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正埋頭于繁忙的工作中,而一個同事請你幫他設計一個方案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當你滿身疲憊地回到家里,好友卻要你陪她去逛街時候,你會怎么做?
當你頭暈腦漲,上司卻要你去參加一個客戶的酒會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如果你常常為自己不能及時而勇敢地拒絕后悔不已;如果你在位自己不會拒絕而郁郁寡歡,那么,請打開《拒絕力》!本書將讓你多方位地掌握拒絕的藝術,有助于你在人際關系的浪潮中更加游刃有余。
這些年,你都是吃了不懂拒絕的虧
為面子不敢拒絕的“好好先生” / 002
害怕失去朋友,只有自己吃虧 / 004
違心答應請求,無奈委屈自己 / 006
擔心破壞關系,只得自己硬撐 / 009
時機未到,只能忍受被欺辱 / 012
缺乏主見,附和別人的想法 / 015
在意別人的眼光,缺乏自信 / 019
所謂情商高,就是會拒絕
每個人都可以大方地拒絕別人 / 024
不只說“不”,要說“是—不—是” / 026
“是的,但是”會使對方放棄說服 / 029
用“這是我一貫的原則”來回絕 / 032
拒絕前說句“反正”“還是”的轉折語 / 033
給對方留下你已“盡力”的印象 / 035
在拒絕前,要找到替代方案 / 038
先承后轉,不傷人心 / 044
借助對方的說法拒方 / 046
明快的拒絕令人不再糾纏 / 051
運用贊美法達到拒絕目的 / 054
別不好意思,該拒絕時就拒絕
你的善良必須帶點鋒芒 / 058
別被朋友關系“綁架” / 060
莫讓保障成為一種負累 / 063
擺脫不良誘惑的干擾 / 065
面對抉擇也要守住底線 / 067
警惕鮮花后面的陷阱 / 069
反操縱,不能說的就不說 / 073
不會拒絕,你還敢拼職場
在工作中學會拒絕 / 078
防止在工作中的外來干擾 / 080
妥善處理同事間的距離關系 / 086
掌握職場拒絕語言的使用技巧 / 089
提防辦公室小人,敬而遠之 / 091
把握分寸,服從但不盲從 / 095
拒絕下屬,如何說“不行” / 100
怎樣拒絕,別人才愿意接受
對優柔寡斷者說“或許” / 104
對唯唯諾諾者說“是” / 108
果斷做出決定并堅持到底 / 111
禮貌拒絕,而非強硬對抗 / 115
轉移話題,消除尷尬 / 117
巧妙拒絕,跟誰都能談得來
運用“破唱片”技巧,重復說“不” / 124
反復說“真傷腦筋”“該如何是好” / 129
利用俗語直截了當地拒絕 / 130
運用含糊回避法暗示 / 133
恰當自嘲,化解尷尬 / 137
對無關的話語不反對不贊成 / 141
夸張地說“是”就是表示拒絕 / 144
想拒絕時,就不要提對方的名字 / 146
多余的敬語,會拉大心理的間隔 / 148
運用巧問反詰法間接地拒絕 / 150
無聲拒絕,讓別人心領神會
用態度傳達拒絕信號 / 156
將拒絕的態度進行到底 / 159
用肢體語言做出拒絕的姿勢 / 165
體態不佳的舉止就是否定 / 168
中斷微笑使對方不安 / 169
避免碰觸對方遞過來的物品 / 171
不妨背對著窗戶就座 / 172
從對方背后更容易拒絕 / 174
置身于對方目光可及的范圍外 / 176
近者在遠處,疏遠者在近處 / 178
強勢拒絕,你就贏了
做人不要太老實 / 184
做事多留一個心眼兒 / 188
為人處世用點兒心機 / 192
大智若愚裝裝糊涂 / 197
能屈能伸能進能退 / 202
故意犯錯保護自己 / 204
附錄小測試:你是“N型人”還是“Y型人” / 207
害怕失去朋友,只有自己吃虧
瑪麗娜的丈夫是一個公認的好人。無論是戚、同事,還是鄰居、朋友等,只要對她丈夫說一下,她丈夫就盡量給人家幫忙辦好,且不要對方的報酬。這樣的人在他人眼中,百分百的活雷鋒。可是,瑪麗娜卻非常苦惱。因為他們家的生活不是很富裕。原因是幫人幫得太多了,家里根本存不住錢。看他人的生活水平一直提高,可是,自家仍然停留在溫飽階段。而且,她丈夫由于幫人,經常不在家,家里的活兒幾乎都是她一個人做。
,瑪麗娜這樣抱怨:“你可真是個好人,但我嫁給你這好人,我一點兒都不覺得幸福。你誰都幫,誰都想照顧,偏偏不照顧我這當妻子的。把家里的責任甩給我去做,自己倒去做大眾好人。”令瑪麗娜驚訝的是,丈夫居然說自己其實也不是很情愿,只是通常沒有勇氣拒絕他人的請求罷了。
瑪麗娜家的局面跟前幾年的熱播劇《家有兒女》里的一個情節非常相似。主人公的鄰居經常向他們家借東西,很多次他們都不想借,然而又沒有勇氣說“不借”。借出的東西,還不好意思要回來。偏偏那個鄰居又不自覺,借了東西不還,還繼續借其他的。搞得他們家很是郁悶。后來,他們的女兒拒絕了那個鄰居借書,還氣呼呼地說:“拒絕有那么困難嗎?不想借就不借嘛!”
為什么有人不想答應別人的請求,卻沒有勇氣拒絕,只好違心地答應呢?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缺乏說“不”的家庭教育環境。換句話說,難以開口說“不”是從小養成的性格,是教育孩子的長者,通常是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結果。可能有人說,孩子的父母不會不讓孩子說“不”的,也不會讓孩子一定遵從他人的強迫的。從表面上看,的確不能歸咎于父母。然而,深入分析一下,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害怕失去朋友,只有自己吃虧
常聽別人提起這樣的事情:原本打算拒絕卻被對方邀請吃飯,“我們找個飯店,邊吃邊慢慢談吧!”結果答應了對方的要求而怏怏不樂歸來。
這啟示我們,在了解對方意圖的前提下,想拒方,就必須嚴格禁止自己與對方一起吃喝。因為一旦成為“酒肉朋友”,人們就會產生難以抗拒的心理,從而喪失拒方的勇氣。
伊尹是商朝開國君王湯王的宰相,他不僅幫助湯王推翻暴虐無道的夏桀,還輔佐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王,在朝五十余年,功勛彪炳。伊尹享年100歲,沃丁以天子之禮將他葬在商湯陵寢之旁,以表彰他對商朝的貢獻。甲骨文記載商朝還有祭祀伊尹的儀式。 伊尹出生時遭遇洪水,獲救后被莘國國王的廚師收養。伊尹在御廚的撫養下長大,學得一手烹調的好絕技;同時他天資聰穎,又用功讀書,學問淵博,懂得治國的道理。后來莘國的公主嫁給湯王,伊尹作為陪嫁的仆臣同去。
伊尹重復向湯王陳情了七十次,每次都被拒絕。苦悶之際,擅長烹飪的伊尹突然心生一計,應聘湯王的御廚,為湯王準備早、午、晚餐,歷經周折之后,終于與湯王有了“交情”。湯王由于吃了伊尹做的飯菜,故難以拒絕伊尹。
伊尹指出,治國的道理與烹飪的道理是相通的,都統合于“道”,能通曉“道”就能掌握好萬事萬物。他以調和五味作比喻,向湯王說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深得湯王的賞識,被任命為宰相。他說:“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佐料要放得適中;治國就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弄清主次先后順序,掌握好分寸,才能夠政通人和,國家才能治理好。”
伊尹又講到各地方的美食,然后跟商湯說:“你要吃到這些美食,就要有良馬;要成為天子,就要實行仁政,讓你的百姓生活過得好、能夠信任你。”在看到夏朝氣數已盡,就用“割烹”作比喻向湯王建議“討伐夏桀、拯救人民”。
伊尹這些民、行仁政的建言,商湯聽了連連點頭稱“是”。
成為“酒肉朋友”,對于一個人的觀點同意或反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可能有人會這樣想:即使變成“酒肉朋友”,只要各自付款,就不會有心理上的負擔,拒絕自然也就不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這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從心理學角度講,一起吃喝的行為本身,往往會無意識中把兩個人結合在一起。一旦有了這樣的關系,喪失拒絕的勇氣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事了。
違心答應請求,無奈委屈自己
瑪麗娜的丈夫是一個公認的好人。無論是戚、同事,還是鄰居、朋友等,只要對她丈夫說一下,她丈夫就盡量給人家幫忙辦好,且不要對方的報酬。這樣的人在他人眼中,百分百的活雷鋒。可是,瑪麗娜卻非常苦惱。因為他們家的生活不是很富裕。原因是幫人幫得太多了,家里根本存不住錢。看他人的生活水平一直提高,可是,自家仍然停留在溫飽階段。而且,她丈夫由于幫人,經常不在家,家里的活兒幾乎都是她一個人做。
,瑪麗娜這樣抱怨:“你可真是個好人,但我嫁給你這好人,我一點兒都不覺得幸福。你誰都幫,誰都想照顧,偏偏不照顧我這當妻子的。把家里的責任甩給我去做,自己倒去做大眾好人。”令瑪麗娜驚訝的是,丈夫居然說自己其實也不是很情愿,只是通常沒有勇氣拒絕他人的請求罷了。
瑪麗娜家的局面跟前幾年的熱播劇《家有兒女》里的一個情節非常相似。主人公的鄰居經常向他們家借東西,很多次他們都不想借,然而又沒有勇氣說“不借”。借出的東西,還不好意思要回來。偏偏那個鄰居又不自覺,借了東西不還,還繼續借其他的。搞得他們家很是郁悶。后來,他們的女兒拒絕了那個鄰居借書,還氣呼呼地說:“拒絕有那么困難嗎?不想借就不借嘛!”
為什么有人不想答應別人的請求,卻沒有勇氣拒絕,只好違心地答應呢?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缺乏說“不”的家庭教育環境。換句話說,難以開口說“不”是從小養成的性格,是教育孩子的長者,通常是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結果。可能有人說,孩子的父母不會不讓孩子說“不”的,也不會讓孩子一定遵從他人的強迫的。從表面上看,的確不能歸咎于父母。然而,深入分析一下,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幾乎都要經歷一個叛逆期。在這個叛逆期,孩子會迫切想掙脫長者的束縛,依照自己的意愿處理事情。當然,孩子的叛逆期之內的叛逆舉動很多是錯誤之舉。比如,該吃飯了讓孩子吃飯,孩子說:“不想吃。”這實際上就是孩子的叛逆之舉。他不想聽從大人的安排。大人碰到這個情況,通常是先好言相勸,以便讓孩子吃飯。一番苦口婆心之后,如果孩子仍然拒絕吃飯,可能有的大人就會采取“暴力方式”讓孩子屈服。從孩子角度而言,他一開始拒絕,結果卻發現拒絕會遭受懲罰。如果類似的事情頻繁多次發生的話,孩子就會喪失拒絕的勇氣,什么事情都遵循大人的意思。大人讓他做什么,他就會做什么。因為他已經條件反射,假如說“不”,就得忍受皮肉之苦。漸漸地,說“是”便成為了一種習慣。
再有,孩子在大人強迫他做事的時候,漸漸學會如何觀察大人的臉色,害怕惹大人生氣,擔心自己會因此而遭遇懲罰。因此,他之所以對一件事情說“是”就是怕惹他人不悅。長此以往,類似的事情多了,就會漸漸養成一種說“是”的習慣。簡而言之,被拒創傷是導致人們不敢拒絕的重要原因。
有人總結,不敢拒絕的人,在他過去經歷和人際環境中, 一定存在“不許你”的情況太多。在“不許你”氛圍下,人的思維和思想被制約,難有自主性和創造力的發揮,人的所作所為無形中被一種勢力控制著,總是聽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會……”的指引,腦海充斥了太多與“不”相關的內容,為達到“不”的要求和避免違犯“不”的懲罰,一個人的個性里會漸漸形成對“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從,又厭惡和敵視的“不許你”,他心里體驗著“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種種焦慮。
所以,要想增強人們拒絕的勇氣,就得從“娃娃時期”開始抓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人應該盡可能地給予孩子多一些說“不”的教育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