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胡適的《先母行述》《四十自述》《我的信仰》《逼上梁山》幾部作品。通過這些作品,讀者可以窺見胡適的一生及其思想歷程。因為除了它是出自二十多歲的胡適之手,本身就是深為人們關注的理由外,讀者還可以從書中見識到這位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童年生活的真實片段,特別是感受胡適先生與自己的過去"對話"時所獨具的文化眼光。
因此,這是一代啟蒙大師向讀者盡展心路歷程的縱橫文學、史學、哲學的一本好書。
此外,書中還配以大量珍貴圖片,讓讀者大限度地感受胡適先生的人生歷程。
編輯推薦 在學術界有廣泛影響。
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安徽績溪人。現代知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校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有《胡適全集》44卷存世。
名人推崇
我們現在是文化沙漠,胡適的重要在于他能運用他的遠見、聲望與"親和力",為沙漠打幾口井。——李敖
不肯定胡適的大方向,中國便沒有前途!但是,不打破胡適的框框,中國學術便沒有進步!——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
適之先生以青年暴得大名,譽滿士林。我覺得,他一生處在一個矛盾中,一個怪圈中:一方面是學術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傯奔波,作為一個"過河卒子",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識到身陷怪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認為,這個怪圈確實存在,而且十分嚴重。——季羨林
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現代知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的領袖之一。1962年病逝于臺灣。
先母行述(1873-1918)
四十自述
自序
序幕我的母親的訂婚
九年的家鄉教育
從拜神到無神
在上海(一)
在上海(二)
我怎樣到外國去
我的信仰
附:英文原文(WhatIBelieve)
逼上梁山
——文學革命的開始
先母行述(1873-1918)
先母馮氏,績溪中屯人,生于清同治癸酉四月十六日,為先外祖振爽公長女。家世業農,振爽公勤儉正直,稱于一鄉;外祖母亦慈祥好善;所生子女稟其家教,皆溫厚有禮,通大義。先母性尤醰粹,最得父母鐘愛。先君鐵花公元配馮氏遭亂殉節死,繼配曹氏亦不壽,聞先母賢,特納聘焉。
先母以清光緒己丑來歸,時年十七。明年,隨先君之江蘇宦所。辛卯,生適于上海。其后先君轉官臺灣,先母留臺二年。甲午,山東事起,先君遣眷屬先歸,獨與次兄覺居守。割臺后,先君內渡,卒于廈門,時乙未七月也。
先母遭此大變時,僅二十三歲。適剛五歲。先君前娶曹氏所遺諸子女,皆已長大。先大兄洪駿已娶婦生女,次兄覺及先三兄洪駓(孿生)亦皆已十九歲。先母內持家政,外應門戶,凡十余年。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諸子諸婦之間,其困苦艱難有非外人所能喻者。先母一一處之以至誠至公,子婦間有過失,皆容忍曲喻之;至不能忍,則閉戶飲泣自責;子婦奉茶引過,始已。
先母自奉極菲薄,而待人接物必求豐厚;待諸孫皆如所自生,衣履飲食無不一致。是時一家日用皆仰給于漢口、上海兩處商業,次兄覺往來兩地經理之。先母于日用出入,雖一塊豆腐之細,皆令適登記,俟諸兄歸時,令檢閱之。
先君遺命必令適讀書。先母督責至嚴,每日天未明即推適披衣起坐,為縷述先君道德事業,言:"我一生只知有此一個的人,汝將來做人總要學爾老子。"天明,即令適著衣上早學。九年如一日,未嘗以獨子有所溺愛也。及適十四歲,即令隨先三兄洪駓至上海入學,三年始令一歸省。人或謂其太忍,先母笑頷之而已。
適以甲辰年別母至上海,是年先三兄死于上海,明年乙巳先外祖振爽公卒。先母有一弟二妹,弟名誠厚,字敦甫,長妹名桂芬,次妹名玉英,與先母皆極友愛。長妹適黃氏,不得于翁姑。先母與先敦甫舅痛之,故為次妹擇婿甚謹。先母有姑適曹氏,為繼室;其前妻子名誠均者,新喪婦。先母與先敦甫舅皆主以先玉英姨與之,以為如此則以姑侄為姑媳,定可相安。先玉英姨既嫁,未有所出,而夫死。先玉英姨悲傷咯血,姑又不諒,時有責言,病乃益甚,又不肯服藥,遂死。時宣統己酉二月也。
姨病時,先敦甫舅日夜往視,自恨為妹主婚致之死,悼痛不已,遂亦病。顧猶力疾料理喪事,事畢,病益不支,腹脹不消。念母已老,不忍使知,乃來吾家養病。舅居吾家二月,皆先母親侍湯藥,日夜不懈。
先母愛弟妹最篤,尤恐弟疾不起,老母暮年更無以堪;聞俗傳割股可療病,一夜閉戶焚香禱天,欲割臂肉療弟病。先敦甫舅臥廂室中,聞檀香爆炸,問何聲。母答是風吹窗紙,令靜臥勿擾。俟舅既睡,乃割左臂上肉,和藥煎之。次晨,奉藥進舅,舅得肉不能咽,復吐出,不知其為姊臂上肉也。先母拾肉,持出炙之,復問舅欲吃油炸鍋巴否,因以肉雜鍋巴中同進。然病終不愈,乃舁舅歸家。先母隨往看護。妗氏撫幼子,奉老親;先母則日侍病人,不離床側。已而先敦甫舅腹脹益甚,竟于己酉九月二十七日死,距先玉英姨死時,僅七閱月耳。
先是吾家店業連年屢遭失敗,至戊申僅余漢口一店,已不能支持內外費用。己酉,諸兄歸里,請析產,先母涕泣許之;以先長兄洪駿幼失學,無業,乃以漢口店業歸長子,其余薄產分給諸子,每房得田數畝,屋三間而已。先君一生作清白吏,俸給所積,至此蕩盡。先母自傷及身見家業零敗,又不能止諸子離異,悲憤咯血。時先敦甫舅已抱病,猶力疾為吾家理析產事。事畢而舅病日深,輾轉至死。先母既深慟弟妹之死,又傷家事衰落,隱痛積哀,抑郁于心;又以侍弟疾勞苦,體氣浸衰,遂得喉疾,繼以咳嗽,轉成氣喘。
時適在上海,以教授英文自給,本擬次年庚戌暑假歸省;及明年七月,適被取赴美國留學,行期由政府先定,不及歸別,匆匆去國。先母眷念游子,病乃日深。是時諸兄雖各立門戶,然一切親戚慶吊往來,均先母一身搘拄其間。適遠在異國,初尚能節學費,賣文字,略助家用。其后學課益繁,乃并此亦不能得。家中日用,皆取給于借貸。先母于此六七年中,所嘗艱苦,筆難盡述。適至今聞鄰里言之,猶有余痛也。
辛亥之役,漢口被焚,先長兄只身逃歸,店業蕩然。先母傷感,病乃益劇。然終不欲適輟學,故每寄書,輒言無恙。及民國元二、年之間,病幾不起。先母招照相者為攝一影,藏之,命家人曰:"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兒;當仍倩人按月作家書,如吾在時。俟吾兒學成歸國,乃以此影與之。吾兒見此影,如見我矣。"已而病漸愈,亦終不促適歸國。適留美國七年,至第六年后始有書促早歸耳。
民國四年冬,先長姊與先長兄前后數日相繼死。先長姊名大菊,年長于先母,與先母最相得。先母嘗言:"吾家大菊可惜不是男子。不然,吾家決不至此也。"及其死,先母哭之慟。又念長嫂二子幼弱無依,復令與己同爨。先三兄洪駓出嗣先伯父,死后三嫂守節撫孤,先母亦令同居。蓋吾家分后,至是又幾復合。然家中擔負增,先母益勞悴,體氣益衰。
民國六年七月,適自美國歸。與吾母別十一年矣。歸省之時,慈懷甚慰,病亦稍減。不意一月之后,長孫思明病死上海。先長兄遺二子,長即思明,次思齊,八歲忽成聾啞。先母聞長孫死耗,悲感無已。適歸國后,即任北京大學教授;是年冬,歸里完婚,婚后復北去,私心猶以為先母方在中年,承歡侍養之日正長;豈意先母屢遭患難,備嘗勞苦,心血虧竭,體氣久衰,又自奉過于儉薄,無以培補之;故雖強自支撐,以慰兒婦,然病根已深,此別竟成永訣矣。
溯近年先母喘疾,每當冬春二季輒觸發,發甚或至嘔吐。夏秋氣候暖和,疾亦少閑。今冬(七年)舊疾初未大發,自念或當愈于往歲。不料新歷十一月十一日先母忽感冒時癥,初起嘔逆咳嗽,不能納食;比即延醫服藥,病勢尚無出入;繼被醫者誤投"三陽表劫"之劑,心煩自汗,頓覺困憊;及請他醫診治,病已綿惙,奄奄一息,已難挽回;遂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晨一時,棄適等長逝,享年僅四十有六歲。次日,適在京接家電,以道遠,遂電令侄思永、思齊等先行閉殮,即與妻江氏,及侄思聰,星夜奔歸。歸時,殮已五日矣。
先母所生,只適一人,徒以愛子故,幼歲即令遠出游學;十五年中,侍膝下僅四五月耳。生未能養,病未能侍,畢世劬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慘痛,何以加此!伏念先母一生行實,雖纖細瑣屑不出于家庭閭里之間,而其至性至誠,有宜永存而不朽者,故粗敘梗概,隨訃上聞,伏乞矜鑒。
四十自述
自序
我在這十幾年中,因為深深的感覺中國最缺乏傳記的文學,所以到處勸我的老輩朋友寫他們的自傳。不幸的很,這班老輩朋友雖然都答應了,終不肯下筆。最可悲的一個例子是林長民先生,他答應了寫他的五十自述作他五十歲生日的紀念;到了生日那24小時,他對我說:"適之,今年實在太忙了,自述寫不成了;明年生日我一定補寫出來。"不幸他慶祝了五十歲的生日之后,不上半年,他就死在郭松齡的戰役里,他那富于浪漫意味的一生就成了一部人間永不能讀的逸
書了!
梁啟超先生也曾同樣的允許我。他自信他的體力精力都很強,所以他不肯開始寫他的自傳。誰也不料那樣一位生龍活虎一般的中年作家只活了五十五歲!雖然他的信札和詩文留下了絕多的傳記材料,但誰能有他那樣"筆鋒常帶情感"的健筆來寫他那五十五年最關重要又最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國近世歷史與中國現代文學就都因此受了一樁無法補救的絕大損失了。
我有一次見著梁士詒先生,我很誠懇的勸他寫一部自敘,因為我知道他在中國政治史與財政史上都曾扮演過很重要的腳色,所以我希望他替將來的史家留下一點史料。我也知道他寫的自傳也許是要替他自己洗刷他的罪過;但這是不妨事的,有訓練的史家自有防弊的方法;最要緊的是要他自己寫他心理上的動機,黑幕里的線索,和他站在特殊地位的觀察。前兩個月,我讀了梁士詒先生的訃告,他的自敘或年譜大概也就成了我的夢想了。
此外,我還勸告過蔡元培先生、張元濟先生、高夢旦先生、陳獨秀先生、熊希齡先生、葉景葵先生。我盼望他們都不要叫我失望。
前幾年,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發憤寫了一部六七萬字的自傳,我讀了很感動,認為中國婦女的自傳文學的破天荒的寫實創作。但不幸她在一種精神病態中把這部稿本全燒了。當初她每寫成一篇寄給我看時,我因為尊重她的意思,不曾替她留一個副本,至今引為憾事。
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的"傳記熱"的一個小小的表現。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個階段,留學以前為一段,留學的七年(1910-1917)為一段,歸國以后(1917-1931)為一段。我本想一氣寫成,但因為種種打斷,只寫成了這及時段的六章。現在我又出國去了,歸期還不能確定,所以我接受了亞東圖書館的朋友們的勸告,先印行這幾章。這幾章都先在《新月》月刊上發表過,現在我都從頭校改過,事實上的小錯誤和文字上的疏忽,都改正了。我的朋友周作人先生,葛祖蘭先生,和族叔堇人先生,都曾矯正我的錯誤,都是我最感謝的。
關于這書的體例,我要聲明一點。我本想從這四十年中挑出十來個比較有趣味的題目,用每個題目來寫一篇小說式的文字略如及時篇寫我的父母的結婚。這個計劃曾經得死友徐志摩的熱烈的贊許,我自己也很高興,因為這個方法是自傳文學上的一條新路子,并且可以讓我(遇必要時)用假的人名地名描寫一些太親切的情緒方面的生活。但我究竟是一個受史學訓練深于文學訓練的人,寫完了及時篇,寫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覺的拋棄了小說的體裁,回到了謹嚴的歷史敘述的老路上去了。這一變頗使志摩失望,但他讀了那寫家庭和鄉村教育的一章,也曾表示贊許;還有許多朋友寫信來說這一章比前一章更動人。從此以后,我就爽性這樣寫下去了。因為及時章只是用小說體追寫一個傳說,其中寫那"太子會"頗有用想象補充的部分,雖然堇人叔來信指出,我也不去更動了。但因為傳聞究竟與我自己的親見親聞有別,所以我把這一章提出,稱為"序幕"。
我的這部"自述"雖然至今沒寫成,幾位舊友的自傳,如郭沫若先生的,如李季先生的,都早已出版了。自傳的風氣似乎已開了。我很盼望我們這幾個三四十歲的人的自傳的出世可以引起一班老年朋友的興趣,可以使我們的文學里添出無數的可讀而又可信的傳記來。我們拋出幾塊磚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許多塊美玉寶石來;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
把自己鑄造成器, 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會。 真實的為我, 便是最有益的為人。 把自己鑄造成了自由獨立的人格,你自然會不知足, 不滿意現狀, 敢說老實話。
——胡適
很不錯,推薦!
很不錯,經典很不錯,經典很不錯,經典很不錯,經典很不錯,經典
喜歡呀,在閱讀
感覺還不錯,未看。
雖然這是一本自傳,卻有很多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
好吧!好吧!好吧!好吧!好吧
不錯,比想象的好
老師推薦的書,挑了很久選了這本,不錯
不如想象的好,好像盜版書。買書不能單看價格。
看完這本還要買幾本胡適的!多研究研究他!
讓我進一步胡適這位大家的一生
還沒開始看,很期待。
這本書姑娘非常喜歡
很好,值得一看
包裝好,物流快,還沒開始看。
更全面的了解胡適其人,了解那段民國往事。
很好很好,好好看仔細閱讀,細細品味!
不值得收藏,一般般
服務好,速度快。
之一。年病逝于。【內容】 本書收錄了胡適的《先母Z行述》《四十自述》《我的信仰》《逼上梁山》幾
書的封面有些褶皺,不是想要的紙質。不過還是感謝當當,速度很快,人很和善。
雖然這是一本自傳,卻有很多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
書送來的時候有破損 也比較舊了看起來像被退貨的 但是覺得可以看 就沒有退還
看到之前有說紙質排版一般,我倒覺得胡先生的文作用這樣的紙質倒很貼合他的風格,喜歡
第一次買胡適的書,一次買了三本,發現內容有些重復了。
我不禁問自己你買書是為什么其實買書不看嗜書也是一種病
胡適會告訴我們社會的發展方向,讓我們不再迷惘!
胡適自傳(胡適先生逝世50周年紀念珍藏版,一代大師思想精!!!!!!!!!!!!!!!1
胡適是第一個大力提倡寫自傳的,所以胡適自己的自傳怎可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