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應以怎樣的情懷來尊重語言財富,以怎樣的努力來愛護語言,使其具有完整的品格與生命力呢?寬容、平等、對話、學習、使用、研究,給語言以尊嚴,并為其驕傲,讓它們生生不息。在所有的態度和方法當中,最需要選擇的是讓語言走進法律的框架。
本書主要研究了法律語言學方面的有關問題。
劉紅嬰,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法律語言學、語言法、世界遺產法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個人專著有《法律語言學》、《彈性法律語言論》、《世界遺產精神》、《世界遺產概論》(及時版、第二版),合作著作有《中國儒學文化大觀》等十余種:發表學術論文、理論文章及其他
及時章 語言法的范疇與意義
一、語言在法律的框架中
二、法律與語言的哲學因緣
1.理論關系
2.法哲學與語言哲學
3.應用層面
三、確立語言法的范疇
1.原則
2.語言法的基本內容
3.目標
四、語言法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體現人類全息價值觀
2.為文化找到家園
3.構建真實的多元文化
4.持續朝向終極目標
第二章 語言權
一、語言權涵義
1.語言上的人權
2.語言權的法理內涵
3.語言權內涵的展
4.在法律中尋找語言權
5.語言上的義務
二、語言權分類
1.自然語言權、社會語言權和法定語言權
2.實體語言權和程序語言權
3.個人語言權和群體語言權
4.直接語言權和異態語言權
三、語言權主體
1.個人
2.民族
3.文化群體
四、語言權的理論價值
1.語言權之樹
2.語言權為所有的權利"發言"
3.語言權與其他權利相輔相成
4.語言權是語言法理論體系的核心
第三章 語言立法
一、國際立法
1.聯合國及其各組織法律文件
2.《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要旨
3.非政府間組織法律文件
4.區域性法律文件
5.非物質文化遺產
6.語言國際法
二、語言國際法的主要內容
1.原則性規范
2.語言存在保障
3.語言發展保障
4.語言教育保障
三、語言國際法的意義
1.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全球文化多樣性的訴求
2.語言一體化與語言多元化
3.和平文化
4.整體指導
四、國內立法
1.世界語成功嗎
2.國內立法的意義
3.語言立法的特殊性
4.國內立法的核心概念
5.特殊關鍵詞——一個實例
五、各國國內立法舉要
1.憲法保護
2.專項法的保護
3.法國模式
4.新獨立國家
5.語言的文明古國
6.魁北克的堅守
7.南非的語言多樣性
8.語言多樣性的多樣
9.歐盟及其官方語言問題
第四章 語言政策與語言運動
一、政策目標
1.國家要什么
2.多種因素決定語言命運
3.語言政策維護語言命運
4.雅言和官話
5."當代書同文"
6.語言紀念碑
7.語言行政法
8.擺脫母體
9.世界要什么
10.國際母語日
11.世界瀕危語言地圖
12.新技術時代的語
二、政策實現
1.國情先行
2.人本化操作
3.自覺意識
4.人類大情
三、語言運動
1.母語自豪感
2.消除語言歧視
3.捍衛語言的大旗
4.語種間的較量
5.俄語的復雜境遇
6.自我優化
第五章 法定語言規范
一、法定語言規范是什么
1.簡論
2.類別
3.意義
二、原則性規范
1.語言之于人類生活的地位
2.語種在國家、政治、民族中的地位
3.官方語
三、操作性規范
1.語言行為標準
2.語言使用標準
3.訴訟反饋的語言標準
四、法律程序規范
1.法定語言程序
2."言詞辯論"
3.程序中的語言規范
五、語言本體規范
1.語言內部規則
2.規則的構成
3.不厭其小
第六章 語言及語言權保護手段
一、政策目標下的保護手段
1.語言保護的目標設立
2.實現目標的必要手段
3.目標和手段的適度性
二、科學研究
1.層級化的研究體系
2.學術組織及其活動
3.研究的全息視角
4.學者們的努力
三、語言教育
1.教育主旨
2.教育計劃
3.教育實施
4.比利時模式
四、社會生活
1.全民化
2.覆蓋各領域
3.滲透各層次
第七章 我國語言法狀況及未來展望
一、背景和條件
1.我們的成就和優勢
2.新生的問題
3.現有法律
4.專門機構及其工作
二、歷史的經驗
1.漢字拼音化
2."太棒了"
3.漢字簡化方案和漢語拼音方案
4.威氏拼音法
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1.及時部語言大法
2.原則性、標志性的法律
3.綱舉目張
四、語言行政工作
1.評估
2."推普"
3.推漢
4.語言工作概覽
五、語言法的未來之路
1.全球環境中的語言法原則
2.中國模式的語言多樣性
3.法律保護的范疇
4.善意的行政行為
附錄
附錄一:《世界語言權宣言》
附錄二:《關于普及網絡空間及提倡和使用多種語言的建議書》
附錄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附錄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術語工作·原則與方法》
附錄五:《關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跨部門語言計劃總體戰略的報告》
主要參考文獻
及時章 語言法的范疇與意義
一、語言在法律的框架中
語言是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及時符號和標識,民族、文化的歷史從來都與語言的命運同行。而語言的興衰榮辱有時不會有直接的血腥味和看得見的硝煙,所以人們常常在渾然不覺中將語言扔進了歷史的山谷,也將寶貴的文化特性毀滅了。這種毀滅不亞于冷兵器交鋒或某種現代戰爭所帶來的后果,提示人類必須認真思考語言的問題。
那么,人類應以怎樣的情懷來尊重語言財富,以怎樣的努力來愛護語言,使其具有完整的品格與生命力呢?寬容、平等、對話,學習、使用、研究,給語言以尊嚴,并為其驕傲,讓它們生生不息。在所有的態度和方法當中,最需要選擇的是讓語言走進法律的框架。
事實上,語言也無時不在制度的監控之中。歷史發展過程中,每一種法制的興衰都決定著相關文化價值觀的沉浮榮辱;語言標志著文化價值觀,當然不能脫離法制的掌控。
荷蘭學者彼得•李伯庚在其著作《歐洲文化史》中論及羅馬帝國時代"帝國和語言"一節中指出:軍事的地界也是文化、語言的邊界。"語言的成功,似乎首先要靠能打仗,靠肌肉發達。其次,靠使命感和金錢。希臘語是隨亞歷山大的軍隊前進的。拉丁語的傳播靠羅馬軍團和后來的基督教傳教士。阿拉伯語隨伊斯蘭國家的軍隊和商人前進,它的影響遍及三個大陸。16世紀,西班牙開始征服全世界的進軍。到17、18世紀,荷蘭與法國也在海外傳播了他們的語言。,英國建立自己的帝國,又向全世界傳播了英語。"
這樣的總結雖然只是一個簡述,卻直接地指出了歷史上語言命運問題的實質所在。在21世紀,人類價值觀重新整合的今天,我們需要這樣的回首,以史為鑒,在文明的社會里找到保護語言的正確方法,使語言的規則在法律的框架中構成和運行,彰顯人類的和諧發展精神,體現善良的價值觀取向。
……
研究語言法或者法律語言學的 可以讀一讀.
推薦對社會語言學有興趣的朋友一讀
這個商品不錯~