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風誼兼師友(胡適和他的弟子)》由李永福所著,胡適之先生學識淵博,見聞廣闊,他們談話的內容,小到一個字的讀音,一首詩詞的字句,火到國際局勢的演變,社會背景的探索,無所不包。或茶余飯后,娓娓道來,逸趣橫生;或有感而發,意氣飛揚,躍然紙上。《平生風誼兼師友(胡適和他的弟子)》不僅呈示了胡適之先生幽默風趣的談吐,憂國憂民的情懷,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平生風誼兼師友(胡適和他的弟子)》由李永福所著,胡適之先生是是中國現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為我國的思想文化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本書收錄了胡適先生和他的弟子的故事。 讓讀者能夠深入地了解這位文化界偉人的崇高思想。
序 及時章 舊學斜陽下的幸運兒 一、天生敏才 二、受惠于"講書" 三、國學根基 四、嘗試白話文 五、初染西學 六、幸運中的幸運 第二章 "娛樂"中暴得大名 ——胡適的文學成就 一、"文學梁山"上的吶喊者 二、"新文化運動"的旗手 三、雙線文學觀念 四、《紅樓夢》的"自傳說" 第三章 "職業"上獨辟蹊徑 ——胡適的哲學成就 一、開山之作 二、拿起"繡花針" 三、發現了"寶貝" 四、難以了結的"舊債" 第四章 "訓練"上的中西合璧 ——胡適的歷史學成就 一、師從杜威 二、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三、傳記與自傳 四、停滯的"訓練" 第五章 不拘一格降人才 ——胡適的人才觀 一、"方法"的感召力 二、薦人才不論功名學位 三、學識重于信仰 四、古道熱腸 第六章 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 ——胡適與傅斯年 一、相似的求學經歷 二、暗中"保駕人" 三、主編與顧問 四、國外"探寶" 五、新工具、新材料的"實驗場" 六、"功勞"與"功狗" 第七章 累層地造成的中國古史 ——胡適與顧頡剛 一、求學歷路 二、走向"古史辨" 二、北平"三大幫" 四、薪火相傳 第八章 煦煦春陽般的師教 ——胡適與羅爾綱 一、初人師門 二、幡然醒悟 三、偶然的機緣 四、小試牛刀 五、苦心孤詣 第九章 先看德剛,后看胡適 ——解讀"胡學"及時人 一、"小門生"唐德剛 二、從"天風"到"白馬"的往還 三、《胡適口述自傳》 四、《胡適雜憶》 胡適學行年表
舊學,即傳統國學,它比照于新學而有此稱謂。舊學的內涵及外延極其廣博,內容上,包羅中國的所有學問,經,史、子、集無所不融;治學路徑上,主要有漢學、宋學方法論之爭,復興漢學的乾嘉樸學也蘊含其中。 新學(即西學)對中國的真正沖擊始顯于物質技術層面,船堅炮利為其一;聲光氣電為其二。國人震醒于及時次鴉片戰爭中泱泱大國的潰敗,岌岌乎奮起直追,于是乎就有了三十多年的轟轟烈烈的"洋務" 模仿運動。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的再次慘敗,又一次激醒了國人,他們深深意識到缺乏制度革新作基礎的技術模仿是很難獲得真正發展的。 大量介紹西方政治體制的文章開始引起中國上層社會的關注,在各種因素作用下,"百日維新"粉墨登場,中國近代及時所大學堂——京師大學堂由此誕生。雖則它的學制與教學內容與西方近代大學大相徑庭,但它畢竟含有現代教育因子。聲嘶力竭反對"維新"的老慈禧在重新執掌政權后,又無可奈何地撿起"百日維新"的牙慧,且在許多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以教育改革為例,先是廢八股,改科舉,到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新的教育體制呼之即出。簡而言之,以1906 年為界,此后傳統儒生靠死讀儒家經書由"士"人"仕"之途就此打住,代之以新式大、中、小學堂,雖則仍有名譽上相對應的進士、舉人、秀才的虛頭銜,但它畢竟是一過渡期。此舉對傳統學風的影響不可謂不巨,事實上,在此之前,一大批有志于新學的人已開始與傳統國學背道而馳,眾多的自費、官費留學生就是明顯例證,1903年僅在東洋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就有八千多人。 由傳統國學一統天下,到新舊學并陳、中西學互融,生活在此時代的學子們承受了東西方兩種不同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的熏陶,題中的"斜陽"即寓此意,也就是說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中國學術的轉型期,學術重構的契機向學人們提出了新的要求。 西學對中學的沖擊程度與西方殖民國家在中國的既得利益同步調,具體地講就是地緣因素。西學影響的首要區域為東南沿海,次則為長江流域,影響最小的為內陸廣大腹地,且有愈往內地影響愈小的遞減趨勢。 胡適無疑是循此時勢的幸運兒,因著他的天賦,他的秉性,由默默無聞的一鄉下小兒最終成就了學貫中西、領袖群學的偉業。 一、天生敏才 胡適,原名洪骍,后改名適;字希疆,又改適之;號冬友、小山;筆名鐵兒、自勝生等。生于1891年12月17日,出生地雖在西風勁吹的上海,但其早年求學生涯主要在安徽省績溪縣上莊老家。地緣上,皖南偏僻農村在當時很少受到西學的眷顧,"九年的家鄉教育"(1895— 1904年),胡適僅讀過一本翻譯小說《經國美談》,研習國學幾乎占據了其生活的全部。 衡量一個人聰明與否,現代社會主要通過測量其智商的高低來決定,它有一定的科學性。以前的評價,則參照其在不同年齡段識字及讀書的多寡,雖略顯籠統,但也有一定道理。 為胡適破蒙的是他老父親胡傳,胡傳為一介秀才,指導一乳兒應綽綽有余,況且在此之前,他也有教私塾的經歷。胡適母親馮順弟為一農家女,出嫁胡家前,大字不識幾個,在夫君的開導下,她也學起了方塊字。紅紙黑字,方法雖顯原始,但也其樂融融。胡適于兩歲多開始認字,先是父親教,后由于他公務繁忙,同為學生的母親亦加入到輔導小胡適的行列,畢竟她已先于胡適識了不少字。由于父母的嚴厲督責,再則胡適天生聰穎,胡適識字的本領日漸提高,到1895年母子倆自臺灣返鄉時,小胡適已認得方塊字七百多個,此時的他才三歲八個月。 P2-3
幫人買的
了解胡適先生及其弟子們的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