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用彤評傳》內容簡介
本書以湯用彤思想發展的路線為經,追溯其文化觀念形成的軌跡,旁征博引,縱論湯氏從"昌明國故,理學救國"到"博采中西,融化新知"而至"中西互補,因革損益"的文化系統工程建設,以及對其學術思想的催化與導引而開創的學術黃金時代,從而再現了一代學術大師以其嚴謹的治學精神,宏闊的學術襟懷及其開創一代學術風氣的學術成就。
本書以湯用彤思想發展的路向為線索,追溯其文化觀念形成的軌跡,旁征博引,縱論湯氏從"昌明國故,理學救國"而至"中西互補,因革損益"的文化系統工程建設,以及對其學術思想的催化與導引而開創的學術黃金時代。
湯用彤評傳》,為你展現一個立體、鮮活的國學大家
湯用彤評傳
總 序 張岱年/001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 錢宏(執筆)/004
序 言 湯一介/001
英文提要/001
前 言/001
第1章 生平及思想發展的路向/001
1.1 幼承庭訓/001
1.2 清華學堂/004
1.3 大洋彼岸/022
1.4 故國新論/028
第2章 文化觀念的系統工程建設及對其學術思想的催化與
導引/044
2.1 奠基與初創/045
2.2 選擇與完成/049
2.3 實踐與調燮/064
第3章 中國佛教史研究(上)/074
3.1 比較宗教學研究/077
第4章 中國佛教史研究(下)/130
4.1 乾嘉考據之學的應用/130
4.2 史論結合的表述形式/158
第5章 近代中國佛教史研究詳略得失之比較/166
5.1 湯用彤、蔣維喬中國佛教史研究之比較/166
5.2 湯用彤、梁啟超佛教史研究及佛學觀念之比較
/175
5.3 湯用彤、胡適禪宗史及禪學研究之比較/181
第6章 魏晉玄學研究(上)/188
6.1 魏晉思想的淵源、發展和流別/191
6.2 玄學的政治思想/215
6.3 玄學的自然觀/231
6.4 玄學的人生觀/236
第7章 魏晉玄學研究(下)/242
7.1 玄學的方法論—言意之辨/242
7.2 玄學與音樂、繪畫/256
7.3 玄學與文學理論/259
第8章 印度哲學史研究簡介/267
8.1 印度哲學的起源與發展/269
8.2 印度哲學的形態與特征/274
附錄 湯用彤學術行年簡表/280
后 記/286
湯用彤評傳
湯用彤清華時期的同學,以后足可以稱為學衡派主將的吳宓、梅光迪、胡先骕等先后均游學美國,并在大洋彼岸獲得碩士學位。特別是吳宓,與湯用彤同年畢業,又與湯氏同時留清華任職。湯氏任國文教師,兼任《清華周刊》總編,吳氏則任文案處翻譯。1917年,他們又都用庚子賠款獎學金留學美國。湯用彤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才接受了真正的西方文化的教育。吳宓有《感事》七言律詩一首,題下注云:"予畢業未得游美,任清華學校文案處翻譯及文牘職事,凡一年。"而湯用彤留美,一般認為在1918年,事實則不然。杜維明在《中國文化的認同與創新》一文中曾經提到湯氏赴美情況的調查結果。他自哈佛大學獲得了湯氏成績單的影印件,并說:
成績單附有一條:湯用彤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哈姆萊大學,也就是說是用庚款在一九一七年就去美國了。
后來,他又從哈姆萊大學獲得證據,湯氏于1917年確實就讀于這所大學,學習政治學與社會學兩門功課,后由于成績優異被推薦到哈佛大學。當時的哈姆萊大學校報還有兩篇關于湯用彤情況的報道。
顯而易見,湯用彤畢業后留校任事一年左右至1917年,與吳宓同年赴美。吳宓就讀于弗吉尼亞大學,后轉入哈佛。湯用彤則先受學于美國中西部的一所普通大學—哈姆萊大學,專攻政治學和社會學。那年湯氏25歲,正是風華正茂的歲月,其學習成績優異,且頗受輿論界的重視,而后被保舉到著名的哈佛大學學習,其年是1918年。這大概是認為湯氏1918年赴美留學的依據。
湯用彤在哈佛學習兩年,1920年入哈佛研究院,沉浸在沉靜的哲學思維之海,學科涉及西方哲學、印度哲學。正如樂黛云教授分析的那樣,原就讀于芝加哥西北大學、弗吉尼亞大學以及加州貝克萊大學的梅光迪、吳宓、胡先骕,慕白璧德(Irving Babbit)教授之聲名,先后轉入哈佛,以白璧德為師,并非白璧德塑造了他們的思想,而是他們早已形成的思想雛形,與白氏新人文主義取得了共識,因而共同選擇了白氏①。湯用彤同樣在白氏新人文主義的吸引下,系統地接受了白氏基于個人道德完善的"同情加選擇"的人文思想,并受白氏重視佛教研究的影響,兼治佛教史研究所必需的梵文、巴利文。研究院學習期間,湯氏刻苦攻讀,博采東西,并覽今古,成績優異,提前完成學業,于1922年獲哲學碩士學位,與其清華、哈佛學友,以后的學衡派中堅成為我國及時代系統接受近代科學訓練并正式灌注西方文化知識的學者。他與吳宓、陳寅恪被譽為"哈佛三杰"也得力于此。
白璧德"同情加選擇"的新人文主義是20世紀現代保守主義的核心。他認為16世紀以來由培根創始的科學主義發展而為視人為物、泯滅人性、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18世紀盧梭提倡的泛情主義演變而為放蕩不羈的浪漫主義和無檢擇的人道主義,使人只有追名逐利的物欲而放棄內在的道德修養,因而提出"慎思明辨,尊尚傳統"的論事標準,并強調人的規范和德性。他認為文化乃至整個人類的進步有賴于有聰明才智的秀異分子,而不是凡庸大眾。因此可以說新人文主義是對近代科學民主潮流的反撥。湯用彤及其清華哈佛學友對白氏的選擇,無疑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思潮的轉向。
白璧德,1865年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1889年畢業于哈佛大學,1894年到1933年執教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法國文學,是一位對東西方文化均有深刻理解,于印度佛學、梵文、巴利文深造有得,且對中國文化和中國近代困境深切關注的人文主義學者。他與執教哈佛大學的梵文教授莫爾(Paul.E.More),以西方賢哲、東方孔佛之說,改造當世文化自任,共同發起了現代新人文主義運動。與舊人文主義不同,他首先界定人文主義(Humanism)與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的根本不同。他指出人文主義—Humanism不能被誤以為是希臘人的博愛—Philanthropy,它包含有規訓與紀律之意。它不是指蕓蕓眾生,而是指少數的社會分子。所以白氏強調"人道主義重博愛,人文主義重選擇"①,力主"同情與選擇必須持其平"②的人文思想。《文學與美國大學教育》(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中《釋人文主義》(What is Humanism?)一章中有一段話集中表述了白氏同情加選擇的人文思想。
國學大師叢書》表現了近代中西文明沖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了表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模宏大,意義深遠。——張岱年
一如既往的好評,確實服務滿好的,速度快,包裝也很好,沒破損。
收到,非常好,物美價廉,每次買都買不少。這么好的東西不買沒道理。
哈佛三杰
這個系列很不錯。適合深度理解大師的學路歷程!
書太好了
質量嗷嗷的好
還沒看,應該不錯。
非常棒的書啊
一直信賴當當,質量有保證,發貨快,溝通及時
替我們科長買的,一系列都不錯。
目標:收藏全套!
哲學界的大咖,中國哲學史上最具代表性開創性的人物
國學大師評傳系列之一,麻天祥是宗教研究特別是佛教研究的資深專家,研究湯先生自然不錯
湯用彤評傳,國學大師叢書之一,這套叢書都是些有關民國大學者的評傳,這些個老學者學問都大,值得敬仰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