體到拆遷補償問題上,政府應謹守其財產所有人的中立角色,尊重土地使用權人的私人獨立產權,做到“行政的歸行政,市場的歸市場”,讓拆遷人與被拆遷人自主談判,無法達成協議的依法裁決;同時作為管理者,政府要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努力做好協調關系、制定優惠政策、提供信息等服務工作,做到不從拆遷中牟利,不充當市場競爭的主體,不與投資主體之間存在經濟利益或親緣關系,不搞暗箱操作,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因此,政府唯有成為超脫的居中管理者并努力踐行上述職責,才能使其重新樹立群眾公信力,更好地推動城市房屋拆遷安置工作。

4、推行被拆遷人參與機制:對擬建項目的社會評價制度

城市發展項目是引致城市拆遷的動因所在,因此,必須要做好項目評價工作,把好城市項目審批關。然而現有的城市建設拆遷制度似乎在引導公眾參與、協商、促進信息公開、減少負面社會影響等方面有所欠缺,在城市開發項目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缺乏對擬建項目進行必要的社會評價,難以識別開發中存在的社會問題。通過對擬定項目進行社會評價可以在拆遷戶與拆遷人之間建立一種協商機制,賦予拆遷戶協商權、發言權,把拆遷戶的意見體現在拆遷協議中,確保他們的利益不受侵犯,達到城市發展以城市居民為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盛洪:現代制度經濟學(上下卷)[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R.H.Coase.“TheProblemofSocialCost”[J].Law&Economics,1960.

[3]ArmenAlchian.“SomeEconomicsofPropertyRights”[J].Politico,1965(30).

[4]樊綱:有關交易成本的幾個理論問題[J].經濟學動態,1992(5).

[5]楊衛國、程承坪:所有權、財產權及產權新辯——兼論馬克思所有制理論與現代產權理論的異同[J].經濟財政,2007(1).

篇5

發展到現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已經經歷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提出理性預期、持續市場出清的假說,并在此基礎上強調了貨幣沖擊對經濟周期的作用,提出了貨幣與產出的相互作用中貨幣作為誘因的理論,并認為政府的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它并不能影響總產量的變化,而只有未被預見到的貨幣供給變化才能真正影響到實際總產量。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小羅伯特•盧卡斯,托馬斯•沙金特,尼爾•華萊士等。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第二代則對盧卡斯的貨幣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反對意見,從實際因素方面尋找經濟波動的根源,提出了完全信息下真實均衡的變動,強調了技術沖擊和貨幣的內在性等理論,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主張。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芬•基德蘭德,明尼蘇達大學的愛德華•普雷斯科特,羅切斯特大學的羅伯特•巴羅等。

具體來說,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一般都接受以下四個命題:

(1)私人經濟是可以自身穩定的;

(2)貨幣在長期是中性的;

(3)貨幣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4)凱恩斯主義積極干預的經濟政策是有害的。

第三個命題意味著,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認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也不存在。這是貨幣主義Ⅰ與貨幣主義Ⅱ的主要區別。

目前,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一起并列為西方主流經濟學派中的兩大流派。

2“政策無效”的命題、主張以其意義

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菲利普斯曲線的交替關系即使在短期內也不存在。因為在理性預期條件下人們已經估計到貨幣供應量增長后可能發生的實際后果,從而采取了預防性的措施(比如預先要求提高貨幣工資增長率和利息率)。這樣,一旦貨幣供應量增加,就只能導致物價的上升,產生通貨膨脹的變化,而不能使工資和利息率下降。所以,政策的變化連暫時的產量增加和失業率下降的目的都達不到。赫爾姆特•費里希對此說到:“理性預期導致十分不同的意義。由于經濟當事人了解這個模型的各個參數,所以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任何變化不僅引起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而且也引起通貨膨脹率預期的變化,從而不會對這一體系的實際變量產生影響”。在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學家看來,“在貨幣政策的反饋規則之間做出選擇對于具有合理預期的新古典主義經濟中失業率的隨機變化是無關的。

根據這樣的觀點,理性預期學派推導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即是貨幣政策無效性命題。該命題認為,貨幣供給中的可預期部分對就業、產量或其他的實際變量均無影響,其中不能被預期的部分或貨幣供應量意外的不規則的變動,雖然能夠對上述變量產生一定量的影響,但其作用只會加劇經濟的不穩定與波動。因此,政府的經濟政策,無論長期還是短期都是無效,其結果都是引起通貨膨脹。下面用AD-AS模型加以分析。

AD代表總需求曲線,AS代表總供給曲線,Yn代表與自然失業率相對應的就業率水平下的國民收入水平。假定最初AD與AS相交于初始均衡點E。如果政府認為該國民收入水平不能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決定增加貨幣供應量來刺激需求。那么,按照凱恩斯主義者的觀點,總需求將會從AD相右上方平移,產量和物價都會上升,失業會相應減少。現代貨幣主義者認為,短期內貨幣政策將會產生效果,但是,在長期中,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失業率會回到自然率的水平,而通貨膨脹率將更加嚴重。理性預期學派認為,人們對價格水平的預期并非固定不變或者僅僅依據過去的經驗得出,而是會考慮到未來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情況。處于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經濟活動的主體會充分利用目前所得到的一切相關信息,較為準確的預期到貨幣政策的變化而造成的物價上升。于是,工資、利率等名義變量都會立即向上調整。結果,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分別從初始狀態向左上方平移和右上方平移,新的均衡點仍然處在原來與自然失業率相一致的就業率水平上,只是價格水平因為貨幣政策的變化(增加貨幣供給量)而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上。

根據政策無效命題,理性預期學派認為,即便在短期內,菲利普斯曲線也是一條位于“自然失業率”水平上的垂直線。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不存在任何替代關系。對此,盧卡斯說“當擴張的貨幣政策反復推行時,它就不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推動力消失了,對生產沒有任何刺激作用。預期得到擴大,但結果卻是通貨膨脹,而不是別的”。

3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政策主張

由于理性預期學派的一個主要的原則就是:經濟如果不反復遭受政府的沖擊,就會基本上是穩定的。所以,他們認為,凱恩斯主義所主張的干預經濟生活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能夠生效的暗含前提是:政府可以出其不意的實行某種政策以影響經濟生活。但是,政府要取得社會的支持,就不能在經濟政策上對社會搞突然襲擊,而要按照既定的規則和程序辦事,這樣,在理性預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政策就是無效的了。

對凱恩斯主義的“積極宏觀政策”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三種批評看法:

(1)他們認為,日益增多的經驗和理論證據表明,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在產量、就業或其他經濟總量方面不會取得成效。即便在某些場合,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也許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經濟生活,但他們不可能克服經濟周期。

(2)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經濟學家認為,任何一種理論都應該明確的告訴人們經濟政策的后果。政策的結果確定性越小,實施政策就要越小心謹慎,因為任何一項錯誤的政策都會將事情弄得很糟。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結果大部分就是不確定的。因此,政策的制定就需要從容不迫,加倍小心,決不能用那些曾經使用過的大規模的凱恩斯主義措施去刺激經濟。

(3)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認為,對于許多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即使知道他們的結果,也仍然無法判斷這種結果是不是符合公眾的意愿。根據凱恩斯主義方法來制定經濟政策的人,無法讓經濟中的個人去選擇自己認為有良好結果的政策。他們是被迫選擇這些政策的。其結果是,除非人們的偏好恰好和政策制定者的規定相配合,否則,這些經濟政策很有可能是人們的處境普遍的變得更糟。

參考文獻

[1]戴維•羅默著,王根蓓譯.高級宏觀經濟學(第二版)[M].上海:上海財經出版社,2003.

篇6

生態學是由德國生物學家赫克爾于1861年首次提出,并于1886年創立了生態學這個學科。生態學是研究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包括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生理生態學、應用生態學。生態學不僅是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學科之一,而且與農、林、牧、副、漁、醫都有密切關系的應用基礎學科之一。從研究的對象來看,生態經濟學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科學的總稱。包括理論經濟學、技術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經濟數量分析和計量方法、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生態經濟學是從生態學系統來看待社會經濟問題,研究生態變化的經濟因素。包括部門生態經濟學、理論生態經濟學、專業生態經濟學、地域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復合系統—生態經濟系統的矛盾運動發展規律及其應用的經濟學分支。

生態學與經濟學兩個名詞同源于希臘字母(Oikos)。分別是指有關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問題與管理。生態經濟學是一門跨生態學和經濟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交叉、滲透與有機結合形成的一門新興的交叉邊緣科。具有綜合性、整體性、戰略性和實用性特點。在中國它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只有20多年,在此期間,生態經濟學在中國有很大的發展,旨在整合生態與經濟系統,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許多有遠見卓識的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及時投入這一嶄新的學科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中部分內容。在推動建立全民生態意識和用生態經濟理論指導中國現代化建設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并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就。

生態經濟系統是由生態系統和經濟學系統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在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與此同時,還存在著價值流循環與轉換。生態經濟系統劃分范圍可大可小,從層次上看,有由地球表層的生物圈和經濟界復合而成的生態經濟系統、國民經濟總體生態經濟系統、部門生態經濟系統、行業生態經濟系統。按地域大小分:有國土生態經濟系統、區域生態經濟系統、庭院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經濟系統組成包括人口、資源、環境、科技四大要素。

“現代生態經濟系統是由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生態經濟統體,因而現代社會是一個由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融合而成的生態經濟有機整體。按照這個理論,中國現代經濟不是個封閉系統,而是建立在生態系統基礎之上的巨大開放系統,這個開放系統就是生態經濟的有機整體”。生態經濟學包括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生態經濟有機整體理論、生態經濟全面要求理論、生態經濟生產理論、生態經濟價值理論、生態經濟循環理論。生態經濟學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和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現代系統理論的分析方法,從結構、功能、平衡、效益、調控高度揭示生態經濟系統這一客觀實體的運動發展規律。

篇7

從1992 年至2004 年,香港港雄踞全球集裝箱港口榜首十余年。內地改革開放后香港制造業大量內遷,香港自身貨流生成能力隨之大幅度下降,香港港成為一個靠中轉貨流支撐的港口。2012 年,香港港中轉貨物吞吐量占貨物吞吐總量的58.7%,集裝箱中轉吞吐量更占集裝箱吞吐總量的70.9%。這表明,港口的類型主要取決于所在城市的經濟形態,并隨著城市經濟形態的變化而變化。

1 香港港成為中轉港的發展歷程。

香港港成為中轉港,是香港經濟轉型的結果。

20 世紀70 年代,新加坡、韓國和我國的臺灣、香港地區抓住了發達國家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機會,利用自己價廉、高素質勞動力的優勢,大力吸引外來的投資和技術,以發展加工貿易帶動國民經濟整體的發展,從而邁入了新興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行列,被稱為亞洲四小龍。1980 年,香港制造業的增加值占本地生產總值的22.8%,就業人數超過100 萬,約占香港就業人數的40%,制造業成為了香港的支柱產業。加工貿易中原材料、零部件的大進和制成品的大出,都需要港口,尤其是集裝箱港口的支持。當時的香港港已經是全球的集裝箱大港(全球排名1970 年第31 位、1975 年第4 位、1980 年第3 位),而制造業又可以生成大量集裝箱貨流,保證了港口的持續繁榮。

1976 年,香港外貿出口額達415.6 億港元,其中中轉額89.3 億港元,占21.5%;外貿進口額達432.9 億港元,其中中轉額約71.4 億港元,占16.5%。中轉貿易總額僅占外貿總額的18.9%。中轉貨流的附加值高于本地生成的貨流,因此,中轉貨物吞吐量占港口貨物吞吐量的比重小于中轉貿易總額占外貿總額的比重。

20 世紀80 年代,內地實行改革開放,自發展加工貿易起步。內地無論是勞動力成本還是土地成本都遠低于香港,而且還有吸引外來投資的優惠政策,香港的制造業紛紛內遷,匯集珠三角地區,以致香港制造業迅速萎縮。因此,雖然香港制造業已內遷,但是由于當時國家無力大規模投資港口建設,尤其是集裝箱港口建設,內地港口生產能力嚴重不足,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生成的貨流仍需通過香港港進出,從而使香港港由為本地貨流服務轉型為以中轉為主的港口。2003 年,香港港集裝箱中轉吞吐量比重達51.5%,超過香港自身生成的集裝箱貨流;2007 年,中轉貨物吞吐量比重達54.1%,超過本地生成貨流,表明香港港已轉型成為中轉港。同時,中轉貿易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近10 年來,中轉貨物在香港中轉的增值(即離岸價格與到岸價格之差,也就是中轉服務的毛收入)占GDP 1/4 以上。貨物中轉的增值絕大部分可以計入GDP,基本上可以視之為中轉貿易對香港GDP 的直接貢獻。2012 年,貨物中轉增值對GDP 的貢獻率為27%。因此,港口的市場定位主要取決于所在城市的經濟類型以及所處環境的變化。

2 香港港并非典型的國際中轉港。

長期以來,香港港被認為是典型的國際中轉港,但事實并非如此。

建設大型集裝箱樞紐港需要相當規模的集裝箱貨流,而在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單憑一個城市生成的貨流不足以達到支持樞紐港建設所需的經濟規模,必須要有外地貨流即中轉貨流的支持。

根據中轉貨流的來源,集裝箱樞紐港可以分為腹地型樞紐港和中轉型樞紐港。腹地型樞紐港是指外地貨源主要來自內陸腹地的港口,即陸向腹地,這些地區的貨流是通過陸路運輸和內河運輸向這個港口集中或自這個港口陸向腹地集疏運。中轉型樞紐港則是指貨源主要依靠周邊港口,即海向腹地提供的貨源,這些地區的貨流通過海上集裝箱支線網絡進行集疏運。此外,所謂復合型樞紐港是指集裝箱貨源既來自內陸的腹地,又來自海上支線網絡的港口。事實上,任何一個集裝箱樞紐港都是復合型樞紐港,其差別僅在于貨源主要來自內陸腹地還是來自海上。國際中轉貨物是指自境外港口啟運,經過中轉港運往第三國(或地區)的貨物。我國所指的國際中轉貨物通常是進出口均通過海運的貨物,即中轉貨流主要來自第三國(地區)的海向腹地。

2001 年,香港港貨物吞吐總量為17 821 萬t,其中,海運中轉貨物吞吐量4 813 萬t,河運中轉貨物吞吐量2 011 萬t,海運間的中轉貨物吞吐量2 802 萬t,占吞吐量的15.7%。因為河運的貨物來自珠三角地區,河運之間中轉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可認為河運的中轉貨物全部轉向海運,或來自海運。2012 年,香港港貨物吞吐總量為26 928 萬t,其中,海運中轉貨物吞吐量11 707 萬t,河運中轉貨物吞吐量4 102 萬t,海運間中轉貨物吞吐量7 604 萬t,占吞吐量的28.2%。這意味著香港港中轉貨流主要來自陸向腹地,因此,香港港不是典型的國際中轉港。

3 香港港中轉港地位的鞏固。

20 世紀90 年代,關于中轉港無前途論的主要依據是,喂給港或支線港(支線港有近洋航線的喂給港)向干線港或樞紐港喂給貨流,是由于當地的貨流規模未能達到建設干線港的經濟規模,一旦該港口所在地區的貨流生成量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時就會建設干線港,不再為被喂給港提供喂給服務,從而形成截流的形勢,使被喂給港口貨流萎縮。這個理論是針對香港港提出的,因為當時正是香港制造業內遷、香港港處于中轉港轉型之時。

香港制造業的內遷,使珠三角地區成為內地外貿貨流生成量集中的地區。2001 年,廣東省成為我國第一外貿大省(市),外貿生成量為1 800 億美元,占內地外貿總額的35.3%。深圳市生成的外貿總額為675 億美元,占內地外貿總額的13.2%,比第二外貿大省(市)上海市還多10%。因此,珠三角地區必然要大力發展港口,尤其是集裝箱港口。而此時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內地也擁有建設港口的實力,加上實行吸引外資建港的政策,內地港口已出現了快速發展的態勢,這勢必會對香港港的中轉貨流產生截流影響。同時,十幾年來,珠三角地區的港口有了長足的發展,甚至未來深圳港將超越香港港成為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口。進入21 世紀以來,香港港集裝箱吞吐量年均增長率為2.7%,集裝箱的中轉吞吐量年均增長率也僅為7.4%,中轉吞吐量的增速遠低于內地港口年均增速,但以通常的標準來衡量,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數據。這表明珠三角地區港口的發展對香港港的繁榮影響有限,香港港中轉港地位并未因此而動搖。

香港港中轉港地位鞏固的原因在于,集裝箱貨物有著與大宗散貨不同的特點。集裝箱貨物既是高附加值貨物,時間敏感度高,又是小批量的貨物,每一批貨的發貨地和最終收貨地各不相同,對航線和航班要求高,往往為了合適的航線和航班不惜舍近求遠。香港港是老牌的國際航運中心,航班密集,可以減少班期等待時間,縮短集裝箱在港口的停留時間;航線和掛靠港多,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中轉的需求,不但費用低,而且節省時間。因此,航線多、航班密是集裝箱港口重要的競爭力。

香港港是自由港,通關便利、快捷,與內地沿海的港口不同,不受沿海捎帶禁令的約束,班輪公司可以把香港港作為基地港,實行干干中轉。此外,香港港又是境外港口,在此中轉可以在裝船港退稅,對出口商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香港港的港口費用高于內地港口,但由于集裝箱貨物附加值高,對高運價承受能力較強,所以高費用對重箱影響并不大。也正因為香港港的費用高,空箱不會來此中轉,從而壓制了空箱率的上升。此外,香港港比內地港口更接近國際傳統航線,就運輸距離而言,內地沿海港口運往歐洲和東南亞各國的貨物在此中轉相較在沿海其他港口中轉短,尤其是對上海以南的港口來說頗具吸引力。香港港不僅是珠三角地區外貿貨物進出的通道,也是貨物從內地沿海運往歐洲的重要中轉港。以上種種原因保證了香港港中轉港地位的長盛不衰。

空運的發展對香港港的中轉貨源以及中轉貨流起了一定的分流作用。在貨物運輸向(附加值)高、(重量)輕、(厚度)薄、(體積)小的方向發展以及航空運輸由高檔消費轉化為大眾消費的雙重因素作用下,海運貨物呈現向空運轉移的趨勢,而中轉貨物更是如此。2001 年至2012 年,進出香港的貨物中,空運運量增加了近1 倍,海運運量增加不到一半。2001 年,香港進口貨物通過空運與通過海運的價值比為0.40∶0.60;出口貨物通過空運中轉與通過海運中轉的比例為0.32∶0.68,通過空運的貨物大大低于通過海運的貨物。到2012 年,這兩個比例變成了0.63∶0.27 和0.60∶0.40,通過空運進出和中轉的貨物大大超過了通過海運的貨物。從海運轉移為空運的貨物雖然是高價值貨物,但噸位并不多,對香港港中轉港地位影響有限。

4 香港港面臨中轉量相對減少的局面。

香港港中轉港地位的鞏固,并不意味著香港港的發展不存在挑戰,其面臨內地到香港港中轉的貨流相對減少的局面。所謂相對是指內地貨物在香港港的中轉量雖然絕對量在增長,但占內地貨流生成量的比重卻在下降。香港港中轉貨物吞吐量的比例不斷攀升表明,香港港的繁榮越來越依賴內地的中轉貨流;但香港港中轉貨流的增長速度遠低于內地港口井噴式增長表明,由于內地基礎設施的發展,外貿物資到香港港中轉的需求也在減少。從發展看,中轉量絕對減少的可能性始終存在。因此,香港不能以內地中轉外貿貨物作為唯一的支柱產業。離岸貿易的快速增長,正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另一支柱產業。

5 香港的離岸貿易。

離岸貿易的內涵及其形式。離岸貿易是貿易商在買賣雙方所在地以外的第三地從事貿易活動,把貨物從賣家所在地直接運到買家所在地,不論這批貨物是否經過貿易商所在的城市。

離岸貿易有二種形式。一種以中間商身份出現,即商家從商家所在地以外(例如香港)的賣家買來商品后,又轉手賣給香港以外的買家;也可能是離岸貿易商將在香港以外加工的商品直接賣給香港以外的買家,商家所賺取的是買進賣出的差價。這種形式稱為轉手商貿活動。

另一種形式是以中介人的身份出現,即商家根據香港以外的買家或賣家的要求,安排購買或銷售商品,包括尋找貨源或買家、商討協議及價格、檢查和裝運等服務。商品是由香港以外的賣家直接賣給香港以外的買家,商家的收入是向買賣雙方收取的傭金。這種形式稱為與離岸交易有關的商品服務。

離岸貿易與中轉貿易的共同點是貿易的要素均與本地無關。中轉貿易的發貨地和目的地都不是本地,商品也不是本地生產或需要的;離岸貿易的買賣雙方都不是本地的,商品也不是本地生產或需要的。香港中轉貿易的貨流主要來自或轉往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而離岸貿易也主要與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有關。二者不同之處是中轉貿易的貨物經過香港,離岸貿易涉及的貨物則不一定經過香港。

香港離岸貿易的發展。

香港制造業的萎縮并不代表生產服務業也隨之萎縮,原因是從香港內遷的僅僅是對土地和勞動力要求較多的組裝、制造等附加值低的項目,而附加值高的項目,如策劃、營銷等仍然留在香港,使其成為離岸貿易商的集聚地。在制造業內遷之初,由于內地港口能力不足,加工的零部件主要通過香港港運至珠三角地區,加工后的成品也主要通過香港港外運,形成了前店后廠的模式,香港并以此為契機,利用貿易、金融高度自由的優勢建立起了離岸貿易平臺,使離岸貿易的規模迅速擴大,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2001 年,香港離岸貿易額達12 558.3 億港元,約為中轉貿易額的95%;2002 年,離岸貿易額上升至14 582.5 億港元,超過了同期中轉貿易額;之后,在2008 年以前,二者上下不定;2009 年和2011 年,離岸貿易額分別是中轉貿易額的1.19 倍和1.32倍。由此可見,香港的離岸貿易商已成功地鞏固了自己的市場,并在不斷擴大中。

離岸貿易對香港經濟的貢獻也在不斷擴大。

篇8

由于獨立學院的教學方式主要強調理論與方法的應用和實踐,因此基于閾限概念的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的總體原則仍立足于閾限概念的理解與實際運用,具體地,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了突出3大閾限概念,在首節導論課即向大家提出3大閾限概念,在介紹回歸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時,詳細的說明每個假設的用途,使學生理解每個假設的目的和本質,進而在回歸估計量三個性質的教學中把握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具體條件,并明確理解異方差這一違反假設的情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以充分的時間介紹三大閾限概念及其聯系,從而建構整個計量經濟學的知識和方法體系。第二,運用軟件展示閾限概念的具體應用。獨立學院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應完全從應用性角度出發,運用軟件展示計量經濟學概念、原理和方法。對于3大閾限概念,可用40%左右的時間解釋概念產生的原因與本質,而60%左右的時間結合典型例題講解如何運用計量經濟學軟件如Eviews解決具體的回歸分析建模和假設檢驗問題。第三,通過嘗試撰寫學術論文強化閾限概念的綜合運用。撰寫實證性的學術論文是進行計量經濟學方法綜合訓練的較好途徑之一,可以通過讓學生從選擇題目開始,通過收集數據,建立回歸模型,參數估計,假設檢驗以及進行可能的異方差和序列相關檢驗和修正等等來感受計量經濟學解決綜合問題的方法和程序,通過寫作論文的方式加以體現,然后交流討論,以深化對計量經濟學閾限概念的理解。計量經濟學教學經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具體設計,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計量經濟學的閾限概念,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基于閾限概念的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

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為例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是一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的獨立學院,也是我國建立最早、最有名的獨立學院之一。計量經濟學課程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金融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大三上學期開設。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量經濟學課程以提高學生建立回歸模型能力為教學目標,基于Eviews軟件進行教學,每周教學學時為理論(教師講授)與上級實驗(學生練習)各2學時,特別注重學生對計量經濟學閾限概念的理解與掌握。因此,研究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對研究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具有借鑒意義。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為傳統的初級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教師在講授回歸假設時著重解釋回歸假設的設立目的與合理性,并通過軟件講解回歸假設的驗證,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回歸假設。在回歸系數估計量的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教學中,通過詳細分析三個性質所依據的不同假設,使學生理解三個性質所應具備的條件從而掌握線性回歸估計量理論。特別地,專門安排約10學時左右的實驗課進行計量經濟學論文撰寫與分析的交流,要求學生自選題目,收集數據,建立回歸模型,進行估計并檢驗異方差、序列相關以及模型設定問題,寫作小論文并在課堂上展示交流。為評價教學效果,選取2010級學生1個教學班共24人進行滿分為5分的教學滿意度打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課程全部項目的滿意度均達到97%以上,總體平均滿意度超過99%。由此可見,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應用統計課程的教學效果非常成功。

篇9

20世紀50~60年代,在發展中國家紛紛走上獨立之路后,謀求經濟的發展以捍衛經濟和利益成為其首先面臨的重要任務。發展經濟學理論受命于危難之際,以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為己任,試圖通過揭示經濟發展的途徑和規律,為發展中國家設計出合理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發展道路。在研究該論題的過程中涌現出眾多的理論觀點和流派,其中的一些理論觀點不同程度地蘊涵著有關經濟安全的理論分析。在這一時期的理論紛爭中,許多經濟學家在探討經濟發展理論的同時也涉及到國家經濟安全和經濟利益的研究。

根據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等學者的觀點,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和不安全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普遍存在著明顯的剛性結構,這種結構剛性不僅表現在經濟結構方面,同時也表現在社會結構方面,為了克服結構剛性,發展中國家必須加快工業化進程。而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受國內市場機制不完善的制約,發展中國家必須注重發揮政府在制定經濟計劃和推進工業化中的宏觀調控作用。經濟學家丁伯根等曾詳細論述了在發展中國家實施經濟計劃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認為發展中國家只有在政府主導下踐行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和經濟增長模式,以資本積累等核心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為驅動力不斷推進工業化進程并最終實現經濟增長,才能更好地維護經濟自和經濟利益。因此,在本國經濟資源、尤其是儲蓄和資本積累不足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應積極引入外資,通過利用外資彌補資本不足的缺陷。其中,最有影響的理論是美國發展經濟學家錢納里提出的雙缺口模型,該模型曾就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的必要性進行了相當經典和深入的分析,其中心論點是發展中國家為實現經濟發展目標所需的資源投入與國內有效供給之間存在的缺口只有通過引入外資才能得到有效填補。他認為,外國直接投資的活動不僅能夠提高當地的資本積累并促進經濟增長,而且能夠帶來較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改善當地的就業水平,從而增加發展中東道國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在上述理論的影響下,發展中國家普遍沿襲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實施了以工業化和資本積累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發展戰略。針對發展中國家經濟滯后急需實行大規模的經濟變革和重大結構調整的現實,上述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議和措施,從而使發展中國家在短期內取得了一定的經濟績效。如建立了獨立的、全面的國民經濟體系,在增加資本積累的過程中,注重通過引入外資為民族經濟發展服務。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大量的外資涌入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拉美和東亞地區,促進了其國內經濟發展和增長,并使經濟的自主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容忽視的是,這種唯工業化的理論和戰略在總的經濟績效尤其是經濟安全方面卻收效甚微,不僅沒有達到改變結構剛性的預期目標,反而惡化了經濟結構的畸形發展,甚至出現有增長而無發展,失業率上升,貧富分化和社會矛盾加劇等局面,從而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發展,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不斷擴大,并且前者對后者的資金、技術以及市場等方面的依賴性也在不斷加大,經濟安全問題不斷凸現并且深深困擾著發展中國家。

2早期發展經濟學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方面的局限

發展經濟學的終結目標是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并維持國家的經濟利益和安全。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環境也隨之發生了根本變化。發展中國家在獨立之初,各國經濟相關度相對較低,其時,經濟全球化進程嚴重受制于冷戰格局,從而使進口替代的保護政策和內源式的經濟增長成為發展中國家維護經濟安全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與之相應,發展中國家開始從自身條件出發研究經濟問題,逐漸形成發展經濟學的理論范式,并一度成為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實踐最受歡迎的顯學。與增長理論、新自由主義理論、制度主義理論等以西方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為范本進行的空洞說教和令人沮喪的結論相比,發展經濟學的根本特征在于能夠立足于發展中國家的實際,而不再以西方較為成熟的市場經濟和基本完成的工業化為背景和依據,深刻地認識和分析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其所提出的各種建議和構想,即使不能完全滿足指導發展中國家經濟實踐的需要,至少也為滿足這種需要提供了現實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思路。其時,雖然傳統的發展經濟學己開始涉及經濟安全問題的研究,但是,在解析經濟安全問題方面仍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處。

2.1對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嚴重忽視

冷戰的終結為蓄勢已久的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提供了歷史性契機,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的外部經濟環境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在相當程度上,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既往通過進口替代“自力更生”維護經濟安全的思路陷入困境。尤其是國家間經濟相關度的迅速提高使發展中國家對外部市場和世界整體經濟環境的依賴日益加大,對外部因素可能導致的經濟風險和危機的敏感性也明顯增強,而其本身在資本積累、市場環境、制度設施、技術構成等方面的總體劣勢使其脆弱性日益凸現,如何規避風險、順利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而不因噎廢食,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歷史課題,換言之,如何維護本國經濟安全從而確保自身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順利發展是當前發展中國家面對的當務之急,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系列經濟危機和波動促使這一歷史課題成為影響發展中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環節。但是,面對研究對象內外部環境和條件的深刻變化,傳統的發展經濟學卻仍以民族國家為限,忽視了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經濟的影響,這種脫離實際的研究理路使傳統的發展經濟學難以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包括經濟安全做出合理科學的解釋,由此導致其理論價值的削弱甚至一度走向了衰落。對此,著名經濟學家.PKrumgna提供的解釋是形式化分析模型的滯后。實際上這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究其實質,原有分析模型滯后的關鍵在于外部環境的徹底改變。由于原有的精制模型本身或多或少地受困于新古典經濟理論中的數理統計與數學模型,從而導致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無法繼續利用相對封閉的研究體系闡釋開放環境中存在的重大的經濟問題并陷入理論的困境。

2.2對經濟安全問題的深入研究明顯不足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的外部問題已不再是資本的匾乏,而是如何因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及時地抓住經濟全球化所提供的發展契機,順利地融入這一進程并實現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的平衡。因此,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經濟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正視和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而傳統發展經濟學的理論范式雖然認識到經濟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并對一些具體領域的安全環境和戰略等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和分析,但始終沒有根據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對經濟安全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與之相應,對其做出的理論回應和解釋也相當有限和貧乏。

2.3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狀況缺乏深刻認識

傳統的發展經濟學雖然存在流派之分,但很多發展經濟學家仍主要以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和分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其所倡導的研究路線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以西方的經濟發展為模板,對發展中國家后發外生型的具體國情以及與發達國家完全不同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初始條件認識不夠。因此,當發展中國家照搬發達國家的理論和經驗時,不可避免在實踐中紛紛遭遇碰壁。一些有遠見的經濟學家曾對此做出了精辟的論斷。如繆爾達爾指出:只要這些理論的使用限制在西方世界,這種假定為普遍適用的理論可能就沒有什么危害,但是,用這些理論來研究諸如南亞等欠發達國家一一這些理論并不適用于這些國家,后果就嚴重了。總之,傳統的發展經濟學理論主要以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解讀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致力于找出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征和決定因素,他們秉持內部結構決定論的觀點,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不發達和經濟不安全根源于其內部因素,如資本匾乏、工業化滯后。因此,這些國家要實現經濟發展,維護和拓展經濟安全時,必須革故鼎新,效法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道路并接受其指導。’而事實證明,由于這種經濟理念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中國家經濟狀況的特殊性,因而在指導實踐時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弊端。

參考文獻:

篇10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2.2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2.3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4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總起來看,后一種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3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基礎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4.2走向開放和世界

經濟學的開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決于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論源于何時,出于何人,來自何方。經濟學走向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引進來,將外來的理論綜合到中國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中去;二是堅持走出去,要加強交流和不同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多學科理論、多元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學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必須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須立足經濟,關注技術,立足當代,面向未來,使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始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篇11

    上述8個主要觀點,部分由奧地利學派第一代傳人門格爾、龐巴維克、維塞爾所初步提出,并經由其第二代傳人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學者的深入解釋而變成了奧地利學派思想家們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和理論意識。奧地利學派的這8個主要理論觀點,絕大部分目前已被當代經濟學家們所接收,從而已幾乎全部被吸納和融合到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和學術發展中去了。由此可以認為,奧地利學派的3代經濟學家們,已對當代主流經濟分析和人類的經濟思想,做出了巨大的理論貢獻。這已是一個為世人所公認的事實。盡管奧地利學派已對人類知識存量的積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思想方法及其理論主張卻不是沒有問題的。深入探討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方法論問題,對未來經濟學的成長和發展,將會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尤其是對經濟學制度分析的未來理論建設來說,可能有著根本性的理論含蘊。

(二)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方法論,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兩點,即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和分析進路上的主觀主義。熟悉當代主流經濟學的學者會馬上意識到,奧地利經濟學派方法論的這兩個基本點,恰恰也構成了當代微觀經濟學理論分析的潛隱基礎,并且實際上也是以科斯(ronald coase)、諾思(douglass north)、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張五常為代表的當代新制度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t)經濟學理論架構的暗含前提。因此可以說,盡管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家和新制度學派的經濟學家們并沒有明言——甚至他們其中的一些學者還并沒有自我意識到——,源自于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這一思想方法論,實際上已構成了當代經濟學理論大廈的最底層的一塊基石。

    要理解這一思想方法論的意義及其潛在的問題,看來還要從經濟學的選擇理論上入手。在這方面,當代一位著名政治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zick)生前已做了許多深入的思考和討論,曾發表過“紐康柏問題(newcomb’s problem)與選擇的兩條原理”(1969)、“對紐康柏問題的反思”(1973)、“論奧地利學派的方法”(1976),“經驗、理論與語言”(1986)(這幾篇論文已收入nozick, 1997)等重要論文,并在《個人選擇的規范分析》(nozick, 1990)和《理性的本質》等著作中進一步討論了相關問題。沿著諾齊克的輪辯理路,在以下的分析中,我們將從兩個方面初步討論一下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方法論的理論意義及潛在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討論和審視一下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個人主義。這里首先應該指出的是,經濟學界所說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方法論個人主義,一方面非同于政治學即意識形態意義上的個人主義主張,另一方面也與文化研究中的個人主義有著實質性的差別(參韋森,2003a,第六章)。政治學和文化研究中所見的個人主義,均強調“個性解放”、“個人自由”、“個人自主”和“自我獨立”,并且均公開支持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個人對自身利益的張揚追求;而奧地利經濟學中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其基本主張是堅持要把對經濟現象的理論分析還原到對經濟當事人的個人行為的解釋中去。正如諾齊克(nozick, 1997, p.111)所見,“方法論的個人主義聲言,社會科學中所有合乎事實的理論均可以還原為(reducible to)個人行動的理論,外加一些人在其中行動的約束條件。”

    如果把人類社會的所有事實和存在均還原為當事者(agents)個人的行為及其結果,那么,進一步的問題是,是什么決定了并支配著人們行動和選擇?在這個問題上,奧地利學派的第二代傳人——尤其是哈耶克——進一步推進了門格爾及其他奧地利學派第一代傳人的思想,并在分析進路上進一步走向了主觀主義。哈耶克堅持認為,只有通過對有關個人的知識、信息、感覺和期望的了解,才能理解和解釋人們的行為,從而,哈耶克以信息的獲取以及知識在社會中運用作為出發點,構建了他的宏大社會理論的基本框架,也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對自身參與其中的經濟社會現象的理解。應該說,就當代社會經濟理論發展的整體進展和目前格局來看,從門格爾-米塞斯-哈耶克所一脈承傳下來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思想,要比其他經濟社會理論(包括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理論學說)具有更強的現實解釋力,并且他們也提供了一個完全自恰的理論體系。對于這一點,我已經在《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第2章中專門做了介紹(見韋森,2001)。

回到個人的行動與人類社會的“生活形式”(我是在西方社會人們的實際使用中包括習慣、習俗、慣例、制度等在內的“social institutions”概念的寬泛涵義上來“等價”使用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中的這個術語的)的相互關系上,有了其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從門格爾開始,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們就自然而然地把人類社會的種種習俗、慣例和制度視作為只是具有不完備信息和分立知識因而只具備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個人參與社會博弈的適應性演化的“非企劃的結果”(unintended result)(參menger, 1883, book 3, appdenices i-iii)。哈耶克(hayek, 1960,pp.58-60)后來進一步發展了門格爾的這一思想,并在《自由的構成》中提出了如下名言:“在各種人際關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確目的制度的生成,是極其復雜但卻又條理井然的。然而,這即不是什么設計的結果,也不是發明的結果,而是產生于諸多未明確意識到其所作所為會有此結果的人的各自行動”。為什么種種社會秩序和制度規則會得以如此自發生成和擴展?照哈耶克看來,這仍然需要從個人的行動原則及其社會后果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譬如,在1945年在都柏林大學所做的“個人主義:真與偽”的著名講演中,哈耶克(hayek,1947,p. 8 )就明確指出:“我們在人類事務中所發現的絕大部分秩序都是個人活動的不可預見的結果,這種觀點與把所有可發現的秩序都歸結為刻意設計的觀點的區別,可以從18世紀的英國思想家的真正個人主義和笛卡爾學派的所謂的‘個人主義’的鮮明對比中看出來。”從哈耶克的這些評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理解了自門格爾以來的奧地利學派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傳統,方能對哈耶克的自發社會秩序理論有一個真正到位并脈絡清晰的理解。

    概言之,奧地利學派的重大理論貢獻之一是較清晰和“客觀”地展示了人類的種種社會生活形式的生成與演化機制,而這一重要理論貢獻一方面與其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與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們對其社會理論解釋對象的把握和理解有關。具體說來,基于其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們一般把包括人們的習慣、習俗、慣例和制度在內的社會生活形式(institutions)看成是人們“行動表征”(act tokens——諾齊克語)的總和(sums),而哈耶克本人則進一步精確地把其中的社會秩序(social orders)視作為人們社會活動與交往中的常規性(regularities)的整合(configuration)。由于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們一般都把人們的社會生活形式視作為人們社會博弈的非個人設計并往往是意想不到的自發生成結果,這就為未來博弈論制度分析預留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并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國際上才開始出現的演化博弈論(evolutionary game theory)制度分析在研究方向上預標了分析路徑(參韋森,2003b)。從這個視角來展望,在世界未來的經濟學發展中,奧地利學派的思想方法和理論洞識,還將會為學術界進一步挖掘,并將會得到進一步張揚和重新進行理論詮釋。

(三)

    盡管從某種程度上說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已為現代微觀經濟分析奠定了思想基礎,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們的理論洞識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人們對社會經濟現象的認識和理解,然而,從經濟學——尤其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奧地利學派的思想方法論不是沒有問題的。現在看來,其問題之一是,如果把種種社會秩序和制度規則都還原為個人行動的結果,那么,進一步的問題是什么決定了人們的社會選擇和人們個人行動的原則?是否能像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現代博弈論以及新制度經濟學那樣僅僅把市場參與者一律視作為一臺臺追求著個人利益(或自我效用)最大化的“超級”計算機?

    對于這類問題,應該說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們只是以含糊其辭(盡管哈耶克從信息的獲取與知識的利用論及了這一問題并與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觀點和主張鮮明地區別開來了)而處之,或者至少可以說他們沒有試圖給予明確的回答。當然,對于以建立精美數學模型為導向的主流經濟學來說,現在似乎還沒有必要回答和深究這兩個問題,但是,對于以認識和理解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種種秩序和制度的生成機制為主要理論任務的奧地利學派自身來說,這類問題就無論如何也是躲不過去的了。現在看來,要對這類深層問題有一些真正到位的認識,僅僅依靠經濟學的理論推理以及直觀觀察和判斷顯然是無濟于事的。由于這些問題與倫理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和認知)心理學甚至演化生物學密切關聯著,只有經過一些基于經濟學理論分析但又超越純經濟學理論推理的跨學科思考和研究,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只是把種種社會生活形式視作為個人行動的結果,而不去進一步深究是什么決定了人們的社會選擇和行動的原則,這自然會給奧地利學派思想家們的理論話語詮釋帶來許多尚待解釋的空間和問題。現在看來,僅從個人行動和的選擇決策與人類社會的生活形式的關系來看,問題也似乎絕非如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家——尤其是哈耶克——的做法那樣假定存在一種先驗的人類行動模式(priori pattern of human action),而人類的社會生活形式只是這種先驗個人行動模式的無企劃的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奧地利學派與新制度經濟學以及與經濟學一樣,最終都會走向歷史決定論。事實上,在社會生活博弈中,個人的行動和選擇一方面會導致社會秩序和制度規則的自發生成和演化變遷,另一方面,既存的社會秩序和制度安排也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行動選擇,——甚至如諾齊克(nozick, 1997, pp. 115-118)所見的那樣會型塑(shape)人們的效用函數(或言選擇中的“偏好”)。如果是這樣的話,個人行動與社會生活形式之間的關系,顯然就不盡如奧地利學派所見的那樣只是一種單方向的因果作用關系鏈條,而可能存在一種動態的、復雜的相互作用和關聯機制。由于一方面任何社會生活形式(包括種種習慣、習俗、慣例和制度安排)都是人們行動的結果,而另一方面在任何社會的任何歷史時點上人們的行動原則與選擇表征(choice token)又為人們的社會生活形式所型塑和影響——嚴格說來是制度地、社會地、文化地、生物地和歷史地決定了的,那么,這種復雜的雙向作用一方面與與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密切關聯,另一方面又生發和產生著社會變遷到的巨大張力(strains)。并且,如果把個人的社會行動和博弈選擇視作為是生物地、文化地、制度地、社會地以及歷史地決定著的,而不是像奧地利經濟學派和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家們所假定的那樣存有一種先驗的人類個人行動模式,我們也就自然不會僅僅相信人類社會只有一種演化路徑、且只存在一種惟一的最優制度安排了。

    當然,我們這里必須認識到——且也必須承認,任何放松經濟學現有理論中個人選擇和行動原則上的一些先驗假定的做法,都會給未來的經濟分析和理論建模帶來巨大的困難和問題。但是,要對人類社會經濟現象——尤其是想要對人類種種社會生活形式的的生成和演化路徑——有一些進一步切近現實的理解,我們還不得不把研究的“集中意識”(focus awareness)聚焦到人類個人行動的原則和社會選擇的決定因素及其形成機制這一根本性問題上來。經濟學理論200余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數十年——的積累性發展,已把這個問題重新提到了走向21世紀的經濟學家們面前。現在,是要回復經濟學的亞當·斯密傳統——即從多維視角思考人的選擇和行動的原則——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hayek, f. a., 1949,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中本譯,哈耶克,

  《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賈湛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hayek, f. a., 1960,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中本譯, 哈耶克,《自

由秩序原理》,鄧正來譯 ,北京:三聯出版社1997年版。

hayek, f. a., 1967,  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中譯本:哈耶克,《經濟、科學與政治——哈耶克論文講演集》,馮克利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kirzner, i. m., 1991,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ol. 1,

london: macmillan.

machlup, f., 1982, “austrian economics”, in douglas, greenwald (ed.),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new york:

mcgraw-hill.

menger, c., 1883,  problems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urbana,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nozick, r., 1990,the normative theory of individual choice,new york: garland

nozick, r., 1993, the nature of rational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ozick, r., 1997, socratic puzzl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篇12

在這種大背景下,關于創業投資機構增值服務的爭論越來越受到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基石創投合伙人王啟文認為,增值服務日益成為投資機構的核心,基金與基金之間越來越表現在增值服務的競爭。力合創投董事長馮冠平說,增值服務內容包括市場、技術、管理、資金、資源的整合等;對每個投資公司來說,投給企業的除了資金還有增值服務。湘投高科技創投總經理謝暄認為,增值服務包含了大量內容,而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做完的。如果離開了增值服務,創投機構只能是曇花一現。深圳創新投資集團總裁李萬壽表示,在增值服務方面,創投應當注重利用國際經驗,積極向外看、向全球看,而不僅僅局限在我國本土。可見,創投機構已經認識到了增值服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投資機構對自身價值的發掘和增值服務體系的構建,也將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

一、增值服務的內涵

一般來說,增值服務的核心內容是指根據客戶的需要,為客戶提供的超出常規服務范圍的服務,或者采用超出常規的服務方法提供的服務,最終使得產品的價值增加。

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創投機構的增值服務:①參與企業戰略遠景規劃;②提升企業管理水平,規范公司治理結構;③提煉商業模式;④協助客戶進行投資理財,規避風險,提高收益;⑤資本運營,包括再融資、并購重組、上市等一系列方面;⑥引入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和券商等中介機構;⑦公共關系方面,引入政府資源、客戶資源、行業資源和創新技術等。

二、增值服務在創業投資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在創投機構和被投資企業的雙向選擇中,創投機構的增值服務,對贏得投資項目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中小企業需要創投機構提供增值服務,主要有:公司治理結構中管理平臺的搭建,治理結構的完善;內部管理上,民營企業,家族式企業等普遍存在管理不規范,內控不嚴格,財務管理的能力比較薄弱,關聯交易比較多,市場推廣與銷售能力不足;而且,他們普遍缺乏資本市場的運作經驗。另一方面,中國創投機構具備較強的增值服務能力。幾年前,中國創投機構普遍”重投資、輕管理”,對投資后增值服務不夠重視,而有了近幾年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創投機構開始意識到開展增值服務的重要性,開始注重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增值服務水平,中國創業投資機構投資策略的調整,將會使“創業投資之路”走得更加穩定牢固。

此外,創投和其他投資的最不同之處在于:通過增值服務來降低投資風險;通過增值服務來提升投資價值;通過增值服務來打造創業投資自身的競爭力。“資金+管理+服務”才是創業投資的最有模式!當然,各個創投機構所提供的增值服務各有特色,往往與機構出資人背景、行業背景和投資者的偏好有關。這就使得創業企業與創投機構的“搜索與匹配”具有雙向性,且增值服務特色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增值服務問題的幾點思考

增值服務涉及內容廣泛,在實踐的過程中,往往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提供增值服務的前提是,創業投資機構一定要能夠認清形勢,抓住實踐中的幾項主要矛盾。

(1)創業投資機構可以提供的增值服務眾多,但不同的企業可能會有所側重,針對不同的企業,哪項服務是最重要的,最能吸引創業者,這就要求創投機構在具體投資時,基于對行業企業的調研和自身能力,因地制宜,重點突出的去發揮自身的增值服務水平。

(2)當今創業者都比較看重增值服務,所以,創業投資機構怎樣建立全面的,科學的增值服務能力很重要,比如,建立配套服務團隊,包括財務,人力資源,法律等;直接與管理咨詢、財務等專業公司進行深入密切的合作關系等。

(3)在投資伊始,當創投機構發現了創業項目存在盈利性和成長性后,很顯然,不能無所作為,必然要想讓其優勢顯現出來,自然要參與到其管理中去,只有通過自身的有效參與,才能挖掘出自身想要的東西。因此,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增值服務也可能決定項目的成敗。

(4)創投機構在提供增值服務時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第一,應是“特色”服務,而不是“全能”服務。創投機構不能也不可能為創業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應揚長避短,提供特色服務。第二,應提供“戰略”服務,而不是“戰術”服務。就是要在發展方向上、經營模式上、內部管理上可以給予建議,但不宜過分具體到企業的經營中去。第三,應提供“距離”服務,而不是“貼身”服務。服務是有距離的,投資經理沒有必要“現場說法”,這樣只能適得其反,影響創業企業的正常經營管理工作。

四、創業投資機構如何為創業企業提供服務

把資金投入到創業企業,顯然只完成了投資的第一步,如果不能提供其他服務,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的目標只能是一句空話,那么,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以下如何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務:

(1)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

解決創業企業的管理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化的問題,建立科學的現代管理制度,形成對企業經營行為必要而有效的激勵和約束,產生管理合力。投資者在投資中,可采用多種方式,加強與創業者的溝通,客觀的分析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克服企業在創業過程中出現的家族化管理、決策個人化和不透明、財務管理混亂、偷稅漏稅等不規范的管理理念和行為。通過完善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負責制、任期目標責任制等制度建立決策體系科學化、財務管理規范化、機構設置高效化、納稅環節透明化、激勵機制合理化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此外,物色高層管理人員,加強與充實創業團隊力量,強化中層骨干隊伍的作用,這是風險投資提供增值服務的重要內容,例如必要時引入合格的忠于職守的職業經理人,取代原來的創業者負責企業的管理與經營。

(2)協助企業制定有效的發展戰略

企業的發展戰略是創業企業快速發展壯大的基本綱領。創業投資機構應從宏觀角度,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利用各種有利的資源。自身的行業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為被投資企業經營戰略的制定提供意見和建議,如市場營銷與策劃、新產品開發與持續發展、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企業品牌的打造等,促使企業的價值實現最大化。

(3)提供財務服務和融資平臺的支持

從財務服務的角度,為被投資企業提供專業化的財務服務,如培訓財務人員建立規范的財務制度,記賬等。利用創業投資機構的金融網絡和自身良好的信譽,協助被投企業進行再融資,吸引新的投資伙伴,協助企業以提供擔保形式向銀行貸款,協助企業進行重組、購并以及制定上市計劃等,幫助企業進行資產調整,引入合適的券商作為保薦人完成輔導期要做的各項工作,并統一思想、行動協調、不斷完善,實現投資企業的上市目標,創投機構也能順勢退出,贏得收益。

(4)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創業投資機構往往具有一定的政府背景,熟知國家產業政策及法律法規,同時具有人才資源、金融服務、信譽資源、廣告媒體等網絡資源,創投機構可以通過有效的方式,把被投資企業和這些寶貴資源進行嫁接,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提供政策、法律、市場信息等咨詢服務,幫助企業預防和處理在市場搏擊中的各種危機,保證企業正常的運作和發展。

篇13

教育是歸因理論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教學中的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教育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國的教育文化傳統中對于這方面的探討和關注度較少,但是隨著現代教育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師生互動對于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可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為此,眾多從事教育學領域研究的專家及學者對教育實踐中教與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各種教學法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等,而歸因理論為改善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及途徑。

2.1使學生對自身學習成敗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

學生對學習狀態的自我歸因,是學生對自身學習效果產生的原因進行自我知覺、自我評判的表現,不同性格特征的群體,具有不同的歸因風格,導致不同學生群體對學習的原始期望、過程的行為方式不同。但筆者認為通過有效的歸因調查問卷的設計以及調查,能夠使學生群體對自身的歸因風格以及歸因傾向有著一定的認識,對自身學習成敗的原因也有著姣好的掌握,不僅學生自身可以姣好的掌握,教師亦能根據歸因調查問卷的數據結果,多學生總體以及個體歸因風格以及歸因傾向有著清晰的認識,為教師進行下一階段的教學以及教學教案的設計起到提醒的作用。

2.2可用教師的回饋激發學生學習意愿以及學習動力

據相關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師生互動過程中,學生對學習效果成敗的歸因大致會經過以下的流程。由上圖可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對自己學習成敗的歸因,并不僅僅完全以自身考試的成績作為基礎,而且很大程度上會收到來自教師的影響,他們會依據教師的所釋放的信息(語言信息以及非語言信息),來判斷和猜測教師對自身學習成敗的看法,并以此為指導思想,形成對自身學習成敗的歸因。如學生根據教師釋放的信號,預測自身會取得成功,他就極有可能努力去追求成功;如果學生依據教師釋放的信號,預測自己可能會失敗,那么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與挫折極有可能選擇放棄,最求成功者才有可能成功,逃避困難及挫折者難免面臨失敗,這種心理預期與以后的成敗之間無形中建立了一套隱形的因果聯系。由此說明,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歸因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師釋放的信息甚至可以決定學生后期學習效果的狀態。

2.3修正教師觀念以及教學方式

一般說來,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歸因,往往傾向于將學生學習的成敗歸結于學生自身,而較少在自身身上找原因。教師的這種歸因方式雖然在諸多情況下是較切合實際的一種歸因方式,但是這樣處理有事會產生一定的偏差,甚至導致教師對學生認識的錯誤。如:把由于自身教學方法不當所引起學生學習效果下降歸結于學生學習不夠勤奮、不夠努力,從而對學生進行批判。導致學生對自身以及教師的不滿,不僅不利于本科目的教學,也不利于教師、學生后期的發展。此外,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往往還喜歡學習成績優異及聽話的學生,厭惡學習成績較差和不聽話的學生,實際工作中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教師對于這兩類學生群體的歸因方式方式方法不一樣。首先,教師無法對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的合理性進行有效的論證,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其次,導致“差生”學習意愿、學習動力下降,甚至會使得學生由于受到“挫折”而變得“無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