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此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們就是不聽我們的。”
因為愛,所以節制》是美國家庭教育專家布倫達加里森教育孩子的心得,也是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她一針見血地指出親子關系的問題所在,“如果把孩子的生活當作我們自己的生活來處理,那樣只會拉大他們和我們之間的距離。”
本書通過不同案例,講述了父母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方式方法,從孩子和父母兩個角度分析了建立親密關系的必要性,因為親密關系是一切教育問題的基礎,“沒有了與孩子的融洽關系,我們就什么都沒有了,沒有了影響力,沒有了幫助孩子的途徑,也沒有辦法引領他們走向成長” 。
要想與孩子保持密切的關系,做父母的必須真誠,實實在在地關愛孩子,而不要想著怎么搞定他們,更不用擔心別人怎么看我們。
如果只能對孩子做一件事,那就是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么,親愛的孩子,我們都愛你。”
同系列圖書推薦: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布倫達 加里森,她是一位見解獨到的作家和富有激情的演說家,但她更愿意向人介紹自己是一位媽媽。多年來,她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與家庭關系研究,曾在《今日家庭生活》雜志、Moody廣播電臺,The Harvest Show等多家美國媒體演講,聽眾包括不同年齡段的女性,特別是面臨教育問題的媽媽。布倫達和她的丈夫吉恩生育了三個女兒,生活在美國伊利諾伊州。
凱蒂 加里森,她是一名頗有藝術天分的大學生,在她父母的家里,到處都擺滿了她的藝術作品,也許有24小時她的藝術品會得到更多人的欣賞。她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就是布倫達的女兒和本書的主角,也正是在她的磨練和激勵下,布倫達創作了這本書。
目 錄
第1章 表達愛往往是困難的
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對孩子敞開心扉,向他們表明,“無論發生什么,我們都愛你”。但這并不總是我們的及時反應。
第2章 我們究竟在談論什么
父母需要做出一個最難的改變,就是選擇什么樣的視角看問題,弄清楚什么是重要的、永恒的,什么是表面的、無所謂的浮云。
第3章 這不是你的問題
如果我們把子女的生活當成我們的生活來處理,那樣只會拉大他們和我們之間的距離。因為我們成了他們的一個問題,他們還要花費精力應付我們。
第4章 是什么讓孩子疏遠了你
服務型、甩手型、揪辮子型、擔憂型、對比絕望型、控制型、指責型……你是哪種類型的家長,你怎樣看待正在疏遠自己的孩子?
第5章 愧疚與謊
一直以來我為此心痛不已,這話對我來說是多大的安慰啊!同時它也卸下了我背負的沉重負擔,我不是凱蒂生活中的絆腳石。
第6章 愛與尊重:與孩子保持終身的親密關系
要想與孩子保持密切的關系,我們必須真誠,實實在在地關心孩子,不能想著要搞定他們,更不用擔心別人怎么看我們。
第7章 緩慢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是緩慢而循序漸進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幫助孩子,其實這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
第8章 孤獨的旅程
這是一段孤獨的旅程,就算再堅定的信念,一段時間之后也很容易因為別人的說教而改變。
第9章 結尾:存儲在孩子心中的愛
沒有了與孩子融洽的關系,我們就什么也沒有了。沒有了影響力,沒有了幫助孩子的途徑,也沒有辦法引領他們走向成長。
后續故事
并非人人都幸福、體面地活著,但這就是生活。
過去那些年,凱蒂一直在跟我們斗爭,每天上演著各種形式的反抗,針對的全是父母的,有時候僅僅就是因為什么事情讓她感到苦惱。讓她做個啥事,她很少有個好態度。我經常說,“如果凱蒂待在家里,房子都會搖晃”,因為她總是想著法子讓人生氣。她總和朋友在一起,對她那么大的孩子來說,這也不是什么不正常的行為,但問題在于,她的朋友都有問題,沒有一個能對她產生正面影響的。高中之后,我們之間的緊張關系進一步升級。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暴風驟雨,就是陰云籠罩。
最終,她再也不能忍受跟我們同住一個屋檐下。她告訴我們,這段時間她一直在尋找租住的公寓,而且找到了一個。但是她選擇那會兒離開家里,并不是個明智之舉。她高中畢業還不到一年,一邊在社區大學上學,一邊做兼職,賺的錢也很少,明顯還不夠養活自己。她為什么要在無力負擔自己生活的情況下獨自搬到離家十分鐘車程的地方去住呢?我們怎么可能同意!
她不斷讓我們驚訝。“星期六馬克和他的朋友們會來幫我搬家。”馬克是她當時的男朋友,是那種喜歡走極端和惹麻煩的孩子。關于他冒險的故事有很多,許多人勸告我們要注意他過去的行為以及日后要面對的后果。凱蒂并沒有表明馬克會和她住在一起,但我們相信馬克一定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這次事件不是凱蒂那一系列我們不贊同的決定的開始,也不是的終結。接下來凱蒂要求我們支付她生活費,一直到她有了全職的工作。凱蒂即將完成社區大學學業,就要開始四年的大學生活,但是她卻愿意把我們為她上大學準備的儲蓄拿出來,把寶押在她可能獲得的全職工作機會上。我們本來能扣留住這筆錢,但我和吉恩都覺得,讓她搬出去也未必是個壞事情,而且也該讓她接受點教訓了。
我們擔心的不是女兒要搬出去獨立生活(那是我們想要的),讓我們放心不下的是,她是賭氣搬出去的,只是為了一時心理上的滿足,而且她還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她搬出去不是為了上大學,不是為了工作,也不是為了結婚,如果是因為這些,我想我們會支持的,也會很高興的。她只是怒氣沖沖地搬出去,根本不考慮后果,這是出于對我們的敵視。馬克現在是她的新盟友,而我們根本就沒法信任他。
當然,我也不想讓一些陌生的男孩走進我的家,把我女兒的東西搬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然而,我很感激,那個時候我冷靜了下來,因為盛怒之下說出的錯話,必然會嚴重削弱我對女兒生活的影響力。當吉恩冷靜地詢問女兒更多信息時,我平靜地坐下來。我們的生活永遠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了,這一現實我已經看得很清楚。我們的女兒走出去以后,她根本就不關心她身后的門會怎樣關上。她不會祈求我們的祝福,也不會詢問我們的建議。她只是來通知我們一聲,她并不在乎我們幫不幫她。她的計劃就不是講出來和我們討論的,即使我們設法跟她講道理,也不會有什么結果。
我們需要給女兒一個回應:我們之間需要的是一架橋,而不是一堵墻。我們的回應應該更多地考慮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自己受傷的感情、憤怒和失望。于是,我們告訴凱蒂我們可以幫助她。
接下來的幾天,我在家中四處翻騰,找到一些不用的家庭用品——盤子、毛巾、飯鍋和被單,還有一張床和一輛小型的露營房車。我為她準備了大多數生活必需品,基本上夠她在租住的公寓里使用一陣子了。
對一個家庭來講,父母是樹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們自身問題在孩子身上的“開花”。
——蘇霍姆林斯基
許多大人毫不在意自己的狀態,只關注孩子的狀態;自己時常焦慮,卻希望孩子面對壓力能夠淡定;自己許久不讀書不學習,卻希望孩子要熱愛書本熱愛學習;自己總是沒耐心聽孩子說話,卻希望孩子要乖乖聽自己的話;自己常亂發脾氣,卻希望孩子能講道理。教育孩子的方式,是父母先優化自己。
——張怡筠
對于家長而言,可能意味著要把自己放低、放空。我們要認識到,兒女成長的每一個過程,其實都是新的。我們以為自己都經歷過了,其實不一定正確。
——龍應臺
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作者戴維 托馬斯
當當上買書,質量信得過,包裝也很好,因數不錯,這本書也很實用,整體很好哦!對教育孩子很有幫助,超級推薦!
書很好,受益匪淺!
性價比非常高,值得入手!
整體感覺不錯,性價比很高。與孩子維持親密關系是需要一生來經營的。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書內容不錯,適合家長看,好評!
很喜歡,包裝也不錯
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書
很好,值得一讀,評論要求字數要求字數
本人已再當當網購買了約萬元有余的書籍。本人平生第一大愛好就是讀書,奈何時間太少,總感覺年復一年,過得太快,來不及讀太多書;再者精力有限,工作之后要謀生活,要上班,沒有辦法進行長時間的閱讀。喜歡將房子留一面墻做書櫥,上學的時候想讀書沒有錢買,現在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買書。這是送給女兒的,希望女兒獲得淵博的知識和強的學習能力,女兒很喜歡。
是美國家庭教育專家布倫達加里森教育孩子的心得,也是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她一針見血地指出親子關系的問題所在,如果把孩子的生活當作我們自己的生活來處理,那樣只會拉大他們和我們之間的距離。本書通過不同案例,講述了父母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方式方法,從孩子和父母兩個角度分析了建立親密關系的必要性,因為親密關系是一切教育問題的基礎,“沒有了與孩子的融洽關系,我們就什么都沒有了,沒有了影響力,沒有了幫助孩子的途徑,也沒有辦法引領他們走向成長”
剛收到,還沒看。昨天下的單子,今天就收到了,速度好快。快遞特別好,有壓到了,折痕很深。
剛好昨天女兒問我,等她長大后我們還會不會像現在這么親密,我就看到了這本書。
這書挺有意思,2015年12月買的,出版日期寫的2016年2月。難道書和食品一樣,生產日期都刻意延后?
因為愛,所以節制。我們常常在生活中控制不住脾氣。控制不住管束。控制不住界限。愛又容易又艱難。
很有深度的一本書,分析的很徹底,我感覺我是綜合性的
書收到了,內容很好,因為之前看過遇見孩子那本。不過當當包裝也太簡單了吧。
孩子正上初中,感覺溝通交流有時比較難,買來看看,希望對我有幫助
這個適合家長們來讀讀,中國家長和國外家長,在引導和教育孩子方面還是有區別的。
這本書的觀點值得做父母的學習。父母總是想著全身心地付出愛,但是凡事都要有限度,愛也需要節制和方法
這本書真不怎么樣,不知道翻譯的問題還是原作者的問題,感覺語句不是很流暢,也沒有什么新穎有用的觀點,而且里面人物眾多很容易把人搞暈了,不知道誰是誰。
書通過幾個家庭的事件,處理方式來引導父母怎么和孩子溝通。每片文章后都有一份思考問卷,可見作者的用心。很值得購買。
節制和親密是對反義詞,如何做到保持節制還能和孩子保持親密關系?這本書的重點就是解答這個問題。不管在哪種人際關系中,如果能在節制和親密中找到平衡點,應該就能達到最良好的狀態了。
有時我們認為是“為你好”的愛,是一種錯誤的愛,所以我們與孩子的距離才會越來越遠,我們與孩子溝通才會越來越困難。孩子在成長,而我們停滯不前,兩代人之間怎么會沒有代溝呢?
對于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父母與他們保持親密關系相對容易,因為小孩子對父母會有天生的依賴。但隨著孩子年齡漸長,尤其是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之后,他們就愿意更多地聽取同齡人的意見,而不是父母師長的建議。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把孩子的生活當成自己的生活來處理,那矛盾和沖突就在所難免了
身教重于言傳。只有自己信任的、與自己關系親密的人,他的言行才能對自己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作者說的一點沒錯:失去了與孩子的親密關系,當父母的就失去了幫助孩子成長的能力。
用適當的方式愛孩子,尊重孩子,教育孩子……但什么是適當的方式,這是個問題。我的孩子正處于叛逆期,常常對我吼,我目前的應對辦法是更大聲地吼回去,明知有錯,但又不知如何修正。這本書的內容值得我借鑒。
我和我媽的關系一直不太好。不是因為她不愛我,而是愛得太多,讓我覺得壓抑。我一直想找這樣的書給她看。當然我以后也會有自己的孩子,早晚也會面對如何愛我的孩子這一問題。我想將這本書推薦給媽媽,也送給我自己。愛,是個神奇的詞,應該不斷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