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人體科學專業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最初,由于是醫學院校開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醫學、生物學課程依托醫學背景,而體育學教學,我們和體育院校相比,我們沒有雄厚的體育專業師資背景,體育學理論課程由基礎部體育教研室教師擔任,盡管教師具有多年的體育授課經驗,和體育院校體育理論專職教師相比,還存在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方法不當等現象。再就是從學生調查中顯示96%的學生沒有運動練習實踐的基礎,學生對體育學知識的領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差,經常存在教師講課,學生茫然的現象。這兩個方面影響了體育學的授課質量。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內涵建設的發展,我們較好的完成了體育學理論的教學,在體育學理論教學中也取到了較好的成果。結合近年來該專業體育學理論課程的教學,針對該專業學生的特征,我們對體育學理論教學進行了探索。
一、加強教學管理,以科研促教學
充分利用2006年我校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契機,充分探索體育學理論授課存在的師資情況,通過學校有關部門,從基礎部體育教研室選調部分責任心強、有上進心、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到運動人體科學系體育理論教研室,相對固定了體育學教師的授課課程和探究方向,同時外派學習和進修。由2至3名教師固定教授1門課程,定期開展集體備課、學術講座等教研活動,以此提高教學能力和改進教學方法。鼓勵教師積極申報校級、省部級等課題,以科研促進教學,目前,教師承擔校級課題9項,參加省部級課題3項,逐漸形成了教師人人有課題的良好局面。
二、師生轉變思想觀念,改變教和學的方法
學生從第二學期就逐漸學習體育學的各門理論課程,學生所采用的學習方法往往還沿襲著高中時代的學習方法,但面對厚厚的書本和大量的生疏知識,不知道該如何去學習,如何才能把握和理解這些內容。作為教師,如何為他們架起一座從中學到大學的橋梁,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成功的關鍵,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具體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同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還要注重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熟悉到培養創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樣轉變教師和學生思想,更新了觀念,師生之間的相互配合,積極主動地推進了創新性體育學理論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密切結合學生專業特征,合理分配教授任務
俗話說摘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具體的體育學知識和運動技巧固然重要,學習方法及對正常人體的認知能力更加重要。學生將來要從事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教學、科研、競技運動、康復指導和醫學相關的工作,不可能在學校把知識都學到,將來工作后還要對本專業的知識進行細化、強化。對他們來說把握所有體育學理論知識顯然不現實,能夠更好地將體育學理論和他們的專業方向緊密結合起來,顯然更為重要。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體育理論,了解國家體育戰略方針,競技體育、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的發展趨向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的影響和需求;教授運動練習學、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等課程,讓學生理解、把握運動的基本規律、練習原則、練習方法、隊員、學生的心理狀況等基本知識,結合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特征,適當調整教學大綱,重點突出“運動和醫學”的結合,使學生形成較強的專業知識體系,為勝任未來從事的運動康復、體育健康促進、運動醫學服務等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主動式實踐教學法,使學生稱為教學主體
主動式實踐教學法正是基于讓學生成為實踐教學的主體這一指導思想,著眼未來而構建的,它主要是實行PBL(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PBL強調“先新問題,后學習”,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等重要,包括圍繞新問題的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并在這樣的活動中逐步形成強烈而又穩定的新問題意識,始終保持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學生是主動學習者,教師只是促進者和設計者。應用于體育學教學的主要過程是摘要:把學生分成小組。學生針對某一階段要學習的體育學理論內容先自學,在自學中提出許多新問題,針對新問題去積極查閱參考資料,并且尋找出解決新問題的方案。然后進行討論,每組學生針對自己提出的新問題做中心發言,其他學生作補充發言,甚至可以爭論。老師只是針對前一階段的學習進行總結,給出正確的答案。這樣,課堂的主體不再是老師,而是變成了學生。
五、增加學生體育實踐的機會,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我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是從高中理科招生的,大部分學生沒有運動練習的實踐基礎,學生對運動知識感知能力和領悟能力較差,缺乏對體育理論現象和運動規律的了解,這就不利于學生正確的理解體育學理論。為之我們采取了有效的辦法,也取到了較好的效果。第一,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組織體育術科觀摩課,包括田徑、球類及武術等課程;第二,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組織運動練習和比賽;第三,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社區、體校、運動隊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體驗運動現場情況。
六、積極開展網絡教學
結合我校開展網絡教學,體育學理論課程大部分進行了網絡課程制作。通過網絡課程的開設,補充了書本上沒有且學生感喜好的知識;網上進行模擬測試,復習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點;通過視頻資料下載觀看,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抽象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喜好;通過網絡教師及時布置作業,通過答疑討論區及時解決了學生提出的困惑和疑問,通過交流,解決了學生和老師當面不方便交流的新問題,加強了教師和學生的密切聯系程度。
總之,進行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體育學理論課程教學探索,主要是為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體現專業特色,培養高級人才。以上是筆者在我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體育學理論教學和管理的一點心得,僅供同行參考。
參考文獻摘要:
[1姚洪恩.等,辦好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理論和實踐.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0)摘要:1.
篇2
1.學生理論基礎知識單薄,實驗學習興趣不高
普通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生源絕大多數來自于有體育特長的高中學生,很多學生入學成績遠低于普通高校招生的入學成績,他們對理論學習的興趣較低,尤其是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大多數知識是學生很不擅長的記憶類的內容,其學習成效的好壞更依賴于實驗課程中所獲得的直接學習經驗。但由于長期以來的實驗內容的設置更多的是與理論課程高度相關的驗證性內容,與體育運動實踐的關聯性不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加之操作不規范,實驗經驗少,故在實驗后獲得的學習效果不佳。
2.實驗教學依附于各理論課程,各成體系,實驗教學內容交叉重復
在傳統體育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中的實驗教學只是輔的教學,是用來配合理論教學,無論是實驗管理體系、實驗課程設置,還是實驗內容選擇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實驗教學體系設置和開設依附于各理論課程,實驗教學缺乏全面、系統的統籌安排和相對獨立性。運動人體科學實驗,一般在理論教學計劃中安排一定的實驗課時,教學內容完全圍繞理論課,致使各課程實驗教學彼此獨立,實驗教學內容沒有交叉和滲透,各課程實驗教學間有機的聯系被人為地割裂,甚至出現重復實驗內容。
3.實驗設備陳舊老化,內容及方法手段更新慢
除一些專業的體育學院,一般高校的體育學院在進行建設時多偏重于運動場館的建設,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室建設普遍重視不足,建設資金偏少,導致實驗設備陳舊,器材組(套)件數少,更新速度慢,實驗技術落后,導致一些實驗無法正常開設,嚴重制約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
4.實驗教學形式單一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形式相對封閉,時間集中在課堂,場地集中在實驗室。但課堂時間有限,有限時間不能進行充分的實踐,只能保障基本教學任務的完成,無法滿足部分學生要求進行更深層次學習的要求;實驗教學與其他院校、專業交流匱乏,不能取長避短。學生的實驗經驗獲得與體育運動實踐相差較遠,不能真正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發揮其醫學指導和醫務監督的作用,在運動場地、體育比賽中,又不能進行因時、因地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不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5.實驗室管理落后
部分高校在近年來購進的一些大型先進的儀器,也因其功能的精密性和使用操作的規范性,對儀器的管理有較高的要求,致使實驗教學尤其是本科教學很少能利用,導致實驗手段與現代技術相脫離。部分實驗室設備也存在重復購置,造成資源浪費。部分學校實驗室仍沒有實行開放式實驗教學管理,課余時間無法對學生開放。
二、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改革新思路
1.構建獨立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體系
實驗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優化應以建設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的實驗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為目標,以適應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針對運動人體科學發展的趨勢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按循序漸進的階梯方式,根據實驗內容的復雜程度、包含知識點的多少,將運動人體科學實驗體系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基礎性實驗課程類。突出基本知識、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在實驗教學中的重要性。代表課程如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和體育保健學等。第二層次,綜合性實驗課類。著重綜合性實驗,以掌握基本的運動人體科學研究方法為目的,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人體科學科學研究方法。第三層次,設計性實驗課類:完善研究設計性實驗,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第四層次,專業段研究性實驗:逐漸展開學生自主實驗,本層次實驗由學生自主選題,內容完全開放,類似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的課題研究,突出學生的個性培養,為優秀成才創造條件。
2.創建開放式實驗教學體系,進行開放式實驗教學
運動人體科學類實驗進行開放教學,是給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充分開放和自由地進行實驗的環境。開放式實驗教學包括兩個方面:對學生開放和對社會開放。對學生開放是指除課堂實驗時間之外,實驗室應每天定時向學生開放,學生可根據學習興趣和自身基礎,學生可隨時來實驗室,練習實驗操作或選做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還可安排一定的時間對社會開放,為社會公共提供體質測評、健身、理療等方面知識咨詢和檢測服務。此外,走進各類運動場所和各種體育比賽場地,開展相應的實驗項目,提高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探討研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3.實現實驗儀器數字化和多功能化
實驗儀器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代表了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因此我們的應該致力于大型的多功能實驗平臺的開發和使用,如現已投入使用的運動心肺功能測試系統、多導運動信號處理系統,則能在同一系統中完成多組別的實驗數據的測試并進行記錄分析,如此進行的實驗教學既節約了實驗設備的購置費用,又可以讓學生能與體育科學研究實際工作相結合,獲得人體科學的實踐經驗。
4.增強對實驗教學人員的培訓
學生進行實驗活動的引導者是教師,實驗教師對實驗成果的好壞有直接的影響。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隊伍是關鍵。合理實驗師資隊伍的培養,是提高整體體育科研水平和引領學生進行科技活動的關鍵。我們不能只著眼于引進高水平的人才,吸引博士,碩士到實驗教學崗位,更應該是通過各類的培訓、進修、學習的機會,提高業務水平,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專業素質強、科研能力高的師資隊伍。
5.改善實驗教學的評價體系
體育實驗教學效果評價的主體主要包括學校、教師和學生。學校作為主導對體育專業實驗室進行管理,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主動參與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實驗教學管理水平,改進實驗教學的管理模式。以增加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為目的,以體系化的實驗環節為過程,建立符號社會需求的評價體系。
三、結論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是實踐應用性強的實驗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有運動相關的基礎醫學知識,更要求學生在運動實踐中能夠進行應用。用理論指導運動實踐,在運動實踐中檢驗理論。教會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則達到了培養人才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趙煥彬,王海濤,劉彩綿等.體育院校實驗室及實驗課現狀與發展對策[J].體育學刊,2006.
[2]黃麗敏.關于高校體育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
篇3
中圖分類號:G8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學位論文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集中反映某個領域的熱點問題和研究現狀,是衡量研究生學習、科研能力和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本文以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數據源,檢索項為學科專業名稱,檢索詞為運動人體科學,檢索范圍從1999~2010年,匹配條件為精確,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獲得963個檢索結果,其中通過篩選剔除與本研究不相關的學位論文35篇,最后將928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全日制碩士畢業學位論文作為本文研究對象。
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科學研究內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體從事體育活動過程中人體變化規律的科學,包括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等,基本屬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1]。根據體育科研成果的性質可將體育科學研究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3類[2]。其中基礎性研究又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兩類,而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又常被歸為一類,以“應用研究”統稱[3]。
1碩士學位論文選題
選題是科學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4]曾指出:“課題的形成和選擇,無論作為外部的經濟技術要求,或作為科學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復雜的一個階段。一般來說,提出課題比解決問題更困難?!币虼?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2年以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大多是以生物學傳統的動物實驗、生理生化指標測定、技術動作分析等微觀實驗研究為主,而近些年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逐漸采用一些新技術手段,如蛋白質組技術、基因芯片技術、激光共聚焦技術等,在運動性心臟、骨骼肌以及運動性疲勞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從傳統的生物學研究向多層次、全方位開展跨學科研究,以系統整體觀點來綜合宏觀和微觀研究,依托基礎性研究突出應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應用基礎性研究論文有509篇,占54.85%,應用性研究論文次之,有327篇,占總數的35.24%,而開發性研究和純基礎性研究論文數僅占8.19%和1.72%。
結果顯示,純基礎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選題較少,雖說運動人體科學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具有應用基礎性研究課題的屬性,但其本身還是存在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的內在結構,只有各研究類型均衡發展,才能夠有效促進整個學科研究的進步。因此,在研究生學位論文這個特殊科研群體中,應特別注重科學研究的均衡發展。
從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分析來看,研究內容豐富,選題方向多樣,能夠體現當前運動人體科學研究領域的新熱點、新問題。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體育保健學等傳統研究方向的研究內容不斷深化的同時,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漸呈現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如低氧訓練的生物學基礎、高原訓練和運動員機能監控、人體功效學、生物力學研究及運動器材研發、體育工程學等。
2002年以前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機能、疲勞與恢復、營養、激素及內分泌、機能評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訓練、代謝方面的論文分別有7篇和6篇[5],而現在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高原訓練和代謝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在傳統研究領域更加深入,同時還有些新的研究內容不斷增加,如基因多態性與運動能力的關聯性研究、納米技術、蛋白質組學技術、中醫保健以及運動人體科學網絡教學平臺的建立等。不過,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謝組學方法、自由基生物學等生物工程技術已應用于運動人體中,但碩士學位論文中還甚少涉及。
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基礎[6]。交叉和綜合選題成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的普遍現象,不僅涉及到同級學科不同方向之間的交叉選題,還涉及到同級學科之間和跨學科之間的交叉選題,使研究課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因此,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生在進行論文選題時要拓寬研究視野,突破思維局限,敢于創新呈現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2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科研論文根據研究目的所選擇和組成的客體,本文通過對928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梳理,發現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運動員為研究對象208篇,占22.41%;以軍人、老年人、患病者等為研究對象的有104篇,占總數11.21%;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兒童為研究對象有67篇,僅占總數的7.22%。
由此可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論文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最多,而以人體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選擇的群體相對廣泛,選擇研究對象最多的是運動員,其次是大學生,少年兒童相對較少。
3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
一門科學的發展依賴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發展有利于該科學的發展,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它的發展直接影響著體育科學研究的進程,作為體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的發展同研究方法手段發展也是分不開的[7]。從本文分析的碩士學位論文看,大部分論文能夠從多層次、多角度、多學科的范圍研究問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訪談法、測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實驗法,這也符合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研究特點。而與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學位論文多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8]不同的是運動人體科學論文的研究習慣以實驗為基礎,以客觀量化的數理統計為依據,以觀察法、訪談法、文獻資料法為輔助研究手段進行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研究。
從質與量的角度可將研究方法分為比較、歸納、分類等的定性分析法,數理統計的定量分析法及運用數理統計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發現,運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學位論文占總數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測量與評價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別占82.27%、80.53%、70.15%。結果充分體現研究論文多以定量數據分析為主。
4碩士學位論文的應用價值
動物實驗在生命科學、醫學等研究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為生物學、醫學的一門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討生命奧秘、人類疾病機制及治療等不可缺少的手段。運動人體科學與生物學、醫學一樣,同屬于自然科學的分支學科。單從研究對象選擇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多以動物實驗為主,大多數運動機制是在動物實驗中實現的。近年來,隨著基因技術的日益發展,各種基因表達形式也逐漸成為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的熱點。
研究動物的優點在于動物具有廣泛的遺傳基礎,個體差異較大,在模擬人體運動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較有用的,其實驗結果也帶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選擇一些誘發性動物模型時,能夠在短期內復制出大量模型,并能嚴格控制各種條件,使復制出的模型運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確的掌握和運用動物實驗方法,可使實驗者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同時還能獲得可靠的實驗結果,減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動物實驗同時存在著很多缺陷。運動人體科學畢竟是要研究人運動的一些機能機制,動物的發生發展過程、運動特征及環境與所效仿的人類運動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在體育領域中,從實用價值角度看,人體實驗的研究更能直接說明問題。
縱觀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發展,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任務和需要,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成果應多從研究人類運動的角度出發,將基礎理論研究合理運用到運動實踐中。
除了以動物模型為實驗對象外的519篇論文中,研究成果與競技體育有關的論文230篇,其中基礎性研究63篇,應用性研究119篇,開發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與訓練監控,運動員身體恢復的手段和方法、新技術、特殊儀器應用于運動員訓練等。如低氧訓練是當前運動訓練研究的熱點之一,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有40篇論文與低氧訓練的機制及應用有關。
從多維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會化”既是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體育科學研究社會價值的最好尺度[9],在運動人體科學領域,除服務于競技體育研究范圍外,在全民健身范圍內,人類健康與健身運動領域也應得到重視,大眾體育的發展,必將接受運動人體科學理論的指導,并將體育納入“一級預防”的“預防醫學”框架之中。在我國推出《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10]。在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中與群眾體育有關的研究有115篇,占總數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運動方式對人體身體形態、機能及身體素質的研究,各種力學負荷對人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慢性病患者的運動健身指導方案,“現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與體育運動保健的研究,人體體質健康狀況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運動健身的特點與方法,運動與營養膳食處方的指導等。
近年來我國的肥胖癥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肥胖少年的增長比例更大,成為兒童時期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兒童單純性肥胖可作為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誘發因素之一。學校體育也成為現在體育科學研究的領域之一。學位論文的研究涉及到學校體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狀況、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狀況、不同運動對學生生理機能評定、體育院校學生專項教學訓練素質等。
5小結
運動人體科學是一門綜合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分析,發現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多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純基礎研究及開發性研究比例相對較少,選題方向不均衡,但隨著體育科學研究領域研究內容日益發展,創新性研究課題也將成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的必然趨勢。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大多以動物模型為主導,繼承自然科學研究傳統的研究模式,但為了能更好在體育運動領域發揮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體實驗將是運動人體科學應用于運動實踐的突破點。在設計實驗,采取合適的研究對象是科研論文成敗的關鍵,在碩士論文研究中應重點考慮如何將人體實驗與動物實驗的優勢相結合。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還是以傳統的實驗研究與定量分析法為主流驗證結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多元綜合方法應用將在今后運動人體領域科學研究穩步發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將成為體育領域科學研究的重點。
從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整體分析來看,其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應用價值更多的還是局限在競技體育范圍內,應用于大眾運動健身以及學校體育領域相對較少。
參考文獻:
[1]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2006-2007體育科學學科發展報告[R].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 黃漢升. 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體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現狀與展望[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1441-1445.
[4] 貝爾納J D. 科學研究的戰略[G]//科學學譯文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5] 張瑞華,朱晗,張哲,等. 對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1232-1234.
[6] 張雪霞. 從學位論文選題的跨學科現象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J]. 體育學刊,2006,13(1):88-91.
[7] 黃翠,藏威,李國金,等. 運動人體科學研究方法的現狀及展望[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7):1367-1370.
篇4
Research on Human Movement Scie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Situation
LIU Liping, HOU Yuanyuan, MU Chunlei, LI Zengming, CUI Yanwei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
Abstract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is the overall design blueprint of and major criterion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by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authors surveyed and studied th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s of som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robed into such major issues as curriculum setup and practical teaching by using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 This article concluded and summarize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providing the basis and thought for the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ty.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plan; curriculum setup; practical teaching
1 研究目的
本課題通過對我國部分高等學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查與研究,在總結現有經驗的基礎上,對其在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我們將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做到科學合理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規范實踐教學,為該專業的成熟和發展提供依據和思路,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有用合格的專門人才。本課題的研究不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而且會產生較大的社會意義。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主要檢索引擎: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
收集整理國內不同體育院校、師范類、醫學類院?,F行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點對課程設置及實踐教學等情況,進而綜合分析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現狀。
2.2 問卷調查法
對我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學生的角度,了解本專業培養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興趣、課程設置是否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實踐教學是否滿足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
3 結果與分析
3.1 課程設置
現代的教育理論,對“課程”作如下界定:課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標、基本文化成果及學習活動方式組成的,用以服務學校育人的規則,課程是引導學生認識客體、了解自己、提高素質的媒體。課程設置指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它既要以培養目標為根據,又要將培養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環節中,從而現實的定向和規范專門人才的培養。因此,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
運動人體科學本科專業開設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學科基礎科、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不同類型。各院校課程體系有以下幾個特點:(1)大部分院校學時能夠達到教育部規定的2600~2800學時。(2)公共必修課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是高等教育內容的重要部分。目前,公共必修課各院校開設課程情況基本一致,主要課程有大學英語、計算機文化基礎、思想政治課、大學語文、軍事理論等課程,其中大學英語在多數學校公共課中學時比例最高。我們的學生調查問卷亦顯示,英語和計算機是學生最喜歡開設的公共必修課,其中83.3%的學生喜歡開設英語課,47.6%的學生喜歡開設計算機課。其原因可能是,英語和計算機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和獲取知識的工具,作為21世紀的人才應該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和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學生們越來越認識到它們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另外,人體科學專業部分學生有想進一步考研深造的愿望,而英語是入學考試必考科目。(3)專業必修課是課程設置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專業特色以及加強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關鍵。各院校開設情況不太一致,各院校開設專業必修課的學時總數和門數有所差別,但是大部分院校都開設的課程為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中醫基礎理論、運動營養學、體育保健學等,各院校對這些課程已經達成共識,認為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專業知識。(4)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社會的需求,大部分院校開設了選修課,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開設的選修課程具有以下特點:銜接性,即在選修課實施過程中,應對前期課程有相應要求,保證知識的連貫與銜接;實踐性,即課程內容與專業實踐工作內容有機的銜接和配套;前沿性,即學科的前沿內容和知識,充分體現該學科的新思想、新觀點及新成就。各院校因自身特色及優勢不同等原因,選修課程的門類及授課時數有著較大的差別,平均約540學時,30學分左右。
3.2 實踐教學
2007年該專業培養目標調整為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各高校非常重視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專業技能,初步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各高校結合本校優勢及地域特點,開展實踐教學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略有差異。
3.2.1 湛江師范學院
(1)專業實習:湛江師范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全部在三甲醫院的康復醫學科實習。長期合作的畢業實習單位為中山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院、暨南大學華僑醫院、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南海中醫院)、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順德中西醫結合醫院、深圳第九人民醫院(龍崗區中西醫院)等的康復醫學科。實習時間:6個月。
(2)專業見習:第六學期安排兩個星期的專業見習,主要在湛江市區內的三甲醫院進行(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湛江第一中醫院等),見習的主要內容是創傷的評定與治療、傳統的康復治療技術。
(3)校內專業實踐:從大二開始,每個學期安排36學時的實踐課程,安排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從事實踐活動,主要內容有:運動損傷的急救、治療和運動康復,運動員機能診斷與評價,醫務監督與運動康復,國民體質監測與運動處方。
3.2.2 贛南醫學院
(1)專業實習:在江西、浙江、廣東、福建、湖南、深圳等省市建立了12所醫院和學校校外實習基地。實習時間:6個月。
(2)校內專業實踐:于2009年成立了康復學院實訓中心,采用小班授課(每次上課學生控制在30人以內),分組練習,逐個指導的形式。同時,對全院學生開放,由專業教師指導,同時邀請實習返校學生到現場傳授學習經驗,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闊了學習思路。
3.2.3 泰山醫學院
專業實習:實習基地建設分為三個模塊,學生只能在三個模塊中選擇一個進行實習,以加強實踐技能訓練的針對性。第一模塊是運動康復,主要在醫院康復科或康復中心實習。實習內容為運動康復,為將來從事康復保健方向的學生提供實踐條件。第二模塊是體育健康促進,主要在健身俱樂部、體育局健身中心、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等單位實習。實習內容包括:健身指導、營養指導、全民健身宣傳教育、國民體質監測等。為將來從事健康指導、健身指導、國民體質監測等工作提供實踐條件。第三模塊是競技體育醫學服務,主要在競技運動隊實習。實習內容為運動傷害防護、運動訓練指導等。為將來從事競技體育醫學服務工作做準備。實習時間均為6個月。
3.2.4 南京體育學院
專業實習:長期合作的畢業實習單位為江蘇地區和浙江省部分大型醫院,其中有: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級機關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鼓樓醫院、浙江省人民醫院、浙江省中醫院、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嘉興第二人民醫院、紹興市人民醫院等。
3.2.5 武漢體育學院
查閱往屆專業實習記錄發現,70%以上的學生被安排在校醫院和湖北省直屬門診等醫療機構實習,少數學生安排在運動隊、健身俱樂部等場所實習,實習內容以運動損傷治療、傳統醫學手法、針灸和康復理療為主。實習時間:2個月。
3.2.6 首都體育學院
(1)專業實習:在長期合作、認真負責、實習規范、學生反映良好的一些單位,建立合作協議實習基地,建立的實習基地有:東城區社體中心、西城區體育科研所、朝陽區體育科研所、北京老年醫院等。
(2)校內專業實踐: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利用第二課堂的課余活動時間,開展了許多實踐活動,諸如:義務健康咨詢、本科生科研立項、大學生科技論壇、推拿社團等。
綜上所述,多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符合培養目標,但因受各高校辦學定位的影響及辦學實力的制約,課程設置在各院校差異較大;實踐教學各高校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時間稍有差別,建議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學生應用和實踐能力。
教改項目:2013年河北體育學院重點教改課題,課題名稱:我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深入改革和完善,項目編號為:2013JYZHD04
參考文獻
[1] 方千華,黃漢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沿革[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1):103.
[2] 國家教委.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Z].1989:1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
篇5
Investigation on Status of Learning in Human
Movement Sciences of P.E.-majored Students
QU Jint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To understand status of learning in human movement sciences of P.E.-majored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interests, learning attitudes etc were investigated in three aspects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by the questionnaire and literat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hole status of learning in human movement sciences is unoptimistic. P.E.-majored students generally lack the interest and goal of study.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Key wordsP.E.-majored students;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tudy; status
0 前言
運動人體科學是運動與醫學交叉的新興學科,研究運動對人體鍛煉、保健、康復等作用的規律。目前,該學科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保健學等。掌握好該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是體育專業大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需要。本文對商丘師范學院體育學院2007級190名學生的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學習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提高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的教學效果,真正把體育專業大學生打造成為體育文化人。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了商丘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的190名大學生,其中男生117人,占61.6%;女生73人,占38.4%。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共發放問卷190份,收回問卷187份,其中有效問卷181份,有效率97.0%。
2 結果與分析
2.1 影響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學習的個人因素
由表1可見,62.4%的學生對運動人體科學相關課程的知識缺乏興趣,有高達89.5%的學生沒有該學科的學習計劃,而學習興趣恰恰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由于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計劃, 57.5%的學生沒有該學科專用的筆記本,68%的學生未能在課堂內外認真學習。究其原因,超過70%的學生因為在大學期間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不想或不愿意學習運動人體科學的相關知識。而愿意學習的群體中,24.3%和47%的學生是為了考研和獎學金,有一定的功利性。調查還發現一個看似很矛盾的結果,多數的人缺乏興趣不愿意學習該學科知識,但卻有高達87.8%的同學認為該學科的知識有利于自身將來的發展,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改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楊春艷的研究表明,①62.9%的學生存有學科學習倦怠現象,這與本文中有62.4%的學生對運動人體科學相關學科知識不感興趣的調查結果一致。另外,從自我控制能力和學習品質方面來講,②③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學習自我控制力總體水平在中上游,不存在性別差異。但非智力學習品質如學習計劃、學習主動性等方面水平較低。
2.2 影響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學習的教師因素
由表2可見,體育專業大學生對于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學習興趣的高低與任課教師的學歷和職稱的高低關系不大。高達83.4%的學生認為,任課教師缺乏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降低了他們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對于這一方面的確有體育院系課程設置方面的原因,技術課以專項劃分,學生上課規模不大,便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理論課多采用集中授課制,班級規模較大,師生溝通相對不便。近50%的學生因為不喜歡該學科的教師而影響了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可見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張燕杰的研究表明,④客觀上高校體育教師“特色”缺失的根源在于以學位、科研論文作為唯一提職標準政策的引導;主觀上相關政策指向高學歷、高科研能力,造成教師為“進步”攻外語、考學歷、寫論文、拓展關系,工作重點偏離教學活動。
表1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學習的個人因素
表2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學習的教師因素
表3學校的軟硬件設施對體育專業大學生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學習的影響
2.3 影響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學習的學校因素
由表3可見,由于院系領導和相關教師對該學科理論課教學不夠重視,影響了33.1%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學校設立的對運動人體科學相關學科的考試和重修等制度也體現了院系領導和老師對該學科的重視與否,32.6%認為這些制度及執行的力度的不力影響其學習的興趣。對于體育專業學生理論課的學習,領導和教師普遍存在著“重技術輕理論”的思想,殊不知,高校體育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把體育專業的學生培養成為身心全面發展,又具有終身體育能力的社會需要的人才,他們不僅要掌握運動技能,也要掌握運動技能的原理和方法,所有這些,都需要體育專業學生文武兼備,而掌握運動人體科學相關學科知識則是打造文武兼備的體育文化人的一個重要平臺。所以,高校領導和教師應當重視體育專業學生的理論課學習,嚴格執行理論課考試和重修等規章制度,從而在輿論和制度方面給予學生理論課學習的壓力及動力。66.7%的學生對于學校提供的運動人體科學相關資料不夠滿意,這一方面主要表現為相關教材和研究資料的更新速度緩慢。由于運動人體科學屬于實驗科學,盡80%的學生認為運動人體科學實驗課的數量和質量有待提高,可見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實驗課的學時數、開出率、內容設置及效果方面還不盡人意。研究表明,⑤⑥運動人體科學課程實驗在大多數學校尚未單獨設課;一般在教學計劃中安排一定實驗課時;在具體授課過程中,由于受諸多因素制約,實驗教學任務在量和質上都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3 培養和激發體育專業大學生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學習興趣的措施
3.1 明確需要,加強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目的教育
由調查結果來看,體育專業大學生在校期間由于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方向,從而影響了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及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所以對體育專業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一定要加強目的教育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之產生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持久的學習動力。
3.2 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明確看出,學生渴望高教學水平的教師,而不是高職稱高學歷的教師。同時,學生還希望能與教師經常溝通和交流??梢姡嫣嵘處熕刭|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還要適時引進業務能力強的教師充實教師隊伍。而作為教師自身,扎實而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師德修養,會讓學生從內心 “親其師,信其道,樂其道”。
3.3 加強實驗教學在理論課教學中的比重
加強實驗課教學也是提高學生對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方面應提高各級領導的重視程度,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經費投入,改善軟硬件設施。另一方面要轉變理論教學高于實踐教學的錯誤觀念,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教學思想。根據運動人體科學課程體系特點和實驗課教學的自身規律和特點,設置獨立的實驗課教學體系,并有專門的實驗教師進行管理和教學。
項目支持:商丘師范學院教改項目(2008)
注釋
①楊春艷.體育專業學生學科課程學習倦怠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高教論壇,2010(2):278-280.
②張劍杰,包卓利克.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學習自我控制力的特點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6):88-91.
③丁俊武,尹文.體育專業大學生學習品質現狀的調查與探討[J].四川體育科學,2006(1):135-136.
篇6
1 研究對象
以2008級運動人體科學專業43名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8人,女生25人。
2 教學改革方法
2.1 加強醫學統計學的基礎理論教學,采用講授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理論教學,并在教學中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
2.2 采用中英文雙語教學的方法,要求學生掌握基本醫學統計學術語,為熟練應用統計學分析軟件奠定基礎。
2.3 擴展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進行實例講解的同時,增加應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分析內容,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
2.4 加強統計表和統計圖制作的教學,并增加課堂練習時間,進行根據統計分析結果制作統計圖表內容,提高學生對科研結果的總結能力。
3 研究結果
3.1 針對全部章節的教學內容制作教學課件,在教學課件中強調了對學生難以理解內容的解釋,如正態分布、t分布、卡方分布等,使學生在本文由收集整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正確使用統計學用表(如見圖1)。
3.2 在教學中重視知識的連貫性,循序漸進逐漸引入新知識,強調課前預習,培養學習能力。在理論講授結合多媒體課件講解的基礎上,融入參與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練習題解答和實例統計學分析。結果表明,多種教學方法結合的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很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3.3 采用中英文雙語教學的方法,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醫學統計學術語,有利于學生學習統計學分析軟件的使用方法。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描述統計中的常用英文專業術語如,central tendency,histogram,mean,median,percentile,variance等。
3.4 在掌握上述英文術語的基礎上,擴充應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分析內容。如在描述統計學的集中趨勢和離散趨勢教學中,在課堂演示應用spss統計軟件對某地120名18―35歲健康男性居民血清鐵含量進行統計描述[1](如見圖2)。課堂演示后,要求學生參與,應用spss軟件重復操作過程,并解釋分析結果。
3.5 在統計學檢驗方法的教學中,融入spss軟件分析和統計圖表的制作內容,使學生掌握數據表示的方法,培養基本的科研素養。如在進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的教學中[2],講解目的、強調檢驗條件、檢驗方法、公式、檢驗步驟、結果解釋,并應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在分析中強調明確檢驗假設,正確建立數據庫,如何讀取檢驗結果,如何進行統計結果解釋,專業解釋等。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演示如何表示分析結果,并演示應用excel制作統計圖表的過程,如見表1,圖3。
3.6 考試成績分析 試卷主要考核學生掌握統計學基本理論、統計學基礎知識、統計計算能力及統計圖表制作等方面的情況,在命題中更加強調學生應用所學的統計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考核學生針對不同資料選擇恰當統計學檢驗方法的能力,同時大部分試題需要學生在全面掌握各部分理論內容后才能做出正確解答,因此本試題更加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綜合應用能力。考試成績≤59、60-69、70-79、80-89、≥90分的學生分別占2.3%、20.9%、32.3%、18.6%、25.6%。
4 討論
本次教學改革在提高學生的統計學英文專業術語能力,培養區分資料分布,正確選用統計學分析方法和提高實際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等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此外,在各部分教學中貫穿統計數據的科學表示方法,規范統計圖表的制作,對培養學生撰寫科研論文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7
1 課程設置
1.1基本信息 《人體解剖學》是3年制普通??谱o理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課程安排在第一學年上學期,總教學時數為108學時,其中理論72學時,實訓36學時。它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屬于醫學入門的基礎課程,也屬于生物科學的形態學范疇。教學主要任務是講授人體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及毗鄰關系,構成了培養學生臨床診療能力的核心基礎課程,并為后期臨床課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2性質與定位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獨立的醫學基礎科學,以就業為指導,以夠用、適用為主,使本專業學生掌握適應護師崗位所需的解剖學基礎理論知識,具有靈活運用這些理論知識處理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養成起主要支撐和促進作用。
1.3培養目標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圍繞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模式,結合高職高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確定如下教學目標[2]。
1.3.1知識目標掌握《人體解剖學》的基本知識使學生掌握人體系統和器官的位置及形態結構特征和重要毗鄰關系,為學習其他醫學基礎課和臨床課奠定基礎。
1.3.2技能目標在能力上培養學生具備比較扎實的??萍寄?;能夠系統、規范地進行專科檢查、醫療記錄。培養學生對一般急癥的急救意識以及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處理能力,能夠將掌握的理論與技能轉化為從事臨床工作的職業本領。
1.3.3素質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不怕臟和累獻身精神,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與臨床探索精神。
2 教學設計
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認真貫徹執行產學結合的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必先從從課前準備、課堂講授、課后總結三個環節設計,課前有預習,課堂上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對重點和難點進行周密剖析、系統闡述,突出知識的縱向和橫向聯系。在精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等先進技術手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如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啟發提問、課堂討論、情境教學等。同時在實訓教學中強調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訓練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3]。在學法上,既要授知識理論又要授學習方法,教學生看書的方法、記憶的技巧、分析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習慣。
3 教材分析
《人體解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7月第6版,根據衛生部教材辦公室《全國高職高專衛生部規劃教材編寫要求》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力求教材具備思想性和啟發性,為學習其它專業課程打下一定基礎,基本符合本專業學生的教學要求。
4 教學資源
本課程組共有專兼職教師8人,兼職教師在無課時間即到醫院參加見習帶教。該團隊結構合理、優勢互補、具有雙師素質結構的優秀教學團隊,充分體現了院校一體、醫教結合的辦學特色。校內資源包括在校園網絡內與教材相配套的參考資料[4],題庫以及教學視頻等,校內分別開設有多個實訓室及3個大型陳列室,包括塑膠模型、人體標本,鑄型標本斷層解剖標本針灸標本甘油標本、塑化標本、胚胎標本護理實用解剖標本。校外有一所所獨立的附屬醫院和40余家校外實習基地,能夠充分滿足學生實習實踐的需要,通過將校內外資源有效整合,能夠將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融為一體,充分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5 課程特色
護理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解剖實驗課是解剖教學重要的環節,結合不同年齡段人群及人體淺靜脈的分布走行有針對性選擇穿刺部,對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有一定積極作用。教師積極參與到解剖實驗課的學習中,不僅有利于解剖學內容的掌握,更會為護理專業課的學習以及護理實踐操作打下牢固的基礎。此外院校合作,共同開發課程實現了"實踐教學模式與職業技能應用能力相結合";遵循兩個原則:與臨床實踐工作、護理資格考試相對接;強化三種訓練:基本技能訓練、綜合素質訓練、實習前強化訓練。
6 學生情況分析
人體解剖學為新生入學后的第一門醫學基礎課,護理學專業學生以女生為主,對該課程普遍存在怕臟、怕臭、怕尸體等恐怖心理,加以解剖知識名詞、概念多易混淆、難記憶,為學習增加了一定難度。就課前準備的習題進行練習,重點知識應當課后進行總結,授課同時即教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比如:課后多看圖譜,重要人體器官結合圖譜適當繪制器官結構圖;在每次實訓課中,允許學生將自己親自解剖的尸體標本每做完一個層次的分離即進行拍攝,等到復習解階段又將圖片一張張翻看,能有效地增強復習效果[5]。鞏固記憶,評價教學效果,最后歸納總結,強調重點、突出難點,并給學生推薦相關的輔導習題集,引導學生關注本學科領域的新動態。
7 考核及教學效果評價
為達到教學目的,我校將考試成績分為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占60%為理論考試,實驗報告占總成績10%,技能考核占總成績20%,作業練習占10%。技能考核在實訓課程結束后進行安排。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采用隨堂反饋、理論考試、實驗考核等方式進行,該教學模式能夠比較合理的評價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項曉黎.口腔護理說課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3,10(08):243-244.
[2]湯挺兵,黃陽生,錢金岳,等.新形勢下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J].解剖學雜志,2012,35(06):846-847.
篇8
一、媒體概述
現代教育技術從根本上說,就是運用教學媒體的教學活動。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工具。媒體這一術語來源于拉丁語“Medium”,意思是“中間”“媒介物”“手段”等,它是連接信息發送者與接受者的通道,它的功能是傳遞和再現信息。媒體按信息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四種基本類型:聲音媒體、圖形媒體、圖像媒體和多媒體,它具有表現力、重現力、接觸面、參與性、受控性五個方面的特性。
教育教學過程是傳播教育信息的過程,是傳者(教師)借助一定的渠道(媒體)向受者(學生)傳送一定的教育信息,從而引起學生思想、行為的變化的過程。美國政治學家拉斯威爾于1932年提出拉斯威爾(Lasswell)模式,這個模式可用5個問句表示,也叫“5W論”,即:
Who?――誰(傳播者)
Say What?――說了什么(信息)
In Which Channel?――什么途徑(媒體)
To Whom?――對誰說(接受者)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
它所強調的是受者接受了什么。大眾傳播如此強調受者的接受信息,那作為其分支的教育傳播過程所強調的仍是受者即學生接受信息的能力程度。學生接受教育信息的成功與否,成為衡量我們教學效果好壞的標準之一。媒體應用在教學中,更有利于表示和傳遞信息,也符合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在教育教學中,結合具體目標、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特點以及學校的教學環境,合理選擇不同的呈現和傳遞信息的方式,形成理想的多媒體組合,就會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媒體在烹飪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媒體應用在烹飪專業課堂教學中是指教師在烹飪專業課堂教學中恰當引進現代化的教學媒體,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烹飪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將多種教育媒體進行優化組合,達到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的目的?,F代教學媒體在烹飪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輔助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
在烹飪專業課堂中使用各種媒體,通過媒體自身的聲音、圖形、圖像的合成,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能大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促進學生學習,并且能作為教學手段,輔助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活動。如,在講解“拔絲山藥”的過程中,教師僅用語言的方式講解技術關鍵,學生在下面聽得云里霧里,不能很好地掌握要點。此時如有相關的教學視頻或多媒體課件,把整個過程詳細分解并配以說明,學生就能很快掌握知識了。
2.豐富、優化學習資源
當今世界學習資源已相當豐富,如果我們僅靠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科書等信息源是遠遠不夠的,當今社會的學習不再是讓學生對知識的機械記憶,而是培養學生最終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這就要求學生從多個層次、多個角度來理解知識,利用現代媒體提供豐富的、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如利用CD-ROM光盤提供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學習資源;利用網絡媒體,學習者可以共享豐富的信息;利用信息組織結構的超鏈接技術,建造符合人類聯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組織結構,便于學習者利用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從多方面、多角度、多起點、多層次、多結果等方面建構對事物的更為全面和豐富的理解。
3.提供訓練或實踐的機會
一些媒體特別適合于學生在烹飪專業課堂中的訓練和實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烹飪工藝程序和制作流程,完成相關的技術或技能動作,才能達到熟練掌握某一操作技能或成功制作某一菜點的目的。此時,媒體技術在學生訓練或實踐的期間,作為輔助手段,可配合教師對學生做精心指導,還可以利用媒體矯正學生的錯誤操作,教師有針對性地選取多媒體課件,反復播放,認真矯正,親臨指導。
4.應用于個別化教學
個別化教學是指教學方法個別化,當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針對班級教學中學生的程度差異時,為顧及個別能力、興趣、需要及可能遭遇的困難,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別設計不同的教學計劃。在個別化教學中,學生使用為他們專門設計和選擇的,適合于他們個人興趣、能力和經驗的學習材料,滿足那些因種種原因不能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學習的人自主學習的需要。教學媒體的發展促進了個別化教學的發展,反之,個別化教學又有助于在教學中擴大媒體的使用范圍。
5.促進教師角色轉變
教師不僅是信息的分配者,還是教學的管理者,利用媒體可以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來分析和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可以減少教師在教學中大量繁重的重復性任務,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學習和充電,提高自身專業素質,還可以建立學生檔案,或與個別學生進行討論,或進行一對一、或小組式的教學,成為學生的咨詢者和指導者,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三、媒體組合烹飪專業課堂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恰當使用媒體技術
利用媒體,我們教師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而且也能制作一些圖文并茂、趣味性強的課件,但我們也要清楚地知道,媒體不等于教師,我們要做的是課前精心備課,事先制作好需要的課件或視頻,然后把課件或視頻恰當地穿插到整個講解過程中,把媒體與傳統教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不是喧賓奪主,又不是可有可無。這才是正確利用媒體的方法和態度。
2.重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有的教師在講課時為了圖方便,將媒體如課件或視頻從頭到尾地播放一遍,也不加以說明和指導,學生雖然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但也只是從媒體中得知,并沒有真正掌握知識的要領,使得教學效果不明顯。所以,我們有必要再次強調在媒體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此時,教師要當面講解、解說課堂的教學內容,再結合媒體素材如動畫、視頻等,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觀察;而學生也不是“走馬觀花”式地看完媒體就算學習完了,要帶著問題去看、去聽、去思考,理解并消化課堂知識,總結歸納,掌握重點和難點等。我們教師是起引導作用,學生始終是課堂的主體,媒體在這里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后,并不是說教學媒體能夠完全代替教師。應該說,媒體有可能代替教師的部分教學工作,卻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的教學設計、媒體設計和教材制作等工作。不同的教學媒體均有各自的作用和特點,只有合理使用,才可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的特長去呈現烹飪學科中不同的教學內容或體現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使之成為烹飪教學的最優化服務,以此實現教育的目的任務。
參考文獻:
篇9
1加強中藥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中藥學專業是甘肅省省級特色專業。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借鑒國內其他高校先進的中藥學教育經驗,并結合國家和我省醫藥事業發展對中藥人才的需求,積極探索適合國情、省情的中藥學人才培養體系。該體系秉承以提升學生就業崗位勝任能力為方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改革理念,打破思維定式及學科界限,推行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整合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提升我校中藥學專業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職場競爭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終身學習能力[3]。
1.1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教師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知識的自我建構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重點在專業主干基礎課、專業課開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方法和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法,從不同方面加強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比如,在藥事管理學課程中將部分章節設置成辯題,學生分成正反兩組,以辯論賽的形式展開所要講授的內容。通過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聯想思維、理解分析的能力;采用多元評價及多主體評價綜合評分模式,以激勵學習為原則,重視學習過程評價,使學生成為評價主體[4];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改進中藥學技能評價和評估體系,加強實訓教學客觀化、標準化評估,不斷提高中藥學課程的實訓和實踐教學水平;研究開發具有視頻、音頻及信息分析相結合的智能化中藥學實踐教學系統。通過以上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學改革手段,鞏固學生的中醫藥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技能。
1.2建立院校教育與本科生導師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以院校教育為基礎,充分發揮本科生導師制教育制度在中醫藥文化傳承中的獨特作用。中醫藥高等院校應積極探索適合本科生導師制教育教學制度,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而且要指導他們的生活。該制度可更好地貫徹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以期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進一步明確導師制在本科生中藥思維培養方面的重要意義,強化導師指導學生實踐技能的作用,強化學生參與導師的文獻整理和科研活動[5]。同時充分調動本科生導師與學生互動的積極性,既保留院校教育的管理規范、體系完整的優點,也汲取師承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傳統文化傳承等精髓,進一步樹牢中藥學專業思想,建立良好的職業規范,進而提高中藥學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1.3構建社會實踐基地和服務體驗渠道,增強學生社會服務能力和意識
中藥學本科生在校的實踐操作模式單一,學生不能完全了解并掌握實踐操作技術,并缺乏對所學專業、所處行業的了解。針對此類問題,校方積極構建社會實踐基地,推動大學生社會服務,提高職業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崗位。首先,在原有校內實踐教學的基礎上,理論課程教學后期強化綜合實踐能力訓練。中醫藥高等院校及學院充分利用省內優質藥企、科研院所的資源,采用校企互惠的合作機制,開辟新的教學實踐基地,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校外實踐機會。這既讓學生對所學專業及相關課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讓教師能夠正確處理“教學、科研、生產”的關系,樹立“以教學為中心、生產為基礎、科研為先導”的意識,不斷改進實踐教學方法,保障教學質量。其次,持續推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活動,組織開展中藥學相關技術培訓、推廣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和增強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6]。通過依托學校大學生“三下鄉”暑期實踐服務團,定期組織在校大學生到農戶、藥企、田間、藥材集散地、醫院制劑室、藥房等地進行社會實踐服務和調查、中藥學技術培訓等活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社會反響良好。
1.4建設交叉與新興學科課程,培養創新復合型中藥學人才
加強中醫藥傳統與現代科技結合類課程的建設,如中藥工程、中藥品質生態學、中藥化學生物學等課程。通過聘請校內外名師開設學科動態、交叉學科、人文類等講座,提供師生交流互動平臺,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知識交融。通過德育教學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人文類講座提高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
1.5建立科研思維訓練平臺,發揮科研的引領作用
發揮科研的引領作用,逐步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中藥學特色實驗教學體系,形成基礎性實驗、綜合實驗和自主探索性設計實驗的教學模塊,使學生掌握中藥學科學實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同時選派學科教師擔任學生科研團隊指導教師,積極申報“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和“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等科研課題,推動本科生介入科學研究,充分利用學生學術節活動及課外科技創新教育體系,進行集中展示,交流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強化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
2加強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重視教學質量標準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質量標準體系,有效開展自我評估,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過程實時監控。構建內部質量保證與外部質量監控相統一的質量保障體系。學校內部教學管理和規范教師執教行為相結合,完善備課、教學設計、批改作業、考試命題等各個環節的管理和監控制度;常規教學檢查與專項教學檢查相結合;藥學院二級督導聽課與評教評學相結合;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和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分析報告公示與專項評估相結合;畢業生質量追蹤和用人單位評價相結合。教學保障體系組織機構健全、制度完善,全員參與質量監控,教學秩序得到保證。重視教學質量管理隊伍建設,教學質量意識不斷增強,教師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學習質量意識潛移默化,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建立領導聽課、專家督導、評教評學和評管、學生信息員反饋、專項評估等監控方式,全面及時地了解掌握教學過程各環節、教學活動各因素在教、學、管過程中的基本狀況[7],為教學質量評價提供全方位反饋,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3加強中醫藥外語教學,培養學生對外交流能力
中藥學是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基礎學科,因此培養外語基礎扎實,具有熟練外語交流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中藥學專業教學的特色,也是重要的任務。中醫藥高等院校著重推進中藥學雙語教學和實踐,尤其是中藥學、中藥藥理學、中藥炮制學等專業課雙語教學。另外,除了開設中藥學英語實踐課程,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英語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英語講座與交流場所,提高學生醫學英語的實踐運用能力。組織學生積極承擔校內與中醫藥課程相關的翻譯和校對工作,承擔校博物館外語講解員和翻譯等工作。積極加強中藥學中英文網絡課程建設,提高中藥學專業的國際交流能力和水平[8]。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學科人才建設
4.1重視師德師風建設與宣傳
制定學院師德師風建設措施,規范教師的從教行為,強化和落實學院師德師風建設考核及獎懲制度,并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師風主題活動。以教研室為單位,制定青年教師培養計劃,以“老-中-青”傳、幫、帶為主要形式,從教師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教學能力等方面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定期舉行教研活動、專題講座的同時,在相關精品課程網站開設“教學研討”板塊,作為學院教研活動的輔助平臺,促進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和專業成長。合理有效的師德宣傳具有激勵、鼓舞、引導的功能,須做到標準化、制度化、常態化,將師德宣傳作為主要內容。宣傳工作可通過多種內容和形式,如以教師節等重大節慶日、紀念日等為契機,充分利用網站宣傳欄、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校園媒體平臺,著力宣傳優秀教師的典型事跡,營造崇尚師德、爭創師德典型的良好輿論環境。
4.2建立完善激勵機制
完善的激勵機制一旦形成,會對教育教學產生正向調節作用,并進一步促進中藥學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學院及學??赏ㄟ^激勵優秀的教學團隊、教學名師及骨干教師,培養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卓越教師,發揮他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引領示范作用[9];通過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優秀教學成果評選、崗位技能競賽和教學比賽等,激發廣大教師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熱情,樹立教學為尚、教學為先的觀念,鼓勵教師更加關注和投入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4.3加強學科人才建設
推進以課程建設為主線的教學改革,將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成果納入教師考核體系,參照科研評價要求對課程建設和教改項目開展分階段考核,每年組織各類教學成果獎勵活動,積極引導教師參與教學改革。加大中藥學科的人才建設力度,明確重點學科人才梯隊建設的目標。同時對中藥學科繼續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推動中醫藥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通過包括柔性引進方式在內的多種人才建設機制,為新興、交叉學科的蓬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10]。
5小結
中醫藥事業直接關系到公眾的健康、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高等中醫藥院校承擔為社會輸送中藥學專業人才的重任,高等院校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圍繞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醫藥結合、繼承創新、實踐為重、能力優先”的教學理念,通過科學和人文相融,提高學生中藥思維能力,培養中藥學本科生綜合素質,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等[11]。不斷完善教學各環節質量標準,構建內部保證與外部監控相統一的質量保障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明確重點學科人才梯隊建設的目標。通過組織保障、建立標準、信息收集、評價分析、信息反饋和調控等內部質量管控,并多途徑實現外部教學質量監控,共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2]。
參考文獻
[1]范佳樂.封亮:守正創新推進中藥現代化[J].科學中國人,2020(19):68-69.
[2]張麗,吳啟南.中藥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與思考[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1):5-9.
[3]劉鳳杰,孔招娣,張榮華,等.基于綜合評價指數模型構建創新型中藥學科學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21,37(15):2659-2662.
[4]石鋮,郝蕾,劉宇,等.以“學生為中心”的《臨床中藥學》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8(43):132-133.
篇10
中醫植根于中華文化土壤,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是以《周易》《河圖洛書》等形成的哲學觀、宇宙觀、整體觀、變異觀為哲學基礎,并汲取了當時中華文化的先進理念,有機地結合了對人的整體把握與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逐漸形成的獨特醫學理論體系。因此,中華文化既是中醫理論形成的基礎,又是發展中醫理論的動力。當代大學生在入大學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較少,對傳統文化也沒有很深的感情積淀,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認知。
2職業前景的認識不清
2.1診療的科學性問題
借助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西醫學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被人們廣泛接受;中醫學由于未能融合近、現代科技,致使發展較為緩慢。近、現代史上出現了中醫是偽科學,廢除中醫的言論和做法,這直接影響了中醫學的發展,也影響了尚未接觸臨床實踐,看到臨床療效的大學生學習中醫的信心。
2.2就業壓力的問題
在全國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大背景下,中醫學專業本科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依然巨大。另外,根據我國《執業醫師法》的規定,中醫專業畢業生只能從事中醫類別工作,在國內中醫醫療機構數量明顯低于西醫醫療機構的前提下,中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在醫療機構中的就業數量頗為有限,這就給大學生帶來了不小的心理沖擊。
3教育內容的部分缺位
3.1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問題
現代教育的內容使中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基礎知識結構和邏輯思維方式與學習中醫學所需的相去甚遠。各種量化指標和現代科學的邏輯,都容易使大學生在學習中醫理論時出現思維邏輯上的困擾。而在當前中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上所采用的中、西醫學基礎及專業課程幾乎對半的設置比例,不僅無助于大學生建立中醫思維,更加重了這種困擾的存在。
3.2環境文化的表面化問題
良好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專業認知的影響是專業教學之外的重要補充,當前校園文化的表現形式大多流于簡單化、表面化,以被動接受的宣傳為主,能啟發主動探求和互動交流的專業文化影響較少見;以青年人喜聞樂見的個人基本文明行為和才藝發展等的引導為主,能承載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和中醫學獨特文化的引導較少見。
建立中醫學專業本科生良好的專業認知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而且也能讓學生對自己將來所從事職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有較清晰的整體認識,從而影響學生將來長遠的發展。所以,如何提升學生對中醫學的專業認知,是中醫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針對上述影響,提出幾點對策和思考。
4專業認知教育應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除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外,還應在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中貫穿中華優秀文化和中醫文化的教育和引導。同時,鑒于經過臨床實習的學生對中醫學臨床療效和社會價值認識的明顯提高,可以組織優秀本科畢業生、研究生與低年級學生的互動交流,以起到提髙學生專業認知,鞏固專業思想,增強專業信心的作用。
5認清當前接受中醫高等教育大學生的基本特點
接受中高等教育的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特點是:具備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欠缺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知識及中醫學的思維模式。中醫學的文化形態完全不同干現代科學文化,主要是通過以不脫離客觀事物形象的思維模式實現對事物本質、規律和聯系的把握,所以決不能運用現代科學文化的認知規律去學習中醫學。只有我們認清了大學生的這個基本特點,才能把握好中醫教育、教學的特點和側重點。
6營造良好的中醫學文化氛圍
應當廣泛開設中國古代哲學等有利干大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中醫思維的講座及課程。通過邀請名老中醫做特色報告,加強課外輔導及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成立各類專業研討組并由資深教師做好指導等措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中醫理論的理解。
7課程設置應符合專業認知規律
應當首先使學生掌握中醫學的基礎知識,基本建立中醫思維后,開設對比中、西文化的相關課程,循序漸進地開設西醫基礎和專業課程,使中醫專業學生在了解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正確運用中西醫不同的診療思維模式。
8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素質
教師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影響學生的專業認知,因此應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發揮好資深教師傳、幫、帶的作用,強化青年教師的中醫思維,提升青年教師的傳統文化底蘊。選聘臨床的名中醫充實到教師隊伍中,發揮他們的優勢。同時,要做好教師間的學術交流、學習及提髙,定期研討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開展好集體備課,保證每次授課的質量。
篇11
一、課堂教學改革是保證人才培養的關鍵
無論學校進行何種教學改革,課堂教學仍是最基本、最經常、最廣泛的教學形式,課堂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長期以來,我們培養了許多“高分低能”、“會考試不會做事”的書呆子,這些值得我們深思。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著力點在培養能力上??梢?,人才培養主要是依靠課堂教學來實現的,學生的能力,是通過一節課一節課的學習積累起來的,課堂教學水平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認識自身的價值,開發和掌握自身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而奮斗,并以其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實現自己的發展,展示自己的價值,獲得自己的尊嚴。要使學生明白最基本的做人之道,建立起“使命—創造—發展”的人生觀。
為體現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注重素質和發展個性的基本原則,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衛生工作需求的合格人才,人體解剖學作為護理學學生的入門課程,在專業素質方面除用好過去的知識遷移外,更多側重在操作層面上的“創造教育”,將“創新教育”融入其中。如在學習過程中要動腦、動口、動手,開展思維訓練,發展和培養思維能力。在非專業素質方面我們必須把目標定位于培養既有現代知識,又有創新能力、品德高尚、體魄健美、身心發展良好的現代化的新人。把“三個一切”貫穿于教學始終,即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教育質量的提高;一切為了學校的發展,其落腳點是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塑造學生的成功素質。
二、課堂教學改革必須改變教育觀念
作者曾經依從于幾十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當了幾十年的搬運工,把教科書上的內容搬到備課本,再搬到黑板上(或屏幕上),憑著學生的記憶,考試分數一出來,學生的成績好壞也就出來了。近些年來進行教學研究發現其實不然,成績的高低只是學生專業素質的部分體現,非專業素質的好與壞是不能用筆試來量化的。追蹤數年畢業的學生發現那些死讀書的學習尖子并不一定都有作為,而那些平時活潑靈活而成績一般的往往大有作為。因此,要把培養學生的素質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也勢必涵蓋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首先要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要明白“什么是高等教育?”、“課堂教學的任務是什么?”、“怎么樣才算是一堂好課?”。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滲透到每一門課,每一節課,把課堂教學從單一的知識灌輸,轉變為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明確課堂教學的歸宿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創新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教學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對護理學專業來說,更應突出先進性和實用性,在教學過程中,不要過于強調課程體系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過分迷信教材、依賴教材,不敢刪除陳舊和沒用的內容,有的甚至連錯誤的東西也不敢糾正;也不能補充新的知識,對著教材“照本宣科”,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不會滿意?,F在是信息時代,世界經濟在飛速發展,教師應該把握時代的脈搏,將最前沿、最先進、最實用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一)專業素質方面
1. 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把握“管用、夠用、會用”的“三用”原則。“管用”,即教學內容要管用(大綱中的掌握內容),不管用的不教。如心、肝、脾、肺、腎等器官對護士來說管用的是位置、形態和主要功能,不管用的是組織結構、毗鄰關系等。按照教材內容,每節課平均解剖學新名詞60~80個,講那么多不常用的形態結構,那么多微觀的細胞形態結構,學生怎么記得了。這些可讓學生自學或工作中查閱;“夠用”,即保證教學內容達到為后續課程奠定基礎的目的;“會用”,就是保證教學內容“管用”的部分為學生真正掌握,能融會貫通。
2. 恰當運用多媒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并通過實驗課的直觀教學驗證,最好是將實驗觀察融入理論教學之中,讓學生充分利用尸體標本、模型和掛圖,從而加深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正常形態結構特征、位置、各部位器官的配布和相互關系等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3. 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應是傳授方法、訓練思維、開啟智慧、授人以漁。不但學會,更應會學,給學生一把開啟知識的鑰匙。好比我們學習文字,誰能保證全部學會,但我們只要會用字典不就解決了嗎。
這首先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教學內容,研究教學對象,把握深淺尺度。要善于重組教材內容,我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在運動系統圍繞一個“動”字進行教學。如肘關節的運動包括組成即肱尺、肱橈和橈尺近側關節,特點是肱尺關節屬于滑車關節而決定了只能作屈伸運動,故肌的配布也只有屈肌群和伸肌群,進一步要闡述這些骨有哪些常用體表標志,關節有何特點,屈肌群和伸肌群主要有哪些名稱和體表標志等。肩關節由于是多軸運動的球窩關節,故肌的配布也就復雜得多,按前述方法分析其組成、特點、主要的標志性結構;內臟學圍繞一個“口”字進行教學。如消化管各個器官之間都有相通連的口,需記住這些口的名稱、特點和意義。如胃的出口有幽門括約肌、幽門瓣可控制胃內容物的排空和防止小腸內容物反流入胃。膽總管的出口有oddi括約肌,控制膽汁的排出和防止十二指腸內容物逆流入膽總管和胰管。周圍有有括約肌,控制排便等等;脈管系統圍繞一個“循”字進行教學。脈管系統為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在心臟的動力驅動下,血液總是周而復始的定向流動,每走一段改個名稱,就像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從小溪到大??傇诓粩嗟母拿Q一樣,要求學生明白血液為什么會向一個方向流動?心血管為什么會有規律的自主搏動?在求知欲望下學習心血管的名稱、結構特點;神經系統圍繞一個“傳”字進行教學。神經系統就像電網系統一樣,中樞好比發電廠,一級一級的傳遞過程中的神經元好比各級變電站及輸電線路,人體各種活動都是神經系統的反射活動,其物質基礎是反射弧。在求知欲望下要求記住各級神經元的名稱、位置、功能、各種傳導通路的行走路線和受損的表現。
(二)非專業素質方面
1.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時時刻刻言傳身教。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臟、不怕尸體、嚴謹、自律的好習慣。如衣著整潔、不穿拖鞋、上課不遲到早退,不開小會,不吃東西,不玩手機等。人的習慣要從這些生活小事養成,這是護士職業所必須的規范。
轉貼于
2.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進化發展的觀點分析認識各器官系統形態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內因與外因、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樹立預防疾病的戰略觀念,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 人體解剖學名詞繁多、描述多,因此,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易記憶。最易產生畏難和悲觀情緒。要時刻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有些難懂的要舉一反三,不要隨意指責學生,我們必須時刻告誡學生“山高沒有腳板高,浪大總在船底下”。要培養學生樹立信心,勇往直前。
4. 將社會上形形的缺德醫療的人和事,以及粗心大意釀成惡果的事例作為反面教育內容警示學生,讓學生立志獻身于醫學事業,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良好風尚。
5. 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即觀察標本能力、形象思維能力、閱讀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描述表達能力、創造思維能力等。如從學生回答問題中可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讓學生描述標本結構可了解學生的察標本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描述表達能力等等。
四、改革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滿堂灌”、“我講你聽”的傳統教學方法,課程結束后,“一卷定成績”。如何在課堂上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是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課題。
好的課堂教學方法很多,沒有固定的模式,各課任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理論與實驗同步教學法、開發內化教學法、討論探究法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提問,發表不同觀點,活躍課堂氣氛,達到內化知識的目的。
教學方法的改革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學生這一主體,要充分了解教學對象,即學生的基礎水平,過分拔高教學內容的深度、難度,使學生難以接受,這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教學內容過于淺顯,沒有新意,會使學生又不愛聽。因此,教師在開課前,要摸清學生的底細,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做到因材施教。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用愛心、耐心、誠心來感化學生,教會他們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求知欲望和創新的能力。
五、規范教學管理
篇12
首先,為確定空間場所范圍提供依據。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的活動范圍和設施的數量尺寸。
其次,為設計家具、設施等提供依據。家具、設施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無論是人體家具還是儲存家具都要滿足使用要求。
最后,為確定感覺器官的適應能力提供依據。人的感覺器官在什么情況下能夠感覺到刺激物,什么刺激可以接受,什么刺激不能接受,這是人體工程學的一大重要課題。
二、環境設計專業人體工程學課程的現狀分析
在實踐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分析如下:
1.學生
(1)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夠,被動學習的情緒明顯。因為學生對人體工程學在環境設計實踐中的重要性缺乏切身體會。
(2)實踐中運用人體工程學時,各種因素的復雜性會給學生的主動學習設置思想障礙。即便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學生日常接觸的繪圖桌椅、餐廳桌椅、會議室桌椅、學生寢室臥具、學生寢室環境、洗漱間環境、教室環境、餐廳環境等典型的室內,外環境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這些家具和環境在使用中造成種種不便的原因,也會因為問題的復雜性造成積極主動學習的障礙。
(3)環境設計類學生大都為藝術類考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差,思維方式比較注重感官而缺乏理性。在實例講解中,大量的尺寸分析,除考慮各種人體靜態尺寸、動態功能尺寸外,還要考慮一定的使用狀態、使用方式等,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會導致設計結果的不同。因此,只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精益求精的設計態度,才能設計出真正符合人體工程學需要的家具或環境。
2.教師
(1)大部分教師注重理論教學,而不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設計思維為教學目標。目前的人體工程學教材內容偏重理論、原理、公式、數據,較為枯燥,使藝術類學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的重心適時調整教學計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他們的人體工程學設計思維。
(2)注重理論的全面性,忽略解決單個實際設計問題的精確性。大量的理論教學使學生有了一些人體工程學的設計意識,但針對實際問題時,學生往往手足無措,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實踐的指導。
三、教學改革的主要思路
1.教學模式上
(1)以案例教學為主,拋磚引玉。課程各章節內容的安排應以經典案例空間為切入點,提出案例,先讓學生討論如果自己遇到這樣一個設計項目,應考慮人體工程學的哪些因素、應如何設計?讓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己見,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將學生的討論結論歸納一下并一一列出,同時記錄學生疑惑的內容,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聽課,并要求課程之后讓學生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不明白之處教師再給予指點和糾正。
(2)以實踐教學為目的,理論指導實踐。環境設計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了使學生在日后面臨實際設計項目時能有法可依、有據可循。人體工程學課程是直接服務于環境的使用者――人的,因此,環境設計專業人體工程學課程應以面向實踐為主要目的。課堂上教師講解的各種案例,學生可能會感覺離自己很遙遠。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面向真實的設計項目,親身體驗設計項目時面臨的種種問題,這樣才會有更迫切的解決問題的愿望和沖動,上課時才能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教學方法上
篇13
1.2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 1.2.1增進知識讓護生了解文化和醫學文化、溝 通和醫學溝通的概念、結構和功能等;認識醫學科學 發展與醫學人文回歸的相互聯系及重要意義;拓展 護生歷史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人文和 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
1.2.2鍛煉能力本著提高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的 目的,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鍛煉護生分析解決 問題、團隊協作、知識歸納、信息收集利用、與人交流 溝通、口頭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1.2.3培養素質課程以“人道”主義引導學生熱 愛生命,以“仁愛”思想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醫德,以 “人本”情懷引導學生正視患者的痛苦,以崇尚真理、 敢于質疑的精神引導學生不斷追求新知識,使護生 建立醫學是“人學”——醫務工作者不僅僅要關注人 的“病”更應關注有病的“人”的意識,提高護生對護 患溝通重要性的認識,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
1.3教學內容與方法
1.3.1教學內容《醫學文化概論》是成都醫學院 首先開設的一門醫學人文課程,為專業必修課,教材 選用昝加祿主編的《醫學文化概論》。該課程的教學 內容主要包括從文化的視角審視醫學的本質內涵、 醫學發展的歷史軌跡及演化趨勢、醫學的價值和社 會功能以及由醫學本質所決定的內在矛盾和面臨的 難題等。課程總學時為36學時,計2學分。其中理 論講授30學時,實踐訓練6學時。《醫學溝通學》也 為專業必修課,教材選用姜學林主編的《醫學溝通 學》。課程內容涵蓋了溝通基本理論、溝通策略和溝 通技能三方面,使學生了解醫學溝通學的學科性質和 特點及學習的重要意義。課程總學時為36學時,計 2學分,其中理論講授24學時,實踐訓練12學時。 1.3.2教學方法采取理論講授、小組討論、案例 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
1.4教學質量評價于2輪教學結束后,采用同事 評價、教師自我評價、專家評價以及學生評價等4種 方式對兩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估。教師自 我評價和學生評價選用學生教育質量評價(students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quality,SEEQ)問卷,該 問卷由澳大利亞著名教育心理學家Marsh編制,自 1986年正式發表以來,分別在澳大利亞、美國、新西 蘭、印度、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院校使用過[2]。 同事評價和專家評價采用我校教務處制定的“聽課 記錄表”主要評價項目有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 態度、教學風格與技巧、課堂組織與管理等。
2教學反饋
課程考試結束后,通過自制問卷調查護生對《醫 學文化概論》和《醫學溝通學》兩門課程的滿意度。 從表1可見,護生對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案例選擇與 應用、教學內容實用性、思考題與討論題及教學方法 的滿意度較高(滿意率與基本滿意率達到96%以 上),但是對教材規范性與教學目標一致性及實踐實 訓內容安排的滿意度較低(不滿意率超過20% )。
3討論
3.1 護理軟技能的內涵與意義軟技能(soft skills)又稱為非技術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是 相對于硬技能提出的概念[3]。Kantrowitz[4]將軟技 能定義為個人內在的和人際間的促進技術技能和知 識應用的工作技能。護理軟技能是指在護理工作 中,促進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得到更好應用的個人 內在品質和人際間的交往技能和管理技能,是與護 理專業操作技能相對的概念。其主要包括社會技能 和個人技能兩大方面。社會技能分為人際關系技能 和組織管理技能兩個維度,是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與 服務對象有效溝通的能力及協調與合作的能力;個 人技能分為自我管理技能、職業情操和認知技能3 個維度,是在臨床實踐中運用知識、技能和經驗完成 護理工作所必須的個體內在品質。付艷芬等[]在調 查中發現,很多護理糾紛發生的原因并非技術問題, 多是由于護士人文精神缺失、法律意識淡薄、有意無 意侵犯了患者的權利、與患者溝通不良、態度生硬、 責任心不強等原因所引起。國內外研究結果均 提示,臨床護士的護理軟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而通 過培訓加強護生的護理軟技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 效途徑之一。
3.2醫學人文課程與護理軟技能的關系我國衛 生部在《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 - 2010年)》[6]中明確提出:“以適應護理工作發展趨 勢、密切結合實際工作需要為目標,加快護理教育的 教學改革。突出護理專業特點,在護理基礎課程設 置中,增加社會學、心理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美學、 禮儀等人文和社會科學方面知識的比重;在專業知 識中,增加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公共衛生知識、康 復指導、保健、老年護理、心理護理等內容;在能力方 面,注重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的 培養?!?2008年5月12日起,我國正式施行的《護士 條例》第十八條規定“護士應當尊重、關心、愛護患 者,保護患者的隱私”,要求護士具備“以人為中心” 的現代護理理念[7]。美國護理理論家Watson[8]更 是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 “人文關懷是護理學的本 質”的觀點,將護理學拓展到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 健康”為本的人性關懷的發展階段[]。因此,對護理 專業學生開設醫學人文課程,以提高護生的護理軟 技能已成為必然趨勢。
3.3開設醫學人文課程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