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史上,胡適是一個說不盡的人物,他的自由思想和寬容情懷至今仍在影響我們的社會,本書以胡適的成長經歷、愛情婚姻、學術成就等為出發點,詳述其作為一代大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風范。胡適不僅自己在文史哲領域開風氣之先,更培養出一批傳承其現代學術方法的得意弟子,并形成了一個獨特流派。本書另一條主線,即試圖挖掘胡適和其弟子的學術交往生態,還原弟子們之間恩怨糾葛的歷史現場,呈現民國時代人文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精神,以讓我們重新認識胡適一生為學為師的成敗得失。
中國的20世紀是一個天翻地覆、波瀾壯闊的世紀,在這個現代百年里,涌現出為數不多的改變歷史和文化的偉人和大師,他們的出現不僅重塑了中國形象,而且對此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信仰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文化大師與學術流派"叢書力圖以現代文化大師及其弟子們的文化、政治、學術活動為中心,梳理近現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譜系,描繪現代中國的文化地圖……
相關推薦:
20世紀文化名人和他們的弟子(套裝共5冊)
魯迅與魯門弟子
康有為與康門弟子
周作人與周門弟子
羅振亞,文學博士,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刊物發表文章二百余篇;出版有《朦朧詩后先鋒詩歌研究》《與先鋒對話》等著作九部。
劉波,南開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大學博士后,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在《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等刊物發表文章多篇,出版有專著《"第三代詩歌研究"》《當代詩壇"刀鋒"透視》。
引 言 說不盡的胡適
及時章 三地風雨人生路
一、從安徽到上海
二、留學美國 7 年
三、從新文化運動到執掌北大
四、臺灣的5年
第二章 愛情與婚姻中的胡適
一、小心翼翼地去愛
二、收下一份"苦澀的禮物"
三、那段持續 50 年的跨國戀情
四、"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
第三章 在文史哲領域開風氣之先
一、他什么也沒做好,卻完成了一切
二、新文學革命的開拓者
三、"重述"與建構的新文學史觀
四、問鼎上層文化的哲學史研究
第四章 現代學術思想方法的傳承與啟迪
一、從中國啟蒙到美國師承
二、個性、思想與方法的實踐
三、批評、反思與啟迪
第五章 "紅學界"的兩個徒弟
一、俞平伯:"新紅學"的真傳人
二、周汝昌:"一個好徒弟"
第六章 史學研究領域的輻射
一、顧頡剛:"胡適是我的引路人"
二、傅斯年:敢罵老師的"諍友"
三、羅爾綱:"不茍且"的弟子
四、吳晗:實證史學的傳承
第七章 "伯樂"之樂———胡適和其他弟子之關系
一、郭紹虞:發現"千里馬"
二、蘇雪林:追隨老師一生的女弟子
三、唐德剛:民國口述歷史的開拓者
四、自由主義之路:胡適與雷震、殷海光和李敖之關系
第八章 胡門弟子之間的恩怨糾葛
一、俞平伯與顧頡剛、傅斯年二人的友誼
二、顧頡剛與傅斯年的個人恩怨
三、俞平伯和周汝昌之間的齟齬和不快
結 語
后 記
第二章
愛情與婚姻中的胡適
隨著胡適的自由思想和價值觀念在國人心中越發顯得重要之時,他的愛情與婚姻,也成了學界和普通讀者關注的焦點。很多人愿意將胡適對愛情和婚姻的態度,拿來與魯迅比較,這樣就難免得出如此結論:胡適在這方面比魯迅更光明磊落。因為他一生雖然也經歷過好幾次戀情,但他沒有始亂終棄,與原配夫人江冬秀一直白頭偕老。其實這一點,也是胡適在中國現代史上能夠有著溫和的謙謙君子形象的重要籌碼。他一生奉行自由、民主和博愛,這愛給了很多人,而很多人也都在給他以愛的回報。
一、小心翼翼地去愛
胡適的一生,是在婚姻的殿堂內堅守,而在愛情的邊緣徘徊。都言文人自古風流,在民國時代有個三妻四妾,當屬正常。但對作為文人的胡適來說,一生也算經歷幾度輝煌,而有那風光之時,只是他對生活所持的理性平和之態度使然。胡適對自己的婚姻,也有苦悶,他在表面上掩飾得很好,只是在民國時期的朋友圈子里,其他人少有了解的。而等到胡適在世紀末又重新回到我們視野中的時候,他的那些苦悶才又逐漸明晰。他與原配夫人江冬秀,兩人也沒少吵鬧過,但一直保持著恩愛,但胡適內心的那種找不到知音的糾結,是一直伴隨著他的。作為一個孝子,胡適沒有敢違逆母親的愿望,從美國留學回來后不久,就奔赴安徽績溪鄉下完婚,了卻母親多年的心愿,同時也給了江冬秀一個名分和明確的交代。
胡適與江冬秀在和江冬秀結婚之后,有一段時間,胡適發現自己無法改變江冬秀的"不學無術",他對婚姻生活的不適應感和失落感逐漸顯露出來。一個留學歸來的新派人士,見過大世面,而江冬秀不過是鄉下的一個小腳女人,文化涵養上欠缺,也算不上知書達禮,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都不算符合胡適對理想伴侶的期待。在這方面,對于胡適和魯迅來說,他們兩人都有著相同的家庭安排,但富有個性的魯迅,雖然也遵從了母親的意志,但
他卻沒有碰過原配妻子朱安,晾了她一輩子。而胡適卻沒有魯迅那么決絕,他是一個溫和之人,既然服從了母親的安排,也就認同了妻子江冬秀,這也是胡適和魯迅的區別所在。
胡適的情感世界到底怎樣?其實我們一時很難說清楚。面對那樁事先張揚的包辦婚姻,胡適有無奈之嘆,也不乏彷徨之時,但其性格決定了的結果:他一次又一次地忍受了,讓那段他并不怎么滿意的婚姻維持了一生。胡適的大度、忍耐和節制,非當時的風流文人們所能及。像他的好友徐志摩,可謂到處留情,扎在脂粉堆里,既享受溫柔鄉的愛意和溫存,也得承受那些女子給他帶來的痛苦和壓力。 第二章
愛情與婚姻中的胡適
隨著胡適的自由思想和價值觀念在國人心中越發顯得重要之時,他的愛情與婚姻,也成了學界和普通讀者關注的焦點。很多人愿意將胡適對愛情和婚姻的態度,拿來與魯迅比較,這樣就難免得出如此結論:胡適在這方面比魯迅更光明磊落。因為他一生雖然也經歷過好幾次戀情,但他沒有始亂終棄,與原配夫人江冬秀一直白頭偕老。其實這一點,也是胡適在中國現代史上能夠有著溫和的謙謙君子形象的重要籌碼。他一生奉行自由、民主和博愛,這愛給了很多人,而很多人也都在給他以愛的回報。
一、小心翼翼地去愛
胡適的一生,是在婚姻的殿堂內堅守,而在愛情的邊緣徘徊。都言文人自古風流,在民國時代有個三妻四妾,當屬正常。但對作為文人的胡適來說,一生也算經歷幾度輝煌,而有那風光之時,只是他對生活所持的理性平和之態度使然。胡適對自己的婚姻,也有苦悶,他在表面上掩飾得很好,只是在民國時期的朋友圈子里,其他人少有了解的。而等到胡適在世紀末又重新回到我們視野中的時候,他的那些苦悶才又逐漸明晰。他與原配夫人江冬秀,兩人也沒少吵鬧過,但一直保持著恩愛,但胡適內心的那種找不到知音的糾結,是一直伴隨著他的。作為一個孝子,胡適沒有敢違逆母親的愿望,從美國留學回來后不久,就奔赴安徽績溪鄉下完婚,了卻母親多年的心愿,同時也給了江冬秀一個名分和明確的交代。
胡適與江冬秀在和江冬秀結婚之后,有一段時間,胡適發現自己無法改變江冬秀的"不學無術",他對婚姻生活的不適應感和失落感逐漸顯露出來。一個留學歸來的新派人士,見過大世面,而江冬秀不過是鄉下的一個小腳女人,文化涵養上欠缺,也算不上知書達禮,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都不算符合胡適對理想伴侶的期待。在這方面,對于胡適和魯迅來說,他們兩人都有著相同的家庭安排,但富有個性的魯迅,雖然也遵從了母親的意志,但
他卻沒有碰過原配妻子朱安,晾了她一輩子。而胡適卻沒有魯迅那么決絕,他是一個溫和之人,既然服從了母親的安排,也就認同了妻子江冬秀,這也是胡適和魯迅的區別所在。
胡適的情感世界到底怎樣?其實我們一時很難說清楚。面對那樁事先張揚的包辦婚姻,胡適有無奈之嘆,也不乏彷徨之時,但其性格決定了的結果:他一次又一次地忍受了,讓那段他并不怎么滿意的婚姻維持了一生。胡適的大度、忍耐和節制,非當時的風流文人們所能及。像他的好友徐志摩,可謂到處留情,扎在脂粉堆里,既享受溫柔鄉的愛意和溫存,也得承受那些女子給他帶來的痛苦和壓力。
以胡適一生奉行的自由和寬容原則來看,他在處理個人情感方面,對自己還算嚴格。他的自由里,有自由生活和精神,自由權利和民主,這其中也包括自由的愛情與婚姻。然而,他的提倡是針對他人的,他并沒有在自己的婚姻里獲得甜美的果實。他對于別人持寬容的態度,包括對妻子和孩子,對自己所愛的人。但是在嚴于律己的生活態度中,他并沒有在自由愛情面前徹底交出自己,他傷害過一些女子的感情,卻因此維護了自己的家庭,樹立了自己的君子形象,而沒有遭人譴責和恥笑。
胡適雖然沒有像很多民國文人一樣離婚再娶,但他還是憑借自己的才情和溫和的性格,頗得女人緣。他也曾經有過一些戀情,有的時間短,在開始沒多久就結束了;而有幾段戀情,持續時間比較長,甚至成就了中國現代史上的愛情佳話。近些年來,胡適與幾位民國女性的婚外戀,也被逐漸挖掘,浮出水面,成為了我們理解和研究胡適的重要突破點。曾與胡適有過戀愛關系的女子,從目前公開的資料看,差不多有六七位,既有中國本土女子,也有西方現代女性。她們中間有與胡適志同道合者,像陳衡哲、韋蓮司等,也有因相互愛慕而生情愫者,像曹誠英、羅維慈等。胡適與這些女性之間的戀情,之所以會在后來上升到文化事件的層面,一方面與她們對胡適的傾慕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胡適本人生活中的寂寞心境相聯。對于很多女性,胡適是既愛又怕愛,是出于他作為文人那顆多愁善感的心;而怕,則是他趨于理性又缺乏膽量所致。在胡適的那個時代,正是新舊倫理交替之際,有些傳統頑固者,遵從舊倫理納妾,而胡適作為留洋歸來者,在生活上他信奉的是新式生活原則,即一夫一妻制。所以,對于那些婚外情,他并不敢明目張膽地有意為之,即便有愛慕之心,也大多保密,這也是胡適在婚外戀問題上一直處于潛隱的地下狀態,而很少為大眾所熟知的原因??烧鎸嵡闆r是否如此呢?揭開胡適婚姻生活的表象,他的性格中還是有偏激和狂熱成分的,只不過這種偏激和狂熱,被他表現在很多事情上的理性所掩蓋,我們很少知道罷了。胡適不僅通過他與好幾位女性曾有過愛情往事,向我們展示了他在理性之外的另一方面,而且他還曾在日記中記下了一次聚會有人為他看手紋后對自己性格的剖析:
(1)他說,我受感情和想像的沖動大于受倫理的影響。此是外人不易知道的,因為我行的事,做的文章,表面上都像是偏重理性知識方面的,其實我自己知道很不如此。我是一個富于感情和想像力的人,但我不屑表示我的感情,又頗使想像力略成系統。(2)他說,我雖可以過規矩的生活,雖不喜歡那種gay的生活,雖平時偏向莊重的生活,但我能放肆我自己,有時也能做得很gay的生活。(gay字不易譯,略含快活與放浪之意。)這一層也是很真,但外人很少知道的。我沒有嗜好則已,若有嗜好,必沉溺很深。我自知可以大好色,可以大賭。我對于那種比較嚴重的生活,如讀書做詩,也容易成嗜好,大概也是因為我有這個容易沉溺的弱點。這個弱點,有時我自己覺得也是一點長處。我最恨的是平凡,是中庸。①這一點,可能在很多普通讀者看來覺得不可思議。胡適在去美國留學之前,因少不更事,曾經在上海頹廢過一段時間,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的不正常,懸崖勒馬,并作出了深刻的反省,以至于要發憤考到美國留學,以此來徹底改造自我,重塑形象。后來,胡適所取得的成績,包括他做學問的態度,都表明他是一個理性的人,有時甚至理性得讓人覺得過分,不像一個受過西洋現代教育的自由主義文人。其實,我們看過胡適的這段自我表白,也能發現他有理性之外的另一面:受感情的支配,受想象的控制。否則,
他除和江冬秀有實際婚姻之外,還與好幾位女性有過戀情,這非儒雅與瀟灑所能駕馭。正是由于他多情的性格,能在做某一件事時深深地"沉溺"其中,以抵抗無聊和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