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態園林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園林規劃設計
(一)園林綠化應考慮綠化的功能
不論是廠區綠化、校園環境、公園綠化,還是街道綠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二)提高園林綠化的藝術品味
高品味的園林綠化是一幅美麗的立體圖畫,不僅有點線面的合理運用,還要有四季特色的變化,它是巧奪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現,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三)應有歷史文化內涵
將自然與歷史文化緊密聯系,是人造景點應注意的,能否畫龍點睛,使歷史人文景觀與周圍環境或其他方面協調,并符合人們的審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經充分論證才有說服力,被人們所接受,景點宜恰到好處,忌貪多、太雜。(四)對短中長期各項綠化指標進行認真計算
包括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率、立體綠量、多層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氣體及灰塵和是否符合生態效益等。只有這樣才能決定是選擇單一的草坪還是喬灌木與林下草坪相結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現象,使草坪與樹林相得益彰。
(五)樹種選擇的論證
實踐證明,以什么樹作主體,配置什么樹都有講究。我們見過用小葉黃楊作馬尼拉草坪鑲邊最后全被吃掉,小葉女貞綠化草甲殼蟲大暴發難以根除,紅花酢漿草與樟樹相互加重紅蜘蛛的危害,一種樹比另一種生長快最后另一種樹被擠占,外來樹種完全取代鄉土樹種等配置不當的現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慮相互間的生長速度、影響能力、陰陽性,觀花、果、葉的樹如何映樹,病蟲害的交叉性,同種樹的連片與分隔的統一,病蟲害防治的難易程度,耐濕耐旱性等都是選擇樹種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鄉土樹種生命力、適應性強,能有效地防止病蟲害大暴發,常綠與落葉樹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蟲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單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六)科學估算園林綠化的建設成本及管理費用
不同設計方案的園林綠化,建設成本和維護管理費用不盡相同,很多本是比較好的規劃設計,由于建設成本和建成后維護管理費用超過單位經濟實力,只有低水平維護,最后觀賞效果不理想,很多應有的功能喪失,有的草坪被雜草擠占,綠化帶太多難以很好修剪,蛀莖害蟲易危害難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運動場也按高標準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費用還是將來維護費用都跟不上,最后仍達不到高水平運動場地的要求。我們近幾年的經驗是既發展一部分高檔次、管理要求高的綠化景點,也積極探索大眾化、低成本、低維護費的綠化方法,并不斷推廣,得到了較好的效果。所以在設計時對植物根據性狀的合理選用,論證其管理費用高低,有利于綠化單位更好地達到綠化效果。
三、園林設計的可更改性
經過充分論證的設計,并非十全十美,或無可辯駁不可更改的,應該留有選擇余地,同時盡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風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異,都有可行之處。自己的設計盡管經過論證,亦難免有忽視或不當之處,將自己的設計方案及論證拿出來供建設單位及同行研究,對其進行修改、補充、刪除,吸收別人合理的意見,最后盡可能地完善設計方案,在實施中還能達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這既給別人以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使用單位能一目了然各項指標要求,也使自己的設計水平得到提高。
總之,對園林設計論證應加強其管理,規范其內容,使其制度化,與設計一同受到重視,相互結合,有效地對設計形成補充,完善設計工作,保證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篇2
植物景觀在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植物配置能夠美化改善生態環境,營建賞心悅目的形態美、層次美,一方面為城市發展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時美化了城市環境。此外,生態園林可以有效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調節小氣候,在夏季降低氣溫,冬季升高氣溫,降低風速,發揮防風作用等等。此外生態園林可以抵御自然災害,具有防火、防震、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綠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氣體,釋放氧氣,維持碳氧平衡,凈化環境。生態園林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休閑游憩場所,讓人們親近自然,陶冶人們的情操,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三、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的原則
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是一項系統化、綜合化的工作,要求按照一定原則進行配置,概括來說,植被配置應該遵循“藝術性原則”、“景觀性原則”、“生態性原則”、“生物多樣性原則”、“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原則”。藝術性原則要求植物景觀和諧統一、調和、均衡,不同植被之間形成相互錯落的層次,同時保證柔和、平靜的和諧美感。生態性原則要求植被配置合理,能夠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物種之間相互補充,功能健全,并且保證生物多樣性,對于外界侵擾能夠有效抵抗。適地適樹、因地制宜是生態園里設計中植被配置的核心和基礎,要考慮生態園林所處地區的氣候、土壤和環境條件等。
篇3
2.1天然式配置
2.1.1孤立種植。單個植物在園林中種植時,由于本身可以形成孤立的庇蔭植物從而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2.1.2多種類種植。多種類種植是把各個種類的植物根據設計要求合理搭配種在一起。通過各種植物的合理搭配設計營造出一種新的美麗畫面,從而營造出整體美的效果。這種配置方式在很多園林建設中都經常被應用。
2.2有規律式配置(1)行植,這種種植方式一般是在公路兩邊進行行距一樣的種植。(2)正方形種植,在規劃好方格以后再交叉點位置進行植物種植,同時植物間距保持一致。(3)三角式種植,在種植過程中一般是根據等邊三角形或者是等腰三角形進行種植。(4)長方形種植方式,這種種植方式是在正方形種植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其特點是行距大于株距。(5)環形種植,通過把植物均等的種植組成一個圓或者是多個圓形。(6)帶狀種植方式,通過把植物進行線性種植形成帶狀分布,一般情況下在種植過程時都是把大、中、小喬木合理搭配種植。生態園林在建設過程中能夠更加突出植物對于生態環境的作用,在進行城市綠化過程中通常要綜合考慮每個植物的品種特性,根據科學的合理配置實現點、線、面的相互銜接。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擴大,綠化面積逐漸變小,綠化的形式也該適當改變,可以對建筑物進行藤木植物綠化。這樣既增加了綠化面積也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實用面積。
3生態園林植物配置的效益探討
第一,環形網絡結構配置直接增加了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性,由于植物樣式的增多能流、物流、信息流之間的傳遞更加安全快捷。第二,環網式結構的園林配置跟別的配置相比更加具有延續性,整個配置的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經濟性和實用性。經濟性給實用性做好了基礎,然而整個設計配置直接影響到其經濟費用,所以在進行設計過程中有必要考慮經濟分析。
篇4
現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顯現出來,成為困擾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面對環境的日益惡化,空氣質量的日漸下降,人類不得不進行生態園林的設計,而在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植物本身就是一種美學,每一種植物群落都具有自身的規模和面積, 植物配置不是簡單的喬、灌、藤本植物的組合,而是多層次的植物群落,不僅擴大了綠化量, 還創設了優美的林緣線和樹冠線, 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雖然近年來,我國對生態園林的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也建設了大量的生態園林,但這些生態園林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甚至還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對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進行配置勢在必行。
3 植物配置的原則
3.1 本土性和多樣性結合
在生態園林的設計過程中, 要特別考慮植物的多樣性,植物多樣性與創建生態系統有密切聯系。 植物種群如果過于單調,則不具備生態建設的條件。 在生態園林植物配置過程中,要必要地增加園林景觀的斑塊類型,例如:具有觀賞性的植物群、疏林草地、濕地植物群落等,以此來增加植物的多樣性。 將地帶性植物作為生態園林設計的主要植物,使野生的灌木、植物和野草形成自然的綠化, 地帶植物的多樣性設計會促進動物的多樣性發展,能給更多的鳥類、昆蟲等提供良好的休憩地,促進生物與植物的和諧發展。 植物的配置不能失去地方特色。 一般情況下,各個城市的規模、 經濟發展水平、 自然資源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生態園林設計時要因地制宜,立足當地的實際情況。
3.2 審美與科學性有效融合
在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要將植物進行科學的配置,科學的配置植物就要保證生物學特性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要將各類植物進行有效的配置, 達到有機的融合。 在進行植物配置的時候,要掌握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在適宜的土壤、氣候等環境下進行造景,保證各植物之間的和諧統一。 例如:有的植物種在一起,可以互惠互利,互相促進。 雪松、桑、核桃之間就具有互相依存的關系,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具有很大的益處。 當然,有的植物生存在一起,會影響其他植物的生長,像蘋果、云杉和松樹就不適合種在一起。 因此,在進行植物的科學配置時,要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 同時還要考慮到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的審美性,因為生態園林設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藝術性、 觀賞性和審美性的有效統一。 要想實現這個目標, 就要在植物的配置中凸顯藝術性。 要憑借不同的植物種類營造不同的層次感,使植物群落高低錯落,豐富多彩;將觀花植物與觀葉植物進行有效的結合,使觀賞期延長;將不同觀賞期的植物進行科學的搭配,盡量實現四季如春的感覺,有花有草;另外,要將各種色調的植物進行合理搭配,形成鮮明的色度對比效果。
3.3 以人為本
在進行生態園林設計時, 在保證生態與環境效益的前提下,也要綜合考慮居民生理及心理的一些需求。 生態園林的設計就是為人類提供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營造適宜人類觀賞、游玩的綠色空間,融合生態、園林為一體,讓人類親近、感受大自然之美。 人類在保護大自然的同時也得到了美的享受,生態園林的設計理念要得到人們的認可。 例如:公園是為人們提供休息、娛樂的場所,因此,要營造出舒適的環境。
4 植物配置法
盡量將木本花卉和草本花卉進行合理的搭配,例如,櫻花樹下可配置萬壽菊,保證植物的色澤、樹冠及花型相互協調;將不同季節的植物進行合理搭配,突顯植物配置的季節性,盡量做到各個季節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像春天花開滿地,夏季綠樹成蔭等; 將快生和慢生的樹木進行合理搭配, 保證近期和遠期的景觀; 將落葉植物與常綠植物進行合理搭配, 常綠樹占到 55%左右,不同功能的園林的比例分配也不盡相同。
篇5
2林業產業效益低
林業產業效益低是森林資源保護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伊犁州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林業企業趨同,資源分散,重復生產,長期經濟效益不高。伊犁州的林業產業與國家規定的標準還有很大差距,建立健全的森林工業體系,實現林工結合的發展,實現了以工養林的發展,森林工業才可以反哺森林資源。而伊犁州森林工業不可能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反哺,因為它正在不斷萎縮,不斷下降。
3自然災害頻發
森林資源保護中自然災害頻發的問題日益突出。我國長期遭受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尤其是在我國西部。我國每年都有大面積的農田遭受旱澇災害。全國水土流失的面積也在逐年擴大,荒漠化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伊犁州的個別地區土地鹽堿化、草場退化等問題比較突出。頻發的自然災害對保護森林資源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二保護森林資源的措施
1做好勘察調查
做好勘察和調查是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前提。必須對森林資源現狀進行勘察和調查。對森林資源的勘察和調查必須全面、科學,同時勘察和調查應該是動態的,不能有一勞永逸的思想,要時時掌握森林資源的新情況??辈煺{查之后,根據實際情況對森林資源保護進行統籌規劃,制定出一套有效的保護方案。
2完善森林資源保護體系
完善的森林資源保護體系是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保障。針對森林資源保護,國家要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健全,對相關的政策制度進行完善。對于濫砍濫伐過量采伐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毀林開荒行為要進行嚴厲的處罰。要有計劃地使用森林資源,減少資源浪費。同時要做好種植工作,有計劃地造林。
篇6
1.2林業資源現狀
祁連山地區的森林資源為天然林,從甘肅省林業廳的統計數據來看,建國初期祁連山北山地區的天然林僅12.4萬hm2,到20世紀80年代,天然林面積有所下降,約為11.6萬hm2,隨著保護力度的逐漸加強,到2000年該地區北山的天然林面積已經達到19.1萬hm2,到2010年該區北山的林地面積達到20.55萬hm2,祁連山森林在20世紀90年代就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水源涵養林。
2對生態系統的保護作用
2.1能夠涵養水源、保育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受祁連山地區森林資源的影響,降水會隨著森林的樹冠和樹根逐步滲入到土壤當中,減少地表的徑流量,使得一部分降水被土壤吸收,一部分降水形成地表徑流流失,而被土壤吸收的這一過程就實現了涵養水源的作用。受樹冠和樹根的影響,減少了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森林地區地表通常有凋落物能夠保護地表土壤免受雨水侵蝕,從而達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森林地表都還有較厚的腐殖質能夠有效提高土壤中的養分,實現保育土壤的目的。
2.2能夠調節祁連山地區的氣候
森林往往能夠形成一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大量的氧氣,可以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而且這一過程中還伴隨著水蒸氣的發生,往往能夠保持祁連山地區相對濕潤的氣候,也是受這一原理影響,森林地區多會伴有降雨發生。因此,祁連山地區的林業資源在調節氣候、凈化空氣、保持相對濕潤的氣候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2.3減少該地區各類污染
在喧囂的城市中,噪音污染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污染,森林能夠有效的防止噪聲污染,降低分貝;目前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巨大,據報道,全球現在以每10a0.5℃的速度在變暖,而森林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有效的緩減溫室效應;臭氧空洞越來越嚴重,而森林能夠吸收二氧化氮,減少由二氧化氮反映引起的臭氧消耗,因此能夠有效的緩減祁連山地區的臭氧消耗量;森林還能吸收其他排放出來的廢氣,諸如二氧化硫等,從而減少污染凈化空氣。
3保護祁連山林業資源的對策
3.1加強林業管理和林業執法防止亂砍濫伐
護林員應該加強對該地區林業資源的巡護,以便能夠及時的發現林木中的病蟲害以及火災等自然災害做到即時防控;林業部門應該加大對林業的執法力度,發現亂砍濫伐的應該嚴肅處理。
3.2利用高科技設施防止火災發生
目前數字防火系統已經在很多林區開始廣泛的使用,數字防火系統包含地理信息系統、視頻指揮系統、定位跟蹤系統、火災現場實時傳輸系統以及林火瞭望監測系統。該系統具有即時、迅速、可靠的特點,而且可以快速的識別出火源,一旦發生火災就可以利用指揮系統指揮就近的人快速撲滅火源。
3.3加大宣傳、呼吁周邊百姓自發保護森林
政府應當加大宣傳,讓周邊群眾意識到“保護森林資源、人人有責”,呼吁周邊的居民加強對森林尤其是天然林的保護,周邊居民同林管局的工作人員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實現社區共管,一旦發現濫砍濫伐現象或森林起火現象立即向林管局報告,從而減少森林的毀壞。
篇7
2.1完善綠道建設體系
根據國外先進的經驗與研究成果,補充建立屬于我國的生態綠道管理制度,將綠道規劃引入我國城鄉規劃中,從“社區———城市———區域”3方面分層次進行規劃。根據社區居民與附近道路要求,由點到面擴展為整個城市,最后發展為整個區域的有機連接,實現“微觀———中觀———宏觀”3層面的全方位建設體系逐步確立。
2.2根據城市地域特點設計
規劃時首先要考慮當地的地形地貌、道路布局、自然狀況、人文風俗因素等,通過對這些情況的詳細了解,將綠道與城市原有資源相結合,既節省建設成本,又可保護當地人文特色,在設計上符合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達到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城市水平的目的,有效實現其傳承城市文化的功能。
2.3整合破碎生境
現代城市化的大規模發展使得我國城市盲目擴張,這勢必造成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而綠道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決此問題:一方面將城市生態體系中原有資源,如物種、河流水源、廣場、公園、山林等通過綠道規劃聯系在一起,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原有生態環境基礎上引入新的物種(多種動物或植物)及擴大綠地面積,實現生物的多樣性。
2.4完善配套設施
根據場地條件設置服務設施,優化服務半徑,增加標識系統、信息系統、應急救援系統、照明系統,最終實現方便居民、游人、市民的目的。因綠道交通以步行、自行車、游船、觀光車等慢行方式為主,故綠道設計時要合理設置交通設施,完善綠道功能,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敏感性強地帶的綠道周圍加強交通維護,建立地道或天橋來分散車流與人流,建立護欄減少人們的進入與活動,改變步行綠道的方向來減少對環境的干擾,解決生態與人車之間的沖突。
2.5注重人性化、多樣化服務
將更多的人性化服務加入規劃設計當中,根據每個區域的特點進行構思,增加其生活服務功能,如在人流量或車流量多的地方,通過綠化隔離出較為寬闊的步行綠道,減少安全隱患與環境污染;或者在城市中心的綠道可以加強對娛樂健身器材、座椅休息的配備;或者將綠道花卉布置成城市標志、人文造型等,美化環境的同時可以增添城市的個性化色彩,打破單一性,實現多樣化服務。
篇8
2、植物的生態美設計
植物是園林設計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設計人員往往忽視了植物在園林設計中的最終的價值。在園林設計中,植物既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改善周圍的空氣質量,不同的植物類型組合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生態美,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這種美,設計人員在設計時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設計效率與質量都能得到保證。每種植物都具有不同的風格,而設計人員的責任就是將這些風格不同的植物融為一體,通過季節的變換來體現其生態美,給人們常去常新的感覺,這樣人們也就不會產生厭煩心理。人們在園林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些地區植物非常有特色,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在園林設計中,既能發揮該地區植物的生態價值,也能夠體現出該地區園林設計的特色,對傳播鄉土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在設計時,設計人員在選擇植物品種時,要將選擇重點放在當地,這樣既能節省植物運輸的成本,充分的顯示出該地的風土民情。
3、水景的生態美設計
水體在園林中是最為活躍的構景要素。在現代江南園林理水中,秉承傳統的理水觀,對水體進行藝術上和自然形態上的塑造與加工,力圖符合天然水景的形成機理和盡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地貌形態,使水體與環境相協調,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塑造出一個概括、精煉、典雅而又不失其自然形態的山水環境;還需結合現代景觀元素,塑造出具有時代特征,梵音現代人的審美要求,滿足功能需要,符合環境生態安全并且節約資源、經濟適用的作品。在水體景觀設計中最終追求的是風景質量、使用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完美結合,除了追求景觀意境美、形式美和自然美以外,還需以追求生態美為目標。
4、園路的生態美設計
園路,是指園林綠地中的道路以及廣場等各種鋪裝地坪,是園林重要的構成元素。它像人體的脈絡一樣,貫穿著整個園林的交通網絡,是聯系各個景區和景點的紐帶和風景線,是組成園林風景的造景要素。它蜿蜒起伏的曲線,豐富的寓意,精美的圖案,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它不僅引導人流、疏導交通,并且將園林綠地空間劃成了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間。園路的規劃設計,對園林綠地的整體規劃的合理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把道路的功能作用和生態美藝術性結合起來精心設計,減少道路對環境的影響,使道路運輸系統真正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從而建設“生態園路”。
5、園林建筑的生態美設計
建筑是一種實用藝術,它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實用與審美的統一體。作為藝術的建筑,綜合了雕塑、繪畫等造型藝術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取得了特有的形式表現力。園林建筑是創造一個能夠欣賞大自然、遠離喧囂的避難所,通過流水、樹蔭和其他一些材料把房屋的空間組織起來,并賦予其安全感,這樣就把自然與建筑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室外空間部分作為室內空間向外延伸的內容,如果建造得成功,它所表現出來的意義不僅僅是建筑的一部分,它可以時刻提醒人們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間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同自然界之間的聯系能夠喚醒人們最原始的記憶,因此帶給人們的就是健康向上的情緒。它們可以把所有生物最真實的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作為人類,我們只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
篇9
園林中的道路有別于一般純交通道路,其交通功能從屬于游覽的要求,雖然也利于人流疏導,但并不是以取得捷徑為準則的。園路與景石、植物、湖岸、建筑相搭配,受環境氣氛的感染,“出人意外、入人意中”。現代化的城市中,筆直寬闊的道路上車水馬龍,與林立的高樓大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人產生緊張的壓抑感,而看似隨意的園林小道反而使人有貼近自然的感覺,讓人們從煩燥、緊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因此,園路的設計應該充滿生活氣息,充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谶@樣的要求,園路的鋪裝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當然,鋪地作為園林的一個要素,它的表現形式必然要受到總體設計的影響。
一、地面設計中的色彩表現
1.色彩表現中的作用及情感
色彩是環境主要的造景要素,是心靈表現的一種手段,它能把風景強烈地訴諸于情感,從而作用于人的心理。因此在園林造景中,對色彩的運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地面鋪裝的色彩更應該和植物、山水、建筑等統一起來,進行綜合設計。如果場地的地面色彩簡單,可通過線與形的變化來豐富空間的特征。
地面鋪裝的色彩一般是襯托風景的背景,或者說是底色,人和風景才是主體,當然特殊情況除外。地面鋪裝的色彩須沉著,色彩的選擇應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色彩應穩重而不沉悶,鮮明而不俗氣。不同的色彩會引起人們不同的心理反應,一般認為,暖色調表現熱烈、興奮的情緒;冷色調表現幽雅、寧靜、開朗、明快,給人以清新愉快之感;灰暗色調表現憂郁、沉悶。因此在鋪地設計中,應有意識地利用色彩的變化,來豐富和加強空間的氣氛。
2.地面設計中的色彩調和
色彩的調和要注意同一色調、近似色調和對比色調的配色、配合。比如,公園的鋪裝,有混凝土鋪裝、塊石鋪裝碎石和卵石鋪裝等,此時各式各樣的東西同時存在,如果忽視色調的調和,將會大大破壞園林的統一感。比如,在同一色調內,利用明度和色度的變化來達到色彩的調和,這時就容易達到沉靜的個性和氣氛。如果環境色調令人感到單調乏味,那么地面鋪裝可以變化。近似色調配合,在配色時要注意在近似色調之間決定主色調和從屬的色調,兩者不能同等對待。如果使用的色調增加了,則應減少造型要素的數量。對比色調的配色是由互補色組成的,由于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都會產生強烈的緊張感,因此對比色調在設計時應謹慎運用。
盡管庭園能夠提供最理想的隱秘空間,但如果它的四面被高墻圍住,也會因缺少光線而顯得昏暗,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使用能夠反射園內光線的淺色調地面,大片的地磚顯得光線充足。但有一點需要注意,要避免使用彩色鋪地,因為彩色地面時間長常常會褪色。鋪地必須能為任何活動提供一個淡雅的背景,而不應喧賓奪主,過于突出。
二、園林鋪裝的功能
功能性是進行園林景觀設計之時一個十分重要的指導原則,尤其是公園這樣的公共場所更要注重人的存在,做到時時處處以人為本。一個成功的園林設計往往是以滿足功能性為主導,做到了功能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1空間的分割和變化
園林鋪裝通過材料或樣式的變化體現空間界線,在人的心理上產生不同暗示,達到空間分隔及功能變化的效果。兩個不同功能的活動空間往往采用不同的鋪裝材料,或者即使使用同一種材料,也采用不同的鋪裝樣式,這種例子在公園中隨處可見。
2視線的引導和強化
園林鋪裝利用其視覺效果,引導游人的視線。在園林設計中,經常采用直線形的線條鋪裝引導游人前進;在需要游人駐足停留的場所,則采用無方向性或穩定性的鋪裝;當需要游人關注某一重要的景點之時,則采用聚向景點方向的走向的鋪裝。另外,通過鋪裝線條的變化,可以強化空間感,比如用平行于視平線的線條強調鋪裝面的深度,用垂直于視平線的鋪裝線條強調寬度,合理利用這一功能可以在視覺上調整空間大小,起到使小空間變大,窄路變寬等效果。
3意境與主題的體現
良好的鋪裝景觀對空間往往能起到烘托、補充或詮釋主題的增彩作用,利用鋪裝圖案強化意境,這也是中國園林藝術的手法之一。這類鋪裝使用文字、圖形、特殊符號等來傳達空間主題,加深意境,在一些紀念型、知識型和導向性空間比較常見。
三、地面鋪裝的質感
鋪裝的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材料質感的美。一般鋪地材料以粗糙、堅固、渾厚者為佳。
1.質感的表現須盡量發揮材料本身所固有的美,以體現出花崗石的粗獷、鵝卵石的圓潤、青石板的大方等不同鋪地材料的美感。
2.質感與環境和距離有著密切的關系。鋪裝的好壞不只是看材料的好壞,而是決定于它是否與環境相協調。
3.質感調和的方法,要考慮統一調和、相似調和及對比調和。
4.鋪地的拼縫在質感上要粗糙、剛健,以產生一種較強的力感。而砌縫明顯,則易產生漂亮整潔的質感,使人感到雅致而愉快。
5.質感變化要與色彩變化均衡相稱。如果色彩變化多,質感變化就要少一些。如果色彩、紋樣均十分豐富,則材料的質感要比較簡單。
篇10
從定義的角度來講,園林學科指的就是一門具有協調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自然環境等關系的科學與藝術。而對于現代風景園林學科來講,其主要是由傳統園林學、相關的城市園林綠化以及大地景觀規劃三個主要方面所組成的。在我國,園林作為一個學科的形式已經具有相當長時間的發展歷程。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至少有100多所高校都相繼開設了園林專業,但在園林更加欣欣向榮發展的背后,隨之而來的便是隱藏著的種種矛盾與危機。其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園林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的專業素質不夠高。在現在教學制度不斷改革的形勢下,部分高校往往將大量師資以及學生的教學、學習時間,都集中地安排在了對重點學科的學習及其他研究上,而將很多園林以外的基礎學科只是簡單的作為設置、調配。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會形成一種不好的教學結果,其主要不足就是雖然學生在園林基礎方面的知識、園林方面的技能進行了深入研究學習,但是,作為園林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并沒有對和園林密切相關的城市規劃、環境藝術學科進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或者是學習等問題,這也是很多大學生出現專業素質普遍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園林景觀設計教學中生態設計理念的應用策略
篇11
1.2在園林植物中應用生態美思想
園林植物是構成園林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園林植物的生態形象直接關系到園林設計整體情況的好壞。就目前情況來說,我國園林設計中主要有觀葉植物、觀花植物和觀景植物三種,還有一些類似于綠地、園林和風景植物的經濟植物和防護植物等等。就總體情況來說,現代園林設計師習慣將園林植物按照不同的顏色、形狀、味道、姿態等相關標準來進行劃分,在對園林進行植物挑選的時候,為了保證自然生態美感的完全展示,設計師們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園林植被的選擇,在進行植物擺放安排的時候,應該注意到盡量使植物能夠整齊劃一、有規則地進行排列。此外,園林設計師在進行園林植物擺放的時候,還應該注意與整體大環境所要表達出來的主題相關聯,根據每種植物不同的形態、顏色和質地等等進行劃分,盡量做到錯落有致、主次分明,突出重點和中心。例如,現代社會園林設計師們為了更好地突出園林景觀的層次性,通常會選擇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進行混合種植,這二者的有機結合就能夠優勢互補,保證園林景觀的生機勃勃,更好地展現生態美。值得注意的是,園林植物的配置方式往往可以劃分為點植和叢植兩大類別。所謂的點植,主要就是指在植物配置方面只有幾棵花木適合擺在廳堂前面,用來進行房屋環境的點綴,在擺放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應該選擇大小不一的花木,切忌同等大小的平衡擺放,這樣會破壞美感;所謂的叢植,主要是指棵數較多的花木,在擺放的時候應該根據大環境的情況進行綜合考量,切忌將其根據三角形或四邊形的樣式整齊擺放,而要突出其生態美感。
1.3在水景設計中應用生態美思想
水景設計是現階段園林植物的一個靈魂式的、核心的要素,對于體現園林整體設計的生機和活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很好地賦予園林設計以生命力,是決定園林設計成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園林設計師在進行水景景觀設計的時候,首先應考慮園林景觀的整體情況和設計風格,注意水景景觀的選擇和布置,要與整體園林景觀相協調。同時,在選擇水景景觀時還應該更多地考慮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氣候因素,保證水景設計的正常運行。例如,現在我國有很多城市存在著嚴重缺水的情況,因此,相關人員在該地區進行園林水景景觀設計的時候,就應該注意到這些問題,盡量減少在該地進行水景景觀設計,而且應該選擇那些防風、防塵性較好的水景景觀,以便于其長期的存在和發展。在相對較為安靜的園林設計中,水景景觀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在園林設計中營造出一種安靜、閑適、優美的意境,是為了更好地陶冶情操。而在一些比較熱鬧、人流量較大的園林設計中,設計師在進行水景景觀選擇的時候,應該注意樣式的新穎和多樣化,要能夠更好地調動游客的情緒,營造一種熱烈的氛圍。除了上述內容,園林設計師在進行水景景觀設計的時候,還應該考慮到與園林景觀的整體建筑類型相符,注意到其遠觀效果,在突出該地自然特色的情況下,重點進行不同水景景觀的設置。在進行水生植物種植的時候,應該根據不同水生植物的特性進行深水、中水和淺水等配置,保證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長。
篇12
富營養化會影響到水體水質,造成水體透明度降低,陽光難以穿透水層,從而影響水中植物的生長,造成平衡的生境被打破。同時,因為水體富營養化,水體表面生長著以藍藻、綠藻從而形成一層"綠色浮渣",其堆積分解常常發散臭味,嚴重影響景觀水體的觀感和人們的參與性。大大降低水體在園林景觀環境中的重要美學價值。
3水體富營養化的防治措施
依據水富營養化形成機理,防治水體營養化的根本性措施是減少水體的營養物質的存留量,控制主要污染物-藻類、臭味、及其他有機物的生成。景觀水貴在人的參與性較高,為了防止不必要的安全隱患,一般不適合采取化學藥劑的防治措施,因此生態的設計方法顯得尤其重要。應結合園林水生植物的設計打造湖區濕地生態系統,增強自凈能力,豐富公園植物群落和生態的多樣性,充分發揮自然界水體的自潔自凈能力。
(1)以建設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的生態型水景景觀的原則出發,打造近自然水系的原始生境,遵循自然法則,不搞水泥護堤襯底,不割裂原有生態延續性。保持河道自然狀態,以林、草地等緩坡入水取代硬質堤岸,從而恢復水岸的生態環境,增強自凈能力。
(2)不同區域水體的設計深度不同,深水區水生植物的可選擇性大大降低,通過建設人工生態池、生態浮床,增加水生植被面積構建生態水景系統提高水域調蓄能力,補償濕地面積維持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生物多樣性,達到構筑自然型水景觀空間的目的。生態浮床技術大大增加了水生植被在深水區的多樣性、可選擇性,成片的生態浮床為水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增加了水域的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連續性。
(3)增加水生植物栽植,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結合景觀再布設,在水面上種植具有觀賞和經濟價值的浮水植物,在岸邊以水生花卉為主種植挺水植物,除改善水質外,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也可為野生動物和昆蟲提供棲居地。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結合景觀再布置,創建和諧水生生態。
(4)加強水體的自潔自凈的同時,應注重水體交換和補給,增加水體流動有助于對藻類過度繁殖的控制。通過人工噴水、跌水水景的打造,利用人工增氧噴泉來增強水體的流動性,提升水體自身循環效率,將止水變成活水。同時水景噴泉、跌水亦可以豐富景觀建成效果。當有合適水源時可引入,對景觀水系內的富營養物質起到稀釋作用,并通過溢流帶出氮、磷物質以及藻類。根據景觀水體的變動水量,根據不同季節制定制定合理的補水周期和水量,確保水體內富營養物質的總量平衡。景觀水體變動水量(V)=降水量(V1)-蒸發量(V2)-滲漏水量(V3)+地表徑流水量(V4)-泄洪水量(V5)-綠化澆灌用水量(V6)+補水量(V7)
(5)當水體內的藻類過度繁殖,生態自潔自凈體系尚未建成對藻類不能形成有效制約時,應根據項目建成初期的水質保持情況,必要時在水體范圍內適當布置超聲殺藻設備,輔助殺滅過量繁殖的藻類,從而保持良好水質。
(6)生態擋墻的應用為陡坡入水堤岸的生態建設成為可能。擋墻俗稱護坡,傳統的護坡主要有漿砌或干砌塊石護坡、現澆混凝土護坡、預制混凝土塊體護坡等,雖然有著良好的結構性能和低廉的工程投資,但是他割裂了近岸水生及兩棲動植物的溝通,將水系生態孤立開來,隨著生態園林建設的研究深入,這種傳統的建設手法越來越不被推崇。生態擋墻將生態砌塊、加筋材料、生態修復技術進行優化組合,使擋土墻形成自擋土、自排水、自反濾、自卡鎖、自定位、整體聯鎖的柔性干砌結構,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氣、消能、保土、栽植等作用,在水系生態建設層面被認為是真正“有生命會呼吸”的擋土墻系統。生態擋墻技術的應用使得近岸水系的生態化設計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生態擋墻目前以自嵌式擋墻系統具備較為完整的結構設計理論,具有加筋土體和傳統擋墻的優點,具備應用推廣的可能。
4生態型生境系統后期維護
為保持景觀水系的水面的清潔。日常性維護主要由人員巡視完成,主要工作為保證雜物、樹葉等清理和打撈,割除濕地內、岸邊的入侵性野草等,維持挺水植物、濕地植物的基本景觀,避免或外來性植物影響水生植物的生長。水生植物的維護是原位修復所栽種的水生植物,改善整體景觀效果。對枯死的水生植物應及時實施更新補種,確保群落結構的穩定。對區域面積較大的景觀湖水質凈化工作宜結合放養濾食性魚類和底棲動物并確保生物鏈的結構穩定。
篇13
節約型園林綠化不是減少園林綠化投入,也不是簡單的降低綠化檔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態優先的原則,從資源集約利用、技術進步、規劃設計和改善管理入手,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綠地的綜合生態效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倡導生態節約型綠化體系
按照生態優先的理念,以喬木為主,科學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樣性,營造節約型園林。
(1)以喬木為主,科學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綠化以喬木為主的原則,按喬、灌、藤、草多層結構和科學搭配的方法開展城市綠地建設,不僅提高了植物群落結構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應用,減少綠地養護費用。在園林綠化建設和維護過程中,要進一步轉變機制,通過引入作業社會化和市場競爭,采取招標投標、工程質量監督、信用體系監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養護質量,降低建設和維護成本。
2科學制定園林綠化設計,構建節約型綠化體系
(1)在綠化設計中,樹立節約型綠化設計理念,大力倡導“以植物為主體,水土為要素”的園林設計思想。倡導綠地建設向自然生態轉型,堅持“適地適樹”、“以鄉土樹種為主”、“物種多樣性”原則。根據本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特點,使用成本低、適應性強、本地特色鮮明的鄉土樹種,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營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
(2)在種植設計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結構進行合理配置,增加喬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擴大綠地復層結構比例,充分發揮綠地的最大生態效益。試驗表明,喬灌木的耗水量遠低于草坪,而生態效益卻比草坪高得多,10m2樹木產生的生態效益與50m2生長良好的草坪相當。大量應用耐旱植物,不僅能節約大量水分,還能營造獨特的景觀。
(3)采用地面透氣透水性鋪裝,減少水資源浪費。
3努力降低成本,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綠化體系
當今社會,水資源緊缺,能源供應緊張,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水資源和能源,是推進節約型綠化的必然選擇。通過在園林綠化中開發、應用和推廣節水、節地、節能和節材技術,以技術進步促進園林綠化的節約。
(1)大力推廣節水型灌溉方式。在達到澆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澆灌方式也是決定綠化工程能否節水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園林事業對城市水資源的消耗,就必須大力推廣節水型灌溉方式。可采用噴灌、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進行植物灌溉,這樣既可節約用水,還能節省勞力,工效較高。據統計噴灌比地面灌溉可節省水約30%~50%,滴灌比噴灌可省水約40%,可節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復雜、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發損失小,不影響地面景觀,同時,還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是園林綠化中極具發展潛力的灌溉技術。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廢水利用率。利用處理過的生活污水進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還可根據生活污水中有機質含量高,在冬、春2季選定取水時間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對土壤瘠薄的綠地實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長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
(3)大力推廣環保項目的建設,對植物的死干、枯枝、落葉、樹皮等再回收處理,可作為園林綠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潛力,實現單位土地面積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體綠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種攀援和爬墻植物,將能夠綠化的各類墻體、天橋、屋頂和橋墩綠化起來,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綠量和綠視率。
(5)在綠化樹種選擇上,加大地方樹種的運用,綠化植物主要來自苗圃的生產苗木,推廣耐干旱植物種類。
(6)提倡在城市綠化用地中推廣使用節能照明設施。
4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