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著名行為心理學作家龍春華的新作;她針對0~5歲孩子的行為舉止,從孩子的面部表情、慣用的行為、異常的行為以及說話等方面展開闡述,以真實的事例將難懂的行為心理學知識通俗化,切實解決新爸爸新媽媽面臨的育兒實際問題,讓新爸新媽迅速讀透孩子心,找到科學、0煩惱教養孩子的方法。
6歲以下的孩子不會表達,但是他們的肢體語言可以告訴我們很多東西,這對把握孩子心理,找到照顧和教育他們的方法及其有幫助。龍老師在教養自己的孩子和觀察身邊人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行為心理學專業知識,總結出適合現今嬰幼兒心理發展的教育方案,讓大家盡快找到切實適合教養孩子的方法。
龍春華,20世紀80年代出生,暢銷書作家,精通心理學,代表作有《行為心理學 : 瞬間讀懂他人小動作背后隱藏的秘密》(已在臺灣出版繁體,銷售超15萬冊)、《行為心理學2:為什么我們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再苦也要笑一笑》(已出第3版)、《北大人生哲學課》、《心理調節術》、《推銷攻心術》等10余部作品。
及時章 讀懂寶寶哭的語言,寶寶用哭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需求
寶寶哭聲抑揚頓挫,時間很短一一生理性啼哭 /2
寶寶白天睡得好好的,一到晚上就哭鬧不休一一小兒夜啼 /6
寶寶從夢中驚醒后放聲大哭,身體輕微抽搞一一驚嚇性啼哭 /11
寶寶邊哭邊扭頭尋找乳頭,并舔嘴唇一一需要性啼哭 /15
寶寶突然哭鬧,一陣一陣的一一病理性啼哭 /19
摔倒后,越哄哭得越厲害一一緊張恐懼性啼哭 /24
一不如意就坐在地上大哭大鬧一一求獲滿足啼哭 /28
寶寶上幼兒園時號啕大哭一一分離焦慮期 /32
寶寶吐氣泡一一要添輔食了 /38
寶寶癟起小嘴看似委屈一一對父母有所要求 /42
寶寶紅臉豎眉一一要大便 /45
寶寶先自己笑再把笑臉轉向媽媽一一想要和媽媽分享喜悅心情 /49
寶寶雙目凝視,緊緊盯著-樣東西一一他感到好奇了 /53
寶寶眼睛無神一一身體不適的信號 /57
寶寶膠牙切齒一一表達自己的憤怒 /61
第三章 讀懂寶寶的手部語言,寶寶會借助手勢來傳達內心信息
解放寶寶雙手,讓他邀你一起玩 /66
寶寶握緊拳頭一一緊張害怕的表現 /69
寶寶張開雙臂撲向熟人一一表示歡迎 /73
寶寶的小手愛抓拿東西了一一手的敏感期讓他開始探索世界 /76
寶寶不停地來回倒東西一一他正在進行促進手腕靈活發展練習 /80
寶寶總喜歡敲敲打打一一他在尋找探索世界的方式 /83
第四章 留意寶寶的慣用身體語言,寶寶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心理活動
當陌生人一抱他就大哭一一寶寶開始認生了 /88
寶寶總是粘著媽媽一一寶寶安全感需求來了 /92
寶寶總是獨占、搶別人的東西一一提防占有欲滋生 /96
寶寶總喜歡打斷大人說話一一渴望引起注意 /100
寶寶總是喜歡上下走爬一一走的敏感期到來 /107
第五章 了解寶寶異常行為舉止,寶寶用特有的行為表示各種敏感期的到來
寶寶總是愛吃手腳一一口腔敏感期 /114
寶寶總是喜歡反復說一個詞一一語言敏感期 /118
寶寶愛不停地扔東西一一空間敏感期 /122
寶寶總是喜歡 破壞 東西一一精細動作敏感期 /126
寶寶總是去撿小玩意兒一一細微事物敏感期 /130
寶寶總愛模仿他人一一模仿敏感期 /134
寶寶熱愛順序生活了一一秩序敏感期 /138
寶寶不吃被膠過的食物了一一審美敏感期 /142
寶寶強烈要求認識每一個字一一閱讀敏感期 /146
第六章 觀察寶寶的個人喜好,從寶寶的個人喜好看懂他的內心世界
寶寶總愛問為什么一一詢問期到了 /152
寶寶總喜歡反復昕一個故事一一寶寶在不斷深入思考理解世界 /156
寶寶總是喜歡亂寫亂畫一一書寫敏感期已經爆發 /160
寶寶對物品情有獨鐘一一從"依戀"轉為"獨立" /164
寶寶與小朋友搶玩具打架一一自我意識正在發展 /168
寶寶總是喜歡當大孩子的"小跟班"一一崇拜心理滋生 /172
寶寶"人來瘋"一一表現欲讓他渴望得到表揚 /176
第七章 解讀寶寶身體姿勢,寶寶身體姿勢透露其內心秘密
寶寶挺直身體一一表示反抗 /182
寶寶愛跺腳一一表達自己的不滿 /186
寶寶老是抱住媽媽不放手一一在表達愛意 /190
寶寶愛膠人一一親熱的表現 /193
寶寶總是膠衣服一一不安感正在增加 /197
第八章 認真傾聽寶寶說話,從寶寶的言談中聽懂他的心話
"那個是我的l誰都不許碰l"一一寶寶開始建立自我意識 /202
自言自語"爾怎么了"一一外部語言正在向內部語言過渡 /206
"不,我不要"一一及時反抗期來了 /209
"我要踢死爾"一一詛咒敏感期讓寶寶用語言傷人 /213
"誰來幫我擰水龍頭"一一依賴性強讓寶寶干等待 /217
"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一一寶寶的及時個性迷惑 /221
寶寶對物品情有獨鐘——從“依戀”轉為“獨立”
媽媽早知道
在寶寶6個月至3歲時,很多媽媽發現寶寶對一些柔軟物情有獨鐘,比如,小熊、小被等,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抱到哪里。如果媽媽不讓寶寶抱,寶寶就會哇哇大哭。很多媽媽覺得寶寶這種行為不正常,強制性地將寶寶喜歡的柔軟物拿走,結果讓寶寶小小的心靈感到更加不安。
其實,對寶寶來說,他是想從一些柔軟物中獲得安慰感,是從“依戀”轉為“獨立”的一個過渡期。媽媽應該做的是給寶寶更多擁抱,增強寶寶的安全感。
龍媽媽的育兒事
六一兒童節,我跟老公帶小龍去紅領巾公園玩。那里有很多小朋友,他們玩沙子、滑滑梯、玩蹺蹺板、蕩秋千……玩得不亦樂乎!
小龍一脫掉鞋,就走進沙子堆里,撅著屁股,玩起了沙子。他一會兒用鏟子鏟沙子,一會兒又用手抓沙子,有時候還把沙子鏟桶里,再倒出來,然后再鏟進去,再倒出來。看他玩得那么專注,我開心地笑了。
就在這時,一個陌生的聲音在我的耳旁響起:“你看小弟弟一個人玩得多好,你去跟小弟弟玩,好不好?”
我回頭一看,一個兩歲左右的小女孩,長得眉目清秀,她怯怯地看著兒子,緊緊地靠在媽媽的懷里,不愿下地。我笑著說:“是呀,快來跟小弟弟玩!”
小女孩又怯生生地看了看我,又朝媽媽懷里擠了擠。這時,我注意到她的手里一直緊緊地抓著一只小熊,那只小熊看上去很長時間沒洗了,舊舊的、臟臟的。
小女孩媽媽見我注意到了她手上的小熊,很不好意思地說道:“晶晶就喜歡這個小熊,不管做什么,都要自己抱著。白天玩的時候抱著,晚上睡覺也抱著。只要一拿開她就哭鬧不停,我覺得她不正常,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媽媽在說這話時,我看見小女孩的眉頭皺了皺。于是,我笑著說:“看來,她很喜歡這只小熊。”
媽媽還想說什么,我打斷了她的話說道:“晶晶,快來跟弟弟一起玩,你來看看弟弟在玩什么呢?”媽媽也附和著說道:“是呀,快去跟弟弟玩玩吧!”
晶晶看了看兒子,又看了看手里的小熊。我見此便說:“你可以抱著小熊來跟弟弟玩呀!”
聽我這么一說,她慢慢地從媽媽懷里下來了,再慢慢地走到兒子面前,一手抱著小熊,一手抓沙子玩。
在她跟兒子玩時,我坐在那位媽媽旁邊,壓低聲音說:“像孩子這種情況,不要當著她的面說她不正常。孩子需要正能量。再說了,兩歲左右的寶寶對柔軟物情有獨鐘是正常的,因為這些柔軟物跟媽媽身上的頭發、衣服,甚至乳頭都非常接近,當媽媽離開時,她會感到不安,所以,她就用這些東西代替媽媽以獲得安慰感。其實,這也標示著寶寶正在從‘依戀’轉為‘獨立’。媽媽一方面要將孩子喜歡的東西清洗干凈,另一方面要多陪寶寶,多擁抱她,幫助她盡快度過這一時期。”
那位媽媽聽了我的話,若有所思。過了好一會兒才說:“聽你這么一說,我想起晶晶這一行為的前因后果了。前段時間,我出差了一個月,回來以后,就發現了她這一習慣。我一直試圖把小熊拿走,都以失敗告終。謝謝你的提醒!”
我笑了笑說:“沒事,咱都是孩子的媽媽!”
說完之后,我跟她一起陪孩子們玩沙子。我指導小龍,她指導晶晶。孩子們玩得很開心,我們也很開心!
媽媽煩惱一掃光
隨著寶寶越長越大,媽媽的煩惱也越來越多,比如,寶寶對某種物品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睡覺時要抱著,白天出去玩時仍然抱著,好像一刻也不能離開。如果媽媽一把寶寶喜愛的物品拿走,他就哇哇大哭。就像故事中的晶晶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抱著小熊。很多媽媽認為寶寶這一行為不正常,感到焦急萬分。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或多或少地對某種物品產生一定的依戀。寶寶對物品的依戀是他從“依戀”轉為“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這種依戀行為通常發生在寶寶6個月到3歲之間,是一種正常的行為現象,媽媽不必強制改變寶寶這一行為。
也許有媽媽會問“既然是一種正常行為,為什么有些寶寶對物品依賴不強烈,而有些寶寶卻對物品依賴那么強烈呢”。其實,這跟媽媽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寶寶因為媽媽能夠長時間陪著他,讓他感受到了媽媽的強烈愛意,建立了安全型依戀感,他對物品的依戀就沒有那么強烈。
而有些寶寶卻很不幸,有些媽媽在寶寶四個多月時就去上班了。寶寶因為長時間見不到媽媽,心里產生了強烈的不安感,尤其是白天轉入黑夜時,寶寶想睡覺又害怕失去知覺時,不安全感就大大地增加了。每當這時,寶寶就會把某些物品作為媽媽的象征或替代品,從中獲得安慰。對他們來說,這些物品就代表媽媽與安全,也是他們從“依戀”轉為“獨立”的拐杖。那么,媽媽應該如何幫助寶寶度過這一時期呢?
平常多擁抱寶寶。
媽媽平常應該多擁抱寶寶,多拍撫孩子的背部和頭頂,以解其“皮膚饑餓”。即使寶寶做錯了事,媽媽也應該擁抱他。因為媽媽無條件的擁抱會讓寶寶覺得媽媽在他身邊,產生媽媽愛他,他很安全的感覺,從而產生強烈的安全感。
多找替代品。
當媽媽發現寶寶對某一種物體特別感興趣時,媽媽應該用寶寶感興趣的其他東西來轉移注意力,多找一些相似的替代品。這樣,寶寶喜歡的東西一多,他對某一種物體就不會建立起特殊的喜好,也更難對某一件物品保持強烈的依戀。
寶寶睡覺時,要進行睡前安慰。
在寶寶睡覺時,媽媽好一邊拍著寶寶,一邊給寶寶講故事,讓寶寶自然安詳入睡。很多寶寶就是因為害怕在黑暗、不安中,而對某一種物體產生了特殊愛好。所以,媽媽應該等寶寶睡著以后再離開,這樣就能讓寶寶感到安全。
小腳踩在大腳上前進
游戲目標:鍛煉寶寶身體平衡力與協調性,增進親子感情。
游戲開始啦
1媽媽讓寶寶與自己面對面,讓寶寶的兩只小腳丫放在自己的大腳背上,媽媽彎著腰,緊拉著寶寶的小手向后一步一步地退著走。
2媽媽一邊走,一邊念兒歌:“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走呀走,媽媽寶寶手拉手,小腳踩在大腳上,邁開步子向前走。”從起點一直走到終點。
3媽媽讓寶寶背對自己,小腳放到自己的兩只腳背上,扶住寶寶向前走。
4 媽媽一邊走,一邊念兒歌:“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走呀走,媽媽寶寶手拉手,小腳踩在大腳上,邁開步子向前走。”從終點回到終點。
5 媽媽改變方向,讓寶寶體會朝不同方向走的樂趣。
幫朋友買的,還不錯
沒什么內容,空洞無物
活動時購買的,就不一一些評論了,不錯,贊一個
內容不錯,一口氣一天就看完了
紙張很好!
比較貼近生活,可以參考看看,有一定價值
還不錯,哈哈
非心理學專業人士寫的,個人不是很喜歡,都是作者自己觀察總結的結果
這個書名太有吸引力了,我剛拿到書,同事就立即拿過去翻了翻,就表示要買一本!
寫得很實用,如果能早點看到這書就好了!建議懷孕媽媽以及備孕媽媽都可以收藏一本哦!
我是一位新生兒媽媽,隨著新生命的到來,喜悅的同時也一陣迷茫,對寶貝各種問題無從下手,對于帶孩婆婆跟奶奶個說個話,家里不時爭吵,通過看這書,我自己茅塞頓開。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簡單樸實的語言介紹寶貝的各種需求,讓我們不用猜疑和迷信,讓我們育嬰之路更輕松,更有方向,讓家庭更和諧。每位寶媽都想自己孩子更優秀,那就從科學的育嬰路開始,這本書剛好滿足各位寶媽需求,是值得一看的好書。
這本書是媽媽從她微信圈中看到的一本書,便推薦給我買!當當很快就送到貨了,我家寶寶半歲了,感覺很適用,很多可以對照著看!
適用于3歲孩子以內,我家寶寶過三歲了,不太適用,不過案例分析不錯
看到很多人評論說不錯就買來看看,而且寶寶最近老是鬧脾氣,希望可以有幫助~
對初為人母的我來說,媽媽幫我很多,相對我煩惱比較少,但是值得學習。
真希望能早點看到這本書,收到書后,同事們翻了翻,都覺得寫得不錯,能讓新爸新媽不再手忙腳亂了!
還是比較專業的有點系統教育理念的人不一定能理解全面
非常好的一本書,已看完,案例實際結合說的很易懂對照我姨的孩子確實是這樣的
這本書其實比較適合1周歲內的小寶寶 很多時候2周歲以后就不是特別合適了。可以作為新手媽媽的參考但是后面就內容比較單薄。還在不貴。不太推薦購買。
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讀了這本書,不僅能更好地教育我的兩個寶寶,還能更好地教學生!真的很實用,是新爸新爸的最好選擇,也是幼兒園以及早教老師的最佳選擇!
看完龍媽媽的這本書,真心學到了“寶寶早知道”理論加實踐的知識。自己遇到沒有正確處理的通過龍媽媽書里面的“媽媽煩惱一掃光”可以得到正確的做法。親子互動的游戲給的很有水準,我和寶爸已經商量好了每天做一個,加強寶寶身體的協調性和思維空間的發展。謝謝龍媽媽的書。在這里鼓勵她能寫出更多更能育兒的書籍。
根本不是什么心理學,完全就是記錄龍媽媽的育兒事,到了重點地方就描述成:家長應該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看了這書沒學到什么知識。
嬰幼兒行為心理學·每天懂點孩子心系列書·科學、輕松搞定不講理的寶
本書作者生動描寫了自己親身育兒經歷是,內容真實,內涵豐富。作為一名新手媽媽,深有感觸,讀來豁然開朗,受益匪淺。真心感謝此書在育兒道路上給我的啟發和指導,力薦廣大寶媽人手一本。
我是在一個群里認識了這位作者,當時正為寶寶在幼兒園里吃手指所煩惱。沒想到,作家龍春華當時就解釋了寶寶這種行為背后的原因,讓我非常受益。所以,我就買了她這本書來看,真的很好!
第一次當爸爸很開心,可是寶寶總是無緣無故哭,每一次聽著都挺心疼的。剛好看到一個女同事買了這本書,翻看了一下,原來小孩子哭有很多種含意,面對小孩子的求獲滿足啼哭,不是有求必應,而是“延遲滿足”教育。正確對待,有助于小孩以后的成長!
1、 朋友推薦的,很棒的一本育兒書!兒子三歲多了,跟隔壁小朋友玩的時候老是像霸王一樣搶東西,搶不贏就哭。這讓我很困擾,一怕他受傷,二又怕這樣不利于他以后的成長。朋友聽了我的煩惱后給我推薦了這本書,滿實用的,推薦給大家!
買這本書之前我來回跑書店三回,比較過十幾版,,歷經二個月我才決定買的,不要以為我小氣,初為人母,選書其實要很用心的,我總結出來,要包含寶寶常見的行為舉止,內容權威,可讀性強,這套書完全符合且當當網上的價格比書店便宜。
內容和書名不匹配,更像是作者自己的育兒經驗,并沒有分析孩子出現該現象背后真正的心理原因。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作者的曾經的同事。看到她的書,讓我驚訝她竟有如此寫作才能,更讓我驚訝的是里面的內容,我帶著兩個孩子,孩子出現了很多像她寫的行為,可惜, 我不知道他們那些調皮背后的行為竟有這么神奇的心理。要是早點看到這本書就好了!
明明就是一本比較爛的育兒書,卻起名心理學。就算是育兒書,還要花三分之二的篇幅講作者非常無聊的育兒成長故事,真的很讓人煩躁。掛羊頭賣狗肉竟有那么多好評?此書和心理學無關!此書和心理學無關!此書和心理學無關!重要的話說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