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蒙臺梭利既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實踐者。這本《與父母談心:蒙臺梭利教師給父母的建議》一書是蒙臺梭利和其他從事蒙氏教育的老師們結合各自實踐經驗而寫出的教育感悟,這些文字,也是對蒙氏教育理念與方法的具體闡釋。通過書中這些案例與育兒方法,父母和幼教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真正的蒙氏教育法,并結合生活中的親身實踐,真正運用好蒙氏教育法則。
本書分10 個部分,對42 個教育話題進行了闡述和指導,包括如何對孩子實施積極管教、賞與罰的原則、家庭中的手足情、體能訓練、電視與兒童、飲食問題、孩子的天性、家居環境、創造力的培養、兒童的性教育等。
本書內容曾發表于北美蒙臺梭利協會的教育刊物上,后編輯成冊。為父母和教師更好地理解蒙氏教育的理念,并對孩子更好地實施教育提供幫助。
本書作者包括蒙臺梭利博士本人,以及西方一些蒙氏教育機構的老師。他們像一位教育顧問一樣,與父母深切交流談心,探討育兒中的種種問題。通過書中經典案例與育兒方法,父母和幼教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真正的蒙氏教育法,并結合生活中的親身實踐,真正運用好蒙氏教育法則,認識兒童的內心世界。
瑪利亞·蒙臺梭利 (1870-1952)意大利著名醫生、教育家、哲學家與慈善家,以其革命性的教育哲學與兒童教育方法聞名于世。如今蒙氏教育法風靡全球,僅美國就在5000 多所公立和私立學校推行其教育理念和方法,全球許多國家都設有蒙臺梭利協會。
蒙臺梭利于1870 年8 月31 日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納省希亞拉瓦萊鎮,6 歲開始在當地接受初等教育,12 歲時全家搬遷至羅馬,以讓她接受更好的教育。1890 年,她進入羅馬大學醫學院,是意大利及時位女醫學博士。畢業后成為羅馬大學附屬精神病診所的助理醫生,并在婦女和兒童醫院工作。1897 年,她開始系統學習教育學課程,并轉向兒童教育研究。1907 年1 月,她創辦了及時所"兒童之家",系統進行教育實驗,后相繼開設其他"兒童之家",在意大利產生了很大反響。
1913 年,蒙臺梭利訪問美國,受到熱烈歡迎,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出席儀式并致詞,稱贊她為"歷偉大的女教育家"。自此,蒙臺梭利教育法在美國及歐洲、亞洲盛傳開來,在全球建立了許多蒙臺梭利學校。1929 年8 月,國際蒙臺梭利協會成立,蒙臺梭利親自擔任主席。
蒙臺梭利終身從事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同時,留下了不朽的教育經典,包括《童年的秘密》、《發現孩子》、《有吸收力的心靈》、《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兒童的自發成長》等。這些書被譯成近40 種文字在全球出版,成為經久不衰的教育經典。1952 年5 月6 日,蒙臺梭利于荷蘭諾德威去世,終年82 歲。
PART 1 如何對孩子實施積極管教
父母最重要的作用是愛孩子,給他安全感和自信心,使他覺得自己是家庭的正式成員,甚至須臾不可或缺。這是管教真正的堅實基礎,否則,管教便依然停留在仰仗外界壓力。倘若孩子因行為不當而受罰,那確實會暫時破壞和諧的氛圍,但千萬不可使孩子產生"我做錯了事,所以他們不要我了"的感覺。
chapter 1 管教的本質
chapter 2 服從的三個層次
chapter 3 包辦孩子意志的成人觀
chapter 4 留意恰當的管教時機
chapter 5 拓展孩子心靈的原則
PART 2 賞與罰的原則
把大人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是無濟于事的。懲罰再多,也不會帶來長期的服從。如今的孩子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愿意接受各種嚴重程度的懲罰。從大人的角度看,迷惑不解的父母總是錯誤地希望懲罰始終有效,卻認識不到他們采取的方法其實根本行不通。從懲罰中大人充其量只能獲得短暫的效果。
chapter 6 獎賞與懲罰
chapter 7 錯誤與改正 PART 1 如何對孩子實施積極管教
父母最重要的作用是愛孩子,給他安全感和自信心,使他覺得自己是家庭的正式成員,甚至須臾不可或缺。這是管教真正的堅實基礎,否則,管教便依然停留在仰仗外界壓力。倘若孩子因行為不當而受罰,那確實會暫時破壞和諧的氛圍,但千萬不可使孩子產生"我做錯了事,所以他們不要我了"的感覺。
chapter 1 管教的本質
chapter 2 服從的三個層次
chapter 3 包辦孩子意志的成人觀
chapter 4 留意恰當的管教時機
chapter 5 拓展孩子心靈的原則
PART 2 賞與罰的原則
把大人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是無濟于事的。懲罰再多,也不會帶來長期的服從。如今的孩子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愿意接受各種嚴重程度的懲罰。從大人的角度看,迷惑不解的父母總是錯誤地希望懲罰始終有效,卻認識不到他們采取的方法其實根本行不通。從懲罰中大人充其量只能獲得短暫的效果。
chapter 6 獎賞與懲罰
chapter 7 錯誤與改正
chapter 8 吸收性心靈的本質
chapter 9 讓兄弟姐妹相親相愛
PART 3 家庭中的手足情
在一個家庭中,每個孩子多少都會生活在兄弟姐妹的陰影里,時常覺得處境不妙。哪怕作為家中的孩子也難以避免這種感覺。或許他嫉妒別人家的孩子,希望自己也有兄弟姐妹;或許他還會嫉妒父母之間親昵的舉動。
chapter 10 為什么孩子會嫉妒
chapter 11 兄弟姐妹
chapter 12 家庭排行對孩子的影響
PART 4體能訓練
如果留意觀察孩子,你會清晰地看出他的智力培養是通過運動實現的。我們在世界各地都對孩子進行過面對面的觀察,結果證實,孩子通過運動來提升理解能力。活動有助于智力的培養,而智力的提高往往又能在運動和活動里找到新的依據。
chapter 13 活動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
chapter 14 童年之秘
chapter 15 適合在家進行的幼兒運動
chapter 16 樂在步行
PART 5電視與兒童
電視屏幕的主要危險并不在于它制造什么,而在于它阻礙什么,電視機一打開,孩子轉變成大人的道路便會關閉。從好處看,"電視體驗"似乎與孩子的需要沒有關聯,但從壞處想,它對孩子的成長相當不利。倘若為了家長和孩子而努力把電視節目制作得更有吸引力,那就只會導致家長更加放心地讓電視當"保姆",而孩子則更會受到電視的禁錮。
chapter 17 問題不在于你看什么
chapter 18 活動、智力和手
chapter 19 想象力、電視和較大孩子
PART 6飲食問題
均衡飲食中的營養成分不需要每天都攝取,這一點很少有母親明白。此外她們必須注意,只要孩子經常吃的某種食物吃膩了,就應當果斷地讓他停吃幾天。孩子體內儲存的豐富養分,足以滿足他們不吃某種食物時的營養需要,而當他再次覺得想吃這種食物時,自然會高高興興地去吃。
chapter 20 孩子的自主性飲食習慣
chapter 21 家庭飲食環境
PART 7孩子的天性
每個新生兒都是人類學習新鮮事物的橋梁,只有他們能讓人類進入前所未有的新領域,并顯示出更強的創造力。然而,進入20 世紀之后,人類不僅創造了生活中太多的美好事物,同時也累積了太多的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人類經過若干世紀才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已經越來越難傳遞給下一代了。究其原因,不只是因為知識和技能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更是因為存在所謂的"學習障礙"。這也是教育工作者對當代兒童的普遍看法。
chapter 22 讓孩子自由
chapter 23 以自然為師
chapter 24 徜徉在自然世界
chapter 25 促進孩子心智發展的花園
chapter 26 深究孩子的自然哲學
chapter 27 自然、宇宙與歷史
PART 8家居環境
為孩子設計適宜的家居環境,是父母向孩子示愛的重要途徑。在布置家居環境時,父母不僅要致力于加快孩子的獨立,更應該讓孩子了解父母對他的尊重和關注。
chapter 28 孩子的家居環境
chapter 29 為孩子營造合適的環境
chapter 30 日常生活練習
chapter 31 讓我幫忙吧
chapter 32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chapter 33 讓孩子勇于面對危險
PART 9創造力的培養
當今性教育較大的缺失,就是沒有觸及"減少性行為"這一課題。性教育普遍談到青少年應進行"更負責任的"、"更明智的"、"更有計劃的"以及"更謹慎的"性行為,卻從不提及應當減少性行為。性教育建議青少年必須小心、謹慎,卻從不建議他們自我控制。
chapter 34 創意、自我與環境
chapter 35 教育的四個階段
chapter 36 藝術與發展
chapter 37 出生至12歲的音樂教育
chapter 38 創造性潛意識
chapter 39 想象力與文化
PART 10兒童的性教育
管教的內涵當然遠不止維持秩序,可以說,它是使孩子朝著令人滿意的自控方向逐步成長的過程。大人應該懂得,孩子的道德發展要經歷三個主要階段,而在每個階段他們都需要大人的幫助。
chapter 40 了解生命歷程的自然教學法
chapter 41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
chapter 42 青少年的性教育
管教的本質
管教的內涵當然遠不止維持秩序,可以說,它是使孩子朝著令人滿意的自控方向逐步成長的過程。大人應該懂得,孩子的道德發展要經歷三個主要階段,而在每個階段他們都需要大人的幫助。
對大部分人來說,"管教"意味著對孩子豐富、歡樂的生活強加鉗制。對"管教"這個詞,我們的確需要一個更加符合孩子成長和發展需要的新解釋。審視一下相關的幾個字,或許有助于更完整地了解"管教"所蘊含的意義。在英文中,"管教"叫做"discipline",還有一個由同一字根衍生出來的詞叫"disciple",意即熱心的擁護者和追隨者、共同工作者。由此看來,"管教"的真正含義是致力于培育合作氛圍的藝術。
大人的職責是為孩子塑造內在紀律性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如今,我們在努力為孩子提供環境時,都知道孩子需要有同齡的伙伴,以激勵自身的發展、學會解決社交問題,同時還能掌握復雜而微妙的社交藝術。過于粗野和具有攻擊性的少年,或者過于害羞和極度沉默寡言的孩子,都不能成功地掌握這種社交藝術。
老師想出一種得體的管教方法時,知道如何替生性崇尚攻擊的少年設定有效界限,也知道如何化解害羞孩子的膽怯心理。只要孩子缺乏自信的弱點不變,管教就無能為力。另一方面,那些在家中或課堂上無力維持秩序的成年人,和那些不能給膽怯孩子以鼓勵的人一樣,在維護紀律方面都是不稱職的。管教蘊含著一種又微妙又靈活的平衡,不僅要力避放任自流,而且要防止過度控制。管教的內涵當然遠不止維持秩序,可以說,它是使孩子朝著令人滿意的自控方向逐步成長的過程。大人應該懂得,孩子的道德發展要經歷三個主要階段,而在每個階段他們都需要大人的幫助。
幼兒行為的自發性與引導
幼兒的行為具有自發性,缺乏內在力量的引導。無論是未來的圣人還是明天的罪犯,在初到人世時都沒有自覺意識。幼兒做事會"由著性子來",例如,他會觸摸能碰得到的一切物體,甚至把它塞到嘴里。過了一段時間,積累的經驗使他變得越來越聰明,同時也為他進入第二階段做好了準備:如果媽媽在屋里,并且正在盯著他,他就有所收斂,于是教育初見成效。之后便進入第三階段:就算屋里沒有人盯著,他也不會去拿垂涎已久的糖果。
沿著這一軌跡,教育逐漸培養著孩子的紀律性。孩子終于接受大人對紀律的要求,即使大人不在現場監督,他也會自動做到有規有矩,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發展到這一階段時,就可以說,孩子形成了一股指引自身行為發展、確立是非善惡觀念的內在力量。當然,我們也知道,不少人從未進入這一階段,只是憑借外在的強制力才得以保障不做錯事。
孩子看見誘人的糖果而無動于衷,這是為什么呢?他單獨留在房間里,卻沒有利用這一"天賜良機",又該如何解釋?他的欲望消失了嗎?不是。
從心理學角度看,他并非獨自一人,因為媽媽和他"在一起"。如果他們之間在感情上聯系緊密,那么在這一階段,媽媽的命令、定下的規矩,就都融入了他的內心。無論他走到哪里,媽媽的這些教導都會如影隨形。即使這些教導有時并不干預他去做不該做的事,也會影響他做這件事時得到的樂趣。
我們把這種由外在約束向內在控制轉變的過程,看成孩子正常成長過程的一部分,這一過程的確很重要。孩子經常在各方面調整自己,并嚴格按照周圍愛他的人提出的要求,去塑造內在的自我(簡稱"內我")。事實上,他與身邊人感情上的緊密聯系非常重要,否則,管教便成了毫無人情味的禁令。唯有愛才能讓孩子將父母的要求如數牢記在心。
停留在較幼稚層次的孩子,只會任由外力來決定自身行為;長此以往,他將要面對不幸的人生。當然,正常而健康的孩子偶爾也會違拗大人的意愿,但總體上看,他們多半還是會遵從而不是執拗。如果孩子發現自己和共同生活的大人沒有感情,那么便會在一種雙重不利的環境中成長:他不僅失去了愛,缺少被人接受和被人需要的安全感;并且由于年輕和不成熟,他還覺得不應對接近自己的大人懷有對抗情緒和厭惡心理。在這種雙重心理的折磨下,他會深感罪惡。這種感覺將成為孩子日后人生旅途的較大障礙,因為能全心全意將愛回饋給百般呵護自己的大人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孩子。
孩子當然愛父母(或者那些取代父母位置的人),肯定也強烈希望被父母愛,還希望長大后像他們那樣。"喜歡"某人并希望"像"他那樣,其潛臺詞是兩人的關系非同一般。如果父母沒有愛心,即便能對孩子橫加限制,也永遠不能"教育"他,因為孩子絕不會以他為榜樣。懲罰見效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即大人和孩子之間有情感交流。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聯系和交流,順從和服帖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教育工作者能從對心理分析的思考過程中獲得許多有益觀念。其中有一種觀念是,人的情感由各種互不相同、或相互沖突或和諧一致的沖動和興趣組合而成。人的內心會潛藏著欲望、希望和懼怕之情,這些情感難免相互沖突。我們在戲劇中經常能清楚地感覺到:主人公在經歷某個戲劇性的沖突時,他性格里的某兩種要素會激烈地斗爭,令他左右為難。如今我們知道,內心的掙扎不僅會發生在每個大人身上,也會發生在每個孩子身上。這些力量的排列組合,以及大人在孩子人生中幫他們組合這些力量的方式,將決定年幼的孩子日后是成長為有益于社會的人,還是成長為一個精神病人甚至犯罪分子。
父母的作用
父母(或取代父母位置的人)的作用在于為孩子提供種種標準,讓孩子能根據這些標準塑造"社會的自己"(即"本我")。這種作用像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一樣重要。但遺憾的是,相比之下,這種作用太不可捉摸,也太不明顯。試圖建立這些標準時,父母經常會走進兩個誤區:其一,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告訴他們應該做些什么,以至于他們沒有機會鍛煉自立能力;其二,假如他們面對錯誤行為帶來的結果感到后怕,從而導致沒有真正自我決策的余地,那么會繼續依賴父母,而無法培養出任何自我引導能力。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可能性格反復無常,不能恪守規定;有些父母可能在童年嘗過家長嚴加管束的滋味,因此決心不在自己的后代身上犯同樣錯誤,結果對孩子聽之任之。他們被相反的想法所左右,根本不為孩子制定行為準則,也不限制孩子的本能沖動。這類家長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比比皆是,他們沒有看到,這種過分縱容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過于寬松的控制和過于嚴格的控制都會產生破壞性后果,因為這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行為準則的概念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存在。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今后可能由于存在許多性格缺陷而痛苦不堪。
引導和是孩子希望在父母身上看到的東西,沒有這兩樣,孩子就無法生活下去。然而,父母最重要的作用是愛孩子,給他安全感和自信心,使他覺得自己是家庭的正式成員,甚至須臾不可或缺。這是管教真正的堅實基礎,否則,管教便依然停留在仰仗外界壓力。倘若孩子因行為不當而受罰,那確實會暫時破壞和諧的氛圍,但千萬不可使孩子產生"我做錯了事,所以他們不要我了"的感覺。一個3歲大的孩子表面上會說:"別那么瞧不上我,我再也不做那種事還不行嗎。"其實他真正想說的是:"不要板起這樣一副嚴肅的面孔。"
大人的贊許對任何孩子非常重要,所以在孩子受罰之后,父母或老師應該盡快和他"冰釋前嫌"——千萬不要讓懲罰留下后遺癥,更不能回過頭再次責罵或批評孩子。應該讓他覺得你還打算和他做朋友,同時也不會再翻舊賬。對那些已經失去父母的孩子(無論長期還是短暫失去)尤其如此,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部分安全感。所以很重要的是:必須再三強調他的確被那些取代父母位置的人愛著、包容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