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佛學家、印度學家、翻譯家、梵文及巴利文專家、作家,在佛經語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成果豐碩,著作等身,是國內少數幾位被譽為"學術大師"的學者之一。
及時章 臨清:度過童年時光
生日不是8月6日
父親和九叔一夜暴富
從懸賞蓋房到一貧如洗
家鄉的俠客——胡二疙瘩
饑餓的童年
二大爺一家
童年小伙伴
第二章 濟南:我的小學和中學
六歲時到了濟南
和叔父的關系一言難盡
感念王媽
有了學名"季羨林"
上新育小學
中學報了"破正誼"
轉入山大附設高中
與秋妹鬧別扭
"五·三"驚魂
兩位國文教師:胡也頻、董秋芳
第三章 初到北京:水木清華苦讀書
進京趕考
為什么選清華,不選北大?
德文教師艾克
恩師陳寅恪
參加臥軌和絕食
因為沈從文,撤回了批評丁玲的稿子
第四章 德國:十年歲月
被派到哥廷根大學學習
真正的德文老師是女房東
被梵文、巴利文的課迷住了
恩師譜第—名是西克
選擇副系
參加德國學生會和當模特
和吳弱男一家
為法院擔任翻譯
給伊姆加德當"騎士"
德國大學體制
第五章 漫漫回國路
準備回國
取道瑞士
從法國到西貢
第六章 重回北京:北大執教
當了一個禮拜的副教授
客觀評價胡適
得罪了吳曉鈴
得到?;妹玫那嗖A
兒女見面不敢認
東語系的老師和學生
競選工會主席
到政協禮堂的食堂吃飯
第七章 政治風云
講了點實話,被揪了辮子
學生鬧轉學
用其所學
出國訪問
參加中印邊境反擊戰談判
欽佩的人:文是梁漱溟,武是彭德
饑餓的童年
我小時候,我們那里有老缺。曾到我們村綁人的老缺有五六個人,五六桿槍。我見過他們在村子里綁票,用繩子拴著一大串人,讓主人家拿錢去贖。有錢人家往往會追上老缺,把500塊大洋交上,就從繩子上解救下一個。我們家當時很窮,綁票綁不到我們家。
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大概四五歲,母親帶我到家里僅有的三分地里去,摘一點還沒有成熟的綠豆莢,回家把綠豆粒剝出來,熬粥吃。我可能是擅長具象記憶,對具體畫像很容易記在腦子里。
對門住的,是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嗆。她們就帶我到村外很遠的地方,就是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因為我們村子附近的麥子已經被拾完了。所謂"拾麥子",就是別人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么一點點麥穗掉在地上,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已經是如獲至寶了。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別照顧:(像我這樣)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麥穗母親親手搓出來,為了對我加以獎勵,麥季過后,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饞。(你問餅子是不是發面的?)什么發面啊,不懂這個。就是拿面貼成糊餅,就往鍋上一貼。有一次,我吃著高興了,偷吃了。我母親氣得在后面攆,我就跳到水里面了(母親就沒法抓我了)。
我記得及時次吃月餅,也是那時候。母親不知道在哪里弄來的月餅,自己合不得吃,給我吃了。那是我一生及時次吃月餅,那個味道就沒有法子形容啦。
我六歲以前,在家鄉沒有吃過肉。我姥娘家在王里長屯,她家隔壁是個宰牛賣牛肉的。我姥娘家也很窮,牛肉自然吃不起。賣牛肉的在冬天把一些牛肉湯做成凍,不過不是肉凍,里面沒有肉,而是湯凍。有一次,我四五歲的時候,姥娘從王里長屯提了一罐子湯凍給我。我吃了這種湯凍,就是吃肉了。
二大爺一家
就我知道的,我父親在農村就算是知識分子了,因為他畢竟是舉人的侄子,所以有文化,能寫信。我大概也給父親寫過信,但后來主要寫信給二大爺。舉人的老大、老二是親兄弟。分家時候當然平均分了。老大(大大爺)一輩子和我們沒有什么來往。他那個人是,不知道怎么說呢?大大爺和二大爺分家的時候,舉人的房子,大大爺就住下了。
大大爺有個兒子叫季寶慶,寶貝的寶,慶祝的慶,我并沒有見過他。季寶慶比我大好多歲,娶過老婆,也生過孩子。生的是男孩子。我下生的時候,季寶慶已經不在了。季寶慶的孩子,都叫他劉二,也不知道為什么,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是姓劉的劉。
大大爺不善于經營,大概是參加過農業勞動,但是經營不行。二大爺善于經營,結果起碼是富農,也可以說是地主。他雇著長工,雇著一個長工,他自己不參加農業勞動。長工管著種地,養著兩條肥牛。二大爺在官莊前街是第二富翁。及時富翁就是張家樓,就是院墻上有鐵絲網的那家,裝上鐵絲網,外人進不去。到后來我在北京念書,有一年(哪一年忘記了,可能是母親死的時候),這個張家樓啊,一看我是北京來的學生,請我到他家里去,炒了一盤子雞蛋,擺出酒來,讓我吃酒。因為那時候我在北京(上大學),(所以在)我們附近很有點名啦。
我們那個村子內外難分,它沒有圍墻。外邊就是我二大爺的場院。場院,土地很多的人家才有場院。平常用不著。當時大大爺為什么不行,我不知道。反正當時分家時候是平均的。二大爺的時候,忘記給他劃了個什么成分。我記得他的嗜好就是喝茶。喝茶喝的當然不是什么龍井啊,不是那個,就是的茶葉。他每天下午啊,大概得喝半下午的茶,大碗的。我們那里也沒有壺,煮茶就是用飯鍋煮。飯鍋里面煮粥,開水沏茶。所以我對二大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每天下午喝茶。他也沒有別的享受,我就不記得他吃過肉。
那時候我們家(貧窮),我那時候也不過五歲,早晨起來以后,到村莊外邊的高粱地劈高粱葉——高梁葉可以喂牛的。所以一起來以后,先到高梁地,劈一捆高梁葉背在身上,背到二大爺家里邊。二大爺,他不是有兩頭牛嗎?高梁葉是喂牛的。所以每天早晨,我那時候最多五歲,六歲就進(濟南)城了嘛,背著一捆高梁葉,就在二大爺家不走,以為自己有了身價了:我給你作了貢獻,劈了高梁葉,喂了你的牛。目的就是混一頓飯吃。他那個飯也沒有什么,就是"黃的",玉米面或者苞谷面,就這兩種,做的窩窩頭。餅子也吃過。餅子就是往鍋上一糊。
那時候我大奶奶,就是舉人的夫人,還在。她是的,官莊前街能吃"白的"人。所以我那時候大概四五歲,早晨起來以后,從來也不洗臉,一骨碌爬起來,去村頭大柳樹那里。那時候大奶奶就坐在大柳樹下邊。她穿著肥大的衣服,看我來了以后,把手伸進衣服去(兜在衣服里面),掏出這么一塊白饅頭來。這是她留給我的。那是我24小時里較高興的時候,因為可以吃這塊白面(饅頭)。差不多每天都是這樣子,我記得,她老是坐在大柳樹下邊,當然不是躺椅啦。大柳樹下不是村里什么重要的地方。我起來以后,及時個任務就是找她,看她手一縮,拿出一小塊(饅頭)。
當然,那是最美的啦。二大爺啊,我不記得他吃過"白的"。我劈了高梁葉,送給二大爺喂那兩頭牛,坐那里等著蹭一頓飯時,不記得他吃"白的"。我只記得他吃過燉肉。我們官莊是小莊,沒有集,要買肉,得去趕集。我記得二大爺的較高享受就是趕集買一斤肉,回來在鍋里邊燉肉。家里就那么一個鍋。什么炒菜的勺啊,都沒有。我記得的,他燉肉起碼有一次。他也不吃"白的",吃的也是玉米面餅子。P17-22
真理和科學要求真實。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 季羨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實,三是有深情。三種難能之中,我以為,最難能的還是樸實。
不錯的書
季老的文字很樸實,故事很生動,也很感人。
了解歷史人物的好書
這個商品不錯~
大師已去,而留給我們的我們一輩子也學不完。
很好
非常滿意,很喜歡非常滿意,很喜歡!
大全集注音帶拼音兒童故事書睡前小學生一二三四!
幫別人買的,應該還挺不錯的
季老粉絲忠實讀者,這本書有收藏價值,不少內容在以往書中有涉及,但還是有很多新內容。
坎坷的充滿,一個充滿智慧的人。挺有傳奇色彩的。
書很不錯,一直想看,就是封面稍微有點不整潔,不過還能接受。
最欽佩的兩個人:梁漱溟和。因為他們兩個都有一個特點——敢頂嘴。我也欽佩這兩個人。
書我還沒看,老爸看了。說里面講的很好,很多事情他小時候也經歷過。
還沒讀 是送給女兒暑假讀的 想讓女兒從國學大師的身上學到真正大師的風采 踏實做人
剛剛開始看,主要是為了看看口述歷史的方式和方法,作者記錄了幾十次錄音,但注釋稍少些,整體印象需等看完才有發言權。
口述了,講述了季老師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精彩。
季老先生的人生很坎坷,經歷過很多故事。通過故事可以反映他們那代人的生活。在那個年代,從一個小山村里走出的國學大師,很不容易。
季老說,人生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盡到孝心。一是對一叔、二是對王媽。文字里充滿了感恩。
留洋回國,美女追求,仍然不休糟糠之妻,即使是沒有愛情的包辦婚姻。季老是一個很樸實的人。
季老贖還八卦各種名人,沈從文、丁玲,等等。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