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許多孩子來夏山之前厭學、自卑、叛逆,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問題兒童";來到夏山后,他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覺自發地學習,獨立自主地生活,充滿自信,也懂得愛己愛人,每個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本書通過豐富的事例、詳盡的心理分析和論證,清晰地闡明了作者的教育理念,即主張尊重孩子的天性,以愛鼓勵孩子自由發展。
《窗邊的小豆豆》巴學園原型。
20世紀偉大的教育經典,開現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全球600多所大學指定推薦閱讀書。實踐自由發展,見證愛的教育!
孫云曉、孫瑞雪、李躍兒、小巫聯袂推薦
A.S.尼爾(A.S.Neill ,1883-1973),20世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譽滿全球的夏山學校創始人。夏山學校創辦于1921年。作為現代教育目前著名的學校,被譽為"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 因材施教的典范", 充滿了無窮的活力。尼爾認為,學校的宗旨是可以讓孩子實現自由發展。他用60年的時間,在夏山學校實踐了這個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理想。
及時章 樂園一樣的學校
第二章 養育孩子
第三章 "小孩從哪里來?"
第四章 孩子應該遵從什么
第五章 孩子的問題
第六章 家長的問題
第七章 問題與答案
不自由的孩子 受到嚴格制約、刻板訓練和壓抑的孩子,是不自由的孩子,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看得到他的身影。他就住在街對面;小時候整天坐在死氣沉沉的學校里那張冰冷的課桌前,后來又坐在一個更乏味的辦公桌前或者工廠冷冰冰的板凳上;他很馴良,聽從命令,怕受批評,同時極想做一個正常和守規矩的人;他毫不遲疑地接受一切教給他的東西,然后又把他的心結、恐懼和失意再傳遞給他的子女。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心理的損傷是在生命的前五年造成的,但說前五個月也許更接近真相。也許前五個星期,甚至前五分鐘的傷害都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
不自由從出生就開始了,不,從出生前就開始了,如果一個備受壓抑的女人懷孕了,誰知道她的不自由會對胎兒有什么影響。
如果說在我們這種文明社會里,所有孩子都生活在一種反生命的氣氛中,這話并不夸張。主張定時喂奶根本上是反對樂趣。之所以有這種主張,是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小孩想吃就吃會對乳房產生太多的樂趣。像對身體發育有益等其他理由都是借口,他們壓根就是想把孩子訓練成一種視責任重于樂趣的動物。
讓我們看看一個普通文法學校的學生—男孩約翰所過的生活。他的父母不常去教堂,卻堅持讓約翰每周日上主日學校。他的父母是因為性彼此吸引而結婚。他們一定得結婚,因為在他們的社會里除了結婚以外,就不能因性而結合,但兩人的關系不能光靠性的吸引力來維持,各人脾氣不同會使家庭氣氛不和諧,偶爾父母會有大聲爭吵。當然家里也有很多溫暖親切的時光,但約翰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因此父母之間的大聲爭吵會嚇壞他,使他害怕地哭起來,然后就因為"無緣無故"地哭泣而被打屁股。
他一生下來就受到管制。定時喂奶給他帶來莫大的挫折。當他餓了的時候,時鐘卻說還要再等一小時才能吃。他渾身上下都被裹了起來,而且裹得又厚又緊,動都動不了。喂奶的挫折使他吸吮大拇指,但家庭醫生說不能養成這種壞習慣,吩咐媽媽把他的手綁起來,或者在手指上涂點氣味難聞的東西。他在包尿片時可以隨意大小便,但是當他可以爬了而在地板上大小便時,大人們會用"臟死了"、"不乖"等字眼責備他,使他嘗到了"要清潔"的嚴厲的課。
在這以前,他的手每次碰到生殖器官時就會被大人拿開,很快,他便把這種"不準碰生殖器官"的禁令和"大便令人作嘔"聯系在一起。多年以后,當他變成一個推銷員時,便愛談色情和廁所笑話。
他的許多訓練都由親戚和鄰居來完成。父母想讓他做得對、做得恰當,以便親戚和鄰居來訪時,他們可以夸耀家庭教育多么好、孩子訓練得多么乖。當阿姨給他一塊巧克力時,他一定得說:"謝謝您。"他吃飯時一定得守規矩,重要的是,大人講話時,他不能插嘴。
他那討厭的新衣服是穿給鄰居看的。父母想被人尊敬,因此便有一套虛偽的做法—這一套小約翰通常不知道。在他的生命中,很早就會聽到謊話,父母會對他說,上帝不喜歡那些說粗話的孩子,或者如果他在列車車廂里亂跑,列車員會打他的屁股。
對于他所有關于生命來源的問題,父母都用愚蠢的謊話作答,這些謊話是那么有效,他對生命和出生的好奇消失了。當他五歲時和四歲的妹妹或隔壁小女孩玩弄生殖器官時,他會為此挨打,生命的謊言便加上了恐懼,使他覺得性一定是骯臟和罪惡的,而且連想都不能想。于是可憐的約翰要把他對性的興趣封存起來,一直到發育期,在看到電影里的女人說她已懷孕三個月時,才可以放聲大笑。
在智能方面,約翰發展得很正常。他學得很快,因此可以逃過平庸而愚蠢的老師可能會給他的嘲笑和處罰。他離開學校時,學了一大堆沒什么用的知識和一些文化,這文化的內容只是低級的畫報、陳腐的電影和廉價的偵探小說而已。
對小約翰來說,Milton這個名字,只與牙膏有關。貝多芬和巴赫,只不過是你想聽貓王或披頭士時礙事的家伙而已。
約翰有錢的表弟進的是私立學校,但是他的發展基本上和窮約翰一樣,同樣被迫接受生命中那些毫無價值的東西,同樣受到維持現狀的束縛,同樣否定愛和快樂。
我尚未提及他們人性中溫暖的那一面,他們和家人大體上來說是善良和氣的公民,他們有稚氣的信仰和無邪的忠誠。他們建立法律,實行人道,是社會的砥柱,也是主張動物必須被仁慈地宰掉或者小動物應該受到愛護的人。但是在對待"人"的人道方面。就差勁了。他們毫不遲疑地接受殘忍的、非基督精神的法律,同時也認為戰爭中無情的殺戮理所當然。
他們同意現在的婚姻法沒有道理、不仁慈而且可憎。談到愛,他們主張男女的標準不一樣。兩人都要求娶的妻子是處女,但被問及他們自己是不是處男時,就會皺著眉頭說:"男人不同。"
也許他們不知道男權社會到底是什么,但他們倆都是它的熱心擁護者,他們是男權社會的產物。他們的情緒也多是隨大流,而不是注重自己內心的體驗。
在離開當時憎恨的學校很久以后,兩個人都會說:"我在學校受過體罰,得到過很多好處。"然后他們又把子女送到同樣的或相似的學校去。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他們毫不反抗地接受了父親的,所以這種會一代代地傳下去。
要把約翰的故事描寫完整的話,我還必須提一下他的妹妹瑪麗。我不用多寫,因為大體說來,她受壓抑的環境和哥哥大同小異。但是,她還有特殊的困難。在一個男權社會里,她必然會吃虧,她從小就被訓練去了解這點,在哥哥讀書或游戲時,她做雜務;如果她找到一份工作,很快就會發現薪水比男孩少得多。
瑪麗對她在男權社會里的低下地位并不反抗。男人會給她一些補償,雖然微不足道。她會得到禮貌的對待和小心的照料,如果她不坐下,男人也陪她站著;男人問她可不可以"下嫁"他,于是,瑪麗有效知道了她的主要工作是"看起來越漂亮越好",結果她每年把好幾百萬都花在衣服和化妝品上,而不用在書本和教育上。
在性方面,瑪麗與她哥哥一樣無知和受壓抑。在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里,男人要求他們的女人純潔、忠貞。如果瑪麗衷心相信女孩比男孩純潔,這并不是她的錯。像神話一樣,男人使她認識和感覺到:她生命中的工作就是生兒育女,而性的享受是專屬于男人的。
瑪麗的祖母,也許包括她的媽媽,在等到合適的男人把她們這些"睡美人"弄醒以前,是不可以有性行為的。瑪麗或許已經擺脫這種束縛,但她并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自由。她的愛情生活受著懷孕的威脅,因為她知道,有個私生子會毀滅嫁人的所有機會。
今后人類的重大任務之一,就是探究性壓抑和人類疾病的關聯。約翰也許會因腎病而死,瑪麗也許會死于癌癥,但他們都不會去想,他們貧乏而又飽受壓抑的情感生活與他們的疾病有什么關系。總有24小時,人類會把他們所有的痛苦、仇恨和疾病的根源,追溯到違反生命的文化現象上。如果嚴格的訓練會造成麻木不仁的人—使他們被摧殘、壓迫,以及毫無活力的話,那么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假設這種麻木會造成人體各種器官的病態。
總而言之,我覺得在不自由教育之下的人不能痛快地生活,那種教育忽略了生命中的情感部分。因為這些情感是動態的,如果只發展頭腦而壓制情感,生命便會失去活力,變得丑惡和毫無價值。但如果情感可以自由發展,頭腦也自然會得到發展。
人的個性可以像狗的性格一樣被塑造,這是人類的悲劇。你不能塑造貓的性格,因為貓比狗更加自信,你可以使狗感到不安,貓卻不行。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喜歡狗,因為狗的順從和諂媚的搖尾,會讓主人感到自己的優越和價值。
養小孩和養小狗很相似,被鞭打的小孩和被鞭打的小狗一樣,會長成一個順從而自卑的成人。訓練孩子就像訓練狗一樣,是用來滿足我們的需要。在人類的狗窩—育嬰室內,小"犬"必須保持清潔,不能吠得太多,他們一定要服從命令,而且要在我們覺得方便的時候吃奶。
一九三五年,"偉大的養狗師"希特勒吹響命令的口哨時,我看見千萬只順從的、懦弱的"狗"在柏林廣場上向他搖尾巴。
容我在此記錄幾句數年前賓州一所女子大學醫學院出版的《待產母親手冊》的話:
"可以這樣防止養成吮指頭的習慣:將嬰兒的手臂放在硬紙筒中,使手臂不便彎曲。"
"小兒生殖器官要優勢地位保持清潔,以避免感覺不適、感染疾病和養成壞習慣。"
我覺得醫生要對不良的育嬰方法負責任。醫生通常沒有受過育嬰訓練,但許多婦女覺得他們的話就是金科玉律。如果醫生說小孩手淫一定要打屁股,可能是因為他自己對性有罪惡感,而不是因為他對兒童天性有什么科學的了解,但可憐的媽媽哪里分辨得了。我譴責那些規定喂奶時間、開藥方以防止吮指頭、禁止玩弄生殖器和不讓小孩自由的醫生。
問題兒童是那些被迫保持清潔和壓抑性興趣的兒童。因為成人覺得又有小孩被訓練得安安靜靜,自己的日子才會好過一點,這才使得順從、禮貌和馴良變得那么重要。
有24小時,我看見一位媽媽把她三歲的小男孩帶到院子里,他的衣服一塵不染。過一會兒他開始玩起泥巴,把衣服弄臟了一點。媽媽跑出來打了他兩下,然后把他帶回屋里。不久他又被打扮得干干凈凈地哭著回到院子。不到十分鐘,衣服又弄臟了,媽媽再如法炮制。我真想告訴那個女人,她的兒子將來一輩子都要恨她,更糟的是,他會憎恨生命。但是我知道,她不會接受我的話。
差不多每次進城或上街時,我都會看見三歲孩子因走不穩而摔跤,而媽媽會因孩子摔跤而打他,這總是讓我不寒而栗。
我每次坐火車也常常會聽見媽媽說:"小莉莉,如果你再跑來跑去的話,列車長就會把你關起來。"許多孩子都是在謊言和愚蠢的禁令下長大的。
很多媽媽雖然在家里待孩子很好,但一到公共場所就橫加打罵,因為她怕鄰居說閑話。孩子們一生下來就被迫適應這個不正常的社會。
有一次,我在英格蘭一個靠海的小鎮上演講,我說:"你們這些做媽媽的知道嗎?每一次你打孩子都表示你恨他。"那些媽媽的反應激烈,她們憤怒地沖我喊叫。到晚上,我又發表我對"怎樣改良家庭道德和宗教氣氛"的意見,聽眾拼命噓我,著實使我吃了一驚。我一直都在向一些相信我的理論的人演說,現在面對這些中下層階級的聽眾,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兒童心理學,這使我恍然大悟:絕大多數人是多么不了解兒童的自由啊!
我們的文明是不正常和不快樂的。我認為它的病根出在家庭的不自由。孩子被所有的頑固思想和仇恨力量窒息了。他們從搖籃時期就被窒息,被訓練得對生命說"不",因為他們年幼的生命里充斥著一長串的"不":不許吵鬧、不許手淫、不許說謊、不許偷東西,等等。
他們也被訓練得對一切生命發展的負面力量說"是":尊敬長者、尊敬宗教、尊敬師長、尊敬長輩定下的規矩。不要發問,只許服從。
尊敬不值得尊敬的人是不道德的。已經沒有愛情的男女在一起生活是不道德的。愛一個你所懼怕的神也是不道德的。
男人的悲劇在于,因為他束縛著他的家庭,因此自己也成了奴隸—因為牢里的看守也是受限制的。人的枷鎖是恨的枷鎖,他壓制他的家庭,因此也壓制了自己的生命。
被奴役的女人必須把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去打男人所謂的自衛戰爭、愛國戰爭、保衛民主的戰爭、結束戰爭的戰爭。
天下沒有問題兒童,只有問題家長,說得更恰當一點,只有問題人類。這就是原子彈如此可怕的原因,因為它是控制在許多反對生命的人手里的。哪一個在搖籃里手被捆起來的人,是不反生命的呢?
當然,人類也有很多的愛和善良。在新一代未長成之前,如果今天那些充滿仇恨的人還沒把這個世界毀滅的話,我堅決相信:如果人類在嬰兒期不受壓抑,將來長大之后會彼此和平相處。
斗爭的雙方力量懸殊,因為仇恨自由生命聽人士控制著教育、宗教、法律、軍隊以及惡劣的監獄,只有少數教育家致力于允許兒童自由發展。大多數的兒童受到反生命者的懲罰和仇恨制度的塑造。修道院的女孩子在沐浴時仍不許看自己的身體;父母和教師仍告訴孩子手淫是道德上的罪過,會使他瘋狂。近我看見一個媽媽打她十個月大的嬰兒,只因他口渴啼哭。
這是死亡信仰者與生命信仰者之間的斗爭。沒有人能維持中立,因為那也將意味著死亡。我們必須作出選擇,死亡的一方,給我們問題的兒童;生命的一方,則給我們健康的兒童。
我讀過《夏山學校》,我羨慕夏山學校,我相信再差的學生進了夏山學校都會變好,因為夏山學校給孩子幾乎是無限的自由。而正是這些自由,喚醒了孩子美好向上的心靈。
——青少年教育專家孫云曉
今天,在市面上暢銷的書:《窗邊的小豆豆》、《夏山學校》等書,描寫的都是20世紀前半葉一些教育先驅所做的嘗試,令人安慰的是這些嘗試已經在今天,在全球二分之一的國家里成為現實。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
凡是讀了《夏山學校》這本書的人都知道,孩子只要有了學習的內在動力,甚至可以在兩年之內學完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的全部課程而考上大學,這是為什么?……在這種"不強迫孩子學習"的學校里,為什么考上大學的比率要比其他學校高出70%以上?
——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
我們做父母的,要想孩子將來幸福,應該努力支持孩子"自我"的成長和完善,而不是簡單地設定一個"框框",要求孩子達到父母預想的樣子。《夏山學校》里尼爾提到,他不贊成很多家長要求孩子從小遵從嚴格的道德、禮節,也許那些家長的行為就是在設定這樣的"框框"。
——兒童教育專家小巫
西方世界還沒有一位教育家可以和A.S.尼爾比肩,《夏山學校》無疑讓我們在黑暗的路途上看到了一絲微光。
——美國著名作家亨利 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