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節日文化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節日文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節日文化論文

篇1

1.2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傳統節日文化有豐富的內涵,思政工作者可以取其精華,把傳統節日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契機。我國傳統節日包含了愛國主義、尊老愛幼、尊重自然、團結和諧等理念,這些理念所代表的價值取向正是這個時代青年應有的道德品質。比如,端午節所蘊含的歷史典故可以讓大學生們感受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操、重陽節作為敬老愛老的節日能夠引導大學生孝順父母、尊敬師長。

1.3緩解大學生的壓力,調節大學生的心理狀態

大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上難免會遇到來自學習、人際、工作各方面的壓力,正處于青春期晚期的他們情緒較為敏感、容易被不良情緒左右,因此心理上的減壓和疏導就顯得極為重要。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注重團聚和和諧,節日氛圍溫馨而祥和,這種氛圍能讓大學生敞開心扉、廣交朋友。另外,大學生們通過參與有趣、有意義節日活動,能夠舒緩身心、調整心理狀態。

2當前高校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現狀及其成因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其他國家或者民族的文化從未像今天這樣深遠的影響著我國。相比之下,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影響已經日漸減少,許多節日的內涵衰退。在這種背景下,雖然有一些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意識到了加強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從實際成果看,這項教育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個現狀既有外部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高校思政工作宣傳引導不到位所致。

2.1西方節日吸引了大學生的注意力

西方節日已經日漸被大學生們所了解并接受,大學生覺得西方節日洋氣、浪漫、趣味性強,因此他們也熱衷于參與西方節日。2014年底,上海外灘跨年夜現場擁擠的人流就足以顯示出西方節日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除了西方節日契合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外,商業炒作和媒體宣傳也是西方節日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2.2高校在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上的缺失

當前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了解主要源于幼時的家庭教育,他們很少能在高校里感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熏陶。這首先表現在高校在課程上很少或沒有開設相關課程。另外,高校開展的實踐活動大多與專業相關,即使有傳統節日的主題活動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內涵,學生們無法從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再次,部分高校對開展德育工作不夠重視,過分關注就業率、升學率等指標,忽視了對大學生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3高校加強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途徑

3.1豐富傳統節日內涵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節日的內涵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年輕人的需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實際,根據他們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賦予傳統節日新的內涵。比如,端午節可以舉辦一些愛國歷史人物的講壇,對大學生進行英雄主義教育;七夕節可以對大學生進行戀愛心理教育,指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擇偶觀、價值觀;重陽節可以組織經驗豐富的教師教育大學生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等。另外,豐富傳統節日的內涵必須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了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始終,摒棄傳統節日文化中落后、愚昧的部分,發揚其進步、和諧的文化內涵。

3.2舉辦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活動

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是加強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把感受到的理念內化于心。首先,傳統節日活動要凸顯大學生的主體性?,F在大學生多為90后,他們對單向灌輸式教育十分反感。在活動過程中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被激發,從而真正的吸引住大學生。其次,活動形式必須具有創新性和參與性。一個形式新穎的活動能激發大學生的認同和欣賞,并最終讓大學生對活動留下深刻印象。而提高活動的參與性能使大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彰顯,大學生會感覺到和傳統節日拉近了距離。最后,傳統節日文化的開展應注意廣泛性和安全性相結合?;顒訄龅赜邢薜那闆r下應該控制人流量,提前做好應急工作預警。主要活動有:

(1)舉辦傳統文化節日名家學者系列講座。在各部門協商并推薦人選的基礎上,邀請一批省內外知名傳統文化節日學者、名家大師,到高校作國學經典、文學藝術、文明禮儀等系列專題講座。

(2)建立傳統文化節日名家學者專家庫。各部門聯合推薦并篩選一批傳統文化節日名家,組建我省傳統文化節日名家學者專家庫,并及時推薦給各高校。列入專家庫名單的專家主要承擔到高校舉辦專題講座、向大學生推薦經典名著閱讀書目等任務。

(3)設立傳統文化節日大講堂。各高校要依托現有資源,普遍設立傳統文化節日大講堂,經常性地邀請知名學者、傳統文化節日名家到學校開講座、作報告,定期舉辦活動,形成長效機制。(4)活躍大學生社團活動。鼓勵各高校學生社團經常開展小型化和學生自主化的傳統文化節日活動,推動以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為重點的校園傳統文化節日建設,融入并滲透到大學生校園學習、生活中。

3.3加強網絡對傳統節日活動的宣傳

傳統節日活動在宣傳上應該利用網絡和各種新媒體。網絡具有受眾廣、傳播快、吸引力強等特點,如果高校思政工作者不利用網絡,它就會為其他文化、其他思想所服務。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在網絡陣地上立足并擴大影響。具體來說,思政工作者可以在學校的網頁上開設節日文化專欄、也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開展微小說征集或者照片征集、同時可以制作畫面精美、內涵豐富的短片或者游戲,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在當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活動宣傳才能把活動的影響最大化。

3.4走近經典

引導大學生閱讀經典、品鑒經典,通過開展經典名著導讀、高雅藝術展演、非物質傳統文化節日遺產進校園等活動,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增強大學生汲取人類優秀傳統文化節日遺產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傳統文化節日的責任感、使命感,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家國情懷,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主要活動有:

(1)開展“我們的節日——中華優秀傳統傳統文化節日”主題活動。以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中華傳統節日為契機,設立不同主題開展活動。各高校都要開設中華優秀傳統傳統文化節日相關的選修課,不斷拓寬選修課覆蓋面,體現“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等教育內容。把優秀民俗傳統文化節日和鄉土藝術引入高校,邀請非物質傳統文化節日遺產傳承人進校園、進課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傳統文化節日的傳承和弘揚。鼓勵高校開展“兩岸名家話經典”等活動,促進兩岸大學生傳統文化節日交流。

篇2

一、端午節文化象征意蘊挖掘

何星亮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象征系統進行論述時提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形式多樣,隱藏在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分析。他從文化習俗和信仰的角度分析了二元、三元、五元、八元思維結構。根據端午節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表達方式,本文采取三元思維結構,并基于“三才“即“天”、“地”、“人”的視角對端午節的傳統文化象征進行解讀。

(一)天:崇尚自然,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中國的傳統節日無論是在節日設立的時間、節日的諸多風俗還是在節日的演變上,都體現了要順應自然節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針對端午節來講,關于端午節起源的說法很多,其中有一個便是“源于夏至說”。在中國古代,夏至和冬至由于處于季節變化性較大的時間節點而備受重視,是中國古代兩個最重要的節氣,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過。古語有云:“冬至如大年?!倍凉澣找恢北A糁两?。夏至也曾經作為節來過,后來是端午節的盛行,夏至作為節日的活動內容才被挪到端午節了。從這個角度講,端午節的出現是和季節交替密切相關的。它可以看作是自然對人的生活的制約,人對自然的一種認識、順應與把握。它是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結晶,是長期積累下來的智慧對變化自然的一種適應。

(二)地:鮮明的農業文明特色

端午的產生主要是源于農耕生產中產生的應時而作,張弛有度的自然生活習慣。端午節萬物孳生,它的選定正是夏伏這一特色的最好體現。入夏,農事漸忙。收獲的季節尚未到來,青黃不接,而且此時天氣春意已消,逐漸燥熱,天災地孽開始出現。端午節期間的多種民俗事項都表達了人們對農業豐收的渴盼。拿吃粽子的習俗來講,粽子古稱角黍。黍是中國古代五谷(稻、黍、稷、麥、菽)之一。古人認為黍具陽火之性,又稱“火谷”。角黍之所以要用菰葉包裹,是因為菰葉生于水中而屬陰。菰葉包于黍外,象征“陰外陽內”、“陰陽相合”之狀。表達古代中國人祈求端午之后陰陽調和,風調雨順的愿望。

(三)人:對個體生命的關愛,對家庭親情的重視和對愛國主義的弘揚

中國的傳統節日處處顯示出人的主體地位,對個人、家庭、國家三者的關注幾乎是中國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核心內容。端午節中,采用多種厭勝之物如艾蒿、符圖、雄黃酒等進行驅邪避瘟,體現了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對生命的熱愛;姻親交往、朋友相聚、師生互禮則表達了對社會人際關系的重視;尤以家庭關系為重,寄托了人們以過節的形式維持家庭和睦、其樂融融的美好愿望;通過吃粽子、劃龍舟等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體現了端午節對愛國主義這一國家、民族永恒主題的弘揚。

二、文化象征視角下端午節日旅游發展對策探析

從“天”、“地”、“人”的視角對端午節進行傳統文化象征解讀可知,端午節以其獨特的節日象征符號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品質。在運用端午節豐富的文化象征意義進行旅游載體化運作時,要在宏觀上把握好端午節日旅游這個基本特征。具體來說可以從“處理好三對關系”和“發展好一個產業”兩個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

(一)處理好三對關系

1.西方外來文化與東方本土文化之間的關系。象征具有群體性的特征。絕大部分象征符號反映群體的價值取向和心理狀態。傳統節日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群體文化心理寫照。中國的傳統節日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取向,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折射。在全球化發展日益加快的今天,西方傳統節日在中國大行其道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洋節日文化個性化強,沒有固定模式,對好奇心強、愛趕時髦、愛模仿的年輕人有吸引力,結果使得傳統節日備受冷落。對此,一方面順應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趨勢,認清并承認西方傳統節日在中國盛行的事實;另一方面,不能對此狀況“聽之任之”,而應審時度勢,加大本土節日文化宣傳和建設:保護中國古老文化的根。同時,積極吸收西方傳統節日中有益的、能喚起人類共同美好情感的成份,為己所用。

2.社會政治文化與大眾娛樂文化之間的關系。象征具有多重性的特征。其表現之一為同一種象征符號因其本身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而被人們賦予多種不同的象征意義。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之一,其多彩的民俗事項使其蘊含極為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目前,對于端午節文化的宣傳大都停留在其作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的狹隘范圍內,過分強調其紀念性的內容,夸大其政治性的色彩。這導致了端午節日的嚴肅性有余,活潑性不足,使得普通民眾融入傳統節日的文化活動匱乏,形式單一。因此,在發展端午節旅游時要充分展示其傳統文化的魅力。除了注意發揮其社會政治功能外,還要積極地融人大眾娛樂文化,創新各種節日文化活動形式,讓人們在較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感知并尋找傳統文化的靈魂。

3.現代流行文化與傳統古典文化之間的關系。象征具有傳承性的特征。傳承性強調象征符號在社會演變中基本的表現形式和所具有的深層文化內涵的穩定性。節日符號的傳承性決定了其在文脈相傳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著節日具體表達方式和內容的固步自封。傳統節日產生和發展都是在不斷變換的社會時空中進行的,其演變與與時俱進是一種歷史衍義的潮流。符合民眾心理的節日文化形式的“以舊換新”是十分必要的。在發展端午節日文化旅游的過程中,要破除目前端午節就是吃粽子、劃龍舟的單調節日模式,積極利用現代流行文化載體和手段,通過探索流行文化的創意、生產、傳播與青少年的審美、志趣、利益情感訴求以及休閑娛樂之間的內在聯系,努力吸收其中極具活力的、能喚起強大的市場感召力和情感共鳴度的流行文化元素,來充實傳統節日的現代感,實現現代流行文化和傳統古典文化的有機融合。

(二)發展好一個產業

文化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潛能的產業。旅游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文化產業的范疇之內,旅游產業的綜合性特點和文化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開展端午旅游時,要堅持文化大產業的發展觀念,積極利用旅游產業關聯性強、帶動性大的優勢,將端午節諸多傳統文化象征符號訴諸于能夠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的感性載體之上,打造端午旅游文化大餐。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篇3

1.2端午節的菖蒲酒、雄黃酒端午節的時間是農歷五月初五。古人十分重視逢雙的單數的日子,如農歷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認為這些日子的時氣不佳,必須小心度過。五月初五,在傳統觀念中是一個惡日,人們采用多種趨吉避害的手段來達到安全度過此日的目的,端午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健身強體、抗病消災節。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食粽子、咸蛋,放艾草,掛香袋,飲雄黃酒、菖蒲酒等。其中,菖蒲酒、雄黃酒是一種時令藥酒,古人認為兩者能夠趨吉避害、強身健體。菖蒲酒可以避惡去毒。菖蒲在《本草綱目》中被列為本草上品,菖蒲根“辛、溫、無毒……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菖蒲酒最初是以菖蒲為藥材,以黃酒為原酒浸泡而成。以菖蒲浸酒能治病,《本草綱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石菖蒲煎汁,或釀或浸,并如上法?!碧莆宕院?,人們就開始盛興端午節喝菖蒲酒。唐人殷堯藩《端午日》說:“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笨芍牌丫剖切屡d飲品,人們認為它比艾草、靈符更重要。《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五以菖蒲,或縷或屑泛酒?!庇制略~注云:“近世五月五日,以菖蒲漬酒而飲?!毙埸S酒具有同樣的功能。它有兩種制作方法。其一是單用雄黃浸酒,可涂,單飲需慎重?!侗静菥V目》認為雄黃“苦、平、寒,有毒。主治寒熱,鼠瘺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煉食之,輕身神仙?!鼻濉堆嗑q時記》云:“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曬之,用涂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雄黃酒的避惡去毒功能強大,單飲需慎重,在著名的傳奇故事中,白娘子在喝了雄黃酒后顯出了原形。其二是合用菖蒲和雄黃浸酒,可飲可涂。《清嘉錄》云:“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墻壁間,以祛毒蟲。”又記,吳曼云《江鄉節物詞》小序云:“杭俗,五日剉蒲根入火酒,和雄黃飲之,或以涂小兒額上?!痹娫疲骸凹毲衅演蟿衽e觴,不須九節證靈菖。嬌兒怯試燒春味,一抹妝成半額黃。”

1.3重陽節的酒、茱萸酒等重陽節的時間是農歷九月九日,今又以此節為敬老節。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登高、賞菊、插茱萸、放風箏、吃重陽糕、飲酒和茱萸酒等。其中,酒和茱萸酒是時令藥酒,古人認為,在重陽節時飲用可以延壽避邪。因在九月開放,成為重陽節的重要標志。古人認為,可輔體延年,有助彭祖之術,因此被人們稱為“延壽客”,人們喜愛,在重陽節有簪菊、賞菊、作菊枕、品飲酒等習俗。酒有兩種制作方法。其一為釀造法?!稓q時廣記》引《西京雜記》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酒,令長壽。盛開時,采莖葉,雜黍米釀酒,密封置室中,至來年九月九日方熟。且治頭風,謂之菊酒?!逼涠榉壕品?。即在酒中加而成?!秹袅讳洝酚涊d:“今世人以、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作為中藥,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風清熱、平膽明目、防病辟疫的作用,主治外感風寒、頭痛、目赤等癥,用泛酒確有一定的養生功效。茱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食茱萸,另一種是山茱萸。古人認為,茱萸不但具有治寒驅毒的藥效,而且有增年益壽、避邪去災的作用,人們稱茱萸為“避邪翁”。在重陽節時,人們有插茱萸、佩茱萸、看茱萸、嗅茱萸、飲茱萸酒等習俗。《歲時廣記》引《提要錄》:“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灑門戶間辟惡,亦有入鹽少許而飲之者?!庇衷疲骸澳姓帕?,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辟惡?!彼稳孙嬛仃柧聘ⅲ藗兂R浴④镙歉∮诰骑嬛?。重陽節飲酒、茱萸酒的習俗一直延續至明清。除了兩者,一些地區的人們在重陽節時還要浸制枸杞酒?!稓q時廣記》引《四時纂要》云:“重九日,收枸杞浸酒飲,不老不白,去一切風?!笨梢?,重陽節時正值枸杞成熟,用它來浸酒飲用具有養生功效?!侗静菥V目》認為:“枸杞酒補虛弱,益精氣,去冷風,壯陽道,止目淚,健腰腳。”此外,中國傳統歲時食俗中還有立夏制作“駐顏酒”、夏至頒“冰酒”、七夕制作“明星酒”等風俗。這些酒的制作均遵循了中國古人非常重視的順天應時、順應自然的觀念,飲用這些酒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強身健體的作用。

2社會功能———祭祀迎神,怡情和諧

古代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也相對有限,酒作為一種怡情之物,在人們的日常和社交生活中占據了突出的地位,尤其是在傳統歲時節日中,各階層的人士大都要飲酒聚宴。酒在傳統歲時節日中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功能,不僅體現了“酒以成禮”,在祭祀迎神等場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且“無酒不成席”,作為傳統歲時節日里人與人之間進行社會交往的“劑”,具有怡悅心情、抒懷、通氣合好、和諧歡愉的作用。

2.1春節的春酒、年節酒如前所述,春節舊稱元旦,是人們送舊迎新、祈盼來年好運的節日。人們通過飲用椒柏酒和屠蘇酒,來達到順天應時、強身健體的目的。除了這兩種時令藥酒之外,人們在春節期間還有喝春酒、年節酒的習俗,這種習俗具有怡情和諧的功能。元旦天亮之后,鄰族戚友以及官宦之間要交相拜賀。親朋拜年,要留下喝春酒。在古代,冬釀春熟之酒,被稱為春酒?!秹袅讳洝氛拢骸罢滤啡?,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錢三日,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街坊以食物、動使、冠梳、領抹、緞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撲。不論貧富,游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庇纱丝梢姶汗濓嬀频姆秶畯V,場景之熱鬧。相信如果沒有酒的參與,春節期間人們相聚的歡愉程度就會降低。元旦期間,人們還盛行互相請客吃飯,稱為年節酒。《清嘉錄》云:“元旦后,戚若友遞相邀飲,至十五日而止,俗稱年節酒?!笨梢姡旯澗频臅r間持續較長,這其實就是人們在春節,即古代中國社會最重要的休整期中,密切聯絡增進了人與人之間感情,尤其是增進親朋間關系的一種有效方式。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其實在古代社會,人們不僅在元旦期間飲宴,有錢有閑階級甚至把這個時間范圍延伸至整個正月,如《歲時廣記》引《玉燭寶典》記載:“元日至月晦,并為酺聚飲食。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樂。酺聚者,大飲之名也。一云,出錢為醵,出食為酺。”這種恣意享受生活的狀態,當然不存在于普通社會階層,但從中可見春節期間人們飲宴的歡愉和魅力。

2.2社日的社酒社日為中國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人祭社,每年春、秋各一次。漢以后,社日的具體日期不斷變化,一直到唐代才最后固定下來,即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為春、秋的社日。春、秋社大約在春分或秋分后五天之內。就春社而言,基本是在二月舉行。社日的重要習俗就是飲用社酒,它不僅具有祭祀迎神的功能,更具有怡情和諧的功能。《荊楚歲時記》里有社祭的具體情形:“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胙。”祭社神的目的,最早不過是祈豐和慶豐,后來則發展到祭祀后人們在原地聚飲聯歡,同時也作為春種前后、秋收前后的休整。社日在唐代盛行,唐詩中有關描寫很多。如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彼未闹祆涿钄⑸缛栈顒觿t言:“農畝懷歲功,壺漿祝神釐?!比藗冊谪S收后,紛紛提攜壺漿,祭祀土地神。社日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其實不只是為了“祝神”求佑,而是為了歡樂、友聚和暢飲?!稏|京夢華錄》云:“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貴戚?!痹诠糯闹袊瑥V大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們不僅在社日請客飲酒,而且還給朋友和親鄰送酒,人們通過社日的歡飲,融洽各種社會關系。熱烈的社日聚飲活動,一直延續到清朝?!肚寮武洝返挠涊d更為詳細:“(二月)二日,為土地神誕,俗稱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謁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樂以酬。村農亦家戶壺漿,以祝神厘。俗稱田公田婆?!鄙缛盏臍g愉,是勞動者們對自己辛勤勞動的獎賞,也是點亮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

2.3上巳的“曲水流觴”上巳,又稱元巳,作為節日特指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此日古代有“祓禊”等風俗,三國魏以后,“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古人認為,三月初三時氣不好,因此要在水邊沐浴清潔,去掉疾病和不祥,人們還采摘鼠曲草,用蜜汁加粉調和,做成餅團食用以去除不好的時氣。后來,人們常臨水宴飲踏青游春,并產生了“曲水流觴”的飲酒習俗,極具文化情趣?!扒饔x”的習俗更多地是具有怡悅心情、抒懷的功能。《荊楚歲時記》言:“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在彎曲的溪中,將盛著酒的杯子浮于水上漂流,借流水傳杯,人們各自守候一處,酒杯漂到誰的地方,誰就取飲賦詩,借以取樂。這種漂浮的酒杯,兩側有一對耳朵或翅膀,稱作“羽觴”。因此,曲水流杯又稱“曲水流觴”,這是魏晉以前人們從修禊事時臨水宴飲、踏青游春演變出的一種飲酒方式。以曲水流杯為契機,朋友借此常聚會,最為著名的是晉代王羲之與朋友的會稽山陰蘭亭修禊的故事。但是,當時的“曲水流觴”的活動,并不限于文人墨客。到了唐代,上巳成為唐代三大節日之一。在節前五天,按照官吏職位高低,皇帝要分別賞給不同的宴會費用。上巳日皇帝照例賜宴曲江亭,百姓也到曲江行樂。唐《輦下歲時記》:“三月上巳,有錫宴群臣,即在曲江,傾都人物,于江頭禊飲踏青。豪家縛棚相接。至于杏園,進士局在亭子上。宏詞拔萃宴在池南岸,內學士駙馬等張建封宴元巳曲江,特命宰相同榻入食?!贝送?,唐詩中也多有描寫上巳的作品,尤以杜甫《麗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佳句最為膾炙人口。宋代以后,上巳日祓禊“曲水流觴”的風俗雖明顯少于前代,但還在文人學士的階層流行,成為文人學士們交流敘情、傾吐心聲的一種娛樂方式,“曲水流觴”,這一古代民眾的飲酒方式逐漸演變成為文人學士的特有的飲酒方式。流杯本是野外溪畔所為,后來人們修備專門的園池進行,今存清代流杯之處不少,可見“曲水流觴”之俗傳至清代。

2.4中秋的團圓酒中秋節的時間是農歷八月十五日,人們傳統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飲團圓酒之俗,寓意團圓美滿。中秋節的團圓酒習俗,除了具有祭月、拜月的功能之外,更多地是具有怡情和諧的功能。中秋節的飲食活動一般以家庭范圍為主,非常強調融洽的家庭氛圍,這十分有利于增進親情。這一天,不管是家人團聚,還是摯友相會,大都離不開賞月飲酒。《東京夢華錄》云:“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睆摹盃幷季茦峭嬖隆?,可以想見,當時人們在酒樓賞月飲酒的熱鬧氛圍?!秹袅讳洝费裕骸鞍嗽率迦罩星锕?,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贝藭r人們不分階層,無論貧富,紛紛解囊飲酒賞月,歡度佳節。中秋節和此前中國盛行的歲時節日不同,它們大多是以節氣為標志或以祭祀迎神為目的,而中秋節是一個具有深厚人文倫理情懷的節日。中國人之所以對中秋之夜的圓月感興趣,除了“中秋之夜,月色倍明”之外,還因為它能象征親人、至友的團圓,而中秋的團圓酒則更添加了這種節日團圓的氣氛,能夠更好地融洽家庭關系。即使家人不能夠團圓相聚,人們也會用一壺清酒來思念親人,正所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的酒讓人更加珍惜家人的團聚,進而祈盼家國的平安。此外,中國傳統歲時食俗中還有花朝節飲“花朝酒”、十月朝的“會飲”、除夕飲“分歲酒”等風俗,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同樣具有祭祀迎神、怡情和諧的社會功能。

篇4

苗族是我國西南人口較多、分布地域寬廣的少數民族之一。苗族人民在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經過反復的篩選和積淀,創造了多元而豐富的文化。

苗族原生態節日文化便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原生態節日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傳承至今的,未經外來文化(特別是官方和學界)刻意改變過的傳統節日。

在現代藝術設計領域中,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設計的民族性問題,對少數民族傳統符號歷史意義與創新應用等問題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事實上,中國眾多的少數民族,包括古老的苗族,所形成的豐富的視覺符號,絕大多數同該民族原生態的節日慶典有關。例如,節日中雍容、華貴、講究的節日盛裝;盛裝上的各色紋飾;用以祭神祭祖的食物;具有特殊意義的器皿;源于娛神的戲劇、歌舞及各種民俗表演等。

一、苗族原生態節日文化原生視覺表現

(一)圖形表現

人是使用圖形符號表達意義的動物,苗族人民尤喜愛使用象征型的審美圖形來表達節日文化的原始意義。在這些象征型圖形中,有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為了獲得神靈的庇佑。如苗族盛大祭祖節日“鼓藏節”的禮服百鳥衣,用象征祖神的圖騰符號楓葉紋和鳥紋裝飾,整體呈現錦雞狀,穿有這種禮服的使者,被認為可以獲得與神圣世界中的祖神溝通對話的能力。

有的圖形則是對歷史故事的視覺化記憶。譬如在苗族“花山節”上,苗族婦女頭戴象征苗族皇帝皇冠的銀飾,身穿象征苗族皇帝大印的錦衣,外加一種名為“遷徙裙”的裙裝,這些均是對九黎部落歷史的圖形象征。

(二)器物表現

在苗族原生態節慶中,伴隨著原始思維的推動,以及實際活動的需要,形成了大量而豐富的視覺化器物表現形式。

在這些慶典祭祀專用器物中,有的從苗族祖起之時,便富含了自己獨特的信仰含義。如銅鼓,在苗族人民的宇宙觀、生命觀中認為,銅鼓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

而另一些器物可能在節日形成之初具有實際的作用及功能,而當儀式隨著時間的流逝凝固為民族節日時,這些器物形象便自然轉變成獨具象征性與紀念性的符號。譬如苗族“花山節”中的花桿,以前是為了方便散居各方的人民明確團聚地點,而今人們則是圍著花桿載歌載舞,以表達懷念、慶賀之情。

(三)色彩表現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色彩觀,在西南少數民族色彩體系中,由于傳統的農耕經濟的影響,多為時空色彩觀,其特點是以東方主青色、西方主白色、南方主赤色、北方主黑色、中央主黃色的空間色彩組合及春青色、夏紅色、長夏黃色、秋白色、冬黑色的時間色彩組合為主。在“姊妹飯節”中一個獨具特色的食品――姊妹飯,分別由黃、青、紅、黑、白染制成的五色糯米飯便充分體現了這樣的色彩觀。

另外,作為以母系為社會主要支柱的苗族,與他族色彩觀最大的不同在于苗族婦女對于色彩意象性的運用。譬如苗族節日盛裝上的織繡中,為了突出喜慶,畫面通常以紅色為主,無論是飛禽走獸、樹木花草都可以用紅色描繪。

二、苗族原生態節日文化衍生視覺表現

(一)平面視覺中的表現及應用

苗族原生態節日文化在平面視覺中的表現形式主要分為三類:即當地農民藝術家的農民畫、民間美術家的壁畫陶藝創作以及影像工作者的民俗攝影作品。

其中,農民畫的創作者多是直接來自于當地的苗族婦女,她們將自己對本民族原生態節日的信仰,結合自身從小到大在苗族刺繡、挑花、剪紙中培養出來的圖形色彩審美觀念,借助手中的畫筆直接描繪出來,從而形成一種獨具審美意味的嶄新視覺表現形式。

而設計工作者參與較多的,則在民間美術家及影像工作者中。民間美術家有的確實來自于傳統工藝間,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接受過正規的藝術設計教育。他們多是靠自己對于苗族原生態文化深入而細膩的考察認知,加上自我的主觀意象性來創作作品。他們的作品往往在滿足藝術性的同時,也充分兼顧了商業性。

影像工作者的民俗攝影作品,被廣泛的運用在民俗專題報道中,因為其要求嚴格遵循事物的真實性,所以多是對苗族原生態節日文化直接的視覺再現,但由于攝影藝術直觀、真實、生動的獨特魅力,往往能產生新的審美及藝術價值。

(二)歌舞戲劇中的表現及應用

剪輯,體現出一種視覺交錯的速度美感,在融入了攝錄及編輯者獨特的視覺角度之后,畫面通常更多的呈現出強烈的歷史感與使命感,如貴州旅游宣傳片《多彩貴州》。

三、原生態節日文化與視覺傳達設計的結合

中國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原生態節日文化,這些文化又孕育出多彩的視覺表現形式,如何有效的運用這些資源,在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將之更好的應用結合在設計領域,從而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審美價值,使中國的設計更具民族特色,是每一個中國設計人員都應該努力鉆研與探索的方向。

通過對苗族原生態節日文化視覺表現的探索與研究,在少數民族原生態節日文化與視覺傳達設計結合上,我認為首先一個族群文化的視覺設計應建立在對于這個民族內部信仰崇拜等核心價值觀的深入了解之上。其次,在運用視覺傳達設計方法表現少數民族信仰崇拜等文化時,要善于將抽象的精神意念轉化成視覺形式,在紛雜的外在視覺表現中抽取最合適的元素傳達主題,具體可以通過該民族的圖騰、族標等視覺元素進行改造,也可以選用能表達主旨意義的視覺符號以表示。

此外,在充分運用民族民間工藝技術的同時,還需要努力創造有自己特色的新的表現形式與之相結合,在繼承前人審美意念的同時進行自我發展,而不是單純的復制挪用。而那些源于民間的原生視覺表現形式,我們可以保留其中一些較有特色與識別性的部分,替換剩余部分來表達新的涵義與思想,使之煥發新的意寓。

最后,少數民族原生態節日文化視覺表現中經常運用單純卻極有張力的色彩搭配,將這些具有強烈對比與不協調感的配色方法進行提煉,再運用于現代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將會有效的形成具有鮮明地域氛圍的設計新風格。

四、結語

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外部世界變得越來越相似,民族在淡化,地區文化也在淡化。然而,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其本身并不能自然地轉變成緊跟時代步伐的新的藝術形式。所以,用現代人的眼光和觀念解構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資源,轉化成新的思想和表現形式,運用新的技術進行新的嘗試與創造,才能對一個民族文化身份進行確認,并在多元文化中顯現他們獨特的自我價值。

篇5

問題:

1.對聯即楹聯,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學生對對聯并不陌生,因為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梢酝ㄟ^讀對聯活動,增長學生的知識。

2.中國民間的除夕夜大多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為什么放鞭炮?它包含有哪些知識?如“辭舊”的關門放爆竹有什么寓義?“開門爆竹”又有什么含義?正月初一至初五為什么一直放,而過了初五,初六就停止放爆竹,這是為什么?亞運會里的焰火里含有許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你能舉出一兩個例子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2】每年端午節來臨,不論城鄉,家家準備著粽子、雄黃酒、端午草和菖蒲等。劃龍舟既是一種有紀念性的活動,又是一種體育活動,現在國內還專門有劃龍舟比賽項目。它有著深刻的寓義。

問題:

1.煮粽子、蛋時為什么要加車前草、豬牙草、戚戚草、艾葉和當年的新麥穗,有的地方還用煮蛋的湯水來洗澡,這是什么原因?

2.端午節喝雄黃酒、門窗上掛上菖蒲,這有什么科學道理?

3.請簡述劃龍舟的含義。

【案例3】“攔街福”流行于浙江溫州等地。據清乾隆《永嘉縣志》記載,此俗在清初盛行。攔街福舉行之日,通衢設紅樓,扎花門,張布幔,懸燈結彩,氣氛熱烈。街頭還上演戲曲、彈詞、木偶,以及滾龍、踏高蹺、猜燈謎和各種文娛活動,同時家家設祭臺、擺盆景、陳花卉,稱作“花祭”。店鋪以減價招來顧客,各方游客云集。溫州城內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從康樂坊開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舉行祈?;顒?,為溫州地方性民間傳統節日。

問題:

過去的“攔街?!被顒优c現在的“攔街?!被顒有问讲煌,F在的活動豐富多了,除了保留傳統的項目外,增加了小吃、兒童玩具、餐館名菜推介、書籍、木偶類的工藝品等。那么,“攔街福”“變味”利弊如何?請說出理由。

通過對傳統節日的深層次了解,使學生對各個節日的寓意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剔除其中的消極意義,弘揚積極的民族文化,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使其文化藝術功能得以傳承。

二、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的現代價值

1.促使民間文化的回歸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并不是把社會生活中的全部內容和細節都傳遞和教授給學生,而是把其中精華的、有價值的進行傳授,以滿足學生生活的需要。一切民間文化的演變都是嵌入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之中。這種演變既包括原生地隨著政治經濟關系和其他社會結構因素歷時性變遷導致的變化,也包含著共時性傳播至異地后受當地狀況制約而發生的“本土化”衍生。而民間文化各地的習俗也會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教師要把這些知識設計成問題,使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教學的真正目的就是架起書本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之間的橋梁,把生活世界的教育資源與書本世界融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意識到自己學習的價值,才會產生學習的動力。

2.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

保護民間文化,首先要有一個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既要學習漢語,又要學習本民族的語言?,F在許多城市的孩子平時與家長交流都用普通話,長大之后,有的聽得懂當地的方言,但不會說。于是,有些地區的政府部門為了保護這些方言文化的傳承,利用廣播、電視專門設置欄目和頻道,用方言播放節目,既照顧當地老年人看不懂、聽不懂普通話之苦,又能影響年少孩子學習當地方言。就連外來人員在本地區工作也能通過媒體學習方言。作為學校的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優秀文化,使之得以傳承和發展。中國民間藝術歷史悠久、絢麗多彩,是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是華夏子孫長期的勞動生產、生活方式、精神追求的智慧結晶。在教學中能很好地掌握和運用民間實例,靈活地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準確地找到與學生契合的興趣點,更好地根據本土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學,以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

3.對鄉土文化活動的創新

現代化過程是一個科學化、理性化的過程。民間文化是歷史文化,它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精神生活和情感歸屬的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和源泉。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電視還沒有普及,電影業發展也滯后,只是家家通廣播。于是鄉村的鼓詞、南戲成了當地人們的精神食糧;隨著大眾傳媒快速發展,影視業的普及,作為溫州地區的鼓詞、南戲一度走向低谷。要使該活動有一定的生命力、影響力,就要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增添人們喜歡的內容。所以,大多地區在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時,選擇了“先繼承、后創新”的路子。社會經濟繁榮,文化交流頻繁,多向互補的多種文化的交融匯合,使傳統文化顯得更具有生命力。歷史的變遷,需要教師通過課堂活動來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反思和創新。筆者去年在南京外國語學校聽了一堂《侵略與反抗――話劇〈茶館〉》,先用一組圖片(外來船艦、吸大煙者、中國港口的淪陷),配以低沉的音樂來營造出一種教學氛圍。學生自編自演,不僅把握住歷史事件和文化知識,可貴的是將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轉換為一種嶄新的曲藝課。于是作為中國傳統的話劇文化在學生心中扎根,同樣,溫州的地方戲、鼓詞是本地節日不可或缺的節目。如果在教學中,也把溫州鼓詞的琴、快板拿過來在課堂中傳授,一定會增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4.注重節日文化的提升

人類歷史是“自然歷史過程”和“自覺活動過程”的統一。任何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而聯系就是事物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如果沒有一事物對他事物的影響、作用和制約,也就不存在事物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要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用什么去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精神培育呢?僵化的歷史與抽象的泛泛空談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所以,關鍵是作為教師自己首先要擁有一個豐富的、健全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品格。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審美生活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因此,課堂教學中必須關照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培育學生的批判精神。美育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育要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如攔街福里的猜謎語、成語接龍都是品位較高的項目,學生通過體驗,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感悟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既要注重本土文化資料的收集與積累,也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的項目放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知識,在收集的審美體驗過程中,參與文化的傳承,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對優秀民間文化的認同感,進而培養熱愛鄉土文化的情懷。

5.包容教育的民間文化表達

歷史教育的目標,是通過有目的的“教”與“學”的活動,建構對社會中的人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認識,以有助于學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并最終有助于學生的成長。新的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歷史課程應該堅持時代性,培養全球視野,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全面體現歷史教學的本質要求。歷史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史學遺產,有益于人生修養,其中所蘊含的眾多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人生智慧與人生經驗,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充分利用好、開發好當地有效資源,對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有一定意義。上海世博會引來眾多的游客來參觀,就是100多個國家不同文化的吸引。由此可見,文化的影響力不遜于科技。歷史是一部豐富的人生教科書,歷史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利于人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世界因多元而豐富,因多元而有生機,歷史教育自然因其文化的多樣性而豐富美麗。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要想方設法營造環境,讓學生從歷史演變中汲取知識和智慧,在歷史學習中吸取經驗,在歷史的傳承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在對歷史的尊敬中培養社會責任感,在對歷史的感悟中區分是非善惡。

傳承本土文化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它有利于消除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知識與實踐之間的隔閡與對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豐富的多樣化,形成高尚的個性品質;有利于在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的同時,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節日文化的傳承中,了解祖國、了解家鄉,進而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課堂教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6.

篇6

二、基礎日語課程的主要特性

在基礎日語課程的學習中,一方面涉及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等最基本的知識,另一方面還涉及聽、讀以及譯等語言運用的技能,這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學習。一般來說在大學本科課程的設計中,一、二年級的課程主要是學習基礎日語知識,而三、四年級的課程主要是學習高級日語,這個階段的課文選材具有很高的格調,文章表現力比初級以及中級階段強,內容非常的豐富,題材的選擇也非常廣泛。課文中不僅有隨筆以及小說等,而且還涵蓋評論以及古代詩歌等,之所以選擇了這么多類型的作品,主要是希望學生在學習不同類型的文章中,能夠學會運用更多的日語表達方式,熟練的掌握各種類型的語言使用方法,此外還希望學生在學習具有不同深度的文學以及思想性文章后,能夠更加熟練的使用日語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與寫作,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高級階段的課程學習中,基礎日語的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這時不需要再繼續學習詞匯以及語法等基礎知識,而是學習更加復雜的語言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要求學生能夠更加靈活的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交流。因此在對日語進行學習的時候,需要深入的了解日本文化,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文化引入的意義及原則

(一)文化引入在高級階段教學中的意義

對于文化的定義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統計相關資料后發現廣義上的文化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中一個是物質財富,另外一個是精神財富。而狹義上的文化所指的范圍相對比較狹窄,主要是指精神財富。從以上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文化不僅凝結在物質之中,而且還涵蓋物質之外,歷史發展過程中傳承至今的宗教、信仰以及學術思想等都可稱為文化。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都離不開文化,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語言通常都是在當時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而文化則需要經由語言才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的傳承與發展。一般來說在日語的學習中,如果教師只是要求學生機械的學習詞語以及語法等相關的內容,將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教師能夠在日語的學習中適當的將文化引入課程中,就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與本國不同的文化知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能夠帶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日語,使學生能夠在語言的學習中更加了解日本文化,這樣學生就會對基礎日語課程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這樣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從另一方面來看在理解日本文化的情況下,可以更容易學會日語,因為了解日本文化后能夠深入的體會語言現象,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在基礎日語課程中學到夏目漱石某篇小說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想學生介紹文章的作家以及流派,并向學生介紹文章當時的創作背景以及作品風格等,然后再向學生分析、講解課文,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能夠體會不同表達中詞語的運用方法,深入的分析為什么文章此處需要用到這樣的表達方式,感受不同表達方式的作用。這樣學生就能在日常的課程學習中使用日語思考不同的語言現象,從而熟練掌握純正的日語。

(二)文化導入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將文化引入基礎日語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的四個基本原則:首先是圍繞文本展開。在文化導入過程中,引入的文化內容不能脫離課文。其次是準確把握好文化導入的“量”。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日語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在恰當的時機引入適量的文化內容。然后是文化的導入的內容應當保證客觀、真實。教師在高級階段的教學中不能將帶有個人色彩的文化內容隨意的插入課程中,一定要引入真實、客觀的文化內容。最后是尊重文化的差異。教師應當教導學生以開放、寬容的思想看待不同的文化。

四、將文化引入日語教學中的策略

(一)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才能使基礎日語課程變得更加的有趣,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以外的時間不斷地積累與學習,注重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文學主要來自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這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在學習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學習的時候,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日本文化。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日本文學作品或文學評論,也可以通過網絡資源不斷的積累與學習,網絡資源比較方便獲取,而且內容也十分豐富,教師可以關注有關日本的雜志以及新聞等相關的信息,逐步拓展眼界,了解更多的日本文化知識。

(二)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設備,在課程學習中給學生播放有關日本文化的圖片、視頻信息等,這樣可以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容易激發學生對基礎日語課程的興趣。當然在使用新型教學手段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傳統的講解法,教師應當在課前做好課件,篩選與文章內容相關的資料,理清教學的思路。

(三)文化導入與引領學生思考并重

教師在課程中引入日本文化內容的時候,應當適當提出相關的課題,給予學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對中日文化的差異進行比較,要求學生自己去查找信息,并進行分析總結,此時教師只要點撥到即可,這樣學生才具有神秘感,使學生能夠主動的尋找資料,思考中日文化的差異。

(四)在課余時間舉辦文化類活動

篇7

studyoneffectsofdifferentcatalystsoffermentativeproductionfromcronstalksonlettucegrowthinsunlightgreenhouse

wang binzhang qianghuang gao-jiansun jieli leiwen dong

(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shanxi 030006)

abstractthe catalyst of fermentative production from cornstalks is an important catalyst which is added to microbial fermentation agent for acceleration decomposition of cornstalk. three tested catalysts like as carbemide,sheep manure and cattle manure were chos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atalysts on the growth,quality,mineral element and spad value of lettuce in sunlight greenhous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ree catalysts contrast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tested catalysts all had different degrees on the growth,quality,mineral element and spad value of lettuce,the best was sheep manure,cattle manure took the second place,and carbamide was the third. the best application rates of sheep manure and cattle manure were both 400 kg/hm2,360kg/hm2 was the best application rates of carbamide.

key wordscatalyst of fermentative production from cornstalks;sunlight greenhouse;lettuce;jinzhong prefecture

山西晉中盆地地處山西中部,年平均氣溫10~12℃,≥10 ℃的年積溫2 500~3 000 ℃,無霜期170~180 d,年均日照時數2 675.8 h,土壤類型以潮土、河淤土為主,是山西省設施蔬菜三大示范區之一。wWw.133229.cOm近年來,在當地日光溫室數量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冬季地溫過低、連作障礙、土壤板結等,秸稈溝埋腐熟技術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1-3]。秸稈溝埋腐熟技術滿足農作物對co2的需求;同時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提高地溫,抑制病蟲害,減少化肥、農藥用量[4-5]。秸稈發酵菌曲催化劑是實現秸稈快速腐熟的非常重要的材料,它可以加快秸稈發酵菌的反應過程,改善土壤微生物環境,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為了篩選適宜的菌曲催化劑,選擇尿素、羊糞、牛糞3種催化劑,對其各自不同施用量的效果進行對比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種植品種為意大利全年耐抽薹生菜,產地為臺灣;供試秸稈發酵菌曲為北京市京圃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的秸稈生物發酵溝專用菌曲;秸稈為當地春玉米秸稈。

1.2試驗設計

試驗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賈家寨村農戶郭六娃日光溫室內進行。土壤類型為潮土,質地為砂壤,土壤肥力中等,土壤根層基礎養分見表1。各試驗處理設計見表2。種植密度為21.21萬株/hm2。小區面積16.5 m2,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田間管理按照當地習慣進行。

1.3試驗方法

在日光溫室內生菜種植畦底部開溝,溝深20 cm,按60 030 kg/hm2的量放入干秸稈,撒入秸稈發酵菌曲120 kg/hm2,按處理撒入不同用量的尿素、干羊糞、干牛糞,最后覆土15 cm,灌水直至秸稈吸水飽和為止。4 d后打孔,以利于co2氣體排出,15 d后開始移栽、定植。每茬收獲后進行生物取樣。每個小區取有代表性的植株20株,記錄生長情況,包括地上部鮮重、地上部干物重、葉面積、葉片數,測定葉片spad值,測定礦質元素n、p、k、ca、mg含量,測定植株可溶性糖、vc含量。

1.4測定方法

土壤全氮測定采用半微量凱氏法測定;土壤有效磷采用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土壤速效鉀用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土壤有機質使用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ec采用電導法測定;葉面積使用數碼相機和數字處理軟件測定;葉片全鉀、全鈣、全鎂含量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測定;spad值采用浙江托普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spad-502葉綠素測定儀獲得;葉片還原糖使用蔥酮比色法測定;葉片vc含量采用二甲苯萃取比色法測定[6]。

1.5數據分析

采用spss軟件處理數據,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采用lsd法。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生菜生長情況的影響

收獲后記錄不同處理的生菜生長情況,結果表明:應用不同秸稈發酵菌曲催化劑對生菜的生長情況有顯著影響。從表3可以看出,沒有采用任何秸稈發酵菌曲催化劑的ck處理,其單株干重與其他處理相比均降低且差異顯著。采用尿素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1、opt-2、opt-3,隨著尿素施用量的增加,其單株干重呈增加的趨勢,但opt-2與opt-3差異并不顯著,表明尿素作為催化劑的最佳施用量應在360 kg/hm2左右。采用羊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4、opt-5、opt-6,隨著羊糞施用量的增加,其單株干重、葉面積、葉片數都呈增加的趨勢,但opt-5與opt-6差異并不顯著,表明羊糞作為催化劑的最佳施用量應在400 kg/hm2左右。采用牛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7、opt-8、opt-9之間,也與尿素和羊糞處理存在相同的規律,牛糞作為催化劑的最佳施用量也在400 kg/hm2左右。對ck、尿素、羊糞和牛糞的生菜生長情況進行比較發現,施用效果最佳的是羊糞,其次是尿素和牛糞,二者生長差異很小,生長最差的是ck。

2.2不同處理對生菜品質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處理ck的vc和還原糖含量均顯著低于采用尿素、羊糞、牛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采用羊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4、opt-5、opt-6的vc和還原糖含量均較高,品質最好;采用牛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7、opt-8、opt-9品質次之;而采用尿素作為催化劑的處理品質排在第3;品質最差的是沒有采用催化劑的ck處理。表明使用有機肥作秸稈發酵菌曲催化劑對生菜的品質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2.3不同處理對生菜礦質元素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ck葉片的k、ca、mg含量均顯著低于采用尿素、羊糞、牛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采用羊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4、opt-5、opt-6的k、ca、mg含量水平是最高的;采用牛糞作為催化劑的處理opt-7、opt-8、opt-9的礦質元素含量水平次之;而采用尿素作為催化劑的植株k、ca、mg含量排在第3;含量最低的是沒有采用催化劑的處理ck。表明不同的催化劑對生菜葉片礦質元素含量和品質有相同的影響,使用有機肥作催化劑可以提高生菜葉片中的礦質元素含量,使用尿素作催化劑的效果次于有機肥。

2.4不同處理對生菜葉片spad值的影響

葉綠素是截獲光能的主要色素,其衰減是植物在逆境下的一種反應[7]。從表4可以看出,使用不同催化劑對生菜葉片spad值有較大的影響,綜合來看,羊糞處理的植株spad值最大,其次依次為牛糞、尿素,處理ck的植株spad值最低。使用催化劑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生菜葉片spad值。

3結論與討論

(1)試驗表明:隨著尿素施用量的增加,日光溫室生菜的生長情況、品質、礦質元素含量、spad值均呈上升趨勢,但數值達到一個平臺后就不會顯著增加。使用羊糞和牛糞的處理之間也存在相同的規律。

(2)在不同的處理中,使用催化劑對日光溫室生菜的生長情況、品質、礦質元素含量、葉片的光合作用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8]。其中使用羊糞作為秸稈發酵菌曲催化劑的效果最優,對日光溫室生菜的生長情況、品質、礦質元素、葉綠素的提高均有顯著的影響;使用牛糞作為催化劑,雖然在單株干產量上略低于使用尿素做催化劑的處理,但在品質、礦質元素含量和葉綠素含量上均高于尿素做催化劑的處理;尿素效果并不如施用羊糞和牛糞。相反地,不加催化劑會大大抑制日光溫室生菜的生長、降低品質、減少礦質元素含量、降低葉片的光合作用活性。

(3)在使用各種肥料作催化劑的處理中,羊糞的最佳施用量為400 kg/hm2,牛糞的最佳施用量為400 kg/hm2,尿素的最佳施用量為360 kg/hm2。 整理

4參考文獻

[1] 楊文兵,胡正梅,楊長斌,等.不同秸稈腐熟劑在湖北省晚稻上的應用效果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08(12):189-191,193.

[2] 王忠紅,李建明,鄒志榮.羊糞與麥秸混合腐熟物含量對日光溫室沙培甜瓜品質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06,15(5):229-232.

[3] 顧榮魁.秸稈腐熟技術對溫室番茄生育及產量的影響[j].遼寧農業科學,2007(6):56-58.

[4] 魏珉.日光溫室蔬菜co2施肥效應與機理及co2環境調控技術[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0.

篇8

1以往語文課程中傳統節日的缺失

t .t關注度不夠

我國一直有著悠久而豐富的節日文化資源,除了耳熟能詳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外,二十四節氣也是節日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地域或民族還有各自獨特的節日,如傣族的撥水節等。但是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日常的語文教材、教學對其關注度不夠,往往是一語帶過。人教版選文中傳統節日教材占總編目的t . a}io,語文版占t }io,蘇教版為i . 9}io。有些教師認為節日文化教育是社會的事情,學生會自然感知,語文教學無需涉及。再加上以往應試的壓力也無暇顧及在課堂中讓學生感知節日文化。

t.2學生對傳統節日相對淡漠

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早已進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而言,學生對上述西方節日的熱情要超過傳統節日。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基本停留在“端午節就是吃粽子,中秋節就是吃月餅,春節就是吃餃子”,未體驗到節日更深層次的意味。

2新課標下傳統節日回歸語文課程的意義

2.t傳統節日與新課標強調的語文人文性相契合

實際上每個傳統節日都有特定的風俗習慣、歷史故事,包含著我國先人的智慧、思維方式,蘊含著豐富的人文信息。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傳統節日文化以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形式傳遞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與審美情趣這與新課標強調的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相契合。語文相比其他學科的特點在于它的“文”、“人文”,應當蘊涵豐富的民族文化。新課標明確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傳統節日就成為了與語文課程相契合的教學資源。

2 .2能有效激發學生獨特的生活體驗

語文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也即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這就必然要激發學生獨特的生活體驗,與學生的經驗相結合。學生對傳統節日井不陌生,特別是風俗習慣、儀式等。如果傳統節日能成為語文教學資源的組成部分,在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從外在的風俗、禮儀升華到其中包含的價值觀、審美情趣,則能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傳統節日是語文課程建設不可或缺的資源,其傳承文化的精髓與語文的課程理念相契合。那么如何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感知傳統節日文化呢?

3語文教學讓學生感知傳統節日的途徑

31結合課文內容,挖掘傳統節日內涵

現有教材中盡管傳統節日的題材數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發揮,抓住機會點燃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比如古典文學中常涉及節日,往往節日是誘發作者情思、體驗的導火索,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節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學可通過體驗節日,進而賞析節日與詩人情感的聯系。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整首詞都是圍繞著中秋節展開的。初中生對中秋節的吃月餅、團圓含義很熟悉。教學可首先通過師生互動談中秋的方式“熱身”,引出蘇軾是在離開弟弟蘇轍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寫的,埋下伏筆,中秋節與哪種意象最為相關?詞作中是否出現了該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該意象的?等問題讓學生產生興趣。然后在賞析詩作過程引導學生發現“月亮”是出現頻率最高的物體,將月亮、月宮、中秋節的聯系自然地引出,讓學生了解中秋節中包含濃厚的團圓、事圓、人圓的意味,對照詩人現有的境遇,詞作中才有詩人往返于人間與月宮的情緒。

3.2將傳統節日引入語文活動中

除了課堂教學外,主題活動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語文活動包括辯論會、演講會、寫作等。教師可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或者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傳統節日設計活動主題,讓學生動口、動手體驗傳統節日的魅力,既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新課標下語文課程所注重的。比如舉辦清明節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分組收集跟清明節有關的文學作品、經典名句、音樂、各地的清明風俗等,并在班級匯報各自成果,接受同學、老師的提問。在真切的節日情境中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

3,3在課后閱讀材料、考試中增加傳統節日的信息比重

篇9

一、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現狀 

節日之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各國人民為了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而創造的一種儀式。我國的傳統節日從遠古流傳至今,形式內容豐富多彩,體現了中國人民勤勞奮進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廣大民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正所謂“生活中不可無節日,節日里不可無活動。”同時,傳統節日有著定位清晰、指向鮮明、含蘊雋永的節日文化內涵,其傳達的是較直觀、質樸、濃郁的人文和情感信息。而節日文化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蘊涵著大量歷史人文的內容,有著無窮的魅力和底蘊。它是我們民族的特征,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審美方式,顯現了我們的民族自己獨有的生活習慣和美好愿望。它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然而由于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傳統節日逐漸被切斷了它與人們實際生活經驗的內在聯系,慢慢喪失了其內在的寶貴的價值。以往一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有實際上的準備工作,家里會開始備年貨、給小孩子添置新衣、家庭成員悉數到齊以便團圓。這是一種對團圓的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反映說過節特別是過春節的時候,“節味”越來越淡了,很多人過春節的時候就在外面的餐館吃一餐來代表團圓飯。并且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中,傳統節日受到了外來節日的嚴重威脅,圣誕節、情人節的火爆情景一年更勝于一年。這主要也是由于這些外來節日外在表現形式的豐富多樣,物質承載較多,消費效果比較明顯。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側重于內斂,沒有過多的物質承載,這就使得傳統節日在現在這個消費社會中面臨著困境。因而,傳統節日想要進一步發展下去,可以嘗試順勢接收一些消費主義的理念,借助于消費的力量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同時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的商業性推廣,吸引大眾眼球,提升節日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 

二、電視媒體對于大眾節日體驗轉變的引導作用 

1、消費行為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節日體驗 

鮑德里亞曾在其《消費社會》中提到:“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富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覀兩钤谖锏臅r代……”。這種現代化進程給人類帶來了一個盲區,使人們認為似乎已經走過了需求階段,正邁向滿足階段,這其中就伴隨著消費社會的理念傳播。鮑德里亞又曾指出被消費的東西永遠不是物品,而是關系本身。因而,消費行為應該被看成是一種非物質性的實踐,這種消費行為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滿足需求的“被動”程序,而是一種“主動”的關系模式,這不僅僅是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也是人與集體、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系統性的活動和全面性的回應。正是在這一消費之上,文化體系的整體才得以建立。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外在的表現形式已經在逐步改變,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的生活體驗也已經在自己的消費行為中逐漸被改變。節日文化不單是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研究對象,而要放在整個消費社會中去研究,與商業行為、消費行為都有著萬千聯系。 

處于消費社會中的我們,很容易被商家所引導,節日文化又為他們推行消費理念提供了新的領域。商家借助大眾傳媒手段,利用“現代”、“時尚”等概念,將節日植入了現實生活,經過海量的不間斷宣傳,我們無奈地接受著情人節的高價玫瑰、平安夜的狂歡等等。此外,眾多的商家還利用節日的文化內涵做文章,例如中秋的團圓、冬至的長壽、春節的喜慶都可以成為宣傳的內容,以至于每逢年節,鋪天蓋地的各種宣傳應接不暇。更為深遠的影響是,消費社會理念的傳播正在單一化乃至改變著節日的文化內涵,使得節日的傳統日常體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消費體驗,節日的內涵發生巨大變化。因而節假日的消費活動已經成為人們過節時想到的第一件事,因為這時商家的促銷力度最大,可以買到平時舍不得買的東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的“黑色星期五”,以感恩節的第二天為名展開的全年最大促銷活動,使得人們在提及感恩節時最多的話題就是在黑色星期五那天消費了什么。于是,商家便樂此不疲地營造著富足、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從而帶來了購物、郊游、聚會的消費狂潮。節日成為消費社會中一種獨特的不可缺少的經濟現象。而在這些商家的宣傳中,大眾傳媒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以電視這種普及率極高的大眾傳播媒介為例,分析媒介對于節日的商業性推廣提供了哪些便利。 

2、電視媒體推動了節日的商業化 

在當代中國,以電視為代表的媒體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不再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獲取信息,而是坐在家里讓電視把社會生活的畫面直接送到眼前,消費社會同時也變成了一個媒體社會。沒有任何其他一種媒體可以像電視這樣充斥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之中,電視的滲透面是如此之廣,深刻的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看法。 

同時我們處在消費社會中,節日的日趨商業化可以說是現代不可避免的一種發展趨勢,隨著現在世界經濟不斷的向前而去,人們心里對于形式上一層不變的節日多少存在些創新的欲望。商業化是帶有目的性的推薦引導,商業化是節日發展的必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因而,在保留節日中不可改變的傳統習俗的基礎上,一定程度商業化的發展是必然的趨勢,是可以接受的。 

   作為大眾媒體的中堅力量,電視對于節日的商業化進程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每逢過年過節,電視新聞總是會報道一些商家的促銷活動以及民眾的瘋狂消費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更多的人在看到電視之后加入到瘋狂的消費當中,擴大了商家在節假日促銷的影響范圍。還有每年的春晚,春晚的植入性廣告一年多于一年,人們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也在不停的吸收著這些廣告的內容,使人們在不知不覺當中接收到了這些商業信息,培養著潛在的消費行為。當然,電視媒體不光起到了推動節日商業化的作用,還為人們提供了新的節日體驗方式。 

3、電視媒體拓展了人們的節日體驗 

與其他大眾傳播媒介相比,電視能夠調動人們的一切感官,是人們感到最輕松的媒介接觸方式,從而電視的普及率遠遠大于其他媒介。電視媒體是一種感觀上視覺和聽覺相協調、聲像上動態和靜態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它有聲有色、有形有情,以逼真的直觀形象和生動的表現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把枯燥的信息生動化,從而吸引公眾、感染公眾、說服公眾。不論文化程度,不論年齡大小,公眾都可以從電視中接受信息,而且可以重復聲像,使其多次出現,反復刺激人們的感觀,加深公眾的理解,這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特別重要。 

以2009年中央電視臺制作的22個清明節特別節目為例,可以看出電視媒體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節日內涵知識,拓展人們的節日體驗。從這次電視呈現的清明節文化內容來看,集中在下面四點:一是比較集中地展現中華民族祭祖的文化行為,如祭奠親人、追思逝者、公祭先祖、緬懷英烈等;二是展現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如遠足踏青、禁火寒食等;三是展現祭掃文明風,倡導祭掃新風尚和殯葬新形式,如花祭、音樂祭奠、網祭、花葬、樹葬等;四是以電視的手段,通過詩歌朗誦、講故事、民樂演奏、交響樂等藝術形式,傳達清明哀思、歌頌青春和生命。電視媒介以自身的優勢,營造清明節日文化氛圍,傳播清明習俗和節日文化內涵,一定程度地推動著傳統節日適應現代生活。使得很多對于清明節不了解或是了解不深刻的民眾都能廣泛獲知,并且為他們在清明節時提供更多的體驗方式,比如提倡殯葬新形式。 

2009年中央電視臺曾做過一期特別節目《中國節·端午》,請來于丹、蔡瀾、方文山等在各自領域都造詣非凡的文化學者、專家等,在主持人朱軍的引導下,以論壇的演講和對話形式,與到場的國外留學生一起對話,互動解讀中華文化的節日。嘉賓從飲食文化、個人閱歷融入節目交流之中,對話平和輕松,語言通俗富有趣味,賦予了節日內涵多樣化的內容,將歷史和現代通過親切的交談融會貫通。使得各種層次的受眾都能在輕松的環境下獲取深層的內容,在談笑間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深奧內涵,不枯燥、不造作。將電視媒體的傳播力量最大化,從形式和內容上都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受益匪淺。這又在思想領域加深了人們的節日體驗。 

 

參考文獻 

①[英]邁克·費瑟斯通 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譯林出版社,2000 

②[英]戴維·莫利 著,史安斌 譯:《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m].新華出版社,2005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篇10

一、歲時節日的民俗

(一)歲時節日的由來

從節期的選擇來看,歲時節日是以天文、歷法的知識為基礎的。歷法發明以后,人們以天氣的變化來作為檢驗歷法的標準,不斷地完善它。為了更能準確地反映節氣的變化,以指導農業生產,古人把黃道附近的一周天分為二十四等分。根據太陽在黃道的二十四個變化的位置,劃分出二十四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從節俗產生的原因是看,歲時節日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無論是春節的鞭炮驅儺還是端午節的賽龍舟,都表現出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節日習俗的產生,與人類早期的原始信仰觀念直接相關。第一是自然崇拜。早期的人類,總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離開來,并因為無法駕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當做一種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稜栄?釋天》:“‘祭星日布’這種原始觀念,與大自然的崇拜是分不開的,與后來的中秋賞月,元宵節張燈結彩習俗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 。第二是靈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死后有靈魂,肉體雖然不存在,靈魂卻不消失。靈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變化任何形態,暗中對人保護。 家里的長輩死后,能成家中的保護神。七月十五在水邊燃放河燈、焚香化紙、設饌施粥,目的是為了防止各種神鬼的侵害,求得保護。上巳日河邊洗浴,端午插艾掛蒲、喝雄黃酒,戴香包等習俗都有消災之意。這些習俗都顯出了人們護生的態度。第三是各種節日習俗與古人的迷信、禁忌、巫術觀念密切相關。古人認為吉兇禍福,必有前兆。日、月、星辰、云、雷等自然現象均被當做征兆對象。

二、歲時節日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影響

(一)歲時節日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

節日的選擇與生產活動是分不開的,也人們的生活規律有緊密的關系。春節是一個播種的季節,人們的生活相對來說比較閑適。人們祭天敬祖,游玩踏青,賞花燈,感受春天的來臨。夏天是一個繁忙的季節,而且這個時候天氣炎熱,容易生病。所以在端午節時候,情糾葛的傳說,民間也有外出看牛郎和織女外出的活動。主要以驅邪避溫為主。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人們懷著收獲的季節,中秋賞月。冬天可以說是一個享受勞動果實的季節,人們釀酒燒肉,整理年貨。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節日和農業生產是分不開的。

2.具有濃厚的人情觀念和人情味

中華民族是一個重感情的民族,在現實生活隨處可以感受到民眾的熱情。過春節,人們在家吃團圓飯,家家戶戶走親戚。中秋節,一家人在一起賞月,不僅增添節日的氛圍,而且也鞏固了家族的親情。我們海南黎族的“三月三”,每逢節日男女在一起載歌載舞。從這些節日中,可以看出歲時節日是中華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一般在春節期間和中秋節前后?!霸诠澣绽?,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象征意義的文化事項,這就形成了傳統節日文化自己的發展演變規律和特征”。

三、歲時節日與民眾情感表達的發展現狀

(一)春節習俗的內在本質已經慢慢消失

春節主要是祭祀敬祖、守歲為主。然而,我們卻把春節視為一個娛樂的節日。比如在春節期間,很多小孩都喜歡玩鞭炮,大人們則是打牌喝酒。在大城市中,這種情況比較嚴重?!叭藗兏嗟匕汛汗澴鳛榧倨诤拖M的代名詞,以至于忽略了對歲時節日習俗的繼承,如祭祖、春節禮儀等習俗” 。隨著人們生活遂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們過春節還是以吃喝玩樂為主。

(二)春節向現代化發展

我國的傳統習俗主要起源于農業社會,主要用于各種祭祀活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轉型的速度特別快,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一些歲時文化習俗也隨之發生改變。比如,很多年輕人過春節,由于春節期間工作忙,于是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春節的淳樸性正在發生改變,而且這種變化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思潮。

四、怎右導民眾地傳承以及正確表達歲時節日情感

(一)官方要重視傳播和傳承

節日的傳承一個人是做不到的,必須要政府參與到其中。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好壞,主要的引導作用還是在政府上。假如政府處理的不好,會引起民眾的不重視,而且一些傳統文化很難融入到民眾生活中?!白鳛樯鐣闹髁饕庾R層面,如能積極去了解傳統節日的歷史地位和現實作用,認同和支持傳統節日的社會文化價值,對傳統節日的傳播與繼承便可起到官有效的作用” 。

(二)重視歲時節日的研究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不知道傳統節日的由來,其中的文化內涵。這給民眾對節日文化產生了陌生感,對節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僅能夠使民眾了解節日的由來和發展,而且更增加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研究節日的歷史。其次,要提取節日的文化價值,一個事物有重要的價值必然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最后,要參與到歲時節日的調研中,要善于挖掘節日文化的特色。做到更完善地、更全面地,更系統地去保護。

(三)提高民眾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人們地積極性比較低是由于節日的宣傳不到位。為此,要提高人們的積極性,要利用好大眾媒介的作用。.“目前,我們國家從平面媒體到網路媒體,再到多媒體幾方面都已經比較成熟和發達,在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方面,可以根據不同的媒體特點和性質做大量的宣傳工作,只有通過各種媒體特點加強宣傳,才能使傳統節日文化參透進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使傳統節日的文化精華傳播到世界各地,眾傳統節日文化重要性和深刻價值的認識,讓世界認識和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

參考文獻:

[1]趙書.清明習俗[J].北京觀察雜志,2014,(3).

[2]閆祥嶺.禮記?月令-五行學說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

[3]沈國威.新爾雅附解題?索引[M].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

[4]余志慧.中國節日[M].合肥:黃山書社,2012.

注釋:

[1]沈國威:《新爾雅: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年,第2頁。

[2]陳華文:《民俗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頁。

篇11

節日之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各國人民為了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而創造的一種儀式。我國的傳統節日從遠古流傳至今,形式內容豐富多彩,體現了中國人民勤勞奮進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廣大民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正所謂“生活中不可無節日,節日里不可無活動。”同時,傳統節日有著定位清晰、指向鮮明、含蘊雋永的節日文化內涵,其傳達的是較直觀、質樸、濃郁的人文和情感信息。而節日文化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蘊涵著大量歷史人文的內容,有著無窮的魅力和底蘊。它是我們民族的特征,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審美方式,顯現了我們的民族自己獨有的生活習慣和美好愿望。它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然而由于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傳統節日逐漸被切斷了它與人們實際生活經驗的內在聯系,慢慢喪失了其內在的寶貴的價值。以往一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有實際上的準備工作,家里會開始備年貨、給小孩子添置新衣、家庭成員悉數到齊以便團圓。這是一種對團圓的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反映說過節特別是過春節的時候,“節味”越來越淡了,很多人過春節的時候就在外面的餐館吃一餐來代表團圓飯。并且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中,傳統節日受到了外來節日的嚴重威脅,圣誕節、情人節的火爆情景一年更勝于一年。這主要也是由于這些外來節日外在表現形式的豐富多樣,物質承載較多,消費效果比較明顯。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側重于內斂,沒有過多的物質承載,這就使得傳統節日在現在這個消費社會中面臨著困境。因而,傳統節日想要進一步發展下去,可以嘗試順勢接收一些消費主義的理念,借助于消費的力量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同時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的商業性推廣,吸引大眾眼球,提升節日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

二、電視媒體對于大眾節日體驗轉變的引導作用

1、消費行為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節日體驗

鮑德里亞曾在其《消費社會》中提到:“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富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覀兩钤谖锏臅r代……”。這種現代化進程給人類帶來了一個盲區,使人們認為似乎已經走過了需求階段,正邁向滿足階段,這其中就伴隨著消費社會的理念傳播。鮑德里亞又曾指出被消費的東西永遠不是物品,而是關系本身。因而,消費行為應該被看成是一種非物質性的實踐,這種消費行為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滿足需求的“被動”程序,而是一種“主動”的關系模式,這不僅僅是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也是人與集體、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系統性的活動和全面性的回應。正是在這一消費之上,文化體系的整體才得以建立。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外在的表現形式已經在逐步改變,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的生活體驗也已經在自己的消費行為中逐漸被改變。節日文化不單是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研究對象,而要放在整個消費社會中去研究,與商業行為、消費行為都有著萬千聯系。

處于消費社會中的我們,很容易被商家所引導,節日文化又為他們推行消費理念提供了新的領域。商家借助大眾傳媒手段,利用“現代”、“時尚”等概念,將節日植入了現實生活,經過海量的不間斷宣傳,我們無奈地接受著情人節的高價玫瑰、平安夜的狂歡等等。此外,眾多的商家還利用節日的文化內涵做文章,例如中秋的團圓、冬至的長壽、春節的喜慶都可以成為宣傳的內容,以至于每逢年節,鋪天蓋地的各種宣傳應接不暇。更為深遠的影響是,消費社會理念的傳播正在單一化乃至改變著節日的文化內涵,使得節日的傳統日常體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消費體驗,節日的內涵發生巨大變化。因而節假日的消費活動已經成為人們過節時想到的第一件事,因為這時商家的促銷力度最大,可以買到平時舍不得買的東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的“黑色星期五”,以感恩節的第二天為名展開的全年最大促銷活動,使得人們在提及感恩節時最多的話題就是在黑色星期五那天消費了什么。于是,商家便樂此不疲地營造著富足、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從而帶來了購物、郊游、聚會的消費狂潮。節日成為消費社會中一種獨特的不可缺少的經濟現象。而在這些商家的宣傳中,大眾傳媒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以電視這種普及率極高的大眾傳播媒介為例,分析媒介對于節日的商業性推廣提供了哪些便利。

2、電視媒體推動了節日的商業化

在當代中國,以電視為代表的媒體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不再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獲取信息,而是坐在家里讓電視把社會生活的畫面直接送到眼前,消費社會同時也變成了一個媒體社會。沒有任何其他一種媒體可以像電視這樣充斥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之中,電視的滲透面是如此之廣,深刻的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看法。

同時我們處在消費社會中,節日的日趨商業化可以說是現代不可避免的一種發展趨勢,隨著現在世界經濟不斷的向前而去,人們心里對于形式上一層不變的節日多少存在些創新的欲望。商業化是帶有目的性的推薦引導,商業化是節日發展的必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因而,在保留節日中不可改變的傳統習俗的基礎上,一定程度商業化的發展是必然的趨勢,是可以接受的。

作為大眾媒體的中堅力量,電視對于節日的商業化進程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每逢過年過節,電視新聞總是會報道一些商家的促銷活動以及民眾的瘋狂消費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更多的人在看到電視之后加入到瘋狂的消費當中,擴大了商家在節假日促銷的影響范圍。還有每年的春晚,春晚的植入性廣告一年多于一年,人們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也在不停的吸收著這些廣告的內容,使人們在不知不覺當中接收到了這些商業信息,培養著潛在的消費行為。當然,電視媒體不光起到了推動節日商業化的作用,還為人們提供了新的節日體驗方式。

3、電視媒體拓展了人們的節日體驗

與其他大眾傳播媒介相比,電視能夠調動人們的一切感官,是人們感到最輕松的媒介接觸方式,從而電視的普及率遠遠大于其他媒介。電視媒體是一種感觀上視覺和聽覺相協調、聲像上動態和靜態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它有聲有色、有形有情,以逼真的直觀形象和生動的表現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把枯燥的信息生動化,從而吸引公眾、感染公眾、說服公眾。不論文化程度,不論年齡大小,公眾都可以從電視中接受信息,而且可以重復聲像,使其多次出現,反復刺激人們的感觀,加深公眾的理解,這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特別重要。

以2009年中央電視臺制作的22個清明節特別節目為例,可以看出電視媒體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節日內涵知識,拓展人們的節日體驗。從這次電視呈現的清明節文化內容來看,集中在下面四點:一是比較集中地展現中華民族祭祖的文化行為,如祭奠親人、追思逝者、公祭先祖、緬懷英烈等;二是展現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如遠足踏青、禁火寒食等;三是展現祭掃文明風,倡導祭掃新風尚和殯葬新形式,如花祭、音樂祭奠、網祭、花葬、樹葬等;四是以電視的手段,通過詩歌朗誦、講故事、民樂演奏、交響樂等藝術形式,傳達清明哀思、歌頌青春和生命。電視媒介以自身的優勢,營造清明節日文化氛圍,傳播清明習俗和節日文化內涵,一定程度地推動著傳統節日適應現代生活。使得很多對于清明節不了解或是了解不深刻的民眾都能廣泛獲知,并且為他們在清明節時提供更多的體驗方式,比如提倡殯葬新形式。

2009年中央電視臺曾做過一期特別節目《中國節?端午》,請來于丹、蔡瀾、方文山等在各自領域都造詣非凡的文化學者、專家等,在主持人朱軍的引導下,以論壇的演講和對話形式,與到場的國外留學生一起對話,互動解讀中華文化的節日。嘉賓從飲食文化、個人閱歷融入節目交流之中,對話平和輕松,語言通俗富有趣味,賦予了節日內涵多樣化的內容,將歷史和現代通過親切的交談融會貫通。使得各種層次的受眾都能在輕松的環境下獲取深層的內容,在談笑間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深奧內涵,不枯燥、不造作。將電視媒體的傳播力量最大化,從形式和內容上都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受益匪淺。這又在思想領域加深了人們的節日體驗。

參考文獻

①[英]邁克?費瑟斯通 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譯林出版社,2000

②[英]戴維?莫利 著,史安斌 譯:《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M].新華出版社,2005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④陳龍:《在媒介與大眾之間:電視文化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⑤石義彬:《單向度 超真實 風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篇12

農耕儀禮在農業社會是一種復雜的、綜合性的文化現象。在民俗學儀式文化研究中,將一系列的農耕儀禮視為農業社會農耕生產的“通過儀禮”。我們知道,無論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或人類社會自身的活動,都處于一定的儀式之中,都要完成生命的周期,而每一個周期都要舉行一個個“通過儀禮”完成自身的過渡。比如人們將一年要分為四季,分為十二個月,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在每一個節點上,舉行一定的儀式完成向下一階段的過渡。當這些節日儀式一一完成時,一年就算過去了,新的過渡輪回又將開始。這就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的“通過儀禮”。從這種意義上講,農耕儀禮和節日習俗似乎將農作物的自然生長與人們的信仰心理統一起來,達到物我一體,天人合一。

歲時節日民俗的最初形成不僅和農事活動有關,而且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明有關。特別是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知識的產生,直接導致了歲時民俗的形成。一年中歲時的劃定是在配合農業生產和生活所進行的天象觀測的基礎上形成的。在歷法產生之前,人們根據自然界物候的變化確定一年中季節的變化。古語中所說“山中無歷日,寒暑不知年”正是指這種情況。游牧、狩獵民族與農業民族相比,觀察和記錄歲時變化的方法有著明顯的差別。比如,古代蒙古族對“年”的認識是草青一次為一年。中國東北的鄂倫春族以月圓12次為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則以物候變化為依據。雪融化的季節叫春天,青草長出來的季節叫夏天,草木干枯的季節叫秋天,落雪的季節叫冬天。以物候變化確定年月,對牧業和狩獵民族是適用的,而對農業民族則顯得過于簡單粗放。農業生產中作物的栽培有很強的季節性,耽誤農時會影響一年的收成和生計,所以農耕民俗要求歷法的精確,而歷法的精確又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方便,同時也為歲時節日規定了具體日期。

一年中歲時的劃定是為了確定時序系統。它雖然含有民俗文化的因素,但人文色彩相對比較淡薄。中國是世界上古老的農業國之一,早在殷商時期就有了歷法的萌芽。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土圭”,用它測定日影以定冬至、夏至,區別春分、秋分。而且此時置閏月定四時成歲的制度也趨于完善。用這種完備的歷法,指導農業生產,就有了可靠的依據。

農耕儀禮只是農耕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旱地耕作儀禮和水田(稻作)耕作儀禮兩部分。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國家,旱地耕作儀禮與水田耕作儀禮統一于節日習俗之中。春節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儀禮之一。中國北方地區以旱地栽培為主,表現在農耕儀禮上,主要是祭祀社稷之神,也就是土地和五谷之神。此外還敬奉龍王。在祭祀方式上,往往采取綜合式祭祀,并不將祭祀儀式分配在生產過程的每個環節上。如對土地神的祭祀采取“春祈秋報”方式。中國古代祭祀社神依一定的時令舉行,一般是春秋兩季。春天當春耕來臨時,舉行祭祀,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秋天到了收獲季節,舉行祭禮,報答土地神的恩賜。而中國的春節,正是把“春祈秋報”活動融合在一起,既報答社稷之神,又祈求社稷之神,于是酬神成了春節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中國南方稻作文化區域,除祭祀社神之外,在水稻栽培過程中,從育秧開始到收獲,還要舉行一系列獨特的儀禮。由此可見,中國的春節文化與農耕儀禮的關系非常密切。

中國的節令風俗,大都萌芽于先秦時代。到了秦漢時期,特別是漢代,終于走向定型。春節文化中包含的農耕儀禮事象十分明顯。

首先,“年”的本義與農耕儀禮有關。從傳統意義上講,我們所說的“年”本身就含有農耕儀禮的意思。禾谷一年一熟,謂之年?!墩f文》解釋:“年,谷熟也。”一年的莊稼成熟,獲得豐收,要祭祀谷神。《爾雅》中“年”和“歲”是同一記時單位。“歲”在甲骨文中,象是用斧子砍斷人的雙腳,用來作犧牲祭祀谷神??梢姽爬系哪旯澚曀祝怯萌俗鳡奚e行祭祀的。莊稼一年一熟,用祭祀的方式,慶賀豐年,并祈禱來年豐收,這是“年節”的原始意義。

其次,春節的形成和定型,與農業社會歷法的產生密切相關。秦漢時期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長期分裂割據,但是由于交通阻隔,不同地區之間的節日風俗還很難融合,形成了“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局面。直到西漢初年,由于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日趨穩定,經濟日趨繁榮,人們的生活情趣日益豐富,年節風俗活動才逐漸形成。

春節文化在漢代定型的另一個原因是歷法的定型。春秋時代,歷法尚處于草創時期,各地區的歷日制度不能完全取得一致。秦代用“顓頊歷”,以建亥孟冬之月(今陰歷的十月)為歲首。漢初仍沿用秦代“顓頊歷”,以今陰歷的九月為一年之終,十月為一年之始。漢初的除夕之夜就是今天的陰歷九月二十九日,元旦則是十月一日。漢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 104年),命司馬遷、落下閎等人改“顓頊歷”而另作“太初歷”,仍以夏歷的正月為歲首。夏歷即今之陰歷,所以至今民間仍把夏歷稱為陰歷或農歷。歷法的改定為年節確定了準確日期。從中國的歷法習稱“農歷”來看,正好說明它是農業社會的產物。

其三,春節文化的主題充分體現與農耕儀禮的關系。傳統的春節主題可以用八個字概括: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它既含一年收獲的喜悅,又寄托來年的期盼。春節是產生希望的節日。在農業社會是農耕儀禮的重要體現。春節最流行的祝福語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既期盼家宅平安、又祝福萬事隨心,對來年的期望蘊藏在說不完的吉祥語中。

其四,春節節物體現農耕文化特色。春節節物是春節期間伴隨節日活動使用的道具,也是春節文化的物化表現。

春節來臨時,人們要做各種準備,購置年貨,布置環境。其中的許多東西是春節必不可少的文化符號。我們將這些實用的文化符號稱之為“節物”,即過節不可缺少的事物。這些節物豐富多彩,不勝枚舉,它們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多彩。稍加留心,我們會發現正是這些節物,體現著農耕社會的特色,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期望和訴求。

春節期間所使用的節物除供奉、飲食之外,還有門神、財神、對聯。除夕夜吃年夜飯,喝屠蘇酒,吃餃子、湯圓,拜年等不一而足。這些節物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體現了農耕社會的生活特色。農耕社會是一個多神信仰的社會,春節的迎神賽會是為了達到人神同樂。人們認為只有神快樂了,才可以保護農業豐收,才可以保護家宅平安,人壽年豐。所以春節期間一定要將家庭環境布置一新,達到辭舊迎新、迎新納福的目的。舉例來說,門神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門神是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春節時,人們都將門神像貼在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在農業社會,門神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其次是貼對聯,對聯是古老巫術桃符的進化演變。古代,人們在辭舊迎新之際,在桃木板上分別寫上或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圖像,懸掛于門首祈福滅禍。其三是供奉財神。財神是指掌管錢財的神,本為道教所信奉的神。財神在民間分文財神和武財神。比干被賜封為“天官文財尊神”;趙公明被奉為正財神,劉海、范蠡被奉為文財神,鐘馗、關公被奉封為賜福鎮宅的武財神。有的財神像繪有太陽和月亮,表示日春神青帝和月財神趙公明,合稱為“春?!?。

吃年夜飯,喝屠蘇酒,吃餃子、湯圓,拜年,是春節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它們同樣含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古時的元旦,或稱“三朝”、“三始”、“三元”,是新年的第一天。除夕夜燃放爆竹驅邪鎮惡,祝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一天,家長要率全家人合祭百神,追祭祖先。祭祖完畢,一家人不分尊卑老幼,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飲椒柏酒,預祝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按照儒家的倫常孝悌觀念,秦漢時代的年節活動不僅要頻繁地追祭祖先,而且家人之間要分別長幼尊卑,行禮拜年。魏晉以后,人們改飲桃湯為飲屠蘇酒。屠蘇是一種中草藥,據說用屠蘇作的酒能避瘟疫。

春節既是中國的團圓節也是中國的感恩節。家庭中先要祭祖,然后給長輩拜年、分壓歲錢、守歲。初一大早給街坊鄰里拜年。有的村落初一大早要根據喜神所在的方位,集體迎接喜神,具有村落團拜的意思。初五以后起社火,唱大戲酬神,村落之間社火走訪,即所謂的送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過后,年節的才算結束。

我們今天享受的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是古老的農耕儀禮留給我們的豐厚的文化遺產。春節是綜合性的文化節日,也是中國人的狂歡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需要了解它的文化內涵,將春節文化與農耕儀禮聯系起來考察,將會使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節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如此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如今卻在傳承中出現問題。最近幾年來,關于節日文化的討論一直在繼續,有節就有論壇,有論壇就有對節日文化的各種各樣的言論,但是這些言論對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影響如何,很大程度上關于節日文化的研究還停留在學理階段,和實際的節日文化傳承還有一定的距離。

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我們不能說不重視,許多節日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還成為法定節假日。但是遇到每一個節日究竟如何繼承傳統又與時俱進,誰也說不清楚。實際上,中國的節日文化和傳統相比,已經失去了靈魂,變得盲目和蒙頓。節日的形式是存在的,比如時間、空間,但內容已經被架空。許多年輕人不知道節日的來歷和過節的儀式程序,變得很茫然。其實節日和人一樣是有靈魂、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的。節日文化的靈魂是什么?是信仰,是信仰儀式中包含的道德、倫理觀念。失去信仰的節日必然名存實亡。從這種意義上講,我們現在的許多節日是名存實亡的。

篇13

一、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民俗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團圓親情

唐代詩人王維有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泵魅烁邌⒂性娫?”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即佳節思親猶如山之繞郭、水之東流一樣自然而然。因此,過去在傳統佳節來臨之際,人們就會如期去上墳掃墓,以示對亡故親人的懷念,而對于那些浪跡天涯的游子,人們則往往遙對明月,以寄托情思,傾訴”但愿人長久,千里共撣娟”的心情。

(二)歡慶喜悅

每到傳統佳節來臨之時,人們就會沉浸在普天同慶、萬民同樂的氣氛之中,而心中的溫馨喜悅之情也會如期而至。

現在有許多對都市生活產生審美疲勞的人們,常常借節日放假之機外出旅游,在恬靜自然的山水間尋找一種好心情,盡管旅途勞累,十分擁擠,但許多人心甘情愿地”花錢買罪受”。這是因為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曲折地體驗到傳統節日固有的樂趣。

(三)樂觀自信

首先,節日文化可以寄托乃至展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之情。如年節時的春聯、年畫、鞭炮等,都圍繞著團圓美滿、幸福吉祥的喜慶主題而展開;湯圓、月餅則象征著團圓如意等等。

其次,從節日活動的信仰崇拜中,人們可以求得一種心理平衡。比如年節乞求神靈庇護及祭拜祖先等,看似無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心靈凈化作用。

再次,節慶活動具有強身健體、益智娛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放風箏、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其強身健體的意圖是十分明確的。

(四)歷史意識

清明節掃墓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慎終追遠的道德意識。它的文化意義類似于西方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道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系,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淚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

(五)淑世情懷

比如民間流行的祭灶時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俗活動,就有明顯的淑世情懷的烙印:一些圍繞著老人、孩子、女性、戀人等而設的節日,將福祿壽禧和太平團圓、多才多藝的淑世情懷展示了出來,都是關注人自身的。

(六)天人相諧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叼、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于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后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征,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于登高望遠。

二、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迷信色彩的現代解讀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多與祭拜神靈有關,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仔細考察,這些民俗多是在迷信外衣下有實用的目的,虛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直接的物質功利性。

比如,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習俗。據說灶王在家家戶戶了解人間善惡,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察報人家善惡。人們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來祭灶王。為的是得到對聯中說:”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好結果。祭灶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這個家庭吉祥如意,歲歲平安。這其實是表達對來年的一種美好祝愿。

春節期間燃放的原意在于驅逐惡鬼?!渡戤惤洝吩?”西方山中有人焉,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魁(傳說中的獨腳怪獸)。以竹著火中,嘩嘩有聲,而山魅驚憚。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藥為之?!边@當然是迷信的說法。放爆竹主要是娛樂,表示除舊迎新,取個吉祥兆頭。

端午節飲雄黃酒。傳說很神奇。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于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后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

重陽節登高,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古人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蛟S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在同時人們通過登高望遠,起到了鍛煉身體的作用,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護種娛樂活動了。

三、中國傳統節日民俗的繼承和弘揚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圣誕節越來越火。隨著圣誕節臨近的那段日子,大小商場的門口無不擺上一個白胡子的圣誕老人。現在許多年輕人熱衷于過洋節日,而中國自己的一些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卻受到冷落。

(一)中國傳統節日民俗受到冷落的原因

1、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中國從封閉的計劃經濟轉為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主動向世界敞開大門,各國文化進入中國,產生了對傳統文化,包括節日文化的沖擊。在強勢文化沖擊下,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嚴峻挑戰。

2、西方的一些節日大多以自娛自樂為形式,注重熱情奔放的情感追求,過節方式洋溢著狂歡和自由,比較迎合年輕人的心態。而中國節日雖然也注意創造歡樂祥和的氣氛,講究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但在這些現象的背后,總更趨向于實用理性,盡量用理智的行為去指導情感的活動。中國的傳統節日總是內斂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間的其樂融融。不少節日還講究禮節,有的地方甚至還有很繁瑣的一套禮儀,稍不注意,很可能會讓長者找出晚輩的’.無禮”之處,這對于年輕人來說,無疑成了他們的一種負擔。

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媒體、商家為捕捉商機,大肆宣傳,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吸引顧客、制造影響。這樣做法本來無可厚非,但卻在無形中助長了圣誕的氣焰,為”洋節”推波助瀾,使它們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4、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理、追求時尚和從眾心理。

5、一些國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國人總以為只要是外國的東西便是好的,因而,”洋節”當然會比’‘土節”更有情趣,更羅曼蒂克。他們將一些國外的東西一任搬來,不分國情,不理會傳統,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來。仿佛只有這樣,才更能顯出自己的”洋氣”,才更能”與世界接軌”。

(二)中國傳統節日民俗需要發揚光大

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文化可以說是最能集中而全面地體現民族文化的風采和底蘊。它像語言一樣,是族群傳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種節日就意味著對這種文化不同程度的認同;白主過節的意識越強,相應的文化認同感就越強。如果大多數國人熱衷于過洋節而冷淡傳統節日,這對弘揚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并無益處。因為民族文化的喪失就是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喪失,一個民族一旦喪失了自己的文化,這個民族就會不打自垮,絕對不可能在世界的競爭中立下腳來,更無庸說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但是,我們樂觀地認為,傳統節日文化不會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中消失或者變味,因為老百姓對傳統節日的認同程度遠超過對洋節日的認同。中西方所有的節日,都是在其各自相對獨立的文化系統中發育成長起來的,它們有著獨具一格的鮮明特色和自成體系的豐富內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現形式。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欲望以及調整人際和天人關系而出現和發展的,不容否認,這些問題在當今乃至未來社會中仍將客觀存在,因此,傳統節日的存在和發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年輕人喜歡圣誕節,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開放程度的提高,說明年輕人是以兼容并取的心態對待傳統和外來文化?!蹦贻p人在圣誕節品嘗西方文化,而在春節則回歸傳統的文化,這兩者并不矛盾”。所以,洋節會取代土節,對此不必太祀人憂天,畢竟節日是文化與民俗的結合體,一個節日的產生、流傳、演變,都有著民族心理與文化的背景。它緊密地伴隨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實際,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體現了一定的歷史性和時代性。在傳承過程中又不間斷地延續著、變異著、豐富著和發展著。比如,經過數千年的沉淀,春節己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不會輕易消失。

伴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凸現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世界己成為了一個”地球村”。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廣泛,節日的中外交流也勢所必然。的確,我們身邊是彌漫著洋節文化,但同時,旅居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也正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種子撒播到地球的各個角落。據報道,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被確定為當地的法定節日。

所以,我們對洋節日不必避退三舍或拒之千里之外,完全可以包容的心態泰然處之,進而以積極客觀的態度來認同其中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有參考、充實、提升價值的豐富內涵,加以適時吸收和消化,在傳統節日中注入現代元素,從而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相信傳統節日定會在未來社會中找到應有的位置。節日的前景將和文化的前景一樣走向繁榮和多元。

(三)弘揚中國傳統民俗的對策

首先,要重視中國傳統民俗的巨大作用??隙褡鍌鹘y,弘揚民族精神,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要加強對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不僅學校要重視,整個社會,包括商家、媒體等都要重視,都要采取相應的措施,讓傳統民族文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