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父或人母,你是否有點不知所措,甚至總有點力不從心?寶寶咬人了、莫名其妙地又哭又鬧、不按時上床睡覺、不看醫生不打針、挑食、整天黏著你、嚷著要買玩具、插嘴、兄弟姐妹爭吵不斷……所有這些都讓你心煩意亂——培養孩子的好品行,迫在眉睫!
賴克林兒童情緒手冊》為你量身定制。它為2~5歲孩子的父母提供最為貼心和實用的指導,讓你輕輕松松解決所有在養育孩子過程中遭遇的棘手問題。此外,大量生動有趣的實例讓你讀來心情舒暢,家里煩人的小鬼也變得無比可愛。在教育孩子之外,更培養了親密無間的親子關系。
亞馬遜榜首圖書。本書數年來在亞馬遜網站的家教類讀物中名列榜首,好評如潮,已被翻譯成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16國語言,在全球各地發行。
作者蓋爾·賴克林:父母資源網絡基金會(The Parents Resource Network)創辦人,國際知名的演講者兼顧問。她曾在芝麻街工作室擔任幼兒教育顧問,參與過許多兒童早期教育計劃和項目,被選為寶潔公司"幫寶適"美國地區代言人。其關于育兒心得的文章及采訪刊載于《育兒》雜志(Parenting)等知名刊物。
給繁忙父母的育兒專書。寶寶嚷著買玩具、不肯看醫生、守著電視機,寶寶打人、罵人、說謊、插嘴、發脾氣,這些都是讓年輕父母極為頭疼的問題。本書針對40個育兒過程中必定會發生的問題,提出了467條實用的建議,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好品行。
湛廬文化出品
更多好書盡在湛廬文化專賣店
蓋爾·賴克林
博學育兒專家,國際知名的演講者和顧問。有著30余年豐富的幼教經驗,引導學齡前孩子的父母和教師以積極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
美國著名的父母資源網絡基金會(The Parents Resource Network)創辦人。該基金會是于1984年創立的非營利性組織,致力于為家長提供幼兒教育方面的支持,在美國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曾在芝麻街工作室擔任幼兒教育顧問,參與過許多兒童早期教育計劃和項目,被選為寶潔公司"幫寶適"美國地區代言人。其關于育兒心得的文章及采訪刊載于《育兒》雜志(Parenting)等刊物。
本書已被翻譯成16國語言,在全球各地發行。
卡羅琳·溫克勒
作家。與蓋爾·賴克林在芝加哥合辦一個關于子女教育的有線電視節目,廣受歡迎。
序言 賴克林教你擺平調皮小鬼
前言 繁忙父母的育兒專書
及時部分 要約束不要懲罰
1. 每個孩子都有不良行為
2. 不要為孩子不聽話而憤怒
3. 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4. 平衡與上一輩教養理念的沖突
5. 培養孩子應有的禮儀
6. 是時候教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了
第二部分 培養好行為的16個時刻
1. 孩子精力過于旺盛,不按時上床怎么辦
2. 早晨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團糟怎么辦
3. 是硬逼著孩子做家務,還是避免爭吵自己承擔
4. 家庭成員離世如何告訴孩子
5. 孩子每次打針都很傷腦筋,怎樣讓他淡定地看醫生
6. 孩子怕黑,總纏著父母陪他一起睡覺
7. 父母難免爭吵,是否要回避孩子
8. 上幼兒園的及時天,如何讓孩子擺脫離開父母的焦慮
9. 孩子不愿交朋友,獨來獨往怎么辦
10. 如何讓孩子學會傾聽
11. 如何讓吃飯變成快樂又健康的事
12. 如何讓孩子把玩過的玩具收起來,而不是到處亂扔
13.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己上廁
14. 遇見陌生人時怎么讓孩子既不失禮又免于危險
15. 如何安排和孩子一同旅行
16. "緩一緩"策略的應用技巧
第三部分 情緒急救的17個時刻
1. 有了老二,老大不聽話怎么辦
2. 寶寶咬人怎么辦
3. 孩子總要買玩具怎么辦
4. 孩子說"我恨你"時怎么辦
5. 孩子打人怎么辦
6. 孩子插嘴怎么辦
7. 孩子說謊怎么辦
8. 孩子頂嘴怎么辦
9. 孩子說臟話怎么辦
10. 怎樣幫助孩子建立自尊
11. 孩子總粘著父母怎么辦
12. 怎樣回到孩子提出的"性"問題
13. 兄弟姐妹之間爭吵怎么辦
14. 孩子亂發脾氣怎么辦
15. 孩子離不開電視機怎么辦
16. 孩子吮吸拇指怎么辦
17. 孩子不停哭鬧怎么辦
后記 無計可施的時候
譯后記
賴克林教你擺平調皮小鬼
伯頓·懷特博士
"哈佛學前項目"總負責人、美國父母教育中心主管
養育一個孩子,尤其是當初為人父母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些也許是無關緊要的,一些或許是可以通過常識與智慧來解決的,但是更多的則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似乎無法回避與解決的。這個時候,我們怎么辦?
給在養育孩子過程中遇到難題的父母們提供建議的圖書為數眾多,但是鮮有含金量高值得大家掏腰包去購買。時髦的詞匯、誤傳的信息以及流行的理論在現實情形面前似乎很無力,可這就是時下一些育兒圖書的通病。
事實上,這些年來育兒圖書市場魚龍混雜的情形讓我更樂于建議年輕父母們去拜訪有成功育兒經歷的媽媽們(當然啦,還有爸爸們!),用那些成功的經驗來作為指導。試想一下,要論擺平鬧人的小愛哭鬼,誰能比得過那些媽媽們呢?還有,對付眼前哭喊著要東西的3歲小孩兒,有誰會比那些曾經經歷過這樣情形的父母們更有發言權?并且,他們還能夠與我們平等交談,而不是想書中的作者那樣居高臨下。
蓋爾·賴克林與卡羅琳·溫克勒正是這樣值得我們拜訪和傾聽的家長。我本人與蓋爾認識數年,沒人比她更有資格去寫這樣一本育兒教材了。她不但育兒經驗豐富,還特別喜愛孩子。她和合作者卡羅琳·溫克勒兩人都是極為能干的女人,個人育兒經驗豐富(二人各有三個孩子)。這些經驗被她們加工成了一本精準流暢、可以信賴的高品質育兒指導圖書。這本書提供了幾乎所有育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對策,字里行間流露出智慧,讀之使人如沐春風般溫暖。這本書是除了認識這二位之外我較大的收獲。因為你知道,無論遇到什么問題,有了它,一切都不再困難。
前
繁忙父母的育兒專書
上次有人稱贊你是個好父母是什么時候的事了?想想吧。想象你那3歲的小鬼嚷嚷著:"媽咪,謝謝你提醒我帶玩具!"或者5歲的那個在晚餐的時候主動說:"老爸,真感謝你給我們做了這么健康的一大桌子菜,你對我們已經夠好啦!"聽到這樣的話,有什么感覺呢?
或許我們都得承認,這樣的情形在實際生活中鮮有發生。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雖然沒有這些贊美或者專業的指導,但是我們中的大多數為人父母的工作都做得很棒。當然了,很多時候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可是,生活中已經有許多它事,再加上事情總是需要你迅速做出決定,于是不免會感到困惑。我們有時會對孩子們發火,甚至會歇斯底里、崩潰。而后便少不了要焦慮、愧疚與自責。
鄰里間閑談中交流育兒經驗、互倒苦水的日子早已經是過去時了。你知道的,那種可以信賴的鄰居——年紀稍長,幽默感十足,隨時準備著一杯咖啡,給你一個安慰的擁抱,然后給你說說她那個時候經歷,包括迷茫與困惑。這些經歷具有多么神奇的參考意義啊!然而時下的社會,忙忙碌碌的全職爸爸或者媽媽似乎認為鄰居可不能信賴;那些拼命工作的父母們也沒有時間去探討育兒問題。所以當經歷了悲慘的24小時、快要抓狂的時候,你想大聲呼救,可是和誰求救呢?到哪里才能找到清醒的配方呀!
即使是這樣,也請牢記:你不是一個人!找我們吧。在經歷了與父母孩子打交道的三十年后,我們知道父母會問什么樣的問題,因此我們寫了這本《賴克林兒童情緒手冊》,真誠地希望它能夠給出參考答案。它包含著幽默與同情,希望能幫你有效地解決孩子偶爾或經常出現的壞毛病。畢竟2-5歲的小鬼們可總是每天每天都挑戰著父母的智商與脾氣呀!
那些困惑與迷茫,我們也都經歷過——公共場所中遇到的難堪、一場場沒有輸贏的對決、忍不住在他們面前大發雷霆。更甚的是,有的時候從早到晚我們會跟孩子吼那些連對付敵人都不會輕易出口的話:"把它關了!馬上!""聽到我說的話了沒有?""停下!""看你把弟弟弄的!""快點道歉!""你又犯規了!……就不能友愛著點?"
我們在為人母的那一年,發現真是有好多好多的育兒建議呀。可是不久后就感覺其中的許多要么是不切實際,要么就是自相矛盾,總之讓人越來越焦慮。于是我們開始尋找一些貼近生活、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我們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所謂的"專家們"的意見。然而卻越來越迷惑、不知所措。
因此,我們這本書更像是朋友與朋友間的聊天。話題涵蓋了從生活中的點滴瑣事到大的原則問題,從對付早上的忙亂、分配家務,到諸如解釋死亡、培養自信以及價值觀的養成等一些抽象性的問題。我們選擇了令人舒服的非正式的方式——鄰里間的"談天"。我們注重的是幫助大家養成為人父母的自信。因為畢竟你才是解決與自己兒女問題的專家。沒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孩子。我們只能給大家提供建議。對,就是建議。也不是說你一定要做這個或千萬別做那個。所以我們的書里沒有諸如"禁忌"或者"必須做的事項"這樣的字眼。它們只會徒增大家的焦慮感罷了。
倘若你對那些條件反射似的管理方法(比如吵嚷、賞巴掌、嘮叨、恐嚇、妥協或者懲罰)感到反感,或者你常常發現自己對在乎的愛子愛女們總是以一種漠不關心的方式說話,那么我想你會從我們的書中受益的。我們認為,若是想改變孩子們的壞毛病,首先得改變我們自己的行事方法!有效的交流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本書提供了上百個例子,在其中我們會給大家展示怎樣說話、給孩子傳遞什么樣的信息。我們也會給出參考意見,讓這些交談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讓孩子知道不可逾越的底線的同時,也傳遞出對他們的關切與理解。在孩子童年時期起就保持開放性的對話非常必要,所以我們給大家提供了許多種可行的方法。
賴克林兒童情緒手冊》中在管理孩子的問題上認為要充分尊重父母與孩子。我們的書要鼓勵家長們不但考慮自己想說的,還要懂得怎么去說。我們選擇的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可以換來孩子們的合作,在家庭中建立親密和諧的氛圍,也讓大家更好地享受家庭時光。
我們相信,有效地溝通不僅僅意在糾正孩子們的壞毛病,也應該關注毛病背后透露出來的情感訊息。比方說,如果小孩與其他小朋友打了起來,你的職責是在他們酣戰時候及時出來制止,妥善處理孩子的憤怒情緒。但我們可能會建議大家在事情平復了之后還要好好考慮怎么對孩子的憤怒進行疏導以免再次發生此類狀況。嘗試探究孩子壞毛病的來源,然后根據來源做相應的處理。在打架這個例子中,可能問題與對方小孩本身無關(或許結果表明她只是嫉妒新生的寶貝)。只有發現了表象背后的實質問題,我們才能阻止同樣的事情發生。
家長是孩子的及時任教師。在孩子兒童時期,我們真的可以經過努力培養他們的自律精神與能力。此書中呈現的不僅僅是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法,還自始至終貫穿著對孩子的愛護、理解與同情。我們介紹了怎樣言傳身教,并且適當合體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也探討了父母在解決矛盾時候會用到的小技巧或者一些特殊的用詞,利用這些去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問題并鼓勵他們用語言而不是暴力表達出來,目的就是幫助大家在初期與孩子建立起相互間的理解,著眼于孩子長期的性格養成。
但話又說回來,為什么要在早期就注重小家范圍內,家長與孩子之間建立于相互尊重基礎上的溝通呢?因為有了一個個健康的小家庭才會形成一個健康的社會。家庭給了孩子最初的歸屬感與接受感,還有一生的感情紐帶。在孩子人生的初期,家庭是他們最開始學會怎么控制自己情緒、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地方。家庭是容許你或者孩子們犯錯并從錯誤中汲取經驗的地方。雖然說"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比方說,家庭結構有可能是父母與親生孩子組成的核心家庭,或者是繼父繼母的家庭、單親家庭、同性家長家庭等等),但這些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作為永不消失的無條件的愛、理解與鼓勵的源泉。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需要得到滿足、情感得到回應、幽默感得到培養還有就是從錯誤中學到經驗。這樣的男孩女孩們最終會成長堅強又細膩的成年人。
1.有了老二,老大不聽話怎么辦
問:自打我們從醫院生完小孩回來,女兒就一直使性子。怎么辦呢?
答: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百分之百的關愛。他們才不管你是不是有工作要處理、有衣服要洗還是要照顧新生的小孩。想象你看到丈夫領回一個比你年輕漂亮可愛的姑娘時候的感受吧。那就是在你抱回家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回家的時候,大孩子的感受。更糟糕的是,大孩子還要為了取悅你而去喜歡這個小嬰兒,并且還要與她分享所有的一切!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呀!
清醒貼士
確保孩子的安全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即使是并不嫉妒新生兒的孩子也可能會在無意間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卡羅琳的朋友聽說了她那3歲小孩的事情后,建議她在忙事情的時候把睡著的嬰兒放在樓上的房間,這也是這位朋友的經驗之談。在嬰兒房的門上安裝一個8英寸長的鉤子以保障孩子睡覺的時候門是半開著的。這樣一來,既能保障嬰兒哭的時候能聽到,還能讓大孩子有足夠的空間朝房里偷偷看卻進不去。
自己帶著嬰兒而不是把嬰兒留給他的兄弟或姐妹(4歲以下),哪怕是"一小會兒"也不行。
分離:當兩個孩子都哭喊著以引起父母注意的時候,用嬰兒吊袋或者背包把兩個隔離開來。
卡羅琳總是用胸前吊帶裝著老二。這樣一來,她可以騰出手與3歲的老大玩,同時也不冷落新生的寶寶。
用溫柔的言語或動作讓孩子停止攻擊性的行為。
有時候,還真的需要快速反應的能力哦!24小時,當蓋爾照顧新生的女兒時,兩歲大的兒子突然伸出手,像練空手道一樣朝女兒的喉嚨劈去。蓋爾馬上溫柔而有力地抓住了兒子的手,拿開。她并沒有罵兒子,反而說:"你妹妹喜歡你這樣摸摸。"
設定一些具體的規矩,并簡要解釋什么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對蹣跚學步的學前小孩來說,立下規矩是有幫助的。
在蓋爾的家中,有三條主要的規矩:不打、不罵、不能傷害。
溝通:與大孩子商量溝通可以接受的抒發憤怒情緒的行為。(詳見"憤怒"一章和下文的"發脾氣"一章。)
杰夫告訴女兒:"你不可以打寶寶。用語言告訴我你的感受,這樣我才能幫你。"
有一次,3歲的西恩因為寶寶而生氣了。卡羅琳跺了一下腳說:"我們做憤怒的鬼臉吧。讓我看看你有多生氣。"聽了這話,西恩愣了一下,隨后兩個人都笑了。
保障24小時之內有幾次你的注意力是全部放在大孩子身上的。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但是一旦做到了,你會發現驚喜的。
理解:不管孩子的情緒有多糟糕,我們也要給予關注并理解。告訴孩子嫉妒是人之常情,但是因為嫉妒而去傷害寶寶就不對了。
達芙妮把3歲的兒子安頓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說:"有個新生的妹妹不是件讓人高興的事,是不?"兒子點點頭。"有時候我覺得你好像不希望妹妹住在家里,"達芙妮接著說,"我明白你的感受,但是因此傷害妹妹是不對的。"
明白一個常識:并不是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會用過激行為表現出來。
兩歲的柯黛拉從來不找小弟弟的麻煩,但卻總是在媽媽要照顧弟弟的時候將她捶打到自己最喜歡的椅子里。媽媽意識到這是柯黛拉嫉妒的表現,于是任由女兒發泄出來,并試著在沙發上騰出三個人的位置。
把大孩子納入到解決問題的智囊團中能有讓他享受擁有控制權的感覺。
24小時卡羅琳給了3歲的西恩一個限制性選擇:"我照顧寶寶的時候,你可以去和爸爸玩,或者坐在我邊上,給寶寶讀書聽。
立場:著重給大孩子講我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站在新生兒的立場上。這樣有助于降低孩子的抵觸情緒,讓她樂于幫助你。
給嬰兒喂奶的時候到了,桑迪沒有說:"寶寶比你更需要媽媽,你先等會兒。"相反,她解釋說:"我必須要給寶寶喂奶了,要不然媽媽的身體會疼的。"
以身示范怎樣處理自己的憤怒情緒。(具體的建議詳見前文)
當4歲的兒子咕噥著因為寶寶而不能去公園玩了的時候,杰棋真的生氣了。她回答說:"媽媽受夠了!我現在要回房安靜一下!"
這又是一個極其挑戰神經的早上。吉米終于管不住自己的脾氣了,因為女兒不停地追問:"為什么那個蠢娃娃要和我一起坐在嬰兒車里?"于是他強忍著,咬牙說:"在回答你之前,我得先數五十個數!"
保障,并且要一再向孩子保障沒有人能取代他的位子。(小孩子需要不止一次地聽到這樣的保障。)
特里薩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她總是向3歲的帕蒂解釋說:"我們要愛家中的每一個人:約翰叔叔、薩利阿姨、表姐簡、奶奶、爺爺還有新生的寶寶。但是在我的心中,總有一個你的特殊位置,它只屬于你。你是我的帕蒂寶貝!"
溫和、循序漸進地鼓勵大孩子參與照顧新生寶寶的過程中。千萬不要總是突然地讓孩子幫你拿尿布、鞋子還有毯子,這樣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肯是個體貼的爸爸,他會問4歲的孩子:"你認為該給妹妹穿哪件外衣?"
鼓勵孩子與新生寶寶建立親密的聯系。這會需要時間、精力以及創造性的思維。
卡羅琳常常會站在西恩的身后,只讓新生的寶寶看到自己。這時,她會做鬼臉逗嬰兒笑,然后對西恩說:"看看,諾蘭在對你笑呢!他一定認為你很特別!"這樣過了幾個月,她發現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24小時晚上,西恩突然特別驕傲地站在門口與媽媽分享好消息:"猜猜我弟弟會做什么了,媽媽?他能自己爬到我的床上啦!"
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別指望大孩子會"一夜長大,做出好榜樣"。如果家長不大驚小怪,孩子那些上廁所的壞毛病、吮大拇指或是口齒不清等似乎是要回到嬰兒期的行為都會很快不見的。
薩拉和杰克為了迎接新生兒的到來,費了很大工夫改造了一間嬰兒房。于是3歲的馬克斯好像對期間父母不怎么關注這件事很不滿。24小時,薩拉發現馬克斯正故意撕著廁紙的邊緣。她并沒有責備孩子,只是問馬克斯愿不愿意到新的嬰兒床里玩玩。然后她打開了自動開關,問馬克斯那個角度寶寶會喜歡。馬克斯很喜歡參與其中,覺得自己也是歡迎寶寶的一份子啦。
卡羅琳的女性朋友朱迪和3歲的西恩玩了個游戲。西恩非常喜歡。朱迪會使勁把西恩塞到自己腿上的嬰兒吊袋里。卡羅琳給諾蘭喂奶的時候,朱迪會說:"這是我的寶貝。他叫西恩,你的叫什么名字。我的寶貝有三十磅重呢,你的多大?我的寶寶可漂亮啦!"西恩的眼中閃閃發光。我們知道,他一定很喜歡這樣的游戲。卡羅琳這時明白西恩那些可笑的要回到嬰兒期的行為也挺可愛的。與其一驚一乍,倒不如不把它當回事兒。可千萬不要說"你是哥哥,要做出表率"之類的話,那會把他們氣壞的!
適時找機會告訴另外的孩子們,和新生的寶寶待在家里也不總是有趣的。
雖然瑪麗莎很累,迫切地需要休息,但是她還是讓不愿意去上幼兒園的沃倫在家里待上幾天。因為她感覺沃倫像是認為媽媽故意把他送出去,好單獨和嬰兒在一起。可是一旦沃倫每天接觸到寶寶,聞到它的味道,看到嬰兒總是哭喊著要這要那,他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學校啦。
保護:當新生兒學移動的時候,幫助另外的孩子保護他最喜歡的東西。
諾蘭5歲半的時候,卡羅琳的第三個兒子克拉克出生了。她驚奇地發現諾蘭很是歡迎弟弟的到來。而克拉克也很喜歡坐在搖籃里看著諾蘭玩。但是當克拉克學會爬的時候,一切都變了。好像諾蘭最珍貴的玩具對這個小家伙有天然磁場似的,這其中包括諾蘭最愛的棒球卡片。卡羅琳面對這種情形,做的不是對諾蘭徒勞地解釋克拉克并沒有惡意,或者責怪諾蘭沒有把東西看好,而是想出了個法子。她和諾蘭把玩具盒子貼上標簽,然后把"只給大孩子"的玩具放在了家中的櫥柜里,在那里,他可以保存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而不被克拉克損壞。
安排一個特殊的"約會夜"。這個"約會夜"是為"原來"的家庭準備的,不包括新生的嬰兒。
3歲的里奇和父母市時常聚在一起,不帶著剛出生的寶寶。他們很喜歡出去吃比薩。就達到的效果來看,花費高昂的保姆費和錯過喂奶引起的身體不適都值了。因為它不但讓里奇明白自己還是個特殊的存在,而且也讓爸爸媽媽從照顧新生兒的疲憊中暫時解脫出來。
暑假里,天天在家的孩子們竟然滋生了"電視癮",而我只能暗自抱怨自己太忙,讓孩子們的壞習慣"見縫插針"地冒了出來。孩子們有制造各種壞習慣的"天賦",讓我們防不勝防。而這本《賴克林兒童情緒手冊》是給繁忙父母的好禮物,它一邊幫你"對付"惱人的小鬼,一邊增進你跟小寶貝的感情。
朱正歐
父母世界Parents》執行主編
30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年輕媽媽時,斯波克博士的書常常放在我的枕邊。如果能夠回到從前,《賴克林兒童情緒手冊》將會成為我的不二選擇。我不僅會把它放在枕邊,而且會把它放在我的手提包里、車里,以及其他任何觸手可及的地方。
卡羅琳·紐伯格
哈佛醫學院臨床心理學教授,教育學博士
這本書用樂觀、慈愛的口吻寫成,描寫了生活中各種妙趣橫生的小事。它在幫助讀者強化家庭關系的同時,提供了許許多多專業的知識,積極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瑪麗安娜·內福特
育兒》(Parenting)雜志特約編輯,醫學博士
孩子很喜歡啊
速度挺快,價格不貴,內容挺好!
做活動,價格實惠,值得購買
很好,值得一看。“它為2~5歲孩子的父母提供最為貼心和實用的指導,讓你輕輕松松解決所有在養育孩子過程中遭遇的棘手問題。”
收到的時候簡直就是舊書一本,書頁發黃,封面和封底還有N多黑手印,頓時沒有了閱讀的欲望。希望當當在出貨時候嚴格把關商品質量,誰愿意花三四十元收到一本這樣的書?
在當當買了那么多次書,這次是史無前例的慢!8號拍的17號才收到啊!!!非常不滿意!
外國人的書,有的時候里面的語言很難懂,有點晦澀,讀不進去
書剛回來兩天,還沒翻來看,不知道內容怎樣!但是外觀挺好的,物流也很給力!!
沒讀完,但是針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模式給出了具體的操作建議,挺好。
嗯,很不錯的育兒書,里面的內容挺實在的,文字也比較平實,贊
網絡育兒紅人推薦,覺得意義一般,理解了孩子就可以。
一直想買這本書,總忘,這回買回來了,一定好好讀
買過斯波克的書,賴克林的也書也是別人推薦的,應該不錯
非常好的書!!值得學習!!就等寶寶出來實踐啦~哈哈
有實例滴,不少都是自家寶寶身上出現的情況,正好派上用場。
送錯地址,晚到了,最近寶貝情緒波動很大,希望看了此書對我有幫助!
有案例 比較通俗易懂 看了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情緒
看書名標為手冊, 不過書上的內容卻是聊天似的語氣。需要點耐心以及用心,才能明白作者的真意
好身體,好品行是我們教養的最終目的,書的內容不錯,很有借鑒價值!
微博上推薦買的,一次買了好多書,還沒來得及讀
幫同事捎的書,等她看好了,我再拿來看看。也是聽別人推薦買的,希望對孩子的情緒有幫助。
這本書確實不錯,孩子的情緒一直是父母關注的問題,也會影響孩子一生,希望可以學到不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包括孩子,這套書送朋友了,準備再買一套!
很好 挺實用 只要父母能堅持書中的做法 就會有收獲
不懂小朋友的時候多看看書,里面會講述很多孩子的心理,很有幫助
比較失望的一本書,和國內那些沒什么兩樣,最重要是國情不同,未必適合國內的孩子(看了覺得我還不如看《超級保姆》)。一起買的還有另一本《理解孩子的語言》就好很多,這本書卻比另一本的貴十元,真是不值!!!不值此價!
在微博上看到這本書的介紹,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第一時間來當當下單,書一到手就馬上讀了。非常實用的一本書,語言平實,例子詳盡,真的能夠成為指導我克制情緒并理解孩子的指南。值得一讀再讀,而且可以隨時應用,我會將它放在床頭,活學活用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