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在臺灣國學大師的1949圖書
人氣:57

在臺灣國學大師的1949

周為筠從一個新視角,演繹了一部國學當代史。這曾是一段隱秘的歷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另一種命運。他標示出一個重要的時間臨界點,并提醒我們,在此臨界點之前,人們其實生活在一個有淵源、有傳承的文化共...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國學大師  
  • 作者:[周為筠]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802510463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5
  • 印刷時間:2008-10-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260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周為筠從一個新視角,演繹了一部國學當代史。這曾是一段隱秘的歷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另一種命運。他標示出一個重要的時間臨界點,并提醒我們,在此臨界點之前,人們其實生活在一個有淵源、有傳承的文化共同體中。至于這種文化血脈是如何被慢慢隔絕的,也許從這些國學大師的行動、言說與事件中,我們會有更多的體悟。

編輯推薦

1949年,風云變幻,時局動蕩,文人的命運也不可避免地與政治黏合在了一起……本書將胡適、傅斯年、東方美、南懷瑾等幾大鴻儒在1949年的抉擇,在臺灣的離奇命運,以極強的吸引力和文字概括力呈現在讀者面前,由不得你不想閱讀,不想進入別人的傳奇……

作者簡介

周為筠,歷史學學士,文學碩士。出版策劃人,獨立撰稿人。 任《社會觀察》、《先鋒中國評論》、《航字畫報》等多家雜志主筆;《世界新聞報》、《南方都市報》、《競報》等報紙專欄作家。在國內外知名媒體如《天涯》、《粵海風》、《中國青年》……發表文章幾百篇。

目錄

胡適:書生的鬧與寂

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乘桴浮于海的日子

半個臺灣人

清算胡適的幽靈

萬山不許一溪奔

政治文化圍剿的靶子

在歡會中隕落

微笑的異端

傅斯年:歸骨于田橫之島

深陷政治的漩渦

"搶救大陸學人"

歸骨于田橫之島

元氣淋漓滿臺大

身殉臺大的時光

世間已無傅斯年

林語堂:"落根"有為有不為

倦云游子意,萬里憶江城

來臺后二十四快事

"落根"有為有不為

洋博士成了國學大師

半個世紀的金玉緣

一團矛盾的八十自敘

幽默大師的落寞

錢穆:一生為故國招魂

落花流水春去也

千斤擔子兩肩挑

文化一脈傳南國

晚年居臺獲新生

枯桐欣有鳳來儀

心猶余憾洗鉛華

魂歸故里,葉落歸根

方東美:獨步學壇的詩人哲學家

苦海望鄉人

臺灣因他才有哲學

獨步學壇無敵手

出入中西的碩學通儒

在"黨"外的"書呆子"

由詩心而入哲境

中華文化傳燈不絕

乾坤一場戲,生命一悲劇

徐復觀:擎起這把香火的猛士

學術與政治之間

臨歧分手竟反目

半路出家的學界明星

無慚尺布裹頭歸

中國文化披麻戴孝的孝子

未謁孔陵為遺恨

一個農民的兒子

牟宗三:重建傳統的儒家智者

風飄萬點正愁人

生我者父母,教我者熊師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宋明義理,魏晉人物

內圣外王的哲學典型

碩果僅存的新儒家

一生著作古今無兩

一個時代的終結

陳鼓應:為民主浪跡天涯的新道家

失落的自我

追隨自由主義斗士殷海光

充其量是個自由主義者

"臺大哲學系事件"

"參與獨派活動的叛亂分子"

"投共附匪"的北大教授

為民主浪跡天涯

出入老莊的新道家

歸于寂靜之后

南懷瑾:經綸三大教的傳奇隱士

亂世人生如飄萍

在臺灣的困頓歲月

傳奇經歷越傳越奇

欲為天心喚夢醒

從《人文世界》到老古文化

催生中國當代及時條合資鐵路

大陸掀起"南懷瑾熱"

"買票不進場"的人生

后記

在線預覽

乘桴浮于海的日子

1948年底,胡適曾有過一閃而過的和平幻想,還叫來了在安徽蕪湖的本家胡樂豐,準備將家屬送往徽州績溪老家,但他很快清醒地認識到,其一貫主張"和比戰難"是正確的。不再對胡適存有幻想了,但他還是說:"只要胡適不走,可以讓他做北京圖書館館長!"胡適聽說后不為所動,這樣胡適的名字自然從統戰名單中被除去了。在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后以中共中央名義宣布戰犯,胡適的大名赫然列在"罪大惡極的幫兇們"之首。胡適明白自己在大陸是待不下去了,1949年1月21日,他親自送夫人江冬秀和傅斯年夫人俞大彩上了去往臺灣的船只。

1949年4月6日,胡適從上海乘"克里蘭夫總統號"輪船離開祖國,船緩緩駛離碼頭。車水馬龍的外灘漸行漸遠,悲從中來的胡適眼眶濕潤了,他不知道此去這輩子還能不能回來。胡適在當晚日記中淡淡記了句"此是第六次出國"。在一望無際的太平洋上,思想苦悶的胡適在老鄉陳獨秀晚年的文字里找到了共鳴,認為陳獨秀在彌留之際迸發出的思想彌足珍貴,"特別重要的是反對黨派之自由"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的主旨。

胡適痛定思痛,反思國民黨政權一敗涂地的原因。他開始與雷震等人籌辦《自由中國》一事,并開始起草《〈自由中國〉的宗旨》一文,胡適在此宗旨里提出,這個雜志要作為"自由中國"運動的一個起點,"向全國國民宣傳自由與民主的真實價值,并要督促政府切實改革政治經濟,努力建立自由民主的社會",宣言里也毫不掩飾地攻擊"共產黨鐵幕之下剝奪一切自由的極權政治",并幻想"盡我們的努力,援助淪陷區域的同胞,幫助他們早日恢復自由"。此語作為《自由中國》的發刊詞昭然印在每期雜志扉頁,胡適還成為這個雜志的發行人。

4月27日,胡適經過長途顛簸來到了大都會紐約,住進東城81街104號這幢他原來租住過的公寓。胡適對燈紅酒綠的紐約既熟悉又陌生,在這里他曾度過自己風華正茂的留學生涯,以及抗戰時期當駐美大使時指點江山的風光歲月。如今年老落魄重新回來,卻要開始他流亡的寓公生活。國民黨猶如扶不起的阿斗,使得胡適抬不起頭來,他在美國開展的民間外交在大勢之下徒勞無功,很多同情國民黨政權的美國政要都表示無能為力。胡適此時心情可謂灰暗之極,他通知國民黨政府駐美使館,取消一切約會,不會見任何政府或國會的領袖,躲進小樓繼續考證他的《水經注》,并一再聲明從此不問政治。

把自己封閉起來暫時逃避現實可以,但隨著日子的推移,胡適不得不面對經濟上的窘迫。一向不治家產的他,生活拮據,捉襟見肘,而這時夫人江冬秀也投奔胡適來到美國。江冬秀乃一鄉村女子,到美國后語言不通,失去社會生活能力,只會邀三喝四地拉幾個寓居美國的流亡太太在屋打麻將。這下可苦了平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胡適,被"逼上梁山"的他經常在電車上被擠得東倒西歪,親自外出購買油鹽醬醋日用雜貨,干起抹桌洗碗的雞毛蒜皮的家務。雖然生活落魄精神極度萎靡,但胡適顯赫的名聲還在,從國內來美的過路客總想來一睹大師的風采,以至于胡適的寓所簡直成了一個"熊貓館"。一些遠道而來的朋友來看胡適,他請不起客,只好煮茶葉蛋來寒酸招待。他的學生唐德剛形容那時他"惶惶如喪家之犬",足見其困頓與頹唐。

1950年5月,竟為五斗米折腰的胡適,終于在普林斯頓大學謀到該校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的飯碗,雖美其名曰館長,其實加胡適自己一共才兩個人。在國內大名鼎鼎的胡適不得不屈于此職,做上一個清閑的圖書管理員。在這里他前后做了兩年的圖書清理工作,業務閑暇之余繼續他的考據研究,扎進故紙堆里自娛自樂,聊以自慰。

胡適雖然遠離大陸,也不大認同共產黨的政權,但赤子之心從來沒讓他的目光游離出祖國,他熱切關注著彼岸的一切。在他來美國不久,香港報紙轉發了輔仁大學校長陳垣給胡適的公開信。老朋友陳垣勸胡適要幡然悔悟,回頭是岸。胡適讀后頑固地認為此信是偽造的,并在臺北《自由中國》上發文說,"可憐我的老朋友陳垣先生,現在已沒有不說話的自由了"。

然而,最讓胡適不放心和痛心的莫過于小兒子胡思杜的"背叛"。胡思杜顧名思義"思念杜威",胡適給小兒子取名寓意既表達了他對老師的敬重之情,更含著他一生對自由主義的堅定信仰。這個小兒子當年留在北大沒有跟胡適走,后來進了華北人民革命大學。胡適沒想到這個小兒子竟會朝他飛來投槍,"追求進步"得稱他是"帝國主義的走狗",并在香港《大公報》上發表《對我父親--胡適的批判》,宣布與胡適脫離父子關系。胡適知道后堅信是別人逼兒子寫的,并在《時代》雜志上發表《沒有沉默的自由》一文;另一面表達出的是知子莫若父式無盡的凄涼與無奈。

1952年11月,胡適應臺灣大學和臺灣師范學院的邀請,自美國飛抵臺北講學。聽說胡適從美國歸來,臺灣各界人士蜂擁而至臺北松山機場歡迎,大家對胡適寄予了極大的希望,都想爭睹這個知識界領袖的風采,也想關心下美國對臺政策與臺灣的發展前途。

在臺灣復任"總統"的為了籠絡胡適,專門約見并出示一份香港的《大公報》,上面有胡思杜批胡適的文章。對此事表示"關懷",孰料胡適卻不領情,反倒認為這是借此嘲弄自己兒子不肖,便情緒激動地反唇相譏,巧妙地兜出蔣經國的老底:"我的小兒子天性愚鈍,實不成器,不如總統令郎迷途知返!"胡適這番話暗指1927年蔣經國留學莫斯科時,曾寫文章大罵其父是"革命的叛徒,帝國主義的幫兇","是我的敵人"。此舉不是同胡思杜如出一轍嗎?一下子愣住了,只好尷尬地報之以苦笑。

胡適在臺灣除了出入各所大學的講壇外,各種公開社會的演講也不少,向來聲音洪亮的他,由于頻繁地演說,使得喉嚨嘶啞,不得不求助于大夫。在臺灣受到如此隆重的歡迎,使得胡適對臺灣多了幾分依戀,他面對臺灣媒體問及返臺感想時說:"大約一年左右,我還是要回來的;以后希望每年能回來一次,但我也希望當我下次回來時,大家能給我不說話的自由,讓我膽子更大些,多玩些日子。"從這時開始,胡適開始頻繁地往返于臺灣與美國之間。

1954年元月,胡適回到臺灣參加"國民大會",在開幕儀式上,胡適提出"扣足六年任期"的推算法,來解釋一屆"國大"為何能兩次選舉總統,為的連任制造了絕好的輿論。并將"總統"的聘書親手送給,使得心花怒放,擺出臺灣隨時歡迎胡適歸來的姿態。

年入古稀的胡適在臺灣如此受追捧,使得生性喜歡熱鬧的他動起歸去來兮的念頭。一日胡適從普林斯頓講學坐火車回家,這時美國的天氣極冷,外面鵝毛般大雪紛紛揚揚,在轟隆隆的車廂里,他依稀想起了少年時代從徽州鄉下乘船去杭州,再輾轉到上海的日子。忽忽一少年,如今也進入暮靄沉沉的晚境。客居海外的他又患上心臟病,連人壽保險公司都拒絕保險。胡適暗下決心,要在有生之年還掉學術上所欠的債務,并計劃趁早回到臺灣安度晚年。胡適和美國的朋友一一告別,趙元任一班朋友還給他搞了個告別晚會,可惜就在1957年2月17日,胡適因為胃出血病倒了,使得他的歸國計劃暫時擱淺。醫院給他做了胃切割手術,這場大病讓一向樂觀曠達的他自感時日不多矣。

胡適在給友人趙元任的信中說:"我打算回去,是因為我今年66歲了,應安定下來了,利用南港史語所的藏書,把未完的幾本書寫出來。"這里提到的這幾本未完成書稿分別是:早在1919年給他帶來巨大聲譽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計劃將此書下卷完成再改成《中國思想史》;還有他那本寫成快30年前的《中國白話文學史》,到現在也是半部書的半拉子工程;要數那部被胡適自己反復琢磨的《水經注》,幾年的心血也應該有個了斷了。

P6-9

……

媒體評論

每個民族都有文化傳統,文化是不可能滅絕的。而一個國家的興盛只靠科技、經濟那些立竿見影的東西是不夠的,還需要人文修養的部分。臺灣地區保存的是相當原始的中國文化,儒家在臺灣的影響力很大,這也是臺灣后來以極小的代價實現政治轉型的重要精神資源。 哈佛大學、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蕙心402**的評論:

2015-11-11 17:02:17
來自zl8797**的評論:

很不錯的

2016-03-07 22:37: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的質量不錯。

2016-05-03 21:42:05
來自g***6(**的評論:

挺好看的一本書

2017-05-01 19:32:29
來自***(匿**的評論:

我買書基本都是當當,買啦不知多少!

2017-06-03 14:46: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內容一般,有的地方不夠客觀,有些詞語用的很不準確,尤其是成語,詞的褒貶性都會弄錯。

2010-12-15 21:10:37
來自剃刀先**的評論:

我期盼-----《在大陸國學大師的1949〉我想對比一下兩岸大師們的結局,誰更悲慘!!!

2011-03-13 17:09:36
來自納蘭win**的評論:

是周為筠從一個新視角,演繹了一部國學當代史。這曾是一段隱秘的歷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另一種命運。他標示出一個重要的時間臨界點,并提醒我們,在此臨界點之前,人們其實生活在一個有淵源、有傳承的文化共同體中。至于這種文化血脈是如何被慢慢隔絕的,也許從這些國學大師的行動、言說與事件中,我們會有更多的體悟。

2012-01-16 16:08: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一般,不過啟發到我對陳鼓應感興趣,也不錯啦。

2010-06-22 13:44:47
來自marineC**的評論:

本人就是歷史專業的,所以對這些東西特感興趣,而且我爺爺也叫我幫他買了一本

2011-03-02 22:45:52
來自ranny72**的評論:

胡適的那段寫得尤為得好,其他的相較之下,就有些遜色了。

2009-03-31 16:42:51
來自天長地**的評論:

不讀不知道,讀了方大開眼界。這是一本讓人開闊視野的好書,也是一本怡人性情的好書,愿各位愛書人都來品讀。

2012-02-06 19:16: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誠如“作者”言,“參考了大量相關著作”,只是可惜了我的銀子。

2011-04-08 00:15:49
來自chinna2**的評論:

此書可讀。其缺陷在于內容字體不太為我所喜好。

2011-11-25 09:13:37
來自sdfyj30**的評論:

very nice book,不錯的書,雖然不是摘錄國學大師的作品,但是從歷史角度剖析大師們的命運也很耐讀。

2009-05-04 15:32:34
來自icepot**的評論:

非常好的一本書,老爸也喜歡,我們倆看了好多遍。

2015-08-06 10:51: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個人的遭遇在歷史的洪流中只是不朵不起眼的浪花,就算只是一朵浪花,他們也做了自已應該做的,為中華文化的流傳獻出了自已的心血。對于前輩,我只能仰視。

2011-11-17 16:25:17
來自空中獅**的評論:

現在的國學在哪里?都在臺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哪里?也在臺灣!

2012-08-12 18:08: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是在朋友家翻到,然后借來一讀,不一樣的視角,讓人大開眼界,同一個1949,一遍歡呼,一遍暗傷,可是無論怎樣,大師就是大師,再借讀完以后決定自己買一本收藏。

2011-09-12 21:20:47
來自海龍圖**的評論:

亂世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真正做到百家爭鳴,如春秋戰國出了諸子百家,三國兩晉出了竹林七賢、建安七子、三王兩謝等,民國出了那么多開創時代之人。而可悲的是一場內戰將大部分人的精力分散開去,政治永遠是文化進步的敵人。

2011-03-20 23:53:49
來自jnxuez**的評論:

在當當上買了上百本幾萬元的書了,第一次寫書評。現在書如浩海,良莠難辨,也看不過來。但周先生這本書確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從一行行文字中我們既讀到了大師們的大家氣象,也讀得出作者的溫情與耐心。誠懇的推薦給大家!

2011-11-07 22:15:01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