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前,培養好習慣成就孩子一生》這本書分為10章,主要是針對孩子在學習、品德、健康、人際交往、自控能力、思維能力、理財、自立等各個方面的習慣培養,每章中又細致地分出多個小的細節,從多個方面介紹了對孩子有益的好習慣,是家長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有利幫手。本書內容貼近現實生活,培養方法簡單,實用性強,書中收錄的一些實例,具有參考價值,幫助父母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一旦形成,便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生、事業、生活起著長期性的作用。好習慣伴你隨時開啟成功之門,而壞習慣終讓你與成功失之交臂。
13歲前是孩子各種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養成的習慣也更具有持久性,能為孩子今后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好習慣。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習慣決定孩子的未來,今天的壞習慣,會阻礙明天前進的腳步;而今天的好習慣,則可以成就孩子美好的未來。為了擁有這個幸福美好的未來,就讓我們從孩子的幼年開始,抓住關鍵期,關注孩子的言行舉止,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及時章 好習慣成就孩子一生
——13歲前是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
為什么要在13歲前培養孩子的習慣
小學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大臺階
好習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
運用"加減法"促使孩子養成好習慣
培養好習慣要克服重智輕德的偏差
四年級.把握住孩子習慣的定型期
第二章 怎樣讓孩子愛上學習
——這樣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最有效
事先預習,做學習的主人
把孩子培養成"記憶超人"
幫助孩子制訂一個合理的學習計劃
"不陪"才能養成好習慣
讓孩子成為博覽群書的"小博士"
堅持寫日記可以提高寫作能力
糾正孩子做作業磨蹭的習慣
幫助孩子克服考試怯場的毛病
讓網絡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第三章 德育關乎孩子的未來
——13歲前,讓孩子的品行和年齡一起成長
對孩子進行誠信品質的教育
讓孩子懂得孝敬長輩
責任感讓孩子盡快懂事
多一點對小伙伴的寬容
鼓勵孩子真心贊美他人
教孩子尊重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感恩
培養孩子謙虛的品質
不要讓虛榮心阻擋孩子成長的腳步
培養孩子勇于承認錯誤的好習慣
孩子,你不需要嫉妒別人
讓孩子學會關心和體諒他人
培養孩子遵守秩序的習慣
做一個對地球負責任的公民
第四章 讓孩子成為小小社交家
——重視孩子良好的社交習慣的養成
培養講究禮儀風度的小紳士
讓孩子學會傾聽
糾正孩子罵人的壞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習慣
讓孩子自己處理矛盾
培養孩子謙和禮讓的美德
第五章 快樂對孩子成長有多重要
——讓積極的心態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培養孩子的快樂心態
讓孩子學會正確面對競爭
挫折也是一種收獲
教孩子用良好心態面對壓力
做樂觀向上的好孩子
培養孩子正確評價自己的好習慣
自我激勵,讓孩子肯定自己
第六章 優化孩子的思維能力
——13歲前,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習慣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鼓勵孩子大膽質疑
開啟孩子創造力之門
大膽想象比知識更重要
培養孩子嚴密推理的習慣
觀察是孩子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
第七章 讓孩子成為一個能約束自己的人
——加強孩子自控能力的培養
延緩滿足,培養孩子自制力
用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
逐漸幫孩子養成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
孩子的注意力哪里去了
讓孩子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
培養孩子經常反省的習慣
第八章 理財教育要從小抓起
——好的理財習慣成就孩子的一生
要讓孩子正確對待金錢
培養孩子定期儲蓄的習慣
給孩子零花錢有講究
壓歲錢中教理財
教你的孩子合理消費
勤儉,讓孩子贏取未來的好習慣
第九章 為孩子一生的健康打好基
——培養良好的健康習慣
教育孩子正確用眼
注意科學用腦
早飯要吃得科學又營養
如何讓孩子愛吃飯
不偏食才能長得好
細嚼慢咽好處多
孩子喝水也有大學問
多運動的孩子更健康
培養孩子整潔衛生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早睡早起的習慣
第十章 為孩子將來的獨立早做準備
——培養孩子自強自立的習慣
從簡單的家務勞動開始教孩子自立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懂得自我保護的孩子最安全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讓孩子在錯誤中長大
鼓勵孩子大膽去嘗試
及時章 好習慣成就孩子一生——13歲前是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
習慣是一種非常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習慣一旦形成,便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生、事業、生活起著長期性的作用。
好習慣伴你隨時開啟成功之門,而壞習慣將最終讓你與成功失之交臂。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孩子的好習慣的養成和壞習慣的形成,主要決定于父母的教育和引導。13歲前由于孩子身心發展還未定型,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一時期不僅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矯治不良習慣的時期。如果家長能抓住這一關鍵時期,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什么要在13歲前培養孩子的習慣
有句老話說"三歲的習慣帶到八十歲",就是說小時候形成的行為習慣會影響人的一生。小時候形成的壞習慣會跟隨我們一輩子,而且時間越長越不容易改正。反過來,如果小時候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則一輩子都會受益。所以家長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非常重要。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要抓住關鍵期。關鍵期又稱敏感期,是指個體在發展過程有一段特殊時期,其成熟程度最適宜于學習某種行為。據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13歲前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緊密圍繞關鍵期來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另一個角度看,13歲前由于孩子身心發展還未定型,具有較強的可塑性,這一時期也是矯治不良習慣的時期,甚至可以說是關鍵期。因此,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期也是矯治不良習慣的時期。
然而,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習慣養成重視程度不夠,有的家長甚至根本沒考慮孩子的習慣問題,認為"孩子還小,順其自然"。殊不知,一旦錯過了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從而成為終身的缺失和"遺憾"。在孩子習慣的養成方面家庭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父母一定要抓住關鍵期,利用好關鍵期,盡可能地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較大量地糾正不良習慣,讓良好習慣伴隨孩子終身,把不良習慣扼殺在搖籃里。
葉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的確,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乃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13歲前,家長在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改正壞習慣的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這是每位家長都應該深思的。在此,我們給家長幾點建議:
1.給孩子創造好習慣形成的好環境。
環境造就人,對于孩子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要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宜好習慣培養的良好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及時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與學校相比,孩子與家庭的關系更為密切,因此,家庭氛圍對孩子習慣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孩子的及時任老師,父母要努力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往往不用家長過分強調,孩子的好習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要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為孩子營造好的家庭氛圍。
2.父母以身作則的影響很重要。
星星的爸爸很愛打撲克,每逢周末,他都會找幾個朋友來家里過過"撲克癮"。但是,當他看到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星星拿著錢跟那些大孩子們通過打撲克賭博時,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此再也沒有在家里打過撲克。
習慣的培養更多的要靠"潛教育"。每個孩子都可以從他周圍的成人身上找到"影子",如果身處孩子周圍的父母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就非常容易了。
習慣很多是模仿來的,尤其是壞習慣。父母要學會利用模仿的心理機制來克服孩子的壞習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和行為楷模,在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過程中,父母要注意言傳身教,以德育德,以行導行。此外,父母的意見一定要統一,這樣孩子的好習慣才能穩固下來。
3.從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日常生活里逐漸形成的,它貫穿于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家長應善于抓住孩子生活的各個環節,以此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譬如,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在飲食、起居等活動中逐漸養成的,文明禮貌習慣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培養的,愛勞動的習慣是在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培育的。
4.培養孩子的習慣需要家長的與毅力。
由于習慣具有一定的"穩固性",因此父母要想培養孩子的習慣,就必須拿出一定的和毅力來。父母們要特別注意一點,任何一種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任何一種壞習慣的改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因此,父母們絕不可急于求成。
孩子正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一切都要學習,可塑性強,父母要抓住孩子各種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父母課堂:
好習慣出能力,好習慣出效率。習慣是人最主要的、最穩定的素質。良好的習慣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孩子越小,習慣越容易養成,且不會覺得痛苦,大了以后反而難了。13歲前是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關鍵期,也是矯治不良習慣的時期,父母一定要把握好這一時期。
小學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大臺階
俗話說:"嫩枝易彎也易直"。小學階段的孩子年齡小,善于觀察和模仿,行為習慣正處于形成之中,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個時期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最容易見效。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孩子今后的學習和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學是基礎教育時期,是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基礎的階段,也是孩子獨立生活的開始。
可以說,小學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很大的臺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應該努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將是日后學習生活中最重要的動力。
雖然小學階段學習的知識不多,但小學階段學習、生活習慣的培養以及道德觀念的培育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教育如同一支筆,筆在紙上劃過,即使擦掉,最終也會留有痕跡,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要十分重視對孩子小學階段的教育。
玲玲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一年級剛入學的時候,班主任王老師發現玲玲很禮貌而且身姿非常的挺,所以決定讓她做領隊。可是開學幾個星期下來,玲玲上課一直不夠專心,學習習慣很差,動作也很慢,整天把自己搞得臟兮兮的。王老師批評了她,但是玲玲依然如此,于是王老師讓一個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好的孩子做領隊了。
雖然玲玲被換了下來,但是王老師一直覺得玲玲是個很有靈氣的小姑娘,就想下功夫幫助她。
有一次,王老師發現玲玲喜歡在桌子上亂涂亂畫,于是嚴厲地批評了她,可是過幾天玲玲又這樣做了。據家長反映,玲玲在家也是這樣的,寫字桌上及時天剛擦干凈,第二天又被她畫好了,一直提醒她,還是改不了。
王老師發現,玲玲亂涂亂畫的習慣已經影響到了學習,上課的時候她總會不知不覺地低下頭去在桌上畫畫。長期以來養成的壞習慣并不是一時就能糾正的,所以王老師找了一些習慣比較好的同學和玲玲做同桌,以此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她。在給玲玲換同桌的時候,王老師找到玲玲,告訴玲玲和她做同桌的女孩子不僅愛干凈而且學習成績也很,要她向別人學習。玲玲是個很聰明的孩子,老師和她談心之后,她就覺得要把別人作為自己的榜樣,讓自己盡量和別人做的一樣好。一段時間之后,玲玲有了很大的進步。為了鼓勵她,王老師讓她做了小隊長,玲玲非常的開心。因為改掉一個壞習慣并不容易,玲玲的壞習慣常有反復的現象,所以有好幾次老師都"威脅"她,如果再不改的話,就把小隊長標志收回來。這樣的"威脅"對玲玲很有用,她為了"保住""官銜",每天在一點點地進步。這個學期的班干部換選中,玲玲被同學們推薦為中隊委員,大家都看到了玲玲的進步。
從玲玲的事例可以看出,對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協調性不高,認識水平低,若不注意,很容易出現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習慣,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學初始階段,對孩子習慣的培養不可忽視。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猶如一棵小樹苗,必須精心培育,才能長成大樹。小學是基礎教育時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時,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是關鍵,只有這樣,孩子今后才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父母課堂:
小學是基礎教育時期,是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基礎的階段,對孩子來說,小學是成長中的一個大臺階。小學階段的孩子年齡小,善于觀察和模仿,行為習慣正處于形成之中,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個時期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最容易見效。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孩子今后的學習和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好習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
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一個人好習慣越多,對其成長越有利;相反,一個人壞習慣越多,就越會阻礙其成功的機會。
美國學者特爾曼從1928年起對1500名兒童進行了長期的追蹤研究,這些兒童平均年齡為7歲,平均智商為130。成年之后,他對其中最有成就的20%和沒有什么成就的20%進行分析比較,結果發現,這些孩子成年之后之所以產生明顯差異,其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強烈的進取精神和頑強的毅力,而后者則甚為缺乏。這個實驗再次證明,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也印證了那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古今中外,許多偉人、名人就是伴隨著好習慣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從小養成酷愛讀書的好習慣,對他成功走向革命道路起著重要的作用;科學家牛頓從小就養成了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習慣,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生物學家達爾文、發明家愛迪生,他們都把自己的成功歸結于有一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因此,每位家長都應該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當成一件關系孩子健康成長的大事來抓,把握住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13歲前重視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
夏老師是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他小時候練就了一手非常端莊漂亮的字,讓學生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的一手好字是怎么練出來的呢?
原來,夏老師的父親是一名中醫。許多年前一個暑假剛開始的24小時,父親拿出一摞醫書,對三個兒子說:"這些醫書是我借來的,請你們幫我抄下來,我有重要用處。"
當兄弟三人準備抄寫時,父親又提醒道:
"抄醫書非同尋常,抄錯一個字就可能給病人開錯藥方,害了人家性命,所以,必須字字端正清楚,不可貪玩馬虎,抄好了我有獎勵。"
孩子們聽了,無不心生神圣之感,似乎真的成了醫生,如同給病人開處方一般,一筆一畫,刀刻斧鑿一樣。夏老師是老大,自然要做出表率,比弟弟們更加認真。
幾個假期,兄弟三人都與醫書為伴,練出了坐功,練出了嚴謹,也練就了一手好字。
長大以后,兄弟三人才悟出來,父親這是培養他們兄弟三人的良好習慣呀!他們當時可當真了,至今夏老師對醫書都有一種敬畏之感。后來,夏老師的兩個弟弟,一個擔任了廠長,另一個做了企業的工會主席,兄弟三人的成長都得益于抄醫書養成的嚴謹作風。
看到這里,我們不禁驚嘆于這位父親的教育智慧,也感受到,好習慣的益處真的是讓人享用不盡。
一個人一旦形成良好的習慣,其學習、生活和工作效率便會提高。因為養成了習慣,人們無需花更多的時間去考慮,也無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就能順利完成一系列動作,如此一來,既節省精力又能提高功效;習慣也使人的動作更加協調、,能夠得心應手地從事某些復雜、難度高的動作。好習慣如此,壞習慣也是可以達到自動化的效果的。在孩子的成長中,很多壞習慣就像繩索一樣把孩子束縛住了,比如上課不認真聽講、做事沒有條理、不會規劃時間、不守信用等行為習慣對孩子的壞影響是很直接的。而只有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才能使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
如何教育孩子是每個望子成龍的父母都關注的問題。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許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千方百計地請家教、補課、上培訓班,卻忽視了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家長應從內心深處拋棄"分數至上"的思維,真正意識到,培養孩子好習慣勝過考出好成績。
良好的習慣可以使孩子的修養更高,行為更規范,從而為孩子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礎。好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靠我們一點一滴養成、24小時24小時努力的結果。好習慣的養成,也是一個不斷克服壞習慣的過程。要使孩子有良好的習慣,首先應從家庭教育入手。毫無疑問,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責任別無選擇的落到了父母身上。
父母課堂:
人們一旦形成良好的習慣,其學習、生活和工作效率便會提高。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每位家長都應該把握住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當成一件關系孩子健康成長的大事來抓。
運用"加減法"促使孩子養成好習慣
父母在培養孩子習慣的時候,應根據其年齡特點和心理接受能力,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地進行,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關于好習慣的培養、壞習慣的糾正,著名教育專家孫云曉提出了一個很科學的方法: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怎樣用加法原則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有一位家長是這樣做的:
晶晶讀小學三年級了,是個很懂事的孩子。有時,父母下班晚,晶晶放學回家會幫爸爸媽媽把簡單的飯菜準備好;周末,晶晶寫完作業,看見父母很忙,她會主動把該洗的衣服洗好……鄰居們都夸獎晶晶是個懂事的小姑娘。
其實,以前晶晶跟其他的孩子一樣,什么事情都依靠父母。但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她發生了改變。那天,爸爸出差了,媽媽下班回來后,故意對晶晶說:"媽媽病了,你已經是大孩子了,要學著自己照顧自己了。"說完便回到自己的房間里去休息了。
為了使媽媽快點好起來,晶晶學著平常媽媽照顧自己的樣子,為媽媽熬了點粥。喝完粥后,媽媽的"病"馬上就好了起來,同時,媽媽還鼓勵晶晶:"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都會照顧媽媽了。"
后來,媽媽每天都會給晶晶留一定的任務,或者洗菜、或者洗碗、或者收拾屋子、或者洗自己的衣服……慢慢地,晶晶不再用媽媽提醒就會主動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
好習慣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家長應該利用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加法原則,讓孩子慢慢來,總有24小時好習慣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無形資本。如果家長急于求成,不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就給孩子很多要求,那樣孩子會擔心自己無法實現這些目標而形成壓力感。習慣培養要講究科學性,家長要按照科學的規律去培養孩子的習慣,做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逐步養成好習慣。
家長們應該有這樣的意識:多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孩子就會比同齡人更一點,這就是孩子成才的秘密。所以,家長們不妨就從現在開始,從細節處入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如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他人、孝敬父母的習慣等,這些好習慣將成為孩子以后人生路上的資本。但父母們還要特別注意一點,孩子的好習慣不在多,貴在堅持到底。所以,父母還應在孩子的意志力上多下工夫。
家長在培養孩子好習慣的同時,還要注意孩子壞習慣的克服。常有家長抱怨:"這孩子簡直不可救藥了,我都說了他800遍,他那些壞習慣還是改不掉。"其實,家長對孩子的壞習慣嘮叨得越多、訓斥得越多,他們的壞習慣往往越不容易改掉。俗話說,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好習慣。家長可以用加減法的原則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
那么,怎樣用減法原則克服孩子的壞習慣呢?我們用一個事例來說明:
濤濤上五年級了,寫作業總是很磨蹭。24小時,媽媽發現濤濤寫了一會作業,就站起來7回,一會兒打開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會又打開電視看看動畫片開始了沒有,過了一會又去上廁所……一個小時之內,濤濤竟站起來7次。
媽媽終于忍不住了,她對濤濤說,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我剛才給你數了數,一個小時你站起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3回就差不多了吧。濤濤聽了一愣,說3回就3回。媽媽就說,你如果1個小時內站起來不超過3回,當天晚上6點的動畫片隨便看。濤濤聽了高興得不得了。有獎必有罰,媽媽又說,先別開心,如果你超過了3回,就不能看動畫片了。
結果5天下來,濤濤有3天做到了,這3天興高采烈地看了動畫片。但是有兩天忘了,所以不能看動畫片。這種方法對濤濤有很強的激勵作用,他學會了慢慢地去控制自己了。一個月以后,濤濤已經能夠集中精力寫作業了。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媽媽,從她的經驗中,可以總結出習慣培養的基本方法——減法原則。在改正"做作業不能集中精力"這一壞毛病的過程中,孩子是輕松進行的,沒有一點被迫的感覺,也沒有一點不情愿的感覺。為什么這一過程進行得這樣順利呢?原因就在于這位家長不急于求成,能夠把孩子的壞習慣分割成很多小塊,一點點地幫助孩子改正壞習慣。
其實,家長利用這種減法原則幫助孩子糾正壞習慣,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它能保護孩子脆弱的自信心。讓孩子一點點改正壞毛病,孩子的進步是他自己也可以看到的,在這一過程中,他會體會到戰勝自己的成就感,從而對自己的信心也會大增。
作為家長,我們知道,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是會不斷增強的,再加上他們身上的很多壞毛病才剛剛出現,所以,只要家長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訓練,他們的壞習慣是很容易改掉的。
糾正孩子的壞習慣也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過程,所以"加減法"原則常常是同時運用的。孩子的好習慣不是24小時兩天就能訓練出來,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反復訓練,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另外,習慣形成各有不同的關鍵期,父母要抓住各種關鍵期來進行教育,在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訓練重點,不能心急。
父母課堂:
孩子的好習慣不是24小時兩天就能訓練出來,壞習慣也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改掉的,因此,父母在培養習慣的時候,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接受能力,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地進行,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培養好習慣要克服重智輕德的偏差
道德習慣是一種社會現象,是與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傾向相聯系的自主化的行為方式。對孩子進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內容。家長都知道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家長在這個問題上出現了偏差,他們重視培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卻忽視了對孩子良好道德習慣的培養。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時時刻刻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孝敬長輩,不尊重他人,不關心他人,越來越多的家長感覺到自己的孩子越來越難以管理。為什么會這樣?究其原因,是家長忽略了對孩子良好道德習慣的培養造成的。重視學習、重視智育是對的,但在教育中忽視德育就是一種偏差了。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共同愿望,尤其是現在的家庭多數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對他們的期望值增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好的。但是許多家長把"好"定位在學習成績上,認為學習好了就是教育成功了,這種教育觀念導致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這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嚴格,卻對他們的品德行為偏袒放縱。在內心深處,家長都重視孩子的道德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有道德的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忽視教育的點點滴滴,如孩子"頂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為。長此以往,孩子養成了一些不良行為習慣。
有的家長認為抓學習能抓住具體東西,比如,孩子每天的作業,每次考試的成績,各種補習班,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拿過來就能"說事",提出要求,表揚批評。而抓德育似乎很抽象,不那么好抓,像孩子缺乏孝心,只能一般地說說,說了不管用,連說也懶得說了。家長一般會這樣想:孩子還小,慢慢長大了就懂事了,養成好習慣了。這些家長把品德問題與智力、學習問題割裂開來,認為品德問題可以慢慢來,只要不出什么大毛病就行,多抓學習才是最實際、最實惠的。殊不知,恰恰因為家長放松了對孩子道德習慣的培養,使得孩子養成一些不良品質、不良習慣,從而對孩子以后的人生造成重大影響。
其實,家長應該認真地想一想,一個不懂得應該怎樣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確的學習志向嗎?一個沒有孝心的孩子,將來能自理自強嗎?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一個孩子品德如何,將決定他前進的方向,品德是他嚴格要求自己追求進步的動力,也是他把學習搞好的重要保障。
"重智輕德"對于孩子和家庭而言,在短期內可能看不出明顯的危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逐漸形成的錯誤觀念和不良行為習慣,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德才兼備才是現代社會的人才標準,父母不能忽略了孩子道德習慣的培養,要認清德育與智育的辯證關系,讓孩子在學會做人的同時,走成才之路。
列寧的夫人克魯普斯卡亞說過:"家庭教育對于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這句話是值得我們每位家長深思的。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其言行無時無刻不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家長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為孩子效仿的對象。在孩子道德習慣的培養方面,父母要從自身做起,為孩子樹立榜樣。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會遇到種種煩惱、困惑,他們需要有一個地方去傾訴,同樣也需要有人去指點和幫助,這個角色自然而然需要家長來承擔。因此,父母要多與孩子多交流,盡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給予孩子正確、耐心的引導和幫助。
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習慣是家庭和學校雙方的責任。家長要與學校經常聯系和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與老師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克服缺點和錯誤,形成家庭與學校強大、統一而默契的教育合力,使孩子真正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自覺性是形成道德習慣的必要條件之一。家長要讓孩子盡可能多地學習和接觸關于德育的一些事例,從認識上初步形成是非、善惡、美丑的判斷,提高自我肯定、自我評價的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自覺地遵守道德準則。
良好的道德習慣是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基礎,是孩子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家長要在培養孩子的道德習慣上下功夫,克服重智輕德的偏差。
父母課堂:
對孩子進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內容。良好的道德習慣是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基礎,是孩子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家長要在培養孩子的道德習慣上下功夫,克服重智輕德的偏差。
四年級,把握住孩子習慣的定型期
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在13歲以前,而四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因為四年級是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也是定型期。也就是說,在四年級或四年級之前,如果孩子養成的良好習慣將會伴隨孩子一生;在四年級之后,孩子如果想改掉自身的一些壞習慣就不太容易了,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否則很難改變。
之所以說四年級是孩子習慣的定型期,是因為日本一位行為學專家曾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數千名孩子進行過一項測試,這項測試的內容包括知識測試、能力測試和習慣測試。從測試結果中這位專家發現了一個很令人驚奇的現象,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的知識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趨勢,但他們的習慣得分卻沒有太大改變。
為什么很多天資聰慧的孩子長大后反而成就平平,而一些智力一般的孩子長大后卻能成就斐然呢?很多教師和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在此,我們可以得出答案了:習慣決定孩子的未來,而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四年級是關鍵之中的關鍵!那些在成年后取得突出成績、做成很大事業的人,他們的智力并不一定很高,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在四年級之前,就已經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習慣。
中國偉大的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當然,如果孩子已經錯過了習慣養成的時期,那就千萬不可再忽視四年級——孩子習慣的定型期了。
小學四年級孩子的年齡一般是9~11歲,在小學教育中正好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這個時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點變化明顯,他們開始從被動的學習主體向主動的學習主體轉變,雖然心理發生了明顯的轉變,開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極其有限,社會交往經驗缺乏,經常會遇到很多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如果經過正確的引導,孩子的綜合能力會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學習的旅途中將會實現一次具有人生意義的深刻轉折,從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從孩子意志力的發展特點來看,盡管四年級的孩子意志力發展還只是初步的,并且是
很有指導性,印刷質量好,順便給朋友也買了一本。
女兒兩歲半,書上的內容可以運用到她身上還真有效
新穎的育兒理念,值得一學,自己好好研究,并準備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嘗試來 教育自己的 孩子
書一買回來女兒就自己拿去看了,書的質量不錯的。
很好,內容講得很全面,還配有例文,小孩跟我搶著看。呵呵!
這本書還行,有的內容很實用,但有的內容就沒有可取之處了。
送給女兒的,女兒己經開始在看了,喜歡對她有幫助
習慣非一時半刻可以形成,可以參考參考,我覺得不錯
雙11買的價格非常優惠,包裝不錯,對我很有幫助。
外觀很好,干凈整潔,沒開始看呢,打算跟孩子一起看。
內容詳實,總結的很好,但只適合家長讀,對孩子教育很有幫助。
人的一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習慣,有你知道的也有你不知道的。。??戳耍瑢逃优妥约憾紩幸欢ǖ膸椭?
正在看中 , 有的單元還真的能讓我利用到 . 不錯!!
對于父母,在教養過程中,需要常常得到鼓勵和肯定,同時也需要經常得到提醒方能保持清醒,積極的教育態度及理念來教育好子女
很實用的一本書,適合孩子剛上學的家長用。我女兒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可以以后重新再讀。
還沒仔細閱讀,大概看了以下感覺只是講一些大道理。沒有告訴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的這些習慣,哎,看者簡單做起來難??!
紙質好,印刷清晰,是正品,很喜歡剛打開那股油墨味
借助一本好書,幫孩子早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成功的捷徑。
孩子年齡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特別是處于這個年齡階段,非常叛逆,做出許多讓家長非常頭疼的事情,請家長來閱讀此書,對您有一定幫助。
這本書是我和兒子一起看的,里面的內容真的很實用,能夠告訴我們該怎么樣對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同時兒子看時,他也能明白這個年齡段時他的一些毛病。
習慣培養,這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慢慢堅持,此書就是能夠學習一些方法。
看了這本書后很有啟發,一直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觀點很不錯
書不錯,是自己來學習怎么教育孩子的,但是看了這本書,我覺的小孩子的習慣應該還用早點形成良好習慣。
對培養孩子的習慣很有幫助,有時孩子也會自己拿來看。
習慣一旦形成,便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生、事業、生活起著永久性的作用。好習慣伴你隨時開啟成功之門,而壞習慣*終讓你與成功失之交臂。
13歲前習慣培養決定孩子一生為孩子將來的獨立早做準備——培養孩子自強自立的習慣從簡單的家務勞V動8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