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有關母親節的詩歌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如:弘揚孝道熱愛母親
(2)假如從下面的候選人中推舉—人作為母親節的形象代言人,你推舉誰?寫出理由。
候選人:孟母(孟子的母親)岳母(岳飛的母親)冰心
推舉岳母;理由:她教育孩子要精忠報國,將孩子培養成國家的棟梁之材,是位善教的母親,應該作為母親節的形象代言人。
(3)假如你在母親節這一天給母親洗一次腳,請寫出給母親洗腳前想說的話。
親愛的媽媽,您給予我太多太多無私的愛,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來感謝您。請讓我為您洗一次腳吧,當作我對您的一點點回報。
2、《獻給母親的歌》
(1)請寫出有關母愛的俗語和古詩各一句。
兒行千里母擔憂;養兒方知父母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請運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法寫一句感謝母親的話。
媽媽,你的愛像陽光,給了我一生的溫暖,謝謝您,媽媽。
為了讓天底下的母愛得到最理智的回報,請你為母親在子女的教育上提出一條建議。
請不要溺愛孩子,須知嬌子如殺子。
3、5月11日是母親節,班里準備在這天召開班會,班會的主題是“感謝母親”。請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務。
(1)老師首先向同學們展示了這樣一份調查結果統計表: 項目 小學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母親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學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①用簡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注母親生日和關注同學生日的學生越來越多,但初中生對母親生日的關注率遠遠小于對同學生日的關注率。
②作為初中生的我們,請根據表格內容,談談你的感受:
我們重視與同學的友誼,更要重視我們自己的母親。
(2)主持人要求每位同學說一句祝福母親的話,并準備編輯成冊,請你為這個冊子設計一個好聽的名字。
母愛如水;媽媽,我愛你。
二、《尋覓春天的蹤跡》
1、請寫出24節氣中春季的6個節氣,并解釋“驚蟄”的含義。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省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2、請寫出有關春天的農諺。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則病人少。 立春天氣晴,百事好收成
3、請寫學習過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句。
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孟浩然《詠柳》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絕句》
4、請寫出表現春天的成語。(三個以上)
春暖花開、春色滿園、花香鳥語、萬紫千紅。
三、《科海泛舟》
1、 閱讀下面材料后請寫出你的觀點,要求言之有理。
(1) 現代科技正在飛速的發展之中,人類用科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登上月球,克隆羊,信息時代,人類總是在不斷嘗試著新的東西。
(2)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不斷深入,有關克隆的話題不斷升溫,還出現了相關的影片如《侏羅紀公元》、《勇闖克隆島》等。
觀點:科技是把雙刃劍,人們要合理利用,才能使其造福人類。
2、仔細觀察下列標識,填寫說明內容。
為了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回應2004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海洋存亡,匹夫有責”,國家環保總局首次推出世界環境日中國標識。標識采用代表海洋的大面積藍色,主體部分由四個圖形組成。其中A酷似 ,象征海洋;B似魚又似鳥,象征;C像;D像,象征海洋資源的珍貴。
四、《到民間采風去》
1、請寫出你搜集的也是你最喜歡的民間諺語2則。
2、請在課文《吆喝》、《俗世奇人》中找出帶有地方特色的語言,并說一說寫作中使用方言的好處。
①北京方言:如描寫吆喝的語句。
②天津方言:如“臺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
③好處:體現地方色彩,增強語言真實感。更突出人物性格。
3、中國的節日蘊藏著許多的文化內涵,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的節日,感受其中的豐富多彩。某班準備就“節日文化”為話題,組織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全班都積極參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具體工作。
(1)你的任務是寫一條富有感染力的鮮活標語:了解節日文化,生活絢麗多彩
(2)活動中有一個調查的環節,你的調查專題是:端午節的節日文化
(3)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某一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及寓意。
(4)活動中因喜歡什么節日文化發生了矛盾,于是展開了一場辯論。
①喜歡西洋節日文化。理由是:西洋文化新穎.有趣。
②喜歡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理由是: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象征,作為中國人,有義務喜歡與了解民族傳統文化。
五、《古詩苑漫步》
1、班上準備舉行一次古代風流人物詩歌朗誦會,要求每位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文,認真準備,力求聲情并茂地進行朗誦,從中感受風流人物的情懷。
(1)假如你是節目主持人,請你為這次活動設計一個精彩的開場白。
(2)你一定也精心準備了自己要朗誦的詩文,請你把它推薦給大家,并說說你推薦的理由。我推薦的詩文:我推薦的理由:
六、《背起行囊走四方》
1、請寫出河南一處旅游勝地、名勝古跡的名稱,并指出其出名之處。
篇2
“唰唰唰!”蠶吃桑葉似的聲音越來越大,選手們全部頭不抬,眼不斜地寫著。
“丁零零。”“時間到!”“唰唰唰!”的聲音夏然而止,4位考官大象、老虎、犀牛、獅子開始收卷,“哇!快看這篇文章!犀牛驚叫起來,快看這篇詩歌!”大家都圍攏來,犀牛主持人般的聲音立刻在森林中回響了起來:
森林,大自然為您效勞
作者小鹿
森林,
大自然為您效勞
潺潺的河水
流過您身旁,
滋潤您,
為您解渴。
高大的山兒
托著您,
為您的美景
錦上添花。
可愛的鳥兒,
飛過您的頭顱,
為您帶來,
美妙的音樂
不用謝,
親愛的森林
因為,
我們愿意!
“多好的文章啊!”
“她一定是冠軍嘍!”
“要不然就登這篇了!”《森林報》主編長頸鹿推了推眼睛。“其他的與她相比遜色多了!”
“各位選手,很抱歉,因為小鹿選手與大家實力相差太大,所以評委決定,只在《森林報》上刊登小鹿的作品。”臺下沒有嘆息聲,只有祝賀聲。
篇3
1 中高年級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意義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經典詩文是中華璀璨奪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顆明珠,其形式多種多樣,風格迥然各異,內容博大精深,意蘊簡煉綿長,蘊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蘊藏著豐富的“素質”內涵,是中華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流淌著人類豐富的情感,凝結著一代代人最寶貴的生命體驗,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美德的殿堂,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吟誦經典,可以啟迪心智,清靜靈魂,感悟人生。“讀千古美文,做現代少年”。小學生誦讀經典詩文,是汲取民族語言精華、接受中華優秀文化熏陶的途徑之一,誦讀經典詩文對于提高小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思維能力、識記能力和文化素養,以及對漢語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它能引導我們的學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通過第一學段(1~2年級)的學習,已經能夠“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并能夠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這對于進一步開展誦讀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 “階段目標”中更明確要求第二學段(3~4年級) “誦讀優秀詩文,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5~6年級) “誦讀優秀詩文,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能讀千賦,則能為之”。 “腹有詩書氣自豪。”從每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古詩詞的平仄韻律的特點是非常適宜于小學生誦讀的,通過誦讀數量的積累,對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乃至對孩子的終身發展都是有益的。讀誦經典同時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古文和白話文水平,有助于對其它知識領域的領悟和旁通,促進各科學業的進步。
2 中高年級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方法措施
2.1 創設環境,營造誦讀氛圍:人類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某種環境,周圍的一切都會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動。在校園里、教室里張貼詩人畫像,名詩名句,并定時更換;草坪、花圃的柵欄、路燈柱等都寫上詩意的語言;將《論語》、《弟子規》、《唐詩宋詞》等詩、文學作品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板報、櫥窗、走廊常年刊錄。校園里,經典名句隨處可見,處處彌漫著經典的氣息,洋溢著國學的墨香。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佳作佳句,在有意、無意之中將經典記住。讓校園一磚一瓦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滿著耐人尋味的詩情畫意,讓學生時時刻刻與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賢對話,讓傳統經典文化的誦讀成為一種隨時皆可行的事情。
2.2 定量定時,檢查落實誦讀
(1)老師為班級學生推薦每周吟誦的內容,每周一主題,如:李白的詩歌、杜甫的詩歌、春天的詩歌、宋詞周、三字經誦讀等。每學期,要求學生能背誦教師指定的必背古詩文,參與面100%,達標率95%。讓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厚積而薄發。
(2)充分利用早晨、上課前、下課后等時間,開展誦讀活動。
(3)每周檢測學生吟誦情況。分小組競賽和每周教師檢查相結合。
2.3 開展活動,激發誦讀興趣
2.3.1 競賽類
背誦小能手評選:利用班會午會,在學生中開展古詩背誦比賽。
古詩文知識競賽:內容涉及詩詞發展演變中的常識、詩人介紹、代表作品等。在知識競賽中,學生既走進古詩文,也走進了流芳百世的詩詞名家的精神世界。
古詩文朗誦比賽: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積極參加,或慷慨激昂、或思鄉懷舊、或欣喜歡悅、或抑郁憂愁……大家都沉浸在詩的海洋里,一首首佳作似一曲曲動人的歌謠,流入每個孩子的心田。
2.3.2 展示類:學校的櫥窗、每個教室的黑板報、墻報……都成為學生展示自己作品和才華的陣地,詩詞小報、詩配畫、詩化作文……形式多樣,應有盡有。
2.3.3 活動類: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活動,如中秋節來臨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了有關月亮的古詩文,專門開設了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接受一次優美詩文的熏陶,并讓每位學生做一張賀卡給父母,讓他們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團聚和美時刻的中秋節的內涵,許多學生都說這樣的中秋節過得才有意義。
結合班隊課開展活動,如在母親節的那一周,讓學生收集有關歌頌母親的古詩文并制成賀卡,組織一次“送賀卡贈詩詞”的特別行動。一首首普通的詩文,因為傾注了孩子的真情就成為無價之寶。這一舉措,既表達了禮輕、意重、情深的文化內涵,更激起學生誦讀的興趣。
3 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成效
3.1 學生獲益多:經典詩文的背誦已然成為了我們學校的一種時尚。通過詩詞文化教育的積累與欣賞,讓學生接受中華傳統詩詞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增強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詩學習與積累的一些操作范式。學生在近一年的古詩文誦讀中,提高了審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加強了修養,豐富了思想。他在和古代詩文、文學家、圣人的直接對話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學基礎,學生無論將來成為怎樣的人才,他有豐厚古詩文功底,對他將會大有裨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也大大的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3.2 家長反映佳: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引起了家長的強烈關注。他們也加入到孩子的誦讀活動中,手捧經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們一起閱讀,一起品味,讓書香飄滿家庭。有的家長還積極主動到學校獻計獻策,推動經典誦讀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學生的種種變化猶如一股颶風,給四平八穩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帶來了新鮮空氣。
篇4
在解析注解中融入文化意識
牛津英語教材對涉及具有文化持續性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們理解時有困難的地方,有時還會引起理解上的偏差。這種方法的針對性強,適用于各種類型的語言材料和各個階段。牛津英語教材還選編了一些英語國家的著名作家和作品。學生需要對這些作家的生平進行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這些作家的作品。“注解”就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方面的知識,對這些作家做簡要介紹。如Module8unit1對“ARedRedRose”的注解。RobertBurns是蘇格蘭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曾為著名曲調撰寫歌詞(如《友誼地久天長》)。“ARedRedRose”是RobertBurns非常有名的詩歌,用蘇格蘭方言寫成,其中一些單詞拼寫方法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別。Luve=loveArt=areThee=youFaretheweel=fareyouwellf,goodbyeMelodie=melodyThou=youGang=go等
在課外豐富的資源中融入文化意識
篇5
二、利用團體咨詢活動,滲透孝心教育
團體咨詢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受到學生的普遍喜愛,在團體咨詢活動中,通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能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孝心的形成與發展。為此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相關團體咨詢活動,如“孝敬父母從我做起”,提前布置讓學生寫或找《我愛媽媽》的詩歌,在《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聲中,團體咨詢活動開始了。通過詩歌和歌曲的播放,創設活動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角色。他們講述著父母之愛的故事:那是發生在2010年7.28那場特大洪水所發生的事情。那天深夜,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淹沒多半個村莊,人們紛紛逃往安全地帶。這時只見村中一處將要倒塌的房屋里,一位年輕的媽媽一瘸一拐地抱著一名小女孩,從房屋里出來,急忙放下她,又返回房屋里抱著另一名小男孩從屋里跑出。這位母親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先后兩次救出自己的孩子,可見這位母親的愛子之情是多么偉大。聽完故事,學生的臉上掛滿淚花。我抓住時機開始提問:1.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相信不相信當你們遇難時你們的父母同樣會為你們做出如此舉動?用不著思考全體同學異口同聲地說:“相信。”2.如果有一天年邁的父母需要你們的幫助時你們會不會也盡你們的孝心?這一問題回答者寥寥無幾。3.你們的家庭在贍養老人嗎?作為晚輩你們是怎樣孝敬長輩的?能夠回答的寥寥無幾。我接著引導大家討論,假如你們的長輩有病了,你們會怎樣去孝敬他們?在你父母過生日的時候,你有怎樣的打算?準備什么具有意義的禮物。對此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有的說:我把平時的零花錢積攢起來,為父親買上一件像樣的衣服,為母親買上一個蛋糕;有的說:我爸最愛喝二鍋頭,等他過生日的時候,給他買一瓶最好的二鍋頭;有的說:我要好好學習,把最好的成績,作為生日禮物,獻給我的父母。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表達自己的感情,一定會讓自己的父母過上美好、快樂的生日,讓父母感受到――我愛您爸爸媽媽。在團體咨詢活動結束時,主持人播放《祝你生日快樂》的優美歌曲,為活動畫上圓滿句號。通過該項活動,孩子們懂事了,也變得孝順了許多,得到了家長的高度評價和贊揚。
三、抓住傳統、外來重要節日的契機,加強孝心的實踐教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和黨的富民政策的落實,每個家庭的經濟收入都得到了極大提高,對一些傳統的、外來的重要節日也十分重視。每逢節日,孩子們都特別高興,也是他們心情最好的時刻。因此我們要抓住這個有利契機,及時對孩子進行孝心教育,效果會更好,如過《春節》。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父母就為《春節》忙碌著,這時正是對孩子進行孝心教育的大好時機。教師可以設計《我幫父母做點啥?》的主體教育活動。利用心理健康課課堂,幫助學生理解“幫助”應具備的心理品質(a.關注意志:通過慧眼觀察收集需要我的幫助的人群;b.心靈中富有善心而同情弱勢群體;c.心理決定:我去幫助他;d.立即付諸行動)。在學生中組織“你有存折嗎?”活動,讓學生制訂出《實施幫助別人的計劃》;母親節、父親節、“三、八”婦女節等節日來臨之時,要組織學生開展《我為父母盡孝心》活動,讓他們拿出平時積攢的零花錢,購置一些禮輕情重的物品,獻給父母,讓父母體會到孩子的孝心,以父母與孩子的親子之情;在“六一兒童節”、“青年節”時,“把成長展示給父母”,以次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鼓勵學生心境樂觀開朗,把煩惱置之腦外,在中秋節這個中華民族合家歡樂、幸福團圓的日子里,“把歡樂帶進家庭”;重陽節是老人們的節日,老人們的健康長壽就是子女最大的幸福,我引導學生為老人們送溫暖,“把健康送給老人”。
篇6
一、依托地域環境,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1.關注母親河,做黃河兒女
大自然是最好的活教材,學生與大自然的聯系是促進他們對生態理解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積極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以大自然為環境教育的課堂,引導學生善待自然,善待環境,為營造綠色世界出一份力。
由于我校位于黃河岸邊,我們根據這個優勢,充分進行資源挖掘,開展了一系列以黃河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學校每年春天都要組織學生進行為期一天的黃河遠足活動,徒步行程15公里左右,中午在黃河岸邊就餐。學生對于這個活動異常積極,雖然身體疲憊,但是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我們還組織學生進行了黃河歷史的調查研究,舉行主題為“關注母親河,做黃河兒女”的班會。我們還結合黃河主題,讓學生認識“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的來歷,引導學生認識人類與環境的密切關系,明白“護綠愛綠”的重要意義,人人爭做“黃河小天使”。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學生意識到自己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充分感受到了自己作為一名黃河兒女承擔的歷史使命。
2.走進田間,感受農業
根據實踐活動本身具有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原則,結合學校在農村的特點,我們組織學生參觀黃河蔬菜大棚和黃河農業科技示范園。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不同品種、不同時令的蔬菜以及蔬菜是怎樣生長的等。通過參觀農業科技示范園,學生了解了現代科技對農業的推動作用,充分感受到了現代農業的力量。經過這些活動后,部分學生還寫了觀察日記。從日記中可以看出,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勞動的艱辛以及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二、依托家庭生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養成教育不僅要通過學習來實現,更需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在實踐中產生。給學生一個崗位,讓學生自我實踐,經受鍛煉,是養成教育的有效手段。
1.百善孝為先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讓學生從小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幫著做”的好習慣。為此,我們利用班會組織學生討論“應如何孝敬父母”這一話題。班會課上,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共同探討:(1)“三八”婦女節了,學生應為媽媽分擔些什么家務來讓媽媽放松一下呢?(2)母親節了,為了感恩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我們應為父母做些什么?問題一經提出,學生便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最后,學生相互交流,都認為要為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還有些學生認為可以在母親節當天讓媽媽教自己煮飯,自己親自下廚做飯給媽媽吃等。也有學生提議要制作一張賀卡,把自己平時想對媽媽說而又沒勇氣對媽媽說的話通過繪畫或書面形式向媽媽表達出來。
2.勤儉節約,合理理財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學生的口袋也日益鼓起來。學會理財,理智消費,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是很有必要的。結合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有關活動。如“怎么花好零花錢”“如何支配壓歲錢”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初步形成了勤儉節約、合理理財的意識。
三、依托學校生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1.引導學生感受校園文化熏陶
有目的、有計劃地建設積極的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為此,我校精心打造校園文化,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讓每堵墻都會說話,讓每面墻壁都成為亮麗的風景,成為流光溢彩的電影。名言警句、古詩詞、優秀學生介紹、優秀教師介紹等隨處可見。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我們身邊的校園文化”主題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化熏陶。
2.走進學生內心,進行早戀教育
初中生早戀是個越來越普遍的問題。其實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隨著生理的發展開始產生朦朧性意識,渴望和異往也是正常的現象。所以,不可采取強行禁止、公開批評訓斥等極端方式,當然也不能默許,而應該堅持正面疏導,使他們明白早戀的原因、危害,明白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感。因此,我們針對這個問題,開展了“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小秘密”等以早戀為主題的活動,效果很好。
篇7
二 、激發興趣,加強練習
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只有對寫作感興趣,他們才愿寫、樂寫。如何培養孩子的寫作興趣呢?一是讀寫結合,訓練形式要多樣,可以指導學生寫一些想象作文、活動作文,編童話、續寫、擴寫、改寫、寫讀書筆記等。如學習了《竊讀記》這篇課文,把人物懷著急切的心情跨進書店那一系列動作描寫,充分刻畫出主人公對書的渴望。也可以讓學生自擬題目寫自己最愿意寫的內容,從中發現寫作亮點。二是多給孩子的作文寫上一些激勵性的評語,給孩子們創造一些自我表現的機會。如鼓勵孩子向少兒雜志社投投稿,把刊登的作文拿到班上當眾讀一讀,使他們感受到原來自己離成功是那么近,切實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三是作文貴在有新意,對于孩子在寫作中寫得好的地方,哪怕是一句話一個詞,教師都要注意將其揀出來,大加贊揚,說說它妙在何處。久而久之,孩子們的作文將會更有創意。其次注重課外練筆,由于課外練筆不受命題作文和寫作方式的限制,因而比較靈活,學生只要有了需要、有了材料、有了寫作動機,就可以提起筆來自由寫作。
三、予設活動內容,做好習作鋪墊
學生通過廣泛閱讀,積累了大量素材,但是我們還必須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否則,學生還會如何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情感體驗以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點燃學生心中創新寫作的火種呢?那就要在寫作前設計一些巧妙的活動,為創新寫作做好鋪墊。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活動設計來進行寫作前的情感鋪墊:
情感鋪墊一:家庭親情活動
家是人的情感歸宿,親情是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卻也最容易被人忽略。因此,設計恰當的親情活動能巧妙地觸及學生的心靈,調動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點燃學生創新寫作的“火種”。如:寫有關《父親》《母親》的文章之前,布置“細小行為,感恩父母”或“母親節(父親節)獻禮”的活動,可以“幫母親洗一次腳”“為母親梳梳頭”或“幫父親刮一次胡子”等,還可以“制作親情卡” “為父母做一頓飯”等。在活動中學生通過撫摩父母粗糙的手腳、母親的發絲等這些與父母的親密接觸,才真切感受到“歲月催人老”的無情,父母為生活奔波的勞累,同時感受到以微小行動報答父母時的一家人的溫馨。為寫作做了厚實的情感鋪墊。
情感鋪墊二:課堂視聽活動
利用多彩的活動可以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帶給學生立體的感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如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為契機如:假日小隊、我為國旗爭光彩、我為班級更美出把力等,教室里都靜悄悄的,但在學生心里卻已返起了愛的漣漪。還有歌曲《我愛我家》學生情不自禁地跟唱起來,尤其是周杰倫的一曲《聽媽媽的話》中“好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她”令人的心中涌起陣陣暖流。此時寫有關家與父母或親情的文章,已不再是老師的要求,而是學生的情感需求了。正可謂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再如:寫《童年趣事》之前聽歌曲《童年》,那優美的旋律、形象又充滿童真童趣的歌詞,欣賞豐子愷的漫畫,那詼諧有趣的圖畫,天真無邪的童年語言,把學生很快就帶入到了爛漫的童年時代,塵封的童年記憶瞬間就被打開,從而調動了寫作的欲望。
情感鋪墊三:詩文吟誦活動
“生活和閱讀都是寫作的基礎”。如果說上面的親情活動、視聽活動主要是通過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來進行情感鋪墊的話,那么詩文背誦活動就是通過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來進行情感鋪墊。學生豐富的閱讀已經內化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理解,怎樣才能把這些內心的積淀調動起來豐富他們的寫作呢?背誦。這是連接閱讀與作文的橋梁。如寫作親情的文章之前,背誦寫母愛、思鄉之情的詩歌《游子吟》《天凈沙·秋思》《七步詩》等,寫《童年趣事》之前誦讀一下沈復的《童趣》等。還可以朗讀一下讀書筆記中的相關優美句段,甚至是名言警句……背誦這些形象生動的優美詩文,打開了學生記憶的閘門,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寫作的思路自然會汩汩流淌。
篇8
筆者對2013年“上海市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與教師發展”觀摩研討活動中的19節公開課的作業布置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作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公開課作業布置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難度缺乏適度性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考慮到作業的難度是否適中,學生是否能夠完成。如通過網絡尋找信息的作業,如果不拘泥于英文形式學生還是比較容易操作的。但是,如果涉及英文網站或查閱英文信息,對學生來說就有些難度。
[案例1]
朱老師在OE5B Module4 Unit1“Museums tell us”一課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如下:
(1)Try to read and introduce the Palace Museum with the manual.
(2)Enter the website, then choose one of your favourite museums and make a new manual.
第一項作業讓學生朗讀或介紹the Palace Museum。教師在課堂上已經給學生做了有關故宮的介紹,學生課后朗讀應該不成問題;第二項作業是讓學生上網查閱并選擇自己最喜歡的museum,然后做一個有關博物館介紹。也就是說,首先學生要瀏覽英文網站,閱讀英文介紹的博物館,然后再寫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博物館的英文介紹。雖然學生在課堂上跟著老師的思路閱讀了the Palace Museum的介紹,教師幫助學生掃清了閱讀過程中的難點,但要學生自己閱讀英文版的博物館介紹還是難度偏大。
(二)作業目標缺乏明確性
如果一個學生不知道做什么,那么他就不會去做任何事。課后作業也是如此。因此,在符合學生能力的基礎上,要明確作業要求。作業要求的模糊而籠統會使學生面對作業時不知所措、無從入手。
[案例2]
張老師在教學完OE5BModule3Unit2“Great fun with Helloween”一課后,給學生布置的speaking and writing 作業中有下面的兩項:
(1)Finish Task 4.(Mini book P7)
(2)Search: A holiday full of colours.
學生在學完有關Halloween節日的一些相關內容后,教師讓學生收集一個充滿色彩的節日。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作業,首先學生得知道自己喜歡的節日英文怎么說,其次學生在搜索時可以從哪些網站獲取比較全面的信息,在閱讀節日介紹時要重點掌握哪些信息、如何記錄這些信息等都沒有明確的步驟規范,容易使學生無從下手。
[案例3]
華老師OE5B Module3 Unit2“The Weather I like”一課的課后作業是:
(1)Finish the writing: The weather I like.
(2)Listen to the weather forecast and jot down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聽天氣預報然后記錄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學生到底要記錄什么樣的信息呢?如果沒有帶著一定的任務來聽,學生在聽天氣預報時就會精力分散,抓不到重點。
(三)作業設計缺乏有效性
一堂公開課的作業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就像日常作業一樣,一定要有效,能夠給學生帶來收獲,無論是知識上的,還是能力上的。無效的作業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更重要的是浪費了學生的時間。
[案例4]
范老師在上完OE2B Module4 Unit2“Ideas for Mother’s Day”一課后,布置了如下作業:
After class, share your ideas for the coming Mother’s Day in groups.
教師的用意是讓學生課后小組分享母親節的主意。可是課后學生真的會聚集在一起分享主意嗎?或是即便能分享,學生會自覺地說英語嗎?正確性與否由誰來評價呢?這樣的一個公開課作業,其完成過程、完成方式、完成效果都無法得到保證,布置與沒布置沒有什么區別。
[案例5]
吳老師的OE4B Module2 Unit3“Home life”一課,課堂上吳老師帶領學生們跟隨著攝像機鏡頭穿越到今年的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活動),并共同感受了三個家庭的快樂時光。最后,教師為學生展現主題網站、播放宣傳短片,組織學生排演Earth hour小短片,進一步體驗努力保護地球大家庭的歡樂。教師布置的作業是:
Perform “Earth Hour” in groups.
教師的本意是在課后讓學生通過合作完成拍攝并上傳關于“地球一小時”活動的視頻,將學習任務轉化為生活任務,讓學生在學以致用的同時進一步體驗環保意識。然而這項作業的有效性卻不高,且不說課后學生不僅要合作停電一小時的場景并要錄像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拍攝短片的過程中,學生英語運用的環境也并不明顯,對他們英語能力的提升有限。
二、公開課作業布置的改進
雖然公開課的作業布置經常出現以上一些問題,但在本次聽課過程中,一些課的課后作業的設計還是比較可取的。
[案例6]
周老師在OE3B Module3 Unit3“Songs of seasons”一課結尾時,先示范如何創作一首四季歌:
Make songs of seasons:
Step 1. Go through the book.
Step 2. Choose the sentences.
Step 3. Enjoy yourselves.
Step 4. Share your song.
學生分成四組,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進行詩歌創作,并將創作好的詩歌與學生或在座的聽課教師分享。最后教師布置作業如下:Today we have experienced so many beautiful views and interesting things in different seasons. As long as you have love and passion for life, you may find the beauty everywhere at anytime. Today’s assignment:
(1)Read your song of your favourite season.
(2)Copy your song on the last page of your little book.
Or: Make a new one on the last page.
學生可以在教師提供的作業本上抄寫詩歌,也可在最后一頁創作一首新詩歌,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案例7]
劉老師OE2B Module2 Unit3“Animals I like”一課的作業是:
(1)Read the story nicely.
(2)Draw and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animals.
教師讓學生畫一樣自己喜歡的動物并用句型來描述:I like__________. They are__________. They have__________. They can__________.這樣的小練筆,目標明確,學生在語言輸入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適當進行話題寫作,逐漸培養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案例8]
王老師在OE5B Module3 Unit1“Signs we follow”一課中要求學生能在語境中理解公共場所的標志名稱,如telephone,toilet,restaurant,exit,entrance等,并能在正確運用的過程中體會這些標志給生活帶來的便捷。王老師布置的作業是:
(1)Read the passage on the sheet and try to repeat next class.
(2)Write: Signs we follow (places, signs, meanings, reasons)
教師讓學生找找身邊需要遵守的另一些signs,并讓學生記錄是在什么地方見到這些signs的,它的意義是什么,標示這些signs的理由又是什么。如此一來學生就能較完整地描述公共場所的不同標志,體會只有人人遵守規則,遵守社會公德,生活才會更美好,社會才能更和諧。
以上3個案例有如下共同點:第一項作業是讀課文,這是平時學習中我們都會用到的普遍的作業項目。學生對這樣的形式非常熟悉,而且學生在進行了課堂學習之后可以進行單獨的復習式的讀讀背背;第二項作業都是動手的作業,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合理的參照,并提供了作業反饋的載體。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布置的作業必須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明白到底要做什么,也就是說,作業要有明確的指示性,有一個良好的呈現載體。所以,筆者認為,案例1~5的作業布置可以做如下改動。
[案例1]中的作業“A holiday full of colours”過于寬泛,教師可以明確這是作為一個選做的作業,只是要求有興趣的學生通過瀏覽網站了解一些西方節日的基本情況。如果是要求每一名學生都完成的,那么可以這樣布置:Please make a mini newspaper about a holiday full of colours. Make sure you have these information: the name of the holiday, the date, 2~3 traditional activities.
[案例2]中的作業可以這樣布置:Try to make a new manual of your favorite museum. You can get the information in the website of the museum or get a real manual to help you. 因為大部分的博物館都有自己的網站,而且提供多種文字顯示自己的網頁,學生可以在瀏覽中文的介紹之后再點擊查看英文的網站,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找出來,然后完成介紹冊。甚至有可能的話學生可以拿到一本博物館本身的宣傳冊,參考上面的內容完成作業。但是網站上的內容實在太多,所以最后,教師要給學生一個框架,比如教師可以將自己做好的冊子展示給學生看一看,讓學生有一個參考的樣式,明白需要包含哪些重點內容。
[案例3]中的作業可以做這樣的修改:Listen to the weather forecast of CCTV 9 (7:25 p.m.), try to jot down these information in this form.
[\&Sunny\&Cloudy\&Windy\&Rainy\&Beijing\&\&\&\&\&Shanghai\&\&\&\&\&Hangzhou\&\&\&\&\&][Weather
City]
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帶著任務和目的去聽,將天氣預報中的信息集中到表格中的3個城市。這不僅降低了聽力的難度,而且也通過聽的活動培養了學生聽的技能和技巧。
[案例4]是以學生之間互相分享母親節的主意作為作業的呈現形式,但是這樣的呈現方式對于小學生而言是缺乏約束和指導的。筆者建議可以將作業做如下改動:Prepare a Mother’s Day gift and share your idea with your friends. 學生有一個可以來呈現自己作業的實物,讓學生以及聽者都能夠馬上抓住重點。此外,無論學生有沒有在這份禮物上用英語寫下只言片語,至少我們的情感教育是得到延續的。
[案例5]中作業要求的呈現方式是表演,這的確是一個受學生喜愛的形式,但是在這里可行性卻不高。筆者建議將作業進行這樣的修改:Draw a picture of your Earth Hour and write down some explanations in it. 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呈現出自己的地球一小時,并在配上解說的同時運用了語言,而且教師檢查起來也方便很多。
三、公開課作業布置的幾種方式
作業是一種延伸性的學習活動。針對公開課上作業布置要達到的不同目的,筆者根據自己的課堂實踐,提出了以下幾種作業布置形式。
(一)課堂欣賞,輕負高質
筆者認為,公開課并不一定都要布置作業,尤其是在教師借班上課,老師與學生課后見面概率較小的情況下。這時可以讓學生欣賞歌曲、圖片或視頻等,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離開課堂。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同時在歌曲、圖片或視頻欣賞的過程中,使學生對課堂內容記憶深刻,何樂而不為呢?
[案例9]
《PEP小學英語》第五冊(上) Unit4“What can you do, robot?”在公開課最后展示階段,筆者給學生呈現兩個實物robot,讓學生對robot進行描述:This robot is tall and funny. That robot is short and thin. What can they do? 在結尾處,筆者讓學生們欣賞各種各樣的robots。
機器人有的在拉小提琴,有的在吹喇叭,有的在思考,有的會做飯,有的像千手觀音有好多手,有的非常可愛,有的卻很可怕……學生們在音樂的伴奏下一邊欣賞各種各樣的robots,一邊聽教師講解,帶著愉快的心情學完本課時。
[案例10]
以往的比較級教學都是通過兩個事物的比較來呈現的。比如說,呈現兩個人物,比一比誰高,引出taller一詞;呈現兩樣事物,比一比誰長,引出longer一詞。筆者在執教《PEP小學英語》第六冊(下)Unit 1“How tall are you”這節公開課時,打破以往無意義的對比,讓學生領悟在某種場景下需要用比較級來解決語言問題,從而自然地將教學現象引入,而不是為了教學比較級而教學,引導學生從已領悟的語言現象中進行歸納總結。
在教學導入階段,筆者就設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看一個三年級學過的chant視頻:
接著另外展示一組圖片:cat變得更胖了,pig變得更大了,monkey變得更有趣了,引導學生用比較級編一個chant。
由于沒有學過比較級,學生們都回答不上來。于是筆者說:Let’s find the answer before class is over. 讓學生在學習完本課后再來做一下這個作業。
經過一節課的教學,在最后階段,筆者再次呈現導入階段的作業,學生們能夠異口同聲地說出答案:
Look at the cat, it is fatter.
Look at the pig, it is bigger.
Look at the monkey, it is funnier.
Look at the mouse, in my house! Ah!
學生在課堂上當場完成作業,同時也檢測了教學效果,學生對比較級的理解已經到位。
(二)課外延伸,激發興趣
延伸式作業既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的新語言現象,又能把課堂內的知識延伸到課外,還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求知,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和交際能力。一堂公開課,不僅在課堂上吸引著學生的目光,更應該將學生高漲的學習激情帶到課外,而這就得益于課后作業的魅力。
[案例11]
《PEP小學英語》第六冊(上)Unit 6“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有關雨的循環公開課,在鞏固與引伸環節,筆者讓學生6人為一小組,以一幅畫為主題,演示這一事物從哪里來的,圖片內容分別為:
chicken―hen―chick―egg bread―flour―wheat―sprout
在設計作業時,筆者充分考慮學生對大自然動物的好奇心,讓學生找答案:Where does the frog come from?
課件呈現一只小青蛙,看著媽媽問:Mum, where do I come from? 媽媽蹲在一旁仔細地回答小青蛙的問題:You come from…學生帶著問題和濃濃的探究興趣離開課堂,從課外書、網絡、家長那里尋找答案,將知識點延伸到課外。
(三)綜合實踐,提升能力
所謂綜合性,就是作業要引導學生新舊內容的聯系和綜合使用。劉兆義教授建議我們:如果學習的是關于自己房間的描述內容,那么作業可以要求學生閱讀一封外國筆友的e-mail,該郵件有外國小朋友的自我介紹,其中也包括他或她自己房間的介紹。然后要求學生回復一個e-mail,這樣學生可以聯系以前的學習內容并綜合運用課堂學習內容做作業。
[案例12]
《PEP小學英語》第六冊(上)Unit3“What are you going to do”一課是有關將來時內容的。筆者用自己將要做的事情帶領學生進入到將來時的表達,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略將來時的初步概念。最后布置作業階段,筆者通過兒童節將要到來這一事件將話題引申到課外,引導學生進一步運用將來時完成實際任務。
筆者首先談了自己在Children’s Day將要做的事情:
On Children’s Day,
I’m going to the bookstore 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I’m going to play sports.
Then, in the evening, I’m going to watch TV.
I hope you will have a good time on that day.
接著給學生e-mail的地址和模板,并設問: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Children’s Day? Please write an e-mail to me. 讓學生仿照教師的格式完成“六一”兒童節的活動計劃。
這樣的作業集綜合性和拓展性于一體,學生可以真實操作。給教師發送e-mail既是真實場景的再現,同時也運用了英語語言知識。
四、結語
公開課是一種特殊的教學形式,起到示范的作用。同樣,公開課的作業形式也應與平時有所不同。由于公開課作業的延續性較小,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考慮學生在課后沒有教師進行反饋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實現,是否可以操作。這就要求教師布置的作業既能圍繞學習目標使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得到學習的強化和反饋,又能促進學生的拓展性思維和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素養。
[參 考 文 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英語(PEP)(供三年級起使用)[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魏敏.小學英語公開課中常見的問題[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05(11).
篇9
詞匯的文化內涵來自于歷史事件、人物、宗教神話、藝術作品等,由于不同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經歷所造就的不同認知模式,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和文化中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和情感。比如在我國的文化中,“龍”dragon被視為一種能興風作浪的神異動物;它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封建社會,“龍”被視為皇帝的象征。因此,在漢語中就出現了“龍的傳人”、“望子成龍”、“鳳子龍孫”等表述法;而在英語國家,“龍”被視為一種口中噴煙吐火的可怕怪物,也指兇猛之人和專制、邪惡的力量。又如“landlord”一詞在大多數中國教材中多被譯為“地主”,而在西方,“landlord”一詞表示“房東”之意。
二、在聽力對話教學中融入文化意識
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簡單的交際活動中。對話是體現語言文化內涵的重要方式,教師可充分利用聽力對話材料挖掘語言中的文化因素。
如下面一段聽力對話:
——I believe you take in foreign students.
——Yes,if you don’t mind sharing.
——How much is it?
——Nine pounds per week including heating.
——Do you think I could have a look at it,please?
——We’re having it decorated at the moment.Will Friday do?
乍聽之下,學生會不知所云,其實此為房東與求租留學生的對話,在國外人們往往把家中的空閑房間,出租給外國留學生,即“home stay”,缺乏這樣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常識,就往往因為不能了解對話的情景而造成聽力障礙。
三、在課文教學中融入文化意識
現行牛津英語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話題多樣,選材廣泛,涉及很多文化內容,如某個民族的政治、歷史、語言和藝術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要求學生把握文章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同時,還要善于拓展教材中的閱讀內容,引導學生發現、體會、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拓寬文化視野,為實現跨文化交際打好基礎。
如《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6 Unit 3 Rea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以學生間對話的形式從以下三個方面講述了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
1.東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
文章告訴我們,美國人和英國人都會當場打開他人送的禮物,否則,會顯得不禮貌。而對于東方人來說,則恰好相反。
2.東方國家間的文化差異
文章以Brunei和Korea兩個東方國家的不同的婚禮形式為例來闡明即使同屬亞洲地區,不同國家也有著不同的文化風俗。
3.西方國家間的文化差異
文章還舉例說明甚至共享同一語言的英國人和美國人竟然還有著不同的節日。如每年的11月5日,英國人歡聚在一起慶祝傳統的篝火節Bonfire。然而,美國人對此節日卻不太了解。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理解文本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通過了解文化差異以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學會尊重他人的不同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進而學會理解、包容并欣賞他人的文化,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四、在解析注解中融入文化意識
牛津英語教材對涉及具有文化持續性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們理解時有困難的地方,有時還會引起理解上的偏差。這種方法的針對性強,適用于各種類型的語言材料和各個階段。牛津英語教材還選編了一些英語國家的著名作家和作品。學生需要對這些作家的生平進行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這些作家的作品。“注解”就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方面的知識,對這些作家做簡要介紹。如Module 8 unit 1對“A Red Red Rose”的注解。Robert Burns是蘇格蘭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曾為著名曲調撰寫歌詞(如《友誼地久天長》)。“A Red Red Rose”是Robert Burns非常有名的詩歌,用蘇格蘭方言寫成,其中一些單詞拼寫方法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別。
Luve=love Art=are Thee=you
Fare the weel=fare you wellf,goodbye
Melodie=melody Thou=you Gang=go等
五、在課外豐富的資源中融入文化意識
篇10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受的程度就越高。與生活密切相關,每天重復出現的生活內容,會使低年段學生感到親切,從而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難度,自然而然地加以運用。反之,學生容易遺忘,甚至會影響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創設生活情境,把教材內容融入日常生活用語,使學生容易對所學產生共鳴。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英語教材的教學內容貼近現代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英語教學的生活化提供了可能。將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利于低年段學生接受。
1、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善于展開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可以從學生自身以及其熟悉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層層展開。
學生自身的生活內容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包括姓名,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胖瘦,身體部位,喜好和能力等等。例如,I’mBill.I’msixyearsold.Icanreadalilebook.Look!Thisismymouth.Theyaremyeyes.家是學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的生活內容包括家庭成員,職業,家庭用品等等。學校的生活內容,包括文具,教室,圖書館,操場,老師和同學等等。社會生活包括購物(有關蔬菜、水果、肉類和衣服),旅游等。
在教水果這一課時,除了學習課本上原有的lemon,apple,pear,peach,orange和banana外,我還增加了在超市常見的mango,mangosteen,longan,watermelon,durian,strawberry,pineapple,grape和lychee。我從網上下載了大量精美的水果圖片,讓學生看了浮想聯翩。當看到真實的水果時,他們更是垂涎欲滴。我制作了一個表格,Whatdoyoulike?Whatdoesyourmother/father/grandma/grandpalike?先讓學生回家調查,再回到課堂作報告。走向社會去體驗、感受、創新,回歸學校總結、評價、提高,這是新課程的基本思路,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化。
2、利用節日,體會英語
美國教育家畢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每逢節日,無論是中國傳統的還是外國的,元旦、婦女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中秋節和圣誕節等節日,我都會向學生致以節日的問候,并簡單地介紹一下節日。比如,在圣誕節期間,介紹平安夜、圣誕老人的來歷,唱唱JingleBell和SilentNight等歌曲,互相贈送圣誕卡片,與學生共同體會國外的重大節日氛圍。在母親節的來臨之際,我讓學生親手制作卡片,寫上HappyMother’sDay,表達對母親的愛意,同時,學生也能體會到學習英語過程中的樂趣。
3.捕捉即時的生活素材
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是最真實,最直接的教學素材,教師可抓住時機,合理加以利用。有一次,我剛剛引出“Comein,please.You’reverylate.Don’tbelateagain.”這時,一個遲到的學生出現在前門口。我向她招了招手,說“Comein,please.”然后指了指墻上的時鐘,說“You’reverylate.”最后皺了皺眉頭,擺擺手說,“Don’tbelateagain.”全班學生都笑了,更好地理解了這三句話的意思。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我想,學生應該很快樂地接受了這份禮物。
4.教學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對學生的現實生活或將來有實實在在的意義。在教26個字母的時候,我帶了幾件不同尺碼的衣服展示給學生看,告訴他們L(大碼)、M(中碼)和S(小碼)的涵義。還找了一些現代社會常用的英文縮寫讓學生猜猜其意思:USA(美國),UK(英國),UN(聯合國),H5N1(禽流感)等等。教師應該時刻想著怎樣把教材內容化為實際生活,同時又能將實際生活引入教學過程中。
二、課堂創設生活化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心理來看,跟自己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有趣,以及理解起來較容易的知識越能激發學生的熱情,促進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設計富有情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情境。
1.鼓勵用英語問候,營造學習英語氛圍。
開學見面的第一天,我就告訴學生,“我是你們的英語老師,以后就稱呼我為MissZeng”。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給每一個學生起了英文名字。不管在校內還是在校外,每次見到學生,我都會主動打招呼,“Goodmorning,Andy.”“Hello,Alice.”漸漸地,學生會用英語主動地大聲向我問候,“Goodmorning,MissZeng.”我還鼓勵學生之間也用英語互相招呼,問候。當英語問候能夠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生活化英語也就成為現實了。
2.在教學中增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學習五官單詞時,我讓學生畫畫自己的臉,然后展示學生的作品,讓他們用英語介紹:Look!Thisismynose.Theyaremyears.有的學生把嘴唇涂得紅通通的,把臉蛋搞得粉粉的,小小的眼睛配上豬八戒的大耳朵,引得全班學生哄堂大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教師需要大膽而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轉換為學生感興趣、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讓學生在情趣交融的氛圍中快快樂樂地學習英語。
旋律歡快,節奏感強的英文兒童歌曲深受低年段學生的喜愛。簡單的詩歌,如瑯瑯上口的歌謠、韻律詩等,學生也很樂于學習。在唱一唱,讀一讀中,配上有趣的動作,符合低年段學生學習的特點,learningbydoing.
三、回歸生活,學以致用
1、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英語
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存在著英語。我經常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英語。比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銀行名稱,BANKOFCHINA(中國銀行),ChinaConstructionBank(中國建設銀行),INDUSTRIALANDCOMMERCIALBANKOFCHINA(中國工商銀行),AGRICULTURALBANKOFCHINA(中國農業銀行),CHINAMERCHANTSBANK(招商銀行),BANKOFCOMMUNICATIONS(交通銀行)等等。回家找找家用電器的牌子:Galanz(格蘭仕微波爐),S^msung(三星),Haier(海爾),Philips(飛利浦),SONY(索尼)等等。看看日常用品的名稱:shampoo(洗發水),toothpaste(牙膏)等等。記記公共場合的標語:Nosmoking!Noparking!KFC(肯德基),McDonald(麥當勞)……讓學生明白語言時刻存在于生活中,而不是與生活無關的東西。
2、轉換角色,回家當小老師
一年級上學期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指令,比如,Standup,please.Sitdown,please.Clapyourhands.Showmeyourbook.Touchyourface.我讓學生回家當小老師,指令爸爸媽媽做動作。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體會到生活中英語處處可用。
3、學以致用
語言是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工具,因此,英語教學首先要注意其工具性和交際性的特點,“學以致用”是外語學科教學的根本目標。同樣是語言,學生會覺得學語文容易得多,原因在于,中文是我們的母語,在生活中時刻使用著。而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一般局限于課堂,下課鈴一響,學生就似乎與英語說Goodbye了。這樣,英語當然就變得陌生了。因此,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養成說英語的習慣。能用英語表達的地方,盡量避免使用母語。鼓勵學生努力做到,無論走著,站著都想英語,學英語,用英語,讓英語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為生活所用。
參考文獻:
1.《談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28頁
篇11
例如,課堂上的互問互答方式,既可以是學生問教師答或學生問學生答,又可以是一問多答或搶答。這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培養,還提高了學生的口語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二、抓住機會進行專題訓練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口語交際的專題活動,比如抓住生活中的“母親節”、“教師節”“中秋節”等“節日”這些話題做文章,設計出口語交際的專題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生生、師生的對話。下面是我設計的一次關于“中秋節”的口語交際專題訓練案例:
【課前延伸】
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地在中秋節里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節日的淵源,形成,民間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載的中國所獨有的文化內涵,以此來體驗中秋節吃月餅慶豐收、慶團圓、送祝福、送親情的意義。
【發展目標】
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1.初步了解中秋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
2.通過了解家鄉過中秋的風俗習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過對節日的了解使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特點。
4.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比較,分析和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
【活動指導】
這次活動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搜集有關中秋節的名稱、由來、中秋燈謎和中秋節的傳說故事;調查訪問身邊的長輩,了解家鄉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活動的節目,中秋故事演講等等。
第二階段,進行“月兒圓,心兒甜”的班會活動。
第三階段,拓展,延伸,進一步研究中秋的風俗習慣,傳說故事等,在此基礎上擴大研究范圍,可研究關于月球的小知識,中秋的食品等,使學生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隊員帶來快樂與幸福。
【交際內容】
學生分為六組,分課題收集世界各地中秋節的節日和風俗習慣,以及中秋的相關資料。在班會上交流。
1.中秋節的由來。
2.中秋詩詞佳句知多少。
3.中秋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交際過程】
1.中秋節的由來
師:誰知道中秋節的來歷?
學生:介紹
小結:隊員們都說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時候月亮圓滿,象征團圓,所以也叫團圓節。它起源于魏晉時期,在唐朝初年成為我們國家固定的節日,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傳統節日。中秋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剛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報的遺俗。
2.中秋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1)中秋節在我們中國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月圓人團圓”,那是一個溫馨和諧、及富詩情畫意的節日。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現在就讓老師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嫦娥奔月》
師:有誰能來講講有關中秋節的傳說,中秋節的起源及一些民間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引導隊員講出不同版本的傳說,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等。(展示嫦娥奔月動畫圖片。)
師(小結):看來中秋節是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
(2)隊員扮演嫦娥姑娘來介紹其他中秋節的習俗
師引:好,聽了我給你們講的故事,你們一定意猶未盡吧。現在我們請嫦娥姑娘來給我們介紹中秋節有趣的傳統習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3)繼續介紹關于中秋節的神話故事
好,聽了嫦娥姑娘的給我們的介紹,我們覺得中秋節真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啊。它還有許多傳說故事呢。(《月中玉兔》《吳剛伐桂樹》)
(4)獎勵。(對課前收集資料的隊員進行表揚和獎勵<獎卡>)。
3.中秋詩詞佳句知多少
師: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團圓節這份思念當然會更密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期,詩人就會用詩詞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隊員發言)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對了,幾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個夜晚,正是以思念故鄉為題材的詩作,你還知道哪些呢?
學生背誦:《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泊船瓜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三、匠心設計多種訓練方式
篇12
英語生活化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體驗。把英語課程定位在一個開放的體系上,讓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提倡學生參與、體驗、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活動的設計方法
(一)英語生活化教學活動設計的側重點和原則
有這樣一幅生活化教學的畫面:在一堂小學一年級的語言課上,孩子們正在學習漢語拼音。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女教師講課時的神情與一舉一動吸引著每一個孩子。孩子們每人舉著能代表各個音素的物品,念著、唱著、跳著、聽著音樂的旋律,排隊組合;他們畫一幅很大的圖畫,畫中藏著學習的所有音素,他們玩起捉迷藏的游戲;他們念有韻律的詩歌,聽美妙的故事。雖然他們不知道每個字如何寫,每句話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們知道語言很美,很動聽。
教學在于激發一種興趣,教學在于營造一種氛圍,教學在于提供一種條件,教學在于喚起一種感悟。英語生活化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將會為師生的交往互動提供舞臺,為師生展現智慧、引導學生發展提供場所,為學生自主探究知識提供機會。
(二)英語生活化教學活動的設計方法
1.創設學習英語的課堂環境。
所謂英語課堂學習環境就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和嘴里說的盡可能是標準、地道的英語。
(1)用英語組織教學。
教師用英語組織教學,同時輔以生動形象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接觸英語的機會。
(2)引導學生多聽錄音,模仿錄音。
教師應指導學生多聽課本的配套錄音,并要求他們跟讀,盡量模仿語音和語調。
2.融入生活,活化課堂。
課堂教學是源于生活的,生活是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關鍵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體驗,提倡學生參與、體驗、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此,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設計英語生活化教學活動:
(1)詞匯教學。
教師使用圖片、實物、簡筆畫或利用動作、模仿、面部表情、歌曲或“Let’s chant”等巧設情景,讓學生接觸新單詞。為鞏固所學單詞,組織學生學會單詞分類,如:顏色類或食物類等。鼓勵學生用新學的單詞解決實際問題,如:在學了食物類單詞,讓學生設計一日三餐等。
(2)情景教學。
在教學“Merry Christmas”這一課時,教師可在圣誕節那天進行教學。精心布置好Christmas tree,Christmas gifts,Christmas food,Father Christmas等,并滲透有關圣誕節的語言及文化,然后讓學生學唱歌曲“Merry Christmas”,并在歌聲中互贈禮物或相互問好,最后讓學生再來模擬表演這部分內容。
(3)實物展示。
在教句型“Can I have some...?”時,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上課前準備一些物品,比如鉛筆、橡皮、蘋果、香蕉、貼紙等,讓學生用新句型索取物品,如:Can I have some apples?老師根據生活化的語言說:“You are a good boy/girl,sure,Here you are.”學生回答:“Thank you!You are welcome.”
(4)角色扮演。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語言學家克魯姆也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設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已學到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演一演”、“做一做”等多種形式中模擬真實情景,調動多種感官,能寓教于樂,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的愿望。
(5)組織游戲。
游戲是對生活的一種模仿。例如,在教學生“Turn left”、“Turn right”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先用肢體語言讓學生學會left和right,然后播放Rabbit Disco音樂,問學生:“I can dance.Can you dance ?”學生自然回答“Yes”或“No”,這時教學句子“Follow me”,并讓學生跟著老師跳Rabbit Disco,師生踏著音樂自然的“Turn left”、“Turn right”,這樣,學生在跳Rabbit Disco過程中輕松愉快地學會了新知識。
(6)利用多媒體技術。
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圖文并茂、聲色俱全、生動逼真的環境,把生活的實景搬進課堂,讓學生更快地進入角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7)采訪調查。
在教學PEP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3“My Birthday”時,教師布置學生調查班上所有同學的生日,幫助學生設計問題表進行有目的的采訪,如:When is your birthday?Is your birthday in March?Haw many birthdays are there in January?練習用表格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并按月份把全班同學的生日進行歸類,制作生日賀卡。課堂上用對話的形式展示調查結果,贈送生日賀卡。
(8)編寫對話。
教師根據Let’s talk中所學內容,提供生活中幾個人物的圖片或者畫面,把學生分組,要求學生根據圖片或者畫面內容合作編寫對話,并分角色扮演。
(9)制作訪談節目。
每位學生選一位自己喜歡的名人,姓名保密。然后扮演其角色,參與訪談活動。節目主持人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生。大家應用教師所設定的句型:Is he/she young?Is she/he tall?Is she/he quiet?What’s she/he like?通過提問設法猜出名人的身份。
(10)才藝展示。
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人教版PEP)第五單元A部分第一課時,要求學生掌握五種職業的英文表達,并能簡單回答、介紹、表達自己的理想。我們可以抓住學生崇拜名人的心理,把這些職業和生活中學生們所喜歡的名人聯系起來,鼓勵學生在課內模仿他們去畫畫、去寫作、去演唱、去表演、去采訪等。
三、知識著陸,回歸生活
除在課堂上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外,還需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外氛圍與之相輔相成。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外積極主動地運用英語。
(一)把作業生活化
英語作業應該是活潑多樣的。比如: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表演給家長看;鼓勵學生每天堅持聽讀課文錄音,聽兒童英語廣播,把自己模擬得最得意之處錄制下來,和同學一起欣賞或進行評比;培養學生閱讀英語卡通故事書或英語周報,欣賞兒童英語歌曲,看英語動畫片;讓學生留心身邊的事物。
(二)將生活知識化
讓英語走向學生的學習生活,把日常生活當成大教材,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養成說英語的習慣。
(三)讓英語活動化
1.利用節日、生日,開展英語主題活動。
節日是社會生活的重要標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母親節、圣誕節、愚人節、萬圣節等都是可利用的資源。
2.經常性地舉辦一些小型的英語比賽。
例如,開展唱歌比賽、講故事比賽、朗讀比賽、自制手抄報比賽等富有競爭氣息的活動。
3.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學會交際。
例如,參觀外企、采訪外籍教師、參觀英語俱樂部,品嘗“肯德基”“麥當勞”的食物。有機會的話,還可以與外國小朋友結成“pen friend”利用e-mail進行語言的交流。
總之,生活給我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語言情景,我們要善于發掘學生生活中的興奮點,把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入英語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豐富的課堂資源,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語言的應用。
參考文獻:
篇13
女1:學會感恩,它是一種禮儀,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
男2:因為感恩可以讓這個世界一天一天美麗起來,讓人與人之間一天一天更加溫馨起來。
女2:學會感恩,感謝大自然賜予我們澄澈的藍天、明媚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 男1:學會善待世間萬物的生命,愛護一草一木,愛大自然、愛地球母親。
二、欣賞配樂詩朗誦《感恩父母的愛》
男2:我們對大自然心存感恩,因為她無私地給予我們一切生命的源泉。
女1:對父母心存感恩,因為他給予我們生命,讓我們健康成長。
男1:兩個人:父親,母親。母親永遠給我們遮擋風雨;父親一直牽著我們的手。
女2:不論我們走到哪里,不論我們有多大年紀,在父母的心中,我們永遠都是最可愛,最需要被保護的孩子。
男2:我們不斷地接受著父母無私給予我們的愛的雨露。
男1:現在讓大家觀看一則漫畫。
女1:同學們看完這則漫畫,你們有何感想?
下面請欣賞陳雅潔、趙詣軒帶來的配樂詩朗誦《感恩父母的愛》
三、[主持人]
女1:父母的愛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黑暗里的一束光明。
男2:父母的愛是崇高的、無私和偉大的!
女1:欣賞:女生合唱《時間都去哪兒了》
男1:在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對母子被深深埋在廢墟下,母親雙膝跪地,整個上身向前匍匐,雙手扶地支撐著身體。她的身上是垮塌下來的房子,身體已經僵硬,但她的身下是一個毫發未損的嬰兒。當隨行的醫生準備給嬰兒做體檢時,襁褓中卻滑出一部手機,上面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女2: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短信,同時也是一條特殊的遺囑,更是一個偉大的祝福。
男1: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哺育我們成長,媽媽為我們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
女1:你們是否知道英文mothe這個單詞的意思呢?
男2:英文MOTHER(母親) 的詮釋:
女2:M(many)媽媽給了我很多很多
男1:O(old)媽媽為心,白發已爬上了您的頭
女1:T(tears)您為我流過不少淚
男2:H(heart)您有一顆慈祥溫暖的心
女2:E(eyes)您注視我的目光總是充滿著愛
男1:R(right)您從不欺騙我們
女1:父愛如山,寬闊的肩膀托起我們的身軀
男2:請聽故事:奇跡的名字叫父親(徐淼講述)
女2:多么偉大的父愛啊!
男1:現在讓我們一起感謝父親,感謝他為我們做的一切!
女1:音樂欣賞:男生大合唱《父親》
四、感動——訴說父母的愛
男2:冰冷的冬天,凜冽的風,皚皚的白雪……
女1:溫暖的陽光,慈祥的您,我們的父母雙親。
男1:父親,您是一縷陽光,絲絲屢屢地溫暖著我。
女1:母親,您是一縷春風,時時刻刻地撫慰著我。
合:沒有陽光,就沒有日子的溫暖。沒有雨露,就沒有五谷的豐登。沒有源泉,就沒有生命的可貴。沒有父母,就沒有了我們。
五、討論:
男1:我在家里最經常對父母說的話是什么?
女1:父母經常對我說的話是什么?
女2:想說的同學請舉手。(如過沒有舉手就點同學說)
六、現場采訪:
男2:我們向父母索取得太多,然而作為子女我們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下面我來做個現場調查
女2:記得父母生日的同學請舉手
男1:記得孩子生日的家長請舉手
女1;:知道父母最愛吃什么菜的同學請舉手
男2:知道孩子最愛吃什么菜的家長請舉手?
女2:做過讓父母感動的事的同學請舉手;
男1:與父母發生過矛盾,爭吵的同學請舉手。
女1:平常在家里幫父母做多少家務?
男2:從剛才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我們對父母的付出和家長的付出比較起來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我們的家長,為了我們能接受好的教育,省吃儉用,日夜操勞!男1:只要聽到子女需要有關學習的資料,學校需要交什么的錢,穿什么樣的衣服,家長們毫不猶豫地掏錢,而面對幾十元一件的自己心儀的衣服卻斟酌再三,這就是我們的家長
第二環節:感恩老師
女1:老師的心,和父母一樣。
女2:父母給了你生命,老師給了你靈魂。
男2:父母給了你肉體,老師給了你思想。
合:愿天下的孩子孝順父母,愿天下的學子愛戴老師。
第三環節:感恩朋友
男2:在學習和事業的攀登中,總要越過險峻的高山,度過茫茫的闊水。而自信心就是登山的云梯,渡水的飛舟。
男1:朋友,讓我們充滿自信,自信讓我們自強不息,讓我們在為自己的愿望或理想而努力奮斗的路上不會寂寞。朋友讓我們在艱難的事業中保持必勝的信念,朋友讓我們有勇氣攀登科學的高峰。
七、真心表白
女1:是你們精心撫育我們長大,把最無私的愛給了我們。
男1: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那么多,但我們似乎從沒感動過
女2:下面請同學們回憶父母所給予的愛,暢談我與父母的故事,并講述自己切身的感受吧。
男2:今天,請向父母表達最暖人的話語,該說“謝謝”的時候我們要大聲說出來,不要把謝意在心底深埋。
女1:想說的請舉手。(如過沒有舉手就點同學說)(開始親子活動)
男1:想想父母為你做的事和你為父母做的事,作為砝碼放在天平的兩端,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傾斜得太厲害?如果是,請你加重砝碼。
八、討論: 如何感恩父母?
女2: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用真誠的心回應真誠的心,用愛回報得到的關懷。回家之后將以下幾條方案至少實施2條。
男2: 1、為工作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倒一杯茶,揉揉肩,講講笑話。
女1 2、每天好好學習,回家談收獲,講感受,給父母一個好心情。
男1: 3、多體諒、理解父母,不與父母爭吵,多為父母著想。
女2: 4、學會擁抱父母,說聲“謝謝”。
男2: 5、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和煩惱。
女1:6、學會節約,不浪費父母的勞動成果。
男1: 7、每天反思,學會對父母說“對不起”。
女2: 8、學會尊重、關愛身邊的人。多做有心人,及時送上溫暖…
男1,2: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其實父母并不需要我們以后轟轟烈烈的去為他們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們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
女1,2 有時候關心孝敬父母,就是陪父母聊聊天,就是一個祝福、一句問候、一朵鮮花、一個擁抱,甚至只是一個微笑。
九:反思:你還覺得學習太累嗎?
男1 你還有理由抱怨生活對你不公嗎?
女1 學習讓你感到很苦惱嗎?
男2 你有他們辛苦嗎?
女2 還在抱怨自己的衣著不夠時髦嗎?
男1 還在抱怨你的家庭不夠富裕嗎?
女1 面對這些你又在想些什么呢?
男1,2 感謝生活,感謝社會,感謝祖國,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一切的一切……
女1,2我們需要珍惜,珍惜陽光,珍惜花香,珍惜雨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一切……甚至包括空氣。
十、集體手語舞蹈表演及伴唱配樂《感恩的心》
男1: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感謝您!
女1:老師教給我們知識,我們感謝您!
男2:我們感謝身邊的每一個人,感謝我們的祖國,感謝我們的學校~~~~~~
女2:我們要感謝的太多太多,讓我們用歌聲來表達我們的感謝吧。
男1:請欣賞歌舞——《感恩的心》。表演者:全班同學,有請全班同學。
女1:感恩父母,賜予我生命,不求回報地愛著我。
男2:感恩老師,傳授我知識,告訴我做人的道理。
女2:感恩朋友,在我困惑,委屈的時候給我力量
男1:感恩所有進入我生命中的人,因為是你們一點點裝飾了我的人生。
女1:感恩這個世界上所有值得我們感激的人和事。
十一:全體宣誓:
我一定會孝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刻苦學習、頑強拼搏、不辜負父母、老師的期望。
十二、班主任總結發言
今天的班會同學們表現的都非常好!其實,父母并不需要我們為他們做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我們只需要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有時候關心孝敬父母,就是陪父母聊聊天,就是一個祝福、一句問侯、一朵鮮花、一個擁抱,甚至只是一個微笑.,就足以讓我們的父母高興!除了我們的父母.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關心我們的人,我們的老師,朋友,同學,我們這個美好的社會...所以只有互相付出愛.一個家庭才會美滿.我們在學校里,在社會里才能和諧相處.大家都能獻出愛,祖國才能興旺.正如一首歌里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通過這次班會課,我希望八(1)全體同學都應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去感恩所有我們值得感恩的人,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兄弟姐妹,感恩朋友,感恩社會,感恩祖國。謝謝大家!
齊讀:《感恩父母的愛》
潔:是您 將我帶到人間,教會我在成長中 如何走過溝溝坎坎
軒:是您 帶 領我認識世界
天寒地凍時 將我的雙手放入您懷中溫暖
潔:您用愛心穿引的線
那一針一線 都是您的愛在悄悄蔓延
軒:如果我是風箏 您就是拉動風箏的線
潔:如果我是一條船 , 您就是燈塔,您就是港灣
軒:這就是父母的愛 這就是父母的情
潔:她柔柔如水 輕輕如煙 深沉如海 恩重如山
軒:鮮花可以枯萎 滄海可變桑田
合:但父母的愛 卻永遠留在我們的心間。謝謝大家。
關于感恩的班會開幕詞開場白范文2主持甲:是誰,播下萬古遠點的夢幻?
主持乙:是誰,耕耘遍野燃燒的心愿?
主持合:是您,我們敬愛的老師!
主持甲:您將青春融入滴滴燭淚,記下了人類永遠的贊嘆,“感恩”主題班會主持詞。
主持乙:流淌的汗水和心血啊,在實驗小學把希望澆灌。
主持甲:您用青春寫出無悔的人生。
主持乙:您用真情譜寫世間最壯麗的詩篇;
主持甲:您的愛,我們永遠也報答不完,
主持乙:讓我們深深地向您鞠一躬,真摯地問候一聲——
主持合:老師,您辛苦了!
主持乙:六班“感恩”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主持甲: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是您一生的寫照。為了我們,您付出了許多許多,您的愛是真誠的、無私的。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無論我們走到天涯海角,都會時刻想著您。
請聽詩朗誦《老師,您好》:
主持甲:感謝兩位同學深情的朗誦。不論是叱詫風云的偉人,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都離不開老師的教導。
主持乙:對!尊敬老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尊師這一優良傳統,那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呢?下面我們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以前后桌4人為一組進行討論,之后選出代表總結發言。
主持乙:我們雖然還不夠懂事,卻感受到了老師的慈愛和偉大。
主持甲:我們的每一點知識,我們的每一個進步,都滲透著老師的汗水和心血。
主持乙:在此,讓我們用詩篇表達我們對老師的敬愛之情吧!
請聽詩歌朗誦《老師,您辛苦了》
主持甲:謝謝兩位同學!老師教給我們知識,教會我們做人,確實夠辛苦了!
主持乙:老師,您教會我們人生的第一首樂曲,您奏響我們人生的第一樂章,您永遠是我們心海那永不落的太陽,我們永遠愛您,讓我們為您祝福。
請聽合唱《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
主持甲:老師,我們知道,您不需要鮮花和掌聲,您不看重享受和金錢——
主持乙:您要的是我們的勤奮和求知,您要的是我們的進步和成長。
主持合:老師,您聽吧,我們現在就回答您。
主持乙:最后讓我們一起說:
主持合:主題班會“感恩”到此結束。
關于感恩的班會開幕詞開場白范文3盧析:魚兒向大海獻上優美的舞蹈,因為是大海給了他生命。
周佩:鳥兒為大樹送來清麗的歌聲,因為大樹給了它溫暖的家。
盧析:感謝老師,傳授我知識,告訴我做人的道理。
周佩:感謝朋友,在我困惑,委屈的時候給我力量。
盧析:感謝所有進入我生命中的人。
(兩個人)一起:讓我們共同走進今天的主題班會《懂得感恩》
[環節之一:感恩父母]
1、問題搶答
周佩:自古以來人類就懂得感恩,人類的許多節日就是表達感恩的;
同學們開始搶答:
(1)母親節在什么時候?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2)父親節在什么時候?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3)感恩節原自哪個國家?源于美國
(4)你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時候?(略)
(5)我國重陽節在什么時候?陰歷9月初9
2、小品:《爹》
盧析: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們卻給了我整個春天;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們卻給了我整個海洋。我們的成長過程凝聚了父母多少的心血,爸爸媽媽,我們真的感激你們!感恩小品《爹》
3、學生代表講述關于父母之愛的小故事
周佩:同學們,一聲問候,一杯熱茶,一個微笑,一點進步,都是對父母的愛的一種無聲的表達方式,下面有哪位同學想和我們一起分享發生在他自己身邊愛的故事。
學生講故事略
4、家長致辭
王井:是呀!愛是一縷縷陽光,能滋潤干涸的心田;愛是一絲絲春雨,會萌發無限的坦誠,只要有愛,枯木能發芽;只要有愛,滄海變桑田,讓我們來看看家長眼中的愛吧!(家長的發言稿)
5、感恩父母,我們還需要做得更好
王介寒: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作為子女,我們應當盡量為父母分憂。有些同學,面對父母的愛不能理解,下面,我來找一些同學說一說,面對父母的愛,我們還存在哪些問題或不足?
學生的分析反省略。
盡管我們有這么多的不足,但我們仍會努力,我倡議,讓我們一起來說:爸爸,媽媽,我們愛您!
6。朗誦《感恩父母》
鄭曉磊:世界上有兩人最值得尊重和感恩,她們便是我們敬愛的父母。下面請欣賞詩朗頌《感恩父母》。
詩歌朗誦
表演者:曹安琪、徐文欣、王井、盧恒珩
7、小品:《十三歲的生日禮物》
王井:父母的家像一杯濃茶,需要我們慢慢品味。
王介寒:是呀!讓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讓我們沒有憂慮地成長,是所有父母的心愿。
王井:但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接受這種關愛,并且認為是理所當然。
王介寒:我們漸漸忘記了感動,忘了說聲謝謝。
王井:下面請欣賞宋辭等同學為我們帶來的小品
合:《十三歲的禮物》
[環節之二:感恩老師]
1、問題搶答
曹安琪: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9月10號是什么日子?學生答略。
我們的語文老師幽默風趣,我們的數學老師成熟穩重,我們的英語老師青春靚麗,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哪一位老師,為什么?學生答略。
2、朗誦:《致教師節》
王介寒:老師像園丁,辛勤地澆灌,培育出祖國鮮艷的花朵。下面請聽詩朗誦《致教師節》感恩教師節此文獻給天下所有的老師們
表演者:林佳文、林鈺
3、長笛:《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王介寒:老師是紅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下面請欣賞朱一晨同學的長笛獨奏《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4、互動:學生模仿教師,臺下同學猜
王井:老師是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想必許多同學都很崇拜老師吧!今天,就讓你來過把當老師的癮,上臺模仿一位老師,秀一秀。下面的同學呢,猜一猜,她(他)模仿的是誰?
過程略
5、采訪老師
王井:陽光普照,園丁心坎春意曖;雨露滋潤,桃李蓓蕾紅。同學們,其實老師也有許多話想對我們說,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陸老師!過程略。
[環節之三:感恩社會]
1、說一說:感動中國的人和事
鄭曉磊:我們要感激父母與老師,但我們更應該感激那些祖國、為國家默默奉獻的人,下面就讓我來考考大家對這方面的認識。同學們都觀看《感動中國》20_年度人物頒獎錄像,誰能說出其中的三位人物并介紹他們的事跡?
學生回答:馬背鄉郵員王順友、航空材料專家黃伯云、殘疾人藝術家千手觀音邰麗華、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赤腳醫生李春燕、帶妹妹求學20_年的洪戰輝、為戰友守墓36載的陳健、平民英雄魏青剛、青年歌手叢飛等等。
正是有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更加和諧,我們要感謝他們。
2、合唱:《感恩的心》(同學一起做手語)
曹安琪: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哪怕是面對一個微笑,一句關懷,即使是不經意間的,我們也要學會感恩,感激這一切。請欣賞表演唱《感恩的心》。
[結尾]
1、班主任寄語
懂得感恩,我們要學會珍惜;
懂得感恩,我們要學會回報;
懂得感恩,我們要有自己的實際行動。
懂得感恩,老師相信同學們會越做越好。
2、主持人總結
讓我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吧!(5)班主題班會《懂得感恩》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此次班會的真正目的是讓大家能夠認識到自己是生活在幸福中的。生活應該是快樂的,青春的我們應該是活潑的。我們在幸福快樂的同時更應該感謝為我們創造幸福的父母、老師、同學。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感謝父母對我們無私的養育之恩,在人生路上為我們遮風擋雨。感謝老師對我們的諄諄教導之情,為我們打開知識的寶庫。感謝同學對我們真摯的莫逆之誼,在最困難時給我們以最大的幫助。感恩不只是口頭的,更在于實際的行動。希望同學們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心存感恩,你快樂,我快樂,大家都快樂。
女:謝謝我們班主任
關于感恩的班會開幕詞開場白范文4主持人1: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主持人——
主持人2: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歡迎老師們走進我們的的班會課堂(領掌)。
主持人12:五(3)班《學會感恩》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主持人1:有一種行為叫做感恩,擁有感恩之心的人是美麗的
主持人2:有一種行為叫做感恩,做著感恩的事的人是高尚的。
主持人1:我們的班會活動就從三句半《感恩的心》節目表演開始。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感受四個男同學的精彩表演!
主持人1:是啊,欣賞他們的節目,你可曾想到,無論你身在何地,有兩個人,他們始終占據在你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他們愿用自己的一生去愛你。
主持人1:接下來,讓我們來傾聽冉小樹給我們講述一個探監的母親的故事。這是一個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故事。請欣賞。
主持人2:是啊,有一種愛,它讓你肆意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那就是父母的愛。今天,我們以一顆感恩的心走進成長歲月中父母為我們撐起的那片天空,看一看父母為我們付出的點點滴滴。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黃欣怡同學和他父母的照片,一起走進照片背后的他和她父母的故事。
主持人1:鮮花可以枯萎,滄海可變桑田。但父母的愛,卻永遠留在我們的心間。我們要感謝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和幸福的生活。
主持人2:我們還應該感謝老師,在人生道路上老師永遠是那盞最亮的指路燈。千言萬語都說不完我們對老師的感謝。接下來請欣賞詩朗誦:《謝謝您,老師》。表演者:沈劉陽
主持人1:“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同學們,剛才大家說了關于感恩父母,老師的話題。那同學里面有沒有你要感謝的人呢?你打算怎么感謝他呢?下面,我就來采訪一些同學,希望大家積極接受我的采訪。
關于感恩的班會開幕詞開場白范文5一、主持人講話,宣布主題班會開始。
甲:我們知道一只雞蛋拿在手上小心翼翼,但一不留神就會摔個稀爛。
乙:脆弱的生命,漫長的3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們的父母含辛茹苦使我們健康成長。
甲:3000多個日日夜夜,父母的愛始終與我們相隨。
乙:3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們始終與父母的愛同行。
甲:今天讓我們一同去感受一下這至善至美的愛。
合:某某小學--班《感恩父母,擁抱親情》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二、詩歌朗誦〈感恩父母〉
乙:這世上有一種瑣碎的愛,她的名字叫母愛
甲:這世上有一種寬容的愛,他的名字叫父愛
乙:無論我們走到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