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物化學教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以系統性、條理性學習,注意上下內容連貫,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使學生養成細心耐心、循序漸進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懂得,怎樣抓住重點,分清主次,這個習慣的養成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做好預習,多做習題是學習的關鍵。
2.2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在每個知識點給出之前,我都會以啟發教學的形式提出很多問題,并且鼓勵學生互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的熱情,這樣便于學生長期記憶。比如說我會在蛋白質這章,利用幻燈形式,把社會關注重點“三鹿奶粉”推到學生面前,讓學生們思考蛋白質的缺失對生命的意義,并且深入探討酶的催化作用、調節作用(胰島素、生長素等)、運輸功能(血紅蛋白、脂蛋白等),運動功能(肌動蛋白),免疫保護作用(干擾素、抗體等),傳遞信息的受體(激素),貯存功能(種子貯藏蛋白)等,都通過實例來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有牛津大學的公開課,讓學生們開闊眼界,在課堂上領略異國教育風采。
2.3優化教學內容
學習一門科學,教學內容的緊湊性和遞進性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于大二的學生。因此,打破原有教材的知識框架,適當調整教材的先后順序,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組合。比如:在生物化學的動態部分,物質代謝各個章節中,首先涉及到新陳代謝概念,對學習四大物質代謝起到一個鋪墊的作用,在實際教學環節中也可將生物氧化和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聯系這兩部分內容提到前面來講,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思路,在進行四大物質代謝的講授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用動態的思維去理解各大物質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
篇2
2.1教學聯系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生物化學知識并不是空想產生的,它來源于生活,同時也在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對生產生活具有很大的幫助。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簡單地傳授給學生相關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生物化學知識應用能力,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種生活與教學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高血糖和低血糖”相關知識時,就可以采用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學生都會遇到或聽說過某人高血糖或者低血糖,可以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高血糖和低血糖人群,以及血糖異常帶來的人體損害。根據統計“我國糖尿病患者已達7000萬人,處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占總人口比例達15%,也就是說我國高血糖者的比例達四分之一”。而血糖過低則會出現頭暈、心悸、出冷汗等癥狀,對人的身體健康都是有害的。通過這一問題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和在實際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如果掌握好相關知識在生活中就可以為這些人提供建議和幫助。通過教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能夠使學生認識到教學與生活的關系,并激發他們學習該課程的主動性,不斷開拓思維,增強創新能力。由于生物化學課程的性質使教學過程充滿了復雜的化學知識和理論分析,導致很多學生不喜歡該課程。作為教師,要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特別是對這門課程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要認真了解他們的心理和想法,傾聽他們在學習中的難處,幫助他們走上學習正軌。另外,還要鼓勵學生主動與教師聯系,特別是遇到難以理解和抽象的知識時,要及時詢問老師,及時解決問題,否則越積越多,學習更跟不上步伐。
2.2采用網絡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手段
網絡教學是最近幾年較為流行的教學方式,它具有方便快捷的特點。網絡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在生物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適當采用網絡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中的不足進行補充豐富。例如,當前非常流行的網絡交流工具QQ,教師可以在上面建立群,并開展網上視頻教學,并在上面開展提問、答題等教學活動。網絡教學能夠充分利用網絡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及時為學生解決困難問題。例如,“酶的結構與功能”這一知識,通過網絡動畫和多個角度展示,有助于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這種教學方式,使教師和學生不用直接面對面,減輕了學生的緊張感和壓力,有助于活躍思維和拓展想象力。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單一說教式教學,不斷豐富教學手段。當前,多媒體教學在中職課堂教學中得到重視,應當說,多媒體對提升教學質量有很大幫助。多媒體具有形象生動化的特點,能夠將單調枯燥的知識變得形象直觀,對學生來說較為容易接受。同時還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減少教師的板書時間,當然,這也需要教師提前做好課件,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此外,通過多媒體的教學形式,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間,使學生對問題舉一反三,對問題進行延伸理解,從多個角度尋找問題的答案,多媒體技術對于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
2.3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自學能力
生物化學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操作較多,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問題處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特別是實驗結果,一般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實驗要素,分析能力對實驗結果有著重要影響。例如在學習“血糖的測定”知識時,影響測定結果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學生密切注意來進行結果分析。如抽血測定前病人是否空腹、試劑是否稀釋或濃縮、質控值是否在質控范圍以及檢驗結果與病人是否對應等。良好的問題分析能力是學好生物化學課程的重要因素,對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也有幫助。良好的自學能力也是學生應當具備的。在新課程學習之前,學生可以自己預習,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標注,積極思考并在學習過程中向教師請教。具有自學意識和能力的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有效增強了學習自信心。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進行自主學習,不要害怕困難,要善于思考和分析,并與同學、老師及時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2.4加強實驗課程中學生操作教學
在進行實驗課程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全程參與到其中。首先,在實驗準備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和教師一起進行實驗藥品和儀器的準備,并對實驗操作技術和難點以及應當注意的問題做好預習準備,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熟悉實驗過程和儀器操作,避免在實驗過程中發生危險。其次,在實驗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開展實驗教學活動,給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對實驗進度和實驗資源進行掌握,如延長實驗室使用時間,開放更多的實驗設備給學生使用,讓學生開展自主實驗活動,例如讓學生自行完成“影響酶促反應速率因素的實驗設計”。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明確實驗的目的和實驗的意義,同時監督學生實驗過程并進行指導,避免學生做無用功,浪費時間精力,提高每個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最后,在完成實驗之后,應當對實驗過程和結果進行總結,查缺補漏并分析實驗結果的正確性,確保實驗課程取得較好的效果。
篇3
對于生物化學而言,生物大分子結構這一章節主要是針對蛋白質化學進行詳細的分析,蛋白質化學主要包括核算化學及酶維生素等,屬于靜態生物化學的一部分,很多學生感到大分子化學學習過程非常困難,這是因為對抽象的結構,特別是對蛋白質的三級和四級結構,需要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那么講解時可逐層推進,首先針對簡單的肽鏈結構進行講解,針對蛋白質的二級結構進行分析,逐漸遞增,一方面是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在這樣的講解過程中還具備一定的歸納方法,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記憶得更加深刻。
三、物質代謝繪圖講解
物質代謝是整個生物化學的核心,也是生物化學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很多學過生物化學的學生,之所以過了很多年依然記得“三羧酸循環”是糖代謝中一個重要的循環,是因為在大多是課本中都有三羧酸圖,讓學生很容易記住,另外,糖代謝途徑是整個生物化學中比較難的,同時也是考試的重點,因此“三羧酸循環”幾乎成為了生物化學在學習過程中的代言詞。對教師而言,在講解代謝過程時,需要保持一定的條理,這無疑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師在講解之前需認真備課,從而明確重點。筆者在進行物質代謝的講解過程中,經常在進入物質代謝內容的第一次課時就要明確地告訴學生哪些是必須掌握的內容,這樣對于學生的學習有一個引導作用。三大代謝,不管是哪一個代謝途徑,都需要了解發生大的區域,重點掌握不可逆的步驟及限速酶和伴隨的能量代謝,根據途徑不同,提出的要求也不同,而磷酸戊糖途徑是整個糖代謝最為重要的內容,也是對人體生理最為重要的途徑。學生學好物質代謝,最重要的是進行歸納和總結,筆者在講完了三大代謝途徑之后,就要求學生能夠自己繪制一張代謝圖,這張圖上包含了三大物質的6條主要代謝途徑,以及這幾條代謝途徑之間的關系,需要掌握的內容主要包括限速酶、不可逆反應、ATP生成和消耗的主要特點。學生必須學會自我歸納和總結,從而找出每一個代謝途徑的關鍵,這樣對于學生的基本功提高有非常大的幫助。
四、基因信息的傳遞和表達
傳統的生物化學沒有將基因表達這一章節放入到課本中,隨著世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類的研究已經放入到分子生物學的領域中,因此生物化學是分子生物學學習的基礎,學生需要將高中的課本中的中心法則、遺傳密碼及DNA復制等內容重新拾起。目前,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較為迅速,從傳統的表達逐漸上升為基因功能定位,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多講解一些這些內容,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由于基因表達和傳遞的內容較為復雜,因此不必讓學生理解其中較為深刻的內容,這些內容都是今后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中需要學習的內容,僅僅讓學生了解大概即可。筆者在進行見解的過程中,在幻燈片中插入了較多的動畫圖案進行演示,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篇4
2.教師個性化教學水平的發揮受到影響
利用傳統教學方法授課時,盡管教師的教學水平存在著高低差別,每位教師授課時的語言表達方式、肢體動作、聲調的高低以及與學生相互交流時的眼神等都有其自身特點。而多媒體課件通常是同一教研室內多位教師共同參與制作的,凝聚多位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心得體會。每位教師都使用相似的課件,在課堂上只注重了內容的復述,忽視個人特點的發揮,失去了自身的教學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課堂教學效果。
3.師生間缺乏有效的互動交流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是任何多媒體課件都不可能替代的。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一味追求信息量大,把主導地位讓給了“大屏幕”,教學課件成了教師的電子替代物,教師變成了計算機操作員,造成了“教師圍著電腦轉,學生瞪著眼睛看”的現象。極個別教師課前不充分備課,課上將多媒體當成“電子黑板”,完全“照屏”宣科,自己充當“播音員”角色,學生則幾乎完全被動地接受知識,整個課堂氛圍顯得陳悶乏味,無法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教師搞不清學生在通過學習后有何反應,師生不再互動,這種呆板的機械式的教學模式,使教師原來的主動式教學變成了由電腦控制的被動式教學,形成了實際上的教、學分離。與其他課程相比,動物生物化學課程內容更加抽象難懂,教師與學生間相互交流的時間減少,這使得學生更難以理解和掌握,有些學生甚至產生了厭煩和排斥心理,無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提高多媒體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
1.制作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
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搜集到許多與動物生物化學相關的圖片、動畫以及視頻等資料,結合動物醫學專業和動物科學專業的差異及教師教學實踐經驗,對這些資料進行歸納和整理,為制作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提供豐富的素材庫。此外,教師還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制作多媒體課件所需的軟件,目前最常用的是powerpoint軟件,具有易學易用且視聽效果較好的特點。在積累了大量的多媒體資料并掌握了課件制作相關技術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依據動物生物化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來制作課件。
2.加強師生間的課堂互動交流
在授課時教師應該盡可能走到學生中間去,邊講邊用激光筆遙控屏幕顯示內容,隨時觀察學生的聽課反應,根據其理解狀況適當調整課堂教學節奏與進度。這樣既可近距離接觸到學生,同時也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增強,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組織教學。如講解糖酵解途徑時,可以先提出“體育課中l000米體能測試后為什么渾身肌肉感到酸痛”的問題,通過學習這部分內容,學生就會明白肌肉酸痛是由于產生乳酸而引起的,進而掌握了糖酵解途徑知識。在學習糖異生途徑和三羧酸循環時,可以先提出“肌肉酸痛的感覺為什么經過幾天后消失”的問題。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出問題,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因而學習的積極性就提高了,最終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但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根據課程進行的階段和內容不失時機地展開課堂討論,提出一些涉及多個知識點的綜合應用性問題,讓學生用學過的相應知識點全面剖析。如講授物質代謝的相互聯系時,結合前面講過的糖、脂、蛋白質及核酸代謝等內容。通過讓學生先開展課堂討論,然后逐步誘導學生得出結論,教師逐步呈現課件內容,這種組織教學方式不僅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和聯系實際應用的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同時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加強師生間的課堂交流與互動,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3.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實施因材施教
目前動物生物化學教學一般都是合班上課,人數較多,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間接受知識能力的差異,每個學生與教師交流時間明顯縮短,所以盡管教師認真授課,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應該根據不同專業和層次及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實施因材施教。對基礎知識和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如筆者所在院校招收的部分少數民族學生,以傳統教學為主,有意識將講課速度與節奏放緩慢,讓學生重點掌握動物生物化學課程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主要內容;而對學習和接受能力較強以及有意向考研究生的學生,則應該以多媒體教學為主,在掌握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基礎上,加強各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及其相互間的聯系,注重擴充知識,開啟思維。
篇5
除了理論教學,實驗教學也很重要。傳統的醫學實驗課內容多以簡單的重復性實驗為主,在重視基本技能操作培養的同時,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了適應現代醫學發展對醫學人才的要求,我們對醫學專業的生物醫學實驗課教學進行一些探索。以病例分析為基礎進行的綜合性實驗教學是以一些疾病的病例為中心優化組合教學內容[4],將相關的幾個生化內容有機整合成一個連續性的實驗。以學生為中心,輔以課堂討論,使學生有條理和系統地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參與實驗準備工作,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整個實驗過程。開放實驗室,讓學生熟悉掌握一些常用儀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高實驗操作的動手能力[5]。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小組討論和學生自學的教學方式[6-7],已在眾多醫學院校的醫學專業教學中應用。這種教學方法應用于醫學專業生物醫學實驗教學中,可以為培養新時代合格的醫學人員打下良好的基礎[8-9]。
3基礎與臨床相結合
傳統的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教授過度地強調課程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容易導致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脫節,這是現行醫學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問題[10]。學習知識的意義是對于知識的運用,因此我們在基礎課程講授的過程中,應適時、適度地結合臨床內容,由臨床醫學知識引出要學習掌握的基礎知識,實現基礎教學理論與臨床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很多臨床疾病與生化過程有關,如酶原在胰腺的異常激活可引起胰腺炎,這樣學生就記住了酶原的激活以及酶原激活的生理意義。苯丙酮酸尿癥以智力低下為主要表現,是由苯丙氨酸羥化酶缺陷引起的,這樣學生就記住了苯丙氨酸羥化酶。用75%的乙醇或碘酒消毒,其目的和原理是什么?進而引入蛋白質變性內容的學習。將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理論與臨床的疾病進行聯系,讓學生們逐漸認識到生化的這些基礎理論也可以在具體的臨床疾病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再是空洞乏味的“無用”理論知識[11],通過這樣的結合,既可以加深學生理論上的理解和記憶,也可以為今后進一步的臨床實習打下基礎。
篇6
2應用分層教學法,全面改革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
分層教學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是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使得各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根據分層教學的理念,教師可以根據各個學生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知識的掌握、能力水平及個人的發展方向,將實驗課分為基礎實驗、綜合實驗、設計性實驗等。醫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重視實踐的過程,所以基礎實驗、綜合實驗作可為必修課程要求每個學生都參加并進行實驗考核;而設計性實驗可作為選修課程,根據學生自己的科研興趣及未來發展志向,自愿選擇。大體規劃如下:
2.1精選基礎實驗,掌握基本實驗技能
基礎實驗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如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中常見玻璃儀器的使用、清洗和干燥、電泳技術、層析技術、光譜光度技術、離心技術、物質的分離提純及含量測定。按照教學目標,可安排如下基礎實驗:血清蛋白含量的測定、血清蛋白醋酸纖維薄膜電泳、氨基酸薄層層析、肝臟DNA的提取等。通過基礎實驗,學生加深了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了分光光度計、離心機、電泳儀、水浴鍋等常見生化儀器的使用,熟悉了基礎實驗的操作過程,為開設綜合實驗、研究型實驗奠定了基礎。
2.2開設綜合性實驗,提高動手能力和科研素質
綜合性實驗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科研素質。綜合實驗側重以生物大分子的分離、提純及測定為主,涉及各種實驗技術的綜合。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可篩選以下實驗:細胞核分離純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測定、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離血清蛋白、堿性磷酸酶的提取和測定等。通過基礎實驗課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基本實驗技術。在綜合性實驗的開展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為主,以教為輔。學生通過預習課本,動手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最后再答疑,指導實驗的完成。通過實驗,學生對實驗原理有了更深入認識、提高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細胞核分離純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測定”實驗中,由于細胞質、細胞核的水解液中容易吸入少量沉淀,導致比色時吸光度偏大,實驗數據有偏差,出現該問題怎樣解決呢?首先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試管中的反應液是不是有懸浮物,不清澈呢?然后分析問題。根據分光光度計的測定原理Lamer-Beer定律A=KCL可知,在實驗條件一定的情況下,A與C成正比,那么吸光度(A)偏大是由反應液的濃度(C)增大而引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反應液的濃度增大呢?引導學生思考,是由于吸取水解液時混入少量沉淀而造成的。那如何解決該問題呢?是不是可以采用離心技術,將懸浮物沉淀,再用上清液比色呢?通過離心前后實驗結果的比較,學生懂得了實驗中發現問題的重要性,體會了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并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當然,也有同學實驗數據還沒認真分析,就已經把反應液倒掉了,若實驗數據有問題,已來不及查找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再重復進行測定部分的實驗。通過重復實驗,學生了解到保存實驗材料的必要性及其對實驗結果分析的重要性。綜合實驗的開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參與實驗的熱情提高,對實驗過程的理解更加透徹,科研素質得到了提升。
2.3組織“研究性實驗”,突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研究性實驗可作為選修課,實驗題目待定或由各學業導師出相關題目,讓學生參考。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興趣愛好、發展傾向選擇研究項目,由學業導師負責指導。學業導師負責做好以下相關工作:(1)幫助學生選題,引導學生查閱資料,設計實驗并跟蹤指導實驗;(2)做好實驗室開放工作,保障實驗藥品、器械的正常供應;(3)幫助學生分析實驗結果。當然,研究性實驗也可以在學業導師自己的實驗室進行。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圍繞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經歷了查閱資料、選擇材料、確定方案、準備試劑、分析結果、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過程,教師則全程跟蹤指導。研究性實驗的開設讓學生體會到科研的過程,體會到自己查找資料、學習知識的過程,體會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到獨立思考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了學生對科研的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信心,這對學生日后從醫或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師的指導下,一些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寫出課題申請,獲得了大學生創新項目的資助,還有一些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學術刊物發表。可以說研究性實驗為那些喜歡做實驗、搞科研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
篇7
對于一個患病的機體來講,同時存在著機能、形態和代謝方面的改變。案例分析是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學生應當具備的學習能力[8]。如女性較為注意自己的形體,關注自己身體各部位的比例正常,有些女性刻意減少飲食量以保持身材苗條,有的女性由于過度減少進食量而出現低血糖的現象。教師授課時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到的這個現象,引起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再分析糖代謝的內容,最后回到案例本身,使學生既學到了糖代謝的相關基礎知識,又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及臨床實踐中,為將來的臨床課程學習打下基礎[9]。在案例的選擇中我們特別注重案例與生化知識點的相關性及相互聯系。例如:我們選擇糖尿病的病例,講解了糖代謝中血糖的來源及去路,與學生一起分析糖尿病患者為什么會出現“三多一少”的癥狀,糖尿病患者為什么容易出現酮癥酸中毒?通過這個案例的學習,不僅講解了糖代謝,同時還與脂代謝途徑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對生化各章節內容從縱向到橫向結合起來。在討論的過程中,請學生先分析,教師參與討論,及時引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是一種有效的、主動的學習方式。同時建立起案例討論成績評定方法以考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大班病例討論成績由病例討論課現場討論各班成績(70%)和個人成績(30%)組成。其中討論課現場討論成績由教師及學委組織的答辯委員會評出;而個人成績則根據每人準備工作多少、答辯參加狀況、任務完成情況等內容,由學委組織學生評分。案例式教學考核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團隊精神[10]。
篇8
增強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現在的教學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時代了,課堂教學更加需要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配合與交流.現代課堂教學應該將教學主體更多的轉向學生,讓學生了解到教與學是師生雙方參與的事.結合生活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營造一種生活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氛圍當中學習知識,認識到學習的快樂。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生活經驗,充分利用生活實例,讓生物課堂更加生活化,輕松化。例如:在學習生物學的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時,關于鼠婦的生活習性,筆者想起了夏天夜晚的意外發現,于是講給了學生聽:“夏季的一天晚上10點鐘時,老師打算到學生宿舍去查勤,外面漆黑一片,筆者拿著手電筒,剛出房門,往地上一照,發現庭院葡萄樹架下地面上,密密麻麻的爬著許多活動的小東西,當時,把老師嚇了一跳,仔細一看,原來它們是鼠婦。”由此,學生就可以推斷鼠婦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即陰暗潮濕的生活環境。這樣的生活例子.足夠吸引學生的注意,點燃學習的熱情。營造了學習氛圍,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引發學生思考,增強學生自主探究意識,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再如:在學習生物技術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時,根據生活經驗,學生都知道,腌制的許多食品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因為鹽能消毒,微生物不能進入食品內部,即使進入,微生物也會因外界環境鹽溶液濃度過高而導致細胞失水,失水過多,就會死亡。那么生活中,我們食用的食糖以及被食糖泡過的食品為什么長時間放置而不會腐敗變質呢?這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開始學生可能難于找到答案,老師可以把糖溶液與鹽溶液對比,老師引導:糖中的食品同樣是處在高濃度的環境中,經過這樣提示,學生就會恍然大悟,找到了問題答案。因此,知道了糖漬也是保存事物的方法。進而在實踐中應用,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篇9
(二)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素質的鑄造。
多元化教學評價能夠促使教師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和亮點,能夠幫助教師找到彌補不足的辦法和發揮優點的途徑,在多元化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教學水平可以得到逐漸提升,有利于專業素質的鑄造。要使用好多元化教學評價,教師需要從其他教師的教學中學習好的辦法,在對比中發現自身在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從而,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優化自己的教學策略,加快自身水平的提升。
(三)有利于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優化。
每一種教學評價都有自己的側重的角度和側重點,不同的教學評價對于高中生物教學來說指導意義也是不盡相同的。可以說,不同的教學評價方法組成了生物教學的多元化教學評價,促使生物教學不斷優化創新。
二、生物教學過程中多元化評價的應用
(一)學生自評。
高中生相對來說,心智逐漸走向成熟,他們自身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有明確的認識,有能力進行有效的自我評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發現自己的不足,以此尋找到更好的辦法學習,獲得更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師完成一些展示實驗后,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進行展示實驗。試驗結束后,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反思實驗中使用的方法、評價實驗中產生的現象效果。總結成功的經驗,查找失敗的原因。在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在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和組織,通過學生自我評價,能讓學生形成一種學習上的反思,可以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良好發展。而學生的自我評價實際也是信息分析、整理、比較的綜合素質能力的訓練。
(二)學生間互評。
學生間的互評可以讓學生取長補短,互幫互學,有利于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當然,在學生間互評的過程中,老師要積極引導,提示學生互相評價時要注意對方的優點,同時能夠看到不足,學會與他人交流溝通,給同學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等等。例如在生物教學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布置任務,通過知識傳授和實驗觀察,最后讓學生分組匯報學習內容和觀察過程,并由其他學生給予評價。在學生間互評過程中,無形中提高了自身多項思維能力、判斷能力、鑒賞能力。具體到互評的形式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性地開展,穿行。
(三)教師評價。
多元化教學評價中,要降低教師評價在的比重。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主要工作是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進行針對性的評價,這樣學生也能夠在教師的評價中找到改進的辦法。在評價中,教師的要用好延時評價。就是說,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不要急于給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而是留一段時間給其他學生進行思考,然后再給出合理評價,這種延時評價方法,為學生討論分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發現和探究。同時,我們很有必要進行師生之間的互相點評。高中生物教學需要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生物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點評,能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能夠逐漸發現師生交流和合作學習的樂趣,有利于師生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篇10
1.2理論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興趣。
食品生物化學課程主要是一門研究關于食品成分的結構、組成、功能以及性質,和食品成分在其加工、運輸、貯藏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學科。課程涉及的知識面較為寬廣,理論性、實踐性較強,但課程知識點零散、系統性不強以及章節相對獨立,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會在接受知識過程中產生畏難的情緒。然而,食品生物化學與日常的生活聯系緊密,這一獨特的優點使得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與實際生活聯系的地方,一旦學生對該課程產生興趣,就很快會讓知識變難為易。
2.現代化教學手段
2.1制作動態教學課件。
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的內容抽象,但又十分重要,所以可以使用CAI課件,把課程所要使用的數據、文字、聲音、圖像和視頻等結合在一起集成處理,這樣的教學效果會非常理想。
2.2制作PPT。
在制作PPT的過程中,盡量不要出現大段的文字,最好使用大量的圖片、圖例或表格,適量的動態內容也是很有必要的。字體應該比較飽滿,字號適中,重要的知識點一定要醒目,例如使用字體加粗格式等。重要的知識點可以運用適量的超鏈接來清晰展現,將啟發式提問貫穿于整個PPT。
2.3寓教于樂。
運用多媒體或者制作flash讓課程處于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使學生有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這樣對于學生學習食品生物化學課程會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這種形式不宜過多使用,過度的多媒體和flash教學會使學生產生視覺上的疲勞,老師的教學任務也會因為大量的實踐而難以完成。
2.4互動教學。
高職學校可以建立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網站,將任課老師的課件和教學資料放在網上,以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自主學習,來彌補在課堂上遺漏的知識點。此外,學校可以砸網站上設立學生試題自測盒老師對學生疑難點答疑,真正落實教學互動,這樣一來就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教師也能在對學生的答疑和學生自測中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即時查漏補缺。
3.加強實驗室的基礎設施建設
實驗室是食品生物化學課程進行教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對延伸課堂教學的知識點、以理論指導實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進行教學和科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良好素質和較強能力的重要實踐基地。所以,實驗室的基礎設施建設是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專業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同時鞏固了專業學科的建設。第一,要加大對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實驗室建設經費的投入,使實驗室的條件完善、設備先進,讓學生在畢業以后很快就能適應工作崗位。第二,要提高實驗教學地位,重視培養實驗師資力量,注重完善實驗室的實驗人員配置,建立具有專業化的實驗隊伍,為學生的自主實驗創造有利的條件。第三,教師要積極鼓勵學有余力且對課程有興趣的學生參加實驗準備過程、實驗管理和教師的科研活動,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自主組織實驗,達到一個鍛煉學生組織協調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目的,提高管理水平。
4.教學相長
教師在學生知識的講授過程中扮演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教師的品德和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每位教師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學生做一個良好的榜樣,提高自身的業務學習、文明禮貌、政治素養和敬業精神等。科學文化素質是高職院校教師從事教學方面工作的最根本素質。可能學生喜歡某門課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喜歡該課程的任課教師,自然就會學好這門課程。所以,作為一名受學生喜愛的教師應該做到充分準備并且理解講課內容、課上注重與學生互動、講課方式幽默詼諧通俗易懂、課下關心學生并且時常與學生交流。教師應時刻提升自我,揚長避短,促進教學順利展開。
5.內容、實際和專業三者結合,貫穿課程
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是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最本質的區別,所以食品生物化學課程就算只是專業基礎課,其課程內容也要優化,要貼近實際而不僅僅是系統性的知識。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教師不能忘記要時刻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課程學習內容,為以后專業課的知識學習打下結實的基礎。
篇11
2在生物教學中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的途徑
2.1將故事與生物教學相結合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對于教學質量有著重要影響。教師將故事教學法引入到生物教學中,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方面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知識的講解,從而讓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識。因此,在中等師范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故事與生物教學相結合,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例如,教師在講授關于食物鏈的知識時,可以先給學生講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在故事講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對這個故事思考和分析一下。在聽完學生的回答后,教師在引入食物鏈的講解,這時學生就會明白故事的奧妙,同時也能夠更加簡單深刻的理解食物鏈。故事的導入能夠為生物教學增添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
2.2巧妙使用多媒體
生物課本的內容是固定的,是不動的,多媒體的使用卻可以讓生物知識更加豐富,讓生物知識動起來。教師在生活教學中巧妙使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直觀深入的學習生物知識,有效解決教學難點和遺漏。因此,在中等師范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巧妙使用多媒體,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例如,教師在講解關于人體器官的知識時,書上的圖片不夠全面和清晰,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人體器官圖,通過放大等多種方式使學生了解的更細致更全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圖片或視頻的展示使生物知識更加直觀和全面,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
2.3采用實物教學
實物的引入能夠讓生物教學更加真實,學生也可以根據實物驗證書本上的知識,這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信服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知識的靈活掌握。因此,在中等師范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實物教學,有效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例如,教師在講授關于實物的知識時,可以攜帶綠色盆栽到教室中,然后根據盆栽向學生講授植物的構成。這樣可以讓學生更詳細的認識和了解植物的組成。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盆栽,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的解答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所以教師采用實物教學是對于教學方式的改進和拓展,有利于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
2.4將生活實際與生物教學相聯系
生物課本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實際與生物教學的相聯系,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的生物學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生物知識。因此,在中等師范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活實際與生物教學相聯系,推動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本所學的生物知識在生活中觀察或實踐,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授關于花的構成以后,可以讓學生去仔細觀察生活中的多種多樣的花朵,了解它們的構成,鞏固和深化課本知識。教師將生活實際與生物教學相聯系,可以讓學生感受生物知識的貼切,通過真實生活喜愛和學習生物知識。這對于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也有積極意義。
2.5開展生物實驗
生物實驗應當是生物教學的一部分,它是對于課本知識的補充和完善,也是對于學生學習的更高要求。生物實驗的開展可以讓學生通過儀器和實踐觀察到肉眼看不清或看不見的實物,從而理解生物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因此,在中等師范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開展生物實驗,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教師對于比較課本上需要實驗輔助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學習和掌握知識。例如,教師在將關于細胞的知識時,可以將學生帶到實驗室中,采用儀器讓學生觀察細胞的形態和構成,做積極思考和詳細記錄,加深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教師開展生物實驗可以豐富生物教學的內容,加強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從而促進學生生物學習的進步,推動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建立。
篇12
在食品生物化學每章內容中教師都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引人入勝的問題情景往往能激發學生強烈地學習欲望。問題情境的設計包括問題本身的設計和問題的引入方式,可聯系學生原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還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教師結合自己科研課題創設情境設計問題。例如在蛋白質章節中,設計“試設計純化棗核中11S球蛋白(種子貯藏蛋白)的工藝路線和方法”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1.2小組討論與評價根據能力
水準,將學生分成4人/組。對于教師給出的問題,課后學生可以先通過小組內部交流與合作,得出小組的研究成果。然后各小組在課程中再進行大的交流與合作,在思維的激烈碰撞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必須進行指導(合作的技巧)。教師必須參與每個小組的討論,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少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1.3食品生物化
學作業單以小組形式提交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采用各種方式合作學習,最后以小組形式提交作業,教師通過考核作業成績為其所屬的團體加分。
1.4主題討論學期末教師將
根據食品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分為10個主題,如糖類物質、脂類物質、蛋白質、核酸、酶、生物氧化、糖代謝、脂代謝、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謝、核酸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等內容。并將全班分為10個小組負責,各小組成員各自準備、研討承擔主題的內容,并報告給整體,以報告的質量和相關的團隊合作為成績評定標準。
2互動交往教學模式
從改善課堂教學的人際交往模式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入手,來構建教學模式。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的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活動,是一種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學習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學生參與興趣,激發創新潛能的目的。
2.1開展任務型教學模式
使教學活動化任務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創設大量的任務,讓學生在課堂內進行目的明確、操作性強的活動。如在教學“酶”章“維生素構成的輔助因子”,筆者設計如下幾個任務:1)將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類,并歸類。2)各種維生素的輔酶分別都是什么。3)各種維生素分別參與哪些代謝過程,作用機制是什么。4)各種維生素的作用是什么。5)缺乏各種維生素都會產生哪些癥狀。6)各種維生素的每日攝入量為多少。
2.2激活語言,使知識具有教學活動化
活動有利于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讓學生獲取成功的體驗,吸引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1)活化教材文字為語言:例如在教學核酸雙螺旋結構時,教師利用兩條麻繩來展示核酸雙螺旋結構,讓學生產生感悟;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展示正超螺旋和負超螺旋結構。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活化教材內容為日常生活:將真實的生活引進課堂,縮短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感受理解、鞏固和運用語言。在學習脂類物質中三酯酰甘油皂化性質時,教師演示日常生活中肥皂的制作過程,深入理解皂化原理和意義,使教學呈現出"學習活動化"的嶄新局面。設計良好的教學活動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了學生積極有效地學習。使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課堂中,使課堂真正達到溝通與互動。
2.3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互動交往的途徑
要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只有具備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促進多方面的交流、交換、交往以及相互活動、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達到有效地學習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設情景,向學生充分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同時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學會合作,提高認識和分析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和主動參與探究的能力。如學習氨基酸合成代謝時,筆者把20個氨基酸代謝總圖展現給學生。通過講解各族氨基酸典型代表的合成代謝過程,如谷氨酸族氨基酸的合成主要講解谷氨酸的合成,再分別講解谷氨酸族氨基酸的其他氨基酸合成代謝,學生會發現很多的代謝途徑一致,通過引導學生可由自己探索出這一規律,自主學會了很多代謝途徑,體驗到一種無可比擬的自豪感,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更加積極主動,激起求知的欲望。
2.4實施全面評價———互動交往的保障
要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作一系列的價值判斷。傳統的評價比較注重學生思維的結果,不利于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還會抑制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導致思維惰性的產生,影響交往的互動性。新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課堂評價只有建立在對評價對象的科學認識及對教學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才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得出結論后,要改變過去那種只重視結果的評價形式,要以定性描述方式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使之進行自我體驗,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在教學實踐中,學院還增加了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并記入總成績中。如關于學習興趣、態度、習慣和合作意識等方面的評價。
篇13
伴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生物化學方面的技術也在不斷更新,所以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的手段也應該進行創新,對學生想象能力進行有效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醫學生物化學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動手能力能夠與時俱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將醫學生物化學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將它們給予多彩的表現形式,對教學結構進行完善,這樣能夠充分的滿足學生們對于醫學生物化學的好奇心,提升學生們在一定時間內接受知識的速度,使學生對于醫學生物化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不僅僅能夠讓學生對生物化學比較先進的知識進行了解,還會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學手段進行了創新,那么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有了比較全面的要求,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求學生們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能力,對醫學生物化學知識點進行想象創新,比如酶的誘導契合學中,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圖片以及動畫信息的傳遞,學生在觀看了相關多媒體信息之后,可以通過自身的想象力對酶的實際形態進行聯想,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酶相關知識的認識程度。在實驗技能教學實踐中,如蛋白質組學研究、幾種電泳、層析方法的區別與實踐等一些微觀、抽象、機理復雜,難以重復,實驗難度高,成本大,難以實地、實景、實體操作訓練和無法示教的教學內容,可以運用計算機模擬實驗教學環境,使學習者仿佛身臨其境,既節約成本,又提高教學效率。
3突破教學難點,重視學生課后復習
在對醫學生物化學課程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對教學大綱進行了解,然后根據自身實力以及學生們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進行教學難點的剖析,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教學問題進行明確化。教師在進行難點教學的時候,應該對難點進行層次分析,從簡至繁,逐漸的加深教學程度。學生們的學習時間有限,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們的課后復習,在課程結束之后,布置一定數量的課后習題,但是學生對于這種布置很是反感,教師必須對習題進行選擇,盡量挑選一些趣味性比較強,但是理解程度又不深的題目,讓學生在進行問題解答的時候不會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會主動對問題進行探索,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們對于問題的理解程度,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就會有所上升。醫學生物化學課程教學內容很是豐富,所以必須要求教師對難點進行準確把握,只有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課后復習,才能避免學生出現知識點認識模糊的現象發生。然后再加上課堂上教師大方的舉止、幽默的語言和活躍的課堂氣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逐漸改變生化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不利局面。
4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分開教學
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由于涉及到的教學內容繁多,分子結構復雜,且物質代謝變化多樣,所以學生們對于這些知識點認識不夠徹底也是比較常見的,加上還有繁重的實踐知識,導致學生對于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知識的接受程度不佳,所以必須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分別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醫學生物化學中繁多的理論知識,應該進行分類,在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結構以及功能學習的時候,可以從分子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將發病機理進行總結,并且以營養學的角度進行飲食調節。對于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將抽象的知識進行具體化,聯系實際情況進行知識分析,讓學生能夠對理論知識進行認識。而對醫學生物化學中的實踐知識,教師首選需要對學生的基礎實驗能力進行訓練,然后對學生的綜合性實驗操作能力進行提升。對于生物化學實驗可以對半分為基礎實驗以及綜合技能實驗兩大模塊。通過綜合性實驗將生化基礎知識串聯起來,培養學生基本操作的相互銜接,鍛煉綜合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對生化化驗單做出基本的評價,體現學生對生化知識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