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物種,與人打交道的難度超過與任何一種其他生物,因為這個物種有一項最基本的機能,就是偽裝。任何一個人都會隱藏自己的內心,或深或淺,或是善意之下的自我保護,或是征服之前的老謀深算。像變色龍一樣,隨著環境的改變把自己偽裝起來,不輕易展現真實的一面。無論是你的親人、朋友、同事、領導、伴侶,有時候你會覺得本以為已經足夠了解他,卻發現他只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而已。讀不懂自己,讀不懂別人,只能活得不知所以然。
這是一本認識自我、了解他人的書。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了解別人,那么這個人就很聰明;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了解自己,那么這個人則很有智慧。 讀懂自己是完善自我的開始,讀懂你身邊的人,是增進溝通的開始。 讀懂自己是對自己的深入了解和定位,讀懂別人才能學習他身上的長處。
這個世界上難讀懂的就是人,看清別人是聰明,認識自己是智慧。
讀不懂自己,還談什么理想?日子只能稀里糊涂地過。讀懂自己,才能讀懂生活這部大書。
讀不懂別人,還談什么交往?只能站著憋氣躺著中槍。讀懂他人,才能走穩人生這條長路。
讀懂自己,讀懂了你身邊的人,你就會發現,生活豁然開朗,以往那些難懂的心思,那些難以相處的朋友,那些難以說服的客戶,全部都一目了然。你會發現,自己的人生來到一個新的階層。
牧原,謀生于文化傳媒業,專注于策劃寫作。勤思有得,筆耕不輟,文筆流暢,富含哲理,策劃、寫作出版作品幾十余部,部分作品多次再版。
目錄
及時章掌控社交定律,做交際達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與他人在一起的。但是,你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中,誰會成為你的朋友,誰只會是路人?誰和你一見如故,誰和你天生不合?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以及排斥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只有深刻了解自己想要結交什么樣的人,才能知道誰是你的人。
1自我參照效應:他人是自我反射的一種“鏡像” / 2當心理預期與現實總有落差,怎么處理 / 3匹配現象:靈魂的契合造就吸引力 / 4增加熟悉度,提高吸引力 / 5曝光效應:為什么我們喜歡自己熟悉的事物 / 6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似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 / 7為什么“互補的人適合一起變老” / 8為什么親近你的敵人,反而更容易消滅他 /
第二章識別關系定位,成為社交大贏家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的關系定位,比如學生和老師、家長和子女、領導和下屬、妻子和丈夫,這些關系有遠近、上下、高低、大小的不同,也會造就不同的人際關系,每一種關系都有約定俗成的相處模式,面對這些關系,人們會不自覺地做出一些反應。根據這些反應,可以判斷對方的心態。
1地位是關系的分水嶺 / 2變色龍效應:越親近的人,越容易模仿 / 3認同你可不是簡單地說“好” / 4把我的漂亮羽毛展示給你 / 5別讓嫉妒拉你進墳墓 / 6自尊是交往的底線 / 7自我妨礙:我就是沒努力而已,我要是…… / 8自信是社交最主要的法寶 /
第三章看破身體微反應,立于不敗之地微反應,是每個人在遇到刺激時的一剎那所產生的瞬間反應,它是人類的本能,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是了解一個人內心最真實想法的線索。無論是你的領導,你的同事,你的家人,你的對手,概莫能外。要想掌握正確了解人心的技巧,就要通過觀察和分析別人的微反應,讀懂對方出于某種原因而隱藏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將身邊的所有人都看得通通透透,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立于不敗之地。
1教你看懂一張突然變化的臉 / 2自己為什么要安慰自己 / 3走為上策,躲避來自外部的威脅 / 4領地意識:我的地盤我做主 / 5認慫的時候,為什么會把身體放低 / 6人際戰斗不會有贏家 / 7勝敗并非常事,你的心理在作怪 /
第四章捕捉對方情緒,一眼識破對方對他人情緒的識別或感知能力是讀懂自己、讀懂他人在人際關系中占得先機的基礎。對他人情緒的識別或感知能力還是一個人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成為一個情商高手,就要努力培養敏銳的他人情緒識別力與感知力,能夠通過捕捉他人身體所透露的訊息,察言觀色,快速地、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各種感受進行直覺判斷,并持之以恒,養成察覺他人情緒的習慣,是我們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不敗法寶。
1破譯情緒交流的密碼 / 2驚訝是感官的放大器 / 3我們為什么會如此不安 / 4厭惡縮小你的感官 / 5憤怒預示著進攻即將來臨 / 6恐懼的鴕鳥姿態 / 7悲傷是被傷害的展現 / 8愉悅的正能量效應 / 9恥辱的反應密碼 /
第五章破解對方微表情,讓對方現出原形我們一生中會見到很多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這些面孔是人們內心的“顯示器”,展示了人們的感情、欲望、期待等所有內心活動。但是,要從這個“顯示器”中讀取正確信息,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人類太善于欺騙和偽裝了。只有能夠破解對方的微表情密碼,才能先發制人,讓對方現出原形。因為微表情是人類遺傳的身體本能,是由潛意識決定的,是誰都無法掩飾的內心真相。1頭部是人類傳達信息的天線 / 2額頭是性格的顯示器 / 3解讀眉毛隱藏的秘密 / 4通過眼睛看到心里去 / 5巋然不動的鼻子有話說 / 6打開內心的一把鑰匙——嘴 / 7有關“笑”的密碼 / 8下巴是個性的標語 / 9聲音的微變化 /
第六章讀懂身體語言,看人看到骨頭里當我們遇到一位陌生人的時候,即使沒有語言上的溝通,也能夠憑借對方的身體語言來探索他內心的秘密。因為這些無聲的肢體語言往往是一個人下意識的舉動,所以它經常會“出賣”人們。無論我們面對的是家人、朋友還是同事,是在推銷、談判還是聊天時,這些隱蔽的無聲語言都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有用的信息。我們通過觀察和分析別人的肢體語言,能地判斷出對方的真實意圖,可能會獲取到那些有聲語言得不到的信息。
1距離有多遠,心就有多遠 / 2雙手隱藏了一個人的脾性 / 3你知道手臂在告訴你什么嗎? / 4腿和腳有話要說 / 5走姿暴露一個人的性格 / 6站姿揭示你內心狀態 / 7坐姿傳達的性格信號 / 8示愛時的身體信號 / 第七章破譯習慣密碼,“心機”不再是“天機”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去改變的,而根植于這些性格的習慣,想要改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且,每個人的習慣都有自己的特色,各不相同。無論是手握電話的姿勢,敲門的動作,還是對方的“吃相”,或者是選擇座位的方式,還有身上一些習慣佩戴的小飾品,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不停地散發著性格密碼。而仔細觀察和分析這些形形色色的習慣密碼,可以挖掘出對方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性格與想法。
1從打電話和接電話的習慣看個性 / 2敲門可不是小事,暗藏心理玄機 / 3“吃相”暴露本性,舌尖上的心理學 / 4選擇座位暴露你的內心世界 / 5眼鏡折射出心理活動的“萬花筒” / 6時尚也是心理學,穿出來的個人信息 / 7“速度與心情”,開車不爽要喊出來 /
第八章解密九型性格密碼,讀懂人格心靈思維有一位法國作家曾經說過,每一個人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都在獨立編織一件看不見的外衣。這件外衣每時每刻都緊隨著他們,無論是吃飯、走路還是睡覺。每個人的這件外衣都千奇百怪,雖然人們看不見它,卻可以從一個人說話、做事的方式中感受到它的不同。這件神奇的外衣就是性格。九型人格,是一種性格分類方式,是識別對方性格的利器,近年來頗受美國斯坦福等國際著名大學推崇,風行歐美學術界及工商界已有十余年。
1永遠的無法適應,生活中的“癖”患者 / 2我若不幫助人,就沒有人會愛我 / 3“打了雞血”的斗士,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 / 4拒絕平庸,做浪漫的創造者 / 5駕馭他人的利器:邏輯和理論 / 6天生的陰謀家,注定的悲觀者 / 7喜新厭舊的“享樂派” / 8權力的角斗士——領袖型 / 9與世無爭與堅忍不拔的“糾結體” /
第九章撥開外在語言的濃霧,洞悉話語背后的“潛臺詞”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信息傳遞工具,是人類生活中最平常但同時又最復雜的活動之一。人們每天都在說話,語言如影隨形。但同樣是在說話,有的語言讓人肅然起敬,有的語言則招人厭煩。即便是同一句話,從不同人的口中說出來也會有不同的效果。一個好的傾聽者,不應該僅僅做到理解對方的意思就滿足,而更應該撥開重重迷霧,洞悉對方話語背后的“潛臺詞”,探究對方真正的內心動態。
1語言風格,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 / 2小心口頭禪泄露你的性格密碼 / 3讀懂“潛臺詞”——話外之旨,以一當十 / 4目光堅定的人,也有可能在說謊 / 5通過聲調的高低看內心的起伏 / 6疾馳的語速亮出了直白的心跡 /
第十章打開對方心扉,獲取有用信息生活從來不缺少謊言。尼采說:“為了生活我們需要說謊。”有數據統計,普通人在每10分鐘的對話中平均撒3個謊,這樣看來,謊言和欺騙,是誰都無法回避的問題。世間萬物相生相克,有謊言出現,就會有識別謊言的技巧誕生。我們只有學會并熟練運用這些技巧,才能誘導對方袒露心懷,獲取真正有用的信息,從而在人際交往中獲得主動,把握先機。
1巧種心錨,誘導對方袒露心懷 / 2以退為進,套出你需要的答案 / 3控制局面,把握話題的主動權 / 4在對方意想不到的地方設置陷阱 / 5揭開真相,迫使對方說出真話 / 6營造融洽環境,讓對方傾訴衷腸 / 7提高詢問技巧,獲取有用信息 / 8判斷對方回答,火眼金睛辨真偽 /
第十一章破解對方防線,掌控全局在這個充滿著競爭和合作的社會,無論你處于什么角色,都需要與他人合作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想要他人配合,你必須讓別人明白你的看法、同意你的觀點、做你希望他們去做的事情,這一切都離不開說服他人。這種攻破他人心理防線的技巧,可以讓其他人很自然、心甘情愿按你的方式去想或者去做,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而天下定”的效果,使你能夠將人際交往的全局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1利用彼此間的相似因素說服對方 / 2把你的觀點包裝成對方的觀點 / 3把你的觀點刻在對方腦子里 / 4大肆渲染負面結果獲取同情心 / 5用無數的理由淹沒對方 / 6巧妙刺激對方情緒達到目的 / 7說對方愿意相信的 / 8改變對方陣營來說服對方 / 9把借口送到對方嘴邊 /
第十二章提升自己影響力,把控人生未來影響力是一種無形的強大力量。它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卻擁有改變一切的能力。這種影響他人的能力,是上天對人們的一種恩賜,擁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的人,必將能夠獲得成功。用話語鼓舞他人,用魅力吸引他人,用精神力量照耀他人,憑借自己的品德、才能、知識、感情,讓他人在不知不覺中,思想和行動都被你影響。掌握了這種能力,你就擁有了掌控人生的力量。
1用互惠的方式影響對方 / 2讓保障變成受保護的“白紙黑字” / 3借用社會認同的方式影響對方 / 4利用的力量影響對方 / 5利用輿論的壓力攻克對方 / 6尋找共同的目標來影響對方 / 7用關心的方式影響對方 /
及時章掌控社交定律,做交際達人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與他人在一起的。但是,你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中,誰會成為你的朋友,誰只會是路人?誰和你一見如故,誰和你天生不合?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以及排斥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只有深刻了解自己想要結交什么樣的人,才能知道誰是你的人。00/讀懂自己,讀懂你身邊的人及時章掌控社交定律,做交際達人/001自我參照效應:他人是自我反射的一種“鏡像”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要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些人身世背景不同,思想觀念各異,職業千差萬別。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當中,誰最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朋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擇友標準,這個標準是如何確立的呢?其最主要的參照物就是自己。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根據自我的概念來選擇朋友。人們會把某一個特定的目標放到自己獨特的主觀世界中,用記憶、認識和經驗中去理解。如果某一個人符合你記憶、認識和經驗的“好人”形象,符合你心目中所設立的朋友標準,那他就會對你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一個人英俊瀟灑,談吐儒雅,女孩子就可能認為這個人是自己理想的婚戀對象;一個人認真負責,有擔當有作為,你就認為他是理想的合作對象;有人和藹可親,正直善良,你也許就會覺得他是你理想的交友對象。其實,別人只是從自己的內心里自我反射的一種“鏡像”。這一點可以用心理學上的自我參照效應來解釋。自我參照效應最開始是心理學家研究人的記憶時發現的。一位學者的經歷很好的闡述了自我參照效應的生活體驗。記得工作五年時我準備買車。經過評估后,我買了一部咖啡色的中型轎車。當時我發現一般人的車都是白色或黑色,所以我認為自己的選擇很有品位,也很獨特。當我為這部與眾不同的車感到沾沾自喜時,我突然發現不論是在市郊、高速公路上,還是在我住的小區停車場中,都有許多與我同型而且是咖啡色的轎車。這讓我很奇怪,為什么大家突然間都開始買咖啡色的車了,所以我就把我的觀察與同事們分享,可是別的同事都說沒有發現這種現象。當時有一位女同事正好懷孕,聽我講完后就說:“我倒是沒有看到很多咖啡色的車。可是我最近發現,孕婦突然多起來了。我記得星期天逛百貨公司,短短的兩小時就看到五個孕婦,最近的人口出生率是不是提高了呢?”我與其他同事異口同聲地說沒有發現孕婦有增加的現象,她看到的大概是湊巧。類似這位學者的經歷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比如剛剪了一個新發型,就會對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的發型特別敏感,一有與自己發型相似的人就會馬上發現。其實,這都是自我參照效應的反映。用通俗一點的話解釋,就是說,你內心深處想看到什么,世界就會呈現出你想要看到的景象。你想要看到善良,善良的人就會經常出現在你身邊,你想要看到正直,周圍的人就經常會出現正直的閃光點,你想要看到丑惡,丑惡也就不負你的期望,時常出現在你身邊。三個人——藝術家、房地產商和醫生一同去看望他們共同的朋友,他們經過了一條繁華的街道后,來到朋友家,朋友的小女兒請藝術家給她講個故事。藝術家講道:“我剛才來的時候,沿著街道走,看見在天空的映襯下,城市像一個巨大的穹窿,落日的余暉靜靜地照射在大地上,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小姑娘又讓房地產商給她講個故事。房地產商講道:“我在街上看見兩個男孩子正在討論怎樣掙錢,其中一個男孩說他想擺一個小攤賣冰激凌,并且要把小攤擺在兩條街道的交匯處或者地鐵的入口處,因為這些地方人來人往,大家就可以看見他并買他的冰激凌了。我發現這個男孩懂得經營位置的價值,沒準他將來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商人。”接下來,小女孩又讓醫生給她講故事。醫生的故事是這樣的:“我在街上走著,看到街邊一個櫥窗里上上下下都擺滿了裝有各種藥品的瓶子,這些藥品用于治療各種消化不良,很多人正在認真地挑選,可是我明白這些人需要的也許不是什么藥品,而是新鮮的空氣與充足的睡眠,但我卻不能告訴他們。”藝術家、房地產商和醫生走的是同一條街道,但看到的卻各不相同,人在認識他人的時候,由于關注點不一樣,對他人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想要自己不看走眼,客觀公正的認識身邊的人,就要對自己有的認識,對自己的記憶、知識和經驗有充分的了解,讓自己的內心盡量做到客觀公正,這樣身邊的人呈現在你內心深處的“鏡像”才會沒有“變形”。2當心理預期與現實總有落差,怎么處理心理學上,有一種比較普遍的心理現象叫做預期法則,是指人們根據已有經驗對現狀發展趨勢的假設推斷。就是說,你覺得那個人應該對你好,但他沒有對你好,或者對你好的程度不夠,你就會感到失望,甚至產生怨恨心理。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說的就是這種預期法則,疏遠他們會被他們埋怨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達到他們的心理預期。生而為人,就會有意識存在;有意識存在,預期就會產生;有預期存在,預期就會產生偏差。這是無法避免的。如果他人行為符合甚至超出我們對他的預期,就會產生愉快的體驗;如果他人與預期產生較大的落差時,就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1928年,心理學家延克波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將一只小猴子作為測試對象,訓練其完成一項辨別任務。首先,他當著猴子的面將猴子喜歡吃的香蕉放入一只帶蓋子的容器中,然后用木板擋住猴子的視線。隨后,讓猴子在多只容器中選出裝有香蕉的容器。結果發現,猴子具有良好的辨別能力,它地從裝有香蕉的容器中取得了食物。然后,廷克波再次當著猴子的面將香蕉放入一只容器內,又在擋板后面將香蕉取出,換成猴子不喜歡吃的葛芭葉子,并要求猴子取食。結果發現,當猴子從容器中取出葛芭葉子時,顯得非常沮喪地向廷克波高聲尖叫,大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