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一個普通兒子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貢獻給了國家和社會的大師的家庭生活,表現了他紛亂復雜的家庭情結——從一個農村家庭來到一個城市家庭,他與城市這個家庭格格不入;農村的那個家,距離也越來越遠了。
在作者的筆下,季羨林骨子里就是一個具有悲劇情懷與叛逆思想的人,他感情豐富、文思泉涌、善于學習,天生具有文人氣質,對女人、愛情、家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然而根植于心底的責任感讓他選擇了一條委曲求全、與家庭妥協的道路,他的這種態度一直保持到他人生的。
1.新增《以荷相傳》《我了解父親 我熱愛父親》《后的眼神》等精彩篇目,還原了季羨林先生與季承感人至深的父子親情,讓父子間的一切誤解煙消云散。
2.本書作者秉筆直書,以情感人,文風簡樸,對父親彌留之際二人親近時光的留戀、父親離去后對父親的無限懷念之情一一訴諸筆端,感人至深。
本書拋開了學界泰斗季羨林卓著的學術成就,著重展現了季羨林先生不俗的家庭情結,帶我們認識一個生活中如你我一樣平凡、真實的季羨林。
季承,季羨林之子,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曾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指揮部領導人,中國新技術開發公司及中科院輻射技術公司總經理等職。作為首個中美合作項目“高能物理”的核心人物,1979年被派往美國,負責與美國五大高校的合作項目。 與李政道有近三十年的合作。
001 / 季家淵源
016 / 氣派的四合院
021 / 季家功臣
028 / 沒有父親的歲月
034 / 父親的家庭情結
045 / 父親回家
056 / 濟南解放
061 / 平靜的十三年
072 / 季羨林安家
075 / “四清”運動
080 / 干校生活
085 / 故鄉之行
091 / 出使美國
101 / 在高科中心
105 / 風暴前夕
115 / 季家主心骨“老祖”之死
121 / 婉如姐之死
126 / 母親寂寞地離開了人世
131 / 意氣用事的“成仁之舉”
140 / 姐夫頤華也走了
144 / 秘書李錚去世
151 / 父親的“特別助手”
164 / 父親的愛情觀
171 / 天意難違
178 / 溫馨的八個月
189 / 嚴肅的囑托
195 / 歪打正著——藏畫流失事件終見結果
201 / 噩耗突降
211 / 魂歸故里
216 / 我看父親
222 / 父親離去后
226 / 一書激起千重浪
236 / 以荷相傳
244 / 附錄一 和父親談心
244 / 祭父文——和父親談心
254 / 的愿望
256 / 的題詞
259 / 的關注
261 / 的散文
264 / 的高論
267 / 的眼神
269 / 我了解父親,我熱愛父親
272 / 附錄二 父親的日記摘抄
272 / 為何學梵文
277 / 關于伊姆加德
280 / 清華園日記
282 / 1953年元旦
283 / 出訪尼泊爾
285 / 附錄三 讀者評論摘錄
285 / 季承能說父親季羨林是人生失敗者嗎?◎葉匡政
290 / 催人淚下父子情——讀季承的《我和父親季羨林》有感◎許培良
293 / 我們得感謝季承先生◎林浩
298 / 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大師◎秦錦屏
以荷相傳
父親愛荷、種荷的故事已經傳為佳話。父親故居北大朗潤園13公寓前面的荷塘里的荷花,被周一良先生命名為“季荷”,也已經成為公論,父親因此自詡要以荷相傳。
荷有什么好?周敦頤的《愛蓮說》已成千古絕唱,對荷的贊美無以復加。但是,大家或許沒有注意,父親也寫過一篇荷的贊歌《荷之韻》:
世人寧有不愛荷花者乎?梅蘭竹菊,舊稱四君子,然以吾視之,則荷花實凌駕四者之上,誠君子中之君子也。周濂溪《愛蓮說》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厥因其在茲乎?盛夏之時,炎陽如燃,紅花映日,綠葉接天,清香流溢,翠滿塵寰,誠大千之盛景,乃宇宙之偉觀。世之人寧有不愛荷者乎?然而西風起于青萍之末,碧葉落于千山萬山,金秋下臨,荷塘凋殘,昔日之綠肥紅肥者,轉瞬渺然,值此之時,世之人寧有不悲傷者乎?
這是父親為一位攝影家的荷花影集所作的序言的主要部分,可見他對荷花的熱愛。
既愛荷花,又有種植荷花頗為浪漫的故事,所以他在此之前已寫過《清塘荷韻》。因為我是種植荷花的主要策劃者和執行人,在1994年8月,受盛開的季荷的促動也寫了一篇散文《播荷記》:
播荷記
北京大學朗潤園13公寓是父親的寓所。地處學校東北角的朗潤園共有6所公寓樓,其間環抱的是一片湖。岸邊垂柳,湖里蓮花,山上涼亭,遠處石橋,酷似世外桃源。單說那片湖,中間原來有一段土堤將它分做兩半,13公寓正面對著土堤西面那片,得天獨厚,直面垂柳與荷塘。
北京西郊的皇家園林,自遼金時期開始營建,延續近千年。到清朝中葉已形成了以圓明園為主的龐大群落。圓明園附近原有許多園子:正南有澄懷園,西南有蔚秀園、承澤園,東南有朗潤園、勺園,東邊有近春園、熙春園,西有一畝園、自得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朗潤園只是其中的一個“賜園”,規模雖不甚大,但也有山有水,有湖。所有園子里的水都源于玉泉山。泉水出山,河流形成,湖泊棋布,依次相連。建園時仿效江南庭院,掘湖植荷,美化湖泊,所以園里的湖都長滿荷花。不用考證,朗潤園的這片湖過去肯定也是長滿荷花的。在我的記憶里,1962年,父親從中關村搬過來的時候,湖里就有荷花。可以想象,這些湖里的荷花,已經有多少年的繁榮滋長,皇親國戚賞心悅目,平民百姓偶感歡快。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獨獨朗潤園湖里的荷花被鏟除了。原因已經無從考察,猜想可能是為了搞副業以便克服那時的經濟困難。荷花沒了,學校有關部門就在湖里養起了魚。每年秋后,放水捉魚,在岸邊憑證出售。父親近水樓臺,又是一級教授,自然可以領到魚票。每次買到魚之后,家里就有一餐魚宴。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期,能吃到活魚大家都很開心。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年,魚就沒人養了,于是湖里水草瘋長,密布全湖。這時又有人來割水草,據說是拿去喂豬。這些可能都屬于學校的副業。再往后水草也沒有人割了,湖就荒起來了。
說起荷花,恐怕沒有人不喜愛。我小的時候,在中學課本里,讀過周元公的《愛蓮說》,知道蓮花是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他的這一番話,真個道出了荷蓮的君子之氣!他又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這大概是周元公認為人們對待花中君子應有的態度或者說是政策。對花中君子,本應該尊重,何談褻玩。
北大校園的其他湖里都有荷花,朗潤園的湖卻被水草統治著,這實在令人感到非常遺憾。記得是前年初夏時節,萬物復蘇,湖里的水草也瘋狂地長起來,不但填滿了整個湖水,甚至長到水面上來了。我忽發奇想,要在湖里播種荷花,一則可以把水草壓下去,二來也可以填補無蓮之湖的空白。于是想起了我保存著的那些古蓮子,那是我在湖北潛江干校勞動時在水田里撿的。我想,如何才能讓那些古蓮子在朗潤園的這片湖里發芽生長呢?
潛江地區在古時候是云夢澤的一部分,湖泊遍布,蓮荷叢生,蓮子成熟之后無人撿摘,就落在水里,沉積在湖底。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蓮子沉睡湖底。湖面變水田之后,那些熟睡在湖底的蓮子,雖經當地農民多少年來的撿拾,仍然俯拾皆是。我在田里勞動的時候,發現那些蓮子,如果不經外力,例如犁劃、火燒,在它的褐色的硬殼上造成縫隙,水就無法浸入,蓮子縱使在水里浸泡成百上千年也不能發芽生長。這種現象,曾使我感到十分迷惑:一種植物,生兒育女,果實累累,但如無外力協助,竟不能自行繁殖,生育何用?我想用蓮子播種荷花,只得模仿大自然的造化神功,在蓮子殼上開一個小小縫隙,然后將蓮子泡在水里,就像培育秧苗那樣先讓它們發芽,然后播種。經過這樣的處理,幾天之后,那些蓮子果然都萌發起來,一頭長出了尖尖的幼葉,一頭則是細長的根。1992年3月30日,我就和我的外甥何巍,把這些荷苗統統投到了湖里。父親則在一旁觀戰。我們當時只不過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對這些小君子們能不能在雜草叢生的湖里生長起來并沒有把握。
播種的當年,湖里毫無動靜。
然而,第二年初夏,在長勢兇猛的水草縫隙里,我們看到有許多浮萍樣的嫩葉漂在水面上。它們的數目越來越多,高潮時竟達百余個。有一些葉子已經長到了水面之上,頗有亭亭玉立之姿。這時何巍和父親發生了爭執:何巍說,那就是去年播的荷花;父親說,那大半是水浮蓮──無法得出結論。可是到了今年,那荷花竟長成了勢,鋪鋪陳陳,高高低低,飄飄搖搖,整整長滿了一湖。新葉出水像一把利劍,有的甚至穿透了漂在水面上的荷葉,傍晚時分,就有蜻蜓落在上面休息,顯得格外寧靜柔和。更令人欣喜的是,秋末的一個清晨,我們發現有一朵荷花花苞出現在眾多荷葉之間。我們期望它能開,但由于時令已到,它終于沒能綻放,但這卻預示著來年荷花的盛開!
荷花的生長,把水草遮擋住了,它們只得逐漸地萎縮下去。遠遠望去,朗潤園的湖一改過去的荒涼,變得生機盎然了。可以肯定,明年初春,在父親樓前,除去原有的玉蘭、翠竹兩景之外,荷花將成為第三個景點。在一湖翠綠的荷葉之間,將綻開無數朵嫣紅的芙蓉,而尊坐其中的一個個金黃色的蓮房,將向人們展現它們的圣潔之姿。
1994年8月寫于公主墳家中
附記:
自1994年以來,朗潤園湖里的荷花,年年旺盛。它與北京大學其他湖里的荷花不同,葉大而濃綠,花多而嫣紅,朝氣蓬勃,生機盎然,博得了大家的深愛。每逢盛夏,到湖邊觀賞者絡繹不絕。有好事者,聞說這是父親季羨林的杰作,于是將這一湖荷花命名為“季荷”。有寫文章記述的;有潑墨成畫獻給父親季羨林作紀念的;不一而足。父親在1997年則寫了一篇《清塘荷韻》的散文,敘述其事,然情節稍有不同,實無關大局。而我則每年夏季,一定去湖邊觀賞、拍照,就如同看望自己的養子。靜坐以抒感懷之幽情,徘徊以發悵然之神思。荷花如若有情,當與我細語,謝我賦予它們出世的恩典,而我亦因播荷而可以荷相傳了。阿門!
出于對荷花的酷愛,我在空閑的時候,不知是哪一年了,曾寫過一篇介紹荷花的短文《說荷》:
說 荷
入秋之后,荷花就要漸漸地凋殘了。
今夏北京荷花的表現大勝于往年,可謂出色。人們在觀賞之余,或賦詩,或作文,或拍照,或作畫,來表達對荷花的熱愛。現下,秋風乍起,涼意逼人,憶及當日的千頃碧綠、萬點嫣紅、清風送爽、荷香醉人的情景,怎能不產生留戀惋惜之情!
不過,趁著荷君尚未謝世,嚴冬即將來臨之際,我不妨向大家將其介紹一番,以增了解,更添思戀,兼備來年之相迎。
首先,“荷”是什么?怎樣稱呼“荷”?我們通常說“荷”就是“荷花”“蓮花”,但是嚴格講,荷是專指它的葉子的。《說文》:
“荷,扶渠葉。”而“蓮”又是指它的果實。《說文》:“蓮,扶渠之實也。”那么扶渠(或芙蕖、芙蓉)又是什么?有說扶渠就是荷,芙蓉就是花。于是究竟如何稱呼這種植物就顯得有些混亂。可是,它總得有個稱呼呀。于是《爾雅》就說:“假葉名其通體。”也就是用葉子的名稱做總的稱呼。這或許就是以“荷”命名的緣故。
然而,“荷”這種植物的各個部分都還另有其名。譬如,除了上述“荷”是葉的名稱,“蓮”是果實的名稱,“芙蓉”是花的名稱外,未開的花叫“菡萏”,水中泥上的莖叫“茄”,泥里的莖叫“蔤”,根叫“藕”。因此,高銹注《淮南子》云:“荷,夫渠也。其莖曰茄,其本曰蔤,其根曰藕,其華曰芙蓉(已開),其秀曰菡萏(未開),其實曰蓮,蓮之藏者曰菂,菂之中心曰薏。”
如此詳盡的命名,足見古人對荷花的高度關注,證明自古以來人們對荷花的極端愛戴。愛荷似乎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愛荷也是父親的較大癖好,由于有了“季荷”,這一癖好更達到了。
據說,荷花源于中國,愛荷與愛國家、愛和諧、愛人類都有著聯系。父親晚年提倡“愛國、愛鄉、愛人民、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恐怕與愛荷也有直接聯系。所以說,荷的存在其意義大矣!
今年的荷季已經到來,現在北大13公寓前面的荷塘應該是綠水盈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于是前往觀看。啊,令我萬分驚訝——荷塘里非但沒有綠水盈池,荷葉片片,相反,那里居然是一片枯塘,蘆葦叢生,雜草亂陳,中間竟然沒有一絲荷花的影子!
發生了什么事情,能使百年荷塘淪落如此。據說,荷塘干涸和半干涸的狀況已經有幾年了,原因是缺水。泉水出水量降低,外界來水又要付費,所以只好任其干涸。
我不敢想象,在如此干涸的湖底泥土中,那花中君子的荷花如何能夠生存?如果哪天或天降大雨,或泉水突涌,或有人發慈悲心捐款買水,荷塘里又復水波蕩漾,碧液盈池,它們還有沒有能力復活?無論如何,我祈望“季荷”不會死亡。我相信,盡管它們要經歷煉獄,但它們一定能夠復活!否則,以荷相傳豈不成了一句空話。
您(季羨林)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云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
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
——胡適
很不錯的一本書。很多次在當當買書了,正品有保證。物流也很快,主要是還便宜,性價比相當高。
很不錯的書,值得購買。
做學問,應該向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所以買這本書,希望向前輩學習
物流快,包裝完好
情節曲折,很值得購買,情節不錯
還是關于父親的題材,這是我沒有過的機會。
不錯!
好
好評
很不錯
很好
不錯,好評!
不同的視角了解季羨林先生
確實好!以前從來不評價,浪費了許多積分。現在好好評價,積累積分。
包裝不錯哦, 整體感覺不錯,性價比很高, 印刷很正,紙質好,排版不錯
非常好的一套書,紙張印刷都很好,而且價錢便宜,非常值得收藏
寶貝收到了,外觀很好看,這樣效果也很好,是正品,發貨快,質量也不錯,還比實體書店價格便宜,不錯的寶貝,好評
還差5個字才可以發表哦
一直在當當買書,質量很好,值得信賴!
書質量非常好,內容很好。
父子的題材值得一讀!
另一個角度去看一代大師
季羨林是一代大家!
閱讀體驗好
做活動買的喜歡的
做活動買的,喜歡
收到的新書居然是破的,非常不開心感覺買了盜版
人不能被神化,季承這本書讓世人眼里季羨林成為了完整的人。
作者秉筆直書,以情感人,文風簡樸,對父親彌留之際二人親近時光的留戀、父親離去后對父親的無限懷念之情一一訴諸筆端,感人至深。
本書從一個普通兒子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貢獻給了國家和社會的大師的家庭生活,表現了他紛亂復雜的家庭情結——從一個農村家庭來到一個城市家庭,他與城市這個家庭格格不入;農村的那個家,距離也越來越遠了。在作者的筆下,季羨林骨子里就是一個具有悲劇情懷與叛逆思想的人,他感情豐富、文思泉涌、善于學習,天生具有文人氣質,對女人、愛情、家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然而根植于心底的責任感讓他選擇了一條委曲求全、與家庭妥協的道路,他的這種態度一直保持到他人生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