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音樂基礎知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學習并掌握音樂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節奏、節拍、旋律、調式、和聲等)、常見結構、體裁形式、風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識譜、編創等基礎知識。
撰稿:楊陽王滔
本期責任編輯:丁淑蘭
篇2
音樂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好地理解音樂,從而達到喜愛音樂。目前,許多教師順應潮流,把牧童笛、口琴、打擊樂及國外的“先進”教學法引進了課堂,改變了以往純教唱的傳統模式,課堂顯得十分活躍,學生也蠻有興趣。但是稍微留意一下,深入到學生中間去就清楚了,在有的學校,教師只圖課堂熱鬧,花色品種俱全,而忽視了音樂基礎知識的訓練及發展能力。
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可說是從小學至大學“四世同堂”。一些教師被“一齊唱、一齊奏”的現象所蒙蔽,全班都會唱歌奏樂,教學質量也就提高了。實際上是學生模仿能力、聽覺、記憶能力的種種表現。深究其因,這僅是學生的一種“自我完善”,嚴格說來,許多學生通過電視、廣播、錄音等傳播媒體聽來的音樂比課堂上學的多,因此,這并非是學生真正地掌握了識譜、音準及其它音樂基礎知識的結果。
我們發展學生音樂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要把音樂作為他們未來的職業,那是專門學校的任務。我們的任務是:全面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形成對藝術的才能。《大綱》指出:“音樂知識和技能訓練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獨立識譜能力。發展聽覺和記憶力、想象力,獲得音樂表現手段和有關音樂語言的基本知識,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感受音樂”。
托爾斯泰說得好:“要想學生學的好,就要使他熱心學習。”就是交給學生一把開啟音樂知識之門的鑰匙,去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系統性、延續性的有效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動手用腦的創造能力和習慣,這種獨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個性,將對其它學科知識的縱深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通過加強音樂基礎知識的延續性教學,應有以下收獲:
一、解決學生變聲期的困擾
學生進入初中階段,特別是進入初二年級(由于生理的正常現象),認為自己的嗓音很難聽,還學什么音樂,因此,容易產生出“逆反心理”的淡漠情緒。在這個階段,運用對音樂基礎知識延續性的趣味教學,通過聽音練習、改錯練習、改編曲調、背寫等學習過程,再配以適當的器樂、打擊樂的活動內容,必然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出主動學習音樂的欲望。
二、可以大面積地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和音準問題
這兩個問題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教學中的“老大難”。有些教師認為初中教學主要解決音準問題,有的則認為是解決識譜問題。筆者認為,兩個問題的解決在于自然狀態下的延續性教學,學生知識的積累,應該是延續性、系統化的必然結果。
三、打通欣賞音樂作品的要道
在欣賞音樂作品中,熟悉、背記音樂主題和利用樂譜輔助欣賞。學生可利用掌握了的基礎知識,作為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工具,進一步理解作品的真正內涵: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情感所反映的生活現實,理解了它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真諦。
四、增長學生學習器樂的愿望
學生在掌握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能夠盡快地掌握對器樂的操作技能,豐富擴大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并進一步鞏固和理解音樂基礎知識在表現音樂、感受音樂的實際價值,發展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
五、用音樂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
通過做不同節拍的曲調練習,改編曲調的練習,使學生能夠創造性的體驗其情感,創造性地進行聯想與想象,再用動作、語言、文字、繪畫等方式表達出來,這類創造性的練習對發展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此類練習活動,可貫穿于歌唱、器樂、欣賞教學之中,與它們緊密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便于學生對人的情感與音樂表現手段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思考。
六、引發學生自身的運動體驗
通過對節拍形態、旋律形態、曲式形態、調式風格特征的理解,可引發出學生體態表現的欲望,也只有在學生自己已掌握知識的經驗中引發出來的體態表現,才可能容易使學生傾注熱情的、最自然的和最有效的音樂概念的形成。
普通學校的音樂基礎知識延續性教學,雖屬理性與技能性內容,但畢竟是藝術教育中的理性與技能性成份,應該在藝術性的統帥之下進行,既不能象學數理化那樣偏重于概念,邏輯、計算,也不能象工匠授徒那樣“重技輕藝”,搞成機械性的操作,也不能似語文教學一般過分倚重于語言文字的闡發,而是必須著重于藝術性的特征。
在音樂基礎知識延續性教學的過程中,要基于“知識結構”、“智能結構”、“個性特征”這三方面來進行探索。
知識結構:要求在教學中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在節奏、音高、力度、音色、曲式等方面的知識得以深化,提高音樂表現意識;培養參與音樂實踐的愿望;培養正確的音樂審美情趣。
篇3
如何更好的搞好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工作,是音樂教育工作者關心的一個大問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變靜為動,突出音樂的形象流動性
將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技巧相結合,突出音樂的音響性、流動感,立體化的感知學習內容。
(一)關于基本大調音階。
1234567 這是學生們一提到音樂首先會想到的一組音階。但是各音間準確的音高半音關系往往被忽略。我在教學中,首先利用鍵盤掛圖讓學生清晰地看到黑白鍵的聯系與區別,全音半音的位置關系,建立起大調各音間“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音高關系。然后老師用鋼琴彈奏音階,學生聽辨音高關系的變化規律,隨琴輕輕哼唱。最后,輔以“柯爾文手勢”來表演音階,讓學生們邊用手勢表演,邊隨琴練唱音階。
(二)關于基本音符和拍子。
基本音符和常用拍子是識譜、學習旋律的必備知識,單純的認音符學拍子是沒有音樂的感染力的,只有將它們融進具體的音樂作品中,才會富有音樂的靈動性、生命力。
如:學習 拍子的歌曲《少年之歌》,教學中可安排這樣幾個環節:
1.學生聽辨歌曲的節拍特點、鼓點規律。
2.通過“咚噠咚噠”的鼓點,找到“強弱強弱”的二拍子變化規律。
3.近一步理解 拍號含義: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二拍。
4.隨音樂劃拍,體會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時值對比變化。
5.邊劃拍邊演唱,感受這首 拍歌曲進行曲風格的節拍特點。
二、以點帶面,把握音樂的整體完整性
在音樂基礎知識的教學中,結合作品,找到很典型的知識點,然后著重從這一點切入 ,讓學生逐步理解掌握,層層推進,從而更好的更完整的把握音樂作品。
《伏爾加船夫曲》是一首流傳很廣的俄羅斯民歌。男低音獨唱,用低沉渾厚憂郁的音色,表現了俄羅斯船夫邁著沉重的步伐拉纖,艱辛勞作的場面。在這首歌曲的欣賞教學中,我注重用識別、體會力度記號來展開歌曲的教學。
三、傾聽感受,提升音樂的表現與創造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必須依賴于聽覺。將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多變化手段和方法,緊密的圍繞著傾聽和感受來展開音樂教學活動,才能更好的適應音樂藝術的規律。
(一)“聽譜”教學。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重視“聽”音樂,一般以聽為主,以看為輔,比如傳統的“識譜”教學,在我的課堂教學中被稱為“聽譜”教學。我從初中一年級開始一直堅持聽譜教學,即學會唱歌后,再教學生聽唱曲譜、背唱曲譜,結果一年多下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許多學生能背唱好幾首曲譜。慢慢地,他們也熟悉了音符的唱名,并能把唱名與音高很好地聯系起來,而且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節奏也并不需要教師刻意去強加給他們,他們學會歌曲后再聽唱曲譜,自然很快便把握曲譜的節奏了。
(二)節奏模仿與創編。
學習基本節奏時,為加強學生的興趣性,培養他們的節奏感,我讓學生去傾聽去尋找生活中的聲音節奏。如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音,可以引出××;我們大家所熟悉的敲門的聲響 ×××;維族手鼓的典型節奏常常是 ××× ;還有較難掌握的×××,可結合流行歌曲“花兒樂隊”演唱的《嘻唰唰》,歌名在念時就是這個節奏;反之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就像母雞的叫聲×××。 這樣的教學方式,每個學生都非常感興趣,很快就掌握了這幾種節奏。在學生熟悉了基本的一些節奏型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節奏創編,節奏問答,律動表演等。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深化了教學內容。
四、參與實踐,開拓音樂的廣闊空間
(一)開展器樂教學。
將樂器引進課堂是強化音樂基礎知識教學的最佳實踐活動。我校在初中二年級每個教學班開設了口琴課。學生們學習口琴演奏的過程中,對所學的音樂基礎知識有一個主動地延伸,只有準確的讀譜,把握好旋律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才會提高他們的器樂演奏水平,提升學生們的音樂表現力。
(二)利用現代信息傳媒。
“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提高素質”是我們的教育方向。正如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所說:“為了了解藝術作品,需要有崇高的愛并理解和聲、旋律、節奏、聲部進行、音色和細微色彩作用。”在音樂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抓住音樂教學的專業藝術特色,嘗試多范圍多角度的教學思路,多應用形象化、直觀化、立體化等生動的教學方法,充分運用講、聽、說、練、演、編等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在音樂教育的愉悅中,獲得更高境界的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朱名燕.M音樂教學實施指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7.
篇4
二、鋼琴教學中音樂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一)樂理基礎知識是鋼琴教學的基礎
任何學科的基礎知識都是入門階段必須掌握的,作為鋼琴教學更是如此,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學習的鋼琴的出發點在美輪美奐的鋼琴彈奏給予人的震撼,通俗的講,就是鋼琴曲非常動聽使得愛好者想進一步學習。鋼琴教學是一件系統性的事情,每位鋼琴教師甚至鋼琴家都是通過無數次的重復練習,才能達到今天成績,對于初學者更是如此,如果想要在短期內迅速提升自己的彈奏能力,顯然是無法實現的。進行鋼琴的教學首先是需要給學生進行系統性的樂理知識學習,這是最基本的,對坐姿的糾正和琴譜的識別應該是基礎知識中最簡單的部分,同時也是做容易被忽略的環節。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從琴譜到高音譜表,然后對中音與次中音進行熟悉,把這寫基礎樂理進行系統學習才能為今后的鋼琴課程打好扎實的基礎。
(二)對鋼琴歷史的學習,培養音樂情懷
作為“樂器之王”,鋼琴在音樂家心里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從古鋼琴到現在鋼琴,鋼琴的演變其實也是人類文化進步的體現。在古代的歐洲,古鋼琴在那時的歐洲大陸非常流行,以巴赫為代表的鋼琴大師創造出了不少優秀作品,纖巧的音色是這類鋼琴曲的主要特色,也帶給音樂家們進行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樂器的概念。現代鋼琴逐漸出現并逐漸取代了古鋼琴,現代鋼琴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能帶來明顯的力度變化,這種變化對于當時社會大眾的音樂需求不謀而合,也能夠體現出那個年代的時代特色,深受大眾歡迎。
(三)剖析與解讀名家作品有助于完善知識體系
上文提到過,優秀的鋼琴曲都會后人以各種形式模仿,并會結合不同的音樂類型進行再創造,形成一種新的視聽感官。在鋼琴的教學中,這種試聽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內容,同時試聽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更好的加深對鋼琴基礎知識的在運用,也從側面印證了學習基礎知識對于創造曲譜的重要性。另外,剖析名曲也是一種深入學習的重要途徑,對于提高鋼琴學習的積極性很有幫助。剖析作品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理解鋼琴曲透露出來的作者情感和意圖。任何鋼琴曲的創造對于作者而言都會帶來一定的感彩,這也是一切藝術形式的通用法則,在聽之前,引導學生去翻閱有關作者那個年代的社會現狀以及作者的經歷,這樣能夠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創造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意圖[2]。在多聽的前提下,嘗試去解讀作者的運用的技巧、風格、和聲等等。結合自己掌握的演奏技巧,充分對比,對技巧進行修正。
(四)掌握基本的鋼琴保養知識,減少損壞
其實音樂基礎知識中,對硬件的保養也是值得注意的問題之一,而在目前的鋼琴教學中,人們對于鋼琴保養問題大多沒有認真研究,而只是把自身當作使用者。其實鋼琴的保養與彈奏出來的效果有緊密的聯系,所以平時我們再聯系的時候,要注意對一些關鍵部件的檢查,以免硬件帶來的聲音的失真。鋼琴由于特殊的結構,在擺放的時候要注意選擇通風條件較好的地方,以免對鋼琴造成損壞,因為通風的條件會引起溫度與濕度上的變化,從而導致琴鍵與內部部件的損害。其次,鋼琴外殼大多以木質結構為主,所以在擺放時還需注意不要與熱源過于靠近,引起木質結構的產生物理變化。另外,保持定期清潔鋼琴的良好習慣,在清潔的時候用軟毛刷掃除附著在鋼琴上的灰塵,以免長期附著對音色的影響。
(五)曲式與和聲知識對于彈奏技巧的提升很有幫助
經過一些入門嘗試的學習,接下來進入到就是一些有關彈奏技巧方面的運用,其中曲式和和聲其中最為重要的兩點。曲式,就是對作品表現手法的研究,任何鋼琴作品都有自己的曲式,而對于曲式的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結構,提高對作品整體的把控力,同時也能加強對樂曲結構進行深層次的了解。而和聲的聯系會貫穿整個鋼琴學習的始終,優美的旋律少不了和聲的加入,對于加強對和聲的學習和解構,能夠豐富學生對鋼琴文化的理解,并創造出更加悅耳動聽的曲譜。
三、結束語
音樂基礎知識是鋼琴教學的基礎環節,是每位學習者都應該認真研究的,而目前在鋼琴教學當中,市場會忽略對基礎知識的介紹,而只是對一些彈奏技巧的傳授,這對于初學者而言,會對枯燥的學習過程產生厭煩學習,其實,音樂基礎知識其實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對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及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大有幫助,所有在鋼琴教學中需要加大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傳授。
作者:楊萬春 單位: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
篇5
(一)教師的理念跟不上。教師的理念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實現。大部分音樂教師都認為音樂理論基礎知識非常重要,但在教學過程中卻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種是過度重視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把大量的時間放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還有一些教師看到音樂知識的教學收效甚微,干脆繞道而行,課堂上很少涉及音樂理論基礎知識。
(二)學生不夠重視。音樂課本上的歌曲形式多樣,學生喜愛演唱,甚至還能背唱,可是一旦涉及哪怕是簡單的音樂知識,就會出現很難掌握的情況。這節課學了下節課忘,這學期學了下學期忘。另外,音樂課時的限制、學校的配合、家長的支持等因素也會對音樂教學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教師和學生這對教學共同體方面的原因。
二、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應積?O引導。作為課堂的主導者,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課程價值觀,只有教師本身的理念符合課程標準,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其次教師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重視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
(二)應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中心。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1]小學音樂課程的性質使得學生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興趣成了學生學習音樂的唯一動力,因此音樂課堂應緊緊以學生的興趣為中心,注重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興趣。
(三)注重結合學生的音樂聽覺進行教學。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各種音樂理論基礎知識是作為音樂的書面表述,如果光講解音樂知識而不結合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進行培養,會讓學生覺得很抽象,不太好理解,從而降低學習的興趣。
(四)利用有效激勵評價措施。斯金納指出:“凡是使反應概率增加,或維持某種反應水平的任何刺激物都可以是強化物。認為人的某種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先前的這種學習行為因強化與刺激而建立起來的穩固關系,強化可以使人在學習中增強某種反應。”[2]對于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要適時地給予評價,以包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不要一味地指責或批評,而應取代以鼓勵或激勵的話語,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各種行為。
三、教學途徑
音樂理論知識的重點是樂譜的識記。義務教育小學音樂新課標中指明“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于進行音樂表演和創造等教學活動,識譜要與演唱、演奏、創造、鑒賞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要以生動的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3]
(一)融入演唱教學領域。歌曲的演唱對音高、節奏、速度、力度等的要求較高,也是對這些音樂元素進行融入的最佳途徑之一。對于學生喜愛、樂句分明、旋律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教師可在學生熟悉歌曲之后,再進行樂譜的教唱,這樣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音高。
(二)融入器樂演奏教學領域。在器樂演奏教學中,教師可先將要演奏的樂曲讓學生視唱,視唱時對節奏的要求嚴格一些,這樣全班合奏就會更加統一。音高是教學的難點,器樂演奏教學可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點。學生多次演奏同一旋律,頭腦中會對這一旋律形成固定音高,這時再讓學生視唱樂譜,會比演奏前唱得更加準確。
(三)融入欣賞教學領域。欣賞教學是學習速度、力度、音樂風格、音樂情感、曲式結構等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風格的樂曲或歌曲的欣賞,感受到不同的速度、力度、織體等帶來的不同音樂風格、音樂情感,啟發學生在創造活動中運用相應的音樂要素。
篇6
二、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體系再構架的目標
針對目前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體系再構架應遵循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以全面提高學生音樂理論素養為根本,以先進教學理念貫徹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創新,以“導學式”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含金量”,保證課程教學質量。重點圍繞“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創新構建教學模式、整合優化教學內容、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其基本構想是“基礎知識自學、重點內容精講、難點問題導研、關聯知識拓展”的全過程導學式多元化教學模式。其中,全過程主要是指學生全過程的參與教學,以及全過程的教學考評。導學式主要是指以學生為主體,本著“先學后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的思想,重點解決“教會學生學什么、如何學”的問題,采取“自主預習―教師精點―自主測評―學習反思”的方法進行。多元化主要是采取“教師講授+專題研討+大作業+教學視頻”相結合。最終實現教師教學理念先進、師德師功過硬、教學方法靈活、整體素質較高;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基礎知識扎實、參與教學主動、問題意識強烈;課程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手段先進、教學效率較高。
三、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體系再構架的要點
綜合類院校的音樂教育應根據自身優勢整合資源,明晰定位,以突顯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的存在價值,謀求長遠的發展空間。
(一)著眼課堂教學“含金量”,全面提升教師素質
課堂教學的“含金量”與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知識存儲量息息相關,也與教師的教學內容整合與傳授藝術密不可分。教師只有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并千方百計地使自己滿腹經綸,才能使學生收獲良多。為此,全面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是確保課堂教學含金量的關鍵。一是教?W組在要求每名教師結合自身教學任務制訂讀書計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教學研討日”組織教育教學理論和課程相關理論的學習,廣泛開展讀書交流研討活動,實現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樹立和理論素養的全面提高相融合。二是采取“課前集體準備、課后集體反思”的方式,在學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基礎上,每名教師必須落實教學日志制度,做到“節節有反思、課課有提高”,并充分汲取他人經驗做法,及時糾正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三是落實“相互聽課、集中講評”制度,就是在整個教學課程中,教學組內相關成員應隨堂聽課,以有效補充自身的不足和及時發現其他教師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實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構建導學式教學模式,強化學生主體地位
根據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以及音樂基礎理論課程自身特點,為切實達成“知識、素質、能力”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構建“導學式”教學模式,也就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是組織教師集體研討,并編寫課程教學“導學案”,明確各專題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難點、拓展延伸”等內容,并于課前發放到每名學生手中,使學生明確每節課“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按照“自主預習、教師精點、自主測評、學習反思”的方式,鞏固強化學生學習效果。二是課堂教學組織本著“精講、講精”的原則,采取“理論提示―研討交流―教師點評”的思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三是針對教材內容易讀懂的現實,課程基本知識體系的掌握采取“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答疑為輔”的方式,即教材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均由學生自己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并以作業的形式呈現,以保證有限課堂教學時間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打破傳統學科體系,整合優化學科內容
學科體系的構建應本著“寬口徑、挖深井”的思想,在教材選用、內容設置上既要讓學生“吃得飽”,又要讓學生“吃得好”。為此,我們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打破學科體系,整合優化學科內容。一是整合音樂基礎理論學科課程。著眼解決學科課程整合不夠,教學重點不突出的問題,加強對新時期音樂理論出現的新變化、新特點的研究探討,搞好理論與技能課程的融合、結合。為此,因根據綜合類院校的音樂教育教學特點,合理安排每一學期所開設的課程,打破以往教學課程按照教材體系的“平推”的模式,深入拓展全新的課程形式。在設置課程時,要著重關注提升課程設置的彈性和自由度,盡量整合基礎理論課程和基本技能課程,使學生在學習時能達到理論學習與技能練習相互貫通,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各類課程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二是優化音樂基礎理論教學內容。根據中西音樂技術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文化體系的不同,以新變化、新觀點為牽引,優化教學內容。通過進一步充實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基礎理論的研究成果,增加中國傳統樂學、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中國傳統音樂形態學、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形態學知識等內容,豐富音樂教學資源。與此同時,借鑒西方現代音樂理論的研究成果,如先鋒―點描派、現代十二音序列技法、不確定性音樂、機遇音樂和偶然音樂、電子音樂以及現代音樂的記譜法和聲功能網的相關知識等,以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方案目標。
(四)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篇7
目前來說,我國信息化的發展完全是在工業化進程以及城市化進行都沒有完成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同時也是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發展過渡的過程中尋找發展道路的,在起步階段,我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屬于嚴重的不均衡,同時國內以及國際信息的鴻溝非常的嚴重,再加上經濟體制正處于一個大轉型的階段,所以綜合以上的因素,使得我們現在的電信經濟發展呈現了一種非常特殊的發展趨勢。正是由于多方面的特殊因素,電信行業在我國的發展必然要走一條特殊的道路,我們國家對于電信經濟在我國的發展提出的思路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同時又以工業化發展促進信息化的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電信經濟發展道路。但是這就又出現了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這個發展前景如何實現?即使是在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當前互聯網深入發展背景下電信行業的發展問題仍是值得深入考慮的重要課題,不成熟的實踐最終產生的只能是完全不成熟的結果。
和發達國家進行比較,電信經濟在我國的發展有著特殊的環境因素,那電信行業的一個因素作為對比,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電話普及率超過20%的時候,人均的GDP是在1500美元以上的,但是我們國家電話普及率在超過50%的時候,人均GDP才剛剛達到1500美元。所以目前來說,我國的人均GDP僅僅是世界人均GDP平均水平的30%,電話普及了剛剛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們的差距和發展特殊趨勢,同時也說明了電信行業在我國的發展還是有很大的前景的。
2、中國電信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2.1基本障礙
目前我國電信經濟發展的基本障礙是社會通信需求方面呈現的嚴重不足現象。到2006年,我國最終的消費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已經從上個世紀的60%左右逐漸的下降到了50%左右,比重下降了10個百分點,這項數據可以說是世界最低的,我國人民的消費壓抑已經逐漸的接近了極端,通信行業的消費永遠是國民總體消費中的一部分,所以這就成了一個最基本制約因素。
2.2城鄉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制約
首先應該看到的是城鄉二元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中呈現的嚴重不平衡,這已經成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信息化進程發展協調的基礎是逐步的培育并提高城縣居民的信息消費能力,目前來說,人們對于數字鴻溝的反應通常都會牽扯到信息產業特別是電信行業以及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所以這就忽略了欠發達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如果從行業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就會容易產生片面性,如果某個角度來看的話,信息化的發展進程黃總,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新信息時代必然會打破舊的經濟束縛,同時也會消除發達國家以及地區在就經濟體制中所占的資本以及發展體制中的優勢。
2.3第三產業發展的制約
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比較低,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增長速度一直以來都是低于第二產業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小于40%的,這就可以看出電信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低的,所以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后已經成為阻礙電信經濟在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2.4城市化發展滯后的制約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國家中城市化指標低于工業化指標的唯一國家,對于電信行業來說,城市化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最基本的原因,人口流動嚴重不足,出現停滯現象,所以也就成為了制約電信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3、未來我國電信經濟發展方向
3.1加快當前電信業務發展
對于電信行業的發展,我國必須盡快實施切實可行的措施,盡快的發展并解決各項電信業務,尤其是新業務的服務質量問題,盡可能的提高傳統業務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將業務搞上去,做好業務轉型工作的同時繼續的鞏固支柱型的話音業務,深度的挖掘消費者的信息并開展有強烈針對性的營銷,逐步的建立電信行業的經營分析系統,同時逐步的開展精確化的管理分析工作。
3.2逐步開拓農村電話市場
首先必須盡快擴大農村電話信息網的覆蓋面積,挖掘農村市場提高電信行業在農村市場的占有率,從廣大的農村市場入手形成巨大的優勢。
3.3重點發展寬帶以及增值服務
寬帶業務是目前電信經濟發展的主要增值點,同時也是未來行業業務轉型的重要方向,近些年來市場對于寬帶業務的需求逐步的增長,同時需求取向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電信行業應該一方面把握接入終端,使之更加多元化以及簡單化,另一方面注重內容服務,使之更加豐富。
3.4系統集成業務的拓展
系統集成業務是業務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對于電信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一些比較大的電信運營商已經逐步的進入這個市場,系統集成業務的主要目標群體是行業應用、大客戶以及商業集團等,所以電信行業就需要根據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把握好這個業務的發展以及市場。
3.5逐步加強電信行業品牌建設
中國市場上,電信行業品牌整體體系中企業的品牌還是比較好的,但是產品的品牌以及客戶等品牌都是需要深入加強的,市場的開發也由于這個問題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品牌確立的前提是要對市場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并且對于產品、企業業務以及客戶都要進行精確的研究分析。我國電信行業應該提出一個能夠真正加強品牌工作、做好產品品牌、客戶品牌以及業務品牌同時又能夠讓客戶真正接受的業務。電信行業還要抓好品牌建設,提高營銷工作的效率。
3.6實施智能光纖網絡管理
當前應該實施智能的光纖網絡管理體制,以迎接全光接入時代的到來,在電信行業向光纖接入演變的背景下,應該將線纜的部署、維護工作、故障定位以及故障排除都進行質的提升,逐步的實現全面智能的光纖網絡智能化管理。
3.7構建以數據為中心的電信網絡
未來電信行業應該基于云計算的網絡基礎設施,全面實現網絡數據的大集中,逐步的構建以信息數據為中心的現代化網絡。目前網絡信息數據替代語言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內容,這個重大的轉變也就驅使著網絡數據中心逐步的替代語言交換,也將會成為電信網路的中心,這就使得扁平化這個信息網絡發展的永恒主題有了新的發展意義。基于現代化發展中云計算所帶來的虛擬化分布式儲存方式以及并行計算方式等全新的技術,Exabyte的計算以及相應的存儲能力的以及全面構建已經逐漸的成為了可能。而另一方面基于現代云計算的網絡基礎設施,是全面實現網絡數據的大集中以及構件以數據中心為中心的現代信息化網絡的基礎。
4.結論
對于中國來說,電信行業的發展才剛剛起步,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為迎接全新電信經濟而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參考文獻:
[1]曹楨楨.中國電信運營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解析[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2]劉躍,惠美寧.電信業區域競爭力孰強孰弱?[J]中國電信業;2011年09期
篇8
《音樂作品之魂――節奏》選自樂理教材第三章《節奏節拍》,繼《音高》學習之后,為接下來的音值組合法奠定基礎。
形成音樂旋律有兩大最基本的要素,一為音高,二為節奏,前一章已經學過了音高,本節開始對《節奏》進行學習。
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目標:掌握何為節奏以及在音樂中的地位及作用,并能熟練認知;2.能力目標:通過欣賞一系列作品感悟節奏在音樂中如何表現音樂風格;3.情感目標:通過實踐得出結論,即使沒有旋律,節奏也能創造音樂作品。
基于以上分析,本課做如下安排:
一、導入新課
相信大家有這樣的感受,我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常常會被美妙的樂音所折服,從而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中不能自拔,甚至會把音樂的美歸于旋律的婉轉曲折。而很多的詩句也是對旋律情有獨鐘,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而旋律是否動聽則成為很多人評價音樂作品的標準。
欣賞舞蹈《千手觀音》的畫面。
思考:1.這是什么舞蹈?
2.生活在無聲世界的他們是怎么進行表演的?
(請同學回答,并進行總結)
師: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學生回答)是的,這是舞蹈《千手觀音》,這個舞蹈是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舞蹈演員演出的,這個舞蹈的問世曾經引起全國乃至世界的轟動,而主要演員邰麗華也成為了2005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那么生活在無聲世界的殘疾人,他們在表演的時候是不可能通過音樂的旋律來完成的,所以他們能借助的只有節奏,通過手語老師的一招一式傳達出音樂的節奏,演員便在手語的節奏中擺出優美的舞姿,將這樣一個舞蹈演繹得近乎完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節奏那特有的魅力。
二、講授新課
(一)生活中的節奏
雖然節奏已成為音樂的專用詞,可實際上生活中節奏比音樂中節奏要豐富的多,下面請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熟悉的節奏?(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如叫賣聲,動物的某些特殊的節奏,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節奏)
師:大家說得很好,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充滿著節奏,只是我們疏于觀察罷了,當我們開始注意它并加以總結的時候卻發現它時那么豐富多彩。而音樂中的節奏恰恰就是從生活中的節奏中提煉出來的,經過藝術加工而形成的。也就是我們說得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們把剛才大家提到的節奏做一個總結,請看屏幕
這是我們在生活熟知的,在音樂中也是常用的,我們把這些節奏訓練一下,請大家劃拍訓練。
聽音樂辨析:下面請大家聽幾段音樂作品的片斷,然后從上面的節奏中找出運用的是哪種節奏(播放作品片斷):
1.賽馬:運用的是馬蹄聲的節奏,形容賽馬場面的歡騰。
2.小奏鳴曲:運用的是知了的節奏,輕巧而柔和。
3.義勇軍進行曲:運用的是三連音的節奏,堅定而鏗鏘有力。
4.時鐘交響曲:運用的是鐘表的嘀嗒聲,時間的流逝和短暫。
5.命運交響曲:運用敲門聲的節奏,作者和命運之間斗爭。
(二)音樂中的節奏
1.來源:現實生活,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經過藝術加工而形成的。
2.定義:音樂中音的長短及組織結構。
3.地位:音樂作品的骨骼,是旋律不可缺少的支柱。(音樂作品的形成一定有節奏的存在,而旋律要想表現音樂作品必須和節奏相結合)
4.作用:音樂是美好的,音樂是神奇的,一首動人心扉的音樂,能喚起人們甜蜜的回憶,能奇跡般地給人以生活的勇氣和奮進的力量。而人們常常把節奏比作是音樂的脈搏,也就是說,節奏是音樂的生命。
(三)作品的賞析
下面我們通過幾部音樂作品來感受一下節奏如何表現音樂形象的。
1.進行曲
(1)師:在你們的印象里什么是進行曲?(此處可舉《四小天鵝》做比較)(學生討論)強弱交替出現,速度為步行的節奏為步伐節奏;用步法節奏寫的作品叫進行曲。
下面請大家欣賞一首《拉德斯基進行曲》,這是老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最初是獻給拉德斯基將軍的,后來深受廣大人們的喜愛,現在已經成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固定的結束曲目。
2.圓舞曲
(1)師:欣賞完節奏鮮明的進行曲后,我們再來看一種和它節奏風格迥然不同的圓舞曲。圓舞曲音譯是“華爾茲”,是一種旋律流暢,節奏輕快的舞曲。
(2)欣賞舞劇《藍色多瑙河》片斷,比較進行曲的節奏特點,思考圓舞曲的節奏特點是什么?
伴奏聲部采用周期性的反復節奏型:X X X :
3.現代打擊樂作品
師:現代的很多流行音樂業把強調節奏作為表現音樂作品的主要形式(如《洗刷刷》、《雙節棍》),而且通過很多的手段還在不斷地增強它的節奏感,如不斷涌現出來的打擊樂作品,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個用現代技術來表現的打擊樂作品。
這首作品讓我們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打擊樂世界,讓我們領略到了打擊樂的豐富色彩,不再是原來單純的色彩性樂器和伴奏樂器,而是作為獨立的、有豐富表現力的主奏樂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也說明了節奏是可以脫離旋律而單獨表現音樂作品,只要有節奏就能形成音樂,而旋律只能在節奏的襯托下才能表現音樂,也可以說只要有音樂就有節奏的存在,因此我們說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是音樂的靈魂!
三、節奏實踐
四、小結
音樂中旋律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著節奏的支撐,它是音樂的骨骼和靈魂。而節奏可以不依賴樂音,卻能創造出動人心魄的音樂,可以不需要華麗的服裝背景,卻可以展示人類自然而充滿活力的美。音樂中的旋律和節奏,猶如樹葉和枝干,高聳云天的枝干即使沒有綠葉的襯托依舊可以展示其獨立的美,而離開枝干的綠葉卻會枯黃腐爛。所以樂之美不在音之美,樂之美在于節奏之美,因此我們說節奏是音樂之魂。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對于節奏的各種組合進行系統的了解,其重點則是對節奏型能夠進行靈活運用,并通過各種音樂形象體會節奏表現的獨特魅力。
本節課的設計要點如下:
1.對于理論知識的教學,采取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有趣節奏型,通過教師的提煉,形成獨特的音樂節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掌握節奏后,利用典型節奏所塑造的不同音樂形象,推進理論知識的內化過程;
3.通過對整首作品的欣賞,尤其是打擊樂的欣賞,讓學生對節奏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這節課在實際的教學中,本人經歷了數次修改,在每一次的修改中都有不同的感慨:
首先,樹立全新的理念,創建課堂教學。
《節奏》雖是一堂樂理課,卻不能完全按照專業院校樂理課的方式進行講解,因為高等師范面對的學生是沒有任何音樂基礎的,理論知識的一味灌輸會讓學生失去對音樂課的興趣,無法進行藝術感受力和表現力的培養。而完全進行音樂的賞析無法讓學生掌握節奏的相關知識點。只有將這兩者進行結合,讓學生在進行簡單的理論知識后,進行賞析,并將理論知識應用其中,才能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其次,教學手段靈活多樣,激發學生興趣。
篇9
1.1協調性宮縮乏力:是產程異常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腹部觸摸宮縮持續時間短,間歇時間長,宮縮時宮壁不堅硬。
1.2胎頭位置異常:胎頭位置異常發生率的順序依次為:持續性枕橫位約占60%,持續性枕后位約占25%,前不均傾位約占10%,胎頭高直位約占3%,而顏面位及額位則很少見。
1.3相對狹義的頭盆不稱:估計胎兒體重時有一定誤差,尤其是決定分娩十分重要的中骨盆橫徑尚無準確測量方法,所以骨盆略小和(或)胎頭偏大在臨產前和潛伏期很難判斷頭盆是否相稱,常需在產程進入活躍期胎頭無法通過不相稱的骨盆而出現停滯時才確定。
2 識別與處理
2.1認識到難產是三大分娩因素異常相互作用的后果。
2.1.1骨盆狹窄可導致胎位異常,而胎位異常使胎頭通過骨盆的徑線增加,形成頭盆不稱。
2.1.2宮縮乏力使胎頭無法完成內旋轉而為持續性枕橫位和持續性枕后位,胎頭位置異常往往導致繼發性宮縮乏力。
2.1.3骨盆?胎兒大小是不可變的,而產力?胎頭位置是可變的。
2.2陰道檢查時必要的
2.2.1內測骨盆了解骨盆情況,估計胎兒能否經陰道分娩。
2.2.2了解胎頭位置?顱骨是否重疊,以及產瘤大小。
2.2.3了解軟產道情況
2.3人工破膜:破膜后,胎頭直接緊貼子宮下段及宮頸內口,引起反射性子宮收縮,加快產程進展。
2.4靜滴縮宮素:將縮宮素2.5U加入5%葡萄糖500ML內,從每分鐘8滴開始,根據宮縮強弱進行調整,通常不超過每分鐘30-45滴,使用縮宮素時應注意子宮破裂?水中毒?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
2.5靜推安定:用安定10mg緩慢靜推,也可配伍654-2靜推,可使宮頸平滑肌松弛,軟化宮頸。宮頸口擴張速度加快。
篇10
目前,由于高職師范專業音樂教師在《音樂基礎課程》教學中,制定的教學目標大部分都是模仿音樂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目標。音樂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目標往往過于重視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而對少兒音樂關注卻非常少。
(二)生源基礎薄弱
廣東省高考政策中,來自貧苦縣的考生如果報考專科學校總分可以加20分。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很多來自于貧苦縣,由于受條件限制,這些學生從小接觸音樂的機會就很少。再加上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中小學校也不重視音樂教育,導致學生音樂基礎普遍較差。
(三)音樂課時少
高職師范專業音樂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學生要學習的內容非常多,有樂理、視唱練耳、欣賞、唱歌等。高職師范專業學制為三年,《音樂基礎課程》每周僅為二課時。如果再除去新生入學、軍訓、重大節日放假,以及第三學年的6-8周的實習,而且音樂課程一般都會比其他專業課程要提前兩周結束教學,這樣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所剩不多。
(四)音樂教材陳舊
目前大部分高職師范專業使用的音樂課教材是尹鐵良、孫蘭娟主編的《音樂基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內容分為四篇:樂理與視唱基礎、聲樂與合唱指揮基礎、音樂欣賞基礎、少兒歌曲創編基礎。各章的樂理知識以作者獨白式的陳述方式編寫,各章內容之間沒有橫向聯系,融合貫通性不強,留給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教學的空間不大。教材選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師范音樂教科書上的經典曲目,反映當前新時期學生社會和學習生活與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
(五)校園藝術活動缺乏專業指導
校園的文化藝術活動豐富多彩,如“五四”“國慶”“元旦”三大節日的文藝匯演,再加上很多高職院校在每學年還會舉辦以音樂為主要活動的“校園文化節”活動。學生對這一系列活動都比較重視。由于學生缺乏專業指導,又過分追求名利,排演的節目時候往往就是生搬硬套別人表演過的節目。由于沒有從自身實際水平出發,演出中就會出現形式大過內容、音調太高跑調、表情與音樂情緒不合拍等諸多問題。
二、加強師范專業《音樂基礎課程》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應該切合高職師范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
1.對現有教材內容進行重組
在保留教材部分內容的基礎上,刪減一些難度較大、不實用的內容。如《音樂基礎課程》中的“少兒歌曲創編基礎”、“三部、四部合唱與指揮實踐”、音域過寬、節奏復雜的五線譜視唱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再增加一些近年來創作的優秀經典作品和實用型內容,如熟悉的民歌、流行歌曲和少兒音樂教材的內容。這樣既注重實用性,又注重時代性,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2.識譜、記譜法要以簡譜為主
對于“首調”觀念強、傳統單聲音樂普遍的音樂初學者來說,使用簡譜更加方便、實用。我國的大部分音樂報刊讀物均使用簡譜,廣東地區少兒音樂教材選訂的也是簡譜版本。除鍵盤和管弦樂以外,大多數專業文藝團體也習慣用簡譜記譜。而較之五線譜,簡譜的學習更加通俗易懂,教師可以花費較少的時間與精力把理論講清楚,學生也不會糾結于用五線譜“首調”唱名法“do”音總是處于不斷變換位置的混亂之中。因此,給師范專業的學生上《音樂基礎課程》的時候,在教學課時數有限的情況下,學習簡譜無疑是最為適用的。當然,以簡譜為主并不是放棄五線譜,當學生較熟練掌握簡譜后,再適當介紹五線譜,反而會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學教法?高職師范專業音樂基礎課程教學實踐研究3.要將歌曲、欣賞主題作為視唱、指揮訓練的內容
現階段大部分小學使用的是簡譜版的音樂教材,其內容豐富多彩,符合少兒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其中也包含了《音樂基礎教程》里面大部分的知識點。將少兒教材的歌曲、欣賞主題用作音樂基礎薄弱的大學生視唱的內容,無疑降低了難度,同時也由于一線教材的實用性刺激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可將教材各個學期的內容按難易程度安排好教學次序,先從基本“劃拍”練習開始,再逐漸上升為用指揮圖式揮拍視唱,既練習了視唱,又學到了指揮,還熟悉了教材,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4.鍵盤學習要以少兒歌曲伴奏為主
根據高職師范課程標準的要求,師范生要學會為少兒歌曲配伴奏,會自彈自唱。一般的琴法課都是在彈奏姿勢與手型、基本彈奏法及指法、彈奏常用音階和樂曲等程序之后,再進行伴奏常識的教學。學生學習時間短、任務重,因此,鍵盤基礎和伴奏教學應雙管齊下、同時進行才能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學期對學生進行彈奏姿勢與手型練習后,在從簡單的成品少兒歌曲伴奏作品彈奏開始,進行鍵盤基礎教學,同時將學過的作品進行伴奏分析,歸納出正三和弦、屬七和弦、K46和弦及三種伴奏音型的應用規律。這些措施為下一學期給旋律正確編配和弦、音型、寫伴奏譜和即興伴奏做好準備。第二學期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即興伴奏教學,讓學生為學前教材的少兒歌曲編配伴奏,并練習“在三升三降”范圍內進行移調彈奏,學會自彈自唱。
(二)教師要充分調動一切有利因素提高音樂教學的實效性
1.采用綜合課形式,將各領域的學習內容充分交叉滲透
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必須充分調動一切有利因素來提高音樂教學的實效性,如通過視唱可以讓學生掌握節奏。通過欣賞名曲可以讓學生了解曲式結構。通過練彈、伴奏可以讓學生懂得調式、和弦。在視唱樂譜的同時進行聲樂發聲,即提醒學生用科學的發聲方法進行視唱,做到氣息支持、聲區統一,養成良好的演唱習慣。充分利用音樂教學的整體效應,可以使學生在感知、參與音樂活動中理解和運用音樂理論。
2.借助學校網站和廣播站將教學延續到課外
篇11
Key wordsNFDEAlaparoscopy;uterine fibroids;myomectomy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是常見病和多發病,常見于30~50歲婦女,20歲以下少見。據統計至少有20%育齡婦女患有子宮肌瘤。因肌瘤患者多無或很少有癥狀,臨床報道發病率遠低于實際發病率[1]。近年來,隨著女性婚育年齡的推遲,未育女性罹患子宮肌瘤的患者逐漸增多。因此,基于生育的需求,要求在治療子宮肌瘤的同時保留子宮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女性對生殖內分泌健康狀態的日益重視,加之患者知情選擇權的確立,很多完成了生育的女性在治療子宮肌瘤時仍然選擇保留子宮的手術,進而在臨床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的需求量增加[2-7]。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較,具有損傷小、康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8-10],成為保留器官手術的理想術式。隨著腹腔鏡手術器械的發展、手術的普及和臨床醫生的手術操作技巧的普遍提高,受腹腔鏡手術微創優勢的吸引,越來越多的婦科內鏡學家嘗試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切除術,使該術式在臨床廣為應用。
但是,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由于缺乏手的直接壓迫止血及觸覺,有效止血及深在不可視的壁間肌瘤的確認以及切口選擇和縫合后死腔問題成為制約因素。為解決出血問題有報道子宮動脈預先阻斷可明顯減少術中出血[11-14]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出血量和手術時間顯著減少,并評價該術式不影響卵巢的正常功能[15]。如何選擇腹腔鏡下手術的適應證、克服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弱點、揚長避短、恰到好處的發揮腹腔鏡手術的優越性和安全性,已經提到臨床議事日程。本研究擬通過陰式超聲術前評價、術中及術后再評價,顯示肌瘤大小、部位及距內膜及漿膜的距離,輔助深在不可視壁間肌瘤的確認、選擇切口及縫合后死腔確認,協同完成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采取兩種不同的止血方法,通過檢測手術時間、出血量、手術后康復情況以及卵巢功能,確認手術的安全性,嘗試解決腹腔鏡下壁間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制約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沈陽市婦嬰醫院婦科要求保留子宮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壁間肌瘤(超聲判斷≥1/2肌瘤直徑的部分位于肌壁內)患者120例,其中單發肌瘤60例,多發肌瘤60例。單發及多發肌瘤均包括外觀可見及不可見肌瘤。每組隨機各分成30例局部注射催產素止血組;30例電凝雙側子宮動脈主干止血組。120例患者均選擇≤45歲,已育,無再生育要求者。術前在早卵泡期測量卵巢儲備功能,異常者剔出。全部入組患者需排除子宮肌層“碎石、沙粒樣”多發肌瘤患者。
1.2 方法
1.2.1 圖標記錄子宮肌瘤的數據
人為將子宮分為宮角、底部、體部、峽部及側壁5個方位,詳細圖標記載;陰式超聲檢測每例患者術前與術中肌瘤個數、與子宮肌壁的關系。詳細圖標記載每例患者手術切除肌瘤的個數、直徑、重量。記載每例壁間肌瘤患者肌瘤最深部位距內膜線及距漿膜面的距離,測量相應部位子宮肌層厚度。常規術中陰式超聲探測外觀不可見的肌瘤的部位并記載。確認腫瘤周圍血管情況后確定手術切口位置;手術縫合后再次超聲確認有無殘留及死腔。
1.2.2 止血方法
輔助催產素止血組明確切口部位后局部注射催產素20U+20ml N.S后見局部發白后切開肌瘤假包膜。電凝阻斷子宮動脈組先行電凝阻斷兩側子宮動脈主干后切開肌瘤假包膜。
1.2.3 收集肌瘤標本并記錄大小
粉碎者稱重量;肌瘤組織為:小于1.5 cm瘤核為truca直接取出,大于1.5 cm瘤核由肌瘤粉碎器取出。
1.2.4 出血量計算
負壓吸引瓶中液體量以量筒測量值減去精確沖洗液體量后記載為出血量。
1.2.5 術后情況記錄
體溫恢復時間、流血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作表記錄。
1.2.6 隨訪
隨訪時間:術后3個月(術后60~90 d超聲可排除縫線的干擾,正確判斷手術的殘留率)。隨訪內容:月經恢復時間,月經量的改變,癥狀,體征,彩超情況,確定并發癥,出血,感染及殘留。所有入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個月測定早卵泡期FSH及E2。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方差分析、χ2檢驗,P
2 實驗結果
2.1 壁間肌瘤的大小、部位與術中陰式彩超協同完成手術的必要關系
全部120例子宮壁間肌瘤患者共切除282個肌瘤結節,直徑最大6.8 cm,最小0.3 cm。其中有59例共計115個肌瘤結節為外觀不可視肌瘤,通過術中陰式彩超檢測發現。術中出血量最少36 ml,最多835 ml,為催產素組切除宮角單發肌瘤所發生。 120例患者中33例48個肌瘤切除后因肌瘤部位深在,縫合結束后使用陰式彩超輔助確認有無積血及死腔。
2.2 預先電凝阻斷子宮動脈止血組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單發及多發肌瘤組各30例使用電凝阻斷子宮動脈止血,兩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與肌瘤數目無明顯相關(P>0.05),提示該組手術肌瘤切除數目的增加并未明顯增加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結果見表1。單發組和多發組最多出血量分別為:154 ml、163 ml。表1 電凝阻斷子宮動脈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2.3 催產素止血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與肌瘤數目的關系 催產素止血組單發及多發肌瘤的手術時間與肌瘤數目無顯著相關(P>0.05),但術中出血量與肌瘤數目顯著相關(P
2.4 不同止血方法對于壁間肌瘤切除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的影響 兩種止血方法無論是單發肌瘤組或者多發肌瘤組在手術時間上統計學無顯著差異(P>0.05);而術中出血量無論是單發肌瘤組或者多發肌瘤組,催產素止血組出血量均顯著多于預先阻斷子宮動脈組,統計學均差異極其顯著(P
2.5 子宮動脈阻斷組與催產素止血組患者術后情況 子宮動脈阻斷組與催產素止血組術后排氣時間、術后體溫情況及住院時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提示手術止血方法的不同并未造成術后恢復情況的差別,見表4。表4 不同止血方法組患者術后情況
2.6 壁間肌瘤組手術前及手術后三個月內性激素檢測結果 對于子宮動脈阻斷組與催產素止血組分別檢測手術前及術后3個月早卵泡期的FSH,E2,比較統計結果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5。提示預先子宮動脈阻斷止血手術患者術前和術后的卵巢功能無明顯影響,催產素止血組結果亦相同。表5 壁間肌瘤組手術前及手術后三個月內性激素檢測結果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于妊娠期間腫瘤生長迅速,臨床實踐中對于臨床癥狀明顯、欲生育的婦女以及不育不孕癥患者,即使肌瘤徑線小于3 cm者也建議實施手術治療[5]。傳統保留子宮的術式通過開腹行子宮肌瘤切除,因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慢。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具有創傷小、美觀、康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因而受到業界和患者的青睞[8-10]。但不盡人意的是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存在以下弱點:(1)缺少了手的觸覺,對于子宮表面不可視的壁間肌瘤的存在確認困難;(2)不可視的肌瘤切口選擇困難;(3)沒有自動縫合器,深在肌瘤的縫合受到限制;(4)縫合后深在部位出血無法通過擠壓確認;(5)術中出血不能迅速用手協助止血等問題[16,17]。
3.1 術中借助陰式彩超監測是防止不可視壁間肌瘤殘留和切口選擇的有效方法
當子宮肌瘤位于漿膜下時,發現及切除都比較容易,文獻報道,如果直徑小于3 cm的肌瘤完全位于肌壁間,則子宮表面外觀無異常所見;位于肌壁間的較小、外觀不可見的肌瘤,開腹手術主要借助術者手的觸覺發現深在的肌瘤結節,對于借助手的觸覺也不能發現的肌瘤結節,成為開腹手術術后殘留再發的主要原因,屬于術后復發亦或殘留再發常有爭議。而腹腔鏡下肌瘤切除手術,因為缺乏手的觸覺,理論上肌瘤殘留的風險更加增加,它成為腹腔鏡下肌瘤切除手術的瓶頸。為克服此瓶頸,本文嘗試術中使用陰式彩超輔助確認肌瘤的存在部位,協同完成壁間肌瘤的切除手術。本文120例壁間肌瘤的研究對象中,有59例共計115個肌瘤結節是借助術中陰式彩超輔助發現并切除。切除肌瘤的直徑最小為0.3 cm,遠遠突破3 cm的界限,極大提升了腹腔鏡下壁間肌瘤切除術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術后殘留再發。國內外文獻報道的復發率不一,高素云等[18]報道經腹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手術復發率為6.98%,與Rossetti[19]等報道的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復發率相近。汪期明等[20]報道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后復發率為3.75%。本文通過術后3個月隨訪中,未見復發及殘留的病例。研究結果證實術中借助陰式彩超輔助確認肌瘤辨認,是協同腹腔鏡下壁間肌瘤切除術完成的最佳方法,它遠遠優于開腹手術借助手的觸覺發現深在的子宮肌瘤。
子宮肌壁間肌瘤大小及與子宮肌層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子宮外觀上是否可見瘤樣突起,即外觀的可視與不可視。本研究通過對于59例共計115個不可視肌瘤結節借助術中陰式彩超輔助觀測的資料表明,當肌瘤直徑小于該處子宮壁厚度時,如果測量肌瘤核中心到漿膜層的距離小于1/2測量處肌層厚度時,外觀不可視;對于肌瘤直徑大于該處子宮壁厚度時,陰式彩超肌瘤結節處子宮輪廓線無明顯凸起,子宮外觀無明顯異常或宮體飽滿,無法判斷肌瘤核具體部位時,需陰式超聲輔助確認肌瘤部位及切口選擇。正常子宮肌壁厚約0.8 cm,已生育過的婦女可達1~1.5 cm,如肌壁間肌瘤核向子宮肌深層生長壓向內膜時,無論位于子宮前壁或后壁,外觀均不可見,本研究證實:測量肌瘤核中心到內膜的距離只能協助判定是壁間肌瘤還是黏膜下肌瘤,借此決定手術方式應該使用腹腔鏡還是宮腔鏡,對于不可視壁間肌瘤的判斷沒有意義。而測量壁間肌瘤的肌瘤核中心到漿膜下的距離大小決定肌瘤在子宮表面是否可視,當肌瘤核在前述的不可見范圍內存在時,術中陰式超聲監測極具診斷價值,同時可輔助選擇距肌瘤核垂直距離最近的部位選擇切口、切除肌瘤,進而可以最大限度減少組織損傷,還可以有效避免肌瘤殘留再發。本研究中33例48個肌瘤切除后因肌瘤部位深在,縫合結束后使用陰式彩超輔助確認有無積血及死腔。結果提示:當肌瘤的中心到漿膜層的距離大于3/4肌瘤直徑或大于1/2測量處肌層厚度時,縫合后需要再次陰式彩超輔助確認有無積血,以確保手術的安全性,減少術后并發癥。
3.2 不同止血方法對于腹腔鏡下子宮肌漏切除術的影響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如何減少術中出血是該手術中最關鍵的步驟,它直接決定了手術的成敗。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的止血措施分為:(1)局部注射藥物:如縮宮素、麥角新堿、垂體后葉素等;(2)阻斷子宮動脈主干:分為暫時性阻斷帶阻斷和永久性阻斷:腹腔鏡下阻斷帶阻斷困難[21-23]。本研究采用上述兩種方法預先子宮動脈主干電凝阻斷止血與局部縮宮素注射止血后切除肌瘤。既往許多研究均報道,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與肌瘤的個數呈正相關;本研究結果提示:局部注射催產素止血組,手術時間與肌瘤數目無明顯相關,但出血量與肌瘤數目顯著相關(P0.05)。原因可能為雙側子宮動脈阻斷后,靠側枝循環恢復血供需40 min以上,本研究亦提示動脈阻斷后血供恢復時間為40~70 min;子宮動脈的阻斷使整個子宮體缺血,同時子宮肌缺血又可促進平滑肌收縮,因而,術中極大限度地減少了出血。與催產素止血組比較,子宮動脈阻斷組無論是肌瘤單發或多發,出血量明顯減少(P
另外有研究發現:腹腔鏡或者開腹手術結扎子宮動脈后切除肌瘤,術后子宮肌瘤復發率為0,對照組則為19.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1]。認為阻斷動脈后致殘存肌瘤組織缺血壞死,導致肌瘤細胞總數減少,瘤體縮小;同時瘤體供血阻斷使壞死細胞內雌孕激素受體不能與雌孕激素結合或其受體隨肌瘤壞死而消失,從而阻止腫瘤繼續生長并有效控制其復發。
3.3 預先電凝阻斷子宮動脈止血方法對于卵巢功能的影響
預先電凝阻斷子宮動脈方法止血確實,而在止血的同時對于那些渴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宮動脈阻斷后是否影響卵巢內分泌功能成為重要的倍受關注的問題。卵巢為女性生殖腺,產生卵子和激素,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卵巢有卵巢動脈及子宮動脈的卵巢支分布,主要血供來自卵巢動脈。目前沒有單一的檢測指標可以對卵巢功能進行全面評價,常規反映卵巢功能的指標為血清FSH、E2、卵巢體積、竇卵泡數等。本研究通過檢測術前、術后3個月血清FSH、E2水平來反映卵巢功能。本研究以縮宮素止血組為對照組,比較子宮動脈電凝阻斷組的FSH、E2水平,未發現子宮動脈阻斷后對卵巢功能有影響,而本研究所選患者均小于45歲,且術前已排除了卵巢儲備功能不足患者。相似報道有林英等用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子宮肌瘤40例,術后未發現卵巢內分泌功能受到影響[24]。孫琳[15]報道30例阻斷子宮動脈后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觀察術后月經情況及卵巢功能的變化。結果提示:治療后3~4個月恢復排卵功能,卵巢內分泌功能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P>0.05),提示該術式是一項安全治療技術,不會引起閉經,對卵巢內分泌功能及卵巢排卵功能的影響是短暫、輕微、可逆的[25-29]。關于本研究中子宮動脈電凝阻斷術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制約因素,由于動脈阻斷后整個宮體在未建立側枝循環前呈缺血狀態;對于容易出血的部位如宮角、峽部及峽部側壁等部位的肌瘤,本研究提示阻斷子宮動脈后手術患者,不論何部位,平均出血36~154 ml,因此,本研究證明預先子宮動脈阻斷后,切除肌瘤不必太過考慮肌瘤部位問題;而本研究中的縮宮素止血組有一例宮角部肌瘤,術中出血835 ml,受部位很大限制。
綜上所述,術中借助陰式彩超監測是防止不可視壁間肌瘤殘留和切口選擇的有效方法,同時對于深在肌瘤切除、縫合后再次確認可除外縫合后死腔殘留。通過不同的止血方法研究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對于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術后隨訪卵巢功能,證實預先電凝阻斷子宮動脈主干是有效的、安全的止血方法,尤其對于特殊部位的子宮肌瘤切除和較大的深在肌瘤切除術優于催產素局部注射止血,為腹腔鏡治療子宮肌瘤的進展和適應證的選擇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9.
[2]謝洪哲,王寧寧,黃建昭,等.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412例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4,10(10):10-12.
[3]姚書忠.子宮肌瘤的內鏡手術治療[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 22 (6):325-327.
[4]Malzoni M,Rotond M,Perone C,et al.Fertility after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of large uterine myomas:operative technique and preliminary results[J].Eur J Gynaecol Oncol ,2003,24(1):79-82.
[5]Miller CE.Myomectomy:comparison of open and laparoscopic techniques [J].bstet Gyncol Clin North Am,2000,27:407-420.
[6]程忠平,胡莉萍.腹腔鏡下大徑線肌壁間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探討[J] .現代婦產科進展,2002,(11)5:379-381.
[7]張震宇.腹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手術方式的選擇[J].繼續醫學教育,2006,16:61-63.
[8]鄭麗麗,李光儀.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178例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1,7(6):47-48.
[9]樓寶陽,謝秀敏,李麗菁.腹腔鏡與剖腹手術施行巨型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臨床對照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2003,34(4):759-760.
[10]劉桂玲,夏鳳艷.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5):1889-1890.
[11]Liu WM, Tzeng CR,Yi-Jen C, et al. Combining the uterine depletion procedure and myomectomy may be useful for treating symptomatic fibroids[J].Fertil Steril,2004,82(1):205-210.
[12]黃蕾,姚煥玲,黃如亮.腹腔鏡子宮動脈阻斷加肌瘤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療效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2006,23(2):257-258.
[13]張麗珍,倪妍,王溥淑,等.腹腔鏡子宮動脈阻斷并子宮肌瘤剔除術28例臨床觀察[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7,16(8):626.
[14]彭存旭,湯玲,蘭守敏.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中子宮動脈預處理的方法和臨床意義(附24例報告)[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7,12(2):101-103.
[15]孫琳,盛修貴.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阻斷子宮動脈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8,31(2):136-137.
[16]趙宏輝,劉艷庚.腹腔鏡巨大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臨床體會 [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8,13(4):306-308.
[17]Parker WH.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and abdominal myomectomy [J].Clin Obstet Gynecol,2006,49(4):789-797.
[18]高素云,張璐芳.子宮肌瘤挖除術87例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4,35(3):291.
[19]Rosselti A,Sizzi, O,Soranna L,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recurrence rate in comparison with abdominal myomectomy[J].Hum Repord,2001,16(4):770-774.
[20]汪期明,鐘惠珍,陳良.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臨床價值[J].現代實用醫學,2004,16(8):453-454.
[21]李麗,馬樹強,周曉梅.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中垂體后葉素及縮宮素止血作用的對比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8,13(6):455-456.
[22]仝進毅,卓新,朱春芝.垂體后葉素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止血作用[J].現代實用醫學,2006,18(3):170,196.
[23]Zullo F,Pellicano M,De-Stefano R,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to evaluate leuprolide acetate treatment before laparoscopic myomectomy:efficacy and ultrasonographic predictors[J].Am J Obstet Gynecol,1998,178:108-112.
[24]林英,李曉蘭,楊全.子宮動脈栓塞與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療效對比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7,23(8):495-497.
[25]Zullo F,Pellicanco M,Carlo DC,et al . Ultrasonographic prediction of the efficacy of GnRH agonist therapy before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J Am Assoc laparosc,1998,5:362-365.
[26]Campo S,Garcea N.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and without preoperative treatment using 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s [J].Hum Repord,1999,14:44-48.
篇12
一、概述及研究意義
1.民族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現狀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聲樂教學自從民族地方高校開設音樂專業以來,在教學上一直沿襲專業院校的模式,課程設置和教學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勢發展的要求,無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適應時展的問題。特別是在培養基礎教育音樂師資方面,采用“一對一”的授課模式,按照培養聲樂表演專業人才“精、尖”的規格和要求來培養基礎教育音樂師資人才,以聲樂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標準確定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聲樂發展目標,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師范性,導致一些學生走上基礎教育崗位后,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2.社會需要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知識結構概述
社會需要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知識結構是指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基礎教育音樂師資應該具備的音樂專業知識的總稱。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養不談,其音樂專業知識結構應具備如下要求:基礎教育音樂教師不僅要能夠教授音樂課(包括樂理、視唱練耳、音樂常識和音樂欣賞等課程,在教學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彈自唱、指揮等),還要能夠組織、領導課外音樂活動(包括組織合唱隊、聲樂小組、民樂隊等全校性的音樂活動)。這些基礎音樂教育活動體現了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要有一專多能的特點,一專多能是基礎教育音樂教師應該具備的職業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聲樂教學與基礎教育音樂師資知識結構的概念不同,但對基礎教育音樂活動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重要意義,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做深入的剖析,闡明其內涵和本質,對促進民族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改革和優化基礎教育音樂師資知識結構以及對提高基礎音樂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二者比較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基礎教育教師的知識結構要扎實、豐富,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目標應該是:培養的基礎音樂師資不僅能唱,還要能講、能組織等,還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但是長期以來,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只注重聲樂技能、技巧的傳授,只教授學生建立正確的歌唱狀態,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注重聲樂的舞臺表現力,出現了“重技巧、輕理論、輕實踐、輕師范性”的現象,使得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效果不佳。一些學生畢業后走上基礎音樂教育崗位,就會暴露出能力單一、知識不夠豐富的弊端。
應正確認識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是培養合格的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而不是培養歌唱家,也不是培養登上舞臺的表演人才。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不僅要強調聲樂技能技巧的訓練,還應該開發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更應該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突出“師范性”,體現師范教育的特點。通過聲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職業能力,包括基礎教育理論知識能力、聲樂專業知識能力、聲樂相關領域知識能力。
1.教育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音樂教師,應當懂得運用教育學原理和方法,有效達到教學目的。在聲樂教學中融入教育理論知識,讓學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論知識,有利于學生踏入基礎教育崗位后,運用教育理論知識指導教學活動。在實際基礎教育、教學中,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異,因此必須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音樂教師就應該懂得運用教育理論知識對這些學生循循善誘,逐步引導他們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2.聲樂專業知識能力的培養
聲樂專業知識是衡量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體現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能力的關鍵因素。聲樂教學不僅應該向學生傳授聲樂專業知識,還應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基礎教育音樂教師,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聲樂理論知識、歌曲分析處理能力、聲樂示范演唱能力。第一,聲樂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聲樂理論知識是歌唱練習的科學依據,要讓基礎教育聲樂專業學生系統地、有步驟地學習歌唱發聲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學生有意識地對發聲器官進行生理機能的操作與控制,這對學生準確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態、呼吸方法、發聲機能及共鳴腔體的調節運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學生歌唱的聲音更美妙、更動聽,進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養。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是基礎教育音樂教師的必備能力。教師在示范演唱時用正確的歌唱方法表現出音樂作品的節奏、節拍、高音及風格等,通過運用正確的聲樂技能,表達真摯的情感,(轉第112頁)(接第81頁)能夠充分激發、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礎音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動。教師的示范演唱在學生心目中是最親切的,容易增進師生間的感情。因此,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藝術視野要開闊,藝術感情要豐富,這樣才能繪聲繪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發學生學習歌唱的興趣。第三,要加強歌曲分析及處理能力的培養。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要有歌曲分析及處理能力,在聲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綜合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引導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分析歌曲的內容、風格、調式、結構、感情、速度的關系。通過歌曲分析及處理,把音樂分析理論、歌曲藝術處理、聲樂技巧的掌握等融為一體,如歌曲的基本結構、曲式、調性、的布局以及節奏、速度、節拍、風格等音樂組織方式與內容情緒之間的關系進行詮釋。同時,根據歌曲所表現的意境,對聲音色彩、技巧進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緩以及換氣等特殊技法的運用。通過正確的歌曲分析及處理,教師的示范演唱會更具有藝術表現力,這樣能使學生喜愛音樂,積極主動學習音樂。
3.聲樂相關領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隨著社會快速向前發展,社會迫切需要大批優秀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他們不僅要有扎實的聲樂專業能力,還要有聲樂相關領域知識和能力,如節奏感與聽覺能力、多聲部能力、讀譜能力、音樂創造能力、音樂合作能力、兒童聲樂訓練能力等。要想很好地勝任基礎音樂教育工作,就必須掌握這些知識結構。民族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在聲樂教學改革中,首先要認識到培養的人才是未來的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使他們提早進入教師角色,讓學生參與聲樂教學改革,使學生感到自己既是學生又是未來的教師,引導學生向教師專業方向角色發展。其次,不僅讓學生掌握聲樂技能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設置的課程必須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各門課程、各類課程之間要形成最佳組合和系統化。聲樂教學應該以演唱技能為基礎,加強聲樂理論課程的學習,同時還要開設聲樂演唱與教學課程,內容可包括歌唱基礎理論、發聲知識、歌唱心理、嗓音保健、聲樂表演與欣賞、中外聲樂發展史,聲樂教學法、中小學音樂教材教法、優秀課例評析等相關領域課程,增強學生聲樂相關領域的知識和能力。
結語
基礎音樂教育面向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要讓每一個中、小學生的音樂潛能都得到開發,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所以,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要貼近基礎音樂新課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單純的聲樂技能、技巧的教學上,而應放在培養合格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上,放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上。
參考文獻
篇13
Reason for Restrict Real Task Teaching Being Popularity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 And Its Improvement Measures
ZHANG Yuj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In traditional modes of English education, English was only considered as a subject instead of a communication tool. Teachers usually employ grammar - translating teaching and ignor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is paper mainly on the wa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teaching, and discussed universal task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expectations provide some thoughts.
Key wordsgrammar; translating; real-task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1 研究依據
在《英語課程標準》課程理念中明確指出,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任務型教學是由交際法的進一步發展,交際法是上世紀70年代根據Hymes和Halliday 的理論發展而來的,又被稱為“功能法”或“意念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建立在“真實體驗基礎之上”,交際法已經成為現代廣泛流行的語言學教學流派之一。
D.Nunan(1989\2000:10) 在《交際課堂的任務設計》一書中第一次定義了交際任務:作為一項課堂活動,交際任務使學習者使用目的語參與到理解、操作、輸出或互動之中,在此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意義上,而不是形式上。
Skehan 在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earning (1998:95)客觀的總結了任務的五個基本特征:(1)意義是首要的;(2)有某個交際問題要解決;(3)與真實世界中類似的活動有一定關系;(4)完成任務是首要的考慮;(5)根據任務的結果評估任務的執行情況。
楊連瑞、肖建芳(2003:36)在《教學藝術論》一書中總結了任務教學的設計原則:(1)語言情景真實。設計任務時要提供給學生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語言情景和語言形式要符合語言交際功能和語言規律,要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和學習語言。(2)形式與功能相結合。(3)階梯型任務鏈。(4)在做中學。學生自始至終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來學習語言,為了特定的學習目的去實施特定的語言行動,并通過完成特定的任務來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的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2 研究現狀及改進措施
2.1 中等教育基層教育管理者的理念
一直以來在以升學率評價管理者政績的政策指導下,“考試考什么教學就要就什么”成為大部分基層管理者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觀念,在中考英語中聽力只占了很少一部分比重,甚至忽視了口語的測試,中考作為一根指揮棒,左右著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他們只根據班級的考試成績來評估老師的教學水平,而忽視了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這就抑制了教師組織真實情景教學的積極性,首先設計任務比較耗時耗力,其次聽說等綜合能力在評估中占比重很小。
相應改進措施:調整管理者政績的評估方法:綜合測評學生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在真實情景中的語用能力,來評定業績,改進他們的管理理念。
2.2 初中英語課程及教材的靈活性
根據真實情景來教學要求教師通過掌控(下轉第231頁)(上接第210頁)教材了來組織真實任務,讓學生從情景體驗中學會知識,教材在真實情景教學中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初中學生使用的英語教材一般是統一規定的,這就限制了老師在選擇教材方面的自由度,如果教材與教師的教學理念或學生的興趣愛好等有相違背的地方,就限制了教師把教學理念深入貫徹到教學中,或是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因而影響教學效果,抑制了有效教學。
相應改進措施:每個地區的教育發展程度不同,即便在同一地區,學生的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當地教師根據本地區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適合于學生發展程度的教材,或是依據當地的文化風情來編寫符合學生興趣及發展現狀的教本;同時還應征求學生的意見,提供幾種教材,供他們從中選擇,這樣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2.3 初中英語教師素質
初中英語教師一般沒有受過正規的大學本科教育,對英語教學理論方面的知識不甚了解。而設計任務情景來教學對教師素質提出了很大挑戰: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課前安排好教學計劃,上課時只需按部就班的將知識全盤傳授給學生;在任務情景中教師需要對課堂活動有較好的把握,同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涉及多個方面,教師需具備廣博的知識體系。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以及Krashen“i+1”等教學理論,對教師設計的情景任務符合學生現階段的英語發展水平具有指導性意義。Richards (2000:F5)在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一書中指出英語教學法包括:語法-翻譯法、直接法、口語和情景法、聽說法、交際法、全身反應法、沉默法、社團語言學習法、自然法、暗示法。在設計真實情景教學中,有時需根據學生的發展水平綜合運用幾種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了解這幾種教學方法。
相應改進措施:提高引進英語教師的專業水平,同時對在職教師進行定期職業培訓,使得他們能夠最及時的吸收英語教學方面的最新理念并且應用于指導自己的英語教學。
3 研究結論
魯子問教授在《中小學理論與實踐-英語動態真實原則》一書中指出:從教育學視角分析,當前的中小學英語教學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這使得中小學英語教學基本上都是老師的教,很難成為學生自主的學,而英語是一門需要大量實踐練習的課程,只有通過全面活動,學生才可能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也才能達到英語教學的目的。
魯子問教授在《中小學理論與實踐-英語真實任務教學》中倡導:加強國外任務型教學理論與實踐的中國本土化改造,形成適合中國英語教學條件的中國化的任務型教學實踐思路。
根據初中英語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真實情景任務教學,對于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英語語用水平及綜合運用英語能力,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