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的夜鶯——安徒生》一書作者以自然流暢的筆調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卸下光環的童話大師的形象,作者筆下的安徒生是一個大自然的孩子,從歐登塞到哥本哈根,從丹麥到世界,他的逐夢之旅直至死亡才停下腳步。安徒生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對世界文學的發展進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者,他們的人生和他們所激賞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勵志并非粘貼在生命上的標簽,而是融匯于人生中一點一滴的氣蘊,后成長為人的格調和氣質,成就人生的夢想。無論從是哪一行,有志不論年少,無志枉活百歲。
這套《傳世勵志經典》共收輯了100部圖書,包括傳記、文集、選輯。我們想為勵志者提供心靈的營養,有如心靈雞湯那樣鮮美;有如粗茶淡飯卻為生命所需。無論直接或間接,我們定會從先賢們的追求和感悟中收獲一份驚喜。
賈曉婷,女,河北石家莊人,畢業于河北大學,傳播學碩士。曾在電視臺工作。喜歡在文字的世界里暢游 的創作風格,對世界文學的發展進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1章河畔,童年與戲劇
第2章獨闖哥本哈根
第3章春天將至,初綻光芒
第4章一瞬天堂一瞬地獄
第5章詩歌狂人
第6章做我的家人
第7章與浪漫主義邂逅
第8章愛上愛情
第9章特殊友情
第10章意大利,人魚與詩人
第11章婚禮與結束
第12章童話世界
第13章謝謝你,對手
第14章荊棘與桂冠
第15章行走在歐洲
第16章吾愛詹妮
第17章親愛的丑小鴨,真實的我
第18章身世的沼澤
第19章再赴歐洲
第20章生存與毀滅
第21章朋友!朋友!
第22章移情小喬納斯
第23章沙夫之憾
第24章旅行的意義
第25章天才在人間
第26章你好,意大利
第27章再見,安徒生
第1章河畔,童年與戲劇
碧綠如絳的歐登塞河靜謐流淌,記錄著丹麥人的來來往往,見證著歐登塞的起起伏伏。小美人魚曾在這里高歌,丑小鴨曾在這里流浪,小女孩曾在這里劃亮后一根火柴……歐登塞是丹麥古老的城市,沒有哥本哈根的繁華相擁,也沒有大都市的車水馬龍,它總是靜靜地、安詳地佇立在河畔,隱沒在沒有街燈相伴的暗沉沉的夜色中,漫天的星星與繾綣的流云是頭頂上的美景,與哥本哈根相比,這個古老的小城大概要落后一個世紀那么遠,可那里有安徒生的童年,是童話故事初開始的地方。
1805年4月2日,在歐登塞的一個貧窮的鞋匠家庭里,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出生了。擁擠閉塞的小房間、由死去的伯爵的棺木架改裝的木床、滿滿的書架與貼滿圖畫的墻面……這就是安徒生的家,貧窮卻不潦倒,狹小卻很溫暖。
在安徒生故居的牌子上寫著這樣一句話:"自由鞋匠——安徒生",而安徒生卻認為"自由思想家"比"自由鞋匠"好。這個安徒生并不是我們的作家安徒生,而是安徒生的鞋匠父親漢斯·安徒生。在安徒生的許多作品,特別是晚期的作品里,常常提及自己兒時貧苦的境遇,他自稱"鞋匠的兒子",并說道如果父親沒有去世,并讓他知道他如今的成就,他一定會為自己感到驕傲。安徒生的父親的確并不是一個普通的鞋匠,雖然他的身高不足6英尺,而且過著十分拮據的生活,但他博覽群書,崇尚自由,并且與其他鞋匠不一樣,他十分厭惡酒精與賭博。貧窮和現實扼殺了許多理想,但他仍然堅持自己所應堅持的,是個十分理智且有原則的人。安徒生常常提到發生在他童年的一個小故事:1810年,安徒生的父親要為特蘭克爾城堡的女主人制作一雙精美的舞鞋,為了方便工作,他被要求住在離城堡不遠的小房子里,特蘭克爾城堡的主人為他提供絲線,而他要自己準備鞋面。安徒生的父親十分重視這份工作,非常認真地制作了柔軟的鞋面。但是,當城堡的女主人看到這雙鞋時仍然覺得不滿意,甚至連試都不愿意試一下,還抱怨安徒生的父親浪費了上好的絲線。安徒生的父親感覺自己被侮辱了,反駁說:"你覺得浪費了上好絲線,可我卻不惜浪費了我上好的皮革!"然后,拿出鞘刀抽出絲線,將鞋拿回了家。每次看到認真工作的父親,安徒生心里總是充滿敬意。在他看來,那個坐在昏暗的燈光下不厭其煩反復捶打皮革制作鞋面的父親就像一個魔術師,這個魔術師總喜歡在夜幕降臨時把玩手里的玻璃球,將它放在窗邊或蠟燭下,看光影明滅。漢斯·安徒生對安徒生的影響絕不僅于此,他的才智和思想在安徒生心中埋下了智慧的火種,在日后成為安徒生許多作品的靈感之源。比如安徒生1830年發表的《關于舊鞋的思索》一文,在文中他直接引用了許多父親的話,如"鞋或許會變破變舊,但正直心不會"。再如安徒生創作于1847年的《亞哈蘇魯》,主人公是一個不甘平庸的鞋匠,他擁有天賜的創作才華,也因此而擺脫童年的貧困,過上富足的生活。安徒生的父親同亞哈蘇魯相比有著更遠大的追求:"有時候我反思自己覺得自己可以比現在更好,我可以做一份比鞋匠更受人尊敬的工作。每每聽到利未人唱歌,我總是忍不住想同他們一起高歌,但每次一聽到那些學者批評我學識不足時,我就萬分痛苦。"
正是這種追求與現實的沖突讓安徒生的父親對自己的人生充滿失望,繼而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他用一種細膩無聲的教育方式引導安徒生去思考,兩個人相處時,大多時候也是安靜無語的。每當到了周末,他帶安徒生去林間小路散步。他讓兒子隨心所欲地玩耍,盡可能地貼近大自然,而他通常只是默坐在一旁,暗中觀察安徒生的一舉一動。只有兩個人一起看書時,安徒生才能看到父親的笑容,因為對于他來說,當一個籍籍無名的窮鞋匠實在無趣,只有在書中他才能找到短暫的快樂。因此,他教育安徒生一定要多讀書。安徒生受父親的影響,有著豐富的閱讀經歷,他的父親也為他朗讀過許多故事,比如阿拉丁的故事、莎士比亞的戲劇以及霍爾伯格的所有作品。據說,安徒生出生時,他的父親就在產床旁為他朗讀著霍爾伯格的作品,讀書聲越大,他的哭聲就越大,這讓他的父親十分高興。
安徒生的父親是一個多才多藝且動手能力很強的人,他從軍時當過鼓手,吹過長笛,還會寫詩和剪紙。同時,他的木匠活也做得很好,為小安徒生做幾件像樣的玩具根本難不倒他,他為安徒生制作了許多會點頭的玩具和木偶,只要加上發條就可以跳舞,這些手藝后來也被安徒生繼承。但迫于生計,12歲的安徒生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鞋匠學徒的道路,但這不是安徒生及父親所希望看到的。安徒生本人也一直很痛苦沒能上學。在一篇文章里他回憶道,曾經有24小時,一個在拉丁學校就讀的學生到安徒生家里來想定做一雙鞋子,在等待過程中,他拿出自己的課本向安徒生炫耀自己在拉丁學校的一切。安徒生的父親也看到了,他凝視著安徒生,后在他頰上一吻,然后說:"你原本該過這樣的生活。"因此,在安徒生六七歲之前,他對安徒生的教育一直親力親為,并且認為安徒生繼承了他的才智,十分欣慰。這樣的教育陪伴安徒生走過重要的性格形成期,對他一生影響深遠。但1812年,安徒生的父親參加了拿破侖大軍,從此背井離鄉,對安徒生的教育也中斷了。1814年退伍歸來后,他疲憊不堪,覺得自己的所有夢想也一并遠去了,短暫的軍旅生涯摧毀了他的健康,幻想、癔癥不斷折磨著他,他時常陷在夢魘里,以為自己與拿破侖并肩而戰。安徒生與母親陷入深深的恐懼與驚慌之中,企圖求助"神婆"來阻止父親走向死亡,后卻沒能成功。安徒生的父親在夜色深沉時走了,蟋蟀叫了一夜,仿佛要喚醒沉睡的父親,可到底是徒勞無功的。安徒生同母親一起將父親安葬在圣克努德教堂的陵園里,流年輪轉,那里已經荒草叢生,而安徒生仍然將父親的教誨銘記在心,"父親教導我遇事要獨立思考,他給了我全部的愛,為我做盡一切","我絕不會勉強自己去做任何事;就算每個人都認為我不可理喻,我也不會放棄自己的想法"。受到法國大革命及啟蒙運動的影響,安徒生的父親始終堅持以"自由"和"意愿"為核心的觀點,他認為得體的衣著、良好的衛生以及本性的保持都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在安徒生童年,對他影響的一本書是《無可置疑的怪異》,作者是德國的奧古斯特·HJ拉封丹。安徒生父親對他的教育原則多半來自這本書。這本書講的是父親路德維格·伯查德對兒子路德維格·約翰進行教育的故事,他對兒子的教育是獨特的,因為他所有的教育都是按照依據他環球旅行的經驗來進行的,而且為特殊的一點是,母親被排除這種教育之外。安徒生的父親也采用了這樣的教育方式,他從不限制安徒生擺弄花草、桌椅、戲服,還鼓勵安徒生自由地背誦、唱歌、跳舞、剪紙,而且目的非常明確——讓安徒生學會在孤獨中成長,充分釋放個性和想象力。因此,安徒生很少跟一群孩子一起玩,即使有也多是跟女孩子。在安徒生的《詩集》中,他這樣描述自己:"一個9歲男孩從不跟朝氣蓬勃的男孩兒玩耍,他總是一人默默地編著花環。"在《我的真實人生》中他也說道:"我基本上從不跟男孩子一起玩鬧,即使在學校,我也很少參與他們的活動,經常一個人在屋里待著。"在他1832年的自傳里,安徒生解釋了自己不喜歡同男孩子玩在一起的原因:他無法忍受男孩子玩鬧時的暴力。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冷嘲熱諷的話,他的孤獨是快樂的。
安徒生的這種特立獨行給他帶來了同齡人的歧視和嘲笑,這使得他的成長更加孤單、更加自我。但這并不妨礙他希望一個人站上大舞臺受萬眾矚目的愿望。父親帶給他的教育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促使了安徒生性格的養成,父親去世后,安徒生變得更加孤獨和自我,但同時也被各種嘲諷打擊得敏感而脆弱。在他的自傳里,他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他童年的故事,那時他在歐登塞的一家紡織廠里打工,與他同齡的男孩子不少,看著他們總是玩成一片,安徒生卻始終融不進去,因為那對他來說是一個野蠻而且過于吵鬧的群體。后來,安徒生孤僻、敏感的一面被暴露出來,那些男孩子讓他在眾人面前唱歌,安徒生本來十分高興,不僅唱了歌,還背了詩,但得到的并不是贊揚,而是那些男孩子的哄笑,他們學安徒生唱著粗俗的小調,嘲笑安徒生像個女孩,還幾次脫掉他的衣服檢查他到底是不是男孩,這對安徒生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他哭著跑回家,向母親哭訴。此后,他辭掉了紡織廠的工作。而這些拿他開玩笑的工人們的惡劣形象不止一次出現在他的自傳里,但每次都被安徒生寥寥數語帶過,因為他對那段記憶雖然印象深刻,卻實在沒什么好回憶的。
在安徒生看來,他的父親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有著睿智的頭腦以及強大的內心。有一次,他要安徒生和母親同他一起朗讀圣經,但之后又說,自己并不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因為"基督也是人類,但他超凡脫俗、極其偉大"。他說自己的思想是自由的,《圣經》并非上帝所作,這世上也根本沒有地獄。這些話給安徒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可安徒生的母親卻覺得這是大不敬,她顫顫巍巍在胸前畫十字,迅速把安徒生抱到別處,告訴他那并不是他父親的本意,是魔鬼占領了他的靈魂??砂餐缴母赣H則說,這個世界連魔鬼都是不存在的。安徒生其實在內心里更相信父親。在他眼里,父親與母親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父親理智且思維清晰,而母親迷信且極度情緒化。由此可見,安徒生受其父影響至深。
與身材矮小的漢斯·安徒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安徒生的母親安妮·瑪麗·安德斯達特是一個人高馬大、身體強壯的婦人,因此有人戲言,安徒生繼承了父親的才智,繼承了母親的身材。安妮·瑪麗·安德斯達特是一個迷信的人,這一點被安徒生記錄在一個關于彗星的小故事里:"彗星出現了,拖著長長的尾巴,燃燒著、閃爍著。無論是站在華麗的宮殿、簡陋的小屋、喧鬧的街道還是寂寥的荒野,它都能出現在你的視野。`快來看啊,這是來自天堂的神奇景象!`人們摩肩接踵爭相觀看,每個人都受到不同的觸動。在一個房子里,小男孩和他的母親并沒有跟大家一樣沖出家門去看彗星。屋子里燭光點點,蠟燭一點點融化一點點變彎。這位母親黯然神傷,這個小男孩可能很快就要永遠離開這個世界了,因為木屑指向了他。雖然這只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但她深信不疑。"安妮·瑪麗·安德斯達特每年夏天都會回菲英島參加宗教集會,傳說那里有神奇的泉水,包治百病,還有大批的通靈者。安妮常常拜訪麥特·摩根斯達特,并且十分信任她,因為她會看手相,還會通過咖啡粉占卜未來,不僅能給人看病,還能給動物治病。1816年,小安徒生隨母親拜訪麥特·摩根斯達特,她告訴安徒生:"如果你回家時在路上碰到了你父親的靈魂,那他將在不久后離開人世。"事實上,安徒生的父親確是在這一年去世了。在那個年代,丹麥人迷信鬼魂的存在。"從小到大,我都十分虔誠,甚至有時有些迷信",安徒生在自傳中寫道。安徒生母親的迷信影響了安徒生的宗教觀,他從小就對菲英島的宗教建立了難以割舍的聯系,這種聯系后來成為他的精神支柱。安徒生對原始農民文化充滿好奇與喜愛,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迷信的。在《我的童話人生》里有這樣一句話:"那時,我相信我生活中一切看起來有些迷信的事都是真的,對我來說,那是一種高尚的信仰。"這是一種萬物有靈的思想,也正是安徒生從母親安妮那里繼承來的。
安妮目不識丁,因此對各種神秘力量充滿敬畏,她向安徒生講述的是一個與安徒生的父親描述的截然不同的世界,那個世界充滿了各種擁有神奇力量的生命,這使得安徒生對所有生命充滿敬畏。安徒生對外界十分敏感,甚至能夠感知一草一木的顫動。所有生靈中,安徒生親近的是河神,因為安徒生每天都要渡過歐登塞河很多次,偶爾會坐在河岸上研究水車,或是一個人在故鄉的小河邊旁若無人地演繹自己編寫的短劇。他喜歡為玩偶娃娃縫制各種各樣的衣裙,更喜歡坐在用母親的圍裙撐起的帳篷里看醋栗樹的葉榮葉枯,那一刻的時光走得異常緩慢而真實,睜開眼睛,安徒生可以看到每一處葉子脈絡的交錯與蓬勃,閉上眼睛,就是他自己的世界,很大很精彩。
歐登塞是安徒生初接受戲劇啟蒙的地方。安徒生家的鄰居——邦克弗洛德夫人鐘愛戲劇,安徒生在拜訪她時,次知道了什么是詩,什么是詩人,并且開始接觸莎士比亞的戲劇。在戲劇的熏陶下,安徒生漸漸長大,他十分羨慕在舞臺上活躍的演員,并開始渴望自己成為他們之中的一員。
作為丹麥當時的第二大城市,歐登塞也有劇院,但是這劇院與首都哥本哈根的皇家劇院是無法相提并論的,歐登塞只有那些流動劇團的演出,而且演出質量良莠不齊。安徒生有很多機會接觸到戲劇。有時,他會同歐登塞當地的一個兼職演員一起參與演出。安徒生曾在一個來訪歐登塞的劇團里擔任臨時演員,那時他還只有六七歲,連著兩個晚上穿著夸張的戲服在舞臺上跑來跑去,他自得其樂并且十分興奮,甚至在演出結束后還不肯脫下戲服。
然而,做臨時演員的機會并不多,想要進入劇院,還有一條捷徑就是做海報郵遞員。于是安徒生結交了當時歐登塞劇場里的郵遞員皮特·君克爾,幫著他把當天沒發完的海報分發掉。這對安徒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那些海報成為他無法進入劇院觀看演出時的補償,僅是坐在家里看著海報上演員和劇目的名字,他就可以依靠想象力拼湊出一幅完整的故事藍圖,他沉浸在戲劇的世界里,任想象力勃發。這種創作天分在安徒生小時就展露無遺,在《我的童話人生》里,他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對莎士比亞悲劇創作的仰慕與青睞,而他在兒時創作的個劇本——《阿波爾和愛爾薇拉》也是受到莎士比亞的啟發,將《仲夏夜之夢》中的兩個角色的故事進行了改編,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演繹,寫成了一部悲劇。安徒生非常興奮,他恨不得把自己的處女作讀給所有人聽,但是,在讀給他的女鄰居聽時,小安徒生的創作遭到了嘲諷,被女鄰居評價為滿紙荒唐。安徒生十分憤懣,他的母親安慰他說,那個女人是在嫉妒,因為她的兒子不像你一樣擁有創作才華。當然,也有人鼓勵這個孩子的天分。在小安徒生構思一個關于皇室的故事時,曾請教鄰居皇室貴族是怎么說話的,鄰居們告訴他,國王、王后應該會說多門外語,于是,小安徒生找來一本滿是德語、英語、法語詞組的舊詞典,以此為參考,為皇室人物構思對話。語言固然是華麗的,只是除去早安、問好之外再無實際內容,語法、標點、體裁等更不用說,小安徒生無法僅用想象力彌補自己文字功底的不足,但這樣的創作過程對尚且年幼的小安徒生來說是彌足珍貴的,這開啟了他對戲劇的探索之門,喚醒了他天真卻無拘無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對生活充滿好奇和探索之心,對未來充滿野心和理想,這是他日后成功的基礎,也讓他與大多數孩子不同,他不停地接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組織創作著自己的故事,他把那些自己正在構思的故事名字都寫在父親留下的賬簿背面,足足有20多條。對戲劇的熱愛讓他立志成為一名戲劇演員,他深信自己有特殊的才能,是為夢想而生,生活也將因此而充滿考驗,而所有的考驗都會因為他的堅信而不堪一擊。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安徒生開始了他對戲劇的追尋之旅,哥本哈根是他的站,因為那里有的皇家劇院、多的戲劇演員和學校以及多的觀眾。
第2章獨闖哥本哈根
1819年9月,14歲的安徒生帶著幾件簡單的行李只身來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哥本哈根距離歐登塞只有96公里,然而對于當時的安徒生來說可謂長途跋涉。在哥本哈根,他住在韋斯特蓋德的一家旅館里,過著猶如"偷渡者"一般窮困潦倒的生活,但他內心十分堅定,他深信上帝的庇護,決意像個英雄一樣面對新的挑戰。
當時的哥本哈根是一座充滿矛盾的城市。它的四周是高聳的城墻,向東可以遙望蜿蜒的瑞典海岸,向北是風景旖旎的斯萬尼莫爾灣、連綿起伏的農田、磨坊、莊園;而哥本哈根城里的景色卻乏善可陳:10萬人口的城市聚集了40萬的老鼠,遍地可見垃圾、排泄物,傳染病盛行。哥本哈根作為丹麥的首都,聚集了大批的上層階級和更多的下層階級,賭博、、偷竊橫行,毫無道德規范可言。即便如此,哥本哈根仍然是諸多懷揣藝術之夢的人趨之若鶩的地方,因為這里有丹麥的劇院,匯集了多的有權有勢者。劇院對于丹麥人來說既承載了他們對生活的所有幻想,又是一個無比真實的舞臺。
漫長的冬夜,劇院里燈火通明,樂聲嘈雜,短短幾個小時的戲劇,演繹著別人的嬉笑怒罵,卻足以讓觀眾沉醉其中,忘記經濟的蕭條,忘記生活的艱辛,忘情地愉悅?;始覄≡菏钱敃r的公立劇院,每年開放9個月,幾乎每天都有劇團演出,多可以容納近1 400名觀眾。這樣的哥本哈根,這樣的時代,對安徒生的戲劇之夢來說無疑是充滿能量、充滿可能性的大舞臺,而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鞋匠的兒子,在權貴當道、人才濟濟的大都市,想要站穩腳跟是十分不易的,縱使才華再突出,沒有學習機會,接觸不到上層社會,就意味著安徒生將永遠只能被埋沒。年幼的安徒生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他迫切地尋求各種機會想擠入上層社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初到哥本哈根的那個秋天,安徒生率先拜訪了布萊德加德的舞者安妮·瑪格麗特·沙爾,繼而拜訪了諾基斯蓋德的貝爾福夫人。安徒生帶著書籍印刷商艾弗森先生的介紹信找到沙爾夫人,一見到她便立刻脫掉靴子,開始穿著長筒襪一邊認真地跳舞一邊唱歌,每一個舞步、每一句臺詞都分外用心。然而,對這個突然闖入家中的陌生男孩,沙爾夫人充滿了戒備,覺得他像一個瘋子,于是,隨便找了個借口打發他離開,但安徒生
幾乎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有一兩本童話書為伴。在暖橘色的燈光下,父母溫潤的側臉、輕柔誦讀,這時,一扇一扇通往神奇國度的童話之窗被打開。在那里,有的孩子得到愛,有的孩子學會愛。因此,童話是父母給予孩子初的禮物,也是好的保護。
很多人都會被某個故事打動,有些畫面留下了,便久久不會褪色,比如雪夜里閃爍的火柴光芒,比如沼澤邊盛開的玫瑰,比如展翅凌空的天鵝……這大概也是安徒生童話歷久彌新的原因吧。
剛剛打開這本書的你是否同我一樣,在此之前已熟知安徒生筆下的故事,卻對他本人知之甚少?如果是的話,有必要在這里事先提醒,這里的安徒生不是一個童話大師,只是一個孩子——大自然的孩子。他天真、莽撞,有些神經質,也有些小聰明,但是敏感而善良。他的童年透著貧窮與腐朽的氣息,很小的時候就有了戲劇夢想,從歐登塞到哥本哈根,從丹麥到歐洲,他追逐夢想的腳步不曾停歇,直至死亡。他熱愛旅行,會為晴空萬里秀麗河山而激動,會對一草一木傾訴衷腸。他喜歡剪紙,有些放在書里,有些放在故事里,大多卻放在心里。天真、青春、純潔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東西,直到衰老與死亡來臨,他離開的時候有些狼狽,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摯友,但人們對他的懷念卻綿長。如今,他的故事仍然陪伴著無數的孩子。精靈在樹林里、花叢間歌唱,它們歡樂嬉戲,播撒陽光與幸福——這是安徒生希望展現給小讀者的畫面,他總是充滿無窮無盡的想象力,擅長用文字掩蓋每一道憂傷而后將光明與絢爛綻放。
天才的人生注定不會平凡,在安徒生的故事里一定會有一些令人咋舌的事情發生,但更多時候你會被他的才華和執著而折服,終為他偉大的天真而喝彩。無論你是孩子還是自認世故的成人,他的故事都值得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