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點,詳細介紹了廖平經學研究的三個階段。闡明廖平經學多變與怪誕的原因所在,大膽提出了廖平經學的價值在史不在論的基本論調。
總序張岱年/001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筆)/004
英文提要/001
第1章廖平的青少年時代/001
1.1廖平早年的家鄉生活/001
1.2廖平早期的兩次思想轉變/012
1. 3廖平早年思想變化對經學六變的意義/033
第2章經學六變概論/036
2.1經學六變的基本內容/036
2.2經學六變時間略考/038
2.3經學六變的變因/049
2.4經學六變的發展邏輯/058
第3章廖平的平分今古之論/063
3.1平分今古之論的提出/063
3.2今文經學祖《王制》,古文經學宗《周禮》/064
3.3今文經學祖孔子,古文經學宗周公/069
3.4古文經學祖孔子早年之說,今文經學宗孔子晚年定論/074
3.5平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081
3.6對前人區分今古理論的批評/090
第4章尊今抑古和對其他經學派別的批評/099
4.1尊今抑古/099
4.2對其他經學派別的批評/111
第5章廖平的孔經人學/121
5.1建立孔經人學時期的廖平與近代中國/121
5.2廖平的孔經人學大統說/145
5.3孔經人學與近代古今中西之爭/156
第6章廖平的孔經天學/166
6.1建構孔經天學時期的廖平/166
6.2經學第四變的孔經天學/171
6.3經學第五變的天人大小/180
6.4以五運六氣解《詩》、《易》/189
第7章廖平與康有為/203
7.1廖康羊城之會/203
7.2《知圣篇》與《孔子改制考》之比較/208
7.3《辟劉篇》與《新學偽經考》的比較/222
第8章廖平與經學的終結/239
8.1廖平是近代經學大師/239
8.2廖平經學史研究的價值/242
8.3廖平經學理論的意義/251
附錄廖平學術行年簡表/258
后記/271
嚴復評傳
總序張岱年/001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筆)/004
序言劉桂生/001
英文提要/001
第1章孤寂先驅:早期求學生涯/001
1.1寒窗苦讀的少年/001
1.2留學英倫求新知/007
1.3仕途維艱,科舉落第/015
第2章維新巨擘:開新文化之先河/024
2.1從救亡走向維新/025
2.2嚴、康學術思想之分野/034
2.3文化維新,教育救國/046
第3章辛苦迻譯:近世西學及時人/058
3.1譯事楷模,西學泰斗/059
3.2嚴譯展現的"西學"世界/072
3.3嚴譯的"中學"根柢/096
第4章薪燼火傳:舊學新釋辟蹊徑/100
4.1"道"的詰思/101
4.2莊子評注新特色/111
4.3言之無文,行之不遠/117
第5章黃昏余暉:中西文化的前瞻/130
5.1思想視角的移位/131
5.2重估中西文化/142
5.3老人的啟示/154
附錄一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天演論》/160
一、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與嚴復的《天演論》/161
二、在赫胥黎與斯賓塞之間/165
三、《天演論》與嚴復的維新思想/170
四、對《天演論》譯文的評價/175
五、《天演論》的歷史作用評估/180
附錄二辛亥革命時期嚴復的思想演變及其抉擇/186
一、走出體制外的抉擇/187
二、在教育轉型中獲取新的權勢/189
三、為立憲改革探尋理論/195
四、置身風云詭譎的辛亥變局/203
五、結 語/208
附錄三嚴復看及時次世界大戰/210
一、歐戰前期戰局的解析/211
二、一戰后期世界變局的深刻透視/218
三、"窮苛極酷"、"求其大欲"的日本 /223
四、戰后國際形勢的另一種解讀/227
結語/230
附錄四嚴復學術行年簡表/232
附錄五主要參考書目/240
后記/242
增訂版后記/245
鄭玄早年曾師事第五元先,通《京氏易》、《公羊春秋》,治今文經學。又從張恭祖受《周官》、《左氏春秋》、《韓詩》等,兼治二家。其后,師事當時最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馬融,成為兼通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大師。他注費氏古文《易》、采施、孟、梁丘、京氏今文經學四家之說;注《周禮》,用《王制》說;注《古文尚書》,取歐陽、大夏侯、小夏侯之說;箋《毛詩》,用齊、魯、韓三家詩說;注魯《論語》,又取齊、古之說;注《孝經》,又采今文經學之論。從而,形成了會通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鄭氏學,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界劃也由此湣混。
從文化學術的發展來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鄭玄會通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本是漢代經學長期紛爭的必然結果。漢代經學今文經學內部之爭,今古二家之爭,達百余年之久,學人厭其紛爭,而思劃一,乃是常理。鄭玄會通二家,正是學界思其劃一的體現。而且,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皆為儒學發展的流變,本來就存在相會通的基本點。
但是,廖平認為:"夫說經之道與議禮不同,議禮可斟酌古今,擇善而從;說經則當墨守家法,雖有可疑,不能改易,更據別家為說。"①講經應篤守家法,即使有所懷疑,也不能更改。鄭玄注經,兼采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從根本上破壞了經學的原則。所以,《今古學考》指責鄭玄:"今古之分自鄭君一人而斬"。三國魏國王肅求異鄭玄之學,使今古之分進一步迷亂。廖平說:"鄭君之說,猶各自為書;至于王氏,則并其堤防而全潰之。后人讀其書,愈以迷亂,不能復理舊業,皆王氏之過也。故其混亂之罪,尤在鄭君之上。欲求勝人,而不知擇術,亦愚矣哉!"①廖平哀嘆鄭玄混亂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是經學一大變,認為他的平分今古又是經學的一大變。但"鄭變而違古,今變而合古。離之兩美,合之兩傷"②。鄭玄破壞了今古二家的本來面目,平分今古之論則是對今古二家原貌的恢復。其高下優劣,自不待言。
但自鄭玄混亂今古兩家以來,已經歷一千多年的時間,加上歷代關于今古之分的各種說法,都未抓住問題的根本,更在這個問題上造成了迷霧。因此,廖平認為今日今古之分,較鄭玄當日今古之混要困難千百倍,除了要正面闡明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區分所在外,還需對前人的各種今古之分的理論作出辨析。
前人講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分,最早見于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其后,尤其是清末,多有人探討。有的主張今古之分在文字的不同;有的認為今古之分當以是否立于學官為斷;有的以師說的不同作為今古之分的標準;有的主張應以出書早晚區分今古兩家;有的認為今古之分在口說與載籍的不同;甚至有人以為講圣人無父而生就是今文經學,說圣人有父而生就是古文經學;還有人據解《尚書》"稽古"有同天、順考的不同,而用以解釋今古之分,其說之多,殊難一一枚舉。而最有代表性與最有影響的是前三種理論,廖平主要辨析的也是前三種說法。
以文字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說,最早源自《漢書·藝文志》。書中曾比較今文經與古文經的文字異同,如論《易》:"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論《書》:"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余,脫字數十。"后來,人們根據《史記·儒林傳》載:秦時,伏生壁藏《尚書》。又言:"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孔)安國以今文讀之。"以及《漢書·劉歆傳》載,魯恭王"得古文于壞壁之中"等材料,而認為古文經是壁中藏書,由先秦古文寫成;今文經則是漢代通行隸書寫成,并認為今古二家之分即在于此。
清代此說尤甚,最有代表性的是龔自珍在《太誓答問·總論漢代今古文名實》中的說法。其中說:
請縱言今文古文。答曰:伏生壁中書,實古文也。歐陽、夏侯之徒,以今文讀之,傳諸博士。后世因曰伏生今文家之祖,此失其名也。孔壁,固古文也;孔安國以今文讀之,則與博士何以異?而曰孔安國古文家之祖。此又失其名也。今文、古文同出孔子之手,一為伏生之徒讀之,一為孔安國讀之。未讀之先,皆古文矣;既讀之后,皆今文矣。唯讀者,人不同;故其說不同。源二,漸至源百。此如后世翻譯,一語言也,而兩譯之、三譯之,或至七譯之。譯主不同,則有一本至七本之異。未譯之先,皆彼方語矣;既譯之后,皆此方語矣。其所以不得不譯者,不能使此方之人曉殊方語故。經師之不得不讀者,不能使漢博士及弟子員悉通周古文故。然而,譯語者未曾取所譯之本而毀棄之也。殊方語自在也。讀《尚書》者,不曰以今文讀后而毀棄古文也……此今文古文家之大略也。
一直在當當購買書籍,質量包裝都不錯,值得信賴
好書
質量嗷嗷的好
收到,非常好,物美價廉,每次買都買不少。這么好的東西不買沒道理。
廖平
這個系列很不錯。適合深度理解大師的學路歷程!
好
對這位大師有了新的認識
很好的一本書,一個系列買的,值得一讀
性價比高,整體感覺不錯。
還沒看,應該不錯。
非常棒的書啊
一直信賴當當,質量有保證,發貨快,溝通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