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不是李宗吾的《厚黑學》,也不是馮道的《長樂老自序》,不是為精于處世者所著,而是為一般人的需求而著。是一種基于歷史文化和個人心得體會所悟出的處世之道。
本書主旨不是教讀者變得圓滑和無恥,不是教人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也不是說些空話套話和干癟的理論來誤導讀者,讓讀者失去對社會陰暗角落所散發出的毒素的免疫力,而是使人明了身邊的人際關系狀況,使人在明白自己的處境之后尋求到人生快樂的本源、和諧融洽的生存環境。
洞悉人生與社會,頓悟人生快樂本源——這就是智者生存的真諦。
深謀遠慮
人生適意
做人講臉面
切戒沽名釣譽
勿中離間計
識別男盜女娼
明辨是非
棋高一著
恩威并舉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化敵為友
人心為上
推物及人,以小見大
用人不疑
勿要朝三暮四
從善如流
一諾千金
……
深謀遠慮
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是清代很為富庶強盛的時期。
制造這個"三朝鼎盛"的人物,不是別人,正是那位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的祖父康熙。
三朝鼎盛,原因很多。但很關鍵的,卻是惠于康熙的深謀遠慮。
康熙自己執政,勵精圖治,那是自然的。國家因此而繁榮昌盛,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要連續三代都能鼎盛,卻并非簡單之事。
為使大清的江山長治久安,康熙是費了不少心思的,在確定皇位繼承人人選上頗費了一番周折。很初他是按"嫡長繼承制"確定太子,"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康熙也免不了這個俗。但經多年的考察,所立的太子并不太合他的心意。怎么辦?在廢掉皇太子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誰是皇位繼承人,這似乎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老皇帝去世之后,這個謎底才解開,皇位傳給了四阿哥胤稹,也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野史傳說對雍正繼位頗有微詞,說他是暗中勾結監國大臣,擅改康熙遺詔而登上帝位。說他將詔書"傳位十四皇子"中的"十"字改寫成"于"字,結果變成"傳位于四皇子",靠欺哄天下而篡奪到皇位。事實上,上述說法是無稽之談。傳位給雍正,實是出于康熙本意。
在康熙皇帝二十多個兒子當中,雍正排行第四,人稱四阿哥。因他孤傲冷漠,而且是非分明,有守有為,故在兄弟之間人緣不佳,大臣們更是將他視為蛇蝎,敬而遠之。
當康熙把二阿哥這位皇太子廢掉時,大阿哥、三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等皆拉幫結黨,群起覬覦大位,雍正卻做了個局外旁觀者。然而正是他這種隱忍不發的態度,吸引了康熙的注意力。
康熙皇帝九歲登基,由于在位時間長達六十一年,早年所立的二阿哥又不成器,大阿哥又有勇無謀,他也感到左右為難:若傳位給年長的阿哥,這些阿哥年紀都在五十歲左右,不但無法久坐皇位,而且在精力體力上都難以勝任日理萬機的繁忙;若傳位給年輕的阿哥,又怕年長者不服,會演變成兄弟鬩墻、手足相殘的悲劇。
康熙雖說對四阿哥雍正并沒有特殊的好感,但他看出雍正很重視的美德是正直和誠實,而且對自己以及家人的要求甚嚴。在廢除二阿哥太子位時,雍正能夠獨立于眾阿哥之外,做一個局外旁觀者的舉動,使得康熙皇帝為之心動。
更令康熙心動的是雍正的第四子弘歷。這是他一百多個孫兒中的佼佼者,雖然年少,卻見識過人,頗有雄才大略。
在康熙看來,年長的幾位阿哥,肯定是無法久居皇位的,而且也沒有旺盛的精力和進取心。從他們中選太子,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過渡,關鍵的是要選一個很好的第三代,既很好又年輕,才能永葆大清的江山。
本身具有正直、誠實美德的雍正,又有一個出類拔萃的兒子,他于是便成了康熙理想的皇位繼承人的人選。傳位于雍正,雍正再傳位于弘歷,不就確保了大清社稷嗎?
康熙的預見力由此可見一斑。
康熙不聲張,不出氣,悄悄寫好遺詔,藏了起來。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二十多位阿哥,一百多位孫子,都正覬覦著皇位呢,稍有不慎,便會壞了家國大事。
其后的事態正如他生前所料。遺詔傳位于四阿哥雍正,令眾人跌破眼鏡。眾位阿哥尤為不服:我們辛辛苦苦忙個不亦樂乎,他卻在旁邊撿個大便宜。豈不應了那句古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于是詆毀之言盛傳,謠言四起,說雍正弒父、通母、篡奪皇位。結果惹惱了雍正皇帝,將那些誹謗他的阿哥一一處置,然后整頓吏治,整頓賦稅。雖說手腕重些,手段狠些,但使康熙末年的國家賦稅收人流失以及吏治混亂的窘境得到有效扭轉,為以后的弘歷(乾隆皇帝)繼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姜到底還是老的辣。康熙的深謀遠慮在重要時分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無怪乎乾隆皇帝對其祖父康熙皇帝歷來佩服得五體投地,從不敢在言行上有所僭逾。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