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修身立德,力求纖塵不染,被譽為"人世楷模"。
他孜孜于教育事業,進行了廣泛的教育改革,影響深巨,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史的新紀元。馮友蘭稱其為"中國現代的教育家"。
他涉獵深廣,學問淵深,留下了近900萬字的著作。
總序張岱年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筆)
序高平叔
英文提要
引
1898年深秋時節,蔡元培回到故鄉紹興。比起秋風瑟瑟,一派肅殺景象的京城來,家鄉顯得格外溫馨、平靜、怡然。佇立在筆飛坊自家庭院中,四周的一切似乎依舊是老樣子,唯獨那塊懸掛在門廳上方的"翰林第"匾額,好像在提示主人這里曾經歷過榮耀與輝煌。然而,耀祖光宗的記憶在闖蕩大千世界和領略新知西學之后,早已失卻原有的華彩;四年京官生活的風風雨雨也差不多蕩盡了仕途騰達的殘夢,所余下的只有那純然屬于自己的書生本色。此時此刻,縈繞腦際多時的投身新教育的念頭變得清晰而強烈,這是自身特長和興趣之所在,這也是目睹維新黨人慘烈失敗后所認定的一條報國之路。就這樣,蔡元培懷抱"志以教育挽彼淪胥"的信念,決意踏上教育救國的漫漫途程。
回鄉一個半月之后,蔡元培接受紹興知府熊再莘和鄉紳徐樹蘭的敦請,出任紹郡中西學堂總理(即校長)。該學堂是由徐氏捐資并籌得部分府衙官款于1897年初創立的,校舍即在龍山腳下古貢院西側,約有學生三十人,略如后來的高小至中學程度。所習課程可謂中西混合,既有經學、詞學、史學,又有物理、算學、外文,教師亦多為當地俊彥,在當時,這已是一所頗為維新的學堂了。蔡元培到校后,聘任教職人員,修訂學堂章程,整理校藏圖書,并"移寓學堂",主持校務。外語課程原有英、法二種,他增設日語,輾轉托人延聘日籍教師中川外雄來校任教。同時,鼓勵課外閱讀,對《強學報》、《時務報》、《國聞報》及維新志士的著作予以"解禁",以擴大師生的閱讀范圍。他還以"究心學術,不沾沾于利祿"等為條件,邀集校內同人,分別編寫各類課程的教科書。兼任學堂督辦(校董)的徐樹蘭欣然應允出資刻印。此外,他設法求購理科教學需用的儀器、標本和教具,旨在提高這方面的教學水平。后來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和北大地質學教授王烈,此時均為該學堂低年級學生。據蔣氏回憶,中西學堂的課程雖然中國舊學居多,畢竟已有西洋學科,正是在此知曉了地圓說、雨的形成及燃燒的原理,"這是我了解一點科學的開端"①。藉此亦可知當時所謂新教育的初期概貌。
在中西學堂任職期間,蔡元培得讀嚴復的譯著《天演論》及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等書,他在1899年初筆錄下書中要點。嚴譯著作使他對西方社會學說的了解更加系統,思想認識也躍上一個新高度。他曾自述:"得閱嚴幼陵氏之說及所譯西儒天演論,始知煉心之要,進化之義,乃證之于舊譯物理學、心靈學諸書,而反之于《春秋》、《孟子》及黃梨洲氏、龔定庵氏諸家之言,而怡然理順,渙然冰釋,豁然撥云霧而睹青天。"②可以說,在蔡元培探求新知的過程中,嚴譯諸書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將嚴復與譚嗣同并列,視為自己的引路人,即所謂的"侯官瀏陽,為吾先覺"。這段時間,他特別喜好以《公羊春秋》的三世說闡釋進化論觀點,從而將自己早先頗為傾心的"常州學派"的論點與風行當時的西方進化論觀念嫁接起來,以此求得外來學說的可接受性,也達成一種文化心理上的平衡。這大概就是上述所謂"撥云霧而睹青天"的境界吧。與此同時,他仍孜孜于外文學習,讀、譯日文書《日清戰史》和《生理學》,并開始自修英文。
隨著探求新知過程的深化,蔡元培的社會政治態度也逐漸改變。從黃宗羲到全祖望,以民族大義一以貫之的浙東學派對他頗有影響,面對外侮頻仍的嚴酷現實,其內在的民族激情必然有力沖擊現存的法統觀念,表現出一種不甚確定的政治激進。據當年的學生憶述:1899年的一個秋夜,中西學堂賓客云集的花廳內杯盤交錯,酒酣耳熱之時,蔡先生起身高聲批評康、梁變法不徹底,提出欲謀變革非摒棄清廷而不足為,于不經意中流露出內心深處的排滿意念。雖然此后不久他也曾列名經元善領銜阻止清廷立儲廢帝的通電,但數以千計的人參加的社會活動難以真正衡量一個人的微妙的內心傾向。就在"己亥廢儲"活動聲振東南之際,1900年初,蔡在致徐樹蘭的辭職書中又一次顯現出"叛逆"情緒:"元培而有權力如張之洞焉,則將興晉陽之甲矣。"①頗有取清而代之之概。盡管其間不無沖動成分,但確可看出其君臣大義的觀念已十分淡漠。這樣說,并非將此時的蔡元培與革命派等量齊觀,只是意在說明其社會政治態度變化的程度。
還行
好評
更多的了解大師
非常好,物美價廉,每次買都買不少。怎么好的東西不買沒道理。
非常好的一本書
OK
這個系列很不錯。適合深度理解大師的學路歷程!
1萬個贊
非常不錯的國學大師,學習國學,發揚國學。
還沒看,應該不錯。
這是我一直想要的傳記,買到了,爽!
非常棒的書啊
相信會是一本不錯的書
菲歐長滿意哦
很好的書,值得認真學習!
本叢書之一的蔡元培評傳,蔡先生是民國時期重要的學者。
蔡元培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家,開創中國近代學術,真正的劃時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