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說話不傷孩子》
通過列舉家庭生活中親子溝通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闡明了父母的言語方式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怎樣的影響和作用。書中用溫馨暖人的親切話語向天下父母們傳遞家教正能量,引導做父母的應當用積極的、正面的、有效的溝通方式來終止親子間的言語傷害,走出自己和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交流誤區,從而促進親子感情,拉近孩子與父母的心靈距離,使親子關系更加融洽,培養出期望中的孩子。
特別耐心特別愛》
少兒的情緒管理是當前較為流行的一個教養議題。本書作者以兩個孩子母親的身份,從教育心理學博士的角度出發,為讀者們講了36堂兒童情緒教育課程,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以淡定的態度陪伴孩子經歷成長中的各種問題,營造正向的親子關系,幫助孩子誠實面對、表達、抒發自己的情緒,學習與父母、他人及自己相處。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養》
書中首先向父母們分析了孩子的哪些特性是先天注定的,哪些特性是可以后天培養的。先天注定的特性,如男孩女孩的區別,好動與好靜的區別,才藝方面的區別等等,我們盡量不去違背而是引導。對于后天可以培養的,我們又從父母、環境、心理、德商、情商、智商等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并找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爭取讓我們的孩子成為有性格有特點有能力有智慧的好孩子。
父母說話的力量
父母的一句話,可以照亮孩子的一生,讓孩子的人生充滿陽光和快樂;同樣,父母的一句話也可以讓孩子失去信心,變得叛逆。父母的態度和語言就有這樣強大的力量。
好父母好方法
教育在學校,培養在家長!培養好孩子只有一條路徑可走,那就是父母要真正地了解并用適當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
創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溝通氛圍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非暴力溝通親子教育系列提示父母
如何聽孩子才肯說,如何說孩子才愿聽?如何教孩子面對他們的問題并自己解決?如何使用雙贏的辦法來解決沖突?本系列書向父母展示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姑息的方法,用充滿尊重的養育方式支持孩子們獲得成長。
李玉娥,河北省臨西縣臨西鎮校區小學高級教師。多年來所教班級學生考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2011年撰寫的《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在中國教育科研學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教育系統教學成果全國評選”活動中榮獲二等獎;論文《淺談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發表在《課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10期上;2012年被評為縣模范教師;2013年被評為縣級教師,2007年、2013年獲縣級嘉獎。
許皓宜,著名咨詢心理學博士、親子教育專家,目前育有一雙兒女,經常用心理學概念來理解這對子女,對大家面臨的種種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解讀。
《怎樣說話不傷孩子》
第1章 做孩子的知音,用傾聽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
與孩子進行真正的心靈溝通
認真傾聽,解開孩子的心結
關注孩子的心聲,不要重才輕思想
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和子女做些溝通
父母應該真誠地向孩子敞開心扉
你應該是孩子最信賴的好朋友
善于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理解孩子的心
說出口的愛才能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
每天給孩子多一分關注
用溝通構筑和諧民主的家教環境
給孩子的內心灌輸陽光正能量
第2章 一切從尊重開始,放下身架來溝通
用尊重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與孩子商量,尊重他的發言權
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尊重孩子的隱私
尊重孩子的朋友
別用孩子的成績長自己的臉
第3章 不打不罵,引導孩子自己改變壞習慣
貪玩的孩子這樣說最有效
叛逆的孩子這樣說最有效
懶惰的孩子這樣說最有效
蠻橫“小霸王”這樣說最有效
不講衛生的孩子這樣說最有效
挑食偏食的孩子這樣說最有效
迷戀電視的孩子這樣說最有效
脾氣暴躁的孩子這樣說最有效
粗心馬虎的孩子這樣說最有效
上網成癮的孩子這樣說最有效
第4章 給孩子點個贊,愛孩子就夸夸他
每天夸孩子一句并不難
鼓勵孩子多作自我肯定
對孩子露出八顆牙齒的微笑
幽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語言
賞識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讓孩子體驗愛的力量
發現和放大孩子的優點
表揚孩子要適可而止
對孩子的刻苦努力給予肯定
在眾人面前多多贊揚孩子
第5章 永遠不做讓孩子厭煩的愛嘮叨父母
以身垂范,做孩子的榜樣
嘮叨讓人煩,易招致怒氣
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
給孩子一次發泄的機會
巧妙用暗示法引導不聽話的孩子
怎樣對孩子的過分要求說“不”
怎樣開口跟孩子談性
第6章 正能量管教和說服讓孩子更聽話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
解決同孩子的矛盾不妨“巧敗”
批評孩子要“偷偷”地進行
以故事作比喻,讓孩子領會言外之意
下達讓孩子更易接受的指令
不要給孩子開“空頭支票”
別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作比較
批評時要保護孩子的積極性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守信的習慣
批評時要避免對孩子的語言傷害
營造一個愉快、舒適的進餐環境
使孩子愉快地度過節假日
第7章 冷靜些,耐心些,沒有憤怒就沒有傷害
不要把過高的愿望強加給孩子
不用強硬的態度對待孩子
不用命令的口氣壓制孩子
不要揪著孩子的過失不放
不要只盯著孩子的缺點挑刺
不急于糾正孩子的“出格”
不要忽視孩子的任性妄為
理智地對待孩子之間的沖突
不要對孩子下否定的預
……
《特別耐心特別愛》
及時篇 認識孩子內在的原始風暴
我打你喲!——面對孩子總愛動手打人/ 3
不要!不要!不要!——面對孩子的及時個叛逆期/ 9
我不管,我要生氣!——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情緒/ 16
起床也要因材施教——面對孩子的起床氣/ 22
大灰狼會來嗎?——面對孩子想象中的害怕/ 28
為什么玩具壞掉了?——面對孩子的失落/ 33
你們不可以笑!——面對孩子的敏感與愛面子/ 39
愛咬手指和摳指甲的孩子——面對孩子內在的焦慮感/ 44
為什么說再見,你不要我了嗎?——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50
后記/ 56
第二篇 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
我不要放手——協助孩子面對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能得到的現實/ 61
我要自己做——建立孩子可為與不可為的安全意識/ 67
我要穿這個——面對孩子的固執/ 73
我要你幫我做——面對孩子耍賴/ 77
不要啦!好啦!討厭啦!——面對孩子缺乏禮貌/ 82
救命,我好痛——面對孩子的疼痛/ 87
我不要玩這個,我不喜歡吃這個——鼓勵孩子嘗試新事物/ 92
我不會,這好難——面對孩子容易放棄/ 97
可是……可是……——面對孩子找借口/ 103
后記/ 108
第三篇 暴走爸媽放輕松
為什么你對他比較好?——面對手足競爭意識/ 113
我打人,但我不一定是錯的——調解手足沖突/ 119
你們為什么對我那么兇?——協助孩子理解大人的情緒/ 124
你們有什么事嗎?——協助孩子面對家庭沖突/ 130
為什么大人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自己/ 137
我好棒,你才會愛我嗎?——面對孩子的棄養情結/ 144
爸爸媽媽,我不是故意學你的——面對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150
他們在做什么?——孩子好奇,父母難以啟齒的話題/ 156
我要跟奶奶睡覺!——面對從隔代教養回到家庭的孩子/ 162
后記/ 168
第四篇 幫孩子心情穩定上學去
我不認識他,我不要打招呼——面對孩子的陌生人情結/ 173
我不想去上學——協助孩子融入群體/ 180
給我禮物!我才和你交朋友——面對孩子霸道的交友方式/ 186
我不想輸——面對孩子的好勝心/ 192
他們為什么不跟我玩?——面對孩子的人際挫折/ 197
媽媽,他打我!——面對孩子被欺負/ 203
我們都不要理他——面對孩子排擠他人/ 209
我們來做這個好不好?——面對孩子的老大心態/ 215
為什么不是我?——協助孩子了解公平的意義/ 221
后記/ 227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養》
……
《怎樣說話不傷孩子》
與孩子進行真正的心靈溝通
雨琦是個出色的“小明星”,各方面都很,喜歡她的男同學經常送禮物給她。面對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女兒,媽媽坦然地教她自然地看待這樣的事,同時教她怎樣友善地拒絕男孩子們的禮物。女兒很順利地處理好了這些事情,沒有過早地陷入情感的波動中。美好的青春總伴隨著幾多煩惱,尤其是對女孩子,母親的角色在溝通中更能夠顯示出優勢。
當父母的給孩子的好禮物是什么?是溝通。在現實生活中,常聽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嘆:“孩子長大了,就不聽我們的話了。”其實,這主要是父母與孩子缺少溝通所致。溝通,是指通過談話或其他方式進行相互了解。父母與子女之間需要溝通,需要相互間的了解和諒解,這樣才能更融洽地生活。可以說,溝通是做父母的都應學會的一門藝術。
為什么相當多的中國家庭缺少溝通而不自覺呢?因為在我們的國度里,傳統的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影響太深了。不少家庭對孩子是:批評多于表揚,禁止多于提倡,指責多于鼓勵,貶低多于欣賞,威脅多于啟發,命令多于商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孩子處在不被尊重的地位,雙方之間怎么可能產生真正的心靈溝通呢?
許多家長自己就是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長大的,沒有意識到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對孩子的成長是多么重要。親子間溝通的重要性至少有三點。
(1)家長與孩子如果不能溝通,實際上會喪失教育權力,對于在校園暴力中受侮的學生自殺的事件,人們感到奇怪,為什么這些孩子受到欺負不敢向家長述說,非要選擇自殺這條路呢?其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親子間平日缺少溝通,孩子誤認為如果告訴家長,家長不會相信,自己反而會挨打。可見,親子間如果不能有效溝通,孩子遠離家長,實際上等于家長喪失了教育權力。
(2)如果家長與孩子不能進行有效地溝通,肯定會降低教育效果。現在不少家庭所謂的家庭教育也只是在表面進行。這主要有三種表現:一是無的放矢,家長對孩子的需要不了解,只是一廂情愿地向孩子嘮叨;二是誤解孩子,家長主觀地判定孩子的問題,然后進行教育;三是空洞說教,家長對孩子的接受水平不了解,想用成人熟悉的“有分量”的概念去打動、啟發孩子。
(3)溝通是減緩壓力的良方。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孩子們一方面有著優厚的生活條件和良好的學習環境,一方面又要承受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這種壓力多來自學業。于是一些孩子開始厭學,一些孩子產生考試恐慌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還進一步地給孩子施壓,效果往往并不好,而家長的理解和良好的溝通則能夠大大緩解這種壓力。鄭州的一位同學在小學升初中模擬考試前夕非常緊張。媽媽就對他說,所謂考試就是考考試試,接著拿自己新近崗位競聘的經歷做例子,鼓勵兒子只要考出自己應有的水平就行了。兒子一下子釋然了。在母親的幫助下,他慢慢學會了保持良好的心態去戰勝自我、迎接挑戰。
親子正面溝通秘
溝通是做父母的都應學會的一門藝術。
1.注意聽孩子在說什么
當孩子向你談他感興趣的問題時,要集中注意力聽,不要似聽非聽,或者一邊做其他事一邊聽。如果正在做十分緊急的事,不妨跟孩子先說一聲,取得孩子諒解。
2.耐心聽完孩子的話
即使一開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見,也要耐心聽完,充分了解他的看法。要以交換意見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嘮叨說教而不考慮孩子的意見。
3.用尊重的語氣發
用尊重的語氣而不是教訓的語氣發言。尊重孩子會使孩子也尊重你,教訓孩子常常帶來他們的反感和對立,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4.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父母要正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增長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指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所處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明確指出他們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賴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
5.可以試著讓孩子“參政”
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如果他的意見合理或與大人的意見一致,就以他的意見作出決定,這樣可以增加他的“參政(家政)感”和責任感,從而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
父母要平等對待孩子,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努力達到與孩子的相互理解,用經驗和成熟的思考引導孩子,但不能一味將自己的喜好強加于孩子。
……
《特別耐心特別愛》
我打你喲!——面對孩子總愛動手打人
佑佑和安安這對兄妹只差了大約一歲。
媽媽為了照顧他們倆,總是傷痕累累的!
怎么說呢?在安安滿九個月的時候,總是時不時地,就突然張開才剛冒出幾顆牙的嘴,往媽媽的肩膀上咬去。
“哎呀!安安,媽媽會痛耶!”媽媽已經很小心了,卻還是常常被咬到。
那時還不到兩歲的佑佑也好不到哪去。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別說了,拳打腳踢的,有次還踹到媽媽的眼睛;就連心情很好的時候,也會失控地狂打媽媽的頭。
“佑佑,這樣媽媽很痛!”
從開心玩鬧、到失控被捶打,對佑佑和安安的失控行為,媽媽實在很無奈。
不知道各位家長們有沒有被孩子“打到”鼻青臉腫的經歷?可能是不小心被他們撞到、踢到、咬到,還有些時候可能是孩子沒什么理由就動手亂打人。
這些舉動不同于“發脾氣”的行為,而是一種“本能”的攻擊舉動——孩子甚至需要從這種“奇怪的行為”中,學習與人相處的社會化功能。
孩子可能這樣想
攻擊是一種怕失去“好的事物”的本能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人生來具有一些本能:求生存是一種,毀滅和攻擊也是一種——而這兩者又是相互關聯的。
孩子六個月大之前,都屬于和媽媽“共生”的階段。這時,他們會以為,只要移動眼睛找媽媽,媽媽就會出現,而自己的饑餓、需要、愿望,都會隨著媽媽的出現被滿足。很快,這種自以為是的全能感,就會隨著成長過程逐漸幻滅——因為孩子事實上是沒有能力控制母親的。
心理學研究就發現,孩子求取生活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毀壞”母親,讓自己不需要那么依賴她。所以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對于自己越喜歡的東西,總忍不住要咬一口(牙齒在心理學上的象征意義就是攻擊)──這就是一種又愛,又怕自己不能控制,又怕失去的矛盾反應了。
攻擊可以獲得快樂和滿足
另外,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從孩子學習咬嚼的口腔期階段(0~1歲),到孩子訓練排泄的肛門期階段(1~3歲),通過咬嚼和排泄的刺激會使孩子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在這個階段,孩子在這些刺激上是需要獲得滿足的,但他們心里又感受到這種“吞、咬”的本能可能會為自己招來懲罰,這種“想滿足自己快樂的感覺”就可能被壓抑。倘若這種口腔與肛門期的沖動受到壓抑而無從釋放(例如:孩子在各種狀況下都被禁止亂咬東西),孩子未來反而可能變得調皮、沖動、缺乏自制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帶有攻擊性的、失控的行為,其實是孩子在透過這種刺激讓自己獲得滿足的體現。只是在社會化教育還不完善的狀況下,孩子們讓自己快樂的方法可能影響或傷害到別人。
攻擊,是孩子自我療愈的方式
當然,也有些孩子的攻擊舉動已經超越了本能、超越了快樂的滿足,而帶著那種“搞不清楚自己和別人之間的界限在哪兒”的混淆——這可能出于對家庭里某些攻擊和暴力行為的學習。對于這種孩子來說,攻擊、沖動、打人便成為了一種他們進行自我療愈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的攻擊行為,不只是和你玩鬧而已,還帶有很深的生氣、憤怒或悲傷的情緒,就要特別關注這個孩子是否需要更多額外的幫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童年時期不能通過這些攻擊的釋放完成自我療愈任務的孩子,長大后會有比較大的可能出現真正的暴力行為。
家長可以這樣做
在安全的狀況下,盡量滿足孩子口腔和肛門的需要接觸過幼兒的人都會發現,孩子最早的時候是用嘴巴來探索這個世界——他們會把遇到的所有東西都拿起來啃一啃、舔一舔。而當孩子開始學小便時,他們甚至還都會要求看自己尿布上和馬桶里的大便。
這些“異于成人”的習慣,很少會有成年人在及時時間馬上接納,而不露出奇怪甚至嫌棄的表情。很多成人覺得排泄物很臟,怕有病毒或細菌,但孩子的這些舉動,其實就像我們用眼睛在看、用耳朵在聆聽世界一樣,年幼的孩子是用嘴巴在“品嘗”這個世界,用“看自己的大便”來發現自己身上的新奇,大人怎么忍心剝奪呢?
所以,若發現孩子的攻擊和沖動行為越來越強烈,不妨先思考:他們的口腔和肛門刺激滿足了沒有?家里的人是否有幫孩子滿足他們的口腔和肛門的沖動呢?孩子的口腔需求是否常常被阻止(例如:大人不允許孩子亂舔東西,但這其實對孩子而言是必要的)?孩子對控制排泄的學習是否常常受到斥責(例如:尿床就被罵,但在排泄控制上孩子其實需要被包容,否則會感到很挫折)?
總而言之,舔東西、咬東西、尿床等等,在無傷大雅的范圍內,就讓孩子們自由地去吧!孩子三歲以后,這些行為往往就自行消失了。
學習在不干擾別人的狀況下滿足自己的需要
對于2~4歲的孩子來說,學習在“我想做這件事”和“我要服從大人說的話”之間找到一個判斷的準則是重要的;當孩子真的不能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時(例如,這件事具有危險性),大人還得幫助他找到其他滿足或安撫自己的方法。
在這過程中,嚴厲的懲罰對孩子是有殺傷力的。因為學齡前對孩子來說屬于探索的階段,嚴厲的懲罰(如:用力打孩子卻沒有和孩子說明原因,或者把孩子關在黑暗的地方讓他感到恐懼)會抑制孩子的求知沖動(攻擊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求知與探索)。所以對于年幼的孩子,我們特別需要讓他們知道“因為我愛你,所以我不能讓你做這件事”,并協助他們把攻擊沖動轉化到安全的地方、找到替代方案。
例如:
把攻擊沖動轉化到安全處:可以打墻壁、打地板,但不能打人。
找到攻擊的替代方案:打球、彈琴、畫畫或其他孩子有興趣的活動,這是一種行為上的升華。
對孩子來說,這正是學習:在不干擾別人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的需要。
這些不能說或做
嚴格懲罰孩子卻不說明理由。(孩子會為自己本能的抒發遭受禁止而感到困惑)
乖乖地讓孩子打,或只是閃避孩子的攻擊。(孩子不會知道到這樣的行為會干擾別人)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養》
……
幫同事買的
好
不錯
內容超級差,第二天就退貨,一周都沒退了。以后買東西要小心
當當東西還是這么好,一如既往的喜歡。價格實惠,質量又好。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