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以翔實的材料,說明顧頡剛學說產生的背景,他研究古史的獨特方法以及對中國現代史學的貢獻。同時還評述他一生涉足的民俗學、歷史地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學術活動的方方面面。
一本獨特的顧氏傳記——顧頡剛之女為父立傳。
依據大量手資料,對顧頡剛創立"古史辨派"的來龍去脈進行完整而真實地再現。
摧陷廓清人們對顧頡剛史學"破壞者"的認識疑云,弘述其對中國古史的深刻探索。
總序張岱年/001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筆)/004
序劉起/001
英文提要/001
引論/001
第1章卓犖的早年/020
1.1吳中求學/020
1.2入北大預科/028
第2章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飛躍/035
2.1沐蔡元培思想自由的春風/035
2.2跟隨胡適整理國故/044
第3章畢生輝煌的古史研究/057
3.1在實踐中精熟的古史研究方法/057
3.2揭開新紀元的古史研究成果/066
3.3掃除塵障的古籍考辨成果/083
第4章開墾新的學術園地/094
4.1開創民俗學研究/094
4.2創建歷史地理學科/107
第5章高山景行的學格和人格/118
5.1探求真理,永無止境/118
5.2發展學術,出以公心/128
附錄一顧頡剛學術行年簡表/140
附錄二參考書目/156
后記/159
例如《禹貢》上的九州,一般人認為是夏朝的制度。其實夏的地盤只占得黃河的一角,哪能有這樣偉大的計劃;若移置戰國,便可知九州乃是戰國的時勢引起的分劃土地的一種假設,它是成立于統一的意志上的。例如《易傳》,放在孔子時代自然錯誤,我們自然稱它為偽材料;但放在漢初就可以見出那時人對于《周易》的見解及其對于古史的觀念了。又如《詩三百篇》,齊、魯、韓、毛四家把它講得失去了原樣,四家詩的解說在《詩經》的本身上當然毫無價值,但卻是極好的漢代倫理史料和學術史料。又如荒謬的讖緯,我們只要善于使用,正是最寶貴的漢代宗教史料。再如逞口而談古事的諸子,我們只要善于使用,正是最寶貴的戰國社會史料和思想史料。因此先生強調:
偽史的出現,即是真史的反映。我們破壞它,并不是要把它銷毀,只是把它的時代移后,使它脫離了所托的時代而與出現的時代相應而已。實在,這與其說是破壞,不如稱為"移置"的適宜。③
其實這個方法,當他開始辨偽工作時即已應用,無論是用前人和現在的兩種眼光編排史目,還是編中學教科書時探索堯、舜、禹的地位,均是如此。到了30年代,他更明確自己的努力目標是能"作成一個`中古期的上古史說`的專門家,破壞假的上古史,建設真的中古史",也即是說,要通過研究戰國、秦、漢間人的"上古史觀念及其所造作的歷史"來作成"戰國、秦、漢的思想史和學術史";①這也成為他畢生研究中堅持不變的主題思想—"對于戰國、秦、漢時代學說之批判"。因為他認為,戰國之世,百家爭鳴,"皆欲以己說易天下,為欲起人信念,必求證于古人;然彼時社會已與古代截然異致,勢不得不強古人以就我",于是乎古史古籍分歧甚多。而"所有古書無不為漢人所寫定,亦十九有漢人之注解",漢人整理之功自不可沒,但各學派長期"強古人以就我"的訛誤積累,使古籍與古代史實矛盾重重。②也即是說,自戰國至漢的思想和學術是"造偽"的癥結所在,先生既以"辨偽"為己任,他的工作重心當然要放在此了。那時他曾立下壯志:"拿戰國之學來打破西漢之學,還拿了戰國以前的材料來打破戰國之學。攻進這兩道防線,完成清代學者所未完之工。"③
"移置法"在當時可以說是被學界認同的,梁啟超在《古書真偽及其年代》中明確指出,只要考證應用適宜,偽書也可成為寶貴的史料,"如《周禮》一書,雖然決不是周公所作,是偽托的書;而那種精密的政制,偉大的計劃,是春秋以前的人所夢想不到的,可知必曾參考戰國時多數的政制,取長去短而后成書。……我們拿《周禮》當做周公時代的政制看,自然錯了,《周禮》也就毫無用處;若跟著《周禮》去研究戰國至漢初的政制,那么,《周禮》再可寶貴沒有了"。④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中也說道:"真偽者,不過相對問題,而最要在能審定偽材料之時代及作者而利用之。蓋偽材料亦有時與真材料同一可貴。如某種偽材料,若逕認為其所依托之時代及作者之真產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偽時代及作者,即據以說明此時代及作者之思想,則變為一真材料矣。"①他們的看法亦證實了先生用"移置法"考辨古代史料的意義所在—從圣道王功的空氣中奪出真正的古文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