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電氣專業特色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工程制圖作為電氣專業本科生必修的基礎類課程,一般設置在大學一年級,以突顯其重要性、基礎性和實用性。但是,目前的工程制圖課程多是基于機械制圖為基礎,與電氣專業聯系較少,導致學生感覺課程與專業脫節,成為了制約學生認真學好這門課的重要因素。如何根據工程制圖的特點并結合電氣專業特色來提高教學質量是電氣專業工程制圖教學改革的主要問題之一[1,2]。
一、建立電氣專業工程制圖教學大綱
目前,高校工程制圖教學大綱多是通用性大綱,并沒對針對開設工程制圖課程的專業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對于電氣專業而言,學生除了需要掌握基本投影知識以及機械制圖基礎知識外,更多的是要掌握電氣電路圖的繪制和識讀。學生對電氣制圖內容的掌握情況,直接影響到整個電氣工程專業后續課程教學[3],但是這部分內容恰恰是目前電氣專業工程制圖課堂上很少涉及的。為培養具有實際應用能力的電氣專業學生,應該建立電氣專業工程制圖教學大綱,在電氣專業學生的教學大綱中增加“電氣制圖”的教學與實踐環節。在課堂教學上,把電氣圖的繪制與識讀列入教學大綱,讓學生掌握電氣制圖的基本知識;在實踐環節中,增加電氣零部件的表達、電氣電路圖的表達以及電路圖測繪等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對電氣制圖的應用能力。
二、明確工程制圖在電氣專業中的應用價值
工程制圖課程一般開設在大學一年級,此時學生的專業知識較少,無法理解該課程在電氣專業中的應用。而只有經過實際應用,學生才能夠體會到工程制圖課程對電氣專業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工程制圖在電氣專業中的應用價值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在思想上重視這門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填鴨式學習為需求式學習,從而提高其學習效果。以緒論為例,教師可以給出兩張圖紙,一張是機械圖紙,另一張是與該部件對應的電氣圖紙,并對學生簡單講解兩張圖紙的相互關系,幫助學生較好的理解機械與電氣之間控制和實現的關聯性,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工程制圖課程對本專業有巨大的應用價值,促使其提高學習興趣。在繪制三視圖階段,可以選擇生活中常用的電器,比如飲水機聰明座主要結構的三視圖,引導學生掌握繪圖技能和基本投影理論;到電氣制圖部分,則選擇與三視圖形體相關的電氣原理圖,比如飲水機電路圖,引導學生掌握基本電路符號的畫法和含義。
三、注重工程制圖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工程制圖作為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是電氣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基礎課程之一,能夠提高學生的繪圖知識、繪圖技能和空間思維能力[4]。但是,目前此課程的教學重點多在于投影基礎以及國家標準的講解[5],很少涉及與實際生產實踐相關聯圖紙的繪制和識讀,這就使課程與實際應用脫離,偏離了培養學生工程素質以及工程實驗能力的培養方向。為此,電氣專業工程制圖應該在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中增加與實際應用相關聯的圖紙繪制和識讀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課程在電氣專業領域中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用繪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多展示電控機械,并從中拆卸一些零部件讓學生進行繪制,比如電動割草機是城市綠化的必要設備,教師可以講解其電控和機械原理,并讓學生對外殼零件和控制電路進行測繪。此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生產一線學習和實踐,讓學生學到最實用的繪圖知識。通過對電氣專業相關設備或者生活實用品的繪制和識讀,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課程和專業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工程制圖課程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四、結合電氣專業制定課程設計內容
為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工程制圖課程多配有課程設計環節,如果該環節只是針對投影理論進行能力提高和訓練,而忽略工程制圖在電氣專業的應用,則會喪失課程設計為專業課繪圖以及后續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打基礎的作用[6]。在課程設計環節中,教師應該結合電氣專業的特點,給學生一些既與電氣專業聯系又不脫離實際生活的設計課題,課題要目標明確,內容適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查閱資料,自主學習少量專業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課題的設計以及圖紙的繪制。比如課程設計題目“幾何造型彩燈設計”,彩燈的電氣部分比較成熟,學生可以參照資料繪制電路圖,或者通過查閱資料,自行設計新的控制電路,而傳統制圖方面則要求學生設計復雜的幾何造型,并繪制其三視圖,如果條件允許,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設計做成實物,使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鍛煉。
五、結語
工程制圖是電氣專業的基礎課程,在生活和生產實際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如何使這門課與電氣專業的實際應用緊密結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明確其應用價值,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是許多教師都關心的問題,針對近幾年的本科教學的經驗教訓,給出4點電氣專業工程制圖特色教學的建議,供大家參考和討論。
參考文獻:
[1]杜秀華,呂亞平.試析非機類工程制圖“一體兩翼”的教學新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4):161-163.
[2]余明浪.“工程制圖”教學改革的反思與探索[J].工程圖學學報,2009,(5):157-162.
[3]張旗.《電氣制圖與CAD》課程一體化教學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08,(8):119-120.
[4]盧均治,劉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下的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2,(11):95-96.
篇2
一、電氣工程英語語言特色
電氣工程專業英語(Specialized English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隸屬于科技英語,是科技英語的一部分,具有科技英語的特點:專業技術術語繁多且規范、句法精煉。
(一)詞義特點
電氣工程專業詞匯涉及電纜端接、電氣設備安裝、日常維護等。有專業性強、詞義狹窄和單一等特點。如substation變電站、變電所;phase相;ground接地;relay繼電器。
然而在電氣資料的翻譯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我們熟知的普通名詞,在電氣文本中卻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如bus母線;plant電站;repeater中繼器;feeder饋線。
(二)詞匯構成
英語構詞法有合成性、轉化性、派生性、縮寫性和借用性等五大特點。筆者對電氣專業英語的構詞方法進行研究,其一般采用合成法、派生法、縮寫法、人名法來構成大量新詞。
1、 合成法
合成法即兩個或更多的詞合成一個新詞,有的也需要加連字符。電氣英語中有大量的詞匯是用合成法構成的。如storage battery蓄電池;remote control遠程控制;vacuum circuit breaker真空斷路器;one-to-one control一對一控制。
2、派生法
通過對詞根加上前綴或后綴來構成新詞,電氣英語文本中大量的詞匯采用派生構成新詞。如技術人員掌握一定的前綴和后綴的使用,會對電氣文本翻譯及施工有很大幫助。一般情況下詞根前加上前綴不會跟變詞性,只會改變詞義。如添加表示否定意義的前綴un構成unarmoured(非鎧裝);添加專業領域的前綴thermo構成thermo-couple(熱電偶);通常情況詞根添加后綴,會改變詞性,但原詞義基本不會變化,如添加ance構成resistance(電阻);添加less構成wireless (無線的)。
3、 縮略詞法
為了使語言簡潔、直觀和術語規范化,電氣專業英語大量使用縮略詞。常見的縮寫方法有以下兩種。
(1)單詞縮寫法
在電氣專業英語中,有些詞的使用頻率很高。為了使用方便,逐漸發展成為對一個單詞的后半部分進行省略構成單詞縮寫,且大多數每個字母后都附有一個句點,這就是單詞縮寫法。如assy. assembly裝配;dia. diameter直徑;amp. amplifier放大器;qt. quantity數量。
(2)首字母縮寫
AC 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電;HV high voltage高壓;LED light emitting diode不發光二級管。
4、人名遣詞法
對一些科學家,發明家所發現或發明的理論、方法、定理或定律、東西和物品等,用他們的名字組成新詞。如Ohm歐姆;Ampere安培;Volt伏特;Hertz赫茲;Watt瓦特。
二、語法特點
在語法方面,電氣英語有自己獨有的特點。了解這些語法特點,對今后的電氣英語翻譯幫助很大。
(一)廣泛使用被動語語態
電氣施工方案主要是敘述施工步驟及工藝流程。為追求客觀、嚴謹,大量使用被動語態。
Section grounding should b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construction document.型鋼接地應按照施工文件要求進行。
(二)廣泛使用非謂語形式
非謂語動詞在句子中可以起到名詞、形容詞或副詞的作用。
Changing resistance is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flow of the current.改變電阻是控制電流的一種方法。(本句用動名詞短語做主語)
The function of a fuse is to protect a circuit. 保險的作用就是保護電路。(使用不定式短語替代表示目的和功能的從句或短語。)
(三)省略句頻繁使用
為了節省篇幅、使表達更為簡潔和緊湊,電氣專業英語中經常使用省略。省略的成分有狀語從句中的主語,全部或部分謂語;定語從句中的關系代詞which和that,從句中的助詞等,還常用介詞短語替代從句。
Each CRDM is a magnetic jack with three coil.每個CRDM都是一個三芯磁力提升器。(with 替代which has)
(四)It句型和祈使句使用頻繁
It is not suitable to direct bury and lay pipeline.管路不宜直接埋地敷設。(it充當形式主語,避免頭重腳輕)
Connect the adjacent vertical component using bolt.用螺栓連接前后相鄰的垂直部件。(為了表示指示、建議、勸告和命令等意思,在科技英語中常常采用祈使語氣[1])
(五)復雜長句使用頻繁
電氣英語多用于描述施工工序、工作原理、設備構造等。為了準確闡述,使用大量從句。
When pipeline connects to high-temperature process equipment or pipe, measures for compensating the expansion of mechanical equivalent of heat. (when 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
三、翻譯原則
從以上電氣英語的語言特點可以看出,其語言邏輯性強、術語繁多、語言嚴謹。在翻譯過程中就要求譯者對所描述的概念清楚、條理分明、邏輯正確。翻譯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一直為不少科技文翻譯工作者所接受,而電氣專業英語更側重于“信、達”,因此在電氣專業英語文本翻譯過程中應遵循準確、通順、規范的原則。
(一)專業詞匯的翻譯
對于專業詞匯的翻譯應以直譯為主,結合專業知識,專業詞典。避免說“外行話”。如:optical fiber光纖;circuit components電路元件;voltage divider分壓器; magnetic field磁場;integrated circuit集成電路。
(二)被動句的翻譯
英文的被動結構應盡量處理成主動結構,或沒有明確形式標記的被動句。這樣更符合漢語習慣。如果被動句中有介詞短語表示的邏輯語(如by),可將邏輯語譯為主語,而將原來的主語譯為賓語。
The refresh cycles are usually performed by a peripheral called a DRAM controller.刷新周期一般由一個叫DRAM控制器的外設完成。
(三)祈使句的翻譯
采用直譯法,將英語的祈使句直接翻譯成漢語的祈使句,正確的再現原文的語氣。
Fix the cabinet on the floor using special provided nut and bolt.使用專門提供的螺母和螺栓將盤柜固定在地面上。
(四)長句的翻譯
對英漢兩種語言進行對比理解,英語是屈折語(Inflectional language),而漢語是非屈折語(non- inflectional language)賈玉新在《跨文化交際學》中將英漢語言在句法上的差異很精練地概括如下:“英語高度形式化、邏輯化,句法結構嚴謹完備,并以動詞為核心,重分析輕意合;而漢語則不注重形式,句法結構不必完備,動詞的作用沒有英語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輕分析。[2]”翻譯的過程是信息傳達的過程,翻譯前必須對原文本要理解透徹,找出核心句,然后根據邏輯關系重新組合,并符合原文本的語言風格。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順譯法、逆譯法、分譯法、合譯法。筆者將結合日常翻譯實踐進行分析。
1、順譯法
長句翻譯前應判斷句子是并列復合句還是主從復合句,弄清句中主要成分與修飾成分或并列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其表意順序與敘述層次與漢語相同基本上可以根據原來的順序拆分成若干小句,逐次譯出。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heat shrinkage sleeve, heat shrink the heat shrinkage sleeves using the torch or hot air gun on the outer insulation layer cutting position, adjust the torch flame a gentle blue flame with a yellow tip.對于熱縮套管的安裝,將熱縮套管套在每根電纜外絕緣層切割處,用熱風槍或噴燈熱縮。應對噴燈火焰調整到柔和的帶黃色焰邊的藍色火焰。
2、逆譯法
中英語言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語序上表現為:表示因果關系的英語復合句中,因果順序靈活,在漢語中多數情況是原因在前,結果在后;表示條件(假設)與結果關系的英語復合句中,條件(假設)與結果的順序也不固定,在漢語中則是條件在前,結果在后;表示目的與行動關系的英語復合句中,目的與行動的順序比較固定,多數是行動在前,目的在后,漢語也是如此,但是為了強調,也可把目的放在行動之前。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將英語的語序轉化成中文的語序進行表述,符合中文特色。
The pipe must be clean and clear of all varied things, solder drops, metal shavings, in order to avoid foreign object damage on the tightness seat and the mechanisms.為防止異物損傷密封座及機械裝置,管道必須保持清潔,無焊渣,金屬屑等。(目的從句譯為中文后,目的在前,結果在后)
3、分譯法
英語重形合,在表達多層邏輯關系時,通常通過連接手段和形態變化,把許多修飾成分、分句或從句連接起來。漢語重意合,表達同樣的意思,通常用短句、分句、流水句層層展開。因此,在翻譯長句時應根據漢語習慣將長句化短,使譯文表達連貫,符合漢語表達特點。
When lifting this assembly, the lifting device should have sufficient capacity and should be lifted from several different lifting points and not solely from the lifting lugs on the actuator.吊裝組件時,吊裝設備應有足夠的提升能力。吊裝時應從不同的吊點起吊,禁止僅從驅動器上的吊耳處起吊。
4、合譯法
長句的合譯指把原文的由兩套主謂結構的復合句譯成漢語的只有一套主謂結構的句子,即簡單句。使譯文更加簡潔,重點突出。
When the new power station will be put into operation has not been decided.新電站投入運行的時間尚未確定。(主句從句的合譯)
Remove the hex head screws which attach the bracket to the cylinder.拆除連接托架與氣缸的內六角螺絲。(定語從句的合譯)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3-0027-03
一、歷史沿革
蘭州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前身是1958年由姜嘉猷教授等一批電機工程專家組建的電力機車專業和1959年組建的電力機車供電專業。1999年,學校根據國家新的本科專業目錄,設立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并于同年開始招生。2000年,該專業被教育部列入國家管理的專業點名單,并于2004年獲得了財政部的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專項資金資助。[1]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自成立以來,沿襲蘭州交通大學(蘭州鐵道學院)多年優良的辦學傳統,本著服務鐵路和面向地方電力系統領域進行人才培養的原則,已為國家培養了1000多名鐵道電氣化工程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為國家建設,特別是西部鐵路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專業定位
隨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我國高校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時期轉變為大眾化教育時期,而大眾化教育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畢業生的就業分配問題。嚴峻的就業形勢已經演變成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而這僅僅通過提升教學質量,狠抓教學水平的努力是難以辦到的。因此必須從社會分析做起,正確定位,找好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做好高等教育的專業教學改革,完成高校肩負的三項主要職能:人才培養、科研轉化和服務社會。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我國工科院校普遍設立的一個專業,專業規模相對龐大,就業競爭異常激烈。如前所述,蘭州交通大學如何能夠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學生,在當前諸多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關系到該專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為此,蘭州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在對當前該專業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原鐵路院校類特色,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改革,即將蘭州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定位于鐵路特色專業,在原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原有方向的基礎上設立了電氣化鐵道牽引供電和接觸網工程兩個特色專業方向,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就業渠道,進一步明確了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兼顧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兩年的專業嘗試,證明電氣工程系將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定位于鐵路特色專業的實踐是完全正確的,出現了畢業生供不應求的局面,不少人已在本職崗位上取得了良好成績,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三、特色專業方向的設立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專業設置的規定》明確規定:“普通高等學校根據社會特殊需要及自身優勢和特點,可在完成基礎課教學后,在現設專業范圍內自主審定專業方向”。在此規則指導下,蘭州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開展了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下設立特色專業方向的探討和研究工作。
1.電氣專業寬口徑下的問題分析
縱觀當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狀況,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部分高校沿襲著我國高等教育中重理論、輕知識傳授的教育理念,忽略了人自身的教育,又缺乏明確的專業定位,導致培養目標過大而無法適應時代需求,也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層次需求。二是人才培養模式落后,缺乏創新。教學以具體專業為導向,將相應的專業知識灌輸給學生,較少考慮學生是否能將所學知識完全消化,是否形成了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否能夠運用這些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技術專業化日益突出,培養更加專業的電氣方面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2.鐵路特色專業方向建立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我國能源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決定了我國鐵路交通運輸在未來國民經濟發展中仍將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鐵路電力牽引相比其他牽引方式在高速、重載、環保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因而是未來鐵路交通運輸行業主要發展的牽引模式。“九五”后期,隨著一批時速超過200km的客貨共線鐵路和200~350km的客運專線鐵路的建成,我國鐵路進入高速發展期,加上這些鐵路多采用信息技術控制和管理,客觀上決定了對鐵路牽引供電專業的更高要求:要求電氣專業對鐵道知識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要求作為鐵路自動化、現代化和科技化代表的牽引供電系統要從可靠性到先進性滿足高速鐵路建設的要求;要求現代的電力牽引供電要向專業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鐵路建設掀起了新一輪,且正在向新疆、等邊遠地區滲透,而這些鐵路建設的特點是高起點和高標準,急需大量掌握現代科學知識的鐵路供電和接觸網方面的人才,從事與牽引變電所與接觸網有關的運營維護工作,確保大動脈的安全暢通。另外,由于蘭州交通大學電氣專業培養目標不夠明朗或培養計劃滿足不了高速鐵路發展的要求,致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畢業生就業困難。
根據我們在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哈爾濱、武漢、鄭州、蘭州等鐵路局和青藏鐵路公司,以及南車、北車等鐵路機車車輛制造企業的調查而得出的結論來看,這些企業每年對牽引供電專業畢業生的人才需求是學校能夠提供的三分之一,缺口達一半以上,而且這些鐵路企業對牽引供電的人才需求還將繼續增長。
一方面是寬口徑下電氣專業學生由于技能欠缺和諸多高校學生人數日益增多帶來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是鐵路牽引供電專業的人才匱乏,出現了多家用人單位提前到學校爭搶人才而無法滿足人才需求的局面。鑒于此,根據蘭州交通大學原鐵路類院校特色,蘭州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決定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下開辟牽引供電專業方向。同時,考慮到接觸網是電力牽引必不可少的載體,與運營維護工作往往糾結在一起,密不可分,因此又設立了接觸網工程方向。這樣和原來的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方向一起,蘭州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共有三個專業方向,即兩個鐵路特色專業方向和一個傳統專業方向,較好地滿足了用人單位的需求,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四、鐵路特色專業方向改革的具體措施
電氣工程系鐵路特色專業方向一經確定就成為蘭州交通大學的一個重要專業方向,這也是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唯一的一個有該方向的本科院校。為了滿足鐵路特色專業方向(即鐵道供電和接觸網方向)的教學要求,院系兩級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材選取和平臺建設等方面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研究小組,并得到了學校的大力資助。
1.教學計劃的修訂和課程設置的完善
電氣工程系原有的教學計劃和大綱是針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而設置的,具有課程門類比較齊全,覆蓋面廣的特點。缺點是缺乏特色,定向模糊,培養目標不清晰,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為了能和鐵路特色專業培養目標相匹配,必須對現有的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使之既能符合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培養計劃,又能體現鐵路特色供電專業的培養目標。為此,研究小組認為:新教學計劃的制定應該體現知識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充分反映本課程方向的新技術和發展前景;刪減就繁,除舊布新,突出重點;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則,結合大綱對原教學計劃從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平臺、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平臺、專業課程教學平臺以及工程實踐能力教學平臺四個方面進行了修訂。[2]
(1)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平臺的修訂。除執行全校公共基礎課程體系外,學院還構建了由14門課程組成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平臺:“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離散數學”、“微機原理”、“單片機原理及系統設計”、“數值計算與MATLAB方法”、“嵌入式系統設計”、“計算機導論”、“DSP技術及應用”、“數字信號處理”、“軟件開發技術基礎”、“數據庫技術及應用”、“Web技術及應用”、“計算機網絡”,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鑒于鐵路特色專業方向對數學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修訂計劃時增加了工程數學教學方面的內容,包括“數學物理方程”、“矢量分析與場論”、“概率與數理統計”、“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課程,為學生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中打下厚實的基礎。
這樣學生既能在大電類基礎課程教學平臺的寬口徑下學習,又能掌握特色專業方向課的基礎課教學內容,為以后分專業方向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平臺的修訂。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平臺包括“電路分析”、“電路實驗”、“電子技術”、“電子技術實驗”、“工程電磁場”、“自動控制原理”、“電機學”、“電氣工程導論”、“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通信與網絡技術”10門課程,與公共基礎課程共同構成大電類基礎課程教學大平臺。
由于接觸網專業對機械和力學知識有較嚴格的要求,因此在專業基礎平臺中增加了“機械設計基礎”和“工程力學”課程,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面,也為以后學好接觸網專業方向奠定了基礎。
(3)專業課程教學平臺的修訂。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教學平臺主要涉及“高電壓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電氣測試技術”、“電器控制與可編程控制器”、“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英語閱讀與寫作”、“電氣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配電網絡自動化”等課程,與畢業設計、課程設計一起構建專業技能獲取平臺。
專業課程教學平臺的修訂對確保鐵路特色專業方向成功至關重要,因此做了較大的調整。針對電氣化鐵道牽引供電專業方向,增加了“電氣化鐵道供電系統與設計”、“電氣化鐵道供電系統及裝備”、“城市軌道交通供電系統”、“牽引供電所設計與施工”課程以及這些課的課程設計。針對接觸網工程專業方向,增加了“接觸網工程與設計”、“接觸網規程與規則”、“接觸網施工”、“接觸網檢測”以及“接觸網工程與設計課程設計”。上述兩個特色方向除必修課外,均有9個學分的選修課。表1是調整后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鐵路特色專業方向課程教學計劃。
(4)工程實踐能力教學平臺的修訂。工程實踐能力教學平臺的調整主要基于兩方面:一是調整工程實踐平臺本身的實訓內容,如認識實習由參觀劉家峽水電站改為參觀蘭州鐵路局供電段蘭東牽引變電所,生產實習由原來的蘭州電機廠實習改為蘭州鐵路局職工培訓站隴西分站接觸網實訓基地實習。二是開辟新的實訓內容或實訓基地,如增加了有關牽引供電系統和接觸網專業方向的零部件拆裝實習,以及開辟了蘭州鐵路局供電段電調中心實習基地。此外,學院還定期聘請各大鐵路局、設計院、中鐵電氣化公司、青藏鐵路公司等現場專業人員來學院任課或作報告,使得學生們不出校門就能學習到現場的知識。
2.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鐵路特色專業方向是一個嶄新的方向,師資力量的配備直接影響到專業建設的成敗。在優化師資配置資源的基礎上,必須加大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具體措施:一是安排教師到相關院校進行實習培訓,加強學習交流。如2008年安排張廷榮、李紅兩位青年教師去華東交通大學學習,安排李亞寧教師去鐵道部第一設計院學習,2009年安排張廷榮、李紅去鐵道部第一設計院蘭州分院學習,2010年安排閔永智教師去西南交通大學學習,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除了每年安排相關教師進修實習外,學院還著力出臺了“1+2”研修計劃和“1+1”幫帶計劃。二是鼓勵教師利用暑、寒期到工廠或鐵路建設現場實地考察,與現場工人、技師交流學習,做到真正實踐學習。三是在院內積極開展鐵路特色專業方向方面的科研工作,加大對科研方面的投入。通過承擔和參與科研項目,提高教師發現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豐富教師的工程實踐經驗。四是強化教師專業隊伍,引進高水平人才,要特別加強從企業引進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工程實踐能力和水平。
3.實驗室建設和實習基地的建立
實驗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相應的實驗室建設對于專業發展尤為重要。鐵道電力牽引供電系統和接觸網專業方向建立之前,我們就對實驗室建設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論證工作,一經專業方向確立就開始了實驗室建設工作。由于鐵路特色專業方向的特殊性和龐大性,所需建設資金缺口較大,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完成有代表性的實驗設備從而完成實驗室建設,滿足日常教學需求,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所學專業知識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異常重要。學校采取了以自我建設為主的方式,同時加強外來資金的引入。一方面,學校利用日元貸款大力建設鐵路特色專業方向實驗室,先期建成電氣化鐵道供電系統模型實驗室,包括一個電力系統沙盤及一個牽引供電系統沙盤;全部償、半補償及接觸網簡單懸掛模型;斷路器、隔開關、互感器、避雷器等牽引變電所電力設備模型;AT、BT及接觸網直供方式下的掛板模型;牽引所二次回路、直流操作電源的掛板模型,滿足鐵路特色專業方向學生學習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利用財政部與地方共建實驗室和特色辦學機會,爭取國家財政支持。通過各方積極努力,獲得財政部數百萬元建設基金,建立了遠動及綜合自動化實驗室。最后利用現有的實驗設備,學校投入配套資金進行二次開發,展開對遙測、遙信和遙控系統的深入研究,完善實驗室設備和技術。[3]
關于實習基地的建設問題,接觸網專業方向要求學生必須通過相應的安全規程測試,合格后方能上崗,其特殊性決定了實習的重要性。利用現有條件和依托相關企業單位建設新的實習基地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學校利用蘭州鐵路局職工培訓站接觸網實習基地的優勢,在實習階段將學生送到接觸網實習基地進行接觸網零部件拆裝練習,并設法考取上崗證。另外,和企業積極聯合,建立新的實習基地。如與蘭州鐵路局蘭東供電段達成就業實習協議,給學生一個熟悉和實習的機會,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4.教學方式多樣化,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鐵路特色專業方向的課程從內容到形式上都進行了不斷地嘗試,目的是尋求利于學生學習和能力提高的最佳結合點。
教學內容上不再采取單純的灌輸式教學,而是豐富教學內容。首先在教材的選取上采用“三位一體”的教材,再經過大量的比對,選取最好、最先進的教材。對不恰當的教材經過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進行修正;課堂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一方面從交流單位引進錄像,另一方面根據需要去現場實地制作教學錄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注重能力培養。為了提高學生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一些課程采取了教師講授、學生參與的方式。例如,對于軌道交通概論,任課教師講完部分課件后,布置學生課后通過資料查取完成一定任務,并讓學生們課堂講解。由于學生查閱的知識多種多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教師在其中也可以學到不少知識,共同受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學能力。
五、鐵路特色專業方向取得的實效
蘭州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鐵路特色專業方向一經開始就顯示了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在校內受到領導和廣大教師的支持,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就業機會和選擇。經過兩年的建設和發展,得到了鐵路局、設計院、中鐵電氣化局、中鐵建和機車車輛制造企業的認可和好評。目前除部分畢業生考取研究生外,大部分學生已走上工作崗位,總體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在最近連續三屆的畢業生就業分配中,無1人待業。在最近連續兩年的高考中,報考該專業學習的學生數量大大增加。該專業與鐵路信號、機車控制兩個專業配套,構造了“三位一體”的學科優勢,填補了學科專業建設的空白。
六、結束語
自1999年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恢復招生以來,歷經10年有余。在校、院兩級領導的支持下,電氣工程系教師孜孜不倦、嘔心瀝血,建立了國家特色專業和省級實驗示范中心兩個平臺,設立了電氣工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和一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并吸引了大連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華東交通大學、寧夏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工業專科學校、河西學院、隴東學院、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酒泉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烏克蘭克列門丘格國立大學和斯洛伐克馬捷貝爾大學等院校教師來中心參觀、學習,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參考文獻:
篇4
貴州省作為“西電東送”、“黔電送粵”的重要節點和泛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加油站”,其2012~2015年電力產業新增從業人員約0.6萬人,近幾年平均每年畢業生約300人,據貴州省統計報告估計,每年電力人才(具備中級以上職稱或本科以上學歷)缺口約500人。所以,電氣工程類人才在貴州省非常緊俏,該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多年來一直排在前十位。但隨著現代工業技術快速發展,電力企業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有工程項目經驗的復合型人才,對基礎人才的需求會慢慢趨于飽和。因此,建立適合新建本科院校并具有特色的電氣工程類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
1電氣工程人才特色培養模式的提出
2010年,國家教育部等部門啟動了“卓越工程師計劃”,目的主要在于培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師來應對各行各業的發展與變革。“卓越工程師計劃”有三個特點:企事業單位會深入參與到培養學生過程中;學校兼顧本科院校和行業的標準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強化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該院校可以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結合產學研合作教育和卓越工程師計劃來構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力爭辦出新建本科院校專業特色,提升學院該專業學生在電氣工程領域的競爭力。
2傳統的電氣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性
2.1專業發展方向不夠特色
經調查統計,貴州省屬高校中,5所本科學校(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遵義師范學院、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理工學院)開設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或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其中只有貴州師范大學為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其它均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貴州省屬高校中電氣工程相關專業為貴州省重點(建設)專業的只有1所(貴州大學)。貴州省內高校該專業有的以強電為主、弱電為輔,有的強弱電結合。專業方向主要有:自動化、機電一體化、電力系統、電氣控制技術、供配電、新能源發電等。電氣控制技術、機電一體化、電力系統等專業方向貴州的企事業眾多,人才需求旺盛,門檻也比較低,特別是應用型的復合人才需求多,但這幾個方向都是傳統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方向,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和其它高校都有,六盤水師范學院與其它學校相比并無太大的競爭力和特色。
2.2校企聯合培養體系還需加強
目前與該學院合作的企事業實習、實踐基地不多,導致學生缺少項目實踐經驗和綜合專業技能,很難達到企事業的用人標準。該學院可多方面開展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探索聯合培養模式,加快建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促進產學研的有機、有序結合。
2.3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徑還需創新
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需要有一支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但就目前而言,符合要求的師資普遍缺乏,多是學校博士或碩士畢業直接引入,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從重視引進學術領軍人才,轉變為技術領軍人才;從提倡教師長在學科上,轉變為提倡教師長在產業上;鼓勵校內專任教師到相關產業和領域一線學習交流,培養一批“雙師型”教師;外聘具有豐富教學、實踐能力的專家、工程師為兼職教師。
3特色電氣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構建
3.1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方向和體系結構
電氣自動化方向就業口徑寬,主要集中在電廠、軟件開發、產品設計等領域,但貴州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一般沒有設置該方向,只有貴州師范大學有,而貴州對自動化專業方向的人才需求很大。供配電方向是貴州省工業化重點發展專業之一,2015年,貴州省電力總裝機容量超過4500萬kW,新增裝機1700萬kW,其中水電500萬kW、風電200萬kW,另外,清潔能源發電發展迅速(數據來源黔府發16號文件),該專業人才需求旺盛。貴州目前設置了供配電方向的學校并不多,貴州大學有智能電網創新團隊,六盤水師范學院有中央財政支撐與學院共建的電氣工程專業(供配電方向)實驗室。因此,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特色方向可定為供配電等新能源技術領域或電氣自動化方向。考慮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多樣化,可采用“3+1”(其中“1”=“0.25+0.25+0.5”)人才培養模式的體系結構,遵循產學合作,學校、企業和學生共同選擇的原則。六盤水師范學院與富士康煙臺工業園產學研合作教育采用的就是這種模式。企業的1年分三段,第一個0.25年是在企業基礎崗位培訓相關技能;第二個0.25年是掌握一定工程技術和完成畢業實習;最后0.5年進行畢業設計,由企業工程師和校內指導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任務。其余時間學生在學校完成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學習,完成開設的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及專業綜合實驗等實踐環節,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技術知識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工程技術能力。
3.2優化課程體系
按照卓越工程師計劃,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現代科學技術呈現科學的整體化、技術的綜合化趨勢,要求各個分支學科滲透、多層次學科交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需重新構建,必須掌握該專業的基本理論、技能,并具備一定的實踐動手能力。
3.3實踐環節改革
卓越工程師計劃要求學生能盡快地進入行業中去,除了直接進入企業學習,在學校的課程設置特別是實踐環節上也要有所改革。根據產學研合作企業實際調研情況,結合該專業學生實際情況,采用模塊化的實踐教學體系設計思路,構建“培養以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畢業設計實踐即第四年學生進入企業,由學校和企業聯合確定學習內容和目標,使得學生畢業后能盡快真正進入工程領域。這樣的課程體系構建優化了實踐教學內容,通過相關課程和第四年畢業設計環節的設置,實踐了卓越工程師計劃內容,也有利于學生畢業后考取電氣工程師證,提升就業和后續專業競爭力。
4結語
結合實際情況,探索適合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以及課程設置的優化、實踐環節的改革,提升學生就業和后續專業競爭力,加快卓越工程師計劃進程。
篇5
專業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行業現狀與發展 汽車電子化、智能化是現代汽車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我國汽車電子在車輛中所占的價值比重也越來越接近25%-30%這個目前國際上的主流比例,豪華轎車甚至超過了50%。隨著國內汽車的普及,汽車電子專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汽車電子專業人才已被國家教育部定為第一批急需和緊缺人才。我國快速發展的汽車產業為汽車電子技術提供了廣闊的舞臺,2011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超1 840萬輛,市場規模超3萬億元,其汽車電子產品價值含量按25%~30%折算,汽車電子產品市場規模大約在1萬億元人民幣左右。我國汽車電子產業已形成巨大經濟規模效應,成為支持汽車工業發展的一門相對獨立的新興支柱產業。
專業人才需求 汽車電子產品主要為發動機電子控制系統、ABS、安全氣囊、儀表、車載娛樂系統和汽車空調等,而從調查情況來看,大部分企業普遍認同現在市場上缺乏受過專業教育的技術人員,尤其是掌握汽車電子技術,能夠對汽車電控系統進行檢測維修的人才更是不可多得。而目前汽車電控系統的檢測維修是企業的重點,企業急需這方面的人員。汽車維修企業對高級維修人員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現為對汽車電子技術專業人員的需求。
(二)就業面向分析
就業領域 汽車制造、汽車機電維修、汽車電子控制部件制造企業,從事汽車電子技術的檢測、實驗、維修與技術服務工作。
初始工作崗位 汽車機電維修工、快修工、設備檢修管理、整車電器裝配調試工等;相近工作崗位:配件銷售及管理、汽車電子企業售后技術支持、汽車維修接待、汽車電子產品的輔設計研發、汽車用戶消費汽車電子改裝等。
可升遷的職業崗位 技術主管、車間主任、售后服務經理、技術總監、汽車電子產品測試工程師、維修企業技術培訓等。
(三)職業能力分析
專業能力 (1)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2)具備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3)掌握汽車構造原理和具備對汽車進行技術評價的能力;(4)具有汽車結構拆裝調整及電器拆裝能力;(5)具有汽車電子電路圖的識讀分析能力;(6)具有汽車故障診斷與檢測能力;(7)具有熟練使用汽車維修工具、檢測儀器設備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汽車電子產品的輔設計研發的能力;(9)具有汽車駕駛能力。
方法能力 (1)具有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2)具有制定工作計劃能力;(3)具有科技寫作與表達能力(能夠撰寫技術報告、檢測維修報告);(4)具有創新能力,獨立學習能力;(5)具有評估總結工作結果能力;(6)具有一定的企業管理能力。
社會能力 (1)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遵紀守法,為人正直誠實,愛崗敬業,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公共道德;(2)具有良好的人際交流和主動溝通能力;(3)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客戶服務意識;(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自控能力,具有較強的社會、環境適應能力;(5)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礎和修養;(6)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具有樂觀、向上、寬容的態度,具備承受挫折、百折不撓的精神。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為汽車學科與電子技術學科的“交叉”專業,涉及汽車、電工、電子、電力等領域,知識范圍廣,學習難度大,如何改革和優化專業結構以及專業建設模式,有利于實現培養汽車電子技術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熱點,但面臨行業標準不健全、關鍵技術保密、就業崗位不成熟等問題,如何突破技術壁壘,解決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培養、實訓條件建設等問題成為新興專業建設的關鍵。
根據突出職業能力為核心,專業技能訓練為主導的教學指導思想,結合專業技術應用及教育教學的特點,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實施“兩方向,五結合、雙線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兩方向”是指汽車機電維修和新能源汽車維修兩大方向,“五結合”是指學校與企業相結合、實訓與就業崗位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訓練相結合、實習與過程仿真模擬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雙線培養”是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
與用人單位共同確立培養目標,制定并實施教學計劃,構建專業、系辦企業、校企合作企業于一體的“系企一體化”專業建設模式,“突出一個核心,依靠兩種力量”,即以專業建設為核心,依托行業,融合企業;推進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及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三大建設;系企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共同建設“雙師型”教師團隊,共同開發專業領域內應用研究課題。
課程體系建設
(一)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
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原則 精簡、夠用、必需、適用。
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依據 教學內容和汽車電子技術職業崗位能力互相整合,體現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建設。在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中,根據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重新安排課程模塊,專業核心模塊的教學內容和典型工作任務相結合。
設置程序 圍繞企業訂單要求,逆序設置,即專門技能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及專業支持課程職業素質課程,根據各層次課程的能力培養要求編排理論部分的內容。
(二)實踐課程體系的設置
設置原則 多門課程之間按照特定工作過程的內在邏輯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照應,使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更加理性地實踐,產生創新性實踐成果。
設置依據 高職課程必須以應用為宗旨,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相對完整的職業技能培養為目標。
運行 校內、校外課堂聯動;實踐環節遵循項目的方法,模塊運作,逐層遞進。學生頂崗實習到汽車修理企業了解從事電器與電控方面的維修技能,熟知電器與電控方面的常見故障及排除方法,以獲取汽車維修電工崗位所需要的技能、實踐方面的經驗;為實現學生畢業后的零距離上崗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課程體系設計過程
課程體系設計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關注學生素質和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本專業課程體系采取“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方法,按照由“典型工作任務”“行動領域”“學習領域”的步驟。實踐專家與課程專家對工作崗位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務;針對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并描述了對應的學習領域;根據基于工作過程學習領域的性質與典型工作任務的復雜程度,設計對應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情境。
將新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按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含專業平臺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含專業方向限選課程、專業任選課程)、實訓課程、頂崗實習等進行劃分,形成本專業課程體系框架。其中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對應于培養目標中的專業核心能力部分。
(四)課程體系結構
經過多年的課程改革,逐步形成了文化基礎課平臺化專業課程領域化教學訓練情境化崗位實訓任務化,專業技能進階培養,即“四化”的進階組合型課程體系。
構建汽車電子技術專業基于汽車機電維修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并將學習領域劃分為初級模塊(包括汽車零部件識圖、現代汽車電工電子技術、汽車維護、汽車傳感器與檢測技術、汽車機械基礎、鉗工實習、公共學習領域)、中級模塊(包括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檢修、汽車底盤構造與檢修、汽車電路和電氣系統檢修、汽車舒適與安全系統檢修、汽車專業英語、汽車單片機應用技術、汽車空調維修技術)、高級模塊(車載網絡系統檢修、汽車發動機電控與底盤電控技術、汽車故障診斷與維修、汽車電腦維修技術、汽車發動機綜合實訓、汽車底盤綜合實訓、汽車電路與電氣綜合實訓)和拓展模塊(新能源汽車電子技術、電機與電力拖動、汽車電子產品工藝、電子產品電路設計與仿真)。
專業教學資源建設
充分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組建了經驗豐富的團隊來完成學習領域課程標準、實訓實習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在此基礎上,還將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建設共享型專業教學網絡資源庫,把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網站打造為集專業示范平臺、專業交流平臺、網絡教學平臺、社會服務培訓平臺、在線實訓與測試平臺于一體的立體化、共享型、教學做考互動的專業教學資源庫網絡空間。重點加強課程網站、網絡教學課件、網絡仿真實訓、實踐錄像片、網絡在線自測題庫等建設,同時還將完善相關的教學文件和課程標準,規范專業教學基本要求。
實驗實訓基地建設
實驗實訓設備是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必備硬件,隨著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汽車的更新換代加快。為了適應汽車行業的發展,學生應掌握最前沿的技術,所以學校要不斷更新實驗實訓設備。在傳統汽車電工電子、汽車電器、汽車電控、車載網絡、單片機等實驗室的基礎上,以學院為主、企業參與,建設以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拆裝、檢測、維修、調試為核心任務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實驗室;以企業為主,建設汽車電子技術產品設計、制作、檢測、調試為一體的汽車電子技術應用技術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頂崗實習是充分利用企業的技術、設備及環境等有價值的教育資源,通過與企業合作辦學的形式,共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動手能力,縮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適應期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實現畢業即就業目標的重要途徑。汽車電子技術專業需要對畢業實踐環節進行科學的設計,并精心組織實施。建立頂崗實習生的專業管理流程,進一步完善監控與管理措施,實行學院、合作企業對頂崗實習學生的雙重監控與管理。
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第一,借助校內實訓實習中心,開展教師專業技能自主培訓,制定輪訓計劃,提高教師隊伍“雙師”素質。
第二,經常開展校內及有同類專業的兄弟院校之間的教學觀摩活動,全面推廣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師整體教學水平。
第三,積極參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主辦的各類師資培訓。
第四,與企業深度融合,積極開展教師與企業員工活動,在培訓、技術支持等方面互訪互助,共同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技術服務,提高教師與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
第五,依托國外培訓項目,進一步提高、培養理論扎實、實踐操作技能強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定期選派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到德國等汽車技術先進和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進修培訓,提升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學術水平、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能力,將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應用技術帶回來,引領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第六,聘請企業技術能手任兼職教師。分年度聘請一定數量的技術領先、綜合素質較高的企業一線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形成素質優良、相對穩定的專兼教師隊伍。
結語
“節能、環保、安全”是現代汽車技術發展的三大主題,車載電子產品的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對汽車電子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從事汽車電器與電子設備所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汽車電子技術崗位相關的職業能力,在汽車制造、汽車機電維修、汽車電子控制部件制造企業,從事汽車電子技術的檢測、實驗、維修、技術服務與汽車電子產品的輔設計研發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黃鵬.論汽車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的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2011(6):121-123.
[2]楊俊林.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課程體系的建構[J].當代職業教育,2012(7):11-13.
[3]杜學森.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運作方式[J].教育與職業,2007(4):30-32.
[4]蔣水秀.高職高專汽車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5):165-166.
[5]袁霞.基于工作過程的汽車電子技術專業教學探討[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6):124-126.
[6]蘇慶列.高職汽車電子技術專業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1(6):159-160.
篇6
1 期刊部參與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建設的必要性
有特色的期刊服務是地方高校建設重點學科,形成辦學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建設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提高教學團隊和學科隊伍的教學、科研水平。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不僅需要高水平的教學科研人員和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同時也需要具有全面支撐能力的教學科研信息資源保障系統。任何一個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能夠從眾多專業和學科中脫穎而出,都離不開作為推動和支撐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和學術成果不斷創新的基礎--信息資源,當前主要體現在期刊信息資源。
期刊部應從學校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加強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意義。努力建設富有石油化工特色的期刊信息資源體系,不斷豐富原有的特色館藏資源,為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息資源保障。應把本校長期辦學形成的石油化工特色館藏的中外文期刊、與石化高校和企業交換的技術情報資料、師生畢業論文(設計)、科研成果、設計圖紙等資料進行整理,為石油化工重點學科重點配置信息資源,保證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的教學科研人員,能及時了解國內外學科研究和發展動態,掌握最新相關課題的發展動態和研究信息,正確選擇課題,確定主攻方向,從而推動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而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的建設發展,會提出許多新的課題,需要期刊部及時提供信息支持,這也反過來促進期刊部的發展。
2 求真務實,主動為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建設服務
2.1充分了解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對期刊信息資源服務的基本要求
期刊部要參與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建設的各項工作,首先要在信息服務方面體現出面向特色專業、重點學科建設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以我校為例,"石化裝備故障診斷"為省級重點實驗室,"石油化工污染控制與清潔生產"、"石油化工過程故障診斷與信息控制" 兩個為省級高校的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化學工藝為省級重點扶持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四個學科為申碩建設學科,化學工程與工藝等三個專業為國家、省級特色建設專業。在期刊訂閱及其它信息采集過程中,期刊部對這些事關石油化工特色辦學和石油化工重點學科群的建設發展要有預見性、前瞻性,要及時了解和掌握學校的學科建設規劃、科研動態和教學計劃,做到心中有數;要經常與特色專業負責人、重點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等溝通聯系,了解他們的需求,明確自己的服務內容和方法。
2.2 主動為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建設開展服務
(1)根據學校的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建設發展,確立期刊部的特色信息資源
根據我校"建設以工為主,石油化工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多學科協調發展,在省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本科院校"的指導思想[2],期刊部應努力建設和學校的特色辦學、學科體系相適應的以理工為主,兼顧經濟、管理、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信息的多類型、多語種、多載體的期刊信息資源體系。
在特色信息資源的構建中,就必須對學校的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的建設發展進行充分調研分析,對所涉及的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的信息采購,多方面聽取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負責人、各教學科研單位負責人的建議與意見,甚至不定期召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科團隊、專業團隊座談會,以他們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以用定訂定藏,確定石油化工特色信息的訂購和收藏重點、范圍及發展方向。在做好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根據學校辦學特色的信息需求,確立特色信息的采購原則、重點、方向、方法、步驟等,制定以石油化工特色信息為主的采購計劃。尤其是要加強石油化工特色原始資料的征訂,對年鑒、核心期刊等連續出版物必須收集齊全,保證其系統性和權威性,使特色辦學信息資源在同類高校中占優勢地位,成為區別于其它高校圖書館的獨特資源。
(2)圍繞辦學特色和重點學科建設有重點地協調配置相關外文期刊
外文期刊能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是特色專業跟蹤國外高水平大學人才培養模式,重點學科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要根據圖書館采購外文書刊的情況,結合各特色(包括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的建設發展方向,有重點地協調配置相關外文期刊。在1000多種期刊中,涉及特色專業、重點學科建設的外文期刊數目的比重逐年增大,從而滿足特色專業優秀教學團隊、重點學科建設團隊對國內外信息日益增加的需求。
(3)廣泛收集信息進行深加工,主動做好信息報道服務
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用戶的教學任務重,科研項目多,他們對信息的需求量大。在他們當中,校領導、二級院院長、系部主任和中老年專家教授占很大比例。這部分用戶因平時行政和業務工作繁忙,到館次數和時間較少。期刊部應利用自己特有的條件和優勢,將比較分散零亂,而特色專業和重點學科信息用戶又比較關心的教學動態、科研信息(如教改發展、評估信息、最新專業刊物目次、各種學術會議信息、會議論文、同行專家研究成果、國內外學科研究動態、同行專家的學術報告等)進行廣泛搜集,分類篩選,專題整理,并通過多種有效渠道(導航平臺、新期刊簡介、新信息)提供給特色專業教學團隊和重點學科建設團隊,主動向他們通報新到館的中外文期刊信息,定期提供世界三大科技核心期刊和某專業學科核心期刊的現刊目次。
(4)主動與石化企業技術資料室建立合作關系,特色信息共享互惠
我校從2009年以來與地方企業簽訂了多項校企合作協議,特別是與國有特大型企業茂名石化公司簽訂了全方位深層次的"產、學、研"合作協議[3],希望通過"無障礙"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雙贏共進。
茂名石化公司技術資料室收藏的期刊,除了部分是公開出版的中外權威刊物外,更大一部分是企業系統內各單位(如中石化屬下各地的分公司)主辦的內部刊物,如《石化技術》、《石油商技》、《煉油》等。這些刊物都是報道企業生產技術應用情況,針對性強,工業數據最真實,只要是在工業條件范圍內,重現性好,最具借鑒參考價值。此外,企業技術資料室還收集了眾多國外專題技術會議的論文集、專題技術調研報告或新標準、新專利等,如每年的NPRA Meeting(美國的石油學會年會論文集)、ASTM(美國機械工程材料學會標準)等。這些資料都是非常有用和非常新的。企業收藏期刊以技術工程信息為主,反映的是應用技術成功運用的最新成果,解決生產問題,推動應用技術進步。但受知識產權保護以及防止同行企業惡意競爭,企業收藏的期刊信息一般不對外開放,未經主管領導批準不對外借出任何資料。
企業資料室的技術情報信息對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不言自明。這些技術信息對我校專業教師科學選題、技術開發服務也可提供寶貴的情報信息源;對我校專業學生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因此,我們應主動與石化企業技術資料室建立合作關系,做到特色信息共享互惠。
(5)主動收集與特色辦學、重點學科相關的灰色信息
期刊部應主動、廣泛收集與特色辦學、重點學科建設相關的"灰色信息"。"灰色信息"是指一些具有獨特的參考價值而非公開發表的內部資料,主要有預印本、會議錄、產品樣本、科技報告、學位論文和內部刊物等類型,其中絕大多數反映的是這些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新動態,對特色專業、重點學科建設發展具有獨特的參考價值。
(6)與技術部合作建設石油化工特色信息數據庫
與圖書館技術部合作,將本館的中外文科技期刊目次數據庫、重點學科和特色專業辦學學者文庫、各種專利及技術成果等構建石油化工特色數據庫,以滿足特色辦學相關專業和重點學科建設相關教學科研人員在這方面的信息需求,讓交叉學科的科研人員找到相關的科研信息。請求技術部支持,在圖書館網頁上建立"特色專業站點導航"、"重點學科站點導航"欄目,介紹與我校特色專業、重點學科發展相關的國外研究機構和學術期刊等信息。
3期刊部在為特色辦學和學科建設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提高期刊部人員的業務素質
國外高校圖書館在大學中的位置相當重要,但國內高校往往把圖書館作為教輔單位。近幾年進入圖書館工作的人員,相當部分是跟隨引進人才進來的配偶家屬,還有相當部分是臨時工,期刊部情況也如此。而期刊部工作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人員素質和知識結構直接影響期刊部的工作質量。在為特色專業、重點學科建設服務時,需要對學校的各個專業(特別是特色專業)、重點學科的歷史、現狀等方面有較深入的了解,還要掌握特色專業、重點學科建設發展方向、 目標、最新成果和發展動態。目前,期刊部人員的知識結構和素質都達不到這個要求。
要提高期刊部人員的綜合素質難度較大。首先是領導者要高瞻遠矚,有膽有識,敢于在人事制度上大動手術。對管理人員、業務人員的年齡、資歷、性別、專業、知識結構要科學安排,使其各得其位,各盡其能,寧缺勿濫,不可亂塞濫充。其次是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對現有人員要進行職業繼續教育。再次是設立特色專業聯系人或學科館員的兼職管理人員,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對特色專業聯系人或學科館員采用崗位培訓、專題講座、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進行訓練,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業務水平[4]。
3.2紙質期刊與數字期刊并重發展
過去期刊部都是紙質期刊,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發展,數字期刊、特別是網絡期刊以其檢索方便、占據空間小等諸多優越性飛速發展。目前高校圖書館界正掀起一股數字圖書館建設的熱潮,數字資源的優越性被片面地夸大,似乎建了數字圖書館,傳統圖書館和傳統資源就可以不要了。《規程》的第10條規定:"在文獻采集中應兼顧紙質文獻、電子文獻和其它載體文獻" [5],在數字圖書館時代就要到來之際,《規程》的這個規定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但卻是必要的。原因在于:以文字印刷在紙張上的期刊有著悠久的歷史,經歷了難以勝數的革新發展,已建立起完善的編輯、生產、發行系統,已在同時代讀者中取得認可,社會對它的真實性、權威性已深信無疑[6];紙質期刊購買和保存的成本低廉;購買后經過簡單加工,往架子上一放,即可提供給讀者利用,無需增加任何額外的投入;紙質期刊無須特別的閱讀設備,使用成本低廉;紙質期刊的數字化技術成熟,成本也不高,一旦需要可隨時進行;盡早掌握信息非常重要,紙質期刊與讀者見面要比數字期刊大約要早半年,對于申請發明專利或申報科技成果查新,往往成敗就在一兩天之間[8]。因此,在為特色辦學、重點學科建設提供信息服務中,期刊部的信息資源建設對紙質期刊與數字期刊要并重發展、相互補充。
3.3拓寬采集信息渠道,豐富期刊部的信息資源
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了經濟與文化的繁榮,也推動了期刊出版發行事業的迅猛發展,從而改變了傳統的期刊出版發行體制,使多年來形成的期刊訂閱郵寄的原則及采購方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目前我校期刊訂購雖然采用了招投標制度,但由于地處偏僻,訂閱采集渠道仍較為單一,以致部分特色專業、重點學科所需的期刊信息經常采集不到,造成特色專業、重點學科信息資源保障率不高,進而影響特色專業、重點學科的建設發展。
特色專業、重點學科建設對信息資源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說期刊部在采集信息資源時既要采集期刊等正式出版物,又要采集預印本、會議錄、科技報告和內部刊物等非正式出版物;既要采集中文方面的信息,又要采集外文方面的信息。要全面訂閱、收藏特色辦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所需的各種信息資源,僅靠新華書店或個體書商是無法完成的。因此必須拓展原有的采集渠道,例如,通過公開發行的新書目進行訂購;直接與專業期刊編輯部聯系,并向它們訂購或索取,包括補齊以往由于各種原因缺失的期刊; 定期從網上瀏覽北京圖書館和國內同類型重點大學圖書館的書目,尋找有關新的中外文期刊出版信息,并向相關出版單位訂購;直接從網上采購;與本校特色專業、重點學科的負責人保持聯系,了解該專業、學科科技信息的最新進展情況,以便及時訂閱和收藏。此外,利用學校與茂名石化公司建立的戰略聯盟,通過學校圖書館與企業技術處建立館企合作,開展石油化工技術信息的資源共享,無償或有償使用。
3.4全面采集各類信息,保障落實外文期刊
經費不足是所有部門的共同困難,偏又遇上中、外文期刊價格不斷上漲的問題,一般的外文科技期刊價格已漲到1500~2000元/(年冊)。使外文期刊的訂閱受到影響,一些重點學科的外文期刊、國際新標準(或規范)、會議資料等必需的信息因經費原因時訂時停,使得館藏缺乏特色和連續性,大大影響了重點學科信息資源建設的水平。
特色專業、重點學科建設需要掌握國外最新科技動態,了解專業、學科的發展前沿。只有加大外文期刊的訂閱收藏力度,才能滿足特色專業、重點學科建設的需求。外文信息的收藏是否齊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外文期刊信息具有時效性強、信息量大(與國內期刊登載的論文相比,它每篇文章的篇幅要長四分之一以上)、參考價值高等特點,是最新科技信息的主要載體。應該努力爭取圖書館多安排經費訂閱外文期刊外,還要積極發動各特色專業、重點學科負責人以及教授博士們,通過他們與外界聯系,爭取國外學術機構免費贈閱(如頗有影響力的烴加工、油氣等期刊都可以免費索取),從而保障落實訂閱收藏外文期刊的任務。
4結語
綜上所述,期刊部作為學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的主要部分,必須按照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圍繞學校特色辦學、重點學科建設兩大主題開展各項工作。只要明確期刊部參與特色辦學、學科建設的必要性,理順關系,并主動為特色辦學、重點學科建設開展服務,就一定大有文章可做。盡管在為特色辦學、重點學科建設開展服務的過程中有許多困難,但通過提高我們期刊部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自身工作的不懈努力,完全可以提高圖書館期刊部在學校的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Z].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
[2]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Z].2011年12月31日
[3]茂名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前身).茂名學院與茂名石化公司產學研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隆重舉行[Z].廣東教育,2009年6月2日
[4]賴道秀. 創新高校期刊工作積極為教學科研服務[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8(20):173-174
篇7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在2013年《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簡稱USNews)電氣/電子/通信(Electrical / Electronic / Communications)專業本科排名中名列第4[1],綜合排名第46[2],在校本科生3萬。該校的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ECE系)下設兩個專業,電氣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和計算機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CompE)。兩個專業涵蓋了7個專業方向,如表1所示。由此看出,伊利諾伊大學的專業口徑非常寬,EE專業既包含強電領域也包含弱電領域,弱電領域包括了信息大類多個專業方向,它們幾乎對應國內高校不同的院系。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實際上反映了美國大部分高校EE專業劃分的特點。
以下主要介紹EE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分析過程以華中科技大學相關專業2010年培養方案情況為對照,便于了解中美兩國高校的差異。
二、課程體系分析
1. 分類課程要求
由表2分類課程要求看出,伊利諾伊大學畢業學分要求為128分[3],基礎科學、數學和人文社科等通識教育課程有56學分,占總學分43.8%,而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學分要求為182分,超過伊利諾伊大學42%,即使除去英語、政治等相關課程的學分,還是高出伊利諾伊大學不少。目前國內大學本科畢業學分要求超過美國高校是較普遍的現象。華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占總學分的42.3%,與伊利諾伊大學相近。
2. 專業課程要求
專業必修課和限選課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伊利諾伊大學的專業必修課數量略多于限選課,如果考慮20學分的專業任選課要求(見表2),那么必修課學分與選修課(含限選)學分基本相當,學生選課的自由度比較大。專業課的總學分約為67分。
反觀華中科技大學,必修課數量遠遠超過限選(5門)和任選(2門)課。必修課為93學分,專業課總學分約為105分。顯然,學生自主選課的余地遠小于伊利諾伊大學,這種狀況在國內其他高校也較為普遍。專業課總學分要求超過伊利諾伊大學近57%。
從表3所列課程看出,伊利諾伊大學的專業必修課都是電氣、信息學科非常基礎的課程。實際上5選3的限選課也都是很基礎的課程,并且至少能覆蓋3個專業方向。不僅如此,還明確提出了6學分非本系的專業課程要求(見表2),體現了該校對本科生寬廣知識面的培養要求,這也是美國高校的普遍特點,使畢業生有更好的社會適應性。而華中科技大學的專業必修課更多地反映了通信與信息專業特征,專業要求更“專”。這是國內高校與美國高校在專業設置上的差異導致的必然結果。
根據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EE專業典型的學習流程[4]可知,表3中的課程關系如圖1所示。由此看出,EE專業課程從ECE110開始,其后主要有兩條相關度較高的課程路線:(1)ECE110 ECE190 ECE290 ECE385和ECE391;(2)ECE110 ECE210 ECE329、ECE313等。前一條主要是數字系統和計算機軟、硬件的相關內容;后一條主要是信號處理方法、場與波、工程應用概率及電子電路等相關內容。ECE110是EE專業的導論課,也是該專業的基礎平臺課程。頂層的5門課是5選3限選課,第6學期才開始學習這些針對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
另外,ECE340半導體器件課程的基礎主要是物理等相關知識,所以不需要ECE110作為前提。ECE 445是四年級的一個設計項目實驗課程。
3. 典型課程介紹
這里僅對伊利諾伊大學的其中7門EE專業核心必修課和限選課做簡要介紹。
(1)ECE 110 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導論(Introduction to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該課程在第二學期開設,為4學分必修課,不僅有隨課實驗,而且更重要。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較早接觸到電氣元件及它們在系統中的應用,并通過分析和設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課程綜合介紹電氣和計算機工程中精選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涉及電路、電磁學、通信、電子學、控制、計算等知識。實驗和講課重點放在設計與實現一個自主移動小車的項目上。
課程主要內容:緒論;直流電路;電磁鐵,直流電機;二極管、三極管;傳感器、反饋和控制;數字邏輯;脈寬調制和通信;基本計算機組成。
實驗內容:實驗儀器設備;I-V 特性,KVL/KCL;小車電機;二極管及二極管電路;三極管;簡單的導航電路;調試;分叉循跡導航;脈寬調制;子電路合成(系統集成)。
特點:很特別的專業導論課程。內容龐雜,涉及很寬的知識面,體現了寬口徑,大平臺特點。實驗是先實現系統的各個子單元,最后再合成完整的小車系統。
(2)ECE 190計算系統導論(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Systems)。第三學期開課,4學分必修課,有隨課實驗。教學目標是提供計算機基本組成以及編程的基本概念,為后續相關課程打下基礎。主要內容為計算機中數的表示;C語言的基本概念;數字電路:門電路,組合邏輯,存儲器,時序邏輯,時鐘;LC-3(Little Machine 3)微機馮諾依曼模型(最原始的處理器),包含其構成實現方式,機器指令,匯編指令,匯編程序設計,I/O基本原理,堆棧;C語言的原理,深入到實現機理,而不僅僅是如何使用C語言;數值計算導論;現代
計算機發展新技術簡介(發展趨勢)。配有5個上機實驗。使用教材:Yale N. Patt and Sanjay J. Patel, 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Systems: from bits and gates to C and beyond, 2nd Edition, McGraw-Hill, 2003.
特點:涉及數字電路、計算機組成原理、C語言三門課程的內容,軟硬件結合緊密,C語言的學習不再“虛”。是一門比較綜合的課程。
(3)ECE 290 計算機工程I(Computer Engineering I)。第四學期開課,3學分必修課,有隨課實驗。教學目標是培養設計和分析組合及時序邏輯網絡(電路)的能力,了解計算機組成原理。主要內容包括信息的表示;開關代數;組合網絡分析與設計;時序網絡分析與設計;二進制算術運算及算術邏輯單元;計算機組成和機器語言編程;輸入輸出;控制與設計。配有7個硬件描述語言仿真實驗。使用教材:Mano & Kime, Logic and Computer Design Fundamentals, Prentice-Hall, 1997.
特點:大部分內容類似國內數電課程,但延伸至計算機組成。與ECE190有部分重疊內容,但不同的是重點放在硬件設計上。
(4)ECE 385 數字系統實驗(Digital Systems Laboratory)。第五學期開課,2學分必修實驗課。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包括作為控制器使用的微計算機在內的數字系統的設計、構建和調試能力。實驗內容包括組合邏輯電路;存儲單元;競爭冒險;電路(電氣)特性(負載、延時等);簡單組合網絡(加法器、多路器等);簡單時序網絡(計數器、移位寄存器等);同步和異步時序機;處理器和控制器;作為控制器使用的微處理器設計。既有單獨的實驗,又有大型的項目設計實驗。課程的前半部分使用標準TTL芯片、導線和實驗板進行實驗,后半部分使用CAD工具和VHDL進行FPGA實驗。使用教材與ECE 290相同。
特點:從最基本的觸發器實驗到最后的設計項目均以數字系統(計算機)為目標,傳統的數字電路已融入數字系統中。既有傳統硬件實現又有可編程器件實現。
(5)ECE 210 模擬信號處理(Analog Signal Processing)。第四學期開課,4學分必修課,有隨課實驗。教學目標是運用數學工具分析和設計信號處理系統,最后獲得對調幅無線接收機透徹的理解能力和設計簡單濾波器的能力。內容包括信號和信號處理系統例子;模擬線性時不變系統;電路和線性系統;直流電路分析回顧:KCL、KVL、受控源;電容器和電感器元件;運算放大器電路;通過線性常系數微分方程表征和求解LSI系統;復數和復變量函數;阻抗、相量和正弦穩態;頻率響應和多頻率電路;傅立葉級數;傅立葉變換;調幅無線接收機;卷積;沖激和沖激響應;采樣定理和數字信號處理概述;穩定性;拉斯變換和傳遞函數;微分方程的拉斯變換求解;微分方程解的通式;有源濾波器設計。配有5個實驗,包括調幅超外差接收機的實現。使用教材:E. Kudeki and D. C. Munson, Analog Signals and Systems, Prentice Hall, 2008。
特點:是第1門數學特征明顯的ECE專業核心課程。以ECE110課程中電路概念及分析為基礎開始課程學習,然后進展到傅立葉和拉普拉斯變換等更抽象的世界。課程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數學基礎(微積分和微分方程)。課程以電路、模電的基本電路和調幅無線接收機的物理系統為依托,完成理論和方法的學習。內容涉及電路、信號與系統、模電等知識,也是一門較綜合的課程。
(6)ECE 391 計算機系統工程(Computer Systems Engineering)。第五學期及以后開課,3學分限選課。教學目標是為進一步學習計算機系統工程獲得解決問題所需的編程技能。課程介紹現代計算系統發展的核心概念,重點放在系統軟件上,學習如何實現硬件之間、硬件與應用程序之間,以及應用程序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包括輸入輸出的語義、同步、中斷、多任務、虛擬化等內容。
特點:類似于操作系統課程,含有x86匯編的內容。
(7)ECE 342 電子電路(Electronic Circuits)。第六學期及以后開課,3學分限選課。介紹模擬和數字集成電路的設計。內容包括基本電路分析;二極管;三極管;邏輯電路;放大器電路。使用教材:A. Sedra and K. Smith,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6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特點:重點在電路原理設計上,而非版圖設計。大部分內容與我們的模電課相近,但包含少量門電路。
4. 課程設置特點
通過上述課程介紹得知,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EE專業課程設置有以下幾個特點:
(1)寬口徑、分層次的課程體系。如果將華中科技大學(也是目前國內高校的普遍情況)開設的電路、模電、數電、微機原理、軟件編程(C語言)和信號與系統等課程稱為傳統課程體系,那么可以看出,一方面,伊利諾伊大學EE專業入門性質的一些基礎課程不按傳統知識縱向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構建,而是突破傳統知識的自身體系,以橫向聯合方式構建。如ECE110、ECE210、ECE190、ECE290等課程,它們在內容上與傳統課程的關系如表4所示。其中前三門課程內容都涉及3門以上傳統課程的知識,如ECE210涉及電路、模電和信號與系統3門傳統課程的相關知識,ECE110課程中甚至還涉及電磁學、通信和控制等領域的知識。這樣設置的課程,知識構成不再是單一的、割裂的,而是連通的、綜合的,為實際應用系統的設計建立了良好的知識架構,更加符合學習者知識構建的需要,也更符合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另一方面,將傳統課程內容拆分到不同課程中,在不同課程中實現知識的層次遞進。如電路和模電知識在ECE110和ECE210課程中的遞進,數電和微機原理知識在ECE110、ECE190和ECE290課程中的遞進。這種分層遞進的方式更加符合認知規律。另外也容易將過深、過專的內容分解到專業方向選修課中,便于在有限的時間內真正落實寬口徑、重基礎的培養方案。
當然,這種課程設置的缺點就是有些知識的學習達不到傳統課程內容的深度或廣度。例如,雖然ECE110和ECE210兩門課都涉及模電知識,但未達到傳統模電課程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電路理論課程也有類似的問題。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伊利諾伊大學后續開設了相應的限選課,如ECE342,以彌補之前的不足。對這一問題的處理實際上反映了更高層面的問題,即哪些知識對本科生來說是更重要的。但也有些是相反的,例如數電知識在課程中反而更深更廣了。
(2)頗具特色的專業導論課。ECE110是大學第二學期開設的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專業導論課,與我們泛泛而談的專業導論課有本質的區別。該課程配有專門的實驗項目,課程圍繞項目展開,最終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具有自主循跡移動功能的小車系統。實際上麻省理工學院和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也有類似的專業導論課程。
該導論課以一個具體的實際項目為背景,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因此課程內容涉及很寬的知識面。學生不僅要了解相關知識,而且還要對其有一定深度的掌握,才能順利完成實際項目。該課程使學生在一年級后就能對本專業基本知識構成和應用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可以大大激發他們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同時較早使學生體驗實際工程項目設計、開發、實現的全過程,踐行了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優點非常突出。當然,開設這樣的專業導論課具有較高難度。
(3)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除了不少課程配有實驗外,ECE210課程表現更為突出。該課程名稱為“模擬信號處理”,課程內容涉及電路理論、信號與系統和模電知識。與傳統的信號與系統課程不同,該課程有很強的具體物理系統支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理論不再那么抽象。當然數學知識是它的前提。
(4)軟件與硬件緊密結合。ECE190課程名稱為“計算系統導論”,也是非常特別的課程。既不是傳統的C語言課,也不是微機原理,更不是數電課程。課程內容涉及數電、計算機組成原理、C語言三門傳統課程的有關知識。C語言內容占比略大,但重點不在語言本身,而是強調計算系統的構成及實現原理,即關注的是計算機實現的本質問題。課程的軟硬件結合緊密。后續課程ECE290計算機工程I則是傳統數電課程向計算機組成原理的延伸,更注重計算機的硬件實現。
通過對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EE專業課程體系及典型課程的分析研究,并與華中科技大學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加以對比,得到以下結論:該校EE專業口徑寬泛,專業課程設置注重基礎和知識面的寬廣度;知識橫向聯合、分層遞進的課程體系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開設的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專業導論課,使學生更早地對所學專業有清晰的認識,并為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奠定了基礎。選修課(含限選)學分與必修課學分基本持平,與國內高校相比,學生自由選課的余地大很多,本科畢業學分要求遠低于國內高校。
篇8
近年來,職業院校的電氣系英語老師對電氣專業英語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文通過公開課《電氣專業英語之實用對話》,展示我們在專業教學探索中總結的經驗方法。以下是這堂課的策劃與實施。
一、教學分析
1.教學目標和方向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學習專業英語的興趣與積極性,使學生明白學習專業英語的目的、重要性及專業英語在工作中的實用性,對專業英語的學習有足夠的重視。
2.教學內容
一般的電氣專業英語的教材內容比較枯燥,大段的專業文章和大量的專業詞匯,令學生望而卻步。鑒于此類情況,我對專業學習內容進行改造。在現階段英語學習教材的基礎上,加入了電氣專業詞匯。讓這些生僻難記的專業詞匯變身為普通生詞,穿插于日常對話之中。力求在潛移默化中,把電氣專業英語嫁接到基礎英語里。
3.教學方法
本堂課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主線,附加了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獲得較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教師可以拿專業課上常用的儀器儀表、電氣器件等英文說明書、常用數學符號和公式的讀法及面試常用語等與他們學習、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而在基礎英語教學中又很少涉及的知識讓他們學習,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上課的熱情,使學生重視這門課的學習。
二、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多媒體教學PPT:圖片與文字的結合,讓學生能清晰明了課堂教學內容。
2.編寫學習任務書STUDY TASK:把課堂內容和課堂練習融為一體。課前分發給學生。
3.模擬電子施教板:用于實物教授和練習。
4.電子元器件實物:用于實物教授和練習。
5.選取了代表四個實訓室的電子器件,用于模擬場景。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訓室(計算機顯示屏,鍵盤等)。PLC實訓室(PLC機器組合)。電子實訓室(電路板,電烙鐵)。電子倉庫(電子元器件)。
6.制作場景名稱板:用于在小組活動中表示場景的更換。
三、教學組織形式
在本堂課中,撤出了講臺的位置,全班同學圍繞教室中心,分成了四組,教師走入學生中間,突破空間距離的限制,調動學生聽課的情緒,營造教室的聽課氛圍。
四、教學設計
(一)總體思路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學習任務,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實物展示和場景轉換等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語言輸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并以group work, pair work, game等活動方式,增添了英語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入
1.與學生進行日常對話,復習所學知識。
2.向學生展示電氣學習和工作環境的圖片,并針對圖片內容提出相關問題。
【設計說明】
1.口語熱身。
2.通過展示與電氣專業相關的圖片,提出關于專業英語的三個問題,從而切入本課三個任務。
第二步:內容教授
任務一:做出具有電氣專業特色的自我介紹。
1.學習單詞和詞組。
2.完成學習任務書上的相應練習。
3.利用所學知識做出具有電氣專業特色的自我介紹。
4.教師點評。
【設計說明】
1.學習電氣專業和系部名稱。
2.在傳統的自我介紹的句型中,加入以上詞匯,完成具有電氣專業特色的自我介紹。
3.讓學生完成STUDY TASK上的專業自我介紹。
4.檢驗任務完成情況。教師在學生單詞發音,流利程度方面進行點評。
任務二:能說出常用電子元器件的英語名稱。
1.學習常用電子元器件的表示方法。
2.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加深對單詞和詞組的記憶。
【設計說明】
1.利用模擬施教板和電子元器件的實物,把抽象的概念變成了具體的實物,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提高記憶水平。
2.小組競賽:通過小游戲,讓四個組的同學以競賽的方式完成對電子元器件英文名稱由熟悉到掌握的過程。單詞學習和游戲比賽形式相結合,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加強對學生的語言輸入。
3.學生互相測評和最后集體測評單詞掌握情況。
任務三:能在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訓室,PLC實訓室,電子實訓室和電子倉庫這四個專業環境下,用英文和他人交流。
1.學習電氣專業場景的表示方法。
2.學習重點句型和表達方式。
3.小組活動。各組根據指定內容,編寫相應對話。
4.小組匯報。
5.教師分析評價
【設計說明】
設計場景對話練習,利用學生熟悉的專業場景,加入對話句型,讓學生在掌握范例對話的基礎上,舉一反三,以小組為單位,編寫不同場景的工作對話。既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又加深了對話句型的記憶。
1.利用PPT,展示了電氣專業常見的教學和工作場景,如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訓室,PLC實訓室,單片機實訓室,電子實訓室和電子倉庫。并引導學生回想在該場景學習和工作中,經常發生的行為和對話。
2.學習范例對話。讓學生掌握對話中的關鍵句型和表達方式。
3.小組活動。在四個小組中,分別放置了相關電子器件,模擬不同的實訓室。每個小組根據場景,參考范例對話,編寫相應的對話。
4.小組報告。每組推選學生完成項目匯報。單獨放置了展示臺在教室中央,并用場景名稱板來表示場景的更換。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role play),完成本組的對話。
5.在每組報告完成后,教師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點評:對話內容,語言發音和動作表情。
第三步:總結
1.總結本堂課的學習內容。
2.鞏固重點單詞和句型。
【設計說明】
根據PPT中的課堂結構圖表,回顧三個學習任務的完成過程。再次鞏固關鍵的單詞、詞組和句型。
第四步:作業
利用本堂課所學知識編寫對話。
【設計說明】
課外作業的布置有利于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而使課外作業與任務型課堂融為一體。
篇9
基金項目:本文系寧德師范學院服務海西項目(項目編號:2012H307)、寧德師范學院服務海西項目(項目編號:2012H40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3-0018-02
寧德師范學院是福建省師范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學院堅持“為地方發展服務、辦人民滿意大學”的辦學宗旨,走“求精、求特、求優、求強”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基本形成以教師教育為基礎,理、工、文、管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結構。寧德師范學院的發展定位是:立足寧德,面向海西,為地方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突出師范性、應用性、地方性,努力把學校建成高水平、多科性、應用型的地方特色強校。電機電器產業是寧德市的支柱產業之一,寧德共有電機電器企業1000多家,從業人員近20萬人,實現工業產值逾370億元,是“中國中小電機出口基地”和“中國中小電機之都”,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進入了“保質量,求創新、謀發展”的新階段。鑒于現階段電機電器行業對于電氣專業人才的渴求,加強電氣專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寧德師范學院把電機電器方向作為學校的兩大重點資助學科之一。同時,寧德師范學院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入選2012年“福建省本科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為此,寧德師范學院應堅持辦好特色電氣專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發展方向,積極探索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與完善理論、實踐教學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際操作能力。
一、相關專業方向的開設現狀
1998年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新專業目錄,將電力系統自動化、電機電器、電力電子等強電專業合并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1]合并后的專業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交叉學科,其涉及的領域非常寬泛,各高校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二級學科方向。目前福建省內高校較多開設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但多開設的方向為“電力自動化”,開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的高校很少。由于寧德市電機電器產業發展迅速,與之相適應的電機控制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為在寧德師范學院本科階段開設電氣專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奠定了基礎。
二、專業方向培養目標及要求
寧德師范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科學發展觀和創新意識,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掌握電氣與自動化等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及基本技能,畢業后從事電機與電器的產品工程設計、加工制造、運行分析和檢測控制、經濟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該電氣專業方向的培養要求是:使學生成為綜合素質高、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強、能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主要學習“電路”、“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電機學”、“電機電子技術”、“現代電機測試技術”、“單片機原理及應用”、“電磁場”等專業課程知識。能應用所掌握的專業理論分析和解決工程應用中出現的實際問題。[2,3]
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水平評估、服務社會、畢業學生的評價去完善培養模式等,其中圖1為電氣專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人才培養的結構框圖。[4,5]
三、專業課程體系
在設置電機電器及其控制專業方向課程時,充分體現實踐性、應用性,以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考慮了電氣專業的專業必修基礎課程、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限選課、選修課模塊的特點,并注意課程之間的融會與貫通。
基礎課程安排有:“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應用基礎”、“工程制圖”、“線性代數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人文通識課安排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專業基礎課安排有:“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等。專業平臺課安排有:“自動控制原理”、“電機學”、“單片機原理及應用”、“C程序設計”、“電氣控制與PLC”、“電力工程基礎”等。專業方向限選課安排有:“機械設計基礎”、“電器理論”、“特種電機及控制”、“現代電機測試技術”、“電機電器制造工藝”、“電機設計”、“電機控制”等。專業選修課安排有:“DSP技術”、“電磁場”、“高低壓電器”、“單相電機”、“電氣絕緣材料”、“傳感器原理與檢測技術”等。工具課安排有:“MATLAB基礎”、“AUTOCAD軟件上機”、“Altium Designer軟件上機”、“ANSYS軟件上機”等。其中表1為電氣專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限定選修課的課時和學時安排。
四、特色的教學體系
1.專業方向定位明確
針對福建省寧德市區域經濟發展及企業人才需求,就電氣專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形成鮮明的服務地方電機電器行業的專業定位。形成以“產學合作、做學融合、研學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為指導,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大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充分發揮電機電器的行業特色優勢和地域優勢,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協調合作的體制機制,實現工程技術拔尖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
2.建立導師制培養
從大二下學期開始為每位學生確定導師。導師優先安排由副教授以上職稱或由骨干青年教師擔任。導師應負責不定期的與學生溝通,解決一些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優秀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不定期舉辦溝通交流、學術報告,邀請已畢業的優秀學生、企業管理人員及工程師等進行工作體會交流。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申報校級及以上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培養學生的協作管理、策劃組織和自主創新能力。
3.案例教學及深度交流
定期邀請行業專家、教授來校做學術專題報告,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前瞻性;聘請產業界專家講授部分專業課程,使學生跟蹤技術發展和應用前沿,具備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
4.課外創新實踐
通過全校任意課、社會調察和參加志愿者的形式,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開展各種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提倡每位學生大學期間至少參加一項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如“全國大學生電子大賽”、“挑戰杯”、“全國數學建模大賽”等,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6]
5.校企聯合畢業設計
培養方案的最后一個環節是畢業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應用所學的綜合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畢業設計安排在本科生培養的最后一個學期執行。畢業設計采用校內、校外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帶著企業實際問題構成的畢業設計題目,其范圍緊扣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關鍵技術,突出電機的控制策略、電機信號檢測與分析的方法等,強調實際的產品設計、硬件電路的開發與設計。
五、結論
我國電機電器產業發展迅速,但缺失專業技術人才已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本文對電氣專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進行了分析,針對該專業方向的知識結構提出了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以及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對特色的教學體系進行了詳細、全面的闡述,并論述了該專業方向的探索與實現。
參考文獻:
[1]黃文力,何琳琳.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8):5-7.
[2]蔣小洛,吳桂初,吳烈.面向區域產業的電氣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2):36-37.
[3]仇祺沛,呂崇帥.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工程的發展前景探討[J].硅谷,2013,(13):12-13.
篇10
應用型人才的特點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點是學科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強,除了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外,還具有良好的工程素養,具備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以后主要在生產第一線從事運行與管理等工作。應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種創新人才,具有把理論知識和技術轉化為實踐生產力的創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種復合型人才,因為應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根本,而要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往往不能僅靠一種專業知識,實踐的創新多出現在學科邊緣或者各學科的交叉處,因此應用型人才也是一種復合型創新人才。[4]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是簡單地增減幾門課就能做到的,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合格應用型人才的基礎。如何建立以強電課程為主,滲透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課程體系,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透徹理解相關的課程及經受實踐的檢驗。
課程體系的建設
在電氣專業新課程體系的設置上著重突出“以強電為主,弱電為輔,強弱電、軟硬件、電氣控制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專業特色,主要依據四個基本原則:一是突出強電特色,并且結合電力發展前景與現有師資力量,設置了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與電機電器及其控制兩個專業方向的課程模塊;二是緊密結合自動化技術在電氣工程領域的應用,保持電子與計算機技術相關課程教學四年不斷線;三是強化本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保持實踐教學環節四年不斷線;四是激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結合學生就業需要,注重課程安排的科學性與系統性。新課程體系的主要特點是適應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原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細分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與自動化專業的發展需要,突出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強電特色,根據“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應用”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而設置。
1.課程體系的改革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原電氣專業結合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與自動化兩個專業的內容,專業的特點為“強弱結合、適當偏弱”;新電氣專業的特點轉變為“強弱結合、強電為主”,專業課程的口徑相對變窄。新電氣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再是電氣專業與自動化專業的區分,而是電氣專業內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與電機電器及其控制兩個方向的設立。由此考慮把原來的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跨專業選修課—實踐環節的課程體系改為更符合新電氣專業特點的一級學科基礎課—二級學科選修課—跨二級學科選修課—跨專業選修課—實踐環節的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新的課程體系保證了學生的理論教學在滿足基本學分的前提下,能夠小于2500學時,同時優化了課程內容,擴大了選修課程范圍,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勵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課程內容的優化新的課程體系在強電專業“寬口徑”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礎”的要求,公共基礎課與學科基礎課的學時比例達到總學時的74%。在實現了同一專業的通識教育課、專業基礎課完全打通,專業主干課程也基本相同,而專業方向的不同只體現在專業課程中的非主干課程及實踐環節的要求的基礎上,[1]新課程體系既實現了對學生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的培養,又強化了對學生對本專業基礎知識的要求,同時還突出了不同的專業方向特色。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上更加突出強電特色,突出計算機技術與弱電控制技術在本專業領域內的運用。按照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與電機電器及其控制兩個專業方向,設置了兩個特色顯著的課程模塊作為任選的必修環節。另外,按照“拓寬”與“加深”的原則,開設總數達到19門的二級學科選修課,學生可以選修其中的5~7門。按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設置了跨專業選修課與全校公共選修課,要求學生在人文社科、經濟管理等方面修習約6門課程。
3.授課時序的調整按照先基礎后專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保持計算機教學、英語教學不斷線,科學分配各門課程的授課時間與學時。(1)保持計算機教學不斷線。計算機課程按照教學次序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C++語言”、“機械制圖CAD技術”、“軟件技術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工業組態技術”、“電力系統的MATLAB/SIMULINK仿真與應用”、“單片機原理”、“交直流調速系統與MATLAB仿真”、“EDA技術”、“可視化程序”、“計算機網絡”、“畢業設計”。(2)保持英語教學不斷線。建議取消“專業英語”課程,增開雙語課程教學。用英語(或雙語)教學的相關課程包括:“大學英語”、“電路”、“軟件技術基礎”、“自動控制原理”、“EDA技術”、“計算機網絡”、“畢業設計”。(3)科學分配各學期的課時量。如第一、第二學年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好,可以適當增加基礎課與專業課的課時量;第四學年學生因社會實踐、找工作、考研等,學習效果下降,此時可以突出計算機與實踐教學環節,利用課程的強實用性平抑學生的浮躁心態,最大限度保證學習效果。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是高等院校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必備環節,是提高人才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要素。各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實踐教學水平的高低,包括實驗條件的完善、實驗內容的設計及實驗教師的素質。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電氣專業的實踐環節主要由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與畢業設計等組成,組成了一個比較系統、由線到面、由基礎到綜合,分層次、全方位的內容體系。[5]
1.課程實驗與課程設計課程實驗包括電工電路、電子技術、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力系統自動化、電力電子技術、電機與拖動、C++語言、單片機原理、電氣PLC原理等。課程設計是工科專業實踐教育的重要一環,是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信息檢索、相互合作,初步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課程設計實踐環節主要由核心專業課程與部分實用性強的專業課程如“電機設計”、“電力系統分析”、“單片機原理”、發電廠電氣部分等的課程設計構成。
2.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由校內與校外兩部分組成。校內實習基地主要由校辦工廠組成,完成金工實習、電工電子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基礎性專業訓練;校外實習基地主要包括陜西航空電氣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飛機制造廠、貴州飛機制造廠等,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主要接受現代化企業的生產教育,培養工程實踐能力。
3.畢業設計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設計的課題多來自于工程實踐。題目通常由導師自行擬定,或者來自于導師科研項目的某一模塊,或者來自于導師熟悉的專業領域,與工程實際結合緊密。針對畢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如題目陳舊、知識面過窄、實驗條件較差、學生支差應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現階段可積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中期抽查考核,組織討論,詢問學生等;對學生加強考勤,不定期考查,組織中期檢查與預答辯等。二是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學科知識范圍內自由選題,激勵他們選擇來自于生活實踐、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課題。三是創造條件允許學生到實習或工作單位做設計,聘請企業中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參與畢業設計的指導工作。除了以上基本的專業實踐環節之外,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電子設計”等全國大賽,鼓勵學生進行科技創新制作,建設專業的開放型實驗室,積極探索有助于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的教育教學模式。
篇11
1.專業發展方向不夠特色電氣專業發展方向可以有電氣控制技術、機電一體化、電力系統等方向,但是不同學校依據社會需求人才量設置專業方向,導致電氣專業教學趨于同方向化,缺少競爭力和特色。而且很多院校并沒有給予此專業更多的重視,導致其所培養的學習難以滿足社會綜合性要求。2.校企聯合培養體系還需加強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可以加快建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促進產學研的有機、有序結合。目前許多高校的教學模式都缺乏校企合作方式的運用,對于輸送人才和教學質量都有一定影響,導致學生缺少項目實踐經驗和綜合專業技能,很難達到相關企業的用人標準。3.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徑還需創新師資隊伍建設是電氣專業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就目前而言,眾多高校的師資力量不足,沒有組成一支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來培養專門應用技能型人才,許多高校是直接引進應屆的碩士和博士人才,對于院校而言,其非常匱乏工程實踐教學經驗。因此,在引進專門人才時,可以考慮引進行業領軍人才,重視學科的工程實踐,提倡教師在產業上發揮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電氣工程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1.深化課程體系建設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第一步就是深化課程體系建設,在保證學校傳統規劃的課程正常教學外,還應該增加自動控制理論原理,電力系統分析,電氣控制、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等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傳統的課程可以與新增課程相交或補充。這樣能夠保證學生在掌握電氣工程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深刻的了解更為前沿、廣闊的相關知識。其次,目前電氣工程專業學科的課程設計注重學生的科研性培養,但是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要求學生需要同時兼備科研型和應用型。因此,學校在電氣工程專業開設專業課時可以考慮設置限選課和任選課兩個模塊,限選課主要包括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電氣原理等等,任選課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性,為學生步入社會或學習深造打下良好基礎。這樣設置課程有助于培養同時兼備應用型和科研型的人才,也促進教學方式向寬口徑、專業化、研究型和應用型的目標發展。2.強化實驗室建設學校實驗室是學生進行實踐的重要場所,學生通過實驗獲得的成果比讀書本來得更加直接,記憶更加深刻。對于電氣工程專業的學科實驗室建設,可以分不同方向設置不同的研究中心,比如電機方向的電機與拖動控制實驗室、電氣方向的電氣控制技術和電子實訓實驗室、電力方向的電力系統與供配電技術、PLC技術實驗室,以及一些融入日常學習中的教學實驗室,如單片機技術與控制原理實驗室,樓宇自動化實驗室,高頻電子實驗室和EDA實驗室。實驗室的建立可以增加學生在學習時的興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專業要求進行不同實驗的學習。3.深入開展科研導師制科研導師制深入開展可以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為了保證培養質量,每名導師負責指導5到7名學生,針對不同課題對其進行不同的專業指導。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學習、課程設計,并指導學生參加相關專業技能比賽,是每位導師的職責,同時針對學習能力和專業技能較強的學生增加其訓練量,使其能夠在科研課題中多多發揮自己的長處,善于發現問題、表達問題,完成自我適應性和學術性轉變,讓學生盡早的完成學術科研任務。4.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電氣專業學科建設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一個師資力量雄厚的團隊,可以提高學術研究水平,把握住專業發展方向,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更多的前沿技術。師資隊伍建設可以每年派出幾名優秀的青年教師去國外相關院校深造,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和科技發展狀況,為學校課程教學增添新的內容。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鼓勵教師在業余時間參加校外企業的生產、質量、設計、研發等工作,在工程實踐崗位學習生產經驗,真實的了解企業技術和學校教學技術的差距,而且可以獲得企業用工需求,為學校專業人才的輸送找到出口。
三、結語
各院校應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索相應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既需要注重做好理論方面的提升,還需要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以優化,通過特色人才的培養,為社會和企業輸出更多的人才資源。
參考文獻:
[1]付蓉,顧亦然,馬海嘯,張騰飛,周巖.面向“卓越計劃”的電氣工程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學周刊,2016,07:226-227
篇12
一、教學對象及教學問題
中職院校的學生多是來自中考失意的學生,這部分學生的特點是學習意識不強,缺乏學習動力,然而動手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卻相對突出。學生內部因學習勁頭與基礎水平參差不齊,也會出現一些學習成績的等級劃分,如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也存在專業偏離的現象。例如,一些學生能夠潛心學習,擅長深入的理論研究,這部分學生稱作“理論性學生”;一些學生則傾向于實踐動手能力,能夠掌握應用技術,這部分學生則被稱為“技術型學生”。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只有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才能達到整體教學效果的提高。
中職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第一,學時不足,課程設置不當。中職電氣專業的課時數嚴重不足,無法達到教學內容的需要,在有限時間內保證教學效果是目前中職教學的一大挑戰。第二,教學模式單一。電氣專業本應是綜合機械與電力、信息技術多方面的綜合性學科,然而中職教學卻存在嚴重的偏差與偏離現象,與學科本質背道而馳,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第三,教學觀念與所使用的教學設備無法達到標準要求,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實際的教學效果等方面都大打折扣。第四,教學方法缺乏針對性,沒有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導致部分學生的潛力沒被開發出來,或原本的優勢被掩蓋。
二、因材施教及分層教學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與興趣愛好、優勢特征與能力水平進行科學歸類,針對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但無論對于哪一類學生都要形成一個整體的科學教學規劃目標,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堅持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原則,開發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培育實用能力強的職業性人才。
對于優等生,要從綜合能力培養入手,因為這部分學生多數屬于成績優異、能力較強的學生,這部分學生要在完善他們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其能力的開發與培養,不但要注重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的開發,而且要注重他們在理論探究方面的引導,從知識、能力、素質各個方面全面培養,達到綜合人才的培養標準。要完善他們對于電氣一體化這門學科的理解,使他們在主觀上認識到電氣專業并非簡單的機械與電氣技術的結合,而且涉及理工科范圍廣、技術應用全面的一門高科技含量、高水平的綜合學科,使他們最終朝著綜合型人才方向發展,成為社會建設的主干力量。
對于中等生,要從其特點與水平入手,掌握他們的優勢與劣勢所在,總結他們的擅長與不擅長之處,全面了解導致他們劣勢出現的原因并找出科學的教學方法。其中,有一部分實際操作能力強但理論知識薄弱的學生,說明他們沒將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對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沒有養成刻苦學習的習慣,導致他們在課堂理論知識學習方面存在問題。因此教師要從他們的理論課堂監督為切入點,監督他們的課堂學習,采取重點提問、加強監督的方法,實現對這部分學生群體的有效控制。或采取優化的教學方法,適當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操作例子,將試驗操作與理論灌輸結合起來,使學生在他們所擅長的實踐操作中自覺地習得理論知識,達到有效學習的效果,實現了學生劣勢的彌補與優勢的發揮。還有另一部分學生則擅長空談理論,但一到了實踐操作卻不知所措。這樣的學生往往是那些喜歡死啃書本的類型,他們的定力較好,能耐得住寂寞,即使沒有實驗操作的情況下,依然能將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但由于欠缺實踐動手能力,需要進一步開發這部分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要多組織他們開展實驗活動,多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實踐操作機會,教師采取一旁觀察的方法來仔細觀看他們的實驗操作,并對他們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實現對這部分學生的重點培養與教育,全面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對于學困生,則要在這部分學生身上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這部分學生通常屬于那種厭倦學習,對學習缺乏一個積極的認識,無心投入精力。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首先要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學習意識,堅持“逐步推進、步步進取”的原則,由淺入深,先從電氣一體化的基礎知識入手,讓學生掌握其中的基礎的理論與技能性知識。學困生這部分群體通常的心理特征為:自信心不足、自甘墮落、失去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了解這部分學生的心理,本著理解、尊重、照顧的原則,完善對他們的教育,在平時多給他們一些鼓勵性的話語,讓他們重拾學習的信心,實現積極教育的目的,使他們能對學習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能夠主動學習、積極探究。
三、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
(一)建設思路
依據教育部規定,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兩類。公共基礎課程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安排,專業技能課程按照電氣技術應用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和職業生涯發展領域分為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形成基礎平臺加職業生涯發展方向的課程體系結構。電氣技術應用專業課程建設思路如下:
1.對現有的專業課程結構進行梳理,邀請企業人員參與課程設計,使核心課程能夠體現崗位核心能力,課程內容與工作內容相吻合、授課環境與工作環境相一致,讓工學結合的思想滲透到課程的各個方面。根據企業崗位關鍵能力的分析,重新調整專業課程的結構,根據實際情況劃分成若干課程單元模塊,由企業人員承擔實踐性強或與生產聯系緊密的教學內容,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如專題講座、研討會,教學地點可設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或者企業生產現場。2.依據電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同研討、確立電氣專業專門化方向,并開發相應專業方向崗位模塊課程。3.校企共同制定課程標準、授課計劃、編寫特色校本教材及開發數字化教學信息平臺。4.以典型產品為載體設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建立工作任務與知識、技能的聯系,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以職業技能要求為依據,組織教學內容。每一崗位技能由專業拓展能力模塊和專業核心技能模塊構成,以專業核心技能模塊打好技術和能力基礎,以行動導向的專業拓展能力模塊培養職業需要的技能,形成“崗位系列課程鏈”。
(二)構建策略
1.建立共享型教學資源庫
與企業共同建立以電氣技術應用專業核心課程為基礎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在校園網內實現資源共享平臺。教學資源庫建設包括制作教學課件、網絡課程、編寫模塊化的實習實訓指導教材、電子教案、課程標準、習題試卷庫、學習指南、視頻材料開發、專業技能考核鑒定教材等,構成具有教、學、做三位一體特色的立體化教材體系。利用教學信息技術平臺,提高教師現代職教能力。
2.按新專業方向要求重構課程,優化課程體系結構與教學內容選擇
根據電氣技術應用技能型人才需求調研報告和教育部2010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中等職業學校電氣技術應用專業主要對應電工維修、機加工、制冷設備安裝維修、電氣產品銷售等。結合地方經濟發展情況及各校實驗實訓設備及師資等具體情況,我校暫設置的幾個專門化方向電氣專業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需要。因此要按新專業方向要求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并對原有課程進行優化和教學內容整合,使新專業課程體系與企業崗位無縫對接。
3.編制新教學計劃及課程標準、課程項目設計實施方案
教學計劃是貫徹落實課程方案和過程的綱領文件,體現課程體系結構;課程標準是教學計劃對課程內容界定和對課程教學環節的具體要求,是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也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沒有課程標準規范的教學是盲目的,很難做到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雙重體現;課程項目設計實施方案是課程標準的進一步規范與細化。因此要十分重視對教學計劃及課程標準的制定與貫徹執行,糾正教學中的盲目性與隨意性。為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重視課程教學執行情況的反饋分析,在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對教學計劃及課程標準進行修訂。
4.新課程體系的教材建設
教材是體現教學思想、教學模式的最主要資源與載體,教材必須是反映課程標準規定與要求的產物,課程教材的組織和選用必須滿足下列要求:⑴優化選擇教材,倡導教材創新,即對原有教材進行更新和改造。貫徹實、新、寬、活的原則,在結構上更符合實際和使用要求,強調實際應用功能,體現最新內容與方法,教材涉及面寬,形式符合學生靈活的學習需要,既要適用學生“學”,又要適用教師“教”,還要能指導學生“用”。⑵編寫特色校本教材。由行業專家、專業教師等組成課程開發組,在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企業需要、校內實訓基地等優選載體,編制能充分發揮校內實驗實訓設備的校本教材,
四、結語
電氣專業是一門涉及學科范圍廣的理性學科,是對一個人的綜合學習能力的考驗。中職學生要想學好這門專業就需要教師善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堅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原則,認真對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以及他們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對學生進行科學分類,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達到對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的優化。為培養出適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中職院校電氣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勢在必行,而改革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還需要不斷的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藍曉雨.對中職機電專業教學改革創新的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35).
篇13
針對目前船舶修造企業對船舶電氣專業人才的需求,目前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學內容重點不突出,課程設置欠合理船舶電氣專業教學以船舶電氣設備安裝、使用、故障排除、自動化裝置應用等為主,其特點應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目前,該專業教學重心放在船舶電工工藝、船舶電力拖動、船舶電氣設備維修、船舶電站、船舶信號及系統理論教學上,而在船舶自動化設備故障判斷與排除、電子學、自動控制理論、計算機應用、輪機自動化等課程的還有所欠缺,導致船舶電氣自動化方面知識薄弱。調查發現,已畢業學生普遍欠缺PLC編程維護及保養、船舶電氣自動調節裝置安裝使用、電路識圖、常見電力設備故障排除等的理論與實踐知識,進而限制其實際能力的提高。另外,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及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國際化港口的需要,學生英語水平的急待提高,特別是專業英語的強化顯得尤為重要。
(二)師資力量有待加強船舶電氣工程技術是船舶類專業的一個嶄新的方向,師資配備對專業建設的影響較大。目前,船舶電氣專業教師配備較少,工作量飽和,導致教師外出培訓較少,專業技能提高進度較慢,不能適應日益加快的專業建設需要。
(三)實訓設施不完善船舶電氣學生必須通過實驗實訓才能對理論知識有更深入地了解,并且可用于實際操作中,是“能力本位”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實驗實訓設施對提高學生技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決定學生的動手能力,直接影響船舶的修理甚至航行安全,因此改善實訓設施是實施實踐技能培訓必不可少的環節。
(四)實踐技能培養教學效果不佳隨著船舶技術的發展,船舶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船舶電氣的應用日益重要,但所畢業學生卻不能完全勝任船舶電氣的各項實際操作。這與該專業實踐教學時間短、項目單調、內容陳舊、教學深度不夠有極大關系,需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改善現有培訓方式,特別是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船舶電氣設備的運行和維修上非常重要。基于以上不足,本文結合舟山群島新區特色,就教學模式、師資建設、實驗實訓場地建設、實習實訓項目四方面綜合研究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培養的舟山特色的創新型船舶電氣人才提供新的思路與策略。
對人才培養改革采取的措施
(一)“能力本位”導向的專業課程體系開發了解船舶電氣專業實際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務,并針對各項特點分析歸納,實現課程結構和工作體系的無縫對接,充分體現課程定位的實踐性、職業性和開放性。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設置,以“能力本位”為導向,設置符合專業核心課程學習的學習領域和學習情境。如在電工電子產品的制作和調試中,設置學習領域和學習情境如下:1)安全用電及觸電急救;2)照明線路、三相電路安裝;3)低壓配電箱的安裝及低壓電器的使用和保護裝置的檢測;4)直流穩壓電源制作和調試;5)單管放大電路的設計、制作和調試;6)集成運算放大電路的制作與調試;7)功率放大電路的設計、制作和調試;8)交流調光燈的制作與調試等。PLC控制與調試中,設置如下:1)電動機控制系統編程與實現;2)送料小車自動往返控制系統的PLC設計;3)T68鏜床主軸電動機的PLC控制設計;4)沖壓機床液壓油缸控制系統的PLC設計等。船舶英語課程,設置如下:1)加強專業英語教學,特別是口語教學,以簡單句表達相關意思;2)組織學生參觀船舶企業,通過與船舶人員英語交流提高英語技能;3)邀請大型船企的船舶人員來校進行英語授課以提高專業英語教學水平。通過典型工作任務與課程實踐相結合,突出“能力本位”為目的的教學任務,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做”為主、以培養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層層遞進,使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能更好地應用于實踐工作中,達到船舶電氣理論教學的需求。
(二)加大師資培訓,提高教師專業水平船舶電氣技術是船舶專業類中一門嶄新的學科,且發展迅速,對師資力量要求較高。因此,擬委派專業教師前往江蘇科技大學或上海海事大學進行學習交流,或以訪問學者形式對外交流。另外組織專業教師前往大型船舶企業實地考察,學習運行中船舶電氣設備狀態和維修,深入體會船舶電氣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設置“能力本位”導向的專業課程。通過培養,將提升整體船舶電氣專業教師的業務水平及“雙師素質”能力,更新教學觀點和理念,使船舶電氣教學更好地適應船舶企業的要求。
(三)針對性完善實訓設施船舶方面設備龐大,船舶電氣設備又具有其獨特性,其建設資金大,如何應用有限的資金完成有代表的實驗設備并滿足日常船舶電氣實踐教學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在實訓設施建設中注意針對性和有效性,并對實訓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如以主機遙控系統模擬實訓建設、電機拖動實訓為基礎的新模塊增加等,以最少的資金需求完成實訓的配備。
(四)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以提高實踐技能培訓教學船舶電氣實踐技能培訓教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項目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結合實際,突出重點,盡可能做到有問題去實踐。一方面,通過提高實訓課程,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設置船舶電氣相關設備故障,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及鉆研能力;利用網上教學平臺,建立網上虛擬實驗室,為學生自主學習船舶電氣專業實踐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積極與船舶企業聯合,建立實習基地,安排學生于學習中及學期末去船舶企業進行交替實訓和頂崗實習,強化學生的崗位技能培訓,實現零距離上崗。如我校與舟山常石集團有限公司、舟山萬邦永躍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舟山集團等簽訂學生就業實習的協議,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真實崗位工作任務為載體,設置實踐教學訓練項目,強化船舶電氣專業學生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