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爸爸媽媽而言,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美麗而漫長的過程,既為你帶來了驚喜和滿足,也常常伴隨著煩惱與困惑。他們的行為具有兩面性,時而乖巧可愛似天使,時而磨蹭拖拉、馬虎粗心、注意力不集中、膽小怕生、逆反沖動、任性搗亂、暴躁撒謊等,仿佛魔鬼附體,簡直就是一個熊孩子!
本書依據作者咨詢實錄,通過對這些熊孩子的心理進行分析和診斷,幫助年輕父母理解兒童的行為目的、了解自己生氣的原因、學習親子溝通技巧,并施以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和熊孩子過招的心理戰術。
相關熱銷品推薦:《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30天讓孩子的學習更高效》
家有熊孩子,爸媽一定要懂的那些"治孩"心理學
孩子有"36變",媽媽有"72招"
學點心理學,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輕松搞定熊孩子
北師大"豆豆媽媽"王宏30年教育精華
華語世界杰出的親子教育專家鐘思嘉教授傾情作序推薦
王宏,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學士、碩士,美國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豆豆媽媽工作室首席專家,女性心理和家庭教育培訓師,父母效能系統培訓認證講師,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和企事業單位特聘家庭教育專家。擅長子女教育與家庭關系調節,具有近三千名青少年兒童問題解決經驗,能夠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洞察孩子的問題,90分鐘就能解除家長的煩惱!出版《豆豆媽媽的成長》《寶貝的72變和我的36招》《父母效能培訓手冊》。
序
前言 做家長是要學習的
Chapter 1 情緒篇
1 晚餐大哭大鬧的女孩
父母教育不一致導致孩子愛發脾氣
2 誰弄壞了我的紙飛機
孩子寧愿激怒家長也不愿意被忽視
3 揭開"校園多動癥"的謎底
理智對待老師告狀
4 不想上幼兒園的孩子
家長的智慧在于正確區分孩子的話,是負向情緒還是吸引注意
5 除了哭,你還會什么
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6 都是兒童椅的錯
哥哥哭鬧有原因:要和弟弟爭媽媽的愛
7 爸爸媽媽,你們不愛我了嗎
父母前后不一致地替孩子解決問題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
8 誰偷了我和兒子的快樂
改善的基礎是重塑良好的親子關系
9 "憤怒"的墨水瓶
父母的雙重標準導致孩子情緒化
10 我控制不了自己
父母過度挑剔導致孩子情緒極度壓抑和無度爆發
Chapter 2 習慣篇
1 早晨磨蹭一聲吼
姐姐磨蹭有原因:要和妹妹爭媽媽的愛
2 10歲的愛情女"專家"
老師告狀怎么辦
3 搞砸了的母子關系
培養孩子好習慣要從良好的親子關系開始
4 好習慣是打出來的嗎
孩子越打越逆反
5 做不完的作業,玩不夠的花樣
父母教育沖突導致孩子缺乏規則意識
6 刁蠻公主丁丁的"七宗罪"
父母生氣時不是教育而是教訓孩子
7 令人頭疼的淘氣包
孩子總是被批評就會給自己貼上"壞孩子"標簽
8 孩子,你為什么撒謊
家長期望過高導致孩子撒謊
9 愛插話的孩子
父母和老師有效溝通才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10 愛捅婁子的調皮大王
情商培養從建立規矩開始
Chapter 3 學習篇
1 分數重壓下的孩子
聽話的孩子壓力大
2 厭學的幼兒園大班孩子
過早學習危害大
3 媽媽臉上的晴雨表
媽媽的肯定是孩子成長的原動力
4 功課全部不及格怎么辦
接納孩子的不足就是給予孩子進步的動力
5 我的冤家兒子
孩子用磨蹭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6 怎樣在10點前寫完作業
稱職家長應該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孩子
7 寫不完的作業,發不完的火
六大原因導致孩子作業寫不完
8 一激動就動手的孩子
孩子的兩面性:天使與魔鬼共存
9 周末是這樣度過的
根據孩子的壓力進程調整學習計劃
10 媽媽,我太累了
制定時間表和星星表,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
Chapter 4 性格篇
1 害怕天黑的男孩
孩子怕黑有目的
2 沉重的2+3
過早學習導致孩子挫敗和不自信
3 大事小事一團糟
父母包辦代替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和自尊
4 不催不動的男孩
父母要用行動而不是嘮叨來幫助孩子"知行合一"
5 眼睛"掉"進電視里的男孩
分清問題根源,培養孩子責任感
6 明知故犯為哪般
孩子不能抵制誘惑是因為缺乏自控力
7 生了銹的"木偶人"
從生活小事培養孩子責任感
8 上小學后的煩惱
家長和老師的反應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認識
9 見著困難就繞著走
父母學習積極傾聽能夠幫助孩子提高自信心
10 孤獨的小女孩
幫助孩子交朋友是提高人際能力的基石
Chapter 5 問題篇
1 孩子行為密碼——幽默還是嘩眾取寵
聽其言而觀其行,了解孩子的行為目的
制定階梯目標矯正孩子的不當行為
2 溝通三部曲:"接納—反映—討論"
如何聽懂孩子的話外音
如何及時化解孩子心中的煩悶
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3 孩子發脾氣,家長怎么辦——序曲:兒子傷心了
尊重情緒,引導行為
4 孩子發脾氣,家長怎么辦——高潮:兒子罵媽媽白癡、神經?
家長,請壓住你的怒火
5 孩子發脾氣,家長怎么辦——尾聲:兒子認錯
積極面對孩子的負向情緒
6 媽媽,為什么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聽懂孩子的話外音,幫助孩子建立信心
7 兒子考了79分
接納而不是講道理,讓孩子更合作
8 孩子不愛寫作文怎么辦
鼓勵三段論,培養孩子自信心
9 孩子犯錯怎么辦——女兒總是從家里拿錢
承擔行為結果,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10 兒子說作業寫完了,他是撒謊嗎
區分問題所有權,孩子學習更主動
媽媽的敘述與疑問
我的孩子非常聰明,在幼兒園里無論學習、人際關系、自理能力等各方面都表現極好,深得老師贊賞。可是,一到家里就變得脆弱、急躁、依賴媽媽,總要跟媽媽一起玩,動輒哭泣,攻擊爸爸,與爸爸對立。我們總希望她性格開朗、堅強、穩定,媽媽的觀點是要在充分的愛中建立安全感,培養自信,建立規則,走向自立自強;爸爸則認為女兒的脆弱、喜怒無常都是媽媽慣的,要嚴格培養。為此,兩人不斷爭論、探索。
我們讀過許多育兒的書籍,可是對于孩子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仍然缺乏有效的處理方法,比如,昨晚吃晚飯時,孩子對我說"誰需要什么要舉手,不能直接說我要什么"。我想這是她在幼兒園學到的規則,就說好。我先吃完,就對她說媽媽挺累,到客廳休息一會兒,然后就坐在客廳沙發上看報。不一會兒,女兒在餐廳朝我不滿地大聲嚷起來:"我舉了好久,怎么看不見!"我這才發現,她在那里舉手想要什么東西,還沒等我解釋,她就委屈地跑到小屋大哭起來。她爸爸也在客廳看報,說:"看這孩子現在脆弱成什么樣了,你不要去,要忽視她這種無理行為。"
我盡管覺得他說得對,但同時我又覺得父母都在客廳看報,無論孩子哭多久都置之不理,這種方法不只是冷淡,簡直就是冷漠,這不僅不會使孩子堅強,反而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情感,造成親子隔閡。
我不顧愛人的阻攔,在孩子哭了十幾分鐘之后,假裝去小屋干別的事,當她發泄完了,需要臺階下的時候可以制造機會,不致再造成冷漠的傷害。我只是去干別的事,像一本書里面所教授的辦法,進進出出,并不去關注她,但讓她知道媽媽就在旁邊。第二次我拿東西時,女兒用腿擋住我,不讓我出去,這時她已躺到地上了,我就順勢把她抱起來,一句話也沒說,只是緊緊抱著她,她仍在大哭,在我懷里扭動身體,又繼續大哭了有10分鐘,然后,她突然就平靜下來,懊惱地說:"你怎么不說話呀!"我平靜地說:"你心里還有什么不痛快嗎?"她也平靜下來說:"沒有。"我又說:"媽媽跟你說累了,到客廳休息,媽媽低頭看報,怎么能看見你舉手呢?你要是叫媽媽就能聽見了。告訴媽媽,你想要什么?"她說:"我想再吃一碗飯。""好,媽媽給你盛。"
然后,她就平靜而高興地坐到餐桌前把飯吃完,情緒一直很好。但當我到廚房,碰到我愛人時,他對我大吼:"我對你失望透頂!你就是被那本書給毒害了!"當然,我也和他大吵幾句,幸好,女兒正在餐廳吃飯,沒有受到影響,而后爸爸也沒當著孩子再表露什么。他總認為我把孩子嬌慣壞了,而我總認為充滿愛、尊重、理解才能培養孩子真正的自信和堅強,因為,冷落高壓下并不能培養出真正的自信和堅強,只能造就弱者的沉默和對父母的隔閡。才4歲的孩子,她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愛、原則,我怎么會把孩子慣壞?正如以上事例,也許她只是需要父母的關注,也許處于規則沒有被遵守的憤怒,也許白天在幼兒園有什么別扭事需要發泄,在人與人之間,誰能明白究竟對方發生了什么事,誰能測知孩子的心靈?但有原則的愛,總不會有害吧,我們終其一生最需要的就是愛、尊重和理解,我們有什么理
由干巴巴地對待孩子,把孩子像機器一樣培養,面對孩子首先是面對另一個生命,生命與生命之間首先是關懷。這就是我們之間觀念和認識上的分歧。
媽媽說得很有道理,關鍵是如何避免與爸爸的沖突影響到菲菲的成長。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尊重、理解,爸爸也需要啊!媽媽自己也需要啊!
豆豆媽媽診斷
孩子的話沒有傻話,孩子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一般來說,學齡前孩子的行為目的主要是吸引注意和爭取權利。您的孩子很聰明,她知道如何做來獲得注意。在幼兒園,她表現,從而獲得老師的贊賞(吸引老師的注意);在媽媽面前,她脆弱、依賴、動輒哭泣,媽媽會安慰她(吸引媽媽的注意);在爸爸面前,攻擊爸爸,由于爸爸嚴厲,會批評她(吸引爸爸的注意)。孩子一般會采取建設性的行為來達到目的,但是當建設性行為無法達到目的時,他就會采取破壞性的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滿足了行為目的的行為都會保留下來。這樣看來,如果父母的行為沒有改變,孩子的行為也不會改善。
您說的要讓孩子在愛和關心的氛圍中成長,這是非常對的。您在整個過程中接納了孩子的悲傷、委屈,當孩子平靜后再表達"我的信息",告訴孩子媽媽很累,并保持理智,平等與孩子對話,都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孩子愉快地吃完飯,情緒很好。
您還告訴孩子父母都在客廳,看不到她舉手,如果叫媽媽一聲更好些,孩子應該學會如何與人溝通,了解到用哭鬧的方式并不能解決問題,也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明白只有理智地表達自己的信息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到了情緒的體察、管理和運用,這正是情商三部曲,您為孩子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但是,面對爸爸的憤怒、指責,媽媽沒有接納他的感受和情緒,夫妻兩人在情緒背景下,在理智的層面上爭論,不僅不會達成一致,反而傷害彼此的感情,更對菲菲的成長不利。
父母教育不一致導致孩子愛發脾氣
對于吸引注意的孩子,父母的應對方式是"忽視"她,但當她有良好的表現時,"給予注意",重要的是父母主動"給予"不是"得到"。即菲菲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要鼓勵肯定她,當她哭鬧的時候可以先嘗試忽視她。"忽視"并不是不理睬,而是平靜地告訴她媽媽在等她說話。然后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區分孩子是吸引注意的哭還是悲傷、委屈的哭。這兩種哭的區分不是根據"哭"本身來判斷,而是根據父母的"感覺"來判斷,這樣看來,同一種哭,每個人的分類可能不同,反應也不一樣。
如果父母感到很煩,可以判斷為吸引注意的哭;否則,應該是悲傷、委屈的哭。這兩種哭的處理方法正好相反,前一種要"忽視",后一種要"關注"。正如以上菲菲的哭,媽媽認為菲菲可能是委屈、發泄,就采取接納孩子的方式應對,效果很好。但是爸爸聽到菲菲哭,可能感到很煩,所以爸爸采取"忽視"的反應。
其實,爸爸媽媽對菲菲采取的反應方式都符合各自的感覺和判斷,他們對孩子的處理方式沒有不妥,但是他們夫妻二人之間試圖讓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方式出現了問題,兩個人都用自己的標準評價對方的反應,都覺得對方錯了,導致彼此的不快和沖突。
面對爸爸的憤怒、指責,如果媽媽也有情緒,先不要和對方理論,首先要做的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正如面對菲菲一樣。然后把和孩子溝通的技巧用于和愛人溝通,接納爸爸的不滿情緒,表達對愛人的關注、理解和尊重。
其實兩個人的目標是一致的,一定可以找到平衡點,夫妻之間更需要互相的理解和支持。兩個人可以不一致,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只要對孩子的教育有效果都可以用。至少可以達成共識:一方管教孩子時,另一方不要干涉,雙方在教育孩子上產生不一致觀點時應該在私底下溝通,更應該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溝通。
序
西方有一句諺語:"當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問題。"這并非說做父母就有問題,而是意味著一朝為人父母,便開始面臨孩子教養的問題,因為隨著孩子的漸漸成長,造成父母煩心、擔憂、頭疼的問題應運而生。許多研究指出,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即進入一個失衡和重組的時期,在身心狀態和生活作息上是從混亂到整合的過程,此時父母的價值感和自信受到很大的沖擊,尤其是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問題,更需要得到外界一些心理和教育專家的專業協助。
王宏是一個13歲孩子的媽媽,認識她的時候,兒子豆豆還在念小學三年級。她雖是心理學碩士,但專攻的是認知心理學方向,對于親子教育、心理咨詢的了解也僅止于一些課堂上的學習,因此碰到豆豆成長中的一些問題,有時也束手無策,甚至她曾告訴我說,有一段時間對自己感到失望。
讓她轉變心意、重招信心的契機是,2004年5月她參加了我在國內主持的第二期"父母效能系統訓練"的團體領導者培訓,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原先在培訓時一些活躍的學員,反而在培訓后不如她的表現。默默的她于6月底辭掉原先待遇不錯的工作,毅然決然地邁向以家庭教育和咨詢為終身職業的道路。感于他們的熱情和執著,我受邀做了他們的顧問,四年多來我們的精誠合作,為國內親子教育創出不少史無前例的佳績。
這些年她將所學身體力行地運用于兒子教育上,豆豆的自信開朗、自主學習和生活責任感是我親見的事實。除了感受到她品質母親的特質和能力,我更看到她積極奮進的學習精神。2005年5月她與兩位伙伴共同撰寫了《豆豆媽媽的成長》一書,出版后深受家長們的喜愛,內容是根據他們帶領家長團體時與家長交流學習的經驗,這也是王宏創作的開始。2006年2月她考上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之后一方面經常帶領家長團體學習、受邀做家長講座、主持兒童EQ營等,另一方面在實際的家長咨詢工作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并且細心地做記錄整理和體察深思。
為了貢獻自己的心得與更多的家長分享,她從自己所接待的來訪者中精心選出50個家長咨詢的案例,并在咨詢倫理的保密原則下,花了不少心血獨力創作這本對父母面對和處理孩子問題極有助益的大作。書中每篇文章均以四個部分呈現,先以孩子的一些基本信息為引線,簡要地描述孩子的背景資料。接著,帶出的是咨詢過程的創意寫法,這也是最讓我激賞之處,因為過去少有人使用這樣兩欄式的對照來說明咨詢的過程,其左欄是來咨詢家長陳訴的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右欄則是咨詢師與家長的對話,如此不僅讓讀者深入淺出地了解問題,而且很快明白咨詢的用意和價值。第三部分的專家診斷,是從心理學角度清楚地分析孩子令父母困擾的問題原因或癥結。,她以專家建議為總結,進而將父母效能系統訓練的理念和策略,融會貫通地提供父母一些面對問題和解決困擾的良方。
我喜歡"和熊孩子過招的心理戰術"這個書名,它反映出4~12歲孩子的問題和心理咨詢專家的建議,深信本書的問世是今日父母和孩子的一大福音。我有幸曾為她的老師,如今是親子教育隊伍的合作伙伴,故欣然樂意接受她的邀請作序,并祝愿她有更多經驗之作,更期盼她為人生較大的事業——家庭教育繼續貢獻寶貴的心力。
鐘思嘉
本書依據作者咨詢實錄,通過對這些熊孩子的心理進行分析和診斷,幫助年輕父母理解孩子的行為目的,了解自己生氣的原因,學習親子溝通技巧,并施以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和熊孩子過招的心理戰術。
——北師大"豆豆媽媽" 王宏
我喜歡"和熊孩子過招的心理戰術"這個書名,它反映出4~12歲孩子的問題和心理咨詢專家的建議,深信本書的問世是今日父母和孩子的一大福音。
——美國俄勒岡大學博士、華語世界杰出的親子教育專家 鐘思嘉教授
本來都不打算再買育兒書了,看了這本還是沒忍住,感覺還不錯,讀完有收獲
送給朋友的書,朋友說很實用,對于以前困惑的問題有了很好的辦法,要好好學習。
發貨很快晚上訂的,第二天上午就收到了。書質量不錯,看完再來
這本書非常不錯,個人覺得適合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家長讀。
是朋友推薦的,真的是“當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問題。”內容很全面,一定好好閱讀!
很適合孩子做作業時的陪讀書,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解決日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力爭做一個不急不躁的媽媽。
孩子今年上了小學,突然孩子的學習環境變了,方法
孩子還沒開始上小學,先提前學習一下,陪著孩子共同成長!
家有熊孩不得不到處尋找對付之法希望本書能提供有效方法
雖然沒有時間讀,但是一直在聽錄音,絕對的不錯的好書
期待很久了,收到書就迫不及待地閱讀了起來,書中的親子溝通頓時讓我思路清晰起來。針對實際情況給出具體分析診斷,真是太好了。我要立即實施起來。
對父母而言,養兒育女是美好的,然而美好的背后常常伴隨著無奈、驚慌乃至憤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是很有思想的個體,參與他們的成長也就更需要大智慧。讀《和熊孩子過招的心理戰術》這本書,也會讓家長和孩子們的天空多一抹色彩。正如書中開篇提到的家長也是需要學習的。教育孩子不是隨隨便便的憑感覺,更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經常聽到一句話“養兒方知父母恩”,當時年少,也從沒有認真思考過到底有什么含義,直至歲月如梭,我也身為人母。市面上關于家庭教育的書籍是不勝枚舉,自認為在寶寶教育方面自己也讀了不少書,常常自詡為懂孩子的媽媽,然而讀完本…
還好,還是不錯的。看了一部分,家里妹妹不太熊,還是看看可操作性。
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做好了作父母的充分心理準備,然后才要孩子的,總之我猜測很多為人父母的都是既來之則要之的心態,然后就從孩子這里開始認識自己應該長大了,應該有個父母的樣子,至于父母到底應該是個什么樣子,或許自己的父母在這里又起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為人父母我是否可以這么說,就是現學現賣。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在父母眼里都是摯愛的寶貝,那真是無私的愛奉獻給這個天使都不為過,等天使一天天長大,慢慢有了自己的言行主見,我想為人父母的我們就開始領略著這位曾經的天使的本事,我們很難不為他抓狂,他確實是我們生養的,但是他或許翻版了我們另一…
太實用了!很多做父母的技巧非常好用,朋友們都喜歡,送給家有熊孩子的爸爸媽媽,他們都很喜歡!
幫助家有熊孩子的父母親有效溝通,游刃有余地見招拆招!
對付熊孩子法寶,另外大愛武清倉庫物流速度,贊!
心理學是一門很是奇妙的學問。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如果誰可以靈活巧妙地利用好這門學問,注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無論是社會上,還是家庭中,甚至于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教育溝通中,心理學的巧妙運用都是相當重要的。 身為家長的我其實很早以前就明確掌握孩子的心理,正確引導孩子的教育原則。所以我對于相關教育領域的心理學分析講解書冊相當關注。近日里的一本題為《和熊孩子過招的心理戰術》更是帶給我無窮無盡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做一個成功的母親,非常值得從正確突破孩子的心理著手。而在這本書中,我完完全全,很是真實生動地感受到了源自于心理學的無窮…
個案真實,分析得也較好,如果解決方案更詳盡就好
家有熊孩子的家長,此書能幫助您壓住自己的怒火,化情緒為動力,幫助自己成長的同時,讓孩子更健康成長!
“熊孩子”這一稱呼,前一段時間似乎是網絡上的熱詞,其實,熊孩子不知何年何月起就存在著,只是由于網絡的推動,無法計數的熊孩子似乎在一夜之間誕生,也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我很想評定熊孩子的標準是什么呢,如果熊孩子就是好孩子、聽話的孩子的反義詞,那么每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熊孩子,只是當時不用熊孩子稱呼他們罷了。我自己評價了一番,覺得自己在孩童時代是個十足的熊孩子,不是乖乖不說,比男孩子還淘氣,變著法的玩兒,甚至逃課,不聽父母師長的話,不按他們的意圖行事,叛逆期相當長,記憶中成年之前都是相當熊氣的。可就是這樣一個我,如…
不知大家聽說過一句西方的諺語沒有?“當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問題。”現實社會中,一朝為人父母,也就意味著教養孩子的重擔在肩,引領孩子人生目標的任務在手。可是,家有熊孩子之后,為什么越來越多的父母頭疼、煩惱、糾結和暴躁……世界上有很多所學校,可以發駕照啦、大學畢業證啦、培訓證啦等等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證書,卻沒有一所可以讓家長順利畢業的學校。家有熊孩子,到底該怎么辦?俗話說,既來之,則安之。還有一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家有熊孩子后,為人父母當然得配備和提升相應的能力和擔當。孩子出生后,家庭平和安穩的狀態被一下子打亂,于是失之后的重…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也是凝聚最多努力的一本書,都是實用的技巧,理論聯系實際,不僅我是我自己的成長,更是經過了三千多孩子和家長的親身實踐!助你hold住熊孩子!
哥哭2鬧有原因:要和弟弟爭媽愛爸爸媽媽,你們不愛我了嗎父母前后不一致P地替孩子解決問題導致孩子沒有安和熊U孩子過招的心理戰術和熊
學校老師們也需要了解熊孩子,每天都和那么的孩子在一起,最累人的就是不知道有的孩子為什么這么做、或者那么做。給每個老師發一本,趁著假期好好看書,多學點方法和技巧,希望開學后能有更多的招數。
非常非常喜歡這本書,之前借來看,借的總要還呀,于是等到當當又有了這本書后,趕緊買下,留著后面作為指導書看。這本書中的案例可是整個小學階段都出現的呀,到時針對各個階段有效避之。感覺是本指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