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猴王出世教學設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文章編號]1004―0463(2011)06(B)-0070―01
在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浙江省金華師范附屬小學王春燕老師的《猴王出世》一課,引發了許多爭議和討論。多年來,閱讀教學重課文內容(寫什么)而輕言語形式(怎么寫)。整個教學活動無非是了解課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等?!逗锿醭鍪馈芬徽n的教學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教師要注重言語形式的教學。
一、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決定了要注重言語形式的教學
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既非工具性,亦非人文性,而是言語性。言語性是指“語文課程所獨具有的學習個人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語言運用和表現的特殊屬性”。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獨擔之任”。從一定意義上說,言語形式是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換言之,其他學科重在教材“說什么”,語文學科則重在教材“怎么說”。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將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統一起來,通過言語形式理解言語內容,進而憑借對言語內容的把握,品味言語形式的妙處,從而提高運用言語形式表達言語內容的能力。例如,《猴王出世》一課的教學中,王春燕老師通過引領學生品讀、領悟、積累課文中的語言,讓學生悟到的是語言節奏和人物特點的有機統一以及語言表達的準確、細膩和傳神。
二、注重言語形式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睘榱颂岣哒Z文素養,讀、寫、聽、說活動必須以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為目的,而只有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怎么說、怎么寫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如,《猴王出世》的教學設計,以“語言表達”為經,以“人物形象”為緯,從“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細讀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再到“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整堂課以引導學生感知、品味、領悟課文語言為主線,引領學生“把第一眼看去平淡無奇的東西,玩昧出隱藏的妙韻來”。語言形式讓學生從語文的角度,真切地感受到了猴王的機靈敏捷、自信勇敢。
篇2
1 巧妙整合信息技術,有效豐富學習情境
信息技術具有聲像俱佳、圖文并茂的特點,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可以將教材上不易呈現的教學情境生動地再現給學生。
例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生死攸關的燭光》一文,由于課文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故事,而身處和平年代的小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和知識基礎的局限性,無法深入到文本的意境中,與文本語言產生共鳴。該如何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呢?課堂上,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二戰期間,法西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接下來,我出示與文本有關的課題畫面“生死攸關”,然后結合圖片提問學生:“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學生的情感被多媒體創設的情境所感染,紛紛去閱讀課文。同時,本文人物心理描繪的品讀也是一個重點,它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語言的關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品味語言,文中的對話和蠟燭越來越短能讓讀者感受到“危機時刻”和“生死攸關”。課堂上,我借助多媒體展示“危急情境”,并播放背景音樂讓學生去對話、朗讀,然后師生一起結合情境品味語言,于是,文本所傳遞的情感和展現人物勇敢、機智的一面在學生腦中漸漸地清晰了起來。
2 巧妙整合信息技術,有效提升感悟能力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篇篇都是經典,它凝聚了作者獨具匠心的表達和謀篇本局,蘊含著作者或愛或恨、或喜或悲的情感。但要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有些文本比較抽象,光靠字面的理解可能會比較難,這時,巧妙地引入信息技術,就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永生的眼睛》一文,文本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能觸動學生的心靈,釋放著人間的“大愛”?;谶@個文本,如何緊扣語言,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上課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配樂朗誦,將文本語言用朗誦的形式觸動學生的聽覺,讓學生隨著配樂朗誦進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體會作者在三位親人去世后捐獻角膜過程中的情感和認識上的變化是文本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品味語言,提升感悟能力,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之上,我讓學生找出“我”對父親同意母親捐獻眼角膜這件事態度的句子,體會“我”的不理解。當學生找出這句話后,我用課件將這句話投影出來,讓學生結合文本語言和“我”內心的想法思考:父親認為怎樣的死是有意義的?而在學習“父親捐獻角膜”段落時,當學生對語言有一定的感悟之后,我特意用多媒體展示“眼睛”和“盲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情感。
3 巧妙整合信息技術,有效拓展學生視野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而這個能力也包括了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這個能力關系到學生是否具備再學習能力?,F代信息技術提供了海量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共享于網絡之上,如果學生能結合課內文本的學習去獲取,就能產生閱讀的興趣,極大拓寬視野,從而獲得綜合能力的發展。
例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美猴王》一文節選自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一書,《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如何以本文為契機點引導學生課后去閱讀《西游記》呢?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是《西游記》里最重要的人物,我要從文中挖掘出精彩的語言讓學生體會文本是如何描寫“石猴出世”、“尋找源頭”、“發現水簾洞”和“擁戴為王”的,通過語言品味去感受作品的精妙之處,進而掌握故事情節;同時,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我結合多媒體展示美猴王的人物形象,使學生對孫悟空的形象產生興趣。當課文學習完之后,我借助互聯網展示《西游記》的精彩片段,使學生產生要閱讀《西游記》的欲望,我再趁機引導學生如何從互聯網去拓展閱讀??梢哉f,學好語文并是不簡單地從課本上獲取就夠了,真正的語文知識需要學生課后自主去獲取,而互聯網的出現,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
總之,語文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整合信息技術,用開放的心態整合信息技術,只有緊扣學科特點,巧妙整合,才能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更好地獲取知識、積累語言、培養能力,從而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篇3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大大增加了語文課的知識容量。信息技術集聲、光、影于一體,可以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實現最佳教學效果。尤其是賞析課,豐富的網絡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從各個角度去理解文章內容,提高思維的廣博性。因此,語文教師要根據自己的課堂實際,掌握現代教學技術,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服務”的功能。
一、信息技術豐富了課堂的知識含量
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增加課堂上的知識含量,使其滿足教學的需求。信息技術中有大量的資源,教師在教學時,如果需要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資料,可以隨時從信息庫里調出來,及時應用于課堂。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下第十組的內容是我們去旅行,《閱讀大地的徐霞客》《少年旅行隊》《古羅馬斗獸場》無不彰顯出大自然的美和旅行中的樂。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大量資源,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小學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是節選自名著的,教師在教學時,不僅需要對文中所選的精彩片段仔細研究,而且要對整部名著有所了解。運用信息技術能直接在資料庫中搜出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的《猴王出世》一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展示“石猴”誕生后跳進水簾洞稱王的劇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把《西游記》的相關知識以及四大名著的知識展示給學生,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信息技術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的應用改善了教師“教”的方式,也改變了學生“學”的方式。課堂上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增加課堂容量,課下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查閱資料,幫助自主學習。學生的知識積累豐富了,在課堂上的討論才會更加深刻,對課文的理解才會更有層次。
合作交流是解決課堂問題的常見形式。合作討論要建立在豐富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對本課內容了解得越詳細,討論時觀點才能越多、越深刻。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就像“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信息技術中擁有豐富的知識,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討論角度,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斷優化整合知識,不斷開闊思路,并嘗到合作交流的甜頭,從而幫助學生改變學習的方式。
三、信息技術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篇4
1 利用網絡擴大閱讀面,在練習后學會反客為主,讓學習樂境陶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切莫本末倒置,否則必然膠柱鼓瑟,縱然教師殫精竭慮、舌敝唇焦也無濟于事。筆者打破傳統窠臼,讓學生反客為主,讓學習樂境陶陶。
現在計算機普及,家家網絡通達,充分利用網絡上的無限的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對語文學習形成極大的推進。比如,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11課《草船借箭》,預習時教師可布置閱讀《三國演義》;第12課《將相和》,預習時教師可布置閱讀歷史故事《刎頸之交》;第13課《景陽岡》,預習時教師可布置閱讀《水滸傳》;第14課《猴王出世》,預習時教師可布置閱讀《西游記》。這樣的閱讀,沒有成本的增加,而閱讀的范圍則無限。閱讀后,教師除了在每篇課文教學過程中請學生當一當專家給同學們簡單地講一講外,還可以在一單元結束后,舉行一次“專家”講座——請某些在閱讀上下功夫的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解,讓他們做一次老師,教師和其他學生聽講,讓學生反客為主,讓學習樂境陶陶。
2 運用知識可視化策略進行拓展閱讀
結合圖片促進文本的閱讀,能讓教學豐滿生動、饒有趣味。課前,筆者收集大量精美的視覺素材,以備學生觀察、學習。在小學課文中以散文、記敘文為主,寫景散文更需要具備直觀認識的圖片沖擊視覺,讓學生的思維涌動,之后發表所思所想;記敘文的不同之處是按時間順序展示課文結構圖,學生看圖復述,定能聲情并茂。
在教學《迷人的張家界》一課時,在拓展延伸的環節,筆者指著張家界各個景點的圖片問:“孩子們,1992年月12月,張家界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張家界因此成為世界級的風景名勝,你對此有什么感想呢?”“要想讓張家界的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永遠地保持下去,我們該怎么做呢?”“今天我們走過了張家界,走過了這人間的仙境,我相信同學們的心一定都被大自然的魅力所深深地吸引了,被它徹底地征服了。為了讓這美永存,我們必須從自我做起,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讓它永遠這般地綻放異彩?!边@個課件的播放與解說,融思想教育與藝術審美為一體,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它比純粹的說教更增強了教育的功效.
3 制作精良課件,讓學生學會看圖答題
看圖說話、答題,可謂老生常談。運用知識可視化策略,讓教學豐滿生動、饒有趣味。課前,筆者都要收集大量精美的視覺素材制成課件,以備學生觀察、學習。在小學課文中以說明文、記敘文為主,說明文需要具備直觀認識的圖片沖擊視覺,讓學生的思維涌動,之后發表所思所想;記敘文的不同之處是按時間順序展示課文結構圖,學生看圖復述,要求聲情并茂。
在教學《樂山大佛》一課中,輪到答題的時候,筆者指著各種角度拍攝的大佛莊嚴的圖片問:“孩子們,1996年12月,峨眉山—樂山大佛以它獨有的魅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你有什么感想?”“樂山大佛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為什么依然壯觀完美?誰能說出大佛的奧秘呢?”“大佛的這種設計、制造工程巨大,別說時代距今這樣久遠,就是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要制造這樣的大佛也非易事,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國友人前來觀看,他們對大佛交口稱贊,夸我們的祖先了不起,說我們中國人太偉大了,同學們,你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呢?”學生心潮澎湃,各抒己見,表達了要好好學習,將來報效國家為國爭光的心情。這樣,完美地完成了教學計劃,又達到了德育要求,一舉兩得。
4 播放故事片,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心態
筆者經常通過播放歷史故事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比如說播放動畫片《范蠡》,他輔佐吳王夫差報仇雪恨后來歸隱,范蠡三遷,皆獲榮名,源于范蠡想到“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于一介布衣而言,足以感恩,而久受尊名,未必良兆,于是才三次辭職、三散家財,成為中國儒商的鼻祖,彪炳史冊。而范蠡的至交文種在和范蠡一起為吳國立下赫赫戰功后不知功成身退而被賜死。范蠡給文種的信中寫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笨上姆N難以割舍功名利祿,最后追悔莫及??梢?,在利益面前,必須學會放下呀!有了錢,也必須學會“中庸之道”,學會慎獨自修,學會使用金錢,學會駕馭人生,否則就容易家破人亡啊!筆者反復告訴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更需要保持冷靜的心態,在利益面前,靜如止水,否則,一失足千古恨!在奉獻前面,一腔熱忱,否則,失之交臂。常行微善,務聚沙成塔;力戒小惡,防積羽沉舟。學生唏噓不已,感慨萬千,沒想到通過播放故事片學習歷史人物,受到如此深刻的啟示。
5 激發學生的多元智能,不膠柱鼓瑟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讓學生的智能得以充分發揮而達到一個高度,實現教學的目的,讓學生得到及時的成長。
多元智能教學設計沒有固定的模式,一成不變必然固步自封。在一節課中,時間有限,教學要面面俱到會讓學生感覺到任務巨大,并且會有一定的學習壓力。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有所側重,根據文章內容的不同,切入不同的智能教育和引導。
在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二篇課文《月光曲》的教學中,筆者考慮到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強,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并且文章和音樂關系密切,所以設計了音樂、表演融進教學。在美妙的歌曲中,筆者安排有表演天賦的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表演。這樣教學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音樂智能,拓展了學生的表演天賦,同時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也有相當的開發。
6 小學教師要做好心理輔導
小學階段是人生教育的起步,是百丈高樓的地基;小學生是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希望,是未來建設的主力軍,如果這一代人不能很好地健康成長,將直接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墒请S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可見青少年的健康問題特別是心理健康問題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在眉睫。所以,小學教師要掌握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要善于抓住契機,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靈活多樣地采納、吸收他人的教學成果,最大限度地將語文教學優化成有情趣的、生動的課堂。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要借助新穎的教學手段,其方法多多,不一而足。只要教師善思勤想,勇于實踐,一定會讓小學語文課堂春風拂面、其樂融融,從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語文能力。
篇5
一、領會內涵 把握尺度
人教版教參對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有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說,略讀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要求。一般是“不求甚解”,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讀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這說明精讀課文給學生以“知”。而略讀課文是學生通過閱讀實踐,由“知”向“行”轉化的訓練基地。教師教學略讀課文時,要結合《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相關的目標和要求、學段特點;學生年齡心理特點、接受水平;編者意圖一;文本、單元訓練重點、單元導語,略讀課文導語等,制定教學目標,強化目標意識。
二、注重預習 歷練自學
教師的預習引導應體現梯度:三年級起可設計安排課內預習,讓學生掃清字詞障礙,讀通讀順課文,然后參照“閱讀提示”自主閱讀,初步體會文章內容;四年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質疑問難、領會表達方法,初期教師宜多方啟發,注重示范,還可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預習;五六年級讓學生課外自主預習,可用“審題、讀文、畫生詞(關鍵旬)、質疑解難(自能發現和自能索解)、查閱相關知識、摘抄”等方法長期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培養自學能力,縮減課堂讀文時間,贏得“精講品讀、適度拓展、積累運用”的良機,形成良性循環。
三、板塊推進 因文而異
“略讀課更需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建議采取幾遍讀的方法:一讀,讀對讀通,口誦心惟;二讀,畫畫批批,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收獲(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啟發、好詞佳句、文章寫法、讀書方法),積累語言?!?崔巒語)此語在闡明略讀課文教學基本步驟的同時說明:一是略讀課堂教學結構要“簡”:二是課文只是作為教學“語料”,要明晰不是課文的精讀和略讀,而是課型上呈現的方式為精讀和略讀,不同的課文,其教學目標、方式、形態方面也不一樣;三是略的是教師的教,改“圈養”為“放養”。教師在精讀課文教學中授之以“法”,學生在略讀課文中循法學習;四是要“略”中求“精”,選準著力點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其傾吐、吸收。因此,依據文本的題材、體裁、類型特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
1、簡化結構,板塊推進。與流線式教學相比,以板塊推進方式進行教學,開放學生學習的空間,更能遵循“以學論教。順學而導”的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將會更加關注“生成資源”。采用諸如“整體感知一自讀自悟一交流點撥一積累拓展”板塊設計方式,給學生留足自主閱讀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辨析、歷練,培養學生潛心會文、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以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基礎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形成或調整教學思路,再引導學生質疑解難、交流點撥,落實語文能力訓練。
2、因文而異,選擇教法。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關注文本的題材、體裁特點,精心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第三學段敘事性文章、詩歌、說明文三種文體教學的共性要求是:(1)推敲重點詞句,體會其感彩和表達效果;(2)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3)以讀書為主線,加大思維力度,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4)注重語言積累和運用。落實到說明文教學的要求是:(1)引導學生在獲得科學真知中得到樂趣;(2)揣摩說明文的知識理趣,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新鮮而富有新意;(3)注意課堂教學的生發,要開拓與課文有聯系的知識;(4)注意讀寫遷移,學以致用。其教法也不一而足。
(1)比較讀。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比較。如人教版四上第四組中《貓》和《母雞》同為老舍寫的,其寫法和情感表達有什么不同?《白鵝》和《自公鵝》同寫鵝,各寫了鵝的哪些特點,寫法有哪些異同?略讀課文與略讀課文比較。如教學人教版六上《跑進家來的松鼠》時,可以讓學生從五上《松鼠》人手,溫敬知新,再從內容、結構、語言、情感等方面彈性設置深入(多角度)對比閱讀環節,完善認知結構。
(2)遷移讀。略讀課文的閱讀提示往往含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教師如果找準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共生點,依據閱讀提示(含單元導讀、課文導學提示語、插圖、泡泡提示語等)設計教學目標,選好切入口,給學生指明自主學習課文的途徑,將能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點突破法。如人教版五上有《慈母情深》、《學會看病》兩文,《慈母情深》是讓學生學會感恩母親無私的愛,同時告訴貧困家庭的孩子,讀書是改變命運的重要方式。這篇文章文學性較強,如果采用一般記敘文的教學方法,分析時間、人物、地點、事件,會割裂文章的整體氣韻。因此,教師可讓學生勾畫出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表現母親的辛勞、深情和對“我”的支持的;體會短句成段快節奏的寫作形式。《學會看病》是另一種母愛的表現方式(母親鼓勵“我”獨立),側重揣摩描寫母親矛盾的心理變化,讓學生帶著“母親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這個問題去感受母親的矛盾、擔心、焦急。而后對比兩篇文章:同是寫母親、寫母愛,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
3、“略”中求“精”,選準訓練著力點。教學內容宜少而精,教師應選準訓練的者力點(結構、語言、情感、方法),精講品讀。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如王春燕老師執教《猴王出世》時從“形式”入手,引導學生將著力點放在研究語言形式、感悟經典名著的語言魅力上,取得了成功。
4、研讀交流,多元解讀。閱讀的過程就是鑒賞評價的過程,“從閱讀中的心智活動來看,吸收和傾吐是相互聯系、交互作用的”。教師可設計討論、爭辯、交流等對話形式讓學生暢所
欲言,喚起他們閱讀的心理體驗,同時要善于捕捉真切的個性體驗,對學生獨特的理解、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性的評價。
四、適度拓展 積累運用
一是拓展閱讀。大量閱讀有助于閱讀能力、閱讀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巒老師在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總結時也指出:“應當在讀好課文的前提下,讓學生盡可能地多接觸一點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比纭妒澜绲貓D引出的發現》(人教版四上)涉及許多深奧的地理知識,課前教師可布置學生觀察世界地圖,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陸漂移說的相關資料;在課中,教師可補充魏格納去實地考察的一些情況、醫生的勸阻及他為地質事業獻身的資料;課后讓學生閱讀魏格納或其他科學家關于科學研究的故事并交流。此外,選讀課文也可以按內容分別插入相關專題單元,讓學生在學完略讀課文后拓展閱讀。
大量的課外閱讀,能幫助學生構筑厚實的語文基礎、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提升文化品位。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接觸名著,領略經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人教版四上《昆蟲記》、《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五下《水滸傳》、《西游記》;六下《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可采用定時、隨機指導兩種方式,關注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效率,落實“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課標要求。
二是拓展實踐。略讀課文教學還應該考慮給學生自我拓展的空間,留下舉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學《學會看病》,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閱讀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讓學生到醫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讓學生以兒子的口吻描述到醫院后的經過,也學著文章描寫人物心理活動變化;描寫一件發生在醫院的事情,注意敘述和心理活動描述,促進讀與寫的有效遷移。教師還可考慮為學生搭設實踐的平臺,讓其展示才能、張揚個性。如教學《索溪峪的“野”》,可讓學生介紹索溪峪,評選“優秀小導游”;讀《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后欣賞(或學唱)帶藏族民歌風味的《天路》;教學《小木偶的故事》后,讓學生改為劇本,小組合作表演;學完《大瀑布的葬禮》,讓學生參照資料將課文改寫成演說稿,進行演講;模仿《蒙娜麗莎之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介紹一幅名畫……教師要盡可能使略讀課文教學有聲有色,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提升語文能力。
三是積累語言。縱觀人教版教材,許多略讀課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雞》(老舍)、《祖父的園子》(蕭紅)、《我的“長生果”》(葉文玲)、《桂花雨》(綺君)、《松鼠》(布封)、《珍珠鳥》(馮驥才)、《慈母情深》(梁曉聲)、《學會看病》(畢淑敏)……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積累經典規范的優美語言、精彩句段。做好讀書筆記,便于自己習作時“厚積薄發”。如,《珍珠鳥》的開頭“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北脑浽u點:“這個‘真好!’開頭起得很帶勁,這勁中有著無限的喜悅?!边@是絕佳的語言訓練點,教師可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后,也嘗試在習作中將表達情感的簡短詞語放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
四是積累方法。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不僅授學生以漁,更應“授學生以漁場”(肖川)。課堂教學設計要有側重于閱讀知識和方法技巧的指導環節,一課一得,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方法又在閱讀實踐中運用。如《秦兵馬俑》可以“保存世界遺產基本資料”為名,引領學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滲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過制作“秦兵馬俑基本資料卡”,讓學生運用跳讀、掃讀、選讀等略讀方法讀懂全文(計時訓練),讓學生明白,對于有效的信息,可以用資料卡的形式及時保存,初步懂得資料卡的內容及制作方法,也培養學生及時積累資料的習慣。
五、及時評價 激勵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