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涂鴉 大秘密
用身體語言與孩子溝通
讓孩子有說話的份兒
好成績是睡出來的
女兒從沒得過物質獎賞
……
她沒有為女兒報過任何一個輔導班,卻讓女兒輕松考上了北大;她幾乎從不對女兒的人生指手畫腳,卻讓女兒的每一步都走得從容穩當。當女兒決定放棄北大,而進入另一所大學就讀自己心儀的專業時,她選擇了支持。后來,她的女兒剛一進入大學就被點將,做了導演陸川的助手。再后來,她的女兒成為了國內著名的跨界青年藝術家、展覽策展人兼導演。
她是一位普通的母親,沒有令人艷羨的高學歷,也沒有研究過高深的教育理論,如果說她有著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她真正懂得孩子成長的規律,真正做到了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也真正成就了孩子的人生。98個家教故事,是一個平凡母親成功教子的真實記錄,寓深刻獨到的家教智慧于質樸生動的字里行間,讓您體會成功家教的偉大力量,更讓您讀懂真正的母愛。
母與女在家教問題上的次正面交鋒 來自平凡母親獨特的教育思考
好媽媽,好孩子,是誰造就了誰?
知心姐姐盧勤傾情推介 眾多媒體爭相報道
讓我們一同見證平凡母親創造的教育奇跡!
大凡寫作者簡介,一般都要介紹一下自己的身份,或學術成就。我實在沒有什么可以拿出來炫耀的。但之所以還要出來說說,就是想告訴廣大家長朋友:我就是一個最普通、最平凡的人,因此,我能做到的事情,你也一定能做到,而且很可能比我做得還好……
序一:生命的感動?盧?勤
序二:一切為了學生發展?劉彭芝
序三:做一個又懶又智慧的媽媽?書友
序四:素質教育的典范?家庭教育的楷模?書友
自序
1.我怕獅子追上小鹿
2.孩子,你自己爬起來
3.別拿哭嚇唬人
4.這不是我想要的玩具
5.小涂鴉?大秘密
6.鼓勵女兒游戲再創造
7.有些話不該對孩子說
8.巧用身體語言和孩子對話
9.一旦許諾就要兌現
10.女兒不會看電視
11.動詞是兒童的代名詞
12.別負強化孩子不喜歡的食物
13.愛吃菜從準媽媽開始
14.我家的"三胡"
15.多想出智慧
16.學會亮出自己
17.孩子,咱別闖紅燈
18.孩子怎么坐不住
19.要不要提前登上小學快車
20.讓自信永遠陪伴孩子
21.諷刺的話最傷人
22.棒打出逆子
23.不能讓"三好"誤了孩子
24.有心理壓力的請舉手
25.學習是一種習慣
26.做的自己
27.讀懂別人的好
28.分享是獨生子女必修課
29.讓我們蕩起雙槳
30.讓我再玩幾分鐘吧
31.文明要做給孩子看
32.毛驢拉磨順著來
33.女兒教我不傷害動物
34.女兒喜歡的老師
35.孩子為何遠離快樂
36.做一個"聽話"的家長
37.做個聰明的懶媽媽
38.家是孩子壞情緒的回收站
39.不打孩子,無論什么時候
40.一堂公開示范課
41.快樂英語自己創造
42.一堂別開生面的課
43.質疑永遠比答案重要
44.好成績是睡出來的
45.明確學什么,不在乎考多少
46.孩子成長中的性與愛
47.別讓"陪讀"賠掉孩子的獨立性
48.教科書不是書
49.家教真的有必要嗎
50.家庭廚藝大比拼
51.孩子的成長不能"包辦代替"
52.別讓孩子的創意沉睡
53.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54.捍衛孩子的學習興趣
55.不在學習上論功行賞
56.家長跟風孩子苦
57.這里有你說話的份兒
58.永遠不要否定孩子
59.贊美讓孩子更
60.我要爸爸也要媽媽
61.你猜我最煩的人是誰
62.保險能保孩子的未來嗎
63."媽媽,我不愿意讓你變老"
64.媽媽——一個多變的角色
65.你可能不知道的智商加減法
66.先根深而后葉茂
67.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雙贏
68.尊重個性 成就人才
69.有"野心"不是壞事情
70.小松樹真的長大了
71.女兒有男朋友了
72.鍛煉需要時間和空間
73.與人交往和上學同等重要
74.要分數更要能力
75.女兒要放棄好的學府
76.做有目標的人
77.尊重孩子的選擇吧
78.女兒的主動學習觀
79.做個不聽話的好孩子
80.發揚個性的光輝
81.讓我們跟上孩子的腳步
82.糟糕的教育要不得
83.誰是孩子的貴人
84.把你的表情調成微笑
85.感恩之心不可無
86.需要說聲"對不起"
87."你沒有工作經驗"
88.創業就業,哪個適合你
89.逆時針的問責
90.踏上四萬里征程
91.養兒育女別圖回報
92.營造祥和與溫馨的家庭氛圍
93.在不滿意與知足之間
94.放棄常常意味著快樂
95.當好媽媽的五種能力
96.常問自己的幾個問題
97.我與女兒一起成長
附錄一:正是因為媽媽愛你
附錄二:由宓簡歷及主要經歷
后記:把偉大的母愛變成偉大的課題
1.我怕獅子追上小鹿
"三翻、六坐、八爬、一歲走",從女兒會坐的那24小時,我就為她準備了很多嬰兒畫報和一些漂亮的刊物圍在她的周圍。彩色的畫面,可愛的小動物形象果真吸引了她的眼球。她摸摸這本,抓抓那本,兩只小手忙個不停,漸漸地她的周圍成了書的海洋。女兒24小時天長大,可慢慢添了一個毛病:撕書。看得出來,她不是不喜歡書,因為往往是她看得最興奮的時候,就連喊帶叫"嚓嚓"地撕開了。
我耐心地對她說:"書撕壞了,你再想看就沒有了。"我拿來垃圾筐給她看丟進去的畫報,她依然快樂著,撕著。
有24小時,我把所有的畫報都藏起來了。她雖然還說不清話,但看得出她有些著急,兩眼在四處尋找不見的畫報。這時候我對她說:"那些被你撕壞的書讓我對你說,它們去醫院了,等修好了,它們才能出來和你玩兒。"第二天,她仍然沒有見到心愛的嬰兒畫報。她拉著我的手,意思是讓我帶著她找。我仍然沒有拿出來,對她說:"如果你能愛護它們不再撕了,它們才會出來和你玩兒。你是不是特別想看到你的嬰兒畫報?"女兒瞪大眼睛看著我。我讓保姆先抱著她,大聲說:"變變變出來,宓宓愛看的書快出來。"我從柜子里拿出兩摞書,一邊是完整無缺的,一邊是被女兒撕壞被我粘貼好的。女兒張著兩只小手迫不及待地撲了過來。"你看,這些書都被媽媽修好了,可是它們都帶著傷,也不好看了,以后宓宓會照顧好它們的,是不是?"從那以后,女兒再也不撕書了。
又過了好長時間,24小時晚上,我幫女兒收拾書,我拿起一本畫報一看,書的右上角就連著一指不到了。好長時間不見女兒撕書了,這次怎么又開始了?我有點兒想發火,但還是捺著性子問她:"這書怎么成這個樣子了?""我怕獅子追上小鹿,就把路給撕斷了。"可以聽得出女兒有些內疚。我拿過書仔細一看,原來是獅子追到森林的盡頭,小鹿看到有一條小路轉身拐了進去。獅子突然發現小鹿不見了,"噢,差點兒上了小鹿的當",于是向右轉又朝小鹿的方向追了去。眼瞅著獅子馬上就要追上小鹿了,這時,只聽"嘶啦"一聲響,也許,這就是女兒為小鹿"斷路"的緣故吧。我深深地為孩子的童真童趣感動了。"媽媽我不對,我又撕書了。""不,你非常勇敢,小鹿沒有被獅子嚇倒,你也沒有被獅子嚇倒,這條路斷得真是時候。"再往下看,最終小鹿沒有逃脫獅子的追逐,也許是成人的思維,不免讓人看著有些傷感。但是在女兒的幫助下,獅子追趕小鹿這樣的結局不更符合孩子的想象嗎?我沒有批評女兒反而夸獎了她,她可高興了。從此以后,女兒每次看書前她都會大聲對自己說:"愛護。"
給她一個小小的懲罰。這種簡潔、明快、清晰的懲罰一定要有針對性,一定要與孩子現在的具體行為結合起來效果才好。當我知道她后來的撕書,的確是一種想象力的展現,不但沒批評她,還讓這種想象得到鼓勵。
像喜歡新奇玩具一樣,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聽童話故事的。人類出于好奇的天賦,應該是越讀書越有興趣,越有興趣讀的書越多。最初我想讓孩子通過色彩、圖像以及成人的語言來理解這種以圖畫為主的讀物時,其實是讓她閱讀的開始,你可不能低估孩子們,對他們真正有興趣的東西他們是能夠看懂的。他們邊喊邊叫地撕書,甚至咬書,實際上是在向我們表明:"我很喜歡書!""這本書真好看!"這真是件大好事,讓她撕、讓她咬、讓她為書設計自己的結局,不撕不咬了,她的閱讀也就正式開始了。
孩子的評語:
從咿咿呀呀地拿著書撕著玩,到像大人一樣裝模作樣地看起來,卻不知道自己拿倒了,接下來就是和媽媽一起體驗閱讀。正是在愛的氛圍里來閱讀,所以對閱讀產生興趣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2.孩子,你自己爬起來
我特別喜歡看剛剛學走路小孩兒踉踉蹌蹌的樣子。那時的女兒正在學走路,不是大手牽著小手就是在她腰間扎根寬腰帶,再就是兩個大人蹲在兩邊接著她然后加大距離。這天,約上好友帶上雙方的孩子,我們來到離京城不遠的一片綠地停了下來,這里的草地像厚厚的綠色地毯,是"放羊"的好地方。在城里水泥森林里待慣的兩個小伙伴見到這瑩瑩綠色可高興了,一時玩得火熱,咿咿呀呀地講著只有她們才懂的語言。
不一會兒,為搶一個東西兩人翻臉了,本來就站不穩、走不好的雙腿不聽使喚,只聽"哇"的兩聲,兩個小東西摔倒在地。
"你不要管她們,讓她們自己爬起來。"我堅定地說。
朋友還是一個箭步沖上去扶起了自己的孩子,只聽她的哭聲更大了,朋友又是拍打孩子身上的浮土,又是不停地打著草地,恨不得要把綠草連根拔掉。
女兒趴在地上眼睜睜地看著我哭。"媽媽看你是不是勇敢的孩子,自己爬起來才是好孩子!"我鼓勵女兒說。
看見小伙伴有人管,而她卻沒人理,她哭得更厲害了,朋友看不過了要去扶。
"你一定不要這樣做!一定要讓她們學會自己站起來!"我忙攔住了她說。
"像小一休一樣,兩只手撐著地,一使勁兒就起來了。"
女兒哭累了,在草地上趴了一會兒,也無望了,終于在我們的鼓勵下自己站了起來。
朋友對我的舉動不解,我問她:"你知道長頸鹿是怎樣站立起來的嗎?"朋友不明所以,我隨即給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據說長頸鹿生下來通常是后背著地,幾分鐘內,它翻過身把四肢蜷在身體下,依靠這個姿勢它及時次看到這個世界,并甩掉眼睛和耳朵里殘留的一點兒羊水。然后長頸鹿媽媽用粗暴的方式把它的孩子帶到現實生活中。長頸鹿媽媽低下頭,看清小長頸鹿的位置,自己站在小長頸鹿的正后方,它等待了大約1分鐘,然后做出了最不可理解的事。它抬起長長的腿踢向它的孩子,讓它翻了一個跟頭后,四肢攤開,如果小長頸鹿不能站起來,長頸鹿媽媽就會不斷地重復這個動作。小長頸鹿為站起來會用盡全力,因為疲憊它有時會停止努力,媽媽看見就會再次踢向它,迫使它繼續使勁,,小長頸鹿及時次用它顫動的雙腿站起身來。這時候,小長頸鹿的媽媽做出更不合常理的舉動,它再次把小長頸鹿踢倒,它想讓孩子記住自己是怎么站起來的。這是因為在荒野中,小長頸鹿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以免使自己與鹿群脫離,在鹿群里它才是安全的。獅子、土狼等野獸都喜歡獵食小長頸鹿,如果它的媽媽不教會它的孩子盡快站起來與大部隊保持一致,那么它就會成為這些野獸的獵物。
自然界中的動物都會這樣,何況我們人類呢?我們高興地望著兩個孩子摔倒了,再起來,又摔倒了,又爬起來,似乎更明白了孕育孩子的道理:養好孩子是動物都會的本能,但教好孩子卻只有人類才能做到。
孩子的評語:
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一休的媽媽為了磨煉一休,讓他當和尚,獨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頭磨破了他的腿,媽媽離他只有幾步之遙,一休將手伸給了媽媽,可媽媽無動于衷,只說了一句話:"用手撐一下,自己爬起來。"她讓小一休明白了一個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來。
聰明的家長懂得我們正是在這樣的摔摔打打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你愿身邊是一切都能自理的小大人,還是離不開拐杖的大小人?盡早放下不必要的呵護吧。
3.別拿哭嚇唬人
歷來都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然而如果孩子把哭當成要挾父母的武器,一哭就靈,父母就此妥協,那難管的問題就留在了日后。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不是你所要的東西都能滿足。
"媽媽給我買一個小毛雞兒。"女兒說。
"家里有那么多小毛巾兒,小猴子、小熊的、小狗的,怎么還要呀,用完了才能再買。"我沒問清楚就給否決了。
女兒也沒有解釋立即就哭了,哭就哭吧,我也不理她。
一會兒她走到奶奶面前,奶奶拉過來哄她,結果她哭得更厲害了。我一邊做著事情一邊用余光看著她,她也邊哭邊用雙手捂著眼睛在指間的縫隙處偷看著我的反應。
"就給她買一個吧。"奶奶求情。
"不行,說不能買就不給買,不能慣她壞毛病。"我堅定地說。
我聽奶奶小聲地對她說:"回頭奶奶給你買,別哭了。"
我不想當著女兒面對老人的舉動進行干涉,過了一會兒,我把奶奶叫到一旁說:"您對孩子的好意我知道,但如果我這兒不答應的事,您那就能得到滿足,我這里行不通的事,您那就能放綠燈,這樣對孩子不好,咱們應當采取一致的態度才好。"
過了些日子,我帶女兒走進一家商店,女兒指著柜臺里的一對毛茸茸的小毛雞兒對我說:"媽媽這就是我想要的小毛雞兒。"
"小毛雞兒?小毛巾兒?原來是媽媽理解錯了,以為你又想買各種動物圖案的小毛巾兒了,真對不起你,是媽媽的錯,那媽媽給你買這個小毛雞就算賠個不是好嗎?"
"我現在不想要了。"
這件事我很內疚,因為女兒不是向我提出無理的要求,她大概只是為我給她買的剛剛死去的小雞難過,想再擁有一個替代品而已。我的不問青紅皂白又一次傷害了她。為了懺悔,我倆把這個店改名為"小毛巾兒商店"。我也想借此時刻提醒自己,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想法。
不過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孩子如果知道不是她所要的東西都能得到滿足時,她會在哭累了、無趣、無望中自己收場,自己從中學會了忍耐。
朋友和我有不一樣的遭遇。一次她說:"我那孩子怎么這么難管,你說什么他也不聽,你跟他說什么也沒用,一氣之下我把寬帶給他停了,結果我回家一看,人家拉出一個橫幅:`還我寬帶,后果自負!`"
"什么后果?"
"人家明說了,不讓他上網,他就不去上學。"
追根溯源,孩子變成這個樣子原因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獨生子女誰都怕委屈了孩子,要知道孩子從小就會"欺負"大人,能把你折騰得團團轉。孩子小時候一哭你就抱起,抱起來就不哭了,一放下又開始,他經過多次實驗證明,條件反射地知道了哭與抱之間的關系了。
孩子再大一點,你如果你再有求必應,要星星不敢給月亮,無條件答應他的一切要求,你便是徹底向孩子的哭鬧妥協了,他稍不如意就可以利用哭這個好的武器戰勝你。他的哭就是向你一步步進攻,你無條件地答應他的要求就是對他無理要求的一步步妥協。
孩子從小到大,你如果一次讓步,下一次他就會以更強烈的聲音向你示威,以滿足自己的要求。這時如果沒有好的辦法,甚至用暴力解決問題,只能更加速孩子沖動易怒、任性執拗的壞習慣的形成。正像思想家培根說的:"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所以大人應掌握一把尺子,什么可以滿足什么要拒絕,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一定要叫停的,讓孩子明白無端的哭不能換來大人的同情,更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
孩子的評語:
老媽說我從小就很少哭,當然除了生病,我小的時候,她也很少抱我,一是她最不喜歡愛哭的孩子,二是最主要的,她怕我一哭她就抱我而影響她睡覺。
小孩的任性都是在家人那里得寸進尺而來的,哭只對家人管用,走向社會就沒人會相信你的眼淚了。
4.這不是我想要的玩具
孩子輕而易舉地得到喜愛的玩具,他們仍然不滿足,因為欲望是永無止境的。
回想我們小時候,跳皮筋、跳房子、扔沙包、用瓶瓶罐罐敲打出不同的聲音、冬天在冰花的玻璃上畫美麗的圖畫……樂不思蜀。那時的我們不像現在的孩子要求那么高,一件再普通不過甚至不需要花幾個錢就可以得到的玩具會讓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得不到滿足也是習以為常的事。倘若得到一件小小的禮物,會讓我們欣喜不已,可現在的孩子什么才能讓他們為之心動呢?
女兒小時候非常喜歡仙蒂娃娃,對仙蒂娃娃身上穿的衣服更是喜愛有加。她堅定地說要讓仙蒂娃娃每天都換上新衣服。可要是買齊仙蒂娃娃每款的衣服算起來比買個娃娃還要貴。這真讓我有點兒"買得起馬買不起鞍"的感覺。我不想花那么多的錢買下所有仙蒂娃娃的衣服,但又不想讓女兒這個美好的愿望破滅,于是翻出了家里花花綠綠的布頭,買了一些輔料,準備自己動手做一件。沒多久,經過簡單的縫制,配上各異的紐扣,加上美麗的蕾絲花邊,一件漂亮的仙蒂娃娃拖地裙大功告成了。
周末女兒回到家還沒有忘記我上周答應給她買仙蒂娃娃衣服的事。
"我給你買來了。"我邊說著邊把早已做好并加上精美包裝的仙蒂娃娃拖地裙展現在女兒面前。
"太漂亮了!"她高興地說著并急忙要給娃娃換上。
高興之余我對她說:"相信嗎?這是媽媽做的。"女兒有點不信,我把剩下的布頭拿給她看。
"仙蒂娃娃的衣服也能自己做?"女兒有些疑惑地問。
"買來的衣服不也都是服裝廠叔叔阿姨們做出來的嗎?一件漂亮衣服首先要由設計師設計出來,工人們再用縫紉機縫制起來,才有了我們想要的模樣。只要你有好的創意,沒有做不出來的衣服。"我知道女兒喜歡畫畫,接著對她說:"以后仙蒂娃娃的衣服由你來負責設計,我們一起制作,保障咱家仙蒂娃娃的衣服不會和別人有重樣的,怎么樣?"
這一說女兒來了興致,一畫不可收拾,一幅比一幅畫得好,一幅比一幅設計得有新意,那副認真勁兒真像一個服裝設計師,后來的設計圖甚至復雜到憑我的能力已經做不出來了。直到現在女兒一直對時裝設計感興趣,看到一些時裝會她還會說:"這個創意我幾年前就想到了。"
女兒小的時候也經常光顧玩具店,無法擺脫琳瑯滿目玩具的吸引。這時候我常常站在一邊,保持沉默。看到玩具柜臺前賴著不走哭著喊著一定要大人買東西的小朋友,女兒反倒安慰我說:"媽媽我不買,我回家自己做。"她看了一陣子就回家了。
我看到女兒很想要的一副跳棋,下班急匆匆買了回家。
"給,我看你看了半天,一定是想要這個。"我討好地說。
"這不是我想要的。我在那兒看,是在想一副跳棋是怎么畫出來的。"女兒并不買賬地說。
原來女兒對世界地理特別感興趣,世界各地的江河大川、風土人情、首都位置、國旗標識都難不倒她。于是幾天后,她自己制作了一副世界地理(旅游)棋,別說大她幾歲的哥哥玩不過她,就連我們大人都輸在她手下。后來女兒長大了,我還經常開玩笑說:"我真后悔當時沒有給你申請專利。"
可見,隨手可得的東西和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意義天差地別,孩子們對輕而易舉得到的玩具來之容易棄之隨意,自己動手動腦制作的玩具,里面包含了孩子極大的創造力,帶來的是無比的喜悅和巨大的成就感。
以后每當女兒看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她首先想到的是看自己能不能做出來。盡管做得不一定好,但我總是給予她較高的鼓勵那就是:如果給我買來的玩具和你制作的玩具兩者選一,我當然選擇后者。
每當爸爸媽媽的生日或其他的節日,女兒也總是送給我們自己制作的禮物,我高興地對她說:"這親手做的禮物比買來的任何禮物都有價值,我們會非常珍惜這份禮物!"
這種動手動腦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以至于后來,我們公司的軟件工程師都認為不可能自己制作電影的她,居然完成了兩部自編、自導、自演、自己剪輯的DV作品。
美國專家認為,太多的禮物會導致孩子沮喪、焦慮、自尊心低下……不滿意的事情更多,與父母的關系更壞。現在的父母對于孩子不光事必躬親,還要竭盡全力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對現在的孩子似乎是難以領略的感覺,他們已習以為常地進行消費,還常抱怨自己所沒有的,而不會心存感激地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獨生子女雖是嬌生,但我們不能慣養他們,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有原則的、明智的愛。我的同事經常嫌我摳門,說:"你又不是買不起,給人家買點兒品質的!"我說:"檔次高低,這是咱們成人的觀念,孩子沒有這個概念,什么玩具能讓她玩得開心,在她來說就是好玩具。"我想,即便是再富有的父母也應把自己的孩子當窮孩子養,為的是讓孩子自己創造自己的未來,如果我們不加限制地為孩子提供金錢,一味地無條件滿足他們的花錢要求,放縱孩子過分的物質欲望,這無形中就助長了孩子的惡習。等到有24小時,當孩子走向社會獨立生活顯出可憐、無助時,等待我們的只能是責怪。
孩子的評語:
其實,做父母的真的不需要我們要什么就滿足我們什么,我們的心里有時只是想知道我們的得寸進尺能達到什么程度,而心靈的快樂真的與貧富無關。讓我們時常感受一下"得不到"的滋味,相信我們會在這種感受下學會珍惜唾手可得、卻又輕易被我們忽視的東西。
這是一本讓人拿得起放不下的書。它會吸引著你從及時頁,一直看到一頁。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充滿了對生命的感動。
——知心姐姐盧勤
尊重個性的體現,素質教育的典范。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劉彭芝
本書的經驗表明:溝通是成功教育的鑰匙。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忠良
由宓走在北京現代化的前沿,這代表了中國的和她自己的夢想。
——德國二臺ZDF對由宓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