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教師心理狀況分析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教師心理狀況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師心理狀況分析

篇1

Analysis on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CHENLijiangHUANGXiaoyunHUANG DanyuZHU ChangWUYufang

Houjie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52394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MethodsUsing SCL-90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325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nd compare the obtained result with the norm of China.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re better than the mean value in China. The result also reveals that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does show correlation with gender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of teachers. ConclusionSchools and soci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Middle school teachers;Mental health; SCL-90

中學教師肩負著培養跨世紀人才的使命,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著教學質量,更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因此,開展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對構建和諧社會有極其深遠的意義。本研究應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為研究工具,進行團體測試,調查厚街鎮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為提高中學教師素質、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有關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提供依據和參考,現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東莞市厚街鎮中學教師共325名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1.2方法

采用統一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1]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該量表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有90個項目,包括9個因子: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等。分5級評分,1=從無,2=輕度,3=中度,4=偏重,5=嚴重。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345份,回收332份,其中有效問卷325份,回收率96.2%,有效率94.2%。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均數比較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2.1一般情況

被調查的中學專職教師共325名,其中女教師186人,平均年齡(31.12±9.26)歲,男教師139人,平均年齡(30.35±10.21)歲。普通中學236人,職業中學89人;中專學歷21人(6.5%),大專學歷143人(44.0%),本科及以上學歷161人(49.5%)。

2.2中學教師SCL-90各因子評分與全國常模比較

本研究之SCL-90各因子與全國常模比較,其中軀體化、抑郁、敵對、偏執因子分較常模略高,差異無顯著意義(P> 0.05);其余各因子分均較常模低,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1、2。

2.3不同性別教師SCL-90各因子比較

教師的心理健康與性別有關。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男教師差,其中“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3。

2.4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教師SCL-90各因子比較

本研究發現,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存在差異,其中“焦慮”因子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4。

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一直倍受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對教師自身和學生身心健康及教育的整體發展都十分必要[2]。

3.1厚街鎮中學教師總體心理健康狀況

本研究結果表明,中學教師總體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人群,特別是人際關系存在問題少于常模,與國內外部分研究結果一致[3,4]。分析原因,可能與我鎮地處珠江三角洲較發達地區,教師的社會地位較高,受人尊重,獨立性強,教師隊伍受教育程度較高,個人素質不斷提升,同時教師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及可靠的社會保障,因而我鎮中學教師心理健康較常模高。國內外亦有報道,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較差[3,5-7],可能與教師所處的環境等因素有關。 一般而言,隨著教齡增長,教師的健康狀況不斷提升[8]。

3.2不同性別的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

性別與教師的心理健康相關。有研究表明男性中學教師的生活事件評分顯著高于女性。本調查則顯示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男教師差,尤其“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有顯著性差異。究其原因,心理壓力主要源自人際關系壓力、環境壓力、工作壓力、經濟壓力等方面。

造成中學女教師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來自職業的壓力,教育的改革、升學、科研等因素導致教學壓力上升。同時作為職業女性,家庭問題往往加重女教師心理負擔。女教師付出的代價與得到的回報常低于男性,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與挫折感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導致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發生。因此中學女教師的心理問題應引起社會及教育界的重視。

3.3不同教學環境的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

環境因素是影響心理健康的要素之一,相對來說,職業中學和普通中學的教學環境不盡相同,前者升學的壓力較少,但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難以管理;后者升學、教研的壓力更大。本研究通過比較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發現職業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略差,尤其焦慮因子,可能與職業中學生源有關。

我鎮地處沿海發達鎮區,職業中學的學生通常素質偏低,如今社會環境復雜,學生極易出現行為偏差,如何保障學生的健康、安全必然是擺在老師面前的難題,同時構成教師的焦慮壓力。

教育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教師作為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引起社會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學校應該創造條件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師心理健康疏導,針對不同教師的不同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激勵措施,提高教師的工作愉悅感, 最大限度地實現心理滿足。同時鼓勵教師自身重視心理健康方面知識的學習, 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在面對來自工作的壓力時 能夠適時調整自己的情緒,積極主動地學習、完善自身,與時俱進。而對于從事心理健康的醫療教育工作者應盡可能多方位掌握教師的心理動態,結合教學的實例, 切實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為提高中學教師素質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汪向東,王希勝,馬弘,等.心理衛生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306-310.

[2] 張麗娟.師源性心理傷害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7):28-29.

[3] 麻超,張桂青,翟永麗,等.新疆地區教師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狀況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3):267-268.

[4] 謝愛武.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及其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3):217-219.

[5] 楊建華,邊玉芳,蔣蕓. 杭州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3):221-222.

[6] 肖少北,李玉美. 海南省4 市縣400 名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抽樣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 2005,9(26): 76-77.

[7] 王亮生,黃岑楊.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7,15(7):661-664.

篇2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positive psychology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3-0235-02

0 引言

近年來人們日益重視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益深入。高校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的教育理念、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但是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遠不如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廣泛且深入。通過對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發現,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

1 調查情況與結果分析

1.1 調查概況 調查使用了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和90項癥狀清單(SCL—90),主要調查該校教師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學校教師中發放了180份紙質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6份;電腦測試31人。同時還進行訪談,訪談目的一是對測試結果作進一步的確認和分析,二是對不同個體調適心理的方式進行研究。

1.2 調查結果分析

1.2.1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測試結果分析(表1) ①N量表高分,反映被試可能焦慮,擔憂,郁郁不歡,遇到刺激易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出現不理智的行為。低分表明情緒反映緩慢且輕微,很容易恢復平靜,通常穩重、性情溫和、善于自我控制。②P量表高分,反映被試可能孤獨、不關心人,難適應外部環境,不近人情,感覺遲鈍,與他人不友好,喜歡尋釁攪擾,喜歡干奇特的事,且不顧危險。低分者能與人相處,能較好的適應環境,態度溫和不粗暴,善從人意。③L量表高分,超過一定分數表明測試不可信,不真實。在限度內的高分,表明被測試者遵守規章制度,屬于循規蹈矩的人。低分表明測試可信,且被測試者較純樸。

1.2.2 90項癥狀清單(SCL—90)測試結果分析(表2、3) ①陰性:心理健康。陽性:心理不健康。②強迫癥狀:主要指那些明知沒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的思想、沖動和行為等,還有一些比較一般的感知障礙,如“腦子變空了”,“記憶力不好”等。③偏執: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這里主要指思維方面,如投射性思維、敵對、猜疑、關系妄想、被動體驗、夸大等。③人際關系敏感:主要指個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在與他人相比較時更突出。自卑、懊喪,人際關系明顯相處不好的人往往該因子得分較高。④軀體化:主要反映主觀的軀體不適感,包括身體各部分的酸痛等不適表現。⑤抑郁:感情和心境抑郁苦悶,對生活的興趣減退,缺乏活動的愿望、喪失活動力,還包括失望、悲觀等與抑郁相關的其他感知及軀體方面的問題。

1.2.3 測試結果分析發現的問題

1.2.3.1 情緒化反應突出,沒有明顯的年齡區分,但男性情緒化反應強于女性 以10歲為一個年齡段進行分析發現,不論哪個年齡段,情緒化比例都比較高,而且男性的情緒化反應明顯高于女性。這部分教師表現出的人格特征是容易焦慮、擔憂,常常郁郁寡歡,易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出現不理智的行為。同時,在EPQ中表現出明顯情緒化的被測試者,其SCL—90量表測試結果中,強迫癥狀、偏執、人際關系敏感、軀體化四項因子分可能一項呈陽性,甚至四項同時呈陽性。表明這類人格特征已在其心理上產生深刻影響,已使之表現出明顯的心理不健康狀況。

1.2.3.2 工作壓力過大,緊迫感強烈,“忙”已成為“共識” 調查還根據不同的年齡、崗位、職務、性別等選取了部分教師進行訪談。100%的訪談對象認為:工作壓力過大,緊迫感強烈,太忙。這種狀況已明顯影響到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甚至對家庭關系產生一定影響。表現在:一是工作忙,任務重,時間緊,加劇了情緒化反應,遇事容易沖動發火,有時會直接影響同事間關系和工作的協調合作;二是容易煩躁,從而在特定時間里,表現出暫時卻很明顯的抑郁狀態;三是焦慮感強烈,總覺得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自覺“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還是自己能力太差?”而自責、內疚,甚至自我否定;四是對工作的積極性、熱情度下降,希望得到領導的肯定、表揚的心情明顯,害怕來自領導的批評、否定。甚至在少數問題上已表現出不能理智的對待領導的意見;五是部分訪談對象表示,工作的緊張和壓力已影響到與家人的關系。

1.2.3.3 缺乏良好的宣泄渠道,缺乏信任的傾訴對象,心里“不痛快”時難以及時排解 高職院校教師來源多元化,相當一部分老師遇到事情喜歡悶在心里,想說但不知道該向誰說,想發泄但不知道向誰發泄、怎么發泄,造成或加劇了個人不健康的心理狀況。較為突出的有以下幾種:一是有的老師在訪談中表現出明顯與平時印象不一樣的人格特征;二是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知道“傾訴”和“宣泄”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但基于現實條件的限制,難以“傾訴”更難以“宣泄”。或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就是向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傾訴”和“宣泄”了,仍然感到問題沒解決;三是有的訪談對象防范心理極強,自我防御機制始終處于工作狀態,在訪談中回避實質性的問題。

1.2.3.4 20-29歲年齡段的年輕老師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相對突出 在每個年齡段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有明顯心理問題或人格特征容易帶來心理問題的教師,但20-29歲年齡段的教師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究其原因,他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成長中少有與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耐心,自以為是、自我中心是普遍特征。人際交往中要么喜歡居主導地位,較強勢;要么因為某方面的“不如人”而自卑,一些人把自卑寫在明處,稍有接觸就能發現他(她)的自卑;另一些則善于掩飾,往往用張揚的個性、虛張聲勢的態度來掩飾內心的自卑。他(她)們在生活中很難感受到來自內心深處的愉悅感和寧靜。

2 改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對策

2.1 改變教師心理環境,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環境是指主體的活動環境中,與主體心理狀態有聯系的那些事物和人的總和[4]。心理環境對個體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很早就成為心理學家研究的內容。羅杰斯在1980年著的《一種存在方式》中指出:只要能創造真誠相處、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環境,人們就可以變僵化為靈活,變靜態為動態,變依賴為自主,逐步發掘出自己的全部潛能。

心理環境理論認為,人的心理系統是一個與生理、心理和社會等要素緊密相關的復雜整體,生理、心理和社會等要素會以各種信息的方式進入人的大腦,這些信息與人原有的心理結構發生作用,可能出現三種結果:一是信息為原有心理結構接納,成為心理結構中相容的、和諧的組成部分;二是不被原有心理結構接納,但個體心理結構能變化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狀態,個體的心理結果依然是和諧、健康的;三是信息既不被原有心理結構接納,又不能達到新的動態平衡,則可能導致個體出現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

根據心理環境論不難看出,改善高職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首先要重視改善其心理環境。其途徑包括:

①通過組織豐富多彩、健康文明、喜聞樂見的文體娛樂活動,豐富教師的課余文化生活;②增加教職工數量,教職工結構比例合理化,適當減輕教師工作壓力;③充分肯定教職工成績,增加正激勵,減少負激勵;倡導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和溝通,營造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④開設針對教職工的心理講座、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等,為教職工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外環境。

同時,教職工自身要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學習運用一些基本的、實用的調適方法,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內環境。包括:

①適當宣泄(發泄)。撕幾張舊報紙,邊撕邊在心里罵讓你生氣或憤怒的人;到KTV唱歌,聲嘶力竭的吼唱中,表達的是自己的內心,并不需要別人懂;②學會傾訴。跟朋友、親人、老同學聚會,不需要防備、不需要自我保護,你可以發牢騷抱怨不停,可以是最真實最自然的自我流露;③轉換角度。外出旅游,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豁然開朗;換個思維方式“假如我只有最后一天的生命了,我最想做的事是……你會發現,那些你一度以為很重要的事和人、很讓你生氣的事和人都不重要了;④尋找恰當的“參照物”。痛苦往往來自不必要、不恰當的比較,善于尋找理性的、恰當的、能讓自己內心愉悅的“參照物”至關重要。在合適的比較中愉快的成長;⑤學會心理求助。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在成長中遇到麻煩和問題是非常正常的,學會向專業人士求助,是現代社會的大壓力、快節奏對每個人提出的新要求。

2.2 倡導積極心理,激發人的積極品質和美德 20世紀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創立了積極心理學思潮。他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人和社會的發展。積極心理學本質是“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積極情緒和體驗,認為積極情緒拓延了知與行的個人資源,增強了主觀幸福感、快樂和愛,有助于消除消極情緒;關注積極的人格特征,認為積極的人格特征中存在正性的利己特征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兩個獨立的維度。前者指接受自我,有生活目標和把握環境的能力,感覺到生活的意義。后者指當自己需要時能得到別人的支持,當別人需要時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人際關系并對已達到的人際關系表示滿意;關注積極社會環境,認為溫和、民主、寬容、尊重、支持的環境更利于個體的發展,個體最可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心理;關注積極心理治療,認為一心理治療不是修復受損部分,而是培育正向力量;二發揮個體積極的潛能、樂觀、智慧、創造力、幸福感等。

高職教師由于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對自身地位和角色的定位缺乏成就感,倡導積極心理,重視激發、挖掘教師的積極品質和美德,使其在工作中不僅有良好的工作狀態、和諧的人際關系、更充滿了成就感和內心的愉悅感。實現自我肯定的前提是得到領導的肯定、同事的肯定、學生的肯定和社會的肯定。領導在制定相關制度時,多一些積極品質的導向,多一些鼓勵和肯定;同事在相處過程中,多一些包容理解,多一些欣賞支持;對學生對老師多一些寬厚,多一些責任,多一些指導,以正向的積極的氛圍引導教師的發展方向,高職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必然上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陳國鵬.心理測驗與常用量表[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5.8:48,67.

[2]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M].民族出版社,2005.8:191-194.

[3]王東莉,馬建青.請關注“特殊人群”—“優秀學生心理綜合癥”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1.5.

[4]肖旭,陳正權.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論[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10:53,83-95.

[5]章永生.教育心理學[M].河北出版社,2004.6.

篇3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對通化市區所在的12所中學的體育教師進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教與學、心理學等相關書籍作為理論基礎。

1.2.2問卷調查法

制定相關問卷,進行實地發放,共發放問卷82份,收回82份,有效問卷80份,有效率為97.56%。

1.2.3訪談法

實地對其中幾所學校的教師進行走訪,以深入了解中學體育教師的工作現狀。

2、體育教師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表現及原因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通化市中學體育教師主要存在煩躁、易怒、焦慮、抑郁等主要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個人原因

體育教師在學校既要承擔體育教學、指導課外體育鍛煉和課外運動訓練,還要協助學校領導搞好學校體育管理工作、維護場地器材等工作,有的甚至還要抓學生紀律,超負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憊,影響了心理健康的正常發展。

很多學校體育教師在學校內評定職稱、選教學優秀及其困難,與其它學科教師相比并不占優勢。有的學校甚至規定班主任評職時多加分,這一下就把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老師在評分上拉來了檔次,因此心理上極為不平衡,工作沒少干,卻不被學校領導認可。

2.2社會因素

社會上的輿論給體育教師很大的壓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是對體育教師的一個總體評價。對體育課的印象就是“一個哨,兩個球”,誰都能上體育課,等等輿論給體育教師的心理造成了負面影響。久而久之,出現工作情緒的減退,厭煩等心理。

2.3學校因素

學校領導對體育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體育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規定:初中每周三課時體育課,高中每周兩課時體育課。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學校存在消減體育課時,擠占體育課時情況。有的學校體育課都被科任老師和班主任占用了,在其他學科老師眼里,體育課是無關緊要的,主科多上幾節課,會提高學生成績,影響到升學率的。有的學校甚至根本取消了體育課,全部時間都放在文化課學習上,體育教師沒有課上,而且學校還要求坐班,剩余時間就打網絡游戲,有的甚至賭博、喝酒等等,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3、針對中學體育教師出現的狀況應采取的措施

3.1自我緩解壓力

體育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關注自己的情緒,要努力克制自己,并能找到合適的宣泄方式,切莫將怨氣撒在學生身上。充實自己的生活,使其豐富多彩,擴大人際交往,以舒緩精神壓力和提升生活質量。

3.2為體育教師創造平等的工作環境

正確對待體育課,盡量少占用、不占用體育課時,給體育教師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空間。學校要對體育教師的付出給予回報,課間操、課外活動、課余體育訓練都要給相應補助,以提高工作積極性。對于國家規定的勞動保護要按時發放,評定職稱要適當的放寬一些政策,解除后顧之憂,體育教師才能將學校的體育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3.3加強與外界的交流

由于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們接觸的范圍,最多是和同行有個交流,和社會其他人群溝通甚少,但課余時間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比如和球友一起打打籃球、踢踢足球,組織俱樂部,周末搞友誼賽,這就加強了與社會的交流,鍛煉身體的同時還結交了新朋友。

3.4呼吁社會正確面對學校體育的重要意義

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增強體質是學校體育的重要任務,體育教師通過組織和指導學生各種體育活動來實現這一任務。學生時期是其身心發展快速時期,此時加強對學生體格、身體素質和心理等方面的培養對其一生都將產生及其重要的影響,學校和家長要真確看待這一問題,既關系到個人的全面發展,也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

4、結論

學校要高度重視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既影響自身的發展,又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要努力提高體育教師的待遇和地位,以此來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參考文獻:

[1]賈曉波.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心理素質[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

[2]王建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1.9

篇4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近年來,我國教師職業的壓力呈上升趨勢,幼兒教師也不例外。社會、領導、家長對幼兒教師的高期望,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化帶來的對幼兒教師的學歷、能力素質、專業水平等各種素質的高要求,減員增效、崗位聘任、晉升晉級等都會成為幼兒教師的壓力源。幼兒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教師擔負著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責任。因此,幼兒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我們急需重視的問題。研究發現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兒童行為問題顯著相關,要減少幼兒行為問題,必須提高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國關于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較晚,而關于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則更晚。通過檢索文獻發現,1997年鄭曉邊等在《學前教育研究》上發表的《必須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和王星在《前沿》雜志上發表的《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這兩篇文章可算是國內較早的關于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論性文章。然后沉寂了兩三年,直到2000年以后,各地學者才又陸續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并對此進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理論探討。從理論和思辯層面上探討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2)現狀調查研究。這方面的論文研究相對較多,如2007年洪佳佳在《科教文匯》上發表的《杭州、金華兩地區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與分析》,陳小異等在《學前教育研究》上發表的《粵川渝三省市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研究》等,主要是研究者就本地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開展的問卷調查研究和應對策略研究,但未見全國規模的調查研究。(3)相關研究。劉瑛2006年在《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發表的《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與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但僅幾篇而已,并不多見。

總體來看,有關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還顯得比較薄弱,雖然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呈現增長的趨勢,但研究并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仍局限在現狀的調查研究方面。研究顯得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缺少地區間的比較研究和全國規模的調查研究。且研究結論中出現不一致的地方,仍然有待于進一步的證明。有關教師心理健康應對策略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論探討水平,操作性不強。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黨的十七大召開之后,提高本地區教師素質已成為各地教育部門的工作重點。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加強本省市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沈陽市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其癥結所在,為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沈陽地區4所幼兒園為單位抽取100名幼兒教師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72份。所有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其中2025歲28人,26-30歲30人,31-35歲4人,36歲以上10人。

(二)研究工具

此次調查采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該量表共有90個項目,分為9個因子,即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

該量表采用5級計分法,無癥狀反應計1分,輕度計2分,中度計3分,偏重計4分,嚴重計5分。將收集的數據整理后,用SPSS 13.0 For Windows進行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沈陽地區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

由表1可見,幼兒教師各因子檢出率前3位依次是敵對、軀體化、強迫。參照有關標準,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個因子的得分大于等于3分者,則被認為被試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通過分析處理,幼兒教師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的人數占23.6%,各因子項占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敵對18.1%,軀體化15.3%,強迫15.3%,抑郁12.5 %,焦慮12.5%,偏執12.5%,人際敏感9.7 %,恐怖9.7%,精神病性8.3%.

(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與全國成人常模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與全國常模相比,本研究的72名幼兒教師在SCL-90各因子得分均比全國常模高,除人際敏感因子無顯著差異(P>0.05)外,抑郁和偏執兩因子有顯著差異(P,其它各因子均有極其顯著差異(P

(三)不同年齡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從表3可見,幼兒教師各年齡段心理健康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 ),這說明不同年齡階段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當。

(四)不同教齡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從表4可見,5年以下教齡的幼兒教師得分略高于6年以上教齡的幼兒教師,但無顯著差異((P>0.05),這說明不同教齡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基本相當。 3.不良情緒反應突出。在調查中發現,沈陽地區幼兒教師中敵對、抑郁、焦慮的陽性癥狀依次為18.1%,12.5%,12.5%,這些情緒長期存在會直接危害教師的身心健康。敵對主要從思想、感情以及行為三個方面反映出來,包括時常有工兀惡的感覺、摔物、喜歡與人爭議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氣爆發;抑郁主要指心境苦悶、生活興趣咸旦、動力缺乏、活力喪失、悲觀、失望、對自己失去信心、有罪惡感;焦慮主要指煩躁、坐立不安、神經過敏、緊張等主觀焦慮湘金以及由此產生的軀體特征,如氣促、出汗、失眠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教師的成就愿望比一般人強烈,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渴望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可,更渴望成功,可是現實生活中,教師的成功具有不可確定性,職業成就感不像其他職業那么明顯,教師的很多需要得不到滿足,從而容易產生抑郁、焦慮、恐怖等心理問題。(2)有些園所管理上過于僵化,教師處于被控制;被監視的狀態下,導致教師容易神紹過敏,心中不踏實,在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神不寧。

(二)不同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

1.不同年齡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基本相同,而有的學者研究認為隨年齡的增長,幼兒教師的身心健康逐漸下降與本研究的結果不同,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主要有:(1)現代幼兒教師無論是年輕還是年長些,都面臨著培訓進修,評比,晉級等學習和考核,還有幼兒課程日益豐富、復雜,也對幼兒教師的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各年齡的幼兒教師都有不同程度的壓力。(2)年輕的幼兒教師生活和家庭壓力較小,體力充沛決定了她們對高強度勞動的耐受能力,但自身的經驗不足和應激能力較差。年長些的幼兒教師雖然教學經驗和心理素質較好,但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教師除了承受超負荷的工作外,還要承擔照顧老人和操心孩子成長等各種家庭問題。由于不同年齡階段幼兒教師都受各自外在和內在因素的影響,所以心理健康水平大體相當。(3)本研究以5歲作為年齡段的劃分間距,而年齡在31--35歲4人,36歲以上10人,樣本偏少也是造成結果差異的一個原因。

2.不同教齡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發現,5年以下教齡的幼兒教師比6年以上教齡的幼兒教師其分數略高些,但差異不明。通常,由于經驗的差別,教齡短的幼兒教師承受壓力的程度,對課程的把握和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都不及教齡長的幼兒教師,所以在得分上教齡短的教師高于教齡長的教師。但不同教齡的幼兒教師同樣承受著超負荷的工作,教齡長的教師還面臨著更多的家庭負擔,上有老下有小,同樣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所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與教齡短的教師基本相當,不構成顯著差異。

3.不同班型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班型的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基本相同,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1)小班幼兒的年齡較小,在生活上需要教師的細心照料和呵護,同時小班幼兒的教學計劃較少,所以教師雖然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但教學力較小。(2)中班幼兒相比較下更淘氣,更活潑,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提高,但家長、幼兒園對幼兒所學知識的要求也更高。這樣,中班幼兒教師雖然在幼兒的生活上投入精力有所減少,但教學壓力卻提高。(3)大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強,教師不必在生活上付出太多體力,但在教學計劃上更嚴,更緊,面臨的要求也更高。由于不同班型幼兒教師都有各自的工作壓力,所以整體心理健康狀況不存在顯著差異。

4.不同學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結果顯示,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在學歷上差異非常顯著。本科學歷幼兒教師除了強迫和恐怖兩個因子外,其余各因子上都顯著高于專科學歷的幼兒教師。而賈林祥在研究中指出中小學教師中學歷高者比學歷低者更健康。幼兒教師中高學歷者出現較多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是:(1)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較低,本科生大學畢業后滿腔熱血地投入到工作中,但較低的工資與社會地位讓本科學歷的幼兒教師認為得到的回報與其學歷不成正比,導致本科學歷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較差。(2)本科學歷的幼兒教師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不甘心做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當她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但并沒有多大的進步時,內心會產生一種消極情緒,也是導致本科學歷幼兒教師出現較多心理問題的原因。

五、結論

1.沈陽地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水平比全國水平要低,心理健康問題比較嚴重。

2.不同年齡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當,沒有顯著差異。

3.不同教齡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當,沒有顯著差異。

4.不同班型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當,沒有顯著差異。

5.不同學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除強迫和恐怖因子無顯著差異外,其余各因子都有顯著差異。

六、解決對策

(一)完善幼教辦學體制.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與待遇

學前教育是小學教育乃至中學教育的基礎,但學前教育并未納入義務教育的行列。這使得學前教育的管理等方面無法與義務階段的教育相比。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也遠比不上中小學教師。另外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參差不齊,幼兒教師的流動也較大,這無疑是學前教育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教育行政部門和政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政策與法規,對幼兒教師的合理利益進行保障,落實優惠政策,改善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并通過積極的宣傳提高幼兒教師在社會上的地位,從而滿足他們的精神與物質的需求,使其付出與回報基本持衡。幼兒教師作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她們所從事的職業理應得到社會的理解,家人的支持,家長的配合。

(二)加強對幼兒教師的培訓,提高幼兒教師的心理保健能力

幼兒教師普遍缺少相關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對自身所出現的某些心理問題不能給予正確的對待,也缺乏正確的方法加以調整,從而使某些心理問題加以惡化。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輕微的心理問題,只要加以正確的調整就可以很快的恢復正常。幼教機構或上級主管部門應定期舉行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或團體培訓,提高幼兒教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學習處理各種心理問題的應對技巧。如對新招聘的幼兒教師進行人職前的心理培訓,這不僅能提高幼兒教師本身的心理素質,對幼兒教師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和對幼兒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要的。

(三)加強自身修養,建立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

幼兒教師應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積極以正確的態度應對環境中遭遇的各種刺激與壓力,保持良好的心境,積極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樹立正確而穩定的自我概念,不要因別人把你看成是“孩子王”就降低自己的職業要求,貶低自己的職業價值,從而貶低自己的能力。幼兒教師應積極參加繼續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只有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才能應劉來自各方面的刁難,也不會產生職業危機感。另外幼兒教師要積極的建立自己的^、際關系網。人際關系對于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學會如何與領導相處、與同事相處、與幼兒家長相處,與自己的家人相處,并增進相互間的信任與合作對增進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意義重大。生活中某些幼兒教師容易把個人情緒帶入與他人的交往中,這對其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是不利的,在教育行業中,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教師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全身投入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幼兒教師必須加強這方面的意識與能力,才能不斷維護與增進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不同班型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從表5可見,中班幼兒教師各因子分略高于小班和大班的幼兒教師,但經過方差檢驗無顯著差異( P>0.05 ),說明不同班型的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基本相當。

(六)不同學歷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本科學歷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專科學歷,除了強迫、恐怖因子無顯著差異((P>0.05),在其它因子上都有顯著差異((P

四、討論

(一)沈陽地區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篇5

高校人際氣氛是指一所高校區別于另一所高校并影響其組織成員行為的一系列持久的內部人際交往特征[1]。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們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前提[2]。有關中學的實證研究表明[1]:在人際氣氛不同的初中學校之間,其教師的SCL-90評定因子分差異顯著。在親密團結、協調互助、友好往來和凝聚力高的學校人際氛圍中,其教師心理健康水平高。而在人際疏遠、關系緊張、互低、凝聚力低的學校氛圍里,其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影響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很多,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予以不同的歸因,有學者從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和個人因素三方面來詮釋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成因[3];有的學者從教師的人格特征等主觀因素和諸如家庭、社會對教師的過高期望等客觀因素進行分析[4];還有的學者從微觀的角度來剖析教師個體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認為其主要原因有教師的壓力、態度、信念以及人格等[5]。本文考察高校人際氣氛與教師心理健康的關系,探究影響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人際氣氛因素。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從內蒙古、湖北、湖南、廣西、重慶、云南、貴州、江蘇、浙江等省市,每個省隨機抽取2所普通高校,每所高校抽取30~50個教師進行測試。共16所高校, 750名教師。最后收回有效問卷532份,有效回收率70.9%。其中男265名,女267名;受教育程度:專科以下56名,本科264名,研究生212名;平均教齡12.5年。由經過培訓的心理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同學親自在自己所在省市被抽取的高校進行調查,然后通過郵寄或親自送達的方式回收問卷。

1.2工具

1.2.1 高校人際氣氛量表 通過文獻檢索和開放式訪談,并結合中學組織氣氛量表編制的經驗[6],采用語義分析法和德爾非法構想高校人際氣氛由人際互動(教師之間團結互助、與人合作和相互溝通的程度)、人際和諧(教師感受到學校人際關系融洽和睦的程度)、人際態度(教師對他人認同和吸引的傾向)和人際距離(人們所感受到的人際親疏程度)四個因素構成。經因素分析和項目分析,最后形成由18個項目構成的正式量表,有4個維度,其命名、項目數、特征根、累積貢獻率、α信度系數詳見表1。按“從來不、很少、有時、經常、頻繁”分別記1-5分。借鑒霍伊等人[7]的標準化方法,計算標準化分數(StandardizedScore, SDS)。采用以下公式計算: SDS人際氣氛=(SDS人際互動+SDS人際和諧+SDS人際態度+SDS人際距離)/4。SDS人際氣氛值在500以上,分數越大,學校組織氣氛越好。具體標準為:>600分為優秀,551~600分良好,451~550分中等,

1.2.2 自測健康評定量表[8] 選用自測健康評定量表中的心理健康分量表測評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該分量表由正向情緒、負向情緒和認知功能三因子構成,包括15個項目,每個項目后予以一個從“非常不健康”到“非常健康”的10個評定等級(“0”表示非常不健康,“10”表示非常健康)。總分值為0~150,評定分值在50以下為差,在51~100之間為中等,101~150為良好。本研究中心理健康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17。

1.3 統計方法 進行描述性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

2 結果

2.1高校人際氣氛和教師心理健康狀況

表2顯示教師高校人際氣氛量表總評分在中等以上者占68.8%。人際和諧評分中等以上者占72.4%,人際態度、人際互動、人際距離中等以上者分別占44.5%、44.5%、46.1%;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較好,僅9.0%自評為差,56.1%的自評為中等,34.9%的自評為良好。

2.2 高校人際氣氛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表3顯示人際互動、人際和諧和人際態度與心理健康(除負向情緒外)各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正相關;負性情緒與人際距離呈正相關,與人際互動、人際和諧和人際態度呈負相關。2.3 高校人際氣氛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影響的回歸分析以高校人際氣氛量表評分為自變量,以教師心理健康分量表評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只有人際互動和人際和諧因子進入回歸方程,可以正向預測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見表4)。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校的人際和諧氣氛最好,但人際距離較大,人際態度和人際互動較差;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自評為差、中等、良好者分別占9.0%、56.1%、34.9%,提示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其中體驗到正向情緒、負性情緒為中等水平以上者分別為85.9%、61.6%,認知功能為中等水平以上者占85.4%,體驗到負性情緒差者的比率最高占38.4%,體驗到正向情緒、負性情緒為差者的比率分別為10.5%、14.6%,提示心理健康狀況較好的教師并非全部表現為積極正向情緒,同樣也伴隨著一定的負性情緒。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高校人際氣氛與教師心理健康狀況間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其中人際距離與負性情緒呈正相關,人際互動、人際和諧和人際態度與負性情緒呈負相關。提示人際距離大易誘發負性情緒;而良好的人際互動、人際和諧和人際態度則能減少負性情緒的產生。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人際互動和人際和諧對心理健康有顯著的回歸效應,它們可以正向預測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關鍵因子。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9],如潘孝富等人在研究校長行為與教師心理健康的關系時發現,健康的校長領導行為可能導致良性的校長-教師-學生互動關系,進而極大地影響師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教師間健康的人際交往是教師心理健康的積極促進因素[1]。本研究以高校教師為研究對象,進一步佐證了學校人際氣氛對教師心理健康的顯著影響作用。高校人際氣氛為什么能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認知失調理論認為[10]親和行為可成為消除不協調的一種有效工具,因為進入群體,當人們在一起互動或討論時,可引入消除不協調的認知因素,如誤解、矛盾沖突和意見分歧,從而使焦慮大大減輕。教師間的人際互動可以促進有效的溝通,教師可以通過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欲望和意見,溝通提供了一種釋放情感的情緒表達機制,并滿足了員工的社交需要。良好的人際氣氛能促進教師工作的安全感,有利于教師的心理健康[11]。事實上,人類心理的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類心理的病態,主要是由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失調而來[12]。人際關系始終是影響個體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本研究存在取樣數量的局限和樣本有效回收率偏低問題,有待進一步抽取更大樣本檢驗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1 鄧衛國,潘孝富,赫紅英.學校人際氣氛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6):78-81.

2 金盛華.社會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2005,(10):248.

3 龐麗娟,洪秀敏,姜勇.教師心理健康:關注與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5):61-64.

4 吳思孝.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調整策略.教育探索,2003,(5):82-84.

5 周雪梅,俞國良.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類型、成因和對策.教育科學研究,2003,(3):51-54.

6 潘孝富,秦啟文.中學組織氣氛的測量及其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心理科學,2007,30(4):982-986.

7 Hoy WK, Tarter CJ, Robert B. Kottkamp: Open school/Health school: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Sage Publications,1991:190-191.

8 許軍.自測健康評定量表.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35~45.

9 潘孝富,程正方.初中學校組織健康與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2):59-63.

10 Festinger LA.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New York: Row, Peterson,1957:216-218.

篇6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成都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2003級已進入臨床實習近3個月的護生191名。其中,女生182名,男生9名,年齡21~24歲。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由焦慮自評量表(SAS)、自評抑郁量表(SDS)和實習期間可能導致焦慮及抑郁產生的因素三部分組成。以寢室為單位或網絡個人為單位采取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調查時間為2007年5月8~13日。共發放問卷85份,收回74份,有效74份。收回率為87.06%,有效率為100%。

1.3 統計方法

將答卷整理分類,全部資料輸入計算機,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2 問卷的內容和調查結果

第一部分為焦慮自評量表(SAS),采用原始分進行分析,40分以下正常,40~49分為輕度焦慮,50~59分為中度焦慮,6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護生焦慮的程度:輕度焦慮33人(44.6%);中度焦慮3人(4.1%);重度焦慮1人(1.4%);其余37人(50.0%)為正常。

第二部分為自評抑郁量表(SDS),針對護生的實際情況修改版本。采用原始分進行分析,36分以下為正常,36~45分為輕度抑郁,46~55分為中度抑郁,55分以上為重度抑郁。護生抑郁的程度:輕度抑郁30人(40.5%);中度抑郁4人(5.4%);重度抑郁1人(1.4%);其余39人(52.7%)為正常。

第三部分為實習期間可能導致焦慮及抑郁產生的因素,護生根據實際情況填寫,結果見表1。

3 討論

3.1 角色轉變對護生的心理影響

護生的角色由在校學生轉變為護士,相應的義務增加了,責任心也增強了,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全面的臨床護理操作技術,要求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去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也擔心操作過程中發生護理差錯或醫原性傷害等。由于受傳統習俗和社會偏見的影響,有些護生產生了消極的應對方式,如專業思想不牢固,自卑心理,心不在焉,常有煩躁、緊張、焦慮和抑郁等消極情緒。

3.2 就業的期望值過高

近年來,醫學類畢業生的就業率呈下降趨勢,城市醫護人才呈飽和狀態,大醫院抬高就業門檻,民營醫院吸收能力有限。社會就業方向發生變化,城市重點補充社區,農村重點補充鄉鎮,整個就業重心下降。而護生的擇業心態和擇業價值觀存在一定問題,就業目標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的大醫院[1]。盡管大城市、大醫院的要求高,競爭激烈,但大部分護生仍不愿意到小城市和基層醫院就業。

3.3 臨床經驗方面的影響

雖然護生實習前進行了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培訓,但面對患者時,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能力、應急能力和操作技能均感到不足[2]。有些護生擔心自己的理論基礎不夠扎實和護理技術不熟練,從而產生緊張、自卑、焦慮或抑郁情緒;有的則比較自信,認為自己具備了較全面的能力,擔心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少。

3.4 帶教老師的因素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護理質量的要求提高了。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層次逐漸由原來的中專向大專、本科發展。但是某些帶教老師的觀念則沒有轉變,由于自身素質不高,不能滿足本科護生的需求,由此使護生產生了焦慮和抑郁。

4 對策

4.1 穩定護生的專業思想

受傳統習俗和社會偏見的影響,護生感到護理工作缺乏社會支持,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認可,由此便產生了消極的應對情緒。對此,應通過加強護生的專業思想教育,提高其對護理專業及工作的理解和熱愛,使其認識到,只要有嫻熟的技術和熱情、周到的服務就會贏得病人的尊重和信賴,得到社會的認可。

4.2 預防醫療差錯或事故措施

應教育護生強化“三基三嚴”知識,加強責任心和護理安全意識,避免盲目執行醫囑,做到醫囑“五不執行”。應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增強責任感,強化慎獨的工作精神,以預防差錯事故的發生[3]。

4.3 確立正確的擇業觀

護生要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除要強化專業知識和良好的技能外,還要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市場競爭力。學校方面應加強就業指導,增強服務意識,幫助護生樹立健康、向上的擇業觀;積極提供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做到有的放矢,為護生創造良好的擇業環境。

4.4 帶教老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帶教老師要改變傳統觀念,學習掌握心理學、教育學等基本知識,提高臨床護理和教學水平。把知識傳授與技術訓練結合起來,針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護生分類帶教。在帶教過程中對實習護生要求不要過高,要調動護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她們積極參與臨床護理,提高獨立工作能力及自我調控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幫助她們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愉快地接納自己,促進其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4.5 加強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

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的提出,要求護理人員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學校要重視護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的培養,幫助護生減少人際關系問題帶來的心理困惑,減輕心理的焦慮及抑郁。同時,要重視非語言的培養,把所學的護理禮儀、護理美學等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

4.6 適當運用心理防御機制

心理防御機制是個體應對挫折情景的一種潛意識的心理適應機制,它通過調整自身的價值系統,改變對挫折的認知,緩解內心沖突,減輕負性情緒[4]。護生應學習心理防御機制的相關知識,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的幫助下有效地運用該機制,提高自我調節能力,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葉濤.當前醫學生就業面臨的形勢和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5:96-97.

[2]吳蓓雯.護理本科生臨床前期實習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護理雜志,2005,5(22):7-8.

[3]李群英.淺談護理差錯的發生及預防措施[J].中華中西醫學雜志,2006,4(12):121.

篇7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選擇 某學院一年級護生315名,其中成教護生150名,普教護生165名。

1.2 方法 SCL-90[1]為0~4五級計分,包含9個因子。特質應對方式問卷[2]為1~5五級計分,包含兩個成分;在統一指導語下,以無記名方式進行自測。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SCL-90各因子比較 成教護生的抑郁、焦慮因子明顯高于普教護生,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其余各因子差異均無顯著性。見表1。

成教護生屬非國家計劃內生源,他們對高考落榜的感受更強于普教護生,來自其他方面的壓力也較大。在諸多事宜上常伴有緊張不安和憂郁等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這是焦慮的表現[3]。抑郁是一種較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多與焦慮相伴[4]。

2.2 特質應對方式各成分的比較 成教護生的消極應對高于普教生、積極應對低于普教護生,其差異 有非常顯著的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兩組護生SCL-90各因子比較 (〖x〗±s)表2 兩組大學生特質應對方式各成分比較

注:**P

2.3 SCL-90各因子與特質應對各成分的相關分析 315名成普教護生的SCL-90各因子與消極應對呈高度正相關,這與特質應對方式問卷作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但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精神病6個因子均與積極應對呈顯著負相關卻不同于其研究結果[2],這可能與地區、文化背景及群體的特殊性等因素有關。見表3。 表3 SCL-90各因子與特質應對各成分相關分析注:*P

3 討論

隨著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影響成普教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越來越多。本研究顯示,心理健康狀況對應對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說明消極應對方式是阻礙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積極應對方式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應組織學生多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加強與外界的溝通和信息交流;尤其對于成教護生應更加重視心理學課程教學效果和心理咨詢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們端正認識,注重自我心理保健,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養成積極的心理應對機制,主動適應社會。

參考文獻

1 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31.

2 姜乾金,沈曉紅.特質應對方式問卷.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20.

篇8

人為失誤的發生與司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系。現在,項目組對長沙市汽車西站公交司機進行心理狀況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發現他們的心理問題,有利于對其進行心理干預,確保行車安全。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于2016年8月在長沙市汽車西站向公交車司機發放問卷 300份,回收288份,回收率為96.0%。男性258名,女性30名。

1.2 方法

自制問卷,專家審核,由受試者獨立完成。問卷設計大致分2類,分別是軀體化和敵對性。

1.3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軀體化

本次調查發現公交司機主要的軀體化因素是頭痛,占全體調查人數的52.8%,見表1。

2.2 敵對性

公交司機的敵對性,參照了SCL―90,設有以下3個因子:易煩惱和激動、不能控制脾氣和想摔東西。大多數司機容易煩惱和激動,而且3個因子同時具有的比例也高。具體統計數據,見表2。

3討論

公交司機這一群體,因其職業的特殊性,不僅要承擔行車和人身安全的重大責任,并且長期受到噪聲、振動的影響;工作時長保持強制性坐位,并要求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這些因素均易導致公交司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調查發現:公交司機突出的心理問題是容易煩惱和激動、頭痛、想摔東西,都大于50%;軀體化、敵對性、睡眠質量差和飲食情況均高于普通人群。這可能與公交司機的工作環境嘈雜、車廂的整潔程度差、空氣不清新、生活作息無規律、高度的精神緊張、肌肉活力不足、駕駛室環境微小有密切關系。

針對長沙市公交司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存在的心理問題,下面給出幾點建議:

3.1 改善工作環境

上下班人流高峰期給公交帶來較大客運壓力,乘客是否文明乘車,對公交司機的心理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為提高乘客素質,改善公交司機工作環境,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加大“文明乘車”宣傳力度,倡導“排隊上車,先下后上,自覺投幣”等乘車知識;公交站臺上,粘貼相關標語。其二,設立公交車行駛專道,嚴禁摩托車、的士等車亂占道,保證公交車正常通行。其三,改善車內環境,保持車內清潔,放置空氣清新劑。

3.2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開展公交司機的心理健康教育,公交公司應邀請專家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培訓,定期做心理健康篩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還可以自我排查心理問題,做到及時治療;同時培養并保持他們的健全人格。才能避免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特別是人為因素所導致的交通事故。

篇9

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期間,常常會面對各種壓力,如若不能很好的應對,不僅會影響自身心理健康和工作績效,甚至會動搖從事醫學專業的決心,從而影響醫院工作次序的穩定。為保持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提高助產工作的質量,有必要了解醫務人員的心理狀況,同時采取相應的干預、對策[1]。筆者對本市653名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現報道如下。

1 對象

選擇江蘇省昆山市3所二級醫院醫務人員653名,發放問卷共653份,回收653份,女性為298名,年齡在23歲-53歲,平均39.12歲;男性為355名,年齡在25歲-59歲,平均42.12歲;未婚人員有315名,已婚人員有338名;平均工作時間為12.62年;文化程度為:研究生189名,本科336名,大專128名。

2 方法

2.1 測評工具

(1)焦慮自評量表(SAS)[2],由張(W.K.Zung)編制于1971年。SAS能較好的反映有焦慮傾向者的主觀感受。此量表含有2 0個反映焦慮主觀感受的項目,按照中國常模結果,其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AS每一個項目均采取5級評分制,分為沒有、很輕、中度、偏重、嚴重5級,分別給予0、1、2、3、4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越低。

(2)自行設計原因調查表,共包括了16個相關影響因素:年齡、婚姻、學歷、護齡、職稱、睡眠質量下降、管理層次重視不夠、害怕工作太疲勞而出差錯、擔心對患者處理不當而與病人、家屬鬧糾紛、常與工作伙伴爭論、影響規律生活節奏、對家人照顧不夠、對周圍事物煩躁不感興趣、忘性大、感到自己精力不夠、工作中做事須反復檢查。

2.2 統計學處理方法:填表前統一指導用語,每個人獨立完成問卷。問卷采取自愿、不記名方式,當場獨立完成后立即收回。應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

發放問卷653份,回收653份,回收率100%。653名醫務人員的焦慮得分(51.92±9.7)分, 與國內常模比較,t=11.52,p

在自行設計原因調查表中的6個項目作為自變量,以SAS總分標準分為應變量,在α=0.05水平上,以stepwise法,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篩選出影響醫務人員焦慮心理狀況的主要因素。對SAS影響較大的影響因素依次排序為:害怕工作太疲勞而出差錯、擔心對患者處理不當而與病人家屬鬧糾紛、常與工作伙伴爭論、影響規律生活節奏、對周圍事物煩躁不感興趣,一般回歸方程為Y=36.01+0.25X1+0.23X2+0.21X3+0.18X4+0.15X5,見表1。

4 討論

4.1 醫務人員焦慮心理狀況:調查顯示在醫務人員群體中,存在著明顯的焦慮情緒。調查對象焦慮分值(51.92±9.7)分,明顯高于國內常模,P

4.2 醫務人員焦慮心理狀況影響因素

4.2.1 工作太疲勞而出差錯:由于臨床工作繁重,且多有為急診,要求醫務人員時刻頭腦清醒且反應敏捷,加上目前醫療體制改革后社會人群的健康需求的差距使得醫務人員相對減少,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明顯加大,忙不過來而帶來心理緊張,同時醫療過程中時常有患者死亡,終末處理直接導致醫務人員不良情緒刺激,一旦不能很好的科學調節自我,容易造成心理焦慮。

4.2.2 擔心對患者處理不當而與病人、家屬鬧糾紛:擔心對患者處理不當,而導致病人、家屬不理解以至引起矛盾、糾紛成為影響醫務人員焦慮心理的首要影響因素。隨著法律知識、醫療知識的普及,人群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各項制度的改革,醫療糾紛案件日益增多,工作相對特殊性,病人、家屬更容易產生誤解,醫務人員的壓力較大。

4.2.3 常與工作伙伴爭論:醫療工作有時很難分清具體崗位職責,忙碌時大家都要互相幫助,交接班無法短時間完成,往往造成醫務人員煩躁、焦慮情緒。

4.2.4 影響規律生活節奏:醫務工作人員夜班較多,既影響正常的生活節律,也影響他們與家人的相處和對家人的照顧,這樣長久以往就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4.2.5 對周圍事物煩躁不感興趣:由于夜班較多,睡眠質量下降,長期的緊張情緒也容易讓醫務人員對周圍事物減少甚至喪失興趣而感煩躁。

5 對策

5.1 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醫務人員具備良好的倫理道德修養,加強心理衛生知識學習,提高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耐受力。

5.2 緩解工作與生活的沖突:管理人員應注意開展心理知識培訓,學習如何激發工作積極性,管理人員要多和下屬溝通,注意幫助其調節不良情緒的影響,幫助其解決具體問題或正確發泄不良情緒,正確處理好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5.3 加強科學管理:合理明確分工,建立有效科學的激勵策略,幫助醫務工作人員建立并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建立和諧、融洽的工作關系,達到有效完成工作任務并提高醫務工作人員心理水平。

5.4 增加醫務人員:作為管理者,可試行培養年輕業務骨干,培訓年輕醫務人員、醫生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技術、急救技術等,提高工作的應激能力,全面提升醫療工作質量。

篇10

對我國高校教師健康狀況的研究近年來頗多,其研究對對象涉及到北京、河北、河南、福建、江蘇、廣西、蘭州、陜西、湖北、廣州、上海以及浙江等多個省市的高等院校,教師來自不同類型的高校。有的研究對某一地區所有高校教師健康狀況進行研究,吳彬等的《福州地區高校教師亞健康影響因素的累積比數模型分析》一文對福州地高校教師健康的研究,也有對同一類型高校教師狀況的研究,劉純姣的《上海市財經類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研究》,也有對某一類型教師的健康狀況的研究,黃忠興的《浙江省浙江省高校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心理健康及其關系研究》。

2.研究方法狀況分析

對教師健康狀況的研究方法依據其研究內容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有較大的差異。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多采用量表測量的方法,其主要有自評健康評定量表(SRHMS)、社會心理因素測量、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文版(EPQ - RSC)等量表。自評健康評定量表(SRHMS)是個體對其健康狀況的主觀評價和期望,目前,自評健康已經成為國際上比較通用的健康測量方法之一。社會心理因素測量(job contentquestionnaire, JCQ) 對工作心理要求、工作自主性、工作社會支持三方面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測評。90 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調查用于測試心理健康水平,由90 項有關心理或精神癥狀的問題組成,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個因子。另外還有運用生命質量評價量表、自定亞健康量表以及體檢等方法對教師的健康進行研究。

3.高校教師健康研究進展

3.1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研究進展

在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有的研究顯示高校教師心理健康與全國相比較差,而有的研究則顯示較好。魏美春在《地方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現實分析及其對策――基于江西省贛南部分地方高校的調研》通過因子分析發現,高校教師(SCL―90)各因子及陽性分數均高于全國常模,其中軀體化、強迫癥狀、焦慮、偏執和人際敏感,是最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吳訓慈在《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與工作滿意度的相關分析》一文中分析,高校教師與全國常模SCL-90 結果比較發現:調查組被試在總分及軀體化、強迫癥狀、抑郁、恐怖、精神病性5 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全國常模,其中軀體化和精神病性兩個因子與全國常模差異非常顯著。張虎祥在《高校教師心理健康與職業壓力的相關研究》高校教師SCL-90總累計分135.87±31.71,總因子分14.98±3.48。與國內常模比較,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憂郁及焦慮因子分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邱秀芳在《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其關系研究》一文的研究顯示,高校教師自評生理健康總體狀況較好,處于中等以上水平,自評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也處于中等水平。劉純姣在《上海市財經類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研究》一文表明:上海市財經類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總分及各因子均比全國常模低,總體良好。僅有9%的教師測試為陽性,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從研究對象所在地區發現,中西部經濟不是很大發達的地區的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而身處上海和廣州經濟較為發達地區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較好。

3.2 高校教師亞健康研究進展

韓新功在《高校教師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一文中,河北高校教師的亞健康人數為67.5%,其中: 重度亞健康為41.3% ,輕度亞健康為26.2%。王翠芳在《高校教師亞健康現狀及相關因素》的結果顯示:高校女教師亞健康狀況高于男教師。司琦在《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況的心理成因與鍛煉對策研究》中,有超過九成的高校教師自評處于亞健康狀態,引起亞健康狀態的心理原因主要是工作壓力大造成的心情不好、焦慮、睡眠不良等消極心理狀態。朱麗在《高校青年教師亞健康危險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30歲組在本調查中人數最多,占43.13%,他們的亞健康發生率最高,達79.17% ,其次是

4.結論

對教師健康狀況的研究已涉及全國各個地區,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量表和體檢數據的方法對教師健康狀況進行研究。經濟狀況不同地區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廣州、上海經濟發達地區高校教師好于江西、蘭州等經濟不是很發達地區的高校教師。而全國高校教師的“亞健康”均不容樂觀。

參考文獻:

[1] 邱毅,黃靜珊,王興林.陜西省高校教師身心健康與體育鍛 煉現狀調研[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3):313―316.

[2] 馬亞娜,丁素琴,戴晶晶.蘇州市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況調查 [J].蘇州大學學報.2007.27(1):91―93.

篇11

一、問卷基本情況

此次研究主要是針對河南省特崗教師的狀況進行分析調查,分為特崗教師的基本情況、工作生活狀況、教師的心理狀況和職業倦怠感四個維度。本研究共發放問卷650份,回收問卷598份,實質訪談50名特崗教師。

第一部分教師的基本情況中女性教師378名占總數63.2%,男性教師占36.8%;學校所在地縣城共有212名占總數64.5%,農村占35.5%;初中教師有

401名占總數67.1%,小學教師32.9%;學歷為大專畢業的有231名占38.9%;本科畢業363名占61.1%。2009年錄用的有351名,占58.7%;2010年錄用的

有247名,占41.3%;任教學校所在地為農村的有386名占35.5%;鄉鎮的212名,占64.5%。

第二部分考察特崗教師工作及生活狀況,第一題詢問被調查者對生活狀況的滿意程度,第二道題考察特崗老師對哪些方面感覺滿意,把這兩道題作為前兩道,是為了了解特崗教師目前對生活和工作不滿意的情況有哪些,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調研。第三、四題是關于特崗教師在評優評先方面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進行調查,這對我們后續分析特崗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奠定基礎。余下四題就特崗教師的收入和保障問題給予關注,主要是特崗教師的月基本工資問題與月地方性津補貼、社會保障問題。由于各個地區發展程度不同,各地對特崗教師的支出應該也是不同的,對其分析我們可以了解特崗教師的收入情況以及福利待遇狀況。

對于教師的心理狀況是重點的調研方向,共有九題,是對特崗教師是否有壓力、壓力的來源、是否參加釋放壓力的心理培訓等方面考察,目的是分析特崗教師在鄉村教學中是否有心理壓力,而心理疏導對教師是否有一定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調查特崗教師的理想期望和職業榮譽感,共有十道道題目組成。在教學和教師教育領域中,教師理想期望和職業榮譽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對待教育的態度。主要依托于特崗教師對工作的看法、對當地政府和學校的期望、任期結束后的打算以及原因[1]。

二、特崗教師的概況及原因分析

(一)工作、生活方面

根據問卷調查的情況,有53.4%的教師對工作生活狀況不滿意,其中對工作狀況不滿意的占37.1%,對收入不滿意的教師占41.94%,吃住條件不滿意的約有7.4%,缺少關懷,職業榮譽感較低的占13.21%,工作壓力較大的幾乎占83.75%。

訪談中,據被試者口述,特崗教師工作生活中首先亟待解決的是住房難的問題,住房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特崗教師隊伍的穩定。建議推進特崗教師周轉房建設或當地廉租房建設,解決特崗教師的住房問題。其次是待遇問題“特崗計劃”資助期限為3年,特崗教師崗位的有關支出在結項后被轉嫁為其他發展資金。特崗教師工資標準是按國家制定的基本工資標準執行,月收入人均為1500-2000元,據了解當地政府不僅承擔一部分特崗工資,此外還需承擔住房公積金、住房增量補貼和醫療保險等,地方財力面臨巨大壓力,特崗教師與當地政府有心無力的開展教學事業,這種狀況勢必影響當地教育發展。

(二)特崗教師的心理方面

根據問卷調查所得的結果和對部分特崗教師進行訪談的情況,特崗教師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情緒心理及人格心理方面。

特崗教師中存在人際交往困難的人數占被調查者的9.8%,訪問中他們解釋原因多為學生的統考排名、教師的職稱考核和年度獎懲等,這些情況使特崗教師和當地教師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性,壓力越大,摩擦越多,進而使教師之間產生一定的溝通障礙。部分學校管理缺乏人性化以及不注重獎懲語言,易引發教師與領導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存在特崗教師與家長以及學生溝通不當的情況[2]。

情緒心理主要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遭遇負面事件影響過大引起負面情緒得不到調節而出現抑郁與焦慮的情況。調查發現教師表現出情緒的不穩定情況主要源于教學壓力,表示有一定壓力的占被調查者的52.69%,壓力很大者占29.73%。訪談中教師表示在職稱考核、年度獎懲以及考試排名等方面均會產生恐懼以及悲哀心理[3]。

訪談過程中,特崗教師表示自身面臨較大的職業壓力。較低的工資待遇和日益上漲的物價相抵觸使教師對職業存在自卑感,而自卑感主要來源于經濟、社會地位等。

(三)特崗教師的職業倦怠感

特崗教師隊伍選拔于高校畢業生,是“年輕的、高學歷的教師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農村中小學師資不足、教師素質偏低等缺憾。通過問卷與訪談的雙向調查,有近81.2%的被試存在工作壓力大、職業倦怠感以及理想期望與實際情況相差較大等情況,也有52.7%的被試不愿意繼續留校任教。

原因在于,首先特崗教師個人情況,即贊譽和現實的背離。特崗教師多是應屆的高校畢業生,他們通常都抱有遠大的志向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然而農村的鄉土環境、低待遇、封閉的人際關系與其想象相差甚遠,從而產生“現實沖擊”繼而轉化為職業倦怠。而且部分特崗教師并未將教育事業作為自己發展動力而是將其作為未來謀求更好的職業跳板,對工作采取應付態度,從而產生職業倦怠[4]。

其次,教育機構方面,問卷結果顯示學校對于教師的培訓進修及心理健康輔導機會非常少,使教師在從教過程中遇到教學困難無法解決。同時特崗教師也存在高精力投入與低成就感的落差,對于剛入職的教師來說,他們往往會不計付出地工作,以便為以后的職稱評定和評優評先打下基礎。但超負荷的工作與低成就的現狀相沖突,使教師產生迷失感和倦怠感。

再次,國家教育政策層面,即勞動價值和勞動報酬的反差。特崗教師工作安排不及時、工資的發放不準時以及工資待遇較低也是教師倦怠感產生的關鍵原因。此外,教師社會地位較低也是影響特崗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社會對教師的職業認同感還存在很大的的問題,社會缺乏尊師重教的氛圍。(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教育與教師發展學院)

參考文獻:

[1]趙璐.農村特崗教師的職業倦怠狀況及解決辦法.[J].教育論叢,2011(3)156-157.

篇12

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青年教師數量和比例不斷增加,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高校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人數已超過86萬,占全國高校專職教師總數的63.3%[1]。可以說,青年教師已成為高校教師隊伍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未來的希望和繼往開來的中堅力量。其心理是否健康,不僅直接影響其教學態度、觀念和教學科研行為,而且對人才培養的過程和效果,對大學生的身心素質培養與提高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影響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除了性別、婚姻狀況、職稱等一些人口統計學變量外,研究還發現工作壓力、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等因素也會影響教師心理健康。本文旨在考察不同人口統計學變量下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工作壓力、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的關系。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抽取河南省三所高校青年教師為被試,共發放問卷220份,回收問卷211份,其中有效問卷204份,回收率為92.7%。

(二)方法

1.心理健康量表。采用Derogatis.L.R編制的《心理健康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此表由90個項目組成,分9個癥狀因子,采用Likert5級計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狀況越差。

2.工作壓力量表。采用李虹(2004)編制的《大學教師工作壓力量表》,該量表由24個項目組成,采用4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壓力越大。

3.社會支持量表。采用肖水源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量表共10個項目,分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率三個維度。

4.應對方式量表。采用肖計劃編制的應對方式量表,該量表共62個項目,分為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個維度。

(三)統計處理

所有數據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錄入、管理和統計分析。

二、結果

(一)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總體狀況及其與全國常模比較

總體來看,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師SCL-90的總均分為1.57(標準差為0.38),而全國常模總均分為1.44(標準差為0.43),T檢驗結果顯示兩者差異非常顯著(P 0.001),這表明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正常人群。對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人口統計學差異進行分析后發現,青年教師心理健康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和婚姻狀況差異,男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優于女教師,已婚青年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優于未婚青年教師。(見表1)

(二)高校青年教師工作壓力、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對工作壓力、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SCL-90總分之間的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結果顯示:工作壓力各維度及總分均與SCL-90因子總分呈顯著正相關;主觀支持、支持利用與SCL-90因子總分顯著負相關;應對方式中的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與SCL-90因子總分顯著正相關,而求助與SCL-90因子總分顯著正相關。(見表2、表3、表4)

(三)工作壓力、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的預測

本研究發現,高校青年教師的工作壓力、社會支持、應對方式都可能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為了說明不同因素對心理健康影響作用的大小,在相關分析的基礎上,分別以工作壓力的五個維度、社會支持的三個維度及應對方式的六個維度為自變量,SCL-90量表的因子總分為因變量引入回歸方程,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工作壓力、社會支持、求助方式對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強的預測作用,三者可以解釋心理健康72.8%的方差變異;依次進入回歸方程的因子有工作保障、工作樂趣、幻想、求助、支持利用、自責、工作負荷、主觀支持,表明這些因素對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三、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正常人群,說明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不容樂觀,這與以往的一些對高校青年教師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女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差于男教師,可能是因為不僅在職業上與男教師擔負著同樣沉重的教學、科研任務,而且在家庭中往往承擔著更多的家務勞動、照顧年幼子女的重擔,從而使青年女教師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更為明顯和突出,致使她們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更高。已婚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要顯著好于未婚教師,一方面表明正常的和良好的婚姻狀態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可能是美滿婚姻提高夫妻雙方的免疫力的原因,生理心理都是如此。此外,一般來講,高校教師年齡基本上都在25歲以上,在河南這個相對比較傳統的中部省份來說,基本上都已經到了談婚論嫁、成家立業的年齡,如果還處于單身,無疑男女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從而可能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

青年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正相關,工作壓力越大心理問題就越多。不可否認,隨著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青年教師在職稱評定、項目申報、、崗位考核、經濟收入等方面都面臨著沉重的壓力。適度的壓力是教師從事各項工作的必要動力,但如果壓力過大則會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本研究回歸分析也表明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師可以解釋心理健康60.4%的變異量,這也說明工作壓力是導致青年教師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要提高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青年教師要掌握一些應對壓力問題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各個高校也應該通過完善評價機制、加強在崗培訓等方式舒緩青年教師在工作負荷、保障等方面的壓力。

社會支持的主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兩個維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負相關,說明支持利用和主觀支持的增加有利于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在壓力情境下,來自伴侶、父母、朋友等的支持尤其是心理支持能使人得到幫助、安慰、鼓勵和信任,有助于個體宣泄煩惱、緩解壓力,能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青年教師遇到煩惱或問題時,要主動尋求他人的支持和幫助。

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則主要表現為求助這種積極應對方式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幻想、自責等消極應對方式則不利于心理健康。這也說明在壓力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是否對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響取決于個體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方式去應對這些應激源,消極應對方式不利于問題的解決。盡管解決問題是最積極的應對方式,但青年教師面臨的壓力是很大程度上需要他人的幫助而不是依靠個人能完全解決的,而求助予他人可以促進問題解決,進而有助于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任何職業都面臨著沉重的壓力,教師職業當然也不例外。青年教師只有認識到壓力是工作、生活中的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才能對壓力有較充分的心理準備,才能面對壓力不后退、不恐懼,敢于向壓力挑戰,從而把壓力作為前進的階梯、成功的起點。其次,青年教師在處理壓力問題時,要采取積極成熟的應對方式積極面對問題,避免各種消極的應對方式。最后,青年教師還要增強主動求助意識,積極主動尋求來自他人的支持和幫助。

參考文獻:

[1]韓柳潔.高壓之下,發展之路在何方?[N].人民政協報,2012-12-24.

[2]潘欣,王劍,鄭子健,唐燕.陜西省高校教師工作壓力對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29-33.

[3]朱小茼,李建明,張郢,李翠維,楊紹清.高校教師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6):664-666.

[4]張才安.社會支持對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篇13

一、前言

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完整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及較高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是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積極性的基礎,是一個人全面健康發展的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心理健康的問題,特別是對普通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不僅配備了相應的教材,而且還將心理健康課安排進入了學校的課表,許多學校還設立了心理健康咨詢室,配備了專(兼)職心理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教師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健康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是教師完成工作職責的前提條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健康的學生。學校對教師的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視,作為以體育為特色的體校,其文化課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到底如何呢?為此我們對全校的文化課教師進行了調查。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對象

體校全體文化課老師。共發放問卷47份,回收46份,有效問卷42份,有效回收率為90.05%。

被試的年齡范圍在20~50周歲之間,20以上20人,30以上14人,40以上8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38人。

(二)調查工具

本次調查采用國內比較通用的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共有90個題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癥狀等10個癥狀因子,采用5級評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問題越嚴重。

(三)研究程序

學校全體教師會議上統一發放,做好后當場回收。

(四)數據統計與分析

采用SPSS13 .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體校教師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我們將體校教師SCL-90調查結果與國內成人常模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參見表1:

表1 體校教師SCL-90調查結果與國內成人常模的比較

注: * P

從表1可以看出,體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良好,與國內成人相比總體差異不顯著。除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有顯著差異外,其余的都沒有顯著差異。其中人際關系敏感得分還非常顯著地低于全國常模,只有精神病性得分顯著高于全國常模。

(二)體校不同性別教師心理健康比較

我們把體校不同性別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參見表2:

表2 體校教師心理健康的性別差異

從表2可以看出,體校男教師各因子分數都低于女教師。但男女教師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不存在差異性;在心理健康的十個維度上,男女間在統計意義上也都沒有差異。

(三)體校不同年齡段教師心理健康比較

我們把體校教師按年齡段分成三組,20~29歲為第一組,30~39歲為第二組,40歲以上為第三組,分別對這三組年齡段的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比較。分析結果參見表3和表4:

表3 體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年齡差異

表4 體校教師心理健康年齡差異的事后分析

由表3和表4可知,體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有年齡差異,30~40歲的教師分數最高,高于其他兩組年齡段教師。在軀體化和人際關系敏感因子上有非常顯著的差異,30~40歲的教師分數最高,明顯高于其他兩組年齡段教師;在抑郁、偏執和其他緯度上有差異,也都是30~40歲的教師分數最高,高于其他兩組年齡段教師。在強迫癥狀、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在統計意義上沒有年齡差異,但從分數上看也都是30~40歲的教師分數最高,高于其他兩組年齡段教師。

四、討論

(一)體校教師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良好分析

本調查發現,體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良好,健康水平明顯高于其他研究者所調查的水平,李百珍、王凱、李煥穩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總均分大于等于2分,占教師總人數的14.2%,我國正常人群心理障礙檢出率在20%左右。而體校的教師各因子均分全部在2分以下,只有兩位教師因子分大于3,僅占總人數的5%。出現這種結果可能與體校的特殊性有關,體校的生源是特殊的,學生都是從各縣市區招生過來的體育有特長的學生,這些學生早上上5節文化課,下午要進行專門的體育訓練,他們的目標是在體育上有出息,文化課要求可以稍低,這就減輕了文化課教師的壓力;學校還有一部分是民工子弟,是三十九中的西部教學點,這部分學生的流動性非常強,而且他們初三畢業以后是不能在溫州本地升入普通中學的,最多只能讀職業高中,這樣,很多學生中考是要回原籍的,這也為教師減輕了升學的壓力。所以體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會不錯,與全國成人常模沒有差異。而且人際關系分數明顯低于全國常模,說明體校校內和諧,氛圍融洽,人際關系輕松,大家身心舒暢。

(二)體校教師心理健康無性別差異分析

本調查發現,在心理健康的十個維度上,男女教師心理健康都沒有統計意義上的差異。可能這與學校所處的地域有關,在這里男女教師的角色職責差異較少,男女教師有著相同的自我發展的社會需求,也同樣承受著來自家庭、職業的壓力,同時由于全校氛圍和諧,大家關系輕松,身心舒暢了,你好,我也好,所以性別間沒有差異。

(三)體校教師心理健康有年齡差異分析

本調查發現,體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有年齡差異,30~40歲的教師分數最高,明顯高于其他兩組年齡段教師。出現這種狀況其實也非常容易理解,因為30~39歲的老教師比20~29和40以上的教師壓力都大,30~39教師剛好處于奮斗、拼搏階段,處于個人成長、婚姻、家庭、孩子、事業的建設階段,多重壓力讓他們身心俱疲,他們或者上有老下有小,或者如若還沒結婚,那壓力就更大了,家長肯定會對其施加壓力,不像20~29歲的教師剛畢業沒多久,還在享受生活階段,就算已經結婚了,也還是處于剛結婚階段,正是享受家庭的時候。而40歲以上的教師家庭事業基本穩定了,社會閱歷豐富,生活積淀深厚,孩子也長大了,他們已經不過分奢求難以得到的東西,在心態上更加趨于平衡,所以心理健康水平會較高。基于此調查結果,希望學校多關注30~39歲階段的教師,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的溫暖,減輕心理負擔,更好地投入學校教學工作中。

五、結論

本研究采用SCL-90對體校文化課教師進行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顯示:

1.體校教師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良好,各因子均分全部低于2分。

2.體校教師心理健康在性別上無差異;在年齡上有顯著差異,30~40歲的教師分數最高,高于20~29歲和40歲以上的兩組年齡段教師。

參考文獻:

[1]吳增強.學校心理輔導通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2]劉維良.教師心理衛生[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1999.

[3]林崇德等.心理學大詞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桂祈蓉. 南京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眾對策研究[D].2006年碩士畢業論文.

[5]王加綿.關于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特殊意義的研究報告明[J].遼寧教育,2000(1):23~24.

[6]李百珍,王凱,李煥穩.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4(1):36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