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含的52種美德來自世界上的諸多文化和信仰,一年中每周練習一個美德,可以使家庭生活更加融洽。這本書中的簡單策略,分別解釋了美德是什么,如何練習這個美德,以及練習成功的標志,這些會把不同年齡的孩子們引入激動人心的成長和發現之旅。
父母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把基本的美德傳遞給孩子,這本無法估價的書就是用來使這項工作變得更加容易一點。這本跨文化、跨信仰的指南是由"美德工程"編撰,向父母和老師們展示如何將語言付諸行動,如何將理想導入現實。
"美德工程"致力于激發各種年齡層次的人們發展他們的心靈,曾得到聯合國秘書處的倡導,并被作為一種典范向全球家庭推薦。
這本重要的書為我們展示了如何
學習使用正直和自尊的語
聯合國秘書處倡導和推薦的教育工程值得一生珍藏和每日踐行的心靈圣典
父母重要的職責就是把基本的美德傳遞給孩子,這本無法估價的書就是用來使這項工作變得更加容易一點。這本跨文化、跨信仰的指南是由"美德工程"編撰,向父母和老師們展示如何將語言付諸行動,如何將理想導入現實。
"美德工程"致力于激發各種年齡層次的人們發展他們的心靈,曾得到聯合國秘書處的倡導,并被作為一種典范向全球家庭推薦。
琳達·凱夫林·波普夫,是"美德工程"教育機構的負責人,心理治療師、企業顧問、前精神療養院的院長,同時也是一位母親。她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推動社群康復和發展,并做有關培養個人和企業美德的演講。 丹·波普夫,是臨床兒童心理學家、社群發展專家和企業顧問,他還是
推薦序一 《家庭美德指南》:最珍貴的禮物……
推薦序二美德點燃心燈
推薦序三只有在美德中才能學習美德
前
及時章 我們的孩子究竟是怎樣的人?——孩子的精神本質
孩子是有靈性的。他們來到這個世界逐漸成長為有身體、有心靈、有精神的個體。父母則是孩子的托管人、保護人和服務者,是那個深愛孩子、指引孩子的人,這些職能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尤為突出。孩子天生就是學習者。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在出生以前就開始學習并處理信息。父母則是孩子及時個也是最重要的老師。
教育好孩子就是激發孩子的潛質。許多人對于什么是能夠給孩子的好東西概念模糊,很多人以為只要孩子有足夠的食物、衣服、擁抱、玩具和朋友,能夠給他們我們所能提供的好的教育就可以了。我們希望孩子事業成功、婚姻美滿并擁有健康的孩子,我們希望看到他們成功和幸福,我們希望孩子們擁有所有最美好的東西。其實。對孩子來說好的東西是與孩子好的內在息息相關的,正如一個6歲的小女孩被問到她認為什么是美德時,她說:"美德就是我們好的方面。"美德是真我的礦藏中璀璨的寶石,父母的使命就是挖掘孩子的寶石,并使其光芒畢露。
渴望主宰和尋求意義
我們生來就有一種神秘的欲望,我們渴望主宰和尋求意義。我們努力學習,努力伸展肢體,努力獲得更多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需求。在我們的生活中,靈魂的欲求往往被誤解為身體或物質的需要。好像只要我們能夠更受歡迎,更有錢,擁有更多的愛、更多的權力、更好的工作,我們就會幸福。然而,當我們試圖通過身體或物質的東西,通過自我以外的東西來滿足這些欲求的時候,我們總是不能滿意。有時候我們甚至試圖用其他方法,希望能夠使自己對這些欲求所帶來的痛苦變得麻木。可往往卻使我們變得更加空虛。這是因為只有把這些欲求與我們的精神追求相聯系,才可能真正的滿足這些需求。這是一種召喚,讓我們去認識我們對于生命整體的內在意識;這是一種前進,朝向精神發展核心的整體性。
孩子是什么
孩子就如同橡樹種子。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能力。每個孩子生來就具足所有美德,等待成長。你也許聽說過有的種子能從城市街道的水泥地里破土而出,生長的渴望是任何生命最強烈的需求之一。
孩子將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是由以下4點決定的:本性、教養、機遇和努力。"本性"是孩子的自然天賦或品德的輪廓。盡管每個孩子都或多或少潛在地具備所有美德。但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美德上具有不同的發展潛能,就像玫瑰與菊花的秉性不同一樣。"教養"就是一個孩子如何被教育,孩子的稟賦如何被認識和鼓勵。有沒有進行培育所造成的差異,就如同是對一棵植物進行澆灌還是任其枯萎所造成的差異。"機遇"給孩子創造遵循美德、完善自身的可能性。即使是一個具有頂級創造力的偉大音樂家,如果沒有樂器,也就根本不會發現內在于他的"美妙音樂"。 "努力"則是孩子的職責,是他回應機遇、遵循美德的能力。最終,能否發揮自己的潛能,歸根到底取決于孩子自己的選擇。俗話說本性是老天給的,教養是父母給的。孩子自己必須選擇對生活中的機遇有所回應,選擇是道德意志的核心。
當孩子體驗到他們自身的美德時,真正的自尊和幸福也就隨之而來。一個孩子臉上浮現出來的愛,一個3歲小孩專注于一個小水塘或一片樹葉時的好奇和崇敬,孩子們學會系鞋帶、騎自行車時的那種完成目標的自豪感,表現友好和體貼的小舉動帶來的自信的加強,再沒有比這些更讓人快樂的事情了。當孩子將早餐端到你床前,盡管面包烤焦了,花生醬涂到了溢滿巧克力奶的杯子上(這是她想象中的一頓豐盛的早餐),她還是會頗為自豪地說:"媽媽,這是我做的!"
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強烈的理想主義,尋求的方式標新立異、影響世界。當孩子們的理想主義遭到挫折,他們就會故意反叛;但當他們的理想主義得到尊重和鼓勵,就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年輕人的熱情了。有的社群發現了這個秘密,于是給年輕人提供機會,讓他們以自己的創造性方式行事,這樣一來青少年犯罪率竟然戲劇性地降低了。
美德往往是與主義相關聯的。但對于人類來說,并不意味著毫無瑕疵,而是尋求完整和圓滿。保持精神的活力和洞察力的整全性,某種程度上就是要接受我們的瑕疵,我們的錯誤,以及我們的失敗,把它們當作給我們帶來新知的教育機會。正是在遵循這些我們缺失或過度的美德之中,我們找到獲得新生的動力。生活并不在于達到,而在于培育和完善我們的美德。是實現稟賦的過程。
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關愛者如何給予孩子幫助。才能使他們能夠滿足自己追求主宰和尋求意義的精神需求呢?首先,要把我們的孩子看成是精神和道德潛在的擁護者,擁有至深的目的感。新西蘭的毛利人有個習俗,他們會深深地看著你的眼睛,并對你說:"我看懂你了。"注視我們的孩子,會使我們油然而生一種愿望:去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去做一個好的教練。這樣我們就不會使孩子沉溺于身體或物質世界,就不會在孩子們遇到精神磨難的時候過度保護他們。在我們幫助他們成就的同時。我們也變得了。
在孩子個性的發展之中,我們能夠給予重大影響的時間是如此之短又是如此關鍵,而這又恰恰是孩子們獲得幸福的較大資本。
孩子不是什么
我們通常認為孩子是精神性的生命體,他們需要身體的關懷,同時也需要感情、尊重以及在獨立和非獨立之間的一種健康平衡。父母要成為一個精神性的教育者。這部分地是基于孩子們本身就是精神性的生命體,但這種要求又遠遠超越了這一觀念。
"美德工程"提供了一個參考框架,在此框架中孩子對品格教育的需求是首要的。父母就像精神導師一樣,首先要關注的是幫助孩子在道德上做好準備。為了完成從照看者到教育者的轉換,父母就要放棄那些不屬于孩子精神本性的觀念。
你的孩子生來不是要做一塊供你涂寫的白板,從來就沒有這種孩子。的確,孩子的個性和品格都沒有形成,但這些個性和品格其實就在那里。就像一顆橡樹種子中有一棵橡樹,它既不會變成云杉,也不會變成棕櫚,每個孩子生來都具有一系列獨特的潛能。在這些系列中包括:
遺傳的特質
個體的性情
內在的能力:天賦、才華、能力、限度和美德
父母對孩子的精神培養,重點在孩子的天賦和潛能上,父母要隨時準備為發展孩子的潛能提供支持,做出較大的努力。
父母不是那個把本是王子(或公主)的孩子變成青蛙的人。這種觀念在現代比較流行。認為如果父母任孩子自由發展,孩子就會是純潔、無邪和的。這種觀點主張:正是父母把孩子的生活搞得一團糟,把孩子從圣潔的寶座上趕了下來。這種觀點只對了一半。父母的確對孩子有巨大的影響,并能夠創作孩子會秉持一生的劇本。但事實的另一面是,如果任孩子自己發展,孩子將極可能向缺乏耐性、求助于生存本能的道路發展,而這些是他們作為物質(精神)生命的動物性的一面。較低層面的本性也較容易得到發展,因為這些發展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所以孩子非常需要一個指引者來指導他們。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純潔",他們既有善的潛能,也有毀滅的潛能。他們所具有的每一個品性。每一個美德,都可能被引導或誤導。這就是為什么父母的角色對于他們的成功是如此至關重要。
孩子不是父母的影像。這是一個較難面對的問題,因為這往往就隱藏在父母的潛意識需要之中。孩子不是父母價值和榮辱的鮮活證明,孩子在這里不是為了證明任何事情。生活不是藝術畫廊,而是手工作坊。孩子過去被當作父母的證明工具,這在塑造孩子真正意義上的自我上,會造成巨大的麻煩。一位很有成就的音樂家,在參加美德分享會時分享了他的體驗:他小時候曾因被視為"天才"、家庭"救世主"而承受了沉重壓力,并從此陷入嚴重的心理問題搏斗中。撫養孩子的真正目的是幫助他成為一個獨立的精神主體。這里有父母需要做的思想工作。也有孩子們自己需要做的精神工作。而父母的那部分工作就是幫助孩子完成他們的精神工作。
……
許多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身體和智力發展,但對于精神培育的意義不夠重視。這使得孩子長大成人后可能很健康也很聰明,但卻缺乏精神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本書是我讀到的有精神高度的心靈成長讀物,它不僅有助于我們成為更稱職的父母,引領孩子去過一種獨立的、有品位的、富
看了朋友帶著孩子用這本書上美德課,很享受一家人圍坐燭光中,分享自己心得的意境。書不錯,但書里引用的圣經不知來自哪里,看著很別扭。不知引用的其他經文如何。
兒子學校上美德課,老師讓買的,不過還沒怎么得空看
雖然外國人寫的,但也適合中國人看,因為美德是無國界的
我們經常受到的教育都會上說怎樣怎樣是一種美德 可見德商是人生幸福的基礎 我相信這樣一種培養與付出 會讓我和孩子獲益匪淺 生活更加幸福的
正如書的標題:家庭美德指南,指導性很強的書,有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很喜歡,同時感激作者寫出如此好書!
買了兩本,其中一本送朋友。愿此書開啟讀者智慧之門,培養出優秀的好孩子。
這本書值得認真細致和反復地閱讀和實踐。它把美德置于人自主生長的中心,脫離了人際關系的狹隘考慮和為了父母的被動心態,促使美德的語言和行為成為人發自內心的快樂和成就。我認為這是父母帶給子女的最好的禮物,是一種精神上的“生產”。
這是我目前為止看到過的最高規格的教育孩子的書,把孩子的行為引領到美德的高度,對我啟發很大。書的操作性實用性都很強。
特別好的一本書,就是有點折騰,青島這邊沒庫存,上海下單到我姐那里,又寄過來。
很實用的一本書,不僅有助于孩子的美德培養,而且幫助我們理性地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和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很喜歡這本書的,讀著賞心悅目。在不知不覺中增加美德、提升修養。這是我有興趣的事。
讓孩子有好的美德比什么都重要,所有的父母都應該看看!
任何的教育都在于言傳身教,但是有時我們作為家長的是“云深不知處”,這本書充分的讓我們作為孩子父母的看到自己還有那些,沒有起到榜樣的作用,通過推這本書的學習,對我們自身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無限的好處。
這本家庭美德指南才買來看了一點,還好吧,只是感覺操作上/有點籠統,不具體。
看了這本書,覺得比較有意思,世界盡管有太多**的情況存在,但認真地在美德中尋找,一定可以找到美德,所以每個人要切記遠離那些心胸狹窄、妒忌、膽怯,堅持那些勇敢正直的東西。這樣子才會使我們越發完善。
書很實用,也在不斷地實踐中;兒子和我在一起樹立書上提到的樹立美德的前提和基礎的美德:禮貌/尊重/信任;兒子確確實實在慢慢地改變中,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孩子的精神引領者而不是權威。感恩!
家庭美德指南:激發孩子與我們自己最好的內在品質
現在人們都說道德敗壞,讓我們從家庭做起吧,這本書教了很多實用的方法,雖然不一定適合中國家庭,但理念很好,可以用這種理念創造適合我們自己的方法,把家庭美德變成我們的一種習慣,從而改變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
打開包裝后一個邊角折了一下,內容還沒看應該不錯。看到簡介想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提升他們的同時也提升自己。孩子是張白紙,啟蒙老師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素質高了懂得多了孩子自然就能被渲染,在良好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現在我和女兒一起看這本書,中英文對照一起看(英文版是在外國網站上訂的),一共52種美德,每周只學習一種美德,不然孩子對于這種書,會覺得很枯燥無味.學習后加以實施.目前孩子還能很感興趣地和我一起閱讀.
這本書我已經買了好幾本,這次買是專門送人的。這本書告訴我們正確的使用美德,抓住每個教育時機,你會發現你的生活會變得不一樣,正面、積極、優質品質都是可以在你身上發揮出來。美德書是值得每個家庭都擁有的一本書。
這本書 在我書架上閑置了半年(就這么讓她閑置 現在想來 真的是所謂的:是你的 就是你的 不是你的給你也不要 這可能就是眾生中所說的“緣”吧) 現在我放在枕邊 讀到真的不想睡覺 因為這本書實實在在的告訴我們 什么是應該教孩子的 在今天這個以追求技藝的社會(讓孩子學英語 學鋼琴 學奧數 學畫畫 ....),父母累 孩子累,但這些真的是最跟本的嗎 ,孩子長大后真的就會生活的快樂或者說會以正視、接受的心態去看待生活中的不管是困苦、還是幸福嗎,目前的藥案就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基本的美德的人,技藝再高他都是一個空心人 是沒有靈魂的人(這個美德教育不要推給社會 …
讀到這本書,覺得幸矣.這是一份心靈的禮物,教會我們生活的智慧.尤其是對于所有父母,還有即將成為父母的人而言,也許你讀后,會像我一樣,有久旱逢甘雨的感覺..家庭是最早的課堂,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現在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認同.曾經,在我們成長的年代,父母對于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學習,是能力,父母更多站在長輩而非朋友的身份與我們交流,父母孩子之間有效溝通的缺少,成為孩子成長的一份缺憾.曾經,特別欣賞眾多西方影片中家庭相處的模式和氣氛,被平等交流,被幫助塑造美德的孩子是可愛無比的,是充滿生存智慧的.幸矣.我們意識到了這些.無獨有偶,最近在北京音樂廣播交通節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