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寫給妹妹“珮嘉”的書信集,共收入書信九十余封。作者的妹妹珮嘉因工作原因輾轉(zhuǎn)生活在澳洲、北美各地,女兒安妮在西方社會長大;而作者本人在國內(nèi),女兒琳達則在北京讀書上學。姐妹兩人,共同的家庭背景,卻面臨著截然不同的社會教育環(huán)境,針對珮嘉與安妮在國外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作者結(jié)合自己女兒在國內(nèi)的教育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在給珮嘉的信中娓娓道來。話題涉及讀書指導、母愛界限,危險的預警、中美教育的異同、刻苦學習與興趣養(yǎng)成、應試教育與人生規(guī)劃、冒險與安穩(wěn)、出國留學的利弊、生活的目標與幸福的過程、孩子的獨處與社交能力、直面制度限制與自由的爭取,孩子獨立性格的培養(yǎng),等等。作者的每一封信都事出有因,言之有物,對東西方不同的教育環(huán)境給予中肯的評價與分析,對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好關(guān)愛的界限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一封信中,雖然只是針對一個很小的問題,卻能反映出不同的教育環(huán)境帶給孩子的潛在影響。作者深入觀察,理性對比,講述了教育的真諦與關(guān)愛的尺度。
我們試圖傳遞給孩子們的,是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認識,對價值的判斷,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傳遞下去,這才是核心、本質(zhì)的教育。
零露,原名喬劍 女,1968年出生,北京人。現(xiàn)任北京某大學出版社編審, 專欄作家,編劇。主要為《北京晚報》《新民晚報》、新西蘭《先驅(qū)報》等報刊撰稿。2012年簽約《讀者》等媒體;在《北京晚報 五色土》開設專欄《父母之道》《家書》;同期,在新西蘭《先驅(qū)報》開設專欄《母愛的界限》。
目 錄
Ⅰ 推薦序 最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傳承
Ⅲ 作者的話
[壹]
003 比老虎厲害的是什么?
006 也給孩子煮杯咖啡
009 讀書不是人生的全部
011 為莎士比亞買生日蛋糕
015 樂讀并非孩子的天性
018 帶著孩子徜徉書海
022 誘導孩子讀書的妙招
025 告訴孩子人人都會說謊
027 用燒焦的蘋果代替呵斥
030 與孩子一起認識社會
032 讓家長不安的素質(zhì)教育
035 快樂教育的背后
[貳]
041 安靜的習俗是怎樣煉成的
045 說再見很難
048 享受閑暇與“吃苦”同等重要
052 “偏航”的引導
055 媽媽為什么愛吃魚骨頭?
058 發(fā)火兒就給你不高的“分兒”
060 地球為什么是圓的?
063 去冒險的理由
067 不一樣的媽媽
071 讓生活的歷程更加迷人
[叁]
077 受到禮遇不等于得到尊重
080 在新西蘭學琴
084 舞會帶來的煩惱
087 培養(yǎng)孩子思考的能力
090 讓孩子面對制度
093 關(guān)于“犟嘴”的事
096 沒有書店的城市
099 母愛有界
103 開辦家庭讀書會
106 兒童的冠軍夢
109 失而復得的日記
[肆]
115 樹洞不可久居
118 一張紙巾的力量
121 把孩子們帶去鄉(xiāng)下
124 我們正在逆行嗎?
127 “戰(zhàn)爭”后遺癥
130 舍不掉的考試人生
133 假設叛逆是合理的
136 孩子的工資怎么計算?
139 櫥窗上的話梅核兒
142 考試前的心跳
145 爸爸的 U 盤
[伍]
151 母親也是一種職業(yè)
154 考及時不是硬道理
157 眷屬仍是有情人
159 刺猬之間
162 等車如人生
165 解開“舍得”的疑惑
168 從“誰更講衛(wèi)生”說起
171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173 憂慮的中年人
175 歐陽清教授的書桌
177 吝嗇的姨媽
181 默寫不是個好辦法
184 交談沒那么簡單
186 我們在忙什么?
189 安妮想要信用卡
[陸]
193 美食的前前后后
197 宅男宅女,Say you,say me
200 “批判性思維”來襲
203 聽作家聊寫作
205 孩子們的“幺蛾子”
208 如何為親情保溫
211 帝國大廈里的中國馬
214 什剎海岸邊的小葫蘆
216 不被失敗打垮
219 教育的秘方:復制成功?
223 討論身邊的事情
226 工人出身的讀書人
228 不要搶答
231 把被子抱走
234 讓人不安的早自習時間
[柒]
239 黛西姐姐的小黑板
243 的風險
246 自己去趟博物館
248 送乞丐牛角面包
251 馬可家的圣誕樹
254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jīng)
257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260 老媽要看演唱會
263 博物館里的瞌睡蟲
266 遇到壞孩子
[捌]
271 說說“費力不討好”
273 一件旗袍
276 教孩子說“不”
279 “加塞兒”有理
281 “小布頭”的去留
284 討厭的室友
286 衣衫襤褸之美
289 神話不是謊
292 吉米的弦外之音
296 不一樣的向日葵
推薦序 最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傳承都說教育是中國人永遠不會厭煩的話題,在海外華人中尤為如
此。背著“乘法口訣表”成長起來的華人家長們,在國外,面對身
邊那些不知家庭作業(yè)為何物的孩子們,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文化的
沖擊,讓諸位對“教育”兩個字往往有著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或者,更加迷茫?!
這,也許是喬劍女士所著《母愛的界限》中的文章在新西蘭《先
驅(qū)報》(中文版)連載后,得到那么多讀者回饋和喜愛的原因之一。
當然不止如此。和那些或過于理想或失之功利的文字相比,《母
愛的界限》有著它不尋常的地方:娓娓道來的文字,讓人感動的細
節(jié),滿卷“心有戚戚焉”的共鳴……我們也在不經(jīng)意中成了《母愛
的界限》這本書的及時批讀者。
作為一個浸淫寫作多年的博學作家,喬劍女士的文字功底已經(jīng)
爐火純青,這讓編輯們無比省心。《母愛的界限》以書信的方式出
現(xiàn),每次針對教育孩子的一個話題,從一個母親的角度和家人嘮
家常。讀書是什么?課本是一切嗎?孩子撒謊怎么辦?如何尊重中國文化?公主心態(tài)如何克服?字里行間,傳遞的是看來輕描淡寫,
卻又雋永的道理。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說教,不指點,不站上
任何制高點,說的是“人話”,得的是“人心”。
母愛的界限》談的是教育,然而,又豈止是教育?通過這些文
字,呈現(xiàn)出的是一整套完整的價值觀。如何做人,如何看事,什么
是成功?我們試圖傳遞給孩子們的,不正是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對
人生的認識,對價值的判斷嗎?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傳遞下去,
還有比這更核心、更本質(zhì)的教育嗎?
過去二三十年,在中國家長中非常流行這樣一句話:“不要讓孩子
輸在起跑線上”。如今“虎媽”“狼爸”環(huán)伺,我們的孩子們在起跑線
上非但不會輸,經(jīng)驗豐富幾個身位都綽綽有余。然而,無論在科學、技術(shù)、
文學、藝術(shù)等各個領(lǐng)域的沖刺線上,華人大家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還是讓人
有點兒失望。或者說,和起跑線上的熙熙攘攘太不相稱。那么,在課
本上的“數(shù)理化、歷史地理”和課堂外的“琴棋書畫、芭蕾舞”之外,
年輕的中國父母是不是還遺漏了什么更重要的東西呢?
或許,這就是《母愛的界限》這本書想要告訴大家的吧。
新西蘭《先驅(qū)報》(中文版)主編 葉韜
書很滿意,裝幀典雅、大方,包裝精美,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正版,印刷業(yè)很清晰,內(nèi)容更不用說。是一本性價比很高的書。
寶貝收到了,外觀很好看,這樣效果也很好,是正品,發(fā)貨快,質(zhì)量也不錯,還比實體書店價格便宜,不錯的寶貝,好評
書很滿意,裝幀典雅、大方,包裝精美,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正版,印刷業(yè)很清晰,內(nèi)容更不用說。是一本性價比很高的書。
昨天訂的書,第二天就到了,便宜很多,而且很方便的,上回也買一本,也是第二天到的,節(jié)省很多時間的,以后會常來……
是本很實用的好書 我當初知道這本書也是朋友推薦的,現(xiàn)在我也把它推薦給了許多朋友,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們能夠從這本書中受益。
我們從小就是在父母的“別人家孩子”的話題中成長的,別人家孩子好像都是完美的,無疑,這樣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試想,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沒有信心,孩子如何對自己產(chǎn)生信心呢?我們都是如此過來的,就不要再讓歷史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重演了,平等,理解,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們需要思考的很多,昨天,寶寶問我,我們還是好朋友嗎?一句不經(jīng)意的文化,我停頓了一下才回答,當然,我們永遠是好朋友,然后,反問了一句,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嗎?寶寶很開心的回答,當然是!?
當當?shù)膬r格還是很劃算的,質(zhì)量很好,而且大多數(shù)書都是獨立包裝的。回來就看的書。
包裝完好,速度快,很滿意!
真心覺得適合當今所有中國年輕媽媽們讀的一本書,貼近生活,文字優(yōu)美
參加三聯(lián)書店讀書會,聽了大咖們和四中家長們對于這本書的評價,非常受啟發(fā)
故事性和思想性都很強,沒想到三聯(lián)也出版這樣接近生活現(xiàn)實的書,看了不困。
經(jīng)常在晚報上看《家書》專欄,現(xiàn)在專欄成書,且制作精美,很贊。這些家書對我們這些家有小留學生的父母很有啟發(fā)。
包裝不錯,紙質(zhì)也很好,通過閱讀思維真是開闊了不少,受益非且,而且性價比比較高
替朋友買的,順便看了,看來外國人的教育方法并不是我們中國人想象得那么簡單。
作者是四中學生家長,對孩子成長感悟很深,值得一讀
行文有趣,講了很多關(guān)于西方人教育孩子的秘方,引起反思,不錯
從這本書看到,外國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比我們中國父母用心很多,很動腦子。
不僅教媽媽怎么應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煩惱,還啟發(fā)家長如何從孩子的成長中找到快樂,很好看,很享受的閱讀體驗
超喜歡寫信這樣的方式,親切,可讀性很強。看過這本書,有一個強烈的感覺:在教育孩子的很多事情上,其實我們大人并沒有想清楚。很受啟發(fā)
朋友托買,當當價格比在國外買價格便宜很多。很好看的書,特別是對于家有小留學生的父母,了解國外家庭教育理念會很有幫助。
近距離看西方人的家庭教育,感覺外國人教育子女很有一套。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西方人也是望子成龍,根本就不是任由孩子自由發(fā)展呀!
強烈推薦的一本好書,母愛的偉大如詩歌般抽象,如何在具體而瑣碎的小事中教育子女,傳承價值?專欄作家零露為年輕媽媽抽絲剖解,在一件件小事中智慧地引導孩子,為年輕父母提供*切實可行的教育參考書。我們試圖傳遞給孩子們的,是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認識,對價值的判斷,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傳遞下去,這才是*核心、*本質(zhì)的教育。
書寫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作為適齡孩子的父母有很大幫助,母愛無邊,母愛的界限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非常喜歡書中講到的很多西方家庭教育的方法,給莎士比亞買生日蛋糕、黛西姐姐的小黑板,類似這些故事,看后很是感慨,看來,老外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并不是放羊
乍一看本書有些零散,不太系統(tǒng),看著看著發(fā)現(xiàn)寫法新穎,作者教育理念到位,每一個小事件里都蘊含著大智慧,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傳承的是正向的價值觀。書中提到記日記和開展家庭讀書會,很受啟發(fā),喚起多年前記日記的興趣,同是準備開展家庭讀書會。
從上海的《新民晚報》看到這本書的書評,又從三聯(lián)書店的公眾號上看到書中的一些文章,是兩位中國媽媽跨越太平洋兩岸的書信往來,故事很吸引人。講故事的背后,也是兩位知識女性對于中西方教育的深入討論,很受啟發(fā)
看了那么多親子教育的書籍,看到這本植根于生活的書信形式的書,眼前頓覺清新,好像馬上能參透紀伯倫的詩了。紙質(zhì)和印刷排版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