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白銀投資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作者簡介:黃健柏(1954-),男,湖南郴州人,管理學博士,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學、金融工程、企業理論等研究;程 慧(1985-),女,貴州都勻人,中南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學研究;郭堯琦(1982-),男,河南鄭州人,中南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學研究;邵留國(1979-),男,山東濟寧人,中南大學商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2)03-0045-05收稿日期:2011-07-27
一、相關研究及文獻綜述
一直以來,石油、金屬等大宗商品一直都是市場投資者、交易者、生產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關注的重點。2008年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出現大幅下跌之后,金屬、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進入到一個2年多的強勢上行的周期。但與價格持續上漲相伴隨的是,金屬、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作為重要的基礎原材料,有色金屬價格的劇烈波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穩態。因此,對于究竟是什么因素主導了有色金屬的價格波動行為,以及這些因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主導價格走勢一直是眾多相關利益者關注的問題。
Cuddington等(2003)通過方差分析以及GARCH類模型研究了固定匯率制度和靈活匯率制度下包含有色金屬在內的3種商品類別的價格波動行為。研究結果表明,自由匯率下實際商品價格的波動程度要比固定匯率下的大。Tully等(2007)采用多變量APGARCH模型驗證了1984年~2003年期間的黃金價格波動行為中存在的杠桿效應。實證結果同樣證明美元是最主要的,甚至許多情況下是唯一的影響黃金價格的宏觀經濟變量。Sjaastad(2008)通過構建誤差模型采用1991年~2004年的馬克/歐元、美元以及人民幣的即期和遠期匯率數據驗證了主要匯率和黃金價格之間的理論和實證關系。研究表明自從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解體以后,主要貨幣的浮動匯率制度成為了世界黃金市場價格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黃金市場價格由美元集團主導,美元價值的上漲和下跌對其他貨幣體系下的黃金價格影響更加強烈。Krichene(2008)認為,商品價格的上漲是和一般的相對低的利率以及美元價值的實質的貶值有關。商品價格的上漲至少部分與利率和美元匯率的下降相關。Sari等(2010)通過構建VAR模型分析了3種貴金屬(金銀鉑鈀)的現貨價格與石油價格、美元/歐元匯率之間的聯動和信息傳遞關系。研究發現貴金屬與石油和匯率之間在長期內存在著較弱的均衡關系,而在短期內現貨市價格對沖擊的反應是顯著的(但卻是暫時的)。更進一步,他們在鉑金和鈀金中發現了一些如匯率市場一樣的市場過度反應的證據。Zhang等(2010)從價格協整關系、因果關系以及價格發現等三個方面探討了石油和黃金兩個市場的相互作用關系,實證結果表明:原油價格和黃金價格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在樣本期間的相關系數達到0.9295。此外,兩個市場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只存在從石油市場向黃金市場傳導的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
Morales(2009)利用GARCH模型和EGARCH模型研究了1995年~2007年期間貴重金屬的波動溢出以及非對稱特征。結果表明,有明顯證據顯示貴金屬收益之間存在持續的波動性。同時,幾乎所有樣本中存在一種以雙向方式運行的明顯的波動性溢出,只有黃金例外,即幾乎沒有證據顯示其他貴金屬影響黃金市場。同時,作者指出從非對稱溢出效應的結果表明,負面消息比利好消息對貴金屬市場產生更大的影響。
與國外相比,國內對于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的研究相對較少。已有的研究或定性分析價格的波動原因(夏曉輝 等,2007),或是研究某一個外部沖擊對金屬價格的影響,如李藝等(2008)、方毅等(2007)等分別研究了國際基金、期貨投資者行為對我國期銅價格的影響,而對于石油對于我國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的影響,見于吳迪(2010)。本文關注的是美元、石油價格與有色金屬之間的關系,類似問題Akram(2009)、Sari(2010)等學者在其研究中探討過,但基于我國金屬價格數據的實證研究還不多。因此,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構建VAR模型,分析美元以及石油價格變化對我國金屬價格的沖擊,以及在此沖擊下黃金、白銀和銅金屬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并分析各沖擊對于金屬價格影響的持續性和貢獻率,這將有利于揭示我國有色金屬價格波動行為背后的推動作用,有效控制外部沖擊對我國金屬價格波動的影響,避免金屬價格波動對我國經濟和工業發展的穩定帶來沖擊。
二、數據和方法
(一)數據選取與處理
本文采用3種金屬現貨價格(金、銀、銅)、石油現貨價格和美元指數的日度時間序列數據(5天工作制)。美元指數(US Dollar Index,USDX),是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情況的指標,用來衡量美元對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程度。原油現貨價格選取的是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單位標價為美元/桶。而3種金屬價格均為上海期貨交易所公布的現貨價格。時間序列跨度為2005年9月1日至2011年4月25日,共計1145個數據。因為對數數據不改變原來的協整關系,并能盡可能的消除波動的影響,使數據的趨勢線性化,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因此對數據進行對數處理。本文所使用的計量工具是Eviews6.0。
為了對樣本價格時間序列有一個直觀的印象,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從變異系數可以看出,樣本期間內石油和白銀的價格具有較高的波動性,而黃金和銅價格的波動性則相對較低。此外,從Jarque-Bera統計值也可以看出,所有的時間序列在1%的顯著性下都不是正態分布,其中,銅呈現出尖峰厚尾右偏的非正態分布,而銀和石油則是尖峰厚尾的左偏非正態分布,黃金和美元指數均呈現出“矮胖”的非正態分布。
3種金屬和石油價格之間的相關性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黃金和白銀價格之間有著相對較高的相關系數,反映了其類似的財富效應和貨幣因素;而銅、白銀和石油價格之間的相關系數大于黃金與石油價格之間的相關系數,這可能是由于銅和白銀在工業上的使用程度更高有關。此外,銅、黃金、白銀均與美元指數存在的負向的相關關系。各金屬與石油及美元之間具體的影響大小將在后文進行進一步驗證。
(二)方法選擇
方法上,本文將基于平穩序列(一階對數差分)構建VAR模型。VAR模型是一種非理論性的模型,它無需對變量做任何先驗性約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時,往往不分析一個變量的變化對另一個變量的影響如何,而是分析當一個誤差項發生變化,或者說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這種分析方法稱為脈沖響應函數,即考慮擾動項的影響是如何傳播到各變量的。本文將采用廣義脈沖響應函數。相比Sims(1980)年提出的基于正交化的脈沖響應函數,廣義脈沖響應函數的結果不會因為變量的輸入順序不同而不同。此外,對于每一個結構沖擊對于內生變量的貢獻度,本文將通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進行分析,從而得出VAR模型中的變量產生影響的每個隨機擾動的相對重要性的信息。
由于滯后期的選擇對于構建對于VAR模型至關重要,因此,要首先確定模型的滯后期。根據Akram研究中模型選擇標準,確定本文VAR模型的滯后階數為5階。根據所設定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數都小于1,即位于單位圓內,說明本文的VAR模型是穩定的,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
三、實證檢驗與穩定性檢驗
本文將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函數以及方差分解對美元指數、石油和3種有色金屬價格之間的關系進行穩定性檢驗。
(一)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ADF檢驗結果顯示,本文使用的所有變量都是非平穩的,而其1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說明文中所有變量都是1階單整的。我們在變量ADF檢驗基礎上構建VAR模型。
(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結果顯示,對于黃金來說,美元指數和石油價格在一定顯著性水平下與黃金價格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對于白銀來說,美元指數、石油價格以及黃金價格均在一定顯著性水平下與白銀價格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對于銅來說,美元指數、石油價格以及白銀價格則在一定程度上與銅價格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美元指數、石油以及3種金屬中,有著比較強的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的是石油價格和白銀價格。
(三)脈沖響應分析
結果顯示:黃金價格對于自身突發性事件的沖擊反應較為劇烈,自身事件的正向沖擊短期內就會導致價格的迅速上漲,美元和石油對于我國黃金價格的沖擊影響持續時間更長。這意味著相比國外來說,我國黃金價格回歸均值所需要的時間更久,國內黃金市場上漲預期一旦形成,短期內將難以發生改變。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金屬市場依然存在著顯著的“羊群行為”,市場中理性投機者群體不能迅速修正非理性投資者的過度反應行為,市場效率相比國外市場較低,在一定意義上不正常獲利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白銀和銅對黃金價格的沖擊影響大小均呈現出近似恒定的狀態,其影響大小分別為0.005和0.003左右。這可能是因為不同金屬間由于受到相同的經濟變量的影響,比如宏觀經濟狀況、美元等變量的沖擊,使得金屬間由于存在一定的相似的商品屬性或金融屬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價格的聯動性。而白銀對黃金的影響大小為0.005,大于銅金屬對黃金的影響,這也說明了黃金和白銀價格之間的相關性要大于黃金和銅價格之間的相關性。
對白銀來說,無論是金屬特性和金融屬性上都與黃金很接近,所以其對于來自于美元指數和石油價格的沖擊的反應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與黃金相比,白銀受到美元指數和銅價格的沖擊影響要顯著大于黃金受到的影響,這可能是因為相比白銀來說,黃金的貨幣屬性要強于白銀,黃金的保值、避險效果更加明顯,其價格波動程度要低于白銀的波動程度。此外,由于白銀的商品屬性強于黃金,其工業用途大于黃金,因此商品市場供需的不斷變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白銀價格比黃金價格對于外來的沖擊表現出更大的敏感性,一旦價格失去支撐,對于外來沖擊就會產生更強的波動反應。
黃金對于白銀價格的沖擊僅小于白銀自身的沖擊影響大小,在第一期即達到0.009,遠大于白銀價格對于黃金價格沖擊影響的大小,并且其沖擊影響在一段時期內保持著0.015左右大小的穩定狀態,這與Lucey等(2006)的研究結論是基本一致的。 與前文分析的黃金、白銀一樣,銅金屬同樣對自身突發事件的沖擊反映比較強烈。此外,黃金和白銀價格的變化同樣會對銅金屬價格產生正向的沖擊,但其沖擊影響要小于美元和石油的沖擊影響。
(四)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表示的是當系統的某個變量受到一個單位的沖擊以后,以變量的預測誤差百分比的形式反映變量之間的交互作用程度,它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統中每一個內生變量的變動按其成分分解為與各個方程隨機擾動項相關聯的各組成部分,以了解其對模型內生變量的相對重要性。本文采用方差分解分析各個變量對不同金屬價格波動的解釋程度。
結果表明:一直以來,黃金價格波動有大約50%左右來自于自身的原因,其余50%的波動基本來自于白銀、美元指數和石油價格,這3個指標引起黃金價格波動的比例分別占到了30%、18%和2%;而白銀價格波動則分別有35%、20%和3%來自于黃金、美元和石油,這說明盡管短期內黃金和白銀的價格波動會出現不一致,但總體而言,黃金和白銀價格還是具有一定的價格聯動性,并且其相互影響程度比較高。
而相對于石油價格來說,美元指數對于我國黃金和白銀價格波動的解釋程度要大于石油價格的貢獻率。這可能因為黃金、白銀有著很好的貨幣屬性來抵抗通貨膨脹,從而在美元貶值時,其投資的增加會進一步推動黃金和白銀價格的上漲。
對于銅來說,其價格波動主要來自于自身的原因,而石油和美元并不是我國銅金屬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金屬消費國,2010年我國銅消費量占世界消費量的35%,巨大的國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我國銅金屬價格的走勢;另一方面,美元對于我國銅金屬價格的影響更多來至于倫銅市場的信息傳遞以及匯率變動所導致的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石油價格則是通過市場的溢出效益和成本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我國銅價。但總體而言,美元指數、石油價格波動的沖擊并不是影響我國銅金屬價格的主要因素。
四、結論與啟示
石油價格和美元價值的變化對我國金屬價格的沖擊影響是顯著的,但其沖擊影響大小和對不同品種金屬價格行為的解釋度是不同的。其中,對黃金和白銀來說,美元價值的變化形成的沖擊影響要大于石油價格變化產生的沖擊影響,并且其對黃金和白銀價格行為的解釋度要遠大于石油,分別達到了18%和20%。因此,相對來講,美元價值的變化是影響我國黃金和白銀價格行為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從2008年底美國首次開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至今,全球流動性泛濫、美元持續貶值。從本文的研究結論來看,持續2年多的黃金和白銀價格大幅上漲直接反映了由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的美元貶值所帶來的影響。一方面,寬松政策帶來的美元持續貶值直接推動以美元定價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價格上漲;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續貶值推動大量以保值為目的的貨幣進入黃金、白銀市場中。此外,美元持續貶值使得熱錢與投機力量涌入、購買力提高所激發的價格通脹壓力遠大于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成本下降效用,市場通脹預期再次推高了黃金、白銀等金屬價格。
對于我國銅金屬來說,美元、石油、黃金以及白銀價格的變化都會對我國銅金屬價格產生沖擊,但四者均不是我國銅金屬價格行為的主導因素,而應該被視為銅價格行為的輔助因素。即使美元升值,全球經濟復蘇帶來的對銅等工業金屬需求的上漲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美元升值帶來的影響。相比較而言,供給和需求以及投機行為對我國銅金屬價格的影響可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當前,開放經濟條件下,各種外部沖擊已經逐漸成為影響金屬、石油等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行為的重要因素。2009年至今,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漸減弱,全球經濟逐步回升,尤其是我國國內顯著增加的巨大的金屬需求,推動全球金屬價格再次持續上升,但是金屬價格行為已經更加復雜,不同時期的價格行為已不僅僅取決于需求的支撐。美元走勢、通脹預期、市場流動性、金屬的金融化進程、各種投機行為以及國家政策等種種因素相互作用,都將促使金屬價格行為呈現出更為復雜和劇烈的波動狀態。因此,對于我國有色金屬產業的相關部門、企業而言,所面對的已不是一個簡單由供求關系所決定的市場,外部沖擊所具有的突發性和復雜性要求我們在整體把握金屬價格的長期行為的同時,更應該通過構建相關預測和預警機制,準確識別不同時期金屬價格行為的內在主導推動力,有效地預測金屬價格的短期波動行為,并綜合運用期貨市場、貨幣政策、儲備戰略等手段,從而完善我國金屬期貨市場,充分發揮期貨市場所具有的套期保值和價格發現功能,規避金屬價格波動風險,優化金屬定價機制。此外,還可以通過制定合理和及時的貨幣及匯率政策控制市場流動性,同時通過戰略儲備調節市場供需,確保市場有保有提有壓,從而保證金屬產業鏈條各個環節處于更為合理和穩定的價格區間,避免在金屬價格出現劇烈波動時才制定應對措施以及滯后的價格調控反而加劇價格波動行為的現象。
參考文獻:
方毅, 張屹山. 2007. 國內外金屬期貨市場“風險傳染”的實證研究[J]. 金融研究(5):133-146.
李藝, 部慧, 汪壽陽. 2008. 基金持倉與商品期貨價格關系的實證研究――以銅期貨市場為例[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9):10-19.
吳迪, 建敏. 2010. 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波動對我國金屬期貨收益率的影響研究[J]. 統計與決策(8):139-141.
夏曉輝, 鄭亞蘇. 2007. 有色金屬價格波動趨勢及其原因[J].價格天地(12):25-27.
CUDDINGTON J T, LIANG H. 2003. Commodity price volatility across exchange rate regimes[Z]. Working paper.
LUCEY B M, TULLY E. 2006. 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old and silver 1978-2002 : evidence from a dynamic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 note[J].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Letters, (2): 47-53.
MORALES L. 2008. Volatility spillovers on precious me-tals markets: the effects of the asian crisis[Z]. Dub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orking paper.
KRICHENE N. 2008. Recent inflationary trends in world commodity markets[Z].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
AKRAM F Q. 2009. Commodity prices, interest rates and the dollar[J]. Energy Economics,(31):838-851.
SARI R, HAMMOUDEH S, SOYTAS U. 2010. Dynamics of oil price, precious metal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J]. Energy Economics,(32):351-362.
SJAASTAD L A. 2008. The price of gold and the exchange rates: once again[J]. Resources Policy,(33):118-124.
TULLY E, LUCEY B. 2007. A power GARCH examination of the gold market[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1):316-325.
ZHANG Y J, WEI Y M. 2010. The crude oil market and the gold market: evidence for cointegration, causality and price discovery[J]. Resources Policy,(35):168-177.
(編校:育 川)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US Dollar, Oil and Metal Prices Based on VAR Model
HUANG Jian-bo, CHENG Hui, GUO Yao-qi,SHAO Liu-guo
篇2
從17世紀20年代起,英國東印度公司(EIC)在絕大部分年份中,所購買的茶葉都占其從中國總進口值的一半以上。在1765—1774年十年平均每年從中國進口的總貨值中,茶葉占71%。在1785—1794年中,這一比例提高到85%。〔8〕雖然瓷器、漆器、絲綢和其他中國商品的需求由于歐洲“中國風格”(Chinoseries)的流行仍在增長,但公司寧可讓這類商品的貿易由其船長和船員利用他們的“優待噸位”(Privilegetonnage)去經營,本身則集中全力經營茶葉貿易?!?〕19世紀以后,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從中國進口的茶葉都占其總貨值的90%以上,在其壟斷中國貿易的最后幾年中,茶葉成為其唯一的進口商品。
茶葉貿易不但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存在生死攸關,而且對英國財政也至關重要。從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葉貿易中獲利都在一百萬鎊以上,占其商業總利潤的90%,〔10〕提供了英國國庫全部收入的10%?!?1〕
荷蘭是18世紀西方各國中僅次于英國的最重要的對華貿易國。荷蘭人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主要有五類:茶、瓷器、粗絲、紡織品(包括絲綢、南京布等)、藥材雜貨等?!?2〕雖然荷屬東印度公司(VOC)最早將茶葉從中國運往歐洲,但直到18世紀40年代初,其輸往歐洲的茶葉主要購自來到巴達維亞的中國帆船。在18世紀最初的十年間,荷印公司在與巴城中國帆船的易貨交易中每年尚有10—50萬盾的盈余。〔13〕隨著歐洲對茶葉需求的迅速增長,荷印公司已不滿足于中國帆船運往巴城的茶葉數量。1728—1734年,在巴城茶葉貿易繼續進行的同時,荷印公司從荷蘭派出11艘船,直接前往廣州購買茶葉。其中兩艘船中途遇難,另外9艘船運回總共1350000荷磅(1擔=125荷磅)的茶葉,價值1743945荷盾,占全部貨值的73.9%,獲純利2334459荷盾?!?4〕由于用來購買茶葉的白銀短缺,1734年以后,荷印公司董事會放棄從荷蘭直接派船到中國的努力,改為每年從巴城派兩艘船到廣州購買茶葉,同時仍鼓勵中國帆船在巴城的茶葉貿易。1740年,荷蘭殖民者盡屠巴城華人,巴城華商貿易網絡破壞無殆,〔15〕茶葉貿易隨之衰落。到18世紀50年代,巴城茶葉貿易停止?!?6〕1757年以后,荷印公司重開對華直接貿易,直至1795年荷人因拿破侖戰爭而退出對華直接貿易。從18世紀20年代到90年代,茶葉均是荷人從中國輸出的最重要的商品。在這一時期的大部份年代中,茶葉占荷人輸出的中國商品總值的70—80%,有些年份甚至超過85%。
資料來源:Jorg,Prcelain,P.217-220.
從第一艘美國船到達中國起,茶葉就是其尋求的最重要的商品。1784年,美船“中國皇后”(EmpressofChina)號首航廣州,帶回3002擔茶葉,價值66100兩白銀,占該船總貨值的92%〔17〕然而,美船并不象同期的歐洲船只那樣幾乎主要從事茶葉貿易。1792年,6艘從廣州回航的美國船的總貨值為317270兩白銀,其中茶葉11538擔,價值為165440兩,略高于總貨值的一半?!?8〕1840年,美船在廣州購買貨物總值2766240兩白銀,茶葉價值1411391兩,仍是略高于總貨值的一半?!?9〕在19世紀初到3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美船在華出口貨物中,茶葉價值約占30—40%。至1837年,美船的茶葉貨值首次超過60%,達到65%?!?0〕1840年,美船購買19333579磅茶葉,占其在華購貨總值的81%?!?1〕
在18世紀其他歐洲大陸國家,如法國、瑞典、丹麥、美國的對華貿易中,茶葉所占的中國貨值比率也高達65—75%不等?!?2〕由于英國茶葉進口稅高達100%,歐洲大陸國家購買的茶葉歷來靠走私進入英國獲利。1784年英國國會通過抵代稅條例(CommutationAct),英國本土茶葉消費稅由100%降至12.5%?!?3〕歐洲大陸國家的白銀來源逐漸枯竭,加上走私茶葉入英國已無利可圖,他們在1885年以后逐漸退出茶葉貿易。廣州的茶葉貿易為英人所支配,小部分為美國商人分享。前幾年,廣州每年出口茶葉350000擔,價值94450000銀元,占中國出口貨值的70%?!?4〕二、白銀:西方購買茶葉的主要支付手段
當18世紀20年代以后歐洲各東方貿易公司競相從事對華貿易時,他們均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來支付購買茶葉的費用?歐洲產品幾乎在中國找不到銷售市場!18世紀的中國經濟建立在手工業的農業緊密結合的基礎上,發達的手工業和國內市場使中國在經濟上高度自給自足。一百多年以后主持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人赫德(RobertHart)在其《中國見聞錄》(ThesefromtheLandofSinim)中仍寫道:“中國有世界最好的糧食——大米;最好的飲料——茶:最好的衣物——棉、絲和皮毛。他們無需從別處購買一文錢的東西?!薄?5〕經濟上高度自給自足和相對較低的購買力使歐洲產品的中國市場非常狹小。然而,唯一例外的是中國對白銀的需求。亞當·斯密(AdamSmith)說過,當社會財富增長時,對白銀的需求有兩個層面的動力,一是作為貨幣促進商品的流通,二是作為奢侈品的標志?!?6〕在當時的中國,對白銀的需求主要源于第一種動力,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作為主要通貨的銅錢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交易,世界上尚無第二個國家象中國這樣如此迫切地需要白銀。而歐洲人對茶葉的需求僅能用白銀支付。大規模的中西貿易由此找到的支點:西人用白銀交換中國的茶葉!
甚至早在古羅馬時期,西方已需要用貴金屬購買絲、絲綢與香料?!?7〕16世紀末以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從日本、歐洲和美洲運來大量白銀購買中國絲綢?!?8〕18世紀60年代以后,英國成為最大的茶葉買主,18世紀末,美國成為第二大茶葉買主。從18世紀20年代至前,流入中國的白銀絕大多數由英、美人輸入,主要用于購買茶葉。
17世紀中葉以后直到18世紀末,銀元一直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輸華的主要商品。也如其他西方國家一樣。英人的銀元源自西班牙的美洲屬地。銀元通常被裝箱輸往中國。每箱一般裝4000個銀元,1637年英船首航廣州,就攜帶62000西班牙銀元(realsofeight)〔29〕在18世紀初,中國貿易規模尚小,英人對華輸出只相當于對印度輸出的十二分之一。〔30〕167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及其官員在和印度的貿易中投資430000鎊,其中實物部分為111000鎊,白銀320000鎊,其投資的利潤率為100%?!?1〕在1708-1712年間,英人每年對華出口商品值僅5000鎊,而出口白銀則高達50000鎊?!?2〕從18世紀中葉,白銀占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輸出貨值的90%。
資料來源:1760-1799年的數字見:Pritchard,P.399;1800-1823年的數字見:W.ECheong,"MandarinsandMerchants,JardineMastheson&Co.aChinaAgencyoftheEarlyNineteenthCentury",p.19,Bangkok,1979.
1700—1753年間,英國東印度公司共有178艘船前往中國貿易。我們已知其中的65艘船共載7099068兩白銀或每船平均攜帶白銀109226兩?!?3〕若以109226作為178艘英船每船攜銀的平均數,則在1700—1753年,英船共運19440000兩白銀到中國。
18世紀中葉以后,英國東印度公司擴大對華的貨物出口,主要是鉛、錫和棉花,白銀在總貨值中的比例有所下降。然而,由于對華貿易,特別是茶葉貿易迅速增長,白銀輸華的絕對量仍持續增加。1758—1762年,公司每年對華輸出貨物值174000兩,白銀219000兩?!?4〕1760—1770年,公司對華輸出總值中,白銀約占50%。到1795-1799年,這一比例下降到13%?!?5〕但由于每年對華輸出總值高達5373015兩,白銀輸出每年平均仍有739994兩。
如果1754—1759年英人平均每年輸華白銀與1758-1762年相當。即每年219000兩,則在1754-1759年間,英人共輸1314000兩白銀到中國。通過以上推算,我們可估計,1700—182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共輸53875032兩白銀到中國。1823年以后,英人已無需再運白銀前往中國了。荷蘭人在18世紀也輸出大量白銀到中國。但在18世紀50年代以前,相對于其他西方人,荷人是唯一無需主要依靠白銀來購買茶葉的。雖然荷印公司也曾從事過荷蘭與廣州的直接貿易。由于荷蘭開拓了大片東方殖民地,擁有在中國市場上暢銷的熱帶產品,如胡椒、錫、香料等。荷蘭人堅持對華易貨貿易的戰略,以熱帶產品與中國帆船交換茶葉,這一戰略在巴城中國帆船貿易時期似乎實行得相當成功。隨著歐洲市場對茶葉需求迅速擴大,荷人擁有的胡椒之類熱帶產品在中國市場之外也相當暢銷,因此,荷人不得不從歐洲或亞洲其他地方商館調運白銀到巴城,其中一部分用來購買茶葉。〔36〕從18世紀初到19世紀30年代,每年從荷蘭運往巴城的白銀多達6800000—7900000荷盾?!?7〕1728—1734年,有9艘荷船從荷蘭直接駛往廣州,其總貨值為2533359荷盾,白銀占96%?!?8〕1735年后,荷印公司決定放棄荷蘭與中國間的直接貿易,改為每年從巴城派兩艘船到廣州,購貨資本為每船30萬荷盾,〔39〕其中部分資本用來在巴城購買胡椒等產品以便銷入中國,換取茶葉。在18世紀30年代后期,荷人每年在廣州銷售胡椒約50萬荷磅,在40年代,每年在廣州銷售胡椒達150—200萬荷磅。在50年代的某些年份,胡椒銷售額高達300萬荷鎊?!?0〕300萬荷鎊胡椒約值180000兩,相當于荷人在廣州購買的茶葉價值。由于三角貿易使荷人在巴城購買的茶葉費時較長,茶質也差,難以在歐洲市場上與其他西方公司競爭。1757年以后,荷印公司重開荷蘭與中國之間的直航貿易。然而,正如其他西方公司一樣,荷蘭產品也無力在中國打開銷路,因此公司決定,從荷蘭出發的船只每艘攜帶30萬荷盾的銀元前往中國。〔41〕從此以后,荷人也象其他西方人一樣,主要以白銀購買中國茶葉。
雖然美國商船遲至1784年才到中國,但不久之后,他們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茶葉買主和最大的白銀供應者。在中美貿易初期,美商提供的大量洋參與皮毛在中國銷路頗佳,其貨值足以支付所購買的中國商品的貨值,19世紀初以后,美商的皮毛來源逐漸枯竭,其在廣州的皮毛市場也受到英人的激烈競爭,白銀成為美國支撐對華貿易主要手段。美船在歐洲購買制成品銷往拉丁美洲,換取白銀后,繞南美合恩角前往廣州購買茶葉、絲綢和瓷器。在1805—1840年間,美商共運61484400兩白銀到廣州,每年平均1607899兩。
根據以上估算,在1700—1840年間,從歐洲運往中國和美國人運往中國的白銀約17000萬兩。〔45〕
歐人和美人輸華的白銀都來自西屬美洲。美洲白銀生產集中于兩個地區,即上秘魯(UpperPeru,現玻利維亞)和新西班牙(現墨西哥)。從16世紀70年代到17世紀30年代,秘魯所產白銀占西班牙屬美洲輸出白銀總量的65%?!?6〕1581—1600年,僅是上秘魯的波多士銀礦(Potosi)每年就生產白銀254噸,約占全世界產量的60%。18世紀初以后,黑西哥成為世界最大的白銀產地。1803年,黑西哥所產白銀占全美洲的67%?!?7〕從18世紀以后,80—90%的美洲白銀都由西班牙的“銀船”運往歐洲。由于歐亞貿易的迅速擴大,從美洲輸往歐洲的白銀大部分又轉輸到東方。研究美洲白銀流通史的著名學家威爾遜教授(CharlesWilson)指出,“毫無疑問,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歐洲出口的白銀至少與其接受的白銀一樣多。”〔48〕
歐洲對華貿易,特別是茶葉貿易的迅速發展導致西班牙銀元大量持續流入中國,銀元在中國,特別是在沿海地區,越來越多地取代銀塊作為通貨使用。廣州的商務交易主要用西班牙銀元結算。美洲白銀持續流入歐洲成為歐人對華貿易的基礎。然而,西屬美洲的白銀產量與迅速增長的西方對華貿易所需的銀元數量并不同步增長。由于很多銀礦枯竭,從1790年以后,美洲白銀產量開始下降。1811年,西屬美洲爆發獨立革命戰爭。這場持續15年的革命戰爭摧毀了很多銀礦,美洲的白銀產量大為減少。
另一方面,歐人的殖民擴張活動的費用也增加了白銀的消耗。1784年以后的20年間,英人在印度擴張直接統治地盤,在美索爾(Mysore)以及和馬哈拉特(Maharattes)的戰爭使英屬印度政府財政支出,對現金需求愈為迫切?!?9〕180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停止從倫敦運送白銀到廣州。白銀的短缺使其他歐洲國家逐漸退出對華貿易,將地盤留給英國人和美國人。因為前者在19世紀初以后找到了以鴉片取代白銀作為對華貿易的支柱,而后者除部份鴉片貿易外,依靠他們與西屬美洲革命者的友誼,在西屬美洲獨立戰爭期間及以后仍可獲得白銀。
三、鴉片:取代白銀交換茶葉
就如其他麻醉品如嗎啡、海洛因一樣,鴉片也是罌粟屬植物果實(PapaverSomniferum)的制成品。鴉片種植的起源時間和地區尚未確定,但在歐洲出現之前很久,就已在中東種植。古埃及人保存了最早有關鴉片的記載:6000多年以前中東的蘇美爾人(Sumerian)就已種植罌粟花作為觀賞之用。公元一世紀,鴉片經希臘傳入歐洲大陸。在小亞細亞,種植鴉片已成為一種行業。〔50〕在中世紀,作為東西方貿易中介的阿拉伯商人將鴉片種植及其功能的知識傳遍東方各個角落。鴉片于唐代經阿拉伯商人傳入中國。中文“阿芙蓉”,“鴉片”,“芙蓉”等名稱即源于阿拉伯語“Afyun”。在西方向中國的商務擴張過程中,葡萄牙人最先將鴉片作為商品輸入中國。葡人以澳門為基地,將印度麻洼產的鴉片運入廣州,葡人對華鴉片輸出規模尚小,在1767年以前,每年輸入中國約200箱?!?1〕可以說在英人于18世紀60年代開始其鴉片貿易之前,中國稍具規模的鴉片貿易尚不存在。
18世紀60年代以后,英國對華進出口貿易迅速擴大,貿易逆差也日趨嚴重。1765—1766年度。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是對華出口商品值的302%。在1775—1776年間,這一比值是256%。英國國會通過替代稅法后的1785—1786年度,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值(主要是茶葉)比對華出口的商品多328%?!?2〕盡管其間英人不斷輸入白銀,但仍不足以彌補迅速擴大的中國商品進口造成的貿易逆差,導致公司在廣州資金周轉屢屢發生困難。1784年公司在廣州的財庫尚有214121兩白銀的盈余,到第二年,就出現了222766兩的赤字。1786年,赤字高達864307兩。1787年,更達904308兩?!?3〕為了平衡茶葉貿易造成的巨額逆差,公司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無論其合乎道德與否。從英屬孟加拉運送鴉片到中國的計劃最先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高級職員華生上校(ColonelWatson)提交給公司的加爾各答董事會,并得到該董事會成員,公司重要官員惠勒(Wheeler)的支持。該計劃的初衷原為增加稅收以彌補英屬印度政府的財政。〔54〕由于公司的廣州財庫日益支拙,公司駐廣州監理委員會(Supercargos)要求英屬印度總督給予財政援助。其具體作法是:英屬印度政府鴉片批發給有鴉片特許經營權的散商,這些散商在廣州出售鴉片后將收入納入公司的廣州財庫,廣州財庫支付散商倫敦匯票,后者可于英國將匯票兌換成現金?!?5〕英屬印度總督和公司董事會接受了這個計劃,東印度公司專門成立鴉片事務局(OpiumCorporation),壟斷印度鴉片生產和出口。
麻洼(Malwa),比哈爾(Behar)和比納萊斯(Benares)是印度主要的鴉片產地。比哈爾和比納萊斯處于英國印度政府的直接管轄地,因此英人較容易地建立起一套鴉片強迫種植制度。公司每年丈量種植鴉片的土地,確定其地界,再通過中介人和居住在鴉片種植區域的農民簽訂合同。根據合同,鴉片種植者可得到公司的預付款,收成時再將產品以合同確定的價格賣給公司。如當地農民未和公司簽訂合同就擅自種植和出售鴉片,其財產就立即被沒收。〔56〕農民交付公司的粗鴉片尚需在公司專設的鴉片工廠里精煉、干燥、稱重、裝箱,每箱約重140英磅?!?7〕強迫種植制度使公司僅以每箱300盧比的價格得到鴉片。〔58〕這兩個地區所產的絕大部分鴉片都沿岡吉斯河(Ganges)運到加爾各答港,以便出口到中國。1779年,鴉片在廣州的售價每箱為500—600銀元,三倍于其最初的價格?!?9〕鴉片運銷中國原由公司船只進行。由于中國政府于1800年明令公司的廣州監理會,禁止他們輸入鴉片,公司船只進行。由于中國政府于1800年明令公司的廣州監理會,禁止他們輸入鴉片,公司船只遂不再直接經營鴉片在中國的運銷。轉而在加爾各答拍賣給向公司申請到鴉片經營特許權的散商,由他們具體經營運銷鴉片往中國?!?0〕麻洼則在印度土邦政府的管轄下,在其境內,鴉片就如稻米和棉花一樣,可以隨意種植與買賣。麻洼鴉片少部份由葡人運至葡屬狄莫恩(Demaun)港出口中國,大部份由當地人運至孟買出口。孟買為麻洼鴉片的主要集散地,距麻洼約400—500英里,從麻洼到孟買須經過英屬政府的直接管轄地。公司在其管轄地實行一種“鴉片轉運稅”缺席制度(Transitaduty),每箱鴉片過境需付200—400盧比。通過強迫種植和“轉運稅”制度,英國東印度公司不但基本上壟斷了印度的鴉片生產和運銷,而且也解決了在廣州的金融問題:印度鴉片在中國銷售的收入用于代替白銀,支付購買茶葉的款項。
在18世紀最后十年中,每年從印度銷往中國的鴉片約為2000箱。〔61〕1800年以后,每年輸入中國約4000箱。1822年以后,英人加速對華鴉片輸出,當年輸華鴉片7773箱。1832年達21605箱,到1838年更高達到40000箱。
美國商人也不擇手段地為彌補其對華貿易逆差及與英國人競爭而努力,雖然美船在世界各個角落尋求能在中國銷售的產品以便購買高利潤的中國商品,但仍無法獲得足夠的商品來代替白銀以平衡對華貿易。當美國商人獲悉可帶來巨額利潤的鴉片后,也毫不猶豫地加入對華鴉片輸出。印度是鴉片的主要產地,但卻被其對手英國人牢牢控制,美國人因此轉向土耳其的士麥那(Smyrna)——其地所產鴉片雖質量稍次,但仍為中國癮君子所接受。在英國東印度公司于1834年解除對鴉片運銷的壟斷之前,是美國人獲得鴉片的唯一地方。美人何時開始對華輸出鴉片尚不清楚,但至少不遲于1805年。當年三艘美船從士麥那攜帶120箱鴉片前往中國?!?2〕兩年以后,英國東印度公司已警覺美國人在鴉片貿易上的競爭。〔63〕1805—1808年,美船每年從土耳其運出的鴉片不少于200箱。1816年,美船“獅子號”(Lion)攜帶11萬銀元和60箱鴉片來到廣州?!?4〕1817年,土耳其出口的鴉片高達1900箱,次年的數量更多,主要為美人販運?!?5〕由于英人壟斷了鴉片主要產地,美人輸華鴉片數量遠遠落在英人之后。1818—1833年,美人總共輸入中國的鴉片價值4925997銀元,平均每年307875元,只相當于對華出口的10%,而同期英人輸入中國的鴉片價值104302948銀元,平均每年6518934元,〔66〕等于東印度公司從中國的全部出口商品總值?!?7〕
根據馬士的統計,1800—1838年,輸入中國的鴉片達422676箱,每箱平均價約750銀元?!?8〕18世紀最后十年共有20000箱鴉片輸入中國。因此,從1790—1838年,輸入中國的鴉片價值239045040兩。
對于美國人,鴉片貿易收入可部份取代用于購買中國商品的白銀。1827年以后,美人加緊對華輸出鴉片。輸華的白銀隨之劇減。1821-1830年十年中盡管中美貿易有所擴大,輸華白銀則僅有4064400兩,只相當于,前十年的21.5%。
對于英國人,對華鴉片輸出使他們平衡了50多年以來持續的對華貿易逆差,再也無需運送白銀到中國。相反的是鴉片貿易的收入不但扭轉了對華商品貿易逆差,還有大量盈余可換成白銀運出中國,正如當時一位美國商人抱怨:“鴉片貿易不但使英人有足夠的錢購買茶葉,而且使他們能把美國人運到中國的白銀運回英國。”〔69〕1807年,英屬印度總督指示孟買、馬德拉斯檳榔的英國殖民地首腦,原先各地準備運往中國的白銀都改運加爾各答,因為公司廣州監委會已有足夠財力應付交易。當年,從廣州運抵加爾各答的白銀有2431000兩?!?0〕此后公司不斷從廣州運出白銀。
從1812年以后,公司為英國散商提供匯票服務,以轉移其鴉片利潤,運送盈余白銀的事務主要由散商進行。
對于中國、鴉片非法輸入導致嚴重的后果。首先是對人民身心、財產和社會安全的損害。19世紀初以后的30年間,吸食鴉片惡習從沿海迅速擴展到內地,從城鎮到鄉村,從士農工商到達官貴人,無處不在。“一經嗜煙,刻不可離,中人之家往往破產?!薄?1〕由此激發的罪案更不可勝數。其次,導致白銀外流。這又引起銀貴錢賤。19世紀初銀一兩約合銅錢1000文,到前夕,銀兩竟達錢1600文。農工、手工業者和高人平時所得為銅錢,交付各種賦稅則需折成白銀,負擔大為加重,各省拖欠賦稅日多,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破壞工商業的正常發展。吸食鴉片使社會購買力降低,白銀外流引起金融混亂,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市場交易。1838年林則徐在調查蘇州、漢口等商埠后上疏,“近來各種貨物銷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貨約有萬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數。問其一半售于何貨,則一言以蔽之曰:鴉片煙而已矣。”〔72〕鴉片對中國的危害深為朝廷有識之士所悉,他們激烈主張朝廷應嚴禁鴉片。1839年道光皇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往廣州禁煙。既然鴉片貿易提供了英屬印度政府七分之一的財政收入,既然鴉片能代替白銀,維持每年給英國政府提供了300—400萬英磅財政收入的茶葉貿易,既然鴉片是英印中三角貿易的基石,英國總理鮑美斯頓爵士(LordPalmerston)對中國政府禁煙的反應是毫不遲疑地訴諸武力。
結論
在工業革命以前,西方人不能為其東方貿易提供除白銀之外的任何有較大市場的產品。直到18世紀后期,英國人運往中國的印度棉花才在中國市場上有一定銷路,然而,銷售印度的產品收入遠不足以購買中國商品。為了購買以茶葉為主的中國商品,從事對華貿易的西方國家都在18世紀運大量的白銀前來中國。當西屬美洲白銀產量下降以及西方的殖民擴張費用增加時,歐洲大陸國家難以維繼貿易平衡,紛紛退出對華貿易行列。只有英國人依靠印度的鴉片重建其對華貿易結構,在對華貿易中獲取巨大利潤。當中國政府厲行禁煙的措施使以鴉片為中心的中英貿易結構面臨崩潰危險時,英國政府立即訴諸于戰爭。并非象西方的中國學權威費正清所說的“是一場根源于中西方間不同的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國際秩序觀念的文化沖突”,〔73〕而是英國追求經濟利益而強加給中國的戰爭,與西方在殖民擴張時期于印度、美洲、非洲發動的戰爭在性質上并無任何不同:從商務擴張到武力征服。當時的一位善品中國茶葉的英國人是這樣評述這場用武力強迫中國接受鴉片交換茶葉的戰爭的:“一場從一開始就是非正義的、不擇手段的,使英國人蒙受長久恥辱的戰爭……。不列顛的旗幟從此成為保護交通的海盜旗幟?!薄?4〕
注釋:
〔1〕EarlH.Pritchard,"TheCrucialYearsofEarlyAnglo-ChineseRelations,1750-1800",p.163,Washigton1963.
〔2〕這位威尼斯人所知的“茶葉”并非目睹,而是從一位到過中國的威尼斯人處得知?!癟hemaThee"p.13.museumboymans-vanbeuningenRotterdam,1978.
〔3〕烏克斯(Ukers)則認為荷人在1610年從日本和中國輸入茶葉。WilliamUkers,"AllaboutTea",vol,1.p.23,p28,NewYork1935.
〔4〕H.B.Morse,"TheChroniclesoftheEastIndiaCompanyTradingtoChina1635-1834",vol,1.p.144.Oxford,1926.
〔5〕Morse,"Chronicles",vol.1.p.148.
〔6〕其中“蘇珊那”號(Susanna)所載貨值54000兩白銀,茶葉1565擔,價值45000兩,見:Morse,vol,1,p.157,K.N.Chaudhuri,"TheTradingWorldofAsinandtheEnglishEastIndiaCompany",P.538,Cambridge,1978.
〔7〕LouisDermigny,"LaChineetl''''Occident.LeCommerceaCantonauXVIIIeSiecle,1732-1833",3vols,vol,2.p.545,Paris,S.E.V.P.E.N.1964.
〔8〕Pritchard,"CrucialYears"p.395-396.
〔9〕MichaelGreenberg,"BritishTradeandtheOpeningofChina,1800-1842",p.3.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1.
〔10〕A.J.Sargent,"Anglo-ChinaCommerceandDiplomacy,P.51,Oxford,1907;Prichard,"GrucialYears",p.163.
〔11〕Greenberg,"BritishTrade",p.3.
〔12〕C.J.A.Jorg,"PorcelainandtheDutchChinaTrade",p.217,TheHage1982.
〔13〕KristofGlamann,"Dutch-AsiaticTrade",p.215,TheHage1958.
〔14〕DeHullu,"OverdenChinaschenhandelderOostindischeCompanieindedertigjaarvande18eeeuw",in"BijdragentotdeTaal-,Land-enVolkenundevanNederlandschIndie(BTLV),vol,73,P.42-43,TheHage1917.
〔15〕如:巴城華人甲必丹,大茶商連富光即在1740年被荷人逮捕流放。見:B.Hoetink,"NiHoekong,KapiteinderChinezenteBataviain1740",inBTLV,vol,74,1918.
〔16〕LeonardBlusse,"StrangeCompany:ChineseSettlers,MesizoWomenandtheDutchinVOCBatavia",p.137-138,Leiden1986.
〔17〕Morse,"Chronicles",vol,2.p.95.
〔18〕Morse,Chronicles",vol,2.p.204.
〔19〕茶葉的數量與美國船貨總值數字引自:FosterRherDulles,"TheOldChinaTrade",p.210,NewYork1970,茶葉貨值系推算而出,從19世紀初到30年代,廣州茶葉價值每擔在23-26兩之間,在此以中章價245兩計算。
〔20〕Yen-pingHao,"TheCommercialRevolutioninNineteenth-centurychina:TheRiseofSino-WesternMercantileCapitalism",p.16,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Berkeley1986.
〔21〕TimothyPitkin,"AStatisticalCiewoftheVommerce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Harford1816,Reprintedin1835,NewHaven,P.301.
〔22〕ZhuangGuotu,"InternationalTradeinChineseTeain18thCentury",p.30-33,APaperPresentedtothe34thInternationalCongressontheAsianandNorthAfricaStudies,HongKong,1993.
〔23〕該條款同時也規定,英國東印度公司必須供應本土足夠的茶葉,并以不超過成本加法定利潤的價值出售見:HohcheungandlornaH.Mui,"TheManagementofMonopoly;aStudyoftheEastIndiesCompany''''sConductitsTeaTrade,1784-1833",p.xi,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Press,Vancouver1984.
〔24〕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1870-1875》,卷1,第258頁,北京,1962年。
〔25〕Greenberg,"BritishTrade",p.5.
〔26〕AdamSmith,"AnInquairyintotheNatureandthe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p.188,NewYork1937。
〔27〕H.A.CrosbyForbes,JohnDevereuxKernanandRuthS.Wilkins,"ChineseExportSilver1785to1885".p.22.MuseumoftheAmericanChinaTradeMassachusettes,1975.
〔28〕參見:莊國土《明季中國絲綢的海外貿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中國和海上絲路國際討論會論文集》,199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
〔29〕Morse,"Chronicles",vol,1.p.21.p.307.
〔30〕Sargent,"CommerceandDiplomacy",p.49.
〔31〕Morse,"Chronicles",vol,1.p.71.
〔32〕Sargent,"CommerceandDiplomacy",p.49.
〔33〕Morse,"Chronicles",vol,1.p.307-313.
〔34〕Sargent,"CommerceandDiplomacy",p.49.
〔35〕Prtichard,"Crucialyears",p.394,396,399.
〔36〕C.C.F.Simkin,"TheTraditionalTradeofAsia",p.231,NewYork1968.
〔37〕Glamann,"DutchAsiatictrade",p.243.
〔38〕ibid,p.69.
〔39〕Jorg,"Porcelain",p.27.
〔40〕Glamann,"DutchAsiatictrade",p.243.
〔41〕Jorg,"porcelain",P.35.
〔42〕Dermigny,"Canton",P.521-524.
〔43〕18世紀下半葉歐洲商船較以前大,但所攜白銀在輸華貨值中的比例也稍低,這兩方面出入可能大體互相抵消。
〔44〕在對美國1805-1944年對華商品和白銀輸出額估算時,各家所據資料不同,其結果也稍不同,Yen-PingHao引用的是參議院檔案(U.S.SenateExecutiveDocument31.19thCongress,lstSession)以及Homans所著《歷史統計資料》(HistoricalandStatisticalAccount)。Morse引用的是K.S.Latourette所著的《1784-1844年美中早期關系史》(TheHistoryofEarlyRelationsbetweentheU.S.andChina1784-1844)載于"TranslationsoftheConnecticutAcademyofArtsandScience",vol,28,NewHaven1927,Cheong在其所著的“MandarinsandMerchants”(P.54)也引用相同資料。
〔45〕這個數量不包括西班牙人經馬尼拉輸入中國的白銀。
〔46〕D.A,Brading,"MexicanSilver-MiningintheEighteenthCentury:TheRevivalofZacatecas".LatinAmericanseries,No.277.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Reprintedfrom"TheAmericanhistoryReview,vol,L.No.4.Nov..p.666.1970.
〔47〕A.Kobata,"TheProductionandUsedofGoldandSilverinSixteenth-SeventeenthCenturyJapan",in"EconomicHistoryReview,"SecongSeries,vol,18.No,2.p.247.August,1965.
〔48〕CharlesWilson,"Trade,SocietyandtheState",inE.E.RichandC.H.Wilson,eds,"TheEconomyofExpandingEuropeintheSixteenthandSeventeenthCenturies",p.511,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7.
〔49〕W.E.Cheong,"TradeandFinanceinChina:1784-1834",in"BusinessHistory'''',p.40,January,1965.
〔50〕J.m.Scott."TheWhitePoppy:AHistoryofOpium",p.5,London1969.
〔51〕"ChineseRepository",vol,5.p.546,April,1837,Morse,"TheInternationalRelationsoftheChineseEmpire",vol,1.p.173,Shanghai1910.
〔52〕Prichard,"CrucialYears",p.143.
〔53〕Morse,"Chronicles",vol,2,p.95,100,118,135.
〔54〕M.D.NathanAllen,"OpiumTrade",p.12,reprintedinBoston1973.
〔55〕Prichard,"CrucialYears,"p.217-218.
〔56〕"ChineseRepository,"vol,3.p.238,Feb,1837.
〔57〕CarlA.Traocki,"OpiumandEmpire:ChineseSocietyinColonialSingapore,1800-1910'''',p.53-55,CornellUniversityPress1990.
〔58〕Allen,"OpiumTrade",p.10.
〔59〕"ChineseRepository",vol,5.p.546-547,April,1837.
〔60〕Dulles,"Old,ChinaTrade",p.115.
〔61〕〔62〕Morse,"InternationalRelation",vol1.p.238.
〔63〕TylerDennette,"AmericansinEasternAsia:ACriticalStudyofUnitedStates''''PolicyintheFarEastinthenineteenthCentury'''',NewYork1992,reprintedin1963p.115.
〔64〕Dulles,"Old,ChinaTrade",p.147.
〔65〕Dennette,"AmericansinEasternAsia",p.115,120.
〔66〕Dulles,"Old,ChinaTrade",p.147.
〔67〕Dulles,"Old,ChinaTrade",p.148.
〔68〕嚴中平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第11頁,北京,1955年版。
〔69〕Morse,"IteratioalRelatios",vol,1.p.238-240.
〔70〕Dulles,"Old,ChinaTrade",p.147.
〔71〕Morse,"Chronicles",vol,3,p.54-56.
〔72〕御使章沅奏折,《史料旬刊》第9期,天字第311頁。
篇3
我國電影業主要使用的電影融資方式有八種:金融貸款、版權預售、政府出資、電影基金、間接贊助、個人融資、廣告投入、風險投資、以及海內外企業投資等。論文百事通隨著電影投資環境的進一步改善,香港、美國、日本、韓國、英國、荷蘭、加拿大地區的資金也逐步進入中國制片領域。而隨著這些資金的逐步進入,單一的資金制作的影片比例已經越來越小,混合資金運作已經成為目前我國電影融資的主要形式。
二、案例分析
(一)廣告投入的代表——華誼集團。
華誼公司與馮小剛合作的多部電影,如《手機》、《大腕》、《天下無賊》等將廣告投入這一融資渠道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以新片《非誠勿擾》為例,影片5000萬投資里有一大半是來源于廣告收入。(另有招行的獨家貸款。)在過去的幾年中,華誼兄弟保持100%增長率,占據了國內制片市場40%的份額、電影發行市場30%的份額。從2000年至今,華誼兄弟先后獲得來自太合集團、TOM集團、雅虎中國、分眾傳媒等機構的資金總計4億多元,這些資金保證了華誼兄弟能夠持續不斷地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中。2009年,華誼兄弟正式上市成為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認為,“華誼”兄弟的上市將為國有公司的新一輪發展帶來契機。“
(二)海內外企業投資代表——中影集團。
由韓三平領導的中影集團把我國的國營制片廠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僅08年一年,中影集團發行的影片票房總收入高達27億元,占全國票房總產值67%。中影集團以獨家、聯合、、協助等不同形式發行了國產影片150部,共產出票房19.5億元,比07年狂增10億元,全年8部過億影片中影集團參與。從08年的《赤壁》到09年的《建國大業》,有了中影集團在背后做力盾,影片吸引到許多國內外的影視公司融資。拿《赤壁》為例,總投資額8000萬美元的影片投資方包括中國電影集團、美國獅門山制作公司、北京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責任公司、橙天智鴻影視制作有限公司、北大春秋鴻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日本AVEX、韓國Show-box等11家單位。該片采取“主打中國文化、集合亞洲資源、全球營銷”的制作模式,涵蓋了國有、民營、社會、境外等多種渠道的資金,影片上映不到一周內地票房即突破1.5億元,創造了新的記錄,同時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等地上映后均位居首周票房榜之首。
此外,以《建國大業》、《長江七號》、《寶葫蘆的秘密》、《投名狀》、《面紗》、《玉戰士》、《風云2》為代表的一批影片,就吸引了美國、芬蘭、日本、韓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一批具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制片公司。中國電影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打好全球營銷的王牌,中影集團自然穩坐我國電影業的龍頭寶座。
(三)銀行金融貸款。
在金融貸款這一融資渠道方面,目前已有招行、交行、北京銀行等多家銀行介入文化產業融資市場。北京地區文化產業融資氣氛活躍主要與大環境有關,目前北京市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獲得商業銀行文化創意產業項目貸款的企業,按照項目貸款利息總額的50%---100%給予貸款貼息支持,這減輕了企業的負擔。
北京銀行以版權質押方式為華誼兄弟提供一億元的電視劇打包貸款,共14部456集電視劇,包括張紀中的《兵圣》、胡玫的《望族》、康洪雷的《我的團長我的團》等。為控制風險,北京銀行與華誼兄弟約定,銀行貸款不能超過其投資總額50%。08年,北京銀行還為《畫皮》提供了1000萬元版權質押貸款。在這個項目上,北京銀行不僅在貸前對借款人提出嚴格的用款計劃、還款措施,采取了個人無限連帶責任等有效的擔保措施,貸中、貸后還采取了十分嚴格的監管措施。截至2008年9月末,北京銀行累計審批通過文化創意企業貸款46筆,8.53億元。《長江七號》、《赤壁》、《深海尋人》、《白銀帝國》、《愛情呼叫轉移》等影片都獲得了北京銀行的融資支持。新晨
據第一財經日報的消息,一些新的融資模式也正在進入我們的視野。香港國際影視展及HAF(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已經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影視展以及電影投資會,以外,亞洲電影節及韓國釜山PPP計劃、東京影展及東京國際映畫節、中國臺北金馬影展等也具有一定的融資功能。
三、發展中國電影投融資體系的建議
客觀上說,我國電影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國家已經明文提出一定要發展好中國電影。這也給中國電影的良性發展帶來了很好的政治氣候。
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電影業應繼續在投融資的體系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進一步完善政策,推動我國的電影投融資模式的建立。在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的同時,要對它們的經典案例進行分析,以此來完善我國投融資體系。
篇4
中圖分類號F062.1;F062.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0461(2011)01-0071-06
資源型城市是城市發展中的一種特殊類型。伴隨以資源開發加工為主要產業特征的周期變化,城市經濟榮衰相繼。隨著國家資源枯竭性城市試點工作的開展,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由城市自身上升到國家層面,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此外,兩型社會建設對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強調、礦產資源進口依賴下資源安全問題的日益凸現以及城市自身經濟模式的低碳化發展趨勢進一步增強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1]。文章以國家資源轉型試點城市――白銀市為例,對資源型城市的低碳化轉型思路進行分析,以期對整個資源型城市的科學、合理轉型有所裨益。
一、城市低碳轉型的背景分析
1. 高資源依存度的產業特征導致節能減排壓力較大
白銀是甘肅省省轄市,地處隴海蘭新經濟帶甘肅段核心部位。城市依礦設企,因企立市,是建國后隨著以有色金屬和煤炭為主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城市。城市的資源開發主導型經濟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地位。高純炸藥產量占全國的60%。十種有色金屬產量至今仍占全省的35%以上;原煤產量占全省的25%以上;發電量占全省的30%以上。2002年,在金屬礦產資源已近枯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以有色金屬和煤炭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主的工業增加值仍然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43%,工業利稅占全市財政收入的70%。重點年份白銀市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的產量比較可以看出,目前資源產品的開發與生產仍在白銀市產品結構占據重要地位(見表1)。高資源依存度的產業特征與產業能耗具有明顯的關聯[2]。在2010年上半年,工業能耗主要集中在電力、有色金屬、化工、水泥、建材和硅鐵五大行業,累計占到全部工業耗能的97.27%,五大耗能行業能耗拉動工業能耗增長30.86個百分點。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和高能耗的產業特征使得城市節能減排壓力較大[3]。
2. 城市集聚功能不強,技術創新投入不足
區域經濟發展的集聚性不強。在2007年,白銀市轄區面積為3,478平方公里,占全市行政區域面積的16.44%,高于甘肅省9.97%的平均水平;建成區面積51平方公里,占市區面積的14.66%,高于甘肅省12.85%的平均水平。全市人口密度為83.34人/平方公里,高于全省52.23人/平方公里,市轄區139.94人平方公里,則低于全省190.89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人口布局相對分散。而較大的城市在運行效率、資源節約和能源節約上具有明顯的優勢。
主產品中初級冶煉產品所占份額過大,而高附加值產品份額偏低,采掘業和冶煉業占限額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5.6%。產品技術含量偏低,產品幾十年未換代;產品涉及面窄,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在2007年,白銀市科研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為1.13%,與白銀市工業城市的現狀嚴重不符。由于沒有資金投入,在新產品及高附加值產品開發方面非常困難,現有生產車間和裝備難以形成規?;8拭C稀土公司、銀光化學工業公司等老舊企業技術改造任務十分繁重。不加速經濟轉型,企業經濟效益就難以提高。受此影響城市居民收入與西部地區乃至全國資源型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會逐步拉大(見表2)。
3. 城市發展的生態環境制約突出
白銀市生態環境異常脆弱,突出表現在:干旱頻繁,全市年降水低于300mm的地域面積在70%以上,據記載1950年~2000年的50年間發生大小旱災35次,平均不到1.5年就發生一次;水土流失嚴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積1.93萬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96%;平川、靖遠北部草原沙化嚴重,近2萬公頃草場退化為沙漠化土地。同時,由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加之采富棄貧的利用方式,造成了一系列環境災害問題,給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帶來很大危害。環境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廢水、廢渣污染。在2007年,白銀市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僅為40.53%,位居甘肅省倒數第四,與該項指標最高的天水市相差59.04%;城鎮生活廢水處理率僅為38.94%,位居甘肅省倒數第二,與該項指標表現最好的武威相差48.2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51.52%,也位居甘肅省倒數第二,僅高于全省最末位的蘭州8.72%,與表現最佳的嘉峪關相差49.58%。(2)空氣污染。城市大氣污染已經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成為影響白銀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的主要問題。白銀市區全年平均二氧化硫濃度超標1.15倍,空氣總懸浮物超標1.37倍,全市工業二氧化硫去除率45.44%。與此同時,作為改善大氣環境重要因素的城市綠化則表現一般,2007年人均綠地面積為20.21m2,建成區綠化率21.55%,均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占用和破壞耕地。白銀公司三個露天礦占地面積1,800畝,廢石廢渣占地11,024畝,并形成面積為10萬平方米、深溝8米~20米的地表沉陷區;靖遠礦區三個自然煤田內塌陷區和矸石區占地近2萬畝,其中塌陷區占地17,779畝,矸石區占地1,158畝。除土地外,白銀市人均水電的浪費也較為嚴重。在2007年,白銀市人均生活用水和用電分別為73.41m3和280.35Kw.h,比同期甘肅省的平均水平分別高出34.16 m3和6.47 Kw.h。
4. 低碳化是資源性城市產業的演化方向
低碳城市的發展是低碳經濟的核心[4]。目前,第二產業的粗放發展、資源的非循環利用以及嚴重的工業三廢等問題嚴重,而且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來源之一,是未來當前和未來節能減排的重點所在。在工業領域開展低碳經濟模式轉型,降低產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減少碳排放,是未來產業節能減排、實現區域經濟持續發展考慮的主要領域。同時,如何立足于本地資源條件、資源需求和政策環境,借鑒國內外經驗,科學有效地發展低碳產業是能源資源型城市立足自身實際、順應世界產業發展潮流的必然需求,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是推動經濟生態化、持續化發展的必然之路。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圍繞節能減排的爭議和中國關于節能減排的承諾預示著中國產業發展對CO2排放的控制是區域或城市經濟關注的重點和焦點。資源型城市產業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基本擺脫了簡單性資源開采,圍繞資源利用和加工已經形成了較大的產業規模和產業集中度,但與此同時,資源型城市產業的環境污染問題相比其他城市,也較為嚴重。所以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不管是立足資源深加工的接替產業培育和從外部移植鑲嵌進入的替代產業,立足產業轉型契機,發展低碳產業,降低污染,占領新時期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是新時期資源型城市發展的一次重要機遇。
二、白銀市城市低碳轉型的戰略框架
在城市轉型戰略構想以及戰略路徑分析的基礎,結合白銀市城市和產業現狀,轉型政策的實現路徑確立為“一、三、五”路線,即“一個載體、三大體系、五個支撐”。這九個方面互相依托,共同促進白銀市城市的成功轉型(見圖1)。一個載體指的是:產業集聚區;三大體系指的是:現代產業體系、現代自主創新體系,現代城鎮體系;五大支撐指的是:項目立市、人才興市、開放活市、品牌強市、營銷鳴市和生態優市。城市轉型的戰略路線是一個有機豐富的整體,既包含了硬實力的構建又涵蓋軟實力的提升,內部要素和策略互為依托,是綜合性推進白銀發展的系統新戰略。
上述三大層面與白銀市發展緊密相關,在城市低碳轉型中起著重要作用。具體來說:
1. 產業集聚區是白銀市低碳轉型的載體
產業集聚區是指企業、配套企業及服務等機構高度集中,各種要素在空間范圍不斷流入,呈集中趨勢的區域。當白銀市擁有數個處在產業鏈高端層次的產業集聚區的時候,就是白銀市產業跨躍式轉型目標實現的時刻。產業聚集區是白銀市產業轉型的主要功能載體,是白銀市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集約化發展主要力量。
2. 三大體系是白銀城市低碳轉型的骨架
現代產業體系指的是:堅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集約化發展模式的原則,構建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相互支撐、互動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產業體系的高低,決定著區域的價值和地位的高低,現代產業體系的建成,意味著白銀市產業轉型進程的巨大突破。
現代城鎮體系指的是:以中心區為突破,依托現代產業布局,形成產業與區域、區域與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布局結構。城鎮體系的完善與否,決定著區域要素和財富在空間上能否最優的配置,現代城鎮體系的建成,是白銀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城市再造成功的主要標志。
自主創新體系指的是:以企業為主體,以應用開發研究為重點,以重大科技專項為抓手,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能夠切實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體系??萍俭w系的強大與否,決定著區域自主增長機制的形成,現代科技體系的形成,反映了白銀市產業發展走上了集約化發展之路。
3. 五大方面是白銀城市低碳轉型的支撐
開放活市指的是: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努力擴大對外貿易和技術合作,積極利用國外和東部發達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開拓中西部市場,最終實現東引西拓,內引外聯的開放帶動目標。開放是白銀市打破自身產業封閉性,實現成功轉型的關鍵。白銀市要善于利用外部資源發展自己,要善于利用外部理念完善自己,要善于利用外部競爭激活自己,借外力為己用,全面搞活城市經濟。
人才興市指的是: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大力培養高級人才,積極培養和經濟結構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性人才。人才是白銀市城市轉型的保證,要樹立“得人才,興白銀”的思路,培育人才、引進人才,加快發展。
項目立市指的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突出重點,集中力量建設重點項目,,以大項目促進大發展,以大項目促進大開放,以大項目形成大課題,以大項目集聚產業要素,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全市產業的整體水平。
營銷鳴市指的是:依托現代的營銷手段,積極提升白銀市的城市影響力,逐步通過營銷工作的深入,弱化白銀作為資源型單一產業城市的思維定勢,為更大程度上開展項目引進和城市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生態優市指的是: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推進資源節約,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等手段,做好生態建設和污染防治工作,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益,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建立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白銀。生態優市是白銀市城市轉型的理念。城市的轉型要發展和保護并重,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現狀,建設一個資源友好型的低碳白銀。
品牌強市指的是:積極打造產業集群品牌、產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依托品牌建設提升產業的競爭力,進而在產業發展鏈條中占據一個比較好的位置。品牌強市是白銀市城市最終成功轉型的重要手段。城市和產業的發展要有品牌的意識,積極推進名牌強市,最終形成產業品牌與城市品牌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三、白銀市低碳轉型的戰略路徑
1. 區域聯動借岸發展
城市定位、城市遠景、產業選擇和空間安排是通過基本的競爭和發展路徑來實現的,因此選擇正確的發展路徑是戰略的主要內容,也是戰略實現的基本保證[5]。白銀市城市規模小,白銀市在城市發展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作為一個以資源產業立市的城市,面對可依托資源減少、產業萎縮、發展縮小的問題,又地處經濟欠發達、城市區域聯系較弱的甘肅省,其未來的發展必須要尋找出合適的戰略路徑。筆者認為,要實現白銀市的成功轉型,首要就是要在兩個層面實現發展觀念的拓展。
(1)堅持區域大小統籌并舉,實現“雙層”聯動。城市發展的比較優勢只有在區域經濟聯動中,才能充分發揮。而蘭州白銀一體化的推進,在一定程度上則恰好為白銀新時期發展提供了比較優勢發揮的區域聯動載體?;谶@種區域大統籌的考慮,白銀市要積極在產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要素配置、生態環境治理上做好與蘭州市的統籌協調,形成資源互補、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此外,在重點推進蘭州白銀一體化大統籌的同時,做好白銀市域的內部小統籌,充分利用市域內不同微區之間的資源互補性,以區域資源的整合以及產業分工與技術對接為關鍵,實施區域小統籌戰略,進一步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新格局。最終,通過蘭州白銀一體化的大統籌和白銀市域的小統籌,實現區域與市域的雙層聯動,形成區域競爭力與城市競爭力協同提升的目標。
(2)堅持自主建設與借岸發展并重。白銀區和平川區的發展已經成為白銀市產業集聚和發展空間外移的重要支撐,但是這兩個區域目前的發展與白銀市自身產業發展的需求還存在差距,與黃河上游經濟區其他中心城區在城市職能承擔上更是存在較大差距。為此,白銀區和平川區的產業發展,要在區域戰略框架中選準定位、把握機遇、重點突破、形成特色,做大做強新興產業,科學布局傳統產業,培育開發高端產業,努力構建素質高、規模大的低碳產業體系,為白銀市經濟發展增添活力,從而實現白銀市城市發展的自主建設。同時,由于城市規模較小、等級低且自身職能相對不夠完備,白銀市產業發展空間載體的區位和政策已經不能滿足自身在城市和產業發展上的真實需求,而擁有空港、集裝箱樞紐站和國家級產業區的蘭州地處白銀一小時經濟圈內,這就等同于白銀市在現代意義上具備了毗鄰優勢區域發展的基礎。從這一思想出發,白銀市要放眼世界,以全球高度和眼界審視自我,借鑒蘇州巧借上海優勢改善自身區位實現快速發展的經驗,要充分利用蘭州市作為西北地區中心的基礎條件和相關政策及區位優勢,借蘭州為“岸”,提升自我。
2.目標聚集,以大引小
(1)發展目標定向聚集,關鍵領域重點突破。目標聚集是指集中優勢資源和要素,選擇幾個或一個關鍵的領域進行集中發展和重點突破,形成千鈞雷霆用于針尖的戰略,首先實現在關鍵領域的領先,進而變強,然后變大。具體來說,就是首先要利用自身的良好的產業承接區位與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集中資源進一步提升原有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塑造和營銷好這些要素,吸引高端人才,然后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與毗鄰蘭州的區位優勢,拓展高附加值的會展、旅游休閑、人居等高端產業。采取目標聚集的差異化戰略,不僅能夠實現利用自身優勢,而且由于錯位發展,還可爭得區域合作和支持。
(2)“以大引小”與“以小引大”并舉。集群的形成有兩種,一種是以小引大,一種是以大引小。白銀市產業集群的形成更多是基于重大項目的建設鏈接產業鏈條或帶動相關企業集聚。通過以大引小的發展思路,白銀市的產業競爭力和產業配套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與此同時,各個城市對于大項目引進競爭的白熱化和大項目建設對區域配套能力的較高要求,使得大項目的引進愈加困難。與此同時,以小引大則是通過配套企業雄厚的加工基礎和加工能力,形成完善的生產性鏈條以吸引大企業。對于城市閑置空間資源相對較多的白銀來說,小企業暫時無法帶來土地等資源利用的規模效應并不是一個大問題。因此,需要在發展戰略途徑上實現由“以大引小”向“以大引小”與“以小引大”并舉。對于已經具備良好配套基礎且發展優勢明顯的產業,就將有限的資源更多集中在關鍵產業和高端產業①,將全局的劣勢轉化為局部的優勢,在關鍵領域實現快速突破和高位領先,最后做大規模;對于配套基礎較差但具有發展優勢的產業,著重立足發展優勢,通過引進一批重大項目,以此帶動一批有實力的技術含量高的中小企業進入白銀,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對于配套基礎較差、大企業暫時沒有發展優勢但小企業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著重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和支持小企業進入白銀,以提升產業發展基礎和配套能力進而吸引大型項目為目標,積極推行“育小引大”戰略。通過產業集群的上述差異化形成方式,“以小引大”與“以大引小”兩種模式實現有機結合,最終在產業發展中形成“大項目吸引小項目配套,小項目集聚再吸引更多大企業”的良性循環。
3. 融合集聚,創新手段
(1)產業集群、旗艦整合。集群發展戰略,是指產業發展要運用集群理念,通過空間集聚和關聯強化,實現企業協同作用和融合發展的效果,以便提高產業的競爭力,最終塑造整體產業形象,形成產業的區域營銷優勢。白銀市礦產資源日益枯竭、優質空間資源相對缺乏的客觀實際,決定了白銀市在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上更多要走資源重整、融合積聚的發展道路。依托企業出城入園的方式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同時通過產業鏈的流程,促進產業按照產業聯系有機組合,通過發揮龍頭企業、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的帶動作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品牌,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旗艦整合戰略,是指以若干競爭力強且關聯度高的企業為核心,實施大集團戰略,打造出幾個實力突出的混合型產業集團,整合白銀市產業創新資源,建設行業性技術研發中心和標準制定中心,成為白銀產業創新的源頭和競爭的拳頭。換言之,旗艦整合戰略有利于白銀市相關優勢產業集中力量,迅速國內外搶占產業至高點和市場關鍵點。旗艦整合的結果,有助于提升產業品牌形象,提升產業價值鏈的分工地位,增強產業產品的研發能力,提高白銀搶占全國產業市場的實力。另一方面旗艦整合戰略有助于白銀市整合松散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程度。其實,白銀市除正在枯竭的一些傳統優勢資源外,還有一些潛在或正在形成的優勢資源。但是由于缺乏資金實力、經營能力和研發技術,使得大部分資源處于淺層次開發狀態。旗艦整合后的大型企業則不存在這些方面的問題,因此,這種整合有助于盤活資源和提高價值。
(2)網絡替代、品牌延伸。創新手段著重是指通過發展途徑的創新以實現產業落后地區企業升級發展的目的。在這里,本文的指向主要是網絡替代和品牌延伸。制造業“微笑曲線”的內涵決定了生產在整個產業鏈上低附加值獲取的必然性。從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的角度看,白銀市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要積極向研發和銷售環節轉型。通過積極培育和引進銷售與型或研究與開發型企業,充分利用企業掌握的雄厚研發能力或市場網絡掌控能力,分別向產業鏈其他環節延伸,最終在企業已有的成熟市場網絡中形成自有品牌的擴張,實現網絡替代,進而提高優勢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自主品牌出口產品比重。此外,資源型企業的原有品牌的影響力對于白銀市新產業品牌的培育也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通過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新產品的產業轉化基地或新產品試驗基地的形式,推動知名品牌衍生品在白銀的落戶,實現品牌延伸,提升產業的品牌效應。
4. 雙輪驅動,多點支撐
(1)雙輪驅動轉型。這里的雙輪驅動包括了若干個層面。其一是經濟與社會雙轉型的兩輪驅動。這一思路在一些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實踐中得到了應用,即通過經濟轉型支撐城市轉型和社會轉型推動城市轉型,以全面解決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諸多問題;其二是產業與組織雙轉型。這一思路也是資源型城市轉型分析認識的一種突破。著重強調通過城市產業和組織演化趨勢的分析,合理選擇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產業類型和組織類型,以此實現產業和組織兩個層次的轉型,進而形成推動城市轉型的雙動力;其三是城市功能和城市規模雙轉型。一方面,通過城市功能的拓展和豐富,放大城市發展的空間和方向;另一方面通過城市規模的轉型,擴大城市規模。只有城市規模上去了,許多產業的發展才有了基礎,基礎設施等的建設也便于開展。城鄉統籌改革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為白銀市新時期城市規模轉型提供了一種驅動力量即城市擴容。在城鄉統籌工作已經取得不錯的開局的背景下,下一步要緊緊圍繞農民工身份轉化和人才引進的城市擴容來推動白銀市的發展。在身份轉化中,構建無地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框架,采取類似“綠卡制度”的模式對外來創業的、文化素質高的、有專業技能的三類農民工進行戶籍放開,對上述三類人要按照自主申請和單位推薦相結合的形式,依據一定的標準推進城市有效擴容,提升城市規模。
(2)多點支撐提升。其中,創新支撐是關鍵,改革支撐是推動,開放支撐是帶動,聯盟支撐是依托。通過創新網絡建設形成城市創新型功能提升,為白銀市產業升級轉型奠定基礎;通過經濟社會的系統改革,推動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全面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通過加大對外開放合作的力度,帶動資源整合層次的全球突破;通過產業聯盟作用的發揮,提升產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以應對國際產業化浪潮的沖擊。
5. 優勢立足,分層集聚
(1)植根優勢以強化特色。白銀市作為新興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其形成、發展與白銀有色金屬開發性企業的出現密切相關,即使在礦產資源已近枯竭、企業經營困難的2002 年,以有色金屬和煤炭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主的工業增加值仍然占全市GDP 的43%,工業利稅占全市財政收入的70%。白銀市的比較優勢在于依賴礦產資源的開采挖掘形成產業直至形成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道路。
在比較優勢具有相對性的前提基礎上發展特色經濟,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 必須考慮能夠比較充分地發揮地緣優勢和有利條件并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自然資源。白銀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依托資源而不依賴資源,以全球的視野看待資源,形成自身優勢發揮的產業類型。具體來說:一是積極發揮產業自身形成的加工優勢,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區外資源的戰略性并購,激活原有資源型產業積累下的各種潛在優勢;二是以生產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融合創新為出發點,通過舊有產業間邊界的浸潤,形成新的高技術含量的制造業;三是以產業衰退中產業工人資源的再利用為出發點,推動熟練技術工人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并促進城市勞務產業的發展;四是以白銀市礦渣、礦坑的生態修復為契機,發展特色農業。
(2)分層布局以提升集聚實效。產業發展和城市轉型離不開載體建設,白銀市也需要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白銀市要圍繞核心吸引物,建設有高有低,多種類別,多種層次,空間分布合理的產業集聚區體系。這一集聚區體系涵蓋兩個層面,一是立足于產業功能,形成多類別、多層次的產業集聚區。前者主要是從產業類型的角度,分別建立以一產、二產業、三產等所屬產業為核心的產業聚集區,需要指出的是上面各類產業集聚區彼此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只是在某些方面比較側重而已;后者則主要是從區域創造價值大小的角度出發,分別形成高端產業集聚區、中端產業集聚區和低端產業集聚區(見表3)。此外這些產業集聚區體系要實現合理布局。白銀應建立區域經濟增長極體系,重點打造“一園三區一基地”經濟帶建設。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下功夫培育多元支柱產業,加快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步伐,以經濟轉型推動社會轉型。實施好工業強市戰略,堅持礦產業與非礦產業并重,資源開發與技術開發并重,基礎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并重,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并重,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并重,大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加快以中科院白銀高科技產業園、白銀西區經濟開發區、平川中區經濟開發區、靖遠劉川工業集中區和白銀區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等為重點的劉白高速工業經濟帶建設。擴建區域中心城市,構建白銀區、平川區中心城市發展格局。加強對兩城區包括道路、供水、供熱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老城區改造,逐步增強區域性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
[注 釋]
①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提及的集中資源不是發展單一的產業,而是發展一種歸核化的產業體系,克服多元化和專業化的劣勢,兼得多樣化和專業化的兩利。
[參考文獻]
[1] 李光全.西部資源型城市產業與組織雙演變的動態分析[D].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10: 1-3.
[2] 李光全.構建西部環境友好型社會[J].西部論叢,2005(12):23-25.
[3] 聶華林,李光全.新時期西部資源型產業戰略調整的目標導向與對策建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9):59-63.
[4] 聶華林,李光全.區域規劃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3.
[5] 張坤民,等.低碳發展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118-130.
Strategic Framework and Route Choice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in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Take Baiyin City for Example
LiGuangquan1,2
(1.Institute of Soft Science,Party School of Zhejiang Committee of CCP,Hangzhou 311121,China;
篇5
我國電影業主要使用的電影融資方式有八種:金融貸款、版權預售、政府出資、電影基金、間接贊助、個人融資、廣告投入、風險投資、以及海內外企業投資等。隨著電影投資環境的進一步改善,香港、美國、日本、韓國、英國、荷蘭、加拿大地區的資金也逐步進入中國制片領域。而隨著這些資金的逐步進入,單一的資金制作的影片比例已經越來越小,混合資金運作已經成為目前我國電影融資的主要形式。
二、案例分析
(一)廣告投入的代表——華誼集團。
華誼公司與馮小剛合作的多部電影,如《手機》、《大腕》、《天下無賊》等將廣告投入這一融資渠道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以新片《非誠勿擾》為例,影片5000萬投資里有一大半是來源于廣告收入。(另有招行的獨家貸款。)在過去的幾年中,華誼兄弟保持100%增長率,占據了國內制片市場40%的份額、電影發行市場30%的份額。從2000年至今,華誼兄弟先后獲得來自太合集團、TOM集團、雅虎中國、分眾傳媒等機構的資金總計4億多元,這些資金保證了華誼兄弟能夠持續不斷地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中。2009年,華誼兄弟正式上市成為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認為,“華誼”兄弟的上市將為國有公司的新一輪發展帶來契機。“
(二)海內外企業投資代表——中影集團。
由韓三平領導的中影集團把我國的國營制片廠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僅08年一年,中影集團發行的影片票房總收入高達27億元,占全國票房總產值67%。中影集團以獨家、聯合、、協助等不同形式發行了國產影片150部,共產出票房19.5億元,比07年狂增10億元,全年8部過億影片中影集團參與。從08年的《赤壁》到09年的《建國大業》,有了中影集團在背后做力盾,影片吸引到許多國內外的影視公司融資。拿《赤壁》為例,總投資額8000萬美元的影片投資方包括中國電影集團、美國獅門山制作公司、北京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責任公司、橙天智鴻影視制作有限公司、北大春秋鴻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日本AVEX、韓國Show-box等11家單位。該片采取“主打中國文化、集合亞洲資源、全球營銷”的制作模式,涵蓋了國有、民營、社會、境外等多種渠道的資金,影片上映不到一周內地票房即突破1.5億元,創造了新的記錄,同時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等地上映后均位居首周票房榜之首。
此外,以《建國大業》、《長江七號》、《寶葫蘆的秘密》、《投名狀》、《面紗》、《玉戰士》、《風云2》為代表的一批影片,就吸引了美國、芬蘭、日本、韓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一批具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制片公司。中國電影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打好全球營銷的王牌,中影集團自然穩坐我國電影業的龍頭寶座。(三)銀行金融貸款。
在金融貸款這一融資渠道方面,目前已有招行、交行、北京銀行等多家銀行介入文化產業融資市場。北京地區文化產業融資氣氛活躍主要與大環境有關,目前北京市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獲得商業銀行文化創意產業項目貸款的企業,按照項目貸款利息總額的50%---100%給予貸款貼息支持,這減輕了企業的負擔。
北京銀行以版權質押方式為華誼兄弟提供一億元的電視劇打包貸款,共14部456集電視劇,包括張紀中的《兵圣》、胡玫的《望族》、康洪雷的《我的團長我的團》等。為控制風險,北京銀行與華誼兄弟約定,銀行貸款不能超過其投資總額50%。08年,北京銀行還為《畫皮》提供了1000萬元版權質押貸款。在這個項目上,北京銀行不僅在貸前對借款人提出嚴格的用款計劃、還款措施,采取了個人無限連帶責任等有效的擔保措施,貸中、貸后還采取了十分嚴格的監管措施。截至2008年9月末,北京銀行累計審批通過文化創意企業貸款46筆,8.53億元。《長江七號》、《赤壁》、《深海尋人》、《白銀帝國》、《愛情呼叫轉移》等影片都獲得了北京銀行的融資支持。
據第一財經日報的消息,一些新的融資模式也正在進入我們的視野。香港國際影視展及HAF(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已經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影視展以及電影投資會,以外,亞洲電影節及韓國釜山PPP計劃、東京影展及東京國際映畫節、中國臺北金馬影展等也具有一定的融資功能。
三、發展中國電影投融資體系的建議
客觀上說,我國電影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國家已經明文提出一定要發展好中國電影。這也給中國電影的良性發展帶來了很好的政治氣候。
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電影業應繼續在投融資的體系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進一步完善政策,推動我國的電影投融資模式的建立。在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的同時,要對它們的經典案例進行分析,以此來完善我國投融資體系。
篇6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從第三、四代繼承人開始的,家族逐漸衰落。主因是19世紀末美國崛起,但家族一直未能把業務大規模向美洲拓展,錯失發展良機。此外,在二戰中家族大量財產被吞、不少成員死于戰火,也影響了家族在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時至今日,雖然我們仍對由該家族釀制的名酒“拉斐”贊不絕口,或者偶爾從新聞中聽到關于這個家族的某些經濟動作,但更多的是對其祖上豐功偉績的追憶于研究。
還原神話
喜歡探秘歷史的朋友,這本書符合你們的要求,如果是愛讀小說的,本書看起來多少有點費勁。此書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其研究的該家族最新史料基本上寫就的。全書史實詳實且數量龐大,而不得不分為上中下三冊。
這也難怪。弗格森本人擁有橫跨歷史、傳記作者與媒體撰稿的多重身份,他的每一本書都體現出其異常嚴謹的治學態度,更何況本書描寫的是這么一個有著200年輝煌的“巨人”家族。寫作本書共花費了弗格森5年的時間。他從世界各國搜集整理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合伙人之間的往來書信達數萬封,更有數量宏大的檔案文件,本書中直接引用的信件就達5000封之多。這樣做的好處是,“用當事人的語言來還原歷史事件”。
歐洲有這么一個說法:“所有銀行都有各自的歷史,只有羅斯柴爾德銀行擁有一個神話”。不過,在尼爾森的這部書中,作者并沒有想延續一個神話,而是更多的想去還原這個神話。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更像是《三國志》而非《三國演義》。好在,為了“使得非學術讀者在閱讀時保持起碼的興趣”,弗格森并沒有把它當作歷史研究論文來寫,而是盡量保持了歷史小說的身段。
歐洲的白銀谷
想讓一個中國人對歐洲近代的經濟史產生興趣恐怕不大容易。在筆者的理解中,成功做到的一是宋鴻兵的《貨幣戰爭》,一是央視的《大國崛起》。此二者都是將新時代主要經濟強國的發展放在歷史的時序中去作考量,國人借此從中獲得啟發與感染。作為近代歐洲金融的霸主之一,羅斯柴爾德當然會在這二部作品中有所展現。不過,作為一個特殊的家庭而非一國,要將上面兩部作品作為本書的參照顯得并不合身。依筆者拙見,有另一個正合適的對象——山西票號。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興盛是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正與山西票號興盛的時期對應。山西第一家票號——雷履泰正式成立于清道光元年(1821),此時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正在其第二代的佼佼者內森的帶領下,通過匯率與公債生意獲得巨大盈利。
此后的數十年中,羅斯柴爾德如日中天,而日升昌、蔚字五聯號、大德通、協成乾等“祁太平三縣”的票號也在晚清的中國熠熠生輝。近年熱的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白銀谷》、《匯通天下》,央視紀錄片《票號》、《晉商》均圍繞這一主題展開。
家族內精英八仙過海式的商業手段自然值得我輩比較、借鑒。最重要的是,山西票號也是以家族為單位。大家熟知的祁縣喬家大院的喬致庸,太谷曹三喜曹家的三多堂,榆次常萬玘、常萬達兄弟的常家花園都是晉商家族的遺跡。
既然家族興盛的條件中外概莫能外,當代中國的企業家們是否可以從本書中吸取做企業攻守之道,持家的核心要義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書名:羅斯柴爾德家族
作者:尼爾·弗格森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高盛如何統治世界
作者:(美)威廉 D.科漢著
出版社:機械工業版社
作者調查審閱了數千頁政府、聯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信息及其他資料,并對100多人進行了采訪,其中包括高盛的客戶、競爭對手、監管機構、高盛現任和前任雇員,科漢生動地揭示了高盛如何變得如此強大,并且具有非凡的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
投資思想史
作者:(美)馬克·魯賓斯坦著
出版社:機械工業版社
本書將金融經濟學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1950年之前的古代時期;1950~1980年的古典時期;1980年之后的現代時期。書中引用到上百篇經典文獻,每篇文獻都有詳盡的出處,這對學者開展相關研究甚有幫助。本書雖不會直白告訴讀者如何去投資,但它會幫助您站在費雪、凱恩斯、哈耶克等大師的肩膀上去審視投資。
利率市場化的全球經驗
作者:張健華 雷曜 祝紅梅 王亮亮著
出版社:機械工業版社
本書通過比較研究,分析和總結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利率市場化經驗,對比了各國(地區)利率管制的形成原因、改革的步驟、改革前后的宏觀經濟環境、金融機構狀況、金融法律環境以及貨幣調控方式方面,回答了什么是金融自由化的內在動力,利率市場化給金融行業的整體模式、金融穩定帶來的影響和挑戰,利率市場化與利率調控手段之間的關系等重要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靠什么
作者:[美] 尼古拉斯?拉迪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在中國問題上,尼古拉斯?拉迪可以做任何人的導師?!?金融危機之后,批評中國經濟的聲音此起彼伏。很多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必然歸宿將是走向衰退。但尼古拉斯認為,中國經濟刺激計劃的效果令人吃驚,使中國成為最早開始從世界經濟衰退中復蘇的全球重要經濟體。另一方面,作者認為,過去七八年的事實表明,溫和的、對邊緣修修剪剪的、循序漸進的經濟改革不會引導中國經濟從根本上實現再平衡。潛在的金融扭曲,對整個中國經濟出現的嚴重資源錯誤配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炊袊洕?,這是你最需要的一本書,這是一個最了解中國經濟的經濟學家,寫的一本最客觀分析中國經濟的書。
國家競爭優勢(上、下)
篇7
投資效率反映的是投資所獲有用成果與其耗費的關系。關于投資效率問題,我國理論界已從不同側面進行了較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王崢(2000)以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為參照,剖析了現代市場經濟中證券市場對投融資效率的影響,并就我國證券市場對投融資效率的影響進行分析評價;陳明里(2001)對經濟增長中投資效率提高途徑問題進行了研究;侯榮華、汲鳳翔(2002)對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基本范疇、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研究的理論框架等進行了探討;沈煉、馬永紅、白銀寶(2008)利用DEA-Malmquist指數方法對各省市歷年的研發投資效率進行了分析與比較;高莉莉(2008)測算了安徽省投資率、投資效果系數、投資彈性系數等指標,并與全國同類數據進行了比較分析;李同寧(2008)通過計算歷年中國的實際增量資本一產出比反映經濟的總體投資效率,研究了中國投資率與投資效率的關系;此外,魏后凱(2001)、盧福財(2001)、劉付(2002)等分別就工業生產能力利用率、投資的特殊領域并購效率、融資效率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總之,從現有相關文獻資料來看,目前有關我國投資效率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理論方面,盡管實證方面也取得相應進展,但對區域投資效率差異的研究尚不夠深入。本文擬在充分吸收現有研究成果基礎上,以比較的視角,深入分析中國東西部地區的投資效率差異,這對促進東西部地區調整投資結構,推動東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文擬通過對ICOR指標的計算、投資對經濟增長作用的計量分析,從增量資本一產出比率、投資彈性兩個角度分析東西部投資效率差異及其變化態勢。
(一)ICOR指標
國際上常用“增量資本一產出比”(Incremental Capital-Output Ratio,縮寫為ICOR)衡量國家或地區的宏觀投資效率。當不考慮固定資產折舊時,資本存量的變動等于投資流量(I),即資本形成總額,則ICOR=I/AGDP,即資本存量變動與產出增量(AGDP)的比率。ICOR反映一個單位的GDP增量需要多少個單位的投資拉動,邊際資本產出比率越大表示投資效率越低。該指標用以反映東西部及其各省份的年度投資效率變化。
(二)投資彈性系數
通常判斷投資效率還有另一種方式,即通過計量方法,用投資對GDP進行回歸,回歸方程中解釋變量的系數實際上就是投資彈性系數,它反映的是投資每增加一單位,GDP所能增加的單位。如果投資彈性系數越大,則投資效率越高;反之,投資彈性系數越小,則投資效率越低。該指標用以反映東西部及其各省份的區間投資效率變化。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均為時間序列,為避免時間序列的異方差性,在回歸分析之前,先對數據進行自然對數變換。由于時間序列可能是平穩的,也可能是非平穩的,對兩個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做回歸,可能引起謬誤回歸,即使變量之間沒有任何有意義的關系,但常會得到一個很高的擬合優度值。因此,在對變量進行回歸檢驗之前,有必要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將使用ADF單位根檢驗方法對時間序列來進行平穩性檢驗。若時間序列同階單整,即可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回歸。在同階單整的情況下,還需要對回歸結果的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保GDP與投資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由此得到的投資彈性系數更可靠。
(三)區域界定與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的東部地區包括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山東、海南、遼寧、河北、天津、北京;西部地區包括陜西、寧夏、甘肅、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青海、新疆。本文采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作為投資流量指標,東西部各省市區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以及GDP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82-2008年)(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計算軟件為Eviews5。
二、東西部地區投資效率比較分析
(一)東西部投資效率年度比較分析
應用ICOR計算方法分別對1981-2007年間東西部地區歷年的ICOR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在20世紀80年代,東西部地區的投資效率差距并不明顯,在1988-1996年間,西部地區的投資效率一直高于東部地區,特別是1990年,東部投資效率為2.93,西部投資效率為O.93,即GDP增長一個單位,東部地區需要2.93單位的投資拉動,而西部僅需O.93單位的投資拉動,西部投資效率明顯高于東部。但1996年以后,西部投資效率曲線又重新處于東部投資效率曲線之上,表明其投資效率要低于東部,并且兩者差距不斷擴大,在1999年達到最大值,東部的這一指標為5.13,西部為8.04,即GDP增長一個單位,東部地區需要5.13單位的投資拉動,而西部地區需要8.04單位的投資拉動,隨后不斷縮小,但西部投資效率始終低于東部。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以來,東西部地區的投資效率不斷提高,但仍然低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的水平。
伴隨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式啟動,國家通過規劃指導、政策扶持、項目安排等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投資支持力度。2000-2007年,中央對西部地區的各類財政轉移支付累計近15000億元,國債、預算內建設資金和部門建設資金累計安排西部地區7 300多億元。這些資金有力地推動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從16655億元增加到47455億元,年均增長達到11.6%。但西部地區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其投資效率卻遠低于東部地區,也低于其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的水平。由此可見,西部大開發戰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在項目選擇、資金使用、投資結構等影響投資效率的諸多方面還存在亟待改進之處,改進投資效率將是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二)東西部投資效率區間比較分析
首先,分別對東部和西部地區的投資與GDP時間序列數據序列進行自然對數變換,以消除非平穩時間序列的異方差。
然后,對新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時間序列是否平穩。檢驗結果,表l顯示,東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序列lnGDP1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序列lnl1的ADF統計值均大于其臨界
值,因而存在單位根,為非平穩時間序列。盡管lnGDP1、lnl1是非平穩的,但它們是二階單整的。同理,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序列InGDP2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序列lnl2也是二階單整的。
備注:GDP1表不東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I1表示東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GDP2表示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l2表示西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最后,進行回歸估計。分別以lnGDP1或lnGDP2為因變量,以lnl1或lnl2為自變量,用最小二乘法回歸估計。估計結果,表2表明:在1981-2007年間,東部地區投資每增長1%,GDP能增長0.81%;西部地區投資每增加1%,GDP能夠增長O.79%。由此可見,在1981-2007年問,同等數量的投資,東西部投資效率存在O.02%差距。
應用同樣方法,對1981-2000年間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投資效率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如表3。表3顯示:在1981-2000年間,東部地區投資每增長1%,GDP增長0.8814%;西部地區投資每增加1%,GDP增長O.8775%。由此可見,在1981-2000年間,同等數量的投資,東西部投資效率僅存在0.004%差距,幾乎可以忽略。從投資效率數值看,1981-2000年間的投資效率高于1981-2007年間的投資效率,甚至1981-2000年間西部地區的投資效率也高于1981-2007年間東部地區的投資效率。這表明,2000年之后,無論是東部,還是西部,投資效率都有了明顯下降,但西部地區投資效率下降幅度更大,致使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投資效率差距不斷擴大。這與東西部投資效率年度分析結果是一致的。
三、東西部地區各省份投資效率比較分析
(一)東部地區各省份投資效率比較分析
根據上述方法,分別計算東部各省份1981-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7年度平均ICOR值,并計算東部各省1981-2007年間的投資彈性系數,見表4。
從年度平均ICOR值看:東部地區可分為三類:一是年度平均ICOR值呈現上升趨勢的省份: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西、遼寧、河北,這些省份的投資效率呈現下降趨勢,表明這些省份單位GDP增長所需的投資呈現上升趨勢;二是年度平均ICOR值呈現下降趨勢的省份:上海、天津,這兩省的投資效率呈現上升趨勢,表明這兩省份單位GDP增長所需的投資呈現下降趨勢;三是年度平均ICOR值呈現起伏趨勢的省份:廣東、海南、北京,這三個省份的投資效率先升后降,表明這三個省份單位CDP增長所需的投資先降后升。
從投資彈性系數看:在1981-2007年間,海南省為O.76,是所有東部地區投資效率最低的省份,即投資每增加1%,GDP增長0.76%;廣東、福建、天津在O.86以上,表明這三個省份的投資效率較高,即投資每增加1%,GDP增長0.86%以上;而同期長三角地區的江蘇、浙江與上海均在O.77左右,表明長三角地區投資效率較低,而且地區差距較小,即投資每增加1%,GDP增長O.77%左右;東部其他各省份的投資彈性系數處于O.76-O.86之間,高于海南省,低于廣東、福建等省份。
由此可見,東部地區不僅不同省份間投資效率也存在很大差異,而且同一省份在不同時期投資效率也在發生變化,因此,東部地區內部也存在投資地區結構與投資時機的優化問題。
(二)西部地區各省份投資效率比較分析
同理,可以分別計算西部各省份1981-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7年度平均IGOR值,并計算西部各省份1981-2007年間的投資彈性系數,見表5。
從年度平均ICOR值看:西部地區可分為兩類:一是年度平均ICOR值呈現上升趨勢的省份:陜西、寧夏、甘肅、貴州、云南、青海、新疆,這些省份的投資效率呈現下降趨勢,表明這些省份單位GDP增長所需的投資呈現上升趨勢;二是年度平均ICOR值呈現下降趨勢的省份:四川、,這兩各省的投資效率呈現上升趨勢,表明這兩省份單位GDP增長所需的投資均呈現下降趨勢。
從投資彈性系數看:在1981-2007年間,為0.6989,是所有西部地區投資效率最低的省份,即投資每增加1%,GDP增長0.6989%;同期新疆為O.8749,是所有西部地區投資效率最高的省份,即投資每增加1%,GDP增長O.O.8749%;西部其他各省份的投資效率處于這兩省份之間。
由此可見,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似,其內部不同省份間投資效率存在差異,而且同一省份在不同時期投資效率也有變化,因此,西部地區內部也存在投資地區結構與投資時機的優化問題。
(三)東西部地區間各省份投資效率比較分析
通過對表4與表5的比較,可以發現東西部地區間各省份投資效率有以下特點:
1、在年度平均ICOR值方面。在1981-2007年間,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其內部多數省份的投資效率呈現下降趨勢,只有少數省份的投資效率呈現上升趨勢,由此可見,東西部地區多數省份均存在投資效率低下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可能有決策失誤、資金閑置、滯留、損失浪費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決策失誤導致的投資效率低下不可低估。改善政府決策機制與公眾意愿表達機制是減少決策失誤,提高投資效率的有效途徑。
2、在投資彈性系數方面。在1981-2007年間,東部地區各省份的投資效率多數高于西部地區,同時東部地區各省份間的投資效率差異小于西部地區。但是東部地區的有些省份,如江蘇、浙江、上海的投資效率低于陜西、青海、新疆等西部省份。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存在投資過剩,而一些西部省份,投資效率高于東部省份,卻存在投資不足,地區性投資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明顯??梢?,投資效率水平與投資水平并不直接相關,投資政策應引導投資流向,著力改善這種不合理的地區投資結構。
四、主要結論
本文在統計資料的支持下,通過計算ICOR指標、投資彈性系數,對1981-2007年間東西部投資效率進行了分析比較,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從東西部地區整體比較看,1981-2007年間,東部與西部的年度投資效率起伏變化,高低互現。東部地區投資每增長1%,GDP能增長O.8l%;西部地區投資每增加l%,GDP能夠增長0.79%。同等數量的投資,東西部投資效率存在O.02%差距。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后,西部地區的投資效率還存在亟待改進之處。
第二,從東西部地區內分省份比較看,1981-2007年間,東部與西部地區不僅不同省份間投資效率存在很大差異,而且同一省份在不同時期投資效率也在發生變化。與此同時,東部與西部地區內部均存在投資地區結構與投資時機的優化問題。
第三,從東西部地區間各省份比較看,東部與西部地區多數省份的投資效率呈現下降趨勢,只有少數省份的投資效率呈現上升趨勢,東西部地區多數省份均存在投資效率低下的問題;東部地區多數省份的投資效率高于西部地區,同時東部地區各省份間的投資效率差異小于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有些省份的投資效率低于西部地區的一些省份,東部地區的投資過剩與西部地區的投資不足并存,地區性投資結構不合理。
參考文獻:
[1]王崢,證券市場與投融資效率[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0
[2]陳明理,經濟增長與投資效益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論文,2001
[3]侯榮華,汲風翔,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2
[4]魏后凱,從重復建設走向有序競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劉付,對企業并購效率的分析[D],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論文
[6]盧福財,企業融資效率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7]沈煉,馬永紅,白銀寶,基于曼奎斯特指數的我國R&D投資效率區域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05)
[8]高莉莉,安徽省投資效率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8,(12)
[O]李同寧中國投資率與投資效率的國際比較及啟示[J],亞太經濟,2008,(02)
篇8
1.清水江文書的現狀及成效。目前,清水江文書的搶救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門在開展。(1)領導機構。2006年,貴州省和黔東南自治州分別成立“錦屏文書”搶救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分別由副省長、副州長擔任組長,由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縣、鄉政府的主要負責人擔任成員。(2)搶救保護實施機構及成效。目前,清水江文書的搶救,主要由各縣檔案館承擔。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錦屏、天柱、三穗、黎平、劍河、岑鞏、臺江7縣檔案館收藏進館保護的清水江文書達8萬件。其中,錦屏縣檔案館收藏有35萬件,已經搶救修復2萬余件。2011年2月22日,錦屏文書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程名錄》。(3)搶救手段。目前,清水江文書的搶救僅限于部分縣檔案館的征集、進館、修整、裱糊、編目、裝盒等基礎性工作。(4)保護設施建設。2008年中央財政專項資助項目、總投資1800多萬元、建筑面5400平方米的“錦屏文書特藏館”正在建設之中。
2.搶救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清水江文書的家底不清;(2)民間家戶散藏的文書,折疊破損、蟲蛀、霉變程度嚴重,存在火災隱患,亟需探索民間搶救保護的新機制和新手段;(3)縣檔案館征集文書模式的搶救力度趕不上“自然流失”的速度;(4)縣檔案館的搶救資金投入得不到保障,影響搶救保護成效;(5)縣檔案館的保護技術落后,存在再破壞。
(二)清水江文書的整理
1.現有整理成果。目前,清水江文書的主要整理出版物,先后有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國立亞非言語文化研究所2003年出版的《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共3卷,整理文書853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009、2011年先后出版的《清水江文書》共3輯33本,整理公布文書約14萬件;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整理文書800余件。其他整理的文書有謝暉、陳金釗主持《民間法》第3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收入契約130余件。
(1)編輯體例。三家出版物的編輯體例各不相同。《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將契約原件的照片和全文排版并列,用銅版紙印制,每件之首撰有簡約著錄文字。按照:A.山林賣契;B.含租佃關系的山林賣契;C.山林租佃契約或合同;D.田契;E.分山、分林、分銀合同;F.雜契(包括荒山、菜園、池塘、屋坪、墓地之賣契及鄉規民約、調解合同等);G.民國賣契的順序編輯文書,構成前兩卷“史料卷”。第三卷是“研究卷”,是契約文書的研究專題論文的匯編?!肚逅臅凡捎梦臅坝〕霭?,一般不對每件文書全文判讀,但是每件文書都有標題(含事主、事由、文書種類及時間四大要素)。對于圖黑的文書,則整理出文字,附在文書圖片旁。它的編輯以村寨為單位,每個村寨給一個順序號,村寨之下根據不同的家族或家庭分卷,來自同一家族或家庭所收藏的文書為一卷。同一卷之下按照收藏者的原有分類,再分別列為若干帙。每一帙內的文件則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顿F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將契約原件的照片和辨讀全文放在一起,按契約和其他文書依次分為兩大類,契約部分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其他文書包括官府文告、分銀單、記賬單等,也是按時間先后排列。
(2)分類標準?!顿F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將契約按性質,分為前文所述的7大類。其分類標準不是統一的,屬于不完全的、概略的分類?!肚逅臅穼⑽臅葱再|分為10個大類:契約文書、族譜、訴訟詞稿、山場清冊(坐簿)、賬簿、官府文告、書信、宗教科儀書、唱本、謄抄碑文等。但是,每一大類內并沒有給出統一的、清晰的分類標準。其所擬定每件文書標題中的要素之一是“文書種類”,其含義是指約、字、合同、清單等不同的類別,是完全基于文書內容所包含的表述的分類。比如“約”的種類,來自文書內的表達就包含“立斷山場杉木約”。《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將契約不完全分類為:賣木契、賣山契、賣木并山契、賣田契、賣菜園、賣屋基契、賣地契、佃契、分銀合同、分山合同、借契、借當契等。
2.現有整理成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整理的成果,反映了整理者對清水江文書的整體把握和認識深刻程度?!顿F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的整理者,顯然認為林業契約是清水江文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但是,單純依靠林業契約,不足以全面、深刻地認識清水江流域的社會歷史變遷?!肚逅臅返恼碚?,則試圖全面整理所有的文書,不局限某一類或某一領域的文書,似乎認為文書都有同等的價值,要留待研究者去挖掘和評價。但是,它需要足夠的經費和隊伍的持續支撐,研究者需要自己判讀,難以利用。《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的整理者,認為契約是清水江文書的精華部分,選取一家保存最好的作為典型,但是難免“管中窺豹”。所以存在的問題是:(1)不同機構的整理者標準不同,沒有共同的學術規范;(2)不同機構整理的成果有重疊,三家出版物整理文斗寨的文書,兩家整理平鰲寨的文書,浪費學術資源和經費;(3)不同機構的整理者都是通過各種途徑到文書保存地收集,存在惡性競爭,“割肉式”整理,破壞文書的信息內在聯系和完整性;(4)沒有對清水江文書中苗族、侗族等文化符號(單位、名物)進行訓詁和考釋,影響文書的正確判讀和深化研究;(5)沒有建立起清水江文書全文數據庫。
二、清水江文書的研究
自楊有賡1988年發表研究論文以來,清水江文書的研究,國內著作有6部,論文200多篇;研究人員主要有楊有賡、張應強、王宗勛、單洪銀、徐曉光、羅洪洋、梁聰等專家學者。目前,在研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有凱里學院龍澤江的“貴州錦屏文書研究―以清代黔東南苗侗土地契約文書為中心”(2009),貴州大學吳述松的“清水江文書制度與苗侗經濟研究”(2011年)。
國外研究清水江文書的學者主要有唐立、武內房司、相原佳之、寺田浩明、岸本美緒等。代表論文有唐立《清代清水江流域苗族植樹造林的開始――林業經營興起的各種因素》、武內房司《從鳴神到鳴官――清代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見苗族的習俗和紛爭處理》、相原佳之《清代?中國清水江林業經營的一側面――平鰲寨文書事例》、岸本美緒《貴州的山林契約文書與徽州的山林契約文書》等。以上論文均被收集在《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第3卷中。另,相原佳之《從錦屏縣平鰲寨文書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林業經營》發表在《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0年第1期上。
三、代表性成果述評
(一) 楊有賡執筆的《侗族社會歷史調查》(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及系列論文。楊有賡的相關論著均是清水江文書研究領域的開創性、奠基性、資料性的開山之作。一是首次對林業契約中的佃契、賣契作了解讀,是以后深入研究的基礎;二是依據官府文告、訴訟狀稿等,對 “清江四案”(皇木案、當江案、白銀案、夫役案)進行分析;三是對山客、水客、木行、排夫等木材交易主體及其行規進行了介紹;四是對木材交易和運輸環節中的“技術性規則”(木材獨特計量方法、單位等)作了介紹;五是民國時期的木材稅收資料豐富。當然,該書階級矛盾分析方法貫穿始終,有其局限性。楊有賡其他5篇論文也是在以上問題中展開的。
(二)張應強的研究。2002年,中山大學張應強發表了論文《從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中后期的清水江木材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03),以碑刻和民間文書為據,考察了清水江下游木材市場的交易制度。隨后,又相繼發表了論文《清代中后期清水江流域的村落與族群――以錦屏文斗寨的考察為中心》(《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05)、《清代契約文書中的家族及村落社會生活――貴州省錦屏縣文斗寨個案初探》以及專著《錦屏》(三聯書店,2004年)和《木材與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市場、權力與社會》(三聯書店,2006年)比較全面的展示了清水江流域苗族村落的經濟社會生活以及木材市場流通歷史概況。
(三)單洪根和王宗勛的研究。二人均是黔東南本土學者,前者長期擔任錦屏縣和黔東南州的行政領導,注意對本地契約文書的收集和研究,20062007先后出版《木材時代-黔東南林業史話》(林業出版社,2008年)、《清水江木商文化》(世界社會文獻出版社,2009年)等著作及《錦屏林業契約文書――清代林業生產關系的活化石》(《凱里學院學報》,2007/05)、《林業契約與林權改革》(《林業經濟》2010/08)等論文,比較系統的對錦屏林業契約進行了分類,初步揭示了清水江木商文化的特點,并對林業契約在當前林權改革重大作用進行了研究。后者一直在錦屏縣檔案館和史志辦工作,長期接觸一手資料,在收集和整理文書的基礎上先后發表整理和研究的論文有20余篇和專著《鄉土錦屏》(貴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一書,該書對錦屏各鄉村的自然、文化、歷史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
(四) 羅洪洋的系列論文。20032007年在《民族研究》發表4篇論文,以《清代黔東南文斗侗、苗林業契約研究》(《民族研究》,2003/03)為代表,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賣契、佃契、分合同和處理山地林木糾紛契約四種主要的林業契約。同時它指出“以林業契約為主的習慣法”起到了調整和保護林業產權、形成經濟預期的作用。林業商品生產實踐產生了法律意識,催生了林業契約樣式。他還援引羅馬法,來論證市場經濟實踐出法律意識的普適命題。至于其引申得出的“中國人的法律意識和契約意識淡薄”,則缺乏嚴密論證,且與林業契約的“契約設計的精妙”的結論似有沖突之處。羅洪洋還認為清水江林業經濟只能是家庭私有制經濟。
篇9
一、甘肅省民間融資的現狀
(一)當前甘肅省民間融資的存在形式及特點
1.貸款融資。甘肅省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主要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籌集資金,主要貸款形式是從各大商業銀行獲得的“打捆貸款”(打捆貸款的主要優點是將一些因收益不高或者沒有收益而不方便向銀行貸款的項目與一些未來具有明顯收益的項目結合在一起向銀行申請貸款),為城市各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
2.發行企業債券。甘肅省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行的企業債券即所謂的“城投債”,是甘肅省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第二大籌資渠道。“城投債”是相對于產業債券而言的,又叫“市政債券”,主要是以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作為發行主體,其最終信用主體是地方政府,所籌資金主要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3.發行中期票據。甘肅省國有資產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甘肅國投”)于 2009 年 8月 26 日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了期限為“3+2”年利率為 3.8%的100億中期票據資金。此次中期票據試點是以省政府信用為基礎、以優質企業資產做抵押、拓寬中央政策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融資渠道的有利嘗試。甘肅國投主要將募集的資金投資于兩個方向:一是主用于全省公路和鐵路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二是用于省內大型及重點工業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及節能減排項目。
4.項目融資。項目融資是指以某一項目的資產、相關權益或未來收益作抵押取得融資的一種行為。項目融資的具體方式體現為 BOT、TOT、BT 等經營形式,甘肅省主要采用的是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如蘭州威立雅水務公司,該公司作為蘭州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的首家中外合資企業,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及發展理念,為蘭州市城市污水處理及供水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支持。此后,雁灘、西固、鹽場污水處理廠也采用BOT模式,特許經營期限為25年,共計融資3.63億元,減輕政府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通過中外合資可以帶來大量國外資金,加快蘭州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
(二)甘肅省不同市間融資渠道及協議方式的對比分析
(三)甘肅省不同市間融資規模的對比分析
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借貸目的的變化,白銀市民間融資金額也呈增大趨勢,少則三五千,多則數萬元,2013年民間借貸金額約在31.8億元左右,(其中城鄉居民0.98元,私營企業2.05萬元,個體工商戶1.07元),比2012年增加2800萬元,其中城鄉居民870萬元,私營企業1070萬元,個體工商戶860萬元。
至2013年6月,慶陽市民間融資金額約為42.25億元,較2012年同比增加31.11億元,是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資本總額的2倍多。全市主要有四種民間融資的類型,其中,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3.74億元,當年累計發放貸款10.47億元;擔保公司擔保貸款2726筆15.1億元,當年累計發放擔保貸款2543筆11.06億元;典當行典當余額0.82億元,當年累計發生典當業務471筆、1.48億元。
截至2013年定西市民間融資總規模為24.8億元。具體用途主要有農村日常生活支出、購買、修建房屋、經商和辦企業等。
到2013年為止,平涼市民間融資總額約為26.94億元,農戶間相互借貸總額為0.75億元,在銀行、信用社有貸款的860戶農戶向銀行、信用社等貸款額為1.85億元,銀行信用為民間借貸總額的62.6%。農村微小企業在銀行、信用社的貸款為11.8億元,農村微小企業通過民間借貸融資額為12.54億元,民間融資總量已超過在金融機構的貸款量。
二、甘肅省民間融資的優勢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甘肅省民間融資相較于正規金融的比較優勢
與正規金融相比甘肅民間融資存在借貸手續簡便、利率靈活、信息成本低、監督成本低等方面有很多優勢。
1.借貸手續簡便。與從正規金融機構融資相比,民間金融的借貸手續比較簡便,中間環節少,資金來源主要是居民的閑錢,借貸對象是在比較熟悉的親戚、同村或鄰村村民及朋友之間,建立在對雙方對彼此人品、信譽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礎上,無需擔保人,小額借貸直接發生,但大額借貸由于存在一定的風險,通常需要借貸雙方都熟知的中間人作擔保,簽訂協議,但無需任何抵押品。
2.利率靈活。民間融資的利率非常靈活,借貸利率由雙方根據市場供求情況協商議定,如果當時資金供給趨緊或借款人急需用錢,則利率較高;反之利率較低。同時借貸雙方的關系也會影響利率高低。
3.信息成本優勢。民間金融大都建立在借貸雙方相互認識并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借貸信息通過親朋好友、合作伙伴傳播,建立在長期互相信任的社會關系之上,與正規金融的較高的信息搜索成本相比,存在很大的信息成本優勢。
4.監督成本優勢。民間金融交易中借貸雙方持續的社會關系大大減少了貸款者對于借款人的監督成本。“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充分體現了信譽在民間借貸中的重要性。道德約束降低了借款人的違約風險,也降低了貸款人的監督成本。
(二)甘肅省民間融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我國關于中小企業民間借貸相關法律不夠完善。截至目前為止,我國雖然也已經出臺了許多與民間融資相關的法律,但相關法律所允許的民間借貸的有償性,借貸利率可以高于國家銀行利率,突破了以往民間借貸在利息方面的限制。加上民間金融變化速度之快,相關法律法規未及時跟進,導致了法律監管體系的不完善,存在諸多漏洞。
2.非法民間借貸現象比較嚴重。民間借貸的高利率回報,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他們利用普通民眾急于投資的心理和對豐厚利潤的期待,以民間借貸高利息回報為誘餌,打著民間借貸融資的幌子,實則行集資詐騙之實,導致了很多投資人被騙的案例。這些例子一方面反映了民間借貸的盲目性將嚴重威脅著我國金融系統的安全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另一方面也間接反映出我國在民間借貸監管這方面還存在比較大的漏洞。
3.“高利貸”現象普遍存在。民間借貸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高利貸化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業對資金需求越來越大的同時,國家卻采取了緊縮的貨幣政策,使得銀行五大量閑余借貸基金,如此巨大的資金供需差異導致利率的升高。但當貸款人還滯后還款期和無力償還時,放貸方就會通過非法手段暴力討債,造成許多諸如貸款者背井離鄉、家破人亡的現象,引發了組多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4.民間融資運作不規范,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民間融資缺乏正確的引導及有效的監管政策限制,同時我國在民間融資法律制度建設以及監管上都存在缺位現象,導致其運作不規范。而銀行負利率,進一步促使民間資金難以找到出口,從而導致民間融資很容易就轉變為高利貸,甚至變成非法集資活動。 特別是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呈逐步增加的趨勢。
三、促進甘肅省民間融資良性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法律保護機制
建立健全法律保護機制,允許民間融資公開發展,對解決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發展普遍存在的融資難問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制定相關法律,引導民間融資正確發展,充分發揮其拾遺補缺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明確民間融資的合法性,對資金來源和運用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確認,賦予其合法地位,使民間融資由“地下”走向“地上”,使其公開化、合法化、陽光化。同時也加強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力度,防止一些非法集資者混水摸魚,危害社會。
(二)改善融資方式,推進有抵押融資
改善融資方式,推進有抵押融資,增強投資者信心。例如蘭益學生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使用的 BOT 融資方式,即產權方將某個項目經營收益權授予投資者,投資者從中獲取回報模式。
(三)強化監督約束機制,建立必要的監測體系
強化監督約束機制,建立必要的監測體系,對轄區內的民間融資總量、利率水平、資金來源和運用情況進行及時監測;建立健全民間融資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機制,增強民間融資主體的法制意識、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同時加大對非法融資活動的打擊力度,凈化民間融資市場健康發展。
(四)健全和完善民間借貸監測管理體系
建全已經建立的監管網絡體系,同時建立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度,形成政府、人民銀行、銀監局、工商局、公安局等多個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民間融資監督體系,明確界定民間借貸與“高利貸”“地下錢莊”,規范正常的民間借貸活動,堅決打擊非法集資、高利貸等非法融資行為,取締非法金融組織。
參考文獻:
[1] 劉恩云.中國農村民間金融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1(15).
[2] 徐靈通,甘肅省民間投資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蘭州大學,2012(04).
[3] 王娟.甘肅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消費市場影響的實證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蘭州大學,2014(10).
[4] 智明,趙一靜,史正保.甘肅省中小企業民間借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J].金融視界,2013(09).
篇10
11月3日1時36分,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在太空成功實現首次交會對接。從接觸到最后鎖緊,它們用了8分鐘。對接機構完成鎖緊后,天宮一號姿態啟控,建立起組合體飛行模式,開始組合體運行,進行一系列相關科學試驗。11月14日20時,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進行了第二次交會對接。這次對接進一步考核檢驗了交會對接測量設備和對接機構的功能與性能,獲取了相關數據,達到了預期目的。11月17日19時32分,神舟八號飛船降落于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繼美俄之后,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完整的太空對接技術的國家。
2.“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突破5 000米
7月26日上午,“蛟龍”號在第二次下潛試驗中,共有來自
13個單位的96名科研人員參加了本次海試任務,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潛,下潛深度分別為4 027米、5 057米、5 188米、5 184米和5 180米。潛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試驗,并在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開展海底照相、攝像、海底地形地貌測量、海洋環境參數測量、海底定點取樣等作業試驗與應用,完成了各項試驗任務?!膀札垺碧栞d人潛水器5 000米級海試成功,是我國海洋科技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到達全球70%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3.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畝產突破900公斤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產
900公斤高產攻關獲得成功。試驗田位于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羊古坳鄉雷峰村,18塊試驗田共107.9畝。9月18日,這片由袁隆平研制的“Y兩優2號”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正式進行收割、驗收。農業部委派的專家組按照嚴格的測產驗收規程,測得隆回縣羊古坳鄉雷峰村百畝片畝產達到926.6公斤。雜交水稻大面積畝產
900公斤,使中國雜交水稻超高產研究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4.首座超導變電站建成
4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承擔研制的中國首座超導變電站在甘肅白銀市正式投入電網運行。這也是世界首座超導變電站,標志著我國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完整超導變電站系統的運行。這個變電站的運行電壓等級為10.5千伏,集成了超導儲能系統、超導限流器、超導變壓器和三相交流高溫超導電纜等多種新型超導電力裝置,可大幅改善電網安全性和供電質量,有效降低系統損耗,減少占地面積。這座超導變電站,在核心、關鍵技術上獲得了近70項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5.發現大腦神經網絡形成新機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馬蘭教授研究團隊經3年多研究,發現一種在體內廣泛存在的蛋白激酶GRK5,在神經發育和可塑性中有關鍵作用。這一發現揭示了GRK5在神經系統中的功能,以及調節神經元形態和可塑性的新機制,也給神經元發育異常引起的孤獨癥和唐氏綜合征等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發現刊登在美國《細胞生物學雜志》上,被選為研究亮點和封面論文,并被國際醫學和生物論文評價系統“Faculty of 1000”選為“必讀”論文,《科學》雜志子刊《科學?信號傳導》撰文予以重點介紹。
6.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裝備問世
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科研團隊研制成功工業級的1.2米×1.2米,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燒結快速制造裝備,這是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間的此類裝備,超過德國和美國的同類產品,使我國在快速制造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已有200多家國內外用戶購買和使用這項技術及裝備。我國一些鑄造企業應用該技術后,將復雜鑄件的交貨期由傳統的3個月左右縮短到10天左右。該技術被歐洲空客公司等單位選中,用于輔助航空航天大型鈦合金整體結構件的快速
制造。
7.發現人肝癌預后判斷和治療新靶標
美國《癌細胞》雜志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課題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論文,報道了其通過深度測序技術進行人正常肝臟、病毒性肝炎肝臟、肝硬化肝臟和人肝癌microRNA組學分析,發現了microRNA-199表達高低與肝癌患者預后密切相關,證明microRNA-199能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而顯著抑制肝癌生長,從而為肝癌的預防判斷提供了新的潛在靶標,為肝癌生物治療提出了新方法。
8.首座快堆成功實現并網發電
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組織,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具體實施,我國第一個由快中子引起核裂變反應的中國實驗快堆7月21日10時成功實現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在占領核能技術制高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核能系統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該堆采用先進的池式結構,核熱功率65兆瓦,實驗發電功率20兆瓦,是目前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大功率、具備發電功能的實驗快堆,其主要系統設置和參數選擇與大型快堆電站相同。
9.首座超深水鉆井平臺在上海交付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建造的“海洋石油981”3 000米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5月23日在上海命名交付。這座鉆井平臺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潛式鉆井裝備,是中國實施南海深水海洋石油開發戰略的重點配套項目。該鉆井平臺投資額60億元,將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鉆井、生產鉆井、完井和修井作業,最大作業水深3 000米,最大鉆井深度12 000米,總長約114米,寬90米,高137.8米。平臺配置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DP3動力定位系統和衛星導航系統。
篇11
一、貿易差額思想的起源
15世紀末、16世紀初,西歐封建制度瓦解,代表新興政治力量的民族國家產生,與此相適應的新的經濟力量——商業資本日益興起。這個時期的商業資本已經成為不斷沖擊自然經濟并因此而發展壯大的力量。重商主義就是這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劇烈變化在經濟理論和政策上的反映。
“貿易差額”概念最早出現在1549年的《使英格蘭王國繁榮富裕的政策》論文中,當時該文使用的是“貿易剩余”這個詞。此后,“貿易差額”一詞頻繁地出現于17世紀最初幾十年,弗朗西斯·培根于1615年使用了這個詞。在許多場合,貿易差額代表商品貿易差額。盡管人們在很早的時候就列出了收支差額所有各項的明細表,但卻遲遲沒有為此創造出一個新詞。1697年,波勒克斯芬才開始使用“賬目差額”一詞,詹姆斯·斯圖爾特于1767年首次使用“收支差額”一詞,在此期間,人們在討論貿易差額時,常常是指“收支差額”。這里面有特殊的原因,按照熊彼特的解釋:在當時的情況下,貿易差額是最重要的項目,也是最容易處理的項目,因此,一個實際上關心收支差額的經濟學者,很可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貿易差額上。
此外,當時的巨商大賈、政府官員、學者都認為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本國商人、制造業和航海業為獲得足夠多的利潤而不斷擴大業務的結果是必然地會和其他國家發生經濟沖突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軍事沖突,政府要維護本國利益,就必須保持國家強大。國家積累財富的途徑除了對外掠奪之外就是貿易順差,而貿易順差則是最可靠、最有效地積累財富的途徑。貿易差額的思想由此產生。
二、貿易差額思想的主要觀點
早在四百多年前,重商主義者就著重研究了貿易收支問題。他們把研究貿易差額的重點放在金銀的輸入和輸出上,認為只有對外貿易才是國家獲取財富的真正源泉,必須遵循多賣少買,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則,以保持對外貿易順差。重商主義者首次采用了貿易順差這一概念。在他們看來,財富并不在于保有更多的金銀,而在于比世界上其他國家保有更多的份額,通過貿易差額獲得的一定數量的白銀比新開采出來的同一數量的白銀更能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貿易差額是增加一國在世界財富總額中所占份額的唯一手段。然而,在如何保持順差問題上,重商主義者們產生了分歧。
以英國的斯塔福德(Stafford)和法國的孟克列欽(Montchrestien)為首的早期重商主義者們認為,積累財富的主要途徑就是對外貿易順差,因此,在對外貿易活動中必須使每筆交易和對每個國家都保持順差,以使金銀流入本國;而在順差中流入本國的金銀必須窖藏起來,以通過金銀積累實現國家力量的增強。另一方面,為了增強國力,應阻止本國金銀貨幣外流,禁止金銀輸出。因此,早期重商主義也稱為“貨幣差額論”。以托馬斯·孟(ThomasMun)為代表的晚期重商主義卻認為,國內商業只是對外貿易的一種輔助,并不能使國家致富,只有對外貿易才是使國家致富的手段。他說:“對外貿易是增加我們的財富和現金的通常手段,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時時謹守這一原則:在價值上,每年賣給外國人的貨物,必須比我們消費他們的為多?!蓖旭R斯·孟還進一步提出了貿易差額論。他認為,在對個別國家的貿易中,應該允許貿易收支逆差存在,只要總的貿易差額保持順差就可以了。為此,他提出了增加本國的商品輸出和減少本國對于外貨的消費的特殊途徑和手段。
三、關于貿易差額思想的一些簡評
在經濟思想史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自由放任和國家干預這兩大對立的思潮一直貫穿于其中。重商主義是最早的國家干預經濟思想的體現,后者在歷史的不同階段對貿易差額思想持有不同的觀點和評價。
(一)李斯特的貿易差額思想
古典學派認為,進出口貿易量的大小只決定于在交換中任何物品的價格比率,決定于物品是貴還是賤;外匯失調會有利于國家的輸出,它的作用就像是對出口業務的一種獎勵,足以使輸出量增加;因此,金屬貨幣存量與進出口貿易之間的平衡以及國家的一切經濟情況,都會在事物的自然演變下,以最穩妥的方式,自動獲得調節。
關于貿易差額可能產生的影響,亞當·斯密認為,一個國家可以不斷地增加金銀的輸出,減少貴金屬流通,擴大紙幣流通,增加對別國的負債,而同時仍然能夠穩步地走向繁榮。李斯特對此列舉了一個現象加以反駁。俄國和美國在一段時間內工業品輸入激增,接連好幾年發生了極度不利的貿易差額,緊接著就在國內經濟上發生了大規模的動亂,然而,自從對絕大多數本國所需的工業品能自己生產以來,就能持久地保持有利的貿易差額,從此以后就沒發生過大的經濟動亂,國力也得到了不斷的增強。李斯特認為,支配和控制著獨立國家進出口貿易差額的并不是像古典學派所說的上述那種自然趨勢,而主要是國家的商業政策和力量,是這些因素對世界格局、對外國與外國人所發生的影響和國內信用的建立。在獨立自主的各大國之間,貴金屬大量外流以后,國內的信用系統和物價狀況必然會發生重大變動,作為一個大國長期在貿易上居于顯著逆差地位是危險的,因此,必須保持某種性質的貿易平衡。
(二)凱恩斯的貿易差額思想
凱恩斯認為,關于貿易差額,經濟理論家和實踐家大約在200年來都深信不疑貿易順差對于一個國家特別有利,而貿易逆差則有嚴重的危害性,尤其是當貿易逆差引起貴金屬外流時,危害性就更大了。而信奉自由貿易論觀點的經濟理論家都認為,從長遠看,對外貿易具有自我調節機制,無論什么人想干涉這一機制都是徒勞的,而且還會由于喪失國際分工的益處而變得窮困。
在對貿易差額的認識上,凱恩斯把重商主義和自由貿易論進行了比較。他指出,實行重商主義所取得的好處僅限于一國,而不可能遍及全世界。在凱恩斯看來,古典經濟學理論以充分就業為假定前提,但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非自然性失業,若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只集中優勢產業的生產,停止不具有優勢產業的生產,而優勢產業剛好是非勞動密集型產業,則該國的失業問題會進一步惡化。實際上,由于不存在充分就業,貿易順差能增加收入,使資金流入,利率降低,投資提高,從而促進就業。
在貿易差額對一國經濟的影響上,凱恩斯和李斯特持同樣的觀點:貿易順差且差額不太大將對一國經濟有刺激作用;而貿易逆差會使一國出現持久性的經濟蕭條。事實上,貿易順差對宏觀經濟具有調節作用??傂枨蟮扔诳偣┙o,由于進口等于國內產品的需求流失,供給增加;出口等于對國內產品的供給流失,需求增加。所以,當總供給小于總需求時,可以通過增加進口(提高國外供給)與減少出口(減少國外需求)來同時調節供給與需求,使之平衡;當總供給大于總需求時,可以通過增加出口(提高國外需求)與減少進口(減少國外供給)來同時調節供給需求,使之平衡。
(三)熊彼特的貿易差額思想
熊彼特在總結了前人對貿易差額思想認識的基礎上提出,所有有關“貿易差額”的錯誤都集中在一個命題上,這個命題可以在三個不同的層次上加以表述:第一,貿易差額是衡量一個國家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利益或遭到的損失的尺度;第二,貿易差額是國際貿易中利益或損失之所在;第三,貿易差額是整個國家獲益或受損的唯一根源。
熊彼特指出,貿易差額這個概念是一種分析工具,與價格或貨物不同,它不是具體的東西,也不是一般人能覺察到的,需要做出一定的分析努力才能看到它,才能覺察到它同其他經濟現象的關系。
貿易差額是診斷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的重要依據,也是經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十七和十八世紀,商品和勞務的貿易差額是收支差額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它具有后者的一切重要性。理解貿易差額的困難在于:作為一般經濟分析工具,它本身不起作用,原因是,如果人們只知道進出口數字(往往包括勞務數字),并不能根據這些數字推論出任何東西或結論。例如,貿易“順差”既可能意味著繁榮和就業,但也可能帶來相反的結果;貿易“逆差”既可能是財富增加的征兆,但也可能是財富減少的征兆。只有同其他資料結合起來,貿易差額才具有征兆意義和因果意義。只憑貿易差額來推理和采取行動,除了偶然巧合,是不可能正確的。因此,堅持貿易順差的政策,由于最終將引起國內物價上漲,這種政策必然歸于失敗。
四、結語
貿易差額思想是西方最早的國際貿易理論內容之一。貿易差額思想產生于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是西方經濟學界對國際貿易的最早的理論說明。其論點代表了當時處于上升時期的商業資本的利益,因此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此外,貿易差額思想還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它最早地為西方構筑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對外貿易政策體系,至今仍然影響著世界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比如:政府干預對外貿易,利用關稅,實行獎出限入的保護貿易政策等。
然而,貿易差額思想在理論上是不成熟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具體表現在:第一,理論基礎是脆弱的。貿易差額思想建立在重商主義的錯誤的財富觀基礎上,因而不能說明國際貿易的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包括國際貿易的原因和利益問題。第二,理論方法是膚淺的。貿易差額思想對國際貿易的理論說明仍停留在對國際貿易活動的表象的描繪上,因而無法把對外貿易看成是一國經濟活動的一個方面,更看不到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相反還得出了貿易是財富的源泉的錯誤結論。第三,理論體系是破碎的。貿易差額思想沒有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在邏輯上也是混亂的,因而,無法對國際貿易活動做出系統的理論概括。第四,理論觀點基本上是不科學的。貿易差額思想認為財富就是金銀,價值和財富來源于流通領域,對外貿易是財富的唯一源泉,而生產不過是創造財富的前提等等看法都是錯誤的,沒有能夠抓住生產過程這一事物的本質,只滿足于對經濟活動現象的簡單描述。
貿易差額思想在理論上的不成熟,除了理論自身的原因外,還受到了當時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比如,當時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尚未成熟;商業資本具有嚴重的歷史狹隘性;國際貿易活動還處于初始階段等??傊?,貿易差額思想無法脫離已經給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對國際貿易活動做出超越時空的理論說明。
參考文獻1 阿弗里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中譯本)[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3 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譯本)[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4 丹尼爾·R·福斯菲爾德:現代經濟思想的淵源與演進(中譯本)[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5 弗雷德里?!だ钏固?政治及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譯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6 托馬斯·孟: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中譯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7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8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9 約翰·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中譯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0 張薦華、施本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
篇12
房地產企業借殼的現象出現在1993-1994年間,并在2003年和2004年達到。而借股改東風從2006年年末開始的這輪房地產企業借殼潮已經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三輪,目前借殼上市的公司數目也已經遠遠超過了前兩輪之和。
我們看到自2007年以來的近三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火爆導致房企投資額迅速放大,同時,信貸資金占房地產投資額的比重已經達到了歷史高點。房地產企業除了繼續尋求銀行信貸,上市融資將成為房地產企業解決資金瓶頸的重要途徑。而目前,由于我國政策及宏觀因素的影響,房地產企業直接上市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條件,從而,大多數的房地產企業將目光投向了借殼上市這一有效的途徑來實現上市融資。
二、借殼上市的概述
作為資本經營的一種新方式,借殼上市從成熟的西方發達證券市場傳入我國,首先是被國企用于并購重組香港企業,以間接達到國企在香港上市的目的。我國借殼上市歷史可追溯到1984年,當時華潤集團和中銀集團聯合成立新瓊企業有限公司,先后向瀕臨倒閉的香港最大的上市電子集團――康力投資有限公司注資437億港元,收購其股份達67%,從而拉開了國內企業在香港借殼上市的序幕。在國內證券市場上,首例借殼上市是1993年發生的深圳寶安集團收購重組上海延中實業的“寶延事件”。從此以后,我國證券市場上以借殼上市為目的的并購重組更是此起彼伏。
借殼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過對上市公司的收購兼并,在獲得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基礎上,再通過上市公司反向收購控股方資產或業務的方式,以達到間接上市目的的一種市場行為和企業行為。借殼上市不僅是資本經營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籌集企業發展資金的特殊方式。
三、國內外對借殼上市理論的研究
1.國外對借殼上市理論的研究
西方學者對殼資源,借殼、買殼上市現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殼后的整合問題及企業包裝出售方面,“借殼上市”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司重組形式,在表現形式、實施動機、經濟作用等方面與西方盛行的并購有很大不同。在國外,許多學者對殼資源的重組利用問題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的研究。其中希利、帕勒普和魯巴克(Heah,Palepu and Ruback,1992)研究了1979年至1984年間美國50家最大的兼并并購案例,發現行業調整后的公司資產的回報率有明顯提高,他們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回報率的提高不是來自解雇職工產生的人工成本節約,而是源于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與希利等人的研究不同,阿格瓦爾、賈菲和蔓德爾克(Agrawal,JaffeandMandelker,1978)發現市場調整后公司的業績反而有所下降,結合兩項研究的結果,表明資產重組與行業密切相關。朗克梯格(Langtiegb 1978)的研究將同行業公司作為控制樣本(配對檢驗)發現公司重組的業績沒有顯著提高,而馬根漢姆和摸勒(Magenhein andMuller,1988)的配對檢驗結果發現重組后的業績有所下降。
2.國內對借殼A股上市的研究現狀
從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情況來看,國內學者對企業借殼上市的相關問題做了不同層面的研究。
在借殼上市理論研究方面,其中趙昌文(2001)所著的《殼資源研究――中國上市公司并購理論與案例》是迄今為止我國學術界較為全面、系統和深入地研究殼資源問題的一部專著,是研究中國上市公司并購的一項新成果。作者對殼、殼的形式、殼的內容、殼資源、借殼上市和買殼上市等概念都做了比較明確的界定。趙文昌教授還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具有啟發性的結論。葉育甫、沈衛(2002)在分析借殼上市的概念、成因、成本、風險及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控制借殼上市風險的對策措施。其中盡職調查、國家政策、知名中介是有效降低風險的途徑。羅蘭(2003)通過對幾種上市方式的進行了利弊比較,并重點對借殼上市的股權和控制權做了效果分析。陳永忠和高勇(2004)所著的《上市公司殼資源利用理論與實務》就突出理論創新,首次提出市場產權理論,并利用市場產權理論分析上市公司資源的價值和交易價格,從理論上為殼資源的交易提供定價依據。
在借殼上市實證研究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企業并購中的績效分析的實證研究,而對企業借殼上市實證研究的論文并不多見。主要有張蘇佳(2006)通過對中小民營企業美國借殼上市的分析,選取了行業及市場表現、財務數據、轉板時間及融資數量三個方面總結十三家成功轉板企業的特征,理論聯系實際全面的分析了民營企業在美國成功借殼上市的思路。吳志軍(2006)采用會計研究法,對2001 --2003年我國28個房地產上市公司資產重組事件進行了全面分析。實證研究表明,從全部樣本的綜合檢驗結果看,樣本公司經營業績呈現非持續性,整體上說重組并沒有改善公司的經營效率;從不同的重組類型來看,資產置換型的重組明顯要好于其他類型的重組。
3.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從國內外文獻來看,學者對企業借殼上市的研究大多是對市場因素和公司治理的分析,而對來自公司所有者動因與殼公司經營管理績效層面的因素分析較少且缺乏深入的實證研究,因而所獲得的結論往往解釋力不強,而且正由于我國證券市場制度結構和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委托關系的復雜性及其與國外相關環境的差異性,使得我們相信:獲取并購收益,完善公司治理層面上的原因并非推動我國企業借殼上市的最為重要的動因。
企業通過借殼上市,獲得上市資格這個殼,并將自己的資產注入其中,通過配股、增發新股等形式從證券市場籌集巨額資金,獲取暴利,獲得上市公司的政策優勢和經營特權才是我國企業借殼上市最深層次的動因。
具體集中在房地產行業借殼A股上市,由于受國內外證券市場和行業的不同,國內外的學者并未對我國房地產企業借殼上市的現狀及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而隨著我國經濟環境和證券市場的變化,以及新一輪的房地產企業借殼上市的熱潮,我們需要不斷研究現有的情況,以便對我們的研究不斷完善更新。
四、我國房地產借殼上市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1.借殼上市存在的問題
借殼上市對于實現企業技術進步和產品的更新換代,對于促進證券市場的發展,對于實行國企改革和政企分開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是當前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一種途徑。但是,在我國目前的借殼上市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借殼上市有可能沖擊現行的股票發行體制。借殼上市將使額度分配流于形式,使原先平衡地區發展和直轄市產業均衡的目標難以實現;上市公司將可能良莠不齊,雖然借殼上市可能向殼公司注入新的利潤增長點,但也可能導致許多質量不高的資產、效益不好的企業流入上市公司,借殼上市使得一些公司逃避了股票發行條例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盈利水平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借殼上市有可能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一些公司借殼上市后,通過各種非正常手段調節當期利潤。其中以關聯交易最為突出,大量的關聯交易,法律上難以對此全面實行監督,控股者常常借此轉移、侵吞資產,并往往起到力挽狂瀾的功效。正是這一點最投借殼方與賣殼方的所好。對于前者而言,只要利用關聯交易將殼公司扭虧,就能賣出高價;對于后者,無須拿出真金白銀,只須關聯一下,上市公司照樣能脫胎換骨,看上去業績很好,實際是對廣大的中小投資者的巨大欺騙,極大損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另一方面,承擔的不合理的投資風險。借殼上市常常導致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發生根本變更,中小投資者將被迫面臨他們不熟悉的行業,面臨更大的公司未來發展不確定性風險,增加了不合理的投資風險。
再次,加劇證券市場的投機風險。某些“借殼”不利的民營企業,由于借殼擴張企業的目的難以實現,便將殼資源倒來倒去,如此炒作便引誘一大批民營企業加入并購熱潮中的炒家行列,而忽視了對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及其素質的提高,違背了借殼上市的基本宗旨。有些民營企業借殼上市,并非是對殼公司進行實質性的資產重組.注入生機和活力.而是借并購重組之名吸引投機資金,抬高股價,賺取短期巨額利潤,過度投機行為成為了證券市場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A股市場IPO雖然暫停了很長時間,但資產重組買殼上市卻照樣如火如荼,這促成了殼公司在市場反受追捧的反?,F象。投機可以暴富,老實本分進行投資其收益反不明顯,從而將市場進一步引入過度投機。
2.未來發展趨勢
房地產企業借殼上市既要考慮其自身經營情況,又要考慮政策導向和審核要求,在規范運作的情況下,積極把握機會,借助資本市場完成持續性、跨越性發展。監管部門對符合政策要求、有利于化解金融風險、恢復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操作過程規范的房地產企業重組績差上市公司的重組行為應大力支持。
同時,隨著證券市場化改革的加快,殼的內涵將不再僅指績差類上市公司,一些處于傳統行業的公司,不論績差或績優,為了將來的發展,必將加大結構調整力度,進行產業整合,主動變成目標公司。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上市公司的重組將構成我國股市資產重組的主要內容,并有效推動上市公司產業布局結構的升級??傊?強強聯合、強弱聯合以及優勢互補等合并重組正在出現,由此將引發更大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微利公司將是今后殼資源買賣的密集區,也將成為借殼上市新的熱點。
參考文獻:
[1] Coffee, John Jr. Privatiz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Lessons from Securities Market Failure, Columbia Law School, Working Paper, 1999
[2] W. K. Viscusi and J. M. Vernon,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D. C. Heath and Company,1992
[3] B. M. Owen, and R. Braeutigam ,The Regulation Game,Balling Publishing Company,1981
[4] 趙昌文: 殼資源研究――中國上市公司并購理論與案例[M].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5] 葉育甫 沈 衛:借殼上市與風險控制[J].學術論壇,2002,(05)
[6] 陳永忠 高 勇:上市公司殼資源利用理論與實務[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篇13
一、引言
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是相對封閉的,雖然有一些對外交往但規模很小也還沒有引進外資的做法,進口所需的外匯完全由出口多少決定,這種量入為出的對外貿易模式使我國的貿易基本保持了平衡。改革開放后的前幾年,對外需求和對外供給的活力得到釋放,對外貿易的規模擴大,我國的對外貿易有順差的年份也有逆差的年份,且逆差的年份居多。主要原因是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國外先進的設備和生產資料有著旺盛的需求,而我國在勞動力密集的產品上的比較優勢尚未得到開發和形成。我國持續的貿易順差是始于1994年,除因受亞洲金融危機和中國入世影響的短暫幾年外,我國的貿易順差持續增長。尤其是2005年貿易順差較上年增長218%,各界對貿易失衡的關注達到頂點,國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來緩解貿易摩擦。2007年之后,貿易余額的增幅有所回落。2009年開始,貿易余額規模有下降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貿易失衡的總體情況見表1。
我國自1994年以來持續的貿易順差已經形成了貿易失衡,但貿易失衡并不是我國獨有的現象。英國、美國、德國、日本分別在三次工業化過程中的不同時期都曾出現過大規模的貿易失衡,而且持續時間較長。根據克魯格曼的跨時貿易理論,各國貿易的順差、逆差是各國從事跨時貿易的結果,跨時貿易的模式(出口當期產品,進口未來產品或進口當期產品,出口未來產品)的改變決定了貿易順差、逆差的轉換,而且跨時貿易模式主要受跨時比較優勢的影響[1]。跨時比較優勢又與一國的技術水平、經濟發展階段、勞動力成本、國際分工地位和產業結構有關。
工業革命前,世界貿易的基礎是各國的自然資源和各自固有的生產技能的差異,貿易的功能在于互通有無和商業牟利。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各國和世界的自然經濟結構,世界貿易的基礎不僅僅是各國的天然資源,各國生產技術、產業規模不同而產生的生產成本的差異成為決定貿易模式的重要因素。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發展,勞動力成本優勢引發的產業轉移對貿易模式的影響越來越大。國際貿易歷史舞臺上的主角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從英美的獨霸天下、德日的崛起再到新興經濟體的參與和中國的趕超,各國的貿易也經歷著順差、逆差的不斷變化。本論文將各國貿易順差、逆差的轉換看作是跨時貿易模式變化的結果。選取對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的貿易失衡的歷史演進進行分析,以期找到影響各國貿易順差、逆差轉換的普遍規律即隱藏在跨時貿易背后的技術優勢、經濟結構和國際分工的變化。之所以選擇這四個國家,因為它們在國際貿易的不同階段曾發揮過主導作用,且都是世界經濟的大國。通過對這四個國家的分析和與中國貿易失衡的比較,我們就能清楚地發現我國貿易失衡演進歷史的一般性與特殊性。由于我國的貿易失衡主要是貨物貿易的失衡,所以對各國貿易失衡演進歷史的考察也限于貨物貿易歷史(英國除外),而沒有將服務貿易歷史納入分析框架。
二、英國貿易失衡的演進史
為了清楚地描繪出各國貿易失衡的階段性變化,本論文對各國貿易余額數據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處理。貿易順差的年份用1表示;逆差的年份用-1表示;貿易平衡或缺失的年份用0表示。對英國貿易歷史的考察階段為1816至2010年,數據主要來源于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和聯合國的貿易數據庫。由于英國貨物貿易的特殊性及其大量的資本輸出,“大進大出”的特點和對殖民地長期的原料掠奪使得英國的有形貿易長期逆差,而其無形貿易長期順差[2]。為了更合理地反映英國的貿易情況,本論文對1993年以前英國貿易失衡的考察既包含有形貿易也包含無形貿易,1993年以后只包含貨物貿易,其貿易歷史的演進見圖1。
從英國貿易平衡的點分布,我們可以將英國的貿易平衡情況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如表1所示:第一個階段為1816―1930年、第二個階段為1931―1947年、第三個階段為1948―1986年、第四個階段為1987―2010年。英國的貿易歷史大致經歷了順差―逆差―順差―逆差的演變。這種演變可以看作是英國跨時貿易的實踐,是跨時貿易模式變化的結果。哪些因素推動著這種變化呢?影響一國跨時貿易模式變化的因素無非是其技術水平、經濟發展階段、勞動力成本、國際分工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等。
英國最鼎盛時期始于1763年與法國的七年戰爭結束后,18世紀60年代到187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英國確立了殖民霸權的地位,擁有了占世界三分之一的殖民地。始發于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的霸主地位持續了一個多世紀之久。它讓英國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居世界之翹首。盡管19世紀70年代后期,由于歉收以及戰爭(主要是與其殖民地的戰爭)、外國工業的成長(特別是內戰后美國的成長以及統一后的德國的成長)、關稅和白銀貶值所造成的出口渠道的阻塞,英國貨物貿易逆差逐步增加。但是由于無形貿易的巨大盈余,英國總體的貿易仍然持續順差,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殖民地巨大的廉價市場使英國產業集中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品上,而對新興的鋼鐵、化工、汽車制造等產業的投資不足,未能跟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流。貿易也由發達國家轉向英聯邦內國家,英國未及時實現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到資本密集型產品的轉變。英國對外投資增加,導致國內技術革新和企業投資不足,加速了英國產業的落后。英國對其他國家資源的控制加強了其殖民傾向,對外商品貿易長期赤字但對外投資收益長期盈余。各殖民地的獨立戰爭和國有化,使英國的對外投資化為烏有,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貿易情況徹底逆轉。二戰后初期,由于國際資本流動的限制和主要工業國的貨幣不能自由兌換,經常賬戶的失衡較輕微。英國的貿易也是時而順差時而逆差,并未表現出持續的失衡狀態。由于歐洲復興計劃,英國的貿易此時出現了較多年份的順差。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由于浮動匯率制的采用和金融行業的技術進步使各國取消了國際支付的限制,以及石油美元循環,國際資本流動規模擴大,貿易失衡的規模也逐漸變大。20世紀80年代末,由于勞動力成本的劣勢和產業虛擬化等原因,英國開始了持續的貿易逆差。英國的工業總產值占世界市場的份額也從1870年的30%,下降到1913年的14%,1963年的7%及1987年的3%。
三、美國貿易失衡的演進歷史
本論文對美國貿易失衡歷史的考察從1790年至2010年,1993年以前的數據來自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1993年以后的數據來自聯合國貿易數據庫。兩百多年來,美國貨物貿易的歷史演進如圖2所示。
從圖2,我們清楚地看到美國貿易失衡的歷史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第一個階段為1790―1873年,美國貿易以逆差為主,偶有順差的年份;第二個階段為1874―1970年,美國貿易幾乎完全順差,偶有逆差;第三個階段為1971―2010年,美國貿易幾乎完全處于逆差,偶有順差。具體統計見表2??偟膩砜?,美國貿易失衡的歷史經歷了逆差―順差―逆差的演變。在第一階段,美國主要對聯合王國(英國)、法國、德國有較多的貿易逆差,但對加拿大順差居多。第二個階段美國對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基本上都是順差,但對加拿大和德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后轉為逆差。另外,這一時期美國新增了兩個重要的貿易伙伴――日本和墨西哥。美國對墨西哥基本保持順差,對日本開始是逆差,從1933年轉為順差,1965年后又轉為逆差。第三階段特別是80年代后美國對幾乎所有重要的貿易伙伴國保持逆差居多的情形,尤其是新增的貿易伙伴國中國和東盟。像美國貿易失衡歷史的演進一樣具有很強的階段性特征,美國出口商品的結構經歷了農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的轉變。
美國的崛起始于1861―1865年美國內戰之后,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豐富的自然資源、善于發明創造的國民性為美國經濟的騰飛準備了條件。但是,1870年以前的世界是英國的世界,美國尚處于引進英國先進技術和產業的階段,美國在1790―1873年以貿易逆差為主。19世紀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推動者美國有著絕對的技術優勢,成為世界經濟的領導者,其貨物貿易也經歷了近一百年的貿易順差,而且在二戰后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前(1946―1970年),美國經濟的霸主地位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并未真正顯現。在整個19世紀,農產品在美國出口商品中的比重超過70%,一直到一戰還是主要的出口商品。雖然在1900年,美國已經變成重要的工業和農業技術的出口國。但此時美國的出口產品僅僅部分完成了從森林、田地、礦產部門向制造業部門的歷史性轉移。初級產品仍然占所有產品和服務出口的2/3(主導產品是:可再生動植物產品――棉花、谷物、肉類、木材和煙草)。美國相關的自然資源產品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達到高峰[4]。二戰前,美國在科學領域并沒有達到領導地位。這一狀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有了顯著改變,二戰后重大的科技與管理創新主要發生在美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美國成為第一次世界產業轉移的主要推動力量,美國國內制造業的比重下降,產業開始空心化和虛擬化。自1971年開始,美國貨物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美國經濟實力的下降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美國加速了產業的空心化和虛擬化,美國的貿易逆差一直持續至今。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占世界的份額從1870年的25%,增加至1913年的36%,1950年的60%;又由1963年的40%下降至1987年的24%。
四、德國貿易失衡的演進歷史
德國是當前全球經濟失衡中和中國一樣處于貿易順差的一端,德國的貿易順差歷史早于中國但和中國的貿易失衡大致處于同一歷史時期和相同的貨幣體系下。和中國一樣,德國貿易受國際產業轉移的影響較大。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第一次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是美國,產業承接的主體是日本和原聯邦德國。本論文對德國貿易歷史的考察從1880年至2010年,1993年以前的數據來自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1993年以后的數據來自聯合國貿易數據庫,統計結果見圖3。
從德國貿易平衡的點分布圖3,我們可以看出:德國自1880年以來的貿易情況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880―1887年,德國的貿易順差年份較多,但不具持續性特征;第二個階段為1888―1913年,德國貿易表現為持續的貿易逆差;第三個階段為1914―1950年,德國貿易由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歷了兩次中斷;第四個階段為1951―2010年,德國貿易持續順差。具體統計見表3。德國貿易特征明顯,階段性很強,表現為一戰前持續的貿易逆差和二戰后持續的貿易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